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中美术说课 美在民间永不朽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美术说课 美在民间永不朽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四大问题层层递进。通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板中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本课知识容量大,因此我根据教材把握住它的基本精神,以便更有效的传授各知识点。理解相关概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方面要放到课文的整体精神和结构中去才能有利于课堂的深入。并借助于本课或相关美术作品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形象的认识,而不致陷入概念之中。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3、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是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状况,我主要采取“激发启发──引导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视频、图片欣赏,实物观察和触摸,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学生,组织讨论,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并巧妙导出本科课题。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志。再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观欣赏艺术作品并自主探究、亲手创作,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讨论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教学内容:
一、导入探究课题(时间:5分钟)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播放视频《俏夕阳》。2006年春节晚会,以唐山皮影艺术为题材的舞蹈《俏夕阳》深受观众的喜爱,以皮影舞蹈的形式烘托出春节欢快喜庆愉悦的氛围。皮影是融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民间文艺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皮影又是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得艺术之根。共同走进中国民间美术。(二)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1、感受音画气息由此产生共鸣,并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时间:16分钟)
(一)、根据图片和举例让学生分析民间美术的范畴,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多种形式。
(二)、就民间美术的三种最具代表的艺术样式作深入探究:
剪纸:学生讨论回答是否见过剪纸作品,反映的是什么内容。教师作详细讲解:剪纸可以用来表达喜庆与祝福,剪纸还是最普遍最单纯的民间美术,剪纸还是各种民间美术的基础。欣赏黑板上张贴的剪纸作品,可见剪纸艺术的要求很严格。另外,简直不仅可以用剪刀,还可以用刀刻。总结剪纸的三种形式。再来看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五福捧寿》。剪纸中有一雷是做刺绣的底样,北京地区俗称花样子,使用刀具在纸上刻成,内容有花鸟虫鱼各种题材,巧手绘制在枕头、鞋头、肚兜等物品上。学生欣赏实物展示,总结剪纸的种类:分为窗花、刺绣花样、顶棚花、门笺、礼品花等。
刺绣:中国有四大名绣,分别是: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刺绣的应用范围很广,我们来看能用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回答:可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钱包、香包等。接下来屏幕上展示的是苗族妇女的刺绣作品。艺术大师刘海粟对苗族刺绣给与很高的评价:“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教师说明:少数民族中蕴藏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它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间美术也是多样的,要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学习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不断丰富民间美术的宝库。
欣赏“五毒的小布鞋”,提问:民俗中是如何体现民间美术的?民间美术总拿民俗做文章,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民间美术的题材与语言多有民俗依据,它必须符合民俗观念、民俗传说和民俗活动的要求;民间文化也离不开民间美术,许多民俗活动都是通过民间美术增加了色彩和情趣;民间美术既是民俗文化的造型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视觉象征。
年画:提问为什么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满足纳福迎祥、万象更新的民俗需要。年画种类繁多,题材内容异常丰富,当然如今已不常见了,但在我国部分农村依然保持贴年画的风俗。教师阐述:中国不仅有四大名绣,还有三大年画产地分别是: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欣赏不同类型的年画作品,感受中国民间美术的亲切和生活的美好。
三、创设互动探究平台(时间:16分钟)
(一)、欣赏中国民间的剪纸、刺绣、年画、泥塑、玩具等美术作品,让学生思考探究中国民间美术多种类别之间的共性,并回答:就作品的内容和采用的美术形象而言,民间美术有寓意和象征的特点,在造型上,特别概括和质朴、大方;在色彩上,较多采用大红、黄、绿、蓝等较鲜艳的颜色,对比明显,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二)、欣赏民间美术作品并让学生根据给这些作品起名字,教师给与评价。
四、归纳总结:系统知识,德育渗透。(时间:3分钟)教师阐述:从这堂课中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种类及艺术特征,以及怎样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有一句话这样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的才是永久的。”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是非常可悲的,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关注生活,关注民间美术,让民族文化传承下来。
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学习,本课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调控探究方向,及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在宽松的教学情景中开展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尽最大学力能够到达的区域内学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升华的途径是应用与整合。通过应用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立足实际,活学活用,回归生活,使
学生感到学有所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内在的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eb.5ykj.com/meisu/34598.htm
第二篇:高中美术 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说课稿 人美版专题
第16课 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说课稿)
课时:1课时
时间:40分钟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四大问题层层递进。通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板中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本课知识容量大,因此我根据教材把握住它的基本精神,以便更有效的传授各知识点。理解相关概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方面要放到课文的整体精神和结构中去才能有利于课堂的深入。并借助于本课或相关美术作品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形象的认识,而不致陷入概念之中。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3、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是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状况,我主要采取“激发启发──引导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视频、图片欣赏,实物观察和触摸,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学生,组织讨论,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并巧妙导出本科课题。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志。再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观欣赏艺术作品并自主探究、亲手创作,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
