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期末马克思思考题答案

时间:2019-05-14 05:2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硕士研究生期末马克思思考题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硕士研究生期末马克思思考题答案》。

第一篇:硕士研究生期末马克思思考题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 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 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探索了劳动、分工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各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不合理性,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把它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对阶级斗争进行了历史考察,初步揭示了阶级斗争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3.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要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来说要做到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对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等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其代表是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突出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主张运用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否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二者都关注了社会科学的特性,但是各自仅仅关注了一个方面,是不全面的,即有形而上学的错误。完整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遵循辩证法,将二者结合,并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鉴运用两者的合理之处。

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结果,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其代表是方法论个体主义。

整体主义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个体主义、整体主义二者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但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现象既包括社会个体也包括社会整体,若社会科学方法论只是坚持其中之一,则不免有形而上学的偏颇。完整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遵循辩证法,将二者结合,以整体主义为主,也重视个体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和机制。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和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另外,行为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行为主义二者注意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但是忽视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因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运用二者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运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首先,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再次,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实践活动高于理论活动,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解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只有立足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思想和现实的统一。

5.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思?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尔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我们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6.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至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即社会科学研究模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其次,实践的需要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愿望。最后,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蛇和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

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

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其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后,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7.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

从实际出发不等于价值中立。

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核心,即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的原则。这里的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价值中立论主张,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一旦选择了研究课题,就必须放弃任何价值观念,用“纯粹客观的态度”和“中立的原则”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研究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中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观念。无论是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设计,研究资料的取舍等各个环节上,无不渗透着研究者的价值立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而,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方法也处处体现价值,它不等于价值中立。

.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方法论提炼的产物。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体现和运用。

(1)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方法论功能

第一,系统科学的兴起对当代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推进作用。系统科学提供了系统、信息等范畴,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随机性、非线性、非平衡、复杂性等特性。

第二,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功能)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复杂系统,系统科学提供了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等特性有助于研究复杂系统。

(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方法论系统,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重要内容之一。在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马恩不仅使用了系统这一概念,而且大量论述涉及和深刻体现了系统思想。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社会有机体体和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做社会有机体。

系统科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进行专门研究,揭示复杂系统运动的规律,研究和应用它的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兴科学群。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答: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把社会发展理解成是一个复杂系统,以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来研究社会发展,是一种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它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原因追溯,未来预测和横向分析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社会发展可以理解成复杂的系统,系统是指若干要素以一定的关系和结构组成的集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联系着的事物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因此,系统一直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复杂系统,构建复杂性科学。对于究竟什么是复杂系统这个问题, 目前科学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复杂复杂系统是包含大数量变量的系统,是具有中等数目基于局部信息做出行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复杂系统具有(1)由大量的作用者构成。(2)系统是开放的可以受到外界影响, 有能力与外界交换信息。(3)系统能自组织, 自加强, 自协调,并产生涌现现象的特点。和自然一样,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子子系统, 无数多个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不同的层次,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无数个不同的组团, 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多个这样的系统和组团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社会有机体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突出了社会系统自我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性质,从而更为生动具体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

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生动体现,与机械论的形而上学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列宁就此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我们才能认识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一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历史任务。

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侧重从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角度研究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机动性作用。它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任务,又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目标追求,都是以两种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4.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这些原则及指导意义:☆: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分析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很多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表明,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它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这就是所谓的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做到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能损公利己,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坚持西部大开发、东部崛起、老工业基地复兴等计划,坚持共同富裕为目标等等,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二、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的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重视结构性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原则,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以及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三、层次性原则系统的层次性,揭示的是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对系统的层次性研究表明,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也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各个层次问题和各个问题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规律,对症下药,实现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开放性原则: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国家社会各个方面不再封闭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取世

界资源为我国发展所用,促进本国发展。

第三次思考题

1.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是矛盾。矛盾与和谐是事物内部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运动,共同贯穿于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始终。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矛盾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是不存在的,社会矛盾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和谐则是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稳定的社会,一个利益协调的社会,一个拥有化解矛盾冲突机制的社会,但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正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拥有这套化解矛盾的机制,由此可以保证我们的社会在矛盾与冲突中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最终构建成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如果不能正视社会矛盾,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化解矛盾,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和谐社会;只有善于发现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要在不断协调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首先,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来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得矛盾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的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最终表现为和谐。其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来看,必须处理和解决好社会发展系统中的各种矛盾。再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机来看,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2.联系自己的科学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

论问题?

问题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入口,已成为共识,关键在于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从哪来?我认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来自于社会矛盾。问题是对矛盾的理性把握,问题意味着矛盾,但问题不同于矛盾,矛盾的存在于主体意识到矛盾是两回事。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框架、知识结构、利益取向、价值追求和立场等不同,因此面对同样的矛盾时可能会提出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问题。矛盾虽是客观存在的,但问题并不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矛盾都可以提升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要想把主体之外的矛盾转化为主体意识中的问题,就必须依靠理性的力量。社会科学研究要想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学术价值的“真问题”,仅有“问题意识”还不够,还必须要有问题的“质量意识”。“问题”越有质量,“理论”才会越有分量因此,就必须要善于透过矛盾,提出问题,懂得科学合理地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转化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时社会中的矛盾,而社会中的矛盾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问题也在不断更新,这种发展变化推动着理论——“问题的理性解答”的创新与发展。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要想真正做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就必须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深入了解社会矛盾,从而分析存在的真正问题。作为新世纪的学子的我们,更应该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坚定自己的立场,始终做到以变化发展的矛盾为中心,切实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促进问题的解决。

善于从社会矛盾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科学回答时代的重大问题是社会科学创新的根本途径;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是衡量社会科学合理性与价值的根本标准。

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角度。

阶层功能主要体现在分析社会中层结构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两方面,阶层是因资源在社会内部的不均匀分布而形成的团体。阶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特定的劳动分工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作用,从而导致社会资源在不同人群中的不均匀分布,进而在不同人群中出现了阶层。阶层源自阶级,表现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改革开放前,我国呈现“2+1”的社会结构,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不仅形成了一些新的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从农民阶级、工人阶级中分离出来,而且在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内部也出现了新的阶层。在农民阶级内部,已经形成了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农组干部、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等不同阶层。在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公务员、知识分子、蓝领工人、白领工人、退休职工、企业家和个体劳动者等不同阶层。

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看,阶层相对于阶级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量,可以更精确地描绘社会现实。相对于阶级分析应用于社会政治现实的“质”的把握,阶层分析的基本功能在于对社会关系的“量”的说明,在于对一定框架下具体社会关系理论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具体来说,它包括两大理论优势,一是能够提供比较大的信息量,二是能够深入到阶级内部、阶级之间和阶级之外的“中间地带”,具有分析社会的特定视角。

