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政热点:2014,中国能否冲出十面“霾”伏?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时政热点:2014,中国能否冲出十面“霾”伏?
雾霾大面积集中爆发是大自然发出的警告,昭示我们发展需要转型、增长需要升级。系列治霾重拳之下,2014的中国能否冲出十面“霾”伏?
2013年,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雾霾天气。
12月25日,圣诞节,记者统计中央气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当天山东、河北、安徽等省份发布省级雾霾预警,地级市发布预警的多达25个。此前两日,全国大部分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日均浓度明显升高。平安夜,京津冀晋豫鲁陕苏局地均有重度雾霾。有网民调侃说,和朋友度过了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难忘的雾霾圣诞节”。
2013年,雾霾发生频率之高、波及面之广、污染程度之严重前所未有。PM2.5指数爆表,白天能见度不足几十米,中小学停课,航班停飞,高速公路封闭,公交线路暂停营运„„
纪录: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52年之最
雾霾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52年来之最。
“今年经常遇到雾霾天,由于能见度低,车速提不上去,平常8个小时车程,雾霾天需要13个小时,而遇到雾霾天气严重的时候,高速公路封路,一年下来比往年少跑了很多活。”陈有福是一个往返山西、河北的运煤卡车司机,想到今年的收入,他一直在摇头叹气。
2013年,雾霾不断蔓延加剧。“雾霾的出现是大自然给人类的警告。过度的开发、超标的排放,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水源、天空都当做垃圾桶,雾霾的出现,说明空气承载力已经到了临界点。”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撰文表示“呼吸到空气中泥土的芳香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
2013年1月,全国出现4次较大范围雾霾过程,涉及30个省(区、市),多个城市PM2.5指数“爆表”,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雾霾过程。环保部1月的调查数据显示,江苏、北京、浙江、安徽、山东月平均雾霾日数分别为23.9天、14.5天、13.8天、10.4天、7.8天,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站点PM2.5浓度超标日数达到25天以上,有些地区的PM2.5达到五年来最高值。
进入冬天供暖季,燃煤量迅速增加,虽然人们已经预计到雾霾可能会出现,但是雾霾真正到来时的严重程度仍超出人们想象。供暖第一天,长春、沈阳、哈尔滨出现重度雾霾,局部能见度不足10米。哈尔滨PM2.5高达100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级别,整个城市沦为“雾城”。东北三省交通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城市交通瘫痪,高速路封闭,各大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激增2成以上,数千所学校停课。
本月雾霾攻势更“疯狂”。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12月初的雾霾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雾霾天数均创下历史纪录。权威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达到52年来的峰值。
样本:河北现污染城市群
“虽然在石家庄钱挣的不少,但还是命重要。一到这里就身体犯各种毛病。”海先生说。“我原以为北京的天气就够差了,没想到一回石家庄,才发现北京的污染只是小儿科,我一下车就感觉到一股难以说出来的气味,很不舒服。刚回家两天就嗓子疼。”目前在北京市一家媒体上班的石家庄人王轩说。
圣诞节当周,她利用空闲时间回到石家庄老家,本想好好休息几天,却不得不在周六早晨就匆忙踏上了返京的列车,“本打算周六开车去外地看一个朋友,可是高速公路都因为雾霾封闭了。哪里都去不了,我唯一的选择就是乘坐火车离开”。
在最近一周里,石家庄市高速公路几近瘫痪,由于雾霾主要集中在石家庄及其周边的衡水、保定、邢台等地,石家庄市范围内的各高速公路上道口都处于关闭状态。
家住四川省成都市的海先生退休后被石家庄市一家企业返聘做技术经理,每个月来一趟,待一周就走,已经干了两年。他告诉记者,今年干完后不再续约了。
“今年石家庄雾霾天气既严重又持续时间长,一到这里就身体犯各种毛病。跟家人商量一下,决定老老实实待在成都安享晚年。”海先生说。
记者统计环保部发布的前11个月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数据发现,今年前十个月,石家庄有4个月都处于全国空气质量最差,邢台、唐山各有2个月位居最差城市榜首。在每月空气质量较差的前十名中,基本上都会看到石家庄、唐山、邢台、邯郸、保定、衡水,河北诸市形成一道“雾霾风景线”。
分析河北产业结构,对我们观察由重污染造成的雾霾现象有重要的样本意义。煤炭在河北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统计数据显示,石家庄市一年消耗煤炭5000万到6000万吨,相当于近3个北京市的消耗量。唐山市一年燃煤超过9700万吨,整个河北省每年则将近3亿吨燃煤量。
作为钢铁大省的河北也是能源消耗大省,截至2012年底,全省有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共计148家,产能、产量均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河北工业在消耗了全国十二分之一的能源时也产生了大量排放。2012年河北省钢铁、建材、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达86.2万吨和99.1万吨,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64.3%和56.3%。
病因:粗放发展方式难辞其咎
