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幼儿性别意识到培养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大班幼儿性别意识的培养
xx
(xx学院 xxxx xxxxxx)
摘 要:本文从幼儿性别教育的内涵和幼儿性别行为发展分析,强调性别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幼儿性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性别意识培养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探讨幼儿性别意识养成的关键期,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性别意识。提出幼儿性别意识培养和幼儿性别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性别意识;关键期;方法。
1.幼儿性别幼儿性别教育的内涵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一)幼儿性别教育的内涵
性别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儿童在很小的年龄就能够使用性别标签把人分为男人和女人。性别又是儿童自我概念的一个基本方面,2岁左右就表现出性别偏好和性别差异;3~4岁的儿童开始形成严格的性别角色意识;到5岁左右。儿童则开始把某些特定的个性特点与性别联系在一起。
幼儿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成分:性别的认同、性别的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专家指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非但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还会影响其心理发展。性别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性别行为包括: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性别差异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研究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前提。儿童性别差异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发展过程。在儿童生活的早期,其各方面的发展中性别差异较小或几乎没有。大约3~4岁以后,随着儿童性别概念及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在社会交往中特别是父母、同伴及教师的影响下,儿童发展的许多方面出现了性别差异。性别角色乃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性别角色是发展儿童社会化发展中一个重要方面。
二、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性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一)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而幼儿性别教育包括生理卫生教育及性别的社会学知识教育,可见,幼儿性别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
(二)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幼儿形成良好个性的需要,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友好交流合作,同时幼儿也从中体验到了集体的温暖,有了群体意识,能融入到集体中,一同分享快乐,分享自己或他人的成果。发展幼儿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
(三)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1.影响幼儿性别行为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性激素。研究发现,在胎儿期雄性激素过多的女孩在抚养过程中虽然按女孩来养,但依然具有典型的假小子的特征。她们喜欢消耗较多精力的体育活动,这类女孩在幼儿期也不喜欢玩娃娃。
2.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的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
3.大众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强化儿童的性别角色差异。它们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影响巨大,是传播性别角色观念的有效途径。通过观看电影、电视、阅读报纸杂志等,人们看到其塑造的男性角色大都刚强稳健,女性角色大都多情温柔。也会影响到男女儿童对性别角色的模仿学习。
4.学校是儿童性别角色知识扩展和加深的场所。在这里,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对儿童的性别期待。
5.模仿和扮演游戏
在儿童习得性别区分的过程中,父母及周围的人给予的赏罚起着直接而巨大的 强化作用。儿童往往以家长为榜样,求得同样的行为和感受。模仿在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代替性获得。
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由于这个时期儿童想象活动异常活跃,因而他们的游戏也非常有趣,他们可以给任何一样东西加上他们所想象的象征性意义。
三、幼儿园性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分配角色游戏时的问题
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并不重视,没有注重培养幼儿的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性别角色意识。在幼儿园游戏过程当中,老师一般会把勇敢、果断的角色由男孩子来扮演,而温和、善良、天真的角色则由女孩子扮演;“爸爸”一定是在外面工作的,“妈妈”一定是在家做家务的。而且女性特有的耐心和伟大的母爱是男性所不具备的,这就决定了女性更适合扮演这一角色。所以,幼儿园这种传统的分配游戏角色的现象是正常且必然的。可见,传统的刻板的性别角色理念依然有着很深的地位。
(二)幼儿园男女不分厕
目前我们看到大部分幼儿园都存在一个问题,幼儿园不分厕,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厕所的门口男孩和女孩同时进进出出,有的小孩子还在偷偷的笑,因为幼儿园的不分厕,所以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上厕所。现在的孩子普遍早熟,孩子在上中班的时候已经知道害羞,幼儿园分厕对孩子性别意识的认知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幼儿园也在尝试这种做法。他们认为,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幼儿实行男女分厕,就是一次有效的性别意识教育,也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一课。
(三)女教师的影响,出现“女性化”教育
幼儿园出现“女性化”的教育对幼儿有一定的影响,要改变教师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幼儿的性别化过程出现了较大的偏差,男孩女性化,女孩子的女性化过强,幼儿的思维表现出了保守、单
一、缺乏创造性,对问题总是追求唯一的、正确的、能得到教师或家长赞许的答案。幼儿的举手投足、语言表达等也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女性特征,游戏中习惯于妈妈、护士、女营业员等女性角色的扮演,女教师的一言一行、服装、习惯都是影响幼儿性别意识的发展,而“男子汉”的勇敢、坚强在绝大多数男孩儿身上已荡然无存。现代社会呼吁男幼师的加入,需要男老师去完善幼儿的性格。
(四)教师和家长的交流
幼儿的性别教育不仅是幼儿园来培养他们的性别意识,父母也是培养孩子性别意识的关键,幼儿园老师对幼儿性别教育的不重视也影响到和家长的交流,很少去交流和探讨孩子的性别意识的培养,家园教育的不一致也是影响幼儿性别教育又一个影响。
四、幼儿园对幼儿性别意识培养的方法
