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课程的认识
校本课程的认识、开发及教学
校本课程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有三个: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其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和创造性。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丰富性。
1.以人为本。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体验。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
2.给学生留下空间。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课程决策的权利。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内容和结构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一个空间。
3.差异性教育:国家课程强调人才规格的整齐划一,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了自我个性张扬的现实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要学的内容作系统安排,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个别化课程。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从学生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课程,作到因材施教。
4.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的需要出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学生实际需要什么,成人不一定清楚,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之一就是学生自己,更能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教师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无疑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潜能。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的课程决策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
1.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执行者的角色使教师习惯于服从于上级的指令,不需要关心参与课程的决策,也不知道该怎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他们形成参与课程决策的意识,行使课程决策的权力,并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参与的能力。
2.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自己所教的科目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前景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整体的课程观和结构的课程观,形成整体的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由于传统上,教师并不负责教材的改编或重组,长期处于课堂的具体教学设计。并没有选择学习主题,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可以帮助教师在校外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之下获得这种能力。
3.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和思考学校发展的远景和文化的创生。在与校外专家共同开发校本课程中,教师以课堂师生互动的自然情景为研究对象,进行行动研究。在这种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大大增强
4.增强教师们的合作意识。
教师们在传统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孤立的开展教学,校本课程主张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要求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案。教师们在合作过程中会增强合作意识,提升了合作能力。
5.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质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一般可以在高校学习中可以获得。只是本体性知识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不再是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显著因素。条件性知识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但更多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的去把握和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面临实际的课程开发和课程事实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获得。而教育情景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所以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知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本体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条件知识,累计实践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与完善。
(三)学校特色的形成
一个学校有没有特色,首先要看他有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就是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给学校一个空间,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客观现实确定自己的办学哲学。确立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特色化课程的建构是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1.学校功能的重新定位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必须顺应现存的社会价值规范和文化传统,学校的任务就是传承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认为学校除了传承文化之外,同时肩负着改造现存社会的弊端,冲破不合时代的落后的文化传统的务。
2.学校权力的重新组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会使整个教育系统内部的权利重新分配和权力结构重新调整。传统的国家课程所依附的是一个金字塔似的权力结构,学校及教师处于最底层。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本,政府下放一部分课程开发决策权,重新调整课程决策的权限和职能。就学校内部而言,教师、学生、家长也应该分享课程决策权。打破学校内部复制的社会权力机构及官僚体制。建立民主开放的决策机制。
3.学校内部结构的重新调整