阶层分析法以劳动方式、收入方式、收入水平和社会心态等多元因素为划分尺度,从社会关系的不同侧面,多方位、多视角地划分阶层,可以较为具体地研究各阶层的特殊利益,分析不同阶层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另一方面,从社会政治生活的现实角度看,阶层分析弱化了社会团体间的差异,淡化他们之间的利益分歧与矛盾,不仅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扩大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外因: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处于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因:利益失衡是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根源,心理的不平衡和各种仇视心理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衡引发的干群矛盾。城镇拆迁、旧城改造及开发区建设征地用地过程中出现的干群矛盾。官僚主义作风引发的干群矛盾。村委会选举不透明、不民主引发的干群矛盾。因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显失公平引发的干群矛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引发的干群矛盾。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社会矛盾及其运动,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普遍本质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当今社会矛盾呈现出以下复杂特征:1.非线性,2.不确定性3.动态性4.开放性乌坎村村委会将一块集体土地卖给开发商,几年来在当地居民不知情的情况下3200亩土地陆续被政府贩卖,卖地款项达七亿多元人民币,而补助款只有500元,其余全部被当地官员私吞,盗卖村民土地准备兴建滨海新区碧桂园的开发商为祖籍乌坎的港商陈文清,他于80年代成为香港的广东海陆丰商会会长,同时也是广东省人大代表。当地居民屡次上访无果,近期仅存的一块土地被卖给地产开发商,激发当地人于2011年9月21日游行示威,22日派出军警镇压而最终引爆骚乱。

“乌坎事件”的启示:社会管理得好不好,不在于是否存在矛盾冲突,而在于能否很好地容纳和化解矛盾冲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迫在眉睫。

2.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分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

中介理论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中介理论,在当前具有以下世界观方法论意义:第一,掌握中介理论,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首先,“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其次采取辩证的思维方式,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再其次,我们就要学会具体分析和研究事物之间、矛盾的对立面之间联系和转化的条件, 或是利用这些条件协调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是促进事物的转化和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中介理论对指导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这突出表现在自然科学之间、社会科学之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第三,中介理论对于指导我们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 也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必须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诸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济发展中稳定协调和速度的关系,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科学向直接生产力转化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由于中介对于维系和协调统一体的存在,促进事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有重大作用,因此,在处理以上关系时,除了要注意解决矛盾双方自身的问题外,还要采取中介方法,努力找出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中介,发挥中介的作用。

总之,采取中介方法,注意抓中间环节,是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面临的很多重大关系问题的一个值得重视的方法。

第四次思考题

3.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社会现象是由无数个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构成的,它既有客观事实性的一面,又蕴含着价值的维度,因而,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既需要作出事实认知,又需要给予价值评价。

(2)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评价,既要客观地把握社会自身包含的价值维度,从而具有科学的社会认知功能,又要体现研究者所属群体的价值取向,从而表现出特定的主体性和价值观。如因价值尺度各异,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3)社会现象的“事实描述”,应当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结合别人已有的调查材料,互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以整理,最后作出描述和判断,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如格言: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

(4)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通过对价值与事实的关系的认识,找到正确评价各种价值观的准绳,正确引领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把事实与价值、科学认知的真理性与价值评价的合理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客观地认识社会的性质和矛盾运动,正确地理解并把握人类自身的命运和使命。

4.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1)社会认知就是人们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的一种活动,方法与途径为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2)观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及其变化,进行细致的考察、观测。“一定的目的”即问题意识,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有意识地”,指围绕目的而形成的自觉的研究计划。调查分实地调查和文献调查。文献包括报纸、杂志、书籍记叙的相关资料,也包括有关部门发表的数据资料、档案材料,还包括一些事件当事人的回忆录、日记等等;实地调查主要依靠调查者的经验观察。

(3)社会现象的“事实描述”或“事实判断”,应当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结合别人已有的调查材料,互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以整理,最后作出描述和判断。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目的都在于揭示社会事实的本来面目,而不应当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如列宁所说,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

5.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

(1)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就是不断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生产力本身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广度与深度。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就是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发展等多种目标的

实现归根到底受生产力的发展的制约,社会发展的多方面、多领域的发展终究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和变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生产力标志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现实关系。

(2)生产力尺度是一种客体性尺度,立足于社会的客体方面、客体因素,力求把握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体现着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思想,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人们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评价应采取不同的标准,生产力只有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才能成为评价社会进步的标准。生产力标准是“物”的不断丰富与人的不断发展的统一。历史活动的主体始终是人。人类历史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发展的历史。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手段。

(3)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的主体价值、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人格等等都应受到尊重。发展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发展为了人民,就要把谋划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权益、文化利益、社会的权益。

2.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1)这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著名论断。霍尔巴赫也持同样观点。这个命题是爱尔维修等人对人的本性及其精神、观念的来源等一系列哲学观点所引出的必然的逻辑结论。命题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的错误。

(2)命题含义:人道德面貌的好坏和才智的高低,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从感觉论,因而有其不变的活动法则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有永恒不变的自然本性,即自爱(自私、利己),使自爱本性在道德上趋向于善或恶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社会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对人的精神、道德面貌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人的道德动机与目的和人的利益分不开的,而好的政治法律制度适应人的本性,奖励美德、惩治恶行,因此使人向善。反之,就会使人向恶。他们对教育概念的使用也是比较广泛的,既指政治法律制度等对人所施加的影响,也指学校教育的作用。从才智是后天获得的唯物论观点,爱尔维修认为人的才智上的差别是由于不同教育的结果。

(3)这个命题所表达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本身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对环境的理解上、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他们尚未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1)存在主义代表萨特认为,人生充满烦恼、孤寂和绝望,这些痛苦不安的心理源于在人生的过程中,人要独立地面对他所遇到的人生问题,并独立地做出自我选择,而这种选择的结果他又必须自己负完全责任。

(2)鉴于这种自我选择的自主性,存在主义者对人的本质提出了根本看法,认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在萨特看来,这构成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全面的、绝对的自由。人的自我超越潜力是无限的,在空间的发展上也是没有界限的。

(3)自我选择观是主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客观规律是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之自主,人之选择,人之自由,都不过是一种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物质的客观运动规律。要看到和承认主观意识和自我选择的客观性,尽量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自我选择并不像存在主义阐述得那样让人充满烦恼、孤寂和绝望。

存在主义对自我选择的认识是偏颇和空洞的,但它在极端地强调自我选择的自主性和自

由性时,也给我们发挥主观因素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视角。使我们可以将人类所能发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尽可能的主体主观因素发挥到极点。

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1)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环境对人的影响,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客观的环境条件没有成为主观的活动对象,那么,再好的客观环境条件,也不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4.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1)恩格斯《反杜林论》提出的一个关于客观世界与思想原则关系的哲学命题。杜林以为作为“简单的”、“终极的”成份亦即“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那些”存在的形式的原则”乃是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些原则或模式应当被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应当去适应这些原则。对此,恩格斯论道:“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2)恩格斯认为,杜林所谓的“存在的形式的原则”或“模式”,实质上都是一些从思维而不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都是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并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诸客观现实的人类思维的或意识活动的产物。

(3)恩格斯通过批驳杜林的错误观点,唯物主义地科学地回答了物质与意识、客观世界与思想原则之间谁决定谁、谁适应谁、谁检验谁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关系问题,从而在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并为以后明确提出并科学阐发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5.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况的最实际的呼声

(1)马克思提出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及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因此,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理论的创新、与时俱进,只能通过解决新的现实问题来实现。因此,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成为关键。正确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2)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各项热点问题。辩证地看,既要看不利影响,也要看正面作用。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人类社会正是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向前发展的,避免以唯心史观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透过有关道德、宗教、政治等等观念的东西,揭示出这些或那些阶级的利益关系。

