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现状和思考
广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现状和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农民对重大疾病风险的有效防范,还有利于社会安定及国家繁荣。本文主要对广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发展现状,解决对策
一、广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现状(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广东省子20年以来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在参合率、筹资水平、保障程度等方面都位于全国前列。广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创新,不论在筹资。补偿还是基金管理方面都开创性地尝试了多种模式。
1、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持续增长。2002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前,广东省约有20个县有合作医疗,全省参合率不到20%,统筹形式、筹资水平、保障水平都很低。到2005年,全省有农村的县(市、区)都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全省123个有农村的县(市、区,含地方自设区)及所属乡镇全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达到100%。合作医疗村覆盖率达到96.08%。全省合作医疗实行县统筹。2006年参合人数为3048万人,参合率占全省农村人口61.5%。经过2006年底的宣传发动,全省参加2007年度的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3950万人,占全省农民人数的80%,珠江三角洲地区达到96%以上。全省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的村达到99.5%以上。
2、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提高。2007年一般地区合作医疗补偿封顶线达到1万元以上,最高的地区达到6万元。2006年,全省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约109万人,补偿金额超过15亿元,人均支付1390元。1~ 11月,医疗救助35351人次,救助金额3257.1万元。各地逐步将部分慢性病门诊、精神病、白内障手术等纳入大病补偿范围。部分地方探索了农村合作医疗门诊补偿制度。2006年全省有63.2万人得到门诊补偿,有43817人得到住院分娩补偿,有17.98万人得到体检补偿。各级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投入持续增加。为引导农民群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006年,省财政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补助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5元,共拨资金6.09亿元(含3000万元医疗救助金)。各市、县财政扶持资金达到6.9亿元,农民出资总额6.8亿元。中央财政2006年起,也对我省参合农民按每人2元的标准扶持(农民人数低于70%的区除外),共0.48亿元。2006年我省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达到65.5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达到43.2元。全省农村合作医疗总筹资超过20亿元。
二、当前广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的问题(2)
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认同有限。
农民是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参与者,我国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还不很富裕,他们希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但相对于吃饭、穿衣、教育等支出相比,看病花钱是次要的。由于广大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固定的医疗消费投入意识,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权力和义务也不清楚,因此,参加合作医疗的主动性和意愿还比较弱。
2、定点合作医疗机构服务不规范、资源分布不均衡,缺乏监管力度。
目前,我们广东有关部门确定的定点医院数量较少,给农民看病带来许多不方便。部分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用药和检查不合理等问题比较突出,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上涨较快,处方药物和检查项目超出基本药物目录和规定检查的项目。这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又加大了合作医疗基金的支出
三、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主要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根据农民参保能得到确实的实惠为依据,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合作医疗制度深入人心,不断为农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形成自觉参加合作医疗的行为。
1.2.1 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基本要求是使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制度化,使财政扶持合作医疗制度化,使宣传发动工作制度化。每年第四季度,全省集中进行新农合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宣传发动工作制度化,逐步形成稳定的筹资机制: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以县为单位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筹资,教育农民积极参加,12月底结束下年度参合宣传发动工作。二是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提高保障水平和受益面,吸引群众参加。三是鼓励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帮助贫困群众参加。四是建立救助基金,帮助低保、五保户参加。五是改进服务和收款方式,方便群众报名参加。六是充分发挥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的作用,集体组织群众参加。(4)
1.2.2 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坚持以保大病为主、适当兼顾受益面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要求当年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最大限度用在农民群众身上,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3)
1.2.3 科学管理并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要形成科学管理并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不仅要加强对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的监管,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还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生的监管。
目前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主导的,政府不仅管规划、管融资、还要直接管操作,同时自己做监督,监管不到位的问题难以避免。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加强对药品流通机制和流通环节的监督,保证药品的质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并继续探索卫生体制改革,控制医疗机构运作成本。同时,严格管理好医生也是政府管理支持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提高医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违规操作的医生。医院一经发现,严厉处理,以防止类似情形出现
1.2.4 建立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认真贯彻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管理的若干意见》,建立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制度,通过签订协议,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降低医疗成本,纠正滥检查、滥用药、滥收费等不正当医疗行为。
四、结束语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执政为民,稳定农村、关心农民的民心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政府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广东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尽管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是不够完善,但是通过政府以及社会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相信我们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会发展的越来越好的。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对解决“三农”问题,以至广东乃至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必将起到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1601·光明中医2009年8月第24卷第8期
