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笔试技巧与应试指南
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技巧与应试指南(上)
一、参试者的知识素质结构
对于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在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高层次领导者的知识面要宽,低层次的要专。总起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
它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第一层级。人们通常所说的领导者的知识面应当宽一些,基本功
应当扎实一些,主要是指基础知识这个层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等基础理论,应当有比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融会贯通,能够用以指导工作,这既是革命化的要求,又是知识化的要求。
2.毛泽东思想。领导者要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明晓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邓小平理论。领导者要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理论精髓,并用以指导各项工作。
4.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5.对于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知识面要比较广。因为领导者需要认识和处理的问题包罗万象,涉及各个领域,工作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要求知识的多样化,除了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史、地理、数学、理化、生物、外语等基础文化知识外,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方面,诸如天文、地质、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法律、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艺术、军事等专门知识,也要有所了解。
6.对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实际知识也要比较熟悉,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
(二)专业知识
它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核心。专业知识主要是指本部门、本单位的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领导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就领导者本身来说,要精通包括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科技管理、人才学、领导科学、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门知识。
二、笔试内容分类 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笔试部分,主要分为公共知识笔试和专业知识笔试两部分。
(一)公共知识笔试
公共知识笔试的主要内容包括: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该部分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测试应试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原理,观察、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测试应试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水平以及运用其理论分析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2.毛泽东思想。该部分考试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邓小平理论。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党史党建。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党的历史和党建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并通过总结党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运用党建学说的基本理论,研究和解决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及党的自身建设重大问题的能力。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6.行政管理与领导科学。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行政管理与领导科学基本概念的了解、基本理论的掌握以及运用有关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法律知识。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了解和掌握法学基本理论、我国法律的基本制度和部门法基本知识的程度,以及相应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和依法行使法定职权的能力。
8现代科技。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以及前沿问题的
了解程度。
9国情国策与时事政治。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对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中国 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时事政治的了解程度。
10.公文写作与处理。该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测试应试者熟悉和掌握公文的基本种类、基本功能和写作的基本要求,公文的行文规则、语言运用和写作基本程序、公文处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的程度。
(二)专业知识
前面讲的公共知识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一般要求,它反映了一个领导者的文化层次,而领导者的专业素质则体现了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和开展某项活动的能力,它所反映的是一个领导者的文化类别。
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专业知识的考试目前主要按行业分类,共分12个大类,每个大类又细分为多个小类。具体是:
l.党务类: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机关党的工作。
2.经济管理类:宏观经济、内外贸易、交通运输、体改、统计,物价、工商等。
3.财经管理类:财政、金融、税务、审计、保险、证监等。
4.科技管理类:科技、环保、技术监督等。
5.文化教育类:教育、文化、文物、体育、广播电视、新闻等。
6.农林、水管理类: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气象等。
7.卫生健康类:卫生、计划生育、医药、防疫等。
8.司法类:司法、公安、检察、法院、监察等。
9.劳动人事类: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等。
10外交外事类;外交、侨务、对台事务等。
11群体工作类:工、青、妇等。
12行政类:民政、宗教等。
关于专业经验,考试大纲的要求是:
1.报考副县(处)、正县(处)级职务的,一般应在45岁以下,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报考副局(地、厅)、正局(地、厅)级职务的,一般应在50岁以下,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报考副县(处)、正县(处)级职务的,需分别担任正科。副县(处)级职务2年以上;报考副局(地,厅)、正局(地、厅)级职务的,需分别担任正县(处)、副局(地、厅)级职务3年以上;任副职5年以上且特别优秀的,也可报考上一级副职。3.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报考县(处)级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当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和2年以上相应的领导工作经历;报考局(地、厅)级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具备8年以上工作经验和5年以上相应的领导工作经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可根据拟考职位的需要,适当放宽资历条件。
关于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则按岗位要求设定。
三、笔试技巧
笔试是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的重要环节。笔试的特点是考生通过解答试题,让主考机关了解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众多考生同时临场,有统一的、较客观的评判标准,省时高效,经济易行。但笔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考生不能直观地向招考机关展现自己,而要通过卷面展示自己,因此,有必要了解几种常用的技巧。
(一)了解阅卷者的心理
考试一般都要专门制定评分标准,包括标准答案或有关评分要点及各解答步骤的分数分
配方案等。评分标准是阅卷者评分的依据,它要求阅卷者按评分标准严格评分,以保证评分的一致性。从理论上讲,评分标准应该是合理的、科学的,这样才能保证评分结果和考试结果的可靠性。然而,由于阅卷者有各自不向的评分原则。因此,往往在不同的人心里又有各不相同的评分标准。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用“你给试题分配分数的原则是什么”的问题分别询问24位阅卷者,结果竟有10多种回答。可见,在给试题分配分数上,评卷人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
阅卷中的认识过程就是阅卷者知觉和思维的过程,这里的知觉主要是指对考生答卷的知
觉。在阅卷时,由于阅卷者与考生是相互隔绝的,因而,后者是次要的,有时不起任何作用。阅卷中的思维主要是指比较、判断、分析和综合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人们在知觉
过程中要遵循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这些规律,当客观事物只有部分作用于感官时,人就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补充,知识经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存在差异。在阅卷时,阅卷者对考卷的知觉有知觉者主体经验作参考,知觉的结果与客观现实中答卷的好坏并非完全一致。因此,知觉对阅卷时评分的客观性有一定影响。
从阅卷者主观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知觉是以观察为主的,而这种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伴有积极思维活动的,阅卷(评分)就是要根据标准对考生每道题答案的对错进行判断和评估并赋予相应分值。其中包含了记忆、分析、综合、比较和判断等行为。分析是指把事物的个别属性分解出来,比如,在给作文评分时,既要把作文分成若干段落来思考,又要对作文的卷面、词句、内容、特点等分别来看;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比如,对作文评分时,经过对作文的分析之后,要把作文各部分、各种属性综合起来看,形成对作文的整体认识;比较是把事物的某些属性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差异,比如将考生的答案与评分标准比较,在考生的答案之间作比较;判断就是对事物进行最后定论,对试卷作何意见,评多少分。
目前,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的试题类型主要有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类。前者比较简单,比如判断题,阅卷者只需将考生答案与标准答案对照一下,便打分,几乎不加思考,即使外行人也能完成,一般不容易出现差错,有偶然性的差错也很容易纠正,对这类试题现大都采取计算机阅卷的方式,对于后者,阅卷者的心理过程就复杂多了,上面所说的知觉。分析、综合、比较和判断在阅卷中都可能存在,环节越多,过程越复杂,阅卷者的差异就越大,阅卷者情感过程中的爱好或厌恶、心境、美感、理智感和意志过程中的自制力以及个性心理等都能产生影响。最典型的是在评作文题时,阅卷者需要对卷面、立意、意境、结构、层次、语言及文字作出判断,这样,不同的阅卷者,所给的分数必然有差异。
(二)根据阅卷心理形成应试策略
l.卷面务整洁,字迹力求工整
由于阅卷人对考生是陌生的,阅卷人对考生的了解只是通过一张试卷,因此,考生在试卷上要下一番功夫。考生在答题时,按照规范的格式书写,又没有乱涂乱画,字写得认真且清晰,阅卷人看起来既省力又省心,整洁的卷面。工整的字体首先给阅卷入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可能产生光环效应,对提高自己的成绩是有利的。另外,阅卷是一种艰苦的脑力活动,长时间的评阅工作必然会使阅卷人身心疲劳,智力活动效率下降,如果考生字写得潦草,又乱涂乱画。且不按照规定的格式答题,必然引起阅卷人的烦躁情绪,影响评分的结果。因此,只要时间允许,一定要认真书写,字体未必像书法艺术那样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至少应清晰可辨。
2.答案简明扼要.切忌画蛇添足
一般情况下,正确因行标准答案是以要点或纲目的形式出现的,否则试卷和试题评定就会因人而异失去统一的标准。由于阅卷者对评分标准的顺从,标准答案之外的观点,除非确属高见,且能得到大多数阅卷者的认可,否则难以得分。实际上,由于每个阅卷者在个性上的差异和认识上的差别,标准答案之外的观点受到一致认可的机会是不多的。因此,考生答题一定要简明扼要,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即可。对要点的解释要准确,若解释不对,还不如。
3.做题先易后难,以求得到鼓舞
实践表明,成功的经验可以使人的心理需要和期望得到满足和实现,产生愉悦感和良好的情绪,使人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增强信心,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状态。反之,则会使人灰心丧气,产生一种挫折感,降低人的活动能力,难以进入积极的心理活动状态。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先要通看一遍试卷,心中有数后,按先易后难的顺序答,力争在不断满足、不断激励中愉快地完成全部试题。如果遇到一时解不开的题目,暂时抛在脑后,等完成其它题目后再做。
4.要准确,力争一次成功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定势性倾向,先前所进行的心理活动往往影响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方向,使人习惯于按照业已形成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如果已经出现了错误,往往是很难发现和纠正的。因此,在答卷时,要把求准放在第一位,在求准的基础上求快,并且求准应立足于一次成功,即使放慢一点速度也争取一遍成功,这样就省去了反复检查的功夫。如果抱着“反正后面还要检查”的态度草率从事,不但难以保证答题的准确性,而且浪费了许多时间,可谓欲速则不达。
5.尽量做到最后复查一遍
考试是一种紧张、复杂的智力劳动,总免不了犯错误,最后复查一遍是避免错误很有效的办法。试卷答完之后,头脑因得到相对的放松而较为清醒,因而,更容易发现在答题过程中注意不到、考虑不周的一些问题,提高试卷的准确度。在复查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解答上,避免思维定势的干扰,故多采用逆向检查法和变换方式检查法,前者指不从其正面按部就班、循老路前进,而是从其反面一步一步地进行反证;后者则是用与原来不同的方式解答同一问题,如能殊途同归爪可以确定答案是正确的。
(三)注意通免常出现的差错
在笔试过程中,有些题目并不是不会,很可能由于失误而出现差错,下面分析其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以提醒考生在考试中避免。
1.选择性差错
这是在各类考试中常见的现象。考试时,如果考生对心理焦虑程度控制失度,就会引起对卷面解题信息感和灵敏度的下降。当出现外形、意义相近,但特征、本质内容有差异的相似试题时,很容易被相似因素所迷惑,造成信息感知的“错觉”,进而出现解题失误,另外,由于对题意理解不全,没有把握问题的精神实质,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动手做题,也容易出现失误。为此,考生在接受解题信息时,首先,必须调整情绪,保持心绪的平静,防止因焦虑过度而感知能力降低。其次,要认真审题,在弄清试题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试题的含义及提问角度,再进行本质特征的比较,弄懂试题提问的目的及解答要求,然后,再细心拟定作答内容,从而准确解答。再次,平时复习备考,掌握考试内容时,必须注意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严格区分相近的问题,力求甚解,切忌望文生义,胡编乱造。