我国GDP占全球10.48%,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尽合理的产业布局,产生了大量的大气污染物。
对于全国多地持续大范围雾霾出现的原因,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2010年,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都超过2200万吨,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446.1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冬季取暖北方大部分地区燃煤量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
另一方面,机动车污染问题更加突出。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1亿辆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占全国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分析雾霾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业内专家表示,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难辞其咎。2011年,我国GDP占全球的10.48%,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这些“两高一资”行业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尽合理的产业布局,产生了大量的大气污染物。
另一方面,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燃煤排放仍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70%左右,清洁能源比重偏低。2011年,我国煤炭消耗量超35亿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机动车(船)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鲍晓峰表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质量的第一大污染源,在城市大气中,80%至90%的一氧化碳、70%至80%的碳氧化合物和50%的氮氧化物来自汽车排放。
“机动车可排放200多种化学污染物,一辆轿车一年排出的有害气体可达自身重量的3倍。”亚太环境保护协会副总干事、深圳厚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国常表示,国内燃油从提炼到实际燃烧过程中存在根本性问题,造成燃油质量较差,燃烧不充分。
刹车:生态红线就是发展红线
“要转型就要把生态红线作为发展红线,对损害生态环境的项目,必须像踩刹车一样一脚踩死。”河北一位高官日前在内部会议上措辞严厉。
黄黑色的烟雾直排云霄,随风飘荡在村子上空;沿途不时可见一团团黑雾向北京方向涌去;空气中漂浮着一股铁锈味。这是记者几个月前在某地钢厂附近看到的画面。虽然雾霾倒逼治理已成高压之势,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非法排污的企业照排不误,地方官员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国当前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结构已到了非调不可的时候了。要转型就要把生态红线作为发展红线,对损害生态环境的项目,必须像踩刹车一样一脚踩死。”河北一位高层日前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态,措辞相当严厉。
然而,在GDP考核指挥棒的引导下,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和迷恋GDP,以牺牲土地、牺牲环境、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的畸形GDP观并不少见。
今年11月,中央下发通知,首次提出坚决纠正唯GDP用干部问题;不久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又对地方政绩考核提出八项要求,明确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不再以GDP论英雄。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要治理雾霾、调整产业结构、压减产能,势必会对GDP增长有所影响。仍以河北为例,河北今年关闭了8000多家企业,据记者了解,这将影响今年河北GDP增长“一个多百分点”。河北已经调低增长预期,预计2014年GDP增速8%。
地方政府能否放下“GDP第一”的包袱是能否实现转型升级、治理污染的关键。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在地方特别是县级政府,重污染企业一般是纳税大户,有些地方政府口头上称放下GDP思维,但是仍不舍得割下这块肉。
山西省一家焦化企业副总经理告诉记者,上级部门出台了环保新标准,要求今年起施行,当地有一半以上企业不合格。为照顾这些企业,地方政府自己定了两年的“缓冲期”,即两年后才完全执行,这种保护落后的办法,说白了,还是GDP唯大的观念在作祟。
预期:2014将进入“逐步改善通道”
今年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很多治霾政策,保持了高压势头,但正如专家所言,改善“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刚刚入冬,晚上7点多,曾被誉为“河北第一村”的半壁店村文化中心前灯火通明、人流涌动。不远处,曾经给这座村子带来辉煌和荣耀的唐山众业不锈钢有限公司,即原来的半壁店钢铁厂,已被正式拆除。
9月,国务院发布了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与以往不同的是,该文件首次明确地方政府责任,各地方政府要出配套细则,提出目标以及具体行动计划。
为了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河北省在治霾上决心“壮士断腕”,唐山众业不锈钢有限公司的拆除只是一个缩影。
