余弦定理说课稿5篇

时间:2019-05-14 02:0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余弦定理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余弦定理说课稿》。

第一篇:余弦定理说课稿

《余弦定理》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余弦定理》。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这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我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节内容位于必修五的第一章第2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余弦定理,它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余弦定理描述了三角形重要的边角关系,为解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求解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学习了余弦定理之后,对于三角形中任意给定的三个元素(除三个角外),我们都可以解三角形。余弦定理同时也为在日后学习中判断三角形类型,证明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也是前面学习的三角函数知识与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交汇应用,在高中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了解,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余弦定理及其基本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余弦定理的推导。运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是向量是突破余弦定理推导这个难点的关键。向量是近代数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但想到向量法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以及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推导过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余弦定理,并能运用余弦定理解已知“边,角,边”和“边,边,边”两类三角形以及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旧知识,引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好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用向量法推导余弦定理,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推导余弦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新、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通过类比得到余弦定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领会数学的对称美。

二、学情分析

知识准备: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基本知识和正弦定理等有关内容,对于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有了较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向量方法探求余弦定理,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

认知能力:总体上,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够,看待与分析问题不深入,使得学生在余弦定理推导方法的探求上有一定的难度;经历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生理和心理特征:高中生的注意力能够较长时间集中,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己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

数学课堂上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本节课我将采取讲授法与引导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从一个解三角形问题出发,发现无法直接使用刚学习的正弦定理解决,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概括,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法 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而正确的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关键。本节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好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法,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发现新的知识。通过练习法,学生可以巩固所学新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阶段:复习旧知,引发疑问;引导探究,获得新知;例题讲解,巩固新知;自主练习,升华新知;归纳总结,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1.复习旧知,引发疑惑

简单回顾正弦定理以及正弦定理可以解哪类三角形?

abc正弦定理: sinAsinBsinC正弦定理可以解的三角形:

(1)正弦定理可以用于解决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另两边和一角的问题。(2)正弦定理也可用于解决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和角的问题。

师提问:如果知道三角形的两边及它们的夹角,还能不能直接运用正弦定理来解这个三角形?(注:教师在此处要强调边与对应角)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2.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若已知三角形的两边的长BCa,ACb,边BC和AC所夹的角是C,那么边AB的长c?

师引导: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此问题的解决,学生可能想到不同的解决办法,我会先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解法,通过交流完善自己的解法。大部分学生想不到用向量法。新课标要求使用新工具、新方法,而向量是沟通代数、几何、三角等内容的桥梁,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和广泛的应用。因此,我会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向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重点讲解用向量法推导余弦定理。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向量法是这一阶段的关键。我会提醒学生“问题中已知的是两边及其夹角,你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是与两边及其夹角关系有关的?”这样经过老师适当的提醒和引导,学生就会想到向量的数量积。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并在图中标出向量。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得到cab。继续引导“对于得到的这个式子,如何出现角?”,学生会想到式子两边同时平方。通过整理222cab2abcosC。就会得出结果接着向学生分析结果:等式两边是三角形中两边及其夹角与第三边的关系。然后问学生“如果知道了b和c及其夹角A,如何求得a?知道了a和c及其夹角B,如何求得b?”,这样有分别得到了

a2b2c22bccosA,b2a2c22accosB,从而得到余弦定理。之后引导学生对余弦定理的三个式子进行变形,用三边值来表示角的余弦值,给出余弦定理的第二种表示形式,这样就完成了新知的构建。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重视余弦定理在探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中的应用,所以我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用已有的知识探寻新知得出余弦定理的一般性结论。通过共同解决问题,求得新知,突出重点,并通过类比得到定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领会数学的对称美。3.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的思考交流、分析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例题先以学生自己思考解题为主,教师点评后再规范解题步骤及板书。

例题讲解: 例1在ABC中,已知b60cm,c34cm,A41,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cm)。

本题中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学生可以利用余弦定理很容易地求得第三边。在求解其他两个角时,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或者正弦定理来求得其中一角,再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另一角。在利用正弦定理求解时,会有两个解,此时要引导学生正确排除错解。