2.遗忘性差错
考生由于记忆发生故障,眼瞅着问题复习过,但又记不起来了。这是因为:第一,考生在接收知识信息时,对考试目标、内容、要求等不甚明确,在生理、心理、时间、备考内容等方面与考试的需求对应性较差,在考场上出现原先贮存信息的消失,或信息联络的暂时中断。第二,考生解题时注意力分配不当,引起记忆模糊或不完全。第三,正巧进考场的那段时间记忆能力较差。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必须注意两点:备考时尽可能使备考内容与考试内容相对应,并有意识、有规律地进行应试生理机能和心理功能的适应性训练;在考场上要恰当控制情绪,合理分配解题注意力,不要做着这题却想着那题,防止出现短时遗忘造成信息联系的中断,万一答题中一时卡住,也不要焦躁,更不能胡乱拼凑。应暂时停止作答,迅速将注意力转移,等顺利解答了其他题目后,回过头来再集中回忆,或者干脆放下笔静坐几分钟,缓解一下紧张情绪,等冷静后再作答。
3.自是性差错
这类差错主要发生在那些骄矜和侥幸取胜的考生中。他们对试题的解答总是视难为易,以易解难,在审题时粗心大意,只看到问题的一方面,就立即作答,误将一些与解题非关联性的条件作为解题的已知条件,或者漏掉某些与解题紧密相关的要害内容,而单凭主观相象作答,致使解题失误,要克服这类差错,重要的就是要克服盲目自信。答卷时,应当见易思难,视易为难,认真细致,避免粗疏,镇定自若地解答。
4.猜测性差错
这类差错主要发生在那些缺乏主见和自信心的考生中。他们在解题时容易为他人的神情或暗示所左右,如遇到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或根本未理解题意等情况,便凭一时的感觉错误地推断,有的考生则以其他考生的面部表情、眼色等形式的暗示为依据判断是非,造成胡乱猜测。要避免此类差错,就要坚信自己意见的正确性,防止因他人暗示而造成应考失误,强化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贯穿于应考的全过程。
5.习惯性差错
这类错误主要由于考生受原有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影响所致,在考试时,一种惯性使考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解题思维引向定势,严重影响了能力的发挥。避免这类错误的方法是:消除紧张情绪,充分发挥想象力,避开思维定势的影响,根据试题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地设想答案,然后进行分析筛选,从而正确地做出解答。
(四)学会一些答卷策略
在考试过程中,如果确因知识或能力所限,对试卷上的题无能为力(或从未学过,或没能力做完),不妨采取一些小策略来应付。
1、增加一分也好,决不留下空白
由于参加考试的人较多,考生也许因一分之差而名落孙山。其实在考场上多得几分并不难。因为许多试题的评分标准不仅看最终答案,而且要看整个答题过程。考生即使对问题一知半解.也应尽力做答,不留空白,就有可能得分。一些主观性试题在评分时有变通的可能,如果考生一字不答,阅卷者也无能为力。考生对题目一定尽力去答,能走一走算一步,再说,试题本身往往就有正常的暗示作用,随着题目意思发一些议论,阅卷者在评分时说不定就可以从中“挖掘”出一些可以给分甚至符合答案的观点来,尤其是一些文史类的题目最为明显。
2.只要不倒扣分,不妨尝试回答
选择题一类的题目适合尝试着回答,一般情况下,答错了是不倒扣分的。越来越多的教育和心理学家相信,猜测和估算也是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许多研究证明,在标准化考试中,“勇于猜测的人”比“谨慎小心的人”更容易得较好的分数。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让400名考生回答两份等值的标准化测验题,第一次不鼓励猜测,第二次鼓励猜测,结果发现,第一次平均分数22。5分,而第二次则上升到46。2分,差距很大。从理论上讲,是非判断题,猜对的可能是50%,四择一的试题,猜对的可能占25%,而实际猜测所得分数往往要多,猜测大都有一定的线索,况且,考生对试题一无所知的情况是不多的。即使凭常识也可排除一些不正确的选择项。另外,在解答阅读理解性质的选择题时,题与题之间往往有一定的暗示,甚至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考生可以根据其中一肯定正确的选择去推论其它各题的选择,往往做对一个就全做对了。
另有一种特殊情况,若考生对有的试题一无所知,为求得一定得分起见,就把最终选择定在同一项选择上,即全部选A或B或C,这样其中肯定有对的,并且一般B(对的机会比A、D多,因为若A对,考生选择A后就不再往下看了,若D对,则浪费考生的做题时间,因此,一般把正确的答案放在B、C上。当然这只是通常的情况,没有规律。
3.根据题目所给分数科学分配时间,不要提前交卷
许多人考试失误是由于时间没掌握好所致。他们或者毫无时间观念,慢条斯理地答题;或者只着眼于字体工整,卷面整洁而精雕细做;或者被一难题缠住,无法脱身;或者先紧后松,唯恐答不完而草草从事,答完后才发现时间还早,而卷面上的字连自己都不认识……这都不可取。因此,考生要学会统筹安排时间,要把试题的数量、难度结合自己书写速度安排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不要被一题缠住,草稿尽可能简略,书写力求工整不错,若提前做完了,也不要提前交卷,要认真检查,哪怕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每检查一遍都会有所收获。
(五)客观性试题技巧
这种性质的试题在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中使用较多的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下面逐一介绍其解题方法。
1.选择题
包括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三种,其主要功能是有效考查应考者对所考科目知识掌握的广度,较全面地检测应考者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解这种题需要考生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判断能力,也需要冷静仔细地分析比较。答题时要掌握下列方法:(1)逐项淘汰。先认真读懂题干,再把题干与第一个选择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看两者是否相符,不符就转入下一项,若前三项都被淘汰,就可认定第四项是正确的。当然,若仅读了第一项就认定是正确的,最好也把其他选项浏览一遍,以保证确认的准确性。(2)印象确认。这适用于正误判断和程度差异判断两种性质的选择题,当你快速读一遍选择题的题干和选项后.如果某一个选项最先被确认是正确的,便可将此项定为正确项。(3)双向比较。即将备选项进行纵、横两个向度的比较,以各选项与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分辨出合乎题意的选项,通过这种向度的比较,能较好地避免因漏选或多选而失分。(4)两头收缩。即去掉大同,排除小异,将选择范围逐步收缩到最小,这最适用于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在设计时一般不以各项中都相同的某一点内容作为确立正确选项的依据,故可把“大同”的东西置于选项考虑之外。同样,某一个选项独有的特征也不可能是多项选择正确项的依据,这就可排除“小异”。两头收缩,作出正确判断。(5)大胆猜测。如果无法认定哪项正确时,不必太在意,不妨在分析的基础上大胆地猜测.这样既不会太浪费时间,也不会影响情绪。
2.判断题
其主要功能是考查应试者对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是对于各种近似易混概念、公式、事件等记忆、分辨能力的测验。这种题看似简单,但如果草率对待,思路不对,同样会造成错误。
(1)根据试题表现形式,确立答题思路。判断题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结论式,是非项的陈述本身就是一个判断句。另一种是推理式,是非项的陈述在前,题干在后。在答题时,要注意前者宜采用回忆、辨析、差别定义的思维路线,首先回忆需要使用判断的知识内容,再分辨是非,找出干扰因素,作出正确判断;后者需对是非项进行推理,然后根据推理得出结论。(2)把握题目的设错特点,判断题目的设错手段主要有四种:即前提错、事实错、逻辑错、结论错,当然还有其他设错手段。答题时,要把握好设错的特点,这样才能提高辨别错误的速度和准确性,无论如何,知要全面、细致理解题目陈述内容的含。,避免被迷惑。(3)重视作答小窍门。判断题的作答方式简单,因此必须要慎重,严格按要求作答,若需要改动,千万要处理干净,不要因涂改而产生歧义;不能在作答处划上对错两个符号,要大胆地判断;若有倒扣分的规定,更要注意。
3.填空题
