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录片作业
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以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
摘要: 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介的一种,对塑造国家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深刻剖析了纪录片和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然后以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通过中国美食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最后总结了电视纪录片对于国家形象塑造的策略,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
关键词:纪录片 国家形象 饮食文化 目录
1.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1.1国家形象的内涵
1.2纪录片是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 1.3纪录片对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2.《舌尖上的中国2》对国家形象的体现 2.1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 2.2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2.3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3.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 3.1从选题和内容挖掘文化底蕴 3.2纪录片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3.3发挥纪录片的思想传播功能 4.结语 正文
一、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当今社会,国家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一个良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可以有效的提升国家软实力。纪录片作为传播方式的一种,它纪实性的特点使得纪录片比其他的传播方式更加真实可信,通过纪录片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更加有效。因此,纪录片作为一种有效的对外传播方式,对塑造国家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国家形象的内涵
形象是一个事物的外在体现和姿态,也代表着人们对该事物的印象。国家形象在总体上来说都是基于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考量。国家形象又可分为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内部形象是本国民众对本国的自我感知,而外部形象是国家展示的在世界面前的形象,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本文更多的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定义纪录片中展现的中国国家形象,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理环境等方面引导受众认识中国,形成对中国较为客观的印象。
国家形象是一种主观意识,和一个国家的客观状况可能并不相同。比如没有到过中国的人们对中国的形象就是人口多,发展速度快,但由于有些西方媒体的对中国的妖魔化的报道,使得西方民众觉得中国的发展对她们来讲会构成一种威胁。所以说,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影响。因此,我国要在国际受众面前主动构建正面的国家形象。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力量,通过充分的外交手段和文化交流方式塑造国家形象。从个体层面来说,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公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
(二)纪录片是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
纪录片是记录现实社会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新闻题材,作比较完整的纪实报道。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纪录片在我国的文化传媒领域有着显著的地位,它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考究的表达方式,体现着国家在某个时期的历史和时代特征,有着非常高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是国家文化传播的主要组成。
纪录片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从纪录片的发展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时代变迁。建国初期,我国纪录片大多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文化传播功能很弱。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更加强调纪实性,纪录片体现了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多元的国家形象。新世纪以来,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也使得纪录片的创作走向大众化。纪录片对国家文化传播的作用更加明显。通过纪录片既向世界展示了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也展示了古老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三)纪录片对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大提升,有些西方媒体恶意诋毁我国,制造出中国威胁论,这些不实言论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形象。纪录片天然的纪实性对国家形象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纪录片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另一方面表达和平崛起思想,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首先,纪录片以纪实的手法展现国家综合实力。纪录片的题材可以包含社会各个方面,同一部纪录片也能较为全面的反映一个国家的现状,如《复兴之路》运用丰富的史料展现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其次,纪录片能够承载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有效的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如《舌尖上的中国2》不仅是在讲述美食,更是再讲述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纪录片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一般影视作品难以实现有效传播,而纪实性的纪录片在国际文化传播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化交流中传播了正面的国家形象。
