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做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五篇)

时间:2019-05-14 02:3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做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做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

第一篇: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做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做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

编制工作的通知

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中科院电工所、鉴衡认证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光伏产业协会、循环经济协会,有关研究机构:

太阳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利用前景广阔,积极扩大太阳能利用,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能源局“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方案,为统筹做好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太阳能“十三五”发展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推动太阳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对于扩大太阳能利用市场、推动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太阳能“十三五”发展规划要体现以下要求:

一)要贯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和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精神以及《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的方针,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设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统筹谋划“十三五”太阳能发展。

二)要贯彻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精神,适应体制改革和太阳能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根据太阳能利用的集中式与分布式不同特点进行谋划布局,按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建设布局、产业体系建设,建立与太阳能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三)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太阳能在新城镇建设和旧城镇升级改造中的作用,继续推进分布式光伏示范区、新能源城市、绿色能源县等示范区建设活动,提高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城市(镇)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四)要充分发挥发展规划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依托重点基地、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协调推动太阳能利用和产业发展。积极促进太阳能利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挥好市场对技术进步的引导作用。

五)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发挥好太阳能利用方式多、覆盖地域广等特点,将太阳能利用与生态建设、城市建设、扶贫发展、农业经济、污染治理相结合,创新太阳能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方式,使太阳能利用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六)要创新发展机制实现发展模式新突破。结合扩大太阳能利用,探索推动分布式能源利用的新机制。在投资经营方式和能源生产供应方式方面实现突破,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储能以及天然气分布式利用相结合的新型能源体系,开创能源利用的新模式。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省级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

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要加强本地区太阳能利用相关资源、发展需求、发展条件等相关规划研究工作,研究提出“十三五”时期本地区太阳能利用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等需要纳入全国太阳能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形成本地区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稿。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太阳能利用的主要类型,重点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具备太阳能热发电工程建设条件的地区,还应包括太阳能热发电的内容。规划建议稿应包括资源条件、发展现状、面临形势、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等内容。规划期为2016-2020年,发展目标展望到2030年。

1、光伏发电规划研究内容包括:对光伏电站应提出建设布局,具备条件地区可提出50万千瓦以上的光伏电站基地。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结合新能源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提出重点应用城镇、工业园区及其应用规模,可根据需要提出新能源微电网以及光伏扶贫等专门项目,结合农村建设提出推广方式及规模。

2、太阳能热发电规划研究内容包括:太阳能热发电重点区域及规模、重点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技术路线和技术经济性研究等。

3、太阳能热利用规划研究内容包括:太阳能热利用目标、重点地区、发展模式、城镇和农村建筑应用推广方式和措施等。

二)开展太阳能发展专题研究

有关研究机构及协会按照任务分工和根据规划编制需要,开展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专题研究,为总体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及承担单位见附件。

三、进度安排

一)2015年3月底前完成规划建议稿。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在已有规划研究工作基础上,做好本地区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稿起草工作;各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在已有课题研究基础上,形成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和有关研究单位于2015年3月底前将各地区规划建议稿和相关课题研究成果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二)2015年5月底前形成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在各地区、各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规划建议稿及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组织编制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在征求电网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并与国家相关规划进行衔接后,于2015年5月底前印发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向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征求意见。

三)2015年8月底前形成规划送审稿。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初稿,对相关内容提出建议,于2015年6月底前将意见反馈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局根据各地建议继续完善规划初稿,8月底前形成规划送审稿,按程序批准后印发实施。

四)各地区完成本省(区、市)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全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2个月内,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修改完善本地区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将拟发布的规划报国家能源局备案。

四、工作要求

各单位在开展规划研究及各项课题研究工作过程中,要按照定性与定量结合,重点定量化的原则科学编制规划,充分利用咨询机构等社会力量,认真听取专家和企业等各方意见建议,统筹协调本规划与能源总体规划、能源专项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并具备可实施性。

请各单位按有关要求抓紧开展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国家能源局将根据进度安排,适时召开相关专题会议协调推进相关工作。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 2014年12月16日

第二篇:崇左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崇左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崇左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8 年 12 月

目录

前言.......................................................................................7 第一章 发展现状.....................................................................9 第一节 发展基础.............................................................9 第二节 主要问题...........................................................13 第三节 发展形势...........................................................13 第二章 能源需求预测...........................................................15 第一节 能源需求总量预测...........................................15 第二节 化石、非化石能源需求量预测.......................15 第三节 电力消费量预测...............................................16 第三章 发展思路...................................................................17 第一节 指导思想...........................................................17 第二节 主要原则...........................................................17 第三节 规划目标...........................................................18 第四章 重点任务...................................................................20 第一节 引导能源消费转型...........................................20 一、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20 二、继续推行技改节能行动.................................20 三、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21 四、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21

五、转变社会生活用能方式 .................................22 第二节 完善并升级能源设施.......................................22 一、积极打造现代智能电网.................................22 二、加速推进县县通天然气工程.........................24 第三节 优化能源供应结构...........................................25 一、深度开发水电.................................................25 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25 三、规范发展煤电及自备电厂.............................28 四、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28 第四节 提高能源脱贫攻坚服务能力...........................29 一、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用能条件.....................29 二、大力开展农村能源技术扶贫.........................30 第五节 完善能源管理机制...........................................31 一、建立消费总量约束机制.................................31 二、推动精细智能管理.........................................32 三、完善储备应急管理机制.................................32 第五章 保障措施...................................................................33 第一节 加强能源规划指导...........................................33 第二节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33 第三节 完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34

第四节 重视节能环保工作...........................................34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估及治理...............................................35 第一节 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35 第二节 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36 第三节 环境保护预期效果...........................................36

崇左 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言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截至2015 年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682.8 亿元,是 2010 年 1.74 倍。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对持续营造“三大生态”、加快实现“两个建成”、扎实推进富民兴桂、奋力谱写新时代广西发展新篇章进行了系统部署,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两篇大文章”“四大攻坚战”战略任务,为崇左加快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加快能源发展,增强能源保障,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能源体系,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要工作和艰巨任务。编制好能源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对于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新型能源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西水资源综合发展规划(2010-2030)》《崇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百色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崇左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崇左市“兴边富民”十三五规划》、《崇左生物质能源综合发展规

划(2015-2025)》、《广西崇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崇左生态市建设规划(2010~2020 年)》等为依据,提出 “十三五”时期我市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等,是未来五年我市能源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也是指导各领域、各部门、各区县编制实施相关专项规划和计划,制定政策和标准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现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能源发展初步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变,通过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技术升级、节能治理等措施,能源结构优化初见成效,从 2011 年的 431.46 万吨标准煤下降到 2015年的 401.07 万吨标准煤,下降幅度为 7.04%,为“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燃油储存设施覆盖率较高。截止 2015 年年末,崇左拥有加油站网点 125 个。从加油站区域分布来看,扶绥县 52 个,宁明 14 个,大新 18 个,江州 18 个,天等 13 个,龙州 10 个,凭祥 10 个。从石油及其制品供给来源看,由中石油提供的有 9 个,中石化提供的 116。从加油站道路分布来看,高速公路 9 个,城区道路 80 个,国道 10 个,省道 13 个,县道 16 个。拥有柴油加油机 125 台,汽油加油机 375 台。地下储油罐 495 个,其中柴油地下储油罐 115 个,92#汽油地下储油罐 137 个,95#汽油地下储油罐 120 个,98#汽油地下储油罐 123 个。每个储油罐 30 立方,即储油 25 吨。即崇左每天柴油储存 2875 吨,储存 92#汽油 3425吨,储存 95#汽油 3000 吨,储存 98#汽油 3075 吨。

表格 1 崇左加油站空间分布和所属公司 县 所属公司 道路分布 中石油 中石化 高速公路 城区道路 国道 省道 县道及其其他 扶绥 2 50 2 29 7 3 9 宁明 3 11 2 6 2 2 2

大新 1 17 0 10 0 5 3 江州 0 18 3 14 0 0 1 天等 0 13 0 7 0 2 4 龙州 1 9 0 9 0 0 1 凭祥 2 8 2 5 1 1 0 2.供电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崇左全市电网建设总投资 20.2 亿元,新建 110 千伏变电站 4 座、10 千伏线路工程1945 公里,新建及改造 110 千伏线路 126 公里、35 千伏变电站72 座、35 千伏线路 594 公里,新建及更换配电变压器 2275 台,低压线路 4346 公里,改造一户一表 239142 台。D 类及以上 10千伏配电网可转供电率指标从 73.53%提升到 90.91%,最高负荷由 61.2 万千瓦增加到 74 万千瓦,变电容量由 54 万千伏安增加到 342.9 万伏安,110 千伏以上变电站增加到 27 座,供电可靠率指标由 99.71%提升到 99.92%。

截止 2015 年年末,崇左全市拥有 110 千伏及以上变电站 15座,其中 500 千伏变电站 1 座(容量 75 万),220 千伏变电站 6座,110 千伏变电站 9 座,总变电容量 275.25 万千伏安,11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 1444 千米,形成了以 500 千伏为支撑、220千伏双环为主网、110 千伏辐射各县(市)区的超高压、大容量的现代化电网。

3.燃气设施加速健全。建设城市燃气管道、天然气瓶组,敷设市政中压管网,改造居民小区、酒店、行政事业单位等燃气设施,实现扶绥、宁明、龙州、凭祥、大新、天等通过运输方式送