广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现状和思考
李笔锋 黄志敬 董明华 袁文铠 骆冠毅 梁永豪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510405)(2)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广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性缺陷及其完善 张晓丹郑满(西藏民族学院管理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4)郭晓明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第二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与思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与思考
——西安市长安区J村为例
李 鹍①
(西安财经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医疗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人民的大难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建立。
为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中央确立自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农村试点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计划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自2003年以来,新农合制度在解决农民医疗、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更多的农民得到了实惠。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甚至某些方面存在深层次的矛盾。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各方面因素,提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新农合”,医疗,社会保障
① 李鹍(1992——)安徽六安人,现就读于西安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政治与农村社会发展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全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医疗资源有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仅2.48%,但医疗卫生平均支出年增长11.48%,“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不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3年1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立“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J村是西北地区的一个规模较大的城郊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A镇。J村建于隋唐时期,拥有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有村民小组23个,1600余户人家,总计在册人口7300余人,人口数量占全镇的1/3,号称“千家户,万人村”,主要姓氏有王、田、唐、唐等。由于村庄规模较大,该村分为东、西、南、北四片,四片分别设立自治组织、党支部,村中央什字是J村村委会和党总支所在地。
该村所在地形以平原为主,全村共有7000余亩耕地,人均耕地约1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亩产350-400公斤,农业收入不构成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集体经济总资产50万元以下,农民收入以外出打工所得为主,年人均纯收入
3000元左右,农民生活水平较低。J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与2007年11月,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虽然成效显著,参合率已达到95%以上。
这项政策完全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基层政府、村民组织定位不明、施行不当、宣传不力等原因,新农合的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解决刻不容缓。笔者通过对西安市长安区J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参阅大量文献及统计资料,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当前我国新农合推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完善此项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的全国部分地区的试点,到2006年的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到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据统计,到现在全国范围内,新农合的参合率已达到90%以上,甚至有的地区已达到100%。从试点情况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疾病的就诊比例,缓解了“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但是,也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受国家财政的支出力度不够,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均医疗资源不足,而且部分地区浪费现象严重。
1.农村资金投入较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
在现阶段的我国财政支出中,卫生支出所占比例不到2%。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投入农村的仅30%。而
我国农村人口占70%,即是70%的农民只用了30%的卫生资源。目前,我国城镇与农村医疗体系结构与医疗资源和医疗水平上存在着不可小视的差距,缺位的卫生资金只能由当地政府自行解决。就现阶段的广大农村而言,自农业税废除以后,乡镇政府财政资金大幅减少,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实在是难以实现。
2.农村卫生资源配臵不合理、不公平。
很多地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的医疗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医务人员素质较低,难以提供有效地医疗服务。经过J村调研,J村全村共有卫生室9个,都是私人开办的,虽然医务人员有资格认证,但是其医疗水平极其有限,只能治疗感冒、咳嗽等一些小病,并且没有医疗费用补助,卫生室药品有限,关键的重要的药品缺乏,难以解决村民较大的困难需求。而县级医院的设备和技术相对较好、完备,农民一旦得了什么病症,就要上县级以上的医院,有的甚至路费就要花好多,由此造成农民负担加重。
(二)新医疗制度还不完善,新型合作医疗的社会满意度较低,农民参加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很多农村人口参合率达到95%以上,甚至100%。但据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地区居民对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比较低,意愿不强。参合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虽然表面上提出自愿参与的原则,但是实际上是采取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捆绑式”的参合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调研中发现,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参合方式对于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有很大的限制和影响。学生在学校内办有医疗保险,但是在所在地农
村也必须办理参与合作医疗保险,造成交叉浪费,很多农民对此很不满意。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而许多地方又规定,外出人员参加合作医疗,必须在当地就诊,在外地就诊的不得报销。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员即使参加了合作医疗,也无法到指定医院就诊,因此享受不到合作医疗的好处,这部分人自然缺乏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三)目前,新医疗制度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引导、规范,有待对该制度进行法律方面的建设和完善。
我国关于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领域,甚至在许多方面仍属空白。其中,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还没有颁布。正因为法律制度的缺失,致使新农合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如合作对象不明确、补偿标准不统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不力,造成广大农民对这一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信心不足等。
(四)医保报销制度不够完善,报销程序过于繁琐,保障水平较低,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因病致贫”的现状。