在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下,学校只是国家课程的执行单位,校长的任务只是上情下达,教师只是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校在课程管理上的主要任务实际上也就是确保课堂教学按计划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校整体发展为目标和学校所有学生的整体学习为基础,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及校外专家共同探讨、研究、审议。学校原有的教育管理机构已很难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因此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需要重新调整,原有的不适应的部门应该精简,成立专门的课程委员会,负责管理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事务。与校本课程相适应的组织应该具有以下的特性:研究性,以一种以研究性的态度尊重差异,处理事实;学习性,鼓励教师集体学习和创作;发展性,学校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机构,支持教师个人发展,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机会和空间;开放性。教师之间,学校之间要向其他人开放,养成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合作交流中进步。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结合学生自身的要求而定。校本课程类型三大系列
1、文化引领课程:从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和潜隐形校本课程。
核心理念(或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魂”,核心理念应该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集中性、适切性、差异性与超越性。同时将其作为贯穿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红线,使理念文化形成“价值链”,再辅以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跟进与完善,那么学校办学思想、行为和物态才可能具备鲜明的文化个性,凸显出独特的学校气质,逐步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
“你学校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需要校长做第一阐述人。文化标识:显性的校徽、校歌、校刊等。
校园文化:围绕核心理念形成“三风一训”,落实在外显环境文化,要站在孩子角度,要具有教育启迪,让每一处都具有文化,而不是形成喷绘墙、装修体、标语牌。
班本文化:落实在班级文化,要具有浓郁的班级个性特征,满足孩子成长、张扬个性的需要。班级是图书室、实验室,是家园、乐园。
教师文化:包含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等。学生文化:包含行为礼仪、习惯养成、与人交往、个性特长等。
2、特色主题课程:从层次上可分校本化主题课程(专项)、师本化特色课程(专长)、生本化微课程(专利)。
第一类:校本化主题课程(专项): 案例
1、成功教育开发建议
成功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于它提出的三相信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具有“把学生当天才来欣赏,当天才来培养”、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建构自我,超越自奉献自我”等战略意义的教育思维,把“心理辅导”,“人格完善”作为转变“学困生”的切入点。
基本策略
1、以长扬长,着眼于实现成功突破
无论任何一个学生,都蕴积着成功欲望和发展潜能,只是某些学生这种欲望被多次失败体验所窒息,其潜能也被不当的教育方法所压抑罢了。所以,要使全体学生在进德修业中不断进步,就必须采取以长扬长的策略,努力发现、赏识或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优点和特长,着眼于他们先从这些方面实现成功突破,由此尝到成功喜悦,发现自我价值,激发起追求更多更大成功的热情和自信心。
2、环境催发,致力于营造追求成功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孕育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把学校的传统精神、办学理念和追求并获得成功的价值期望影响学生,凸显成功教育特色形象的文化氛围。
3、优化主体性班级教育,为学生进取提供内动力
激励全体学生追求并获得成功,只有通过优化班级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追求,使他们主动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最终转变为价值现实,才能为学生向一个个成功目标不断奋进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动力。
4、建立成功教学系统,注重因材施教和潜能开发
在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和热情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智力潜能开发,才可以使各层次学生凭藉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提出、探究和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为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持续进步提供了智能上的保障。
5、优化教师管理,促进教师成功转型
整体性成功教育所追求的一个目标指向,就是促使教师在育人方面获得成功的同时,自身也实现质的飞跃,即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型。
实施策略 成功教育的影响要素学生的成功行为有赖于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外部学习环境。因此,在成功教育课题实验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牢牢把握影响学生成就行为的三大要素,即期望、机会和评价,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不断尝试和探索成功的外部环境。
第二类:师本化特色课程(专长)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形成自己独门绝技,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形成师本化特色课程。
结合教师的教学专长、专业专长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课程。如书法、生活化作文、创意作文、阅读指导、诗词创作、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实验、发明创造启蒙、电子制作、科学与幻想、生活中的数学、科学与生活、美术创作及欣赏、摄影艺术、乐器演奏、舞蹈、武术等课程,涉及到语言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音体美等众多领域。
第三类:生本化微课程(专利)
可以用“微问题、微研究、微专利”来形容微课程的开发建设过程。包括主题微课程、小现象微课程、故事微课程。主题微课程旨在解决某个问题的策略或方法,策略包或方法包;小现象微课程旨在研究某个小现象发生的原因、剖析、解决;故事微课程旨在分析某个经历的过程的反思、总结、研究。
教师为解决学生微问题所形成的经典经验:
社团活动课程:从实施内容上可分为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语言类、益智类、角色体验、实践活动类等。
艺术类:演唱、舞蹈、乐器、曲艺、绘画、书法、摄影、泥塑、剪纸 体育类:球类、棋类、武术、跳绳等传统项目
科技类:科学实验制作小发明等、自然资源的考察、环境保护、网页制作、航模
语言类:朗诵、金话筒、英语情景剧、经典诵读、诗文吟唱、讲故事、小主持、广播站
益智类(学科延伸实践):数学思维训练、生活化数学、快乐写作、创意写作、文学社、诗社
角色体验:家政礼仪、社交礼仪、自我保护 实践活动:烹饪、集邮、刺绣、园艺、消费理财
三、校本课程的教学
校本课程的教学是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先进理念 全员践行 坚持不懈 开拓创新。目前我们学校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教育就应该这样,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师生发现自己;搭建一个个舞台,让师生展示自己;创造一个个机会,让师生成功自己。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课程民主
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
