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改革理念_教师职业道德_教育法律法规__整理试题3含答案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部分理论简介)
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三、新课程“新”在哪里?
(一)观念创新
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
1、课程的功能观:从“大课程”的观念来构建新的课程。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4、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5、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三)评价创新:
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3、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4、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新课程理论复习提纲
(一)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新课程与评价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对话,开放,反思)
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
(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
(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1)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
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3.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
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1.校本教研:
(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2)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
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
(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地反思;
(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
(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八)新课程本身
1.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2.新课程的“新”:(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5)改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
教育(或目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 阅读目标 教学目标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6.有效教学的策略:(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
8.理解“教育与生活”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4.教师的关注:(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新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新理念之一:
1、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4、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新课程新理念之二: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首要特征
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就会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当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
2、独立性——核心特征
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了特殊的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和欲望。
对待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性,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即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独特性——重要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体验性——突出特征
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表现为: 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讲,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
5、问题性——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
(1)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
新课程新理念之三: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案例12:
该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案例12分析:
1、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和方法;
3、从评价主体看,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4、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5、从评价重心看,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采用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我认为,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改革评价学生的方式: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作为收集学生发展的证据,教师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
3、把量化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
4、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新课程新理念之四:
新课程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倡导教师评价以自评为主。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而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将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新时期《师德与教师职业》简答考题及答案
新时期《师德与教师职业》简答考题及答案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
答:从伦理学上看,教师特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总和即构成了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在学校生活工作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1、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2、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激励作用。
3、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
4、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
2、列举中小学教师必须养成的职业道德习惯。
答:
1、热情主动——教师走向成功必备的第一心态。
2、端庄大方——教师形象塑料造的基本要求。
3、规范得体——教师礼仪修养的基本要求。
4、宽容公正——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
5、沟通合作——教师与家长真诚交流的基本原则。
6、双赢思维——教师之间协作的首要原则。
7、关注细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养成的重要习惯。
8、不断更新——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
3、教师形象的塑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
2、举止。主要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
3、语言。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
4、礼仪。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
4、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答:
1、做到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
2、要对所有学生的接受。
3、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A对因材讫教有正确恰当的理解;B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C在教育教学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D辩正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E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
5、教师在与家长交往中如何保持正确的合作态度?
答:
1、谦虚和蔼。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与家长交往时,应该谦虚和蔼,讲究礼貌,营造和谐气氛,这样才会缩短双方的距离,家长才会敞开心扉。不要居高临下,成气凌人。
2、尊重理解。不论家长的年龄大小、地位高低、文化高低,都要尊重理解他们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地位。决不能摆出教训人的架势。
3、一视同仁。对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家庭困难、有残疾的家长要富有同情心;对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比较高的家长不要阿谀奉承,更不能提出无礼要求。
6、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在宽容问题上正确对待自己。
答:
1、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愉快接受时,不强迫学生立刻接受。
2、多用商量的口吻,而不是用命令的口吻与学生交流。
3、不为了维护教师的“威信”而压制学生的意见。
4、积极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并能改变教师已作出的决定。
5、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自己的心境,约束自己的行为。
6、善于在实际行动中抑制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自觉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7、在日常生活中,增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细节有哪些?(写六条即可)
答:
1、理解别人。
2、注意小节。
3、信守诺言。
4、阐明期望。
5、诚恳正直。
6、勇于道歉。
8、简述教师形象塑造的几个维度。
答:“从细节处塑造教师良好的形象”中“教师必须仪表端庄、整洁”具体要求有:
1、仪表包括(1)头发(2)指甲等6点;
2、服饰包括(1)外套(2)衬衫等6点;
3、举止(1)眼语(2)脸语等5点
4、语言包括(1)***(2)风趣等4点)
9、简述教师道德教育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答:《教师道德教育论》P206第二点下面的第1、2、3小点阐述。
10、简述教师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体系。
答:
1、对待教育事业的的道德。
2、对待学生的道德。
3、对待其他教师和教师群体的道德。
4、对待学生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员的道德。
11、什么是教师职业作风?人民教师应该树立哪些优良职业作风? 答:所谓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应树立如下职业作风:(1)实事求是,坚持真理。(2)工作积极,认真负责。(3)忠诚坦白,平等待人。(4)发扬民主,团结互助。
12、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表现出热情。
2、了解并跟上你专业领域的变化。
3、搞好组织工作。
4、积极地说授。
5、展现一种好的态度。
6、建立一种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
7、制定好教学步骤。
8、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9、明确传达信息的能力。
10、有效的提问能力。
13、简述教师自我更新的主要内容。
答:(1)作为个体的教师,要更好地服务社会,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磨练自己,即从身体、精神、心智及社会情感等方面进行不断地修炼,以增进个人产能,累积修养的本钱。(2分)
(2)教师应注意身体方面适当运动和营养,保持健康;精神上时时荡涤心灵尘埃,心智上不停止自我教育,社会情感上历练待人处事之道。(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
(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建构的基础——不同的课程观: 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课程实施的策略——不同的整合观: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则是第一要务,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成为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二)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树立”的第一步是接受,但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自身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这种意识在新课程实施进入攻坚阶段时尤显重要。
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一)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
课程的价值是多元的,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在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故而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管我们历来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但是在如何处理好“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人的价值”这三种基本价值的关系上却是经历过曲折的,即使是现在......。
(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
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面向每一位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三)关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思考
透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们不难发现,要达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需完成如下的建构:
1、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构建新的学力观
所谓学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习得的知识、能力,由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构成。所谓基础学力是指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打基础的学力,而所谓发展性学力是指以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等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未来自己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重视双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仍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摆在了突出位置,但新课程所强调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有别于以往,它提倡将双基作为一种载体,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的培养,而这些则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
2、既强调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又强调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未来的生活质量
新课程提倡,我们不仅要关注青少年学生现实生活世界,而且还要关注青少年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关注青少年学生可能生活世界就是关注儿童生活的未来发展趋势,关注青少年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健康体魄与健康心理我们比较重视,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却一直是我们所忽略的。在影响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心理素质里,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学习方式对一个人思维方式和主体性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意义远不只是学习本身,他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
新课程师资培训统一考试模拟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目标和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和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式、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概念 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 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止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中,加强信息技术教 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 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遍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 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 学生创新与实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 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第二篇:教育法律法规试题及答3
教育法律法规试题及答案:第四章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2011年7月25日
第四章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教师的法律概念与法律地位各是怎样的?(思考题1)P56
⑴、“教师”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对教育法上教师的概念,要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师是了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教师地位的本质特征、是教师概念的内涵。①履行教育教学、教书、育人职责是教师的职业特征。只有直接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人,才具备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②专业人员是教师的身份特征。教师是一种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师要达到符合规定的相应学历;二是教师要具备相应专业知识;三是教师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二是、教师必须从教于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三是、教师具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上,教师具有两种身份(双项),一方面,他们是普通公民;另一方面,他们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并由教育法律规范所设定。②与教师职务和职责紧密相连。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权利义务始于其取得教师资格并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任职,终于解聘。二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其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要求和基本保证。③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能予以保证的。
⑵、我国教师法律地位 ① 教师的法律地位就是通过立法确立的教师的职业地位。《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教师的平均工资应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从法律上来说,教师是一个专业人员,他承担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历史使命,应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②、教师法律地位主要通过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从本质上确立了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专业人员所特有的政治、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①我国教师的政治地位通过其享有的政治权利体现并受有关法律的确认与保护。②我国教师的经济地位通过法律所规定的收入水平和其他物质待遇来体现。③《教师法》的颁布确立了教师的职业声望。教师的职业声望是教师职业的声誉和名望的总称。
2、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分别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思考题2)P59
案例14:张某系某第一高中教师,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二十余载。由于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先后在教育报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其中某篇论文主张在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上因人施教,教学工作要有针对性,而不能不顾对象,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生搬硬套,那样只会把工作搞砸,误人子弟。此文见报后,受到教育界同仁的一致好评,被评为教学论文二等奖。
张某本人不仅刻苦钻研理论,更重要的是他能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付诸实践,他利用自己的心得体会,在班上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张某某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在学生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
由于张某在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5年他被评为县模范教师,获得县教育局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金500元。
2005年底,县教育局某位领导找到张某,想让他的侄子进入张某任教的毕业班,但由于该领导侄子的成绩较差,张某按照学校的规定婉转地拒绝了该领导的要求。
事隔不久,某县教育局突然收回张某某所获的模范教师称号,收回所得奖金,理由是教学模式老化,学生反映意见挺大,张某不配得模范教师称号。
张某得知此事后大为吃惊,立即找县教育局交涉,要求县教育局承认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保护自己辛苦得到的荣誉称号。但县教育局不予理睬。张某所在学校议论纷纷,人们传说张某出了问题,要不怎么回被剥夺“模范教师”称号?张某为此精神恍惚,精神压力很大,以至住院月余,花去医疗费500余元。张某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县教育局非法剥夺自己的荣誉称号,给自己造成了精神损害和经济损失,要求人民法院判令县教育局返还荣誉证书及奖金,并在原有范围内消除影响,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抚慰金。
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对工作认真负责,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成功的方法,用它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效果十分显著。这已经被实践所证实。张某所撰写的教育方面的论文,受到广大教师的好评,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对实践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他提出的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的观点,发展了前人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其已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重视,证明是可行的。县教育局所说的“张某撰写的论文哗众取宠,没有实际效果;张某教学模式老化,学生反映意见挺大”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县教育局未经认真调查,只凭领导个人好恶(本案中所提到的领导在剥夺张某荣誉的称号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未依法定程序便剥夺张某的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及奖金,构成对张某荣誉权的侵害,应当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判令:县教育局返还张某模范教师的荣誉证书及奖金500元;在原有范围内为张某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抚慰金4000元等。
教师依据法律规定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这是国家赋予教师职业的特定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干涉或阻挠。本案县教育局的某领导打击报复教师张某的行为,侵犯了教师享有的合法权益,县教育局对此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⑴、教师享有的权利。
①、教育教学自主权。是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包括:自主的组织课堂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其教学内容和进度,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在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实验和完善。
②、学术自由权。是指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包括:有权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创造性劳动;参加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术研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学术争鸣的自由。
③、管理学生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的权利。包括:教师有权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因材施教,指导学习;教师有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学习、劳动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有权运用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④、获取报酬权。是指教师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包括:教师有权要求所在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教育法律的规定、按时、足额的支付工资报酬;教师有权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⑤、参与教育管理权。是指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包括:教师享有对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批评和建议权;教师有权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以及其他适当方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⑥、培训进修权。是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的权利,该权利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包括:教师有权参加进修和接受其他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采取各种形式,保证教师进修培训权的行使。⑦、申诉权。教师的申诉权是指教师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教师有权向所属机关或者上级机关提出申诉要求做出相应的处理。包括:教师有权对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的有关侵权行为或不公正处理提出申诉;受理教师申诉的机关必须对教师提出的申诉做出客观公正的裁决;教师的申诉必须向主管机关提出,不可向行政机关个人提出,以免造成延误。
案例15:某中学,因翻修校舍,急需一部分资金,1990年扣留了全体教师从7月份到9月份的全部工资款额共计4.32万元。全体教师对学校的行为极为不满,联名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其申诉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3条:“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7条第4款规定: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带薪休假”的权利。要求学校马上归还扣留教师的全部工资。问:学校侵犯了教师的什么权利?教师的申讼能得到县教育局的支持吗?为什么?如何处理?