(一)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性别意识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也是一种较好的教育手段。“角色游戏”是指通过扮演角色来反映生活经验的游戏。这种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社会需要,是幼儿身心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发展水平的再现,因面它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游戏,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形式。它在幼儿游戏中占有着中心地位,教师要以一个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帮助幼儿成为游戏中的主体。要从角色游戏的环境、氛围、材料、时间、角色对象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合理的选择与搭配。
1.游戏中幼儿对角色的模仿
幼儿园的教育形式很多,儿童的游戏活动很早就表现性别的差异,在社会游戏中,儿童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同性别的儿童作为游戏的伙伴,同时,在游戏中儿童对同性别伙伴的社会行为也显著多于对异性伙伴。但是在对于性别教育这个问题上,教师通常都是用角色游戏来进行。
教师让幼儿玩“过家家”的游戏,这个游戏是大部分幼儿都玩过的,教师让幼儿商量分配角色,当妈妈、爸爸、爷爷、奶奶,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活动期间我们会遇到女孩子都争着要当妈妈,我们可以让两个孩子都当妈妈,一个可以打扫卫生,一个可以给宝宝喂饭,孩子的积极性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性别意识也得到了体现。但也可以让女孩子体验当爸爸的感觉,要提醒幼儿你们是在交换角色。2.根据性别分组游戏
幼儿园进行室内游戏和户外游戏都要有一定的规则,幼儿园老师在要进行游戏的时候对幼儿分组,男孩站在一起,女孩站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提醒幼儿认识自己的性别,在幼儿园我们看到,当老师讲男孩站这边的时候,女孩站这边,但还是有的孩子站错自己的位置,在这个时候老师就要进行及时的提醒幼儿。3.教师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有准备、可供选择的材料
游戏材料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必备,也是影响游戏进行的重要因素。教师在选择游戏材料时,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性别意识包含在行动中,按传统的角色选择游戏材料,近一步强化幼儿的性别意识。
幼儿游戏的设计在教师的不经意中,其实已经隐含了幼儿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对幼儿的性别认识起着强化的作用。比如每一个幼儿园都在玩的“娃娃家”里,幼儿开始模仿传统的性别角色。一般都是女孩当“妈妈”,男孩当“爸爸”。“妈妈”是要在家里煮饭带孩子整理屋子的,如果“妈妈”不做家务,跑出去玩,就会被认为失职。而“爸爸”是要出去工作的,回家就是吃饭,休息。这无形中就将“女性的职责是在家里”。
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此游戏时是否能保持一定的性别敏感意识,根据现实情况稍稍做一些改动呢?比如,“爸爸”“妈妈”都可以出去上班,孩子可请“保姆”带,也可请“爷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爷”“奶奶”帮忙照看。“爸爸”有空时也要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妈妈”也可以出去办事。再或者,当幼儿玩娃娃家比较熟后,教师可否根据观察,建议男女幼儿互换角色,女孩尝试一下“爸爸”角色,男孩尝试一下“妈妈”角色呢?这样也许更有利于幼儿获得丰富的角色体验,扩大狭隘的性别认识。
幼儿的性别意识主要是通过其在活动或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幼儿的性别意识主要表现为:好奇、模仿。
1.“过家家”游戏——对于观察到的性别角色的模仿
“过家家”游戏是小孩经常玩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根据自己对于观察到的父母的角色的理解扮演爸爸、妈妈、儿子、女儿„„在游戏中一个孩子扮演的角色反映出他在家庭中对于父母性别角色观察到的认识。在这个游戏中,孩子认识到男孩将成为爸爸,女孩将成为妈妈,同时认识到爸爸、妈妈必须承担不同的行为责任,这些认识来源于平时在生活中对于父母的观察,这对孩子今后性别意识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我是从哪里来的?——天真而可爱的好奇
我是从哪里来的?幼儿一般知道自己是爸爸妈妈生的,但他们想的是:我究竟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家长感觉这个问题无从回答,不知如何解释,有时就开玩笑地说:你是捡来的,你是抱来的,你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这样的回答对于孩子是一种打击,使他感到自己是无足轻重的:现在有一些幼儿图画书用漫画的形式向幼儿简单地介绍人是如何来的,给孩子一点科学的认识。实践发现对幼儿正确解释了,他(或她)可能就不再感兴趣了,你越遮掩他们反而越好奇。
3.我和她(他)为什么不一样?——幼儿对于性别生理不同的朦胧认识
幼儿已经能区分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也能从生理上认识到“男孩有小鸡鸡,女孩没有”。他们会好奇地问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他(她)和我不一样”“为什么他有小鸡鸡,我没有”这类的问题。对于生理特征的认识是一个人性。别意识基础性的一个认知,但家长一般不知如何回答。中国的传统教育中这个问题都是不好问的,家长责怪孩子不要乱问,或者让孩子做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这些方法会引起孩子的负罪感、羞愧感。这对于孩子健康的性别认知是不利的。
4.两小无猜——幼儿交往中对于性别的纯真认识
一个天真的男孩和一个女孩在一起的画像已经成为许多广告招贴画的主角。他们或者快乐地坐在一起,或者手拉手地走在一起,这些都给人“两小无猜”的纯真感受。
幼儿对于男女性别还没有角色意识,“男女授受不亲”的概念是没有的,两个孩子高兴起来,男孩亲女孩一下,抱一下,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一点不好意思。小学生男孩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和女孩闹着玩,会跑进厕所躲起来,她们知道男孩不能进入女厕所,女孩不能进入男厕所。而幼儿没有这方面的概念。
(二)在日常生活中加深幼儿性别意识
幼儿在园的时间较长,利用一日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性别角色教育。1.入厕环节
幼儿园里,无论什么年龄班级,都有厕所。虽然现在许多幼儿园都是男女同厕,但是可以组织男孩和女孩分时间阶段入厕,加强幼儿男女是有性别区分的意识,教男孩和女孩上厕所的方法,小男生站着小便,让女孩子要蹲着小便,有条件的,应进行男女分厕。2.就寝环节
现在大多数的幼儿园虽然能按照规定做到一生一床,但床与床紧邻,男女幼儿同住一屋。值班的教师或保育员可利用这一环节强化幼儿性别角色,若条件许可,男女幼儿可分屋就寝或在中间拉上帷幔。3.盥洗环节
全托幼儿园,在洗澡的时候,如果孩子对身体的有关部位特别感兴趣,如问到身体的部位名称时教师不应该敷衍和躲闪,应有意识地教幼儿认识身体各部分的名称,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4.游戏
男女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比赛,比比男孩子组和女孩子组的得分,让他们有男女之间的一个竞争。同时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还促进了幼儿的集体意识。
(三)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性别意识教育
