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现代文课内重点课文要点

时间:2019-05-14 02:1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现代文课内重点课文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现代文课内重点课文要点》。

第一篇: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现代文课内重点课文要点

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现代文课内重点课文要点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 A、分层次。

B、写景角度: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总分。C、写法:排比、拟人、对偶、比喻。D、作用:流露喜爱赞美之情,突出乐园。

3、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故事虽虚构但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4、捕鸟的细节描写:交代了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乐趣,抒发了兴奋喜悦之情。

5、第九段:A、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表达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B、修辞:排比、拟人、反复。

6、写三味书屋生活:A、肃穆气氛。B、问问题老师不答。C、不允许游玩。D、读难理解的古文。E、因内容枯燥学生上课搞小动作。

7、中心。

重点背诵:

(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第一段中的“似乎”与“确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

2、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在此发生了的三件趣事具体哪三件? 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3、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4、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子。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8、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是由于: 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9、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 : 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二)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 时间、地点、工具、条件、方法、收获。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4.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 ; 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第二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1.文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湾著名女作家)、选自代表作品小说〈〈城南旧事〉〉、题意双关、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

2.课文写作线索:A、-爸爸爱花——主线,起主导作用。B、毕业典礼——副线,推动情节发展,对主线起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写法:顺叙——写毕业典礼的过程。插叙——A、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B、六年前因赖床而迟到的情形。C、爸爸爱花的情形。D、爸爸鼓励“我”闯练学汇款的情形。这些记叙描写突出了爸爸的严厉、关爱,表明了“我”已经长大了。

4、伏笔的作用: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5、“花”的含义:有象征的意义——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重点背诵: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另一方面指生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至少一个)

“快回家去„„为什么呀?”“旁边的夹竹桃„„很不像样。”

3.“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从课文中摘抄语句)

“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4、“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在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5.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爱花,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很重感情。

第七课 《最后一课》

1、文体(小说)、作者、主人公(小弗郎士)、主题(爱国精神)。

2、理清故事情节。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A、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B、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C、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4.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5.重点研读的段落:第20、21、24——29段。6.人物思想性格。

7.写法:A、对比。B、前呼后应。C、以小见大。D、烘托手法。重点背诵: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人物:①文章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小弗朗士出是一个怎么样的儿童?

由贪玩不爱学习但能管住自己慢慢开始热爱法语,热爱祖国,民族自尊心不断升华憎恨敌人的一个在不断成长的儿童形象。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

外貌、动作、神态、语言;他是一个恪尽职守,热爱学生,热爱祖国,道德高尚的老师。2.情节:本文 “宣布下课”属于小说的哪个情节? 高潮结局 3.环境: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1.韩麦尔今天为什么穿戴的和平常不一样? 纪念最后一课,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2.镇上的人的表现为什么又和平常不一样?

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个部分24-29段

1.课文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忽然”表明了什么?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什么?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5.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表现出了他对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5.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6、24-29段从哪些方面描写韩麦尔,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表达了韩麦尔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7、选文中哪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8、亡了国当了亡国奴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对红体字的理解?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监狱指普鲁士兵的控制,钥匙是祖国的语言,母语可以让人萌发爱国之情,可以使人民团结起来抵御,结束外国的统治、侵略。

9、最后一段写出了韩先生怎样的心情? 无奈,悲痛,伤心等。

10、如何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比喻的修辞方法,本体:字帖;喻体:小国旗。经老师的影响唤醒了学生爱国主义真情。

11、如何理解“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表现了对普鲁士士兵不让学法语这种控制手段的蔑视,以及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憎恨,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第十一课 《邓稼先》 1.文体(人物传记)。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

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具体写邓稼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B、对比的手法。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重点背诵:

一、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 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奥本海模式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他?

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来反衬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

5、“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二、阅读《我不能走》片断、回答问题: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乐于奉献的精神。

3、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4、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5、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第十二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2、线索:A、叙事线索——说和做。B、感情线索——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5.掌握文中的 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句。

6、写法:A、夹叙夹议。B、结构严谨。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

重点背诵: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只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的方法,也还是仅仅走出了一步。

3、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它打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因它打开光明之路”中的“它”指深夜灯火,这句的意思是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闻一多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已在表现闻先生的深夜从事文学研究室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4、他潜心关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闻一多从事文学研究非常深入,用心极专极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他分心。

二、5、解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

古代典籍。

6、你知道“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7、“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一多的什么态度?

8、结合全文看7、8、9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7总结上文,8、9开启下文。两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9、“这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他是青年的领导人,他要先宣传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10、请找出闻一多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第18段,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1、闻一多先生在学者方面的成果有哪些?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特点是什么?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

12、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又有做了哪些事,这又体现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游行示威;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1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他是一个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第十六课 《社戏》

1.文体(小说)、作者(鲁迅)、线索(看社戏)。2.理清并掌握文中的主要情节。3.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4.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重点阅读段:第10——14段、第22、23段、第40段。6.中心。重点背诵:

一、1.为什么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平桥村有淳朴好客的村民,美丽的景致,有趣的事情。2.平桥村村民都具有哪些特点?平桥村的孩子们具有什么特点? 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善良、好客、活泼、聪明、驾船技术高。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踊跃的铁的瘦瘠„„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出了的什么心情,为什么用“踊跃”来写山?

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或把静物写活了)写出了船行之快。4.课文第22段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描写,表达了什么心情? 景物描写,表达了我的留恋之情。

5.课文第23段“老渔父”为什么喝采?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因为船行的快,侧面描写烘托出孩子们驾船技术高。

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一句中的修辞及作用,“蹿”能否改成“游”好不好,为什么?