二、《舌尖上的中国2》与国家形象构建
(一)东方价值观及信仰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教给我们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兼爱、非攻的思想也向我们讲述了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之道。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沉淀出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相处之道。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食物不是大饭店上的华丽菜肴,而是在最普通的劳动者家里烹制饮食的家乡菜,每个香气扑鼻的背后都洋溢着淳朴的气息。这或许就是东方人固有的价值观:自然。淳朴,恭敬、投入。能把饮食这个最基本的生活诉求演变成一种让人叹服的饮食文化,从饮食中来体现对生活的态度与执着,这就是中国人的东方价值观。
很多外国人可能觉得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而《舌尖上的中国2》恰恰给出了一个答案,在中国劳动人民是社会的基石,13亿人口大国需要土地来养活。不管现代工业是多么的发达,中国社会都不可能离开土地、离开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土地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信仰,他们最简单的愿望便是努力劳作有一个好的收成,让家里人能够平安幸福。但正是这样一个个普通而真挚的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的脊梁。
(二)中国仪式与人文符号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不同的地域也孕育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这便是《舌尖上的中国2》所要表达的,通过食物的故事来表达的,通过食物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的百味人生,在这里我们都是能找到心灵的共鸣,比如那一抹熟悉的家乡味道,饭桌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晚宴,这些都是很有味道的回忆。在中国“味”字 是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它取自饮食,又超越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味道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舌尖和鼻子,还有中国人的心意。
记录的是饮食,折射出的是人心。无论是刚出土的春笋,吊挂起来的腊肠,冒着热气的刀削面,都让人看的热泪盈眶每一个鲜活个体的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这正是片子所表达的真谛。正如片子的结尾所说的“无论是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这就是中国人的伟大智慧,如果苦难是上天授予的磨难,那么收获便是自然的馈赠。
(三)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对于久居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自然已经离我们很远了,除了少数不多的绿化带和一些森林公园,大多数人几乎是看不到纯自然的森林、山川、湖泊等等。《舌尖上的中国2》便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不用出门就可以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窗口,那些特有的少数民族美食文化,民族仪式都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觉和味觉盛宴,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次精神乃至灵魂的洗涤。
在第一集《脚步》中,谭光树是一名以养蜂为职业的普通人,在每年的清明时节,他与妻子就踏上了追逐花期之路,这一追就是二十年,几十万公里。蜜蜂、槐花、风雨、妻子,在路上他们还带着自己的家乡菜,老谭和自己的妻子完全与大自然融合起来。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谐相处,是我们食物来源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不禁对大自然的馈赠人类美食而感激,同时我们更加感动于长久以来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从自然开始到自然结束,正是这样的相处模式,才使我华夏民族生生不息。3.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媒介即人的延伸,电视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纪录片作为传播媒介要承担塑造国家形象的责任,纪录片市场中探寻新的发展模式。除了以故事化的手法吸引受众外,要重点从内容方面出发,发挥纪录片传播思想的功能。同时,纪录片要多渠道广泛传播才能更有效的塑造国家形象,纪录片的国际化程度要提高。
(一)从选题和内容挖掘文化底蕴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需要有更多的窗口向世界展示自己,塑造并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纪录片作为传播国家形象的途径,要全方位、多层面的选择拍摄题材和内容,力求更加全面、完整地展现中国国家形象。以往的纪录片题材较为单
一、只能从某一方向表现国家形象。纪录片的题材要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不再局限于一种题材或单一方向。一部纪录片的选题可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历史、地理等方向,从一个面来展现出国家形象。纪录片的选题可以从生活中不断的挖掘,也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选取。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要善于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用真实诚恳的纪录片语言去表达中国。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的传播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与国际间的跨文化传播具有共同性。中国的记录片的选题和内容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要去寻找普通人背后的人文精神。纪录片要通过选择文化价值较高的题材、展现国家的民族文化、人文情怀,塑造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舌尖上的中国2》系列纪录片正是选取中国饮食文化为题材,其中既有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也展示了中国多民族文化。
