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2:3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

第一篇: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

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 鲁 艳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在课程决策权力分配方面改革的深入,关于校本课程的探讨已经逐渐吸引了许多课程理论工作者的注意,围绕着这一概念进行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然而,由于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在理论上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种不同的开发活动的争论,在实践中也造成一些混乱与误解。在此,本文不讨论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实施情况,只对“校本课程开发”一词进行语义上的分析。

校 本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其中的“校本”一词有多种表达方式,从字面意思来看,指的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有的学者认为使用这种表述容易与学校课程混淆起来,而被人误解为学校凭自己的经验自编教材,因此赞成使用“用户开发者”而不用“校本”。然而这两种表述可能经常具有相同的意义,可能指同一个教师,但这决不意味着两者就是一回事。“用户开发者”不一定是以学校为本的,而且“校本”也不必就是“用户开发者”,“用户开发者”可能指一所学校的一组教师或一群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在一位课程专家的指导下改编一套统编的教学材料,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参与这样的小组可能会代替由高校负责的培训在职教师的课程计划,而且有利于激发教师个人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使用由教师小组开发的教学材料,一个参与在职培训课程的教师就成了一名用户开发者,但是教师使用的课程不是以学校为本的,也不是学校自发的,而且也没有被其它教相同学科的教师在类似的班级里采用。另一方面,如果一所学校接受了由本校教师小组编制或修订的一套课程,那么这种课程就是以学校为本的,但那些没有参与开发的教师就不是用户开发者。

有人可能会问,到底该由谁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呢?是所有任教特定学科的教师,还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假设在一所学校里,课程计划是由外部权威或本校权威提供的,而教师却喜欢相对自主地去决定教什么以及采用何种教学材料,那么这种情况属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吗?

虽然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 —— 教师,他们广泛参与课程决策,但校本课程开发不应当,事实上也不可能只局限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教师本位的课程指个别教师根据自己狭隘的经验编写的科目教材或资料,其结果往往是过于封闭、缺乏交流,使得校内课程不均衡和不连续。而“校本”强调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的,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特别是与校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它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比如学校组织结构优化、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资源选用和社区参与等多种相关措施。因此,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参与性的,而最终的决策应当由所有参与教育经验综合的人共同决定。

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通常情况下,地方政府或地方教育当局有相当的权力参与课程的决策。而且许多与此利益相关的团体,如教会、劳工联合会、高校和其它高等教育机构,与工会和商业机构一样,要求在学校课程中有决定权。在课程研究中,关于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权力下放的问题被作为同一个问题来处理,然而事实上,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现象。权力下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它可能会加速校本课程的开发,但其本身并不是个充分条件。如果没有充分注意到权力下放的问题,没有注意到用户开发者与校本课程开发之间的不同的话,就无法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真正涵义。

课 程

“课程”一词要比“校本”的理解复杂得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一书中,“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在英语世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意为“跑道(race-course)”。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 ”一词派生出来的,根据这个词语,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也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课程的涵义逐渐从“学程”演变成了“教程”。而现代随着人对自身关注的增强,人们对“课程”的关注逐渐从“教程”转到“学程”,或者是“教程”和“学程”的统称。

即使在许多欧洲语言中,也很难找到一种与英语中的“curriculum”相对应的单词,因而使得课程涵义的模糊性更加明显。法语中的“programme scolair ”、德语中的“ lehrplan”和俄语中的 “soderzhanie obrazovaniya”,这些词都类似于英语中的“syllabus”。为了减少人们对课程涵义的争议,几位学者就把课程作为教学计划的理论来加以界定。例如:

“一种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的内容或具体的教学材料的总体计划,依此确定学生毕业或获得证书或就业的资格。”(Good,1973)

“一种学习计划”(Taba,1962)后一种定义要比前一种定义广泛得多,因为“学习计划”必然包括教学材料和内容单元大纲,所以不仅仅指内容计划。事实上,本世纪60年代的课程专家设计的课程包不仅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教案和教师参考用书,而且还包含课程表、课外读物、实验设备及材料以及由人机对话式的计算机辅助的视听教具(诸如电影片断、录像带,后来被影碟所代替)。

