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东西湖区农业建设规划

时间:2019-05-14 02:4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5东西湖区农业建设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5东西湖区农业建设规划》。

第一篇:4.5东西湖区农业建设规划

武汉东西湖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4.5生态农业和有机农牧产品基地建设规划 4.5.1指导思想

中国入世,受冲击最大的是农业,也标志着农业从此步入了市场经济的不归路,预示着农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就宏观而言,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中国粮、棉、油等资本密集农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因生产成本较高,科技含量较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优势,将面临空前挑战;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象水果、蔬菜等园艺产品和畜产品等,在国际农产品市场本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贸易壁垒(TBT),提高了中国优势农产品进入的市场门槛。专家指出,TBT将是21世纪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在全球关税壁垒逐步取消的同时,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绿色标志(也就是农牧产品质量问题)已成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在这样一种大趋势下,有机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导向将对今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带来长远影响。此外,它对于当前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公害农产品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

20世纪30年代有机农业问世以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方兴未艾。国外有机农民的实践已经向人们证明,有机农业耕种系统比其它农业系统更具竞争力。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有机农业产量平均降低了20%,但可降低能耗50%,并提高土壤质量。实验表明,有机农场每公顷种植能耗平均要低50%。这些能耗包括制造化肥和杀虫剂时使用的能源以及它们所含的化学物质。有机农场施用的氮、磷和其它肥料要少34%至51%。与产量降低20%比较的话,营养物质的实际利用率其实提高了。同时,在有机农场中,土壤更加肥沃,菌类和其它生物数量更多,且还有大量害虫的天敌。这些都显示了一个良好的种植环境。在开始阶段,瑞士只有1%的农场进行有机种植,而现在这一数字已上升至9%。在欧盟国家,有机农场的比例是3%,但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而运用有机农业方式生产开发的有机食品发展势头更为强劲。至2000年,全球有机农业基地达1.5亿多亩,产值超过300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2倍多,有机农业成为全球范围内少有的几个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2000年,全球有机食品品种达400多个,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比1997年翻了一番。许多发达国家象美国、欧盟有机食品销售额年均增长20—50%;尽管目前有机食品价格高于普通食品30%以上,但消费者仍趋之若鹜。专家预测,2006年,仅欧美市场有机食品销售额将突破1000亿

武汉东西湖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美元,且主要依赖进口。欧盟已形成了完整的有机农业体系,美国、日本也先后颁布了有机农业法案。我国有机农业历史悠久,但系统开发较晚,近年来发展较快。目前有有机农业基地150余万亩,有机食品出口额由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2000多万美元,年均增幅高达133%。云南已开始在全省实施“有机茶工程”,广西、安徽等地也将有机农业纳入开发重点。可以肯定,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日趋关注和食品消费理念的不断转变,有机农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一大潮流,有机食品也必将成为全球农产品市场的一大主角。

在此背景下,确立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基地的发展战略,不仅是东西湖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中国入世后,面对市场化过程中的资本投向、人才流向、市场导向越来越趋于优势产业的新形势,发展相对滞后的武汉东西湖区农业,要突破发展制约,实现后来居上,必须找准自己的闪光点和磁力场,以此吸引资金、吸引项目、吸引人才、吸引市场。从现实看,近年来,东西湖区以“二园一廊”为试点的蔬菜、水果、水产、畜牧等各具特色的有机农业示范样板,尽管还在点片阶段,却显示出了巨大的节本增效潜力,这为解决目前湖区农民收入不高,投入不足,效益较低的矛盾,探索出了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实践进一步说明,在东西湖区,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基地,具有拨动一颗子,下活全盘棋的神奇功效,是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突出湖区特色,开发有机农牧产品,是武汉东西湖区引资、引商、引智的新亮点,也是兴湖、兴财、富民的新热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农牧产品市场将由数量为主的特征(吃饱),向质量型(吃好)转变,今后,依赖化肥与农药的农产品和质量不高的畜牧产品将被挤出市场,而有机农牧产品将成为市场的主角。因此,东西湖的农村地区必须先走一步,才能适应市场这一变化。把东西湖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从而打造经济航母,造就经济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论是从宏观经济态势、中观农业走势,还是从微观调整趋势看,21世纪东西湖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都在于建设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基地,要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按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组织,社会化服务的机制,开发有机农业,是实施大市场战略的客观需要和具体实践。4.5.2技术方法

武汉东西湖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所谓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制度。有机农业生产标准主要有:(1)生产基地的环境条件(气、水、土等环境要素);

(2)生产资料的应用条件(肥料、农药、种子、化学激素等要素);(3)栽培养殖的技术条件(种养方式等要素);

(4)产后加工开发条件(贮藏、加工方式及环境要素)等内部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查、认证、授权等外部质量标准,每项要素都有严格的指标。

有机农业的主要产物是有机食品,它与我国AA级绿色食品属同一质量档次的食品。有机食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三:

① 原产地前三年基本没有使用任何化学物质,无任何污染; ② 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

③ 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食品防腐剂、人工色素、添加剂等,不得用有机溶剂提取。有机生产体系在使不利影响达到最小的同时,可以向社会提供优质健康的农产品。

建立有机农牧产品基地而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是一种环境要求最为严格的持续农业系统,发展了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持续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原则,主要依靠当地可利用的资源,提高自然中的生物循环。当然也可以直接从外部投入的农业生产体系直接向有机农业生产体系转换。有机农业生产中仍然可以使用有限的矿物物质,但不允许使用化学肥料,通过自然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化学物质控制杂草和病虫害,遵循自然规律和生物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这些技术包括:

(1)选用抗性作物品种,建立包括多种植物在内的作物轮作体系,(2)利用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养分循环,(3)采取物理的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虫草害,(4)采用合理的耕种措施,(5)防止水土流失,(6)保持生产体系及周围环境的基因多样性,等等。

为加速有机农业产业化进程,还应加强以下有机农业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1)有机农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改进有机农业生产资料(农药、肥料、饲料、饵料等)的人工化学物质的配方,开发出高效、低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制

武汉东西湖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品,培育出具有复合功能的生物农药工程菌种,使之兼备优良的生物学特点及工艺性状,为产业化打好基础;

(2)微生物和植物性生物农药的资源开发和菌种选育,开展发酵、后处理、制剂等工艺研究,提高生物农药产品的品质、稳定性、货架寿命,降低成本;

(3)开发安全、高效、价廉的兽药系列产品;采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制多功能生物肥料工程菌株,开发新型微生物肥料生产工艺,重点研究开发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腐殖酸类肥料、矿质肥料及其掺和肥料等;

(4)研制安全、天然、营养、多功能和通过发酵技术制取的新型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着重研究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天然资源开发和提取技术,开展微生物发酵、提纯等工艺研究,提高天然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品质、色泽及效能,降低生产成本;在包装储运方面,重点研究物理灭菌工艺、CO2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冷冻干燥、挤压膨化、低温浓缩技术,研制无菌包装技术及安全、可降解和可以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开发食品气调储藏技术;

(5)为生产出符合人体健康或特定需要的安全谷物、果蔬、畜禽及水产品奠定物质基础。

在上述开发、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机农产品基地和生产资料加工企业,从而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有一定的有机转换过程,要想把依靠外部投入的农业生产系统,转变成有机农牧产品生产体系,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转换过程。有机转换的过程是逐步减少外部投入尤其是化学物质的用量的过程,包括:采用综合病虫害的管理(简称IPM),建立综合养份管理(简称IWM),以形成更为综合的作物系统(简称IFS)。综合耕作系统经过进一步的转换,成为低外部投入的持续农业体系(简称LEISA),最终成为有机农牧产品生产体系。

