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难忘的泼水节》练习题
《难忘的泼水节》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ónɡ chuán
zhōu ēn lái
chánɡ shòu
bǎi shù
tè bié
()()()()()pō shuǐ
jìnɡ ài
xiān hóng xiàng jiǎo gǔ
()()()()fènɡ huánɡ
nián dù()()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到了。
2、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
3、________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因为__________和傣族人民在一起。
三、我会填。
()
()一串串{ 一条条{
()
()
四、我会写,用下边的词说一句话。1.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一边„„一边„„
________ _________。
五、读一读,想一想,回答问题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角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这段话共_____句。
2、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这段话写的是()①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②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六、写一写。
傣族人民有泼水节,彝族人民有火把节,你还了解那个少数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一写。《难忘的泼水节》习题精选
一、用两个字组成一个新字。
羊 炎 马 火 毛 鱼 包 史()()()()
二、比一比,组词语。
泼()使()辛()
波()驶()幸()抱()谈()铺()炮()毯()捕()
三、照样子写句子。例:傣族人民非常高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傣族人民多么高兴。1.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造句指导。
(1)四面八方:四面,东、南、西、北;八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这个词最常用于“什么人怎么样地从四面八方到什么地方干什么”这种句式。如:
例①各地的人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来到洛阳,观看牡丹花展。②首都的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广场,观赏大型花坛。③自愿救火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奔向出事的地点。④人民群众从四面八方向失学儿童伸出了援助的手。
(2)笑容满面:脸上充满了愉快的神情。这个词是形容人的神情的。只有当人心中确实感到非常愉快、高兴时,脸上才会露出笑容。请你想一想,你自己、家中的人、邻居、朋友、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曾经是笑容满面的。
例①我的学习进步了,老师笑容满面地表扬了我。
②我们班在歌咏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个个笑容满面。③邻居王奶奶这几天总是笑容满面的,原来是她的老伴从台湾来信了。④妈妈笑容满面地对爸爸说,她被选为市级优秀教师了。
四、学习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仔细想一想,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吧
1.看拼音写词语。
2.将下面的独体字组成4个合体字。
3.造句。
(1)四面八方——(2)笑容满面—— 4.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今年 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5.判断正误,对的打“√”。
(1)傣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广西的广大地区。()
(2)周总理1961年来到了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6.按课文原文填空。
周总理身穿(),(),头上包着一条(),()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敲着欢乐的(),踩着()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
第二篇:《难忘的泼水节》练习题
难忘的泼水节
一、看
拼
音
写
词
语
二、读读记记
风光()()蒙蒙()()()()高照()()环绕 灯光()()绚丽()()()闪闪()()夺目
三、选词填空。(4分)
茂盛 茂密
1、森林里到处可以看见()的枝叶。
2、夏天到了,森林里的树木长得(),鲜花到处可见。
。)(观看 观察
1、同学们正在认真地()蚂蚁是怎样搬家的。
2、晚上,爸爸在()一场精彩的足球赛。
四、读一读,连一连。(4分)
一条条 立交桥 宽 富
一座座 龙船 败 窄
一个个 灯光 贵 胜
一束束 凉棚 贫 贱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8分)
武夷山在福建省西北部。那里风景优美,水秀山奇。九曲溪是最有名的风景点之一。
九曲溪的水绕着山峰走了九个弯,所以人们叫它九曲溪。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可爱。水面也很平静,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两岸的山峰、岩洞、树木、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映在水面上的风景画,美丽极了。
1、短文中第二自然段共有()句话。
2、九曲溪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请用“ ___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2分)
3、请用“()”画出描写溪水的句子。
4、照样子写词语。
游来游去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扩展资料 欢乐泼水节
傣族是个爱水、恋水、惜水、敬水的民族,以水表示洁净,每年傣历六月中旬是傣历的新年(傣语称“桑勘比迈”,今年为1364年),也叫“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主要活动有浴佛、龙舟比赛、燃放孔明灯、放焰火、高升、丢包、跳孔雀舞等等。泼水节的水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健康,因此被泼得越多越预示着新年的好运。泼水节的具体日期每年都要按傣历计算,大致在公历4月14日、15日、16日。