在当前实施过程中,报销制度还不够完善。首先表现在报销需在制定的医院进行就诊,报销有具体的特定的范围,某些药品没有划入报销的范围,某些治疗也不作为报销的对象。而且,报销的比例也是个大的问题,乡镇医院报销比例是60-70%,县级医院是50%,市级以上医院只有30-40%,而且各地标准不一。本来说越往高级的医院的花费越高,但是其报销的比例却越低,这并不是很合理,使得农民自
己觉得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
其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登记程序过于繁琐,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用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医疗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有的村庄离报账中心和信用合作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很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三、对策探讨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的作用,优化整合农村医疗的配置。
1.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建立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投入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机制。
中央政府要建立稳定长效的农村医保政策,加大对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提高推动医保的积极性的工作力度,政府投资应该向农村方向倾斜,增加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支出;在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中,各级政府每年要从财政上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门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
2.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等医疗资源的供应,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各级政府要集中力量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立卫生院,并由县级政府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整合现有的卫生资源,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地承担农村疾病的防治、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规范药品销售渠道,加强质量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药品经营活动,确保药品正常供应。
3.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等医学院要加强面向农村需要的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的生活待遇和保障水平,鼓励其安心工作。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要制定政策引导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志愿服务。
(二)继续加强新医疗制度建设,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切实提高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一方面,要根据各地区、各家庭实际或特殊情况,具体问题要做到具体分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切不可进行“捆绑式”按家庭为单位参保,而是应完全按照个人意愿,充分考虑流动人员,如学生、农民工等群体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为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群体提供适当的合作医疗服务。由于他们常年在外,当他们有医疗需要时,无法及时地享受到农村的医保政策,而且又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也无法得到城镇医保的待遇。因此可以尝试建立一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在此医院就诊人员均可持有效证件报销相关费用。
(三)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律建设,为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为保证新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推行及不断完善,我们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新农合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资金来源、管理体制、补偿标准、政府责任等。一方面可以保证该制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排除农民参保的后顾之忧,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扩大受益面;另一方面,可以使地方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再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更好地推动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报销制度,简化报销程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使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要与定点医院相互协调,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适当简化报销程序,给农民真正实现方便报销。正确设立报销标准,原本花费大的大型医院,但是报销比例却很低,要适当地根据不同疾病提高报销比例,把更多的重要的药品纳入报销范围之内,使农民真正看到新医疗制度的好处。
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评价体系,坚持适时不断地对新农合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进行评估,对实施不当的部门予以追究责任,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追溯原因,制定对策,完善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扎实、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健康水平。
四、总结
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利于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不断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的初级阶段,虽然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只要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用事实来打消农民心中的疑虑和困惑,相信这项为农民服务的政策必将深入人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EB/OL].http//www.xiexiebang.com.[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xiexiebang.com.[3]刘建伟.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9(21).[4]周克清,闫龙飞.我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2005(8).[5]欧子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科教文汇,2006(12).
第三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您好,我是云南民族大学的学生,这是一份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调查问卷,旨在了解、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情况,倾听农民群众的心声,及时反馈大众对新农合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推动新农合健康持续发展。为了方便问卷的分析,使您的信息更有意义,希望您根据相应指导,结合自身情况如实填写。本问卷仅作为学术研究和使政策更完善,您填写的信息我们将严格保密,请您放心填写。在此真诚感谢您的合作!
新农合现状研究调查组2011年11月1日 填写说明:本问卷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
是正式调查内容部分。请您根据你的情况选出你的答案,并在所选项的序号上打“√”。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A1、您目前所在省市______________
A2、您的性别:①男②女
A3、您的年龄:①20岁以下②20~25③36~50④51~65⑤66岁以上A4、您的文化程度:①小学及以下②初中
③高中④大专及以上
A5、您的家庭年收入大约:
①3000元以下(含3000元)②3000~6000
③6000~9000④9000~12000
⑤12000~15000⑥15000以上
第二部分(除特别注明为多选的外,其余为单选)
B1、您对自我健康的评价是
①很好②较好③一般④较差
B2、你是否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①是(若已参保,请直接跳至B4)
② 否
B3、如果没有参加新农合,原因是
①要缴纳的费用过高②客观上不符合参合条件
③身体状况好,不会生大病④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
B4、如果现在有机会,你愿意参合吗?