如果从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算起,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十二年的时间。应该说,课程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课程价值方面,人们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学方式方面,人们更加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在课程管理方面,人们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在课程自主权方面,人们更加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但是,我认为,围绕人们对课程改革本质的认识,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1.关于课程改革的本质
我们知道,国外许多学校教师上课有课程大纲,却没有统一的教材,至于用什么材料教,则属于教师的自主权。我国长期以来却形成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格局,这里的“纲”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这里的“本”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材。教师的教学要依“纲”扣“本”,教师没有任何教学自主权而言。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至于选用什么教材,则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选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句标志性口号。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从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到现在“用教材教”,改革背后的深意就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进入教育的内核。”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1 2.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在各位校长的陈述中,似乎特别重视所谓校本课程的改革,而对如何处理国家课程大都着墨不多。我认为,这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极大的误区。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或者说,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惟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
在这里,之所以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其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教情。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这就是教育教学素养的个体差异、教育教学风格的个体差异、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个体偏好、对教育教学文本材料的个体理解,等等。正是因为存在这些不同,每位教师对国家课程及其载体——教材的处理必然打上自己的独特烙印。
二是基于学情。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任教,执教不同的班级,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具有巨大差异的。这些不同的学生带进师生共同创生的课堂教学情景的“经验”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经验与国家课程实施载体——教材文本的联结方式、理解方式、体验方式与内化方式都是不同的。而这些基于学生经验的不同而带来的各种方式的不同,则决定了教师国家课程实施方式的具体差异。
三是基于校情。同样,不同的学校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同,而这些不同也必然会体现为教师对国家课程实施的不同处理上。
3.关于校本课程的开设
不少校长非常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有必要提出来与各位校长探讨:
一是校本课程并不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不少校长谈到课程改革,其核心似乎都指向了校本课程,俨然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我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说到底,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种有效实施方式,或者说,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体现。
二是开设校长本课程的目的并不清晰。我到许多学校考察,也在团队培训中与校长们沟通,发现不少校长对为什么开设校本课程并没有深刻的认知,这说明许多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本身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开设校本课程必须有清晰的教育价值定位。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包括:突出国家课程价值;突出国家课程价值指导下的学校课程价值;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等等。
三是开设校本课程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有不少校长认为,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学校特色。这是学校课程建设观的一种扭曲。学校课程建设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的自主的健康的发展。舍此,学校不应该有任何自身的功利目的。
4.关于学校课程体系
不少校长在谈到课程改革时,常常说我们开设了多少国家课程、多少地方课程、多少校本课程。我不知道这个说法到底有什么根据。我知道,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曾经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显然,这里讲的是三级课程管理,而不是所谓的三级课程。学校建构所谓的三级课程体系本身是对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误解。我认为,任何课程不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必须回到学校这个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才有意义。因此,从课程的现实化角度而言,只存在具体化了的学校课程,而不存在什么抽象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这里,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其逻辑框架必须回到国家课程领域中去。任何一个国家课程领域,都存在三种课程形态,即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地方课程、体现学校独特育人价值的校本课程。
课程结构变革促进内涵式发展
课改就是“改课”,这在课程改革初期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课改实践中,可以说找到了课程改革的高速路口。十年以后,我们该如何思考课改,希望刊发的这几篇具有实践色彩的文章能够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起点
——编者
课程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学校课程结构的变革,不仅能带来学校整体的改变,而且能聚合社区、家长和社会的丰富育人资源,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更加快乐自主,家长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课程整合与自主排课的实验
2012年1月,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研究决定,率先在14所小学开展“课程整合、自主排课”的实验。这项实验是为解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低效等问题而进行的课程设计、规划、实施与改进的系统行为。
我们确定的14所实验校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实验校包括大学附小、区属大校名校,也有城乡结合部的普通校,还有九年一贯制的学校。