教师获取报酬权被学校侵害。教师的请求能得到县教育局的支持。原因是
拖欠教师工资,违反《教育法》、《教师法》,是侵害了教师合法权益的行为。它不仅侵害了教师获取劳动报酬的基本权利,危及教师及其家庭生计,还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处理:经县教育行政部门深入调查,查明该校拖欠教师3个月工资的情况属实。县教育行政部门责令该校及其责任人限期归还被挪用的教师工资,修建校舍的经费由该校另行解决。并决定对该校领导及其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⑵、教师的义务
《教育法》第8条规定了教师的六项义务:
⑴、遵纪守法义务。教师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包括以下几层含义:①教师必须遵守宪法、法律。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民主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
⑵、教育教学义务。教师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①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全面贯彻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②教师应遵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制定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③教师应当履行聘任合同中约定的教育教学职责,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教育教学任务。
⑶、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义务。基本含义包括:①教师应自觉的结合教育教学业务特点,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之中。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要遵循宪法确定的四项基本原则。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③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⑷、尊重学生人格义务。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不能侮辱、歧视他们,不能泄露学生隐私,更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因侮辱学生影响恶劣或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泄露学生隐私的,造成的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⑸、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教师应对有害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制止,批评和抑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其包含两方面含义:①教师制止的范围是特定的。教师在学校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活动中,对侵犯其所负责教育管理的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给予制止。②教师批评和抑制的范围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
⑹提高思想觉悟水平义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案例16:某校化学教师赵某参加了县教育学会组织的为期一天的学术研讨会。事先未向学校请假,也没有和教同班课程的其他教师串课,致使他所任教的两个班各有一节化学课没有上。学校按旷职论处,按照本校的有关规定,扣发其当日的工资和本月全勤奖,并在全校职工大会上提出批评。教师赵某对学校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向这所学校的主管部门提出了申诉。其申诉理由是依据《教师法》第7条第2款规定,“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要求返回扣发的工资和资奖金,在全校职工大会上取消对其所做的批评。
教育行政部门经调查,教师所述所情况基本属实。但认为,教师既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也应当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教师法》第8条第2款规定教师应当履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赵老师只强调了权利的方面,而没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执行教学计划,没有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学校做出的决定符合权限和程序,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事实清楚。因此决定:维持学校原处理结果。教师赵某内未向有关部门提起行政复议和诉讼。
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是正当的一项权利,也是教师法中所予以保障的,但任何权利的行使,不是没有条件的,应在完成本职工作或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否则,这种权利的行使是得不到法律保护的。本案中教师赵某因参加学术研讨会,而使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受到影响,其行为就不受法律的保护。
3、当前我国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
当前我国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通常由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与培训制度、教师考核与奖惩制度、教师待遇制度、教师申诉制度等组成。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一般包括教师资格基本条件、资格认定、丧失和撤销的原则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程序等内容。教师资格一经取得,即在规定范围内具有普遍使用的效力,非依法律规定不得丧失和撤销。《教师法》以及《教师资格条例》中,规定了在各级各类学校实行资格制度,对教师的资格分类、教师资格条件、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认定都有具体规定。
教师资格分类。主要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学,中等学校教师资格、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4、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条件有哪些?(思考题3)P62
它包括六个要件:一是必须是中国公民。这是成为教师的先决条件。二是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取得教师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三是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四是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五是身体素质。教师工作特点,从客观上要求教师的身体状况应符合有关规定。六是心理素质。教师工作繁重复杂,常常会遇到挑战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悲伤,还要承担来自各反面的压力,所以作为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便从容面对挑战,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5、教师的任职条件是什么?教师聘任的形式有哪几种?(思考题4)P65
教师的任职条件是:担任一定的教师职务,必须具备相应的任职条件。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具备各级各类相应教师资格;二是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三是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全面、熟练地履行职务职责;四是具备学历、学位及工作年限要求;五是身体健康。
②教师聘任的形式。教师聘任形式依据其聘任主体实施行为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形式:一是招聘。即用人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拔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二是续聘。即聘任期满后,聘任单位与教师继续签订聘任合同。三是解聘。即用人单位因某种原因不适宜继续聘任教师,双方解除合同关系。四是辞聘。即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法定行为。
6、谈谈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意义何在?(思考题5)P66页 《教师法》以教师为立法对象,把国家尊师重教的方针上升为法律,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意志。总则第一条对其立法宗旨作了明确规定:“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的任用、培养、培训、考核等作出规定,使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措施、标准,优化教师队伍,以尽快在我国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案例分析(P70-71页)
案例1:2009年12月15日上午,育才学校的老师刘某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小雨做错了一道很容易的题,并且这道题曾经讲过,就很生气,于是朝小雨腿上踢了一脚,没想到一脚下去之后,小雨一直喊疼,被同学扶回家。次日,小雨家长将小雨送往某社区卫生院进行诊治,后因疼痛并伴有高烧于2009年12月19日转入巩义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小雨家长和刘某的丈夫达成了给付全部治疗费2000元和其他费用3100元的赔偿协议。
2010年3月19日,小雨因右腿疼痛加剧再次入住某市人民医院,2010年4月5日被医院诊断为右股骨血原性骨髓炎,因为该病,小雨于2010年7月3日入住某部队医院进行治疗,前后共花去医疗费9425.43元。经法医临床司法鉴定,小雨右腿软组织受伤是血原性骨髓炎的诱因,二者具有因果关系。
随着治疗费的增加,小雨越来越感到此前签订的赔偿协议不公平,遂于2010年7月28日诉至法院请求撤销该协议,请求被告育才学校和被告刘某共同赔偿各项损失12380.69元.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刘某作为被告育才学校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踢伤原告,与造成原告血原性骨髓炎之间有因果关系,被告育才学校应承担被告刘某给原告造成的相应损失。但鉴于血原性骨髓炎系原告自身血液中带有细菌所致,且原告受伤后,治疗的不及时、不彻底导致损失扩大,育才学校承担全部损失17505.43元的30%即5251.63元为宜,扣除被告刘某代为支付的5 100元,应再支付151.6元。
问:⑴、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刘某的行为合法吗?为什么?
刘某的行为不合法,因为他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规定。⑵、在这一案例中,学校为什么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案件中刘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粗暴的方法,踢打学生,造成学生小雨身体伤害,应对小雨生命健康权的侵犯以及所造成的危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为教师刘某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侵权行为,属于职务行为,故学校要对此行为承担责任。⑶、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应该如何认识自己的职业?怎样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
①教师是了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教师地位的本质特征、是教师概念的内涵。履行教育教学、教书、育人职责是教师的职业特征。只有直接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人,才具备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为此,教师要达到符合规定的相应学历;具备相应专业知识; 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
教师具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上,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与教师职务和职责紧密相连,教师的权利义务始于其取得教师资格并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任职,终于解聘。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其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要求和基本保证。
②、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一是基于教学的宗旨和任务,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师必须享有一定的对学生的管理权限,二是基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的履行,实际上具体规定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平等的关系。首先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虽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居于受教育者的地位,但人格尊严是不许侵犯的。其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再次,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公正评价,教师评价不公正,学生有权向学校要求更正。
案例2:王某从某师范院校毕业后,被聘为某校初中数学教师。一年后,其所教班级的教学成绩明显下降,学生对他意见很大。教研组多次找他谈话,但王某态度消极,在成绩评定时,把对他有意见的学生的成绩评定为不及格。学校根据这种的情况,经研究,认为王某不再适宜当教师,决定调他负责学校的治安、收发工作。王某不服,于是,向教育局提出申诉。
问:⑴、本案中,学校是否侵犯了王某的教育教学权?为什么?
