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外贸易作业(以中国为例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对外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学术界对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状况与争论,并着重分析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出口贸易 进口贸易 经济增长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又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会涉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地带,中心控制外围,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外围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张 冰金 戈: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28~32
第二篇: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写写帮推荐)
中文摘要:一国对外贸易能否促进该国经济增长.以及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一直是经济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改茧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究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对外 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究竟是如何呢?本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理论研究和
实证研究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的分析万法,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了 经济增长的结论。同时,文章还针对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结合 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又弓一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引言
对外贸易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历来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1978年对外丁卜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伴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而高速增长。在1978年至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1亿元猛增至104790.6亿元,增长了约28.9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4.6%。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79元猛增至8!84元,增长了约21.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9%。同时,由于进出卜}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上升。1978年,贸易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8%;到了2002年这一比重已经升至49.0%,提高了约5倍。这些数值反映了对外贸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己经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中国的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实践活动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案例,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意义。同时,对于己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国来说,通过理论上和实证卜对外贸与经济增长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得出一些政策上建议,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对外贸易的作用,这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义通过相关理论和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践的回顾,利用中国的有关数据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结合中国现状提出有利于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民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及经济增长的概况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及经济增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此后又进一步提出要利用两种资源,即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打开两个市场,即国内市场和国外币场。这一重大的战略方针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有了显著的发展。1978年,我国进出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只有206.4亿美元、97.5亿美元和108.9亿美元;到了200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则分别增加到了6207.7亿美元、3256.0亿美元和2951.7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30.]倍、33.4倍和27.1倍。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在15.8%以上。同时,中国在世界的贸易地位也不断大幅度上升。1978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仅为32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只有约0.75%;到了2002年,中国出口额的世界排名上升到第五名,比重上升、至5.!%,中因进口额的世界排名上升到第六位,比重上升至4.4%。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逐步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初步实现了与国际经济的互换互补,提高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增强了综合国力。
第二节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体制演变的概况
中国贸易政策的演进是从突破高度垄断的贸易经营体制开始的一个不断放松管制的过程。我国通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贸易政策和外贸体制,并使我国经济逐渐与世界经济相融合。可以说,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和外贸开放战略转变的过程是我国外贸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不断改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伴随着经济与贸易总量的高速增长。
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
议》,这标志着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 成功推进为我国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为我国在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域内贸易自由化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贸易创造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之间相互取消了关税和与关税 具有同等效力的其它措施,导致相互之间的贸易规模的扩大:第二,贸易转向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了成员之间的贸易规模,成员之间的贸易代替了一些成员与非 成员之间的贸易,产生贸易方向的转变。
因此,中国政府应继续积极投身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中,尤其是积极推动
区域内实现贸易自由化,这将成为扩大对外贸易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渠道促进我国 的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四、推进外经贸体制改革及相关制度建设,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我国对外贸易要继续保持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态势,不仅取决于外部需求和内部 供给,而且取决于我国在进出口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建设。第三章中关 于开放度的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了产权变更的变量回归系数是负值的结果,该回归结果 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卓有成效的制度变迁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我们要继续重 视通过卓有成效的外贸体制改革及相关制度建设来充分发挥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作用。