(二)发挥纪录片的思想传播功能
思想是人类的灵魂,对于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主流思想的传播。塑造国家形象需要对纪录片的思想传播功能进行更好的运用,以隐形的思想传播来感染观众情绪。众所周知,纪录片具有记录历史、传播知识等功能,在很多时候被看作是对于历史的记录,或是向受众传播某一领域的知识。传统观念认为,纪录片就是纯粹的纪实,不能影响受众的思想,因此纪录片传播思想的功能一直被弱化,甚至曾被主流媒体风格所排斥,认为纪录片的制作离不开创作主体的思想影响。导演对纪录片的创作最看重的也是思想,通过影片向受众传播思想。
塑造国家形象必须从思想上让人接受,纪录片传播思想比较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可。纪录片创作者想要通过作品传播思想,而观众也希望通过纪录片来获取思想。除了学习知识、了解历史之类的要求以外,人们也渴望思想上的意义,追求记录现实以外的东西。这种功能只有以现实为前提的纪录片上得以实现,其他影视类作品很难具备。纪录片《复习之路》就带有明显的思想传播功能,向世界传达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其导演任学安说道:“我们要回答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感觉民众有这样一个思考的需要,民众的心理也有一个这样的期盼。”《舌尖上的中国2》则通过美食隐性的传播了中国人顺应自然、爱好和平的思想,让受众认可中国人的思想,从而达到塑造国家形象的目的。
(三)纪录片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只有传播出去的国家形象才是有效的国家形象,除了纪录片本身以外,纪录片的传播渠道直接影响着塑造国家形象的效果。纪录片的传播渠道要向多元化发展,以多种途径让纪录片走进观众的视野,成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要重视传统传播渠道的作用,用好电视网络和积极参与国内外电视节活动等。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目前已经实现了部分海外覆盖,将我国的纪录片推出国门,电视的传播影响力不可忽视。纪录片频道要向国际化接轨,争取在世界传媒集团中扩大影响力。国内外的电视节也能提高纪录片的传播力度,特别是海外电视节,将好的作品在海外电视节上直接向全世界展示。电视节不仅是对外传播我国纪录片的渠道,也是纪录片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探索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型传播渠道,发挥网络平台、移动终端传播的作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相对于传统传播途径的影响力更大。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特别是国外流行的社交网站Facebook,Twitter等传播中国纪录片,充分调动网民对中国纪录片的好奇心。手机移动平台的运用也非常重要,网民从手机客户端获取信息已成为主流方式,纪录片的传播整合各种新媒体方式。网络可以覆盖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将会很大程度提高纪录片的传播影响力,从而更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4.结语
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主动让世界认识了解自己,需要塑造一个和平和谐、发展的国家形象。纪录片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天然的优势,广泛的选题和内容可以从全方位展示国家形象,纪录片的纪实性增加了传播的国际影响力。纪录片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关系密切,要在创新发展中探索塑造国家形象的策略,承担塑造国家形象的责任。
第二篇:纪录片期末作业观后感
《高三》·高三
尽管是废话,但我无法否认自己的感觉——看完《高三》,感触很深。高三,已渐行渐远。那段记忆也一直被我尘封,我不敢打开,怕自己会后悔。然而,《高三》这部片子给了我勇气打开满是灰尘的记忆。
回溯到中考后领取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时,班主任对我说了一句:“到高中去再熬三年喽。”当时,还以为她只是说说笑。踏入高中的第一天起就发现自己太天真了。高中确如传说中那般难熬。高三更不用说。回想起那段戎马岁月,不知天下高三学子是怎样熬过的!每天都是做不完的练习和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每天都是读书、自习和考试、讲评的枯燥重复。所以,每天都处于崩溃的边沿线上。还好,我成功地在边沿线上止住了脚步。在此,我不得不对所有走过高三这段荆棘路的人表示佩服和赞扬。能走过这段路的人都不简单哪!
回忆高三,此时我突然变得释怀和坦然,虽然已经是两年后的事了。说到后悔,我不觉有何后悔之处。高中三年,每天只睡6个小时,有时半夜还会惊醒,然后爬起来做功课。即使是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也照样不忘学习。所谓:“十年寒窗”也,除了我自己,又有谁知道我吃了多少苦?我为何不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对不起自己?我履行了当初的诺言——不要到最后才让自己后悔。犹记得高一班主任说过的话:“老天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我已经尽力,最后缺了点运气罢了。
相信没有什么考试比得上高考的压力,本片反映的高三学子,正如大多数人一样,曾经在高考面前彷徨,害怕,甚至逃避。或许我也曾经有过,但我跨过了自己的那一关,最后从容不迫地面对高考,自信满满思走过高考。其实高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放弃和退缩。
《高三》全过程地记录了福建省武平县一中2005届高三(7)班学生及其班主任在高三阶段整年的学习、生活,真实反映了当代高中学生亦累亦苦亦乐的生活和人民教师的敬业精神。然而,纪录片虽然客观真实,但也会带上制造者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是导演周浩说的。因此,纪录片实际是一个看待客观世界的角度,并不代表全部,角度的选取跟主观因素有显著关系。导演周浩的初衷也是想记录中国一个普通县城十几岁孩子的成长片段,这是他的角度。
《高三》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当然,任何东西都没有绝对的完美。受性别的限制,本片未能深入女生的内心世界,故女生的形象不是很丰满。另外,本片大多数片段是反映高三的累和苦,对高三的乐和趣反映得较少,这容易造成观众的曲解,以至有人说:“我很幸运没有在这间中学读书!”