①愿意②不愿意
B5、您参加新农合是以什么方式?
① 主动找相关部门要求参合②村干部动员后参合③被村干部强制要求参合④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
B6、在参加新农合之前,您的家庭每年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花费大概是
①100以内②100~300元③300~500元④500元以上
B7、您家人通常是在什么医疗机构看病(多选)
①村诊所②村卫生所③乡镇卫生院④县级及以上医院
B8、关于新农合的报销程序你清楚吗?
① 十分清楚②清楚
③了解一点④不清楚
B9、您了解新农合的费用补偿比例吗?
①了解②不了解③不关心
B10、参加新农合在现实生活中给你(家)的经济负担带来什么影响?
①参合费用加重了经济负担②和原来一样
③减轻经济负担,但效果不明显④明显减轻了经济负担
B11、除新农合外,您的家庭还购买其他商业保险吗?
①没有②有(请注明)_______________
B12、您认为参加新农合农民个人缴费标准每人每年()较为合适
①10~20元(含20元)②20~30元
③30~40元④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而定
B13、您对新农合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
①很满意②基本满意③不满意
B14、明年您家(还)要参加新农合吗?
①参加②不参加(跳至B16)③不确定
B15、您家明年参加新农合的原因是(多选)(跳至B17)
① 参加新农合费用不高,买个平安
② 家庭成员身体状况不好,容易得病
③ 有政府的财政补贴
④ 缓解看病贵
⑤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
B16、您家明年不参加新农合的原因是(多选)
① 家人身体很健康,没有必要
② 参合费用过高,不能承担
③ 报销比例过低,享受不到优惠
④ 报销程序麻烦
⑤ 一般医疗费用达不到报销的最低线,没必要参加
⑥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
B17、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满意度调查
B17、你觉得新农合开展情况怎么样,你想对新农合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问卷完
您的支持是我们工作的动力,再次真诚感谢您的配合!祝你身体安康!
第四篇: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现状和完善对策
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现状和完善对策
来自:大众论坛-大众社区 作者:提案建议 发表于:2010-1-25 16:28 查
看:5669 回复:1 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现状和完善对策
尹明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是党和政府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而组织、引导、支持,由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山东省自2003年起在各地试点以来,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
一、山东省新农合的实施概况
2003年2月,山东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部署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首批选择了临邑、五莲、曲阜、青州、广饶、招远、崂山7地作为省级试点县(市、区)。仅用4年多时间,就在全部134个农业县(市、区)建立了新农合制度,提前国家一年实现了新农合全覆盖。农民参合率稳步提高:截止2009年6月底,参合农民达6437.3万,参合率98.61%,累计为2.73亿人次报销医药费用122亿元。新农合参合率、参合人数、受益率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筹资标准迅猛增长:2003年,筹资标准确定为参合农民每人每年30元,此后通过不断完善基金筹集机制,使2008年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水平达到87.6元,共筹资55.7亿元;2009年,根据要求山东省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100元。不仅如此,我省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初步探索出了具有山东特色的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新路子,在不同经济类型地区涌现出一些先进经验,如青岛崂山区创造的“全员参与”、潍坊青州市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的经验等。
虽然山东省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二、制约我省新农合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筹资机制不尽合理
1、总体筹资标准仍然偏低 :与东部的一些地区相比,以2009年为例,浙江不低于140元,江苏不低于150元,上海不低于150元,山东为不低于100元,可见我省的总体筹资标准仍然偏低。另外,北京市13个涉农区县从2007年开始统一人均筹资标准,即2007年220元,2008年320元,2009年420元,2010年520元。
2、筹资中政府职能性和群众自愿性的矛盾:新农合的重点是保大病,受益面必然很窄,按照我省年平均住院率不足5%计算,至少有九成以上的农民享受不到新农合的好处,因此单纯指望农民在连续几年看不到实惠的情况下依靠思想觉悟去帮助其他农民是不现实的。同时由于农民是自愿参加,而重大疾病和住院医疗服务发生机率较小,会降低参保者的预期收益,健康人常常低估参保的重要性,而特困群众确实无力缴纳、高危人群却非常愿意参加,这些都导致参合群体多数是有现实医疗需求、患病风险较高和相对富裕的农民,这种逆向选择,即“选择性加入”和“选择性退出”进一步降低了合作医疗的吸引力,加剧了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不平等,将会威胁新农合筹资的可持续性。
3、现行的合作医疗筹资模式:属于现收现付形式,没有形成基金的积累,削弱了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采取“以收定支”的筹资方式是在当前农民的支付能力、支付意愿、乡镇干部管理水平、合作医疗的社区属性等多种因素制约下的一种现实的选择。由于筹资水平较低,合作医疗难以形成结余,能够保持“收支平衡”就己经算是成功的了。
4、各地覆盖范围差距较大。调查显示,山东省农民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参合意愿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西部经济欠发达、中部经济较发达、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参合率分别为65.1%、85.3%、96.7%。在对医疗保障的承受能力上,西、中、东部地区的差异也很明显。西部地区有近80%的参合农民所能承担的个人筹资额是10元(中央和山东省规定的最下限),没有人能够承受30元以上;中部地区农民对医疗保障的承受能力有所增强,有30%多的农民可以承担11-30元的个人筹资额;东部地区农民对医疗保障的承受能力更高,有一半多的参合农民所能承担的个人筹资额是11-30元,更有26.3%的农民可承担30元以上的筹资额。
