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校本课程后的几点认识的教育论文(大全)
学习校本课程后的几点认识的教育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校本课程后的几点认识的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根据江西省课程改革精神,我校提出了对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一、开发背景
我校创建于1956年,迄今已半个世纪,50多年的风雨洗礼,铸就了湘东中学优质教学、全面发展的品牌和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精神。学校现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西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重点中学”、获得省市级以上多个荣誉,学校现有学生5000多人,教职工372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接近100人。
湘东区内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人文资源、生态资源。如:煤炭,钢铁,还有安源工人起义的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规模大、商品权、设施设备好的大型商场、这些基地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资源。另外,辖区居民文化层次高,关心和重视教育,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二、指导思想
1.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2.建立一个基础: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3.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
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总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2.具体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我们把它分为:尊重他人、认识自我、勤于反思、善于合作。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学生共同开发、实施的原则,实施校本课程教学。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地处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的适合我校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校、社会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学校培植办学特色创造条件。
五、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学校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使教师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因此全校教师都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六、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合作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2.民主性: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3.选择性:教学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4.开放性:校本课程教学时,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5.灵活性:校本课程教学时,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七、校本课程实施要有计划
1.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校本课程的实施通过两个角度来进行:
分层: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组:研究性课程以实验班进行为主,班内分组进行。
2.校本课程教学常规管理:
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班主任负责,由教学处负责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要求教学处的常规管理方法讲究科学,工作要细致入微,确保校本课的正常运作。校本课程在讲授的内容上执行校本教材,在讲授方法上不同于国家课程,要注重学法指导,强调学生思维的开启,强调知识的拓宽,课堂气氛要轻松愉快,教学方法要不拘一格。
八、总结
我校实施校本课程多年来已经是培养了很多种人才、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措施。社会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就不能千篇一律。
教师应改变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行引导式教育,采用探究式、基于问题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转变学习角色,树立以我为主的学习方法,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积极性。
最后要有协调一致的行动。所谓的协调,有校内教学管理部门的协调,有学生和教师之间教与学的协调,有学校和校外社区、社会的协调,因为校本课程的实施经常要使用地方教育资源,所以要与地方协调。只有各方面的协调一致,才能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否则,如有某一方面(比如家长)持反对意见,也将造成实施的困难。
第二篇:校本课程的认识
校本课程的认识、开发及教学
校本课程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有三个: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其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和创造性。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丰富性。
1.以人为本。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体验。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
2.给学生留下空间。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课程决策的权利。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内容和结构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一个空间。
3.差异性教育:国家课程强调人才规格的整齐划一,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了自我个性张扬的现实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要学的内容作系统安排,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个别化课程。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从学生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课程,作到因材施教。
4.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的需要出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学生实际需要什么,成人不一定清楚,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之一就是学生自己,更能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教师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无疑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潜能。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的课程决策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
1.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执行者的角色使教师习惯于服从于上级的指令,不需要关心参与课程的决策,也不知道该怎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他们形成参与课程决策的意识,行使课程决策的权力,并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参与的能力。
2.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自己所教的科目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前景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整体的课程观和结构的课程观,形成整体的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由于传统上,教师并不负责教材的改编或重组,长期处于课堂的具体教学设计。并没有选择学习主题,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可以帮助教师在校外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之下获得这种能力。
3.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和思考学校发展的远景和文化的创生。在与校外专家共同开发校本课程中,教师以课堂师生互动的自然情景为研究对象,进行行动研究。在这种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大大增强
4.增强教师们的合作意识。