6.人的本质是人的阶级性

(1)刘少奇提出,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就是人的本性。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的人们是作为阶级的人而存在的。人的社会本质,就由人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各有不同,人们的社会本质也各有不同,(2)一定集团的人们,长期站在一定的阶级地位,即站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地位,以一定的方式,长期的生产着、生活着与斗争着,即产生他们的特殊生活样式、特殊的利益、特

殊的要求、特殊的心理、思想、习惯、观点和气派,及其对其他集团人们与各种事物的特殊关系等等,而与其他集团的人们不同,或者相反。这就形成了人们特殊的性格、特殊的阶级性。

(3)世界历史上只有共产党员及马克思主义者,才承认自己与一切人们及历史社会事物的党性与阶级性。这也是由于无产阶级的特殊阶级地位,使得共产党员能够公开认识并宣布这个真理。这个真理的公布,对于无产阶级并没有害处,而对于剥削阶级则是很严重的打击,因为这样就揭破了他们的黑幕,使他们更难于拥护他们少数人的利益。

二、简述或论述题

1.简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问题意识

(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尔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我们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再次,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实践活动高于理论活动,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解决。

3.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即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在观念中能动地创造和建构起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在真理认识、功能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自觉能动性,特别要着力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4.论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异同关系P3-5。5.联系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原则与现实的关系

(1)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和唯心主义研究方法的本质区别。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先验论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真正的原则产生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末尾,是它的结果。

(2)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就必须做到观察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来理解事物。”。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6.结合改革的实践论述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的统一性。

7.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

第二,主体型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中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8.试述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

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活动时,要充分考查人民群众的意志,正确揭示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价值。当然,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应该承认重要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也产生过重大促进或阻碍作用,但决不能片面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而陷入英雄史观的误区。

其次,要坚持阶级的观点,正确界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和活动的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历史人物都是有阶级性的,他必然是所属阶级利益的承担者和代表者。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避免超阶级现象,要正确揭示历史人物活动的阶级实质。如中国古代许多帝王名臣减轻剥削、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其实质都是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等。再如有这么一个问题: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去世时,在其墓志铭上写着“历史给予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的称号”,要求结合史实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对此则既要看到尼克松改变全球战略,对促进全球局势缓和所作的贡献,同时也更应看到尼克松改变全球战略的内外原因及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实质。深刻揭示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第三,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常常要挖掘历史人物的背景,如阶级、政治地位、言论、动机等,但这些背景不是衡量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依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主要看其活动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而这些,最根本的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标准是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据此来评价武则天就不会在其道德标准和任用酷吏上纠缠不清,于是,就有了“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的结论;而在评价康熙、乾隆时就应把握当时国内外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其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

第四、要坚持历史的观点,把历史人物的活动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去考察。相似的历史活动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其产生的效果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例如,1995年高考题“(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结论分析等。可见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总是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联系着,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历史人物的活动,一方面要把历史人物严格地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去考察,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另一方面在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时,也只能以其所处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水平为依据,不能超越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时代而苛求古人。

第五,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客观考察历史人物的活动全貌。全面的观点就是要对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纵向和横向的观察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纵向”就是要从历史人物活动的阶段性、持续性进行纵深的考察、阶段的分析、评价。“横向”就是对历史人物不同阶段的活动结合不同时期具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横向的比较、综合。纵向和横向相结合,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活动的各个方面。

9.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1)“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总和”,这个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观点,被现代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看作组成系统的著名定理,并已在目前的系统论研究者中被承认为系统问题的一个正确的、基本的观点。

(3)我们不能简单理解部分之和与整体的关系,部分形成整体,并非只是一种堆积,而是以某种关系结合而成的。亚里士多德只是给我们指出部分与整体存在不对应性,如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只是揭示了系统方法整体性原则的客观依据问题,而并不是说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认为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学方法。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整休的系统性,而没有看到构成整体的部分所执行的只是整休赋予的功能。

10.试论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西方各种社会科学方法。

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其中包括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等主要流派。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人文主义突出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主张运用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否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和机制。

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其积极的方面来看,它有许多积极的成果,特别是在微观层次和操作层面有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11.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正式开始于1988年,90年代达到高潮。这个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和焦点,与此前进行的两场讨论有关。一是1978年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提高了对实践的认识,引起学者们对实践的涵义、属性、要素、结构、功能、类型的全面研究,其成果之一是拓宽了实践的领域,使实践的范围不只是在认识论范围里,而且也扩展到历史观和本体论的范围。二是1985年开始的关于如何改革旧的哲学体系的讨论。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现行的旧哲学体系是走了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改造现行的体系。在这场讨论中,学者们对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论断没有分歧,但对如何理解实践唯物主义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等等问题,引起了较激烈的争论。总体来说,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关于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基本内涵。对实践唯物主义概念的理解,是研究实践唯物主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前提。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提出“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因此,他们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方面来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命题,其侧重是在“实践”方面,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行动的唯物主义”,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身所引起的伟大变革方面去考虑。第二,对实践唯物主义与本体论的关系的理解。主要有四种意见:一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并没有否认物质本体论,从根本上说,它就是物质本体论;二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实践本体论;三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物质——实践本体论;四是认为实践唯物主义是超越本体论。第三,关于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应当用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反对用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三是主张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具有一致性。第四,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理论贡献。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也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评价。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答: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至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即社会科学研究模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其次,实践的需要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愿望。最后,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蛇和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其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后,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4,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1,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答: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把社会发展理解成是一个复杂系统,以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来研究社会发展,是一种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它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原因追溯,未来预测和横向分析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社会发展可以理解成复杂的系统,系统是指若干要素以一定的关系和结构组成的集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联系着的事物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因此,系统一直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复杂系统,构建复杂性科学。对于究竟什么是复杂系统这个问题, 目前科学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复杂复杂系统是包含大数量变量的系统,是具有中等数目基于局部信息做出行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复杂系统具有(1)由大量的作用者构成。(2)系统是开放的可以受到外界影响, 有能力与外界交换信息。(3)系统能自组织, 自加强, 自协调,并产生涌现现象的特点。和自然一样,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子子系统, 无数多个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不同的层次,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无数个不同的组团, 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多个这样的系统和组团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2,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对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方法论提炼的产物。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体现和运用。

(1)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方法论功能

第一,系统科学的兴起对当代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推进作用。系统科学提供了系统、信息等范畴,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随机性、非线性、非平衡、复杂性等特性。第二,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功能)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复杂系统,系统科学提供了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等特性有助于研究复杂系统。

(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方法论系统,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重要内容之一。在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马恩不仅使用了系统这一概念,而且大量论述涉及和深刻体现了系统思想。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社会有机体体和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做社会有机体。

系统科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进行专门研究,揭示复杂系统运动的规律,研究和应用它的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兴科学群。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原则及指导意义:☆: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分析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很多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表明,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它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这就是所谓的系统的“非加和性”,即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做到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能损公利己,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坚持西部大开发、东部崛起、老工业基地复兴等计划,坚持共同富裕为目标等等,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二、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的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重视结构性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原则,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以及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三、层次性原则系统的层次性,揭示的是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对系统的层次性研究表明,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也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各个层次问题和各个问题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规律,对症下药,实现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开放性原则: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原则,国家社会各个方面不再封闭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取世界资源为我国发展所用,促进本国发展。