在该案例中,学校没有侵犯了王某的教育教学权。①因为王某虽然学历达标,但由于专业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尽—个合格教师应尽的义务,不能履行—个教师的法定职责,因此,王某就不应再拥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权利。②学校不让李某担任教学工作而改任其他工作是依法实施的学校行政管理行为,并没有侵害李某的“教育教学权”。
⑵、通过这一案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履行《教育法》第8条规定了教师的六项义务:⑴、遵纪守法义务。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⑵、教育教学义务。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⑶、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义务。应自觉的结合教育教学业务特点,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⑷、尊重学生人格义务。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不能侮辱、歧视他们,不能泄露学生隐私,更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⑸、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教师应对有害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制止,批评和抑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⑹提高思想觉悟水平义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篇:2016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教师招聘复习资料
1、什么是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新课程的学生观(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⑴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⑵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学生。⑷全体发展的学生。
2、新课程怎样使不同差异学生都得到发展
⑴认识每一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
⑵教师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提高提供服务。①珍视个性,尊重学生自由选择。②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时空、机会。③据学生内在需求和存在问题进行服务、指导。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①指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调控自我。②指导学生进行个性智能建构。
3、学习方式分类(6类)
(1)自主性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设计,自我获取,自我监控,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方式的特征:
主动性是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 ;独立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体验性是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
(2)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指在学科课程领域内以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展开质疑,发现问题,分析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3)合作性学习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个任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力的品质
(1)实事求是基本品质(2)和谐互动,博采众长是核心品质(3)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最佳品质(4)体验学习方式:是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并对自己亲历事实进行反思、体味、研究、领悟的学习方式。
⑴审视历程,突出反思性。⑵综合事实,突出探究性。⑶体验特质,突出领悟性。⑷调控自我,突出完善性。
(5)综合性学习方式,就是将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①.多种知识结构组合 ②.多种思维方式组合 ③.多种学习方式组合
(6)建构性学习内涵:学习者在与多种异构对象进行多元互动中,借助一定程序与方法,按照某一线索将获取的外部信息进行某种意义的内部结构重组的学习方式。
4、新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⑴学会倾听;⑵学会诱导;⑶学会沟通;⑷学会合作;⑸学会评价; ⑹学会研究;⑺学会体验;⑻学会建构;⑼学会管理;⑽学会创新。
5、“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1)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6、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什么教师要有多元学科知识结构?
(1)新课程内容的社会化要求教师具有多元学科知识结构;
(2)新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元知识结构和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
7、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强化哪些能力?
(1)教育科研能力;(2)交往与合作能力;
(3)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
8、教师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教师身心的健康;(2)增加教师之间互帮互学的机会;(3)促进教与学的活动;(4)有利于学校组织效能的发挥。
9、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热爱教师职业,认同自己的教师职业角色;(2)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自我意识;(3)坚韧与自制;(4)有效调节不良情绪;(5)好学与创新。
六、新学习观体现的新理念:
1、强调每个学生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在智能,努力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去探究解决问题,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2、强调大胆尝试、勤于动手,学会通过“做中学”,通过亲历事实索取反思体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3、强调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人的交往沟通、合作探究、团结拼搏中,进行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学会用合力提升自己,用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4、强调在自主互动中学会寻找事物整合点进行综合思维,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实现个性智能建构。
八、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九、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3、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十、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2、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3、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
(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4、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
十一、探究教学需要树立哪些基本观念?
1、潜能开发观
2、问题探究观
3、学生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
5、个性差异观
6、师生合作观
7、生命发展观
8、评价过程观
十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激发导入,自学探究;2解疑导拔,合作探究。3明理强化,实践探究;4激励评价,引伸探究。
十三、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1、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会学习”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 2)培养学生乐学、勤学、好学的学习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A善于创造性思维。B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C有“应激”的创造素质,D能够多侧面地思考问题。
十四、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让教师“动”起来
2、让学生“动”起来:1)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体验成功感受2)在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
3)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过程
十五、怎样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
1、针对基础差异,采用分层教学(1)目标弹性化(2)辅导层次化(3)合作层次化
2、开发气质差异,采取异质异教
3、尊重兴趣差异,鼓励自选学法
4、开发情感资源,运用激励机制(1)多向评价(2)多层展示
十六、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开展丰富多彩的讨论(1)研究协商2)有的放矢(3)互相提问(4)动态分组
2、及时调整合作方式
3、科学组织分层学习
十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1)教师要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2)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举止(3)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态度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十八、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1、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2)捕捉闪光点,激励差生主动参与学习
2、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1)创设情景,激励发问,让学生会提问题(2)创设“激发矛盾?’的条件,让学生善于提问题
3、培养学习热情,锻炼坚强的意志(1)创设问题情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十九、怎样让课堂充满探究的气息?
1、精心设计,保证探究活动的开展(1)营造特定的研究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究(1)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乐于探究(3)提供探究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乐于探究
2、铺路搭桥,保证探究活动的畅通(1)问题要有探究性2)讨论要有针对性(3)练习要有实践性。
3、留足空间,保证探究活动的落实(1)少“占”多“让”(2)少“扶”多“放”
二十、怎样才能在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1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2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
(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3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
(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4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5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6怎样开发校本课程?
1、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可以到外地校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作法。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教材。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2、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3、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一,知识的锁碎化问题。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
第三,管理的问题。
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5、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什么?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第一,整体性。第二,实践性。第三,开放性。
第四,生成性。第五,自主性。
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不家务事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8、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第一,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第二,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第三,加信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19样理解“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20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1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22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3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4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25教师尤其应该尊重哪六种学生?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26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27尊重学生,怎样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大声训斥学生;4)不冷落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28怎样赞美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9怎样帮助学生?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30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31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41、什么是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4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43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弊端?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第二,以“章”为本,形式广义泛滥。第四,以“权”为本,权立至上。
45、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第二,建
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4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重视发展,淡化化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7、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二)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三)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四)评价主体——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
(五)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8、实施发展性评价有哪些建议?第一,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第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讨论。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平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地方。第四,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作计划。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改进评价工作方案。
49、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2)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3)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50、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51、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1)道德品质(2)学习能力(3)交流与合作(4)个性与情感。
52、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有哪些意义?(1)质性的评价方法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不仅具体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且较好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质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因此,质性的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53、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1)评分者的选择。(2)评分方式的选择。(3)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54、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首先,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其次,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再次,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55、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四个工作环节?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二、设计评价工具。
三、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56、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1)职业道德;(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3)教学设计与实施;(4)交流与反思。
57、如何开展教师自评?
(一)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
(二)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
(三)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
(四)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58、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什么?重要原则之一,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重要原则之二,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重要原则之三,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重要原则之四,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
59、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变化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首行,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60、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原则是什么?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67、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是什么?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把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和尚未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及素质并据此确定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68、怎样理解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因而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9、怎样理解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70、怎样理解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71、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
72、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士资源等。
73、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像综合实践活动,它虽然是国家规定课程名称和课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但具体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则完全要由学校来决定,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就需要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否则,课程改革的许
多目标就会落空。
74、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1)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2)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3)具有钻研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4)具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制。5)具有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必备的教育设施与设备。
75、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是什么?第一,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被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第二,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第四,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76、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哪些?1)课程选择;2)课程改编;3)课程整合;4)课程补充;5)课程拓展;6)课程新编。
77、校本课程实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2)校本课程的试验;3)选择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4)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
78、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制订包括哪些方面?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
79、怎样理解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主要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80、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什么?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2)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3)正确处理好三类课程的关系。4)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81、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1)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2)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8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学生、教师和学校成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主要考察对象,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2)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3)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第四篇:教师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试题及答案5
对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由学校发给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受完当地规定年限义务教育获
得的毕业证书或者结业证书,可视为完成义务教育的证书。
49、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因学业成绩优异而提前达到与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相
应的初等教育或者初级中等教育毕业程度的,可否视为完成义务教育?
可以视为完成义务教育。
50、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什么费用?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杂费。
51、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收取费用标准和具体办法,谁提出方案?谁
批准?其他单位是否有权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和向学生乱收费用?
收取杂费的标准和具体办法,由省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提出方案,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他行
政机关和学校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自行制定收费的项目及标准;不得向学生乱收费用。
52、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不应当酌情减免杂
费?
应当酌情减免杂费。
53、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享受助学金的贫困学生是指那些学生?
初级中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困难地区、边远地区的小学及其他寄宿小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54、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实行助学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哪级人民政府规定?