据了解,目前河北在压减产能方面已关闭了8000多家企业,还打算淘汰80%以上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全部淘汰40吨及以下转炉和30吨及以下电炉。
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是导致城市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能否有效减少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治霾成效。临近岁末,天津、杭州等城市加入了机动车限购城市行列,通过限号限行来控制机动车使用数量频率、降低排放将是城市治霾重点之一。
“今年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很多治霾政策,保持了高压势头,地方的决心也很大,即使气象条件不利,明年的天气也会比今年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告诉记者。今年雾霾的发生天数已达到52年来的峰值,他判断明年天气质量将进入改善的通道,“这是可以预期的”,但是改善“会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总书记日前指出,今年以来“雾霾”两字吸引眼球,PM2.5引起热议,解决环境问题要迈出更大步伐,也要有耐心定力。
2014年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的第一年,各地也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全国污染最严重的京津冀提出的年度目标尤为引人关注。河北省提出,到2014年,河北将压减1500万吨钢、1000万吨水泥、1800万重量箱玻璃、1500万吨煤;北京市提出,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到2014年底,全市所有水泥生产线完成脱硝治理;北京市和天津市都提出,2014年将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热词点击 雾霾
霾,悬浮于大气中、肉眼无法分辨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2013年,雾霾波及中国25个省份、100多个城市,“雾都”大面积出现,就连中国空气最洁净的海滨城市三亚、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圣城”拉萨都未能幸免于“霾”。高速封路、满城口罩、出门迷路、学校停课„„避无可避的十面“霾”伏之下,“雾霾”迅速成为2013年流行度最高的热词之一。
更多信息请关注湖北中公教育网站:http://hu.offcn.com/
第二篇:十面霾伏打油诗
一言不合霾再现,
二更时分降帝城。
三尺童蒙休课业,四边宿霭遮月明。
五里雾中寻道路,六神无主踟蹰行。
七星北斗昏暗淡,八方宾客隐其踪。
九城街市霓虹缈,十面霾伏何日宁?
第三篇:2013高考语文 十面“霾”伏 谁都逃不掉的空气污染热点素材
2013高考语文热点素材:十面“霾”伏:谁都逃不掉的空气污染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中意境朦胧的书写,成了北京空气状况的真实写照。1月10日晚间开始笼罩北京的雾霾连绵多日,12日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北京几乎所有区域被意味着最严重污染的“深褐色”覆盖。13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雾霾橙色预警。
卷土重来的PM2.5,不只是北京的烦恼。新年的第二个周末,全国中东部地区都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一条“污染带”斜穿中国大部,74个重点监测城市近半数严重污染。雾霾天似乎已成为每个冬天的“保留戏码”。前年年末到去年年初的那场持续雾霾,开始让PM2.5进入公众视野,自去年开始,许多地方开始将PM2.5纳入监测。但仅仅公布数字,并不能制止污染。于是,雾霾在新年头上又一次“如约而至”。
雾霾成了民众的最受关注。打开电视,央视《新闻联播》连续两天将此列为头条新闻,12日晚的播出时长几乎占了整个《新闻联播》的三分之一;而记者在频频连线报道航班延误、高速封闭的情况;开车出门,人们一边小心翼翼地挪动前行,一边抱怨着糟糕的天气;上网浏览,有网友一边吐槽“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却看不到你的脸”,一边发微博“求雾散求阳光”。然而,风来又去,雾散还聚。1月27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今年以来的第四次大范围雾霾天气。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今年以来,全国雾霾平均日数为1961年以来第一高值。
面对严重雾霾,分析、质疑、批评、建议等各种声音和观点也纷至沓来„„群众对洁净空气日益增长的需求,执政党对美丽中国的构想及其带来的新期待,媒体对环境问题的报道加码,都为雾霾事件成为焦点话题而助力。
这是一场雾霾,但更是一次警示,是大自然给我们政府、官员和每个人敲响的警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1月15日出席会议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时说:“积累问题是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而《新闻联播》“雾霾天”报道“编后话”说:“雾霾笼罩之下,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既然是同呼吸,那就共责任。喜欢蔚蓝天空和新鲜空气吗?就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吧。”
第四篇:郑州如何应对“十面霾伏”俞晴(学生论文)
郑州如何应对“十面霾伏”
姓名:俞晴
学校:郑州九中
班级:高三•七班
指导教师:李子秋
近日来,我市空气质量不好,郑州空气质量连续为重度污染。来自省气候中 心的数据,去年入冬以来,我省出现多次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1957年~2012年,全省平均大雾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那么似这般绿都变雾都,郑州究竟雾霾何时休?
