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录片策划
纪录片拍摄策划
一. 题目
《苦涩的记忆》
二. 选题说明
烟台玉林店镇小屯圈村姓李居民居多,全村160户人家,150户姓李。李姓居民至今保留一奇异的习俗:在世时姓李,去世后都改姓吴。在离村不远的山脚下,是李姓墓地,墓碑上无一例外地写着吴姓,而立碑的子孙则都是李姓。这一家俗已持续了几百年。据村内李姓老人讲,他们是吴三桂的后代。明朝末年,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降清后,联合清军反明有功,被封为平西王。三藩之乱平息后,因吴三桂反清复明,犯有满门抄斩之罪,子孙便隐姓埋名四处流亡,其中一支逃到牟平。据当地老人讲,逃到牟平的这一支,姥姥家姓李,遂改为李姓。不知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还是后人不愿提及当年避难的事,这些姓李的吴三桂后人们只是凭着上一辈人的苦涩记忆,将这段不见经传的历史代代相传,至于他们怎样躲过劫难,这一习俗背后有着怎么的故事,而在纪录片中将一一做答。
三. 拍摄目的1讲述一件奇闻轶事2表现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3了解当地种奇怪风俗形成背后的故事4寻找吴三桂的后人。
四. 拍摄时间与地点 未定烟台市牟平区玉林店镇小屯圈村
五. 拍摄方式
跟踪拍摄,采访,其他随机拍摄
六. 拍摄流程
1.前期准备
与当地村委会沟通交流,勘测拍摄场地,联系一个当地代表(老人),准备器材,安排工作人员。
具体分工:编导:
撰稿:
摄像:
灯光:
剪辑:
录音:
场务:
预设拍摄场景
场景一:村子周围环境,村子全貌
场景二:村西头村碑碑文
场景三:让一老人带领去李氏家族茔地,拍摄墓碑碑文
场景四:拍摄一些老人家里的一些牌位及采访老人讲述一些关于他所知道的传
下来的故事。
场景五:拍摄家族谱书。(附讲述姓氏对我们的重要性,加强别人对当地这一习
俗的好奇)
场景六:采访《牟平县志》主编王本世,寻找官方解答。
场景七:最大可能模仿或者抽象再现一些历史场景
场景八:拍摄现在村子里的一些生活场景,细节
场景九:(现在人不愿意提及当年避难的事,但是他们代代相传上一辈人的苦涩
记忆)通过细节展现,拍摄老人脸上的皱纹等。
具体情景具体拍摄。
预设人物情况
寻找一个有故事老人作为片中主要人物,带领我们寻找历史留下的蛛丝马
迹,经历过历史事件后人的讲述补充,官方纠正修改
七. 后期制作
视频采集
配音:深沉,悬疑的语调
剪辑编辑
1. 片头:震撼悬疑,有点《探索发现》的风格
2. 主片:开头介绍介绍这个风俗,设下一个悬念,背景音乐也比较悬疑,接下按部就
班解答讲述风俗形成的原因,与流传的故事,根据情节剪辑。包括相关字幕,背景音乐,同期声,调色。结尾,比较轻松,重重疑问都解开了,故事讲完了,表达对这个村子的美好祝福,结束。
2.片尾:出职员表及支持纪录片拍摄的个人单位。背景音乐
八. 输出
全部制作完成,输出多重格式,刻盘,保存推展。
九. 注意事项
1,尊重当地风俗,礼貌待人
2,爱护历史文物
3,察言观色,忧郁历史原因和个人家庭情况注意和采访者和谐交流。
3.保护好设备。
4.后期编辑采用素材注意版权
十.负责人及所有参与人员。
第二篇:纪录片策划
人文纪录片《时尚》总体策划
07广电本一班邓强70914024
一、目的意义
如今,时尚一词已经被大众所熟悉。每天接触的事物,无一不是在诠释着时尚。可时尚究竟是什么呢?80后、90后这些被冠以“新人类”的群体,在他们的心目中时尚又是什么呢?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消费、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追求时尚是一门“艺术”。模仿、从众只是“初级阶段”,而它的至臻境界应该是从一拨一拨的时尚潮流中抽丝剥茧,萃取出它的本质和真义,来丰富自己的审美与品位,来打造专属自己的美丽“模板”。
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时尚。战争年代的时尚是军人与武器,和平年代的时尚是体育与女性。80后、90后们,真实生活中又怎样获得属于自己的时尚?为此我们特地选取了两个人群,一个是以女生小陈为代表的某艺校男女同学,一个是以男生小张为代表的去往贵州支教的一个大学生。本片不参杂任何感情色彩,完全以一种真实的记录去表现80后、90后的时尚定义,感受他们在新时期下的成长与蜕变。因此本片的时尚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通过细节(生活理念、方式等)来表现一个精神层面的“时尚”。
二、内容策划
本片属于人文类纪录片,在风格上主要走“直接电影式”,强调拍摄者绝不参与主体的活动。也不设解说和采访。拍摄上采用“交友拍摄”,即先期我们深入到被拍摄者的生活中,与他们成为熟人乃至朋友,力求让他们在拍摄时自然、生动。
本片时间不能确定,根据最后素材而定。暂定是40分钟到1个小时。内容上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入手,力图展示他们生活中具体涉及到的细节。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或者一段活动,集中反映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时尚”。要求不能停留在流水账记录上,要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平实的记述中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