例2 在ABC中,已知a134.6cm,b87.8cm,c161.7cm,解三角形(度数精确到1)。

本题是已知三边解三角形,可以直接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分别求得三个角。设计意图:通过讲解例题,可以让学生掌握应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的方法。4.自主练习,升华新知

练习:在ABC中,已知a3,b3,cosA3,求边长c。

3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对于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运用有了初步了解,所以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并请同学上黑板板书。在学生自主练习期间,教师可以在教室巡视,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掌握不到位的地方加以指导。

设计意图:练习题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余弦定理,是否能够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余弦定理。5.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先提出“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总结到位的的地方,老师要给予鼓励,总结不完善的地方,老师加以指正。最后得到全面总结:

本节课用向量方法推导出余弦定理,学习了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现形式。同时了解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即:(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三个内角

最后通过“我们可以应用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解决哪些三角形问题?”这样一个问题来结束本节教学。

布置作业:P8练习题1、2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边长精确到0.1cm);

(1)a2.7cm,b3.6cm,C82.2;(2)b12.9cm,c15.4cm,A42.3;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边长精确到0.1cm);(1)a7cm,b10cm,c6cm;(2)a9.4cm,b15.9cm,c21.1cm;

选做题:P10习题1.1B组2题

在ABC中,如果有性质acosAbcosB,试问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具有什么特点?

练习题1、2分别是对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做到胸有成竹。选做题是根据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一个等式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具有的特点。对于选做题,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分层布置作业主要是出于对学生学习差异性方面的考虑,必做题是让所有学生对已学知识做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选做题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对数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探索空间。这样做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板书设计

分为三版,先在第三版回顾有关正弦定理的内容,在第一版推导余弦定理,余弦定理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第二版是余弦定理,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会把余弦定理的推论放在第二版。在例题讲解时,由于黑板的限制,我会把有关正弦定理的内容擦掉。这就是我最后的板书。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第二篇:余弦定理说课稿

1.1.2 余弦定理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余弦定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实质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它描述了三角形重要的边角关系,将三角形的“边”与“角”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为解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求解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为在日后学习中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二、学情分析

基于高二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边角计算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证明方法,通过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的掌握,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

五、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和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四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探索研究、构建新知;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引出如下问题:

A地和B地之间隔着一个水塘(如图所示)现选择一地点C,可以测得∠C的大小及BC=,AC=,求 A、B两地之间的距离c.【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学过正弦定理,一定会采用刚学的知识解题,但 由于无法找到一组已知的边及其所对角,从而产生疑惑,激发学生探索欲望.2.探索研究、构建新知

(1)由于初中接触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所以我将先带领学生从特殊情况△ABC为直角三角形(∠C=90°)时考虑。此时使用勾股定理,得c2=a2+b2.(2)从直角三角形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在一般三角形中构造直角即作BC边的高AD,从而在构造的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边之间的等式关系.(3)考虑到我们所作的图为锐角三角形,讨论上述结论能否推广到△AB为钝角三角形(∠C>90°)中.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得到在任意三角形中都有c2=a2+b2-2ab cosC,之后让同学们类比出a2、b2.这样我就完成了对余弦定理的引入,之后总结给出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出余弦定理这一数学体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认识.在学生已学习了向量的基础上,考虑到新课改中要求使用新工具、新方法,我会引导同学类比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的过程尝试使用向量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之后引导学生对余弦定理公式进行变形,用三边值来表示角的余弦值,给出余弦定理的第二种表示形式,这样就完成了新知的构建.根据余弦定理的两种形式,我们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2)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3.例题讲解、巩固练习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交流、分析讲解以及反思小结,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例题先以学生自己思考解题为主,教师点评后再规范解题步骤及板书,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并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从而巩固余弦定理的运用.例题讲解:

例1 在中,(1)已知b=3,c=1,A=60°,求a;(2)已知a=4,b=5,c=6,求A.【设计意图】例题1分别是通过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夹角,这样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分别得到了运用,进而巩固了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例2 对于例题1(2),求,BC的大小.【设计意图】已经求出了A的度数,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解法:运用正弦定理或运用余弦定理,比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发现使用余弦定理求解角的问题可以避免解的取舍问题.例3 使用余弦定理证明:在中,当C为锐角时,a2+b2>c2;当C为钝角时,a2+b2

练习1 在中,(1)已知b=4,c=7,A=60°,求a;(2)已知a=7,b=5,c=3,求A.【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练习2 若三条线段长分别为5,6,7,则用这三条线段().A.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B.能组成锐角三角形

C.能组成钝角三角形

D.不能组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与例题3相呼应.练习3 在 △ABC中,a2+b2+ab=c2,试求C的大小.【设计意图】要求灵活使用公式,对公式进行变形.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先请同学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教师再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

(2)余弦定理实质上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3)余弦定理的可以解决的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1.2 1、2、3、5、6; 选做题:习题1.2 12、13.【设计意图】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各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临时发挥而随机生成.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本说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第三篇:余弦定理说课稿(范文模版)

余弦定理说课稿

教材分析:(说教材)。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下)中第五章平面向量第二部分解斜三角形的一个重要定理。这堂课,我并不是将余弦定理全盘呈现给学生,而是从实际问题的求解困难,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另外,本节与教材其他课文共性是,都要掌握定理内容及证明方法,会解决相关的问题。

下面说一说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目的: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钻研制定了教学目的:

1.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2.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3.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

4.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的联系理解事物之间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客观规律,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余弦定理是初中学习的勾股定理同角的拓广,也是前阶段学习的三角函数知识与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交汇应用。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基本应用,其中发现余弦定理的过程是检验和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素材。教学难点:

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形式,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形,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因此分析勾股定理的结构特征是突破发现余弦定理这个难点的关键。教学方法:

在确定教学方法之前,首先分析一下学生:我所教的是课改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基础比正常高中的学生要差许多,拿其中一班学生来说:数学入学成绩及格的占50%左右,相对来说教材难度较大,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本节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讲授法”、“演示法”,并采用电教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1.启发式教学:

利用一个工程问题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的训练,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所学定理进行认识,反复的练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3.讲授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

这节课准备的器材有:计算机、大屏幕。教学程序:

1.复习正弦定理(2分钟):安排一名同学上黑板写正弦定理。

2.设计精彩的新课导入(5分钟):利用大屏幕演示一座山,先展示,后出现B、C,再连成虚线,并闪动几下,闪动边AB、AC几下,再闪动角A的阴影几下,可测得AC、AB的长及∠A大小.问你知道工程技术人员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

一下子,学生的注意力全被调动起来,学生一定会采用正弦定理,但很快发现∠B、∠C不能确定,陷入困境当中。

3.探索研究,合理猜想。

当AB=c,AC=b一定,∠A变化时,a可以认为是A的函数,a=f(A),A∈(0,∏)

比较三种情况,学生会很快找到其中规律.-2ab的系数-1、0、1与A=0、∏/

2、∏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经比较分析特例,概括出余弦定理,这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对学生来说,既是对数学研究活动的一种体验,又是掌握一种终身受用的治学方法。4.证明猜想,建构新知

接下来就是水到渠成,现在余弦定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要符合数学的严密逻辑推理,锻炼学生自己写出定理证明的已知条件和结论,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写出来,并请同学们自己进行证明。教师在课中进行指导,针对出现的问题,结合大屏幕打出的正确过程进行讲解。

在大屏幕打出余弦定理,为了促进学生记忆,在黑板上让学生背着写出定理,也是当堂巩固定理的方法。5.操作演练,巩固提高。

定理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我分析题目,请同学们进行解答,在难点处进行点拨。以第二题为例,在求A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分歧,一部分采用正弦定理,一部分采用余弦定理,其实两种做法都可得到正确答案,形成解法一和解法二。在这道例题中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上例中,能否既不使用余弦定理,也不使用正弦定理,求出∠A?)