有机农牧业开发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和推广有机农牧产品生产技术,促进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推进有机食品生产的规范化和规模化。这项工作要用宣传引路,搞好试点,以点带片,以片带面。在开发过程中,还必须着力把握规模、特色、品牌、效益四个环节,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创新整合,科学施策。据此,“十五”期间,为发展东西湖地区的生态农业和创建有机农牧产品基地进程,将推广`应用以下农业实用技术:

(1)实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85项,星火计划项目25项;

武汉东西湖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2)优良品种引进推广覆盖率达90%以上;

(3)推广模式栽培,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覆盖面积达85%;

(4)优化农业结构,形成蔬菜、水果、水产、畜牧四大农业支柱产业;(5)建设城郊型两高一优农业试验示范区卓有成效,被省、市列为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区;

(6)引进微生态肥料和生物农药生产技术,为有机农业生产可靠肥源和为病虫害防治生产可靠生物农药。4.5.3规划内容

4.5.3.1制定规划原则、依据

发展东西湖地区生态农业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要注意自己的资源优势、传统生产方式和地理区位,做到“一产围绕绿色转,二产围绕资源转,三产围绕市场转”。

(2)合理调配农业景观布局,使其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3)注意农村能源结构的根本转变,可试行以‘沼气为纽带’以“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为保障的有机农牧业生产。

(4)推广庭院经济、大力发展面向特大城市的特色农业技术。

(5)为保住以“武汉市为中心”的本市有机农牧产品市场,发展面向北方大、中城市有机农牧产品市场,实施集约化生产,降低成本,适应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的巨大变化。

按照有机食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建立有机农牧产品基地时应切实加强质量标准体系、环境监测体系和科技推广体系三大体系建设:

●在参照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研究重点特色产品开发的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以指导农民开发。积极组织有机农业及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尽早拿到我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

●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环保体系,增设农业环境监测网点,在充实提高市环保检测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县(市)一级农业环保检测监督体系建设,增添仪器设备,强化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为有机农业开发保驾护航;

●贯彻农业“两法”,落实有关政策,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在有机农牧产品基地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总的原则是寻找市场,先易后难,建立基地,逐步转变。具体方法:

武汉东西湖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生产地点:应选择环境好、基本无污染的地区。如天然野生的土特产品,较少使用或不使用人工合成农药、化肥的地点,可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基础条件好的先开发,这样费力少、见效快。选择暖温带、温带、气候比较凉爽的地区,这样病虫害少;

●应选择抗病性强,不用或很少用农药的作物,易栽培管理,经济效益好,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

●产品选择,应选择基础好、容易转换成有机食品和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如弥猴桃、茶叶等),发展精深加工,开发系列产品(如有机茶饮,新鲜果汁等);

●应以发达国家和国内大中城市为主,销售对象应面向经济收入高,比较富裕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阶层,可向宾馆、合资、独资企业、航空部门等销售。

东西湖地区农业生态规划的制定,要将产前(无公害生产资料研究开发)、产中(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及产后(农副产品的无公害加工技术及产业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本着当地的资源优势与市场优势、结构调整与有机农业、传统有机与现代科技、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农民增收与财政增效五结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从不同社区条件、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生态环境出发,建设蔬菜、水果、水产、畜牧等四大特色的有机农业区。按照整体规划,科学设计,示范推广,分步实施的策略,第一步着力强基础、抓突破。加强基础性工作,在短、平、快项目上突破;第二步下力强素质、增效益。配套开发体系,提高开发效益,力争“十五”期末,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4.5.3.2生态农业规划

“十五”期间,武汉东西湖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围绕建立都市型生态农业框架,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即由传统农业向园艺农业、设施农业、旅游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工厂化、农业功能多元化,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拓展农业功能,将一产与三产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到2005年,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6亿元,年均递增4.5%,非农产业收入要占到全区农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根据以上原则和目标,在东西湖广大农村地区选择宜农、宜蔬、宜果、宜牧、宜渔生产的试点地区,做好规划。东西湖区生态农业和有机农牧产品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如下:

1.根据东西湖现有基础条件和农业发展方向,“十五”期间大力调整优化农

武汉东西湖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业经济结构,按照市场导向、效益优先、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实施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种还牧。大农区要结合“三退”,重点发展鲜食旱杂粮、水生菜等高效作物。基地蔬菜生产要围绕无公害化目标,着力调整产品结构,把结构调优,质量调高,提高土地产出率;水产业要以发展水产名特优为重点,结合退田还湖发展农家乐等休憩农业。畜牧业以发展奶牛为主,建立东流港牧业园,形成3万头的饲养规模,使奶牛生产成为我区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林果业紧紧抓住国家授予我区林业生态先进区的机遇,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提升农业生态功能;要着力调整水果品种品质结构,引进推广优质水果品种,提高林果业经济效益。

2.建设以“二园一廊”为试点,以“十大基地一中心”相辉映的有机农牧产品基地发展格局。“二园”即武汉国际风情园和牧业园,“一廊”即惠安无公害蔬菜长廊,“十大基地”即柏泉罗氏沼虾,辛安渡优质水果、径河优质葡萄等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生产培训基地,“一中心”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农科所),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

3.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有机食品市场开发。运用市场机制,加大项目兴市的力度,引资、引智、引项目,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农民投入有机农业开发,广辟资金来源,兴办特色基地,创办龙头企业。对招商引资开发有机农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开发之初,对从事有机农业开发和有机食品加工、营销的企业和个人,可在市县权限范围内,适当减免有关税费。进一步放开农村“四荒”经营权,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本着民主协商、平等自愿的原则,实现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具体做法如下:

发挥城市近郊优势,依托舵落口国家级大型农贸市场,配套发展15个左右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建设,带动农产品的生产和增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到“十五”期末,逐步形成以光明、统一、友芝友等企业为龙头的奶制品产加销体系,力争达到10亿元的产业化规模;以走马岭国际风情园为主体形成花卉种苗工厂化产销体系,力争达到销售收入亿元的产业化规模;以慈惠蔬菜常年园为主体的无公害蔬菜产销体系;以区种子种苗实体为主体的种子种苗工厂化产销体系;以辛安渡、走马岭、荷包湖、径河为主体的水果产销体系;以李家墩为主体的水产名特优种苗工厂化产销体系。4.5.3.3有机农牧产品基地规划

不同类型的有机农牧产品基地的具体建设发展规划如下:

武汉东西湖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1.以慈惠蔬菜常年园为主体“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慈惠: “十五”期间农业的发展将围绕建立都市型农业框架,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化,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到2005年,非农产业收入要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为此:

一是实施农业精品战略,在生态农业园区,抓好“无公害”蔬菜的生产。要大力调整品种结构,把结构调优,质量调高,实现土地用养平衡。到2005年,亩均产值8000元。

二是发挥城市近郊的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惠安大道沿线配套发展6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重点建设好投资500万元的胡家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建设,与大型超市“联姻”,成立净菜配送中心,带动农产品的生产和增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新沟:五年期间,坚持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科技兴农战略为动力,利用城市近郊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工程农业、品牌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以及旅游休闲农业,推进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渗透。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农业经济全面增长,全面提高。

1.以蔬菜、苗木、花卉、优质水果为主,形成农业三大支柱产业,实施“115”工程,即形成惠安大道十里蔬菜长廊10000亩大中棚设施农业工程;以惠安大道为依托的10000亩苗木花卉为主的旅游休憩的农业开发工程;以铁路以北苗湖为中心的5000亩优质油桃林果品牌工程。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提高品质,争创品牌,站稳市场。