其主要功能是检测应试者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侧重记忆、辨别等能力。填空题所测内容大都是必须准确记忆、辨别、理解,而又是易忘、易混、易错的内容。填空题的答案是唯一的,要用简明、准确、完整的语句作答,这当然需要记忆要准确,但也有下列技巧:(1)在答卷之前,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试题所叙述的内容与空白处应填写内容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着手按照先后顺序填写。(2)切忌填写的内容与题目本身的内容不相符。填空后必须重读一遍,看所填内容与题日本身的内容是否协调,意思上是否连贯、完整,是否有卡壳现象,若有要重新斟酌准确。(3)不能张冠李戴。如果题中连续设几个空,考生在答题时马马虎虎就可能出现此类现象。因此在作答时要注意答案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答案与前后相关内容的相容性,做到对号入座,避免答案全部正确而彼此位置颠倒所造成的失误。(4)逻辑上不能混乱。有些考题旨在检验考生对某些知识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程度,作答时一定不要随意改变逻辑次序,否则,即使填出也会因逻辑次序混乱而扣分。(5)要灵活运用联想、排除、对照、搁置等方法,恰当解决填空时所遇到的困难。
第二篇: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技巧与应试指南(上)- 1、参试者的知识素质结构
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技巧与应试指南(上)
一、参试者的知识素质结构
对于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在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高层次领导者的知识面要宽,低层次的要专。总起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
它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第一层级。人们通常所说的领导者的知识面应当宽一些,基本功
应当扎实一些,主要是指基础知识这个层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等基础理论,应当有比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融会贯通,能够用以指导工作,这既是革命化的要求,又是知识化的要求。
2.毛泽东思想。领导者要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明晓毛泽东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邓小平理论。领导者要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理论精髓,并用以指导各项工作。
4.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5.对于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知识面要比较广。因为领导者需要认识和处理的问题包罗万象,涉及各个领域,工作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要求知识的多样化,除了应当具备一定的文、史、地理、数学、理化、生物、外语等基础文化知识外,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其他方面,诸如天文、地质、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法律、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艺术、军事等专门知识,也要有所了解。
6.对于社会生活方面的实际知识也要比较熟悉,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
(二)专业知识
它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核心。专业知识主要是指本部门、本单位的技术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领导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就领导者本身来说,要精通包括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科技管理、人才学、领导科学、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门知识。
第三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笔试的技巧总结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笔试的技巧总结
笔试是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的重要环节。笔试的特点是考生通过解答试题,让主考机关了解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众多考生同时临场,有统一的、较客观的评判标准,省时高效,经济易行。但笔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考生不能直观地向招考机关展现自己,而要通过卷面展示自己,因此,有必要了解几种常用的技巧。
(一)了解阅卷者的心理
考试一般都要专门制定评分标准,包括标准答案或有关评分要点及各解答步骤的分数分 配方案等。评分标准是阅卷者评分的依据,它要求阅卷者按评分标准严格评分,以保证评分的一致性。从理论上讲,评分标准应该是合理的、科学的,这样才能保证评分结果和考试结果的可靠性。然而,由于阅卷者有各自不向的评分原则。因此,往往在不同的人心里又有各不相同的评分标准。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用“你给试题分配分数的原则是什么”的问题分别询问24位阅卷者,结果竟有10多种回答。可见,在给试题分配分数上,评卷人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
阅卷中的认识过程就是阅卷者知觉和思维的过程,这里的知觉主要是指对考生答卷的知觉。在阅卷时,由于阅卷者与考生是相互隔绝的,因而,后者是次要的,有时不起任何作用。阅卷中的思维主要是指比较、判断、分析和综合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人们在知觉过程中要遵循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这些规律,当客观事物只有部分作用于感官时,人就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补充,知识经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存在差异。在阅卷时,阅卷者对考卷的知觉有知觉者主体经验作参考,知觉的结果与客观现实中答卷的好坏并非完全一致。因此,知觉对阅卷时评分的客观性有一定影响。
从阅卷者主观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知觉是以观察为主的,而这种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伴有积极思维活动的,阅卷(评分)就是要根据标准对考生每道题答案的对错进行判断和评估并赋予相应分值。其中包含了记忆、分析、综合、比较和判断等行为。分析是指把事物的个别属性分解出来,比如,在给作文评分时,既要把作文分成若干段落来思考,又要对作文的卷面、词句、内容、特点等分别来看;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比如,对作文评分时,经过对作文的分析之后,要把作文各部分、各种属性综合起来看,形成对作文的整体认识;比较是把事物的某些属性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差异,比如将考生的答案与评分标准比较,在考生的答案之间作比较;判断就是对事物进行最后定论,对试卷作何意见,评多少分。
目前,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的试题类型主要有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类。前者比较简单,比如判断题,阅卷者只需将考生答案与标准答案对照一下,便打分,几乎不加思考,即使外行人也能完成,一般不容易出现差错,有偶然性的差错也很容易纠正,对这类试题现大都采取计算机阅卷的方式,对于后者,阅卷者的心理过程就复杂多了,上面所说的知觉。分析、综合、比较和判断在阅卷中都可能存在,环节越多,过程越复杂,阅卷者的差异就越大,阅卷者情感过程中的爱好或厌恶、心境、美感、理智感和意志过程中的自制力以及个性心理等都能产生影响。最典型的是在评作文题时,阅卷者需要对卷面、立意、意境、结构、层次、语言及文字作出判断,这样,不同的阅卷者,所给的分数必然有差异。
(二)根据阅卷心理形成应试策略
1.卷面务整洁,字迹力求工整