我国20多年以来的开放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变迁,在改革开放的制度变迁过程 中,我国原有的外经贸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例如:高度集中的外贸垄断经营体制被 打破,外经贸从统负盈亏转变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外贸公司建立了产权清晰的现 代企业等等。同时,我国外贸领域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得到健全,例如1994年颁布的 《对外贸易法》等,为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 了更好地履行我国入世的有关承诺,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 展,2004年我国又适时地对《对外贸易法》进行了修订。
在外经贸制度变迁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结合我国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
断对已有的规章、制度和政策等进行改革,另一方面要结合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贸 易组织的各项规则,强化在外经贸相关方面的制度建设,形成对外贸易发展一经济 增长一制度变迁一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一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促进机制。
构的转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国际间分工向纵深发展,产业内分工逐步取代产业间的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例如各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实行产品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和 不同工序专业化,深化了国际分工的内涵。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 位制约着该国产业结构的转换,对产业结构转换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三,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转换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市场经济居于主导地位的全球 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需要根据这种变化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
上述三项因素只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变换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究竟重
点发展哪些战略产业,还需要政府在一定的经济规律指导下发挥能动性才能达到。对于中国来说,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就要瞄准新利学技术要求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 整,促进产业结构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对战略性产业在财政、生产规模、市 场流通和税收等方面实施支持,予以重点扶持。
二、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利用总量生产函数的PanelData模型对中国1984一2002年的数据进行分地区
实证分析后,结果表明:外贸开放度对于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影响程度是 不同的,它对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重要性要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这一结 论说明了虽然中西部地区在要素质量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差异,但是中西部地区可 以通过不断增加的外部需求(以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的比重衡量)和外部生产要素 的供给(例如FDI的流入)来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而且这一拉动作用的 效果是明显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在生产要素水平相对于 东部地区较低的情况下,外部需求的增加可以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相关产业利用闲置 资源、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并月_与一定的资本和技术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 自身产品的竞争优势、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因此,在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下,对外贸易通过其特有的影响经
济增长的机制有利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诚然,对外贸易的这种积极作 用只是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想使这种可能 性转变成必然性,还需要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瞻远瞩、立足于通过把外 贸易发展、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等因素有效结合起来,产生促进经 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一方面,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要不断适时地调整相关经营策 略:另一方面,国家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要给予积极的政策引导。目的是通过多方 面共同的努力首先使中西部地区那些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的生产部门或行业的生产 要素效益不断获得提高,然后沿着产业链向前、向后外溢,从而整体上推动该地区 的经济增长。
结束语
本文在理论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考察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渠道,并
且针对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出口贸易、进口贸易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长期的比例关系,具体到定量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出口贸易的弹性系数
为
1.04,而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进口贸易的弹性系数为一0.36,从二者的绝对值来看 前者大于1而后者小于1:
第二,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最终贡献率的测定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的出口贸易
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差异较大,回归结果表明了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增长高度 相关,并且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动态实证研究表明了出口贸易对
国内生产总值的冲击(Shock)明显而且强烈,进口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冲击(Sllock)则相对平缓:
第四,开放度与省际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对于中国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来说,开放度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并且开放度对于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要比对于东部地区_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大。
基于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我们需要调整相关政策,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外贸对
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目的是使我国的经济、贸易获得长远、稳定的快速发展。
一、优化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因此,为了保持对外
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带动作用,我们需要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推 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向顺应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方向进行调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纺织产品等出口快速增长,成为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主体,然而发达国家对我国这些产品的出口限制也越来 越严格,如纺织品和服装受到“多种纤维协定”的配额控制和名目繁多的技术标准 的限制,我国在进一步扩一大这些产品出口面临的障碍变多、困难加大。20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出口商品结 构的改善与提高,但是我国机电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廉价的劳动成本而不是 来自技术和资本的优势。因此,我国在根本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尚任重道远。
一国出口的商品结构是由该国的产业结构决定的,一般来说,产业结构转换主
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转换,在产业结构转换中起着决定性作
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不断创造出新产品和新服务,另一方面又对原有的产品 和服务进行技术改造,科技进步通过对新旧产业部门的不同影响,促使产业结构逐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9页。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译太下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22一123页。
