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2.古诗两首_鲁教版(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20:2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2.古诗两首_鲁教版(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2.古诗两首_鲁教版(共)》。

第一篇: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2.古诗两首_鲁教版(共)

《19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学生纷纷自由背诵)[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生沉思)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学生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师:应该说病逝。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同时板书)

第 1 页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学生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教风朴实。)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学生注意听,及时发现同伴的长处。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生:“可能是”。生:“如同”。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 2 页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温故而知新。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学生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赞的是,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思考,解答,不包办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生:因为这里还有产生的意思,所以用学生的“生”。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产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学生会意点头)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能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齐喊)想!

(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

第 3 页 次练读)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己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学生自由练读)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学生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绝句》,老师巡视指导。)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生:我用说的方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谁能帮忙

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师:(转向前—学生)可以这么说吗 生:可以。师:请你继续。

生:门口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不错。其他同学想一想,如果把“含”字的意思加进去,可以怎么说 生:在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鹏在自由自在地唱歌…… 师:描述得非常生动。

生:一行白鹭悠闲地飞上了蔚蓝的天空。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赞许地点头)理解得好。谁知道“含”的本义是什么 生:(抢着答)包含!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加深了理解。)生:他说得自然生动,不死板。

师:对,这样解释就把诗的意境描述出来了。还有用其他方式汇报的吗 生:我用读的方式……

师:画画的同学停下笔来,我们一块儿来欣赏。生:(大声)“两个黄鹂鸣翠柳……”

第 4 页 师:两只小鸟欢叫跳跃,这句诗该怎么读呢你们试一试。(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一生读)师:对前两句,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轻快地)“两个黄鹤……”

师:(赞许地)好啊!连诗人愉快的心情都读出来了。大家再试一试。(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师: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实物投影展示一学生的简笔画)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学生学得很开心。] 师: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师:那诗人在哪儿呢(众人笑)生:(沉思片刻)诗人应该在房子里。师:干什么呢

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

师:(满意地点头)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师:如果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生:柳树可以添上绿色。师:什么样的绿

生:翠绿。黄鹤可以加上黄色。

师:好,这样的色彩才够明快。再看诗句,还有没有 生:天要画成蓝色,白鹭和积雪是白色的。生:船是土黄色的。生:房子是……

师: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学生们沉思)生:黄鹂的叫声画不出来!师:对,这是听不到的。继续找。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白鹭飞时的动作画不出来。

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总结得准确、适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启发学生体味古诗的内涵和魅力,感受到语言的深蕴,这种审美教育对学生终生有益。]

第 5 页 生:(看着图画,练习背诵,纷纷举手。)

师:不少同学想试一试,咱们一块儿来背诵。全体起立,背诵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全班同学放声背诵)

师:回去继续背诵这两首诗。李白流传至今的诗大概有九百九十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大约有一千四百多首,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好吗下课!

[这种作业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内容,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信息量,培养了自学能力。]

第 6 页

第二篇: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保守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同学独立考虑、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同学已知入手,研讨未知。强调同学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布置自学环节,鼓励同学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同学创立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效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同学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沛地让同学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局部同学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同学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同学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发明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同学学习的需求动身,尊重同学的个性差别,激发同学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同学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同学品味诗句意境和理解后的再发明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只要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学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发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争辩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争辩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同学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同学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同学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括,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协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同学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同学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同学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同学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和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发明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同学收集、处置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同学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同学由此和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同学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沛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只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同学学习古诗的兴趣。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

生:“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

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

生:“春种一粒粟……”

师:你背的是哪一首?

师:谁来提示他?

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还有谁想背?

生:我背《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师:不错。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只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

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还知道别的吗?

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还了解些什么?

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知道杜甫吗?

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

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谁来读一读?

生读自学提纲。自学提纲:

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依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

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

启发同学注意听,和时发现同伴的优点。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

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

生:“好像”!

师:对。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身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师:谁再试试?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

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由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床前明月光……”

生:“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想象这景象,自身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帮他解决?

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值得称誉的是,对同学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考虑,解答,不代替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大家怎么想?

生:因为这里还有发生的意思,所以用同学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发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吗?

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干一览无余。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身放开声音读一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

生:想!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

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身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方能用自身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同学,让同学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

生:我用说的方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谁能帮助?

