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婚恋观的发展历史
中国婚恋观的发展历史
“婚恋观”并不是一下子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也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思考总结而成的,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初步的思想火花片段到现在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个人认为,“婚恋观”发展至今,经由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无婚无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以及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旧石器时期人类还只能制造简单的石器,通过狩猎和采集维持生活。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的定居生活。中石器时代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细石器被大量使用。广泛使用弓箭;已知驯狗;在一些地方还发现了独木舟和木桨。
这段时期的人类实行的一种两性偶合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氏族的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所以叫做母系氏族。当时,“其民聚生野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人们群居野处,既无固定的配偶,两性交往也无任何习俗和理性的约束,因此不可能构成家族。男女无别,媾合无禁,两性关系纯任自然,是人类尚未脱离的一种动物本能。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就保留着有关神奇诞生和异类婚配的传说,例如《帝王世家》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又据《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窖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诗经•商颂》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述。这些奇异诞生的传说,应是远古时代杂乱婚姻的曲折反映,正如郭沫若先生所推断的:“黄帝以来五帝和三皇的祖先的诞生都是‘感天而生,知有母而不知有父’,正表明是一个野合的杂交时代或者血族群婚的母系社会。”
第二个阶段,有婚无恋阶段。这个阶段约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其根本的标志就是伏羲创举的中国婚配、嫁娶制度。
伏羲,本姓风。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又称太昊,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画八卦、取火种、造书契、创乐器、正姓氏、兴嫁娶,开启了中华文明之源,与神农炎帝、轩辕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据古籍记载,人类在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洪荒时期和母系氏族社会后,大约在6500多年前,伏羲率部落由甘肃成纪(今天水市)沿黄河东下,定居于宛丘之墟(今河南淮阳县)。随后,伏羲以其圣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并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图腾——龙,“龙的传人”这个称呼就是由此而来。
在伏羲的治理下,原始畜牧业迅速发展,九州大地欣欣向荣,一片太平和睦的景象。但是最让伏羲伤脑筋的是当时出生的婴儿中,常常出现畸形怪异现象。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伏羲发现,这与当时男女之间混乱的偶合现象有关。于是他在华夏九州开始了“制嫁娶”,创立了男女对偶的婚配制度,使人类的体质和智力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使男女对偶制得到更好的施行,他确定了人们的姓氏,用来防止乱婚和近婚,首创了中国最古老的姓——风姓。并将其他人们或以所养动物为姓(比方说马、牛、龙、熊、鱼),或以植物为姓(比方说花、苗、杨、柳、李、梅)、以居所为姓(比方说东方、南宫、西门、北堂、令狐)、以官职为姓(比方说司马、司徒、司空、太史、公孙),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
“正姓氏、制嫁娶”反映出人类从杂居偶合到对偶婚姻的深刻变革,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这也是伏羲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重要原因。
从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到奴隶社会,构成对偶婚的方法大体是,由双方长者议婚缔结婚约,通过物品交换达成婚配,或以武力到别的氏族抢夺配偶。因此偶婚的双方不是以感情为基础,而是以“方便和需要为基础”。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严厉的“礼教”压制了自然的“情欲”,男女合婚,是两个家族联盟、男性世系继替之事,至于两情是否相悦,则与婚姻无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全然剥夺了当事人的婚姻自主权。
第三个阶段,婚恋自由阶段。20世纪初,现代化大浪拍打冲击着中国古老的封建主义根基,也掀起了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狂潮。冲击封建婚制的第一波,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婚姻革命”。新式婚姻要求打破一切旧道德、恶习俗,破除非人道的婚姻制度,建立以平等、自由,以恋爱为基础的两性结合,使男女当事人成为婚姻的主体。“婚姻革命”之所以成为五四时期社会解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新文化运动的主线就是争取个性解放、自我觉醒与肯定个体价值。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把改造中国社会与改造家庭制度相联系起来。认为只有“以个人本位易家庭本位”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政治上的民主与物质上的繁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压抑个体的封建婚姻,便成为首当其冲的批判目标。
1918年6月,《新青年》出版了“易卜生专号”,翻译介绍了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借以暴露旧式家庭的罪恶。作品描述一个不甘做丈夫玩偶的女性娜拉因觉醒而离家。“玩偶之家”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欢迎,几次被搬上舞台公演,在中国掀起一阵“娜拉旋风”。剧中女主角娜拉所言:“我是一个人,一个同你一样的人”,“我第一要紧的,是努力做一个„人‟”,成为那个时代新女性最脍炙人口的宣言,娜拉也成为那个时代女性反抗家庭束缚、争取婚恋自由权利的榜样。在中国湖南的一个叛逆女性谢冰莹的自传体《女兵日记》中,她详细描述了自己多次逃婚的故事。《女兵日记》畅销,出走也成为女性逃离封建家庭,争取婚姻自由的一种方式。革命家萧楚女曾经写文章指出,女性离家出走不外乎是以逃婚争取婚姻自主、以恋爱自由思想反对专制婚姻。