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55、按照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是什么?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必须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省级教育主管
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56、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使用教科书是如何规定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
当选用经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审定或者其授权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的教科书。非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
使用。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57、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学生人身权和人格权的是如何保护的?
(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
58、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应当使用语言是如何规定的?
使用普通话。
59、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民族自治地方义务教育法的特殊规定是什么?
(1)民族自治地方应当按照义务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组织实施本地区的义务教育。
(2)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依照有关法律决定。
(3)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的学校,应当在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开设汉语文课程,也可以根据
实际情况适当提前开设。
60、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有什么要求?(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
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2)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寄宿制小学设置可适当集中。
(3)普通初级中学和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设置,应当根据人口分布状况和地理条件相对集中。
(4)盲童学校(班)的设置,由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聋哑学校(班)和弱智儿童
辅读学校(班)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
61、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的省级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权利义务是什么?
(1)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实施义务教育各类学校的经费开支定额,并制订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的公用经
费开支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和校舍建设、图书资料、仪器设备配置等标准。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实施规划,使学校分期分批达到前款所列的办学条件标准,并进行检查
验收。
6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在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实施义务教育费用方面的规定?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
措。
(2)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
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3)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办学单位或者经国家批准的私人办学
者负责筹措。
(4)中央和地方财政视具体情况,对经济困难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给予适当补助。
(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
6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对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节如何处理?
(1)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
(2)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
(3)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4、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学校的勤工俭学收入如何使用?
学校的勤工俭学收入,部分应当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65、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实施义务教育各类学校的新建、改建、扩建是如何规定的?
实施义务教育各类学校的新建、改建、扩建,应当列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并与居住人口和义务教育实施规划相协调。
第五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课外校外教育的三种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
(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51.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测定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
52.教育评价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53、结合实际试述作为一各21世纪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养?(1)思想政治素质:政治思想素养了职业道德素养,其中后者包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2)教师的智能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结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54、结合实际试述老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发扬民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55、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5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57、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58、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59、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6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61.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达 能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教育学选择填空题
1、《绪论》 最早阐述教育目的、制度、内容、方法、师生关系的教育专著是《学记》。童年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政治基础、一定的文化基础。贯穿于《大教学论》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自然适应性原则,人生阶段一般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2、《教育基本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反映的是社会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另一条反映的是人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学校教育的出现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独立、分化出来的一大标志。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迅猛,在教育上表现为由主要为继承已有文化遗产服务逐步向主要为未来社会服务,即由继承型转向发展型模式。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化的人。在现代社会里,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等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一定社会里,通过组织控制、政策限制、法律强制和思想教育等途径实现着其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具有文化功能,这一功能表现在延续、更新、普及、整合文化上。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上,教育以人为对象,以育人为己任。学会行走和初步掌握口语是婴幼儿期极具重要意义的两件事情。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养育是婴儿教育的首要任务,好奇心是人的智慧发展的原动力。童年期最为艰巨的任务是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核心任务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也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青年应学会选择。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外两大类,内部因素主要是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外部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构成人的生活环境。生物本能起源说的观点是法国利托尔诺。教育的心理模仿说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奴隶社会是教育作为独立活动的形成期。制定教育目的是社会实现对教育进行控制的中心环节。原始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内容的同一性、整体的原始性、形态的融合性。文化通过文化背景对教育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提高人们的教育需求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政制度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养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满足婴儿的合理需求;有意适度训练其器官;在生活环境中有意设置丰富的刺激物;尽量接近自然。早期教育需特别注意的是:关注非智力因素,为正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幼儿口语,教幼儿学会使用玩具、器具。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愉快教育的核心是不断获得成功。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有: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马恩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素质的基本属性有:相对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应试教育的主要危害有:严重地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摧残身心健康;压抑个性发展。在西欧,教会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封建主培养骑士。三类基本教育目的即个体本位观、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和文化本位观。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制定教育目的时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一般来说,教育目的包括两大构成要素,一是规定所培养的人具有的社会功能,二是规定通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要形成的各种内在素质及其结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共同构成。德育是以培养教育对象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等。德育的实质就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智育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体育,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美育是掌握审美知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教师与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的教,“教有法而无定法”说明了教师工作具有创造性,教师的劳动也有复杂性,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学生主体性表现在:创造性、自觉性、独立性。学生客体性表现在:向师性、依赖性、可塑性,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社会的作用、对学生的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师生关系通常表现为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而后者又包括情感关系和认识关系。根据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分为命令-服从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参与型。
5、《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近代最早的学制是癸卯学制,解放以来我国学制基本上沿用1951年学制,我国当代学制改革的主要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制按横向划分有: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学制建立的依据有:社会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状况、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本国原有学制和本国历史文化传统。我国学制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改革学制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1951年学制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放的方针。1958年学制进行了十年一贯制的试验。
6、《德育工作》 构成德育过程的主要形态是: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从学生的道德意志、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作为开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包括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品德评价法有四种主要方式:表扬和奖励、批评和惩罚、评比竞赛、操行评定。德育方法除说理教育法外,还有实际锻炼、示范教育、陶冶教育、自我教育、品德评价法五种方法。
7、《教学工作》 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制定有关课程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对班级授课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说明的著名教育家是夸美纽斯,杜威主张“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传递-接受式源于赫尔巴特,情境-陶冶式吸取了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并参照我国教学实际工作的成功经验概括而成。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布鲁纳和杜威抽倡导的发现教学法。学校的正规课程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教学计划、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教科书。中小学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以
传授知识的手段为标准分为: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的根据是:教学目的、教师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的特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和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考试。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指向性、简略性、操作性、整体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隐蔽性、全程性、非预期性。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学校的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小学常见的显性课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课程计划由学科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学周安排组成,其中心内容是学科设置。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认识对象间接性和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和高效性。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提问、讨论、读书指导法。讲授的方式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参观法。参观的种类有,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实验有感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复习巩固性实验。中小学学法指导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复习教学和远程教学。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其中钻研教科书是备课的中心工作,要求做到“懂”、“透”、“化”三个程度。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教案、提纲式教案、综合式教案。课外辅导的形式有个别和小组辅导两种。教学效果的反馈环节是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考试、考查是检查学生成绩的方法。
8、《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是班主任工作,公正性原则上是班主任工作中致辞关重要的原则,培养班集体的先决条件是确立奋斗目标,调查了解学生是建设班集体方法的第一步,常规性班级管理包括: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有学生对班主任说放在笔盒里的10元钱不见发了,班主任怎么做最好: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希望拿钱的同学主动承认,教育同学加强防范意识,希望拿钱的同学悄悄把钱放回原处。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是班主任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解决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和协调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规律和特点的反映。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有:全面性、公正性、民主性。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有民主意识。班干部的选拔和评优应该民主评议。新生的入学教育包括适应教育、常规教育、传统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班集体的管理包括常规性的班集体管理、阶段性班集体管理、毕业班集体管理。制定班主任计划包括学期工作计划、具体执行计划。总结有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有: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9、《课外校外教育》 课外校外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专题集会属于群众性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区别是组织者不同,它们的联系表现在有共同的特点、作用、内容和形式上,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有:形式上的多样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内容上的广泛性、组织上的自愿性。群众性活动有:报告会、座谈会、专题集会。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自愿性原则、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要养育结合。
10、《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学校领导在执行阶段的重要职责是协调。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校长在处理学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决策的层次性,体现管理方向反映学校管理全局的是计划,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的方法,而经常运用的最具有传统色彩的方法是思想品德的方法。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检查和指导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职能。现代学校管理必须实行教师岗位责任制的客观要求。教师岗位责任制的“三定”工作指定编、定员和定工作量。教师的任用制度包括:派任制、聘任制和代用制。教师考核分全面考核和单项考核两种,对教师的考核一般采用平时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学校管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包括:制订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和总结提高。教师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有脱产进修和在职进修。在执行阶段,学校领导主要应该抓好组织、指导、协调和激励工作。
11、《教育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应坚持为人类做贡献的教育价值观,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应是教育总目标,“一条龙”的改革是指“中小幼”整体改革。新时期基础教育中德育的突出特点是德育的主体性、德育的开放性、德育的复杂性。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包括单项改革和综合改革。教育民主化具体表现在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管理民主化、教学民主化三个方面,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实施的单项改革主要有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管理改革。
12、《教育科研》 划分是最基本的分类方式,资料的整理研究是最重要的关键性的,研究当代教育发展,指导当前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科学研究主要具有的两大特点是艰巨性和创造性。理论假设的三个阶段:发现新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构建假设的核心,抽出某种推测性设想,构建假设的推论部分。为了正确地进行分类,需注意的几点是:标准同
一、结果相称、子项相斥、逐级划分。科学抽象应符合的要求有:以实践为基础,且必须回到实践中体验其正确性、科学抽象出的东西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高层抽象必须能演绎出低层抽象。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从范围分,教育科研有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性质分教育科研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来说,教师应选择个人力量就能承担的、微观的、以应用为主的教育研究课题。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起始环节。教育科研过程就是对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分类方式按照复杂程度分为划分、整理次序、系统分类三种。强调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搜集数量资料和非数量资料相配合,是当前教育科研的一大特点。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有教育科研报告和教育科研论文。教育科研报告包括实证性,文献性研究报告。按写作要求,教育科研论文分为投稿论文和学位论文。若按研究层次,教育科研论文分为经验性论文、评述性论文、研讨型论文和学术型论文。前言、正文、结论是实证性研究报告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在实验报告中正文由实验进程、方法和结果构成。撰写教育科研报告的过程有三个环节,写作提纲、撰写初稿(中心环节)修改定稿。谋篇构思的关键是安排好层次结构。
13、《教育测评》 教育测量的要素有单位、参照点、量表。根据测量的内容教育测量可分为学业成绩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根据实施测量的时机教育测量可分为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根据测验结果的评价标准,教育测量可分为常模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良好的测量应具备的条件是正确性、可*性、鉴别性和实用性。测验编制的中心环节是编制题目。根据学生自由反应的程度,可以将主观性试题分为限制反应试题和扩展反应试题。根据评分是否客观把试题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类。教育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按评价的方式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测量功能、诊断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导向功能。教育评价可分为准备、实施、和结果处理三个阶段。客观性试题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和简答题。
14、《教育现代化》 教劳结合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它一方面强调教育必须结合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则强调生产劳动必须依*科学和教育。就全国而言,农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在规划成人教育时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多形式和多渠道筹措教育办学经费,是中国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唯一途径是教劳结合。教育的经济效益是通过育人来实现的。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教育水平,其政治目标具有导向功能,其经济目标具有间接性,社会互动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哈弗罗克。教育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基础地位、优先地位。