用心
爱心
专心
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讨论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教学内容:
一、导入探究课题(时间:5分钟)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播放视频《俏夕阳》。2006年春节晚会,以唐山皮影艺术为题材的舞蹈《俏夕阳》深受观众的喜爱,以皮影舞蹈的形式烘托出春节欢快喜庆愉悦的氛围。皮影是融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民间文艺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皮影又是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得艺术之根。共同走进中国民间美术。
(二)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1、感受音画气息由此产生共鸣,并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时间:16分钟)
(一)、根据图片和举例让学生分析民间美术的范畴,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多种形式。
(二)、就民间美术的三种最具代表的艺术样式作深入探究:
剪纸:学生讨论回答是否见过剪纸作品,反映的是什么内容。教师作详细讲解 :剪纸可以用来表达喜庆与祝福,剪纸还是最普遍最单纯的民间美术,剪纸还是各种民间美术的基础。欣赏黑板上张贴的剪纸作品,可见剪纸艺术的要求很严格。另外,简直不仅可以用剪刀,还可以用刀刻。总结剪纸的三种形式。再来看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五福捧寿》。剪纸中有一雷是做刺绣的底样,北京地区俗称花样子,使用刀具在纸上刻成,内容有花鸟虫鱼各种题材,巧手绘制在枕头、鞋头、肚兜等物品上。学生欣赏实物展示,总结剪纸的种类:分为窗花、刺绣花样、顶棚花、门笺、礼品花等。
刺绣:中国有四大名绣,分别是: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刺绣的应用范围很广,我们来看能用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回答:可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钱包、香包等。接下来屏幕上展示的是苗族妇女的刺绣作品。艺术大师刘海粟对苗族刺绣给与很高的评价:“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教师说明:少数民族中蕴藏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它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间美术也是多样的,要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学习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不断丰富民间美术的宝库。
欣赏“五毒的小布鞋”,提问:民俗中是如何体现民间美术的?民间美术总拿民俗做文章,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民间美术的题材与语言多有民俗依据,它必须符合民俗观念、民俗传说和民俗活动的要求;民间文化也离不开民间美术,许多民俗活动都是通过民间美术增加了色彩和情趣;民间美术既是民俗文化的造型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视觉象征。
年画:提问为什么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满足纳福迎祥、万象更新的民俗需要。年画种类繁多,题材内容异常丰富,当然如今已不常见了,但在我国部分农村依然保持贴年画的风俗。教师阐述:中国不仅有四大名绣,还有三大年画产地分别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欣赏不同类型的年画作品,感受中国民间美术的亲切和生活的美好。
三、创设互动探究平台(时间:16分钟)
(一)、欣赏中国民间的剪纸、刺绣、年画、泥塑、玩具等美术作品,让学生思考探究中国民间美术多种类别之间的共性,并回答:就作品的内容和采用的美术形象而言,民间美术有寓意和象征的特点,在造型上,特别概括和质朴、大方;在色彩上,较多采用大红、黄、绿、蓝等较鲜艳的颜色,对比明显,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二)、欣赏民间美术作品并让学生根据给这些作品起名字,教师给与评价。
四、归纳总结:系统知识,德育渗透。(时间:3分钟)
教师阐述:从这堂课中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种类及艺术特征,以及怎样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有一句话这样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的才是永久的。”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是非常可悲的,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关注生活,关注民间美术,让民族文化传承下来。
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学习,本课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调控探究方向,及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在宽松的教学情景中开展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尽最大学力能够到达的区域内学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升华的途径是应用与整合。通过应用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立足实际,活学活用,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内在的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第16课 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xxx大学我的名字叫xxx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课后总结与反思几个方面来讲解我对本课的教学安排。
一、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对教材做了以下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四个大问题层层递进。而引言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以下四个问题做了铺垫。通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板中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并由举例来分析民间美术艺术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即寓意性与象征性。理解相关概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方面要放到课文的整体精神和结构中去才能有利于课堂的深入。并借助于本课或相关美术作品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使学生有更形象的认识,而不致于陷入抽象和概念之中。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得出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并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审美的情趣。(2)能力目标: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完成智育目标。(3)情感目标:结合“三生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激发学生对艺术、生活的热爱,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是完成素质教育的德育目标。鉴于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针对重点我采用多媒体播放图片、短片、flash、并提出小组讨论的方法来突出重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理解民间美术的种类?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和传统文人画造型、传统西化造型有什么区别”。针对这些难点,我主要采用概念分节,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放在一起作比较,得出难点。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
二、教学方法
