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星版民法总则建议稿

时间:2019-05-14 02:5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梁慧星版民法总则建议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梁慧星版民法总则建议稿》。

第一篇:梁慧星版民法总则建议稿

梁慧星版《中国民法典建议稿》全文

来源:无讼APP 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4月23日 浏览:827

说明

2000年,梁慧星在原“中国物权法研究课题组”基础上,成立“中国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人民大学法学院等单位的民法学者26人组成。课题组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委托,按照《中国民法典大纲》,起草中国民法典草案。2002年4月9日完成总则编。2003年,出版《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2010年对草案条文第一次修订,在总则编自然人一章(第二章),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制度作修改和调整。修订后的草案条文英译本(the Draft Civil Cod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于2010年10月由位于荷兰的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在莱顿和波士顿出版。

2012年起对草案条文做第二次修订。总则编条文修订内容主要是:法人目的外行为修订为原则上有效,修改法律行为生效要件、法律行为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效果、撤销权的行使与消灭,增设无效法律行为之转换、附条件利益处分及保护,修改诉讼时效一章。最新版总则编由法律出版社2014年出版。

与日前中国法学会的建议稿不同的是,考虑到人格权的特殊性,属于主体对自身的权利,因出生而当然取得,因死亡而当然消灭,其取得与消灭均与人的意思无关,且原则上不能处分,不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因此不采纳单独设“人格权编”的主张,而将人格权规定在总则编自然人一章。

总则编起草人

谢鸿飞:第一章一般规定;

尹田:第二章自然人和第三章法人、非法人团体;

孙宪忠:第四章权利客体和第五章法律行为的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意思表示、第三节意思表示的无效和撤销;

徐海燕:第六章代理;

侯利宏:第七章诉讼时效;

梁慧星:第五章法律行为的第四节法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第五节法律行为的解释及第八章期日、期间。

总则编由梁慧星负责统稿。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总则编

【本编说明】

民法典的总则编,是从民法典的人法与物法两大部分,采用所谓“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抽象出来的共同规则。通过这一立法技术,民法典的人法和物法两大部分的内容得以整合,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前后呼应的有机整体。在民法典中设立总则编,是德国民法学和德国民法典的传统,是德国民法典最引人注目的风格之一,集中地体现了德国民法典“抽象概括式”立法的特点。因此,是否设置总则编,成为大陆法系内部划分德国法系与法国法系的标志。

民法典总则编,规定民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不仅是整个民法的基础而且是整个法治的基础。民法典总则编中抽象的、一般性的规则,为民法的发展提供了根据,通过法律解释方法之运用,而使民法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我国虽采民商合一主义,但在民法典之外尚有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民事单行法,在一些行政和经济管理性的法律中也还有属于民法性质的制度和规则,因民法典总则编之设,而使民法典与各民事单行法和其他法律中属于民法性质的制度和规则,构成一个完整的私法体系,并依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的原则予以适用。

民法典总则编,以“人”、“物”、“行为”为中心,形成“人-物-行为”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关于主体,一些立法例将自然人和法人合并规定为一章,而以“人”为章名,如德国民法典、俄罗斯民法典等,另一些立法例则将自然人与法人分别规定为两章,如日本民法典等。关于权利客体,多数立法例只规定“物”,并以“物”为章名,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等,但俄罗斯民法典与乌克兰民法典则以“权利客体”为章名,内容包括“物”和其他客体。多数立法例将法律行为与代理制度合并规定为一章,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俄罗斯民法典等,但有的民法典分设两章,代理一章在法律行为章之后,如越南民法典、蒙古民法典。多数立法例分别规定诉讼时效与期日、期间,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等,但也有将两者合并规定的,如俄罗斯民法典、乌克兰民法典、蒙古民法典等。本法以现行民法通则第一、二、三、四、七、九章的内容为基础,依据民法原理并参考国外立法例,予以修订、增补、完善,分设为八章: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二章自然人;第三章法人、非法人团体;第四章权利客体;第五章法律行为;第六章代理;第七章诉讼时效;第八章期日、期间。共计二百三十三条。

目录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节

立法目的与调整范围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民法的适用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

第二节 人格权

第三节 民事行为能力

第四节

宣告失踪

第五节

宣告死亡

第六节 住所

第三章 法人、非法人团体

第一节 法人的一般规定

第二节

法人的设立

第三节 法人机关

第四节 法人的变更

第五节 法人的解散与清算

第六节 非法人团体

第四章 权利客体

第五章 法律行为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意思表示

第三节 意思表示的无效和撤销

第四节 法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

第五节 法律行为的解释

第六章 代理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直接代理

第三节 间接代理

第七章 诉讼时效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时效的中止和不完成 第三节 时效中断

第八章

期日 期间

第一章

一 般 规 定

第一节 立法目的与调整范围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保障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第二条[调整范围]

本法调整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二节

原 则

第三条[民事权利的保护]

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非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并根据合法程序,不得予以限制。

第四条[平等原则]

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另一方。

第五条[意思自治原则]

当事人依自己的意思决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六条[诚信原则]

民事权利的行使和民事义务的履行,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七条[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

法律行为的内容或者目的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第八条[禁止权利滥用]

禁止权利滥用。因权利滥用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前款所称权利滥用,是指以损害他人的目的行使权利或者行使权利所得利益微小而使他人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第三节

民法的适用

第九条[法律适用]

民事关系,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有规定的,应当优先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既没有法律规定也没有习惯的,可以适用公认的法理。

前款所称习惯,以不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为限。

第十条[本法的效力]

本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法关于自然人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

第十一条[民事权利能力的定义]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二条[民事权利能力的取得和终止]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第十三条[出生时间]

自然人出生的时间,以户籍登记为准。但户籍登记的出生时间与医院出生证明或者其他证据证明的出生时间不一致的,以实际出生时间为准。

第十四条[胎儿利益保护]

凡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事项,准用本法有关监护的规定。

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视为自始不存在。

第十五条[同时遇难的死亡推定]

二人以上同时遇难,其死亡先后无法证明时,相互无继承关系的,推定为同时死亡;相互有继承关系的,适用本法继承编的规定。

第二节

人格权

第十六条[一般人格权]

自然人的自由、安全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自然人的人格权不得转让,非依法律规定,不得予以限制。

第十七条[人格权的保护]

人格权遭受不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加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

第十八条[生命权]

自然人享有生命权。禁止一切侵害自然人生命或者有可能导致生命丧失的非法行为。

第十九条[身体权]

自然人的身体受法律保护。

人体、人体各部分,不得作为财产权利的标的,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自然人的身体的完整性受法律保护。为自然人的健康而进行手术治疗,须经本人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为治疗或者医学试验的目的,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自然人可以捐赠其身体的部分器官,但非经捐赠人和受捐赠人同意,不得扩散可以鉴别捐赠人身份和受捐赠人身份的任何信息。

在确定亲子关系的诉讼中,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决定通过遗传特征对人进行鉴别,但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在为医疗或者科学研究目的进行前款规定的鉴别时,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第二十条[健康权]

自然人享有健康权。

第二十一条[姓名权]

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干涉、盗用、假冒自然人姓名或对自然人姓名进行侮辱、贬损。

第二十二条[肖像权]

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自然人的肖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禁止侮辱、丑化自然人的肖像。

第二十三条[名誉权]

自然人享有名誉权。禁止以任何非法手段贬低、侮辱、毁损自然人的名誉。

第二十四条[隐私权]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禁止窃取、窃听、偷录、偷拍他人隐私。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披露或者利用他人私生活秘密,或者实施其他损害他人隐私的行为。但在为保护他人权利或者公共利益所必要的限度内,由法律规定可以披露或者利用他人隐私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对遗体的保护]

自然人死亡后,其遗体由本人的亲属负责火化、埋葬,但不得进行使用、收益或者其他处分。

禁止对遗体、遗骨进行损害或者侮辱。

第二十六条[对死者姓名、肖像和名誉的保护]

禁止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等方式侵害死者的姓名、肖像和名誉。

第三节

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七条[民事行为能力的定义]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自然人独立实施法律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的资格。

第二十八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年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九条[视为成年人]

年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以自己劳动收入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视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三十条[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未成年人实施法律行为,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的行为]

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下列法律行为:

(一)使未成年人纯获法律上利益的行为,如接受不附条件或者不附负担的赠与、接受奖励及报酬等;

(二)在法定代理人确定的目的范围内,对自己财产的处分行为;

(三)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下,经许可从事的营业活动以及与营业活动有关的行为;

(四)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并请求支付劳动报酬;

(五)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的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

第三十二条[成年障碍者的民事行为能力]

成年障碍者实施法律行为,应当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法定代理人同意,但购买日常用品或者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行为除外。

第三十三条[未成年人和成年障碍者的法定代理人]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成年障碍者的照顾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四节 宣 告 失 踪

第三十四条[宣告失踪的期间和条件]

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但下落不明的自然人有法定代理人或者财产管理人的除外。

本人无利害关系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不提出申请的,为保护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应当由人民检察院提出前款规定的申请。

第三十五条[宣告失踪的期间的计算]

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从其最后离开住所或居所而下落不明的次日开始计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其下落不明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开始计算;在意外事故中下落不明的,其下落不明时间从意外事故发生之日开始计算。

第三十六条[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

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是指失踪人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失踪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申请宣告失踪不受前款所列人员的顺序的限制。

第三十七条[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

人民法院在宣告自然人失踪的同时,应当确定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

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担任。无以上规定的人或者以上规定的人无代管能力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其他人担任代管人。

第三十八条[财产代管人的权限]

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有权对财产进行保管、维护、收益,并有权对财产实施必要的经营行为和处分行为。财产代管人在行使财产代管权时,负有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

财产代管人因自己的过错而导致失踪人财产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九条[财产代管人的变更]

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侵犯失踪人财产利益或者无力履行代管职责的,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或者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财产代管人。

第四十条[宣告失踪的撤销]

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的下落,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失踪宣告。

宣告失踪被撤销时,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应当停止一切管理活动,并向本人移交有关财产及财务账目。

第四十一条[恶意使他人被宣告失踪的法律效果]

利害关系人明知本人并未失踪,基于恶意致使本人被宣告失踪的,应当对本人因此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节

死 亡

第四十二条[宣告死亡的期间]

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满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二年的。

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适用前款第(一)项的规定。

第四十三条[下落不明期间的计算]

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的计算,准用本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第四十四条[危险事故中下落不明的人宣告死亡的期间]

自然人在危险事故中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根据现实情况确认其绝无生存可能的,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死亡不受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期间的限制。

第四十五条[死亡宣告申请]

宣告死亡应由利害关系人向法院提出申请。

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包括被申请宣告死亡人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其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申请宣告死亡不受前款所列人员的顺序的限制。

第四十六条[检察院申请宣告死亡的权利]

下落不明的自然人无利害关系人或者其利害关系人不提出死亡宣告申请的,应当由人民检察院提出死亡宣告申请。

第四十七条[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的关系]

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

自然人下落不明符合申请宣告死亡的条件的,利害关系人可以不申请宣告失踪而直接申请宣告死亡。利害关系人中有人申请宣告失踪,有人申请宣告死亡的,人民法院应当宣告死亡。

第四十八条[死亡时间的确定]

人民法院应当在宣告自然人死亡的判决中确定死亡的时间:

(一)根据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被宣告死亡的,其死亡时间为法定期间届满之日;

(二)根据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被宣告死亡的,其死亡时间为意外事故结束之日;

(三)战争期间下落不明被宣告死亡的,其死亡时间为战争结束之日。

第四十九条[宣告死亡的效果]

宣告死亡发生与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效果。

第五十条[死亡宣告的撤销]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其尚生存的,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

第五十一条[死亡宣告撤销的溯及力]

撤销死亡宣告的判决的效力,溯及至宣告死亡之时。

第五十二条[死亡宣告撤销的财产效果]

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依照本法继承编取得他的财产的人,应当返还财产的尚存利益。但合法取得财产的善意第三人可以不予返还。

前款规定的返还财产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自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知道死亡宣告时起计算。

第五十三条[死亡宣告撤销前善意行为的保护]

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利害关系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之前实施的善意行为,其效力不受死亡宣告撤销的影响。

第五十四条[恶意利害关系人的责任]

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财产的,除应返还原物及孳息外,还应赔偿因此而造成的损失。

第五十五条[死亡宣告及其撤销对婚姻关系的效果]

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销,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但其配偶不愿恢复的除外;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第五十六条[死亡宣告撤销对收养关系的效果]

被宣告死亡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不得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解除收养关系,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收养人为恶意的,其收养关系自始无效。

第五十七条[宣告死亡确定的死亡时间与自然死亡时间不一致的效果]

本人被宣告死亡确定的死亡日期与其自然死亡日期不一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撤销死亡宣告。

因撤销死亡宣告而取得财产返还请求权的利害关系人,其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利害关系人知道本人自然死亡时间时开始计算。

第六节

住所

第五十八条[住所的确定]

自然人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或者户籍所在地不明以及不能确定其户籍所在地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自然人离开住所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院治病的除外。

自然人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第五十九条[居所视为住所]

自然人户籍所在地不明,且无法确定其经常居住地的,与产生纠纷的民事法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居所视为住所。

第三章 法人、非法人团体

第一节

法人的一般规定

第六十条[法人的定义]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非依法律规定,法人不得成立。

在外国设立的法人,为外国法人。

第六十一条[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取得和消灭]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取得,至法人解散时消灭。

第六十二条[法人的成立条件]

法人的成立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二)有自己的章程或者组织规章,但机关法人除外;

(三)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独立财产或者经费;

(四)履行法律规定的法人设立程序。

第六十三条[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权的人以法人名义实施的民事活动,其后果由法人承担。

第六十四条[超越法人目的的法律行为]

法人的法律行为不因超越章程或者组织规章规定的目的范围而无效,但法律明文规定该行为无效的除外。

第六十五条[法人的独立责任]

法人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宪法、法律设立并担负公共职能的法人,其民事责任的承担,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六十六条[法定代表人和其他有代表权的人因执行职务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权的人因执行职务致人损害的,应当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承担民事责任之后,有权根据法律规定或者法人章程或者组织规章的规定,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权的人追偿。

第六十七条[法人的住所]

法人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第六十八条[法人的名称权]

法人享有名称权,有权依法使用、转让自己的名称。

禁止假冒、盗用或者侮辱、贬损法人的名称。

第六十九条[法人的名誉权]

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以任何非法手段贬低、侮辱、毁损法人的名誉。

第二节

法人的设立

第七十条[营利法人的定义]

营利法人,是指以取得经济利益并分配给其成员为目的的法人。

第七十一条[公司法人的成立]

具备法定条件的公司法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而成立。

法律规定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的,应当经过批准。

成立公司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依照法律的规定。成立公司法人应当履行的申请登记程序,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七十二条[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的成立]

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成立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依照法律的规定;成立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应当履行的程序,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七十三条[非营利法人的定义、成立]

为社会公益目的或其他非营利目的而成立的法人,为非营利法人。

非营利法人,非经法定主管机关登记,不得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十四条[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的成立]

有独立经费的国家机关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

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法律规定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法律规定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第七十五条[捐助法人的定义、成立]

捐助法人,是指以慈善、社会福利以及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为目的并以捐助财产设立的法人。

