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5 09:2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篇: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3.马克思主义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6.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

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2.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3.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4. 意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5.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论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几点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社会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事物普遍性的含义:a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b任何事物都不能鼓励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8. 关于“新事物”的理解: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何新事物不可战胜:a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b就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中孕育而成的,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其中合理的因素,添加了其不能容纳的新内容。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是辩证统一关系: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10.事物的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11.量变与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变化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辩证否定观(内容):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3.归纳与演绎: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的推论形式。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第二章

1.实践的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的基本结构:主体、客体、中介。(三个基本要素)2.实践的三种类型: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3.虚拟实践: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互交性、开放性、间接性。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创造和反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创造离不开反映,反映也离不开创造。人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能动反映是摩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6.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具有创造性:a从实践到认识,是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感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需有两个基本条件:用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呵护实际的感性材料;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b从认识到实践,是第二个飞跃,由精神到物质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在于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二在于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表明了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7.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形式是主观。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而价值是多样的。

8.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性a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b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线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相对性:a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条件的。

b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a两者相互依存;b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9.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区别是相互对立的,与对象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其一,真理是具体的;其二,真理又是全面的。(转化条件: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内容)

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11.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

12.自由是什么: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自由的条件: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

第三章

1.生产关系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类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 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 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必然规律。3.列宁认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a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C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5.什么是改革?改的是什么?改革的作用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为什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的内容包括改革经济、政治改革、文化6.7.8.9.改革;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英雄史观产生的社会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英雄史观长期存在的根源: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

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的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社会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生活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第四章

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两个部分。

2.价值是在交换环节还是生产环节创造出来的?(生产环节)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资本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作用:a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其消极后果:a导致社会资源浪费.b导致收入两极分化c阻碍科技进步。5.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其表现:a私人劳动和社会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b私人劳动矛盾和社会劳动矛盾,是商品经济和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6.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必然原因: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a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形式才能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了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体现出来。b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c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了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的表现出来。

7.劳动力的价值构成: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8.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出来的。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林的那部分资本。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意义: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b确定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家创造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

9.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m’=m/v

m’是剩余价值率,m是剩余价值,V是可变资本。

P’=m/(c+v)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p’是利润率c+v表示全部预付资本

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及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a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的矛盾b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1.垄断产生的原因:a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对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b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C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面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成的垄断资本。

3.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途径:经济上,参与制;政治上,个人联合。4.垄断利润是什么?

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来源:a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b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c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

d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5.垄断价格的产生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现。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7.金融垄断资本的主体:以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

8.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经济动因:a讲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b讲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到国外,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攫取高额利润;c争夺商品销售市场;d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9.经济全球化萌芽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10.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1.国家资本所有制体现一部分垄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关系。(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任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第六章

1.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3.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化: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杨性的。

共产主义社会的

第七章

1.基本特征: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二篇:马克思最新复习资料

(卷面总分70分,平时30分,总计100分)

一、填空题:(2分×5=10)

1、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8个部分,包括:(0导论)、(1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政治建设)、(4文化建设)、(5社会建设)、(6生态文明建设)、(7党的建设)和(8当代中国与世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是(旗帜),也是(道路),也是(任务)。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的特点。(服务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6、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7、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在改革中,要特别注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以人民为本。

8、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9、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实行有效的(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

10、要实现新的工业文明,就要避免重走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11、2014年7月22日,公安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国公安机关从即日起至年底,集中开展“(猎狐2014)”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12、2014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标题文章指出:***所作所为已与“叛徒”无异。

二、选择题:(3分×4=12分)

1、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任务。

2、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党领导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三是实行了(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一个重要方面是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文化管理体制。

5、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来后,我们国家的建设组成实际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新格局。

6、党的领导具体来说就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几方面。

7、在新时期,我们党的建设面临新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

8、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

9、党的建设面临多方面的考验,包括:(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10、党的建设面临多方面的危害,如(精神懈怠的危害)(能力不足的危害)(消极腐败的危害)(脱离群众的危害)。

11、面对新考验,全党要增强四种意识,包括(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

1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是必须牢牢把握的党的建设的主线。

1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14、环顾全球,(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当今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突出特点。

15、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鲜明特征是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三、简答题(4分×3=12分)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有四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有哪些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制度构成。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等。

4、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总和。

5、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个新的重要的方面,生态文明是指一个国家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所体现出成就和思想的文明状况,即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生存发展所依靠的(必需的)活的环境因素的文明状况。

6、当今世界呈现的许多新特点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四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7、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内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路子。

8、“狱中八条”的内容是什么。

1、防止领导成员腐化。

2、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3、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4、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5、切勿轻视敌人。