2.加大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加快菜地建设步伐,形成百米沟路渠配套的网络体系,争取利用电厂排放的废水连结现有的高灌渠的建设工程项目,以及铁路以南的十里排灌渠的建设工程项目,使之形成蔬菜生产涝能排,旱能灌的网络水系,建成高棱的蔬菜基地。

发展养殖业,提高农产品深加工,逐步提高其产值比重,到2005年达到养殖、加工业产值比重占农业产值的18%以上。

3.以辛安渡、走马岭、荷包湖、径河为主体无公害水果基地

荷苞湖:依据东西湖“一圈四带”的功能分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拟按农业发展“一园四带”,二、三产业“两点两园”的功能分区进行布局。农业发展区将按照作物业别分布划分为“一园四带”即农业休憩观光园,东部水产带、中

武汉东西湖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部花卉、蔬菜带、西部水果带。具体分布为:以107国道为分界线,西部重点发展水果业和蔬菜,107国道以东三、四、五、六大队湖区田块逐步退田还湖,发展水产及稻田养鱼、养虾,国道两侧300米范围内重点发展苗木花卉;107国道以东六、七支沟之间以康园为基础重点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休闲业;107国道以东二至六支沟部分地势较高地块发展优质鲜食经济作物。

辛安渡:结合地理条件,面向产业化发展趋势,高标准地规划二大区域,五大基地。

二大区域是:

(1)107国道以东的农业生产区在“十五”期是形成向庄园式农业园的过渡趋向,退田还湖、退耕还林,总规划面积6000亩,重点发展水产、花卉、带动旅游、休憩、观光农业的发展。

(2)107国道以西的高效农业区形成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区的过渡趋向,总规划面积3万亩,以惠安大道为轴线,重点发展林果、蔬菜保温栽培等,形成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五大基地是:

(1)以红旗大队为中心,重点发展设施农业。

(2)以惠安大道为轴线,包括红星、林家台、红旗临国道面,重点发展苗木花卉等观赏农业。

(3)以沙家台为中心,辐射荷包湖、林家台、红旗临国道面,重点发展苗木花卉等观光农业。

(4)以退田还湖为契机,以林家台为中心,辐射红星、红旗,重点发展水产业。

(5)以汉宜路为中心,重点发展冷食瓜果等经济作物,形成立体农业特色。径河:立足抓好以葡萄、水产、蔬菜、畜牧为龙头的特色农业,努力实现“四个突破”。即:在葡萄生产上要大力推广和应用套袋避雨栽培技术,优化品种结构,实施注册品牌战略;在水产养殖生产上要打破常规的养殖模式,发展规划养殖和名特优产品;在蔬菜生产上要扩大棚架保温生产面积,发展无公害产品;在畜牧生产上,要依托金牛港畜牧园,扩大奶牛生产辐射面,带动径河地区奶牛生产,努力走出一条靠特色兴场,靠特色富民的新路子。

新沟:依靠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的引进,开发特、稀、优的农产品,以青锋发展园为基础建千亩草莓生产基地,千亩园艺花卉产业区以及油桃5000亩的

武汉东西湖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生产开发,向旅游观光农业的开发方向发展。

4.以牧业园为主体的有机奶产品基地

牧业园:“九五”期间,该区成功引进了两家乳品龙头企业――武汉光明和友芝友乳品公司及销售公司。并迅速占领了河北省乳品市场70%的份额。引导奶牛饲养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推进奶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乳品加工企业的配套能力,是“十五”工作的重心之一。2002年达到奶牛存栏1万头,提供生鲜奶3.5万吨,2005年达到提供鲜奶12万吨。根据牧业园地形区域特征,合理布局,拟建成八个奶牛基地,2002年基本建成可容纳5000头奶牛的第一牛奶基地,达到奶牛存栏3000头,协助友芝友公司建成第二奶牛基地,达到奶牛存栏2000头,适时开工建设其它的奶牛基地,到2005年末基本建成。同时逐步发展与奶业相配套的青饲料种植地3000亩,向周边幅射面积2000亩。

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生活基本稳定目标,必须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据牧业园的产业特点,调整农业结构,逐步淘汰粮棉的种植,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扩大与奶业相配套的青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加强草场建设,改良畜禽品种。2002年通过出台减免提留,免费提供草种和技术服务等优势政策,降低农户风险的办法,鼓励农户试种篁竹草等优良草种。争取2003年大面积播种,以满足牧场对青饲料的大量需求。推广鳜鱼、罗氏沼虾等名优特水产品和网箱养殖新技术

此外,要在基地建设中积极引入有机畜牧业的理念,大力开发绿色品牌的‘有机奶’。有机畜牧业就是在牲畜的饲养过程中,禁止用化学添加剂或含有化肥、农药成分的饲料来喂养。当牲畜生病时,也尽量不使用带残留性的有害药品。„有机奶‟中农药残留、微生物含量、抗生素等方面都要求很严格。大型专业化养牛场,每头牛都有编号及对应的健康档案资料,而对散养奶牛的专业户则要加大“有机奶”的宣传力度。“有机奶”的生产要从源头抓起,对于用来生产有机肉制品、奶制品和蛋制品的动物,要求符合以下标准:

(1)动物自出生第二天开始,按有机方式进行饲养;

(2)饲料应为100%的有机产品,但可使用符合规定的合成维生素和矿物质;

(3)饲养过程中严禁使用激素和抗生素;

(4)可使用一些防护性的管理措施,如疫苗,以保护动物的健康;

(5)有病和受伤的动物必须隔离处理;将患病或打针吃药的牛从健康牛群

武汉东西湖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中隔离开来;

(6)动物饲养过程必须有场外放养条件。

东西湖区的其他办事处也在积极发展畜牧业,如慈惠将以知青大队为中心,建成颇具规格的畜牧园区,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力争“十五”期末,养殖奶牛3000头以上。

5.李家墩、柏泉为主体罗氏沼虾有机水产品基地

柏泉:重点抓了“两高一优”农业和“三大农业基地”建设(西湖农业基地、红星、虾场水产基地、红光林业基地),发展了优质稻、罗氏沼虾繁养、早熟莲藕、鳜鱼鱼苗孵化及养殖等高效优质农业,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工收入,狠抓了退田还林、绿色食品开发、精米加工等其它各项工作。

有机水产品,在饲料使用、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贸易等过程中,绝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物质或转基因工程技术产品。要特别注重养殖场的周边环境及养殖用药的管理。对于出口到国外的产品,要严格按照各国食品及药物管理机构有机食品标准要求进行原料收购和加工。广大养殖户,应树立强烈的食品安全意识,尽可能用自然方式实施养殖,对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农业部的有关规定,避免因药物及污染问题使水产品在国内外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遵循自然规律和生物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

第二篇:东西湖区城镇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东西湖区城镇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一、全区城镇发展战略简介

东西湖区位于武汉市主城区西北,为府河、汉江及张公堤所环绕。东西方向38公里,南北22.5公里,幅员面积495.5km2,现状人口29万,辖13个农场、镇、办事处。全区以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市中环线、外环线及拟建的杭兰高速公路和区内金山大道、五环路为主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体系,构成了立体交通网络。

全区范围内有武汉食品工业加工区,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吴家山台商投资区。也是国家星火计划技术密集区、国家城郊型农业示范区、国家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全省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全国教育、体育、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先进区。