1930年12月26日,国民党政府公布了《民法》,其中《亲属篇》正式确立了“婚约由男女当事人自行订定”的婚姻自由权。但是,由于国民党内部的腐化分裂,政府机关的弊端从生,以及地方封建宗族势力的盘踞,这一法令并没有得到真正施行。
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颁布了新的《婚姻法》,掀起了第二次争取婚姻自由的高潮。
1950年5月1日颁布的《婚姻法》,高扬反对封建主义的旗帜,高扬男女平等的旗帜,鲜明地提出,新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婚姻法》的公布,彻底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包办强迫、男尊女卑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婚姻法》禁止干涉婚姻自由,禁止买卖婚姻。宣告了基于男女平等的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的确立。但是当时的一些残余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进行了顽固的阻挠和扼杀。作家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表的。虽然小说是以喜剧结尾的,但是作为它原型的一对男女青年,他们的自由恋爱却遭到家长和村干部的粗暴干涉,男青年被毒打致死,女青年自缢身亡。
对此,中央政府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婚姻法的同时,开展了打击封建宗族势力、坚决支持婚姻自由、解放童养媳、取缔娼妓制度、促使妻妾家庭自行解散等一系列扫除婚姻自由障碍的行动。至此,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在我国才真正成为有坚强保障的幸福,而不再是那缥缈虚无的空中楼阁。
第二篇: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范文
近年来,“闪婚”、“裸婚”等与婚姻相关的词已是屡见不鲜,可见在新时代新理念的冲击下年轻人们的热情与冲动也表现在了婚姻上。这些与父辈们所持有的“马拉松”式的婚姻观念有很大的偏差。纵观各个时期恋爱婚姻观的主流的发展,不难发现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积累着量变。
女性在恋爱婚姻方面往往有着比男性更为细致的思维,暂且就从女性角度来分析古代至近代各个时期恋爱婚姻观的主流的发展。
一:古代恋爱婚姻观
(一)封建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给中国古代的婚姻爱情观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史记"外戚世家序》:“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它的意思是,夫妇之间的事是人类最重要的伦常。礼的作用,唯独在婚姻上要特别持慎重的态度。夫妻的爱情超过了一切。这种爱,君主不能从臣子那里得到,父亲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地位比君、父卑下的人呢?既然夫妻间相爱而结合,有的不能生子育女,能生子育女的人又不能白头到老。这岂不是命运作怪吗? 司马迁的这段话贯穿着两种思想:他既肯定夫妻间的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感情,不能用其他感情来代替;同时他又把夫妻能否生育和能否白头到老的问题看成是受神秘的命运支配。
一说到古代的恋爱婚姻,往往联想到的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封建的想法。而这句话所反映的便是古代有些父母以子女终身大事为代价,攀龙附凤、谋取钱财的现象。当然,这里所提及的婚姻的观念,说白了,就是物质化的婚姻,与恋爱很难搭上关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非烟传》中的步非烟,步非烟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曹性情耿直,粗犷且心思不细腻,与她的才貌双全形成了对比。步非烟的才情到了他那儿完全是对牛弹琴。尽管他对妻子宠爱有加,步非烟还是红杏出墙,直至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对于步非烟的行为,有人嗤之以鼻,但更多的人对此则是叹息步非烟的命运。可见封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制度,终究有它突出的弊端。
封建婚姻关系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过于物质化的婚姻缺少情感的滋润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而封建使得他们不得不烙上这样的印记。封建制度中的买卖婚姻、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等等的使得女性恋爱婚姻受到极大负面影响的现象在古代也是很常见的。
(二)自由恋爱
虽说古代恋爱婚姻观中封建思想占据着主流,但是也不乏有着自己主见敢于追求自由恋爱的人。对于那些敢于追求自由恋爱的人,我们都应该对他们的勇气所打动。
从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追求自由恋爱的例子。《卫风·氓》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描述了自己的感情历程与深切体验。婚前她冲破礼法的束缚,用一颗炽热之心追求自己的真爱。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她的坦荡而又热烈的爱,与封建制度中禁锢着的苍白无力的“情感”有着根本的区别,也是古代自由恋爱中的一个典范。但是在古代封建社会的这个大背景下,人们所持有的固有观念便与自由恋爱相违背,也注定对爱情的追求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古代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中的地位便是其中一个原因。《卫风·氓》中所展现的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便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也暗示了她婚姻上所经历的痛苦。“士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
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也表现了封建社会环境对人追求自己真实想法的阻碍。
这个封建的大背景对自由恋爱的思想会进行无形的抹杀。
(三)挣脱封建,追求自由恋爱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封建社会环境对自由恋爱会起到阻碍的效果,但有些文学作品也描写了追求自由恋爱,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达到圆满的故事,以此来表达作者内心对美好的追求,对封建制度的控诉。
一个家喻户晓的例子便是《梁祝化蝶》。祝英台男扮女装远去杭州求学,邂逅同是赴杭求学的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并撮土为香、义结金兰。祝英台爱上了梁山伯,但梁山伯不知她是女儿身,始终以兄弟之情相待。恰逢祝父催促英台回乡,英台便谎称家有九妹,愿替山伯做媒。待山伯去祝家提亲时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马文才。山伯忧郁成疾,不久去世了。在听到这个噩耗之后的英台在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并跃入坟中。两人化为蝴蝶,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个传为经典的故事可谓是百听不厌。一路曲曲折折但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挣脱了封建对自己的束缚,以蝴蝶这一美丽的姿态抹去了梁山伯忧郁成疾的遗憾,美好而圆满。二:近代恋爱婚姻观
