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饮食均衡与身体健康
浅析饮食均衡与身体健康
摘 要: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营养是生存第一需要,营养状态的优劣关系到生命的质量,因此,了解食品,了解人体对不同营养成分的需求量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蛋白质、脂肪每日需要几十克,而微量元素及各种维生素每天只需要若干微克。日需要量在10克以上的营养素称为宏量营养素,如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日需要从微克到毫克级的营养素则称为微量营养素。此外,食物中还含有形形色色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抗氧化剂等。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也不同,面粉等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牛奶、鸡蛋、瘦肉则以蛋白质为主,水果、蔬菜中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它们之间千差万别,所以要求我们必须平衡膳食,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关键字:膳食平衡;健康;营养;食品功效
一、以往人们的认知
人们长期以来,在膳食结构上存在一种误区:饭多吃要发胖,蛋白质多吃有利健康。从总体上说,都市人膳食中的优质蛋白已经足够了,但不少人还是热衷补充大豆蛋白等营养品。殊不知,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反而会加重肾脏负担。而且,在他们摄入的蛋白质中,猪肉摄入量占蛋白质总量的5成以上。
从专家的研究数据可以得知,猪肉的脂肪含量是牛肉的2.8倍,鸡肉的2.2倍,但不饱和脂肪酸却显著低于鸡、鸭、兔肉。因此,城市居民的脂肪热能不断增加。过多的摄入猪肉,对人体无益反而有害。
二、各种营养素摄入量间的平衡
平衡膳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这三大营养素的摄入量,也取决于它们之间比例的平衡。一般认为,人体热能的60-70%来自于碳水化合物,10-15%来自于蛋白质,20-25%来自于脂肪。按照这种组成比例,并考虑到不同营养素产生能量之区别(1克蛋白质或糖可产热4千卡,1克脂肪可产热9千卡),食物中三大热能营养素摄入量的比例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6∶1∶0.7。
当膳食中脂肪热量提供过高时,将引起肥胖、高血脂和心脏病。蛋白质热量提供过高时,则影响蛋白质正常功能发挥,造成蛋白质消耗,影响体内氮平衡。相反,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热量供给不足时,就会削弱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三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一旦出现不平衡,将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此外,要注意一日三餐热量的合理分配,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各种营养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且不同的生理状态、不同的活动,营养素的需要量也有所不同,因此中国营养学会制定了各种营养素的每日供给量。我们膳食中所摄入的各种营养素在一定的周期内,保持在标准供给量上下误差不超过10%的范围。这种相互间的比例,即可称为营养素间的基本平衡。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我们知道每人每天应吃(以生食计算)谷物300~500克,蔬菜水果为400~500克和100~2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125克(鱼虾类50克、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食物100克,豆及豆制品50克,油脂类不超过25克。
三、科学饮食应均衡营养
其实,人们应该走出以猪肉为主要肉食的误区。同时,可以广泛选择一下其它的肉食,这样对饮食平衡很有好处。
按照科学饮食原则,“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吃一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中国有句谚语叫“宁尝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也是这个道理。显然,吃飞禽(或家禽)要比吃走兽(家畜)对人的健康更有益。人们摄取蛋白质的食物并不应只从猪肉中获取,鸡、鸭、鱼、虾中所含有的蛋白质要高于猪肉,且这些肉类的脂肪含量要远远低于猪肉。
有人曾做过一些调查:在一家超市肉类专区随机采访了几位顾客。“鸡肉应该比猪肉的营养价值高吧。”一位正在挑选鸡胸肉的年轻女士告诉记者,她们家很注重饮食营养,过去家人习惯性的爱吃猪肉,但现在从很多途径了解到鸡肉、牛肉都要比猪肉的营养价值高,家人的饮食习惯在慢慢改变。听到这位女士的回答,一位老人也笑着插话说:“过去,他们全家人都爱吃猪肉,但现在也在慢慢改变饮食习惯,猪肉、鸡肉、牛肉、鱼肉常常搭配着吃。用专家的话说,这样比较平衡。”