比喻形象写出了船行之快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不能改,“蹿”更能表现船行之快。

二、课内阅读训练

朗读课文“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到“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汊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感觉的角度)来写看戏途中的景色?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清新醉人的夜景,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的热爱之情。

2、“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句中的“点”、“磕”用得好在哪里?

“点”“磕”二字,好在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农家少年驾船技艺的熟练、敏捷,表现了他们的聪明能干。

3、“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我”的什么感受? 心理描写,写出了“我”急于看戏的心情。

4、“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句中的“似乎”和“也许”“料想”能否去掉?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能。因为这些词语都表示推测,说明听到的、看到的都不确切。这样写突出了“我”急于到赵庄看戏的心情。

第十七课 《安塞腰鼓》 1.了解课文。

2.主题(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4、理解一些句子的含义(课文后的练习二)。

5、写法:A、短句与长句交错,富有节奏感、音乐美、诗意美。B、语句铿锵,有气势。C、动静结合。

6、黄土高原人的性格:朴实、粗犷、开朗。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热。

7、排比句和感叹句的作用:增强句子的语势,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8.短句的运用。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制的情景。重点背诵:

一、1、课文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么特点? 场面、舞姿、后生;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作者写安塞腰鼓主要是为了赞颂些什么?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

二、阅读文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中的“茂腾腾”一词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指身强体壮,生命力旺盛。

2、第七自然段从哪些表演来描写安塞腰鼓的宏伟场面? 从鼓点声、击鼓动作、跳跃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3、文中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声音,其目的是什么? 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铿锵有力以及激越的气势。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含义,“挣脱”“冲破”“撞开”三个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含义:写出了陕北人民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不能调换,这三个词语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上句的“束缚、羁绊、闭塞”等词语照应。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第二十一课 《伟大的悲剧》 1.文体:人物传记。2.作者:奥地利的茨威格。3.理清故事情节。

4.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及人物体现的精神。

5、如何理解“伟大的悲剧”。重点背诵: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2.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

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第二十二课 《在沙漠中心》 1.“我”在沙漠中遇到了哪两大困难? 寒冷、干渴

2.“我” 采用了哪些应对困难的办法?

①喝纯乙醚喝90度的酒精②在沙漠中挖一个坑将自己埋住③试图用布获得一点点露水。3.文中“我”的情绪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情绪变化的句子。痛苦、绝望、平静、乐观。(句子略)4.文章第2段哪句是环境描写,说说作用。(环境描写句子略)渲染环境的恶劣。5.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略 第二十六课 《猫》

1.作者写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只猫,他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第一只猫:从自身形态喝逗着玩时的形态表现出了它的可爱。第二只猫:从性情和本领两方面写出了它的有趣和活泼。第三只猫:从形态和性情两方面写出了它的可厌和懒惰。2.周家丫头代表哪一类人,家人对此持什么态度? 她代表那些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家人责怪她。

3.不知名的夺小猫的人代表哪一类人?对此“我”持什么态度?说明什么?

代表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怅然、愤恨的诅骂他们。说明作者对哪种不顾别人利益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和鞭挞。

4.对第三只猫的结局“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难过、痛苦、内疚、自责、懊悔。

5.文章结尾的三个感叹句有什么作用? 强烈地表现了“我”的悔恨和自责。

6.为什么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我”冤苦了这只不能辩诉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7.最后一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自己伤害了无辜的动物内心充满了内疚和自责。8.读完本文之后你的感受和启示是什么? 9.略

第二十七课《斑羚飞渡》 1.文体(小说)。

2.品味详细描述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的有关动词。

3.斑羚飞渡给人的启示: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4.景物“彩虹”描写的作用:

5.镰刀头羊的形象: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6、如何看待文中“人”的角色:对于和自己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人类是蔑视的。人类肆意屠杀它们,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7.掌握景物、神态、动作、侧面描写。重点背诵 :

一、问题研究

1.“彩虹”三次出现各起什么作用?

第一处第5段: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的飞渡作铺垫; 第二处第11段:作用是渲染飞渡的悲壮气氛; 第三处第16段:作用是赞颂头羊的自我牺牲精神。2.镰刀头羊具有怎样的形象?

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3.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4.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

“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

5.它(镰刀头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6.斑羚飞渡的场面,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它是悲壮。

7.为什么文章结尾再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结尾的彩虹具有象征意味。它的绚丽、灿烂象征自愿牺牲的斑羚们生命的灿烂、辉煌。把它放在末尾,具有点明中心、主旨的作用。

8.文中那两句话与“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道路”相照应?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 9.用一句话概括作者所讴歌的“斑羚精神。” 作者主要讴歌斑羚群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第2段

不必说_____ 的菜畦,_____ _的石井栏,_____ _的皂荚树,_____ 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只______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______,蟋蟀们在这里______,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______,还有______,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 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______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______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根据原文将划线处补充完整:

2、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的写景顺序是:()A.由高到低 B.由静到动 C.由近及远 D.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

4、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哪些/

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6、这段文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D3.颜色、声音、形状、姿态。4.排比、拟人、比喻、反复。5C

(二)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一块雪,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将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2、用原文回答: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答案:

2、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雪后捕鸟的乐趣。

4、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三)第17—21段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人声鼎沸:(2)绅士:

2、文中“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3、文中“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这句话中,如果将“一个一个陆续”改成“都”好不好?并说说原因。

4、文章中所描写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两种不同生活,你更喜欢哪一种?并说说你的理由。

5、文段中“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这里描写的课堂,你认为学生这样做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1、(1)形容人声喧闹。(2)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的人。

2、对学生严格要求,但秉性和蔼,思想开明,严而不厉。

3、不好,“一个一个陆续”更能体现出学生回去上课的无奈。

4、喜欢百草园的生活,因为自由快乐,充满童趣。

5、(1)对,因为老师的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生活枯燥乏味。(2)不对,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是不认真学习的表现。