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根据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做了以下了解:高一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能力,但他们的头脑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自我实践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而老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践问题的渴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图片的形式很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第一感官接触到实际生活中的民间美术,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2)分组讨论法:同学们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加深理解,并和老师沟通,也可加深师生感情。(3)活动探究法:根据《新课程标准》中,马斯洛心理学提出的:平等对话,创设探究氛围是非常符合当今教学理念的。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三、学习方法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想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就得吸引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取以下学习方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同时,符合高一年级的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分以下几个过程来进行。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课题。
通过播放过年回家的动画视频及春节广告等以剪纸和皮影方式呈现的艺术形式,共同走进中国民间美术。
(2)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同学感受到视频音画气息,产生兴趣。并播放图片幻灯片,并激发学习热情,完成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并播放多媒体板书,板书采用提纲式,简单明了,让同学清晰易懂。
(4)自主探究,合作探讨
根据图片和举例让学生分析民间美术的范畴,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多种形式。请同学翻开第92页认真欣赏92—97页相关民间美术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然后进行抢答。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资料和阅读相关文字说明,然后按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与交流准备抢答问题,学生先自主探究后讨论,为体现小组的智慧奠定良好的基础。合作探讨是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她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所以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欣赏图片开始,鼓励他们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欣赏民间美术,并大但提出想法,相互交流、集思广益。
如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寓意性、象征性)学生回答。必答题是一个带有辨证关系的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不一定能在课堂上解决得很完美,但会在探究中感受到学生会较为尖锐地挑出其他小组的缺点,而引起争论的激烈程度。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加深学生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密切关系。在交流讨论中,能体现出合作的意识,对能力弱的组合,教师给予鼓励和帮助,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5)影像展示。老师播放与民间美术相关的影像资料。并简要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民间美术的三种最具代表的艺术样式作深入探究如:剪纸、刺绣、年画。学生认真欣赏影像资料,并听取老师的讲解。让课堂的知识联系实际,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五、课后总结与反思
课后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学习:
1、如何界定民间美术?
2、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
3、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
4、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
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加深理解民间美术的与民俗的依存关系。
布置作业:理解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的前提下解决课后拓展问题,面对民间美术的逐渐消失的现状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开阔视野,自主学习,探索与发现生活中的美,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关注生活,关注民间美术,让民族文化传承下来。
反思: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有增有减,与时俱进。通过精心讲解,合作探究等进行创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但因为教学经验不足,时间把握不是很准。由于学生差异性大,短时间内很难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这点还需要改进,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第四篇:高中美术美在民间说课稿[推荐]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九课《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我主要从:
1、设计思路;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4、教学手段;
5、教学过程;
6、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设计思路(共有三个方面)
首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是以欣赏美术作品为基本内容,而更重要的是在欣赏民间美术作品、了解民间美术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内涵。
其次,通过对中国民间美术特点的分析,教师要在美术与民俗的关系,以及各种民间美术形式等每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让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及其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兴趣重点在哪?从而设计出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便于理解和吸收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讲述、演示和欣赏的过程中,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要领,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民间美术的意义,丰富的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2、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有的思路、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增长基础知识,开阔眼界,多接触美术作品,培养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以及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民风习惯之间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
2、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是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专业名词比较多,是学生稍难掌握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通过讲授,观摹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组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和评价,并对学生的成果给予评定和鼓励。
五、教学过程
包括:教学引入、讲授新课、课堂总结、教学反思三个部分
1、教学引入
教师活动:首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新课题进行探究。
A.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盛大的是哪个节日?