6、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7、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8、惩办叛徒、特务。

四、简述题(16分×1=16分)(答题层次要清楚,有逻辑性,不能只答纲)

1、你认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应该怎样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核心目的或中心思想是什么,必要性,应做的关键的或主要的具体内容,要有自己的认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五位一体,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核心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在新的历史时期,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

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

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稳定关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序、人民长治久安。

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2、近期以来,党和国家大力加强了反腐力度,抓出了许多“大老虎”和“苍蝇”,可谓“成效巨大”,请你根据所学的理论对此进行分析,谈谈对这一事项的认识。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反腐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年多来,上万名违反“八项规定”的官员被查处,其中,省部级高官达16人。党和国家的反腐成效显著,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表明了我党坚决同腐败分子斗争到底的决心。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徐才厚,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等“大老虎”的被打,中国共产党以空前力度严厉打击腐败行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它提升了党的形象,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2年11月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对于党的作风建设问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有明确的认识,并高度重视。1942年的延安整风,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49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要警惕和预防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的攻击,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建国初期,我党还严肃查处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对全体党员干部反腐昌廉起了很大的警戒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处于新的历史时期,中共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风险、更加严峻的考验,对于腐败行为和现象持“零容忍”态度,持续不断地强力打击腐败,无疑能够优化执政资源、净化执政环境、完善执政生态,有利于中共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新形势下,我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未有穷期、永无止境。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只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猪肚建设全面加强,才能切实解决党自身面临的各种问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前进的正确方向。

3、一段时期以来,党中央十分强调要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这有什么必要?你认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应当怎样做?

必要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教育活动指导思想是为民、务实、清廉。切入点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自上而下在中共全党深入开展。

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

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做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要以好的作风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正面教育为主、批评和自我批评、讲求实效、分类指导和领导带头的原则,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沿着正确轨道健康深入推进,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

第三篇:马克思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践计划

2010—2011第二学期

为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据我校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计划的规定,此课程除必须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外,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努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对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的深入把握和感性认识;

2、使学生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评价某些社会现象或政策;

3、提高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

教学时间安排:按照学校教务处的教学安排,本学期安排4学时为实践教学学时

一、教学实践总体规划

为了更好地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在教研室全体同仁的多次讨论和多方努力下,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决定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和深度。具体安排如下:

1、统一规定4课时(2次)作为课外教学时间,保证师生完成课外教学任务。

2、严格课外教学各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规则、有过程、有结果、有成效。(五有)

二、课外教学实践具体内容

1、原著选读(可以包括好书、好电影等)

要求教师列出书目,制定实行细则(读书形式、交流方式、考核方式),严格组织实施。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推荐读书书目

原著类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页—30页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19-760页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

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6、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

7、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

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哲学类

1、《敬畏生命》

2、《寂静的春天》

3、《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曼海姆著,商务印书馆200

2*

4、《共生的理想》尾关周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5、《哲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6、《金黄色的麦浪》

7、《哲学与人生》台湾:傅佩荣

8、《逻辑学》

9、《精神现象学》

经济、政治和其他社科类

1、《资本论》节选

2、《国富论》亚当·斯密

3、《银行家》

4、《货币战争》

5、《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上海世纪集团,[德]维尔纳.桑巴特

6、《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注意:

1、请自由组合成读书小组,每组5-15人;每个人或者每小组自由选择书目,读书、写心得;

2、读书心得必须每人一篇,字数2000,书面提交,不得用电子版;

3、各小组请推选一名小组长,由组长负责召集、组织活动和小组考核;

4、小组的内部交流不考核,但每小组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课堂汇报;

5、小组课堂汇报的形式可以是读书报告,论文,演讲等文艺表演;

6、以读书报告、论文或演讲等形式汇报的小组,须提交读书报告或者PPT以供备案;

7、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参与情况打分,最高为10分,小组长签名后交给老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2011.3.8

第四篇:马克思期末复习

认真看看前四章,第五章可能出选择题,考第六七章的可能性小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四:发展的知识点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五: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六: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七:量变,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九:肯定,否定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⑵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九: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⑵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⑶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⑵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⑷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十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十二:经济危机

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第五章

一: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五:经济全球化

⑴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⑵后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第六章

一:无产阶级革命

⑴性质: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⑵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

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

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五: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这就必然要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拼死反抗。社会主义新社会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会停止的,时起时伏,有时甚至相当激烈,资本主义还可能会复辟,这就注定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只有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及时研究新情况、有效地解决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时,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

◆第七章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五篇:马克思哲学概论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是内在地包含,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A.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B.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C.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他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又体现了结合实际发展在具体方面的时代特征。

3、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含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判断是有客观依据的.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条件决定的;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我国和西方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5.改革开放的性质:

(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第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期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第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三、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为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

5、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意义?

