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试卷1——7参考答案
试卷(1)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2.A 3.D 4.B 5.D 6.B 7.B 8.A 9.A 10.B 11.C 12.A 13.D 14.A 15.D 16.C 17.A 18.B 19.B 20.C
二、多选题 CE ABE
ABC
4ACD ABCDE 6 ABCE 7 ACE
ABCE ACE ACD
三、辨析题
1、正确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它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2、错误 不可知论就是指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观点。彻底的唯心主义也坚持可知论。
3、错误 尽管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但同时,实践也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人活动必须遵循一定客观规律,才能达到正确地认识和目的
4、正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原则体现的社会主义的公正原则
5、错误,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虽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但对整个生产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简答题 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这个物质定义在哲学认识论上为人类认识的无限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反对一切唯心主义和哲学二元论的锐利武器。第二,它对物质世界和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三,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批驳了不可知论。
2、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3、正面效应: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生产国际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扩大与深化
负面影响:跨国公司受其全球战略和经营策略的局限,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矛盾
4、(1)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是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使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新阶段;(2)经济全球化是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3)当代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5、民主法制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之间的相互矛盾运动。
2、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
3、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试卷(2)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B 5.B 6.B 7.B 8.C 9.D 10.C 11.D 12.C 13.A
14.D 15.B 16.B 17.A
18.A
19.C 20.B
二、多项选择题
21.ACD;22.ABCE;23.ABE;24.ACDE;25.ABCE;26.BCD;27ACDE;28.BC;29.BCD;30.ABE
三、辨析题
1、错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错误,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但同时它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供求关系的影响,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对未来进行科学预测。
4、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的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
5、错误,衡量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应该看它是否更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四、简答题
1、答:生产力标准:用是否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作为评价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要注意三点:1.对生产力标准本身要完整理解;2.作为评价标准的生产力应是先进生产力;3.要把生产力着一根本标准与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结合起来。
2、答:第一,战争的直接后果表现为残酷的破坏性;第二,战争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表现为二重性;第三,革命战争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突出的进步性
3、答:(1)包含的物质内容不同(2)周转方式不同(3)周转速度不同
4、答:(1)量变是指实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5、答:(1)科技革命的不断促进(2)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推动(3)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显著增强(4)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5)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
(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认为,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既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历史发展总趋势。(4)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多次遇到较大挫折。
试卷(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C 5.C 6.A 7.A 8.D 9.A 10.B 11.C 12.D 13.D 14.C 15.C 16.C 17.C 18.C 19.C 2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ACD;3.CD;4.BD;5.ABC;6.ABCD;7.ABC;8.ABD;9.BCD;10.ABC
三、辨析题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管从技术上来说如何完善,由于私有制的存在,都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民主。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产生的。3.真理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两种存在形式。4.社会进步除了社会物质生活的进化和变革外,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精神等领域的进化和变革。
四、简答题
1.答:①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首要前提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③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答: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安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3.答:①全球化为当代社会主义提供了相对宽松和有利的外部环境②全球化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国家的威望和国际地位③全球化打破了禁锢人们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思想解放和价值观念的更新
4.答: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③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五、论述题(共20分)
1.答:(1)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和诸种意识形态。二者的结合和统一形成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统一体。(2)在这个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而且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它能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当它的这种作用是为先进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是进步的,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如果生产关系已经过时,上层建筑还运用自身的力量去维护它,而不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状况和要求而加以变革,这样的上层建筑是落后的,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可以得出这样一条规律,这就是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3)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哲学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突出表现为我国已从计划经济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由单一的公有制进入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要引起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目前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主法制尚不健全,存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官僚主义.机构臃肿等现象。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不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加以改革,就势必阻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就会阻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的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对政府机构进行精简和改革,克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等现象,使我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2.答: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鞭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不依赖反映者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正确认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某一层次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这也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相对真理之中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其次,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汇成绝对真理的长河。再次,真理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充满着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每一真理都是向绝对真理迈进的一个环节。总之,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是任何真理同时具有的两种属性,是不可分割的。(3)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者是客观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所谓绝对性是说它正确地提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是绝对的。因此,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具有相对性,即它所提示的真理是有一定限度的,它并没有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它应当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紧密同我们当前的实际结合起来,用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去丰富它和发展它。