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可以这么说吗?

生:可以。

师:请你继续。

生:门口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不错。其他同学想一想,假如把“含”字的意思加进去,可以怎么说?

生:在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鹏在自由自在地唱歌……

师:描述得非常生动。

生:一行白鹭悠闲地飞上了蔚蓝的天空。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理解得好。谁知道“含”的本义是什么?

生:包括!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

生:他说得自然生动,不死板。

师:对,这样解释就把诗的意境描述出来了。还有用其他方式汇报的吗?

生:我用读的方式……

师:画画的同学停下笔来,我们一块儿来欣赏。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

师:两只小鸟欢叫跳跃,这句诗该怎么读呢?你们试一试。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

师:对前两句,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两个黄鹤……”

师:好啊!连诗人愉快的心情都读出来了。大家再试一试。

师: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谁来展示?

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同学学得很开心。

师: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生:这是“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那诗人在哪儿呢?

生:诗人应该在房子里。

师:干什么呢?

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

师: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

师:假如我们给这幅画添上颜色,可以加上哪些颜色呢?

生:柳树可以添上绿色。

师:什么样的绿?

生:翠绿。黄鹤可以加上黄色。

师:好,这样的色彩才够明快。再看诗句,还有没有?

生:天要画成蓝色,白鹭和积雪是白色的。

生:船是土黄色的。

生:房子是……

师:千万种颜色都画得出来,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

生:黄鹂的叫声画不出来!

师:对,这是听不到的。继续找。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白鹭飞时的动作画不出来。

师:诗人不是画家,但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的想力。咱们来一次画配诗,同学们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这幅画。

第三篇: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简单表达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背诵课文。

4.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懂得要像小草一样的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教学重点

1.生字的认识与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2.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阶段,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课中刚刚讲到《找春天》,而且我们大家也都各自找了一下春天,我发现啊,大家找到的春天都不一样,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在古代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叫白居易,他也找到了春天,并且作了一首诗《草》(出示课件),现在就让老师带大家到唐朝,看看白居易找到的春天的草是怎么样的!(PPT播放配乐诗朗诵)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注意字词发音。

好了,现在大家把语文课本翻到第5页。我们刚才已经听了配乐诗朗读,那现在我想要听听我们的小朋友能读得怎么样?所以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但老师有个要求:在朗读时,借助课文的注音,自学生字,争取把诗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等一下老师会叫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看谁读得更好。好,开始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在大家朗读的时候,老师也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大家,大家读得都很棒。这样吧,我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下,大家都来当一回小老师,看看这位同学有没有什么字发音不太标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请三到四位学生朗读,学生在读音上可能犯的错误有平、翘舌音混淆,前、后鼻音混淆。并请其他学生来纠正其发音上的错误。)

看来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学得也很好,刚才有同学已经指出了第二句诗中的“岁”是平舌音,“荣”是翘舌音(出示课件),确切地说“荣”在发音的时候我们的舌头是向上卷起来的。下面大家跟老师来读一遍,要注意老师是怎么发音的。“岁”(领读),“岁”(学生跟读),“荣”领读),“荣”学生跟读)。

大家读得很好,“烧”这个字是怎么读的呢?(课件)(请同学回答)这个字读shāo,是翘舌音,“吹”(黑板板书),这个字也是翘舌音,读chuī(黑板板书),下面这两个字的读音大家也跟着老师来读两遍,“烧”(领读),“烧”(学生跟读),“吹”(领读),“吹”(学生跟读)(重复三遍)

不过最后在这里老师还要强调一下“野火烧不尽”的“尽”是前鼻音,而“春风吹又生”的“生”是后鼻音。

好了,那么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一起读一下这首古诗,要注意刚才我们提出的发音注意点。(学生齐读古诗)

第二句中有两个“一”,它们是怎么发音的呀?(明确两个“一”的读音,两个“一”的发音是不同的,前一个读yí,是阳平,也就是第二声,而后一个读yì,是去声,也就是第四声。)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朗诵。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诗中的生字,那现在我们就要自己来朗读一下了。我请同学们一位一位地来朗读,看看哪个小朋友读得准确、比较有感情,比较有特色。(请五到六位学生朗读课文)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下面我们大家来一起把这首古诗读一遍,老师也和大家一起读。(全班齐读)