教师们在传统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孤立的开展教学,校本课程主张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要求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案。教师们在合作过程中会增强合作意识,提升了合作能力。
5.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质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一般可以在高校学习中可以获得。只是本体性知识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不再是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显著因素。条件性知识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但更多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的去把握和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面临实际的课程开发和课程事实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获得。而教育情景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所以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知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本体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条件知识,累计实践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与完善。
(三)学校特色的形成
一个学校有没有特色,首先要看他有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就是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给学校一个空间,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客观现实确定自己的办学哲学。确立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特色化课程的建构是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1.学校功能的重新定位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必须顺应现存的社会价值规范和文化传统,学校的任务就是传承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认为学校除了传承文化之外,同时肩负着改造现存社会的弊端,冲破不合时代的落后的文化传统的务。
2.学校权力的重新组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会使整个教育系统内部的权利重新分配和权力结构重新调整。传统的国家课程所依附的是一个金字塔似的权力结构,学校及教师处于最底层。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本,政府下放一部分课程开发决策权,重新调整课程决策的权限和职能。就学校内部而言,教师、学生、家长也应该分享课程决策权。打破学校内部复制的社会权力机构及官僚体制。建立民主开放的决策机制。
3.学校内部结构的重新调整
在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下,学校只是国家课程的执行单位,校长的任务只是上情下达,教师只是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校在课程管理上的主要任务实际上也就是确保课堂教学按计划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校整体发展为目标和学校所有学生的整体学习为基础,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及校外专家共同探讨、研究、审议。学校原有的教育管理机构已很难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因此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需要重新调整,原有的不适应的部门应该精简,成立专门的课程委员会,负责管理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事务。与校本课程相适应的组织应该具有以下的特性:研究性,以一种以研究性的态度尊重差异,处理事实;学习性,鼓励教师集体学习和创作;发展性,学校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机构,支持教师个人发展,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机会和空间;开放性。教师之间,学校之间要向其他人开放,养成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合作交流中进步。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结合学生自身的要求而定。校本课程类型三大系列
1、文化引领课程:从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和潜隐形校本课程。
核心理念(或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魂”,核心理念应该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集中性、适切性、差异性与超越性。同时将其作为贯穿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红线,使理念文化形成“价值链”,再辅以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跟进与完善,那么学校办学思想、行为和物态才可能具备鲜明的文化个性,凸显出独特的学校气质,逐步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
“你学校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需要校长做第一阐述人。文化标识:显性的校徽、校歌、校刊等。
校园文化:围绕核心理念形成“三风一训”,落实在外显环境文化,要站在孩子角度,要具有教育启迪,让每一处都具有文化,而不是形成喷绘墙、装修体、标语牌。
班本文化:落实在班级文化,要具有浓郁的班级个性特征,满足孩子成长、张扬个性的需要。班级是图书室、实验室,是家园、乐园。
教师文化:包含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等。学生文化:包含行为礼仪、习惯养成、与人交往、个性特长等。
2、特色主题课程:从层次上可分校本化主题课程(专项)、师本化特色课程(专长)、生本化微课程(专利)。
第一类:校本化主题课程(专项): 案例
1、成功教育开发建议
成功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于它提出的三相信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具有“把学生当天才来欣赏,当天才来培养”、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建构自我,超越自奉献自我”等战略意义的教育思维,把“心理辅导”,“人格完善”作为转变“学困生”的切入点。
基本策略
1、以长扬长,着眼于实现成功突破
无论任何一个学生,都蕴积着成功欲望和发展潜能,只是某些学生这种欲望被多次失败体验所窒息,其潜能也被不当的教育方法所压抑罢了。所以,要使全体学生在进德修业中不断进步,就必须采取以长扬长的策略,努力发现、赏识或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优点和特长,着眼于他们先从这些方面实现成功突破,由此尝到成功喜悦,发现自我价值,激发起追求更多更大成功的热情和自信心。
2、环境催发,致力于营造追求成功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孕育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把学校的传统精神、办学理念和追求并获得成功的价值期望影响学生,凸显成功教育特色形象的文化氛围。
3、优化主体性班级教育,为学生进取提供内动力
激励全体学生追求并获得成功,只有通过优化班级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追求,使他们主动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最终转变为价值现实,才能为学生向一个个成功目标不断奋进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动力。
4、建立成功教学系统,注重因材施教和潜能开发
在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和热情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智力潜能开发,才可以使各层次学生凭藉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提出、探究和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为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持续进步提供了智能上的保障。
5、优化教师管理,促进教师成功转型
整体性成功教育所追求的一个目标指向,就是促使教师在育人方面获得成功的同时,自身也实现质的飞跃,即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型。
实施策略 成功教育的影响要素学生的成功行为有赖于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外部学习环境。因此,在成功教育课题实验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牢牢把握影响学生成就行为的三大要素,即期望、机会和评价,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不断尝试和探索成功的外部环境。
第二类:师本化特色课程(专长)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形成自己独门绝技,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形成师本化特色课程。
结合教师的教学专长、专业专长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课程。如书法、生活化作文、创意作文、阅读指导、诗词创作、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实验、发明创造启蒙、电子制作、科学与幻想、生活中的数学、科学与生活、美术创作及欣赏、摄影艺术、乐器演奏、舞蹈、武术等课程,涉及到语言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音体美等众多领域。