(一)封建
到了近代,人们的思想开始逐渐开放起来,对女性的约束也开始减少,比如说裹小脚的传统渐渐被抛弃,但是封建思想长时间的主导地位不能一下子被全部抹去,也存在着一些残留。可以说,近代这个过渡时期中遭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女性还是不在少数的。
就拿我们在高中教科书中学习的《祝福》为例,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要求能生存下去就行,但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文化和冷漠的社会所拒绝。祥林嫂也有享受到爱情的时候,在来到鲁镇前她有过一段婚姻,而后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但是,这样的一段经历使得她在这个封建思想仍有残余的社会中遭到了排斥,最后到了在祝福之夜里冻死在漫天大雪中的悲惨结局。
仍有封建思想残余的近代,追求自由的爱情却仍会面对很大的非议,这也是近代女性在恋爱婚姻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二)自由恋爱
自由恋爱正随着女性地位的逐渐上升而趋向于主流化。思想的解放正是一个潮流,而随着这个潮流,近代的女性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追求,并有了去追求的动力。
拿《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为例,翠翠是一个天真活泼、心地善良且又纯洁美丽的少女。她是美丽的,这种“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从刚开始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到了两年后翠翠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当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明白了许多。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从开始的爱情萌芽到最后的坚持等待爱情,翠翠对爱情的追求有着像现代女性的主见和热情。这体现了近代女性恋爱婚姻观的逐渐解放。
三:现代恋爱婚姻观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曾经在封建意识还没浓厚之际,广大少男少女勇于追求爱情,追求真爱。《诗经》中一则则动人的缠绵的爱情故事牵动人心。再到封建越来越根深蒂固的时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残害了多少女性的一生。幸而社会在进步,自从封建王朝被推翻,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后。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自由平等的机会。
(一)从“三从四德”到“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三从四德”成为了女性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增强。表现在婚姻关系上,就是男女婚姻角色的平权化发展。现代女性与男性一样,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平等的社会地位,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己被彻底颠覆。都市女性更是在家庭生活之外拥有一份独立的事业,拥有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独立的交际圈。家庭己不能把女性牢牢地束缚住了,女性不仅在事业地位上与男性平起平坐,在家庭生活中也取得平权化的地位。
(二)“从一而终”到“多元化”的爱情观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白头到老不仅是人们对他人和自己婚姻的美好祝愿,更是一种 婚姻价值观念。婚姻的恒定久远被人们和社会所褒扬着,“从一而终”的婚姻观念贯穿
着每一个传统中国人婚姻生活的始终。尤其是对于女性,这种要求尤其深刻。但在现代社会,婚姻并不意味着白头偕老,而仅仅是人们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而己。对于不幸的婚姻,现代都市女性往往选择勇敢放弃,继续寻找下一段幸福,这在传统看来是不道德的,违反了“从一而终”这一中国女性传统妇德的重要原则。女性从传统家庭束缚中解脱出来勇敢的寻找自己 婚姻幸福,使婚姻的理念和方式相较于从前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现代都市女性的爱情 观念上,己经由“从一而终”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二)以物质为中心的爱情观
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传统女性虽然对于婚姻的态度限制在相夫教子上而没有选择的权利,但物质基础却是不能忽略的。这对物质上面的满足没有从传统女性自身追求和行为上体现,却转化为了长辈对这一物质方面的看重。另一方面,在社会底层生活的女性,为了物质可以出卖自身,却不要求婚姻的完整,也是促成一夫多妻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今天,现代社会的很多女性对待婚姻的态度是一切以物质为中心,金钱与爱情和婚姻的关系是金钱至上,爱情首先建立在物质的满足上。很多人都认为没有金钱去维持婚姻,再美丽的爱情之花也将枯萎,因为它失去了最基础的水分和养料。现代女人对婚姻的选择是不否认爱情至上的选择,但更肯定婚姻是数着米粒过日子的事实。从最初的氏族社会结交异性是为了繁衍后代,到今天冠以各种原因来达到异性结合的,在婚姻问题中的现代女性几乎都
很现实,金钱观念很强,物质条件在婚姻中的分量太重,金钱是凌驾于爱情之上,相当的女性看不起屋檐下世俗而亲切的平淡生活,灵魂深处涌起的是波涛汹涌的金钱欲望,盘算的是如何利用美貌与青春,利用婚姻作为女人的变身术,妄想着从无到有,从穷到富,从社会底层到上流社会„„只要有钱,就可以利用自身青春的资源,期待能迅速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社会纷繁复杂,物欲横流,很多年轻人受此影响,造就了变味的“金钱婚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在经历的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逐渐落伍僵化,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婚恋自由的要求。它已很难使两性之间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真挚的感情。爱情是一个民族充分发挥潜能的保证和体现,中国文化需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位的爱情观。需要一种能够保证两性共同感情基础的爱情。
(三)不变的“门当户对”和“婆媳关系”
“门当户对”这种传统的婚姻理念在至今仍然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并使许多相爱的 男女迫于家庭和现实条自古以来件的压力无缘相对。通往任何成功的道路都是崎岖不平的,婚姻之路也不例外。社会地位、财富以及名望,自古以来就是择偶考虑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关乎着两个人未来更好的发展,也关系到两个家族兴旺发达的命脉。两个人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相同的价值观,在面对一些重要事情的时候才能做出相同的取舍,不至于引发大矛盾。
婆媳关系作为人与人关系中的一类问题始终备受关注,虽然在近几年这类问题己成为