捐助法人经法定主管机关批准并经登记机关登记而成立。

捐助法人在章程规定的目的范围内,可以从事经营性活动。

第三节

法人的机关

第七十六条[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

公司法人的股东大会,为公司法人的意思机关。

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为社员大会,有权决定公司法人章程的变更、董事会成员的任免,并有权监督董事会职务的执行以及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法律、行政法规对于国有独资公司法人或者其他国有独资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七十七条[营利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

公司法人的董事会或者执行董事为公司法人的执行机关,有权根据公司章程授予的权限处理公司事务。

公司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法确定。

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设董事会的,适用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并应当设董事长一人,董事长为该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没有董事会的,其章程规定的主要负责人为该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

第七十八条[非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

社会团体法人的成员大会,是社会团体法人的意思机关,有权决定社会团体法人章程的变更、理事会成员的任免,并有权监督理事会职务的执行以及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七十九条[非营利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

社会团体法人应当设理事会并设理事长一人。理事会是社会团体法人的执行机关,理事长是社会团体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捐助法人应当设理事或者理事会,理事或者理事会应当根据依照捐助行为设定的章程所确定的目的管理事务。捐助法人的理事或者理事长是捐助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机关法人以及事业单位法人的主要负责人,是机关法人以及事业单位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

第八十条[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

营利法人的章程或者股东大会、社员大会决议,或者非营利法人的章程、组织规章或者成员大会决议对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权范围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四节

法人的变更

第八十一条[变更登记]

法人存续期间,发生分立与合并或者变更其组织形式、目的、注册资本、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向法人设立机关申请变更登记,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已登记的前款事项未办理变更登记的,其变更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八十二条[法人合并、分立的效果]

法人合并、分立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第五节

法人的解散与清算

第八十三条[法人解散的效果]

法人解散,是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消灭的唯一法定原因。

非经依法清算,法人不得消灭,但法律规定无须清算的除外。

第八十四条[法人解散的事由]

法人因下列原因之一而解散:

(一)因违反法律而被强制解散;

(二)法人的目的事业已经完成或者确定无法完成;

(三)法人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发生;

(四)法人依法被宣告破产;

(五)股东大会、社员大会或者成员大会决议解散;

(六)法人的成员低于法定人数;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原因。

前款第(四)项规定,不适用于非营利法人。前款第(六)项规定,不适用于捐助法人。

法律对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的解散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八十五条[清算人的选任]

法人解散时,应当选任清算人进行清算,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营利法人因被宣告破产而解散,其清算适用破产法的有关规定。

第八十六条[清算人的职责]

清算人应当清理法人的财产,了结法人的业务,清缴所欠税款,收取债权以及清偿债务,依法处理剩余财产,并实施法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八十七条[清算期间法人的活动范围]

在清算期间,法人应当停止清算目的范围以外的一切活动。

第八十八条[清算人的法律地位]

在清算期间,清算人是法人的执行机关和代表机关,有权以法人名义实施清算目的范围内的一切行为。

清算人的行为,适用本法关于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的规定。

第八十九条[清算程序的法律适用]

除本法另有规定外,法人的清算程序准用公司法关于公司法人清算程序的规定。

第九十条[剩余财产的归属]

法人经清算后剩余的财产,根据法人章程或者组织规章的规定处理。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九十一条[清算终结的法律效果]

清算人依法清算终结,并依法完成法人注销登记时,法人消灭。

第六节

非法人团体

第九十二条[非法人团体的定义]

非法人团体,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依法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的组织。

第九十三条[非法人团体的条件]

非法人团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二)有自己的章程或者组织规章;

(三)有自己享有处分权的财产或者经费;

(四)根据法定程序设立。

第九十四条[非法人团体的成立]

非法人团体非经登记,不得成立。

营利性非法人团体,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

非营利性非法人团体,应当经法定主管部门批准并经登记机关登记。

第九十五条[非法人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非法人团体的主要负责人是非法人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非法人团体的法定代表人的行为以及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范围的限制,准用本法关于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的规定。

第九十六条[超越非法人团体目的的法律行为]

非法人团体的法律行为不因超越章程或者组织规章规定的目的范围而无效,但法律明文规定该行为无效的除外。

第九十七条[非法人团体的民事责任]

非法人团体首先以其享有处分权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其享有处分权的财产不足以承担责任的,应当由非法人团体的设立人或者开办人承担民事责任。

第九十八条[非法人团体的住所]

非法人团体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第四章 权 利 客 体

第九十九条[权利客体]

民事权利的客体包括:物、行为、人格利益、智力成果。

民事权利也可以成为民事权利的客体。

自然人的器官、血液、骨髓、组织、精子、卵子等,以不违背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为限,可以成为民事权利的客体。

第一百条[物的定义]

本法所称物,是指能够为人力控制并具有价值的有体物。

能够为人力控制并具有价值的特定空间,视为物。人力控制之下的电,亦视为物。

第一百零一条[不动产的定义]

不动产,是指依自然性质或者法律的规定不可移动的物,包括土地、土地定着物、与土地尚未脱离的土地生成物、因自然或者人力添附于土地并且不能分离的其他物。

第一百零二条[动产的定义]

动产,是指不动产之外的其他物。

货币,为特别动产。

物权之外的其他财产权利为不记名权利时,视为动产。

第一百零三条[重要成分]

对物的整体性质和效能发挥决定作用的组成部分,为物的重要成分。

重要成分,不得脱离物的整体而独立成为权利的标的。

第一百零四条[主物、从物]

独立发挥效用的物,为主物。

非主物的组成部分而附着于主物,并对主物发挥辅助效用的物,为从物。但交易习惯不认为是从物者,依交易习惯。

从物随主物处分,但有特别约定的除外。

从物暂时与主物分离的,不改变其从物的性质。

第一百零五条[临时性附着物]

为一物效用的发挥而临时性附着于该物的物,非该物的从物。

依所有权之外的其他权利占有某物,为行使此项权利而添加在该物上的物,不是该物的从物,而是该项权利的从物。

第一百零六条[不动产上的临时附着物]

对他人不动产享有权利、为行使该项权利而附着于该不动产的物,为该不动产的临时附着物。

第一百零七条[融通物、不融通物]

公有物、公用物和禁止物,为不融通物。

不融通物之外的物,为融通物。

第一百零八条[代替物、不代替物]

可以同品种、同数量相互代替的物,为代替物。

不能以同品种、同数量相互代替的物,为不代替物。

第一百零九条[特定物、不特定物]

依当事人的意思具体指定的物,为特定物。

当事人仅以种类、品种、数量予以限定的物,为不特定物。

第一百一十条[消费物、不消费物]

一经使用即改变原有形态、性质的物,为消费物。货币为消费物。

可以反复使用而不改变原有形态、性质的物,为不消费物。

第一百一十一条[可分物、不可分物]

经分割不改变其性质、不减损其价值的物,为可分物。

一经分割即改变其性质、减损其价值的物,为不可分物。

第一百一十二条[单一物、结合物、集合物]

形态上独立成为一体的物,为单一物。

数个物结合而成的物,为结合物。

由多数单一物或者结合物集合而成的物,为集合物。

第一百一十三条[孳息]

天然孳息,是指物依自然而产生的出产物、收获物。

法定孳息,是指物依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收益,包括利息、租金等。

第一百一十四条[孳息的归属]

天然孳息,自脱离原物时起,由享有取得权利的人取得。

法定孳息,由享有取得权利的人按法定方式、约定方式或者交易习惯取得。

第一百一十五条[动物]

对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处分,不得违反自然资源法和动物保护法的规定。

第五章 法 律 行 为

第一节

规 定

第一百一十六条[定义]

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并以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行为。

第一百一十七条[一般有效要件]

法律行为具备下列要件的,具有法律效力: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及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第一百一十八条[未成年人、成年障碍者不能独立实施的法律行为]

未成年人或者成年障碍者依照本法规定不能独立实施的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的有效。

第一百一十九条[相对人的催告和撤销]

未成年人或者成年障碍者所为法律行为的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自收到催告后的一个月内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在法定代理人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书面通知的形式作出。

第一百二十条[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效果]

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法律行为无效,但其规定并不以之为无效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一条[违反公序良俗的效果]

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二十二条[不可强制执行的行为]

以自然人的器官、血液、骨髓、组织及精子、卵子等生命物质为权利客体的法律行为,不得强制执行。

第二节

表 示

第一百二十三条[意思表示的定义]

意思表示,是指当事人向外部表明其意欲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第一百二十四条[意思表示的形式]

意思表示,可以采用表意人认为适当的形式,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五条[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于意思表示成立时发生效力,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六条[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对话的意思表示,于相对人了解其内容时发生效力。

非对话的意思表示,于到达相对人时发生效力。

第一百二十七条[新闻媒体及其他公告方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以电视、广播、报刊及其他公告方式为意思表示的,于电视台、电台播放时,或者报刊出版、公告发布时发生效力。

第一百二十八条[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为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于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发生效力;未指定特定系统的,于该数据电文进入相对人的任何系统时发生效力。

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第一百二十九条[收到意思表示的回执]

表意人为意思表示的同时要求相对人以回执确认其收到意思表示的,于回执到达表意人时发生效力。

第一百三十条[表意人指定生效期间]

表意人为意思表示的同时指定意思表示生效期间的,意思表示于该期间内有效。

第三节

意思表示的无效和撤销

第一百三十一条[真意保留]

表意人故意表示与其真实意思不一致的意思的,不得主张该意思表示无效,但该不一致为相对人所明知的除外。

第一百三十二条[虚伪表示]

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所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无效,但表意人和相对人不得以其无效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三十三条[隐藏行为]

虚伪表示所掩盖的真实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有效。

第一百三十四条[戏谑的意思表示]

戏谑的意思表示无效。

第一百三十五条[欺诈]

欺诈,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欺诈人为当事人一方的情形,受欺诈的对方当事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欺诈人非当事人一方的情形,属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表意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仅以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欺诈为限,表意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

因欺诈而撤销意思表示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三十六条[胁迫]

胁迫,是指以不法加害威胁他人,使其产生恐惧心理,并基于此恐惧心理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无论胁迫人为当事人一方或者第三人,受胁迫的表意人均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

第一百三十七条[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是指当事人一方乘他方无经验、判断力欠缺、显著意志薄弱或者处于强制状态而订立双方权利义务显失均衡的法律行为。

受不利益的他方当事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

第一百三十八条[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规格和质量等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重大误解的一方或者双方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

第一百三十九条[撤销权的行使]

本法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七条、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的撤销权,应当以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行使。

第一百四十条[撤销权的消灭]

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放弃撤销权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第一百四十一条[撤销权的默示抛弃:例示规定]

享有撤销权的债务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一)知道其债务有可撤销事由仍与债权人合意变更债的内容;

(二)将自己承担的债务全部或者部分移转于第三人承担;

(三)向债权人主张抵销。

第一百四十二条[无权处分行为]

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经权利人追认或者处分人于事后取得处分权的,溯及于该行为成立时有效。

第一百四十三条[无效或撤销的效果]

无效的法律行为或者被撤销的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一百四十四条[部分无效]

法律行为部分无效,除去无效部分不影响其余部分效力的,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第一百四十五条[相对无效]

法律行为违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的,仅受不利益的一方当事人有权主张其无效。

第一百四十六条[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

无效的法律行为,具备其他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并因其情形,可以认为当事人若知道其无效即欲为其他法律行为的,其他法律行为仍为有效。

第四节

法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

第一百四十七条[法律行为附条件]

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依其性质不得附条件或者附条件将违背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的除外。

附停止条件的法律行为,于条件成就时发生效力。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于条件成就时效力消灭。

第一百四十八条[附条件利益的保护]

附条件法律行为当事人在条件成就与否未定前,有损害相对人因条件成就所应得利益的行为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一百四十九条[附条件利益的处分与继承]

条件成就与否未定前,法律行为当事人因条件成就所应得利益,可以让与、继承或者设定担保。

第一百五十条[条件成就或不成就的拟制]

因条件成就而受利益的当事人,以不正当行为促其条件成就的,视为其条件不成就。

因条件成就而受不利益的当事人,以不正当行为阻碍其条件成就的,视为其条件已成就。

第一百五十一条[法律行为附期限]

法律行为可以附期限,但依其性质不得附期限的除外。

附始期的法律行为,于期限届至时发生效力。附终期的法律行为,于期限届满时效力消灭。

第五节

法律行为的解释

第一百五十二条[文义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不得拘泥于所使用的不当词句。

第一百五十三条[整体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对全部条款作相互解释,以确定各个条款在整个法律行为中所具有的正确意思。

第一百五十四条[目的解释]

如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或者某个条款可能作两种解释,应当采取最适合于法律行为目的的解释。

第一百五十五条[习惯解释]

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有疑义时,应当参照当事人的习惯解释。

第一百五十六条[公平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兼顾当事人双方的利益。

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时,无偿法律行为,应当按照对义务人较轻的含义解释;有偿法律行为,应当按照对双方均较公平的含义解释。如属于一方当事人单方面决定法律行为内容的情形,应当按照对决定一方不利的含义解释。第一百五十七条[诚实信用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有疑义的,应当依诚实信用原则确定其正确意思。

法律行为存在两种解释而难于判断何种解释正确时,应当采取其所得结果符合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解释。

第六章 代理

第一节

规 定

第一百五十八条[代理的范围]

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团体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法律规定或者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第一百五十九条[代理的效力]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为被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或者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第一百六十条[不同种类代理的法律适用]

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适用本章第二节关于直接代理的规定。

代理人根据被代理人的指示,为被代理人利益但不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或者第三人不知道或者没有理由知道代理人以代理人的身份实施法律行为的,适用本章第三节关于间接代理的规定。

第一百六十一条[代理权的依据]

委托代理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使代理权,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代理权,指定代理人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指定权人的指定行使代理权。

第一百六十二条[委托代理权的授予]

被代理人向代理人授予代理权,应当向代理人或者与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第三人,以意思表示为之。

代理权的授予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但法律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并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一百六十三条[委托代理授权不明的民事责任]

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承担补充连带责任。

第一百六十四条[代理人权限的证明]

与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第三人有权要求代理人在合理期限内证明其代理权限。代理人未在合理期限内证明其代理权限的,代理人的意思表示不发生效力。代理权记载于书面文件的,代理人应当提交原件或者由被代理人签字的复印件。

第一百六十五条[第三人对代理人权限的质疑]

被代理人的陈述或者行为使第三人有理由相信,代理人的行为已经获得授权,但第三人对授权事实存在疑问的,第三人有权要求被代理人予以确认。被代理人未在合理期限内作出答复的,视为代理人已获授权。

第一百六十六条[委托代理权的限制及撤回的效力]

代理权的限制和撤回,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但第三人因过失而不知道该事实的除外。

第一百六十七条[默示代理权]

代理人行使其明示代理权限时,享有按照行使该权限的通常方

第二篇:梁慧星《民法总论》期末复习总结名词解释

民法的本位

①义务本位:起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局限与家族,家族为社会的单位,个人无独立地位,未有独立意思的表达。此种以身份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称为义务本位的法律。②权利本位:法律之基本任务,由使人尽其义务而转向保护权利,为使权利之内容得以实现,方有义务之履行,是谓权利本位之法制。③社会本位:

平等原则:在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同时法律对当事人提供平等的法律保护。

合同自由原则(私法自治原则):指民事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完全的自由,按照自己的自由意思决定缔结合同关系,为自己设定权利或对他人承担义务,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公平原则:指法律行为内容的确定,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法律行为内容只有符合公平原则,始得对他方当事人发生效力。主要是针对合同关系提出的要求,尤其是确定合同内容时所要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心存善意、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公序良俗原则:公序即公共秩序,是指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生活的一般秩序。良俗即善良风俗,是指为社会众多人所尊崇的、为维护社会存在所必需的一般的伦理道德。

权利滥用之禁止原则

指一切民事权利之行使,不得超越其正当界限,否则构成权利滥用,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或其他法律后果。

民事法律关系: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发生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请求权竞合:权利人对同一义务人,就同一标的,发生数个请求权。各请求权相互独立,其中一个得到满足,其余均归于消灭。其中一个请求权因时效届满而消灭,其他请求权不受影响。

自助行为:指权利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情况紧急,来不及请求国家有关机关保护的情况下,采取拘束他人人身,扣押、损毁他人财产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认可的救济行为。依法不负赔偿责任。

自卫行为:指自己或他人的权利或公共利益遭受不法侵害或紧急危险时,所实行的防卫和避险行为。

正当防卫:是指当公共利益、他人或本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行为人采取的一种防卫措施。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自卫权利,造成相对人损害的,不构成侵权行为。

紧急避险:指为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体、自由、财产之急迫危险,所为躲避危险的行为。

要式行为:意思表示须依一定形式,或在意思表示之外尚须履行一定形式的法律行为。不要式行为:无须采取一定形式或履行一定程序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诺成行为:在双方法律行为中,仅以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书面或口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例如买卖、租赁、承揽法律行为。又称不要物行为。实践行为:除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须交付标的物,才可以成立的双方法律行为。例如,借用合同、赠与合同、小件物品寄存保管合同、定金合同。也称要物行为。

生前行为:在行为人生前就发生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原则上为生前行为。死因行为:以行为人死亡为生效要件的法律行为,即于行为人死后生效的法律行为。死因行为,其生效取决于将来必定发生的事实,因此类似于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独立行为:具有独立的、实质性内容的行为。即行为人以自己独立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无需其他人予以辅助的行为。

补助行为: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具有独立的、实质性内容,而仅仅是辅助其他行为生效的行为。

无权代理:以本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进行民事活动,具备代理行为的表面特征,却没有代理权的实质,被称为“无权代理”。

表见代理: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因本人与无权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授予代理权的外观,致相对人信其有代理权并与之为法律行为,法律使其发生与有权代理同样法律效果的无权代理。

诉讼时效: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其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人民法院对其民事权利不再予以保护的法律制度。

除斥期间:法律规定的某种权利的存续期间,权利人在此期间不行使其权利,预定期间届满,便发生该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

第三篇:梁慧星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总则》

梁慧星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总则》(全文)

说 明

2000年,梁慧星在原“中国物权法研究课题组”基础上,成立“中国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人民大学法学院等单位的民法学者26人组成。课题组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委托,按照《中国民法典大纲》,起草中国民法典草案。2002年4月9日完成总则编。2003年,出版《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2010年对草案条文第一次修订,在总则编自然人一章(第二章),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制度作修改和调整。修订后的草案条文英译本(the Draft Civil Cod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于2010年10月由位于荷兰的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在莱顿和波士顿出版。

2012年起对草案条文做第二次修订。总则编条文修订内容主要是:法人目的外行为修订为原则上有效,修改法律行为生效要件、法律行为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效果、撤销权的行使与消灭,增设无效法律行为之转换、附条件利益处分及保护,修改诉讼时效一章。最新版总则编由法律出版社2014年出版。

与日前中国法学会的建议稿不同的是,考虑到人格权的特殊性,属于主体对自身的权利,因出生而当然取得,因死亡而当然消灭,其取得与消灭均与人的意思无关,且原则上不能处分,不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因此不采纳单独设“人格权编”的主张,而将人格权规定在总则编自然人一章。

总则编起草人:

谢鸿飞:第一章一般规定;

尹 田:第二章自然人和第三章法人、非法人团体;

孙宪忠:第四章权利客体和第五章法律行为的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意思表示、第三节意思表示的无效和撤销; 徐海燕:第六章代理;

侯利宏:第七章诉讼时效;

梁慧星:第五章法律行为的第四节法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第五节法律行为的解释及第八章期日、期间。总则编由梁慧星负责统稿。

本文经梁慧星主持之《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项目组授权发布。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法]查理·路易·孟德斯鸠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总则编 本编说明:

民法典的总则编,是从民法典的人法与物法两大部分,采用所谓“提取公因式”的方法,抽象出来的共同规则。通过这一立法技术,民法典的人法和物法两大部分的内容得以整合,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前后呼应的有机整体。在民法典中设立总则编,是德国民法学和德国民法典的传统,是德国民法典最引人注目的风格之一,集中地体现了德国民法典“抽象概括式”立法的特点。因此,是否设置总则编,成为大陆法系内部划分德国法系与法国法系的标志。民法典总则编,规定民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不仅是整个民法的基础而且是整个法治的基础。民法典总则编中抽象的、一般性的规则,为民法的发展提供了根据,通过法律解释方法之运用,而使民法与社会生活保持一致。我国虽采民商合一主义,但在民法典之外尚有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民事单行法,在一些行政和经济管理性的法律中也还有属于民法性质的制度和规则,因民法典总则编之设,而使民法典与各民事单行法和其他法律中属于民法性质的制度和规则,构成一个完整的私法体系,并依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的原则予以适用。

民法典总则编,以“人”、“物”、“行为”为中心,形成“人-物-行为”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关于主体,一些立法例将自然人和法人合并规定为一章,而以“人”为章名,如德国民法典、俄罗斯民法典等,另一些立法例则将自然人与法人分别规定为两章,如日本民法典等。关于权利客体,多数立法例只规定“物”,并以“物”为章名,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等,但俄罗斯民法典与乌克兰民法典则以“权利客体”为章名,内容包括“物”和其他客体。多数立法例将法律行为与代理制度合并规定为一章,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俄罗斯民法典等,但有的民法典分设两章,代理一章在法律行为章之后,如越南民法典、蒙古民法典。多数立法例分别规定诉讼时效与期日、期间,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等,但也有将两者合并规定的,如俄罗斯民法典、乌克兰民法典、蒙古民法典等。本法以现行民法通则第一、二、三、四、七、九章的内容为基础,依据民法原理并参考国外立法例,予以修订、增补、完善,分设为八章: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二章自然人;第三章法人、非法人团体;第四章权利客体;第五章法律行为;第六章代理;第七章诉讼时效;第八章期日、期间。共计二百三十三条。

目 录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节 立法目的与调整范围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民法的适用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 第二节 人格权

第三节 民事行为能力 第四节 宣告失踪 第五节 宣告死亡 第六节 住所

第三章

法人、非法人团体 第一节 法人的一般规定 第二节 法人的设立 第三节 法人机关 第四节 法人的变更

第五节 法人的解散与清算 第六节 非法人团体 第四章

权利客体 第五章 法律行为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意思表示

第三节 意思表示的无效和撤销 第四节 法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 第五节 法律行为的解释 第六章

代理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直接代理 第三节 间接代理 第七章 诉讼时效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时效的中止和不完成 第三节 时效中断 第八章 期日 期间

第一章 一 般 规 定

第一节 立法目的与调整范围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保障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第二条[调整范围]

本法调整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二节 基 本 原 则

第三条[民事权利的保护]

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非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并根据合法程序,不得予以限制。第四条[平等原则]

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另一方。第五条[意思自治原则]

当事人依自己的意思决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第六条[诚信原则]

民事权利的行使和民事义务的履行,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七条[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

法律行为的内容或者目的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第八条[禁止权利滥用]

禁止权利滥用。因权利滥用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前款所称权利滥用,是指以损害他人的目的行使权利或者行使权利所得利益微小而使他人遭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第三节 民法的适用 第九条[法律适用] 民事关系,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有规定的,应当优先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本法和其他法律都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既没有法律规定也没有习惯的,可以适用公认的法理。前款所称习惯,以不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为限。第十条[本法的效力]

本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法关于自然人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

第十一条[民事权利能力的定义]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自然人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第十二条[民事权利能力的取得和终止]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第十三条[出生时间]

自然人出生的时间,以户籍登记为准。但户籍登记的出生时间与医院出生证明或者其他证据证明的出生时间不一致的,以实际出生时间为准。

第十四条[胎儿利益保护]

凡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事项,准用本法有关监护的规定。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视为自始不存在。第十五条[同时遇难的死亡推定]

二人以上同时遇难,其死亡先后无法证明时,相互无继承关系的,推定为同时死亡;相互有继承关系的,适用本法继承编的规定。

第二节 人格权

第十六条[一般人格权]

自然人的自由、安全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自然人的人格权不得转让,非依法律规定,不得予以限制。第十七条[人格权的保护]

人格权遭受不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加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第十八条[生命权]

自然人享有生命权。禁止一切侵害自然人生命或者有可能导致生命丧失的非法行为。第十九条[身体权]

自然人的身体受法律保护。人体、人体各部分,不得作为财产权利的标的,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自然人的身体的完整性受法律保护。为自然人的健康而进行手术治疗,须经本人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为治疗或者医学试验的目的,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自然人可以捐赠其身体的部分器官,但非经捐赠人和受捐赠人同意,不得扩散可以鉴别捐赠人身份和受捐赠人身份的任何信息。在确定亲子关系的诉讼中,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决定通过遗传特征对人进行鉴别,但应当征得本人同意。在为医疗或者科学研究目的进行前款规定的鉴别时,应当征得本人同意。第二十条[健康权] 自然人享有健康权。第二十一条[姓名权]

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干涉、盗用、假冒自然人姓名或对自然人姓名进行侮辱、贬损。

第二十二条[肖像权]

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自然人的肖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禁止侮辱、丑化自然人的肖像。

第二十三条[名誉权]

自然人享有名誉权。禁止以任何非法手段贬低、侮辱、毁损自然人的名誉。第二十四条[隐私权]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禁止窃取、窃听、偷录、偷拍他人隐私。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披露或者利用他人私生活秘密,或者实施其他损害他人隐私的行为。但在为保护他人权利或者公共利益所必要的限度内,由法律规定可以披露或者利用他人隐私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对遗体的保护]

自然人死亡后,其遗体由本人的亲属负责火化、埋葬,但不得进行使用、收益或者其他处分。禁止对遗体、遗骨进行损害或者侮辱。

第二十六条[对死者姓名、肖像和名誉的保护]

禁止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等方式侵害死者的姓名、肖像和名誉。

第三节 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七条[民事行为能力的定义]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自然人独立实施法律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的资格。第二十八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年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第二十九条[视为成年人]

年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以自己劳动收入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视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第三十条[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未成年人实施法律行为,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三十一条[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的行为] 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下列法律行为:

(一)使未成年人纯获法律上利益的行为,如接受不附条件或者不附负担的赠与、接受奖励及报酬等;

(二)在法定代理人确定的目的范围内,对自己财产的处分行为;

(三)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下,经许可从事的营业活动以及与营业活动有关的行为;

(四)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并请求支付劳动报酬;

(五)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的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第三十二条[成年障碍者的民事行为能力]

成年障碍者实施法律行为,应当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法定代理人同意,但购买日常用品或者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行为除外。

第三十三条[未成年人和成年障碍者的法定代理人]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成年障碍者的照顾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第四节 宣 告 失 踪

第三十四条[宣告失踪的期间和条件]

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但下落不明的自然人有法定代理人或者财产管理人的除外。本人无利害关系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不提出申请的,为保护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应当由人民检察院提出前款规定的申请。

第三十五条[宣告失踪的期间的计算]

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从其最后离开住所或居所而下落不明的次日开始计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其下落不明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开始计算;在意外事故中下落不明的,其下落不明时间从意外事故发生之日开始计算。第三十六条[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

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是指失踪人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失踪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申请宣告失踪不受前款所列人员的顺序的限制。第三十七条[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 人民法院在宣告自然人失踪的同时,应当确定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担任。无以上规定的人或者以上规定的人无代管能力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其他人担任代管人。第三十八条[财产代管人的权限]

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有权对财产进行保管、维护、收益,并有权对财产实施必要的经营行为和处分行为。财产代管人在行使财产代管权时,负有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财产代管人因自己的过错而导致失踪人财产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九条[财产代管人的变更]

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侵犯失踪人财产利益或者无力履行代管职责的,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或者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财产代管人。第四十条[宣告失踪的撤销]

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的下落,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失踪宣告。宣告失踪被撤销时,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应当停止一切管理活动,并向本人移交有关财产及财务账目。第四十一条[恶意使他人被宣告失踪的法律效果]

利害关系人明知本人并未失踪,基于恶意致使本人被宣告失踪的,应当对本人因此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第五节 宣 告 死 亡

第四十二条[宣告死亡的期间]

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满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二年的。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适用前款第(一)项的规定。第四十三条[下落不明期间的计算]

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的计算,准用本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第四十四条[危险事故中下落不明的人宣告死亡的期间]

自然人在危险事故中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根据现实情况确认其绝无生存可能的,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死亡不受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期间的限制。第四十五条[死亡宣告申请]

宣告死亡应由利害关系人向法院提出申请。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包括被申请宣告死亡人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其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申请宣告死亡不受前款所列人员的顺序的限制。第四十六条[检察院申请宣告死亡的权利]

下落不明的自然人无利害关系人或者其利害关系人不提出死亡宣告申请的,应当由人民检察院提出死亡宣告申请。第四十七条[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的关系]

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自然人下落不明符合申请宣告死亡的条件的,利害关系人可以不申请宣告失踪而直接申请宣告死亡。利害关系人中有人申请宣告失踪,有人申请宣告死亡的,人民法院应当宣告死亡。第四十八条[死亡时间的确定]

人民法院应当在宣告自然人死亡的判决中确定死亡的时间:

(一)根据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被宣告死亡的,其死亡时间为法定期间届满之日;

(二)根据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被宣告死亡的,其死亡时间为意外事故结束之日;

(三)战争期间下落不明被宣告死亡的,其死亡时间为战争结束之日。第四十九条[宣告死亡的效果]

宣告死亡发生与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效果。第五十条[死亡宣告的撤销]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其尚生存的,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第五十一条[死亡宣告撤销的溯及力]

撤销死亡宣告的判决的效力,溯及至宣告死亡之时。第五十二条[死亡宣告撤销的财产效果]

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依照本法继承编取得他的财产的人,应当返还财产的尚存利益。但合法取得财产的善意第三人可以不予返还。前款规定的返还财产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自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知道死亡宣告时起计算。

第五十三条[死亡宣告撤销前善意行为的保护]

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利害关系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之前实施的善意行为,其效力不受死亡宣告撤销的影响。第五十四条[恶意利害关系人的责任]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财产的,除应返还原物及孳息外,还应赔偿因此而造成的损失。

第五十五条[死亡宣告及其撤销对婚姻关系的效果]

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销,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但其配偶不愿恢复的除外;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第五十六条[死亡宣告撤销对收养关系的效果]

被宣告死亡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不得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解除收养关系,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收养人为恶意的,其收养关系自始无效。第五十七条[宣告死亡确定的死亡时间与自然死亡时间不一致的效果]