达液化天然气(LNG)或压缩天然气(CNG)。市域内天然气管网覆盖率达到 48%。江州区工业园区天然气管网覆盖率 95%,新建生活小区和城南新区天然气管网覆盖率 100%。建设崇左市至大新县支线管道天然气大新段高压管网、天然气储备设施,在大新县城区铺设中压管网、小区庭院管道、用户室内管道设施、汽车加气站、办公设施等。龙州城市天然气管道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年供气量 600 立方米至 1200 万立方米气源厂 1 座,建设市政管网 100 公里,居民小区管网 50 公里,加大对龙北综合加工区等工业园区的管道燃气管网建设。天等积极启动城市燃气管道及其相关设施的建设规划。

4.农村沼气迈出升级新步伐。截至 2015 年底止,全市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 28.8 万户,沼气入户率达到 78.8%,比全区沼气入户率 50.7%高出 28 个百分点,沼气池入户率稳居全区前列。建成农村沼气县级服务站 7 个,大中型沼气工程 2 处,小型沼气工程 3 处,旧病池修复改造项目 1200 户。推进垃圾沼气化处理项目 2 个,太阳能综合利用项目 2 个,商品化户用沼气池试点 1个。农民技术员 919 人,乡村沼气服务网点 469 个,实现县级服务站覆盖率 100%,可为 28 万户沼气农户提供服务。每年可提供优质燃料 1.1 万立方米和有机沼肥 227 万吨。节约薪柴 72 万吨,处理粪污 560 万吨,减少甲烷排放约 0.3 万吨和二氧化碳排放6.2 万吨。

5.。

再生能源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崇

左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生物质能、太阳光伏能源、水能等。近几年崇左市再生能源加速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生物质发电。2011 年开工建设总投资 3.3 亿元的广西崇左华威生物质发电项目。2012 年环境评估拟建广西崇左东亚糖业 46MW 生物质能发电项目。2015 年正式投运总装机规模 30兆瓦、年均发电量约 1.3 亿千瓦时的宁明东亚生物质能发电厂,启动规划总投资 16000.74 万元、发电量为 1.4×108kWh/a、1×20MW 纯凝式汽轮机发电机组扶绥理昂生物质发电项目,启动广西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

——光伏能源。2015 年签约计划在新河镇规划建设 100MW崇左光伏农业生态园项目,在罗白乡规划建设总装机 120MW 的农业光伏大棚项目,在驮卢镇规划建设规模 50MW 农光互补项目。在扶绥、天等县等为 450 户农户启动建设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工程。

——水利开发。崇左左江水能总蕴藏量 3.86 万千瓦。建国后,沿河两岸建有大小电灌站 40 座,装机总容量 6404 千瓦,灌溉面积 46550 亩。“十二五”期间,崇左增效扩容改造大新硕龙二级水电站、大新硕龙沙屯水电站、宁明鸠鸪水电站,宁明浦下水电站、天等辽乐水电站、天等巴龙水电站、凭祥市那行水电站等 11 个农村水电站,新增水电发电量 7158 千瓦时。截至 2015年,崇左水力资源蕴藏量为 60.43 万千瓦,可开发量为 32.38 万千瓦,已开发量为 15.72 万千瓦。全市有水力发电站 10 座(2000

千瓦以上),在建水电工程规模为 3.2 万千瓦,拟建工程规模为9.33 万千瓦。

第二节

主要问题

1.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偏大,能耗偏高。2016 年,制糖、水泥、黑色金属冶炼业和造纸 4 大重点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153.06 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 88.29%。产业链处在低端,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自主供应保障能力比较脆弱。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为主的能耗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能源对外依存度高。水电供应规模有限,风能、农业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极易受到外部和自然环境影响,发挥替代效应尚需时日,能源保障供需平衡的难度较大。3..。

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多重瓶颈。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尚未得到有效落实。电力系统调峰能力不足,调度运行和调度成本补偿机制不健全,难以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的要求。鼓励风电和光伏发电的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加快分布式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

第三节

发展形势

1.“一带一路”南北陆路通道为能源对外合作提供新机遇。“十三五”时期,我市迎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三重叠加”政策利好发展期,加快推进南宁—凭祥—谅山—河内铁路及南宁—新加坡高速公路建设,形成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南北陆路新

通道;进一步扩大与东盟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建设服务企业走向东盟投资的重要前沿阵地;加快完善通江达海至边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大交通、大物流、大平台,有利于打造互联互通的能源通道,提升能源战略地位;有利于深化更广泛的能源区域合作,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2.经济社会发展使能源安全稳定供应面临更大考验。到2020 年我市生产总值突破 10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50 亿元,城镇化率达到 46%,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30%,进一步扩大能源消费总量。随着水电扩容,风电、光伏发电入网,能源供应系统多元化,能源供需系统错峰调控更加复杂化。新技术新材料在居民生活中和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使能源消费日渐个性化,这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提出更高要求。

3.。

更加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倒逼能源加速转型发展。“十三五”期间,能源生产更加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能源消费更多向能源利用效率高的行业倾斜。国家继续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强化二氧化碳排放约束,特别是加强对煤炭消费总量的控制,对我市以一次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能源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转变。

第二章

能源需求预测

依据我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综合运用能源平衡法、能源消费强度法和统计分析法三种测算方法预测我市能源消费总量及非化石与化石能源需求量和全社会电力消费总量。

第一节 能源需求总量预测 根据《崇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按照比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分别高 1.5 和 0.5 个百分点,即年均增长 8%以上,到 2020 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 1000 亿元(2010 年不变价,下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16%以上,到 2020 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达到 1363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9%以上,到 2020 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达到401.46 亿元。

2015 年全国万元 GDP 能耗下降到 0.869 吨标准煤(按 2010年价格计算)。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总目标,全国单位万元 GDP 能耗下降 15%。据此计算,2020 年我市单位万元 GDP能耗为 0.7387 吨标准煤。

按地区生产总值估算,到 2020 年我市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738.7 万吨标准煤。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估算,到 2020 年我市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 1006.85 万吨标准煤。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估算,到 2020 年我市能源需求将增加 296.56 万吨标准煤。

第二节 化石、非化石能源需求量预测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明确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天然气比重达到 1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 62%以内,即非化石能源、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费结构为 15:10:62。

根据《崇左市国民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期间,围绕“糖”“矿”“贸”“红”“绿”五大支柱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转变。到 2020 年三次产业结构将由 2015 年的 22.7:40.3:37调整为 17.6:46.9:25.5。我市能源以外来的电力、天然气、石油类产品、煤炭等为主,工业正处在技术改造升级的关键阶段,天然气正处在管道铺设完善阶段。因此,在非化石能源、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费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所占的比重将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煤炭需求所占比重将高于比国家平均水平。

结合崇左市工业发展现状,预测我市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为 12%,天然气比重为 8%,煤炭消费比重为68%。以 2015 年为基期,预测 2020 年我市煤炭消费量 58 万吨标准煤左右,油品消费量 51 万吨标准煤左右,天然气消费量0.0916 万吨标准煤。

第三节 电力消费量预测 国家以及相关专家预测,按照经济增长速度 6-8%测算,电力的增速 5%~6%。按照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计算,并结合节能减排任务,电力需求增速 9%。以 2015 年为基期,预测 2020 年底我市电力需求总量在 841300 万千瓦左右。

第三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树立和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好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作出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和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脱贫三大攻坚战的精神。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抢抓战略机遇,以转变发展方式、激发创新活力动力为主线,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着力加快能源利用方式变革,引进推广能源新科技,发展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扶贫攻坚服务能力,为推进“两篇大文章”“四大攻坚战”战略任务做好保障。

第二节

主要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准确预测能源发展规模,科学规划,设计目标、思路和主要任务等。将能源发展总目标进行分解,分步实施,把握节奏,统筹推进能源发展。

2.节能降耗、绿色发展。进一步强化、细化能源需求侧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用电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循环生态产业集群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转变能源消费方式和观念,实施能源绿色发展。

3.科技支撑、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能源发展的第一动力,培育和推广智能微网、“互联网+” 智慧能源等新型用能方

式,大力发展能源新产业和新业态,增强发展活力,促进能源持续健康发展。

4.合作共赢, , 开放发展。统筹市内、市外资源和市场,加强能源输送网络和通道建设。

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等区域合作战略,加强能源产能和技术的国际国内合作,实现开放格局中清洁能源产业的更大发展。

5.惠民利民, , 共享发展。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显著提高能源普遍服务能力和水平。

坚持能源发展和脱贫攻坚相结合,推进能源扶贫工程建设。

第三节

规划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能源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成效凸显,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城乡电网高效运营,县县通达天然气,能源调峰能力进一步增强,能源应急机制建立健全,初步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专栏二:

崇左市能源发展“十三五”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2015 年

200 20 年

年均增长率

属性

能源消费量 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准煤 401 1006.85 7.2 导向性 石油消费量 万吨标准煤 37 51 3.5 导向性 天然气消费量 万吨标准煤 0.025 0.0916 24 导向性 煤炭消费量 万吨标准煤 73 136 10 导向性 非化石能源消费量 万吨标准煤 21 48.44 18 导向性