性别角色教育的内容比较枯燥,幼儿并不感兴趣,为此,教师应该采用机会教育、谈话教育、直观教育等多种教育方法,传授相关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我是从哪里来的”展开话题,根据这个话题来对幼儿跟深的提问,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和身体的每个部位,可以通过这个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活动一:“我是从哪里来的你?”,让幼儿热烈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
活动二:“为什么爸爸和妈妈穿的衣服不一样呢”让幼儿知道这其中的区别,并能够了解到其中的关系。
活动三:“为什么我们的头发都不一样,她为什么是长的”让幼儿通过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对比,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长的头发?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幼儿园的现在教材中,讲故事的活动中,已经被渗入了传统的性别观点。在幼儿读物中,他或她阅读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在对男孩、女孩的特征、能力、责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的角色期待。因此,教师在选教材,幼儿读物时,就更应该小心谨慎,通过教师的教育过程来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孩和女孩的精神束缚,建立平衡的多元的男女性别形象。尽量使教材和幼儿读物反映出来的性别特别是女性的职业要多样化,比如母亲也有当警察的,当科学家的;反映出来的角色的精神品质丰富化,比如父亲也常做家务,细心的照顾幼儿,母亲也经常看报,关心国家大事,遇事镇定等等。
(四)教师指导家长错误观念
1.励孩子向异性学习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2.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
孩子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故应为他们提供共同交流,一起玩耍的机会。3.顺其自然
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必须顺其自然,切忌威逼强迫,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4.幼儿园进行性别教育
幼儿园定期进行有关幼儿性别教育的专题,让家长了解性别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家长与幼儿进行亲子游戏,父母应该跟同性别孩子一起玩,把交流和示范融汇在游戏中,例如:父子共同“骑马打仗”,母女一块儿打扮布娃娃等游戏。
(五)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
改变教师传统性别角色观念,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尝试不同性别的角色,角色游戏强调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但教师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往往占据支配地位,从内容的选择、角色的分配到游戏中的行为,无不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积极应用现代性别教育观念,让幼儿有平等的体验不同角色的机会,给幼儿因性别差异带来的性格缺陷以补偿。
(六)家庭在幼儿阶段对幼儿进行性别意识培养的几种策略: 1.给孩子取一个符合性别的名字
现在的家长给孩子取名字比较偏向于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男孩子的名字就必须像一个男孩子的名字,女孩子的名字就必须像一个女孩子的名字。孩子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对于名字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家长取一个再古怪的名字他们也不在乎。但别人对他们名字的议论,或者他们到达一定年龄阶段后,他们会认识到这是一个男孩的名字或女孩的名字。而名字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介绍自我的一个最重要的符号,一个性别错位的名字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性别意识培养是不利的,因为名字而引起的孩子在成年后性格孤僻的例子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一个合适的名字将给孩子带来愉悦的感觉,这种愉悦不仅是性别意识的认知,还包括对自我的肯定。2.幼儿使用的物品要有一定性别的区分
现在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在一个家庭里孩子的东西就是他(她)自己的。我们家长在为孩子准备所用物品,如玩具、生活用品,就要有意识地考虑到自己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幼儿时期给孩子的物品对于孩子性别意识确立有明显的影响,我在幼儿园观察,中小班的孩子普遍对红、黄、绿感兴趣,喜爱小白兔、小山羊,到了大班,男孩、女孩喜欢的颜色、故事有了明显的不同:男孩子对枪、炮等兵器感兴趣,喜欢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女孩子则喜爱娃娃、手工制作、玩大舞台游戏等。现代信息化渠道,孩子可以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到哪些是女孩子用的.哪些是男孩子用的,他(她)们可以通过家长所给的物品而在行为上趋向于男孩子(或女孩子)的行为。3.在穿衣打扮、行为举止上培养幼儿性别意识
现在一些娱乐节目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伪娘,也就是一个男生完全打扮成女生的模样。在一些节目的采访中,我发现这些男孩子之所以痴迷于把自己打扮成女生模样,大部分是在幼儿时期起,家长由于自己的喜好,就经常把他们打扮成女孩的模样。他们当时对此没有识别能力,也就从小接纳了这一打扮,逐渐地形成了认为女孩的装扮漂亮的潜意识。
4.幼儿的性别意识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
有一个家长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她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对她说:“我要和小宣结婚啦!”这位妈妈没有着急,问:“你为什么要和他结婚啊?”女儿回答:“因为他今天把玩具给我玩。”妈妈微微一笑,不再说话。过了几天,她有意问女儿:“你什么时间跟小宣结婚啊?”女儿说:“我不和他结婚了!”妈妈问为什么?女儿回答:“因为今天他不借给我水彩笔。”
可以看出,幼儿对于一个人的性别角色认识,包括性别交往、性别责任几乎没有明确的认识。但他们通过对于父母、在幼儿园学习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而产生潜意识的认知。这种认知在他们的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明晰起来,形成最终认知。因此在幼儿性别意识的培养中,对于幼儿的一些朦朦胧胧的性别认识不要惊慌,不要急于指责。有些可
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以放一放、有些可以进行形象化的解释。
参考文献:
[8]彭涛.中国台湾开展学校性教育的经验[J].中国性科学,2011,01.参考文献: [1]王永峰,王小英.关于幼儿园男教师角色职能的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07(5):1-1.[2]张宏,王桂平.3-6岁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及性别教育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11(5):1-12.[3]穆俊.幼儿性别意识的表现及培养初探[J].早期教育,2011(4):22-23.[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杨育林.儿童青少年性意识发展与性别角色教育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202-205.[6]程永佳,张莉.3岁~5岁: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敏感期[J].儿童发展,2011(4):29-31.[7]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73-378.