本人被宣告死亡确定的死亡日期与其自然死亡日期不一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撤销死亡宣告。因撤销死亡宣告而取得财产返还请求权的利害关系人,其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利害关系人知道本人自然死亡时间时开始计算。

第六节 住所

第五十八条[住所的确定]

自然人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或者户籍所在地不明以及不能确定其户籍所在地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自然人离开住所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院治病的除外。自然人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第五十九条[居所视为住所]

自然人户籍所在地不明,且无法确定其经常居住地的,与产生纠纷的民事法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居所视为住所。

第三章 法人、非法人团体 第一节 法人的一般规定 第六十条[法人的定义]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非依法律规定,法人不得成立。在外国设立的法人,为外国法人。

第六十一条[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取得和消灭]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取得,至法人解散时消灭。第六十二条[法人的成立条件] 法人的成立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二)有自己的章程或者组织规章,但机关法人除外;

(三)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独立财产或者经费;

(四)履行法律规定的法人设立程序。第六十三条[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权的人以法人名义实施的民事活动,其后果由法人承担。第六十四条[超越法人目的的法律行为]

法人的法律行为不因超越章程或者组织规章规定的目的范围而无效,但法律明文规定该行为无效的除外。第六十五条[法人的独立责任]

法人以其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根据宪法、法律设立并担负公共职能的法人,其民事责任的承担,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六十六条[法定代表人和其他有代表权的人因执行职务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权的人因执行职务致人损害的,应当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法人承担民事责任之后,有权根据法律规定或者法人章程或者组织规章的规定,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权的人追偿。第六十七条[法人的住所]

法人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第六十八条[法人的名称权]

法人享有名称权,有权依法使用、转让自己的名称。禁止假冒、盗用或者侮辱、贬损法人的名称。第六十九条[法人的名誉权]

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以任何非法手段贬低、侮辱、毁损法人的名誉。

第二节 法人的设立

第七十条[营利法人的定义]

营利法人,是指以取得经济利益并分配给其成员为目的的法人。第七十一条[公司法人的成立]

具备法定条件的公司法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而成立。法律规定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的,应当经过批准。成立公司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依照法律的规定。成立公司法人应当履行的申请登记程序,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第七十二条[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的成立]

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成立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依照法律的规定;成立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应当履行的程序,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第七十三条[非营利法人的定义、成立]

为社会公益目的或其他非营利目的而成立的法人,为非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非经法定主管机关登记,不得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十四条[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的成立]

有独立经费的国家机关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法律规定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法律规定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第七十五条[捐助法人的定义、成立]

捐助法人,是指以慈善、社会福利以及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为目的并以捐助财产设立的法人。捐助法人经法定主管机关批准并经登记机关登记而成立。捐助法人在章程规定的目的范围内,可以从事经营性活动。第三节 法人的机关

第七十六条[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

公司法人的股东大会,为公司法人的意思机关。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为社员大会,有权决定公司法人章程的变更、董事会成员的任免,并有权监督董事会职务的执行以及决定其他重大事项。法律、行政法规对于国有独资公司法人或者其他国有独资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七十七条[营利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

公司法人的董事会或者执行董事为公司法人的执行机关,有权根据公司章程授予的权限处理公司事务。公司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法确定。公司法人以外的营利法人设董事会的,适用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并应当设董事长一人,董事长为该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没有董事会的,其章程规定的主要负责人为该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第七十八条[非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

社会团体法人的成员大会,是社会团体法人的意思机关,有权决定社会团体法人章程的变更、理事会成员的任免,并有权监督理事会职务的执行以及决定其他重大事项。第七十九条[非营利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 社会团体法人应当设理事会并设理事长一人。理事会是社会团体法人的执行机关,理事长是社会团体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捐助法人应当设理事或者理事会,理事或者理事会应当根据依照捐助行为设定的章程所确定的目的管理事务。捐助法人的理事或者理事长是捐助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机关法人以及事业单位法人的主要负责人,是机关法人以及事业单位法人的执行机关和法定代表人。

第八十条[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限制]

营利法人的章程或者股东大会、社员大会决议,或者非营利法人的章程、组织规章或者成员大会决议对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权范围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四节 法人的变更 第八十一条[变更登记]

法人存续期间,发生分立与合并或者变更其组织形式、目的、注册资本、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向法人设立机关申请变更登记,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已登记的前款事项未办理变更登记的,其变更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八十二条[法人合并、分立的效果]

法人合并、分立的,其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第五节 法人的解散与清算 第八十三条[法人解散的效果]

法人解散,是法人民事权利能力消灭的唯一法定原因。非经依法清算,法人不得消灭,但法律规定无须清算的除外。第八十四条[法人解散的事由]法人因下列原因之一而解散:

(一)因违反法律而被强制解散;

(二)法人的目的事业已经完成或者确定无法完成;

(三)法人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发生;

(四)法人依法被宣告破产;

(五)股东大会、社员大会或者成员大会决议解散;

(六)法人的成员低于法定人数;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原因。前款第(四)项规定,不适用于非营利法人。前款第(六)项规定,不适用于捐助法人。法律对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的解散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八十五条[清算人的选任]

法人解散时,应当选任清算人进行清算,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营利法人因被宣告破产而解散,其清算适用破产法的有关规定。

第八十六条[清算人的职责]

清算人应当清理法人的财产,了结法人的业务,清缴所欠税款,收取债权以及清偿债务,依法处理剩余财产,并实施法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八十七条[清算期间法人的活动范围]

在清算期间,法人应当停止清算目的范围以外的一切活动。第八十八条[清算人的法律地位]

在清算期间,清算人是法人的执行机关和代表机关,有权以法人名义实施清算目的范围内的一切行为。清算人的行为,适用本法关于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的规定。第八十九条[清算程序的法律适用]

除本法另有规定外,法人的清算程序准用公司法关于公司法人清算程序的规定。第九十条[剩余财产的归属]法人经清算后剩余的财产,根据法人章程或者组织规章的规定处理。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九十一条[清算终结的法律效果]

清算人依法清算终结,并依法完成法人注销登记时,法人消灭。

第六节 非法人团体

第九十二条[非法人团体的定义]

非法人团体,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依法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的组织。第九十三条[非法人团体的条件]

非法人团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二)有自己的章程或者组织规章;

(三)有自己享有处分权的财产或者经费;

(四)根据法定程序设立。第九十四条[非法人团体的成立]

非法人团体非经登记,不得成立。营利性非法人团体,应当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非营利性非法人团体,应当经法定主管部门批准并经登记机关登记。第九十五条[非法人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非法人团体的主要负责人是非法人团体的法定代表人。非法人团体的法定代表人的行为以及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范围的限制,准用本法关于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的规定。第九十六条[超越非法人团体目的的法律行为]

非法人团体的法律行为不因超越章程或者组织规章规定的目的范围而无效,但法律明文规定该行为无效的除外。第九十七条[非法人团体的民事责任]

非法人团体首先以其享有处分权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其享有处分权的财产不足以承担责任的,应当由非法人团体的设立人或者开办人承担民事责任。第九十八条[非法人团体的住所]

非法人团体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

第四章 权 利 客 体 第九十九条[权利客体]

民事权利的客体包括:物、行为、人格利益、智力成果。民事权利也可以成为民事权利的客体。自然人的器官、血液、骨髓、组织、精子、卵子等,以不违背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为限,可以成为民事权利的客体。第一百条[物的定义]

本法所称物,是指能够为人力控制并具有价值的有体物。能够为人力控制并具有价值的特定空间,视为物。人力控制之下的电,亦视为物。

第一百零一条[不动产的定义]

不动产,是指依自然性质或者法律的规定不可移动的物,包括土地、土地定着物、与土地尚未脱离的土地生成物、因自然或者人力添附于土地并且不能分离的其他物。第一百零二条[动产的定义]

动产,是指不动产之外的其他物。货币,为特别动产。物权之外的其他财产权利为不记名权利时,视为动产。第一百零三条[重要成分]

对物的整体性质和效能发挥决定作用的组成部分,为物的重要成分。重要成分,不得脱离物的整体而独立成为权利的标的。

第一百零四条[主物、从物]

独立发挥效用的物,为主物。非主物的组成部分而附着于主物,并对主物发挥辅助效用的物,为从物。但交易习惯不认为是从物者,依交易习惯。从物随主物处分,但有特别约定的除外。从物暂时与主物分离的,不改变其从物的性质。第一百零五条[临时性附着物]

为一物效用的发挥而临时性附着于该物的物,非该物的从物。依所有权之外的其他权利占有某物,为行使此项权利而添加在该物上的物,不是该物的从物,而是该项权利的从物。第一百零六条[不动产上的临时附着物]

对他人不动产享有权利、为行使该项权利而附着于该不动产的物,为该不动产的临时附着物。第一百零七条[融通物、不融通物]

公有物、公用物和禁止物,为不融通物。不融通物之外的物,为融通物。第一百零八条[代替物、不代替物]

可以同品种、同数量相互代替的物,为代替物。不能以同品种、同数量相互代替的物,为不代替物。第一百零九条[特定物、不特定物]

依当事人的意思具体指定的物,为特定物。当事人仅以种类、品种、数量予以限定的物,为不特定物。第一百一十条[消费物、不消费物]

一经使用即改变原有形态、性质的物,为消费物。货币为消费物。可以反复使用而不改变原有形态、性质的物,为不消费物。

第一百一十一条[可分物、不可分物]

经分割不改变其性质、不减损其价值的物,为可分物。一经分割即改变其性质、减损其价值的物,为不可分物。第一百一十二条[单一物、结合物、集合物]

形态上独立成为一体的物,为单一物。数个物结合而成的物,为结合物。由多数单一物或者结合物集合而成的物,为集合物。

第一百一十三条[孳息]

天然孳息,是指物依自然而产生的出产物、收获物。法定孳息,是指物依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收益,包括利息、租金等。第一百一十四条[孳息的归属]

天然孳息,自脱离原物时起,由享有取得权利的人取得。法定孳息,由享有取得权利的人按法定方式、约定方式或者交易习惯取得。

第一百一十五条[动物]

对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处分,不得违反自然资源法和动物保护法的规定。第五章 法 律 行 为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一百一十六条[定义]

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并以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行为。第一百一十七条[一般有效要件]

法律行为具备下列要件的,具有法律效力: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及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第一百一十八条[未成年人、成年障碍者不能独立实施的法律行为]

未成年人或者成年障碍者依照本法规定不能独立实施的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的有效。第一百一十九条[相对人的催告和撤销]

未成年人或者成年障碍者所为法律行为的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自收到催告后的一个月内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在法定代理人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书面通知的形式作出。

第一百二十条[违反禁止性规定的效果]

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法律行为无效,但其规定并不以之为无效的除外。第一百二十一条[违反公序良俗的效果] 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二十二条[不可强制执行的行为]

以自然人的器官、血液、骨髓、组织及精子、卵子等生命物质为权利客体的法律行为,不得强制执行。第二节 意 思 表 示

第一百二十三条[意思表示的定义]

意思表示,是指当事人向外部表明其意欲设立、变更、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第一百二十四条[意思表示的形式]

意思表示,可以采用表意人认为适当的形式,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第一百二十五条[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于意思表示成立时发生效力,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第一百二十六条[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对话的意思表示,于相对人了解其内容时发生效力。非对话的意思表示,于到达相对人时发生效力。第一百二十七条[新闻媒体及其他公告方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以电视、广播、报刊及其他公告方式为意思表示的,于电视台、电台播放时,或者报刊出版、公告发布时发生效力。第一百二十八条[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为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于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发生效力;未指定特定系统的,于该数据电文进入相对人的任何系统时发生效力。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第一百二十九条[收到意思表示的回执]

表意人为意思表示的同时要求相对人以回执确认其收到意思表示的,于回执到达表意人时发生效力。第一百三十条[表意人指定生效期间]

表意人为意思表示的同时指定意思表示生效期间的,意思表示于该期间内有效。

第三节 意思表示的无效和撤销 第一百三十一条[真意保留]

表意人故意表示与其真实意思不一致的意思的,不得主张该意思表示无效,但该不一致为相对人所明知的除外。第一百三十二条[虚伪表示]

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所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无效,但表意人和相对人不得以其无效对抗善意第三人。第一百三十三条[隐藏行为]

虚伪表示所掩盖的真实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有效。第一百三十四条[戏谑的意思表示] 戏谑的意思表示无效。第一百三十五条[欺诈]

欺诈,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欺诈人为当事人一方的情形,受欺诈的对方当事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欺诈人非当事人一方的情形,属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表意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仅以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欺诈为限,表意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因欺诈而撤销意思表示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一百三十六条[胁迫]

胁迫,是指以不法加害威胁他人,使其产生恐惧心理,并基于此恐惧心理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无论胁迫人为当事人一方或者第三人,受胁迫的表意人均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第一百三十七条[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是指当事人一方乘他方无经验、判断力欠缺、显著意志薄弱或者处于强制状态而订立双方权利义务显失均衡的法律行为。受不利益的他方当事人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第一百三十八条[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规格和质量等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重大误解的一方或者双方可以撤销其意思表示。第一百三十九条[撤销权的行使]

本法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七条、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的撤销权,应当以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行使。

第一百四十条[撤销权的消灭]

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放弃撤销权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第一百四十一条[撤销权的默示抛弃:例示规定]

享有撤销权的债务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一)知道其债务有可撤销事由仍与债权人合意变更债的内容;

(二)将自己承担的债务全部或者部分移转于第三人承担;

(三)向债权人主张抵销。第一百四十二条[无权处分行为]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经权利人追认或者处分人于事后取得处分权的,溯及于该行为成立时有效。

第一百四十三条[无效或撤销的效果]

无效的法律行为或者被撤销的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一百四十四条[部分无效]法律行为部分无效,除去无效部分不影响其余部分效力的,其余部分仍然有效。第一百四十五条[相对无效]

法律行为违反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的,仅受不利益的一方当事人有权主张其无效。

第一百四十六条[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无效的法律行为,具备其他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并因其情形,可以认为当事人若知道其无效即欲为其他法律行为的,其他法律行为仍为有效。

第四节 法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 第一百四十七条[法律行为附条件] 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依其性质不得附条件或者附条件将违背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的除外。附停止条件的法律行为,于条件成就时发生效力。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于条件成就时效力消灭。第一百四十八条[附条件利益的保护]

附条件法律行为当事人在条件成就与否未定前,有损害相对人因条件成就所应得利益的行为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一百四十九条[附条件利益的处分与继承]

条件成就与否未定前,法律行为当事人因条件成就所应得利益,可以让与、继承或者设定担保。第一百五十条[条件成就或不成就的拟制]

因条件成就而受利益的当事人,以不正当行为促其条件成就的,视为其条件不成就。因条件成就而受不利益的当事人,以不正当行为阻碍其条件成就的,视为其条件已成就。第一百五十一条[法律行为附期限] 法律行为可以附期限,但依其性质不得附期限的除外。附始期的法律行为,于期限届至时发生效力。附终期的法律行为,于期限届满时效力消灭。

第五节 法律行为的解释 第一百五十二条[文义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不得拘泥于所使用的不当词句。第一百五十三条[整体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对全部条款作相互解释,以确定各个条款在整个法律行为中所具有的正确意思。第一百五十四条[目的解释]

如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或者某个条款可能作两种解释,应当采取最适合于法律行为目的的解释。第一百五十五条[习惯解释]