3,如何坚持历史主义方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1,联系现实生活中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并说明基层调处干群之间、民商之间发生的矛盾时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答: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外因: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处于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因:利益失衡是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根源,心理的不平衡和各种仇视心理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衡引发的干群矛盾。城镇拆迁、旧城改造及开发区建设征地用地过程中出现的干群矛盾。官僚主义作风引发的干群矛盾。村委会选举不透明、不民主引发的干群矛盾。因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显失公平引发的干群矛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引发的干群矛盾。分析各种

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抓住矛盾的特殊性。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但每一社会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事物特殊的本质。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不是所有的社会矛盾都可以提升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学术价值的“真问题”。社会科学研究仅有“问题意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问题的“质量意识”。“问题”越有质量,“理论”才会越有分量。

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社会各阶层的变化以及利益分配,分析一下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局限。

1,为什么说“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第五章P57-58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第五章P60-6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如何研究人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及其社会共同体,以及人的解放与发展等问题的方法论思想。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第一,人的本质是人所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关系规定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基本观点。

第二,社会共同体是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要表现。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存在,它表现为社会共同体的形式。

第三,社会共同体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共同体对于人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社会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主要是揭示社会共同体的历史性特点。

第五,社会共同体性质与人的发展要求的矛盾推动社会结构的发展变迁。主要分析社会共同体发展变化的动力因素。

(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1、方法论意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又表现为具体的社会共同体,那么社会

共同体又有什么特点呢?进一步说,如果考察了人所处于的社会共同体的性质和特点,那么,对于认识具体的人的特点就是有意义的。所以,研究特定的人所生活的特定的社会共同体,使人是特定的人的基本途径。

2、社会结构也表现为不同社会共同体组成的复杂性体系

家庭,家族:以特殊利益为基础,以特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社会阶层:同一个阶层可能包含不同的社会共同体

社会阶级:同一各阶级包含有不同的阶层

社会阶层分析的价值:明确收入差距状况∕模糊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不利于清晰地分析社会结构

3、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方法论要求:两者要相结合。分析社会问题,就是分析这些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研究社会管理,就是协调不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是对未来社会的社会共同体的制度特征的构想。“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特点:人是社会分工的主人而非奴隶;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消灭阶级和私有制以及强制性分工,物质与精神极大丰富。3,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为什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第五章62-63

4,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第六章P66-67

(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1、社会性质的两重性: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永远具有自然性的一面。但人的活动又与自然界的运动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一种创造和实现一定价值的活动。但这不是说人类的活动是主观的,完全取决于人的目的。

2、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人的活动可以归结为两大任务,一是发现或追求真理,二是创造并实现价值。真理首先是认识论的概念,更多地关联着客观事实,价值首先是生活实践的概念,联系着人的需要、目的和价值观。

3、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种活动的综合,作为多种主体、多种力量的动态的博弈过程,服从的是如同“力的平行四边形”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社会现象作为人的有意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性的因果关系的统一,也就是价值和事实的统一。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统一两者。

5、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将事实与价值结合起来,把握社会进步的基本逻辑,是由于他所强调的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既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事实,又是社会价值的创造源泉。

5,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第六章P70-

一、导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克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而变革创新,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发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

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客观性原则; 第二,主体性原则; 第三,整体性原则; 第四,具体性原则; 第五,发展性原则。

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什么是开发的科学体系? 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展示出自己所特有的开放性。我们应当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直面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种理论和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世界的面貌,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心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缜密的思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简答题)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实践释意法”,主要是指:

1.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2.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化的理论总结; 3.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主要是指:

1.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等子系统;

2.社会系统是一个社会有机体;

3.从社会形态来展开研究,包括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

4.确定了一系列的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矛盾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的矛盾研究方法论主要指: 1.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时候发展的动力源泉; 2.用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社会发展的状况和阶段; 3.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矛盾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矛盾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这里的阶级阶层是一个弱政治化概念,实际指经济阶层,而阶级矛盾实际是利益矛盾。)、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过程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1.人类社会是一个发展过程; 2.社会历史过程具有规律性; 3.社会历史过程具有主体选择性。

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有: 1.历史主义的方法; 2.科学预见的方法;

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包括:

1.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而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

2.从人的本质(即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揭示社会发展的主题:(1)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如何正确地把握事实和价值的关系问题,即如何把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方法统一起来,把真理与价值统一起来。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有:概括与综合;

社会评价的标准有:1.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2.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第二篇:个人理财 期末思考题 答案

金融班期末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个人理财领域所指的“财务资源”,谈谈你对“消费性财务资源”与“投资性财务资源”的理解。

一般意义上的个人理财对象指的是狭义的“财产”概念,指能够给所有者直接带来价值利益的有形或无形的财产。有形财产具有实物形态,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房屋、汽车、珠宝、有价证券(如股票、基金、债券、信托产品)等;无形财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包括各种知识产权,如专利、版权等。

消费性财务资源:俗称“消费品”,该类财产在使用和折旧过程中,随着自身原有价值的耗散,无法再为其所有者带来新的更多的价值利益。根据其使用特点,又可分为:日用品、耐用品和奢侈品。

投资性财务资源:俗称“资本品,或资产”,该类财产在使用和折旧过程中,可以在未来为其所有者源源不断的带来更多的新的价值利益。比如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专利、版权等无形资产。

2、简述个人理财活动所追求的两大基本目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你对两者关系的认识。“财务安全”和“财务自由”是个人理财活动所追求的两大基本目标:

(1)财务安全:从生活理财的角度看,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财务资源足以应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支出。从投资理财的角度看,是指能够充分保障个人及家庭资产的现有核心价值不遭受系统性损失。

财务自由:是指个人在不用为一份薪水而工作的前提下,其现有财务资源在未来所提供的价值收益就可以支持其生活所追求的合宜状态。(此时工作将不再成为个人谋生的必须手段)

(2)财务安全是个人理财所追求的第一层次目标,只有实现财务安全,才能达到人生各阶段收入支出的基本平衡。

从生活理财角度衡量个人的财务安全,主要是通过其是否有稳定充足的收入;是否有充足的现金准备;是否有适当的住房和保险,是否享受充分的社会及养老保障等方面来判断。从投资理财角度出发,财务安全度一般是用来衡量个人投资性资产保值能力的一个指标。如果财务安全度大于100%,则表示个人投资性资产保值能力强。反之,则表示个人投资性资产保值能力弱。财产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

财务安全度=投资性资产市场价值 / 投资性资产原值*100%

(3)财务自由是个人理财所追求的第二层次目标,由于财务自由是精神自主、自在的物质前提,所以,财务自由同时也是个人理财的最终目标。

财务自由度是用来衡量个人财务自由程度的一个核心指标。如果财务自由度大于100%,则表示个人财务自由度大;反之,则表示个人财务自由度小。

财务自由度=非工资性收入/正常生活支出*100%

3、简述与个人理财活动直接相关的三大基本事实的相关内容,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理财事业的理解。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国别中,世界基本的财富分配格局始终是:20%的超富人群占有社会当时80%的财富份额,同时,在这20%的超富人群中,也只有大约20%的人群能够做到与财富相伴一生,并在家族成员中顺利延递。(此即:财富积累领域中的 “帕累托分布”)