启发一:a视为B与C两点间的距离,利用B、C的坐标构造含A的等式

启发二:利用平移,用两种方法求出C’点的坐标,构造等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渐入新的境界。每次启发,或是针对一般原则的提示,或是在学生出现思维盲点处点拨,或是学生“简单一跳未摘到果子”时的及时提醒。

6.课堂小结:

告诉学生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7.布置作业:书面作业 3道题

作业中注重余弦定理的应用,重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余弦定理说课稿

余弦定理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选自高中数学第一册(下)中第五章平面向量第二部分解斜三角形的第二节。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将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分为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及判定三角形的全等有密切联系,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应用很多。因此,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这堂课,我并不准备将余弦定理全盘托出呈现给学生,而是采用创设情境式教学,通过具体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并发现余弦定理。

根据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余弦定理两种表示形式,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3)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体会形数美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掌握余弦定理,教学难点设为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问题。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选择创设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相结合。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启发引导为辅。

2、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学法指导:巴甫洛夫曾指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因此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效,学之有趣。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在学法上指导学生:

①如何探究问题②遇到新的问题时如何转化为熟悉的问题③做好评价与反思。

4、教学手段

根据数学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具是: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和直观的演示,辅助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探索并发现余弦定理。对证明过程和知识体系板书演示,力争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学具是:纸张、直尺、量角器。

三、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引导探究、获得性质;

应用迁移、交流反思;

拓展升华、发散思维;

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五个层次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过程省略。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了再现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渗透结构思想,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将这样设计板书。性质的证明和习题解答是学生完成的,让学生写到黑板上,发现错误可及时纠正;我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展示到黑板上,利于学生理清思路。

第五篇:余弦定理说课稿

余弦定理说课稿

余弦定理说课稿1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九节《解三角形》的内容,与初中学习的勾股定理有密切的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在实际测量问题及航海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用,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并且在探索建立余弦定理时还用到向量法,坐标法等数学方法,同时还用到了数形结合,方程等数学思想。因此,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三角形中的求角问题中作用更大。做为职业高中的学生必须学好学透这节知识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理解掌握余弦定理,能正确使用定理

②培养学生教形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思维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定理的探究及应用

教学难点:定理的探究及理解

二、学情分析

对于职业高中的高一学生,虽然知识经验并不丰富,但他们的智利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余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发想、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余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教学理念的创新。

四、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定理,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定理,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从用正弦定理可解的两类三角形出发,揭示勾股定理特点,说明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不完备,还有用正弦定理不能直接求解的三角形,应怎样解决呢?需要我们继续探究,引出课题。

(二)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形成定理,回顾分析,形成结论,再认识结论,总结用途。变形延伸,培养发散,对比特殊,认知推广。落实定理,构建定理应用体系。

(三)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余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回顾余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四)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审题确定条件。

2、明确求解任务。

3、确定使用公式。

4、科学求解过程。

(五)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六)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余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两种表达。

3、两类问题。

(七)思维拓展,自主探究

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即余弦定理的推论。

余弦定理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余弦定理,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今天我将就第1课时的余弦定理的证明与简单应用进行说课。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江苏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的第一章第2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实质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它描述了三角形重要的边角关系,将三角形的“边”与“角”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为解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求解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为在日后学习中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的掌握,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教学难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教学关键是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边角计算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证明方法,通过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基于本节课是属于新授课中的数学命题教学,根据《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思想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将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即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发现无法使用刚学习的正弦定理解决,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得出原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和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四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探索研究、构建新知;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引出如下问题:

A地和B地之间隔着一个水塘现选择一地点C,可以测得的大小及,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c。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学过正弦定理,一定会采用刚学的知识解题,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组已知的边及其所对角,从而产生疑惑,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2、探索研究、构建新知

(1)由于初中接触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所以我将先带领学生从特殊情况为直角三角形时考虑。此时使用勾股定理,得。