主要参考《幼儿园》等片子的手法。融思想于娓娓道来的故事中。
三、节目形式
《时尚》是一部人文纪录片,风格真实、自然。片长设立40分钟到1个小时(随后期素材变化)。音乐选取上只在片头和片尾,中间主要内容只有音响语言。音乐风格轻松之中不失思想,格调舒缓、紧张交错自然。
四、组织实施
1、组织机构:由四名同学组成拍摄小组,负责策划与拍摄。其中男生、女生各两名。
2、实施程序:
1)第一阶段:支教群体。时间,一个月。前期10天主要是与他们一起生活,帮助他们做一些事。同时观察需要拍摄的内容。后20天主要是跟踪拍摄。因为拍摄条件限制,故在此停留时间稍长。
2)第二阶段:艺校学生。时间,20天左右。前期10天也主要是与他们一起生活,了解情况。后10天主要是跟踪拍摄。时间可以延长。
3)第三阶段:后期剪辑与补拍。前期拍摄估计两个月左右,后期利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一些补拍镜头和成片制作。
五、经费预算
向学校机构申请一部分,向一些组织和企业申请一部分,剩余自己筹措。主要支出:交通费、食宿费,器械耗材费。
六、效果预测
片子制作完成后,主要供学校内部观看。有适当的机会可以送至一些比赛,以扩大影响力。
第三篇:环保纪录片策划
环保纪录片策划
一、选题:
1.纪录片名称:《一样地生活不一样的水》
2.片长:60—90分钟
3.纪录片的主题与背景:
中国是人口大国,因而也是用水大国,中国的水资源其实并不充裕,且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用水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在南方丰水区的人们用水毫不节制,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随处可见。节约用水的意识在他们的脑海里并不深刻。而生活在西北,缺水极为严重的区域的人民,水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财富,也许他们需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打到干净的水,也许一盆水常常是一家人轮着用,能舒舒服服洗次澡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个很奢侈的念头。水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即便今天你还能毫无节制地用水,但是也许明天水就变成奢侈品了。所以节约用水变得刻不容缓。
4.题材基本定位:从普通大众,最广泛的民众出发,需要做到节约用水最大的群体。
二、人物:
1.甘肃会宁的一家人:
家在甘肃会宁农村的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儿子女儿。父母都是农民,儿子女儿都还在念小学。
2.上海的一家人:
家在上海市区的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儿子。爸爸是政府工作人员,妈妈是家庭主妇,儿子在上幼儿园。
三、拍摄中可行性:
1.影片结构:
a.首先插入一些视频和图像资料说明我国现阶段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情况。配上解说,加强观赏性及叙述性。出现国家地图,在地图上标出这次两户主人公家的位置。b.出纪录片标题《一样地生活不一样的水》
c.以一天时间为跨度,并以时间为主线,镜头在两家人家间来回切换,从早上6:00开始,会宁家的父亲已经早早起来,往离家一公里的地方去取干净的山泉水,两桶水就是一家人一天生活起居所有的分量。回来之后,父亲就将水倒在门口用作储水的井里。两个孩子起床,依次用水洗脸之后是母亲、父亲。母亲给孩子分别装好一天的口粮—干馍馍,和一杯水。镜头切回上海的家庭。父亲早上7点起床,先进浴室洗了澡洗了头,之后母亲为父子俩准备早饭(开水龙头洗水果、淘米)之后母亲进卫生间开始用洗衣机洗衣服……之后就是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在两家人之间不停切换,摄取他们生活用水的每一个镜头……
d.甘肃家庭每个成员的特写、采访,问问他们对现在用水的不便有什么想法或者说希望将来他们用水能得到怎样的改善。
e.上海家庭每个成员的特写、采访,问问他们对节约用水的态度或者自己有没有做到节约用水。
f.声画分离,画面播出各个用水困难地区的照片以及一些浪费水资源的图片影像资料,旁白配用一些我国现阶段用水困难地区的现状描述,点出节约用水的主题。
2.发生意外事件可能性及其解决方法:
a.甘肃会宁山区可能拍摄条件较差,山区山路难行——可以通过后期技术处理,或者不好摄像的地方可以用摄影代替。
b.可能会有导演情节的嫌疑,会诱导主人公的某些行为——尽量保持旁观者的角色,不参与主人公的真实生活状态。
c.有些地方可能不让拍摄,或者拍摄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办公或秩序——提前和单位或个人商量、保证不妨碍他人正常办公和生活秩序。
d.对某些特殊镜头(如洗澡)做特殊处理比如:只出声音或者用空镜头代替。
四、情节考虑:
1.主要抗争点、矛盾冲突:
两家人对水的态度,用水方式的天壤之别。出现浪费水的现象时两家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及关注点的不同。(小孩打翻水,甘肃父母斥责小孩说不知道水的珍贵;上海父母指责小孩弄脏衣服,麻烦)
2.拍摄时须注意的问题:
摄像机是倾听者的角度,注意有时摄像机的拍摄角度是仰拍的拍摄高度是低于被采访者与记者本身的。拍摄过程中的光线变化,附近有无嘈杂生源。要时刻保持客观的态度和视角,不能夹杂太多的个人情感。
五、拍摄组构成:
导演、文案、摄影、采访人(要善于表达、善于提问)、配乐、剪辑。
六、效果预测:
了解我国如今严峻的用水状况。通过纪录片的讲述,越来越多的人能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能改正自己过往在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做法。越来越多的人能为节约用水做出自己的努力。
第四篇:支教纪录片策划
《那山、那人》
一、影片拍摄的目的与背景
由于中国教育的制度问题,在某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着很多教育落后的问题,相对贫穷地区的学生的教育与城市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教育“软硬件”的跟不上使得国内掀起了“支教”之风。几乎所有的大学都组织了对偏远地区进行支教的活动,大多参与者都是富有激情和想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和付出的大学生们。比如我们湖北民族学院的大学生心连心社团,每周都会有定期的支教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鼓动了很多大学生的心,让他们自身经受了锻炼,也让山里面的孩子 或多或少增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然而,大学生支教现在却面临着很多问题,逐渐陷入了窘境,一方面,大学生在支教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自身付出了很多代价;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支教却陷入了“不信任”和“被质疑”的局面。(以下是现在网上对支教评论的说法)
“某些大学把支教作为形式工程,辅导员们鼓励学生支教的最强口号是:让你的简历更精彩。公益因此沦落为工具和符号。”
“一个只接受几天不一定专业的志愿者培训的大学生,如何能证能按照学生的程度给予他们真的知识?”
“盲目的帮助反而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尤其对于乡村的孩子。” 依此类推的说法还有很多,我们大致可以发现这些“不信任”涵盖的方面很多,有家长的不信任、有校方的不信任、还有社会上的不信任。因此,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陷入了尴尬两难的局面,他们的热情也在这些矛盾中渐渐磨去,直至最后可能销声匿迹。而对此该引发我们值得思考的是支教老师的心理动态是如何的?面对这些窘境,他们又将会如何抉择?
二、影片结构
(一)准备篇
1、在社团找一个最好是以前受过支教教育的大学生,如果没有最好也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具有代表性)。
2、支教志愿者的支教准备工作,提前的安排情况:比如开会商讨安排工作,为支教腾出时间而忙碌的身影,比如学业和生活上的忙碌。
3、支教的集合地点,一般是在大学生广场,可以在大学生广场记录队伍人数由稀薄到最后陆陆续续赶到的场景,体现一种感召力。
前去的路途篇
1、支教路上的风景,志愿者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紧张兴奋,忐忑不安(尽力寻找在车上认真备课和为支教做准备的身影),明白支教老师背后的辛酸。
2、自费支教,我们就要拍下她们一路上的自费有哪些(镜头对钱的画面截取),要变现出那种付出。
3、在车上可以或多或少地聊会天,问一些问题,加深了解,如下。
①当初为什么加入支教的团队?适应这种支教的生活吗? ②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心情如何?
③ 在支教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主题的引起)
支教篇(重点拍摄大约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1、到达时,学校的风景,学生们的表情与神态,志愿者们的表情与神态。
2、拍摄上课情景,上课的整体气氛,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材文具的情况、志愿者与学生的互动,注意细节。
3、课下时,志愿者与学生的互动,自然抓拍,拍摄学校的整体情况,学校的大门,教学楼,食堂……
4、可能的话拍摄校方领导与老师,学生家长
5、采访:志愿者,学生代表,家长,领导老师
6、如果在大山里的话,还要拍摄大山里的学校的大景别,推镜头引出学校,或者拉镜头结束全片
(二)第二部分是针对支教不信任问题作出的回答以及原因
1、对支教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进行采访,提及为什么不信任支教老师的原因,那是怎么对支教老师的课程进行安排的。
①支教老师们支教的课程是怎样安排的?