统计数据表明,当今全球最富有200人所拥有的财产市值大约为2.7万亿美元,而世界上35亿最穷困的人口,全部家当只有2.2万亿美元。近20年来,1%最富有者收入增加60%,其中0.01%最富有者收入增长最快(此即:财富积累领域中的 “马太效应”)

从耶稣时代起,世界史充分证明,社会财富创造和财富破坏的周期总是交替往复的。一般而言,社会大范围的财富积累周期一般只能维持两代——60年,然后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30年的财富破坏期。(此即:财富积累领域中的“西西弗斯”效应)

4、简述“运气”在投资理财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财务事业的成功看成是一件撞大运的事情。

(1)把运气看成决定个人财务成败的关键因素的直接后果:

a.把财务成功看成是一时一事的行为;认为科学的财务规划和长期自律是图劳无益的。b.致富就是赌博,关键是要“敢赌”,从而忽视投资风险和自身财务结构的稳定性

c.我之所以没有致富,是因为时运不济,没有我的责任(所谓“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别人之所以富足,是因为他命好,没有什么可借鉴和学习的。

(2)人在金钱游戏中的成功的确不能排除运气的成份,但现实中很少人是靠赛马、玩彩票或者赌博赢钱而拥有财富的。

所有投资大师与财务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财务结构的“稳定”(具有穿越牛熊周期的能力)

运气虽然是随机的,但风险却是有背景、可衡量、可管理,可回避的。理财的风险水平与个人的知识、智力、经验和能力有关。赚大钱不一定要冒大险。正相反,不冒险(或少冒

险),不把命运的决定权交给自己无法掌控的运气是理财大师真正赚大钱的前置条件。

5、简述职业理财师职业定位的具体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合格理财师所具有的专业素质方面的认识。

(1)理财规划师是从事个人(家庭)金融理财业务的专业人士。

共同职能:运用理财规划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根据客户家庭、职业、风险偏好、家庭资产、日常收支、投资需求等情况,帮助客户在其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进入有效、合理的筹划,为客户设计出优化组合的综合性理财方案,从而保证客户个人(家庭)财务安排的安全性,降低客户的人生风险与投资理财风险,为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使客户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实现健康合理的人生目标。理财师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具有系统化、个性化、长期化、动态化、专业化的内在要求。

(2)理财规划师不能只是某个单一方面的专家,更不能是单一金融产品的售卖者,而是能够为客户提供长期整体财务解决方案的专家。必须具备:

1、良好的个人理财意识和正确的理财理念;

2、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3、扎实的专业技能。

6、谈谈你个人对合理财务规划和有效财务管理在实现家庭幸福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良好的财务规划和财务资源管理是:

应对独立生活的需要

应对赡养父母和抚养子女的需要

应对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应对意外风险的需要

应对养老生活需要

应对建立家庭和维护家庭和谐幸福的需要

7、你同意“理财是有钱人才有资格玩的游戏”吗?为什么?

理财并不只是有钱人的事,恰恰相反,越是没钱,才越应该趁早理财,科学理财,通过制定和实施适合自己的人生理财规划来达到成功“脱贫”的目的。

8、简述家庭财务报表中存量和流量的含义及内在联系,并且以此为基础,谈谈你对“家庭资产负债表”和“收支储蓄表”之间内在关系的认识。

(1)资产和负债是存量的概念,显示某个时间结算点上家庭资产和负债的总体状况,资产扣除负债后形成家庭净资产,而资产负债表则反映了这一时点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2)收入和支出是流量的概念,揭示的是某一个时期家庭的收支情况,收入扣除支出即

形成家庭储蓄(或负储蓄)。收支储蓄表反映了一个家庭某一时期的收支及储蓄形成的情况。在家庭理财过程中,收入、支出、储蓄等流量通常按月计算,把按月的流量加总,便可得到一季或一年的流量状况。

(3)存量与流量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存量既是过去时期里流量大小和流动方向的积累结果,同时也是决定未来时期里流量大小和流动方向的条件起点。

(4)收入扣除支出就必然体现为资产或负债的净变化额。资产和负债的净变化额相加即是净资产的变化额。

家庭净资产的增减额决定于家庭储蓄额的方向与大小,即:本期期未的净资产-上期期未的净资产=当期储蓄。

收支储蓄表与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勾稽关系表现在家庭储蓄与净资产项目的变动之间。若以成本计价,家庭净资产值的增减应等于当期家庭的储蓄额。而若以市价计价,家庭资产净值的变动应等于当期储蓄额加上当期资产帐面价值的变动额之和。

9、简述家庭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所对应的财务特点和重点理财内容。

财务特点:

(1)家庭形成期(筑巢期):

这一阶段家庭财务特点主要体现为两方面特征:

一是家庭工资性收入相对最低,投资性资产相对最少,储蓄能力相对最弱,家庭净资产积累速度最慢;

二是无论是与父母同住,还是自行购房或租房,家庭经济状况一定程度决定于父母的转移性收入。并由此形成家庭未来的隐性负债。

(2)家庭成长期(满巢期):

此阶段,随着职位升迁和理财经验的积累,工资性收入虽然稳步增长,但主动性收入的获取能力才是成为决定家庭总体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在支出方面,家庭日常开支相对固定,主要体现为子女教育费用、购房购车费用、对父母的医疗补助几个方面。

(3)家庭成熟期(空巢期):

个人工资性收入一般达到巅峰,同时随着前几个阶段生息资产的积累,主动性收入也逐步达至最大值。家庭支出大幅下降,家庭储蓄大量增加。家庭财务活动的重点由偿还信贷和子女教育转为养老储备。

(4)家庭衰老期(窝巢期)

家庭收入以转移性收入、理财收入和变现资产收入为主。支出方面,夫妻身体状况尚可

时,休闲支出较高,身体状况下降时,医疗支出会逐步达到最高值。

理财重点:

(1)筑巢期,家庭财务一般会呈现出低资产与低收入同时存在的特征,此阶段,理财活动的重点是在理财实务和知识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储蓄和积累。

(2)成长期,在“上有老,下有小”和买房买车的现实约束下,家庭财务一般呈现出刚性支出与负债比率同时增加的特征。此阶段,理财活动的重点是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合理负债),有效增加生息资产和未来的主动性收入。

(3)成熟期,家庭财务一般会呈现出高资产与高收入同时存在的特征。此阶段,理财活动的重点是有效降低财务杠杆,提高家庭风险偿负能力,追求既定生息资产在保值基础上的稳健增值,努力为退休养老储备财务资源。

(4)衰老期,家庭收入的来源将完全依赖于转移性收入、生息资产所贡献的收入,以及变现生息资产所获得的收入。此阶段,理财活动的重点是既定生息资产的合理保值、合理流动和合理传承。

10、结合财务资源的价值理论,谈谈你对家庭资产中货币(现金)资产的配置规律的认识。

11、结合家庭财务结构的财务杠杆原理,谈谈你在家庭如何合理运用财务杠杆问题上的认识。

(1)家庭财务杠杆原理是指在家庭的借款规模和利率水平即定的情况下,由于家庭负担的利息水平固定不变。因此,家庭所投资的生息资产盈利水平越高,扣除债权人拿走的某一固定利息之后,投资者(股东)得到的回报也就愈多。