由于阅卷人对考生是陌生的,阅卷人对考生的了解只是通过一张试卷,因此,考生在试卷上要下一番功夫。考生在答题时,按照规范的格式书写,又没有乱涂乱画,字写得认真且清晰,阅卷人看起来既省力又省心,整洁的卷面。工整的字体首先给阅卷入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可能产生光环效应,对提高自己的成绩是有利的。另外,阅卷是一种艰苦的脑力活动,长时间的评阅工作必然会使阅卷人身心疲劳,智力活动效率下降,如果考生字写得潦草,又乱涂乱画。且不按照规定的格式答题,必然引起阅卷人的烦躁情绪,影响评分的结果。因此,只要时间允许,一定要认真书写,字体未必像书法艺术那样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至少应清晰可辨。
2.答案简明扼要.切忌画蛇添足
一般情况下,正确因行标准答案是以要点或纲目的形式出现的,否则试卷和试题评定就会因人而异失去统一的标准。由于阅卷者对评分标准的顺从,标准答案之外的观点,除非确属高见,且能得到大多数阅卷者的认可,否则难以得分。实际上,由于每个阅卷者在个性上的差异和认识上的差别,标准答案之外的观点受到一致认可的机会是不多的。因此,考生答题一定要简明扼要,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即可。对要点的解释要准确,若解释不对,还不如不解释。
3.做题先易后难,以求得到鼓舞
实践表明,成功的经验可以使人的心理需要和期望得到满足和实现,产生愉悦感和良好的情绪,使人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增强信心,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状态。反之,则会使人灰心丧气,产生一种挫折感,降低人的活动能力,难以进入积极的心理活动状态。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先要通看一遍试卷,心中有数后,按先易后难的顺序答,力争在不断满足、不断激励中愉快地完成全部试题。如果遇到一时解不开的题目,暂时抛在脑后,等完成其它题目后再做。
4.要准确,力争一次成功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定势性倾向,先前所进行的心理活动往往影响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方向,使人习惯于按照业已形成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如果已经出现了错误,往往是很难发现和纠正的。因此,在答卷时,要把求准放在第一位,在求准的基础上求快,并且求准应立足于一次成功,即使放慢一点速度也争取一遍成功,这样就省去了反复检查的功夫。如果抱着“反正后面还要检查”的态度草率从事,不但难以保证答题的准确性,而且浪费了许多时间,可谓欲速则不达。
5.尽量做到最后复查一遍
考试是一种紧张、复杂的智力劳动,总免不了犯错误,最后复查一遍是避免错误很有效的办法。试卷答完之后,头脑因得到相对的放松而较为清醒,因而,更容易发现在答题过程中注意不到、考虑不周的一些问题,提高试卷的准确度。在复查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解答上,避免思维定势的干扰,故多采用逆向检查法和变换方式检查法,前者指不从其正面按部就班、循老路前进,而是从其反面一步一步地进行反证;后者则是用与原来不同的方式解答同一问题,如能殊途同归爪可以确定答案是正确的。
(三)注意通免常出现的差错
在笔试过程中,有些题目并不是不会,很可能由于失误而出现差错,下面分析其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以提醒考生在考试中避免。
1.选择性差错
这是在各类考试中常见的现象。考试时,如果考生对心理焦虑程度控制失度,就会引起对卷面解题信息感和灵敏度的下降。当出现外形、意义相近,但特征、本质内容有差异的相似试题时,很容易被相似因素所迷惑,造成信息感知的“错觉”,进而出现解题失误,另外,由于对题意理解不全,没有把握问题的精神实质,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动手做题,也容易出现失误。为此,考生在接受解题信息时,首先,必须调整情绪,保持心绪的平静,防止因焦虑过度而感知能力降低。其次,要认真审题,在弄清试题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试题的含义及提问角度,再进行本质特征的比较,弄懂试题提问的目的及解答要求,然后,再细心拟定作答内容,从而准确解答。再次,平时复习备考,掌握考试内容时,必须注意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严格区分相近的问题,力求甚解,切忌望文生义,胡编乱造。
2.遗忘性差错
考生由于记忆发生故障,眼瞅着问题复习过,但又记不起来了。这是因为:第一,考生在接收知识信息时,对考试目标、内容、要求等不甚明确,在生理、心理、时间、备考内容等方面与考试的需求对应性较差,在考场上出现原先贮存信息的消失,或信息联络的暂时中断。第二,考生解题时注意力分配不当,引起记忆模糊或不完全。第三,正巧进考场的那段时间记忆能力较差。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必须注意两点:备考时尽可能使备考内容与考试内容相对应,并有意识、有规律地进行应试生理机能和心理功能的适应性训练;在考场上要恰当控制情绪,合理分配解题注意力,不要做着这题却想着那题,防止出现短时遗忘造成信息联系的中断,万一答题中一时卡住,也不要焦躁,更不能胡乱拼凑。应暂时停止作答,迅速将注意力转移,等顺利解答了其他题目后,回过头来再集中回忆,或者干脆放下笔静坐几分钟,缓解一下紧张情绪,等冷静后再作答。
3.自是性差错
这类差错主要发生在那些骄矜和侥幸取胜的考生中。他们对试题的解答总是视难为易,以易解难,在审题时粗心大意,只看到问题的一方面,就立即作答,误将一些与解题非关联性的条件作为解题的已知条件,或者漏掉某些与解题紧密相关的要害内容,而单凭主观相象作答,致使解题失误,要克服这类差错,重要的就是要克服盲目自信。答卷时,应当见易思难,视易为难,认真细致,避免粗疏,镇定自若地解答。
4.猜测性差错
这类差错主要发生在那些缺乏主见和自信心的考生中。他们在解题时容易为他人的神情或暗示所左右,如遇到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或根本未理解题意等情况,便凭一时的感觉错误地推断,有的考生则以其他考生的面部表情、眼色等形式的暗示为依据判断是非,造成胡乱猜测。要避免此类差错,就要坚信自己意见的正确性,防止因他人暗示而造成应考失误,强化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贯穿于应考的全过程。
5.习惯性差错
这类错误主要由于考生受原有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影响所致,在考试时,一种惯性使考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解题思维引向定势,严重影响了能力的发挥。避免这类错误的方法是:消除紧张情绪,充分发挥想象力,避开思维定势的影响,根据试题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地设想答案,然后进行分析筛选,从而正确地做出解答。
(四)学会一些答卷策略
在考试过程中,如果确因知识或能力所限,对试卷上的题无能为力(或从未学过,或没能力做完),不妨采取一些小策略来应付。
1、增加一分也好,决不留下空白
由于参加考试的人较多,考生也许因一分之差而名落孙山。其实在考场上多得几分并不难。因为许多试题的评分标准不仅看最终答案,而且要看整个答题过程。考生即使对问题一知半解.也应尽力做答,不留空白,就有可能得分。一些主观性试题在评分时有变通的可能,如果考生一字不答,阅卷者也无能为力。考生对题目一定尽力去答,能走一走算一步,再说,试题本身往往就有正常的暗示作用,随着题目意思发一些议论,阅卷者在评分时说不定就可以从中“挖掘”出一些可以给分甚至符合答案的观点来,尤其是一些文史类的题目最为明显。
2.只要不倒扣分,不妨尝试回答
选择题一类的题目适合尝试着回答,一般情况下,答错了是不倒扣分的。越来越多的教育和心理学家相信,猜测和估算也是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许多研究证明,在标准化考试中,“勇于猜测的人” 比“谨慎小心的人”更容易得较好的分数。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让400名考生回答两份等值的标准化测验题,第一次不鼓励猜测,第二次鼓励猜测,结果发现,第一次平均分数22。5分,而第二次则上升到46。2分,差距很大。从理论上讲,是非判断题,猜对的可能是50%,四择一的试题,猜对的可能占 25%,而实际猜测所得分数往往要多,猜测大都有一定的线索,况且,考生对试题一无所知的情况是不多的。即使凭常识也可排除一些不正确的选择项。另外,在解答阅读理解性质的选择题时,题与题之间往往有一定的暗示,甚至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考生可以根据其中一肯定正确的选择去推论其它各题的选择,往往做对一个就全做对了。
另有一种特殊情况,若考生对有的试题一无所知,为求得一定得分起见,就把最终选择定在同一项选择上,即全部选A或B或C,这样其中肯定有对的,并且一般B(对的机会比A、D多,因为若A对,考生选择A后就不再往下看了,若D对,则浪费考生的做题时间,因此,一般把正确的答案放在B、C上。当然这只是通常的情况,没有规律。
3.根据题目所给分数科学分配时间,不要提前交卷