②支教老师的支教活动的情况如何?有什么问题存在么? ③假设这些问题存在,贵校希望支教老师们怎样做呢?
2、对一部分被支教学生的家长进行采访,采访他们家长之间有没有不信任支教老师的问题。如下
①请问您的孩子有上过支教老师的课么?您孩子是怎么评价的?
②您放心把您的孩子交给支教老师来任课么? ③您对学校的这种“支教”行为认可么?您怎么看?
④您怎样看待这些进行支教活动的大学生,您觉得他们可以信任么?
3、拍摄小组回来之后对支教不信任这些问题在网上搜查,将这类新闻拍摄下来作为影片的最高矛盾点。
4、后期对影片需要解说词的地方进行录制。
三、经费预算及问题 车费:60元(4人来回)摄像带费用:3*30元
天气问题:阴天或者下雨的情况,机器的保护,路途时间的延长 采访问题:上课情节、校长、老师、拒绝采访的情况。
第五篇:纪录片《岁月》策划
大型系列纪录片《岁月》总体策划
一、目的意义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20周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20年。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古老的雷州半岛和祖国其他地方一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们有必要用电视这一形象而直观的语言把它记录下来,并以此教育人民、鼓舞信心,推动全市人民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新世纪。由中共湛江市委宣传部和湛江电视台策划、组织,由各有关单位联合制作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岁月》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片。
二、内容要求
纪录片要求从某个侧面、某个角度着手,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截面和一段轨迹,通过记录一个典型人物(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群人),一个典型事件和典型环境(一件事、一个村庄或一个工厂)在20年里发生的可喜变化,从而在集中播出时映射出我国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平中见奇;题材避免雷同,要各有特点;不搞面面俱到的成就总结,领导不要出镜,主要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节目力求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视性,要有精品意识。
三、节目形式
《岁月》是一部系列纪录片。风格要求真实、亲切、自然,充分运用同期声和现场采访,淡化主持人。
《岁月》共12集,每集播出长度为20分钟,采取统一包装、分别拍摄的方式。由湛江电视台用特技统一制作2分钟的总片头,并提供主要音乐和规划片尾字幕;各有关单位负责制作其中一集,片长18分钟。本片拟请市主要领导题写片名和撰写前言,请本地音乐家创作主题音乐。要求用Beta磁带或3/4磁带,磁带开头预录3分钟静场。解说用普通话,声音合成在第一声道。
四、组织实施
(1)组织机构:由湛江市委宣传部和湛江电视台负责策划、组织、审查、播出和评选。顾问:赵东花、李康寿;总监制:颜悦、林向凡;总策划:何新、谭天。
(2)成立《岁月》编委会,负责节目选题策划和制作指导。每一选题将选派1-2名编委负责策划和指导。编委会成员:
何新湛江电视台副台长记者
吴显德湛江电视台副台长主任编辑
庞允雄湛江电视台副总编辑主任记者
谭天湛江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编辑
廖真湛江电视台经济部主任主任记者
周兆光湛江电视台社教部主任主任编辑
联系电话:2222413228246
4(3)实施程序。
1998年完成节目制作和播出。
9月11日:选题会议,确定选题和制作方式。
9月16日:安排编委,筹备制作。
9月25日:报送节目构思和完成拍摄提纲。
9月30日:完成总片头和主题音乐的创作。
10月中旬:完成节目前期拍摄,完成片头制作。
10月30日:完成节目后期制作并送审。
11月初:完成节目审查修改,播出前预告。
11月10日起:开始在湛江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
1999年1月:进行节目评选和颁奖。
五、制作方式
各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编委会提出的三种制作方式中的一种:第一种是在编委的指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第二种是在缺乏人才和设备的情况下,可邀请湛江电视台协助,但要提供1000元的制作费以及必要的配合;第三种是本单位虽拥有一定的机器设备,但缺乏制作能力,可与湛江电视台联合摄制,并提供部分制作费7000元。主要费用以及片头和主题音乐的制作费由市里解决。不管采取哪一种制作方式,只署参评单位的名。
六、评选活动
采取这种协作形式来制作电视系列片在我市尚属首次,它是对全市电视宣传的一次检阅,同时也是一次互相学习和交流、互相促进、提高电视宣传艺术的极好机会。在节目播出结束后,由市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和新闻界的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进行评选,评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四名,其余为三等奖,给参评单位颁发奖状和奖金,对主创人员颁发证书。届时还将举行颁奖活动和节目研讨会进行表彰和总结。优秀节目还将选送省台播出和推荐参加其他评奖活动。
湛江电视台《岁月》编委会策划
1998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