2、《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第29、30、31、36、37段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骊歌:(2)镇定:

2、下列对上文人物评价不当的一项是()A、爸爸是一个对“我”关怀备至的好爸爸。B从那以后,“我”变成了一个每天都早到学校的好学生。C、“我”是一个知恩图报,会替老师着想的人D、从文段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选文“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1)告别的歌。(2)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忙。

2、C

3、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我们当时离别的伤感,喜欢长大又害怕长大的激动而复杂的心情,表现我们留恋校园生活,依恋老师,希望老师能一如既往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的心理。

(二)第54-68段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选文的主要内容。

2、“划线句子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这种说法对吗?简要说出你的理由。

4、第一段文字如果改为“我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赶回家去”,你觉得怎么样?

5、最后一句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你从“我”的哪些表现中看出来?

6、听了老高的话后,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7、你也有过“不再是小孩子”的体验吧,请简述这样的一次经历。答案:

1、毕业典礼后,“我”急忙赶回家,听到爸爸去世的消息,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

2、景物描写,以花喻人,暗示爸爸病逝。

3、对。因为在爸爸的关爱和教育下,“我’的成长,“我”的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所以虽“花落”,但“果熟”。

4、不好。因为课文中两个“快回家去”突出了她急切的心情,“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她催着自己回家,是一种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预感,也是后文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5、“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容对老高说话,而且“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6、“我”从老高的提醒中明白“这里就数我大了,我已经意识到在爸爸离世之后,自己要担负起一大部分的家庭责任。

7、开放性题目,没有统一答案。(答案要点提示:①内容符合要求②语言简明、无语病。)

7、《最后一课》

(一)第20-21段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中“监狱大门”和“钥匙”各比喻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2、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老师今天讲的“挺容易,挺容易”?

3、“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可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4、选文细致地描写了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其作用是什么?

5、把字帖想象成“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有力地烘托出教室里的什么气氛。

6、选文中写到了金龟子飞进教室,有人认为这样写有些多余。你如何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7、“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1)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2)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2、因为他带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聚精会神地听课。

3、(1)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也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老师只能把最大的力量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境遇的同情。(2)“可怜”表示小弗郎士理解老师的痛苦。

4、侧面烘托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

5、爱国

6、不多余,衬托出孩子们上课的专心,对最后一课的珍惜。

7、这里表达了对普鲁士侵略者强迫暴行的愤慨和讽刺。

(二)第24-29段

1、选文中三个破折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一—他们已经收操了。

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2)他说,“我一—我一—”

破折号表示语音延长(3)放学了一—你们走吧。

破折号表示意思递进

2、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后为什么会变得“脸色惨白”?

3、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高大起来?

4、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原因是什么?

5、语段中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韩麦尔先生最后“使出全身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一举动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2、因为钟声宣告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阿尔萨斯人民从此被迫与祖国语言告别,他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感到悲愤与哀痛。

3、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起来。

4、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5、对祖国深切热烈的爱和祖国必胜的信心。

11.《邓稼先》

“我不能走”

1、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请简明地说明理由。

2、文章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2分)

3、第2段、第3段最后一句表达的是一种什么语气?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语气来表述?

4、依据文章内容,你认为邓稼先的手是否会颤抖?请说明理由。

5、引用《中国男儿》歌曲有何目的?

答案:

1、不好。因为以“我不能走”为标题,引用了邓稼先的原话很感人,体现了他执着、勇敢、无私的高尚品质。

2、表现环境极其恶劣,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

3、疑问语气。用作者的疑问,更突出人们对邓稼先的理解、关心和崇敬。

4、(1)不会。因为他作为科学家,他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2)会。因为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需要实践检验的问题。

5、为了歌颂邓稼先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对他为祖国国防事业屡建奇功的赞美,也是对他为中华民族摆脱任人宰割危机命运的贡献的真实写照。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第1-7段

1、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3、“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分别有什么含义?

4、说说开头两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细节问题探究

(1)“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他全身心投入研究,目的是在于救国。

(2)第三段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先生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究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3)“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忘我精神。

(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运用比喻修辞,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

答案:

1、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2、《唐诗杂论》(详写)、《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略写)

3、第一个“说”是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第二个“说”是向别人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4、开门见山,照应题目,通过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引起下文。

(二)第8-20段

1、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

2、选文记叙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哪三件事?

3、“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的“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4、“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中的“说”有什么含义?

5、在文中找出与“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一句照应的句子。

6、最后几段,几乎一句话为一段,能不能把它们何为一段,为什么?

7、“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

8、从全文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写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说了就做,言行一致”的特点。

2、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3、(1)“这”指革命家方面。(2)因为闻一多作为民主战士,先宣传革命,后用行动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4、“说”是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是对于革命和人民的呼喊,不但是他的“言”,也是他的“行”。

5、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6、不能,因为这样独句成段,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一段段铺拍下来,极有气势和感染力。

7、(1)“巨”在号召全国人民争取民主,“巨”在明知凶多吉少仍直斥特务。(2)“高”在他在危急的生死关头,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为革命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8、他具有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第三篇:课内现代文重点篇目答案

课内现代文重点篇目答案

七年级(上)考点复习

四、重点篇目的现代文阅读练习:

《走一步,再走一步》

参考答案:

6.这是脱险后的自慰,对父爱的体验和感激,战胜困难的自豪等的泪水。

7.鼓励、引导“我”,让“我”有自我脱险的勇气和信心。

8.“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9.做任何事都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达到目的。首先要有勇气和信心,无论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就一定能克服。