然而,由于上述定义都提到了诸如文献、书本以及其它教学材料这些物质的东西,所以导致了人们对课程的一种误解,即强调了教什么的问题,而忽视了学习者本身的问题。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为了消除人们对课程的这种不必要的误解,有些学者就用经验来给课程下定义。比如现代课程之父泰勒(Tyler,1950)就把“学习经验”看作是课程的基本成分。这种课程定义就倾向于把课程作为一种经验,而不仅仅是一种计划。这样,不仅避免了书面陈述与学校实践活动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回答了60年代的国家课程开发之所以失败的原因。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等人在系统地分析了计划和经验之间的区别后,提出了以下五种不同的课程解释:(Goodlad&Klein,1979)

1.有目的课程或课程计划和大纲,通常称之为教学大纲(syllabus)。2.教学材料,即师生在实现教学计划时所使用的材料。

3.在班级中发起和实施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不一定要和那些在材料中提供的特定活动完全一致,其中一些活动可能没有进行,或者被新的活动所代替,抑或进行过修改。

4.学习者的个人经验。它可能只与课堂上实施的一系列的具体活动有关。在一个特定的课堂活动中,学习者可能对具体事件不感兴趣、没有理解或者产生误解。

5.课程实施的最终结果或学习者所达到的课程目标的掌握程度。

上述各种课程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都涉及到课程的某些本质,但也都存在明显的缺陷。事实上,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有其社会背景、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此外还有课程定义的层次问题。其中,第一种属于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许多人理解的课程就是这类课程。第三种解释是属于课堂运作的课程,它是以学校为本的,对每一位教师或班级来说都是独特的。而有关课程的第四、五种解释则属于经验的课程,它对每个个体来说是独特的,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换句话说,也即同一班级的两个人同时听一门课,可能会有不同的体验或学习经验。

由此可见,课程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课程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经历了好几次转换。假如我们在探讨课程时,不考虑每一种课程定义的社会背景、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或只注意某一层次而完全忽略其他,则不但见不到课程的全貌,更有扭曲课程的危险。

开 发

界定“开发”要比界定“课程”相对容易得多。尽管在地理、数学、摄影和音乐等几个领域,“开发”具有特定的技术含义,但它通常不是作为一个技术术语使用。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把“开发”解释为“一项计划、方案的具体细节的确定或小说情节的完全展开”,这种解释比较接近“课程开发”的涵义。据此,课程计划的准备阶段不属于“开发”,而课程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属于开发。然而,按日常的用法,“开发”既包括一项制定好了的计划,也包括这项计划中具体内容的确定等。

因此,“课程开发”可能指准备一项可操作的计划,以便去运用现有的教学大纲,包括教科书和教学材料的选择。或者也可指编制出一套教学大纲及其配套资料,以供班级教学使用,特别是指教科书、教参的编写以及教具的配备等。有时还包括课程目标的评价手段。这样,所有保证某项计划及其配套资料的有效性和充分性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课程开发活动。因此,课程开发活动可能始于教学大纲的准备,但通常开发活动是继现有的教学大纲之后的。

根据课程开发的内容来源,可以把课程开发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新编,即所有的课程成分都是新开发的,没有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另一类是改编,即从现有课程材料中选择合适的成分并稍加改进,如课程选择、拓宽、加深、整合等。

根据课程开发的主体,可分为“用户开发”与“外部人员开发”两种模式。第一种开发模式是由课程的用户执行的开发活动(如教师写教案)。第二种是由外部人员执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如专家编教科书)。从理论上讲,一门课程可以完全由用户或外部人员来开发,但事实上很少有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用户参与开发活动,但是他们也可以使用由外部人员开发的课程,譬如由研究与发展机构或商业机构开发的课程。事实上,课堂中的课程实施总是含有一种现场开发的成分在内,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譬如当教师给学生介绍一套由外部准备、设计的教学材料以及创设一种自我教育的氛围时,这时的教学活动才是完全依赖于一种外部开发的课程。即便如此,这种类型的教学也只是整个班级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上述观点可以用下面的图来加以表述:

附图{图} 图1 课程开发:连续模式

根据图1,可以看出,课程开发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先由一批人(如专家)来负责开发,然后在此基础上,又有一批新的人员(如教师)开始第二步的工作。外部开发者和用户开发者分别负责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同的部分,用户开发者的工作继外部开发者的工作之后。因此,一个理想的“用户开发者”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在超市购物的顾客,货架上摆着各种食品盒子,熟练而又聪明的顾客总能挑选合适的食品,然后带回家,烹制出适合自己口味的菜肴。同样,由外部组织开发的课程材料应明确地提供那些可供选择的食品说明书(包括这门学科怎样教、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等)。这些东西具有特定的内容、特征(包括课程材料背后的理论假设)和潜在的用途。教师应学会从中挑选出他们认为合适的材料,然后加以讨论、修改和加工,把其转化为适合自己班级的材料。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应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它始于学校外部的一个核心组织的工作,止于课堂教学情景,并对上述关于两种开发者截然不同的角色定位提出质疑,认为在外部开发者和用户开发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的模式(如图2所示)

附图{图} 图2 课程开发:合作模式

在开发的第一阶段,外部开发者承担了编制教学材料的工作,他们参与了课程开发过程,但并没有涉及整个过程,在学校中运用和实施课程的第二阶段,外部开发组织不得不与用户开发者建立起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便帮助他们继续课程的开发工作。此外,还列举了需要外部开发者进一步承担的三种工作:

·参与师资培训工作

·研讨怎样开发个性化的或地方化的辅助课程单元 ·研讨怎样改编课程

结 论

从以上术语的界定中,我们可以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广义的定义不但包含由学校完全自主地决定教什么的问题,而且还包括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致力于为提供的课程准备教学材料,而且很少依赖现有的教科书。狭义的定义规定了集权制的教育当局授予学校一定的自由或自主性,允许它们决定部分在学校中实施的课程。但事实上,我们从未看到过完全实现那种最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没有哪一个学校根据这种最广义的定义所表述的原则来行事。另一方面,按照最狭义的定义,几乎所有的学校在其日常行为中都包含了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的一些基本成分。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而言,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的课程模式。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此外,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有能力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据已有的课程开发实践来看,实施校本课程的学校大体上需要具备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教师专业精神与技能,以及与课程专家的合作和共享的课程资源等方面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3).[2]崔允@①.略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改革方向.教育发展研究.1999,(9).[3]Good,C.V.,Dictionary of Education(3 rd ed.),1973.[4]Taba,H.,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and Practice,1962.[5]MacDonald,J.B,“The domain of curriculum”, Journal of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1(3),1962.[6]Goodlad,J.I.;Klein,M.F.;Tye,K.A.,“The domains ofcurriculum and their study”.In:Goodlad J.I.and Associates,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1979.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汪的左半部右加郭

第二篇:校本课程

晏子礼貌护尊严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齐王就派晏婴出使南城。晏婴到达楚国。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个子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似笑非笑地指了指小门说:“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轻蔑地反击道:“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礼宾官员反被侮辱了一通,只好命令士兵把正门打开。

楚王接见了晏婴,他不屑一顾地问晏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听了这话,赞颂自己的国家道:“故国齐都,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能盖住太阳!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一场大雨!”

楚王接上晏婴的话茬,冷嘲道:“齐国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取你来出使我国呢?”晏婴接着楚王的话讽刺道:“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水平低,就到贵国来了。”

楚王还想反唇相讥,可又觉得无理,无奈,只好吞下这颗“苦药丸”!