许多人考试失误是由于时间没掌握好所致。他们或者毫无时间观念,慢条斯理地答题;或者只着眼于字体工整,卷面整洁而精雕细做;或者被一难题缠住,无法脱身;或者先紧后松,唯恐答不完而草草从事,答完后才发现时间还早,而卷面上的字连自己都不认识……这都不可取。因此,考生要学会统筹安排时间,要把试题的数量、难度结合自己书写速度安排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不要被一题缠住,草稿尽可能简略,书写力求工整不错,若提前做完了,也不要提前交卷,要认真检查,哪怕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每检查一遍都会有所收获。
第四篇: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二
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考试笔试试题及答
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200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除()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民减轻负担48亿元。A,茶叶 B.烟叶 C.蚕丝 D.水产
2.中央提出2004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左右。A.6% B.7% C.8% D.9% 3.我国的财政收人连年大幅度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财政收人包括()A.税收收人、债务收人、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人 B.税收收人、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人 C.债务收入、外汇收人、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人 D.税收收人、外汇收入、债务收人
4.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以()为核心。
A.集体主义 B.勤劳勇敢 C.爱好和平D.爱国主义 5,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按照()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A.党管一切 B,政事分开 C.政企分开 D.市场运作 6.我国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这表明()。①国家行使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职能
②国家履行专政职能、协调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 ③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④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我国与国际社会进行反恐合作表明()A.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B.我国与国际社会有共同的利益
C.反恐代表了世界各国每个公民的意志和利益 D.反恐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8.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既要满怀信心,积极推进工程建设,又要把困难想得多一点,把工作做得细一些,尽量减少不利影响。这一认识蕴涵的哲理是()。
①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②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坚持辩证法的全面观点,就能达到预期目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A.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B.意识是主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0,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B.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C.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1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是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12.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13.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主体是()。A,国家 B.管理者 C.企业 D.生产者
15.1955年,()代表党和国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D.叶剑英 16.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于20世纪()。A.60年代初 B.70年代初 C.80年代初 D.90年代初 17.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是()。
A.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 B.世界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
C.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的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8.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A.农业 B.教育和科学 C.工业 D.商业 19.党风的根本问题是()
A.推进经济建设 B.发展先进生产力 C.解决党群关系 D.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20.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D.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干预的经济
21.()是国务院直属机构。A.国家统计局 B.国家海洋局 C.国务院港澳办 D.国务院外事办
22.监察部行使的监督是()。
A.专门监督 B.主管监督 C.职能监督 D.法制监督 23.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方权利义务决定时,要说明作出决定的事实原因和法律依据,这是行政程序的()制度。A.辩论 B.通知 C.说明理由 D.资讯公开 24.相传,古代楚国大将伍子青过昭关时,由于过分忧虑和担惊受怕一夜之间须发皆白。这主要是他()造成的。A.性格内向 B.情绪调节不够 C.意志不坚强 D.没有高雅的情趣。
25.下述社会关系中属行政法调整范围的是()A.各社会组织内部的管理关系 B.行政机关缔结买卖合同而形成的关系
C.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权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D.行政机关与相对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民事关系 26.在第二审程序中,有权提起上诉的是第一审程序中的()。
A.共同诉讼人 B.人民检察院 C.第三人 D.当事人 27.法律汇编是()。
A.将某一部分的法律规范进行加工整理 B.对原有规范性文件加以适当变动
C.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按照规范性文件涉及的问题的性质或按发布的时间先后顺序汇编成册 D.一种立法活动
28.向级别与本机关相同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的批准某事项应使用()。
A.请示 B.报告 C.通报 D.函
29.关于答复询问的报告,叙述错误的是()。A.用语简明,得体,分寸适宜 B.可夹带请示事项
C.是下级机关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文种
D.内容准确真实,实事求是地向领导机关作认真负责的报告
30.公文中兼用的基本表达方式是()。