现在人们也开始关注饮食中的“均衡”。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均衡呢?专家认为,科学饮食应结构均衡、营养平衡,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要合理。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每天能量消耗的60%左右,脂肪占25%左右,蛋白质占15%左右。人们每顿都应补充粮谷类食物,早30%,晚30%,中午可以多补充一点,40%左右。
另外还要做到饮食中的粗细粮搭配。粗粮中富含的膳食纤维除了可刺激肠道的蠕动,预防便秘,还可改善肠道菌群,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缩短粪便中有害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预防肠道肿瘤。此外,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有利于控制血糖。可减少机体对脂肪的吸收,有利于预防高脂血症,还可增加饱腹感,有利于控制体重。中年人多吃粗粮,补充膳食纤维,可有效预防高血糖、高血脂等“富贵病”。
在一些农贸市场和超市内看到,玉米粉、小米、麦麸、荞麦、绿豆等粗粮重新回到了人们生活中,并被越来越多追求粗细搭配、合理膳食的市民所青睐。在一些大型超市,记者注意到,绿色食品的种类非常齐全,从粮、油、禽、蛋到蔬菜类、水果类,这些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深受顾客欢迎。
四、饮食的奇妙功效
古人言:“饮食有节,身必无灾”。如今,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要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问题,一些人常常有种自我不适感,如失眠、乏力、体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等,这些“亚健康”状态是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前状态,是健康问题的明显信号。
而通过日常饮食就能够缓解或解决这些问题,多么神奇呀。专家介绍,预防亚健康首先要保持均衡营养,其次必须保证睡眠,另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研究证明,当人承受巨大的工作、心理压力时,所消耗的维生素C将显著增加,所以要及时补充。脂肪类食物也不可忽视,因为脂类营养是大脑运转的必需品,缺乏脂类将会影响人们的思维。现将一些亚健康状态的饮食调理方法介绍如下:
大脑疲劳时:坚果,即花生、瓜子、核桃、松子、榛子等,对健脑、增强记忆力有神奇的功效。因坚果内脂肪酸的含量很高,且无胆固醇;还含有特殊的健脑物质卵磷酯、胆碱,所以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它的营养、滋补作用是其它食物所不能比拟的。大脑容易疲劳的人还可以吃炖鱼,并在吃前最好小睡一会儿。人们都习惯饭后睡觉,这是不正确的习惯,应改为饭前睡一会儿,因为吃了饭再睡,人会觉得越来越不舒服。
压力过大时:维生素C具有平衡心理压力的作用。当承受强大心理压力时,身体会消耗比平时多8倍的维生素C,所以要尽可能地多摄取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番茄、甘蓝、菠菜、芝麻、苹果、橙子、橘子等果蔬。
脾气不好时:缺乏钙和维生素B容易造成脾气大爱发火,平时应多吃些富含钙质和维生素B1、B2的食物,如豆类、牛奶、瓜果蔬菜、虾蟹、海带等是有好处的。钙具有安定情绪的效果,牛奶、乳酸、奶酪等乳制品以及小鱼干等,都含有极其丰富的钙质,有助于消除火气;萝卜适于顺气健胃,对气滞上火生痰者有清热消痰的作用,最好生吃,也可做成萝卜汤食用。
失眠健忘时:多吃富含钙、磷的食物。含钙多的食物如大豆、牛奶、鲜橙、牡蛎,含磷多的食物如鸡肉、鸡蛋、土豆、菠菜、栗子、葡萄等可多吃些;神经敏感的人适宜吃蒸鱼,但要加点绿叶蔬菜。因为蔬菜有安定神经的作用。吃前可以先躺下休息,松弛紧张的情绪,也可以喝少许葡萄酒,促进肠胃蠕动。
无精打采时:可在口中嚼些花生、杏仁、腰果、胡桃等干果,对恢复体能有很好的功效。因为它们含有大量丰富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钙和铁以及植物性脂肪,却不含胆固醇。此外,蛤蜊汤、青椒肉丝、凉拌蔬菜、芝麻、草莓等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适度的热量,能保护并强化肝脏,不妨多吃一些。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平衡膳食的关注,对平衡膳食的研究将会越来越细致和准确,同时人们的生活也必会过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健康。
五、参考文献
[1]《食品营养与健康》 易美华编著 2000.03 第一版;[2]《饮食健康与食品文化》 王昕等编著 2003.08;[3]《改善健康的要诀是平衡膳食》 2008.06.03;[4]《健康顾问—养生保健典藏本》王捍峰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11.20.