.许心礼等:《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0一11页。
.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6.丁冰:《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7.谭崇台等:《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杨全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北尔: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9.宋承先等:《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二震:《国际贸易的发展利益及其实现机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95(4),24一32。
1.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54一58。
工2.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77一1998》,世界经济,1999(12),26一30。
3.刘学武:《投资、消费、国际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1989一1999年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0(9),39一45。
4.赵陵、宋少华、宋汉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世界经
济·2001(8),14一20。
5.林毅夫、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国际贸易,2001(9),22一26。
扬
.许和连、赖明勇:《出口导向经济增长(ELG)的经验研究:综述与评论》,世
界经济,2002(2),43一49。
.包群、许和连、赖明勇:《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03(2),10一18。
第三篇:2010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2010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摘要:2010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货物贸易总量的急剧下滑,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持续大幅增长、顺差不断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未来我国货物贸易发展必将面临调整。本文试从贸易总额、贸易增长速度、贸易地理结构、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等五方面分析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
关键字:中国对外贸易、贸易总额、贸易增长速度、贸易地理结构、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
一、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和增长速度来看:进出口强劲增长,恢复程度好于预期 世界经济持续向好的方面发展,国际市场需求求逐步恢复,国内需求增长强劲。2010年1-6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的情况好于预期。据海关统计,进出口总值实现1354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1%,比2008年同期增长9.6%。其中进口6497.9亿美元,同比增长52.7%,比2008年同期增长14.2%;出口7050.9亿美元,同比增长35.2%,比2008年同期增长5.7%。而且6月份当月出口值及进出口总值均创历史新高。从数据可见,我国当前进出口水平已经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由于进口增长速度快于出口,贸易顺差明显缩小,对外贸易进一步向平衡状态趋近。
表12001-2010年1-9月中国进出口总体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二、从中国对外贸易地理结构来看:对新兴国家出口份额增加,贸易多元化战略稳步推进;主要贸易伙伴地位稳定,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仍十分集中
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欧盟、美国、日本、东盟和其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等国家和地区。这些主要贸易伙伴虽然在数量上比较有限,但是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当中占据的主要的地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尽管欧盟、美国、日本仍然为我国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与东盟、印度、巴西的贸易往来越发密切,对新兴经济体进出口的比重提高。2010年1-6月,中国对东盟、南非、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出口加快,同比增速在45.4%一103.7%之间,明显高于出口平均增速;对这四个国家与地区的出口额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分别提高到9.2%、0.7%,1.7%和1.5%,比2009年分别增加O.
4、0.
1、O.2和0.3个百分点。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由于中国对美国、日本出口增速低于平均增速7.9-10个百分点,导致对美、日出口的比重下滑,分别降至17.7%和7.8%。而近十年里中国对美.日出口的占比最高年份曾分别达到21.5%,16.9%。从数据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落实较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的比重提高,对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依赖程度正在下降。
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国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仍然很大。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贸易贸易总值迅猛增长,相较于2002年,2010年同比增幅达到283.6%,这其中主要贸易伙伴的贡献十分明显。虽然,随着中国贸易版图的逐步扩大,中国十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值占进出口总值的比例逐年下降,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有分散化的趋势。但是,目前的状况是仍然十分的集中,中国十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值占进出口总值的比例仍然有八成之多。
从近几年的对外贸易额来看,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地位基本稳定,这些主要贸易伙伴一方面吸收了我国大部分的出口商品,另一方面也向我国提供了大部分的进口商品,与我国建立了紧密的和稳定的长期贸易联系。
表22010年1-9月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情况
三、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来看:主要商品贸易额增加,整体形势继续向好,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由于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继续好转,投资与消费有所回暖,全球企业普遍处于继续回补库存的阶段。与此同时,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大宗商品进口呈现量价齐升的走势。在进口的主要商品中,资源型产品与机电产品大幅增长。2010年l-6月,铁矿砂进口33.1亿吨、增长4.1%,进口额225.4亿美元、增长53%;原油进口1.2亿吨、增长30.2%,进口额313.5亿美元、增长113.1%;机电产品进口3026.4亿美元、增长45.5%,其中汽车进口38.7万辆、增长1.7倍。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出口额4170亿美元,增长35.9%,高出同期总体出口增速0.7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9.1%。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近10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逐年增加,出口竞争力持续增强。尽管如此,许多所谓高新技术产业仅从事一些产品的来料加工和装配,以研究、开发和生产为特征的产业格局尚未形成,竞争力很弱。总之,我国国际竞争力格局依然显现劳动密集型商品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弱得态势。这种态势给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首先,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我国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较低,随着这类商品大亮涌入国际市场,在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价格必然下跌。而且,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为争夺出口市
场,对外竞相压价成交,以非正常低价甚至是超低价出口,导致自身受到损失。其次,我国廉价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大量进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导致我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增加,甚至与发展中国家的摩擦愈演愈烈。
(二)关键技术设备,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