周浩说:“我听到最荒诞的一个评价是说《高三》是一部励志片。”尽管如此,我相信它的励志效果却很明显。当然,不同的观众评价必然会有不同。《高三》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部励志片。反思我现在的大学生活,真不如一个高中生。高三很苦,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充实?对比现在这种毫无激情、吊儿郎当的大学生活,应该后悔的是现在,而不是高三走过的路。高一就看过《高三》,才会铭记“老天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这句话。大学再看《高三》呢?我想除了回忆过去,更应反思现在,放眼未来。
片中,一个学生在唱朴树的《那些花儿》,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幸运的是我曾陪他们开放。高三的那些花儿已经不再,未来的花儿还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第三篇:纪录片赏析作业
在音乐诱发的精神世界里舞蹈
——观《北方的那努克》有感
第一遍观看《北方的那努克》,由于对影片不甚了解。是抱着耐性来将之欣赏的。
经典的艺术品总有令人耐心咀嚼的种种高妙之处,所以当影片逐渐深入,自己已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沉浸于《北方的那努克》。
对于我来说,整个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背景音乐的选择与安排上。影片通过不同特点的音乐,表现不同特点不同内容不同时间的场景,将整个影片切分得错落有致。每一段剧情音乐的配制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主题并将之升华。
自然而平静地,悠扬的背景音乐烘托着影片人物的出场:一艘别具一格的船,将那努克的一家人悉数介绍登场。船在构造上的“深藏不漏”使得人物的出场引人入胜、忍俊不禁。之中那努克孩儿的光身出场,在我看来是一种古老文化“希望之光”永不陨落的象征,给人以鼓舞并发人深思。
接下来的一段音乐平静而幽美,加之细腻的画面,要引出的是那努克捕鱼的重点描写。在捕鱼时影片轻快的配乐与主人公熟练有趣的捕鱼动作的巧妙融合,令人印象深刻。在捕鱼结束时那努克脸上喜悦和满足的笑容很感染人,并无半
点炫耀之意,有的是满满的对于生活的知足与感恩。
接着开始描写爱斯基摩人捕海象的场景。背景音乐是激昂而澎湃的,人们在汹涌的海水中逆流划船,传达出他们与恶劣环境抗争时每一次出发都是视死如归。但紧接的音乐忽而变得神秘,海象默默的登场„然后是人们娴熟的捕捉,海象的挣扎,人与动物的厮杀,这一段音乐逆转直下,偏向被捕的海象,看着海象一点点放弃挣扎,接受被捕并即将被杀的命运,音乐里满是对海象的同情与惋惜。从这一段音乐的安排中,也可以看到影片作者拍摄此纪录片时公正的态度,他并没有因为自己也是人类而觉得捕杀海象的残忍是理所当然的。或许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社会,像弱肉强食这样的规则所有生灵还是都必须去遵守吧。再后来,捕食者们在切海象、吃海象时的音乐则突显了人类那种原始的无知所造就的残忍,微笑着的他们,满嘴血腥,贪婪而满足。
之后的这一节剧情不再是以背景音乐而是以画面构成为重点,运用大自然的宏大、人类的渺小作对比,来进行画面构图。描写了一些如冰屋制造的原始文化。表达了作者对那努克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然不屈于命运的赞美之情。
再次闪现出平缓而略带慧黠的背景音乐,要重点的描写的那努克父与子之乐,父亲给孩儿造冰雕,供孩子射玩,其乐融融,欢快而略带希望的音乐进行了很好的烘托。
后来一部分对人与狗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狗是爱斯基摩人的好朋友,好帮手,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血肉部分,没有了狗们爱斯基摩人与严酷环境的斗争将步履维艰。
活捉海象是对那努克生活的原始文化的另一次细致的描写。音乐也从神秘、平静到激昂到亢奋到圆满结束,作者也给予了很好的布置,使人景交融,乐景相配。在分食海象的时候,狗的饥饿与人为了求生而不得不杀海象的冲突在这时人与狗的共同求生现实前得到了缓和。之后的那努克为小狗筑窝的爱心也再次显示出之前他搏杀海象时所产生的两种善与恶的人性的冲突。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冲突是存在的,对冲突原因的探究与了解,对解决与接收这种冲突时很必要的。
影片末用一定的镜头描写了狗矗立在寒风中的艰难,再次说明了北极生存环境的恶劣。
最后用缓和、平稳的音乐描写了那努克一家一天结束,睡下。第二天,醒来。暗示了一种文化的存在,并维系之前进的动力跟现代文明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日出醒来,日落而睡。这都是生活,都是庞大而丰富的人类文明中的瑰宝。
在整个影片中,我看到的还有作者公正的拍摄态度,他不会因为自己是人类,而对那努克的某些生存本能给予肯定,作者理性的站在中立者的角度,该褒奖时褒奖,该批评
时批评,使得整个影片独立、自然并且富有知识性。出色的音乐背景,情节构成,使得整个影片妙趣横生。那努克在恶劣环境下累积出来的生存智慧给观众带来的惊喜比比皆是,他们在艰苦环境下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也给予我们很大的鼓舞。我们在赞叹人类文明的瑰丽的同时,向这些智慧、勇敢、可爱的人们给予最深切的敬佩。总而言之,观毕,这是一部令我回味无穷的好作品。
08广告班
0818131003
陈芳园
第四篇:作业 _纪录片《信仰》_观后感
信仰的力量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机制1101
陈晓峰