第二篇:关注饮食安全保障身体健康
关注饮食安全保障身体健康
班长:郭起云演讲者:张鹏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请管住自己的嘴”。
亲爱的同学,你是否曾注意到这样的场景:放学后,校门口的小吃摊被迅速包围,同学们里三层外三层簇拥着油气腾腾的小摊,形成异常“繁荣”之景。如此争先恐后,只是为了一张嘴,为了一口吃。问题是:值吗?
也许同学们以为我在夸大其辞,可事实上,经政教处组织的问卷调查,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有2485人每月2~3次食用学校周边食品或快餐,有297人每周食用2~3次,有104人竟每天食用。算下来,经常食用小吃的同学竟占全校总人数的50%。这是多么大的比例啊。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俗话说“病从口入”。路边小摊的食品很难有卫生保障,在制作过程中,许多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违背良心使用地沟油、防腐剂和其他食品添加剂。而这些东西中则含有大量致癌物质,长期食用肯定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同时,摊贩们制作和出售食物的一双手,接钱找钱、抽烟擦汗,挠头抓痒,拿碗碟,放抹布,卫生清洁无从谈起,而且我们更不知道这些从业人员的个人健康状况。更有甚者,一些同学躲在北门的栅栏处私自往校内递送食物,学校已派专人检查,有违反者将按校规严肃处理。
我在这里奉劝大家,为了自身健康,请遵守学校纪律,管住自己的嘴!冬天了,气温极低,空气中尘埃增多,正是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多发期。身体健康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学习,也关系到自己所处的班级和宿舍等环境。为此,我们除呼吁同学们注意食品卫生之外,还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各年级放松对校服的要求。考虑到天气严冷,同学们身体情况有差异,应该以保暖为首要目的,让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御寒衣物。除重大场合外,不必统一要求穿着校服。
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天气冷了,许多同学关窗闭户,造成室内空气污浊,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增多,极易侵入人体呼吸道造成感染。不论教室宿舍,人员密集,要及时开窗通风。
三、坚持户外运动。同学们每天学习辛苦,运动量跟不上,会降低抗病能力,更不利于身体成长。要充分利用两操和体育课,适当锻炼。既舒张筋骨,又增强体质,更锻炼意志。
四、要按时吃正餐,少吃零食,尤其不吃不健康食品和没有卫生保障的食品,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
五、一旦有感冒症状,要及时就医。
与严寒的冬天作斗争,和贪嘴的自己作斗争。让自己体格强健,意志坚定,活力四射,斗志昂扬。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395班全体同学。
2011年12月12日
第三篇:均衡饮食营养与健康小论文
均衡饮食营养与健康
均衡饮食与营养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吃的健康喝的合理,都是营养学食品与健康的范畴。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资本。一个人没有了健康,别的工具更没法谈了。而健康又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前面所说的身体上的,别的一方面就是心理上的健康。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水平提高了,对生活的质量也有所要求了。注重了生活上的一些细节。有很多关于减肥,补钙等药品的广告,它作用真的那么好吗?符和营养学吗?