两年来,在城镇体系建设方面主要采取模块化的城镇发展模式,区委、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通过市场配置和资源引导,功能整合和空间优化,生态制约和管制调控等手段,积极推进城镇建设。

全区规划的城镇体系基本呈现三级结构:一级城镇(吴家山),二级城镇(新沟、李家墩),三级城镇(柏泉、径河、走马岭、东山、辛安渡、新河)。按照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东西湖区生态极限容量上限的人口规模应该控制在150万以下,100-110万的人口规模比较适宜。

在全区城镇发展战略中,初步确定“北抑、东移、西拓”的发展方针。

北抑:北部是东西湖区历史较为悠久、自然环境条件较好,有山、有水、绿色植被较好的地区。必须贯彻“生态旅游保护区”规划,最大限度控制城镇开发强度。东移:以吴家山地区为中心,沿金山大道及107复线(金银潭)沿线往东发展高新产业开发、商住及民营加工工业区。西拓:沿107国道往吴家山农场、高桥开发区及走马岭,形成以绿色食品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长廊。

全区495.5平方公里的幅员范围内,有206平方公里位于市中环线与外环线之间,其中吴家山金银湖地区面积100.3平方公里。

吴家山—金银湖地区是东西湖区的城镇建设密集区,紧邻汉口主城区,区位优势明显,并已成为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地区之一。为了科学地指导该地区的规划和建设,我区委托市规划院开展了该地区整体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2003年至2020年,部分专项指标近期规划至2005年,中期规划至2010年。形成“一片三区”的用地结构和“四个滨水走廊”。

“一区三片”用地结构形式:以张柏公路、机场路为界,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功能片——吴家山片区、金银湖片区、金银潭片区。①吴家山片区:依托老镇区,以台商投资区、食品加工区的产业为基础,配套相应的居住、服务等功能,形成东西湖区的生产、生活中心。②金银湖片区:综合休闲、生活、旅游等主要功能,以及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主要定位为接纳从汉口分流的主城人口的高尚住宅园区。③金银潭片区:以产业发展为主,综合发展居住区和度假区的生态型经济发展区,是东西湖产业带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个滨水走廊”——混江湖生态廊、李家墩生态廊、黄塘湖生态廊、径河生态廊。

二、城镇化地区总体规划

(一)吴家山镇总体规划

吴家山镇是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二级城镇(重点镇),并涵盖了台商投资区的一部分。通过本次小城镇规划,我们对历年来吴家山地区的规划建设进行了深入评析,找出了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较为笼统,没有突出地区特色与个性;对城镇化水平与进程预测不足,规划规模制约了发展与建设空间;公共绿化和开敞空间建设没有完全依据规划,社区级小型绿地较为缺乏;与主城缺乏有机联系,建设及发展受到了制约。

吴家山地区属非行政建制单位,无行政界限。本次规划涵盖吴家山街、三店办事处、径河办事处以及慈惠办事处,规划面积37.59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已建成12.6平方公里,还有已批未建和有意向签约的用地,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规划区内2002年底户籍人口11.32万人。本次规划确定吴家山地区的城镇性质为:东西湖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武汉西部制造业的核心板块,武汉市空间扩展的重要节点,是以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和物流工业为主的综合型城镇,是武汉市未来生产、生活、生态的重要基地之一。规划2007年总人口为19万人,2020年为29万人。根据吴家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发展态势,规划形成“一带、二轴、三心、四片”的布局结构。“一带”——即沿金山大道的镇建设带,向外延伸联系东部金银湖、金银潭地区,西部台商投资区直至走马岭、新沟等地区;“二轴”——分别沿五环路的居住发展轴和沿107国道的产业发展轴。其中居住发展轴南北向串联旧城居住片区和径河居住新区,并联系两个行政商贸中心和公园区。产业发展轴以107国道为纽带,将台商投资区向西和走马岭产业园联系、向东与汉正街工业园相联系;“三心”——分别为新区行政商贸中心、旧城商贸中心和吴家山公园区绿心;“四片”——分别为旧城居住片区、径河居住新区、舵落口物流片区、台商投资工业片区。

(二)金银湖地区规划

在金银湖整体规划中,强化区域功能、道路交通等与主城的联系,并强化“创造近郊生态滨水城市环境”的设计定位,以金银湖湖面水域为“生态绿核”,以六条指状发散的水系为轴,将规划区分为六个功能片区,即:径河片区、三店片区、鑫桥片区、高尔夫片区、马池片区、滨湖片区。形成“一核六片,核心放射、碧水穿插”的布局结构。规划控制范围42.0平方公里。规划容纳人口控制在28——30万人。其中 “径河片”、“三店片”、“鑫桥片”、“滨湖片”四个片区为特色产业和生活居住并重的综合新区;高尔夫片是以“高尔夫俱乐部”和“赛马场”为核心的体育休闲度假区;马池片则是相对独立的高尚居住片区。

规划控制中,始终坚持“三个特色,一个策略”。

“水特色”:严格界定地表湖泊、河流等水体的保护“蓝线”。金银湖及与其相连通的河流,自然港汊,水面不得被城市建设占用;环湖路以内的半岛或岛屿,以绿化建设为主;金银湖北侧两条港汊在保留水面的同时,环水面建设300——500米宽的人工林带;沿径河两侧各布置50——100米人工林带,保持湖区的环城水网络格局,延续和保护金银湖地区的历史水道的路径,营造人与水对话的小尺度空间,再现魅力水乡的城市风景。

“绿特色”:规划以环金银湖绿化区为“生态绿核”,以金山大道为绿化主轴,以其分支水系及两侧绿化为纽带,形成一个以金银湖为中心,向四周指状放射发散,多级公共绿地均衡布局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景观系统。环湖路以内开辟足够

进深的生态岸线。

五环路两侧控制100m绿化带,环湖路两侧控制30—80m宽绿化带。金山大道两侧控制50—100m绿化带,工业区内主要道路两侧控制10—20m宽绿化带。“景特色”:

以主湖水面及周边开辟的生态型绿地为“生态绿核”,以道路景观绿轴为“绿色通道”,以天然的水系河道为“蓝色通道”,形成由“生态绿核”、“绿色通道”和“蓝色通道”交汇渗透的景观网络结构。重点建设三条“滨水廊道”——“径河走廊”、“李家墩生态走廊”、“混江湖生态廊”,规划要求对三条滨水生态走廊重点保护,严格控制其开发建设。

“生态环境策略”:

保护滨水区域的自然演进过程,维护水陆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和生态多样性。

三、城镇化地区建设基本情况

依据吴家山金银湖地区总体规划,城镇建设定位于:协调发展各类功能用地,加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多层次、网点均衡的商业、文化、休闲设施体系,加大园林景观投入,建设富有滨水特色的现代化城镇。

计划近五年分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城镇建设:

(一)启动控规及各项专业规划和重点地段的城市景观设计。

五年内,完成“四线”控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达到60%。主要针对旧城改造、新区开发规划,逐年对长青、恒春里等12个社区进行改造性规划,其中2005年完成恒春里、祁家湾村改造规划;2006年完成吴南社区、文家湾、开屏里社区改造规划;2007年至2010年完成其它5个社区的改造规划。对旧城区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

开展各项专业规划。五年完成吴家山城区金银湖地区道路系统控制规划;老区内污水截流即雨污合流规划,新区雨污分流规划;新城及金银湖绿地系统专业规划;全区供水系统专项规划;结合轻轨一号线二期工程建设,完成轻轨沿线两侧城市景观规划;2005年完成金山大道、东吴大道、五环路,金银湖环湖路、马池路、柏银路、107国道两侧等景观规划。2008年~2010年完成次要干道如环山路、吴中路、革新路及金银湖环湖中路的景观规划。景观规划达60%。