制约家庭使用财务杠杆的核心要件:一是杠杆支点的条件获取;二是利用财务杠杆的时机选择。

(2)不能依赖负债:杠杆率不能高至危及财富系统和思维系统的稳定

尽可能减少家庭消费性及自用性负债比率和风险敞口。

负债的融资成本应尽可能低,还款期限和条件应尽可能的“宽松”与“固定”。

负债资金要尽可能投向高收益、高回报、高稳定性的项目。负债期内产生的正回报要尽可能大于负债成本。

注意回报收入川流与还款时间的匹配性:尽量避免短债长投

12、简述家庭收入来源的四大川流象限的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为什么财务成功人士的收入结构倾向于收入川流的右半象限。

雇员(employee):通过为他人的企业工作而获取收入流

自由职业者(self-employed):通过为自己工作而获取收入流

企业主(business owner):通过拥有能产生利润的企业而获取收入流 职业投资者(Investor):从各种投资或投机活动中获取收入流

13、简述沉没成本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止损”和“纠错”在个人理财活动中的意义的认识。

“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生产要素一旦完成配置,其配置结果已经无法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能改变的成本。(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所谓“覆水难收”的成本)

在选择过程中,沉没成本属于与当前决策结果无关的成本。因此,“沉没”往往意味着“承认既定损失”和在决策中采取“止损”的策略。

成功者并不是不犯错(人非圣贤,恕能无过),而是尽可能少犯错,并适时的把损失控制在自己合理的范围内。必须学会“止损”(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4、简述“单利”和“复利”计算公式的区别,并据此阐述“复利效应”的主要内容及在理财活动中实现财富复利增长的路径。

(1)单利的计算方法:只就初始投入的本金计算利息的一种计算思路,按照这一方法,存储期内所衍生出的利息不再加入本金来重复计算利息。

复利的计算方法:是本金和利息都要计算利息的一种计算思路,在复利思路下,一个重要特征是上一年的本利和要作为下一年的本金计算利息。

单利终值公式:FV=PV *(1+ nr);

复利终值公式:FV=PV*(1+r)N

(2)“复利效应”:俗称“驴打滚”。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时资产规模成线性增长,因此如果将能够产生既定复利的行为时间拉长,复利计息的总收益将大幅超过单利计息,并最终带来终值与初始现值之间巨大的时间价值。

例子:在你有投资资本的时候,赢利模式和时间价值的作用就至为关键,如果如果你真的能让复利的车轮转起来,成功的人生就在眼前。复利的奇迹:1.今天一次性给你10亿元;

2.今天给你1元,接下来连续30天每天都给你前一天2倍的钱。你选哪个?很多人选1。可是,选2的结果是21.47亿。

15、简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如何规避和利用通货膨胀的认识。成因

纸币发行量过多

总需求过度增长

成本增加: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供求混合推进

影响

A.导致货币财富价值的下降,通货膨胀税具有可怕的消耗资本的能力;

B.通货膨胀对公众财富的侵蚀也有复利效应,每年看似不高的通胀率,在长期复利效应之后,也能让今天的一大笔钱在多年后变得一文不值;同时使得货币购买力下降;

C.通货膨胀的存在使得任何不投资的行为也同样承受风险;

D.通货膨胀的存在,不积极理财可能承受的风险更大

F.通胀会客观造成债权人补贴债务人的财务格局

认识

A.注意通胀背景下的理财品种选择

B.不要被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剪羊毛

不要轻信政府官员的政治许诺:政治家的职业是“作秀”。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结果: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判断经济周期和理解政府政策取向的重要性

C.积极提高个人的财务杠杆

D.培养自己解读经济政策和顺应经济周期的能力。

第三篇:思考题答案

13.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有哪些形式

各有何优缺点

答: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按施工方法的不同有如下形式:)现浇框架其做法为每层柱与其上层的梁板同时支模、绑扎钢筋,然后一次浇混凝土,是目前最常用的形式优点:整体性,抗震性好缺点:施工周期长,费料、费力

2)装配式框架其做法为梁、柱、楼板均为预制,通过预埋件焊接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优点:工业化,速度化,成本低缺点:整体性,抗震性差

3)装配整体式其做法为梁、柱、板均为预制,在构件吊装就位后,焊接或绑扎节点区钢筋,浇节点区混凝土,从而将梁、柱、楼板连成整体框架。其性能介于现浇和全装配框架之间。

13.2试分析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柱反弯点高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框架柱反弯点高度的影响因素有结构总层数、该层所在位置、梁柱线刚度比、上

下两层梁的线刚度比以及上下层层高的变化

13.3 D值法中D值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反弯点位置修正后的侧向刚度值。

15.6为什么砌体的抗压强度远小于单块块体的抗压强度?P321-P322

答:1)块体在砌体中处于压、弯、剪的复杂受力状态,由于块体表面不平整,加上砂浆铺的厚度不匀,密实性也不均匀,致使单个块体在砌体中不是均匀受压,且还无序地受到弯曲和剪切作用,由于块体的抗弯、抗剪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因而较早地使单个块体出现裂缝,导致块体的抗压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这是块体抗压强度远低于块体抗压强度的主要原因

2)砂浆使得块体在横向受拉,从而降低了块体的抗压强度;

3)竖向灰缝中存在应力集中,因为竖向灰缝不可能饱满,使得块体受力不利。

15.7简述影响砌体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砌体抗压强度计算公式考虑了哪些主要参数?P322

答:凡是影响块体在砌体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各种主要因素,也就是影响砌体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1)块体的种类、强度等级和形状。(砌体的抗压强度主要取决于块体的抗压强度)

2)砂浆性能。砂浆强度等级高,砌体的抗压强度也高;砂浆的变形率小,流动性、保水性好都是对提高砌体的抗压强度有利

3)灰缝厚度(10~12mm)

4)砌筑质量,主要保证灰缝的均匀性、密实性和饱满程度等砌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考虑的是块体的抗压强度平均值,砂浆抗压强度平均值;砌体种类的参数;同时各种情况下的各类砌体,其砌体强度的设计值应该乘以调整系数(复印书上P63)

15.12为什么要验算墙、柱高厚比?高厚比验算考虑哪些因素?不满足时怎样处理?P355-356

答:)因为砌体结构中的墙、柱是受压构件,除要满足截面承载能力外,还必须保证其稳定性,墙和柱高厚比验算是保证砌体结构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稳定性和房屋空间刚度的重要措施。(高厚比是指计算高度H0与截面边长h的比值)

2)高厚比验算考虑的因素有如砂浆的强度等级、横墙的间距、砌体的类型及截面的形式、支撑条件和承重情况等。

3)处理方法:1.增大砂浆强度等级;2.增大截面的尺寸;3.减小墙或柱的高度;4.可以在墙体上加设构造柱或壁柱

15.18 什么是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γ?为什么砌体局部受压时抗压强度有明显提高?复印书P84