前几天,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认识,也为了加强我们对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老师在选秀课上位我们播放了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纪录片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9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1992年,邓小平曾经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ABC》,正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发挥了他永恒的魅力。
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泽东主席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
们的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
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看完影片,我叩问自己,是什么样的情怀造就了如此无私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动力造就了如此大爱的精神境界,让他们的行为令中国动容?是一名共产党人的责任?是做人的价值观?是的,都是的,就是有了这样多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用平凡朴素书写着一种不平凡,于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用一件件没有惊天动地、没有举世瞩目的平凡事,感动着周围的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才因此而骄傲。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无力去做一些
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国家做些什么,为民族做些什么,国家就会越来越美好了。
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纪录片总结
通过近一周的拍摄,我们的影展作品《情书》可算是出来了,虽然它带给我们许多难题,但在这期间我们同样也收获了很多,有了注重合作的感悟,有了解决难题的毅力,还收获了小组之间难以再形成的默契。时间很快,转眼这已经是大三的第一个学期末了,这次为影展准备的片子也已经数不清到底是我们第几个作品,在这次的拍摄工作中我依旧担任的是后期剪辑这部分,说起剪辑要难也不难要简单也不能说简单,反正我感觉是一项找感觉的技术活吧,感觉对了你并不会觉得累,找不到感觉你就会觉得力不从心,从哪下手都不对,单纯的把片段凑在一起的话又并不能完整合格的交公,所以我还是很认真的,不开玩笑!说起来我们组开始准备片子的时候已经不早了,别人有的组比我们提前好几个星期,这也说明我们前期准备的比较长吧,但我们并没有含糊,前期整个剧本的敲定我们也是很谨慎,根据影展特点和往年的片子以及我们这届每个组可能会涉及的片子种类,当然要根据所得到的情报来。科幻片,搞笑片都被我们排除后,最终好不容易我们才决定走温情这个路子,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情书》。说实话,我觉得自己真没有出太大的力,但是我真的尽我所能,一般导演让我干啥我干啥,绝不会有异议,而在我不能完胜的方面我不是不去涉及,我也会帮忙,小忙我总是帮的了的,而且在这个小组的氛围中还是很愉快的,这次的纪录片主要就是记录我们在组织影展作品期间的各种劳动成果和过程,有了这个我觉得花絮中能体现的就不仅仅是成片那么完整整齐了,一定会有混乱和不完整,但这就是我们创作努力的过程,人们都说做一件事情结果不重要,过程才是关键,我也觉得如此,我们奋斗的过程才更能体现我们的精神,才能体现一个大学生,一个团队应该有的风貌。我们的活动不在结果的成败,而在于过程中大家的密切合作,共同付出心血,共同珍惜荣誉,在团结中感受幸福,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中灵活运用。在过程中寻找到快乐,在感悟中得到升华。就像我们在拍小组个人介绍的时候,为了搞笑有趣一点,我们就用了咚巴拉这首歌曲,而且还加入了现在流行的假人挑战的元素,真的在操场铲雪地的那个节奏真的是太搞笑了,到现在那个咚巴拉的音乐还在我脑子里回响呢,太魔性了!在整个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自始至终都在为自己的顺利过关而满足,为同伴成功而欢呼。所有的一切,是那么真切,是那么具有合力。即使在整个训练过程结束之后,大家都很累,可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地议论着训练中的事情,都感到回味无穷。于是,我们快乐着,我们幸福着,感动着,在那天每个人录制感想的时候,我有认真听她们每个人说的,其实有时候感动真的很容易,感谢我们每个人。有时候我们的思路是混乱的,拍摄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场地啊道具啊都出现了一些小小的麻烦,因为我们主题有点小清新的温情路线,所以每个镜头的琢磨非常重要,不仅要拍的符合导演的要求,能清楚说好镜头语言,还要拍的具有小清新的美感,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后期来调,但前期拍摄拍的好,后期才有能力剪的好,不能完全依赖后期。牢记了老师上课教给我们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我们的时间当中其实是一件比较难的事,但无功夫不成事,每一个场景的多角度拍摄能保证我们后期选择的素材更多一些,也容易找到哪个是最好的镜头,加以景别的转换就会使片子看起来更加的好看,效果更好一些,其实这是我们大家已经都知道的常识啦。