铁杵成针

李白是唐朝时代的大诗人,他出生在中亚的碎叶。五岁时一家人随父亲迁入蜀地,他才开始读书人字。他的父亲是一个富商,富裕的家境,使李白养成了贪玩的习性。

这一年,李白的父母送他到学堂去读书,可他刚念了几天,就觉得读书太枯燥,太没意思。于是,他经常读着读着,便丢开书本跑到外面玩去了。

有一天,李白又逃学了。一个人跑到外面去玩,毫无目的地东游西逛。走着,走着,他看到路边有一户人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门口低着头干着什么。他走近一看,只见老婆婆双手一根大铁杵,正专心致志地在一块大石头上用力地磨着。

李白觉得非常奇怪,便走近老婆婆身边,好奇地问:“老婆婆,你磨这根打铁杵,有什么用呢?”老婆婆抬起头,看见一个孩子站在面前,就一边擦着汗,一边回答说:“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

李白听了这话,不由得笑了起来,他心理想,这不是在开玩笑吗?这么粗的一根大铁杵,的磨多少年,才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于是,他问老婆婆:“这么粗的铁杵,要磨成针,怎么能做到呢?”

老婆婆看了李白,然后认真地说:“孩子,你不要笑,也不要觉得奇怪,更

不要认为做不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非常手感动。他仔细地想了想,老婆婆的话可真有道理。于是,就向老婆婆深深行了一个礼,跑回家读书去了。

从此以后,李白便抓紧时间,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并且不断地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后来,他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伟大诗人。

“铁杵成针”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只要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取得成功。

学会感恩

“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考许多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着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谁能想到这段豁达而美妙的文字,竟出自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30余年的高位瘫痪的残疾人——世界科学世匠霍金。

与霍金相比,我们有的人什么也不缺,要手有手,要脚有脚,可生活给了他一点磨难,他就开始怨天尤人了。这样的人没有感恩之心,快乐也就与他失之交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但往往会事与愿违,使我们不能平静。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快乐。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的价值。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晏子用礼貌维护尊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晏子有胆有识,能言善辩,用礼貌维护尊严的精神。

2.体会晏子不顾个人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晏子礼貌护尊严》这个小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借助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三、简介晏子

四、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2.课文中写了几次晏子巧妙地反驳楚王的羞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语言、神态、动作,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体会句意,理解全文内容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句意。

①“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

②“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就能——!”“如果——,无异与一场大雨!” ③“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底的,出使下等国家。”

2.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二、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理解课文。

1.让学生找出描写晏子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晏子有胆有识,能言善辩的精神。

2.小组合作学习。

3.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晏子用礼貌维护尊严的可贵品质。

三、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从晏子身上学到了用礼貌能维护尊严的精神,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语言的说服力。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春秋时期的故事。

铁杵成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铁杵成针”这一故事的来历。

2.学习李白刻苦学习的精神,了解“铁杵成针”这一成语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听过“铁杵成针”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词、新词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字典自学。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三、简介李白

四、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默读这一段,想一想李白为什么养成了贪玩的习性。

①学生汇报,老师帮助归纳。

②出示句子“他才开始读书认真„„富裕的家庭,养成贪玩的习性。”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李白是怎样逃学的?“毫无目的”是什么意思?

②李白在逃学路上看到什么?“专心致志”怎么理解?

③老婆婆是怎样回答李白的问话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2.李白从老婆婆的话中明白了什么?他是怎样做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三段,思考:

①李白从此以后是怎样做的?他终于成了什么?

②“铁杵成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让学生谈谈心得体会。

四、布置作业

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学会感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霍金的感人事迹,学习他那颗感恩的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简介主人公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霍金遇到了怎样的打击?

2.他是怎样不怕困难战胜一切的?他在取得辉煌的成就时是怎样感恩的?

3.谈谈你对本文的认识。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霍金是怎样对待命运之神的?重点理解霍金说的一段话。

2.讨论交流:你是怎样对待感恩的?