(二)启动旧城改造、居点拆迁,推进新区开发

近期将启动长青居民区改造开发建设,启动祁家山、文家湾居民区和吴西村的改造建设,拓展旧城区开敞空间,提升城镇环境质量与生活品质;开发径河居住新区,突出生态,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绿色城市居住新区,每年完成占地300亩新区开发及配套建设。

近期金银湖地区已投资1.19亿元,完成了新桥、海口等老居住区的拆迁,建成了金银湖新村和新桥新村,还建面积18万多平方米,结合“883”行动和吴家山街两平方公里环境整治,完成长青社区、吴南社区、恒春里三个社区的道路、排水、绿化等约5万平方米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市政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五年内建成机场高速公路与金山大道、107国道与金山大道两个立交及部分地段高架。2006年完成新城一路与市中环立交连接的200米高架桥;打通机场路进入环湖路的通道,改造张柏路,形成连接中、外环的快速通道;建设吴家山客运中心。完善城区的路网结构。以金山大道为轴线,城市基础设施南延北拓,计划五年内主

要道路项目:

①2005年~2006年,计划投资1200万元完成吴祁街中段(三支沟——二支沟段)、新城十路(联盟——金山大道);一支沟北延(东吴大道——金山大道段)连接二支沟;四支沟北延(祁家山路)(金山大道——海北路);十一路(联盟路——金山大道)的建设。

②2007年~2009年,计划投资2000万元完成联盟路(二支沟——十一支沟)、海东路、海南路(海南——海北路段);海南、海北路(张柏路至新城九路)。

③在吴家山新城近期计划投资4600万元,完成五环路中段道路工程建设;吴家山新城径一路、径四路、径五路、纬一路、纬三路、纬四路六道路;老城区吴祁街东延、吴中路东延、开屏里道路的建设。金银湖地区近期已投资3.67亿元,完成了环湖中路、马池路、柏环路、柏银路等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近期计划投资7400万元,完成环湖路市政工程的建设。

(四)加强给排水工程建设

余氏墩水厂设计能力15万m3/日,目前日供水能7.5万m3/日,近期水厂规划规模20万吨/日,规划向西沿革新大道、新城七路、金山大道布置1000mm~600mm输水管,满足吴家山台资区和径河地区供水;向东沿团结路,新城二路、金山大道布置一根1600mm~600mm输水管,满足黄狮海、金银湖地区供水,并建设2.5万m/日的海口加压站。五年内,主供水铺设率100%,同时,结合上述规划区道路建设呈环状铺设供水管网。

吴家山镇旧城范围内采用截流式的雨、污合流制,新区建设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就近入湖,污水集中处理后入府河。

①2005年~2007年计划投资500万元完成吴家山旧城,完善山体南侧局部支管。通过五支沟、七支沟厢涵,排入蔬干沟;沿金山大道新建设主排水箱涵,向西排水至蔬干沟。

②2006年~2007年计划投资800万元完成黄狮海地区,设两根φ1500mm主排入黄狮海。

③2007年~2010年计划投资3500万元完成107国道南侧地区,沿汉渝铁路两侧新建排水管涵,收集现有排水系统,进入九支沟,向北与蔬干沟连通排入径河;

④2005年~2006年,启动二支沟污水泵站:沿新城五路、革新大道布置,汇入二支沟污水提升泵站,排入金山大道污水干管。

2007年~2008年建设新城九路污水泵站,沿新城九路布置污水干管,收集沿线两侧地块的污水,向东排往金山大道污水干管,最后排往汉西污水处理厂。

(五)加大景观建设投入

以“三个绿化”——西郊公园、黄狮海、金银湖公园为中心,以滨水廊道——黄狮海、径河、汉江生态廊道和各街头游园防护绿地等多级公共绿地均衡布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景观系统。

2005年~2006年计划投资600万元完成七支沟绿化景观带和吴家山山体绿化透绿;2007年~2010年汉丹铁路、汉江沿江布置20~30亩的防护绿地,五环路、东吴大道、金银湖环湖路、环湖中路等主要街道景观的主体绿化。

吴家山城区近期已投资1200万元完成了金山游园、六支沟街心绿化游园、五环路文化长廊的绿化景观建设。今年10月份将投资300万元,完成新城七路、五环路中段(东吴大道——吴中路)道路景观绿化的建设。金银湖地区近期计划投资800

3万元完成环湖路、柏银路等道路景观绿化建设。

到2010年,城市绿化总面积420公顷,人均18m2,其中,公共绿地人均10m2。

四、建议

(一)政策对口方面:由于市区与东西湖区的城郊差异,因而许多政策上不能与市区政策配套执行的问题。例如:在规划建筑管理规定方面,市政府相关文件对郊区无明确规定,或“郊区参照执行”。市政府出台了149号令,确定了集体土地安置补偿政策。而我区和汉南属国有农场,国有农场用地安置补偿政策参照执行操作上难以实施。在城镇管理方面同样也存在政策不配套问题。随着行政许可法实施的全面推进,政策上的不配套将直接影响行政效果。

(二)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将我区排污工程规划和建设统一纳入全市的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尽快启动桥口三闸污水治理工程,迅速关闭金口垃圾填埋场。加强吴家山金银湖地区与市区的交通联系,畅通出入口。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东西湖区是武汉市城市发展规划中确定的重要制造业板块,是疏散主城人口,吸纳农村入城人口的重要区域,是武汉市城市发展的第二圈层,占有全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两个轴向空间,其城镇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服务城市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恳请在土地政策、公交系统建设、基础设施及市政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更大倾斜。

(四)资金筹措方面:为认真贯彻执行市政府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有关精神,我区加大了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的投入力度。在吴家山地区,2003年投入资金超4000万元,今年预计投入达9000万元。在金银湖地区,近三年基础设施累计投资已达

3.67亿元,预计近两年将投资1.91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较大,恳请市政府给予更大的支持。

第三篇:农业农村规划建设汇报

农业农村规划建设汇报

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及县委“三县并举”发展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头等目标,牢牢把握兴产业、聚人口两大重点,深入实施“*工程”,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提升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扎实推进“两区”战略,努力开创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一、工作目标:今年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和农村“*”工程的各项任务。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以全省农业“*”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