第三类:生本化微课程(专利)
可以用“微问题、微研究、微专利”来形容微课程的开发建设过程。包括主题微课程、小现象微课程、故事微课程。主题微课程旨在解决某个问题的策略或方法,策略包或方法包;小现象微课程旨在研究某个小现象发生的原因、剖析、解决;故事微课程旨在分析某个经历的过程的反思、总结、研究。
教师为解决学生微问题所形成的经典经验:
社团活动课程:从实施内容上可分为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语言类、益智类、角色体验、实践活动类等。
艺术类:演唱、舞蹈、乐器、曲艺、绘画、书法、摄影、泥塑、剪纸 体育类:球类、棋类、武术、跳绳等传统项目
科技类:科学实验制作小发明等、自然资源的考察、环境保护、网页制作、航模
语言类:朗诵、金话筒、英语情景剧、经典诵读、诗文吟唱、讲故事、小主持、广播站
益智类(学科延伸实践):数学思维训练、生活化数学、快乐写作、创意写作、文学社、诗社
角色体验:家政礼仪、社交礼仪、自我保护 实践活动:烹饪、集邮、刺绣、园艺、消费理财
三、校本课程的教学
校本课程的教学是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先进理念 全员践行 坚持不懈 开拓创新。目前我们学校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教育就应该这样,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师生发现自己;搭建一个个舞台,让师生展示自己;创造一个个机会,让师生成功自己。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课程民主
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
如果从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算起,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十二年的时间。应该说,课程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课程价值方面,人们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学方式方面,人们更加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在课程管理方面,人们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在课程自主权方面,人们更加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但是,我认为,围绕人们对课程改革本质的认识,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1.关于课程改革的本质
我们知道,国外许多学校教师上课有课程大纲,却没有统一的教材,至于用什么材料教,则属于教师的自主权。我国长期以来却形成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格局,这里的“纲”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这里的“本”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材。教师的教学要依“纲”扣“本”,教师没有任何教学自主权而言。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至于选用什么教材,则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选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句标志性口号。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从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到现在“用教材教”,改革背后的深意就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进入教育的内核。”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1 2.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在各位校长的陈述中,似乎特别重视所谓校本课程的改革,而对如何处理国家课程大都着墨不多。我认为,这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极大的误区。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或者说,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惟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
在这里,之所以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其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教情。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这就是教育教学素养的个体差异、教育教学风格的个体差异、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个体偏好、对教育教学文本材料的个体理解,等等。正是因为存在这些不同,每位教师对国家课程及其载体——教材的处理必然打上自己的独特烙印。
二是基于学情。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任教,执教不同的班级,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具有巨大差异的。这些不同的学生带进师生共同创生的课堂教学情景的“经验”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经验与国家课程实施载体——教材文本的联结方式、理解方式、体验方式与内化方式都是不同的。而这些基于学生经验的不同而带来的各种方式的不同,则决定了教师国家课程实施方式的具体差异。
三是基于校情。同样,不同的学校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同,而这些不同也必然会体现为教师对国家课程实施的不同处理上。
3.关于校本课程的开设
不少校长非常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有必要提出来与各位校长探讨:
一是校本课程并不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不少校长谈到课程改革,其核心似乎都指向了校本课程,俨然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我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说到底,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种有效实施方式,或者说,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体现。
二是开设校长本课程的目的并不清晰。我到许多学校考察,也在团队培训中与校长们沟通,发现不少校长对为什么开设校本课程并没有深刻的认知,这说明许多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本身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开设校本课程必须有清晰的教育价值定位。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包括:突出国家课程价值;突出国家课程价值指导下的学校课程价值;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等等。
三是开设校本课程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有不少校长认为,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学校特色。这是学校课程建设观的一种扭曲。学校课程建设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的自主的健康的发展。舍此,学校不应该有任何自身的功利目的。
4.关于学校课程体系
不少校长在谈到课程改革时,常常说我们开设了多少国家课程、多少地方课程、多少校本课程。我不知道这个说法到底有什么根据。我知道,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曾经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显然,这里讲的是三级课程管理,而不是所谓的三级课程。学校建构所谓的三级课程体系本身是对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误解。我认为,任何课程不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必须回到学校这个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才有意义。因此,从课程的现实化角度而言,只存在具体化了的学校课程,而不存在什么抽象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这里,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其逻辑框架必须回到国家课程领域中去。任何一个国家课程领域,都存在三种课程形态,即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地方课程、体现学校独特育人价值的校本课程。
课程结构变革促进内涵式发展
课改就是“改课”,这在课程改革初期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课改实践中,可以说找到了课程改革的高速路口。十年以后,我们该如何思考课改,希望刊发的这几篇具有实践色彩的文章能够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起点
——编者
课程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学校课程结构的变革,不仅能带来学校整体的改变,而且能聚合社区、家长和社会的丰富育人资源,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更加快乐自主,家长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课程整合与自主排课的实验
2012年1月,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研究决定,率先在14所小学开展“课程整合、自主排课”的实验。这项实验是为解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低效等问题而进行的课程设计、规划、实施与改进的系统行为。
我们确定的14所实验校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实验校包括大学附小、区属大校名校,也有城乡结合部的普通校,还有九年一贯制的学校。