四、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懂得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

五、布置作业

谈谈你对感恩的看法。

第三篇:校本课程

高中实用英语词汇与表达

一、指导思想:

依据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能力。本学期的校本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并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的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加强英语的实用性,让英语走进学生们的实际生活。

二、课程目标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习日常生活中不同场合的交际用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网络探究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三.实施原因

1.英语的地位;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扩大了交流渠道,英语也日益显示出其独有的重要性。

2.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七级)即: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做准备后,有条理地作简短的发言;能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讨论;能根据话题要求,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表达意图。

3.与高考紧密联系;

口语交际是高考的必考题。而且根据语言的学习规律,先听说后读写,只有可理解性地输入,才能够输出,进而促进其他的语言技能的提高。

四、学生情况分析:

当前大部分学生来说,英语基础差,英语学习比较吃力。主要是缺少对英语作为语言的了解。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使用英语词汇与表达的学习和应用,对英语国家的背景和文化风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英语教学的要求与需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并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最终确定该题目作为校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英语底蕴和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并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语言差异并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五、研究的内容

(一)餐饮

(二)旅游

(三)购物

(四)健康

(五)校园英语

(六)交通

六、教学措施

运用上网查询、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信息的思考分析,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七、校本课程的准备和实施

(一)发现问题-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结合我校学生学习现状确定题目

(二)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践

1.英语口语大赛 2.情景剧大赛 3.英语演讲大赛

七、拟定评价和考核方式

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来考核学生。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及时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第四篇:校本课程

《珍爱生命,安全出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随着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发展,学生活动领域越来越宽,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其安全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我校地处泉安公路旁,安全问题更是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学习和掌握有关安全知识与措施,成为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校园的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强化我校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根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本着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我校在校长的亲自带领下着手进行校本开发,将安全教育编入课程,这已成为我校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规范管理和便于操作,特制定我校安全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我校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

(二)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小学生健康成长。

(三)安全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专门课程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强化管理、培养习惯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相结合;自救自护与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相结合。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二、校本课程的组织管理。

1、学校建立“桥头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学校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决定实施计划和相应步骤,协调各方面工作,为学校开设课程提供各种保证。

2、教务处、教科室:学校实施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进度和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检查各年级课程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校长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聘请校本课程的任职教师,把具体的工作要求布置给各年段和各学科教研组。

3、年段、教研组:课程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上承校长和学校课程管理职能部门,下接年段内各班主任和校本课程的任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着组织、协调和监控作用。

4、班主任和任职教师:具体负责对学生的组织实施和授课指导工作,要求随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表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校本课程教料的编写。

教材名称:《珍爱生命,安全出行》

编委会:顾问(黄肖星)主编(许金莲)副主编(许丽鸳)责任编辑(陈婷婷、颜丹兰)美术编辑(方秋玲)文字编辑(陈双双、许冬祥)

四、校本课程与平时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继续遵照教育部已经规定的相关要求实施。

(二)开展安全教育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到分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要把不同学段的安全教育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统筹安排。对不同学段各个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设置。

1.小学1-3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

(1)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危险和危害。

(2)了解并遵守各种公共场所活动的安全常识。

(3)认识与陌生人交往中应当注意的安全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

(2)了解常见的肠道和呼吸道等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行为及饮食习惯。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学习道路交通法的相关内容,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2)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学习家用电器、煤气(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

(3)初步具备使用电梯、索道、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意识。

(4)初步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求生的简单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电话。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

(2)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2)学习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方法。

2.小学4-6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1)认识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或事件的危害和范围,不参与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

(2)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规范。

(3)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4)了解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加强卫生和饮食常识学习,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2)了解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初步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逐步形成远离烟酒及毒品的健康生活意识。

(4)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形成主动避让车辆的意识。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私自到野外游泳、溜冰等活动的危害;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3)形成对存在危险隐患的设施与区域的防范意识,了解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安全知识。

(4)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常用方法和在事故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5)使学生初步了解与学生意外伤害有关的基本保险知识,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1)初步认识网络资源的积极意义和了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2)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3)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和其他电子游戏。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了解影响家乡生态环境的常见问题,形成保护自然环境和躲避自然灾害的意识。

(2)学会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

(3)掌握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形成和解同学之间纠纷的意识。

(2)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向教师、家长、警察求助的意识。

五、校本课程与平日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安全教育内容。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性的安全教育内容,与显性的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按照要求,予以贯彻落实。小学阶段主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

(二)对无法在其他学科中渗透的安全教育内容,可以利用校本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班、队、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安全教育。