虽然我国工业制造业产量增长很快,有些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但在全球制造业链条中还徘徊在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中高技术制造业所占比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机电产品中,是以劳动密集型外商委托加工组装产品为主,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在计算机、通信设备乃至彩电、空调、微波炉等主要产品生产领域都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从软件、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到最总产品,关键部分大多数依赖进口。出口位居世界第一的纺织服装,也是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缺少世界名牌。
(三)战略资源的进口依赖度显著提高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进入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和重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国内经济对能源和矿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战略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首先,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石油进口依存度从1995年的7.6%提高到目前的35%左右。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近60%。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及大国间的利益争夺,将极大地影响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乃至国际经济安全。
表32001-2010年1-9月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金额单位:亿美元
四、从中国对外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增长快于加工贸易,民营企业增长强劲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
前三季度,一般贸易出口5191.3亿美元,同比增长37.2%;进口5555.4亿美元,增长45.4%。加工贸易出口5316.4亿美元,增长30.1%;进口3059.8亿美元,增长36.4%。在各类外贸经营主体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仍然居首位,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31.6%,进口增长39.8%,分别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54.4%和53.0%。国有企业出口增长25.5%,进口增长40.0%,分别占总额的15.2%和18.3%。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其他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表现出较强的活力和竞争力,出口增长43.7%,进口增长54.6%,分别占总额的30.3%和18.7%,比上年同期提高2.0和1.5个百分点。
表四2010年1-9月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情况
第四篇: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进入2010年,从一季度进出口形势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总体环境继续好转。同时也要看到,一季度对外贸易出现较大幅度回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去年基数较低,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曲折,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因素同时存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首先,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复苏,但复苏基础尚不稳固。
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更加明显。美国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受政府刺激经济措施影响,私人投资正在恢复,居民消费温和增长,进出口持续扩大。欧盟和日本经济进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新兴市场经济有望出现较强劲的回升。IMF最新预测将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从3.9%上调为4.2%。但是,世界经济持续全面回升还面临不少困难,复苏进程仍存在很多变数。一是无就业复苏的可持续性有待观察。2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升至10%,创1998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美国2月份开工率为72.7%,比近30年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失业劳动力和闲置资本重新跨部门配置需要较长时间,必然制约消费和投资需求。二是全球主权债务风险加大。部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主要经济体财政赤字率继续攀升,其他一些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地区可能受到波及。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日趋明显。主要发达国家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如金融体系制度性风险和监管不力问题还没有解决,不良资产短期内难以根本消化掉。各国宏观政策在时机选择和力度把握上面临不少掣肘,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加剧。
其次,国际市场需求回暖,但动力不足、保护主义加剧。
在融资条件改善、投资和消费回升以及补库存需要刺激下,今年以来国际贸易迅速恢复。趋于活跃的贸易商品已经从初级产品、非耐用消费品延伸至耐用消费品和投资类产品。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将会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的增长。WTO预计,2010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9.5%。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存在着整体或局部不确定性,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前景不明朗、产能过剩仍较普遍的情况下,消费和投资需求出现全面持续大幅回升的动力不足,企业库存正常化对需求拉动的效应也会逐步减弱。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今年一季度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19起,涉案金额11.9亿美元,同比增长93.5%。与低碳经济相关联的技术贸易壁垒趋于增多。
第三,企业经营环境总体改善,但成本上涨等压力增加。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国内保持扩内需、调结构和稳外需各项政策措施相对稳定,效应将继续显现,进出口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也在进一步增强。但是,随着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国内资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加上沿海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等问题,企业面临国际竞争加剧和国内成本上升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波动频繁,增加了企业汇兑风险。
第四,扩大内需可以带动进口,但增加进口仍面临许多制约。
2010年,中国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努力保持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较快增长,稳定进口促进政策,将进一步拉动能源资源、技术装备、中间产品和消费品进口。但是,在流动性严重过剩、世界经济回暖、通胀预期上升的带动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继续呈上行态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进口。同时,美欧等发达国家仍然实行不合理的出口管制
措施,直接制约中国企业进口,并影响到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改善。
总体上看,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继续改善,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要继续落实好稳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保持出口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稳定进口促进政策,敦促有关国家取消不合理的出口管制,引导企业合理增加进口。利用当前外贸回升的有利时机,调整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外贸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案例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案例分析
随着经济进一步全球化,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利益不一致所到时的贸易摩擦也从未间断。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贸易额的增大,使得我国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峰期。伴随着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新亮点,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这已经是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保证中国外贸出口的持续发展,必须在深入研究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下是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