二、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1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1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1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2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2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2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2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2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2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2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2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3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3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3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3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3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3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3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3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3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4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4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4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4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4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4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4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4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 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4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4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5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5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5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5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5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填空、选择题
1、《绪论》 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现象(又被称为心理活动)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我们所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教育性原则。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2、《心理实质》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
3、《注意》 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正在上课时突然的事件引起学生产生的是无意注意。老师讲课时,, 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引起学生无意注意。“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广度的的表现,“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配的表现。专心做功课是有意注意,人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听课又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分散,听课做笔记是注意的分配,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刺激物的强度一般是指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4、《感觉》 一般地,微弱刺激物能提高其它感觉的感受性,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是反比的关系,根据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的特点,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有视觉、听、嗅和味觉。内部感觉有肤觉、内脏觉、平衡觉和运动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根据知觉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可以把知觉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知觉的整体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适应现象,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称为错觉,人们往往把相似的,接近的,连续的事物知觉视为一个整体,这是由于知觉的选择性。由于一系列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做暗适应。反映头部运动频率和方向的感觉叫做平衡觉,对自己的身体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叫做动觉。
5、《记忆》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记忆可分为三大系统: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根据有无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意义识记的条件是理解;机械识记的条件是多次重复。艾宾浩斯是第一个对人类记忆进行科学实验的人,揭示了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感觉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最多不超过2秒,表象和词语是记忆的主要形式。
6、《思维和想象》 思维的反映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思维过程之中,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做动作思维。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创造想象。有意想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不同,可分为再创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的功能包括预见功能、补充功能和代替功能。思维的品质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有分析无综合。想象的特点是新形象,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科学家计算出地月之间的距离是四十万公里,这一活动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7、《情感》 人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三种。情感的功能有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三方面。按情绪状态分类。情感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热情四种,情感的产生常以需要为中介。“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是心境的特征。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
8、《意志》 意志行动对人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意志行动可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大的阶段。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四个方面。按趋避方向,动机冲突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三种。采取决定阶段可分为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制定行动计划三个环节。意志行动的几个特征中,最能体现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征是克服困难。采取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优柔寡断”与意志的果断性品质相反,“人云亦云”是缺乏意志自觉性的体现。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行动是意志行动的特征之一,动摇、顽固是与坚持性相反的不良品质。
9、《个性》 个性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制约性。动机意向、意图信念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的表现式。人的个性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其中信念、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制约着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直接推动人产生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因叫动机。个性具有稳定性特征,说明人的个性特征是相对的,在评述个性的本质时,主要标志是社会。自我意识在个性中的作用是调控。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叫间接兴趣。
10、《个性心理》 气质类型首先是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抽出,后被古罗马医生盖伦继承,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即多血型、胆汁型、粘液质、抑郁质。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五种基本能力。1905年,法国的心理学家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量表。智力测验也称一般能力测验,比较著名的广泛使用的量表有斯坦福-比纳量表、韦氏量表。气质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即心理过程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的特征。“大器晚成”与“早慧”是能力发展时间差异的表现。直率、易冲动心理活动突发外倾气质属于胆汁质。安静、稳定、反映迟缓内倾的气质属于粘液质,强-不平衡-不灵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兴奋型。学生马虎粗心或细致认真,反映的是其性格的对待现实特征。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勇敢、勤劳、朴素的特征主要属于性格。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是创造能力的特征。
11、《学习心理》 人类的学习是自觉能动地以语言为中介,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发展认识能力和培养品德的过程。学习理论主要有三大派别,联结学说、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是:准备律师、练习律、效果律。奥苏贝尔依据学习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类;根据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学习动机变量对学习的作用犹如“催化剂”。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是学习需要。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特久的行为变化。
12、《学习心理2》以是否找到具体事物来表示概念作标准,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概念可分为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华莱士提出问题解决四阶段模式为:准备阶段、孕育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概念形成是学龄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从学习方法上看概念形成属于发现学习。概念同化具有不同的模式,一般可以概括为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定势属于顺向迁移。官能心理学是形式训练说的思想基础。共同要素说的提出者是桑代克,学生的创造性有三次下降,6岁入学的时候,9岁左右,14岁左右。
13、《品德心理》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改变经历三个阶段:顺从、认同和内化。品德一般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唯智派认为,人的确品德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主张进行伦理谈话和系统讲授道德知识。行为派认为,人的品德是我们所有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他们重视行为方式的训练,行为习惯的培养。
14、《心理健康》 学习障碍是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缺乏。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学习的情绪障碍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异常情绪状态,主要有厌学、考试焦虑症、学校恐怖症等。心理咨询以其方式划分,有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尊重信任的原则、预防性原则、长善救失和保密原则。心理咨询是帮助情绪自我提高、健康成长的过程,而不是替来访者作决定。
问答题:
1、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2、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3、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4、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5、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7、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8、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9、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0.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11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12、注意的品质有哪些?注意的范围、集中性、稳定性、分配、转移。
13、中学生注意的特点有哪些?(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2)有意后注意得到较快的发展(3)注意的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4)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
14、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1)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活动变化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主观原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15、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干扰。合理地组织活动。
16、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7、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因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状况;对象和背景的组合关系。
(2)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经验和情绪状态
18、简述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19、情感的功能有哪些?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20、个性有哪些基本特征?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社会制约性
2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2.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改进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防止干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利用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合理地组织好教学进程;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正确组织课堂教学(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2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习善于组织自己注意的能力(2)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3)教育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4)要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己排除干扰的能力(5)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针对学生注意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
24.什么是观察?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措施有:(1)观察前必须向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在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3)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记录或报告(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5)在观察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加
(6)在观察过程中,要有言语活动参加。
25.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教育学生合理地满足和调节需要(3)丰富多样的情境教育(4)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2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2)注重培养健康的情感(3)培养和增强责任心,强化坚持性和自制性(4)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5)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6)通过适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7)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8)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
27如何培养创造性?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解除儿童对错误的恐惧心;鼓励幻想;鼓励和创造性的人接触;鼓励个人的首创;避免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造潜力的人。28.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2)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和法则的迁移(3)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4)培养可逆联想的习惯(5)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专用(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
1.教育: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育学为形式,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3.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之上的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2006)
4.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教育现象。
5、《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独立标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6.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7.教育学的四个派别:实验教育学(拉伊、梅伊曼),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哥),实用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布厄迪尔、阿普尔、吉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亚、凯洛夫、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
8、教师的专业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结合的“双专业”。
9.接受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凸现教师专业化,这是区别于只受过普通教育的外行的重要标志。
10.“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对教育的斫狻?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11.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12.瑞士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13.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14.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15.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16.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第二章 教育、学校与学制
1.原始社会晚期,学校的萌芽已经出现。2.正式学校的产生 时间:奴隶社会
条件:⑴经济基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⑵文化基础:文字的出现。⑶政治基础: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
3.学校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古代学校和现代学校。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代学校特点:学校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学校教育有明显的阶级性。现代学校特点:⑴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⑵学校教育内容极大的丰富。⑶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⑷摒弃呆读死记的教育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开拓创新精神。⑸成人教育迅速发展,创痛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⑹学校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
4.学制:广义上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制度。(2007真题)
5.学制建立依据:⑴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和制约。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⑶人口状况⑷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⑸吸取原有制度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6.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等几个部分。(2007真题)
7.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共同趋势: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他体系,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想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⑴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⑶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⑴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⑶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2006)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政治民主,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域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文化史教育资料的来源,制约着教育资料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氛围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008)
5.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6.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7.素质可分为三类: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8.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进而也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9.成熟以及所导致的年龄阶段特征也对教育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格赛尔的爬楼梯实验和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2004)2.教育目的的构成:人的身心素质(核心部分),人的社会价值。3.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4.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本名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5.教育目的确定的理论观点: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我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培养劳动者和建设者、要求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个性、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确定教育目的的两大理论:个体本位论(卢梭)和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8.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独立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不排斥。全面发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我们并不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的个性。(2007)
9.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学生既要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要充分发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素质的使命。(2008)
2.教师的德性:善心;责任心;公正。
3.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识知识(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工具性学科)+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
