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观点(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20:3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日报人民观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日报人民观点》。

第一篇:人民日报人民观点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摈弃享乐主义,重在奋斗

——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之四

今天的环境,远比当年更为复杂,各种诱惑也比过去更多更大,全党同志务必警醒起来,奋斗起来,决不能让无数先贤为之前赴后继的民族复兴夙愿在我们手里停滞,决不能让一代代人为之流血牺牲的使命在我们这一代耽搁

“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总书记的论述一针见血,切准了及时行乐这个“思想病灶”,击中了特权思想这个“神经中枢”。摈弃享乐主义,必须切除干净变质坏死的“思想病灶”,彻底遏制发送错误信号的“神经中枢”,以惩戒之剂安神醒脑,用信仰之方补气养元,重振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气神。

贪图安逸、耽于享受,入高档会所、泡歌厅舞厅,甚至寻求感官刺激,斗酒赌博,包养情人„„近些年来,少数党员干部表现出的享乐主义倾向,令人骇然。他们在精神风貌上是“懒怠型”,萎靡恍惚,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价值取向上是“利己型”,拈轻怕重,怕苦怕累,事情多做一点就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便满腹牢骚;在生活方式上是“玩乐型”,情趣低俗,玩风盛行,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群众质问:“这还是党的干部吗?”

一代代共产党人以“与人民同甘共苦”为要求,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准则,以“两个务必”为告诫,建树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写在铿锵的入党誓词里,蕴含在常抓不懈的思想教育中,体现在薪火相传的精神承续里,是我们党团结带领群众的力量之源、长期执政的道义基础。但为何总有人抵制不住侵袭和诱惑,染上享乐主义的风气?

党内有一些这样的人,或在革命年代吃过苦,或在建设岁月受过累,或在改革时期立过功,然而一旦“时位”变化,以功臣自居的情绪便潜生暗长。无论是当年刘青山所说“老子革命那么多年,该享受一下了”,还是今天一些落马者所言“干出过不小成绩,吃点喝点享受点算什么”,抑或是一些人的开脱言辞“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莫不体现内心深处的居功自傲思想。这些人把过分的享乐当成是“功劳红利”,把不当的福利看作是“辛苦溢价”,国家实力的日益雄厚更让他们觉得,中国已是第二大经济体,自己这一辈子艰苦奋斗几十年,可以享点福,让他人后任干去。

这种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一下的想法,一旦与手中的权力合流,滥用特权便具备了从思想到行动的主观条件。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忘记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告诫,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观念作祟下,利用职务便利,尽行享乐之事。拥有资金,就变相发放各种超额福利;握有土地,就超规格修建楼堂馆所;有审批权,就享受于各种“跑部钱进”的拉拉扯扯。至于那些违规占有多套住房的,超标配备豪华公车的,肆意侵占群众利益的,明里暗里为子女亲属升官发财奔走的,俱是一些“特权通吃者”留下的劣迹。早在全国解放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深有预见地指出,要警惕那些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要警惕那些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思想。今天的环境,远比当年更为复杂,各种诱惑也比过去更多更大,全党同志务必警醒起来,奋斗起来,决不能让无数先贤为之前赴后继的民族复兴夙愿在我们手里停滞,决不能让一代代人为之流血牺牲的使命在我们这一代耽搁。

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提出,要统筹制定领导干部办公用房、住房、配车、秘书配备、公务接待、警卫、福利、休假等工作生活待遇标准,落实不赠送、不接受礼品的规定,切实解决违反规定和超标准享受待遇的各种问题。这些从我做起、率先垂范的举动,为全党反对享乐主义、勤政敬业、廉洁奉公树立了榜样。

成为党的一员,就当以造福人民为念,以鞠躬尽瘁萦怀。既是“当官”,就别想“发财”,更别想贪图享乐、借机牟利。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唯有锤炼坚定的信仰,锻造纯粹的党性,摈弃享乐主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赢得民众信任和信赖,才能把事业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