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有疑义时,应当参照当事人的习惯解释。第一百五十六条[公平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遵循公平的原则,兼顾当事人双方的利益。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时,无偿法律行为,应当按照对义务人较轻的含义解释;有偿法律行为,应当按照对双方均较公平的含义解释。如属于一方当事人单方面决定法律行为内容的情形,应当按照对决定一方不利的含义解释。第一百五十七条[诚实信用解释] 解释法律行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法律行为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有疑义的,应当依诚实信用原则确定其正确意思。法律行为存在两种解释而难于判断何种解释正确时,应当采取其所得结果符合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解释。第六章 代理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一百五十八条[代理的范围]

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团体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法律规定或者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第一百五十九条[代理的效力]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为被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或者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第一百六十条[不同种类代理的法律适用]

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适用本章第二节关于直接代理的规定。代理人根据被代理人的指示,为被代理人利益但不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或者第三人不知道或者没有理由知道代理人以代理人的身份实施法律行为的,适用本章第三节关于间接代理的规定。第一百六十一条[代理权的依据]

委托代理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使代理权,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代理权,指定代理人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指定权人的指定行使代理权。

第一百六十二条[委托代理权的授予]

被代理人向代理人授予代理权,应当向代理人或者与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第三人,以意思表示为之。代理权的授予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但法律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并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第一百六十三条[委托代理授权不明的民事责任]

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承担补充连带责任。第一百六十四条[代理人权限的证明]

与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第三人有权要求代理人在合理期限内证明其代理权限。代理人未在合理期限内证明其代理权限的,代理人的意思表示不发生效力。代理权记载于书面文件的,代理人应当提交原件或者由被代理人签字的复印件。第一百六十五条[第三人对代理人权限的质疑]

被代理人的陈述或者行为使第三人有理由相信,代理人的行为已经获得授权,但第三人对授权事实存在疑问的,第三人有权要求被代理人予以确认。被代理人未在合理期限内作出答复的,视为代理人已获授权。第一百六十六条[委托代理权的限制及撤回的效力]

代理权的限制和撤回,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但第三人因过失而不知道该事实的除外。第一百六十七条[默示代理权]

代理人行使其明示代理权限时,享有按照行使该权限的通常方式所必需或者附带产生的默示权限。第一百六十八条[代理人意思表示的瑕疵]

关于是否有意思欠缺、被欺诈、被胁迫,及明知或者应知某一事实而影响代理人意思表示效力的情形,应当就代理人认定。委托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指示作出意思表示的,应当就被代理人认定。第一百六十九条[禁止自己代理和双方代理]

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实施法律行为,也不得同时作为第三人的代理人与被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但纯使被代理人获得利益的行为除外。

第一百七十条[自己代理与双方代理情形中被代理人的撤销权]

代理人实施自己代理行为或者实施双方代理行为的,被代理人有权撤销代理行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代理人不得行使撤销权:

(一)被代理人已经同意代理人的自己代理或者双方代理行为的;

(二)代理人已经向被代理人披露自己代理或者双方代理的事实,被代理人在合理期限内未提出异议的。第一百七十一条[委托代理权的消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权消灭:

(一)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

(二)被代理人撤回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依代理权授予的性质不得撤回的除外;

(三)代理人死亡;

(四)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五)作为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的法人消灭。但是,为了保护被代理人或继承人的利益,代理人仍在合理的期间内享有代理权。

第一百七十二条[法定代理权或者指定代理权的消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定代理权或者指定代理权消灭:

(一)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民事行为能力;

(二)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死亡;

(三)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四)人民法院或者指定权人撤销指定;

(五)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消灭。第一百七十三条[授权委托书的交还]

委托代理权消灭时,代理人应当将授权委托书交还被代理人。第一百七十四条[代理权变更或者消灭时对第三人的保护]

代理权变更或者消灭时,应当以适当方式通知第三人。因第三人下落不明而无法通知的,被代理人或者代理人应当将代理权变更或者消灭的事实予以公告。未公告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但第三人在实施法律行为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代理权变更或者消灭的除外。

第一百七十五条[委托代理的复代理] 委托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转托他人代理的,应当事先征得被代理人的同意。事先没有征得被代理人同意的,应当在事后及时告知被代理人;被代理人不同意的,由代理人对自己所转托的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但在紧急情况下,委托代理人为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有权不经被代理人同意而转托他人代理。

第一百七十六条[委托代理人选任复代理人的责任]委托代理人选任复代理人,就选任及监督对被代理人负责。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指定选任复代理人的,代理人不承担责任;但代理人明知该复代理人不适任而怠于通知被代理人的除外。第一百七十七条[法定代理人选任复代理人的责任]

法定代理人可以选任复代理人。法定代理人选任复代理人时,仅就复代理人的选任和监督对被代理人负责。第一百七十八条[复代理人的权限]

复代理人的代理权以代理人的代理权为限。复代理人对于被代理人和第三人,有与代理人同样的权利义务。第一百七十九条[数个代理人代理权的行使]

数个代理人同时为同一被代理人利益而分别行使同一代理权时,代理人可以单独实施代理行为。数个代理人共同行使一个代理权时,代理人应当共同实施代理行为,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被代理人另有表示的除外。第一百八十条[代理人不履行职责的民事责任]

代理人因自己的过失不履行代理职责而造成被代理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一百八十一条[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对被代理人所负的民事责任]

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第一百八十二条[代理事项违法的民事责任]

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的,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节 直 接 代 理

第一百八十三条[直接代理的效力]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代理人的意思表示不能辨明是以被代理人名义所为的,视为代理人以自己名义所为的意思表示。第一百八十四条[无权代理中被代理人的追认权]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消灭后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法律行为,被代理人有权予以追认。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消灭后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法律行为,经被代理人追认的,溯及于实施行为时有效,其法律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应当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第一百八十五条[无权代理相对人的催告权]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消灭后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的法律行为,相对人有权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自收到催告后一个月内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第一百八十六条[无权代理相对人的撤销权]

无代理权人实施的法律行为,相对人在被代理人追认之前,有撤销的权利,但相对人在实施法律行为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人无代理权的除外。撤销应当以书面通知的方式向被代理人或者无权代理人作出。第一百八十七条[无权代理人的责任]

以代理人身份实施法律行为的行为人,如不能证明其有代理权,而被代理人拒绝追认的,相对人可以要求无权代理人履行义务或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无权代理人不知自己无代理权的,在对相对人承担赔偿责任时,其赔偿额不超过相对人在法律行为有效时可以得到的利益。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代理人无代理权的,无权代理人不承担责任。第一百八十八条[恶意相对人与无权代理人的连带责任]

相对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已消灭仍与行为人实施法律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相对人和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百八十九条[表见代理]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消灭后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相对人有正当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第一百九十条[隐名代理向直接代理的转化]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在被代理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时,第三人知道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法律行为直接约束被代理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法律行为只约束代理人和第三人的除外。第三人请求代理人披露被代理人身份的,代理人应当披露被代理人身份。代理人未在合理期限内披露被代理人身份的,该法律行为只拘束代理人和第三人。

第三节 间 接 代 理 第一百九十一条[间接代理的定义]

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的,为间接代理。第一百九十二条[间接代理的效力]

间接代理的法律效果首先归属代理人,再由代理人移转给被代理人。第一百九十三条[代理人的披露义务]

代理人丧失清偿能力,或者代理人对被代理人有根本违约行为,或者在合同债务的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已明确代理人将会违约,被代理人有权要求代理人披露第三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地址。代理人丧失清偿能力,或者代理人对第三人有根本违约行为,或者在合同债务的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已明确代理人将会违约,第三人有权要求代理人披露被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地址。

第一百九十四条[被代理人的介入权]

代理人向被代理人披露第三人后,被代理人可以行使代理人代被代理人从第三人取得的权利,但第三人与代理人订立合同时如知道该被代理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或者被代理人如行使介入权将与代理人和第三人所订合同中的明示或者默示条款相抵触的除外。被代理人应当将其行使介入权的意思分别通知代理人和第三人。在收到通知之后,第三人不得再向代理人履行给付义务。

第一百九十五条[第三人的选择权]

代理人向第三人披露被代理人后,第三人可以选择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作为相对人主张其权利,但第三人不得变更选定的相对人。第三人应当将其行使选择权的意思分别通知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在收到通知之后,被代理人不得再向代理人履行给付义务。

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三人和被代理人的抗辩权]

被代理人行使代理人对第三人的权利的,第三人可以向被代理人主张自己对代理人的抗辩。第三人选定被代理人作为其相对人的,被代理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张自己对代理人的抗辩及代理人对第三人的抗辩。

第七章 诉 讼 时 效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一百九十七条[诉讼时效的客体]

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但下列请求权除外:

(一)基于身份关系的抚养费、扶养费和赡养费的请求权;

(二)基于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的排除妨害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确认权利请求权、已登记不动产所有人的返还请求权;

(三)基于不动产相邻关系的停止侵害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

(四)基于投资关系的收益分配请求权;

(五)基于存款关系的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请求权;

(六)基于债券关系的还本付息请求权。第一百九十八条[普通时效期间]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第一百九十九条[时效的开始计算

(一)——一般规定] 时效期间自权利能够行使时开始计算。

第二百条[时效的开始计算

(二)——特别规定]

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务,时效期间从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必要准备时间届满之日起计算,但债务人在债权人第一次向其主张权利之时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的,时效期间从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当事人约定债务人在能够履行债务时才履行,或者由债务人任意确定何时履行债务的,时效期间自债务人死亡之日开始计算;债务人为法人或者非法人团体的,时效期间自法人或者非法人团体解散之日开始计算。

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

管理人因无因管理行为发生的偿付必要费用请求权的时效期间,从无因管理行为结束并且管理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本人之日起计算。本人因不当无因管理行为发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时效期间,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管理人及损害事实之日起计算。

第二百零一条[长期时效期间及起算] 下列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为十年:

(一)人身伤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从加害行为发生时、义务违反时或者损害被发现时开始计算;

(二)基于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的返还请求权,从权利发生时开始计算;

(三)基于借款合同的返还本金和利息的请求权,从权利可以行使时开始计算;

(四)基于劳动合同、雇用合同的工资、报酬请求权,从合同终止时开始计算;

(五)基于建筑物买卖合同的所有权和基地使用权的移转请求权,及对待给付请求权,从买卖合同生效时开始计算;

(六)基于基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合同的土地使用权设定或者移转请求权,及对待给付请求权,从合同生效时起开始计算;

(七)基于不动产抵押合同的抵押权设定请求权,从抵押合同生效时开始计算;

(八)基于生效判决和裁决的给付请求权,从判决或者裁决确定时开始计算;

(九)基于可执行的调解书和公证证书的给付请求权,从权利确定时开始计算;

(十)基于继承关系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从继承权或者受遗赠权受侵害时开始计算;

(十一)经破产程序所确定的可执行的请求权,从破产程序终结时开始计算。第二百零二条[时效的主张]

时效应当由其受益人或者受益人的代理人通过诉讼或者仲裁主张,才能适用。法院或者仲裁庭不得依职权适用时效,也不得就时效问题进行释明。第二百零三条[时效完成的效力] 时效期间届满,义务人可以拒绝履行。

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向权利人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自愿履行义务、承认债务或者提出担保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或者不知道时效为由进行抗辩或者请求返还。第二百零四条[时效期间届满后的债的变更]

时效期间届满后,债务人与债权人合意变更债的内容的,视为债务人对债务的承认,诉讼时效期间从变更生效时起重新计算。

第二百零五条[移转时效期间届满的债务]

债务人移转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债务的,视为债务人对债务的承认,自债务移转时起重新计算时效。第二百零六条[主请求权时效完成及于从请求权]

主请求权时效完成的,收取利息权及其他从请求权的时效随之完成。第二百零七条[附有担保物权的债权时效完成的效力]

以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或者其他担保物权担保的债权时效完成后,债权人仍可就该抵押物、质物或者出质的权利、留置物或者其他担保财产取偿。

第二百零八条[时效规定的强行性]

当事人不得变更时效期间的长短及其计算方法。变更时效期间及其计算方法的合意无效。预先抛弃时效的意思表示无效。第二百零九条[时效届满后的抛弃]

时效期间届满后,对时效完成所生利益有处分权的人,可以抛弃时效。抛弃时效,可以采用明示或者默示方式,且无须受益人接受。第二百一十条[禁止诉讼时效的滥用] 人身伤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虽然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但认定请求权基础事实的证据完整、确凿,且加害人有赔偿能力,适用时效完成的效果显然违反社会正义的,人民法院有权决定不适用时效。第三节 时效的中止和不完成

第二百一十一条[磋商引起时效中止]

双方当事人就债权债务或者其基础进行磋商的,时效停止进行。自一方当事人拒绝磋商时起,时效继续计算,且时效在停止磋商后三个月内不完成。

第二百一十二条[时效因不可抗力而中止]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的存在致使不能中断其时效的,时效停止进行。自妨碍事由消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第二百一十三条[时效因欠缺法定代理人而不完成] 未成年人的请求权,若无法定代理人,自其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就职时起六个月内,时效不完成。成年障碍者的请求权,若无法定代理人,自其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就职时起六个月内,时效不完成。第二百一十四条[时效因法定代理关系存在而中止或者不开始进行]

未成年人与其法定代理人之间的请求权,在法定代理关系存续期间,诉讼时效不开始进行或者停止进行。自未成年人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有新法定代理人时起,时效开始计算或继续计算。

成年障碍者与其法定代理人之间的请求权,在法定代理关系存续期间,诉讼时效不开始进行或者停止进行。自成年障碍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有新法定代理人时起,时效开始计算或继续计算。第二百一十五条[时效因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存续而中止]

夫妻相互之间的请求权,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诉讼时效不开始进行或者停止进行。家庭成员之间的请求权,在共同生活关系存续期间,诉讼时效不开始进行或者停止进行。第二百一十六条[基于性的自主决定权受侵害的请求权的时效中止]

基于性的自主决定权受侵害的请求权,于受害人满十八周岁前,诉讼时效不开始进行。

基于性的自主决定权受侵害的请求权,受害人与加害人处在家庭共同生活关系中的,于受害人满十八周岁并且脱离家庭共同生活关系之前,诉讼时效不开始进行。第二百一十七条[时效因继承人、遗产管理人未确定而不完成]

遗产中的财产,或者暂划在遗产中的他人的财产,自继承人确定或者遗产管理人选定时起的六个月内,其时效不完成。第四节 时效的中断

第二百一十八条[时效因权利人请求或者起诉等而中断] 诉讼时效,因下列事由而中断: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以分期付款、支付利息、提供担保或者其他方式承认债权;

(三)权利人起诉。

下列事项,与起诉有同一效力:

(一)依督促程序送达支付令;

(二)因诉前调解而传唤债务人;

(三)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

(四)诉讼中的权利人,将诉讼告知与其诉讼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义务人;

(五)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通知参加诉讼;

(六)开始执行程序或者申请强制执行;

(七)提起仲裁。

第二百一十九条[因起诉或者仲裁而中断的期间]

时效因起诉或者仲裁而中断的,中断效力自提起诉讼或者仲裁时发生,在因裁判确定或者以其他方式终结以前,继续中断。

第二百二十条[因诉讼的撤回或者被驳回而不中断]