(2)从直角三角形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在一般三角形中构造直角即作边的高,从而在构造的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列出边之间的等式关系、

(3)考虑到我们所作的图为锐角三角形,讨论上述结论能否推广到在为钝角三角形()中。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得到在任意三角形中都有,之后让同学们类比出……这样我就完成了对余弦定理的引入,之后总结给出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出余弦定理这一数学体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认识、

在学生已学习了向量的基础上,考虑到新课改中要求使用新工具、新方法,我会引导同学类比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的过程尝试使用向量的方法证明余弦定理、之后引导学生对余弦定理公式进行变形,用三边值来表示角的余弦值,给出余弦定理的第二种表示形式,这样就完成了新知的构建。

根据余弦定理的两种形式,我们可以利用余弦定理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2)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3、例题讲解、巩固练习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交流、分析讲解以及反思小结,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余弦定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例题先以学生自己思考解题为主,教师点评后再规范解题步骤及板书,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并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从而巩固余弦定理的运用。

例题讲解:

例1在中,

(1)已知,求;

(2)已知,求。

【设计意图】例题1分别是通过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角形三边求其夹角,这样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分别得到了运用,进而巩固了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

例2对于例题1(2),求的大小。

【设计意图】已经求出了的度数,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解法:运用正弦定理或运用余弦定理,比较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发现使用余弦定理求解角的问题可以避免解的取舍问题。

例3使用余弦定理证明:在中,当为锐角时;当为钝角时,

【设计意图】例3通过对和的比较,体现了“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这一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对余弦定理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练习:

练习1在中,

(1)已知,求;

(2)已知,求。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余弦定理的两个形式,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运用。

练习2若三条线段长分别为5,6,7,则用这三条线段()。

A、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B、能组成锐角三角形

C、能组成钝角三角形

D、不能组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与例题3相呼应。

练习3在中,已知,试求的大小。

【设计意图】要求灵活使用公式,对公式进行变形。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先请同学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教师再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

(2)余弦定理实质上是勾股定理的推广;

(3)余弦定理的可以解决的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通过师生的共同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1、2、1、2、3、5、6;

选做题:习题1、2、12、13。

【设计意图】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各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临时发挥而随机生成。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本说课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余弦定理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余弦定理》是全日制中等国家规划教材(人教版)数学第一册中第六章平面向量第六部分。余弦定理是欧氏空间度量几何的最重要定理,是解斜三角形的重要定理,是整个测量学的基础。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可用解析法、向量法等方法证明。余弦定理主要能解决有关三角形的三类问题:

1)、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2)、已知三边求三个内角;

3)、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以及相关的证明题。

二、说教学思路

本着数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让数学服务于专业的需要。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我不是将余弦定理简单呈现给学生,而是创造设情境,设计了与机械相关联并具有爱国主题的二个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在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同时,强化了数学与专业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自身专业中的能力。同时通过任务驱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提升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所设计的两个任务具有爱国主义题材,学生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法

在确定教学方法前,首先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并采用电教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1.任务驱动法

教师精心设计与机械专业相关联的二个任务,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提升解决实际总是的能力,并极大的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

2.引导发现法、观察法

通过对勾股定理的观察和三角形直角的相关变形,学生从中受启发,发现余弦定理,并证明它。

3.归纳总结法

学生通过前期的探索研究,自主归纳总结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及判断三角形形状的相关规律。

4.讲练结合法

讲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练习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所学定理进行认知,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说学法

学生学法主要有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法。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去发现并证明余弦定理,培养归纳与猜想、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思维品质。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其证明。

2、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1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本专业范围内熟练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和证明余弦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余弦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建模意识,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的联系理解事物之间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六、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及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七、教学难点

分析勾股定理的结构特征,从而突破发现余弦定理,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八、教学过程

教学中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五个层次进行教学。

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引导探究、发现定理;

完成任务、应用迁移;

拓展升华、交流反思;

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一)、导入

1、教师创设情境设置二个任务,做为贯穿本课的主线和数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的钮带,通过完成这二个任务,达到掌握余弦定理并学会应用的目标。