(三)安全教育可以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实际体验、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活动,也可以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学校要建设符合安全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生存技能,认识、感悟安全的意义和价值。

(四)学校要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且协助学校制订应急疏散预案和组织疏散演习活动。

六、校本课程的考核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注重“三维”,关注发展性目标,除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外,更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的表现及习惯养成等,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评。考评方式: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计分方式: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用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学习成果。

(二)对教师的评价。

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着、组织者、辅导者,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是否能贯彻落实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校将根据实际纳入教师考勤考绩,进行量化考核,与评优、职称评聘挂钩。

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家长强化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识,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法,主动寻求家长和社会对安全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安全无小事,我们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坚决把学生的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片刻的放松,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努力办好让群众满意的教育,办好让群众放心的教育。

第五篇:校本课程

滕州市教育局

关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时间:2014.2.25 主讲:韩正强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为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和《山东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结合我市实际,现就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课程目标

1.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为指导,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互配合、目标一致、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

2.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科技、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3.依据区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优势,凸显学校的传统和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课程开发

(一)开发范围

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文件精神,校本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八个领域:

1.民族文化领域。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髓的诗词、散文、政论等,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在该领域的课程设置中,要特别重视乡土文化的内容。

2.自然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培养初步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

3.社会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生命教育领域。从生理、心理、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内动力和正能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与积极的人生观。

5.艺术探究领域。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与探究,培养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

6.体育与健康领域。通过运动、卫生保健等模块的学习,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7.技术与技能领域。把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进行整合,使学生正确对待和 使用多媒体,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积极探索民间工艺制作,挖掘民间艺人的资源,让学生在手工制作和劳动中增强家乡自豪感,传承地域文化。

8.兴趣指向性领域。针对中学生的学科悟性或对某些领域的兴趣,激励学生围绕某些主题进行较为深入地学习与探索,不断促进个性化知识的形成,增进对兴趣领域的了解和探索,为有发展潜质的学生形成该专业领域的发展指向性提供良好载体,为学生兴趣激活、志趣聚焦、创新求知提供更多附着点。

在每个学习领域内,设置若干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集中研究一个专题。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开放的、动态的,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不断增减。

(二)开发程序

1.成立机构。成立校本课程三级组织机构。一是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教育专家和社区相关人士、主管课程开发的副校长以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出正确决策,全面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二是由业务副校长或教科研中心的负责人和本校一些资深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负责起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帮助项目小组正确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促进项目小组同校外专家的联系与合作,组织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三是成立由项目(或科目)参与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小组。任务是学习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制定本科目的开发方案,编写相应项目(或科目)《课程纲要》和《教学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页资料。

2.进行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整个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并且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调查,以不断改进和调整课程设置。

3.确定目标。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经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订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4.组织与实施。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附课程说明)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纲要》。

5.评价与完善。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校本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评价要贯穿在课程开发的各阶段。通过这些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修改校本课程的设计,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评价的结果应向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三)开发形式 1.资源开发。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课程开发模式,编制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课程资源:

(1)选用。指从现有课程中选择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适应本学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

(2)选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现实条件,对现有课程进行内容或结构调整。

(3)新编。根据需要与可能,创造性编制新的课程。提倡和鼓励以新编形式开发。

(4)拓宽。根据“兴趣指向性领域”中资质优异、天赋良好学生的需要,对现有国家教材的某些模块内容进行拓宽和延伸。

2.呈现形式。可以是教材样书、也可以是课程纲要,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四)开发数量

各学校要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合理规划,稳步开发。普通小学开发数目不得少于5项,乡镇中心小学不得少于10项,驻城小学、各初、高中学校不得少于15项。驻城小学、市直学校在二年内完成,其他学校三年内完成。课时开设要遵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山东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要求。

(五)文本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要完成以下材料: 1.《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这是学校校本课程管理方面的一般性规定,是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开发与实施步骤、课程门类与项目设置、、学生选课说明、教学与评价、管理与保障等。