老话题不再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青年女性在与人沟通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婆媳关系、姑嫂关系还是与双方父母的关系,都是影响青年女性婚恋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她们步入婚姻生活最为担心的事情,很多人提及:“毕竟婚姻是两个家族的结合而不单单是两个互相喜欢的人的结合。”因此总的说来,爱情虽说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体验,但是当爱情走向婚姻时,有些当事人对待爱情与婚姻的理解和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浪漫无忧的恋爱生活转向柴米油盐的家庭生活,这本来就是一个理想向现实的过渡。因此有些年轻女性选择不婚,这正是对现实婚姻生活的一种排斥态度。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都市,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或是对现实困难的逃避。
纵观婚姻观的特征来看,每个时代的两性交往模式和婚姻模式,其背后总有一个价值与观念体系作为支撑。时代发展带来的文化观念转变引起了人们婚姻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婚姻观多为责任的确立,它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婚姻也变得简单许多,不用像以前那样考虑那么多的利害关系,不再强调责任,也不要求建立终生婚姻关系。现代社会婚姻变成了一种个人行为,婚姻成为一种男女双方的自主决定行为,婚姻开始偏向感情而不再是责任,它是双方自己的感情选择的结果。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不是几十年的变革就能完全覆盖的,中国传统文化己经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尤其是在婚姻观领域,都市女性既作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者,又是现代文化的传播者,其内心传统与表面开放的矛盾特点必定在体现在其婚姻观领域,呈现出在传统与现代、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特点。
第三篇:婚恋观(推荐)
大学生婚恋观的状况分析及对策
执笔:董刚强、陈理想 材料:杨郁、周晓彤、周翔宇
概念的界定
婚恋观的界定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恋爱观的界定
所谓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于爱情的认识与了解,对于恋爱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一个人的恋爱观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或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中的桃花源蜜语,不是轻弹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因此,在恋爱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马克思和燕妮的崇高爱情就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爱情才经受住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栋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
现状分析
1.恋爱动机的盲目性与单纯性并存。
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当代大学生恋爱普及率高且呈明显的低年级化倾向。恋爱行为低龄化导致恋爱动机的盲目性,80%以上恋爱中的学生往往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不经慎重考虑,“遇上了就爱”,闪电式地进入恋爱状态。近一半的大学生恋爱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并且有明显的从众心理;近10%的学生恋爱是因为“看到别的同学都恋爱了”,自己也得恋爱,否则显得没有魅力或不正常;同时,还有近2%的学生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保持多角恋爱关系或关系模糊。其动机也比较复杂,有的是为了显示个人魅力,有的是难以区分友情与爱情。恋爱动机的盲目性,导致交往双方缺乏充分的了解,易引起恋爱矛盾和恋爱冲突,甚至酿成爱情悲剧。但值得肯定的是,多数大学生恋爱的价值取向比较单纯。58.0%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专一的爱情”,23.8%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建立家庭”。这说明大学生能将爱情作为恋爱与婚姻的真谛,受社会功利性恋爱动机的影响较少,保持恋爱动机的纯真性。
2.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
在以人品、经济收入、容貌、文化水平、性格、能力、贞操和共同语言等多项条件为备选项目的大学生择友标准调查中,人品(64.7%)、共同语言(33%)、性格(41.7%)成为影响男女生择偶的共同首选因素,而能力(57.3%)在女生择偶条件中占一定地位,男生比女生更注重容貌。“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因素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趋于理性,注重人品、性格等个性特征,淡化容貌、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感性要求;强调将志同道合和共同语言作为恋爱的基础。3.性观念在日趋开放中有坚守。
审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普遍状态时,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对性的观念。调查显示,有近1/3的大学生对“性解放”“性自由”持认同态度;近80%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理解。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整体呈现开放、宽容、理解的态势,传统的性观念在发生改变。但不能将大学生性开放思想简单地等同于庸俗的性自由观点。因为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应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只有双方真心相爱、恋人关系稳定、将来准备结婚的情况下,婚前性行为才是可以接受的。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性观念是受道德约束的。同时,男生女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接受程度高于女生,而女生对性行为的责任期待高于男生。有50%的男生表示会对性行为负责,而80%的女生希望对方对性行为负责。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理解、宽容态度,反映出传统贞操观在大学生的婚恋意识中在逐渐淡化,但是这种态度在对自己和对他人身上是有区别的。就是对与自己无关的人较宽容,而对自己的婚恋对象较苛求,普遍希望对方是纯洁的。在这一问题上男生的双重态度尤为突出,不管他是否有过婚前性行为,但对自己的婚恋对象保持童贞的要求仍然十分强烈。这种矛盾态度会影响大学生未来对婚姻的满意度,可能的结果是婚前性放纵与婚后幸福感成反比。这种负关系更应引起女大学生的足够重视。4.恋爱结果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冲突。