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傣历年节,在农历清明后十天。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傣族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傣族家乡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后来来了一个火魔,使傣族家乡变得酷热干旱,寸草不生。火魔接连抢走了七个年轻美貌的姑娘,其中一个最小的叫侬香。她聪明伶俐,为了除掉火魔,她设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历六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兴的时候,假意奉承说:“大王,火、刀、剑、水,哪一样武器都不能伤害你,你永远活着该有多好啊!”火魔听后,得意至极,便泄露了天机:“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可千万不能告诉别人。有一个办法能整死我,只要拔下我的一根头发,勒紧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夜里,侬香趁火魔熟睡之机,轻轻地从他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头就掉下来了,可火魔的头一落地,马上就着了火,滚到哪里,火就烧到哪里。侬香赶忙把其他六个姑娘叫来,轮流抱着魔头,不让魔头落地。魔头滚热火烫,姑娘们只好不住地往身上泼水降温。她们一人
抱一年,直到七年以后,魔头才死去。傣族人民为纪念为民除害的七位姑娘,便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泼水节。
第三篇:难忘的泼水节
13《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主备人:常慧霞 使用者: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景,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设计理念:遵循儿童识记规律,鼓励自主,分类处理,分化难点,突出重点,突破识字难关。课文有一幅占一个整页的插图,我们不应忽视。本课教学可以图文结合,用好插图,引导阅读;再以阅读来加深对插图的理解。教学目标
⒈会认“凤、凰”等1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0个生字及“凤凰”一词。⒉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初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教学重点:识字 写字 朗读
教学难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课前准备⒈教师准备:挂图(课文插图);泼水节的视频材料;生字卡、生词卡。⒉学生准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⒈播放泼水节视频资料(或挂图)。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生答“泼水节”)
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2.初读课文。师:到底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看“枫叶”上的注音,用铅笔把拼音标注在课文的生字头上。然后多读几遍,会认了,就擦掉铅笔写的注音。
二、自主分类认读,尝试认字
⒈大家的生字都会认了吗?师用生字卡(或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自主尝试识字。学生不会认的带上拼音再读。凤 凰 恩 敲 襟 褂 咖 啡 踩 端 蘸 寿(1)哪些字你见过?在哪里见过呢?抽生读,全班读。(2)你觉得最容易认的字有哪些?抽生认,全班读。
(3)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难记的字多读几遍,思考如何记住它。再与全组交流识字方法。(4)哪些生字所代表的动作你会做?生做一做,再读。(5)哪些生字组成的东西你见过?说一说,再读。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提示出来,再教读。
三、朗读片段,检验生字认识情况
师:刚才学的生字在词中、句中还会认吗?
1. 白板呈现:凤凰 周恩来 恩人 敲打 对襟白褂 咖啡 踩伤 端正 顶端 蘸墨水 蘸水笔 长寿
2.在句子中认读。(白板呈现)周恩来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3.自由读书,检验课文的字都会认了吗?
4.边读书边想,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还不明白的,可以向同桌提问。5.哪一段你喜欢读,读给同桌听。哪一段你觉得难读,请教班上的同学读一读,再自己多读几遍。
四、自主观察,写字练习
1.师呈现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复习。
2.生观察第一、二排的6个生字,觉得哪些字不好写,哪个笔画不好写,同桌讨论。师:我发现这6个字都有“点”,它们的写法和位置都不一样。大家观察观察,再讨论讨论,看能发现些什么?(“恩”的下部分“心”,三个点笔势都不一样;“寿”“特”两字都有“寸”,可是“寸”的点的位置不同。)
3.观察讨论后,师范写,生试着练写2个生字。
第二课时
一.生字巩固,区分多音字。
1.复习12个会认的字。师:大家上节课学的字还会认吗?现在考一考吧!呈现12个生字,再轮流抽读。2.学习多音字。
师:12个生字会读了,现在出四个简单的字来认一认,看会认吗?
师呈现四个多音字“好、空、乐、盛”,抽生读。(读“好”。若生读“hǎo” 师问:还可以读什么?读“hào”。以相同办法读后三个字。)
引导学生进行多音字的辨析、组词,注意纠正不当之词及读音。
二、自主读书,图文联系
1.师:看来,多音字难不倒大家。不着急,难的来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这样吧,大家抓紧时间读书,读得越熟越好,待会儿就有难题考大家。(生自由读)
2.出示挂图(课文插图)
师:大家认真看图,注意图上画的内容,再对照哪些内容是书上有的句子或段落。(1)用“──”画出反映图上景物的句子。(2)用“∽∽”画出反映图上人物活动的句子。(3)用“====”画出图上人物表情或心情的句子。
(4)把自己画出的部分读给同桌听,看自己勾画的句子正确吗?
3.生读书交流:课文除了写图上可以看得见的内容外,还有不能直接看到的内容,用下面的句式说说自己联想到的内容:
(1)看到周总理对傣族人民泼水,我仿佛听到周总理_____________,我想_____________。(2)看到傣族人民向周总理泼水,我仿佛听到傣族人民_____________,我想_____________。
三、重点段朗读
1.呈现课文第三自然段“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1)师:人们怎么赶的?师引:东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大家会怎么说?“走呀,快走吧,„„”
西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南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北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他们会怎样应答,怎样的心情聚拢来?只有这四个村吗?能读出怎么赶来的吗?