一、郑州雾霾的成因
如今郑州市《“蓝天”工程白皮书》正式颁布实施,白皮书指出,燃煤、机 动车尾气、扬尘是郑州市雾霾天气三大“凶手”。
1.郑州从2005年至2012年,GDP总量由1661亿元到5547亿元,建成区面积由262平方公里增加至373平方公里。煤炭、机动车分别由原来的2112万吨、98.5辆增长到3500万吨和210.5万辆。据分析证实,煤炭占郑州市能源消 费比重的73%,其中,燃煤电厂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烟尘对形成雾霾恶劣天气的影响力占40%,是雾霾形成的第一大污染源。
2.在全市201多万辆机动车中,黄标车的数量占到11.3%,其排放的污染物占机动车总量的70%左右,是雾霾形成的第二大污染源。
3.郑州市目前开工建设的大小工程2000余处,其中,700多处大型工地浮起的扬尘是造成雾霾恶化的第三大原因。
4.从去年12月底至今,郑州持续天气干,风力小,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造成污染越来越严重。这是造成雾霾恶化的第四大原因。
二、回顾历史 工业的发展可与雾霾“和平共处”
走出雾霾的英国
雾霾是工业革命的副产品。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一度是雾霾的重灾区。伦敦的雾,和大本钟、塔桥一样,几乎成为伦敦的标志。
1952年的伦敦雾灾堪称欧洲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环境灾害。时隔60年重温BBC的纪录片《杀手迷雾》,画面显得荒诞、虚幻、触目惊心。许多人倒在地上,不能呼吸,一些人再也没有醒来。雾灾的真正原因,在于工业和家庭大量燃烧劣质煤。1956年英国政府通过第一个《清洁空气法案》,逐步减少家庭用煤,1968年又通过第二个《清洁空气法案》。英国的空气质量逐渐有所改观。
走出雾霾的德国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是德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战后德国经济发展迅速,鲁尔区也饱受雾霾之苦。1962年12月,鲁尔区出现持续雾霾天气,伦敦雾灾的惨痛教训,促使德国人制订应对措施,设立三级预警机制。出现雾霾天气时,政府可以要求工厂停产、车辆停驶。通过规范工业污染排放、改良净化技术、关闭东部的落后企业,德国的总体空气质量获得极大改善。上世纪90年代,德国所有联邦州都取消了雾霾管制。
三、雾霾的防范与治理
对于雾霾的防范与治理,应该实现有效的四步走计划。即:
1.“跳出来”。认识和实施污染防治规划。大气污染防治具有区域性、复合型和流动性等特点,面对雾霾等大气污染,任何城市都无法独善其身。为此,必须“跳出来”认识大气污染防治,意识到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仅仅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空气质量根本改善,必须通过区域性空气改善来实现本地区空气质量改善。
2.“沉下来”。思考和形成污染防治目标。国家相关部门要督促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目标,既要避免过于宏大,又要防止因顾及经济发展而故意留有余地。
3.“和起来”。各地级市形成和强化治污合力。由于从前缺乏区域联防联控的协同机制,各省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努力成了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应对的合力。为此,应建立区域间联防联控机制,整合各省力量,形成合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4.“动起来”。加大和深入联合执法力度。面对雾霾等大气污染的极端天气,必须采取非常规手段限制空气污染物排放,包括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停产、机动车限行、施工工地停工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执法来保障,力争提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我相信只要我们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我们的家园将会变得更美丽。未来的郑州天空一定是碧蓝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让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让自然和人类和平共处。这般雾都还绿都,郑州雾霾定可休!