试卷(4)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D 5.B 6.D 7.D 8.C 9.A 10.A 11.D 12.A 13.D 14.A 15.B 16.A 17.D 18.C 19.B 20.B 21.A 22.A 23.C 24.A 25.A 26.C 27.A 28.A 29.B 30.D 31.D 32.C 33.B 34.D 35.C;36.D 37.D 38.D 39.B 4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 3.AB; 4.CD; 5.ABC; 6.ABCD; 7.ABCD; 8.ABCD; 9.ABC; 10.BCD
三、简答题
1.答: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答:①这些国家在提过主义战争的严重破坏下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具备了革命形势②社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变性,使之无力领导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道路,只能由无产阶级将该国引上社会主义③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性最强,并有最广大的同盟军(农民阶级),只要有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革命就会取得胜利。
3.答:①Ⅰ(V+△V+M/X)=Ⅱ(C+△C)②Ⅰ(C+V+M)=Ⅰ(C+△C)+Ⅱ(C+△C)③Ⅱ(C+V+M)=Ⅰ(V+△V+M/X)+Ⅱ(V+△V+M/X)
4.答:①由于科技的推动,使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②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敢于和调节,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③民主制度有较大完善④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
四、论述题(共20分)
1.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以及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2.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要经历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答:(1)共产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在前进道路上必然会有种种艰难险阻和曲折;(2)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积累.准备过程;(3)共产主义漫长遥远,不等于空虚渺茫。
试卷(5)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B
4.A
5.C 6.B 7B 8D 9A
10A
11D 12D 13C 14A
15D 16.D 17.B 18.D 19.C 20.B
二、多选题
21BCD 22ABCD 23ACD 24BCDE 25ACDE 26BCE 27CD 28ABCD 29ABCDE 30ABCD 31ABCDE 32ABCDE 33ABD 34ABCE 35ABCDE 36BCE 37AB 38BCDE 39CDE 40ABCDE
三、辨析题
41.错,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42.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43.错,社会意识的能动性使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社会存在 44.错,发展是前进行的运动,退化、衰变就不能是发展。
四、简答题
45.①自发配置资源,②刺激技术发展和提高生产率,③优胜劣汰而两极分化。
46.①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前提条件。②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③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重要目标。
47.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8.①实践是人把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基础。②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③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五、论述题
①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及其基本特征
②知识就是资本,即知本。
③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财富,信息就是财富。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⑤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将得到更加突出的强化
试卷(6)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B 5.D 6.B 7.A 8.C 9.B 10.B 11.C 12.B 13.B 14.C 15.B 16.B 17.C 18.B 19.B 20.C 21.BCD 22.ABC 23.BCD 24.CD 25.ABCD 26.ACD 27.BD 28.ABC 29.BC 30.ABC
二、辨析题
31.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投入的全部资本带来的。
答:错,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投入的可变资本带来的,是由雇佣劳动创造的。
32.衡量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就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答:错,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33.谋求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最终目标。答:错,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最终目标是解放全人类。
34.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有两个,即:实践和逻辑。
答:错,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逻辑检验是实践检验的间接形式。
35.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激烈竞争的重点是军事领域的竞争。
答:错,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激烈竞争的重点已经由过去的军事领域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
三、简答题
36.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答:①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前提条件。②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③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重要目标。
37.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答:①实践是人把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基础。②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③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39.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符合哪几个基本条件?
答: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符合2个基本条件。即1.劳动力所有者有人身自由,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把它当作山出卖;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生产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40.当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会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阶级关系方面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答: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阶级关系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五:
一、科技革命的不断促进;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推动;、三、资本主义经济职能的显著增强;
四、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巨大压力;
五、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建设: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建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2.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四、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谈谈理想信念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答:①理想信念的含义,②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③当代中国社会的理想、旗帜在哪里?④理想旗帜对社会对个人的作用,⑤如何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相统一、相一致。
试卷(7)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C 2 C 3 D 4 D 5 C 6 D 7 A 8 C 9 B 10 B 11 A 12 A 13 A 14 A 15 B 16 B 17 B 18 19 B 20 C 21 ABC 22 ABC 23 ABC 24 BCD 25 BCD 26 BCD 27 AB 28 CD 29 ABCD 30 ABCD
二、辨析题
31.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投入的全部资本带来的。
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投入的可变资本带来的,是由雇佣劳动创造的。
32.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33.谋求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最终目标。答: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最终目标是解放全人类。
34.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有两个,即:实践和逻辑。
答: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逻辑检验是实践检验的间接形式。
35.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激烈竞争的重点是军事领域的竞争。
答: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激烈竞争的重点已经由过去的军事领域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
三、简答题
36.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的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有哪些? 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7.什么是生产力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 答:生产力标准:用是否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作为评价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要注意三点:1.对生产力标准本身要完整理解;2.作为评价标准的生产力应是先进生产力;3.要把生产力着一根本标准与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结合起来。
39.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符合哪几个基本条件?