突破一层空间。“课程整合、自主排课”项目,就是要带领学校突破“怎么教”这个空间,在“教什么”这个领域里作一些探究。打个比方,就像做饭,原来是拿准备好的食材由教师做,教师没有选择材料的余地。而进入“教什么”的空间,就必须研究“选材”,研究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研究什么东西最有价值、最有意义。
改变一种状态。追问与反思中,我们认为,学校要结合时代发展、学校定位、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需要,改变被动、僵化的局面,主动建构课程结构体系,向丰富多彩、自主发展的方向去转变。校长要提高课程领导力,要关注学校课程结构性效率,重视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教师要由被动地教教材内容,变成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主动地筛选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主动研究课程。要从在“一堂课”上下功夫转变为深入研究“一门课”。
实现科学减负。近几年来,教育部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减轻学生的负担,比如限制作业量、提高课堂效率等。如果我们往更深层次想一想,其实是学校课程体系的膨胀、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占据了学生的时间,造成了学生的时间负担、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
推动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注重顶层设计,科学论证实验方案。在各级专家的全程跟进和指导下,科学论证各校实验方案,从而指导学校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保住一个底线,就是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二是系统设计学校课程框架,并研究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策略。三是指导学校做好学生需求分析、教师现状分析、社区资源调查和家长思想工作,赢得教师认同、家长理解、公众支持和各方面人员的广泛参与。
淡化行政强制要求,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在保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赋予实验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大胆探索,积淀思想,敢于创新,使实验校能够放开手脚研究实验,用实践经验唤醒所有学校的课程意识,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建构更加符合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坚持“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的大课程观,指导实验校认真梳理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课程育人的功能。据此,各校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构建了富有本校特点的课程结构体系。
开展课程整合研究,课程实施更有效率。针对课程门类繁多、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的现状,学校对三级课程有机整合,主要探索了基于内在相关性的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内容整合、课程实施方式整合和信息技术与专题教育互为载体整合等方式。打破了学科内、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壁垒,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有机会经历一个复杂、完整的教育情境。
课程时空更加灵动
实验中,各校按照课程内容的需要、教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灵活自主地安排课程时间,学校的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开设长短课。就教学内容而言,活动探究类课程、美术创作作类课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有些课程往往不需要40分钟就可以完成。学校打破僵化的40分钟课时安排,以每个教学日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设若干个长短不等的课时,交差进行基础性与拓展性课程的教学。
例如“小课时”,每天10分钟的晨读、习字;35分钟的基础学科课堂;“大课时”则安排60分钟,方便学生完成动手操作、实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每天课时的长短穿插,富有弹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尝试大小课。对于一些有共性的课程内容,可安排一个年级或几个班集中在一起上大课,以教师教授为主,如音乐欣赏课由一位老师在礼堂给一个年级6个班同时上课,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6节课的任务,让教师有更多的研究时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
增加选修课程。将课程整合后节省出的时间科学、合理地增设能满足学生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性、选择性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走班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的学校开设了“走出校园的实践性学习”、“家校合作的自主性学习”等课程,引领学生带着任务走出校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更佳
充分激发了学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教师在自主建构课程的天地里,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研究热情,研发了主题精品课程,涌现出许多新的课型和教学方式。整合后的课程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的品质。
教师的课程意识显著增强。教师不再拘泥于一堂课的研究,而是主动思考这一门课能够带给学生什么。教师以极高的热情自发地整合课程内容,开展跨学科研究,主动建构课程,教师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教师感受到研究的乐趣,工作幸福感和价值感明显提升。
学生学习更加快乐自主,家长满意度提高了。学生感到校园生活丰富了,感兴趣的课程增多了。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的时间、空间更充分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效果增强了。家长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课程改革,有的还承担了课程开发与指导的任务,对实验的认同感达到了90%以上。(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 张彦祥)
《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2日第12版
第三篇:校本课程论文.完整版
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东昌府区梁水镇联合校李玉华
内容提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人的潜能、师生的主体作用、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利用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
环境教育,可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自己的生
活的环境、爱大自然,从而影响带动他人,使学生成为有公众意识、社会责任感强的环保小卫士。
主 题 词: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目的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利用校本教材,培养学生了解校史爱学校、爱老师、爱集体、爱周边环境,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为学校增光的责任感。
在校本课程环境教育中,拓宽学生的环境知识,了解环境中各种自然过程的发展、演变,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参与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学会欣赏和爱护环境、古迹及动植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研究内容
在校本课程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激发学生了解北京、了解江北水城的热情,关注周边环境。在实施方法上,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周围的生活,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实践中形成对自我和学习自信的态度,发展个性,陶冶性情。我校的六项校本课程内容分别是:
校史教育篇:记载了中心小学的十几年校史,有市区知名的老教师,也有身在海外,仍然关注学校发展的老教师和老毕业生。历任领导一贯重视双基教学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今,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思
想指导下,努力建设文明的校园,优化教学环境,突出学校绿色教育主题,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道德教育篇:我校周围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范筑先故居、孔繁森纪念馆、敬老院居委会等教育基地是孩子经常活动的场所。通过参观访问采集基地素材,编写教育活动资料,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关注社会,学会与身边的人和事物和谐相处。