全社会用电量 万千瓦 54 84.13 6.2 导向性 电力发展 电力装机规模 万千瓦 44 140 26 导向性 其中:煤电 万千瓦--35

水电 万千瓦 32 40 4.5 导向性

风电 万千瓦--20

导向性 光伏发电 万千瓦--20

导向性 生物质发电 万千瓦 14 25 12 导向性 节能环保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按照区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确定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约束性 民生改善 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 千瓦 2200 3100 7 预期性 绿色能源示范县 个--1 1 预期性 县级城市燃气普及率 % 50 100--预期性 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覆盖面 % 50 100--预期性 各类能源消费量为预测值中间值。

第四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引导能源消费转型

一、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对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强约束,其他产业按平均先进能效标准实行强约束。实施产能能效提升计划,现有产能能效限期达标,新增产能必须符合国内先进能效标准。推行差别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能源消费增量适当向先进产能集中、能源利用效率高的地区和行业倾斜。优化电力运行调度方式,适当提高清洁能源机组、煤电能效和环保指标领先机组的利用小时数。适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替代煤炭消费,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二、继续推行技改节能行动

工业领域,落实工业节能行动计划,积极推进重点用能行业和年耗能 1 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用能设备能效对标达标,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设备,加大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加快推进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提升工程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推行工业园区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等能源高效利用模式,扩大园区电力和热力需求高效集中生产和消费。继续在造纸、有色金属、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农药、酒精、淀粉等行业开展节能降耗行动。推广广西沙钢锰业有限公司锰硅合金节能技改技术、天等县嘉鑫锰业有限公司矿热炉节能改造技

术。建设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实施节能改造工程,支持水泥企业对废锰渣、赤泥等进行综合利用,降低能耗。重点抓好 120 万吨赤泥利用项目、崇左红狮水泥有限公司日产 4500 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天等东泥水泥日产 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等一批项目建设。在广西方略集团崇左制药有限公司、广西华天宝药业有限公司、广西荣任药业有限公司等推广绿色酶法生产技改技术。

三、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

建筑领域,落实绿色建筑行动计划,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增加太阳能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大力引进一批与现有节能环保企业关联度大的项目,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加强节能环保产品装备的推广应用,以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推介会形式,搭建工业节能环保技术信息交流和供需服务平台,推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公共机构、商业及民用领域,推进用能设施节能改造,鼓励采用集中供能等高效用能模式,推广节能环保产品。

四、积极 发展绿 色生态产业

在制糖、造纸、酒精等领域推广使用清洁生产和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装备。推进中粮屯河崇左甘蔗制糖循环经济、崇左东亚蔗糖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生态锰循环经济、南国铜循环经济产业、生态铝循环产业圆等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加快建设广西崇左-龙赞东盟国际林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大新布东生态产业园。继续推行 75%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发展绿色交通,在公路、水路、城县交通领域大力推广节能型交通工具,以出租车、公交车为重点,有序发展液化天然气汽车。

专栏四:绿色发展计划重点项目 1.崇左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绿色餐饮用具项目; 2.崇左-龙赞东盟国际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项目(一期),甘蔗制糖循环经济项目二期; 3.江州区年产 5 万吨中高档生活用纸抄造及后加工改造项目,绿色环保静脉产业园项目,糖业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项目一期; 4.大新年产 1 万吨活性酵母; 5.宁明年产 5 万吨乙烯项目。

7.生态型有色金属加工基地; 8.生态型铝业示范区。

9.广西剑麻—林产循环科技产业园项目。

五、转变社会生活用能方式

落实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坚持信息化、低碳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创建低碳智慧城市。鼓励应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电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教育,普及节能知识,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大力实施终端用能清洁替代,加快推进“煤改气”、“煤改电”、“油改气”等工程,提高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清洁能源消费量。

第二节

完善并升级能源设施 一、积极打造现代智能电网

完善骨干电网建设。推进崇左市锰业用电纳入百色区域电网范围。建设江州、龙州、大新风电基地和光伏发电基地的电力送

出工程。对农村 10 千伏线路进行全面改造,对农村中心镇 10 千伏及以下配网逐步进行绝缘化改造(含高低压线路、配变等),形成 10 千伏主干网络。改造重要集镇的公用线路和负荷增长较快的线路。

改造升级配电网。对于供电范围较大、供电距离较长的 10千伏主干线或分支线装设分段或分支开关设备,逐步使用自动重合器和自动分段器。升级改造江北片区、左江沿岸江南片区、友谊大道三片区,以及水口、卜利、卜弄等老旧小区配电设施,对停电事故多发、社会影响较大、安全隐患严重、弱势群体聚集小区的配电室、变压器、线路等配电设施及楼内线路进行升级改造。

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推动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计划,采用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改造升级传统电网,提高电网输变电、配用电、用电调度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探索电能大规模储存技术和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用的智能电网技术,推动各类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技术应用,开展新能源、微电网、智能能源建筑示范项目建设。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化电网运行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大力提高售电侧和需求侧双向互动服务水平,打造形成覆盖智能用电小区、智能楼宇、智能家居的全链条智能用电体系。

专栏三 现代智能电网工程

1.锰业用电百色电网建设工程; 2.江州、龙州、大新风电基地和光伏发电基地的电力送出工程; 3.农村中心镇 10 千伏及以下配网逐步进行绝缘化改造工程

4.集镇的公用线路改造工程; 5.10 千伏主干线或分支线设施改造工程; 6.江北片区、左江沿岸江南片区、友谊大道三片区配电设施升级工程; 7.水口、卜利、卜弄等老旧小区配电设施升级工程; 8.停电事故多发、社会影响较大、安全隐患严重、弱势群体聚集小区的配电室、变压器、线路等配电设施及楼内线路升级改造工程; 9.电网互联网+智能改造升级工程; 10.新能源、微电网、智能能源建筑示范项目; 11.智能化电网运行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二、加速推进县县通天然气工程

统筹建设连接各主要区域的天然气输配基础设施,实施气化城市民生工程,建设南宁—扶绥—崇左—凭祥天然气管道,引进西二线、中缅线等管道天然气资源。加快天然气管网向县市延伸,重点建设南宁吴圩—崇左支线、液化天然气(LNG)管道崇左支线、崇左专供管道、县级支线、CNG 母站、城区管网及附属设施等。在电、热、冷负荷集中区,建设分布式、多联供综合天然气供应站,新建 LNG 物流园及调峰站。到 2020 年,城镇居民基本用上天然气,全市上、中、下游天然气工程基本建成,各县(市、区)实现通天然气通气目标。

专栏三:天然气建设工程 1.南宁—扶绥—崇左—凭祥天然气管道工程; 2.崇左县县通天然气工程,包括南宁吴圩—崇左支线、液化天然气(LNG)管道崇左支线、崇左专供管道、县级支线等; 3.天然气储存工程,包括 CNG 母站、城区管网及附属设施等; 4.园区天然气建设工程,包括崇左城市工业区、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国—东盟南宁空港扶绥经济区、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崇左华侨经济管理区、左江华侨经济管理区、龙州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园区内供气工程。

第三节

优化能源供应结构

一、深度开发水电

依托左江水域优势,深度挖掘开发左江水电资源,改造提升优良水电站装机容量,推进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重点升级建设左江流域山秀、先锋、左江、小连城、七里滩等十座水电站。增效扩容大新硕龙二级水电站、大新硕龙沙屯水电站、宁明鸠鸪水电站,宁明浦下水电站、天等辽乐水电站、天等巴龙水电站、凭祥市那行水电站、大新那岸水电站、大新中军谭水电站、龙州七里滩水电站、龙州鸭水水电站等。加快推进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配套水电工程项目。积极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及调峰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完善水电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专栏一:水电建设项目 1.大新硕龙二级水电站、硕龙沙屯水电站、那岸水电站、中军谭水电站; 2.宁明鸠鸪水电站、浦下水电站; 3.天等辽乐水电站、巴龙水电站; 4.凭祥那行水电站; 5.龙州七里滩水电站、鸭水水电站; 6.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配套水电工程。

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风电,结合电力市场、区域电网,积极推进扶绥县、大新县、天等县、宁明县、江州区等风力资源丰富的区域风电场建设。重点建设已列入我区《广西风电场工程规划》天等县牛头岭风电场。

积极推进江州区那隆镇风电场、大新县龙门乡风电场一期工程、宁明风电场工程、扶绥县风电场一期工程等。完善风电场配套设施,规划风电并网线路,启动运营风电场。

光伏发电,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建设,适度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利用江州区太阳能丰富、电网接入条件好和工业区需求集中等优势,发展光伏产业。重点建设江州区包括广西深光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崇左光伏农业生态园项目、广西悦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崇左罗白农业光伏大棚项目、江苏爱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江州区农光互补项目的太能能光伏发电基地,积极推进江州区桂台光伏产业合作项目。加速推进扶绥县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项目,并在崇左其他农村区域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积极推进南网能源扶绥农业光伏发电项目。

生物质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垃圾发电和秸秆、林业剩余物直燃发电,开发生物燃气、生物制油、大中型沼气和秸秆成型燃料,重点建设一批生物质发电项目。推进大新、崇左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依托崇左丰富的蔗渣资源,加快推进以大新雷平永鑫生物质发电、崇左东亚生物质发电以及宁明东亚二期生物质发电项目等一批生物质发电项目,发展燃料乙醇。新建江州、龙舟等垃圾处理发电项目。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工业园区和商业集中区冷热负荷需求较大的区域,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热定电、适度规模”的原则,积极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扩大冷热电联产