B.我们在过年时内室的装饰上和平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C.为什么要做这些装饰呢?有哪些特殊的涵义?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问题,然后例举出在我国传统的节日中,经常用来装饰环境,起到美化作用的民间美术品有哪些(如:贴对联、贴窗花、年画、泥人等等)并且试着分析这些美术品都来自哪里,具有哪些意义。
(目的: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从我国传统节日所举行的民俗活动中,例举出各类典型的民间美术品,从而引出民间美术的概念,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板书课题: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2、讲授新课
(1)概念理解:
阅读课本内容,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以及民间美术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
(目的:通过阅读让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概念、范畴以及艺术特点进行初步的了解,为学生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民间美术作品提供了参考。)
(2)展示图片:
展示中国陕北民间的剪纸艺术。
提出问题:
A.剪纸艺术来自于哪里?主要用来表达什么?
学生根据欣赏图片,互相讨论,做出回答。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和补充,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来源,了解剪纸艺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劳动、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B.剪纸艺术有哪几种类型?
C.从色彩上来看,有哪些类型?分别都有怎样的特点?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和补充剪纸艺术的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不同类型、不同色彩的剪纸作品体现出不同的形式美感和艺术效果。
D.以陕西民间剪纸大师库淑兰的代表作品《树梨花》作为范例,让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对《树梨花》这幅剪纸作品的构图特点、色彩搭配以及类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目的: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对典型代表作品的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深入的了解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
(3)课堂互动发展
①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对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品,从艺术特点、用途、特殊涵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②让学生根据资料的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分别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民间美术品的特征和精神内涵。
(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分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感受民间美术品所韵含的传统文化涵义,深入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的关系,以及民间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而形成丰富的种类和风格,体会民间美术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统一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3、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学习《中国民间美术》这节课,最喜欢哪种类型的民间美术品,为什么?