时效因起诉而中断的,若撤回起诉,或者受到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的裁定且裁定确定,视为不中断。但诉讼因法院无管辖权而不予受理时,时效期间在诉讼过程中届满或者将在最终裁定作出后不足六个月届满的,时效期间延长到该裁定之后六个月。

仲裁撤回或者不予受理的,准用前款规定。第二百二十一条[因诉前调解申请而中断的期间]

因提出诉前调解申请而中断时效的,中断效力自权利人提出调解申请时发生,在调解程序终结以前,继续中断。但调解申请撤回的,时效视为不中断。

第二百二十二条[因告知诉讼而中断的期间] 因在诉讼中告知债务人诉讼而中断时效的,在诉讼因确定判决或者其他方式终结之前,继续中断。第二百二十三条[因行使代位权而中断时效]

债权人提起代位权诉讼的,对债权人的债权和债务人的债权均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第二百二十四条[时效因债权让与而中断] 债权让与的通知到达债务人时,诉讼时效中断。

受让人持有债权让与文件以及债权的有效证明文件向债务人主张债权的,自受让人向债务人主张债权时,诉讼时效中断。第二百二十五条[债务承担对时效的影响]

债务由第三人承担的,已经开始的诉讼时效继续进行,但债务承担构成引起时效中断之承认的除外。第二百二十六条[时效中断及于时的效力]

时效中断,中断前已进行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自中断事由消灭时起,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第二百二十七条[时效中断及于人的效力]

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及于当事人及其继承人和受让人。

第八章 期日、期间

第二百二十八条[期日、期间的定义]

期日是指特定的时点,如某时、某日、某月、某年。

期间是指某一期日与另一期日之间的时段,如某时至某时,某日至某日,某月至某月,某年至某年。第二百二十九条[计算法]

自然计算法,以六十分为一小时,二十四小时为一日,七日为一星期,三十日为一月,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历法计算法,按日历所定之日、星期、月、年计算。第二百三十条[期间的计算] 以小时、日定期间的,依自然计算法。

以星期、月或者年定连续性期间的,依历法计算法;以星期、月或者年定非连续性期间的,依自然计算法。第二百三十一条[期间的开始计算点] 以小时计算期间的,从规定时开始计算。以日、月、年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日不算入,从下一日开始计算。第二百三十二条[期间最后一日的终止点]

期间的最后一日的截止时间为二十四点。但有业务时间的,至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截止。第二百三十三条[期间最后一日的决定] 以日定期间的,算足该期间之日为最后一日。

以星期、月、年定期间,而以星期、月、年之第一日开始计算的,以星期

六、月终、除夕为期间最后一日;不以星期、月、年之第一日开始计算的,以最后之星期、月、年中与开始计算日相当之日的前一日,为期间之最后一日。但在以月、年定期间,而最后之月无与开始计算日相当之日的,以该月之末日为期间最后一日。

以前两款规定的方法算出的期间最后一日,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为期间最后一日。

第四篇:怎样学习法律的演讲--梁慧星

题注:2004年6月8日下午,我国著名民法学家梁慧星教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楼111为该校师生做了题为“怎样学习法律”的演讲。以下为该演讲的文字稿。

一、法律的社会性



(一)法律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社会关系为规范对象。如刑法,规范对犯罪行为的制裁;民法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身份关系;经济法规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控和管理;行政法规范国家行政权的运行、控制。简而言之,法律是社会生活规范,使法律具有社会性。法律的社会性,也就决定了研究法律的科学,即法律学、法学,也具有社会性,并因此属于社会科学。此对于法律学习,关系甚大



(二)法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其一,不可计量、不可检验、不可实验。平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所谓实践,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或数人的实践,而是指整个人类社会或者一个、几个国家的几代人长时期(数十年上百年)的实践。与自然科学的实验、检测、计量、计算不同。其二,研究者身在研究对象之中,不能不受自己的感情、经历、知识背景、价值取向的影响,难以做到绝对的客观性。往往同一个问题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观点、理论、学说,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仅如此,甚至同一位学者,对同一个问题,也可能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或者在某一场合这样说,在另外的场合那样说。这就造成学习者的困难。



(三)学习法律,要求“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指不迷信书本、老师、权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思考”,指不盲目相信,由自己进行一番分析、考察。对于张三的某种观点,首先要“思考”:他所持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有说服力,是否能够自圆其说。其次要“思考”:张三持这种观点有没有深层次的理由,与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以及张三个人的社会地位、学历、师承有什么联系?还要“思考”:张三发表这一观点,是在何种场合?是针对现行法所作的解释(解释论),还是对法律将来的修改所作的建议(立法论)?等等。

例如,关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存在肯定与否定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甚至同一学者也一会持肯定说,一会持否定说。台湾著名学者王泽鉴先生,在民法总则等著作中,分析这一理论的优点,并无一字批判。但在他关于物权行为的专题研究论文中,却分析、指出这一理论的缺点,建议台湾修改民法典时,废弃物权行为理论模式,改为“债权合同+登记(交付)生效”的折衷主义模式。更有甚者,在2001年10月北京召开的现代物权法理论研讨会上,王先生在会上的发言,及会下的交谈中,建议中国大陆采纳物权行为理论模式,但在提交会议的书面论文中,却继续批判物权行为模式,明确表示赞成社科院物权法草案采折衷主义模式,认为符合物权法发展的潮流,与欧洲民法典关于物权变动的方案相合。

同一学者对同一问题,为什么会一时肯定,一时否定,会上肯定,会下否定,口头肯定,书面否定?在民法教材中肯定,是严格按照现行法解释、讲解,属于解释论;在论文中否定,是进行学术研究,属于立法伦。因此,教材中予以肯定,并不是真正的作者自己的理论观点,论文中的否定意见,才是王泽鉴先生的理论观点。在会上、口头肯定物权行为理论,并建议中国大陆采用,因为德国学者在场,王先生是德国博士,可能是不愿与德国学者当面冲突;在提交会议的论文中否定物权行为理论,并赞同我们的草案,是王泽鉴先生一贯的学术观点。

在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作出自己的判断:赞成或者不赞成,赞成何种观点。这就是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关键在“独立判断”。而“独立判断”的关键,又在于:以什么作为判断标准?概而言之,可以作为判断标准的,有两类“知识”:一类是“基本原理”,包括并不限于法律基本原理;另一类是“社会生活经验”,亦即平常所谓“常理、常情、常识”。

例如,近年关于开办酒醉开车交通事故保险,在新闻媒体上发生激烈争论,有“赞成”与“反对”两派截然相反的观点。先看“赞成派”的主要理由:第一,认为符合合同自由原则;第二,认为法律并无禁止性规定,法律未予禁止的行为,即为合法;第三,认为开设此项保险,对受害人有利。其第一项理由和第二项理由,均属于以法律“基本原理”作为判断标准;第三项理由,即认为对受害人有利,系以“社会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标准。

再看“反对派”的主要理由:第一项,认为酒醉开车是违法的,违法行为不能投保。这是以保险法“基本原理”作为判断标准。第二项,如果酒醉开车可以投保,则杀人、放火也可以投保。这是采用“类似问题同样处理”的“类推法理”,亦属于以“基本原理”作为判断标准。第三项,认为开设此项保险,将造成交通事故增多。刚开办这种保险,对于所产生后果并未作调查统计,何以见得会导致交通事故增多?显而易见,论者是以“社会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标准。

以“基本原理”作为判断标准,学术上的论辩大多如此,无须特别说明。而以“社会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标准,系由法律的社会性所使然。因为,法律既然是社会规范,就应当与社会一般人的生活经验相符。法律上和法学上的争论和是非,可以“社会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标准,是笔者根据自己和前人的学术经验总结出来的。此前似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例如,关于“专业打假”,究竟对社会是有利还是不利,是应当提倡还是不应当提倡?已经争论多年。其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各有其理由。我之所以对“专业打假”表示否定意见,主要是基于“社会生活经验”:“假、冒、伪、劣”商品的制造者与销售者,即造假者与售假者,前者是源,后者是流,依常识应当着重打击“造假者”;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售假者”中,分为大商场与小摊贩,依社会生活经验,大商场“假、冒、伪、劣”商品相对而言要少,而小摊贩市场的“假、冒、伪、劣”商品相对较多。我们看到,专业打假者,为什么专挑“售假者”打假,而不打“造假者”;专挑“大商场”打假,而不打“小摊贩”?怎么解释?因为“造假者”没有钱,而“售假者”有钱,“小摊贩”钱少,而“大商场”钱多。这就不难看出“专业打假”的真实目的。

其实,在学术著作中,以“社会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标准的实例,比比皆是。这里仅举两例:例一,王泽鉴先生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批判:“此项制度违背生活常情,例如现实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事人多认为仅有一个交易行为,但物权行为无因性之制度将此种交易割裂为一个债权行为,两个物权行为,与一般观念显有未符。”(《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第267页)王先生所谓“生活常情”、“一般观念”,就是“社会生活经验”。例二,王泽鉴先生对台最高法院1972年台上字第200号判决的批判。该判决认为当事人间存在法律关系,如契约关系,即无成立侵权行为之余地,从而否认被害人基于侵权行为而生之损害赔偿请求权。王先生批驳说:“在医生手术疏忽致人于死之情形,判决认为死者父母不能依侵权行为之规定,主张第194条(侵权行为)之请求权,医生仅应负债务不履行责任。病人既死,人格已灭,自无从主张契约责任;死者之父母非契约当事人,当无请求权,似无人可向医生追究民事责任矣!如此,当事人间若有法律关系存在时,在履行义务之际,尽可致人于死,而不负民事责任,违背常理,甚为显然,质诸最高法院,其以为然否?”(《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第388-389页)王先生所谓“常理”,亦即“社会生活经验”。



(四)社会性与事实认定:法院裁判案件,须先认定案件事实,然后适用法律规则。法官于事实认定时,常常直接依据“经验法则”,而不待当事人举证。所谓“经验法则”,即“社会生活经验”。最高法院对此作有解释,其《关于审理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十八条规定:下列事实法庭可以直接认定:(5)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

例如,杭州法院审理的三位记者索赔的案件,认定原告的购买行为不是“为生活消费的需要”,除根据原告在都市快报上的报道(标题:《亲身体验退一赔一》)外,主要是根据经验法则作出的判断。判决书说“综合分析原告的购买行为以及在都市快报上所作的报道,原告所称其购买目的是为生活消费所需,依据不足”。法官作出这一事实认定,主要是依据“社会生活经验”。因为索赔的商品(方便面)数量太大,原告主张购买如此数量的方便面是“为生活消费的需要”,不符合“社会生活经验”。

再如北京法院审理的300支派克笔索赔案。一审法院判决退货,原告不服,上诉致北京市二中院。二审法院审理认为:“根据已查明事实,原告未能提供证据证明300支派克笔是为生活消费的需要购买的,因此本案不属于消法调整的范围,不适用消法第四十九条关于双倍赔偿的规定。”原告主张购买300支钢笔是“为生活消费的需要”,不符合一般人的生活经验。法院实际上是依据一般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作出判断。



(五)社会性与法律解释:法律的社会性,不仅与事实认定有关,还与法律解释有关。所谓“社会学解释方法”,就是由法律的社会性所决定的。法律既然是社会规范,其解释、适用就不能够仅依“文义”和“逻辑”,而不顾及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当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意见而一时难以判断何者正确时,应以其中产生“好”的“社会的效果”的解释意见为准,就是“社会学解释方法”。

举关于商品房买卖是否适用消法第四十九条关于双倍赔偿为例。可以肯定,当年规定消法第四十九条双倍赔偿,立法目的是要鼓励受损害的广大消费者同有违法行为的经营者作斗争,绝不是要鼓励个别人、少数人利用消法第四十九条来牟利,甚至建立所谓“打假公司”,由他们代替广大消费者的维权斗争,取代市场管理机关的职责和职能。如果对商品房买卖适用消法第四十九条,可以预见,就不会仅仅几个“打假专业户”、“打假公司”。商品房买卖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争议、问题、矛盾,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协商、调解解决,起诉到法院,也可以通过适用合同法的违约责任、瑕疵担保责任甚至缔约过失责任等制度妥善解决。

如果适用消法第四十九条,30万元的房屋双倍赔偿就是60万元,60万元的房屋就是120万元,120万元的房屋就是240万元,如此巨大的经济利益,将是多么强烈的诱惑、刺激、鼓动!只要抓着哪怕是一点点理由,谁还会同意协商、接受调解、同意修理?不知会有多少人将要走上“购房索赔”的专业“打假”之路。问题是,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究竟有利还是有害?因此,我之所以不赞成适用,所持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商品房交易中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争议,而这些争议按照现行合同法的规定能够妥善处理,如果适用双倍赔偿,将会激化矛盾,并鼓动一些人以获取双倍赔偿为目的从事“购房索赔”,不利于建立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秩序,不利于社会稳定。所采用的是“社会学解释方法”。



二、法律的规范性



(一)法律是社会社会中的行为规范,规范性是法律的属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也具有规范性。法学一般不直接研究社会现象、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而是直接研究“法律”。因研究对象之具有规范性,法学也就具有了规范性。你看法学者讨论问题,思考问题,必定先问“是否合法”,与经济学家讨论问题、思考问题,必定先问“是否有效率”,是全然不同的。这就是法律和法学的规范性所使然。



(二)规范性与法律思维:每一个法律规则,都可以分解为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等要素。例如人们熟知的消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可以判双倍赔偿。这是一个法律规则,从规范性分析:其适用范围――消费者合同,即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合同;其构成要件――欺诈行为;其法律效果――双倍赔偿。因此,学习法律一定要从规范性入手。法律思维与别的思维如经济学的思维的区别,正在于规范性。有时电视台邀请经济学家和法学家讨论社会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两种思维的差异。经济学家总是问:有没有经济效率?能否提高生产力?能否做到价值最大化?这就是经济学家的思维、经济人的思维。法学家总是问:是否合法?有没有法律规定?法律是怎样规定的?其构成要件是什么?适用范围如何?法律效果是什么?这就是法学家的思维、法律人的思维。



(三)规范性与规范法学:法律的规范性,是成文法的根本特征,成文法靠的是“规范约束”。此是规范法学的合理性之所在。与此不同,不成文法、判例法,不具有“规范性”,判例法靠的是“先例约束”。大陆法系,既然是成文法,当然要讲究立法的规范性、逻辑性、体系性。所谓立法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规范性。讲究立法的规范性、逻辑性、体系性,也就是坚持成文法的“规范约束”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坚持法律的“可操作性”。可见,在民法典编纂的争论中,有的学者主张“松散式”、“开放性”,反对严格的逻辑性,是违背法律是行为规范和裁判规范的性质的,是违反法律的规范性的。



(四)规范性与逻辑性:法律的规范性,与逻辑性是互为表里的。法律的规范性,必然要求法律的逻辑性。制定法律或者法典,要将各种法律规则按照一定顺序编排。这个编排顺序,以什么为标准?不是也不应该以所谓“重要性”为标准,只能以“逻辑性”为标准。因为,所谓“重要性”,是主观的价值判断问题,一项制度之是否重要及其重要程度,将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认识。例如,统一合同法按照合同的“成立”、“生效”、“履行”、“变动”、“责任”的顺序,究竟“合同成立”重要,还是“合同生效”重要,还是“违约责任”重要?是很难判断,很难有统一意见的。制定民法典,哪一个制度安排在民法典上,哪一个制度安排在民法典之外,哪一个制度排在前面,哪一个制度排在后面,绝不可能以重要性为标准,只能以逻辑性为标准。这个逻辑性,就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民事生活的共同制度、基本制度规定在民法典上;特殊关系、特殊领域、特殊市场的特殊规则和制度,规定在民法典之外。

民法典上的安排顺序,也以逻辑性为标准:“一般”的、“共性”的制度在前,“特殊”的、“个性”的制度在后。这就使法典形成“总则”(共同的规则)、分则(特殊规则)的结构。首先,民法典分为“总则”和“分则”(物权、债权、亲属、继承是分则);其次,债权法分为“债权总则”和“债权分则”(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是分则);再其次,合同法也分为“合同总则”和“合同分则”(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是分则);最后,买卖合同也分为“买卖总则”和“买卖分则”(特种买卖是分则)。

(五)逻辑性与法律适用:特别要注意的是,民法典的这一“一般”和“特殊”、“总则”和“分则”的逻辑关系,也正好是法律适用的基本逻辑关系,这就是“特别法优先适用”的基本原则(统一合同法第123条)。制定法律的逻辑是从“一般”到“特殊”,适用法律的逻辑刚好是倒过来,从“特殊”到“一般”。可见,强调制定民法典要以逻辑性为标准,也是法律适用的要求。搞出一部支离破碎、逻辑混乱的民法典,叫我们的法官和律师怎么样适用?!



