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清照词思想意蕴探析
李清照词思想意蕴探析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她的词作语言朴素通俗,感情深沉真挚,风格清丽婉约。李清照的词以表现自我为中心,抒写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在遭遇婚姻困扰之后的愁苦和在承受家国沦丧重创之后的种种深哀巨痛。
【关键词】
李清照;易安词;思想意蕴
李清照作为婉约词的代表作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她的词作语言朴素通俗,感情深沉真挚,风格清丽婉约,得到历代词评家的高度赞赏。如明代杨慎在《词品》中写道:“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
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清代沈谦也有这样的赞语:“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就连对李清照颇有微辞的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也不得不承认李清照“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然而这样一位堪称千古绝唱的女性,这样一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的词人,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在深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人面前,显然是不合流俗的,加之她的晚年又遭遇了丧夫亡国之痛,这些都为她的人生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也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从她的词作中,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作者精神的苦闷,内心的寂寞和对自己不幸人生的感叹。易安词就是一位旷世才女的一曲曲人生悲歌。
一、追求人生价值而不得的苦闷与无奈。
李清照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是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员外郎,且以博学名闻朝野,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擅诗文,“工词翰”。加之李格非思想开明,从不轻视和束缚女性,因此李清照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并生活在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之中,而李清照又天姿聪颖,好学上进,因此造就了她的文学才能。婚后,李清照依然生活在书卷气甚浓的官宦之家。丈夫赵明诚是太学生,爱好文学,喜欢收藏金石字画,由于共同的爱好和志趣,使他们在学术上相互勉励、促进。加上公公赵挺之官居丞相,“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这不可多得的学习条件,使年轻好学的李清照大开眼界,于是她“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然而李清照的所作所为以及她所表现出的特殊才华却正与当时的社会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李清照所生活的宋代,正是封建礼教变本加厉控制女性的时代。那个时代,女性没有政治地位,没有经济地位,没有与男子共同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和机会,有的是封建礼教对她们的束缚,是各种清规戒律对她们的禁锢。例如《女论语·立身章》对女子就作了这样的规范:“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形。男非眷属,莫与通名;女非善淑,莫与相亲。立身端正,方可为人。”生活在这样重重的枷锁之下,女性已完全丧失了自由,丧失了独立自主的权力。而绝大多数女性也就在这种压迫之下丧失了自我,她们已经甘于自己的处境,麻木不仁,无欲无求。但是李清照由于不同寻常的出身以及文学对她的影响,使她与众多平凡女性迥然不同。可以说家庭给了她健康成长的空间,文学开阔了她的视野,文学也唤醒了她的自我意识。
在易安词中有些作品反映了李清照对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李清照虽为封建时代的女性,但她却并不甘于平庸,甘于寂寞,她有魄力、有思想、有主见。这一点在她的诗文中就有明显体现。李清照对文学创作颇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她对前辈词人柳永、苏轼、秦观、黄庭坚等都提出了 批评,她认为词应该“别是一家”。由此可见李清照不苟同于人、恃才自负的性格。李清照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以及“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等都写得极有气概,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她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也流露出她对自己不能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不能像男儿一样为国家效力的一种遗憾。她不仅要在文学上与“须眉”争胜,也渴望在政治等其他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渔家傲》一词就充分表达了作者这一强烈愿望: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人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描写神奇瑰丽的梦境,表现她不安于那个社会给妇女安排的囚徒般的生活和命运,要求冲破牢笼,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从这首词我们也可以看出,词人不满足于仅仅以诗词的“惊人句”名世,而要追求更高远的人生境界,实现妇女的社会价值。
然而李清照的才华以及她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都是与她所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观念相违背的。例如关于她的爱情词,宋代的王灼就大加讥评:“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搢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王灼《碧鸡漫志》)因此李清照卓越的才能、活泼开朗的个性以及豪迈的抱负和理想,不仅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力量及各种清规戒律的压制和束缚,她的努力、她的呐喊得不到支持,得不到回应,她只能无奈地生活在时代与世俗编织的罗网之中。
二、遭遇婚姻困扰和创痛的愁苦与辛酸。