第二篇:大班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用教育家的观点说,养成好的习惯, 一辈子都受用不尽,像获得利息一样; 要是有了坏习惯,就像一辈子有还不清的债务,总得为它付出代价。幼儿爱模仿,可塑性强,因此幼儿期是养成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好习惯最容易形成的关键时期。
可是,现在有些家长过于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致使幼儿行为的两面性,即幼儿在幼儿园时行为习惯比较规范,但在家庭中却是相反的行为。更甚者,幼儿的有些良好行为习惯还得不到家庭的支持,文明行为反而引起周围成人的讥笑或制止,使幼儿对园内外不同行为要求感到无所适从。
一、幼儿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
1、良好品德习惯:文明礼貌、友爱同伴、友好相处、爱集体、守纪律、爱劳动、诚实勇敢。
2、良好生活习惯: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自我服务、物品管理。
3、良好卫生习惯:洗手、保持五官的清洁、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
4、良好学习习惯: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地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 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这些用品。
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我们的做法)
1、认识习惯的重要性。
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征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2、与幼儿共同讨论制定行为规范。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能够分辨是非,所以定家规,定班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发动幼儿共同参与。举例:我们班级的班级公约就是和幼儿共同讨论得出的。只有幼儿口中说出需要建立哪些常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并且去追求这些目标。
(结合班级公约与星星评比:分为四块内容,根据幼儿发展情况定期更新。如大家都达到,就更换新内容,如有部分幼儿未达成,则继续跟踪评价。)
3、进行榜样教育。
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包括家长,老师,同伴,同伴的激励作用尤为明显。教师在工作中也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家长在家的言行举止也深深影响了幼儿习惯的养成。
4、长久的坚持。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每天的“必修课”。习惯渗透在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需要每位幼儿每天坚持的事。
5、及时引导、表扬。及时的评价能够强化教育的效果。一旦发现孩子哪方面做得好,教师会及时进行表扬,并且在集体面前肯定,幼儿在收到正面鼓励、肯定后会表现的更积极。如果没有及时的评估和表扬,行为规范的指定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摆设。只有及时的评价,才能够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达到预期制定规则的目的。
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小方法:(家长的做法)
1、用记录孩子表现的方法,帮助他养成好习惯。
2、在家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时注重一贯性和一致性。
3、用小游戏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4、提出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孩子完成。
5、请孩子复述老师交代的任务。
6、在家让孩子自己整理物品。
四、给您的建议:
1、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2、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3、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4、小处着眼,细微入手。
5、持之以恒,反复强化。
幼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好的习惯还是坏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再改,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幼儿时期这个黄金时段,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需要每个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合作,幼儿园与家庭是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调、同方向,共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篇:大班幼儿责任感的培养
浅谈幼儿责任感的培养
单位:江阴市澄江镇花园幼儿园 姓名:包秋霞 职称:小学一级 电话:88023390 [内容摘要] 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从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等活动过程中,他们的种种表现并不令人乐观,自私、破坏、攻击、懒惰的心理状态及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种种不良因素的存在给幼儿责任感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阻力,而对幼儿来说责任感的培养是幼儿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对学习充满热情的基点,对幼儿的终身学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幼儿责任感的培养迫在眉睫,如何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呢? 在实践证明中,我觉得可以从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责任感意识和责任行为开始,通过家园双方携手共尽,步调一致地进行培养,让责任感意识真正内化为幼儿自觉执行的行为规范。[关键词] 幼儿、责任感、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左淑东曾说起她的学生大都在解放初期作过贡献,尽心尽责地干好自己的一份工作。可是在人生的历程中,却多多少少受到过一些不公平的对待,有的甚至遭受到非人的折磨。可尽管如此,他们尽忠报国的拳拳之心却从未改变过。当问询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们的革命信仰和爱国之心时,左老毫不迟疑果断地说:“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必须从孩提时代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将责任、使命深植于孩子的心中,成为他们立业成材的支柱。”看看现在的孩子,他们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太阳。他们拥有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没有同龄玩伴,缺乏和别人分享食物、玩具的愉快体验,缺乏与他人互帮互助的关爱之情,容易滋长不合群、自顾自、独占一切的思想感情,同情心和责任感往往显得比较薄弱。从生活、学习、游戏等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行为、态度等种种表现并不令人乐观,自私、破坏、攻击、懒惰的心理状态及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种种不良因素的存在给幼儿责任感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阻力。而对幼儿来说,责任感的培养是个性发展的核心,对幼儿的终身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少研究也表明,儿童阶段,尤其是幼儿阶段是责任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孩子责任感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必要的一课。那么,如何给幼儿插上强有力的责任感之翅呢?我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幼儿的责任感意识和责任行为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工作。同时无论在生产上,无论在课堂上,无论在学校里,无论在混合小队里,都需要有责任心,这是很重要的。”但责任教育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将其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1、从小事做起,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随处都可以发现,责任心缺乏已经成为儿童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老师不经意的情况下,幼儿时常很难把握自己所应担当的责任行为。比如说有些小朋友看完图书,图书就随手一放,;午睡时,脱下的衣服乱成一团,随手一扔;区域的拼图经常七零八落,满地都是,却无人主动整理;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举不胜举,幼儿缺乏做事有条理,物归原位的好习惯。其实这些都是责任感缺乏的表现。因此,必须从小班开始,给幼儿树立规范,并持之以恒,使幼儿从小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好习惯,增强责任意识。因此在小班第一学期,我就重点加强了幼儿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如“叠衣服比赛”“怎样洗手”“我会自己穿衣服”等等,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将自己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另外,针对一些小班孩子做事有头无尾,马虎敷衍的现象,我加强了个别教育的力度,实施“鼓励赞赏+反复练习”的教育方式,引导幼儿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件事情;还要求幼儿一定要做完一件事后,才能再做另一件事情,学会有条理地安排事情。从日常生活中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入手,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良好习惯,使幼儿逐渐形成初步的责任感。