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是恋爱的结果和归宿,同时,也是恋爱者的美好愿望。在关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问题调查中,虽然有78%的学生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爱情的升华”,但只有20.8%的男生与25%的女生选择恋爱是“为了将来婚姻”;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恋情与婚姻是两回事,校园恋情是难有结果的,只能将“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奉为爱情格言。这说明,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对爱情的归宿——婚姻充满期待,对恋爱的态度是积极的、认真的,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能理性地看待恋爱与婚姻的不同,普遍认为婚姻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受到经济、事业、家庭等诸多非感情因素的影响。而在校大学生恰恰缺乏维持婚姻的稳定基础条件,未来存在很大的变数。尽管在校大学生拥有结婚的权利,但选择“在大学期间结婚”的不足3%。“毕业即失恋”是大多数校园爱情的共同结局。既渴望爱情有结果,又迫于现实压力而放弃爱情,反映大学生对恋爱结果理想化与现实并存的矛盾心理。只注重恋爱过程、不在意恋爱结果,是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5.恋爱关系不稳定,矛盾、纠纷频发。
盲目恋爱的结果必然是恋爱关系的不稳定,“闪电式恋爱”必然导致“闪电式失恋”。校园恋人常常会因为思想、性格、志向、兴趣不合或一方移情别恋而发生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分手。面对恋爱纠纷,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智对待,92.91%的同学表示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但要查清原因,汲取教训,重新开始。但也有一些学生在恋爱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投入太多,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一旦恋爱受挫,往往情绪失控。当恋人做出对不起自己的事,8%的人表示可能“采取报复措施”;13%的人表示“当恋人提出分手时会痛苦得难以自拔”。而恰恰是这少部分人群的偏激、不理智,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不稳定因素。当前各大校园频频发生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相当一部分都与此有关。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特征,由传统保守的婚恋观逐渐向开放的婚恋观发展趋势明显。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恋爱结果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当前高校婚恋观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大学生恋爱问题的逐年升温,婚恋观教育已引起相关部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新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统编教材已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和树立家庭美德作为专门章节。但教育者受传统思想束缚较深,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问题认识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显着。1.教育者观念落后。
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学习专业知识和拓展能力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强调将理想信念、政治觉悟、意志品质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忽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禁止大学生恋爱”的年代。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家长和教师羞于与孩子、学生交流婚恋问题。在很多教育者的眼中,恋爱、性与婚姻是很私密的事情,难登大雅之堂。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问题,更是有损所谓的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恋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使婚恋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对大学生婚恋问题的漠视和忽视,客观上弱化了婚恋观教育的效果。2.婚恋观教育内容滞后。
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中,婚恋观教育篇幅较少,内容粗略、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更新;重传统道德原则教育,缺乏恋爱方法、技巧、艺术的教育,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有关性的教育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已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依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获取有限的性知识,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西方的“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导致大学生中庸俗的性自由思想流行和性行为超越社会的认可。3.婚恋观教育形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师、辅导员和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灌输式理论教学和主题讲座进行。这种教育形式较适宜于团体性普及教育,比如传授基本的婚恋常识、婚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恋爱道德与婚姻法律责任,但不适合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个体性的指导。而婚恋问题具有强烈的个体性,每个人碰到的婚恋问题各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4.婚恋观教育方法落后。
在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上,现行的教育方法手段单
一、粗糙,预防性教育不足,惩罚性教育有余,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婚恋观教育“浅尝辄止”,学生的具体问题、焦点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大学生在处理恋爱问题时,违法违纪行为层出不穷,如为恋爱旷课、私自校外租房同居等。教育者平时对学生的恋爱不管不问,出现问题时往往用严格的校纪校规进行处分,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断送学业。