李清照享受过婚姻的幸福和甜蜜,但也饱尝婚姻的困扰和创痛。纵观李清照的词作,只要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其作品中一是写“酒”的词多,二是写“愁”的词多,而这些作品又多是她的婚后之作。她的饮酒词数量之多,所占比例之高,都远远地超过了其他作家。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共收易安词57首(包括存疑之作),在已被确认的45首词中与酒有关的就有24首之多,约占其全部存世作品的五分之三。另外,李清照抒写愁绪的作品数量也非常多,其中直接点出“愁”字的就有十几首,占其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他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也屡见不鲜。“愁”与“酒”往往是形影相随的,借酒消愁是自古及今人们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那么李清照究竟有什么愁事,让她如此难以释怀,而至终生以酒为伴?结合词人的生平及婚姻状况进行分析,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夫妻别离使李清照饱受相思之苦。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由于二人志同道合,情趣相投,李清照曾经享受到了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但是由于赵明诚多在外地为官,夫妻聚少离多,李清照经常是空闺独守,自然少不了一怀愁绪。因此李清照反映相思之苦的作品数量较多。比较典型的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作者饱受相思之苦的内心世界的大胆表白。上片通过描绘秋光秋景作为离别的衬托,把离人的设想、感受和动作刻画得细腻真切而又曲折委婉。下片直抒胸臆,“此情无计可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体现了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和深为相思所苦的无奈。
其次是无子的缺憾使李清照备受孤独和寂寞的煎熬。对于一个已婚的封建社会的女性来说,既然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和机会,那么丈夫和孩子便是她的整个世界,相夫教子便是她的工作和事业。然而遗憾的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却始终未有儿女。丈夫不在身边,又无子女相伴,而且可能还要忍受婆家的嫌怨,这种孤独和寂寞怎能不让李清照备受煎熬呢?而赵明诚的冶游、纳妾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的婚姻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所以一方面李清照抒写孤独寂寞、思夫情怀的作品甚多,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等;另一方面有的作品也流露出词人的怨苦与怨恨,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2 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也是抒写离愁,但其中蕴含的愁苦意绪之浓郁,心情之悲苦,却远远超过了《醉花阴》等词。词的上片通过层层铺叙写出女主人公因为害怕离别、不愿离别的种种表现,下片写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丈夫要走的事实,从此之后自己又只能面对“楼前流水”“终日凝眸”,女主人公内心的万千哀愁和丝丝怨恨蕴含于字里行间。
再次是夫死家散使李清照尝尽了人世的辛酸。如果说祖国山河的破碎和家乡的沦陷使李清照饱受磨难,那么丈夫的去世则是对她最致命的打击。因为前者并不是她一个人的遭遇,而赵明诚之死却使她几乎失去了整个世界。因此对丈夫的怀念、对自己凄凉晚年的哀叹构成了李清照后期作品的主旋律。代表作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情景交融,把女主人公心境的凄惨、处境的凄凉写到了极致,这也是李清照在失去丈夫之后晚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清照并不和谐的婚姻生活正是易安词悲剧色彩的又一根源。
三、承受家国沦丧的深哀巨痛与故园之思。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难”不仅使宋王朝山河破碎,也使李清照在一夜之间由一位闺阁才女变成流离失所的难民。李清照亲身感受了由于统治集团的无能和金兵铁骑的蹂躏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李清照的词作在感伤个人不幸命运之余更添一层由于家国沦丧而带来的深哀巨痛,饱经磨难的词人结合个人的身世飘零去反映时代的动荡不安,通过对往昔的美好回忆去抒发现实的山河之恸,用对日常生活的独特的、细微的感受去表现她深沉的故国之思。如《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下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不消。
此词中,作者睹物生情,从梅花的凋残,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发出了“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深沉的呼喊。
李清照对故乡的思念,代表着千百万流落他乡的中原人民的共同心声,这在《添字采桑子》一词中则表现得更为深沉: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作者以含蓄的手法,表现其因战乱而客居他乡的那种寂寞凄苦心境。那阴满中庭的芭蕉,那声声点点的雨声,在背井离乡的“北人”听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再如李清照的另一名篇《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从这首词我们不难看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惨烈之痛,词人变得心有余悸,格外敏感,即使是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里,也无端的担忧风雨的不期而至,也排遣不了“人在何处”的伤感;宁可谢绝酒朋诗侣的邀请,寂寞自处,去“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来压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哀愁。
也许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越是经历了波折,越是经历了苦难,诗人才越发能够写出振聋发聩、流传千古的名篇,南唐的衰亡孕育了男性词人李后主,北宋的灭亡也造就了女性词人李易安。
李清照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她的作品却把她的形象一次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易安词正是李清照向世人的一句句倾诉,也是她控诉命运、控诉时代的一曲曲人生悲歌。
参考文献:
[1]杨有山.试论李清照前期词的思想价值[J].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78-80. [2]胡春玲,王妍.李清照咏花词情感探微[J].北方论丛,2003年,第3期:79-81. [3]綦维.易安词与中国酒文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116-118.
[4]诸葛忆兵.李清照前期行踪与词作述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76-82.