因为认真因为坚持才有了我们最终的作品,而且通过纪录片可以看到我们辛酸又快乐的拍摄过程,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对这部作品的感情都无法言表,尤其是导演,真的,它饱含了我们对它的热情,心血,甚至是激动。我记得第一天正式拍摄的时候也是很冷,给我们拍摄的阿姨,我们去接她的时候她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说到这我觉得我们请的这个阿姨也是很棒的,虽然占用她的时间没有很多,但她也为了更好的演出付出了她的努力,在这里也感谢她!辗转了好几个场景,有的镜头后来发现不行,又回头重拍,反反复复就这样成就了我们的《情书》。虽然吧,我们的片子在最后没有被选上影展,但我们真心觉得我们片子的质量是值得上影展的,也许真的是我们这届拍的片子质量都很好,只能优中选优,虽然遗憾但我们并不服气和气馁,《情书》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感动情怀,还有每天,这些天仿佛还历历在目的坚持和动力。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我们的实际学习中也是如此。学习中我们身在团队,互相团结、积极向前发展,而对于我来讲我们影片制作小组也是一样,我们就是一个团队,如果没有更好的氛围,没有团结的力量,整体进步会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在进行拍摄制作的这些日子里,我们小组的成员几乎都是一起行动的,咖啡馆,会议室,卧室,还有冷冷的大雪地等拍摄场景我们也是一起参与的,有什么问题都是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团结总是一种力量,有什么困难我们也都是迎刃而解,尤其是当时拍摄的天气很冷啊,幸亏我们这次没有太多外景,虽然条件艰苦,但并没有人说什么,毕竟到最后都有自己的成果,吃点苦又算什么,而且演员也比较辛苦,一条不过还得来一条,这也是从我当群演的经历得来的感想。不管个人的能力有多优秀都离不开团队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相互学习,互相帮助,每个人擅长的东西肯定不一样,提高效率,为了提高竞争力,不同的人在做着同一件事,做的肯定有好有坏,做的不好的人可以从做得好的人身上学习到东西,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竞争。就比如说我个人最不擅长的就是摄影了,摄影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大有不足,我们组这次也是比较缺少摄影好的人,所以就要发挥组员的资源作用,我们就请了别的组的摄影好的同学,他们也帮了我们很多,感谢他们!我这次特地有偷偷的学习他们的摄影技术,一些姿势啊,调整的技术以及从他们口里说出的专业术语我都有学到,这次真的有点赚到。组中的摄像,导演甚至于演员都可以弥补我在这方面的不足,进而也提升整个团队的水平。团结协作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人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进步。通过与组中成员这些日子的相处和合作,我不仅学到了专业方面的东西,也学到了做人等方面的东西,当然这都是建立在一个优秀的团队基础之上的。
虽然我们小组的这次作业没有选上影展的作品,但是就像我们小组说的,我们在进步,虽然当时心里是有一些小失落,但是我们都学会了许多东西,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参与,都在出主意,都在努力的克服困难。虽然我们的作品没有选上,但是老师给了我们肯定啊,没选上不代表我们是差的,因为我们组的组员都在一起的进步。在这个小组里我们分工明确,演员,摄像,后期等都分工明确。所以都是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从确定主题到寻找场地,道具,再到分配任务,我们都是一起的,所以我们在这个小组里不单单学会了一些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的技能,也学会了团结,而且就像老师说的要充满热情,就算是什么都不参与也要充满热情,现在我才算是真正的明白,只有对一件事充满热情,才会有做这件事的激情与动力。以上就是我对这次影展作业的一个总结,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请老师多多指正,在这次拍摄制作中,我担任后期剪辑也受到很多磨练,也感受剪辑人员应该积极开拓自己的思维,要有不怕麻烦,不怕苦的精神,我也发现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广,虽然对后期剪辑比较熟悉了,但是对其他的还是有点不是特别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一如既往的做好我自己比较擅长的部分,对自己做的好的地方继续发扬,对不擅长做的不好的地方努力去学习,去克服。就像老师说的,每一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会啥就做啥,啥也不会也要积极参与活动,给自己整个团队带来乐观向上的制作氛围。在这里也特别感谢我们组共同努力的成员们,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包容,我们一起讨论作品,一起努力把它做得更好,虽然作品还有不足,但我相信《情书》绝对是我们的骄傲!没有上影展没关系,在我心中它就是最棒的!我们也是最棒的!它是我们辛苦努力努力的成果,能一起合作也是缘分,我们要继续努力,继续学习。总之,通过这次拓展训练,使我增强了自信心,磨练了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拓展训练,增进了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我想这次经历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