(六)民法典的“开放”与“封闭”:大家注意到,江平教授在《政法论坛》杂志的笔谈中提出要制定一部“开放式的民法典”,后来网上又发表了江平教授的另一篇文章《再谈制定一部开放式的民法典》。但江平教授始终没有说明什么是“开放式”的民法典,什么是“封闭式”的民法典?也没有说明,他所主张的“开放式”与费宗祎主张的“松散式”以及顾昂然的“汇编式”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江平教授一再表示不赞成民法典的逻辑性和体系性,问题在于,我们所主张的具有逻辑性和体系性的民法典,并不一定就是“封闭式”的民法典。相反,因为我们的民法典讲究逻辑性和体系性,其涵盖面就更大,即使立法时未能预见到的复杂的案件,也可能从上位概念和基本原则获得裁判的基准。可见,强调民法典的逻辑性、体系性,并不必然导致民法典的“封闭性”!

就以江平教授最反感的德国民法典来说,并不是因为德国民法典讲究逻辑性和体系性而变成“封闭性”的“僵化”的民法典。相反,因为它讲究逻辑性、体系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臵了一些“授权条款”如“善良风俗”、“诚实信用”等等,二战以来德国社会所发生的各种新型案件和法律问题,还不都根据这部民法典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即使是民法理论上的许多新制度、新理论,也大多是德国的学者、法官在德国民法典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当然,我并不是说德国民法典十全十美,什么缺点也没有。

我们现在完全能够做到,在德国民法的概念体系基础上,采纳大陆法和英美法的成功经验,制定一部既具有“逻辑性”和“体系性”而又有相当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的中国民法典。统一合同法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你看,我们的统一合同法就是讲究逻辑性和体系性的法律,就是以德国民法的概念体系为基础的法律,但并没有因此导致“僵化”和“封闭性”!我们的统一合同法在德国法的概念体系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特别是吸收了英美法和国际公约、国际惯例的许多灵活的制度和原则。例如英美法上的预期违约制度,就被分解为三个部分,规定在三个地方,纳入于德国法的概念体系。统一合同法是很成功的,这几乎可以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我们今天制定民法典理所当然地应当坚持统一合同法的成功经验,绝不能抛开统一合同法的成功经验,另外去搞什么“开放式”、“松散式”和“汇编式”!

举一个实践中的例子,这就是某地方法院判决的婚姻关系上的违约金案。原告和被告结婚时订立书面的婚姻合同,上面约定了违约金条款:任何一方有第三者构成违约,应当支付违约金25万元给对方。现在被告违约,原告起诉请求违约金。法院审理本案,遇到的难题是:本案是婚姻案件,应当适用婚姻法,但婚姻法上没有违约金制度。违约金是合同法上的制度,而合同法第二条第二款明文规定:婚姻关系不适用合同法。

我们看到,审理本案的法官正是根据法律的逻辑性解决了这一难题:合同和婚姻,一是财产法上的行为,一是身份法上的行为,是“特殊性”。但两者均属于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其“共性”。法律行为,与合同、婚姻,构成“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法律行为的规则是“一般法”,合同的规则和婚姻的规则,均属于“特别法”。按照“特别法优先适用”的原则,特别法有规定的,优先适用特别法的规定,特别法没有规定的,则应当适用一般法的规定。

因此,法官适用关于法律行为生效的规则,具体说就是:其一,意思表示真实;其二,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其三,内容不违反公序良俗。审理本案的法官认为,本案婚姻关系上的违约金条款,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现行法对此并无强制性规定,并不违反“公序良俗”,因此认定该违约金条款有效,并据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向原告支付25万元违约金。试问,如果我们的法律不讲究逻辑性,甚至按照江平教授在2002年9月民法典专家讨论会上的建议,取消“法律行为”制度,本案能够获得解决吗?



三、法律的概念性



(一)法律是一套规则体系,也是一套概念体系。适用范围、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都是通过法律概念来表述的,因此,要正确掌握法律规范,必须先正确掌握这些法律概念。前述消法第四十九条: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双倍赔偿。从规范性分析:其适用范围,是用“消费者”、“经营者”、“合同”和“消费者合同”这些概念表述的;其构成要件,是用“欺诈”、“行为”、“欺诈行为”概念表述的;其法律效果,是用“赔偿”、“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等概念表述的。因此,你要正确理解和掌握消法第四十九条,你就要先正确理解和掌握“消费者”、“经营者”、“欺诈行为”、“赔偿”等等法律概念。



(二)概念性与学习方法:学习法律的门径,在于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法律是一套概念、原则、制度和理论的体系,其基础是一整套有严密逻辑关系的概念,掌握了这套概念,就掌握了法律思维的框架。经验表明,法官在裁判中、律师在处理案件中、学者在分析案例中,如果出现失误,往往源于没有掌握好这套概念体系或者发生了概念混淆。因此,学习法律首先强调记忆这套概念体系。但法律概念有其专门含义,相互间有其逻辑关系,因此不能单凭死记硬背,在记忆的同时应强调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初学者,一定要着重记忆和理解这两个环节,边阅读、边记忆、边理解,在理解的前提下增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法学的每一个学科,都有一套法律概念体系。当你初学一门法律学科时,就应当选择一本概念体系完整、准确,且简明扼要的好的教材,通过反复精读,把这套概念体系记在脑子里。所谓有扎实的基础,就是指比较完整准确地掌握了这套概念体系。须知每一门学科的著作,都可以分为“教材”、“体系书”和“专题研究”三类。在精读一部、两部好的教材,比较完整准确地掌握该学科的概念体系基础上,再选读一些专题研究论文和著作,结合具体的问题研读体系书的有关章节,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在未掌握好概念体系之前,抱着大部头的体系书通读,读到中间忘了前面,读到后面忘了中间,必然是事倍功半。



(三)概念性与法律解释:概念是人的发明,是用文字表述的,是科学思维的工具。因此,概念性是文义解释的根据,解释法律。必须先从文义解释入手。概念有其内涵、外延,概念有其模糊边界,即概念具有模糊性,这就决定了文义解释可能得出多个解释结果。当采用文义解释,得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结果时,就需要进一步采用其他解释方法。

例如,“产品”这一概念,看起来很明确,不觉得有什么歧义,但产品质量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指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产品。天津有七十个中专学生向法院起诉高教出版社,说该社出版的一本经济法教材错误百出,要求赔偿损害。法院对这个案件,适不适用产品质量法呢?是适用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或者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二条,或者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关于侵权行为的一般规定?书籍当然是产品,但这个案件指的不是书籍本身有什么缺陷,而是书籍上所记载的信息有错误。国外有这样的案件,一本关于化学实验的教材,上面记载的某个化学实验公式有错误,当按照它进行化学实验时,一下子发生剧烈爆炸,造成人身财产严重损害。因为书籍上记载的信息有错误造成损害,应由谁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否适用产品责任法?关键在于信息是不是产品。这就发生疑问。

输血感染案件,是适用产品质量法追究无过错责任,还是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追究过错责任?关键在于输血用血液,是不是“产品”。

再如,民法上的“物”概念。刑法上盗窃财物罪,不就是盗窃“物”吗?如果盗窃的是“信息”,例如技术秘密,可不可以判盗窃罪?还有电是不是产品?“偷电”是否构成盗窃罪?还有,供电公司通过电路将电输入居民家中,发生这样的案件,天上打雷把变压器击穿了,一下子高压、超高压电流进入居民家庭的线路,将整个住宅区所有家庭的彩电、冰箱、音响全部烧毁的案件。受害人向法院起诉,要求按照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追究无过错责任。法官就要解决这个问题,“电”是不是“产品”?“电”是在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的“产品”概念之内还是之外?由上可见,法律上的概念,乍看起来非常清楚,仔细一分析都带有模糊性。这是因为法律所使用的语言具有模糊性所决定的。



(四)概念性与概念法学:正是因为法律有概念性,才使民法解释学成为可能,使法律人(法官、律师、法学者)有用武之地。也正是因为法律有概念性,决定了法学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问,不可能做到“通俗化”。假设每一个法律概念都是含义明确无误,没有歧义,只有一种解释、一种理解,其含义与日常生活中的含义完全一样,能够做到所谓的“通俗化”,法官、律师和法学者也就成了“普工”,还需要开办法学院培养法律专业人才吗?还需要专门举行一年一度的司法考试吗?同时,还应看到,法律的概念性,是概念法学之不能全盘否定的根据。我们只是反对概念法学把概念性片面化、绝对化,绝不能否定法律的概念性,不能抛弃概念体系。只有掌握这套法律的概念体系,才能谈得上正确解释适用法律。国外学者所谓“经由概念法学,超越概念法学”,就是这个意思。



(五)概念性与法律思维:法律概念,是法律思维的工具。法官、律师正是运用物权、债权、法律行为、权利、义务等等法律概念,进行思维,分析案件,裁判案件。前面举的婚姻关系上的违约金条款案,法官运用了“合同”、“婚姻”、“法律行为”等法律概念,并正确地分析了这几个法律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法律行为是上位概念,合同和婚姻是下位概念,当属于下位概念的法律规则不能适用时,运用上位概念的“法律行为”的法律规则,正确地裁判了本案。

再举一个“取款凭条”的案件。证明储蓄合同关系的证据是银行发给的定期存单和活期存折。本案的争议不在储蓄合同关系,而在于合同的履行。被告银行以一张“取款凭条”证明自己已经向原告履行了付款义务。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取款凭条”的性质和效力。按照储蓄合同的性质和交易习惯,“取款凭条”是存款人请求银行履行支付义务的“通知”,其实体法上的效力在于:使银行立即履行支付义务。其在程序法上的效力在于:银行可以用“取款凭条”证明自己已经按照存款人的指令履行了付款义务。“取款凭条”之外的其他证据,如存折、银行电脑记录及利息传票,由于是银行单方面制作,只在与“取款凭条”一致时,才具有证明银行已经履行付款义务的证据力。

本案的难点在于,迄今没有法律、法规对“取款凭条”的成立和生效条件作出规定。按照民法教科书,“通知”分为“意思通知”和“事实通知”。“取款凭条”当属于“意思通知”。按照民法教科书,“意思通知”属于“准法律行为”,其成立、生效应“准用”“法律行为”的规则。按照民法通则,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真实”为生效要件。准用这一规定,则“意思通知”应以“意思真实”为生效要件。

按照民法通则和统一合同法,法律行为之是否属于真实意思表示,是以行为人的“签名”或者“盖章”为准。准用这一规则,则“意思通知”之是否属于“真实意思”,亦应当以行为人的“签名”或“盖章”为准。审理法院已经认定:“取款凭条”上的“签名”是银行工作人员所“冒签”。因此,法院认定该“取款凭条”不是存款人(原告)的“真实意思”,当然不发生实体法和证据法上的效力。最后法院使被告银行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判决被告银行败诉。法院正是通过运用“通知”、“意思通知”、“事实通知”、“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和“准用”等法律概念,作为法律思维工具,进行分析和法律思维,成功地解决了案件。



四、法律的目的性



(一)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则,是立法机关制定的,立法机关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权,制定各种法律,每一个法律规则都有其目的。因此,学习法律、理解法律,需要了解各个法律规则所要实现的目的。德国学者耶林发表《目的法学》,批评概念法学玩概念游戏,忘记了法律的目的。耶林将法律目的,比喻为在茫茫大海上指引航船方向的“导引之星”(北极星)。我们学习法律和解释、适用法律,犹如在茫茫大海上的驾驶船舶,只要掌握法律的目的,即不致迷失航向。



(二)目的性与学习方法:法律的目的性,在学习方法上的意义在于,我们学习每一个法律制度、法律规则,不仅要理解和掌握每一个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和法律效果,不仅要正确理解和正确解释所使用的概念,还要准确把握这一法律规则、法律制度的目的。一定要弄清楚:立法者设立这一法律规范的目的何在?在解释、研究每一个规范和制度时,一定不要忘记它的目的。王泽鉴先生说,任何法律均有其规范意义和目的,解释法律时必须想到:立法者为何设此规定,其目的何在?可见,掌握每一个规范和制度的目的,是学习、研究、解释、运用这一规范和制度的关键。



(三)目的性与法律解释:因法律的目的性,而有目的解释方法。所谓目的解释方法,指法官在解释法律条文时可以用法律条文的立法目的作为解释的根据,当采用文义解释及其他解释方法,得出两个不同的解释意见而难以判断哪一个解释意见正确时,应当采纳其中最符合立法目的的解释意见。即当存在不同的理解、解释时,以该规范和制度的目的,作为判断标准。

王泽鉴先生解释台湾民法第798条所称“自落”一语的意义:民法所以设此规定,系鉴于果实落于邻地,已侵害他人所有权,并为维持睦邻及社会平和关系,勿为细物争吵,故将落地之果实“视为”属于邻地。准此以言,关于“自落”,应从宽解释,凡非基于邻地所有人的行为致果实掉落的,均属之。如甲驾车不慎撞到乙之果树,致果实落于丙地,仍应为“自落”,乙不得向丙请求返还。(《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第284页)

再如关于消法第四十九条的适用,有不同的解释意见。而只要把握该条目的,即不难获得正确解释意见。消法第四十九条的立法目的,在于制裁假冒伪劣、缺斤短两行为。不是针对一般质量问题。偏离这个目的,就会导致混乱,致与合同法瑕疵担保制度、侵权法产品责任制度等发生混淆。瑕疵担保制度的目的,在于解决一般产品质量问题。产品责任制度的目的,在于解决缺陷产品致人损害问题。对有欺诈行为的经营者的制裁,也要“罚当其过”,消费者的合法利益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利益也要保护,因为保护包括经营者在内的一切自然人和法人的合法利益,是整个法律制度的目的。不能片面强调保护消费者利益,损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

(四)目的性与判断标准:近年有两起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一审法院判决与二审法院判决截然不同,在新闻媒体上引发激烈的争论。南京的一起超市对一位女大学生顾客进行搜身的案件,一审判决被告超市向受害人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25万元。上诉到二审法院,被二审法院改判为2万元。深圳的一起案件,遭受性强暴的受害人,在加害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之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一审判决精神损害赔偿金5万元。上诉到二审法院,二审法院判决撤销原判,驳回受害人的诉讼请求。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这两起案件的一、二审判决,究竟哪一审判决具有妥当性?