集中供能规模,研究制定分布式天然气发电并网规范标准。结合我市天然气布局和经济转型要求,重点推动我市 崇左城市工业区、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国-东盟南宁空港扶绥经济区、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崇左华侨经济管理区、左江华侨经济管理区、龙州边境经济合作区 等园区内天然气基础设施,支持规模以上企业配套建设分布式天然气发电机组。大力促进天然气在民用、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利用,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保障。

专栏二:可再生能源项目 风电 1.江州国电集团崇左 50 万千瓦风电、那隆 2000kW 风力场工程,配套变电站以及并网工程; 2.宁明三峡新能源 30 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北京顺天风能科技有限公司风电项目; 3.大新太原重工 7.6 万千瓦风电场项目; 4.天等北京天润天等牛头岭 5 万千瓦风电场项目,九十九岭风电场开发项目二期工程; 5.扶绥中电投总装机容量 50 兆瓦风电场项目。

6.江州 50MWp 那隆风电场工程; 光电 7.崇左光伏农业生态园(100MWp); 8.崇左罗白 120MWp 农业光伏大棚; 9.江州桂台光伏产业合作项目; 10.扶绥南网能源 50MWp 农业光伏发电项目; 11.家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 生物发电 12.新建和续建一批农林生物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 13.在工业园区和商业集中区冷热负荷需求较大的区域,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

三、规范发展煤电及自备电厂

严格执行能效和环保准入标准,建设先进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重点支持推进崇左火电厂项目建设,力争 2020 年前项目建成发电。推进生态铝 3×35 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项目。推动制糖企业对锅炉及发电机组改造,使用高效发电机组。在江州区、扶绥县、龙州县等甘蔗种植区和蔗糖加工企业推进蔗渣直燃发电。在电、热、冷负荷集中区,建设分布式、多联供综合能源站,推广建设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机组,重点建设锰系铁合金企业的余热发电改造工程。协助红狮水泥、锰铝加工区企业争取大用户直供电或新建自备电厂政策。

四、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 果茶大县要制定和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计划。按照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机制运营要求,合理布局建设畜禽粪污、沼气副产品和农业废弃物收运、转化、利用网络体系和服务组织,积极争取上级配套资金,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建设有机肥厂和农业废弃物初加工厂。鼓励各县人民政府和企业采取 ppp 模式,对县域或特定区域的粪污资源化利用进行总承包。鼓励支持畜牧大县和果菜茶大县或畜禽业主与周边种植业主建立互利合作关系,落实种植产品质量认证与使用有机肥关联制度,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支持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开展碳交易项目。

大力发展畜禽现代生态养殖,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配置节水控污、自动清粪、自动投喂、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现代化装备设施,推广应用饲料精准配方、全程

益生菌发酵技术,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和养殖效益,实现粪污源头减量和末端利用便利化。以生态养殖为重点,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扶持建设一批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有机肥等生态产业企业,形成农牧结合主导平台;鼓励支持有机肥加工企业选用先进设备设施工艺,优化配方配比,提升有机肥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以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利用便利性和效益为导向,示范引导规模养殖场选用科学有效,适用实用养殖工艺和粪污处理利用模式。鼓励在养殖密集区域建立废物集中处理中心,支持田间地头配套建设官网和储粪池等方式,解决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问题。

强化技术支撑,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集成研究及示范推广应用。鼓励研究开发新型环保饲料产品,引导矿物元素类饲料添加剂减量适使用,鼓励使用有机微量元素。

第四节

提高能源脱贫攻坚服务能力

一、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用能条件

加快农村和贫困地区电网改造升级,重点解决低电压、网架不合理、动力电不足等问题,升级完善贫困地区电网线路和配电台区,提高贫困地区供电能力和水平。在电网覆盖困难地区,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以当地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要电源的区域配电网,提高就近消纳能力。积极推进油气供应站点、管网及配套服务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延伸,大力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用能条件。完善城乡能源基础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各类能源设施维修和技术服务站,培育农村能源专

业化经营服务企业。研究出台贫困地区能源扶贫支持政策,完善电力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和能源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到 2020 年,县城和农村供电可靠率分别达 99.89%和 99.77%,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达 98.79%和 97.00%,农村居民户均配变容量达 2.0 千伏安。

二、大力开展农村能源技术扶贫

1.启动农业能源扶贫工程。在江州区、扶绥县等地利用甘蔗叶、甘蔗梢等发展青粗饲料,试点甘蔗叶、甘蔗梢等青贮和氨化工程,对叶片和甘蔗稍进行青贮,探索发展人造丝和人造棉,生产糠醛、饴糖、酒和木糖醇等秸秆产业。试点农业可再生清洁能源工程,将稻壳、玉米秆和甘蔗秆等多种原料进行热解液化和再加工,转化为生物油、纤维素乙醇、生物汽柴油等。

2.探索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在扶绥、天等等地推广分布式光伏精准扶贫工程,利用贫困户屋顶或院落空地建设光伏微电站。在江州区、扶绥等地将太阳能发展与种植业、养殖业结合,利用荒山、荒坡、鱼塘、大棚、水电站大坝等农业水利设施,大力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农村危旧房改造、整村搬迁安置等工程中,积极推广光伏屋面材料、光伏玻璃幕墙等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大力发展光伏分布式发电。

3.加快实施沼气扶贫工程。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农村有机垃圾沼气化处理、农村沼气综合示范项目等。在江州区、天等县、龙州县、大新县等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建大型沼气池、搭建养殖场输送平台。重点推进广西厚德牧业生猪养殖、榄圩德成养

殖场、正大肉鸡养殖场、广西烨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大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大型禽畜养殖产业化项目,形成 15000 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生产能力。发展畜禽废弃物加工,支持高架床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鼓励扶持种养殖合作。继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病废池改造。

专栏五:生物质能项目 1.生物质发电项目:扶绥县里昂生物质发电项目,扶绥生活垃圾、污泥综合利用工程项目,宁明海棠东亚 30MW 生物质发电项目,大新雷平永鑫 30MW 生物质发电,崇左龙赞国际林业循环产业园 30MW 生物质发电,崇左市理昂生物质发电项目,崇左市扶绥琦泉生物质发电项目,宁明凯迪生物质发电厂项目 2.生物质能产业项目:农业秸秆资源开发项目,乙醇产业项目,农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农业秸秆饲料化项目; 3.农村沼气项目: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型沼气池项目,农村垃圾沼气化项目,农村沼气综合示范项目,扶绥生物质燃气集中供气升级示范工程。

第五节

完善能源管理机制

一、建立消费总量约束机制

做好市、区与国家能源总体规划衔接。加强能源应急管理,推进能源应急能力建设。继续落实“条块结合”的节能目标责任,在深化万元 GDP 能耗强度下降指标约束要求的同时,把全市“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增量)目标分解落实到区县、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进一步完善节能考核实施办法,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把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区县节能目标考核和部门节能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区县和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重要依据。各区县、各部门要把能耗总量目标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十三五”规划和计划。各重点用能单位要将节能工作作为日常管理重要内容,明确节能要求和任务。加快研究制定

节能配套激励政策,鼓励区县、企业发展低能耗产业。完善节能减碳表彰奖励办法,对成绩突出的区县、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完善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积极培育节能服务市场。

二、推动精细智能管理

“十三五”期间,着力推广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加强能源的智能监测和调度,提升城市运行保障水平。分级分层逐步建立市级、区县能源运行监测体系,建设企业专项监测调度系统,完善全市能源监测体系的综合功能和覆盖范围。加快改造现有的城县区 LNG 再气化站,建成有效的储气系统。推动主要能源品种运行调节信息化发展,高标准建设天然气全网数字化监控和运行调度系统。建设城市电网智能运行监控平台,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提升电网生产供应各环节智能化水平。

三、完善储备应急管理机制

完善事前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体系,完善能源应急协调保障机制,促进部门信息共享与高效协作。规划建设市域内应急储气调峰设施,提高供气安全保障级别。增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完善“多方向、多通道、多落点”的受电体系。提高城市骨干网、重要电源联络线以及重要用户线路建设标准和抗灾等级。制定电力、燃气等重点行业防灾减灾救灾专项预案。加强能源应急抗灾常态机制建设,完善能源应急设施,培养专业应急保障队伍,及时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能源规划指导

适应能源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组织编制实施电力、燃气、供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专项规划,发挥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市相关部门对区县能源建设发展的指导服务。结合能源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组织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强新能源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电网等专项规划的衔接,搞好规划引导和控制,协调电力送出等配套项目同步建设,确保重大项目规划落地。平衡好能源专项规划与项目建设计划,为能源发展布局、建设项目核准和实施提供充分依据。对列入规划的能源项目,按照进度纳入计划,对重大新能源项目,按照规定程序列入市重大工程计划,适用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节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落实国家能源产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完善本市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区县加大对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着力支持再生能源领域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示范、创新能力建设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设立地方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对再生能源领域创业企业的投资。重点扶持专注于再生能源领域的专业创业投资企业,逐步完善企业投资再生能源产业的配套优惠政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再生能源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再生能源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

第三节

完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

进一步发挥市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领导机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能源重大事项协调管理,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力、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能源运行调节体系。整合部门、区县、企业资源,加强信息共享和部门协调联动。切实落实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区域属地能源保障。集中力量分阶段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能源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深化前期论证,加强协调调度,健全项目实施机制,通过重大项目实施促进规划落实。

