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说课doc.(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2:0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伯牙绝弦.说课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伯牙绝弦.说课doc.》。

第一篇:伯牙绝弦.说课doc.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善于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于是,摔破古琴,断绝琴弦,终生不弹琴了。伯牙绝弦,喻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真知己的境界。

二、说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汲取,让学生充分感受文言文之美。

说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学生能读通课文,能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核心目标:学生理解重点字,弄懂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延伸目标:学生能体会知音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境界,能感受失去知音后的悲痛欲绝。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悟相结合,读懂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二)探究理解,感悟偶遇知音之喜。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把说话的权利充分交给学生。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说话,让学生读书,让学生谈感受的方式理解课文。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关键字,适当增加课外知识,补充偶遇资料,感受伯牙偶遇子期之喜。

(三)深入理解,感受痛失知音之悲。

在学生充分感受伯牙偶遇知音之喜的情感基调下,补充痛失知音的资料,让一喜一悲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如临其境,情感喷薄而出,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最后一句.。造成水到渠成的学习效果。

(四)情感升华,背诵积累。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学生聆听,感受音乐之美,朗诵全文,背诵全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六、说反思

第二篇:《伯牙绝弦》说课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短短77个字,共5句话,第1句总起,第2、3、4句顺承而下,第5句急转而合。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内容比较短小、浅显,因此,我采取了“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开门见山、揭题导入→感情朗读,理解大意→讲述故事,感悟知音→补充诗歌,欣赏乐曲。

(一)开门见山、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老师提出问题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问题激疑,设置悬念,引起阅读期待。

(二)感情朗读,理解大意

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文言词的拗口是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第一道障碍,因此在读上下了狠功夫,从自读到指名读、老师范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都不能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我先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朗读理解、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交流自己的理解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不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理解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让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三)讲述故事,感悟知音

学生了解了全文大意之后,再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出来,就将课文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接着,引导学生感悟感悟知音和知音文化。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假如你是伯牙,得遇钟子期这样的朋友,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拿起笔来,写几句。

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

”(5)感情升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江之边,他见到的是一座冰冷的墓碑。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齐读。

(四)补充诗歌,欣赏乐曲

补充俞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一首短歌、薛涛的《寄张元夫》、牟融的《写意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学生欣赏,在欣赏中诵读这两首古诗,熟读成诵。

伯牙绝弦

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第三篇:评课伯牙绝弦

善哉!实哉!美哉!刘芬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评课稿

今天听了刘芬老师的教《伯牙绝弦》一课颇有些感触。是呀,知音难觅,伯牙为失友人而悲痛绝弦,其实作为一名上课的老师,又何尝不想遇到心中的知音。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浅见,虽不一定能成为刘老师的知音,也权当是自己的一次学习机会罢了。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走进吴老师的课堂,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刘老师的课,之所以给大家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她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她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进入课堂,刘老师先用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然后就用深情款款地语调说:“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资料引进与氛围营造合二为一。古画、古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学习古文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伯牙和钟子期两位人物的身份对理解知音的含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举两得,善哉!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展音韵

对小学生来说,接触的文言文不多,文言词的拗口是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第一道障碍。为了推开这个“拦路虎”,刘老师在读上下了狠功夫,整堂课,引导朗读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令我印象最深还是刘老师那句话“同学们,我们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能读出其中的味道!”的确,文言文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刘老师这样一步步搭建朗读的阶梯,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指导得扎扎实实。用心良苦,实哉!

三、抓重点——细嚼慢咽品意境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刘老师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琴吗?通过想象谈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师生的情感都得到了升华:那就“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情景交融,美哉!

四、品文化,高山流水悟知音

《伯牙绝弦》,正是这样的“定篇”。其语文核心价值正在于“知音文化”的阐发和传承中。教材编排中的“资料袋”,正是对知音文化传承的一种自觉担当。才军的设计,所以精彩,正源于他本人对“知音文化”这一语文核心价值的阐幽探赜、高屋建瓴上。知音文化滥觞于《伯牙绝弦》,“高山流水”则成了“知音”的文化标识。我们从全课的教学流程中,就不难窥见这种知音文化的传承秘妙。课的结构大体上与《高山流水》的曲式相应,分“起、承、转、合”四段,一波三折、风生水起。“课起”为“纵情吟诵识知音”,“课承”为“高山流水明知音”,“课转”为“破琴绝弦祭知音”,“课合”为“千古传唱怀知音”,显然,知音文化作为全课主线,起到了穿针引线、凝神聚气、融会贯通的作用。在具体的课堂策略上,老师巧妙地将教材的资料袋梳理成在时间长河中川流不息的五个知音文化节点,以一种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一帧一帧还原故事画面和场景,配以原汁原味的古文诵读,将知音文化演绎得荡气回肠、扣人心弦。

再如,板书的设计,通过呈现“志、念、心”和“知音”,擦去“志、念、心”和“知音”,最后又重书“知音”这样一种一波三折的教学艺术,将这一古典情怀的当代守护与守望,挥洒得既含蓄蕴藉又酣畅淋漓。凸显了“知音文化”,你就成了课程的知音。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刘芬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学生和听课教师们的心弦,让大家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在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正是刘芬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第四篇:伯牙绝弦微课教案

《伯牙绝弦》微课教案

吴都小学 吴婷

一、教学背景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讲述的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赞美了朋友间纯真的友谊以及知音难求的感慨。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突破“绝弦”这个重难点来让学生感受“知音难觅”这个主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悟“绝弦”,感受伯牙与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真情。

2、能力目标:积累经典诗文,感受知音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教学重难点:

感悟“绝弦”,感受伯牙子期之间的真挚友情。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你们好,这节微课的重点是讲解伯牙为何要“绝弦”?从“绝弦”这一举动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二、突破重难点

1、出示课件(课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读完课文之后,我们知道,伯牙是一位琴技高超的乐师。正所谓曲高而和寡,一直以来都苦于无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音。直到有一天,他在山中弹奏《高山流水》时,路过的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曲中描绘的是“峨峨兮志在高山”“洋洋兮志在流水”的胸怀和抱负。伯牙终于觅得一位知音懂己之人。这就是传说中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课件出示相关故事)

3、人生在世,知音难求;琴中之志,惟子期能懂。于是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五再会。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去世。

4、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注解:

子期不幸去世,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懂得欣赏他琴音的知己了。于是就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终身不再弹琴。

5、被誉为“琴仙”的伯牙,把琴当作生命,把音乐当作生命的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 出示:

与子期相识时,他曾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子期去世后,伯牙悲痛欲绝,感觉世上再无人能真正知他懂他。

“绝弦”意味着他的音乐再无人能够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够明白。

伯牙“绝弦”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子期的怀念,更是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三、小结

1、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此知音,绝弦又何妨!

第五篇:《伯牙绝弦》 微课教案

《伯牙绝弦》微课教案

顺德区

容桂街道 容山小学 康琳

一、教学背景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一篇古文。叙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赞美了朋友间知音纯真的友谊,获得知音的难能可贵。教学时,我设计了“三叹一悟”突破“友情珍贵感悟”这个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伯牙琴技之高明,从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感悟俞伯牙钟子期之间真诚的友谊、体味“知音难觅”“知音可贵”

三、教育教学方法

感情朗读 句式练习谈感悟

四、教育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半节课学习。

首先通过想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所呈现的画面,来突破第一叹“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他们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的关系我们就叫做——知音。”

接着通过一个问题“钟子期仅仅听懂了伯牙的琴音吗?”将学习指向子期不但懂“伯牙的曲还懂伯牙的心,”突破“二叹知音”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

(二)、突破教学难点:“三叹知音”

下面着重介绍“三叹知音” 教师引出话题:师:伯牙善鼓琴,他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曰——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出示课件)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萧萧落木——(指课件,让生齐读)

生: 茫茫沧海

连连飞瀑

瑟瑟秋风

悠悠云朵

绵绵春雨

蒙蒙烟雨

漫漫黄沙

皑皑白雪

“伯牙善鼓琴,他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学生此时对短文已有一定认知,回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熟悉文内语句之后,教 师将问题指向课外延生:“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萧萧落木——(指课件,让生齐读)

茫茫沧海

连连飞瀑

瑟瑟秋风

悠悠云朵

绵绵春雨

蒙蒙烟雨

漫漫黄沙

皑皑白雪

教师引领学生在情景中改写语句、升华情感:“你们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落木,你赞叹:“善哉,萧萧乎若落木!”(这句由师生共同完成。)

继续练说“师说,当伯牙鼓琴志在沧海,钟子期曰——学生回答:“善哉,茫茫兮若沧海!”

师说:当伯牙鼓琴志在飞瀑,钟子期曰——学生回答:“善哉,连连兮若飞瀑!”

以此方式练说出示的词语之后,尝试放手,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可能志在哪儿?

用“伯牙鼓琴志在------子期曰:善哉,---兮,若-----” 这个“由领到扶到放”的教学过程,不但让学生进行了古文的句式练习,而且第三次突破了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他们之间的友情也随之升温到最高点。

教师抓住时机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学生再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结语: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学生接:知音!

师:“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以此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生:知音!

(三)、悟读“痛”

在情感的最高点,形成情感的对撞: “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i伯牙悲痛万分,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指生(2人)读。

3幻灯出示“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无人应和;随机请学生读如下语句:“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无人应和;伯牙鼓琴志在落木,无人应和;伯牙鼓琴志在白云,无人应和----天地间只剩下,孤独的伯牙”

4、师:“在子期的墓碑前,伯牙久久的站着,他心中有千言万语,只化做这首短歌”让我们师生共读。

(四)、破琴绝弦祭知音

1、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四、教学总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生:(齐答)没有!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生:(齐答)没有!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下载伯牙绝弦.说课doc.(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伯牙绝弦.说课doc.(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伯牙绝弦评课稿

    善哉!实哉!美哉! ——听《伯牙绝弦》一课有感 今天听了罗延香老师上的《伯牙绝弦》。我听过后颇有些感触,是呀,知音难觅,伯牙为失友人而悲痛绝弦,其实作为一名上课的老师,又何尝不......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 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就是周丹老师在《伯牙绝弦》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周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

    伯牙绝弦模拟课堂说课[五篇范例]

    25 伯牙绝弦 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春秋时期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歌颂......

    伯牙绝弦 教案

    古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意,子期死, 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列子·汤问》《伯牙绝弦》教案“伯牙鼓琴,六马仰秣”是人们熟知的......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意思。 3、通过朗读,......

    《伯牙绝弦》教案

    伯牙绝弦 执教年级:五年级 执教教师:纪国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能说出伯牙与子期间的“知音”关系,说出伯牙为何要绝弦。 3......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常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最近我发现我们的汉语言中的一些词汇特别美,让人一看,就能想象出事物的......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1、(1)师用多媒体出示一组词语:峰峦雄伟、高大巍峨、高耸入云、峰峦叠嶂、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千峰万仞、危峰兀立、孤峰突起 (学生读) (2)师: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