改进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建议与措施
针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的特点和现行婚恋观教育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使婚恋观教育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婚恋道德重塑,更能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1.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
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需要与异性交往,追求美好的爱情,符合这个年龄段年轻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面对“恋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事实,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不能因为大学生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恋爱问题有一定的私密性,就主观认为大学生恋爱问题纯属个人私事,教育者没有责任和义务;也不能因为大学生因恋爱问题导致的恶性案例逐年增多,就反对大学生恋爱。过分地宣传恋爱的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学生对恋爱产生恐惧感,“谈爱色变”,并且会将这种不良情绪泛化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中,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恋爱婚姻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鼓励大学生追求美好的爱情,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恋爱行为,疏导恋爱矛盾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2.丰富婚恋观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婚恋观教育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帮助解决问题。将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道德教育融入婚恋观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西方的“性解放”与“性自由”思想,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加强恋爱与婚姻统一性教育,培养婚恋责任意识;树立恋爱婚恋道德教育与恋爱艺术教育并重的意识。恋爱、婚姻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既要受平等、忠诚、尊重、负责等基本道德的约束,又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之所以校园恋情会演变成校园暴力,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婚恋对象、不善于表达爱情、不能理智对待失恋。国外一些大学包括中学对学生的婚恋教育非常细致,小到约会的地点选择、约会时的着装都有指导。这种细致入微、简单实用的恋爱艺术指导值得借鉴。
3.拓展婚恋观教育的渠道,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并重。
要提高教育效果,必须改进婚恋教育形式。大学生婚恋教育应从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加强普及型教育,即普及婚恋常识、婚恋道德、婚恋法律责任,培养健康向上的婚恋观,包括安全、健康、文明教育。这种普及性教育可以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举行。二是深入开展个性化指导。婚恋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每个人面临的具体问题各有不同。婚恋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个别同学的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个体化的教育和指导更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管理工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培养信任感,这样,一旦学生在恋爱关系中出现问题便能主动与教育者沟通、寻求帮助,或由教育者主动出面干预、化解矛盾。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尊重不同性格特征学生的交流、沟通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辟便捷的服务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学生的困惑及时进行指点与疏导,尤其是要建立恋爱挫折干预机制。因为完善的恋爱挫折干预机制,能帮助学生宣泄、转移不良情绪,减轻痛苦和压力,解除因恋爱而导致的心理危机。
4.开展文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大力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符合大众需要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丰富校园生活,转移情感的兴奋点;另一方面,可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
第四篇:近代以来中国婚恋观的发展变迁
12人力2班李兰122501032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恋观的发展变迁
摘要:婚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复杂最富革命性的行为。对于婚恋观发展变迁问题的深入研究是现代人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这将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择偶标准,结缘方式,婚恋年龄,离婚率,恐婚族。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婚恋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择偶标准、结缘方式、婚恋年龄多元化,离婚率增加,恐婚人数增多。
择偶标准的变化。
中国封建时代男女婚嫁讲究“门当户对”,新中国建立后,人们选择配偶则讲究政治条件。50年代,姑娘心目中最佳伴侣的标准是:踏实肯干,劳动模范,军人更是一块金字招牌;小伙子心中的最佳伴侣的标准是:不慕虚荣,不花枝招展,勤劳贤惠,不拖丈夫后腿。文革时期,人们谈婚论嫁的首要标准是看出身,看成份,军人、工人是姑娘最钟情的对象,能找个共产党员则是无上荣光。70、80年代之交,随着社会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气的兴起,学历和知识层次成了人们谈婚论嫁的最重要条件。90年代至今,人们的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一方面要情投意合,人品好,有事业心,有能力,会生活。比如各种年轻人“裸婚”、“蜗居”追求真爱。另一方面则越来越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傍大款”“嫁老外”成为时尚,帅小伙愿娶老富婆,靓妹要嫁富老翁。男青年的择偶要求顺序是:人品、相貌、职业、文化程度、爱好;女青年的择偶要求顺序是:人品、职业、文化程度、相貌、爱好。男性要求女性的“人品”主要指善良、温柔贤慧、稳重大方、通情达理、能理家;女性要求男性的“人品”则是作风正派、正直善良、有主见、有事业心和责任心。