《春》

(一)参考答案

(一)1、C2、上、下色彩绚丽、香气浓郁

3、侧面写春花,用蜜蜂、蝴蝶的繁忙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4、(略)

5、“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就把花当作“人”来写,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得栩栩如生。

(二)参考答案

(二)1、(略)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A、“酝酿”这个词原意是造酒,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越来越醇。这一句从嗅觉的角度表现了春风的馨香与醉人。

B、“斜织”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细密、轻盈的春雨在春风中的动态特征。

4、例:写春: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风又绿江南岸 夜来风雨声春风吹又生 随风潜入夜

写夏:清风半夜鸣蝉夜来南风起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古道西风瘦马长风万里送秋雁 林暗草惊风

写冬:北风卷地白草折风掣红旗冻不翻 夜阑卧听风吹雨

答案:

1、山上矮松——山尖——山坡——山腰

2、分别指出第①段中下面语句的指代对象。

(它们---一圈小山;你们--济南的人们)

3、A、“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B、“卧”字用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七年级下语文复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答案:

(一)1伏、窜 2、春夏秋三个季节/菜花是春天开的,鸣蝉在夏天,而蟋蟀鸣叫在秋天。

3、略4拔何首乌毁坏了泥墙。

5、运用拟人,形象地写出油蛉和蟋蟀的叫声动听。

6、翻断砖、按斑蝥、摘覆盆子

7、略8

答案:

(二)1、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2、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答案:1.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或依恋百草园的感情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略

3.(言之成理即可)4.二三

社戏

(一)答案: 1.去赵庄看社戏时“我”的所闻所见所感。2.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3.心理描写 夸张 愿望终于实现时,“我”内心获得了无比的畅快和喜悦之情4.A.我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B.但我却还以为慢(急切)C.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

里(陶醉)

(二)答案:5没有,只是为孩子们踏坏了庄稼而感到可惜。淳朴,好客,善良。

6“是的”写出了双喜的诚实,“我们请客”是“偷”的理由,“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可看出双喜的聪明,偷你的豆也是看得起你,“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转移了话题。

7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8不一样。这里的“写包票”是肯定的意思,是六一公公对“我”的赞美和夸奖,而前文的“写包票”是双喜

9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八年级上册现代文知识过关练习(教师稿)

三、重点篇目精彩语段阅读

注意:每篇文章均要掌握主旨,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背影》片段阅读

答案:

1、外貌。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黑色与家中死人有关。

2、第一次:感动之泪第二次:伤心之泪,对父亲依依不舍。(注:全文四次眼泪

1、伤心之泪

2、感动之泪

3、伤心之泪

4、思念之泪)

3、(1)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2)担心行李的安全。

4、.⑴句好,“太聪明”和“太不懂事”都能表达作者自责的感情,但前者是讽刺性自责,后者是一般自责,前者更准确生动。

5、动作或细节

6、这次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体现了父子深情。

7、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 攀缩倾

(二)《阿长与山海经》

答案:

1、表现出我听说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又惊又喜的心情,也表现出我对阿长能买来这本书感到出乎意料。

2、给我买来《山海经》。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

5、抒情,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

6、不屑(不在意)——发生新的敬意

(三)《芦花荡》

答案:

1、动作、神态。突出老头子的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2、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3、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了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4、自然景物描写,衬托出老头子把敌人置于死地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报仇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四)《老王》片段阅读

答案:

1、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神态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2、镶嵌:本文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像前襟门框里。

强笑:勉强做出笑容,“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害怕,同情,对他还给“我”送鸡蛋、香油表示感谢。

3、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担心他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中不安。

4、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五)中国石拱桥

答案:1、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2、C 3、不能调换。因为“形式优美”是承上段而言的,得先说;“结构坚固”是下文要说的,所以放在后面。(或:先写形式,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了解,是理性认识。两者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换)4、A 5、限制“到处都有”,使语言更严密、准确。(注:此答案仅参考。必须按步骤要求答题!)6、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八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师用)

三、重点课内阅读:

藤野先生

(一)答案:

1、在东京的所见所闻

2、只不过,失望

3、憎恶、讽刺,标致,反语

4、行尸走肉、醉生梦死

5、看不惯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

6、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答案:

1、“我“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2、“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也都一一订正

3、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图;了解裹脚

4、“第二三天”;“从头到尾”;“一一订正”;一直

5、语言、行动

6、顺叙

九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训练

答案

(一)敬业与乐业

1.要乐业(或:乐业的重要性)

2.居里夫人在成堆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也从没想过放弃。(其他符合要求即可)

3.①身体力行得快乐 ②刻苦奋斗有快乐 ③竞争取胜找快乐 ④专心,远离无聊就快乐

4.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5.多用口语,注意交流,易使人产生共鸣

6.(言之有理即可)例:梁氏“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观点,有他特有的时代性,具有一定的积

极意义。在今天,我们从事职业的前提,还应该有对所有职业都尊重的看法,这是我们每一个人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必要条件。

(二)16.不能,因为汉军们挑着重担在酷热天气赶路,苦不堪言,“奔”字写出了他们望见前面松林歇凉处而急速行进的迫切心情。而“爬”“走”过慢,“跑”不适合于挑担子。

17.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杨志精明能干、粗暴蛮横的性格特征。

18.文章先写杨志与汉军之间的矛盾,接着写与老都管的矛盾,最后写虞候加油,加剧了杨志与众人的矛盾。从而使得矛盾逐步激化。

19.言之有理既可[围绕着“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友好合作,才能共渡难关”等方面谈,突出“团结协作”]

(三)17.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18.道理论证、事实论证。

19.渊博的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20.先要有渊博的学识,再要有灵活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2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是这方面的例子均可。答案示例:被称为“现代毕升”的我国激光排版发明者王选,把别人认为不可能做的事做好了,把古老的汉字和现代科技技术结合了起来,使我国的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汉字印刷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四)1、写"我"离故乡时的感受.