第四节

重视节能环保工作

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加大节能环保的宣传力度,促进资源节约,形成节能环保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社会氛围。引导居民能源消费理念的革新,积极推广节能降耗终端产品,鼓励能源消耗大的生产企业降低能耗,实现技术改造。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执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和能耗管理岗位制度,组织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扩大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估及治理

第一节

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一、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对环境的影响

本规划将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十三五”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70万吨标准煤左右,“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 7.2%,增速比“十二五”时期降低 0.8个百分点,比按现有能源增速所需能源消费少增 27 万吨标准煤左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76 万吨左右。

二、优化能源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规划明确提出了“优化电源供应结构”、“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和“转变耗能方式”三大重点任务,到 2020 年煤炭消费总量下降到 21%,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量 24%。随着一批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投产,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清洁能源比重显著提高,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有效降低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三、提高能源效率对环境的影响

规划围绕提高能源效率,提出了实施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任务,大力推广分布式能源、热电冷联产等用能方式,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通过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工程,预计到 2020年供电煤耗下降到 330 克标准煤/千瓦时,将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680 多吨。通过实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工程,主要单位

产品能耗将进一步下降,有效减少能源消费量,提高产业生态化水平。

第二节

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

1.加强新能源生产的环境保护。切实做好能源规划与电力、电网、新能源、天然气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坚持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严格执行能源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把好能源生产项目准入关。强化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加强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行过程中的环境监测和事故防范。积极运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源生产和转化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2.加强能源消费环节的环境保护。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降低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比重。支持和鼓励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出台引导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的鼓励政策,营造全社会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3.积极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工业的氮氧化物、废气、废水、固废等环境污染治理,规范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治理。大力推进农林废弃物、养殖场废弃物、生活垃圾废弃物等生物质发电和气化利用。加强水电、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和环境恢复,采取措施降低电网电磁辐射等区域性环境影响。

第三节

环境保护预期效果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预期到 2020 年,全市能源生产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将得到较好的控制,可完成各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能源发展更加清洁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更加协调,为建设美丽崇左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篇:重磅 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附规划全文)

重磅

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附规划全

文)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能新能[2016]314号

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各派出能源监管机构,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内蒙古电力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国电投、神华、三峡、华润、中核、中广核、中节能集团公司,水电总院、电规总院、风能协会、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

为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要求,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我们制定了《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

国家能源局2016年11月16日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目录 前言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国际形势

(二)国内形势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和建设布局

(一)发展目标

(二)建设布局

四、重点任务

(一)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二)提升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电开发利用水平

(三)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体系建设

(四)完善风电行业管理体系

(五)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

(六)加强国际合作

(七)发挥金融对风电产业的支持作用

五、创新发展方式

(一)开展省内风电高比例消纳示范

(二)促进区域风电协同消纳

(三)推动风电与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

(四)拓展风电就地利用方式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开发方案管理机制

(二)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三)加强运行消纳情况监管

(四)创新价格及补贴机制

七、规划实施效果

(一)投资估算

(二)环境社会效益

前言

风电技术比较成熟,成本不断下降,是目前应用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发电方式。发展风电已成为许多国家推进能源转型的核心内容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要求,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明确了2016年至2020年我国风电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建设布局、重点任务、创新发展方式及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我国风电发展的重要指南。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国际形势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重视,加快发展风电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主要表现在: 风电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规模化应用。风电作为应用最广泛和发展最快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大规模开发应用。到2015年底,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4.32亿千瓦,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二五”时期,全球风电装机新增2.38亿千瓦,年均增长17%,是装机容量增幅最大的新能源发电技术。

风电已成为部分国家新增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以来风电占欧洲新增装机的30%,2007年以来风电占美国新增装机的33%。2015年,风电在丹麦、西班牙和德国用电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2%、19%和13%。随着全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共识不断增强,风电在未来能源电力系统中将发挥更加重要作用。美国提出到2030年20%的用电量由风电供应,丹麦、德国等国把开发风电作为实现2050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核心措施。

风电开发利用的经济性显著提升。随着全球范围内风电开发利用技术不断进步及应用规模持续扩大,风电开发利用成本在过去五年下降了约30%。巴西、南非、埃及等国家的风电招标电价已低于当地传统化石能源上网电价,美国风电长期协议价格已下降到化石能源电价同等水平,风电开始逐步显现出较强的经济性。

(二)国内形势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国风电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开发布局不断优化,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风电已经从补充能源进入到替代能源的发展阶段,突出表现为: 风电成为我国新增电力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五年领跑全球,累计新增9800万千瓦,占同期全国新增装机总量的18%,在电源结构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的风电开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到2015年底,全国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29亿千瓦,年发电量1863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3%,比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风电已成为我国继煤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

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风电全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多家企业跻身全球前10名。风电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不断提高,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出口到28个国家和地区。风电机组高海拔、低温、冰冻等特殊环境的适应性和并网友好性显著提升,低风速风电开发的技术经济性明显增强,全国风电技术可开发资源量大幅增加。

行业管理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我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行业管理和政策体系,出台了风电项目开发、建设、并网、运行管理及信息监管等各关键环节的管理规定和技术要求,简化了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流程,完善了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开展了风电设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型式认证,建立了风电产业信息监测和评价体系,基本形成了规范、公平、完善的风电行业政策环境,保障了风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促进能源转型,我国必须加快推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但随着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风电发展也面临不少新的挑战,突出表现为:

现有电力运行管理机制不适应大规模风电并网的需要。我国大量煤电机组发电计划和开机方式的核定不科学,辅助服务激励政策不到位,省间联络线计划制定和考核机制不合理,跨省区补偿调节能力不能充分发挥,需求侧响应能力受到刚性电价政策的制约,多种因素导致系统消纳风电等新能源的能力未有效挖掘,局部地区风电消纳受限问题突出。经济性仍是制约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电力相比,风电的发电成本仍比较高,补贴需求和政策依赖性较强,行业发展受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同时,反映化石能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税收机制尚未建立,风电等清洁能源的环境效益无法得到体现。

支持风电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风电开发地方保护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地区对风电“重建设、轻利用”,对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落实不到位。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产业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建立,产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低水平设备仍占较大市场份额。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总书记能源发展战略思想,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发展方针,顺应全球能源转型大趋势,不断完善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建立适应风电规模化发展和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风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的监管,积极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提高风电的经济性,持续增加风电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实现风电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消纳优先,加强就地利用。把风电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作为指导各地区能源发展的重要约束性指标,把风电消纳利用水平作为风电开发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利用并举的原则,优化风电建设布局,大力推动风电就地和就近利用。

坚持推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把促进风电等新能源发展作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公平竞争的电力市场和节能低碳的调度机制。完善和创新市场交易机制,支持通过直接交易和科学调度实现风电多发满发。完善政府公益性、调节性服务功能,确保风电依照规划实现全额保障性收购。坚持创新发展,推动技术进步。把加强产业创新能力作为引导风电规模化发展的主要方向,鼓励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完善和升级产业链,推动关键技术创新,促进度电成本快速下降,提高风电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完善风电产业管理和运维体系,提高全过程专业化服务能力。

坚持市场导向,促进优胜劣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以竞争性方式配置资源。严格风电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产品检测认证与技术检测监督,推广先进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坚持开放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加强风电产业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集群。大力支持和鼓励我国风电设备制造和开发企业开拓国际风电市场,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发展目标和建设布局

(一)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到2020年底,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确保达到2.1亿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风电年发电量确保达到42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

消纳利用目标:到2020年,有效解决弃风问题,“三北”地区全面达到最低保障性收购利用小时数的要求。

产业发展目标:风电设备制造水平和研发能力不断提高,3-5家设备制造企业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份额明显提升。

(二)建设布局

根据我国风电开发建设的资源特点和并网运行现状,“十三五”时期风电主要布局原则如下:

加快开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 按照“就近接入、本地消纳”的原则,发挥风能资源分布广泛和应用灵活的特点,在做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的基础上,加快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规模化开发。结合电网布局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考虑资源、土地、交通运输以及施工安装等建设条件,因地制宜推动接入低压配电网的分散式风电开发建设,推动风电与其它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

到2020年,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4200万千瓦以上,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为确保完成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相关省(区、市)制定本地区风电发展规划不应低于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见专栏1)。在确保消纳的基础上,鼓励各省(区、市)进一步扩大风电发展规模,鼓励风电占比较低、运行情况良好的地区积极接受外来风电。2.有序推进“三北”地区风电就地消纳利用

弃风问题严重的省(区),“十三五”期间重点解决存量风电项目的消纳问题。风电占比较低、运行情况良好的省(区、市),有序新增风电开发和就地消纳规模。

到2020年,“三北”地区在基本解决弃风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促进就地消纳和利用现有通道外送,新增风电并网装机容量3500万千瓦左右,累计并网容量达到1.35亿千瓦左右。相关省(区、市)在风电利用小时数未达到最低保障性收购小时数之前,并网规模不宜突破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3.利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优化资源配置

借助“三北”地区已开工建设和已规划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统筹优化风、光、火等各类电源配置方案,有效扩大“三北”地区风电开发规模和消纳市场。

“十三五”期间,有序推进“三北”地区风电跨省区消纳4000万千瓦(含存量项目)。利用通道送出的风电项目在开工建设之前,需落实消纳市场并明确线路的调度运行方案。

4、积极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建设

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四省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均达到百万千瓦以上。积极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等省(市)的海上风电建设。探索性推进辽宁、山东、广西等省(区)的海上风电项目。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通过加强电网建设、提高调峰能力、优化调度运行等措施,充分挖掘系统消纳风电能力,促进区域内部统筹消纳以及跨省跨区消纳,切实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