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我们大家首先来看一下,然后再联系古诗,我们来讨论一下这首古诗的内容是什么,白居易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草的情景呢?(出示课件图片)大家可以借助课文后面的注释和有关的参考资料,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如果有什么地方不懂也可以相互讨论一下,解决不了的话等一下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忙。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既然已经解决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那我们就要来讲讲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图了。老师在把刚才的几幅图再放一遍,大家开动脑筋,等一下我请同学回答。(播放PPT,并请学生分别讲一下这四句诗的大概意思。然后请学生做总结。)(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大家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是的,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写这首诗的诗人白居易就是要赞美草的这种精神。那同学们说我们要不要学习小草的这种精神呢?(学生朗读)

3、练习背诵,完成练习。

朗读训练:分男、女同学读——个人读一全班齐读——跟着音乐读 4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这些字该怎么写呢?大家认为这些字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吧,四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好方法和同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等会儿我们再请同学到讲台前来介绍自己组的方法,这样好不好啊?

(学生讨论,增强对书写汉字的认识。然后请学生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集思广益。)在自己的田字本上写写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看一下,比比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最好。

三、总结新课

我们今天学习了《草》这首诗,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四、延伸拓展

1阅读课本第7页的“我知道。” 2关于白居易的小故事。

白居易远赴京城投靠一位朝中大臣,献上一首诗,并告之名字叫白居易,大臣一听则说:京城居之不易。又读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不觉叫好,好一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凭这首诗,京城居之易矣。从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成为了千古名句流传下来。

五、布置作业

我们已经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今天大家回家之后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关于描写春天的成语,明天上课的时候我们大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语,比比看谁找得又多又好。

板书设计: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徐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领悟《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PPT)你们听,春姑娘正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轻轻地拂过我们的脸庞,带来了清新,掠过那枝头,增添了新绿,她又把纤手一挥,装扮了五彩世界,渐渐地,她已来到了我们身旁,向我们展示了她的妖媚与生机。2“美丽”似乎成了春天的代名词,所以历代诗人都把对春天的喜爱化作了一首首诗篇,你记得哪几首有关春天的古诗?

学生交流:《咏柳》《江南春》《游园不值》……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二、解题。

1解题。

⑴谁来读一下课题? ⑵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宿:住宿。新市:地名。今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公”是对年长人的尊称。

(3)读了题目,你觉得缺了什么?(主人公)2介绍作者。

杨万里,南宋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

三、初读课文

1出示全文,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来到乡间感受春的气息。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2指名读诗并正音。

lí luò

篱落

3听听别人又是如何吟诵此诗的。(听录音)4让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朗读此诗。(齐读)

四、精读感悟

1学法指导:我们平时学习古诗经常用什么方法? 2像写景的古诗我们一般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来学。

3请大家自己图文对照想想诗中所表现的情与景,然后同桌相互交流。4交流:诗人漫步田间,看到了什么景象?

学习第一、二句:

⑴交流诗意。

⑵“篱落疏疏”就是疏疏落落的篱笆。

⑶“小路”是诗中哪个字?(“径”:“曲径通幽”就是诗中“一径深”所描绘的意境。)⑷“一径深”:蜿蜒的小路静静地、幽幽地向远方延伸。

⑸“未成阴”:“未”就是没有,树头的花儿落了,树叶还没长得很茂密,“未成阴”就⑹谁能再为我们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其余同学想想这幅画面让诗人感受到了什么? 是没有形成树阴。(点明时间:暮春)

教师引导:稀疏的篱笆,枝头的新绿,小路静静地、幽幽地伸向远方,一切都显得那么幽静。[板书:幽静(深远)] ⑺谁能把作者的所见所感读好?让我们也走进这幽深的春景中,与诗人一起陶醉。(齐读)学习第三、四句:

⑴导入,正当诗人为眼前的春景陶醉时,什么又引起了诗人的兴趣? ⑵交流诗意。

⑶你能体会儿童当时的心情吗?从哪里体会到的?[快乐(追,嬉戏);着急(急走,⑷当诗人看到眼前儿童追蝶的情景,他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童趣(喜爱、回忆)] ⑸谁能把这充满童趣的画面及诗人的喜爱之情读好?(指名读、齐读)快跑);失望、沮丧(无处寻)] 5配乐朗读