男女结缘形式的变化。
中国婚姻的古老形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时期,这种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受到冲击,自由恋爱成为时尚。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这种与生俱来的爱的神圣权利,仍然时多时少地受到社会传统、世俗、自身的心理、视野范围的限制,谈情说爱对多数男女来说还是羞羞答答、遮遮掩
掩的事。改革开放终于使情感倍受压抑的中国人能够直抒胸意地追求所爱。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男女择偶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青年们纷纷利用各种媒体、机构来传递求爱信息,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拓宽了自己择偶的范围。80年代初,报刊征婚兴起,与此同时,大中城市的婚姻介绍所也陆续出现,到90年代,通过荧屏谈情说爱成为时髦,进入二十一世纪网恋又成为现代人最前卫的恋爱方式。现今社会流行的《非诚勿扰》、《百里挑一》等节目,各种婚恋网站的兴起都是很好的体现。现代化的沟通方式,的确成就了不少姻缘,但落入圈套上当受骗者也不少,有人只是将其作为娱乐消遣的方式,有人将其作为捞取钱财的手段,也有些登徒子把它作为渔色猎艳的场所。
男女婚恋年龄的变化。
恋爱低龄化与城乡结婚年龄的反差。“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一朝拥有”,这是近几年青少年中的流行语。过去令人十分担忧的中学生“早恋”,现在越来越呈普遍化趋势,与恋爱低龄化趋势相反,城市青年结婚年龄普遍推迟。与都市晚婚相反,在农村尤其是落后农村,早婚现象仍异常严重。
老年再婚悄然兴起。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老年再婚问题非但不敢讲,就连想都不敢想。八九十年代后,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老年婚姻文化在我国城乡悄然兴起,一些地方还专门成立了老年人婚姻介绍所,使一些老年人克服各种阻力,重新建立了新的家庭,社会对老年再婚也越来越理解,然而,有的老年人再婚不久,却又不得不痛苦地走向离婚之路。
年龄差距不再是问题。没有了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年龄差距已经不再成为男女婚恋的问题。随着自由恋爱思想的开放,越来越多大叔与萝莉、姐弟恋等现象出现并被大家所接受。年龄差距由三两岁变成二十多岁。
离婚率持续升高。中国封建礼教讲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女不嫁二男”,“从一而终”,在这种封建礼教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即讲求婚姻稳定,离婚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因此,离婚率一直很低。1950年新的《婚姻法》颁布后,使众多深受封建婚姻制度之害的当事人纷纷摆脱痛苦婚姻的桎梏,离婚人数遽然上升,1953年全国离婚案件高达117万件,总离婚率比1950年增长了几十倍,此后,我国年离婚数一直稳定在十几万对至三十几万对之间,婚姻家庭处于超稳定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离婚率不断上升,1980年为0.7‰,到1991年上升为1.91‰。先结婚后恋爱,先恋爱再结婚,过不下去就离婚。离婚成了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
与过去离婚相比,目前我国离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离婚形式趋于温和,那种打打闹闹你死我活的离婚所占比例大为降低,协议离婚、文明离婚的人增多,离婚后能正确地评价和对待原配偶的增多,离婚后实行独身的人增多;二是从离婚状态方面看有几多:女方主动提出离婚的多,其中又以知识妇女为多;大城市中夫妻离婚的人数比中小城市多,中小城市又比农村多,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离婚的人更多;老年离婚者增多,最大的有80多岁的老年夫妇;早婚离婚者增多;演艺界离婚率颇高;个体户、承包户因发财而离婚的人增多;外出人员离婚的增多。社会对离婚现象的理解在提高,认为离婚并非不光彩的人增多,社会的认同使得离婚对女性的歧视不复存在。
恐婚现象出现。
过去到达适婚年龄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就组织成为一个家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更加自由。现代社会中,30岁还不结婚的人已时常可见,选择单身生活方式的人也在增加。恐婚现象在一线城市很普遍,逐渐向二线城市蔓延。越来越多的剩女剩男,不婚主义者,“担心失去自由,没钱养家、没房子、对幸福悲观”。究其原因是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个人选择机会的增多、结婚成本的上升以及逃避家庭责任,害怕婚后当“房奴”、“车奴”、追求个人享受,恐惧婚姻会使自己失去自由,不愿进入“围城”受婚姻的约束、一心追求事业,女子好高骛远、受到到父母父母影响等等。
综上所述,婚恋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它忠实地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反映出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特征,每一种婚恋观都无一例外地留下时代的烙印。我们作为青年学生应该学会判断,学会选择,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第五篇:关于2012中国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报告
关于2012中国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年暑假调查地点: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哈尔滨、西安、成都、武汉、长沙、昆明十个城市调查内容:关于2012中国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
调查方式:调查问卷中国社会学会方法研究会和神州调查数据采集中心于今年七、八月间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哈尔滨、西安、成都、武汉、长沙、昆明十个城市所在高校的1200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进行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婚恋观总体健康,并呈现开放趋势。城市在婚前性行为在开放度上比农村大,男性比女性开放度大很多。
一、大学生婚恋观总体健康 呈现开放趋势
在择偶标准上看重个人品德、脾气性格和志同道合。评价婚姻幸福的条件也以‚感情‛、‚性格‛和‚生活理念‛为主要标准。对大学生恋爱,35.0%的学生认为是纯洁值得珍惜、43.6%的学生认为是好好经营可以修成正果。然而,在回答婚前性行为、校外同居、同性恋、夫妻婚后分工、婚后是否与父母同住等问题的看法时,呈现出相对‚开放‛的趋势。如与传统的夫妻分工模式有所不同,仅6.7%的学生表示赞成‚男主外,女主内‛、而近乎一半的人认为‚双方共同打拼,地位平等‛。在问及‚婚后与父母同住‛的态度时,也有半数被访者表示‚不赞成‛(49.9%),仅有16.7%的学生表示‚赞成‛。