合理规划电网结构,补强电网薄弱环节。电网企业要根据《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加强风电项目集中地区的配套电网规划和建设,有针对性地对重要送出断面、风电汇集站、枢纽变电站进行补强和增容扩建,逐步完善和加强配电网和主网架结构,有效减少因局部电网送出能力、变电容量不足导致的大面积弃风限电现象。加快推动配套外送风电的重点跨省跨区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确保按期投产。

充分挖掘系统调峰潜力,提高系统运行灵活性。加快提升常规煤电机组和供热机组运行灵活性,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和辅助服务政策激励,增大煤电机组调峰深度,尽快明确自备电厂的调峰义务和实施办法,推进燃煤自备电厂参与调峰,重视并推进燃气机组调峰,着力化解冬季供暖期风电与热电联产机组的运行矛盾。加强需求侧管理和响应体系建设,开展和推广可中断负荷试点,不断提升系统就近就地消纳风电的能力。

优化调度运行管理,充分发挥系统接纳风电潜力。修订完善电力调度技术规范,提高风电功率预测精度,推动风电参与电力电量平衡。合理安排常规电源开机规模和发电计划,逐步缩减煤电发电计划,为风电预留充足的电量空间。在保证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将风电充分纳入网调、省调的运行计划。加强区域内统筹协调,优化省间联络线计划和考核方式,充分利用省间调峰资源,推进区域内风电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通过市场化方式最大限度提高风电外送电量,促进风电跨省跨区消纳。

(二)提升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电开发利用水平

重视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电发展,将中东部和南方地区作为为我国“十三五”期间风电持续规模化开发的重要增量市场。做好风电发展规划。将风电作为推动中东部和南方地区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以及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根据各省(区、市)资源条件、能耗水平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引导目标,按照“本地开发、就近消纳”的原则编制风电发展规划。落实规划内项目的电网接入、市场消纳、土地使用等建设条件,做好开发建设规模的分解工作,确保风电快速有序开发建设。重视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风电发展,将中东部和南方地区作为为我国“十三五”期间风电持续规模化开发的重要增量市场。完善风电开发政策环境。创新风电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出台支持政策措施。简化风电项目核准支持性文件,制定风电与林地、土地协调发展的支持性政策,提高风电开发利用效率。建立健全风电项目投资准入政策,保障风电开发建设秩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推动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在设备选型、安装台数方面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

提高风电开发技术水平。加强风能资源勘测和评价,提高微观选址技术水平,针对不同的资源条件,研究采用不同机型、塔筒高度以及控制策略的设计方案,加强设备选型研究,探索同一风电场因地制宜安装不同类型机组的混排方案。在可研设计阶段推广应用主机厂商带方案招投标。推动低风速风电技术进步,因地制宜推进常规风电、低风速风电开发建设。

(三)推动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提升风电发展质量,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风电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体系。

促进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加强大数据、3D打印等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风电机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突破10兆瓦级大容量风电机组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掌握风电机组的降载优化、智能诊断、故障自恢复技术,掌握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风电场智能化运维技术,掌握风电场多机组、风电场群的协同控制技术。突破近海风电场设计和建设成套关键技术,掌握海上风电机组基础一体化设计技术并开展应用示范。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降低运行管理成本,提高存量资产运行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建设全国风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高分辨率的风资源数据。建设近海海上试验风电场,为新型机组开发及优化提供型式试验场地和野外试验条件。建设10兆瓦级风电机组传动链地面测试平台,为新型机组开发及性能优化提供检测认证和技术研发的保障,切实提高公共技术平台服务水平。

推进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咨询服务业,鼓励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咨询服务质量。积极发展运行维护、技术改造、电力电量交易等专业化服务,做好市场管理与规则建设。创新运营模式与管理手段,充分共享行业服务资源。建立全国风电技术培训及人才培养基地,为风电从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和资质能力鉴定,与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健全产业服务体系。

(四)完善风电行业管理体系

深入落实简政放权的总体要求,继续完善风电行业管理体系,建立保障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政府管理和协调。加快建立能源、国土、林业、环保、海洋等政府部门间的协调运行机制,明确政府部门管理职责和审批环节手续流程,为风电项目健康有序开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分散式风电项目管理办法,出台退役风机置换管理办法。

完善海上风电产业政策。开展海上风能资源勘测和评价,完善沿海各省(区、市)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加快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进度,鼓励沿海各省(区、市)和主要开发企业建设海上风电示范项目。规范精简项目核准手续,完善海上风电价格政策。加强标准和规程制定、设备检测认证、信息监测工作,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成熟的设备制造和建设施工技术标准体系。

全面实现行业信息化管理。结合国家简政放权要求,完善对风电建设期和运行期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风电工程、设备质量和运行情况的监管。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风电全生命周期信息监测体系,全面实现风电行业信息化管理。

(五)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公平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加强政府监管。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纠正“资源换产业”等不正当行政干预。规范风电项目投资开发秩序,杜绝企业违规买卖核准文件、擅自变更投资主体等行为,建立企业不良行为记录制度、负面清单等管理制度,形成市场淘汰机制。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采购市场环境,杜绝有失公允的关联交易,及时纠正违反公平原则、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强化质量监督。建立覆盖设计、生产、运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风电机组运行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定期开展风电机组运行情况综合评价。落实风电场重大事故上报、分析评价及共性故障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风电机组运行质量负面清单。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有效进行资源整合,鼓励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

完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进一步完善风电标准体系,制定和修订风电机组、风电场、辅助运维设备的测试与评价标准,完善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施工装备、工程技术和风电场运行、维护、安全等标准。加强检测认证能力建设,开展风电机组项目认证,推动检测认证结果与信用建设体系的衔接。

(六)加强国际合作

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及国际多边、双边合作机制,把握全球风电产业发展大势和国际市场深度合作的窗口期,有序推进我国风电产业国际化发展。

稳步开拓国际风电市场。充分发挥我国风电设备和开发企业的竞争优势,深入对接国际需求,稳步开拓北非、中亚、东欧、南美等新兴市场,巩固和深耕北美、澳洲、欧洲等传统市场,鼓励采取贸易、投资、园区建设、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动风电产业领域的咨询、设计、总承包、装备、运营等企业整体走出去。提升融资、信保等服务保障,形成多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风电设备骨干企业。加强国际品牌建设。坚持市场导向和商业运作原则,加强质量信用,建立健全风电产品出口规范体系,包括质量监测和安全生产体系、海外投资项目的投资规范管理体系等。严格控制出口风电设备的质量,促进开发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加强国际品牌建设,塑造我国风电设备质量优异、服务到位的良好市场形象。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国内风电设计、建设、运维和检测认证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鼓励与境外企业和相关机构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增强技术标准的交流合作与互认,推动我国风电认证的国际采信。积极运用国际多边互认机制,深度参与可再生能源认证互认体系合格评定标准、规则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提升我国在国际认证、认可、检测等领域的话语权。积极促进国际技术合作。在已建立的政府双边合作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技术合作,建立新型政府间、民间的双边、多边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开展国家级风电公共实验室国际合作,在大型公共风电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建立互信与共享。鼓励国内企业设立海外研发分支机构,联合国外机构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支持成立企业间风电技术专项国际合作项目。做好国际风电技术合作间的知识产权工作。

(七)发挥金融对风电产业的支持作用

积极促进风电产业与金融体系的融合,提升行业风险防控水平,鼓励企业降低发展成本。

完善保险服务体系,提升风电行业风险防控水平。建立健全风电保险基础数据库与行业信息共享平台,制定风电设备、风电场风险评级标准规范,定期发布行业风险评估报告,推动风电设备和风电场投保费率差异化。建立覆盖风电设备及项目全过程的保险产品体系。创新保险服务模式,鼓励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投保。鼓励保险公司以共保体、设立优先赔付基金的方式开展保险服务,探索成立面向风电设备质量的专业性相互保险组织。推进保险公司积极采信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价结果,在全行业推广用保函替代质量保证金。创新融资模式,降低融资成本。鼓励企业通过多元化的金融手段,积极利用低成本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将风电项目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目录。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政策性银行以较低利率等方式加大对风电产业的支持,鼓励商业银行推进项目融资模式。鼓励风电企业利用公开发行上市、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金融工具,探索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新兴融资模式。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增加风电项目经济收益。充分认识碳交易市场对风电等清洁能源行业的积极作用,重视碳资产管理工作,按照规定积极进行项目注册和碳减排量交易。完善绿色证书交易平台建设,推动实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并做好与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衔接协调。

五、创新发展方式

(一)开展省内风电高比例消纳示范

在蒙西等一批地区,开展规划建设、调度运行、政策机制等方面创新实践,推动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消纳示范省(区)建设。制定明确的风电等新能源的利用目标,开展风电高比例消纳示范,着力提高新能源在示范省(区)内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动实施电能替代,加强城市配电网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提高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在示范省(区)内推动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现代能源体系。

(二)促进区域风电协同消纳

在京津冀周边区域,结合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及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比重目标,开展区域风电协同消纳机制创新。研究适应大规模风电受入的区域电网加强方案。研究建立灵活的风电跨省跨区交易结算机制和辅助服务共享机制。统筹送受端调峰资源为外送风电调峰,推动张家口、承德、乌兰察布、赤峰、锡盟、包头等地区的风电有序开发和统筹消纳,提高区域内风电消纳水平与比重。