通过学生在阐述与交流,让学生加深对民间美术形式特点的理解和感受同,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及其艺术语言的特点,明白各类民间美术民俗活动相互依存的关系。
4、教学反思
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师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民间美术的特点,分析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和内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从而掌握更多美术知识,以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目的。
板书设计: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第五篇:第16课 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
第16课 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学习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二)内容结构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四大问题层层递进。通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版中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全课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述。从我国农历新年民俗活动情景中的各类民间美术品引出民间美术的概念,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第二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界定民间美术?”通过说明民间美术概念的基本含义和特性,引出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
第三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主要有哪些?”通过优秀作品欣赏,具体介绍民间美术中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这五类艺术样式。其中玩具中又分为风筝、泥玩具、布玩具和活动玩具四种;民间雕塑中又分为石雕、砖刻、木雕、泥人、面人和面塑六种。
第四部分的标题是“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举例分析民间美术艺术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即寓意性与象征性。
第五部分的标题是“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说明民间美术与民俗的紧密关系,说明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之根。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二、教学内容资料(一)作品分析
赐福生财灶王(山东杨家埠年画)灶王也称司命主。《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中记:“灶君乃东厨司令,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庚申日,上奉玉帝。终日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在民间,灶王被奉为主宰家庭平安兴衰的一家之主。
图版中是一幅三段式的灶王图。上层是赐福财神和童子;中层为灶王夫妇及侍从;下层是宅神,两边有文官、武将和侍从。最下边有聚宝盆和鸡犬。加上画幅两侧的八仙人物,全图共有32人。采用阁楼式构图,画面层次丰富、构图饱满,装饰性很强,同时体现了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刘海戏金蟾(河南朱仙镇年画)1 刘海即刘海蟾,本名刘操,字昭远,又字宗成。五代时燕山府人(今属北京市人),曾为辽朝进士,后事燕王刘守光为丞相。公元911年,刘守光僭号燕帝,刘操谏之不听,遂托疾挂印弃官而去,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相传后遇吕洞宾(吕纯阳)传授秘法,隐修于太华山、终南山,乃得道成仙,全真道将其奉为北五祖之一。
刘海原是一个不修边幅的清癯老人,人称“海蟾”,或者把海蟾二字分开,直接称其为刘海。因为“蟾”字就是“蟾蜍”的蟾,慢慢地讹传为“刘海戏蟾”。刘海戏蟾的“仙迹”在明代已