突破一层空间。“课程整合、自主排课”项目,就是要带领学校突破“怎么教”这个空间,在“教什么”这个领域里作一些探究。打个比方,就像做饭,原来是拿准备好的食材由教师做,教师没有选择材料的余地。而进入“教什么”的空间,就必须研究“选材”,研究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研究什么东西最有价值、最有意义。
改变一种状态。追问与反思中,我们认为,学校要结合时代发展、学校定位、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需要,改变被动、僵化的局面,主动建构课程结构体系,向丰富多彩、自主发展的方向去转变。校长要提高课程领导力,要关注学校课程结构性效率,重视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教师要由被动地教教材内容,变成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主动地筛选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主动研究课程。要从在“一堂课”上下功夫转变为深入研究“一门课”。
实现科学减负。近几年来,教育部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减轻学生的负担,比如限制作业量、提高课堂效率等。如果我们往更深层次想一想,其实是学校课程体系的膨胀、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占据了学生的时间,造成了学生的时间负担、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
推动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注重顶层设计,科学论证实验方案。在各级专家的全程跟进和指导下,科学论证各校实验方案,从而指导学校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保住一个底线,就是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二是系统设计学校课程框架,并研究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策略。三是指导学校做好学生需求分析、教师现状分析、社区资源调查和家长思想工作,赢得教师认同、家长理解、公众支持和各方面人员的广泛参与。
淡化行政强制要求,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在保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赋予实验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大胆探索,积淀思想,敢于创新,使实验校能够放开手脚研究实验,用实践经验唤醒所有学校的课程意识,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建构更加符合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坚持“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的大课程观,指导实验校认真梳理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课程育人的功能。据此,各校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构建了富有本校特点的课程结构体系。
开展课程整合研究,课程实施更有效率。针对课程门类繁多、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的现状,学校对三级课程有机整合,主要探索了基于内在相关性的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内容整合、课程实施方式整合和信息技术与专题教育互为载体整合等方式。打破了学科内、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壁垒,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有机会经历一个复杂、完整的教育情境。
课程时空更加灵动
实验中,各校按照课程内容的需要、教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灵活自主地安排课程时间,学校的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开设长短课。就教学内容而言,活动探究类课程、美术创作作类课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有些课程往往不需要40分钟就可以完成。学校打破僵化的40分钟课时安排,以每个教学日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设若干个长短不等的课时,交差进行基础性与拓展性课程的教学。
例如“小课时”,每天10分钟的晨读、习字;35分钟的基础学科课堂;“大课时”则安排60分钟,方便学生完成动手操作、实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每天课时的长短穿插,富有弹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尝试大小课。对于一些有共性的课程内容,可安排一个年级或几个班集中在一起上大课,以教师教授为主,如音乐欣赏课由一位老师在礼堂给一个年级6个班同时上课,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6节课的任务,让教师有更多的研究时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
增加选修课程。将课程整合后节省出的时间科学、合理地增设能满足学生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性、选择性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走班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的学校开设了“走出校园的实践性学习”、“家校合作的自主性学习”等课程,引领学生带着任务走出校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更佳
充分激发了学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教师在自主建构课程的天地里,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研究热情,研发了主题精品课程,涌现出许多新的课型和教学方式。整合后的课程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的品质。
教师的课程意识显著增强。教师不再拘泥于一堂课的研究,而是主动思考这一门课能够带给学生什么。教师以极高的热情自发地整合课程内容,开展跨学科研究,主动建构课程,教师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教师感受到研究的乐趣,工作幸福感和价值感明显提升。
学生学习更加快乐自主,家长满意度提高了。学生感到校园生活丰富了,感兴趣的课程增多了。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的时间、空间更充分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效果增强了。家长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课程改革,有的还承担了课程开发与指导的任务,对实验的认同感达到了90%以上。(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 张彦祥)
《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2日第12版
第二篇:校本课程
晏子礼貌护尊严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齐王就派晏婴出使南城。晏婴到达楚国。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个子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似笑非笑地指了指小门说:“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轻蔑地反击道:“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礼宾官员反被侮辱了一通,只好命令士兵把正门打开。
楚王接见了晏婴,他不屑一顾地问晏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听了这话,赞颂自己的国家道:“故国齐都,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能盖住太阳!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一场大雨!”