2、通过与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引出余弦定理(快乐起点)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合理猜想来发现余弦定理。

(二)、新课

3.证明猜想,导出余弦定理及余弦定理的变形

经过严密逻辑推理证明得出余弦定理,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4.解决二个任务

5.操作演练,巩固提高。

6.小结:

通过学生口答方式小结,让学生强化记忆,分清重点,深化对余弦定理的理解。

7.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重要部分,为再现知识体系,突出重点,将余弦定理知识体系展示在板书中,利于学生加深印象,理清思路。

九、课后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师精心设计与机械专业相关联的二个任务,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发求知欲;知识点学习则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方法在获取新知的同时,培养了归纳与猜想、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余弦定理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说课的内容为余弦定理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详细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余弦定理》是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以及必修4中的任意角、诱导公式以及恒等变换,为后面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与“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产生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⒈知识与技能:

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斜三角形

⒉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运用余弦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通过本节的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

(三)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运用余弦定理探求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与之有关的计算问题,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以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是: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情

从知识层面上看,高中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从能力层面上看,学生初步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斜三角形问题的技能;从情感层面上看,学生对教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三、说教法和学法

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⒈复习引入

由于本节课是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因此先领着学生回顾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采用提问的方式,找同学回答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并且让学生回想公式推导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来也为新课作准备。

环节⒉应用举例

在本环节中,我将给出两道典型例题

△ABC的顶点为A(6,5),B(-2,8)和C(4,1),求(精确到)。

已知三点A(1,3),B(-2,2),C(0,-3),求△ABC各内角的大小。

通过利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思想,来对这两道例题进行分析和讲解;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典型例题的解答,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对于余弦定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计算能力。

环节⒊练习反馈

练习B组题,1、2、3;习题1-1A组,1、2、3

在本环节中,我将找学生到黑板做题,期间巡视下面同学的做题情况,加以纠正和讲解;通过解决书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步调。

环节⒋归纳小结

在本环节中,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交流-完善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再由师生共同完善,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⑴已知三边,求各角;⑵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

环节⒌课后作业

必做题:习题1-1A组,6、7;习题1-1B组,2、3、4、5

选做题:习题1-1B组7,8,9.

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所有学生全部完成,选做题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五、说板书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余弦定理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余弦定理”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定理的简单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证余弦定理的思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推导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余弦定理解已知“边,角,边”和“边,边,边”两类三角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三、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上首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既能展现知识的获取,又能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在本节教学中,我将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逐步推进,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组织学生探究、归纳、推导,引导学生逐个突破难点,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掌握各种数学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四、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从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向量知识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选择简洁的处理工具,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你能够有更好的具体的量化方法吗?问题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和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即:在中已知AC=b,AB=c和A,求a.

学生对向量知识可能遗忘,注意复习;在利用数量积时,角度可能出现错误,出现不同的表示形式,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巩固向量知识,明确向量工具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确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中已知a=5,b=7,c=8,求B.

学生思考或者讨论,若有同学答则顺势引出推论,若不能作答则由老师引导推出推论,然后返回解决该问题。

让学生观察推论的特征,讨论该推论有什么用。

余弦定理说课稿6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说教材) “余弦定理”是人教A版数学第必修5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的第二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余弦定理,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

这堂课并不是将余弦定理全盘呈现给学生,而是从实际问题的求解困难,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另外,本节与教材其他课文的共

性是都要掌握定理内容及证明方法,会解决相关的问题。

下面说一说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目的)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钻研制定了教学目的:

1.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

4.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的联系,来理解事物普遍联系与

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余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客观规律,()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余弦定理是初中学习的勾股定理的拓广,也是前阶段学习的三角函数知识与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交汇应用。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基本应用,其

中发现余弦定理的过程是检验和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素材。

(教学难点)

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形式,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形,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因此分析勾股定理的结构特征是突破发现余弦定理这个难点的关键。

(教学方法)