2、远离故乡的路和寻求人生的路

3、、自由,平等,幸福,文明的新生活.

4、1奔波劳碌 2辛勤劳苦 3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5.自己过上好日子 普天下人都过上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6.闰土的愿望是希望自己过上好日子,很现实,因此他把香炉带走,所以很迫近。“我”的愿望是希望普天下人都过上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所以很茫远

7.神灵 希望

8.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9、.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有了理想之后,只要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积极追求,理想就一定会实现.

10、惘然、气闷、悲哀、希望。

11、这个充满哲理的结尾告诉我们: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便无,有了希望并不断地实践、奋斗,希望便有,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才能创造新生活

12."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落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

(五)1、行动语言外貌侧面

2、第一层(范进不看便罢,„„不省人事)写昏蹶;

第二层(老太太慌了,„„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写疯跑;

第三层(走出大门不多路,„„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写跌倒;

第四层(众人拉他不住,„„一直走到集上去了)写疯走上集;

第五层(老太太哭道„„再为商酌)写众人的反应。

3、拍手 笑

4、说明中举发疯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

安排这一情节表现了作者对这类读书人的无情鞭挞,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切痛恨和无情批判。

5、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6、夸张语言动作

7、追求功名,封建科举制度

8、难以置信,“我”终于中举了,有钱有势了,有好日子过了,可以享福了

9、(1)侧面

(2)、①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②烘托范进疯的不可思议。(3)面面相觑(4)A(5)肖像语言动作神态(7)略

《孔乙己》 阅读训练答案

参考答案

一、1.(甲)孔乙已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乙)范进因中举而发疯。(意思对即可)

2.冷嘲热讽(冷漠无情); 趋炎附势(阿谀奉承)。

3.偷东两被打; 因中举而喜极发疯; 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文化的毒害,封建社会的毒害等)(意思对即可)

4.既批判又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尖锐的讽刺,无情的嘲弄。(意思对即可)

5.例如:孔乙已: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语言描写,表现了孔乙已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迂腐可笑的性格特点。

又如: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好了!我中了!”

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范进热衷功名,利欲熏心的性格特点。

(举一例既可,只摘句不给分,分析合理即可)

二、1.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表明孔乙已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短衣帮”相同,但他又摆读书人的臭架子,看不起劳动人民。他这一特点集中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

2.肖像

①他有劳动能力,具备谋生的身体条件

②他生活贫困,营养不良

③他因偷窃经常挨打

第四篇:高考复习:课内现代文要点

问题:

1、居里夫人的“美丽”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者为什么要说这种“美丽”是“跨越百年”的?

答案:文中居里夫人的美主要体现在外貌和精神两个方面。后者是作者所着力表现的重点,根据文意,可以概括为: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排除干扰的执著态度、驾驭规律的智慧和不重名利的脱俗。这种内在的美,是一种永恒的、永远留驻人间的美,具有永恒的价值。

3、类比:(1)宋玉、范仲淹苦读——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执著

(2)斯佗夫人《汤》引发解放黑奴革命——居里夫人发现镭带来的科学革命,以突出居里夫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边城》沈从文

分析《边城》(中篇小说)这部小说的诗意特征。

这部小说的诗意,首先表现在对地方风物的描绘上。边城青山绿水环绕,如此自然环境,本身便诗意盎然;加之边城是与都市相对的乡村社会,民风淳朴、自然,正是由此流淌出诗意。

其次,诗意还体现在人物性格上。翠翠这个人物是最完美的诗意结晶。性格轻盈纯洁,像一首恬静优美的诗;而翠翠的祖父,终生摆渡,毫无倦意,他待人淳朴,疼爱翠翠,这样美好的人性也是动人的诗。最后,《边城》中人物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诗意。乡村式的民间世界,人们的生活自足缓慢,正是如此,形成了不悖乎人性的生存方式。这也是一种诗意。

《合欢树》史铁生

问题:

1、分析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母亲——合欢树——对儿子的殷殷期盼,眷眷之情 儿子——合欢树——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拳拳之情 借“合欢”一词表达这份亲情,也隐含合家欢愉的期愿

2、史铁生讲过“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生命必须大于活着”,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略)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欧亨利式的结尾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问题:小说是如何塑造贝尔曼这一小人物形象的。

贝尔曼是这篇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文章一直是把他作为普通人物来刻画的。既写他穿着邋遢,喝酒过量,脾气急躁,又写他喜欢嚷嚷,唠叨了几十年要画杰作,但还只是白纸一张。直到结尾,才由旁人介绍出他的不凡举动,真正提示他的崇高品德,完成形象的塑造。小说在先抑后扬的对比中,提示了贝尔曼平凡、普通外表下所深藏的热爱他人、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美好心灵。

《邂逅霍金》 葛剑雄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天才的成长需要怎样的环境。

霍金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生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更重要的是他生活在有着良好人文环境的剑桥,这个最能让科学家安静专心致志做学问的地方。天才的成长除了科技因素以外,和谐、宽松、平等、充分尊重个人自由的人文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老王》杨绛

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并赏析其与人物形象特点及作者平民情怀的关系。

本文的语言平淡而有味。这与文中塑造的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以及杨绛朴实的个性及平民情怀是分不开的。老王是一个不幸的底层劳动者,十分贫困,但始终保持着善良、忠厚、纯朴的本性,讲仁义,重感情,知恩图报。作者对老王充满屿和关切,并且总是平等相待。体现出他们虽为高级知识分子,却具有平民意识。作者在文末表达的“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之情,更表现出她平民情怀的深广。