答:γ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由于局部受压砌体有套箍作用存在,所以砌体抵抗压力的能力有所提高,在计算砌体局部抗压承载力时,就用局部抗压提高系数γ来修正。砌体局部抗压强度提高系数γ考虑由于“套箍作用”和部分扩散作用所引起的强度提高系数;砌体局部受压时抗压强度的提高一般认为这是由“套箍强化”作用引起的记过,即由于四面未直接承受荷载的砌体,对中间局部荷载下的砌体的横向变形起着箍束作用,使产生三向应力状态,因而大大提高了其抗压强度,除了套箍作用外,还可能部分由扩散作用所引起的强度提高。

15.28 何谓墙梁?简述墙梁的受力特点和破坏形态。P382

答:1)墙梁是由钢筋混凝土托梁和梁上计算高度范围内的砌体墙组成的组合构件。根据墙梁是否承受由屋盖、楼盖传来的荷载,墙梁可分为承重墙梁和非承重墙梁。按支承情况的不同可分为简支墙梁、框支墙梁和连续墙梁。

2)墙梁的受力特点:当托梁及其上部砌体达到一定的强度以后,墙和梁共同工作形成一个梁高较高组合深梁,其上部荷载主要通过墙体的拱作用向两端支座传递,托梁受拉,两者组成一个带拉杆的拱结构。

3)墙梁的破坏形态:

1.弯曲破坏;2剪切破坏:a)斜拉破坏;b)斜压破坏;(这两种破坏属于脆性破坏)c)劈裂破坏;3.局压破坏。

第四篇:中国经济专题期末思考题

1.金融对于现代经济来说,其重要性何在?

答:(1)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个部门。

(2)特别是从长期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最重要的就是看它的技术创新的能否源源不断的发生,技术创新的潜力有多大。

(3)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资本投入。

(4)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研发,但研发的投入成本很大,而且成功的几率非常小,因此风险也很大。一种是引进新的技术,但技术内化在新的机器设备当中,要引进新的机器设备,就需要资本投入。

(5)金融部门是企业融资和风险分担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一个经济中,如果金融部门没有效率,那么技术创新就无法顺利进行。

2.什么是金融体系的功能?不同功能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答:金融体系有三个基本功能:

(1)动员资金:经济中的剩余资源都分散在社会个体中,一个好的金融体系需要能够把这些资源很好地集中起来

(2)配置资金,即把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有效地配置到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去,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3)分散风险:在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中,无论对资金供给者还是资金需求者都存在着各种风险,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应该能够很好地降低个体所面临的风险,而且做到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最重要:资金配置

(1)剩余多,下一期可动员资金数量增多

(2)资金配置效率高,回报率高,储蓄意愿增加。

(3)将资金配置到回报率最高的产业部门,最有能力的企业家,有效避免道德风险的前提下,金融体系的风险会大大降低,整个经济的系统风险也会降低。

看一个金融体系是否有效,关键看它的配置效率如何。

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于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来说,分别有何不同?

答:直接融资(股票市场);间接融资(银行)

对于资金供给者而言,直接融资的风险很高,收益也高;间接融资将钱投入银行,商业银行收到中央银行的监管,有存款的再保险机制,投资风险完全由银行承担,而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或其他资金需求者却必须面对银行的严格监督。这在一定能程度上保证了贷款资金的安全。总而言之,股票市场收益高,风险也高;银行风险低收益也低。

对于资金需求者而言,从成本的角度讲,由于信息不对称,为了说服资金供给者购买本企业的股票或债券,需要做许多工作,包括请投资银行上市前的准备和上市后请有公信力的会计公司定期审计业务报告等。相反,如果通过间接融资,因为资金的直接供给者只是银行,交易成本比较低廉,其融资成本就会大大下降。从风险的角度讲,由于很少或不受到资金供给者的监督,直接融资的资金需求者可以较为自由地使用筹集到的资金,赚钱就分红,不赚钱就不分红。一旦经营失败,也不必负担偿还责任,因此风险较小。相反,如果跟银行借钱,到期不能还本付息,银行就可以强迫企业破产清算,所以风险较大。总而言之,股票风险小,成本高,银行风险大成本低。

4.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需求特性,是否有所不同,不同在何处?

答: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需求特性会有所不同。

5.一国经济在理论上是否存在“最优金融结构”?为何存在,又是由什么东西所决定的? 答:在理论上存在“最优金融结构”。

存在的原因:金融结构指的是在一个经济体系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也就是在一个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不同的金融安排,如股市、大银行、小银行等。而这些金融安排在配置资金时,都需要克服资金使用者存在的风险:

(1)企业家风险,即保证使用这些资金的企业家具备一定的企业家才能,并能够克服企业家的道德风险。这是指某个企业可能本身经营不错,但企业家也许会窃取企业盈余从而增大资金供给者面临的风险。

(2)技术风险,即新技术能否创新成功的风险。

(3)市场风险,即使成功研发了信技术,这种新技术也不一定有市场价值。

不同的金融安排在克服上述三种风险的能力上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的金融安排对不同规模的资金动员和配置的成本也不一样。因此,存在一个最优的金融结构,能够最大程度地克服风险,并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配置资源。

一个发展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取决于金融体系中各种合适的金融安排和该阶段最优产业部门的企业资金需求规模特性和风险特性相匹配的情况。

6.中国现有的金融结构是怎样的?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目前这样的金融结构的?

答:我国特有的金融结构是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辅以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

(1)1978年改革开始以后,国家为了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经济的控制逐渐放松,即遵循所谓的“放权让利式”改革。随着资源配置的计划控制减弱,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发展起来,由非政府部门掌握的剩余也多了起来,加上国有企业的改革一步步走向深入,自主权扩大,因此在客观上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2)国家为了重建金融体系,开始改变原有的资本分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先后重建了四家专有银行。

(3)90年代又恢复了证券市场,外汇管理也逐渐放宽,人民币大幅贬值。

(4)但是,在国有企业完全市场化以前,金融市场化会导致国有企业的资本成本不断上升,然而国有企业因为背负着政策性负担,没有自身能力,所以也根本无法负担高昂的资本价格。

(5)为了保护国有企业,国家并没有让金融体系市场化,而是让其带有很强的政策性。

(6)四大国有银行的80%以上的贷款都给了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其它融资渠道如证券市场,也基本上与非国有企业无缘。

(7)除了银行以外,国家陆续开始恢复和重建保险、信托和证券等金融机构,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很快,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8)但是这些金融机构相比四大国有银行在资金总量上相差甚多,而且也存在一系列像股票市场、信托投资公司一样的问题。

(9)金融市场上表现出的各种乱象,与金融市场本身承担着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健全的法制等因素有直接和间接的联系。

7.中国目前的最优金融结构应该是怎样的?该如何改革?

答:最优金融结构,应该是建立以中小银行为核心,同时辅以大银行和股票市场的金融体系。为什么应该是这样的呢?