有传说,明人李日华《六砚斋笔记》中记载:“黄越石携来四仙左像,……一为海蟾子,哆口蓬发,一蟾五色者戏踞其顶。手一桃,莲花叶,鲜活如生。”后来白发老人的形象转变为饱满、憨稚的童子模样,在民间代代相传。民间俗称“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所以刘海成为钓钱散财之神,也称招财童子,反映出民间百姓希望发财富裕的愿望。在传统年画中此神像常常与和合二仙、天官、财神配合,更增添了喜庆、吉祥的寓意。《刘海戏金蟾》年画主要是张贴在窗户中央或室内。
此幅年画为左右对称两童子戏耍,左边一童子红衣紫裤,右边一童子绿衣黄裤,运用了强烈的对比色系,色彩浓艳。人物形象朴拙,线条粗犷,动态和谐,构图饱满,体现了朱仙镇年画独有的风格。
白蛇传·盗仙草(天津杨柳青年画)南宋时,白蛇幻化成一名叫白素贞的女子,游西湖时与许仙相识并结为夫妻。端午日,白素贞因饮雄黄药酒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白素贞知道昆仑山上的灵芝仙草能起死回生,就与青蛇飞奔至昆仑山盗草,途中遇到鹤、鹿二仙童巡山,格斗起来,白素贞不敌。后遇到南极仙翁赐予仙草一棵,救活许仙。后白素贞生子孟蛟,法海闯进家中,祭起金钵,化为雷峰塔,把白素贞镇于塔下。十八年后,孟蛟考中状元,祭拜雷峰塔,塔倾,白素贞得救,全家团圆。
此幅年画表现的是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一个情节——盗仙草。讲述白蛇为救许仙,带着青蛇潜入昆仑山去盗灵芝仙草,与鹤、鹿二仙童格斗拼杀的故事。
图中头扎双髻的鹤童,身穿红衣,颈系百叶帔,腰扎鹿皮裙,足踏云头鞋,手握长剑,乘云从天而降;青蛇身护白蛇前,作拔剑迎战状。白素贞左手举着灵芝草,右手仗剑,凝目合唇,面露忧郁神情。三个人物的表情动态刻画得十分传神,如鹤童双眉倒竖的怒容,青蛇沉着应战的姿态,白蛇焦虑担忧的心情。人物造型清秀,面部设色雅致,服装色彩艳丽,背景有奇山峭石、祥云朵朵,都带有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的韵味,是天津杨柳青年画的特色。
麒麟送子(河南朱仙镇年画)麒麟,古人称之为瑞兽。《瑞应图》中记:“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不践生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食不义,不饮汗池,贤者在位则至。”早在汉代以前,关于麒麟的传说就已形成。前秦方士王嘉所著的《拾遗记》中记载:“夫子生之夕,有麟吐玉书于关里人家。”又《圣迹图》中记:“孔子生,见麟吐玉书。”意思是说孔子母亲夜里梦见麒麟入室于是生了孔子。所以麒麟送子,意味圣明之世,麒麟送来的童子长大成人必定是可以辅佐治国的贤良之臣。人们以麒麟喻仁厚贤德,有出息的孩子常被贯以“麒麟儿”、“麟子”的美称。后来转化为可送子嗣的吉祥灵兽。
在民间,年画《麒麟送子》主要是张贴在新婚夫妇的屋门上,有祝愿新娘早生贵子的寓意。画面以童子为中心,童子要佩戴长命锁,手持莲花或抱笙,童子骑在麟上,麟角挂“玉书”。童子身后有送子娘娘护送,并且有侍女持扇或打华 2 盖。画面的右上角还有一只蝙蝠,象征吉祥。此年画是一对中右边的一幅,色彩浓重艳丽,有喜庆热闹的气氛。
吉庆有余(天津杨柳青年画)“吉庆有余”是旧时农历新年,人民大众企盼生活幸福,钱财、粮食充足的一种吉利美言。画面中心一白胖童子,胸前佩戴一如意长命锁,右手执戟,左手握磬,磬下悬挂一对鲤鱼,举足起舞,一幅欢笑可爱的神态。童子背后衬一黑底填花的大“福”字和“”字不断头连续图案。画幅最外边四周边框绘有葫芦如意花样,四个角上各画一只红蝠,是借“戟”(吉)、“磬”(庆)、“鲤鱼”(余)的谐音取意,组成的一幅吉祥图画。此年画以正方菱形构图,富有动感。人物设色细腻雅致,背景层次丰富,有很强的装饰美感。这种年画因过去常常张贴在影壁灯的后壁,所以又称作“福字灯”。
(注:戟jǐ,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尖,旁边附有月牙形锋刃。)门神神荼、郁垒(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在民间年画中,门神起源最早。而神荼、郁垒又是我国最古老而且流传最广的门神。汉朝王充所著《论衡》“灯鬼”一篇中引古籍《山海经》之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汉末时,蔡邕的《独断》、应劭的《风俗道义》中都提到了岁暮门上画神荼、郁垒的故事。
此年画采用门神通常的对称构图形式,在对称中互有呼应和变化,装饰性很强。人物态势如待发之弓,稳中有劲。色彩(红、绿、黄、紫)在画面上大小块错落并置,显得斑斓华美。
炕头狮(石,高23厘米)陕西
炕头狮,又称“拴娃石”,主要流传于中国黄河流域中部的农村,特别是在山西、陕西一带更为多见。在当地农家的炕头上(北方农村习惯睡炕),常常可以看到有用红绳一头拴在小娃娃身上,另一头拴着一个高20厘米左右的小石狮,这就是“炕头狮”。用小石狮拴住娃娃,不仅可以防止娃娃滚落到地上,而且可以当作娃娃的玩物。最特别的是农家人认为石狮子能“拴”住娃娃的“命”和“魂”,按照老百姓的话说,石狮能赶走“邪魔野鬼”,“拴住娃娃的魂”,使娃娃“浑全”成活,反映了人们祈望拴娃石狮能辟邪降福、镇宅保家。