《项链》莫泊桑

1、作者。莫泊桑,法国。世称“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代表作品:成名作《羊脂球》;短篇小说《项链》(高中)《我的叔叔于勒》(初中)长篇小说:《俊友》(《漂亮朋友》)

2、结尾的“留白艺术”

3、伏笔与照应;情节的逆转。

4、“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对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应如何评价?小说的主题是什么?(1)小说对玛蒂尔德的羡慕奢华和爱虚荣有所针砭。但在本来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玛蒂尔德的不平心态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她的丈夫是政府里的小职员,在那种攀比名誉、地位和财富的氛围里,她与别人攀比,也可理解,而结果却给自己带来痛苦,因而有值得同情的一面。

(2)小说既反映和针砭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爱慕虚荣的社会风气,又肯定了主人公单纯、诚实守信和遭受巨大挫折后不向命运低头的品质。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从选材和语言风格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鉴赏。

选材(艺术表现手法):以小见大。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在“民族的伟人”上。鲁迅作为一个人,其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和破坏了。而这篇文章,作者选择描写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场景,捕捉他生活中的细节,诸如饮食起居、读书写作、待人接物等,来表现这样一个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鲁迅形象。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可以和年轻人开开玩笑,同时也拥有着平静温馨的家庭生活。这篇文章通过浅白质朴的语言,让我们体会到一个更生活化更真实可亲的鲁迅形象。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先生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小溪巴赫》肖复兴

巴赫(德国音乐家,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是一切时代的音乐中最伟大的奇迹。——瓦格纳

他(巴赫)不是小溪,是大海!——贝多芬

当有人问起巴赫的艺术是怎样达到这样完美的境地里,他严肃而简单地回答首:“这是由于我下过一番苦功,谁如果像我这样下一番苦功,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地。” 试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赏析。

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将“小溪”这个中心意象与巴赫及巴赫的音乐有机融合在一起。“小溪”这个客观物象在文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表面柔弱、恬静,又旷日持久、永葆活力、独具魅力、圣洁美丽。这些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特征,贴切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巴赫的品格及其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的独特命运和恒久魅力,让我们感受到巴赫内向、安静的性格,生前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的生平和他极高的音乐成就,滋养后世的艺术影响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体裁:悼辞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从语言表达上赏析这一段文字。

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的深切悼念,感情深沉含蓄,但叙述的口吻却十分平静。对马克思逝世时间的详细叙述“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以及对他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的具体描写,“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者乐”的讳饰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语气凝重而舒缓,感情含蓄深沉,表现出对这位伟人逝世的沉痛心情。《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斐

本文题目含义深刻。既是“记念”,为什么又说是“为了忘却”?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体裁:演讲稿。

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人权运动领袖。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这距离1863年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已经一百年。1964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谋杀,年仅39岁。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哦,香雪》铁凝(作协主席)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时代精神

小说以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生动描摹了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对新生活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带来的波澜,表现了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希望与惆怅的双重主题,一方面是对纯朴淡远之美的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火车带来了现代文明,它固然让人向往,但是传统的淳朴之美还能保留多久呢?抒发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复杂情感。《想北平》老舍

老舍,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主要作品:剧本《茶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本文的语言平实(通俗纯净又简洁亲切),娓娓道来之中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依恋之情。感情的流泻非常自然而又出人意表。作者恨自己“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于是只有用最平实质朴的言辞,用最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而这样写,愉恰是“看似平常最奇崛”,不仅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也更易打动读者的心。

老舍笔下,北平有哪四个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出北平的这些特点的? 环境动中有静 城市布局匀调 物产丰富新鲜 生活接近自然 对比 本文的取材上有何特点?

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写北平的风物,写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于细微处着笔,平淡中显真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平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脉肌肤之中。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

“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的内涵指什么?课外查找相关资料,举例来说明蔡元培校长“春风化雨”人格魅力和“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春风化雨是指一种从容不迫的书生本色和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 待人凝视诚恳,体现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精神。兼容并包是指不问政治派别和意见,不部年龄和资历,唯才是举,选贤与能,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故都的秋》郁达夫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

本文描述了“故都的秋”的几个画面?分别给它们起名。秋晨小院、落槐扫痕、秋蝉残鸣、闲话秋凉和秋日胜果。五幅画面分别从色、形、声、味、姿、韵等不同的角度与作者的孤寂心情交相融合,创造了故都之秋充满诗情画意的“清”、“静”、“悲凉”的审美意境。

文章运用对比反衬手法,以江南景象反衬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作者对古都之秋的喜爱。

《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

鉴赏下面这段文字:“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语言)关于整散结合(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适于表达丰富的感情,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散句是指结构相异、长短不

一、交错运用的句子。散句的特点是自由活泼,富于变化。整散结合,句式灵活,使感情的抒写徐缓激越,张弛有致。《无韵之离骚》资中筠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观念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晨错诺日朗》赵丽宏

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描写诺日朗满面。不同的观察点及瀑布呈现的不同特点如下:

1、行驶在公路上,听到瀑布声音的变化,悠长的叹息——嘈杂而清脆——呼啸——轰鸣——冲天而起;

2、距离不到一百米处,形成水帘,飞扬水雾,显得有些单薄,震撼天地的声响;

3、走近诺日朗,轰鸣声越来越大,水雾也越来越浓,惊天动地的气势;

4、绕到诺日朗背后的山坡,平静的湖水如同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绿得透明而深邃。《守财奴》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法国。《人间喜剧》(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关汉卿》田汉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悲剧《窦娥冤》是其代表作。《拿来主义》鲁迅 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为什么开头部分却不谈“拿来“,只谈“送去”与“送来”?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