调查显示,有接近5成的受访者在中学就有了初恋;超过4成的受访者在大学期间有了初恋;显然,大学期间恋爱已成为大学生的一个普遍行为。
二、婚前性行为随意性、开放性增加
在回答如何对待婚前性行为这一问题时,有14.4%的受访者表示‚尝试过‛;有24.0%的受访者表示‚想尝试,但没有行动‛;表示‚不想尝试‛的受访者达到61.7%。可见,与以前的数据相比,婚前性行为的随意性、开放性在增加。但婚前性行为的开放度在城乡、男女性别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总得来看,城市在婚前性行为在开放度上比农村大,男性比女性开放度大很多。
在问及‚你是否会选择一毕业就结婚‛的问题时,仅有3.6%的同学选择‚会‛,有29.2%的同学选择‚视毕业时具体情况考虑‛,61.5%的同学选择‚不会‛。如何看待‚毕婚‛,24.9%的同学表示‚是涉世未深的冲动选择‛,49.8%的同学认为‚经济不独立,会对婚姻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39.6%的同学表示这是‚当代大学生一种新的生活选择,应理性看待‛,4.7%的同学觉得‚这能够解决剩男剩女问题‛,5.3%的同学表示‚如果不毕婚,就会毕分‛。
三、在财产和感情的选择中更偏重感情
最近出台的对婚前贷款买房、财产分割的新司法解释,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比较而言,反对的声音还要高一些。调查显示:有43.6%的受访者认为新司法解释能够鼓励夫妻双方一起奋斗;有32.1的受访者认为新司法解释使得双方财产更明晰,避免纠纷;当然,也有24.4%的受访者认为是‚偏向强势一方,有损弱者利益‛,有12.5%的同学认为这是‚男人的‘福音’,女人的‘悲剧’‛。值得注意的是,受访的大学生在处理自己的个案的时候,还是非常重视感情因素的,尤其是男性受访者。调查显示,在男方出资购买房产时,有大约5成的女性受访者希望能够在房产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而在男性受访者中,愿意加上女方姓名的高达72%。显然,法律是刚性的判断,感情却是温情眷恋的。
四、大学生婚恋观从‚保守‛到‚开放‛
对婚恋观开放程度的评分测试表明,我国大学生婚恋观的开放程度正处于从‚保守‛到‚开放‛的转型过程中。其中较开放的群体,相对年长、有过恋爱经历居多、男生为主,父母职业以白领为主、月生活费至少800元以上超过1000元的居多,高校大多所处沿海城市,学生原籍大多来自城市。而较保守的群体,相对来说年轻一些、女性为主、父母职业蓝领为主、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上、高校所处内地城市,学生原籍大多来自农村。
五、大学生婚恋上有非理性观念和行为
在问及‚你周围的同学或者朋友中,有没有发生过恋爱的过激行为‛时,结果显示9.9%的人表示‚有暴力行为‛,16.9%的的人表示‚有争执导致受伤‛,甚至有6.2%的人表示‚有自杀行为‛。处于青春期的男女青年心理发育尚未稳定,加之幼稚纯真使他们常常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胜于生命,一旦恋爱受挫,感情一时冲动,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造成严重后果。高校内这种恋爱中的过激行为应引起各级领导、教研人员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劝告恋爱中或正在追求爱情的大学生:爱情固然美好,但生命更加可贵,应好好珍惜,理性地对待爱情和生命。
结语:
对大学生的恋爱教育需要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共同探索和通力配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念和行为。社会教育将持续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净化社会舆论环境,减少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婚恋观。家庭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摇篮,是传送健康理念﹑知识的重要载体,父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附:大学生婚恋观问卷调查表模块一份,大家参照模块,根据小组的主题设计问卷。
大学生婚恋观问卷调查表模块
说明: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参加大学生婚恋观问卷调查,请仔细阅读下列问题,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就可以了,答案的选择对你没有任何影响,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之用。对于你们的支持,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基本信息
1、你的性别()A男B女
2、你是否是独生子女()A是B不是
3、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A文科B理科
4、你的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5、你的家庭所在地()A城市B城镇C农村
6、你父亲的职业()A教师B商人C公务员D工人E农民F其他
7、你母亲的职业()A教师B商人C公务员D工人E农民F其他
8、你父亲的学历()A本科及本科以上B高中C初中D初中以下
9你母亲的学历()A本科及本科以上B高中C初中D初中以下
二、婚恋观
1、你的恋爱状况()
A从未恋爱过,也未考虑恋爱B已考虑恋爱,但未开始C恋爱中D以前恋爱过,现在没有
2、(可多项选择)你为什么恋爱()
A寻找人生伴侣B因寂寞寻找感情寄托C证明自己的魅力D生理和性的需要E同学和社会的影响F经济需要G好奇心H其他
3、你恋爱的途径()A朋友介绍B通过网络C父母之命D自己找
4、(可多项选择)你会看重对方的哪些条件()
A相貌身材B家庭背景C气质性格D发展潜力E经济实力F父母意见G人品H地位I共同爱好J学历K其他
5、你对双方的学历有何要求()A男方高于女方B女方高于男方C两者一样D无所谓
6、你认为恋爱和学业哪个重要()A学业重要B恋爱重要C一样重要
7、你对爱情和工作的态度是()
A要爱情,不要工作B要工作,也要尽量维持爱情C不要工作,保全爱情
8、你是如何看待失恋的()
A天涯何处无芳草,有机会再找一个B吸取教训,有利于以后的恋爱 C不能接受现实,纠缠不休甚至报复D还有很多美好的生活,不能让失恋妨碍我的正常生活E不清楚
9、你是否有和大学恋人结婚的打算()
A一直有B以前有,现在没有C以前没有,现在有D从来没有
10、你觉得哪种因素是促使你结婚最重要的原因()
A真心相爱B经济利益C繁衍后代D性需求E其他
11、在感情成熟以后,你准备什么时候结婚()
A只恋爱不结婚B在校期间C一毕业就结婚D工作几年后
12、你会在何种经济条件下结婚()A双方父母赞助B经济独立后C不清楚
13、你对在校大学生结婚有何看法
14、你如何看待爱情与婚姻()
A婚姻是爱情的坟墓B婚姻是爱情的必然结果C有爱情不一定需要婚姻
15、你恋爱时能达到的亲昵程度()
A牵手B接吻C可抚摸非敏感部位D可抚摸敏感部位E发生性关系
16、你是否能够接受婚前性行为()
A不接受B可以接受,但自己做不到C可以接受,如果感情成熟,自己可以做到D不接受也不反对
17、你能接受配偶以往的性经历吗()A不能接受B勉强接受,但心中有阴影C能接受
18、你认为爱情与性交的关系应该是()
A喜欢柏柆图式的无性之爱 B先有爱后有性 C爱和性可同时产生
D先有性才会有爱 E最好有性而无爱
19、你对婚外性行为的态度是()
A不必干涉B如果基于爱情,应该肯定C如果配偶能容忍,别人就不该干预D不光彩
20、你认为学校在对大学生婚恋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怎么的服务和帮助()
A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和帮助B什么都没提供C提供了一点服务和帮助D不清楚
21、你的家长在你大学期间谈恋爱的态度是()
A赞同恋爱,不赞同结婚B既不赞同恋爱,也不赞同结婚C赞同恋爱,也赞同结婚D不清楚
谢谢合作,祝你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