答: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符合2个基本条件。即1.劳动力所有者有人身自由,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把它当作山出卖;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生产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40.当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会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阶级关系方面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答: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阶级关系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五:
一、科技革命的不断促进;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推动;、三、资本主义经济职能的显著增强;
四、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巨大压力;
五、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建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建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2.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四、论述题 答案要点:(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地反映,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3)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客观真理,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是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又具有相对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第二篇:马克思模拟三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模拟三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共40题,每题1分):
1、哲学是
(D)A 科学之科学
B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B A 一元论
B 物质 C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D 意识
3、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前提是
A A 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性
B 否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 C 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D 否定事物的相互区别
4、在实践活动的类型中,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 处理社会矛盾的实践
B 生产实践 C 科学实践
D 人的主观活动
5、人的最深刻最根本的本质是
C A 物质生产劳动
B 自觉能动性
C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最基本方面在于他们是
A A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 历史任务的提出者和组织者
7、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和客观尺度是
D A 物质文明
B 精神文明
C 思想道德水平
D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体现了
B A 相对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是
B A 迂回曲折 B 前进上升运动 C 周而复始的循环 D 直线式的发展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
C A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B 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人 C 改造和探索世界的现实的人 D 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
11、一切错误思想就其本质而言都是
B A 人的头脑里固有的B 客观存在的反映 C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 没有任何根据的
1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B A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3、下列现象中属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有
C A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 先进和落后的相互排斥
C 真理和谬误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 D 顺利变为困难,困难变为顺利
14、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反映的内容主要是:
D A 社会存在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5、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最为根本的标准 是
A A 物质文明
B 精神文明 C 思想道德水平
D 科学技术
16、唯物史观认为,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
B A 他的奉献得到社会的承认
B 他为社会作了什么贡献 C 社会对他的合理需要予以满足 D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关心
17、“真理没有阶级性”这是
D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B 旧唯物主义真理观 C 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D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18、人们常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其哲理是讲
B A 空间的三维性
B 时间的一维性
C 时间空间的客观性
D 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
19、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是依据对————的不同回答来进行的。
A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20、依据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上可以划分
D A 唯心论和唯物论。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 具体科学和哲学。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1、物质的最高属性是它的 A A 存在性。B 运动性。C 可知性。D 客观实在性。
22、认为具体的物的形态如水、火、气等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是
A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3、汉代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D A 唯物论观点 B 唯心论观点 C 辩证法观点 D 形而上学观点
24、认为存在着没有物质的运动是——的观点。
C A 庸俗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 C 唯心主义 D 辨证唯物主义
25、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B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B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C矛盾的内在性与外在性 D矛盾的实践性与历史性
26、生产力的基本含义是
C A人的体力与脑力的支出 B人们解决自然界矛盾的能力
C人类解决社会同自然界的实际矛盾的能力 D人类解决人与社会矛盾的能力
27、“望梅止渴”是关于
C A感觉的生动的例子 B知觉的生动的例子
C表象的生动的例子 D 理性认识的生动的例子
28、世界观是人们对于
B A世界的看法的总和 B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看法,主要是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C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看法 D世界与人生的最基本的看法
29、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是
B A世界观 B理论化与系统化的世界观 C歪曲的世界观 D 能够消灭的 30、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是
A A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B对立统一观点
C系统观点 D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
31、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C)。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32、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B)。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33、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C)。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3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C)。A、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
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35、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36、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A)。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37、资本的周转速度(D)。
A、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D、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38、把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B)。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物质存在形态不同 C、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39、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40、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抹杀了(A)。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别 D、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一
二、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与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它为人们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2、简要说明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与面貌;它制约着全部社会物质、政治、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3、扼要阐明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答、人的社会价值指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自我价值指人从社会的获得。我们知道,人必须先对社会奉献,然后才能取得,因此,人的社会价值高于自我价值。但是,我们说,没有社会价值,就没有自我价值,没有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就没有意义,因此,它们又是统一的。而且,人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它可以获得一种自豪感,这又是自我价值。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要判断主观同客观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仅靠主观与客观任一个方面都是不可能的。客观对象不会自动的同主观相符合,要靠实践去发现客观。而主观不能产生任何认识,必须与客观相接触。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是由实践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特点。
5、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所谓反映论,即关于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的理论。是否承认反映论,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界线。它包括如下内容: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认为它是认识的对象;主张认识要以客观外界的事物为内容,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映象、模写、摄影;承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6、简述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逻辑证明能作为检验真理的一种标准。
3、历史必须通过人来实践,因此人也可以改变历史规律。
4、在世界的本原上,意识比物质更加基本。
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劳分配。
1、错误。
2、不正确。
3、不正确。
4、不正确。
5、错误.四、论述题(20分)
1、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0分)答、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唯物史观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根本的因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最根本的。社会的发展具有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推动的必然性,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生产力的发展来调整生产关系,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应该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同时,社会的发展又不是纯粹的物质发展,落脚点是文化的发展,精神的提升。而一切发展的落脚点,最后是人民是否满意,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利益、感受是工作的出发点。
因此,他的学说,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全面的、正确的方向,必将对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带来深远的影响。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0分)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第三篇:马克思问答题答案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小P5,10)
答: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同实际紧密结合。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4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小P153)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是指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3、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小P183)
答: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逐渐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他们相互联系和依赖,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以满足自身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因而有必要相互交换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所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相互之间在交换各自的产品时,在市场上处于权利平等的地位。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要求遵循对等的原则,即按照商品价值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这样,他们的生产和交换便会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
4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有哪些?主要机制是什么?(大P279-280)
答: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体现。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大P320)
答: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论述题:
46、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大P106-109)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面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由此可见,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或唯理论的错误。