 开头先谈“送去”与“送来”,是采取先破后立的写法,在批判错误观点和行为的基础上再提出正确的做法,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从近代中国落后的“闭关主义”入手,进而着重把矛头针对“送去主义”,在批判“送去主义”、揭露“送来”的实质的过程中树立起自己的“拿来主义”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指出了“拿来主义”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结合例子分析这篇文章的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送去”的实质是当时政府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送来”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各种形式的军事、经济、文化侵略。“送去”、“送来”与“拿来主义”构成对比论,证否定和批判了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从而揭示了对待文化遗产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章还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这一论证手法的特点是能把一个深奥抽象的复杂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透彻。本文以一个穷青年得到一所旧宅子为喻,讲了这个穷青年可能的三种做法,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这种近似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显批驳的力度。然后作者又分别以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为喻,形象鲜明地指出了“拿来主义”应如何从文化遗产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胡同文化》汪曾祺

整合全文信息,提示本文所阐释的“胡同文化”的含义。从全文来看,胡同文化指的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居住方式上的安土重迁和独门独院,包含要求上的易于满足,处世方式上的明哲保身;胡同文化是旧时代下层平民的文化,它无力抗争新的文化潮流,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难免消失。赏析本文语言风格。

本文的语言平淡、朴素,还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平淡、朴素、口语化的词句在文章中处处皆是。如第8段中的“虾米皮熬白菜,嘿!”文字传神地写出了一种北京市民对他们的简单生活的由衷的满足感,朗读时若再带有京腔,则更具神韵。

作者虽然预见到北京胡同的没落是必然趋势,但看到胡同衰败的过程怅惘低徊,无限感伤。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情感的? 作者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耳濡目染了北京文化,对其非常了解、熟悉,这种文化也深深打动了作者的心,从本文中可以看出他的喜爱之深。北京胡同文化的精髓,有不少也就是作者所认同的,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所以如此眷念。但作者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带有消极意味,在时代大潮下,这种文化必然要走向衰落。他并不是一味地肯定、沉迷。但是对于它的衰落还是伤感不已。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文化人对一种浸润已久的传统文化是难以简单、决绝地舍弃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彰

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知识时,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分析其作用。

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精确地说明事物。

运用举实例的方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雨巷》 戴望舒

1、戴望舒(1905.3.5-1950.2.28)生于浙江抗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现代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1927年发表)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2、主旨:

“诗言志,歌咏声” A、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孤独忧郁的年轻男子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B、看成政治抒情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诗歌表达了进步知识分子对前途无望的压抑苦闷之情。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表达了进步知识分子对前途无望的压抑苦闷之情。

3、艺术特色:

A借意象表达情感。富有象征意味。

以一个主意象为中心,多个意蕴相关的意象为辅助,组成一个整体意象群——营造诗歌意境——抒发情感。

丁香结:丁香的花蕾,历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古诗中一个传统的意象。本诗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美丽、缥缈、哀怨、瞬忽即逝去——象征诗人自己的孤独、寂寞、愁苦、有所追求希望又迷茫、无奈、幻灭的心境。雨巷:悠长、寂寥 篱墙:颓圮

油纸伞、雨。——渲染惆怅、忧伤、寂寥的意境。

B、运用复沓、重章叠句、铺排,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荷塘月色 朱自清

1、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死于贫病交加之中,死前叮嘱家人,宁可饿死,也不要国民党政府配售的美国面粉,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

初中:写人记事的叙事性散文——《背影》 高中: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

2、品味本文的语言美:

①用字谴词准确、贴切、传神。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拟声词的点缀、锤炼)②叠词的音韵美。

(既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又音韵和谐)③运用多种修辞(比喻、比拟、通感)手法,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3、内容、艺术手法(见《随便翻翻》)

强调:A结尾的特色:“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B、由此及彼的联想。眼前清华园的荷塘——梁元帝《采莲赋》中江南采莲的旧俗和《西洲曲》里的句子。

C、线索:(1)行踪:出门——沿着荷塘——月下荷塘、荷塘月色——回家(2)感情线索——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宽容〉序言》 房龙

1、作者:

房龙:美国作者、学者。代表作:《宽容》

2、本篇序和一般序文的写法不同。用寓言的形式写序。

本篇序言未说明写书的经过、编排体例、写作目的等,而是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故事,如同一篇意味厚重的寓言,以叙事为依托,既迂曲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巧妙地暗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3、内容提要:一座无知山谷里懵懵懂懂地生活着(“幸福”、“心满意足”“尽享天伦之乐”“需求浅薄的村民”)善男信女们,因为一个漫游者(先驱)违背祖训、率先跨进了漆黑的山那头想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而忧愁、恐惧,他们处死了他。饥饿和寒冷来临了,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他们终于反省到,只有踏上漫游者开辟的新路才能得到拯救。他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世界,过上幸福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象征手法的运用:

无知山谷:一种封闭、落后、专制的环境;一切保守的思想、制度、秩序、传统等。

永恒的山脉:一种束缚(限制束缚人们出行的脚步)知识的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文化生态的恶劣,文明进展的缓慢。

5、几类人的典型意义:

守旧老人: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

村民们:愚昧守旧、麻木胆怯、安于现状、无知盲从。漫游者:敢于怀疑、勇于牺牲、坚持真理——大胆开拓的先驱者;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5、写作目的: 提倡理性和宽容(人:先驱者、盲目愚昧的普通民众、守旧老人;历史、文化、思想)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都要宽容不同的思想行为乃至异端邪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向封闭、僵化、死亡,找到更为开阔的新生之路。

不管以何种面目出现的专制主义、愚民政策,势必遭到人民的唾弃与坚决地反衬,真理最初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对先驱者不予保护和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路上的曲折。