我们读诗,往往要透过文字的表面意思感悟诗人的情感,诗的意境,让我们再次用心领悟诗人对幽静的春景,充满童趣的追蝶画面的喜爱之情。(指名读,齐读)6谁已经把此情此景记在了心里?(指名背,齐背)

7自由讲诗意,老师归纳。

(稀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长长地伸向远方,树上的花落了,树叶还未长茂盛,没有形成树阴。儿童匆匆忙忙地追赶黄蝶,黄蝶飞入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五、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两首

最新版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图、投影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u 紫zi 川chua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2017.3.1 最新版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2017.3.1 最新版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2017.3.1 最新版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ming 行hang 泊bo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

2017.3.1 最新版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

(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观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

“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

2017.3.1 最新版

“黄”、“翠”、“白”、“青”四个色彩鲜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

“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

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

顺序是:由近及远。

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七)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

“含”上部今不要加点。

“吴”口天吴。

五、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2017.3.1 最新版

2017.3.1

第五篇: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师:对!就是“写”,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能背吗?谁来?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四、布置作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师:关于这个节日,你了解多少?

生:我知道重阳节要登高吃重阳糕的。

生: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生:我还知道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是啊,登高插茱萸是古人过重阳节时的习俗。古人啊还要在这天带上全家,登高插茱萸避邪求平安呢。忆就是思念,重阳节诗人在思念谁?

生:诗人在思念远在故乡的亲人。

师:题目中的山东就是?

生:山东就是王维的故乡。

师:诗人在思念故乡的兄弟,(边说边圈出“忆”),那么这个题目应该这样读呢?

生:应该读得慢一点。

师: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古诗的味道可以读了出来,思念的感觉也就读出来了。我们今天就用这种方法去读读这首诗。要读正确流利。生自由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如果你认为你能读好这首诗了,就请你举手。生读

师:谁来评评?

生:他读的慢慢的,有一点诗的味道。

师:在读诗时,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诗人在思念着故乡。生:诗人对故乡的亲人非常的思念。

师: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读读诗的第一、二行,想想你看见诗人在作什么?

生默读想象。

师:你看见了当时诗人正是怎样的处境啊?

生:诗人当时一个人在异乡,心里觉得很忧伤。

师:你很理解诗人的心情。你还看见了什么?

生:我还看见了诗人独自一个人在旅店里举杯消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朋友,心里在加倍的思念着亲人。生:我还看见了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的过着节日,因为诗里说他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因为思念,诗人的心是那样的忧愁,那样的冷清啊,谁来读读这两句啊。

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已经懂得了诗人的忧愁了。还有谁?把声音再沉下来一点,速度再慢一点。谁还能读,把诗人心读的更加沉点,愁一点?

生:生齐声读

师:佳节重阳,诗人身边的人们正在干什么?

生:异乡的人们都在团团圆圆过节。

生:他们带着全家登高插茱萸,高高兴兴。生:他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重阳糕,和着美酒,非常快乐。

师:而诗人这一刻的心情却是怎样?读.生:诗人的心充满了忧伤。

生:诗人眼前总是充满了母亲的影子,他在思念着母亲。生: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去,与亲人团聚。

生:在他的心里都是孤独,寂寞啊。

师:而事实他却只能是……。

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独在异乡王维,忧伤凄凉的王维啊,不能不回想起在故乡的兄弟亲人们过节的情形啊。此时,在他眼里又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啊?一起读第二句。师:随着王维的目光,你看见故乡的兄弟在?

生:兄弟正在登高插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人。

师:兄弟登高插茱萸,却发现,读——遍插茱萸少一人、师:那就是谁的?

生:那就是王维的。

师:故乡的这一切都是王维所遥知的,故乡的亲人的思念,王维更是明白,这时王维的情如何啊?

生!:王维的心就更加思念家乡了。

生:王维的心被思念折磨了。生:王维的心里充满了寂寞,连眼泪都要留下来了?

师:所以王维在节日时候,他只能说……(读全诗)生齐读全诗。

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2.古诗两首_鲁教版(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2.古诗两首_鲁教版(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