从今年起,省政府决定结合实施标准农田提升工程,建设一批具有亩产吨粮能力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同时建设100个现代农业园区、20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项目。省政府和省农业厅已经明确,今后几年要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将70%资金投入园区项目建设。根据省政府下达的任务,今年全市要启动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0个。我县是传统农业县,粮食生产的立地条件比其他县市区优越,农业产业尤其是茶叶、食用菌、香榧、油茶等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今年要争取建设1个粮食功能区、1个现代农业园区、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要抓紧编制好园区建设规划和建设计划,研究出台政策措施,积极做好项目准备,争取省里更多的政策性扶持资金,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2、以*市农民增收六大目标为抓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今年,市委、市政府下达我县的农民增收六大目标:一是农民异地转移,实现异地搬迁*人。其中高山远山农民实现搬迁*人,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民实现搬迁100人;实现整村搬迁达到总数的50%以上。这项工作是重点难点工作,两个问题要引起重视。一个是*小区、*三期和*小区目前土地指标均已落实,有关乡镇和部门要抓紧完成用地报批和征地工作,年底前开始农户安置。另一个就是有些转移出来的农户,补助资金下不去,核心问题就是老房子没有拆除,希望枫坪乡等重点乡镇重视这项工作。二是农民转移就业,实现农民转移就业6750人;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岗位*个,其中异地转移农民占*%以上。三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万元,其中林农小额循环贷款*万元;全面推进林权ic卡与农村信用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森林资源资产和林权信息建档到户率达90%以上。四是农村社会保障,推进全民养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全覆盖,确保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按规定领取到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推进全面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达到*元以上、参合率巩固在*%以上,把低保标准150%以内的农村低收入家庭纳入医疗救助保障范围。五是低收入农户增收,以去年初低收入农户状况调查数据为基数,除农村低保人口外,新增20%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元,累计*%以上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元。六是农民收入增幅,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牢牢把握农民持续增收这个头等目标不动摇,抓住市委市政府“农民增收六大目标”不放松,落实好产业培育促增收、龙头带动促增收、异地转移促增收、创业就业促增收、结对帮扶促增收等五大举措,千方百计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确保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全面实现。

3、以全市“*”工程和我县农村“*”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中心村培育、后进村转化、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

根据市“*”工程责任书要求,我县的任务是培育12个中心村,整顿转化41个后进村,创建289个生态文明村。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我县农村“*”工程,要按照“六个化”:即布局合理化、产业规模化、人口集聚化、设施配套化、服务社区化和环境生态化要求,抓好中心村培育工作,今年将重点培育省级中心村5个、市级中心村8个,一共争取13个,确保12个。县政府将对培育成功的中心村和成绩显著的乡镇实行适当奖励。要以村级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班子建设为核心,全面开展65个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活动。要按照“一解决四推进”,即主要问题有效解决,主题教育、村级民主管理、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村级民主管理有效推进的工作要求,切实抓好41个后进村的整顿转化工作。

4、以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把握住中央、省市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的契机,紧紧围绕我县“两区”建设目标,抓紧编制《松阳县农业农村xx发展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做好与省市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衔接,积极储备、包装一批项目,尽量挤进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一是加强村庄整治工程建设。继续大力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为主的村庄整治工程建设,要围绕“山更青、水更秀、田更方、茶更香、村更美”目标,按照“点线面结合、山水房结合、江路景结合”的要求,重点推进沿江、沿景、沿路村庄的综合整治和整体改造,做到整治一个、带动一片,今年要确保完成40个待整治村建设。二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以“强塘固房”工程和我县被列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试点县为契机,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松阴溪干堤加固工程建设,重点抓好水南段、*段二期、新兴大石段、赤寿段工程,新建堤防7.88km;抓好庄门源、*源、十三都源等主要支流重点地段防洪工程建设;抓好竹溪源、余庄源等水库除险加固以及11座山塘除险加固工程,着手开展庄门源水库工程建设;在基本解决全县农村饮用水困难人口的基础上,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三是多方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抓紧去年以前项目扫尾验收,尽快开工四都西坑片综合开发项目;积极争取今年新处外石塘片、*小槎片、叶村麻寮片的项目,超前做好*镇庄门源流域综合治理、*乡内村源综合治理等项目。四是加快生态林业建设步伐,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完成省级森林城市规划,着手开展延庆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新建市级兴林富民示范乡2个、示范村5个,绿化示范村6个;继续抓好独山及县城周边山体绿化彩化工作,完成林区道路建设100公里。项目工作是经济工作更是农业农村工作的生命线,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真正做到早谋划、早准备、早开工。

5、以产业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产业是富民之本,是推进“两区”战略之基,是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中之重,必须花大力气抓好。

大力提升茶产业。今年3月的低温冰冻冰雹洪水灾害,使我县农业生产遭受了重大损失。在灾害面前,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即行动起来,不等不靠,奋起抗灾自救,全力做好恢复生产的各项工作,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使我县的茶叶生产实现了量减价升的目标。截止4月25日,全县茶叶产量1250吨,产值2.035亿元,同比分别减少*%、*%;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万吨,交易额*亿元;同比分别增长*%、*%。茶产业问题,当务之急还是安全问题。现在春茶采摘即将告一段落,广大茶农将习惯性地喷洒一些农药。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在5月份组织开展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整治月活动,通过加强宣传、加强监管和严肃责任追究,把科学施肥、科学防治病虫害的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全国平均农药成本30元/亩,而我县是200元/亩)。要认真落实好林书记去年在新兴乡统防统治现场会的讲话要求,加大统防统治和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建设“院士生物防治示范区”。要积极探索茶叶农资配送、茶叶农资专卖店及茶叶责任医生等新办法,确保不发生茶叶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同时要把冰冻灾害的经验告诉茶农,一是冰冻来时采不采取保温措施不一样,二是用不用催芽剂不一样,三是要加快茶树结构调整,因地因时、错时错位选种一些新茶种,有利于减轻冰冻灾害影响和采工过于集中的矛盾,以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长效之计还是提质增效。一是要推进以茶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茶叶精品园、茶叶精深加工园区建设,集中各种要素向园区投放,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积极鼓励土地向规模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加快龙头企业紧密型基地建设步伐,从根本上扭转安全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应付局面。全年流转土地2500亩。二是加快推进茶叶市场三期工程建设。要加强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检测中心和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健全和延长茶产业链条,提高茶叶市场品位,促进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强化现代农业主体培育。重点支持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规模种植大户,大力推进茶叶企业qs取证工作。四是加强品牌建设,要围绕“一县一地”现代生态农业区域品牌和“松阳银猴”系列品牌,着力做好品牌培育、宣传和管理工作,坚定信心,进一步打响“松阳银猴”一千八百年历史文化名茶和“全国绿茶集散地、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现代农业区域品牌。五是加强督查考核。把茶叶安全、土地流转、统防统治、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等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并列为考核的重点内容,全力推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着力培育香榧产业。把香榧产业作为又一个主导产业来培育,围绕打造“浙南香榧之乡”的目标,借鉴茶产业的成功经验,通过抓规划、抓扩面、抓投入、抓品牌,大力推进香榧产业发展。今年力争发展香榧*亩,到年底全县累计达到2万亩。

积极发展油茶产业。以我县被列为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为契机,围绕打造“中国油茶之乡”目标,积极引导*、*、*等宜植地区农户种植油茶,扩大种植面积。今年要新建油茶基地*亩、改造油茶低产林*亩。据说今年油茶苗木比较紧张,希望有关乡镇要早衔接、早联系,林业部门想方设法组织苗木,尽量满足农户种植需求。

扶持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按照“一乡一品”、“多乡一品”要求,重点发展食用菌、笋竹林、干水果、高山蔬菜、吊瓜等产业。并按照“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的要求,加快“*生态猪养殖基地”、“鹊山鸡养殖基地”建设,促进畜牧养殖生态化。此外,要加快农家乐示范村、来料加工专业村建设,使更多的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增收。今年要培养经纪人100名,发展加工队伍*人,实现来料加工费*万元。