4.教师的能力结构:一般能力(观察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特殊能力(教学实践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5.教师的职责和角色:⑴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引导者。⑵教师是学生成为完整人的促进者。⑶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6.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多样性的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生是能动性的人、学生是创造性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007)
7.中学生的基本特征: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
8.现代新型师生关系:⑴教学上的授受关系。⑵人格上的平等关系。⑶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9.如何解决师生冲突:⑴建立积极的冲突观。⑵全面评价冲突所产生的影响。⑶采取有效策略解决师生冲突。(托马斯提出五种处理人际冲突的策略:回避策略、强制策略、可知策略、合作策略和妥协策略。)
10.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⑶了解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⑷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11.教师的社会作用:⑴传递人类社会文化成果的作用。⑵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⑶塑造年轻一代心灵的作用。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2.教师的劳动任务:搞好教学、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关心学生健康、推动社会发展。13.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2.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学科课程(主张分科教学)、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为主来组织的课程类型,主张“做中学”)。
3.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第七章 教学
1.教学: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2.教学的一般任务:
⑴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⑵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⑶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⑷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师生教与学的统一活动。课堂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006)
4.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5.制定进度教学计划的顺序:学期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6.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7.上课的基本技能:讲述、教学对话、板书、布置家庭作业。8.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9.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0.试题类型:供答型(简答式和陈述式),选答题(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组配式试题)11.测验种类:论文是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性测验、标准化测验。
1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示范模仿教学方法、文理科教学方法。
13.教学策略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
14.班级授课制:指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15.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⑵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⑷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⑸师生、生生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使学生形成社会性素质和人格特征。
16.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⑵不利于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⑶不利于因材施教。⑷难以体现灵活性特色;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⑸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
17.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师生可以充分互动。
1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9.教室布置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且具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20.常见的教学策略: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策略;布鲁纳——发现学习策略;布卢姆——掌握学习策略;卡尔·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策略;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策略(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克拉夫斯基——范例教学策略。
第八章 德育
1.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2.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⑴德育的社会历史制约性。⑵学生的知、情、形、意等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⑶学校德育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和交往的过程。⑷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⑸多方面教育影响实施优化组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理念:⑴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论。⑵从学生实际出发。⑶坚持知行统一。⑷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5.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发、表扬奖励与批评法。6.德育工作的新形式:社区教育、业余党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德育基地。
7.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第九章 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⑴密切联系,相互促进。⑵德育发展学生的智力。⑶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同时德育也有助于学生积极学习,不断进步。⑷不论是智育还是德育、美育都离不开体育,都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体魄。⑸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及锻炼身体。⑹美育与德育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和心境下愉快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第十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主任起着引导、协助、监督、咨询等作用。2.班级组织的特点:教育性、社会性、平等性、准自治性。
3.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2006)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4.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班主任最关心的两件事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和让学生听从老师。班级管理无形中受到分数与教师权威的双重制约,因此形成班级管理的极为简单的因果关系:学得好的,受到鼓励,并且越来越好;学的差的,受到批评,并且越来越差。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班干部相对稳定,使得一些学生养成了“干部作风”,而多数学生希望为班级做点事却没有机会。学生把班干部标志只看成荣誉的象征,但是缺乏主人翁意识。
5.关于班级管理问题的对策:⑴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⑵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⑶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⑷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6.班级活动组织:⑴设计(活动资源的挖掘、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主题的提炼、活动标题的拟定、活动形式的选择)。⑵准备(撰写计划、落实人员、准备材料、选择场地、活动的外部联系)。⑶开展。⑷后续。班主任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7.班主任的角色作用:⑴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⑵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⑶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8.班主任工作的意义: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得力助手,对全班学生的健康和学发展负主要责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不仅是联系各科教师与团队组织的纽带,还起着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作用,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
9.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⑴对社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⑵对学校,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⑶对同事,协调好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配合其他老师的工作。⑷对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个性。
10.班主任教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激励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模拟法、暗示法和契约法。11.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⑴教师的领导风格。⑵班级规模。⑶班级的性质。⑷对教师的期望。
12.艾里斯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第十一章 课外、校外教育
1.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⑴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⑵是对青少年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⑶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⑷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2.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特点: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3.家庭教育的特点:内容生活化,方式情感化,方法多样化。
4.学校、社会、家庭的关系:⑴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⑵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⑶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⑷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
5.课外活动的内容:政治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6.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性活动(基本组织形式)、个人活动。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专用(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个体心理可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等三个方面。4.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法则。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6.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2.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3.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4.感觉现象主要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和联觉。(2006)
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应。6.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7.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第三章 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3.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4.注意的种类:⑴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即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⑵随意注意(有意注意),即自觉地、有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⑶⑶随意后注意(有以后注意),即有预定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5.注意的品质特征: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6.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⑴原有活动吸引注意的程度。⑵新的事物的性质与意义。⑶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7.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⑴不随意注意规律的应用:尽量防止分散注意的刺激出现。防止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⑵随意注意规律的应用:明确目标任务。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正确组织教学。(2008)
第四章 记忆
1.记忆是人脑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现的过程。2.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回忆。从信息加工上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2006)
3.记忆的主要类型:⑴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⑵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0.25秒—2秒)、短时记忆(5秒—2分钟)、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直至终身)。
4.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2007)6.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⑴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⑵学习的程度。⑶事迹材料的系列位置。⑷识记者的态度。
7.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提取失败说。8.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⑴给信息再加工提供机会。⑵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⑶增加信息加工的深度。
9.有效的复习方法:⑴及时复习⑵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⑶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⑷复习方法多样化。⑸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⑹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10.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1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⑴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⑵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⑶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⑷注意数学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五章 思维
1.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问题性。
2.思维的类型:⑴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同划分:知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009)⑵根据逻辑性分:分析思维、知觉思维。⑶根据指向性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⑷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3.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方式。4.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5.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6.问题解决的阶段:⑴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⑵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⑶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⑷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⑴人的知觉特征。⑵定势与功能固着。⑶个体经验水平。⑷情绪与动机。⑸个性因素。(2008)
8.影响创造性的因素:酝酿、社会因素。
9.创造性思维的培养:⑴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⑵培养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⑷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10.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
11.想象的种类:⑴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⑵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⑶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12.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13.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形象性、新颖性。第六章 情绪与情感
1.基本的情绪分类:快乐、悲伤、愤怒、恐惧。
2.情绪按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⑴心境: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具有弥散性的情绪分类。⑵激情: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⑶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迫状态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2004)
4.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2009)5.压力与心理反应:抑郁、焦虑、恐惧、狂躁。
6.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⑴只觉自己的情绪状态。⑵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⑶合理宣泄负面情绪。
7.健康情绪的培养:⑴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⑵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⑶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⑷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⑸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⑹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8.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⑴双趋冲突。⑵双避冲突。⑶趋避冲突。⑷多重趋避冲突。
9.意志品质的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第七章 需要与动机
1.需要是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006、2009)
3.动机产生的条件:人的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相结合而产生的。4.动机的功能:引发功能、指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5.学习动机的激发(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育。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⑷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争。⑸正确指导学习成绩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⑹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
第八章 能力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⑴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发展。⑵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⑶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⑷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
2.能力的分类:⑴按功能的倾向性分:一般能力、特殊能力。⑵按能力的功能分: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⑶按能力参与其中的活动的性质: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3.能力形成的原因与条件:遗传、环境和教育(产前环境和幼教、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2008)
4.多元智力理论(2006):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提出。观点: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5.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启示:⑴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社会实践。⑵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是片面的。⑶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⑷音乐、美术、体育或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是高智商的表现。
6.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7.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即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第九章 气质与性格
1.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2.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对气质的分类: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3.体型说——克雷奇摩;激素说——伯尔曼;血型说——古川竹二;活动特性说——巴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普洛夫。
4.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5.性格与气质的关系:⑴气质更多的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主要是先天的;性格更多的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后天的。⑵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⑶气质可塑性较小,变化极慢;性格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较明显。⑷气质可以按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使性格具有独特色彩。⑸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⑹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6.性格评定的方法:行为评定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个案法)、实验法、测验法。
7.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第十章 态度与行为 1.印象形成效应:⑴刻板印象(归于某个类别)。⑵首因效应(陌生人)和近因效应(熟悉的人)。⑶晕轮效应(光环效应)。⑷投射效应(以己度人)。
2.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3.从众的分类: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4.从众的原因:行为参照、偏离恐惧、人际适应。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⑴预防精神疾病,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⑶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⑴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教育法律法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法律法规考试章节考点)
第一讲 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
1、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
2、依法执教具有四个特点:①执教主体的特定性;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①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定的,只能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实施教育的教师的执教活动,必须依照教育法律进行并受教育法律调整和规范;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既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集权利处义务为一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3、当代教育为什么必须依法执教?(或简述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义务)
答:当代教师依法执教是因为:①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③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④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4、简述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哪几部?