楚王接上晏婴的话茬,冷嘲道:“齐国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取你来出使我国呢?”晏婴接着楚王的话讽刺道:“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水平低,就到贵国来了。”
楚王还想反唇相讥,可又觉得无理,无奈,只好吞下这颗“苦药丸”!
铁杵成针
李白是唐朝时代的大诗人,他出生在中亚的碎叶。五岁时一家人随父亲迁入蜀地,他才开始读书人字。他的父亲是一个富商,富裕的家境,使李白养成了贪玩的习性。
这一年,李白的父母送他到学堂去读书,可他刚念了几天,就觉得读书太枯燥,太没意思。于是,他经常读着读着,便丢开书本跑到外面玩去了。
有一天,李白又逃学了。一个人跑到外面去玩,毫无目的地东游西逛。走着,走着,他看到路边有一户人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门口低着头干着什么。他走近一看,只见老婆婆双手一根大铁杵,正专心致志地在一块大石头上用力地磨着。
李白觉得非常奇怪,便走近老婆婆身边,好奇地问:“老婆婆,你磨这根打铁杵,有什么用呢?”老婆婆抬起头,看见一个孩子站在面前,就一边擦着汗,一边回答说:“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
李白听了这话,不由得笑了起来,他心理想,这不是在开玩笑吗?这么粗的一根大铁杵,的磨多少年,才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于是,他问老婆婆:“这么粗的铁杵,要磨成针,怎么能做到呢?”
老婆婆看了李白,然后认真地说:“孩子,你不要笑,也不要觉得奇怪,更
不要认为做不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非常手感动。他仔细地想了想,老婆婆的话可真有道理。于是,就向老婆婆深深行了一个礼,跑回家读书去了。
从此以后,李白便抓紧时间,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并且不断地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后来,他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伟大诗人。
“铁杵成针”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只要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取得成功。
学会感恩
“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考许多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着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谁能想到这段豁达而美妙的文字,竟出自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30余年的高位瘫痪的残疾人——世界科学世匠霍金。
与霍金相比,我们有的人什么也不缺,要手有手,要脚有脚,可生活给了他一点磨难,他就开始怨天尤人了。这样的人没有感恩之心,快乐也就与他失之交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但往往会事与愿违,使我们不能平静。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快乐。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的价值。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晏子用礼貌维护尊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晏子有胆有识,能言善辩,用礼貌维护尊严的精神。
2.体会晏子不顾个人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晏子礼貌护尊严》这个小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借助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三、简介晏子
四、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2.课文中写了几次晏子巧妙地反驳楚王的羞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语言、神态、动作,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体会句意,理解全文内容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句意。
①“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
②“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就能——!”“如果——,无异与一场大雨!” ③“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底的,出使下等国家。”
2.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二、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理解课文。
1.让学生找出描写晏子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晏子有胆有识,能言善辩的精神。
2.小组合作学习。
3.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晏子用礼貌维护尊严的可贵品质。
三、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从晏子身上学到了用礼貌能维护尊严的精神,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语言的说服力。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春秋时期的故事。
铁杵成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铁杵成针”这一故事的来历。
2.学习李白刻苦学习的精神,了解“铁杵成针”这一成语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听过“铁杵成针”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词、新词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字典自学。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三、简介李白
四、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默读这一段,想一想李白为什么养成了贪玩的习性。
①学生汇报,老师帮助归纳。
②出示句子“他才开始读书认真„„富裕的家庭,养成贪玩的习性。”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李白是怎样逃学的?“毫无目的”是什么意思?
②李白在逃学路上看到什么?“专心致志”怎么理解?
③老婆婆是怎样回答李白的问话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2.李白从老婆婆的话中明白了什么?他是怎样做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三段,思考:
①李白从此以后是怎样做的?他终于成了什么?