生读:“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2)读第三段全段。师:你们能想象当时的画面吗? 左边的同学读,右边的同学听课文想象,再左右交换。
师: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归纳并板书“盛情迎候”)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人们的盛情呢?读一读。
2.指导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归纳出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敲鼓跳舞”、“泼水祝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敲鼓跳舞”“泼水祝福”)
四、再读全文,感悟体验
1.读课题,读全文,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师:这真是个难忘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能和傣族人民一起参加泼水节,大家太快乐了太幸福了。
2.师:你能像老师这样,用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吗? 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个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可以填“幸福”、“欢乐”、“开心”、“特别”的泼水节等)
五、识字巩固,写字练习
1.观察第三、四排要求会写的字词,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2.教师范写。
3.生写,看谁写得更漂亮。附【板书设计】
盛情迎候 难忘的泼水节{敲鼓跳舞
泼水祝福
第四篇:难忘的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案例
一、问题分析
小学语文第四册《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热情洋溢地叙述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总理的满面笑容、傣族人民的兴奋与喜悦在作者饱满的激情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文章图文并茂,紧扣“难忘”二字展开,内容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大打折扣。我揣思着:对小学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说教。所以,我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并以此加以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二年级学生对泼水节的来历、周总理与人民的关系了解不多,课前应布置他们搜集有关的资料,提高搜集、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
<教学片段一> 借史激“情”
要想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周总理的待人处事等细节入手,使学生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先利用活动课为学生们播放了有关周总理的记录片。在这些影片里,描述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参加革命后表现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后总理奔走于大江南北到他叱诧于国际外交风云中,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争取外交独立做出的贡献。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总理赫然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观看记录片的同时,在情感上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片段二> 情感互动
“我不知道哪个是周总理了”
《难忘的泼水节》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是很不容易的。这样的课文对现在二年级的学生一般来说很难有学习的兴趣,课堂能达到这个效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的情感感染了学生,使学生逐步走近周总理。
请看这一片段: “周总理真的来了,同学们看见了吗?老师把周总理请到我们的课堂(出示课件),你能说说他的穿着吗?”
“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读一读。”
学生反复读,读通顺。
“当你看到周总理这一身打扮,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就是傣族人民,你看到周总理这身打扮有什么感觉?”
生:周总理穿的是傣族的衣服。
生:如果不看这篇课文,我就不知道哪个是周总理了。
师:是啊,周总理穿着打扮和傣族人民一模一样,和傣族人民融为一体了。他不仅跟大家打招呼,而且一起和大家欢快地舞蹈。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分析>教师的语言贴近学生,满怀激情,富有感染力,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精彩点推波助澜,学生读书的热情能不高吗? 现在不少低段的老师都知道重视朗读,但是怎样读进去,怎样读好,心中没底,只是翻来覆去读几遍就完事了,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深入读课文,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要很会引导学生读进去,学生读通了周总理外貌描写的句子,并没有停留在这一浅层次的阅读上,“当你看到周总理这一身打扮,有什么感觉?”巧妙一问,把学生置身到泼水的人群中了,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真正去体验语言文字,走进语言文字里边去。学生首先发现这身衣服和傣族人民穿着是一样的,紧接着学生“如果不看这篇课文,我就不知道哪个是周总理了。”这一感受,很可贵,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周总理就是傣族人民的一员,教师自然地总结提升学生的认识,这样的读书学习才是真正地读进去了,又读出来了。
<教学片段三> 读文悟“情”
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师:人们如此的喜欢周总理,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迎接周总理的呢?你认为哪个词更能体现人们对周总理的喜爱,你是怎么理解的?(看课件,读课文)生:欢迎的场面很热闹!生:有“一条条”、“一串串”
生:还有“四面八方”也能体现
………
<分析>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总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第五自然段,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教学片段四> 用肢体语言悟“情”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有这样一个突发事件,在学生齐读课文四、五段,感悟情感时,班上一名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情不自禁的跟着做起了动作,我也突发奇想.让学生一起用肢体语言来感受当时的情景.师:我们来做个互动小游戏吧,老师读课文四、五自然段,你们模仿周总理泼水的动作,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兴趣浓厚,感受气氛.生:他们会说,周总理祝您健康长寿!生:周总理会说,祝大家快乐幸福!………
<分析>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场景与气氛,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课文,从一个不受规矩的学生的身上得到了启发,给本节课提供了亮点,用肢体语言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感“情”,去悟“情”.
第五篇:难忘的泼水节(范文模版)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四面八方”、“笑容满面”造句。
2.通过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3.学习用“先人物后背景”的方法观察图画。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媒体资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相关知识,导入新课
泼水节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在西双版纳的黎旺城,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
此教学过程用课件《难忘的泼水节》中系列图片“泼水节”及视频“傣族的泼水节”辅助完成。
二、指导看图
出示大课文插图或叫学生看课本插图。
1.图上画的是谁和谁?他们在干什么?(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一句话)
2.除人物之外,图上还画了什么?(除了人物之外,图上还有撒了满地的花瓣和盛开的鲜花。)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音节的全部,要先拼读后直呼。
(2)指名中差生读课文,学生听后评议,纠正读错的字音。
(3)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错误。
2.读好长句。
(1)学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尝试读好长句。
(2)检查自然段标序号情况。
(3)指导读长句,让学生在课文中标出停顿符号。
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3.读好感叹句。
(1)找出感叹句。
(2)指导读好感叹句,让学生在课文中标出重音符号。
4.读重点段。
(1)哪个自然段写周总理来到傣族人民中间?读一读。
(2)哪个自然段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读一读。
5.看课件的课文范读视频,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自读课本》中27课《绿色的竹楼》,28课《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