A.议论、描写、说明 B.议论、说明 C.议论、叙述、说明 D.抒情、说明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A.广纳群贤 B.人尽其才 C.能上能下 D.充满活力 2.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3.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完善政府职能,要把()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A.促进经济增长 B.增加就业 C.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D.稳定物价
4.严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混为一谈 B.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C.割裂了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的内在联系 D.否认了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主观映象 E.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对立起来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因为只有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才能()。
A.正确认识问题的性质 B.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C,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D.避免犯教条主义错误 E.坚持实事求是
6.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均衡论 E.循环论
7.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B.世界统一于存在 C.万物皆在我心中 D.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E,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8.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理解为()。A,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 B.社会存在的反映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统一 D.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E.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9.水的三态变化对物理过程来说是质变,对化学过程来说却是没有发生质变,这说明()。
A.质变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B.质是多方面的 C.质是多变的 D,质变与量变的区别是相对的 E.质变与量变没有确定的界限
10.经济结构不平衡在我国的具体表现是()。A.农业相对落后 B.工业结构不合理
C.加工工业落后 D.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E.基础工业不发达
1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主要依靠()。A.增加投人 B.铺新摊子 C.科技进步 D.提高经济效益 E.提高劳动者素质
12.集约型的增长方式的特征是()
A.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长B.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C.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 D,高投入、低产出 E.高消耗、低效率
13.要使地区经济布局趋向合理,正确的选择是()A.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作用 B.逐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
C.东部地区要支援中西部地区 D.放慢东部地区发展速度 E.在相互开放和平等交换方面加大力度
1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C.解决社会主义矛盾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E.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15.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包括()A.上级人民法院 B.上级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各级人民法院院长 16.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包括()等步骤。
A.书面审理 B.法庭调查 C.法庭辩论 D.合议庭评议
17.行政裁决的程序可概括为()。
A.立案 B.调查、审理 C.裁决 D.备案 18.公务员严格遵守的纪律,按其性质可分为()。A.政治纪律 B.工作纪律 C.廉政纪律 D.社会公德纪律
19.请示的结构由以下选项的哪几部分组成?()A.标题,写明制发机关名称、事由与文种 B.主送机关
C.正文,包括请示理由、请示事项及请示的具体要求 D.制发机关名称与成文日期
20.关于请示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请示的内容必须是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内无权或确实难以处理的问题与事项B.使用范围广泛 C.具有执行性
D.有较强的时效性,强调及时快捷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里划“√”,错误的划“×”,每题。.5分,共10分。)
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质变量变规律。()2.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4,货币政策就是通过控制货币的需求量,使货币的需求量和供应量相适应,从而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5.批复是答复下级请示的文件,是下级在没有指示的情况下用来指导工作的。()
6,联合行文时,必须做好会签工作,使各机关或部门领导人均履行签发手续。()
7.按照宪法规定,我国国家主席是与全国人大并列的机构,可以独立行使职权。()
8.《民法通则》在债权一节规定的担保方式有保证、定金、违约金、抵押和留置。()
9.政府机构派出的组织并不一定都是派出机构。()10.像指示一样,所有机关及其首长均有权发布命令。()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12.错误的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13.真理的特性是它的客观性。()
14.检验真理需要实践,还需要逻辑证明,因此,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5.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强调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16.社会主义承认社会价值,否认个人价值。()1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8,附加刑可以独立适用。()
19.行政诉讼中只能采用合议制审判方式。()20.凡是能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行为都能申请行政复议,凡是能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也都能提起行政诉讼。()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潘某系某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国有)特艺科、包装科业务员。某年某月,某印刷社找潘某,要求调拨纸张给该社。潘提出白版纸、玻璃纸每令分别加收15元和25元“奖金”。印刷社领导研究认为,即使付“奖金”也比买高价纸张便宜,便同意潘的要求,印刷社先后9次向潘买纸,潘本人从中获款1万多元。另外,潘某还违反规定,先后五次向另一印刷厂低价卖出30多吨白版纸,从中获取好处费1万多元。问:潘某前后两次行为构成了什么罪?
2.安某,男,45岁,某市前进印刷厂厂长。安某为扭转企业亏损局面,先后两次安排本厂工人非法制作上海霞飞日用化工厂已注册的“霞飞”化妆品商标印版,并为其他厂家印制假冒“霞飞”商标标识等10万余套,非法经营额达15万元,非法获得10万余元。
问:何为单位犯罪?对单位犯罪应如何认定与处罚?