②“铁杵成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让学生谈谈心得体会。
四、布置作业
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学会感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霍金的感人事迹,学习他那颗感恩的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简介主人公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霍金遇到了怎样的打击?
2.他是怎样不怕困难战胜一切的?他在取得辉煌的成就时是怎样感恩的?
3.谈谈你对本文的认识。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霍金是怎样对待命运之神的?重点理解霍金说的一段话。
2.讨论交流:你是怎样对待感恩的?
四、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懂得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
五、布置作业
谈谈你对感恩的看法。
第三篇:校本课程
高中实用英语词汇与表达
一、指导思想:
依据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能力。本学期的校本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并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的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加强英语的实用性,让英语走进学生们的实际生活。
二、课程目标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习日常生活中不同场合的交际用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网络探究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三.实施原因
1.英语的地位;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扩大了交流渠道,英语也日益显示出其独有的重要性。
2.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七级)即: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做准备后,有条理地作简短的发言;能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讨论;能根据话题要求,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表达意图。
3.与高考紧密联系;
口语交际是高考的必考题。而且根据语言的学习规律,先听说后读写,只有可理解性地输入,才能够输出,进而促进其他的语言技能的提高。
四、学生情况分析:
当前大部分学生来说,英语基础差,英语学习比较吃力。主要是缺少对英语作为语言的了解。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使用英语词汇与表达的学习和应用,对英语国家的背景和文化风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英语教学的要求与需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并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最终确定该题目作为校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英语底蕴和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并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语言差异并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五、研究的内容
(一)餐饮
(二)旅游
(三)购物
(四)健康
(五)校园英语
(六)交通
六、教学措施
运用上网查询、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信息的思考分析,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七、校本课程的准备和实施
(一)发现问题-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结合我校学生学习现状确定题目
(二)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践
1.英语口语大赛 2.情景剧大赛 3.英语演讲大赛
七、拟定评价和考核方式
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来考核学生。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及时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第四篇:校本课程
《珍爱生命,安全出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随着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发展,学生活动领域越来越宽,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其安全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我校地处泉安公路旁,安全问题更是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学习和掌握有关安全知识与措施,成为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校园的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强化我校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根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本着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我校在校长的亲自带领下着手进行校本开发,将安全教育编入课程,这已成为我校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规范管理和便于操作,特制定我校安全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我校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
(二)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小学生健康成长。
(三)安全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专门课程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强化管理、培养习惯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相结合;自救自护与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相结合。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二、校本课程的组织管理。
1、学校建立“桥头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学校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决定实施计划和相应步骤,协调各方面工作,为学校开设课程提供各种保证。
2、教务处、教科室:学校实施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进度和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检查各年级课程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校长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聘请校本课程的任职教师,把具体的工作要求布置给各年段和各学科教研组。
3、年段、教研组:课程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上承校长和学校课程管理职能部门,下接年段内各班主任和校本课程的任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着组织、协调和监控作用。
4、班主任和任职教师:具体负责对学生的组织实施和授课指导工作,要求随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表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校本课程教料的编写。
教材名称:《珍爱生命,安全出行》
编委会:顾问(黄肖星)主编(许金莲)副主编(许丽鸳)责任编辑(陈婷婷、颜丹兰)美术编辑(方秋玲)文字编辑(陈双双、许冬祥)
四、校本课程与平时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继续遵照教育部已经规定的相关要求实施。
(二)开展安全教育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到分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要把不同学段的安全教育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统筹安排。对不同学段各个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设置。
1.小学1-3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
(1)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危险和危害。
(2)了解并遵守各种公共场所活动的安全常识。
(3)认识与陌生人交往中应当注意的安全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
(2)了解常见的肠道和呼吸道等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行为及饮食习惯。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学习道路交通法的相关内容,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2)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学习家用电器、煤气(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
(3)初步具备使用电梯、索道、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意识。