2.《校本课程选修目录与课程安排》。凡通过审议的校本课程,列入《校本课程选修目录与课程安排》(包括课程项目名称、内容说明、培养目标、相应学分、课时安排、任课教师、上课地点等)。公布给学生选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选择修习的课程后,学校根据师资、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实际进行相对统一的调整。

3.《课程纲要》。是教师自己任教的课程的一种设计。包括一般项目和具体方案两个基本部分。一般项目要简要地说明开课教师、课程性质或类型、教学材料、学习时限、适合对象等;具体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由学校及相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使用。

三、课程实施

1.做好实施培训工作。各学校要根据课程的要求做好教师配备,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特别要扎实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和研究活动,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学习、在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切实推动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严格执行课程方案。要坚决杜绝“减课”、“占课”、“应付课”等现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以把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时综合使用,集中或分散开设,但必须以学年为单位,开足课时。高中阶段鼓励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学生“选课走班”制,学校要逐步建立学分制度,规定每个学生毕业时应该获得的校本课程学分,普通高中开设校本课程的总学分应不少于6学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们感兴趣的范围内选修一定的校本课程。

3.扎实做好教学实施。(1)教师每学期应根据学校制定的方案和所参与的项目(或科目),撰写课时教案。(2)课程的组织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3)教师在每次授课后要作好总结记录,有步骤地进行反思和小结,学期结束后提交课程实施总结报告。

四、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校本课程一般不采用书面考查方式。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出勤率、课堂表现情况等进行评价记录。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学习成绩,对学生的评价可记入学生成长档案内。

2.教师评价。学校要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纳入工作量考核,原则上实施一节校本课程课等同于一节普通学科课程工作量。学校领导小组可通过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调查、学生问卷调查、随堂听课、资料检查、有关专家的评价、所教学生是否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等形式对教学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对课程实施取得突出业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五、课程管理

1.实行分层管理。市教研室组建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全面负责管理与指导。为保证我市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科学、规范、有序,市直、民办小学,各初、高中由市教研室负责,各镇(街)小学由镇(街)教研室负责,对学校申请开发的校本课程项目(模块)、《课程纲要》、资源册(教材)进行审核。各学校要在每学年6月初将相关资料上报相应开发指导小组审议。相应开发指导小组在收到申请一个月内反馈审议结果。没有经过审议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不得在学校中实施。

2.强化保障。各校要制定奖励机制,切实保障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顺利进行。要积极建设校本课程活动基地,如德育室、学生书画、手工制作展室、天文观测室、科学探究室、学生成果展室等。要保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经费要及时到位。要在工作量、物质保障等方面对承担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师给予倾斜,保证他们有效开展活动。要尊重认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切实保护其积极性。建议规模小、师资短缺的学校整合力量,共同开发,降低成本,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

3.建立督查评估制度。市教研室将对各校校本课程开设情况定期进行督导和评估,并将结果纳入教育督导考核。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优秀成果评选制度。

下载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中的思考 一、校本课程的性质 校本课程,也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和“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地说,校......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实施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十岁那年》教学设计 2013——2014年第一学期 孙晶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读懂书中的故事,并能通过书中的语言文字感知其人物形象。 2.技能目标:学......

    校本课程

    1少先队礼仪------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1课时) 学校大队部要求每个班级举行一次以“森林防火”为主题的主题中队活动。这可难倒了各个班级的少先队员们,大家都不知道规范的队......

    校本课程

    《二年级阅读欣赏》第16页中实现了缺“现”, 第28页最后一行的“坐位”应是“座位”, 第32页“没头脑”后的“对不起”前引号打错了。 第35页第六行的“眼珠子”写成了“眼珠......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古城浚县风土人情》教学设计 善堂第四初级中学语文组 柴瑞敏 【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浚县的风土人情,培养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2、多角度介绍浚县风俗人......

    校本课程

    10小教五班10407050509黄丽萍 《基础轮滑》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开发背景 国家课程中体育课占的比例比较小,再加上大部分的家长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学生的成绩上,忽视孩子身体......

    校本课程

    晏子礼貌护尊严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齐王就派晏婴出使南城。晏婴到达楚国。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个子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