答: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①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②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④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⑥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⑦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与教育有关法律《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5、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颁布实施至今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
6、“依法执教”和“以法执教”区别:
依法执教是指依据法律来进行执教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以法执教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执教活动,它侧重于法律形式的应用。第二讲 教育法律基本知识(上)
1、狭义的教育法,是特指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订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在我国它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最高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2、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这是从教育法所具有规范性角度来探讨的;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国家意志性的角度探讨)
国家能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或认可两种方式确定的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法。
③教育法是统治阶段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鲜明的阶级性角度)④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特殊的强制性角度)⑤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范。(遵循的客观规律性的角度)
3、教育法的体现的统治阶段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段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复定的。
4、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②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③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原则;④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原则;⑤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5、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受教育机会一律平等。教育机会平等表现三个方面:起点上(入学上)的平等、过程上(就学过程)的平等和终点上(学业成就上)。
6、教育法的作用: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教育作用;④预测作用;⑤强制作用;⑥奖励作用。
7、教育法律规则的结构三要素:假定、处理、法律后果。
8、教育法律规则的类别:三个类别,分别是①按照教育法律规则调整方式的不同划分授权性规则和义务规则。②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划分,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③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划分,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第三讲 教育法律基本知识(下)
1、判定是不是教育法律关系标准:如师生是,朋友不是。
L是教育法律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2、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观。
3、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必须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少数情况下至少也应具备权利能力。
4、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5、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为:①公民;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③国家机关;④利益共同体;⑤国家。
6、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
7、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为:①物;②行为及其后果;③精神产品。
8、教育法律事实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它主要两种形态:一是教育法律事件,二是教育法律行为。
9、教育法律的本质复定着教育法律的形式。
10、列举或简述我国教育法律形式的类别:①宪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②教育法律;③教育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教育法律;⑤教育规章;⑥国际教育条例、协议。
11、简述判断和确定教育法律的效力等级通常应遵循原则:①下位法服从上位法;②特殊法优于一般法;③后定法优于前定法;④特定程序法律优于一般程序法律;⑤被授权机关的立法等同于授权机关自己的立法。
12、九部教育法颁布七部,目前《社会教育法》和《教育投入法》未颁布。
第四讲 教育法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法国外最早产生(或最先)奴隶社会。
2、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令的国家。
3、奠定英国教育发展基础是:1944年的《巴特勒法案》,它确立英国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一直到继续教育的公共教育体系。
4、法国:1883年《基佐法案》。
5、日本:明治维新。
6、国外现代教育法四个特点:①教育观的法治化;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义务教育法;③教育法律关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④教育发达国家竞相进行新的教育立法。
7、1982年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8、判断是哪一个国家时间:20世纪80—90
①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②1989年法国《教育指导法》;③日本1990年《终生学习振兴法》;④1992年俄罗斯《教育法》;⑤1994年美国《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9、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法规,但未实施。1903年清政府颁布《秦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1906年,清政府颁行《强迫教育章程》要求广设幼学所,幼童至7岁须令入学,幼童及7岁不入学者,罪其父母。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强迫教育法令。
10、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这是建国后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行政法规。
11、影响教育法产生与发展主要原因:①教育和法律两种社会现象职能的交互作用是推动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②教育权的社会化、国家化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③科技的发展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④现代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现代国家法治化等也是影响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因素。
第五讲 教育法与教育政策
1、教育政策具体表现形式:①党的政策文件;②国家的政策文件;③党和国家机关联合制订发布的文件。
2、教育政策的特点:①政策性;②可行性;③原则性;④权威性;⑤移定性。
3、简述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区别:①两者的制定机关和程序不同;②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③两者调整的范围、实施的方式不同;④两者的稳定程度不同。
4、教育法以教育政策为指导。
第六讲 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
1、我国现行立法体制属于“一元多级”。
2、简述立法的程序:①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②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③教育法律案的通地;④教育法律的公布。
3、享有教育法律议案、提案权的主体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或30名以上全国人大代表等。
4、在我国,法律案通过的法定多数是全体代表或委员的过半数,宪法的修改则需要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
5、教育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具体适用教育法律规范的专门活动。
6、简述教育执法的特点:①从实施方式和活动性质目的地,教育执法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以国家名义适用教育法律的专门活动。②从执法主体看,教育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适用教育法律规范的活动。③从执法依据和执法后果看,教育执法是使用教育法律规范并产生特定法律后果的活动。④从执法要求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⑤从执法对象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以教育法律规范使用特定对象的活动。
7、教育执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8、教育执法的基本原则:①行政合法性原则;②行政合理性原则;③责任行政原则。
9、行政行为有无裁量自为标准:分为羁束性行为和自由裁量性行为。
10、教育执法的形式:①教育行政措施;②教育行政处罚;③教育行政强制执行;④教育行政救济。
11、原国家教委1998年3月6日颁布了《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处罚种类:P98。
12、教育司法:在法院内部,专门设立教育司法专门机构有三种:①教育巡回法庭(上海长宁区人民法院);②教育法庭(吉林四平、湖南张家界);③涉教案件领导小组(吉林白山市)。
13、所有国家机关、所有政党、所有组织、所有公民都有遵守教育法的义务,而不能仅仅认为教育守法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事。
14、构成教育违法行为必须具备四个条件:①教育违法行为的客体;②教育违法行为的客观方面;③教育违法行为的主体;④教育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
15、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根据违法作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经济法律责任。
16、根据法律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可分为有权解释和无权解释。
17、依据法律解释的方法和尺度不同,可分为语法解释、逻辑、历史、系统和字面解释、扩充、限制。
18、简述教育法律监督的种类: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②行政机关的监督;③司法机关的监督;④社会监督;⑤党的监督。
19、权务机关的监督居于主导地位。
第七讲 教师的法律地位
1、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教师是专业人员。就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
2、教师身份的规定:公务员、雇员、公务员兼雇员三种类型(日本、法国→公立英、美公立教师兼有公务员和雇员双重身份)
3、简述我国教师基本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4、简述教师应当履行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动,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5、教师资格条件:①必须是中国公民;②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③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④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⑤教师的身体状况也应符合有关规定。
6、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7、教师考核的内容:①政治思想;②业务水平;③工作态度;④工作成绩。
8、教师考核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公正性原则;③准确性原则。第八讲 教师与其他主要教育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1、教育行政机关法律地位特征:①相对独立性;②专门性;③地域性。
2、教育行政机关属于哪类法人?机关法人(企业、机关、事业、社团共四种法人,法人是一个社会组织)
3、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
①教育行政法律关系;②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4、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评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容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它包括学制系统内以实施学历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又包括各种实施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
5、简述学校法律地位的主要特点:①具备相应的法人资格;②依法自主办学;③享有法人财产权;④具有公益性质。
6、社会组织取得法人资格必须具备: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7、学校只要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成为法人的四个条件,并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就能取得法人资格,其法人资格也同时得到主管部门的依法确认。
8、简述学校九项权利:①按照章程自主管理;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③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④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⑤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收;⑥聘任教师及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⑦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⑧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9、简述学校六项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③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④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⑤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⑥依法接受监督。
10、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到底属于什么关系?