A、解决农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B、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C、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D、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总之,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6、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要求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1 /6

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起来。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政治理念的升华。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之,a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c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d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9新民主主义时期无产阶级对待民族之本主义纲领方针?

纲领: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民族资本义

方针:提倡保护和发展这个带进步性的资本主义,展它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

10、新民主主义的领导权归谁?

无产阶级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别两种不同范纲领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还是在资产阶级手中.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革命阶级的领导,须建立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持在思想上,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行有联合有斗争的方针,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方略: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11、中国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行性?

第一,国的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定在内部没有民主,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有和平斗争的条件,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后夺取政权。

1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革。

13、国家的分配制度?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深分配制度改革,全社会保障体系.14、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

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5、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根本任务就是以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6、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1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和谐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35.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新特点

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岗位流动性加快

20.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8)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2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A.革命的领导权不同,旧的是资产阶级,新的是工人阶级

B.革命的时代条件不同,新的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C.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旧的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新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D.革命的前途不同,旧的是要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专政的国家,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新的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注意

E.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

24.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25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敌强我弱和中国政治经济不平衡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路线。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

26.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控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特的特征: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通过公平竞争发挥主导作用;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③在宏观调控上,能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比资本主义更加自觉有效。

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0.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2)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我国的改革是首先从经济体制入手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邓小平进一步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个大业中的重要性,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练习、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体系。32.八荣八耻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4.人民民主专政:

民主就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既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那些阶级掌握。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35.民主、自由、人权:

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民主、自由和人权问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主要课题。“民主”意为“人民的政权”,是人们当家作主。“自由”通常是将政治自由,主要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而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一般也称作“人权”。

36.为什么发展是硬道理?

第一.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37.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出发点。

38.我国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如何进行?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率.2.坚定”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3.确实维护国家的安全。

39.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0.统一与不承若放弃使用武力的关系?

(和平统一,有利于两岸社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的感情融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的长期繁荣和稳定,也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为了争取和平统一,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事实上,和平统一的与不承若放弃使用武力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它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和平形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平统一,不仅可以避免造成两岸同胞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有利于两岸同胞感情的融合和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是最好的方式。

其二,和平统一不是无条件的,不承若放弃使用武力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可靠保证,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和平只是统一的方式和手段之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从属于统一目标,以统一为前提的,而不是孤立的,绝对的;离开了统一,离开了一个中国原则,和平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其三,不承若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台湾岛内一小撮分裂势力及干涉中国统一的外国势力。

其四,只有不承若放弃使用武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使用武力,争取和平统一。保卫本国领土是一个

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有义务捍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台湾不承若放弃使用武力正显示了我们的坚强决心和坚强意志,其目的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平统一,避免使用武力;而一旦承若使用武力,只会使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努力成果付诸东流。使和平统一成为不可能,从而最终导致用武力解决问题。事实上,多年来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坚持统一,始终坚决而明确地不承若放弃使用武力,才有效地遏制了岛内外分裂势力的各种图谋,保证了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进展。

下载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期末复习资料

    火、电器等)关小一点 25.. how much yogurt多少 酸奶26.. one teaspoon of salt 一茶匙盐 27.make fruit salad 制作水果沙拉 28. two pieces of bread 两片面包29. mix it a......

    马克思期末复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绪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割分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吸收几千年的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

    马克思复习资料整理(范文大全)

    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论)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什么是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4、看看矛盾分析法的理论和方法论(人不能......

    领导艺术期末复习资料

    2012春《领导艺术》期末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1、领导:就是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结构中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动员下属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儿童文学:指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 2.儿童文学题材:指儿童文字作品中具体描绘的社会生活事件......

    电子商务期末复习资料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使整个商务活动实现电子化,包括利用互联网、内联网、外联网等不同形式的网络,以及信息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 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有电子商务......

    struts2+spring+hibernate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STRUTS2入门 1. MVC:(jsp+servlet+javabean) V: view 视图层,jsp,用于界面显示 C:controller 控制层,servlet实现,用于处理请求和界面转发等等。M:model 模型层, dao、pojo......

    剧本期末复习资料

    剧本期末复习资料剧本的分类。按照应用范围,可分为: 话剧剧本,课本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等,小说剧本,相声、小品。按剧本题材,又可分为 喜剧、悲剧、历史剧、家庭伦理剧、惊悚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