2、用比赛和竞争的方法,激发孩子的责任意识
幼儿年龄小,由于受感知能力低、理解能力弱的限制,他们无法理解什么是责任感,怎么样做才算是有责任心,所以我设计了一些竞赛性的活动,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责任意识。比如:进入中班后,我们请幼儿自己做值日生,我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值日表”,按照“值日表”的安排,每天会轮到5-6名孩子,孩子们兴奋不已,可喜欢啦!他们积极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如搬桌子、分调羹、检查洗手等,幼儿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责任意识也逐渐增强了。同时我们利用这一契机,组织每天的值日生比一比,由小朋友选出哪个值日生的“工作”不用老师提醒就能做得很好;评出的最负责的值日生就可以获得“小巧手”的称号。这样一来,孩子们对自己 “值日工作”的要求非常明确,责任心也大大提高了。记得在一次“种植角”的活动中,幼儿精心挑选了自己喜欢的容器,并加以装饰,给小种子营造了一个个美丽而温馨的家,有的幼儿种了大蒜、有的幼儿种了菜籽、土豆,种类十分丰富。开始时,我和孩子们就一起商量如何照顾小种子的方法,有的幼儿说:“天天给小种子浇水。”有的幼儿说:“要给种子施肥,给它喝牛奶。”有的幼儿说:“星期天要把种子带回家照 料。”在幼儿的讨论中,我发现孩子们如同照顾自己的小宝贝似的,丝毫不愿让小种子受到一点伤害。在孩子们激烈的讨论声中,出乎意料的是,他们都决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小种子的生长过程,我一下子拍手叫好,为他们的自信与爱心感到高兴与自豪。随即我抓住时机,附和道:“那我们就来比一比,谁的小种子第一个发芽,谁就是“种植大王”。话音刚落,孩子们宏亮的声音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好,咱们就来比一比!”这时,孩子们信心十足,明亮的眼睛中透出了他们的自信。一天天过去了,终于有一天,有一个孩子发现他的大蒜冒出了绿绿的嫩芽,他那兴奋劲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想,没等到种子发芽的孩子们一定很失落。可是令人感动的是,孩子们的责任心非但没有减弱,相反还大大增强了。他们有的将种子带回家照顾,有的将种子放到教室后阳台,经常去浇水,一有机会就跑去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还互相议论着,忙乎的不得了!过了几天看看没有动静,就会赶快跑过来问我们:“老师,你帮我看看,为什么我的大蒜还没有发芽呀?我每天都在给它浇水!”那副着急的样子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由此可见,通过比赛的方法,孩子们的责任意识被充分激发了,而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学会了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真是一举两得,事半而功倍!在我的实践累积中,我也总结出了不同年龄段的几种比赛和竞争的方法,以激发孩子的责任意识:如小班幼儿可以开展“我是巧巧手”的活动,锻炼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穿衣、叠毛巾、穿鞋等;中班幼儿可以开展“我是值日生”的活动,锻炼幼儿的为他人服务的能力,学习小组分碗筷、照顾花草等;大班幼儿则可以开展“我是能干的哥哥姐姐”的活动,在各种竞赛评比活动中,幼儿以自己的能力挑战同伴,挑战年级组的其他队员,锻炼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也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
3、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幼儿集体责任感的培养
集体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指热爱集体生活,热爱集体中的成员,自觉为集体尽义务、作贡献,关心并维护集体荣誉的情感和行为。它是一种积极而强大的道德力量,对幼儿个性、社会化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大班阶段,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萌发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性朝向适应社会的需求与选择,有助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向发展,使他们将来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和义务感的社会成员。我们以培养幼儿对集体的关心和热爱为核心,将责任感的培养贯穿在幼儿日常活动中,使幼儿形成一种“以园为荣,班荣我荣,他乐我乐”的强烈责任感。平时,当看到同伴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自然流露出责任心并付之行动去帮助别人,使别人也能得到快乐。如:一个小朋友身体感到不适,出鼻血了,许多孩子会抢着去拿餐巾纸帮他擦拭干净,并体贴入微地扶着他的小手,让他到床上休息;偶偶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孩子们会很温柔地问:‘摔疼了吗?’并能主动地帮助扶起。手工课上看到地上 星星点点的纸屑,他们会自觉地拣起,投放到垃圾桶中。在孩子悄无声息地为同伴、为集体付出爱的行动时,我们及时的给予表扬肯定,不断强化幼儿的集体意识,以点带面,鼓励更多的孩子向他们学习。久而久之,幼儿就明白了为集体、为同伴服务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比如在开学初,中班小朋友想出了用“橙汁瓶”做器械操的好办法,却为筹集不到相当数量的橙汁瓶而发愁,他们在幼儿园的拐角处张贴了许多关于收集橙汁瓶的宣传画。当我班小朋友知道这件事后,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热情参与到和中班弟弟妹妹一起收集“橙汁瓶”的活动中,有的孩子还很用心地问邻居要“橙汁瓶”,有的孩子则带动家人加入收集“橙汁瓶”的活动中。“收集橙汁瓶”的活动在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观摩中班弟弟妹妹神气地做 “橙汁瓶”器械操,我班孩子个个笑逐颜开,从他们的笑容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帮助别人的快乐,我想,他们在行动中也理解了“幼儿园是我家”的真正含义,感悟到了作为一个大班小朋友应该为“家”所承担的责任。从实践意义上真正加强了幼儿集体责任感的培养。
二、家园同步,共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1、让家长明确责任感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重视与配合,直接关系到幼儿责任感培养的效果。如果家园双方步调不一,也就很难使幼儿责任感的形成成为幼儿自觉的行为意识。为使家园同步,取得应有的教育成效,我园举办了相应的家庭教育讲座,如陶雷 “我的孩子是神童”的讲座中,就强调了“幼儿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向大家介绍了一些如何培养幼儿责任感的方法,对老师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我班还利用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园地,定期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宣传家庭培养幼儿责任感的重要性。并从身边汲取素材,罗列一些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不当现象,提醒家长引起重视,明确教育方向。以家教中常会有的疑惑问题切入,如:哪些事情是孩子他自己应该做的,当孩子做错事时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是诚实负责,还是欺骗隐瞒;是搪塞推脱,还是勇敢承担?针对以上问题,我与家长们积极互动,共同探讨,在“手拉手”栏目中展现出家长们的思想与理念,不同的思想与教育策略的碰撞,使家长们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也使家长们能积极地反省家庭教育的得失优劣,颇有成效。比如我们班中有个小朋友韬淘,平时做事总是丢三落四,对自己的事丝毫没有责任心。常常不是书本找不到了,就是老师要求收集的资料落在家了,于是不是请老师帮她找,或者就干脆把责任推到大人身上,“是妈妈没帮我放在书包里。”说话的口气也是理直气壮的。对于他的这个不良习惯,虽然进行了个别教育,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经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才知道她在家也是如此。玩具不管好,等到要玩时到处找;自己喜欢的图书随处放,想看时就问妈妈:“你把我的书放哪里了?”