环境教育篇:学校位于范筑先纪念塔前面,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丰富的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优美的环境是绿色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外在条件。在充分调查了解人文、地理、环境、树种、水源的基础上,分年级开展知塔、爱塔、护塔活动,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古迹基地篇:考察范筑先纪念塔、孔繁森纪念馆、西关大桥、运河博物馆、礼拜寺、山陕会馆等古迹,了解其文化背景、历史作用和有趣的小故事,编写导游词;收集图片、照片、绘画作品,展望聊城的变化。激励学生宏扬民族精神,继承发展民族的文化和美德。
教学案例篇:以“主体探究——合作体验”作为EPD教育的课外教学活动模式。围绕绿色教育主题,编写不同年级的班队会案例。以“主体探究——综合渗透”作为EPD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渗透环境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探究实践中体验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我们把教学效果好的课编写成教学案例集。
学生作品集:我们将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心得、体会、参观游记、电脑小报等集中成册,既是儿童作品集,也是一部儿童成长发展史。学生在完成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索意识、创新意识都得到不断地加强。
三、研究过程
(一)建立校本课程组认识研发意义
在全体教师中,进行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的学习,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全面了解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组织教研人员培训,请专家讲座,明确科研任务和编写校本教材的要求及方法。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课程开发的研究方案,并经过多次论证、反复修改,保证了课程开发工作的严谨性,认识到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为了使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和训练,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活动与决策对资源、对社会、对全球以及整个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更加自觉的保护环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观,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的参与到其中。在小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环境教育为基础,但又突破了单纯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是把人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放在绿色的底色上,强调的是一种绿色文明、绿色理念,并把这种绿色文化作为一种办学思想,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层面,从而整体上推动着人和物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的环境教育工作,使我们的师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有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校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把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为总体目标,以“提高环境意识,加强课堂渗透,丰富实践活动,培养环境素质”为行动指南,做到环境教育在学校,环境意识进家庭,环境行动到社会,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作为办学思想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和建设的整体活动中。创设一套我们自己的校本课程的教材,使广大的师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得到发展,办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的学校。
(二)确定切入点 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全方位的分析学校教育改革现状和周边的教育资源,在选择研究的内容、方法、形式上进行反复切磋,挖掘各年级段、各学科课本中可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确定切入点。分年级段进行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低年级:以了解认识各种环境知识为主;中年级: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主,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找出合理利用环境的方法;高年级: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搞调查研究,网上查寻,获取直接的体验和资料。
建立两周一次的教研制度,研究课程开发中的问题,讨论编写校本教材框架,把研究进展情况与教师们交流,倾听意见,达成共识。特别强调与研究相关内容的资料收集、数据统计和整理工作。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建立了校本教材档案夹,通过档案夹的应用,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科学态度,加强了对主题班队会、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丰富了教学的后备资源,研究实践使大家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每个活动设有活动目标、时间、准备、过程及总结说明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学渗透和实践活动的两大特点。重视学生的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每一位实验教师都是实验的研究者和校本课程的创编者。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一线教师的经验。一方面,把他们实施的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经过加工整理编入课程之中,让更多的教师参照学习;另一方面,组织这些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工作中,在总结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鲜活的课例,保证课程开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研讨力度 推动课程开发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加强各学科的综合渗透,使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建立有效的科技、环保教育体系。校本课程的研究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最佳的平台。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稳定、全面和大规模的协作,有利于整合全校教师的力量。只有教师的集体参与,才能使教师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在信息交流中获得启示,在争辩探讨中理清认识,形成研究的氛围,才能真正提升整个学校的教研能力。
去年,我校学生看着聊城大量的雨水顺着污水沟流失的状况,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学生们联合开展了为街道、社区、学校、庭院等设计“自渗井”,对雨水进行截流、存储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为地下水献计献策”联合活动方案编入“环境教育篇”中。
我们召开“创设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研讨会,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深化研究的层次。开展行动研究,使实验、课题研究与教师培训、教师的成长同步进行。我们还建立监控奖励制度,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和教师。科研效果与经济利益、评优、评先挂钩,推动了校本课程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
四、研究结果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包括“关于环境”的知识性教学,还同时注重学生的意识、态度与行为的改变,尤其是“在环境中”进行教育的方式,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完全推入了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中,即教育内容和方式不再是固定的、抽象的、远离生活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相当大灵活性、新鲜性、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这种变化从根本上冲击着传统型学校的管理思路与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条件,充分体现学校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也促进教师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
通过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为:在学校,保持教室清洁,用环保学具,节约纸张,爱护花草,美化环境;在家庭,向亲友宣传环保知识,做到垃圾分类,用环保材料装饰家庭,买菜用布袋等;在社会,向居民发环保倡议书,定期擦后海河栏杆,不破坏古建筑,清理绿地,给小鸟安家,给小树穿衣。过去冬天一到,校园内的花儿就没处放了,常常被冻死;而今,师生有了环境意识,深秋季节,主动领养花草,搬入教室,精心浇水养护,使得校园常年有绿色。学生们感到交流有的可说,作文有的可写,队会有的可做,还能围绕环保、废物利用、节约能源等内容,参加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四展活动,有一批学生的作品获全国及市、区一、二、三等奖。