炕头石狮艺术风格独特,与汉代霍去病墓中的动物石雕有些类似。粗廉的石料经过民间石雕艺人稍加雕琢,便创造出各式各样,造型浑朴奇特、稚拙大气的石狮,真是令人赞叹。石狮虽小,但这种夸张概括的大写意手法与宫廷中崇尚的精雕细刻、面面俱到的大石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而显得小中见大,艺术性更强,更有感染力,体现了民间艺人非凡的创造力。图中石狮突出狮子威武可亲的面部神态,头部比例几乎占去了整个身体的四分之三。在民间有俗语:“十斤狮子、九斤头”,“七分头、三分身”,这正是民间艺人长期实践后获得的造型
观念。
拉洋车(河北泥模)泥模是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流行的一种泥玩具印模,土称“泥饽饽模子”,供农村孩子模拟做“泥饼”玩耍。泥模制作是先用本板雕出母型,将泥 和好填入,压印成形阴干,然后放入火中焙烧而成。泥模以圆形为主,尺寸不过五厘米,所表现的图案内容非常丰富,有戏曲人物、农家事物、飞禽走兽、社会生活等各式各样。其造型简洁、夸张,情态生动犹如儿童图画。农村孩子爱玩泥,有泥模子一磕一个样,既增加了游戏趣味,又从中认识了事物。
牛轭门、娃女子(陕西面花)面塑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真牛羊等动物的习俗。现在面塑不仅成为敬神敬祖的献祭贡品,同时它也是年节和喜庆日子馈赠亲友的祝福礼仪食品,用来庆贺丰收、贺喜和祝寿。例如春节要做枣花馒头、枣山,还有“佛手”、“满堂红”之类,象征多福多寿;婚礼时多做鱼莲、娃娃、凤凰戏牡丹等吉祥如意类面花;给长辈做寿,要蒸“寿糕”、“寿桃”面花;陕西关中地区小孩过生日时,外婆要送“浑沌”花馍,这种面花是在一个圆形大馒头上插满各种面塑小动物和花卉鲜果,象征浑沌初生的生命能够滋生万物繁盛,寓意小孩健康成长、前程似锦。
图中的“牛轭门”是陕西合阳县面花,专门为孩子满月做的礼物。女儿生的孩子要过满月了,当外婆的就会花心思准备面花。如果生的是男孩儿,就做个“牛轭门”,意思是希望孩子能具备牛一样坚韧的耐力,经得起生活中的艰难困苦,长大后能担当起家里的重任。如果生的是女孩儿,外婆就做一条大鱼面花,鱼身上插满花朵。在当地方言中“鱼”与“女”同音,是希望孩子像鱼一样活泼可爱。
图中的“娃女子”是专门在清明节用的礼馍。女娃盘腿而坐,头上插满了花朵,上面还有一只花蝴蝶。手托一只凤鸟戏牡丹,腿部塑有鱼戏莲花。设色明丽鲜艳,显得富丽堂皇。
五福捧寿(宁夏回族自治区团花剪纸)“五福捧寿”已经成为民间剪纸中约定俗成的组合符号,并且发展成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图案。蝙蝠的蝠与“福”谐音。《书·洪范》中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官,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寿为首福。以五只(或四只或八只)蝙蝠作围绕在四周的边纹,中央是一寿字符号,即为捧寿。寿字符号除了用汉字的“寿”外,还有“”、“”以及“”的变体纹。
图版中的“五福捧寿”剪纸是以五只蝙蝠像五角星样分散在外圈,中间团花中有一圈是由八个寿桃组成,团花中还有如意纹,最中心是一个大的挂钱纹套四个小挂钱纹,仿佛五只蝙蝠向着中间繁密的团花飞动,静中有动感,别有创意。
坐虎(陕西凤翔泥玩具)每年农历四月初十,陕西凤翔灵山庙会的集市上就会有琳琅满目的凤翔泥玩。大的有坐虎、挂虎,小的有牛、马、兔爷、麒麟送子等。赶庙会的村民都会选购几个给孩子玩耍,或摆放在家中案头,以图吉利、求平安。
凤翔彩绘泥玩可分两类:一类是挂片,以虎头挂片(又称“泥虎脸”)为代表,挂片最大的可达1米多高,最小的只有小孩子手掌大小。另一类是圆雕,分人物和动物两种,人物有古装戏曲人物,如《西游记》人物、娃娃、麒麟送子、娃娃骑虎、娃娃骑象和娃娃骑牛等;动物中有坐虎、卧虎、狮、牛、马、兔、象等,飞禽有鸡、鸟等。民间艺人通过大胆的夸张与丰富的想像力,运用粗塑、细描与重彩的表现手法,创造出奇特威严、纯朴厚重、富丽丰盈的民间艺术品,表现了劳动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图中的泥玩坐虎是外甥满月时,舅舅赠送的礼物,祝愿孩子健康成长,如虎虎生机。坐虎姿态威武,色彩绚丽。
双头猴(河南淮阳泥玩具)在河南淮阳有座太昊伏羲陵,俗称“人祖庙”。每逢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当地就会有规模宏大的“人祖庙会”。在热闹的庙会集市上有一种当地民间艺人手工捏制的泥玩具出售,叫作“泥泥狗”。“泥泥狗”的来源与伏羲、女娲的远古神话有关。民间艺人说他们的手艺是“人祖爷爷(伏羲)和人祖姑姑(女蜗)传下来的”。“泥泥狗”玩具都是一些奇形怪状的奇鸟异兽,很像《山海经》中描绘的形象,又仿佛是一组组原始社会的图腾。
图中的双头猴泥泥狗造型神奇,面部似人,身上长毛。引人注目的是隆起的大肚子,让人联想起淮阳人祖庙会上的求子风俗。这个双头猴反映出中国传统的阴阳相合化生万物的观念。(二)名词解释