(二)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1、补偿模式各有利弊:山东的补偿方案大体上有四种模式。一是住院大病统筹:即门诊看病不予补偿,只对住院大病进行补偿;二是住院统筹与门诊统筹结合:即既对大病进行补偿,也对一般门诊小病补偿;三是家庭账户与住院统筹相结合:四是家庭账户和门诊统筹及住院统筹相结合,即既实行家庭账户,又实行门诊及住院统筹。综合上述四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按照政策目标,既要重点解决好大病补偿的问题,又要照顾到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因此,第一种模式显然缺陷较大。第二、三、四种模式都照顾到了两个方面,并且都有可取之处。我们认为第二种模式,即住院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在运行中更易操作,也能降低成本。
2、总体补偿率较低,受益面较窄:解决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问题是建立新农合制度的最大目标。评价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大病的补偿比例。从全国情况,农民住院费用的25.7%得到补偿,平均住院补偿达到731元。从山东的情况看,农民住院费用的补偿比为21.03%,平均住院补偿费用为461.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农合筹资的水平低,相应地决定了支付范围小与支付能力低;基金的有限性,决定了新农合只能为参合农民提供有限的疾病种类服务和有限的医疗费用偿付。农民对合作医疗的期望值很高,过低的支付受益率反过来会影响农民的参合率和筹资水平的提高。
3、补偿水平和受益率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整体上看,山东省农村医疗保障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包括新农合在内的农村医疗保障工作进展顺利且成效明显,与经济发达省市相差不大。其实这些地区的农民收入相对较高、医疗支付能力较强,即使当地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他们的医疗问题也相对容易解决。但广大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医疗保障滞后,新农合进展缓慢、实施效果欠佳,这些地区农村人口医疗卫生保障安全网的搭建,当是山东省今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医疗保障水平的地区性差异,34.77%的农民认为“不合适、不公平”。因为按照公平性原则,尽管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民的收入、健康水平也不同,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是完全相同的,应该享有水平相近的医疗保障,这一点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的比较合理。
(三)乡镇卫生院建设急需加强
在调查中发现,镇医院从来都不是当地农民的就诊首选。医院建设不合理,人员设备技术都不能满足农村基本医疗需求。合作医疗的实施条件之一就是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医院要起到相当的作用。具体到村卫生室,村民对村医务室的工作还是相当满意的。农民转诊的首选应该是乡镇医院,但是他们对镇医院持抱怨态度。可见,目前镇医院人员设备技术都不能满足农村基本医疗需求。
三、完善我省新农合制度对策研究
(一)建立与完善可持续性的筹资机制
1、制定合理的筹资目标:筹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报销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决定了新农合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如果将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50%,则相应人均筹资额需达到90元左右。如提高到75~80%,则相应人均筹资额需达到140元左右。这是按现有的报销标准推算的。目前城市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已达1000元左右,农村人均只有100元,仅相当于城市医保的10%,很难达到新农合的主要政策目标。因此,提高筹资水平是解决农民“看不起病”问题的根本出路。
首先,应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设计出具有持续性、能够整合不同阶层民众的新农合制度精算模型,这是确保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有关研究表明:新农合如果要具有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的功能,人均筹资额要达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8%左右;要想发挥最基本的大病统筹保障功能,人均筹资额要达到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如果按2%~3%估算,2009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6000元,那么2010年筹资标准应为人均120~180元,但目前的计划仅为100元。
2、建立筹资标准自动增长机制: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就规定按职工工资的8%筹集,其中,个人承担2%,单位负担6%。但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采取的“以支定收”不同,新农合实行固定费率筹资,采取的是“以收定支”,这种筹资标准不仅偏低,而且不科学,面对补偿需求的增长,又不可能采取降低保障水平的策略,所以目前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我省建立类似城镇职工医保的筹资增长机制,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的一定比例为标准,逐步提高筹资水平,以便提高保障程度,逐步建立起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农合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合理的补偿机制
1、进一步完善补偿结构
(1)由家庭账户向门诊统筹转变:新农合制度试点伊始,为了调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各地大都实行了家庭账户加住院统筹的补偿模式。家庭账户管理成本昂贵,人均资金为10元左右,农民看一次病的花费往往高于这个数额。而门诊统筹是将原来的家庭账户基金实行统一管理,对农民在镇、村两级卫生机构门诊看病给予不同比例的报销补助,通俗地说就是没病的人帮助有病的人,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基金降低门诊病人的经济负担。将家庭账户转为门诊统筹,有利于充分利用新农合基金,提高门诊补偿比和门诊利用率,有效防止了一些小病因诊断治疗不及时而拖成大病的现象,也减轻了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负担。