有二类:①任命制下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②聘任制下的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11、教师聘任制的形式:①招聘;②续聘;③解聘;④辞聘。
12、简述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学生权利:①参加教育教学安排的和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或助学金。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⑤法律、法规规章的其他权利。
13、国家奖学金制度及经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研究复定,自2002年起在全国普遍高校中首次设立的。
14、什么叫学位证书?是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受教育者个人,表明其所达到相应的专业学术水平的一种凭证。
15、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这是公民的申诉权和诉讼权在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
16、列举学生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
17、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①在履行教师职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管理关系;②在履行教育职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平等关系。
第九讲 教师常用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
1、教育法律救济与“救济”判断。
2、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的意义:①有利于确保和实现宪法的公民的诉权和受救济权;②有利于切实维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④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教育法制建设。
3、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①诉讼渠道;②行政渠道;③其他渠道。
4、教育申诉制度具有什么特点:①申诉的主体是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当事人;②申诉的受理主体包括人民法院,也包括党的纪检委、监察部门,权力机关以及上一级行政机关等;③申诉的目的旨在使当事人受到损害的合法权益得到补救。
5、诉论意义的申诉三个特点:①行政诉讼申诉;②民事诉讼中的申诉;③刑事诉讼中申诉。
6、教师申诉的管辖:①隶属管辖;②地域管辖;③选择管辖;④移送管辖;⑤指定管辖。
7、教师申诉程序包括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
8、教师提出申诉必须符合三个条件:①符合法定申诉范围;②有明确的理由和请求;③以法定形式提出。教师申诉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9、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日内,做出处理。逾期未做处理或者久拖不复的,若申诉内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10、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主要包括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略者害的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
11、被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中的被申诉人一般包括受教育者所在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及学校工作人员。
12、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和争议是教育行政建设的前提。
13、相对人向主管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10日内提出法律、法规中有规定的除处。
14、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做出行政复议复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处。
15、教育行政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16、教育行政诉讼主管机关只能是人民法院。
17、关于起诉的期限,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于须经复议的行政案件,申请人不服行政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期不做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的,应当在知道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起诉。
18、教育行政赔偿制度特点:①行政侵权主体恒定;②行政侵权行为特定;③行政赔偿主体惟一;④行政赔偿程序法定。
19、简答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①损害事实存在;②职务行为主体确定;③职务行为违法;④存在必然因果关系。
20、赔偿义务机关经过审查确认行政赔偿申请符合赔偿条件后,应即与请求人进行协商。双方就赔偿问题意见达成统一后,应制作具有法律效力的“赔偿协议书”,对照赔偿方式、金额、履行的期限等做出规定,并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照赔偿协议书之规定给予赔偿。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不赔偿或者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自期间届满之日起3个月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1、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首次颁布的课程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以下五部分:
①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②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③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
④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⑤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2、新课程改革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表述: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 “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以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综观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结合我现阶段课程评价改革的实际,我们可对这一评价理念作以下阐释和理解:
⑴ 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⑵ 从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以过程的评价。
⑶ 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⑷ 在评价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而是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以原有状态的改进。
⑸ 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⑹ 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⑺ 在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3、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性功能。”《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已经向我们描述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评价的多元性,评价的主体性,评价的开放性。
4、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建议。
5、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6、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一)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二)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到
(三)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四)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7、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1912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年。建国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8、使用“课程标准”名词所体现的理念: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9、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
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的空间。
教师职业道德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解读
第一节 道德的一般分析
一、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道德的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评价方式;4)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第二节 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是指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
二、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亿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甚而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道德处于中心位置,教师职业是道德的指向对象。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1)鲜明的继承性2)强烈的责任性3)独特的示范性,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前苏联苏霍姆林斯认为:“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师表,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4)严格的标准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第四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奴隶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要求教师言行一致、“以身戴行”,把“有道者劝以教人”视为教师的大善,把“隐匿良道而不相教诲”视为教师的大恶。孟子认为人生有三大乐事:1)父母健在;2)身体无恙;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提出“教育必以正”的思想。
二、封建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
南宋时期,朱熹强调应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主张把“致知”和“笃行”融为一体。
明朝时期,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他提出“学校之中,“惟心成德为事”。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概述
一、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1)是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2)是教师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3)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
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多选):1)必须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2)必须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3)必须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
一、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和裁决作用。
在教师与外界的各种道德关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则始终是教师个人同教育事业的关系。
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
1)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3)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4)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上)
教师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第一节 依法执教 廉洁从教
一、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模范的遵守宪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规;2)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咱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再次,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廉洁从教是指教师要坚持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绝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三、廉洁从教的具体体现:1)安贫乐教,无私奉献2)坚持操守,为师清廉。第二节 注重礼仪 遵守公德
一、教师的个人礼仪:主要是指教师要注重个人的仪容、举止、表情、服装和佩饰等。
二、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三、教师注重礼仪的作用: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3)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教师注重礼仪的要求:1)努力学习礼仪知识和理论;2)正确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的礼仪原则3)科学认识和掌握礼仪规律。
五、社会公德的内容具体包括人与人相处的公德、人与社会相处的公德、人与自然相处的公德。
六、教师遵守公德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2)有助于树立教师威信;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赋予教师管理学生的权力,二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言行以及学生的信服程度。教师的素质一般包括品格、才能、知识和感情。其中品格因素是形成威信的基础;3)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七、在遵守社会公德上教师怎样才能做出表率?1)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增强主体自律意识2)加强宣传舆论,深化社会公德教育3)严格要求自己,立足从我做起。第三节 尊重家长 团结协作
一、尊重家长对搞好教育工作的意义:1)有利于调动家长教育的潜能,形成教育共识;2)有利于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形成教育的优势3)有利于化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尊重家长的现实基础:1)社会地位相互平等2)教育目标共同一致
三、尊重家长的道德要求:1)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1)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3)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4)教育学生尊重家长
四、教师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2)有利于能增进学校整体的教育智慧3)有利于营造优良的育人氛围4)有利于增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
五、教师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1)同行相尊,取长补短2)主动交往,相互勉励3)友好合作,公平竞争。
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下)第一节 热爱学生 严谨治学
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两项基本内容,是教师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也是评判教师行为价值和整个教育价值的基本标准。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推动教师热爱本质工作的力量源泉,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也是教师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一、教师热爱学生的意义:1)热爱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奋发向上2)热爱学生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感情基础3)热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1)要深深了解学生2)要充分尊重学生3)要始终信任学生4)要严格要求学生: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严而有情。5)要平等对待学生。
三、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1)明确教书的内容2)把握育人的方向3)教书育人要结合学科、融入感情。
四、教书育人的途径:1)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2)要有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3)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4)要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教学之中。
五、严谨治学是指教师要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勇于探索教育科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多选)
六、严谨治学的重要意义:1)严谨治学是教师必备的素质2)严谨治学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3)严谨治学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接触专业的前沿,以一种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活到老学到老的治学态度和相信科学、坚持真理、明辨是非的严谨精神充实自我,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七、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1)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2)要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3)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4)要有锐意创新的品质。
八、严谨治学的途径:1)教师要夯实学科专业知识2)教师要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3)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第二节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一、1)教师劳动的任务决定了其表率性;2)教师劳动的职责决定了其示范性。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1)对学生认知的启迪作用2)对学生情感的向导作用3)对学生意志的培育作用4)对学生行为上的示范作用。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要求: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1)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感;2)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1,教师在有开朗的性格、平静的心境和健康的情绪;2,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3,教师要有高雅的生活品味;3)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特征:一是教师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对教师道德要求和教师个体独特个性表现的结合;二是教师道德品质是教师个人意志的凝结;其三,教师道德品质是教师道德行为的统一;其
四、教师道德品质具有动态的稳定性。
二、拥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健全人格表现在:一是教师要有健康的人格身体;二是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心理;三是教师要对高层次人格的追求;
三、要身体力行;教师的语言的特征:要规范、要准确、要有激励性和启发性。教师要严于律己、表里如一:1)要严格要求自己;2)言行一致。
第五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视野 第一节 实践教育创新
创新是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一、教师在实践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有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保证。具体要求如下: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师要具备独立获得、处理新信息的能力3)教师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如何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2)教师要敢想敢做、不断探索3)学校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条件。第二节 健全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就评价
一、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1)网络社会中真假难辨2)网络社会中善恶难辨3)网络社会中美丑难辨。
二、教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1)教师要正确享用网络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恰当地运用网络技术;2)教师要正确地进行网络道德评价;3)教师要及时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第三节 树立环境道德
一、环境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
二、环境道德的内容:1)与自然协调发展2)合理使用物质资源3)坚持可持续发展。
三、教师对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1)教师要树立环境道德观念2)教师要明确环境道德教育的职责3)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第六章 教育职业道德范畴
道德范畴它包括:义务、良心、公正和荣誉。
一、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特点:1)受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制约2)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3)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
一、教师义务的内容:1)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2)尽职尽责,教书育人3)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
二、教师良心:良心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首先,良心是人们意识中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其次,良心是人们意识中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最后,良心是多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结合;最后,教师良心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道德觉悟的综合表现,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教师职业道德信念等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三、教师良心的特点:公正性、综合性、稳定性、内隐性、广泛性。
四、教师良心的作用:指导作用、自我监督作用和评价作用。
五、教师公正:公正,即公道、正义,它表示人的品德。所谓公正,就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六、教师公正的内容:1)坚持真理2)秉公办事3)奖罚分明
七、教师公正的作用:1)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有利于学生形成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3)有利于教师威信的形成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八、教师荣誉的内容:1)光荣的角色称号2)无私的职业特性3)崇高的人格形象。
九、教师荣誉的作用:首先,教师荣誉是教师道德行为的调节器,对教师道德行为、品质的取向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其次,教师荣誉是激励和推动教师积极进取,更好地履行教育义务,争取个人道德高尚、人格完善的助推器。最后,教师荣誉是促进教师自身道德发展和完善,形成良好师德风尚的重要精神条件。第七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完善;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风尚。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1)提高教师道德认识2)陶冶教师道德情感3)磨练教师道德意志4)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提高教师道德认识是进行师德修养的必要前提;陶冶教师道德情感和磨练教师道德意志是把师德认识转化为师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障;养成良好的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结果。第二节 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知与行相结合;最后还要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实践。孔子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第八章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教师自己、他人或社会,根据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和科学的标准,在系统广泛地搜集各方面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和价值判断。
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这一概念:其一,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据和标准。其二,现代评价技术手段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科学性的有效保证。其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特征:三方面的特征:其一,影响的深远性。其二,空间的广泛性。其三,时间的持久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
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贯彻评价的客观性原则,首先要求评价者要对评价对象进行广泛调查、全面收集资料,并严肃、认真地整理资料,按照客观、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
二、要求评价对象的个体性差异,从实际出发。
三、评价人员在评价时要做到公正、客观。科学性原则:贯彻评价的科学性原则,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要遵照评价和科学程序。最后,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教育性原则:贯彻评价的教育性原则,首先要求评价指标的设立具有教育性。其次,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广大教师,保证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顺利进行、民主性原则。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
一、善恶标准
二、具体标准:一方面是在政治上,要求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在业务上,要求教师要有广博扎实的知识和科学育人方法。最后,在道德行为上,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并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第四节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
1)自我评价法2)学生评价法3)社会评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