(三)推动风电与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

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发挥风电与水电的季节性、时段性互补特性,开展风电与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综合互补利用示范,探索风水互补消纳方式,实现风水互补协调运行。借助水电外送通道,重点推进凉山州、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乌江、北盘江等地区与流域的风(光)水联合运行基地规划建设,优化风电与水电打捆外送方式。结合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丰枯电价、峰谷电价及分时电价机制,鼓励风电与水电共同参与外送电市场化竞价。

(四)拓展风电就地利用方式

在北方地区大力推广风电清洁供暖,统筹电蓄热供暖设施及热力管网的规划建设,优先解决存量风电消纳需求。因地制宜推广风电与地热及低温热源结合的绿色综合供暖系统。开展风电制氢、风电淡化海水等新型就地消纳示范。结合输配电价改革和售电侧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分布式风电的市场资源组织形式、盈利模式与经营管理模式。推动风电的分布式发展和应用,探索微电网形式的风电资源利用方式,推进风光储互补的新能源微电网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开发方案管理机制

结合简政放权有关要求,鼓励以市场化方式配置风能资源。对风电发展较好、不存在限电问题的地区放开陆上风电建设规模指标,对完成海上风电规划的地区放开海上风电建设规模指标。结合规划落实、运行消纳等情况,滚动调整风电发展规划。

(二)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督促各地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落实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确保规划内的风电项目优先发电。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外的情况下,若因化石能源发电挤占消纳空间和线路输电容量而导致风电限电,由相应的化石能源发电企业进行补偿。

(三)加强运行消纳情况监管

加强对风电调度运行和消纳情况的监管,完善信息监测体系,定期发布风电运行消纳数据。由国家能源局及派出机构定期开展弃风限电问题专项监管,及时发布监管报告,督促有关部门和企业限期整改。建立风电产业发展预警机制,对弃风限电问题突出、无法完成最低保障性收购小时数的地区,实施一票否决制度,不再新增风电并网规模。

(四)创新价格及补贴机制

结合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改变目前基于分区域标杆电价的风电定价模式,鼓励风电参与市场竞争,建立市场竞价基础上固定补贴的价格机制,促进风电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适时启动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考核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化的补贴机制。

七、规划实施效果

(一)投资估算

“十三五”期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8000万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新增容量400万千瓦以上。按照陆上风电投资7800元/千瓦、海上风电投资16000元/千瓦测算,“十三五”期间风电建设总投资将达到7000亿元以上。

(二)环境社会效益 1、2020年,全国风电年发电量将达到42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为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2、按2020年风电发电量测算,相当于每年节约1.5亿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8亿吨,二氧化硫130万吨,氮氧化物110万吨,对减轻大气污染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起到重要作用。

3、“十三五”期间,风电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就业规模不断增加,新增就业人数30万人左右。到2020年,风电产业从业人数达到80万人左右。

第四篇:国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08.11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期间中医药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极具历史意义的五年,中医药发展国家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中医药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中医药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中医药法(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进入最后立法程序,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中医药发展领域的专项规划。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大幅提升,为中医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中医医疗资源快速增长,中医医院增加到3966所,每万人口中医医院实有床位数增加到6.0张。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馆、国医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普遍建设,96.9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97%的乡镇卫生院、80.9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0.2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5年完成6531.5万65岁以上老年人、2777.7万0-36个月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任务,目标人群覆盖率分别达到41.87%和53.59%。中医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较高的收益,放大了医改惠民的效果。

中医药科研迈上新台阶。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我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突显了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建立起以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重点平台的临床科研体系,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病的临床科研网络得到完善。45项中医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符合中医药人才特点的教育模式得到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初显成效,中医专业学位独立设置,评选出第二届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成效显著,建成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0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956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0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64个、中医药各层次培训基地1140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初步建立,继续教育覆盖率显著提高。

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科普宣传4万余场,现场受益群众1700余万人次。建设了300多个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组建了一支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队伍,开发了一批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普作品。首次开展的中医健康素养普及率调查显示,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不断提升,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中药资源逐步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全面展开,初步建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了大宗、道地药材、濒危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全国有200多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逐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中药产业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2015年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了7800亿元,占我国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近1/3,中药进出口额达到48.0亿美元。作为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中医药为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族医药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国民族医医院增加到253所。建成藏医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筛选推广140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立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基础数据库,国家集中整理出版150部民族医药文献,形成《全国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总目》,民族医药保护传承取得实效。

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得到拓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扩大服务供给引导消费。中医药与养老、旅游等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初步形成服务新形态,“互联网+”催生服务模式创新,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潜力持续释放。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深化重点区域和骨干企业(机构)建设。一批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健康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医药海外发展开辟新空间。推动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以我国联合马来西亚等国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中医药相继纳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框架、中英经济财经对话框架,《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明确支持“开展中非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6项中医药合作协议,建设了1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10所中医孔子学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49正式定名为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并发布5项国际标准,ISO/TC215发布4项中医药国际技术规范。中医药行风建设和党建工作呈现新气象。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中医药系统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形成了从严从实的良好氛围。

(二)“十三五”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中医药发展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将中医药发展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激发出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潜力和活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中医药特色作用。中医药注重整体观、追求天人合一、重视治未病、讲究辨证论治,符合当今医学发展的方向,适应疾病谱的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带来广阔前景。中医药以其绿色生态、原创优势突出、产业链长、促进消费作用明显的特点,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将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不竭动力和源泉。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将为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十三五”时期,中医药发展处在能力提升推进期、健康服务拓展期、参与医改攻坚期和政策机制完善期,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服务体系、模式和机制还不能完全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基层发展薄弱,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中医药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色优势淡化,学术发展缓慢。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人员短缺,中医药人员中医思维和人文素养尚需加强。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中医药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发展中医药的指示精神,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协调发展为重点,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核心,勇攀医学高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全面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继承创新,增强发展实力。把继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一切工作,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凝聚发展力量。统筹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城乡、区域、国内国际中医药协调发展,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完善政策和机制,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中医医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市场在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特色优势,提升发展质量。充分体现特色,全面继承发扬中医药理论、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优势,坚持在治未病中发挥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发挥核心作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保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大幅提升,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人民群众获得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显著增强。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提升。

——中医药发展支撑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及重大疾病攻关取得明显进展。建立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以及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中医药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服务技术不断创新,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品质更加优良,带动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中药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中医药发展更加包容开放。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医药文化进一步繁荣。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建立长效可持续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中医药与多学科的合作日益深入,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快速推进。中医药法律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行业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服务。

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省(区、市)要建设好省级中医医院,每个地市级区域原则上至少设置1个市办中医医院,每个县级区域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促进社会办中医加快发展,到2020年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服务量力争达到20%。鼓励社会力量优先举办儿科、精神(心理)科、妇科、外科、骨伤、肛肠等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鼓励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地市级以上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置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有条件的传染病院等其他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科。

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评审评价体系。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三级中医医院要充分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能力与研究能力。二级中医医院要不断提高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精神疾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做好疑难复杂疾病的向上转诊服务。加强专科专病防治网络建设,依托现有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科室支持形成一批国家和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在防治疾病中发挥示范作用。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队伍和条件建设,建立应急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加强中医护理人员配备,提高中医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水平。创新中医医院服务模式。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扩大服务覆盖面,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县级中医医院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提升中医特色诊疗和综合服务能力,夯实分级诊疗基础。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信息化得到加强,中医诊疗量占诊疗总量的比例力争达到30%。大力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加强对口帮扶,三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中医医院,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县级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开展县乡一体化服务。开展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试点。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到2020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促进中西医结合工作。围绕中医诊疗具有优势的重大疑难疾病及传染性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开展中西医临床协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目标同向、协作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机制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地方开展不同层级的中西医临床协作培育工作,营造中西医深度融合氛围,建立长效可持续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继续深化全国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强化院内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内涵。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发挥各自优势,支持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方法培训推广,提升基层运用西医和中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

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将民族医药发展纳入民族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民族自治地方举办民族医医院,鼓励民族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民族医药科,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族医医院和诊所。加强民族医医院内涵建设,支持民族医特色专科建设与发展。结合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和自身特点建立并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执业准入及管理制度。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保护、理论研究和文献的抢救与整理。加强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和高等院校开办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研究生教育。推进民族药标准建设,提高民族药质量,促进民族药产业发展。

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支持中医医院康复科和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在社区康复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

(二)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提升医疗机构治未病能力,拓展治未病服务领域。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动建设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中医养生保健基地。形成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到2020年,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30%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治未病服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50%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覆盖人群不断扩大。

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保险产品,通过中医健康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等方式,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传,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鼓励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组织,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将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信用信息平台。推动负面清单制度和第三方认证,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模式。

(三)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全面深化继承研究。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系统整理发掘中医药古籍精华,研究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编纂《中华医藏》。全面系统继承当代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挖掘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药。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利用。加强中药验方收集、保存、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推进理论与技术创新。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阐释中医药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开展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辨证论治方法。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的核心内涵,加强对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治未病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加强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制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形成一批基于中医理论的诊疗仪器与设备。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模式,研发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的中药新药,推动重大新药创制。