第五篇:十面霾伏带来的思考-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十面“霾”伏带来的思考—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刚刚过去的1月份,“京城”北京遭遇了25个雾霾天,遭遇59年来最多也是最严重的雾霾侵扰。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中、华东、东南沿海,整个中国除了华南部分地区暂时幸免于难之外,其余皆浸淫于一片雾霭朦胧的气氛之中。受害最深重的北京,PM2.5竟然一度攻上900微克的大关,长时间空气质量处于“极重污染”或“危险”级别,有毒空气遮蔽阳光,能见度降至200米,让人透不过气。有的居民在呼吸后紧锁眉头;有的说空气中弥漫着烧轮胎、工业清洁剂和汽车尾气的味道;有的则抱怨空气中的污染物刺痛了眼睛。网上更出现了关于雾霾的调侃,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煌等等,这看似轻松的调侃,背后隐藏着多少叹息与无奈。
雾霾锁国中,一方面极低的能见度影响着交通,交通事故频发;高速公路关闭,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然而与交通相比,更受人们关注的则是雾霾对健康带来的极大的危害。十面“霾”伏,空气中弥漫着致病毒素,各大医院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剧增。2012年12月18日,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城市空气质量相对于2010年没有改善,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数将达8572人。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除了癌症,雾霾天还是心脏杀手。有研究表明,空气中污染物加重时,心血管病人的死亡率会增高。阴霾天中的颗粒污染物不仅会引发心肌梗死,还会造成心肌缺血或损伤。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非典可以隔离,但是大气污染任何人都跑不掉。
那么,雾霾为什么会在这个冬天如此肆虐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孙冷指出,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1.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2.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3.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由此可见,除不可控制的气候因素外,雾霾的罪魁祸首便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排放、工业污染物排放,工地施工扬尘等等。
然而,除了北京紧急启动应急方案之外,全国其他受害区域似乎少有干预动作。街道上的车流并没有因为雾霾而减少,工业企业的生产一如往昔,建筑工地上依旧在大干快上。经济迅速发展着,而环境质量却每况愈下。人类到底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人类到底应当怎样发展?怎样才能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保护好环境?我们到底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发展? 发展观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发展的解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从20世纪40年代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观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发展观。
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增长,即“经济增长论”引出的发展观。20世纪40年代,由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经济增长论”。经济增长论这种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它根据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在这个时期,由于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落后国家如何追赶发达国家,因此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它的核心观点是:①工业化是经济活动的中心;②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标志;③GDP是发展的首要标尺;④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收入分配的改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不能反映技术进步的变化,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期望的福祉。相反,却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学术界将这种现象归纳为“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在理论上确认了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差异。
第二阶段:发展=经济+自然,即“增长极限论”表达的发展观。20世纪60-70年代,由罗马俱乐部未来学派提出“增长极限论”,警告人类发展必须关注自然。它的主要观点是: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具有几何级数增长的性质,极限为一百年。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的,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地球吸纳消化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增长极限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它所表达的发展观尽管过于悲观,但却警告人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角度看待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人类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应考虑资源环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增长极限论较之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论来说是一种进步,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逐步被世人所接受。然而,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它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发展=经济+自然+社会,即可持续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欧美一些经济学家组成的新经济研究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这种观点,一是揭示了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二是提出了代际公平发展,满足当代人需要而不削弱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三是提出了代内公平发展,满足本地需要而不能削弱别地的发展需要。
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了人类的代际关系,即这一代与下一代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人类的面前。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动。换言之,就是使发展成为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同时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
第四阶段: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即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第一次把人与自然的联系作为“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但仅仅强调当代与下一代的关系——代际公平、代内公平。而综合发展观认为:发展不但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文化、科技进步、社会转型、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而且包括人的发展。综合发展观强调了各种协调,但没有考虑后代的发展空间问题。
第五阶段: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这一阶段是可持续发展观与综合发展观的结合。以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为标志,提出“以人为中心”发展,“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
综观国际上发展观经历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科学发展观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内涵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个“人”是指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就是要逐步满足人的多层次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类存在、社会存在、个人存在。三种形态意味着三种需要,作为“类存在”,要有满足生存和延续后代的需要;作为“社会存在”,要有满足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作为“个人存在”,要有满足作为独立的人的个人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据、发展的目的。把满足人的多层次的需要作为发展的目标,不断提高发展的水平。
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围绕这样一个发展目标,完善发展思路,改革发展体制。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解决的是发展价值主体是谁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揭示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全面”—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说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发展,是人的文明的全面发展。
“协调”——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协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经济内部各个方面的协调,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协调”是一种状态,一种“和谐”的状态,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健康,才能持续。“协调”也是一种行为,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式,只有不断地“协调”,经济发展才不会大起大落。
“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公认的,科学发展观。吸收这一重要观点作为自己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本身所必须的。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也曾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好为标志,以经济增长为主导和保障,鼓励经济持续增长,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层面,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主张建立和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其公平性即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包括横向代内公平和纵向代际公平;其持续性,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其共同性要求全球共同面对和配合行动,履行优化人类自下而上环境的共同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建立在现代人机论自然观、系统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哲学基础之上的理论。现代有机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系统价值观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遵循人与自然和揩和环境公正的伦理准则。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只有真正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片面追求高GDP,忽视环境影响,忽视人类本身,只会使得我们的空气越来越污浊,环境越来越恶劣。当蓝天不再,绿水难寻,人类还会有未来吗?
希望下一个冬天不会一直在雾霾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