第二篇:李清照词读后感
读李清照词有感
四年级 祁艳云
寒假期间,难得闲适,便找来李清照的词读。李清照属于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之一,她独创了易安体,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女词人,她的词寄托着她的情感,可谓至诚。
她的词低吟浅咏、缜密典雅。词人将情融入富有感染力的景物中,再通过勾画将情传导给读者,深深的打动读者。如她的《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一寒字将读者带入惆怅的境地,“花残、香消”这触目伤情的凄楚,使人魂断、咽泣不已,悲凉气氛从字里行间跃然而出。凄婉的情调生动、感人。
词人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情,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越读越意味无穷。人的情绪容易波动,难于把握。思念之情乍现还隐,反反复复。例如她的《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寂寞”因他不在身边而生,含蓄委婉的道出对他的思念,当然读者还可以任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
词人通过对自己忧、乐的描写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具
有强烈的感染力。词中尽情的渲泄内心的痛苦之情,催人泪下,令人泪尽心难平。例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中用语浅显易懂,词人感情毫不修饰,全部情感倾泻而出却不失真诚。掩卷而思,深感李清照的词流传千载而不昧,在脑海中日久弥新。
第三篇:李清照词3首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⑤。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第四篇:李清照词
1~声声慢/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 ·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 ·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夏日绝句 宋 ·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4~武陵春·春晚 宋 ·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6~醉花阴/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 ·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7~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8~鹧鸪天·桂花 宋 ·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9~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 ·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0~点绛唇·蹴罢秋千 宋 ·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11~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 ·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12~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宋 ·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13~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宋 ·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14~满庭芳·小阁藏春 宋 ·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15~浣溪沙·闺情 宋 ·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16~点绛唇·闺思 宋 ·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17~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 ·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8~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宋 · 李清照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19~多丽·咏白菊 宋 · 李清照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20~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宋 ·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21~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宋 · 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22~念奴娇·春情 宋 ·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23~行香子·七夕 宋 ·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24~临江仙·梅 宋 ·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25~题八咏楼 宋 · 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26~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宋 · 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27~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宋 ·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28~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宋 · 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29~钓台 宋 · 李清照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30~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宋 · 李清照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第五篇:李清照词二首
《李清照词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写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经典名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名言解说】人杰:出类拔萃的人物。意思是: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生在世,应当树立高洁远大的志向和白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因为:目标越远大,前进越努力,人生也就越有意义,越能体味“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勇和豪迈。
二、鉴赏课文 鉴赏【鹧鸪天】
1、点明地位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3、赏析课文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 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本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4、总结归纳
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词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仅此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实,作者的咏梅、咏菊之作是不少的,这两种花,论颜色,论风韵,确实不在桂花之下,她们的“妒”和“羞”恐怕还是因为她们没有桂花那样浓郁的芳香吧?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鉴赏【永遇乐】
1、点明背景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李清照是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早年生活比较安定舒适,作品也多写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赵明诚短期分离时的“离愁别苦”,这些作品感情真挚,形式优美,风格清新,语言自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内容则大都局限在个人感情的小圈子里,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到她四十四岁时,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赵明诚一起仓皇南逃,不久明诚因病逝世,她便只得只身流亡,既遭到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渗透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这种感情,在诗文中表达得比较直率,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的“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又如《打马赋》的“乱辞”中的“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及等。而在词中则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永遇乐》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2、赏析课文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曰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曰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曰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 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曰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曰,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曰”,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曰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曰”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3、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她早年生活中欢乐的一面,如《点绛唇》写她少女时代荡秋千为戏,《如梦令》“常记溪亭曰暮”写她泛舟流连忘返,等等。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但是,曾几何时,夫死之悲,亡国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巨大的变化,以至她“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临江仙》)。“双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虽值元宵佳节,又值“融和天气”,她也无心去观灯。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而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从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关于临安过元宵节的描写,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际,愈加精妙”(《武林旧事》:“元夕”条)。林升的《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出了南宋时期统治阶级荒淫逸乐的生活以及广大人民对之不满的情绪。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时的女诗人,又安得而不愤懑、不忧心忡仲呢。因此,那些“酒朋诗侣”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被她婉言谢绝了;而她躲到帘儿底下听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语。这里,在平淡的词句后面,既有用当年汴京繁华来反衬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游人笑语来对比的人我苦乐之别,而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南宋末年爱国词人 刘辰翁读了这首词,“为之涕下”,并按照它的调子填了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调的词,足见李易安的这首词的感人之深。
5、总结归纳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曰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农,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山谷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从上面的分析看来,这个评语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吴瞿安(梅)先生在《词学通论》中说:“大抵易安诸作,能疏俊而少沈着。即如《永遇乐》元宵词,人咸谓绝佳;此事感怀京洛,须有沉痛语方佳。词中如‘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向花间重去’,固是佳语,而上下文皆不称。上云‘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下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皆太质率,明者自能辨之。”我们认为,吴氏对李清照这首词的评语是不够公允的。相反,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
三、板书设计
李清照词二首
教学目标
6、了解作者
7、理解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写法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早年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经典名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鹧鸪天:以花喻人,引用,拟人,永遇乐:对比(今昔对比,他人与自己对比,欢乐与悲伤对比)
四、教学反思
鉴赏分析比较具体,只是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主动性不够很好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