促进协同创新。建立以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核心,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平台)为支撑,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布局。实施科技项目,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建立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制度,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加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提高转化效率。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发展,引领中医药自主创新国际主导权。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终身教育体系。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中医药院校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开展中医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健全中医药毕业后教育制度。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到2020年,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医临床医师接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比例达到100%,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获取学分达标率达到90%。

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等。

人才培养、聘用工作。加强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到2020年覆盖所有县。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开展基层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鼓励毕业生、离退休老中医药专家、在职在岗中医药人才到基层服务。

推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着力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支持中医药学科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推进中医药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等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中医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和各类中医药管理人员培训,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药管理人才。

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岗位设置,逐步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相关职业(工种),建立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技术技能人才。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破除束缚中医药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中医药人才发展治理体系。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不同岗位要求的人才标准,完善体现中医药行业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推进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级名中医等评选表彰制度。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保障机制,加大中医药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五)弘扬中医药文化。

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宣传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理念,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形成良好行业风尚。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机构文化建设,塑造中医药行业特有的人文环境。

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丰富传播内容和方式,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加强中医药文化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创作中医药文化精品,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健身等有效融合,打造优秀中医药文化品牌。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加强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医药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推进中药保护和发展。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建立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覆盖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的资源监测网络。突破一批濒危稀缺中药材的繁育技术瓶颈。保护药用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中药制剂原料精细化利用和生产过程资源回收利用,有效提升中药资源利用率。开展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临床综合评价试点。建设一批集初加工、仓储、追溯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中药材物流基地,建立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制定国家道地药材目录,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发展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储藏技术标准,利用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手段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提高规模化、规范化水平。支持发展中药材生产保险。推动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化精准扶贫。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中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中药标准化支撑服务体系,引领中药产业整体提质增效,切实保障百姓用药安全有效。推动建立常用中药饮片供应保障体系。实施中药振兴发展工程,提升中药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立绿色高效的中药先进制造体系。

(七)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与养老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有条件的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鼓励和支持中医医院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以品牌、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资源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新建、托管协作举办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开展上门服务、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中医诊疗、养生保健等服务。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政府积极引导,强化市场作用,推动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初步构建起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开发和丰富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和产品,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进一步优化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环境,推进标准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规范,促进健康有序开展。不断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健全中医药法律体系。推动《中医药法》颁布实施,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和部门规章。推进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制定实施中医药行业“七五”普法规划,重点围绕中医药法的释义和宣传工作,广泛开展普法专题培训。建立完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分类和执业管理、中医医疗机构分类和管理、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中医药特点、相对系统完整、与中医药发展相适应的中医药法律体系。建立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建立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政策研究运行机制,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组织实施一批政策研究的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提高转化应用水平。加强政策研究队伍和基地建设。开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工程,重点开展中医基础通用标准、技术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推广与应用。系统开展中医治未病标准、药膳制作标准等研究制定。健全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中药临床使用指南及道地药材、中药材种子种苗等领域标准制修订。加快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提升标准化支撑能力,加强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建设,依托现有机构建立标准化研究中心,培养专家队伍。强化标准的应用推广,开展中医药标准应用评价。发挥学术组织、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推广培训,推动中医药标准有效实施。

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实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实现重点业务信息共享。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推进“互联网+中医药”行动计划,促进中医药各领域与互联网全面融合,实现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完善中医药信息统计制度建设,建立全国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体系。加强中医药监督体系建设。完善中医药监督管理工作相关法规标准,加强中医医疗服务、养生保健服务、中医医疗广告和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完善中医药监督行政执法机制,加强能力建设。逐步开展中医医疗服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药材、药膳服务及产品、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从业人员等认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高水平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和监督信息数据平台。引导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行业社会团体等积极采用认证制度。

(九)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配合国家总体战略,制定并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服务外交、促进民生、密切人文交流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实施中医药国际专项,做好区域布局,支持各类优秀中医药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成立中医药中心,面向当地民众提供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理论、文化、服务融入沿线各国卫生体系。以医带药,针对不同国家的药品规管制度,推动成熟且有中药材资源充分保障的中药产品以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种方式在沿线国家注册,形成知名品牌,扩大中药产品在沿线市场所占份额。打造高水平合作机制与平台。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订,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巩固和拓展双边合作机制,加强传统医学政策法规、人员资质、产品注册、市场准入、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交流沟通和经验分享,为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走出去”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举办高级别论坛,支持开展学术交流、文化传播、海外惠侨等大型活动。

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在境内外设立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鼓励有条件的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面向境外消费者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提高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质量和水平,吸引境外留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临床实习,鼓励中医药院校赴境外办学,将中医药教育纳入境外高等教育体系。整合中医药科研优势资源,支持开展高水平国际多中心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区谈判,降低中医药产品和服务海外准入壁垒。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

按照中医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级中医药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切实加强中医药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国家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各地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中医药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加强沟通交流、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中医药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与其他医疗卫生投入相衔接,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加大中医药扶贫开发力度,资金投入向基层、困难地区适当倾斜。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扩大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用地供给。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研究制定并实施差别化的医保支付、价格调整、绩效考评等政策,着力建立起维护公益性,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公立中医医院运行新机制。推进深化人事编制改革,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短缺专业人才以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人员,可由医院采取考核的方式予以公开招聘。制定实施全国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医疗服务特点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探索按病种、按服务单元定价,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充分体现中医和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合理确定中医病种付费标准,鼓励将在门诊开展比住院更经济方便的部分中医病种门诊治疗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进一步增加中成药品种数量,不断提高基本药物中成药质量。继续落实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和控制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等政策。积极推动公立中医医院参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将中医医院门诊中医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满足人民群众首诊看中医的需求。

(四)做好规划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从中医药发展国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将中医药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推动中医药协同发展。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牵头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跟踪监测、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第五篇:2010年能源局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今年的工作任务是很重要的,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做为全国能源大省,在“十一五”期间,陕西省按照国家对能源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国公务员在线)以科学发展

观为统领,坚持大型化、国际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了全省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现在,我们即将进入“十二五”时期,但是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所以开展“十二五”规划思路的研究工作变得至关重要,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一部署,陕西省研究制定了能源“十二五”规划思路。

一、“十一五”期间我省能源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科学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加大能源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区域供水、交通和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了能源开发利用需要。陕西省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原煤、原油、天然气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构成为75.9:15.4:8.4,与相比,煤炭比重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上,石油略有下降,天然气持续增长。同时,陕西省能源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及发电量分别达到2.8亿吨、2370万吨、103亿立方米和89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7%、10%、11%和10%。

(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

“十一五”以来,陕西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相继建成了一批能源重点项目,加快了煤油气产能及电源建设步伐,为建设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区奠定了基础。煤炭新建现代化矿井21处,改扩建7处,技改11处,产业升级3处,新增产能9432万吨。石油新增探明储量5.8亿吨,新增产能1000万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储量2300亿立方米,新增产能40亿立方米。电力新增装机1228万千瓦,其中陕北“西电东送”360万千瓦。同时,陕西省顺利推进能源民生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农村电网改造面达到89%,解决了2万户、8.5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建成蓝田、安塞等14个农村电气化县。大力实施“气化陕西”工程,开工建设宝汉线、咸宝复线、西气东输二线联络线等长输管线,建成合阳、吴起等12个县城市管网,实现了21个县城通气,预计2012年全面实现“气化陕西”目标。

(三)大型企业集团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与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合作不断深化,先后与华能、大唐、神华、华电、中煤等8个中央大型企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八大集团承诺在陕投资总量达到1万亿元以上,目前完成投资1000亿元左右,实施的项目涉及煤炭、电力、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及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为科学开发能源资源发挥了引领作用。

四是规划和配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先后编制完成了《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陕西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永陇矿区麟游区、吴堡等矿区总体规划及彬长矿区规划修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划体系。研究制定了《陕西省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实施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了能源资源的有序开发。配合神华、华电等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编制完成了在陕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陕西“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陕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稳步提高煤、油、气等一次能源产品产量,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和煤炭生产与煤机制造一体化,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实现能源强省目标。加快实施“大能源、大布局、大通道”建设,统筹好各种能源建设发展规模和时序,统筹好重点能源开发区的布局和定位,统筹好能源输送骨干通道的规划建设,形成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陕南水电核电健康有序发展的格局。积极推进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核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培育新兴能源产业,着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多元化和高效化。大力提升能源科技研发能力,推进先进技术示范和应用,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在未来能源发展与竞争中占据优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有序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和完善“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生态保护机制,实现资源、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陕西初步拟定的“十二五”能源发展政策措施

(一)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领域的改革,真正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建立生态补偿修复机制,建立“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管理机制,推行强制性绿化达标。进一步规范资

源管理,全面推行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强已配置资源的后续管理,确保用于转化。

(二)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基础配套建设,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各类在建项目按计划建成投产。加大能源化工项目调研储备力度,做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组织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实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国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三)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继续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加大采煤沉陷治理力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所有大型燃煤电厂必须安装使用脱硫除尘装置,并逐步实现脱硝。超前研究二氧化碳等大宗排放气体的综合利用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四)进一步改善宏观管理

促进能源投资多元化,扩大能源重点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规模。建立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向能源产业。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采矿、节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新技术,扩大能源重大工程的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能源产业对外开放步伐。

(五)切实加强政策引导

及时发布产业发展预警,引导企业理性投资,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施加快结构调整的激励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能源化工科技进步。加强能源化工产业重大政策研究,解决影响加快发展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意见》,促进新能源较快发展。

下载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做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做好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