6、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三位一体”体系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要求,今年年底前要基本完成县、乡两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乡镇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健全网格、优化服务、创出特色。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目标,抓住兴产业、聚人口两大重点以及各自的特色主导产业,组建政策宣传、技术培训、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各类服务团队,进村入户开展巡回式、菜单式、受理式等多种服务。要按照“乡镇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动物防疫机制,实行县管乡、乡管村、村管户、户管场的“四包”网格化动植物防疫责任制,确保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平稳;加强植物疫情的普查、防控和监测,做好柑桔黄龙病、梨枯梢病等疫情防控,确保普查率和挖除率达到100%。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供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强化属地管理,实行联防联控,全面开展“助世博、保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行动。县政府已下发了《关于做好供沪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农业部门已制定了整治活动方案,希望各乡镇按照《通知》要求抓紧开展自查工作,每个农产品种养殖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要建立管理台帐,明确责任人员,分片包干、定责到人,要通过签订责任状、承诺书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户实行无公害生产,做到100%全覆盖。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形成监管合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我县供沪农产品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二、当前几项主要工作

一是抓好春耕备耕工作。

各乡镇要结合春耕备耕工作,深入动员部署,将粮食生产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田块,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粮农收入比上年有所增加(达到17.6万亩,总产量5.16万吨)。结合助农增收活动,加强惠农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服务,开展农资打假活动,严厉查处涉农违法案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同时,要针对前段时间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加强技术指导和组团式服务,抓好农业救灾工作,尽量减少损失。

二是抓好防汛工作。

汛期已至,前期雨量创历史新高,水库、山塘高水位入汛,防洪形势不容乐观。各乡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尽快到岗到位,认真落实好各项防汛预案。气象、水利等部门要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加强水雨情的监测,及时分析研究今年的防汛形势,加强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巡查,特别是要做好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的预防、预警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抓紧组织开展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各乡镇要成立组织机构,明确人员,落实责任,建立健全预案、预警、抢险救灾体系。要求5月15日前完成县级验收。

三是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陈书记把这项工作比喻为交通道路一样重要,路是一通百通,林权是一活百活。市委、市政府专门发出文件,并专门在庆元召开现场会,书记、县长、分管县长全部参加。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今年我县林权抵押贷款余额是1.2亿元,其中小额贷款3300万元。上个月,县政府专门在四都乡进行了试点,目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要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迅速在全县铺开。各乡镇要认真落实县两办的文件,加快推进“经专业机构评估、金融部门认可”的森林资源资产信息建档工作,森林资源资产和林权信息建档到户率达到90%以上。同时要做好林权配套改革工作,在森林资源流转、林木采伐制度改革试点等方面统筹推进。今年要完成林地流转4万亩。

第四篇: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

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农庄

为了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挖掘农业资源优势,增强城市服务辐射功能,拉动消费,增加收入,开辟陕北黄土高原农业增收新途径,拓出志丹新农村建设山地新模式,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王塌系志丹县保安镇新窑湾村的一个完整小流域,北靠孙岔墩湾,东临张家湾,南接新窑湾,西连志丹县城和马岔村,距县城5公里,与县城小石山、电视塔、炮楼山遥遥相望。流域总面积2.2平方公里,属白于山系、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沟地形突出。原是县植保植检站的果园示范基地,后拍卖给该站职工陈生金所有,与植保站共同开发种养业综合治理示范试验研究。目前,已建成基地800亩,其中水平梯田200亩。已有人工草地500亩,果园93亩(其中苹果80亩,葡萄、核桃、大桃、李子、大杏13亩)。拥有乔木林4.8公倾,经济林14.8公倾,综合治理度达到了87.3%,林草覆盖率达到61.1%。拥有土窑洞6孔,土木结构房11间,骡、驴各一头(匹),猪100头,羊100只,家禽1000只,果库一处,库窖1320平方米。有农用三轮车2辆,工作人员10名,其中农艺师1名,助理农艺师2名,技术员2名,农工5名。电力设施齐备,交通便利。

二、规划依据

1、区位优势。王塌紧靠县城,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而且县城有常住人口3万多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有强大的消费群体做后盾,具有能消售、能带动的优势和消费群体消费层次较高的优势。

2、地理优势。王塌处于白于山脉南端、志丹县城的中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峁、沟、坡、梁特点及黄土特性明显,海拔高1500米,四季分明,黄土风情、黄土风貌浓烈厚重,有利于展示志丹特色。

3、开发优势。近几年通过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治理试验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植被基本得到恢复,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人才,为进一步开发夯实了发展基础。特别是该区域地域空间相对开阔,空气清新,环境洁净,乡村景观保存良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特色明显,形成了资源—市场,功能—空间上的互补态势。

4、产权优势。2.2平方公里的区域,产权由同一法人所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对吸纳周边分散农民参与的引力较强,有利于整个山势整体开发。

5、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多,县上以工哺农、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且又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步,为加快开发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6、市场优势。志丹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人均财力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000元左右,但旅游业发展缓慢,休闲娱乐功能滞后,开发的目标人群空间大,主要压力是如何引导消费和引领消费潮流。

三、建设思路

本规划以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农耕文化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创设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为载体,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与体现传统农庄风貌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讲求“原汁原味”,避免“视角污染”,追求设施与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围绕农庄活动场所,依托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资源,向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野趣、新奇的新型游乐空间,尽力体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态,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农庄。

四、建设内容

1、种植园区建设。围绕基本农田,建设50亩以杂豆、小米、糜子、玉米、洋芋、荞麦、黄芥、瓜类为主的小杂粮种植园,种植采取小畦种植、标准化作业,尽力体现田园风光;建设10亩以苦菜、黄花菜等为主的食用野菜种植园;建设5亩食用药材种植园;建设5亩大路菜种植园;建设5亩保护地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园,达到陕北粮菜应有尽有。合理搭配,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四季生产、四季消售,既体现观赏性,又体现食用性。

2、栽植园建设。围绕现有93亩果园,进行改造,提升和扩建,增加新特优时令水果种植面积和土梨、土桃、土杏、小杂果的栽植面积,建设10亩大棚果园,尽力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

4、养殖园区建设。围绕500亩人工种草工程,实施舍饲和围栏养殖,把肉食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建设百只舍饲养羊区、百头标准化养猪区、千只围栏养鸡区、百只兔养殖区、10只狗养殖区、5匹驴、5匹马、5匹骡、5头牛养殖区,并积极引进新特奇品种,养殖驼鸟、马鹿、鸽子、七彩山鸡等。并建鱼塘一座,投放鱼、鸭、鹅等。

5、生态系统配套。按照山地农业开发的立体框架,以宜则宜配套生态功能。沟底打22米高、坝控面积0.98平方公里的坝一座,建造393.6亩栽植园,提升514.5亩草地,建设751.95亩景观林带,改造103.35亩农田,尽力体现田中绿野、山中绿荫、道中绿廊、沟中碧水、庄中花、草、树相映衬。

6、休闲设施配套。围绕现有村落,把民族性与现代性、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改造6孔土窑洞,新建30—50孔砖石窑洞的休闲宾馆;建3—5户独院民居,一个食府、一个土特产批零门店;建标志性门庭2个,改造提升一条专职旅游公路4公里、开辟旅游登山石阶路1公里;建停车场2个,打通一条观光巡回幽静田间院落小路;建设一处民族文化展示宫、一个演艺广场、一座登高观景标志性阁楼,一处高山流水景观,一处石拱桥式的小桥流水景观;建造20个邮票式点缀小型花园,30个休息亭台、一座游泳池。

7、基础设施配套。新打机井一眼,辅设水网;建造扩大库容为2000立方米的贮藏库一座,建沼气池10口公厕6个,铺设路灯,建设排洪、排水渠等,力争做到设施齐备、功能齐全,节能高效、循环利用。

通过以上“三园区、四配套”的实施,把王塌建成志丹县城居民的后花园、后粮园、后菜园、后果园、后游园,建成陕北生物、植物品种的展示地、黄土文化的宣传中心、农特产品的集散地、风光展示的写作摄影基地。