父母见他很着急,由 于看书是爱学习的表现,常常主动帮他找书。孩子的这种做法其实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而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所以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因而使韬韬的责任心时进时退,不能持之以恒。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因此,我利用了家长园地的“手拉手”栏目,针对这些缺乏责任感的幼儿,调动家长进行了策略与方法上的探讨,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的。一段时间下来,韬韬的父母都说受益匪浅,明白了“对症下药”的道理,知道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妥,不能纵容孩子的不负责行为。后来,我们慢慢发现,韬韬丢三落四的现象越来越少,在家园联系手册上还能看到妈妈对韬韬做事有责任心的赞赏呢!现在,我班的韬韬不仅能自己整理自己的东西,而且还能主动帮助别人,就连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也能很及时的完成,真的让老师和父母感到很放心,很欣慰。通过这个案例,我也深深感受到,只要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能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责任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家长就会积极参与,我们的教育目标也会随即实现。另外,对于一些缺乏责任感的小朋友,我还建议家长采取了其他一些做法,如让小班孩子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加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中班孩子学习饲养小动物,自己准备第二天要求带的东西等,不断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孩子在升入大班后,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在社会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安排孩子“参观福利院”,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做点事,带孩子参加居民区的卫生劳动、绿化活动等。在社会活动的实际锻炼中,让孩子逐渐感受到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进行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A·哈理斯指出:“父母的身体力行,所提供的外部经验,将永久不衰地记录在每个人的‘人格’磁带上,它在人生的过程中会自动播放这种具有贯穿人生始末的强大影响”。这说明,要想孩子有责任感,首先父母要有责任感,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果父母做事认真负责,并以之为习惯。那么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孩子就会自动地模仿,成为强有力的教育力量,这比任何一种空洞的说教要有用得多。同时,家长与孩子之间要以平等的态度互相检查、督促、评价完成任务的情况,并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就可以养成孩子稳定的责任感。
3、积极开展有价值的亲子活动
责任感培养不仅仅体现在幼儿的活动中,也可以体现在亲子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能体会到与父母一起游戏的乐趣,同时也能理解自己在亲子合作中应该承担的任务。我班经常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如“环保小制作”活动,幼儿与父母各分其责,互相合作,屏弃了包办代替的现象,使幼儿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应该负的责任,而不做无用的“寄生虫”。长期以来,孩子们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更多了,在与父母的商量合作中体现更多的是责任感,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越来越清晰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与地位,突出了主体性,这也正是幼儿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三、让责任感成为幼儿自觉执行的行为规范
幼儿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多种途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对自己的过错负责、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角色游戏中明确自己的身份,做所扮角色的事等等,都是极好的方法。当幼儿的责任感不断增强时,教师必须引导幼儿将责任感内化为幼儿自觉执行的行为规范。那么如何让幼儿的责任感成为幼儿自觉执行的行为规范呢?这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家园配合,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从我不但积累的实践证明,我觉得培养幼儿的责任心更应该从小抓起,从幼儿建立初步的责任意识开始。记得刚入园的小班孩子,老师为了稳定他们哭闹的不良情绪,允许他们把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还摆出了五花八门的漂亮积木。当他们津津有味地玩玩具时,沉浸在积木地搭建中,就象一只只幸福的小鸟。而在收玩具那一刻,我却时常看到“玩具玩到哪儿放到哪儿”的现象。老师阿姨往往就成了孩子们的“小尾巴”,到处帮他们整理收拾导。这就等于默许了孩子们乱扔乱放的不良行为,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惯。家中的情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一来,也导致了他们惰性的滋长,扼杀了幼儿该有的责任心。为改变这一现状,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明显地教育成效。其一,建立规则,玩具必须物归原位;其二,设计图标,学会看物品摆放的图标;其三,负责到人,自己玩的玩具必须自己负责。这样一来,孩子就变成了玩具的主人,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玩的东西,按照老师制定的规则去取放各种玩具。于是,孩子们慢慢地开始建立了责任意识,游戏过后,会试着按图标取放玩具、材料,尝试将玩具、材料物归原处地放好。一学期下来,孩子们收放物品的习惯明显好转,对自己的玩学具也有了责任感。破坏、缺少、遗漏现象很少,不仅遏制了资源浪费,还培养了幼儿做事有始有终,整洁有序的好习惯,责任感也明显增强了。从这个案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孩子的一切良好行为都受责任意识、责任规范的支配。日积月累,强烈的责任感也会使幼儿以主动、自觉的态度进行活动。其实,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就能有针对性地培养班级中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在各种行为活动中提高责任意识,让责任感真正成为幼儿自觉执行的行为规范
通过三年来的具体实践,我班幼儿的责任感意识明显增强,责任心显著提高,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乐于帮助别人,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拥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高度的责任感是孩子学习、工作、生活的良师益友。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将时时、事事、处处做有心人,为培养21世纪对事业、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的合格的社会成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浅谈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大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们常常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不愿与同伴交流,上课不愿举手发言的不良习惯。为了使他们在入小学前具备足够的语言能力,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抓紧这个时期努力发展幼儿的语言。本论文从认识培养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影响大班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因素,并给出如何把握住幼儿语言学习这一关键时期,使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迅速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字:大班幼儿 语言表达能力