五、公文改错题(请将下面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本题10分。)
1.以上意见,如有不当,请即批转有关单位执行。2.今年底前后,全县预计能速造公路约100多里左右。3.某市某局关于批复某问题的函 4.我们一定要严厉打击少数腐败分子,把反腐败进行到底。5.该犯持枪拒捕,当场将我武警战士刘涛同志击毙。6.阿克苏县全县7个乡都种上了桃树。
7.这位经理十分精明,其做生意时特别善于谈判。8.北京市的许多中学,在电化教学的状况下,教学质量有了提高。
9.湖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区今夜有小到中雨。10.这是一个部门全年的财力情况统计表。
六、综合分析题(本题20分。)
1.为什么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结合十六大报告,试论述如何“完善深人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参考答案
(十三)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D 5.B 6.D 7.B 8.B 9.D 10.D 11.B 12.C 13.A 14.C 15.B 16.B 17.D 18.B 19.C 20.C 21.A 22.A 23.C 24.B 25.C 26.D 27.C 28,D 29.B 3O.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E 6.BE 7.AD 8.ABCE 9.BD 10.ABD 11.CDE 12.BC 13.ABCD 14.ACDE
15.ABC
16.BCD
17.ABC
18.ABCD 19.ABCD 20.AB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2O.×
四、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潘某的行为构成了受贿罪。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索取他人财物上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本罪在客观方面的表面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潘某的职责就是管理纸张的销售,他在销售过程中巧立名目,从中索取“奖金”和接受不正当利益,其行为已完全符合受贿罪的特征。再者,《刑法》第93条规定,国有公司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员论。潘某正好具备了国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符合受贿罪的主体特征特征。所以,被告人潘某构成了受贿罪。
2.【答案要点】
根据《刑法》第30条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单位犯罪是指以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利益,按单位的意志决定实施的犯罪。构成单位犯罪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②为本单位谋取利益,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单位内部成员假借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牟取个人私利的,不是单位犯罪,而只能是单位成员的个人犯罪。③必须是经单位决策机构作出的决定或由负责人决定的。若不是单位决策机构或负责人员决定的,应以个人犯罪论处。④构成单位犯罪,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刑法》第31条的规定:“单位犯罪时,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根据本条规定,对单位犯罪一般采用“双罚制”。本案中,安某身为企业法定代表人,无视国家法律,安排工人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其行为构成伪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罪,应依法对其判处刑罚,并对其所在单位判处罚金。
五、公文改错题
1.以上意见,如无不当,请批准各有关单位遵照执行。2.今年年底前,全县预计能修建公路50公里左右。3.某市某局关于某问题的复函 4,我们一定要严厉打击腐败分子,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5.该犯持枪拒捕,当场将我武警战士刘涛同志杀害。6.在阿克苏,全县7个乡都种上了桃树。7.这位经理十分精明,做生意时特别善于谈判。
8.北京市的许多中学,由于使用了电化教学,教学质量有了提高。
9.湖南、湖北两省的部分地区今夜有小到中雨。10.这是一张关于一个部门全年财力情况的统计表。
六、综合分析题 1.【答案要点】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5•31”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坚持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握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是一致的。如果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就不可能实现,党的领导就会处于随意状态。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2,【答案要点】
十六大把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这是非常必要的。
按照十六大精神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江泽民同志精辟地指出:“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深人基层,深人群众、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广大党员群众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还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基层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能及时反映到上级党组织中来。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决策透明度,逐步公开重大决策过程。这有助于集思广益,吸取人民的智慧,使决策获得广泛的社会理解从而形成能够保证决策得到准确、有力执行的社会机制,使决策真正达到预期日的和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要建立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凡属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应力求组织广大党员讨论,充分听取各种意见。要建立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公开听证制度,凡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重大调整、需要决策的重大项目要提前向社会公告,让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对涉及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在全社会和党内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激发党员、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是要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和决策制度,通过民主程序决策重大事项,保证决策层的每一个成员享有同等的发言权、决定权。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都要经过领导集体内部充分讨论才能作出决策,有的还要经专家和研究机构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平等讨论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特别注意倾听少数人的意见。要建立投票表决制度。对于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决策形式的领导集体,按表决结果形成会议决议;对于实行首长负责制的领导集体,表决结果作为重要参考,由首长作出最后决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应做到记名投票表决,并记录在案,以检验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对重要人事安排的决策应做到无记名投票表决。
四是要完善决策的议事规则和程序。要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各种决策的出台应有明确的程序,并要把体现决策中民主化程度的有关程序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改变由领导人凭经验拍脑袋决策的决策方法。建立把科学论证作为必经环节的决策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要明确规定决策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权力与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要相对分离。决策失误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或政治责任。
五是要充分发挥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要注意建立多层次、多学科的智囊网络,响的综合研究部门的作用,充实和加强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使它们真正成为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智库”。
第五篇:自贡市2010年9月统筹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笔试试题
自贡市2010年9月统筹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笔试试题
一、选择(20题,20分)
二、判断(20题,20分)
三、论述题(1题,10分)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重点课题,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
四、材料分析(2题,每题10分,共20分)
(一)某县城只有4万人口,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决定将城市人口迁到郊外,利用旧城改造为商业区或绿化,此决定一出遭到一致反对,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此项工程,城市改造完成后未达到预期效果,出现有城无市,一部分人认为此项行动树立了城市改造的典范,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没有顾及群众利益。
1、你如何看待该县的发展思路,如何评价出现的问题?
2、试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提出城镇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二)A市某局杨局长和王副局长不和,民主生活会上杨局长提出:王局长立场不坚定;王局长提出:杨局长工作态度生硬,容易得罪人。均举同一事例佐证,S县李县长亲自到A局里跑项目,一个外资企业打算投资S县建毛纺织厂,投资6000万元,建成后年产值1.2亿元,上交利税300万元,但该项目属于高污染,企业未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到A市居民生活用水流域,杨局长断然拒绝,并回避见李县长,要求王局长接待,王局长左右为难,建议杨局长向李县长讲清厉害关系,或提出治理污水方案,杨局长仍坚持让王局长接待。
王局长向李县长介绍治理污水方案,李县长称该县目前无力解决资金问题,要求五年后再谈该项目,王局长答应五年后再考虑,向杨局长汇报后,批评王局长不坚持原则。
问:该局的两位局长工作中缺少哪些方式方法?以后工作中如何改进?
五、作文题(30分)
9月10日,自贡市召开西部大开发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一段会议材料)
要求:以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主要内容,题目自拟,写一篇1200字左右的策论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