《〈激流〉总序》 巴金

1、作者。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文学家、思想家。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代表作品:

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激流》命名的含义:生活就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无所畏惧搏斗的人,才能在不停息的探寻和行进中求获生活的真谛。)《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敢于说“真话”的人。

2、象征手法的运用。借助具体物象表情达意、寄托追求的写作方法。

激流的特点:“动荡”,而且“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它也“不能够停止”“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它时时“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水花”中“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象征生活。生活是不会停止的,只要人活着,只要生命的气息尚存,人就要活下去,就要去“搏斗”,去“征服”它;生活中有爱、恨、欢乐、痛苦;人应该排除一切干扰,勇敢无畏地去追求理想、信仰。

好处:借出色可感的意象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抽象地观点被幻化为形象、具体可感的画面呈现出来,深入浅出,让读者容易接受。荷花淀 孙犁

“荷花淀”(“白洋淀派”)派创始人。“诗体小说”的特征。

《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托尔斯泰:(见《随》)《老人与海》 海明威 《未有天才之前 》 鲁迅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阿Q正传》鲁迅

1、“阿Q”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盲目自尊;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健忘等。

2、评价“阿Q”形象。

阿Q是一个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旧中国落后农民的典型形象。他言行愚昧,精神扭曲。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精神胜利法”他常常夸耀过去,吹嘘未来,其实他连姓名家庭都没有;他在被人痛打后,总是以儿子打老子的虚幻的精神得胜来掩饰现实中自己的可怜地位及失败的命运。这一人物不单单教人笑,更蕴含了一种严肃的意义。小说以这一典型形象来表现当时我们民族的病态,反映旧中国整个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人类精神扭曲的社会现象,以反省人类的弱点,唤醒民族,拯救民族的命运。

3、塑造形象的手法。

(1)、作者善于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阿Q与未庄的居民、闲人们;阿Q与赵太爷、假洋鬼子;阿Q与王胡、小D;阿Q与小尼姑)为我们塑造阿Q这一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

(2)、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为我们塑造了阿Q这一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3)、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手法,抓住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点,用三言两语绘形传神。

4、语言:生动形象、幽默讽刺。

5、关于“典型”:

A: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艺术的独创。B: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

喜剧:《威尼斯商人》(夏洛克——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四大悲剧”:《哈姆雷德》《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

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套中人》 契诃夫

1、契诃夫:俄国十九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2、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变革的保守分子的代表。作者借这个形象揭露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朽。鞭挞了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保守势力。

3、塑造人物的手法。A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套子”式的语言。

B用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调对人物作白描勾勒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晴朗的天气也要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的形象——“套子”式的打扮。《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 马克思十七岁写的一篇考试作文。

1、。中心观点:开始走上生活道路的青年,应该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自己、最能使自己和社会变得崇高的职业,2、结合当今的时代特征,说说本文对年轻人选择职业的启示。

(1)、认真地权衡职业的选择,是青年的首要责任。(2)选择职业时要考虑若干因素:

A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B考虑“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C不能“超越体质的限制”。

D不能“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3)选择职业的标准:

A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B选择一种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C选择一种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的职业。

选择职业应遵循的主要指针: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重点课文中心思想(主要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做对比,表信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爸爸的花儿落了

文章通过写主人公经历了许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表达了爸爸和女儿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深爱的厚重情感。

丑小鸭

只要不懈追求、不屈不挠、乐观向上,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未选择的路

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伤仲永

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最后一课

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土地的誓言

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历史背景下写出了被侵略者侵略了的耻辱,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木兰诗

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

孙权劝学

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同时也让我们明白的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习不仅能让我们增加知识,还让我们提高了修养。

社戏

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 善良 友爱 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现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安塞腰鼓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口技

感受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与口技人高超的技艺。

伟大的悲剧

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在沙漠中心

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登山地球之巅

队员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在大自然对人类“生命极限“的挑战中赢得了胜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真正的英雄

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夸父逐日

记叙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逐日无限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欲望和顽强斗志。

共工怒触不周山

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理想和意志力。

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否则会酿成错误,甚至导致无法补救的过失。斑羚飞渡

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拜托困境的壮举,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华南虎

作者对命运的挑战,对旧时黑暗势力的反抗。

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最终都会被人类的智慧与勇敢所战胜。

下载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现代文课内重点课文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现代文课内重点课文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下册重点字词复习资料

    七年级语文下册重点字词复习资料 攒cuán拗ǎo确凿quâ záo菜畦cài qí桑葚sāng shân轻捷qīng jiã 蟋蟀xī shuài臃肿yōng zhǒng脑髓nǎo suǐ相宜xiāng yí书塾s......

    课内重点课文知识盘点

    课内重点课文知识盘点 1背诵课文《山中访友》的第五自然段,理解此段中人称变化的好处。 答:这段话转为用第二人称。这样写能更好地表达“我”和山中朋友的浓厚情谊,让人读起来2......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课文重点句子

    七年级下册重点句子朗读、仿写与背诵 Unit1~Unit3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I want to join a sports club. [want (sb) to do sth] You’re very good at tel......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学习要点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学习要点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A.分层次;B.写景角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题集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现代文复习题 (一)阅读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完成下列各题。 1.“生活欺骗了你”指什么?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二)阅读《从百草园到三......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语文1——4单元知识总汇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2) 1、本册课文中要求我们养成 和 的学习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3、与“读万卷书 行万卷路”意思相同的名人名言:......

    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合集五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藤野先生》选择题 .下列加粗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的确解剖不逊邮差 B.泄漏瞥见捕获教诲 c.绯红芋梗发髻系住 D.匿......

    四年级下册课文重点

    1、《古诗词三首》: 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