肥胖是现代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很多年轻人追求各种减肥的方法,有的在试用减肥药,有的去做做针灸,有的节食,试图拥有苗条的身材。削减营养摄入来举行瘦身减肥是不健康的也是不科学的,减肥不能以捐躯健康为代价。营养专家经多年的调研,提出了一个健康的新观点:减肥瘦身应从均衡营养做起。当体内的营养均衡,过剩的营养被消耗,排除出体外,不足的营养素每日患上到数量适宜补充,肥胖天然消掉且保持身体健康。要达到营养均衡,同样平常饮食各方面需多加注意,天天各类食物进餐要多样化、均衡、数量适宜。健康的减肥是应当限制膳食的总能量,而不仅是限制脂肪的摄入,减肥期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含糖量低和数量适宜脂肪。
广告商们往往夸大了一些催进健康品的作用,但是消费者盲目的追求,让一些本来不错的产物,运用不当,反倒导致一些欠好的反应。催进健康食品是指构成许多人通常所吃的膳食以外的一些非传统食品或其身分。消费者希望通过食用这些催进健康食品来增强健康水平,改善有机体心理功能,乃至预防疾病。
健康从细节开始,营养学上非常注更生活上的细节。把健康的希望依靠于药物作法是不可取的。由于影响一个人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除遗传基因外,主要另有后天的生活体式格局、举动和健康观念等。按照我们的生活习气及一些长寿者的经验,主要是运动、饮食及均衡而宽大旷达的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勾当要经常、适度:现代人生节律加速、市场竞争力加重、工作效率要求高,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参加熬炼身体的时间。我国唐代闻名医学家孙思邈在总结养生健身之道时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强调了要健康长寿必需举行数量适宜的运动。
运动时间和时长应按照差别的季节、气候及个人体状况而定,既无不过,又无不及。各种体育运动和生活琐事、劳作都有助于舒筋活血、强体健身,不仅能调治个人的情绪,使表情舒服,还能让人精神抖擞,提高工作效率。
乐观向上的心态的均衡让人保持健康的体魄.医学心理学认为,许多人心田的设法、对事物的观念、理解能力,决定着个人的情绪感触感染状态,其催进健康作用是药物不能相比的。情绪的急速变化,会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促使肝脏中的糖元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提高血糖液体浓度。胰岛素分泌量也有转变,肌肉不能协调,对脏器起不到掩护作用。所以我们既要有学习事业进取心,又要有生活平常心;既要精心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有富厚多彩的文化生活。
最后饮食布局要合理多样。现在的健康观念认为,在制作膳食的历程中应做到荤素、粗细配搭。多食用含维他命多的蔬菜、瓜果。多食用含有大量蛋白质、多种维他命及钙、铁等元素的食物。适当吃些鱼、牛羊肉、牛奶、豆成品,此乃蛋白质的来源。少吃盐腌、油炸及熏制的食物。健康的人体需要多种营养食品营养与健康素,纯一种食物难于全数餍足,只有多样化,才气供给充足的蛋白质、维他命、纤维素,以维持人体酶的系统性,增加免疫,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四篇:浅论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
浅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促进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 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快感, 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快感,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
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 促进身体健康, 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 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 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 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 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 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 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 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 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 姐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 2000,(1).[3] 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4] 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3).[5] 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 2006,(10).[6] 张力为, 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3.[8] 祝蓓里, 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5.[9] 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Z].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第五篇: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
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体育与健康息息相关,然而它们两者之间具体相关程度究竟如何?对许多人来说也许只是笼统地略知一二.在我看来,要谈论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体育与健康这两者的确切概念究竟如何定义.一种比较普遍为大众所接受的观点认为,体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或运动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身体练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健康是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体育锻炼,人全身的血液循环得以促进,加快了血液循环,从而提高免疫力.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感到轻松惬意,运动医学称之为“第一次放松”反应。这时,体内氧化过程加快, 代谢旺盛,废料随多余的水分排出,从而获得“第二次放松”效应,体内以有一股旺盛的情绪潮流通向全身,感到清爽和有活力。长期坚持适度的运动,会使毛细血管通畅,血液粘度降低,免疫功能增强,仅可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能使体内早期的癌肿消退.由此可见,体育对人们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尽量每天抽出一部分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以便用更强壮的身体和更充足的活力应对将来的学习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