我们在实施校本课程研究中就遇到许多实际问题:首先,在校本课程研究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急需专家引领,由教师组成的改编小组有待完善。其次,如何在课堂上提高校本课程的效率?怎样在形式、方法和内容上再精心设计,大胆尝试?也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最后,进一步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整合,扩大学校课程开发的内容与范围,收集更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实施案例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讨,在反思中不断提高,从而真正达到办出可持续发展特色的学校,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发展。
第四篇:校本课程《入学教育》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小学“愉●越”教育
侯寨小学校本实践活动方案
入学教育
学校:郑州市二七区侯寨小学 作者:
申 果
幸福着● 快乐着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小学“愉●越”教育
入学教育
一、活动主题 《入学教育》
二、主题活动生成背景
刚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陌生校园充满了好奇,他们想到处看看并了解校园。让一年级的学生能尽快地了解小学的校园环境,有助于他们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一年级的学生入学前,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环境,但对他们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要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学习,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的,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面对这一全新的环境,学生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尽快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自我的角色转变,并在熟悉中渐渐地热爱自己就读的小学,热爱小学的学习生活。
学生短时间内接触陌生环境、陌生老师,会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但同时又渴求获得新老师们的关爱。学生在幼儿园期间采用包班形式,他们大部分时间只接触2-3位班任教师。进入小学后,他们接触的教师增加了,需要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所学科目,熟悉课任老师适应学习生活。幼儿园生活侧重于“养”,小学生活侧重于“育”,学生对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不甚了解,难以体会。需要老师进行耐心细致的入学教育工作。
三、活动目标
1.知道学校的名称和自己是一年级几班的学生。
2.初步学会大胆地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及自己的爱好。
3.初步学会向老师和同学讲讲自己想当怎样的小学生。
幸福着● 快乐着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小学“愉●越”教育
4.知道上课用眼、用耳、用脑的重要,初步学会专心听讲的方法。5.懂得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后发言,初步养成发言声音响亮的习惯。6.知道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才能保护视力,初步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初步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四、活动建议课时 3课时
五、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我是小学生了
活动目标:
1.知道学校的名称和自己是一年级几班的学生。
2.初步学会大胆地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及自己的爱好。
3.初步学会向老师和同学讲讲自己想当怎样的小学生。活动课时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谈话揭题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有两个名字,一个是自己的姓名,另一个就是大家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小学生。学生(出示带拼音的课题)。跟老师读“我是小学生了”。当小学生高兴吗?当了小学生,说明你们已经长大,能懂得更多的道理,能学到更多的本领,这是光荣的。
二、认识校名、年级、班级
开学第一天,大家都走进这干净美丽的校长,全校的老师和同学欢迎你们来到我们这所学校。我们这所学校的校名谁知道?(请学生回答)
幸福着● 快乐着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小学“愉●越”教育
1.出示带有拼音的校名小黑板。
2.教师接拼音正确地把校名念一遍,请学生跟老师念,请个别同学念。
3.谁知道,我们的学校在什么路上?我们学校周围有什么工厂、商店、机关、公园?(可根据学校周围的特点设计问题)
(教师正确地介绍学校所在地的道路名称、学校周围的环境,可边介绍边画。)
4.教师边画边讲年级与班级。
(教师在本班名称上用粉笔画上小红旗。)
5.说一说:
我是()小学()年级()班的小学生。
谁能看着小黑板,看着图连起来大声、清楚地说一遍?(先请预先准备好的学生讲)
三、自我介绍
我们这个班有()个小朋友。大家今后要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玩耍,那就得互相认识—下。
1.示范引路。
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家住在哪里?(请先预习过的学生作示范,教师评议)
2.同桌互相介绍。
3.介绍爱好。
小朋友都有许多爱好,有的爱唱歌,有的爱跳舞,有的爱画画,有的爱讲故事,还有的爱下棋。谁能把自己的爱好大声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1)连起来作介绍。
幸福着● 快乐着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小学“愉●越”教育
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姓名、家住在哪里、自己喜欢什么连起来讲给全班小朋友听。讲的时候人要站正,声音要响亮,说话要清楚,用普通话讲。(请预先准备好的同学先讲,教师评议)
(2)“开火车”介绍,比比哪列火车开得好。(对讲得好的学生,教师在黑板上画上☆)
4.说说当小学生的愿望。
先请事先有准备的小朋友讲,然后各自讲,再指名讲。教师要热情鼓励,肯定、赞许学生的愿望。
5.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自己是XX学校一(X)班的小学生,我们这个班有那么多小朋友,又互相帮助,大家都要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努力!老师看谁的行动快。
四、巩固与延伸
1.为鼓励学生达到愿望,教师可设计一些图表,如:贴小红花、登上“三好山”、看谁小红花多等。
2.在开学的头几天里,教师可以每天点一下名,让学生起立应答“到”,以帮助学生互相认识。
第二课时 上课专心听发言先举手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目标:
1.知道上课用眼、用耳、用脑的重要,初步学会专心听讲的方法。
2.懂得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后发言,初步养成发言声音响亮的习惯。活动过程:
一、出示模型,导入活动
幸福着● 快乐着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小学“愉●越”教育
出示眼睛模型(或板画)。提出问题:小朋友,这是什么?你知道眼睛有什么用处?(学生讨论)
对啦!解放军叔叔靠眼睛来保卫祖国,科学家靠眼睛来搞科学实验,工人叔叔靠眼睛来制造机器,农民伯伯用眼睛来播种、除草。我们小朋友要用眼睛来学本领。
二、激情明理导行
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有的小朋友会用眼睛来学习,有的小朋友却不会用眼睛来学习。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
(1)游戏明理:“小小照相机”。
教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一位同学用眼睛看老师,另一位背朝着老师,眼睛看不到老师。教师拿出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我是小学生”。请这两位同学讲讲卡片上写了什么字。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位小朋友讲得出,另一位讲不出?(学生讨论)归纳:我们的眼睛就像一架小小的照相机,它能把看到的东西印在脑子里。因此上课要学会用眼睛,要把所学的知识一点一点拍下来印在脑子里,使脑子里的知识越积越多。
(2)怎样才算会用眼睛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老师讲话,眼睛看着老师;
老师写字,眼睛看着黑板;
同学们发言,眼睛看着同学;
读书时,眼睛看着课本。
(3)训练用眼“听”指挥。
教师用不同内容训练学生用眼,如老师讲话、同学发言、翻书朗读等。
出示儿歌,请学生跟着老师念:
幸福着● 快乐着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小学“愉●越”教育
眼睛眼睛很重要,学好本领少不了。
老师讲课看老师,同学发言看同学。
看图看书要仔细,边看边想动脑筋。
认认真真学本领,学会用眼顶要紧。
(4)出示耳朵模型(或板画)明理。
耳朵和眼睛是好朋友,眼睛是人体的照相机,耳朵就是人体的录音机,它能把听到的声音都录在脑子里,所以我们也要学会用耳朵来学习。
(5)怎样才算会用耳朵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老师讲课用心听,同学回答仔细听。
边听边想动脑筋,认认真真学本领。
(6)训练用耳听。
教师在教室的各个方位讲话,请学生听后回答讲了什么,看看学生是否听得清。(发言的学生要大声讲,讲清楚)
(7)发言先举手,声音要响亮。
①讨论:我们会用眼睛也会用耳朵,上课想发言应怎么做?