(2)由补住院为主向住院与门诊兼补转变:根据卫生经济学理论,只保大病住院,不保小病门诊,会导致医疗机构有倾向诱导病人以住院代替门诊服务;另外,如果只保住院,会加重逆向选择,也影响就医行为,低收入者可能会为了节省门诊费而小病不看,最后小病拖成大病,导致住院费用增长,反过来影响合作医疗的财务平衡。因此在新农合筹资水平逐年提高,住院补偿比相应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应考虑保住院为主不变,在门诊统筹的基础上,适当加大门诊的基金分配比例,适度提高门诊补偿比。
2、统一补偿模式及补偿水平:目前的地(市)级统筹及补偿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新农合制度的运行灵活性,但是从保险学的大数法则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金运营风险,制约了新农合补偿水平的提高;而以目前我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新农合基金的结余情况来看,新农合补偿水平还有提高的空间,因此建议尽快建立全省统一的区域新农合制度,消除补偿机制的差异,达到各地(市)补偿模式及补偿水平的统一,以体现真正的健康公平。
(三)简化就诊和补偿程序,进一步方便参合农民
要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实现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范围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就医、出院即时获得补偿。参合农民在省内各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办理报销手续时不得要求复印病例;在统筹地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不需办理转诊手续,医疗费用补偿由定点医疗机构即时予以结报。简化统筹地区外就医转诊手续和医疗费用补偿审批程序,参合农民在统筹地区外就医后,凭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出院结算证明、出院小结、费用一日清单、医院住院收费发票及当地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转诊证明等材料即可回当地补偿。对于未经转诊备案,在省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可按规定补偿比例的60%予以补偿;未经转诊备案省外就医和省内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参合农民工在务工地就医和急诊除外)的不予补偿。
(四)建立与完善其他相关配套制度
1、加大对部分贫困地区的医疗救助力度:调整新农合补偿可以提高公平性,但无法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全部医疗保障问题,虽然贫困人口名义上参加了新农合,但还是无法承担起付线以下、封顶线以上和按比例补偿后的个人承担部分,仍然无钱看病,享受不到合作医疗的补助。因此,建议省财政扶持政策对相对贫困的西部地区给予重点倾斜,除了利用救助资金为困难群体代缴参合费用,还应当负担一部分医疗费用,即由政府直接为贫困农民购买一定的医疗服务,保证他们真正得到最基本的卫生服务。
2、加大对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控制力度:控制医药费用增长是伴随新农合制度运行的一项“终身课题”。首先,要不断完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针对新情况,及时提出新对策,减少“漏洞”;其次,对病人的医疗过程强化监督审查,合理界定可报销的项目和不可报销的项目,制定适当的自费比例,调节病人行为。第三,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制约。实行“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准入制度,并采取动态管理,对严重违纪违规的定点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给予处罚直至取消定点资格。在分析有关数据的基础上,探索单病种限额付费等结算付费方式,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3、逐步探讨新农合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衔接
要解决我省新农合运行中的种种问题,除了完善、健全现行的新农合制度外,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求从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角度,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对接机制,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因此,我们建议:在逐步完善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可逐步探讨建立 “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最终全省实行统一的居民筹资标准和补偿标准,以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衔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健康保障模式。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的部分县区正努力将新农合引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社会化程度。
农业乃立国之本,解决“三农”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而让农民“看得起病、吃得起药、住得起院”已成为全社会当务之急。有研究认为,农民医疗费用如果达到家庭年收入的70%,就可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此,建议我省有关部门不断研究新农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利因素,以实现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构筑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健全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尽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的目标。
第五篇:李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状与思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
调查
班级: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二班姓名:李凯学号:
13244045