由于实践的继续,感性认识积累的多了,就会由量变发生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这次飞跃非常重要,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从实践中,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47、试述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本质、职能与作用。(大P246-248)
答:本质,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职能,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作用,第一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商业资本要能够起到有利作用的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商业资本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社会必要的比例限度,那不仅是一种浪费,还会降低平均利润率。41.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3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 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和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4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后果。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1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2.资本积累导致过剩人口的存在 3资本积累导致社会财富的两级分化 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和客观规律。
44.简述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
答原因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其次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源泉绝对地族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不相同这是各国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时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四、论述题
4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即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实现“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的“驭民”、“治民”之术其价值取向是君本位而非民本位。以人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权、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西方人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本追求在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同时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揭示了其唯心主义的本质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体现了剥削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7.论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事什么。
1经济全球化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其本质就是资源配臵国际化。2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第一生产全球化。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加强各国在生产商的密切配合的趋势。第二贸易全球化。首先新科技革命中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化、各国间产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在不同国家间的梯度转移使得各国间交流产品和必要性大大增加了。其次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高效率、大批量生产、也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扩大国际贸易规模。第三、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了对各国产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又从一个侧面促进了贸易的全球化。最后新的更便捷更灵活的贸易方式以及国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也都从不同方面促进了贸易全球化。第三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趋势。原因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需求因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迫切要求也会死发达国家过剩资本的一个出路而且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也在增加。
4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4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43.简述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 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4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答:其内容包括:(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4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政治领导方面。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组织领导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46.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我国改革的性质和特点:
(1)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
(4)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2)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3)改革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4)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47.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1、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非劳动时间是指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或暂时未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它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以及生产资料的流通时间。
2、流通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它包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销售产品的销售时间。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答:根据恩格斯的描述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作以下几点说明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了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2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答: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4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答: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 1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2真理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
4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45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答: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臵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臵的货币资本主要有
1暂时闲臵的固定资本折旧费
2暂时闲臵的流动资本
3暂时闲臵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46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答: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47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的影响。
答: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资本输出的可能性 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2这些国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低的劳动力供给。3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对于那些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国外资本的输入有两重作用。1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2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第四篇:马克思原理试卷四
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案错选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A、事物的积极方面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4、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5、偶然性是指()A.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趋势
B.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前途和方向的趋势 C.客观事物中不确定的趋势
D.客观事物中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6、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7、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B、是否具有道德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9、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1、“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与否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正确与否
1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宗教B、艺术 C、哲学D、逻辑学
二、多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选、漏选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 C、时间和空间是主观的、精神的东西 D、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E、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是不发生任何变化的
2、看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两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C、一点论和重点论的统-D、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E、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
3、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矛盾
4、下列各项中正确反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的有()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绝对对立的
5、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承认的意见视为真理,这是()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充分相信群众,使群众掌握真理 C、主观真理论
D、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E、唯心主义真理论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0分)人是机器。
有用就是真理。
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回事。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五、论述题(14分)
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论述思想观念现代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六、材料分析题(6分)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摘自《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摘自《传习录》)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地。”
――(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请回答:(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试卷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C2.D3.C4.B5.C 6.A7.C8.C9.D10.C 11.D12.D13.C14.D15.D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1.ABD2.AE3.CD4.ABCD5.ACE
三、辨析题(每小题5分)
错误。(2分)
这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人是有着复杂联 系的生命有机体。(3分)
错误。(2分)
这是实用主义者的真理观,是主观真理论。真理是客观的。(3分)
错误。(2分)
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3分)
错误。(2分)
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也叫思想的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础关系较密切的那一部分,包括除了逻辑学、语言学、思维科学之外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3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于统—体中,为变化发展提供了条件(1分)②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各自得到发展(1分)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对立面转化(1分)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1分)②突破极限,实现质变(1分)
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有客观内容(1分)
②人的认识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认识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近(1分)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①从广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1分)②从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1分)二者辩证统一。(1分)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产生和变革。(2分)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的发展。(2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1分)
五、论述题(14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简单的、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复杂的并且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2分)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1分)②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分)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1分)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1分)
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大体上包括价值观念、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观念等方面。联系实请酌情考虑给分。(8分)
六、材料分析题(6分)
主观唯心主义。(2分) 客观唯心主义。(2分)
是对唯心主义错误的批判和揭露。(2分)
第五篇:马克思课后答案 整理版
绪论:
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观点是错的,经济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第一次将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理论。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4、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第二章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2.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 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3.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 相符合
4.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 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 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 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4.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4.科学精神 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5.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 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 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第三章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 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 不为? 答: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 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 之一就是在发 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 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 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 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1.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到社会生活的精 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 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4.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 形式和规律
5.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平衡性。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 产生不同的反映
6.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 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
7.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 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 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
8.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 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 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 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 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2.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 3.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在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会对历史活动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人们对历 史的选择性,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归根结 蒂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4.社会是由人民群众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 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的发展 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 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 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
5.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 用,但一者杰出人物来 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 人们的意志 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 者之间并没有矛盾。
6.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 人们的意志 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 者之间并没有矛盾.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 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中国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 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
3.另一方面,我国的生 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 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 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4.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 情况是我国社会主 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 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 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5.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 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 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 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 会主义社会。
第四章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答:
1.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2.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 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 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 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4.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 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 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5.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使用 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答: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
3.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利于技术进步
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使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价
答: 1.观点错误: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 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2.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 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 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3.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 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
4.知识不创造价值,它 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5.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 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 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3.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这是资本的特殊性 4.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
5.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资本只有运动才能增殖 6.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第五章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答:(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是有所变化的,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发展演化的过程中造就了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而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力是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制度相矛盾的,资本主义必须找到一个在其自身范围内调整、适应的方式,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内部的一次局部调整。因此可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划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这样两个前后相继的发展阶段,它们的基本经济关系虽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但是在许多地方已经发生了部分的质变。
(二)具体地说,自由竞争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私人资本或个体资本,当时的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具体形式是资本家个体私有制;垄断阶段的经济基础是社会资本,所有制的具体形式是以股份资本为基础的垄断集团私有制。自由竞争阶段是个体资本占统治地位,垄断阶段则是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
(三)从更深层次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来看,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的发展,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向着社会主义公有制靠近的方向发展。它是资本所有权的潜在的扬弃或自行扬弃,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结构的过渡。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么? 答:
(一)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三)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扩张,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和集中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大垄断资本总是利用国际组织,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以获取各种利益,诸如以金融为武器,摧毁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的调控系统,再附加条件给以援助,逼迫发展中国家取消经济管制,全面放开市场,由此侵入发展中国家,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把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发展中国家,使其变为西方的附庸。
(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从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状况看,处于弱势状态,不占主导地位,更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的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因素和风险。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不仅面临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严重挑战。我们要切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困难,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机遇,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缩小差距,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显身手。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总之,资本主义制度空前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第六章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答:
(一)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三)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只能。随着专政只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4、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必然性。答: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三)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教材P214-215)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教材P215-216)答:
(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1、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动、坚持、发展和胜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宣传、教育与引导;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制定、要求与实施的具体步骤,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群众运动特别是武装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有效的组织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作用;
2、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执政党,能够有效地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势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的领导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在党的思想领导方面,有一个不断学习、掌握、提高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力的问题。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在不同条件下,实现对国家和群众正确的思想领导。
2、在政治领导方面,只有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的挑战。
3、在组织领导方面,只有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好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因此,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七章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只能。随着专政只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4.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答: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是需要无产阶级长期奋斗的事业,也是需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事业。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需要在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强有力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能够结合实际条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是能够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的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无论任何时期,无产 阶级事业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