剪花娘子(库淑兰)中国的劳动人民自古就有崇尚美的传统,而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手巧。在农村,谁家的姑娘、媳妇会剪一手好花,那就是最为人称道的。女性从童年开始,就要跟母亲、外婆或奶奶学习剪花织绣的技艺。虽然农村妇女平常干的都是刷锅抹碗、喂猪垫栏、种地采摘等农活,但从儿时到白了头发的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就像我们的职业艺术家一样,她们也练出了一种基本功和造型能力,同样获得艺术上的成熟。这些农村妇女大都会唱民歌,顺口就能说一些民谚,她们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生命、赞美生活。艺术并不是她们的谋生手段,但她们对艺术是投入的、是充满感情的,她们把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美好形象都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剪花娘子库淑兰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库淑兰1 918年生,是陕西旬邑县赤道乡富村人,会剪纸绣花,能顺口编词唱曲儿。1984年一天不幸严重摔伤,一个多月后说自己遇神,自诩为“剪花娘子”。此后天天剪纸,她的很多作品剪的就是她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专事剪纸艺术的女神。她剪纸的时候,一边剪一边要唱自己编的剪纸歌。库淑兰剪纸的特点是用多色纸拼贴成画,色彩像珠宝般璀璨。曾在北京、台湾举办过展览,并出版有介绍她生平及艺术的大型画册《剪花娘子——库淑兰》。
五毒
民间习俗认为五毒(蛇、蝎、晰蜴、蜈蚣、蟾蜍或蜘蛛)在端午节开始孽生,所以每到这一天午时,要在屋角阴暗处撒石灰,喷雄黄洒,可以灭毒,并同时张贴镇五毒的剪纸以驱邪避毒,使全家不受五毒之害。在小孩围涎、鞋帽、肚兜上也经常绣有“虎镇五毒”、“鸡镇五毒”的图案。在河南农村,还能常见在“鸡镇五毒”的剪纸旁写着:“五腥,五端阳,吃粽子,饮雄黄,金鸡贴在俺门上,蝎子蜈蚣都死光!”
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民间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作为纪岁的方法。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用干支纪年。传说黄帝命大挠作甲子,而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中,确实可见干支的文字。所谓干支纪年,就是十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协调成六十年为一周期的纪岁方法,十天干取象于兵器,十二地支则是取象于十二种动物(即十二生肖),这样难以名状的无形时空就成为有形的了。
将干支纪年与动物相配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故犬与牛 羊为虎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水胜火,故豕禽蛇,火为水所害,故马食鼠屎而腹胀。”南北朝时已普遍使用。
东汉以后,使用干支纪年浙浙发展为以之名岁的习俗。如甲子年叫“鼠年”、丙午年称“马年”,2004年甲申年就是“猴年”,进而,在龙年出生的人就是“属龙”,鸡年出生的人的属相就是鸡,一直延续到现在。
旧时民间巫师将十二生肖附会五行之相生相克,以确定婚配,如“蛇盘兔,必定富”、“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
鹿鹤同春
相传鹤是长寿仙禽。《相鹤经》中称其“寿不可量”,《淮南子》中记:“鹤寿千岁,以极游”。鹿也是长寿的象征。鹿与鹤在一起,谐音为“六合”。民间阴阳家以子与丑和、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为“六合”,有天作之合、同享春光之意。《淮南子·时则训》里说: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有四季如意之意。《庄子·齐物证》中记“六合,天地四方”,是处处皆春之意。在民间剪纸中常以鹿鹤配以松柏常青之树,寓意同春。
三、教学建议
(一)本课着重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及其艺术语言特征,了解各类民间美术与民俗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是理解民间艺术的重要一环。因此建议教师除了讲解课本中的图例作品,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反映民间美术产生的环境、背景和民俗场面的资料,为学生搭建一个感性的、鲜活的、立体化的学习空间,例如VCD、DVD光盘、影像资料、实物投影等。有条件的建议带学生参观一些民俗博物馆、民俗展览。
(二)建议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民间美术的实物(根据当地的条件),如剪纸、年画、刺绣、玩具等,上课时带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