(4)初步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求生的简单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电话。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
(2)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2)学习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方法。
2.小学4-6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1)认识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或事件的危害和范围,不参与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
(2)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规范。
(3)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4)了解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加强卫生和饮食常识学习,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2)了解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初步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逐步形成远离烟酒及毒品的健康生活意识。
(4)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形成主动避让车辆的意识。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私自到野外游泳、溜冰等活动的危害;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3)形成对存在危险隐患的设施与区域的防范意识,了解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安全知识。
(4)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常用方法和在事故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5)使学生初步了解与学生意外伤害有关的基本保险知识,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1)初步认识网络资源的积极意义和了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2)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3)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和其他电子游戏。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了解影响家乡生态环境的常见问题,形成保护自然环境和躲避自然灾害的意识。
(2)学会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
(3)掌握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形成和解同学之间纠纷的意识。
(2)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向教师、家长、警察求助的意识。
五、校本课程与平日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安全教育内容。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性的安全教育内容,与显性的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按照要求,予以贯彻落实。小学阶段主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
(二)对无法在其他学科中渗透的安全教育内容,可以利用校本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班、队、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安全教育。
(三)安全教育可以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实际体验、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活动,也可以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学校要建设符合安全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生存技能,认识、感悟安全的意义和价值。
(四)学校要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且协助学校制订应急疏散预案和组织疏散演习活动。
六、校本课程的考核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注重“三维”,关注发展性目标,除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外,更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的表现及习惯养成等,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评。考评方式: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计分方式: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用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学习成果。
(二)对教师的评价。
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着、组织者、辅导者,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是否能贯彻落实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校将根据实际纳入教师考勤考绩,进行量化考核,与评优、职称评聘挂钩。
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家长强化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识,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法,主动寻求家长和社会对安全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安全无小事,我们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坚决把学生的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片刻的放松,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努力办好让群众满意的教育,办好让群众放心的教育。
第五篇:校本课程
滕州市教育局
关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时间:2014.2.25 主讲:韩正强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为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和《山东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结合我市实际,现就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课程目标
1.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为指导,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要求,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互配合、目标一致、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
2.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科技、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3.依据区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优势,凸显学校的传统和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课程开发
(一)开发范围
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文件精神,校本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八个领域:
1.民族文化领域。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髓的诗词、散文、政论等,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在该领域的课程设置中,要特别重视乡土文化的内容。
2.自然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培养初步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
3.社会探究领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生命教育领域。从生理、心理、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内动力和正能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与积极的人生观。
5.艺术探究领域。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与探究,培养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
6.体育与健康领域。通过运动、卫生保健等模块的学习,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7.技术与技能领域。把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进行整合,使学生正确对待和 使用多媒体,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积极探索民间工艺制作,挖掘民间艺人的资源,让学生在手工制作和劳动中增强家乡自豪感,传承地域文化。
8.兴趣指向性领域。针对中学生的学科悟性或对某些领域的兴趣,激励学生围绕某些主题进行较为深入地学习与探索,不断促进个性化知识的形成,增进对兴趣领域的了解和探索,为有发展潜质的学生形成该专业领域的发展指向性提供良好载体,为学生兴趣激活、志趣聚焦、创新求知提供更多附着点。