归纳:要想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同意后,起立站正大声讲。没有请到,就放下手,认真听别人讲。这是对老师、同学尊重和有礼貌的表现。
②示范举手。
小朋友写字、翻书用右手,举手应该用左手。左手臂肘抵课桌,左手举起,五指并拢,手放下时不发出声响。
③举手姿势训练,教师巡视,纠正动作。
④小试验明理。
幸福着● 快乐着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小学“愉●越”教育
教师请坐在前排、发言比较轻的学生讲一句话,请后排同学讲讲是否听清楚。
得出结论:上课时老师请你发言,就应当迅速起立,大声回答声音一定要响亮。
出示儿歌,请学生跟老师念:
声音要响亮,态度要大方。
一句一句讲,要讲普通话。
⑤发言训练
老师提简单的问题,请学生回答,进行评议。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上课怎样用眼睛、耳朵、嘴巴、脑子来学习,希望大家能按要求去做。我想我们一定能学好本领,成为一名爱学习的好学生。
四、巩固和延伸
1.教师可以把上课怎样用眼、用耳等儿歌分别写在大黑板的左(右)角,让学生在打预备铃时读读,以指导行动。
2.教师要及时表扬上课用眼和用耳的同学。
3.对举手的姿势和说话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在举手和让学生回答问题前都要及时提醒,没有做到的要重做,对说话声音轻的要强化训练,形成习惯。
第三课时 读写姿势要正确 活动目标:
知道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才能保护视力,初步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初步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幸福着● 快乐着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小学“愉●越”教育
活动课时: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在路上看到了一只小花猫,哭得很伤心,老师把它带来了。你们想知道小花猫为什么哭吗?(出示小花猫手指木偶,讲故事)
二、听故事明理
小朋友,我以前像你们一样,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是,我读书、写字不注意姿势,有时躺着看书,有时走路看书;写字时,身子趴在桌子上。时间一长,我就成了近视眼,整天戴着眼镜,真不方便!别的小花猫能跑能跳,天天能捉到小老鼠,美美地饱餐一顿,而我一跳眼镜就要掉,老鼠从眼前跑过也看不清,天天饿肚皮。一出汗,热气就沾在镜片上,什么都看不见。我真后悔啊!小朋友,你们可不要像我一样,要从小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啊!
同学们,老师今天就要教给你们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读书、写字的姿势正确了,对我们学知识、长身体都大有好处。(出示活动课题)
三、演示导行
(1)出示读书姿势投影片或挂图
请同学们看投影(或挂图)。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图上的小朋友一样,身体坐直,头放正,肩放平,再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边说边指点挂图)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教师示范分解动作,速度稍慢,边示范边讲解)
幸福着● 快乐着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小学“愉●越”教育
①身体坐直。②头放正。③肩放平。④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
(注意:眼睛离书本一尺远,可跟学生解释,“尺”相当于你们文具盒的长边那么长,只要把文具盒放在眼睛和书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
教师巡视,纠正。请同学上讲台示范。
出示儿歌,教师领读:
小朋友,爱读书,读书姿势要做到:
身直、头正、肩要平,眼离书本一尺远。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习,不仅要读书,还要写字。哪个同学会写字?(请一位平时写字姿势不好的学生上讲台做写字姿势)大家说说他做得对吗。写字姿势很重要,姿势不正确,字就写不好,时间长了,视力就会变差,身体也会长不好。
(2)请学生看写字姿势投影片或挂图
看挂图,正确的写字姿势就跟挂图上的小朋友那样,做到身体坐正,书本放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边说边指点)
教师示范分解动作,速度稍慢,握笔动作要详讲,做完稍停片刻,让学生看清楚。
①人坐正,身体坐直。
②把书本放平。
③拿起笔(握笔)手离笔尖一寸。
“一寸”是多少呢?“一寸”相当于老师两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对同学们来说,差不多三个指头并拢那么宽。(试量一下)
幸福着● 快乐着
郑州市二七区侯寨小学“愉●越”教育
握笔时,把拇指和食指放在离笔尖一寸的位置上,中指抵在下面,笔杆靠在虎口的位置(教师演示)。另外,无名指和小指钩起来,垫在中指下面。(重复两次)
④眼离书本一尺。
把文具盒竖起来,放在书本与眼睛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
⑤胸离桌边一拳。
握紧左拳,拳心向下,放在桌边和前胸的中间。
师生一起边说边做。学生训练,教师巡视,一一纠正,并请姿势较好的学生上讲台示范。
出示儿歌,教师领读:
写字姿势要端正,身体坐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学好知识身体健。
过渡:同学们写字时,一定要按正确的姿势去做,学好知识,保护眼睛,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让我们把今天学的读书、写字的儿歌连起来再念一遍。
四、巩固和延伸
1.回家把儿歌念给家长听,并做给家长看。
2.同桌竞赛,互相提醒。
3.教师、同学、家长观察一星期,评出读写姿势正确的好学生,戴小红花。
幸福着● 快乐着
第五篇:校本课程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
校 本 课 程
——教育教学生产力的新增长点
昨天下午教研室组织全镇老师开展了第一次校本课程研讨活动。中心小学的贺梅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校本课程《食品与安全》课;宋庄小学是如何开展校本课程的,张校长为我们做了详细的经验介绍,并给我们展示了他在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国画》参加枣庄市校本课程优质课评选的精彩片段。
校本课程,自诞生以来就被潜意识地打上了“配角”的标记;这个还被许多人没有接受的“新事物”,已经润物无声、低调内涵地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生产力的新增长点。而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有稳步推进、深入发掘的必要。
现在有些老师对校本课程的概念、与国家课程的区别分辨不清,针对这些方面,做以下内容介绍: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要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一)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校本课程开发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学校如果脱离了本校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去进行课程开发,背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