内容提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农村有了巨大的发展。创造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广大农业人口的生计问题。然而,与经济建设的成就相比,农村社会建设显得尤为落后,尤其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建设更是明显的滞后与不足,“看病难,看病贵”始终是农民心头的重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也并没有得到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惠及我国几亿农民的伟大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因此,2002年,我国开始筹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3年正式实施。到2007年9月30日止,全国有7.2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96%,到2008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全面覆盖所有有农业户口的县市,参合农民达8.15亿,参合率为91.5%,提前两年完成了目标。通过近八年的稳定运行,已经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对于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降低农民的大病医疗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参合率高是否就表明广大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高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顺应形势,适合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理性制度安排,在为农村居民提供适度的医疗和卫生保障方面发挥了
一定作用。从部分省份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医疗保障的依托
在中国农村,随着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渐退出,造成了农村人口看病贵和看病难等现实问题,甚至一些农民因此而致贫和返贫。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并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农民迫切需要一种新型医疗保障制度,能够满足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是应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迫切需要而产生,为农民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这一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大病实现统筹,个人账户可以累积转存,解决了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增强了农民的自我保健和保障意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使得绝大多数农民愿意为自己的健康投保。
(二)新型合作医疗为大病医疗提供了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了大病统筹机制,比如贵州省参保的农民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交10元的保险费存入个人账户,就能得到国家、省、市、县财政共计40元的补贴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参保者大病治疗所发生的费用就可以按规定的标准得到补偿。这一机制切实解决了农民大病治疗问题,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三)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旧合作医疗制度相比,统筹层次高,管理体制健全,各级财政补贴到位,并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以河南省为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县为统筹单位,各乡村的缴费都要交由县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并按照统一模式建立了县协调委员会、县经办机
行。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资金运作,建立健全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形成对合作医疗经费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四)制度不完善
1.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就要求合作医疗管理及工作人员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把握好市场经济的规律,做好合作医疗的管理。然而,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中,没有完全应用科学管理程序,不少地方政府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及管理经验。
2.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存在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合作医疗,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其最大不同是传统合作医疗立足于预防、保健生活中的多发病、常见病,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足于大病保险,以大病统筹为主。政府、社会和个人的筹资都是用于补助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重点放在了大病治疗上。这在多发病普遍存在的农村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意义
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
的经验,预示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经验和做法进行进一步归纳,形成相对统一的稳定模式,通过法律将其定型化、制度化,然后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具体情况,由点及面地推广,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因此,我们有信心让新农合制度更加完善,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利益。
五、结语
虽然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然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它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一个崭新、健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到全国农村,切实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造福广大农民,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