在每个学习领域内,设置若干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集中研究一个专题。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开放的、动态的,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不断增减。
(二)开发程序
1.成立机构。成立校本课程三级组织机构。一是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教育专家和社区相关人士、主管课程开发的副校长以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出正确决策,全面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二是由业务副校长或教科研中心的负责人和本校一些资深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负责起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帮助项目小组正确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促进项目小组同校外专家的联系与合作,组织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三是成立由项目(或科目)参与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小组。任务是学习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制定本科目的开发方案,编写相应项目(或科目)《课程纲要》和《教学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页资料。
2.进行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整个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并且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调查,以不断改进和调整课程设置。
3.确定目标。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经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订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4.组织与实施。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附课程说明)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纲要》。
5.评价与完善。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校本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评价要贯穿在课程开发的各阶段。通过这些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修改校本课程的设计,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评价的结果应向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三)开发形式 1.资源开发。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课程开发模式,编制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课程资源:
(1)选用。指从现有课程中选择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适应本学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
(2)选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现实条件,对现有课程进行内容或结构调整。
(3)新编。根据需要与可能,创造性编制新的课程。提倡和鼓励以新编形式开发。
(4)拓宽。根据“兴趣指向性领域”中资质优异、天赋良好学生的需要,对现有国家教材的某些模块内容进行拓宽和延伸。
2.呈现形式。可以是教材样书、也可以是课程纲要,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四)开发数量
各学校要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合理规划,稳步开发。普通小学开发数目不得少于5项,乡镇中心小学不得少于10项,驻城小学、各初、高中学校不得少于15项。驻城小学、市直学校在二年内完成,其他学校三年内完成。课时开设要遵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山东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要求。
(五)文本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要完成以下材料: 1.《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这是学校校本课程管理方面的一般性规定,是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开发与实施步骤、课程门类与项目设置、、学生选课说明、教学与评价、管理与保障等。
2.《校本课程选修目录与课程安排》。凡通过审议的校本课程,列入《校本课程选修目录与课程安排》(包括课程项目名称、内容说明、培养目标、相应学分、课时安排、任课教师、上课地点等)。公布给学生选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选择修习的课程后,学校根据师资、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实际进行相对统一的调整。
3.《课程纲要》。是教师自己任教的课程的一种设计。包括一般项目和具体方案两个基本部分。一般项目要简要地说明开课教师、课程性质或类型、教学材料、学习时限、适合对象等;具体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由学校及相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使用。
三、课程实施
1.做好实施培训工作。各学校要根据课程的要求做好教师配备,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特别要扎实开展校本课程教学和研究活动,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学习、在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切实推动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严格执行课程方案。要坚决杜绝“减课”、“占课”、“应付课”等现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以把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时综合使用,集中或分散开设,但必须以学年为单位,开足课时。高中阶段鼓励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学生“选课走班”制,学校要逐步建立学分制度,规定每个学生毕业时应该获得的校本课程学分,普通高中开设校本课程的总学分应不少于6学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们感兴趣的范围内选修一定的校本课程。
3.扎实做好教学实施。(1)教师每学期应根据学校制定的方案和所参与的项目(或科目),撰写课时教案。(2)课程的组织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3)教师在每次授课后要作好总结记录,有步骤地进行反思和小结,学期结束后提交课程实施总结报告。
四、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校本课程一般不采用书面考查方式。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出勤率、课堂表现情况等进行评价记录。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学习成绩,对学生的评价可记入学生成长档案内。
2.教师评价。学校要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纳入工作量考核,原则上实施一节校本课程课等同于一节普通学科课程工作量。学校领导小组可通过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调查、学生问卷调查、随堂听课、资料检查、有关专家的评价、所教学生是否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等形式对教学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对课程实施取得突出业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五、课程管理
1.实行分层管理。市教研室组建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全面负责管理与指导。为保证我市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科学、规范、有序,市直、民办小学,各初、高中由市教研室负责,各镇(街)小学由镇(街)教研室负责,对学校申请开发的校本课程项目(模块)、《课程纲要》、资源册(教材)进行审核。各学校要在每学年6月初将相关资料上报相应开发指导小组审议。相应开发指导小组在收到申请一个月内反馈审议结果。没有经过审议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不得在学校中实施。
2.强化保障。各校要制定奖励机制,切实保障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顺利进行。要积极建设校本课程活动基地,如德育室、学生书画、手工制作展室、天文观测室、科学探究室、学生成果展室等。要保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经费要及时到位。要在工作量、物质保障等方面对承担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师给予倾斜,保证他们有效开展活动。要尊重认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切实保护其积极性。建议规模小、师资短缺的学校整合力量,共同开发,降低成本,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
3.建立督查评估制度。市教研室将对各校校本课程开设情况定期进行督导和评估,并将结果纳入教育督导考核。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优秀成果评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