我们只要从法律的目的性出发,把握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目的,就不难得出正确的判断。因为人格是无价的,精神是无价的,痛苦也是无价的,难以用财产金额予以计算。现代民法之所以承认并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不是要(也不可能)填补受害人的损害,其立法目的,只在于对受害人给予某种抚慰。判决加害人向受害人支付一笔精神损害赔偿金,可以对受害人起到某种抚慰、安慰的作用。南京的案件,一审法院只注意到人格、精神是无价的,未注意到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目的。二审法院认为一审判决25万元赔偿金,超出了这一制度的目的,二审法院撤销原判,改判2万元赔偿金,大致符合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目的。

深圳的案件,关键在于被告已经被判处刑罚,受害人可否另行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一审法院的回答是肯定的,二审法院的回答是否定的。二审法院认为,既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目的,是对受害人的抚慰,本案被告已经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此刑罚制裁已经达到了对受害人抚慰的目的,因此撤销了一审判决。可见,法律的目的,不仅是法院解释法律的标准,也是评价和判断法院判决是否妥当的标准。须注意,某一赔偿金额是否足以达到对受害人给予抚慰的目的,或者对加害人的刑事制裁是否已经达到抚慰受害人的目的,不能以受害人的主观感受为准,而应以社会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判断。



五、法律的正义性



(一)所谓法律的正义性,指法律本身须符合于社会正义。是法律与其他行为规则,如技术规则,的根本区别所在。正如人有“善、恶”,法律也有“善、恶”,这就是所谓的“良法”与“恶法”。符合于“社会正义”的法律是“良法”,违背“社会正义”的法律就是“恶法”。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许多“恶法”,诸如规定对小偷砍手的法律,规定当众将“私通”者乱石砸死的法律,规定对流浪者加以鞭打、监禁甚至处死的法律,规定对同性恋者予以惩罚的法律,随着社会的进步而相继被废止。我国去年被废止的“收容遣送”制度、规定撞了白撞的地方性法规,就属于“恶法”。



(二)正义性与法律评价:正因为法律有正义性,才使具体的法律法规成为被批评、评价的对象。法律绝不仅是主权者的“命令”,绝不仅是立法机关制定的“行为规则”,“主权者”、“立法机关”也不能随意制定“法律”,所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于“社会正义”的要求。只有符合于“社会正义”的法律法规,人民才有服从和遵守的义务。对于违背“社会正义”的法律,即所谓“恶法”,应当通过“违宪审查程序”予以废止,或者通过“统一解释法律法规程序”回避其适用。

当我们学习法律的时候,除了从规范性入手,掌握每一个法律制度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和法律效果,以及正确把握其立法目的之外,还需要进一步用“正义性”标准予以评价、批判。至少是不要为“恶法”辩护,不要制造所谓的“根据”、“理由”,把“恶法”硬说成“良法”。当我们参与法律的起草、修改工作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这是在为人民制定行为规则,为法官制定裁判规则,容不得任何轻率和半点私心。我们撰写论文、讨论案件,也应持慎重态度,一定要再三斟酌,我们所主张的新观点、提出的立法建议和裁判方案,是否符合于社会正义。



(三)正义性与法律职业:一个人选择了法学,选择以法律为业,你就选择了“公平正义”!选择了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作为自己行为、处世的价值目标和判断标准!你应该有正义感,有是非观!你如果还是学生,你也是弱者,没有力量为人民主持正义,但至少你应该能够判断是非,判断正义与不正义!你如果担任法官,就应当断然拒绝法律外因素的干扰,使你作出的每一个判决都合情合理合法,在当事人之间实现公平正义!

法律人以研究法律、适用法律为职业。但这绝不是一般的职业,不是仅仅为了赚钱谋生。因此不是经营者(商人)。法律职业的神圣性在于:维护法律,维护正义!你看,西方的法官,被人民当成正义的化身,就像神职人员之被视为上帝的代表!法律人不可能是革命者,但法律人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你是法学院的毕业生,无论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身处社会的上层还是中层,你一定不要忘记法律的正义性,不要忘记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遭遇不幸的人们。

(四)正义性与裁判妥当性:法律的正义性最终要通过法院的裁判予以体现。法律、法规所体现的社会正义,是理性的正义;通过法院裁判所实现的正义,才是实践的正义、现实的正义。因此,法官和律师对于实践法律的正义负有神圣职责。裁判案件,不仅要考虑裁判是否于法有据,而且一定要考虑所作出的判决结果是否符合于社会正义,即裁判结果的妥当性。只有合于社会正义的判决,才是正确的判决;违背社会正义的判决,无论在程序上和实体法上如何“合法”,都是错误的判决!



(五)正义性与诚信解释:当对于如何裁判案件存在两种不同方案,而两种方案均有其理由,一时难以判断哪一个方案更为妥当时,应采用诚信解释方法:先假定采用第一种方案裁判本案,并对所作出的判决结果进行评价;再假定采用第二种方案裁判本案,并对所作出判决结果进行评价。如果采用某一方案所作出的判决结果,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丧失平衡,亦即使无辜的受害人没有得到救济,诚实守信的履约方的合法利益未受到保护,违反法律、违反合同的加害人、违约方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获得不正当利益,则应当判定这一裁判方案是错误的,当然不能采用。如果采用某一方案所作出的判决结果,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大体平衡,亦即使无辜的受害人得到救济,诚实守信的履约方的合法利益受到保护,违反法律、违反合同的加害人、违约方受到惩罚,则应当判定这一裁判方案是正确的,应当采用这一方案裁判本案。



(六)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社会正义,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分。形式正义,着重于程序公正。只要所适用的程序规则是公正的,具体案件的当事人之间是否实现了正义,则非所问。实质正义,则不满足于程序的公正,而是着重于在具体的案件的当事人之间实现正义。按照现代法律思想,强调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形式正义只是手段,而实质正义才是目的,形式正义须服从于实质正义,并最终保障实质正义的实现。

程序规则、证据规则和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属于形式正义。具体案件裁判的妥当性,即最终在具体案件的当事人之间实现的正义,属于实质正义。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在法院裁判工作中,出现了过分强调程序正义,以程序正义代替实质正义,甚至否定实质正义的的倾向。必须指出,程序规则、证据规则和举证责任分配规则,都只是手段而绝非目的,裁判的目的只能是在具体案件的当事人间实现实质正义。

让我们分析一下南方某地导致一对老人双双自杀的“欠条案”。原告以一张欠条证明自己对被告的债权,被告承认该欠条是自己亲笔所写,但主张不是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因为是在原告拿着凶器威逼之下所写。可以肯定,要求被告就自己的“异议”承担举证责任,即证明自己是在原告手持凶器威逼之下写的欠条,实无可能;同样,要求原告证明被告写欠条之时自己没有手持凶器予以威逼,也是不可能的。可见,法官把举证责任加在谁身上,谁就败诉。而法官把举证责任加给哪一方,关键看法官的“内心确信”。

按照自由心证主义的现代证据法理论,关于证据的取舍、各种证据证明力的大小及事实认定规则,均不取决于法律的预先规定,而是由法官依据自己的“良心”和“理性”自由判断,并最终形成“内心确信”。法官“内心确信”的形成,绝不是仅仅依赖“举证责任分配规则”。还要依赖法官的“社会生活经验”,依赖法官对双方当事人身份、地位、相互关系及案件发生的环境、条件的了解,以及法官在庭审中对当事人、证人等的言行、举止、神态等的“察言观色”。根据新闻媒体对本案案情的报道,我认为,一个有经验的、有正义感的法官,完全可能得出“被告主张的真实性较大”的“内心确信”。退一步说,即使不能达到这样的“内心确信”程度,至少“欠条是在原告手持凶器威逼之下所写”的可能性并未排除,而在案件涉及“违法”、“暴力”的情形,怎么能够仅凭被告未能举证证明“原告手持凶器威逼”,就“完全相信”了原告的主张?为什么不把难以举证的风险加给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告?

用“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为本案法官辩解是不能说服人的。因为“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形成“内心确信”的唯一手段。我们有理由问本案法官:你是否真的相信原告的主张是真实的?你是否真的相信原告没有手持凶器威逼被告写欠条?你是怎样得出你的“内心确信”的?通过庭审中的察言观色,你真的确信原告是“良善之辈”,真的确信被告(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是“赖帐之人”?

用民事法官“不能动用刑事手段”为本案法官辩解也不能说服人。在民事案件的审理中,发现有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时,虽然不能直接采用刑事方面的手段,但至少应当中止案件审理,并向院长报告。其实,本案不采用刑事方面的手段,也完全可能得到妥当的判决。因为,“手持凶器威逼”既可以成立刑法上的“犯罪”,也可以成立民法上的“胁迫”。民法通则和统一合同法均规定以“胁迫”的手段迫使对方作出的意思表示无效。如果本案法官得出“被告主张的真实性较大”的“内心确信”,完全可以以“胁迫”为理由认定“欠条”无效;退一步说,即使没有达到这样的“内心确信”程度,例如只是不能排除“原告手持凶器威逼”的可能性,也完全可以把举证责任加给原告,最终以原告“举证不充分”为理由,驳回原告的请求,而避免悲剧的发生。怎么能够,仅凭被告不能就“原告手持凶器威逼”举证这一点,就轻率地认可这样一张“存在异议和疑点”、涉及“犯罪和暴力”的“欠条”,并据以判决被告败诉?

法院裁判当然要讲程序规则、证据规则和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但切不可走向极端。片面强调程序规则、举证规则和举证责任分配规则,而忽视“法官”的作用,不仅违背法律的正义性,也违背裁判的本质。法院裁判的本质,是行使裁判权的“人”,对案件“事实”进行裁判。之所以需要程序规则、证据规则和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是为了帮助行使裁判权的“人”尽可能地“发现”案件的“事实真相”,以形成“内心确信”。绝不是要“代替”案件的“事实真相”,代替法官的“内心确信”,更不是要取代“法官”。质言之,裁判活动的“主体”是“法官”,而不是“程序”,无论如何科学、精密的程序也取代不了“法官”。程序规则只是形成法官“内心确信”的工具,正如“程序正义”只是实现“实质正义”的手段。司法改革也好,庭审改革也罢,法官人格的塑造才是关键。正如自由法学和法社会学的倡导者爱尔里希所言:“惟有法官的人格,才是法律正义的保障。”

第五篇: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总结+笔记

法理知识笔记

阅读笔记——梁彗星《裁判的方法》

1、裁判的逻辑:

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正确,则判决正确

2、法官的工作:

(1)认定事实,处理事实问题;(2)法律适用,处理法律问题;

3、法官如何认定事实:

(1)事实,指的是本案事实;不是指一般的事实,而是对于本案裁判有法律意义的事实;(2)处理事实问题,目的在于查明本案事实的真实;

(3)也即,法官通过事实认定,来判断本案法律事实的真实;(4)需要通过程序法规定的证明手段和方法来查明本案的真实;

4、认定事实的规则

(1)并不是所有的事实都需要认定:自认和事实和无争议的事实,不需要进行审查可以直接认定;

(2)凡不属于自认的事实和不争执的事实,法庭就要审查;这些必须审查的事实包括:只靠法官的知识经验就足以认定的+要特别收集资料才能认定的

(3)只靠法官的知识经验就足以认定的事实包括:众所周知的事实、自然规律和定理、按照法律法规推定的事实、已经依法被证明的事实

(4)除此之外,都必须通过程序法上的证明手段才能做出认定,即,审查证据

5、证据

(1)证据分为:人证和物证

(2)人证:包括证人、鉴定人、当事人(3)物证:包括文书和勘验物

6、对于证据的判断

(1)证据的合法性,按照法律的规定,可以用来在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作为事实认定的根据的资格,即,证据能力(法律上的正当性)

(2)第一步,合法性判断:证据的形式和证据的取得方法合乎法律的要求,并不涉及证据的内容

(3)包括: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资料;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

(4)第二步,真实性判断:

(5)包括:证据形成的原因;发现证据时的客观环境;证据是否为原件、原物;复制件、复制品是否与原件、原物相符;提供证据的人或者证人与当事人是否有利害关系;

(6)第三步,判断证据的意义和内容:

(7)第四步,判断证据的证据力(证据力:证明事实的效力)

(8)推定的证据力:即,依法推定证据的真实性(案件审理中,如果有公证的证据或者登记的证据,法官应当直接采纳这类证据,而认定这种证据的真实性;但同时允许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相反的证据以推翻)

(9)证据内容的推定:从证据推定其内容的方法,即从发信凭据推定挂号信的内容,但同时允许对方提出反证;

7、推定:应当首先承认它是真实,但同时允许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相反的证据来推翻它;

8、默示:用行为或者不作为来推定其意思表示;

9、既判力:形成确定的终局判决内容的判断的通用力

10、证人与鉴定人的区别:证人只陈述自己经历过的事实,如果基于经历过的事实陈述其意见和感想,则没有证言的性质;鉴定人不是陈述自己经历的事实,而是根据有关法规和专门的知识作出自己的判断,即鉴定意见;

11、自由心证:法官自由的、独立的、不受他人影响和外力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各种证据的判断来认定事实;

12、

下载梁慧星版民法总则建议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梁慧星版民法总则建议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份民法宪法复习建议

    复习建议 1、民法学原理(一) 推荐复习时间:3周 考试题型:08级 单选题1’×5=5’多选题2’×5=10’简答题8’×6=48’(注意,如果题目要求中有“举例说明”,答题时就要先举例子,然后......

    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梁慧星)

    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 梁慧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上传时间:2006-3-11引言 从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保险业推出一种名为保证保险的新险种。例如机动车消......

    “不良债权”受让人不能起诉银行(梁慧星)

    “不良债权”受让人不能起诉银行 梁慧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上传时间:2006-6-7根据国家关于剥离"不良债权"的政策,各大银行按照合同法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将"不良......

    对物权法草案(第三次审议稿)的修改意见(梁慧星)

    对物权法草案(第三次审议稿)的修改意见 梁慧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上传时间:2005-9-21 第一编总则 第二条第二款:本法所称物权,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特定的物的......

    梁慧星:法官怎样裁判案件(2006年6月22日)

    法 官 怎 样 裁 判 案 件? (06年6月22日云南法官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梁慧星 同志们,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法官怎样裁判案件”,主要讲法官裁判案件如何进行法律思......

    关于司法改革的十三项建议----梁慧星教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提案之二

    关于司法改革的十三项建议----梁慧星教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提案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人民法院的权威和法律的权威的严重社会问题是“裁判不公”及“执行难”。造成“裁判......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三的解读之梁慧星】(五篇范例)

    买卖合同特别效力解释规则之创设 ――买卖合同解释(法释〔2012〕7号)第3条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梁慧星 (著作权声明:欢迎一切媒体无偿转载)一、引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梁慧星: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梁慧星: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侵权责任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侵权责任法是我国侵权责任的基本法,这是侵权责任法的定位。 (一)侵权责任法和民法通则的关系 侵权责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