(二)校本课程开发要善于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要善于利用蕴藏在当地社区和学校师生中的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生活。
比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学校的资源条件,开发那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北塘中心小学开发的国际象棋课程和八士中心小学开发的茶文化研究课程,就属于这一类。校本课程开发还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二、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交叉,与综合实践课的不同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有哪些交叉呢。如:美术里的剪纸,美术里的陶艺;语文里的书法,语文里的朗读、写作;科学里的科技小制作;音乐课里的舞蹈、礼仪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课又有不同,综合实践课注重学生实践,鼓励学生动手,注重学生活动。每节课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如植树节那天,学生到山上去植树;星期六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等,一节课完了就可以。校本课程就没有那么简单,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学校的校本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资源开发、组织实施、评价手段;还要有上课的教案等等;另外校本课程综合考虑学生需求,还具有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课”只是“校本课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怎样把校本课程用课的形式展示给大家,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课要经过合理性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活动课,才具有校本课程的意义。设计一节校本课程这样的课,要动一番脑筋,体现较强专业性,关注学生的活动,老师只是起到引领、点播作用。学习方式多元化,合作学习,个人探究,表演等,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学科思维。
那比较理想的校本课程是怎样的呢。课堂首先要突出问题的解决,体现研究意识,关注学生幸福,关注学生的参与化需求。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纲要》
一个是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要有《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大致要包括下列几项基本内容:课程规划的基础、总体目标、课程结构与门类、实施与评价的建议以及保障措施。
而《课程纲要》是教师开发的一门课程的方案,要关注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其中课程目标是重点,目标要有难度,有不断提高的难度。内容选择要有资源的思考,要与目标一致。目标是什么,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都要与目标一致。而教案关注更多的往往是内容及教学时的主要方法、组织形式。
下面我介绍一下校本课程方案包括的具体内容,(备课也可用这种形式)仅供参考: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感受吴文化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任选课 教学材料:自编纲要(共18讲)
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1课时,共18课时)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1.感受吴文化(人物、歌谣、山水、语言等),提高人文素养。
2.经历吴文化研究步骤(选题、搜集、整理、利用各种吴文化资料,形成吴文化研究成果)。3.选取有关吴文化的某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
第一讲
吴地人物研究之一
教学目标:描述吴地状元、杰出人物的基本特点。教学方式:教师主讲,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学要点:
1.科举考试种种(童试、乡试、会试、殿试)。2.状元的由来。3.4.
第二讲、、、、、、四 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一所学校可以开设多门校本课程,如:上海市闵行区的校本课程,分为拓展型和探究型两大类100门课程,涉及人为、艺术、科技、体育、心理等各个领域,成为全国争相学习的热点;青岛市嘉峪关学校的以“善的教育”为核心,组织开发了79门关联课程,成为我省校本课程建设的“领头羊”;滕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历时三年打造出六个系列30多门校本课程。
现在鲍沟镇各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很多:有学科拓展类、实践类的校本课程,比如由国家课程衍生出的课本剧、写作、舞蹈、武术、手工制作等,既是对传统课堂的补充,也顺应了学生的需求。有凸显学校特色的课程更加引人注目,如立新小学的“柳编、春节灯笼”课程、宋庄小学的“国画”课程、中心小学的“家乡的大棚菜”、“手工制作”、“玻璃王国”课程等,还有其他学校的“古诗文经典诵读”、“钢笔书法”、“羽毛球、乒乓球”课程等。而要铸就品牌化的校本课程还要继续按照本校开发的课程纲深入开发研究。
一节规范的校本课堂,需要授课教师精心研究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环节流程,需要落实到每一个操作步骤,细化到每一句教学语言;一所规范实施校本课程的学校,需要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持之以恒„„在实施校本课程这门课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教育虽然有规可循,但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性、差异性、个性化,对不同人的教育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因而,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育有法,教无定法,需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不拘泥于法则,更多的是创造。
通过昨天的活动,感慨万千:把校本课程做好,我们都还在前行的路上。今后让我们一起,且行,且思,且珍惜!
鲍沟镇小学研究室
2015年3月26日
注:教研室有《校本课程》省级优质课说课视频,有需要的老师前来用优盘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