面对人才的竞争,社会的开放,语言表达能力渐渐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能够较好的与人沟通,奠定好智力发展的基础,亦是创造力发展的要素,更是完美人格发展的关键。研究表明 0-6 岁是幼儿语言习得的迅速时期,特别是 3-6岁被称为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大班幼儿经历了两年的幼儿园生活,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思维逐渐活跃,也具备了一般同周围小朋友和幼儿园老师交流的能力,在学习上也渐渐学会了看图书、识字和算数等,学习兴趣也是十分浓厚的时期。如何衔接好幼儿园与小学间的生活,是幼儿成长和学习的关键。但是大班幼儿理解能力有限,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常出现幼儿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意思的情况,他们想说不会说,要说说不清,说起话来断断续续,半句话多,停顿多,更困难的是不易说清事物间的关系,只能说一此片段,对因果关系难理解,有此句子还常常出现语法错误。论文主要是通过问题提出,分析和给出建议的方式来对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介绍。将如何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幼儿说的环境和兴趣,为幼儿进入小学生活作良好的铺垫为论文主要目的。
一、关于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幼儿园大班是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度,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在进入小学后与人顺利交流的关键,在正式步入小学以后,幼儿将接受正式的学习教育生活。如果在幼儿园时期,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偏低,不爱与人交流,阅读和分享的兴趣不高便会养成孤僻的性格,导致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缺乏与人交流的自信,上课不爱发言,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不良后果。事实证明了幼儿时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现阶段幼儿的成长状态,也影响着幼儿以后的性格和生活态度。通过培养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完成幼小的衔接,同时,让幼儿养成一个自信、爱交流、爱分享的阳光性格是十分重要的。
(二)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
1、缺乏阅读和分享的兴趣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大班的幼儿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由于现在的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在家庭里,父母不注重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无意中引导孩子对电子产品产生兴趣,从而幼儿没有养成静心阅读的习惯,也不善于分享童话故事和生活中的小发现。在幼儿园,幼儿老师也不注重教育幼儿在平时养成阅读习惯,课余时间也没有组织小型的演讲和故事分享活动,从而幼儿缺乏交流和分享的机会。
2、上课积极性差,不爱自我表现
幼儿自从进入幼儿园以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小朋友和老师的交流中度过。在幼儿园里,大班幼儿有的由于从小班和中班时候并未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不爱积极动脑筋,上课很少自觉回答老师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幼儿没有一个积极活跃的上课状态,所以幼儿园里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只能帮助少部分幼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集体活动时不爱自我表现都是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够的表现。
二、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和合作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言语直接受家长的影响和暗示,因此家长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家长由于工作等原因没有时间去和幼儿交流,或者在节假日也没有注重带孩子去图书馆买一些图书,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探索的兴趣并且没有喜欢与父母分享幼儿园乐趣的习惯。此外,有的家长也并不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的规范性对话,幼儿从意识上没有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家庭是帮助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学校因素
1、缺乏幼儿模仿的榜样
幼儿的模仿性强,教师是孩子模仿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为幼儿所注意。有些幼儿园老师偶尔在日常生活中言语不规范而让幼儿学习到了不规范的语言,因此,注意树立老师榜样十分重要。另外,老师并不注重树立小朋友榜样,大班幼儿在心智逐渐成熟的同时,也养成一种渴望得到老师认可的心理,幼儿园老师很少抓住幼儿这一心理特点,刺激幼儿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2、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缺乏语言交流
在课程活动的设置中,语言等其它领域的课程都会考虑周到的安排在一周的活动中,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老师们也能通过故事等语言文学活动、阅读活动、讲述与谈话活动和听说游戏等形式展开,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注重了集体上课的形式,往往会忽略日常活动中的言语交流。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毕竟是有限的,仍会有很多幼儿失去表达的机会,而在日常的活动中,缺乏主题和话题的交流,减少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的机会。
3、语言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提问缺乏有效性
在大班幼儿实际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老师提问的设置往往不分层次,没有指向性,缺乏挑战性等会让很多孩子失去说的机会,阻碍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比如在老师讲小故事的时候,不能及时在故事情节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时发出提问,从而导致有的提问毫无新意,小朋友没有对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产生好奇心,因此没有回答的积极性。
三、对培养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语言学习环境。家长应多给孩子买一些健康向上、具有开发智力作用的好书刊,提高孩子分享的兴趣。此外,幼儿时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在幼儿睡觉前父母以给他们讲故事的方式哄他们睡觉,不但有利于培养幼儿美好的品德的养成,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问爸爸妈妈故事的发展和表达自己对故事人物的看法。父母在节假日的时候拥有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这个时候可以静下来听听孩子一周在幼儿园的生活状况,可以主动问孩子学到了什么、和小朋友相处得怎么样、以及老师又教会了哪些儿歌。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来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以及培养他们自信乐观的性格。在家长带孩子去公园、书店、游乐园等地游玩时,可以充分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周围的景物,在玩的过程中教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如与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们进行对话。
第二,营造良好的幼儿园语言学习环境。幼儿园老师可以针对大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在教室设定一个图书角,给幼儿提供大量的绘本,充分利用幼儿的课余时间让他们阅读更多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在保证图书的更新和多样性的同时,老师可以定期开展故事演讲活动,鼓励每个小朋友分享自己看到的故事和自身的感悟,让幼儿将已有的阅读经验同化于自主阅读之中。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带自己在家读的书过来,将家庭阅读和在幼儿园的阅读结合起来,在空余时候随时可以拿到自己的书进行阅读,老师也可以经常选择他们带来的绘本中优秀的作品朗读给孩子们听,增进了他们对自己书的自豪感,老师的朗读也暗示着其他孩子们去关注同伴的书,使他们的图书能够在幼儿园的班级里得到共享,他们为自己的书能得到关注而骄傲。班与班之间也可以进行绘本书漂流,从而形成一个不断交流不断共享的良好阅读氛围。