五、经营理念

1、观光。

一是风貌观。观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有的山大沟深、山尖坡陡、梁峁纵横、绵延不断、群山环抱、多路相连、多村点缀的风光,观赏黄土高原春花、夏绿、秋黄、冬褐四季分明的山色,观看黄土高原农村田园风光、高山流水、特种养殖。二是物候观。早观日出、晚观霞,晨看浓雾、夜听风;春看山花烂漫,夏尝风雨彩虹,秋品山村秋色,冬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原驰蜡像。三是古迹文化观。看尽县城明代城墙、炮楼、红色革命遗址,直接进入民族文化展示宫,了解民情、民意、民风。

2、休闲。住:宿冬暖夏凉土石窑洞、农家小院;吃:坐土炕、吃农家饭;玩:垂钓、游泳、日光浴,骑乘、狩猎、棋牌、山地健身等;娱:在演艺广场与演艺人员共同参与陕北大秧歌、民间剧演出,进张干大、李干妈家拜访,与民同乐

3、采摘。根据不同收获季节,指导、组织游客直接进入田间地头、大棚、园子里用农民特制的筐、篮、篓进行有偿采摘新鲜水果、时令蔬菜、瓜果,让游客即体验收获的喜悦,又观赏田园风光,即增长见识,又感受劳作。

4、购物。用自行编织的形状各异、规格不同的筐、篮、篓将生产的杂粮、野菜、蔬菜、水果、肉类或经特殊加工的熟制品盛于其中,进行包装,并收集农村针织、编织、剪贴、手工等工艺,让游客根据喜好、能力自行选购。

5、品尝。在采摘品尝、入住品尝的同时,按照农历12个月每月一节的习俗,推出农村节令大荟萃,让游客真切感受陕北饮食文化。

6、农事活动。根据农事季节,让游客在农艺人员的指导下,参与有偿农事活动,也可以直接将田、园、圈租赁、承包给游客,由农艺人员代管,让游客参与季节管理及生产种植、收获等农事活动全过程。并广泛举办粮、菜、蔬、果生产竞赛活动、赛畜活动及农产品交易活动,吸纳周边村、镇、县农户参与,打造农事活动节令盛会。

7、农耕文化。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农艺展示、大秧歌演示及婚事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陕北文化,做到天天有展示、夜夜有演示、时时有婚事,随到随体验。

六、可行性分析

1、适应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推进了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而且把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结构调整,提升和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减少了旅游开发的投资风险,迎合了大众消费心理。

2、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发农业旅游,向二、三产业交叉渗透深,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强。同时充分开发利用了农村丰裕的空间资源和众多的家事活动、传统文化、风俗等无形资产,所需资金少,不但可缓解农村非农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动性加快,农产品的变现速度加快。

3、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富裕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来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而且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业的多项、多次增值,为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完美结合拓出新路子、找到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城乡差距缩小。

4、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与品位。项目开发不但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了农村生活质量,而且增强城乡交流,加快观念更新、提升品位、推动进步。

5、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发农业旅游的生产素材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环境,因此对加快生态建设、农地保护、规范开发、资源永续利用力度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可以缓解假日高峰旅游压力,促进城乡消费。不但可以有效地对部分旅游者进行分流,就近带动消费者,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丰富城乡人民的消费及文化生活。

七、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规划建设设计建设年限为5年,投资约合人民币500—6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创纯收入300万元,2年可收回成本

如在建设期间逐渐投放运营,收回成本年限可缩短。预期最佳高峰期年收入可达到

800—1000万元。因此本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不失为一条促进分工、统筹城乡、推动发展的有效增收途径。

八、实施措施

1、项目支持。该项目的基础是农业开发,因此要加大农、林、水、牧、文化、陕建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将此项目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行列给予财政支持。

2、招商引资。采取联合、入股、拍卖、转让、加盟的方式加大吸商、引商力度,欢迎独资开发,加快开发进程。

3、政府扶持。农业旅游的开发,重点要体现完整性,因此镇政府要配合项目实施区,加快周边区和道路的改造、提升建设力度,以体现大旅游、大生态、大服务、一整体功能。

4、创新开发。建议经营者忠实目标消费人群,采取分期实施、逐步完善、适度规模发展。采取对服务内容进行细分,量身定制不同的消费价格,以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并坚持生态优先、方便经济原则,使环境优美、服务体贴到位、提高品味,吸引留住客商及消费者。

5、强化管理。一是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农业旅游。二是要合理规划,科学、规范开发。三是要精心设计农业旅游产品,突出特色。四是要强化开发中的安全卫生工作。五是要搞好促销。六是要培养农业旅游管理服务人才

《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来源于D199公文网,欢迎阅读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第五篇:农业产业园规划

农业产业园规划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0日 【字体: 大 中 小】 概念:

农业生态园也称农业休闲园,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 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是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 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现今农业生态园面临的问题:1)园区 定位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缺乏拳头产品与核心竞争力,对旅客吸引力不强;2)农业生态化不强,很多园区只以观光农业为幌子,单纯追求盈利,很难实现 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一。3)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园区功能不明确、产品单

一、旅游资源利用率低。服务范围:

生态农业产业规划

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

产业园招商引资

生态农业产业招商培训 指导思想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1、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

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 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 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 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科普教育功能区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 循知识性原则、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 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2、生态园中其他规划

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 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 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 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2~2 m。

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 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 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 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 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助性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 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全园内植物布局目的,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 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

案例:海南太阳能农业生态园项目

背景介绍:该项目属于光伏综合农业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4亿元,占地1000亩。

解决办法:中金产业经过多次考察,提出充分利用海南光照强、日照时间长等天然优势,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采用“一地两用”的开发模式,场地上架设 光伏组件发电,在光伏组件下及间隔处种植农作物,同步发展光伏发电和现代农业,达到既促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又提供清洁能源的目的,是新的生产方式上的突 破和创新,也是一个集光伏发电、大棚种植、露地种植、科研、教育培训等一体化的科学规划循环经济园区。

下载4.5东西湖区农业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4.5东西湖区农业建设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园区规划

    农业园区规划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是以政府、企业为投资主体,以青岛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以宅科村为先头,以宅科村为中心建设的集有机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及相关农副产品产销......

    2011年度东西湖区文明单位申报表

    备注:1、工作情况简介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概况、主要业务实绩、创建工作主要成绩和经验。2、创建特色指创建工作中形成的品牌与亮点。3、此表一式三份,推荐单位存档一份,上报区文......

    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

    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 台湾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为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市场需求,并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同时台湾观......

    县烟草农业建设五年规划方案

    为了贯彻国家总局《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指导意见》和《积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决定以及省、市、局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工作部署和要求,努力实现烟叶......

    区农业和农村“十一五”建设规划(全文5篇)

    为建设我区“绿色农业”特色经济,打造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结合我区实际......

    建设新农村推行农业发展新规划

    ...三农需要系统的改革,离开了系统我们单独谈农业生产,那显然会有许多让人感觉莫明其妙的地方,为此,要对新农村的农业发展规划有透彻的认识,那我们还是必须回到系统中去。自古以......

    参观东西湖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几点体会(推荐五篇)

    参观东西湖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几点体会 (魏林 蔡甸区永安街炉房村主任助理 2010届) 11月15日至16日,我们到东西湖区参观学习都市农业发展情况,培训学习期间住在石榴红村“世林......

    精品水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修改

    黔西南州兴仁县精品水果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建设规划 一、总则 (一)规划背景 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在‚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