在确定教学方法之前,首先分析一下学生:我所教的是课改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基础比正常高中的学生要差许多,拿其中一班学生来说:数学入学成绩及格的占50%

左右,相对来说教材难度较大,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

知识传授给学生。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本节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讲授法”、“演示法”,并采用电教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1.启发式教学:

利用一个工程问题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的训练,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所学定理进行认识,反复的练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 讲授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

4. 演示法:利用动画、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这节课准备的器材有:计算机、大屏幕。

(教学程序)

1. 复习正弦定理(2分钟):安排一名同学上黑板写正弦定理。

2. 设计精彩的新课导入(5分钟):利用大屏幕演示一座山,先展示,后出现B、C,

再连成虚线,并闪动几下,闪动边AB、AC几下,再闪动角A的阴影几下,可测得

AC、AB的长及∠A大小。

问你知道工程技术人员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

一下子,学生的注意力全被调动起来,学生一定会采用正弦定理,但很快发现

∠B、∠C不能确定,陷入困境当中。

3. 探索研究,合理猜想。

当AB=c,AC=b一定,∠A变化时,a可以认为是A的函数,a=f(A),A∈(0,∏)

比较三种情况,学生会很快找到其中规律。 -2ab的系数-1、0、1与A=0、∏/2、∏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经比较分析特例,概括出余弦定理,这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对学生

来说,既是对数学研究活动的一种体验,又是掌握一种终身受用的治学方法。

4. 证明猜想,建构新知

接下来就是水到渠成,现在余弦定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要符合数学的严密逻辑推理,锻炼学生自己写出定理证明的已知条件和结论,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写出来,并请同学们自己进行证明。教师在课中进行指导,针对出现的问题,结合大屏幕打出的正

确过程进行讲解。

在大屏幕打出余弦定理,为了促进学生记忆,在黑板上让学生背着写出定理,也是当

堂巩固定理的方法。

5. 操作演练,巩固提高

定理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我分析题目,请同学们进行解答,在难点处进行点拨。以第二题为例,在求A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分歧,一部分采用正弦定理,一部分采用余弦定理,其实两种做法都可得到正确答案,形成解法一和解法二。在这道例题中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上例中,能否既不使用余弦定理,也不使用正弦定理,

求出∠A?)

启发一:a视为B 与C两点间的距离,利用B、C的坐标构造含A的等式

启发二:利用平移,用两种方法求出C’点的坐标,构造等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渐入新的境界。每次启发,或是针对一般原则的提示,或是在学生出现思维盲点

处点拨,或是学生“简单一跳未摘到果子”时的及时提醒。

6. 课堂小结:

告诉学生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

的特例。

7. 布置作业:书面作业 3道题

作业中注重余弦定理的应用,重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如有不对之处,请老师评委们给与指教,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各位。

下载余弦定理说课稿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余弦定理说课稿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余弦定理》说课稿(精选)

    《余弦定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余弦定理”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

    余弦定理说课稿

    6.14余弦定理说课稿 职技校机械学区:汪 巍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余弦定理》是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人教版)数学第一册中第六章平面......

    余弦定理说课稿

    《余弦定理》说课稿南海艺术高级中学胡辉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余弦定理”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

    15.3余弦定理说课稿

    余弦定理说课稿 一、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节选自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第四册第......

    余弦定理的说课稿

    余弦定理说课稿A-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余弦定理,余弦定理选自高中数学必修五解斜三角形的第二节。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将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余弦定理学案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第2课时 余弦定理编制:高一数学组使用时间:5-13【学习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余弦定理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

    余弦定理 三角函数(模版)

    对于任意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两倍积,若三边为a,b,c 三角为A,B,C ,则满足性质——a^2 = b^2 + c^22·a·c·cosBc^2 = a^2......

    数学余弦定理

    一、正弦定理1.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bc。 sinAsinBsinC2. 正弦定理的变形RnisAb,2nRisBc2nisR,C变形(1):a2;abc变形(2):; nisA,Bnis,C2R2R2RbnisA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