(二)树立幼儿学习榜样,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首先,在家庭中家长要树立好榜样。大班幼儿处于模仿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父母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得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家长应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来与幼儿进行日常交谈,围绕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些符合孩子语言特点的,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并对孩子日常看的动画等小故事进行讨论,激发孩子说的兴趣,让他们想说、敢说。与此同时,要时刻提醒幼儿要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并且要习惯用礼貌语,让孩子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其次,在幼儿园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榜样作用,众所周知,大班幼儿十分听老师的教导,同时老师的语言习惯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因此,老师除了要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教导小朋友上课以外,在课余时间也不能随意用不规范的语言和幼儿交流。此外,还要给幼儿寻找同班小朋友中值得表扬和学习的榜样。幼儿在集体学习中表现是否活跃,需要老师结合大班幼儿逐渐渴望得到老师认可的心理,给予表现突出的幼儿当面的赞扬,并鼓励其他小朋友学习。针对那些不爱表达的小朋友,要给他们找一个学习的小伙伴,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友好互助的品格,而且让他们分享他们每天的新鲜事,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并在他们取得进步的同时给予适当的鼓励。
(三)开展有趣的交流活动,提高幼儿表达机会
由于大班幼儿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比小、中班要高,所以可以针对他们开展一些趣味交流活动。常见的幼儿趣味交流活动主要有谈话活动、猜猜看和角色扮演。在幼儿园开展谈话活动就是让幼儿进行自由交谈。自由交谈能令幼儿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所以幼儿特别适合这种谈话方法。老师可以对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提问,比如怎样描绘自己的家?在家里最喜欢和谁交流?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小动物等等。在让孩子表达自己的同时也让其他小朋友加强了对他人的了解。猜猜看是由两个小朋友配合玩的游戏,老师可以组织小朋友进行分组,以小组计分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参赛兴趣,在一个小朋友描绘老师给的卡片时候,让另一个小朋友猜猜他描绘的是什么。这样的猜猜看不仅可以让幼儿有想要清楚表达的意愿而且可以指导幼儿学习更多的语言词汇,同时也让幼儿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玩的自主性游戏之一,它不仅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的环境,而且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幼儿的思维正在进一步向抽象化发展,因此在游戏中较多出现用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比如对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和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幼儿会进一步提高自己阅读和接受信息的兴趣。这也正是锻炼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在角色扮演中通过演一演、说一说来巩固对语言的掌握,真正的运用于学习、生活中,更进一层次的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提高课堂学习趣味,培养幼儿语言学习兴趣
大班幼儿处于正式进入学校学习的准备阶段,幼儿天生爱玩的性格特点使得在学习中表现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等,如何提高老师课堂学习的趣味,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表现在语言学习课上,在其他音乐、数学、英语等课程上老师也要注意提高课堂兴趣。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语言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由于幼儿的联想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可以通过一串串音符、节奏及旋律的变幻而编奏出不同的故事,在幼儿充分感受音乐、理解体验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幼儿表达能力。在数学课程中似乎都是数字的加减而缺少语言文字的表达,在训练幼儿的思维反应能力的同时显得有些枯燥无味,老师可以开展趣味数学竞赛让小朋友在说说玩玩中进行加减运算,并且针对应用题可以培养幼儿的理解和应变能力。英语作为外语,大班幼儿的学习不宜过于复杂,主要是对基础有个大概的认知并且要培养幼儿深入学习的兴趣。英语与汉语的交流是老师又一可以激发幼儿说的兴趣的方式,因为对外语的未知而让幼儿产生好奇心,从而会积极向老师询问,在交流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在大班幼儿的学习课程上采取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老师上课的语气和提问方式也是提高幼儿上课注意力的关键,做到综合学习和趣味问答可以使提高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其中不仅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关系到幼儿园的学习教育方式。要想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营造家庭和幼儿园的语言学习环境的同时结合家长和老师的积极引导和教育。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同心出版社,2006年版。
2.刘电芝,《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3.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华东师范出版社,2006年版。4.卢旭,《把未来交到孩子手中》,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版。5.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第五篇: 大班幼儿午餐习惯的培养
大班幼儿午餐习惯的培养
午餐是孩子们在园集体生活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这项集体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孩子们的午餐质量,面对午餐,我们决不可能放任自流,而是有一定的组织流程和常规要求的。
一、合理组织餐前安静活动,有助于稳定幼儿情绪,促进食欲。
帮助孩子调节情绪,让孩子在良好和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这时候的孩子刚结束有趣而热闹的游戏活动,情绪上很难一下转变为安静状态,因此在集体有序的入厕、洗手后,我们往往会借助一些安静活动的组织来调整孩子们的情绪,如听听轻松的音乐、故事;做做益智的手指游戏等。让孩子们的情绪稍稍趋于平静并在参加这些活动的同时变得更轻松更愉快,从而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午餐。
二、每日菜谱介绍,激发食欲的同时,帮助孩子拓展知识经验。
在午餐前进行菜谱介绍是我们的“保留节目”。常常会在餐前孩子们还没有上桌之前,请孩子们先闻一闻饭菜的香味,并请他们根据闻到的香味猜猜“今天我们将吃些什么菜、喝些什么汤?” 接下来我们会乘兴向孩子们介绍午餐中各道菜好听的名字、做这道菜的配料,通过这“闻一闻”、“猜一猜”、“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孩子们往往很容易被午餐中食物的色香味所吸引,有效地激起孩子们想吃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为孩子们还可以进一步知道这些食物的营养成分对人体的好处,帮助孩子们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达到营养均衡的摄取,拓展他们的知识经验。
三、坚持进行午餐中的巡回随机观察和指导帮助,培养用餐习惯。
1、实行盛一桌吃一桌,并尽量关上门窗,以确保饭菜不凉。
2、鼓励孩子们愉快、安静、独立用餐,不打闹,不边玩边吃。
3、坚持少盛多添,孩子对盛饭、添饭很感兴趣,每添一次都会很自豪,增加了孩子的信心。
4、多给予孩子鼓励,今天能吃一小口,就给予表扬。明天争取能再多吃一口,以此循序渐进的努力,帮助个别挑食的孩子逐渐的克服不良习惯。
5、指导边吃饭菜,边喝汤,不吃汤泡饭,帮助消化。
6、保持正确的使用碗筷的方法及坐姿,不把饭菜掉在地面和桌上;不剩饭。
四、适当为大班孩子创设自我服务和集体服务的机会。
大班的孩子生活经验已经相对与中小班孩子比较强了,他们愿意独立的来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因此我们在此时就给予一定的支持,让孩子来为自己和集体服务,比如餐后各自收拾自己的餐具,以值日生的形式轮流收残渣盘等,从而使孩子养成不依赖成人、爱劳动、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期的这些进餐教育,其实都是从小班开始教育引导,在中班则是巩固练习,而到了大班时,就转化到自觉的行为了,从而逐渐形成相应的午餐常规的。但我们衷心的希望每一个常规不是孩子的束缚,而是孩子在集体环境中形成的自觉行为,最终为其的一生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我们大班每日进行午餐组织管理的几点最基本最主要的做法,当然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每个班也有每个班的特殊情况,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还会不断的总结、反思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