原因:

(1)我国现今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依然是劳动力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和昂贵。

(2)这样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当前经济中最有活力,最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仍然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者是资本密集型当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

(3)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能够的技术相对成熟,产品也相对成熟。而在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部门中,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和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前沿,企业所做的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都必须要靠自己研发,研发活动具有相当大的技术风险。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的企业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可以很好的避免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因为企业引进的技术是研发成功的技术,生产的产品也是市场接受的产品。

(4)劳动密集型部门中,由于资本投入较少,所以企业的资金需求规模相对较小,同时由于大部分企业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资金需求规模较小。

(5)因此,发展中国中国家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部门中存在的风险主要为企业家风险,包括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道德风险。

因此,中国金融体系要想提高效率,就要将动员起来的资金有效地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资金需求规模相对小的中小企业当中,并支持有才能和没有道德风险的企业家的发展。

将发展能够给农户和地区中小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地区性中小金融机构作为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

把握两个基本原则:

(1)明确定位,改变看法

(2)加强监管

政策:

(1)对银行的设立采取一定的限制:只要采取一定的限制,银行就会有一定的垄断利润,为了不损失掉这块垄断利润,银行家经营会比较谨慎。

(2)给银行设立较高的准入门槛:避免赌徒问题和责任不对等问题

(3)防止拔苗助长:保证良好的准入和行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4)对银行进行严格监管,存贷比例要符合法律标准,资产负债率要达到一定要求。有效避免赌徒问题和圈钱问题。

8.中国股市波动剧烈,投机气氛浓厚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其根源何在?为什么? 答:制度的不配套: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允许计划与市场并轨,慢慢转向单轨。

扶持国有企业的需要:国有企业没有自身能力,如果没有国家的保护和补贴,国有企业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国有企业在上市后经营不好,无法分红,股票投资者就只能靠投机来获利。

9.建国以来,中国的银行体系所长期存在的不良贷款和呆坏账问题,其根源何在,该如何解决?

答:扶持国有企业的需要:金融部门把资金贷给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无自身能力。

在1983年对国有企业的财政拨款改为贷款后,国有企业依靠低息贷款生存。银行贷款的80%都依靠贷款,但由于无自身能力,经营不好还不了帐,帐就成了呆账,坏账。

如何解决:按照上述思路,给予银行决定权,让银行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好坏来决定是否贷款,那样就可以有效抑制呆坏账的着呢国家。但同时也会导致众多国有企业倒闭。因此:重点是国有企业效率要增加。

10.中国目前是否应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创业板股票市场?为什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中国目前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答:不能;

(1)企业要到创业板股票市场上融资同样要付出高额的上市成本,而且风险比主板市场高。因此资金成本要高于普通市场股票成本。

(2)创业板股票市场适合于发达国家处于产业技术前沿的企业的融资需求,虽然这类企业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具有很高的风险,但技术拥有全世界的专利,一旦被市场接受,就可以拥有全世界的市场,所以一旦成功就会有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报。

(3)以中国当前中小型企业特性来说,所用的技术和生产的产品都是相对成熟的,并且以引进为主,如果一家企业成功,其它企业也可以引进,所以会有很激烈的市场竞争,成功的企业不可能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因此,试图以这种资金成本特别高的融资方式来解决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不适合的。

地区性的中小银行:

原因:(1)中小型银行因为资金规模西欧啊,无力经营大的项目,因此只好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要的服务对象。

(2)地区性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相同,分散在各地,对当地中小企业的资信和经营状况比较了解,信息费用不高,能够更好的监督中小企业的信息和企业家状况。中小银行比大银行在克服企业家风险更有优势。

11.大型全国性银行,能否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何?

答: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1)大银行天生喜欢为大企业贷款:因为无论银行贷款数量大小,交易费用和其它成本都很相近。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银行发放贷款的平均成本就低许多。

(2)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需要的资金不多,而且分散在各地,大银行等大的金融机构获获取其经营和信用状况信息的和成本就会很高。

(3)大企业固定资产比较多,贷款可以有固资产做抵押,而中小企业一般缺少可抵押资产。

因此,如果将钱借给小企业,一方面,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而且缺乏抵押风险也会比较大。因此大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

12.推动地区性中小银行发展,为何还要设立较高的进入门槛?

答:避免赌徒心理和责任不对等、圈钱行为等问题。

(1)圈钱行为:迅速吸收大量储蓄卷款逃走;

(2)关联贷款:银行属于企业,支持企业发展

(3)赌徒心理,缺少银行家才能,资不抵债应该资产清理,把剩下的钱还给消费者;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银行为了避免破产,以更高利率吸引存款避免破产,再把筹集钱贷向风险更高,回报率更高的项目中去。如此恶性循环,资金面临的风险逐渐增大,一旦消息泄露,就有可能出现挤兑,甚至诱发经济危机。

设立较高的进入门槛,如对设立者有一定的自由资金要求,如果自由资金比例较高,贷出去的钱有一部分是自己的,亏也是亏到自己的钱,银行敬爱就会对自己的信用和经营更加谨慎。

13.包括银行和股市在内的金融体系,为何都需要严格的金融监管?

答: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三个内在属性,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非常有效的监管才能可克服金融弊端。

银行:

(1)资金拥有者与资金经营者之间的激励不相容:资金拥有者将钱放入银行里,银行负责管理这部分钱。但应行家追去的是如何通过这笔钱获取更高的资金回报,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侵蚀银行资金甚至卷款私逃的道德风险。

(2)信息不对称:资金提供者把钱放入银行里,之后就无法知道银行如何经营和管理这笔钱。

(3)责任不对等:金融交易的双方交易的是现金,拿回的却是一纸未来还本付息或是分红的承诺。

股票:

投资者买了股票,但难以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赚钱时会给股东分红,不赚钱时不分红,破产时会分文无收。

由于以上问题,如果没有政府的良好监管,就会出现呆账坏账、金融诈骗等问题。

第五篇: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的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体现。

第一章

3、哲学基本问题。

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5、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6、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和时空观的主要内容。

7、世界统一于物质及其意义。

8、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9、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辩证关系。

13、质变量变的辩证关系。

14、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13、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14、认识的本质。

1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

2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意义。

22、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2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5、联系实际谈谈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内容及其坚持这一路线和观点的意义。1

第四章

26、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27、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28、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29、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30、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31、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32、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和后果。

33、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3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五章

3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36、金融寡头及其统治。

3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及其作用、实质。

38、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39、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第六章

40、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4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4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必须要有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领导?

第七章

4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4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45、如何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之间的关系。

下载硕士研究生期末马克思思考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硕士研究生期末马克思思考题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硕士研究生中特课思考题

    硕士研究生中特课思考题一.思考题1.你怎样看待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在你看来“中国模式”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存在?它还有哪些不足?如果不存在?又怎样看待中国社......

    2013硕士研究生中特课思考题

    2013硕士研究生中特课思考题 一.思考题 1.你怎样看待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在你看来“中国模式”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存在?它还有哪些不足?如果不存在?又怎样看待......

    2013硕士研究生中特课思考题

    2013硕士研究生中特课思考题一.思考题 1.你怎样看待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在你看来“中国模式”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存在?它还有哪些不足?如果不存在?又怎样看待中......

    马克思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践计划 2010—2011第二学期 为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据我校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

    马克思期末复习

    认真看看前四章,第五章可能出选择题,考第六七章的可能性小◆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

    人造板思考题答案整理

    一、人造板基本性质,特点及用途 外观性能:主要包括产品的外形尺寸及偏差、翘曲度、 浆料处理 原料——备料——纤维分离......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其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201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6-P20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