第二篇:人民日报人民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

目录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之一群众路线是执政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之二反对形式主义,重在务实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之三破除官僚主义,重在为民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之四摈弃享乐主义,重在奋斗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之五狠刹奢靡之风,重在清廉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群众路线是“执政生命线”

——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之一

本报评论部越是在经济发展关键期、社会转型深水区,越需要唤起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越需要坚守群众路线这条“执政生命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一场自上而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即将在全党拉开帷幕。新形势下,作为“中国号”巨轮的掌舵者,执政党再次亮出群众路线法宝,重申、重叙、重塑党群干群之间的舟水之喻、鱼水之谊、血肉之情,用意深远,意味深长。回溯我们党多年光辉历程,群众路线犹如精神主线,贯穿始终。犹记井冈山上红米饭南瓜汤的质朴,犹记宝塔山下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厚意,犹记白山黑水间、大漠戈壁中无数党员不计私利、不问得失的奉献。有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我们才赢得了亿万群众的支持与信任,获得了力量之源、执政之基,筑起了“真正的铜墙铁壁”。有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才有了党和群众的心心相印,有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实践力量。近几十年来,伴随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亿万人民生活和命运发生了巨大改变,有国外媒体由此判断,“中国共产党是迄今最成功的人民政党”。从免除农业税到免费义务教育,从脱贫人数相当于法国总人口,到织就世界最大社保网,经济发展、民生进步,是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就,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最大贡献,奠定了我们党在新时期开拓进取的深厚群众基础。然而,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在党情国情世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在民主化、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叠加之下,一方面,群众对权力的焦虑和利益敏感不断上升,我们党统筹协调群众工作的难度在加大;另一方面,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闻民间疾苦、不问群众冷暖,不知民情民意、不晓民忧民愿,联系发动群众的能力有所下降。二者相互激荡,使得党群干群关系面临严峻考验。越是在经济发展关键期、社会转型深水区,越需要唤起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越需要坚守群众路线这条“执政生命线”。面对矛盾与问题,总书记一再强调对人民有感情、以人民为中心,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现实针对性。能否走好群众路线,检验着我们的执政信念、考验着我们的执政能力。毫无疑问,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素质有了普遍提高,思路更开阔,知识更丰富,观念更先进。然而,身处于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市场经济时期,我们的党员干部,极易多了份对世界纵横捭阖的视野,却少了些与群众自发天然的联系。今天我们的经济实力和财力大大提高,掌握的执政资源大大增加,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也大大丰富了,但这不能成为疏远与群众联系、淡化与群众感情的理由。无论是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的能力,还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无论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还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这些开展工作的基本能力,都需要“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应当看到,现实中,有“让石头开出花”的“村官”王家元、有大山深处巡诊万公里的“雷锋医生”庄仕华,但也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或贪图虚名、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或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搞官僚主义;或追名逐利、不思进取,搞享乐主义;或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刮奢靡之风。一些党员干部的所作所为,背离了群众路线,损害了党的形象,割断了与群众血脉相连的脐带。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作出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改进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到深化改革激发民生红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为民情怀一以贯之,人民底色日益鲜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即将开始,这也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坚定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全面小康必将成功在望,中国梦想定然前景可期。人民日报人民观点:反对形式主义,重在务实

——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之二

本报评论部

“形式主义害死人”。其危害,不仅在于装腔作势、有名无实,还在于它的“异化”作用,让一切工作变味走样,最后实事泡汤、好事办砸

古人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解决问题,最忌面面俱到,最后一事无成。把目标设定得小一点、准一些,集中力量解决最为紧迫的问题,这既是求真务实的品格,也体现了真抓实干的决心。

“中央反复研究,决定把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在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在为时一年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总书记强调要把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作为目标,可谓找准了穴位、抓住了要害;而把形式主义放在“四风”之首,也足见其流弊之广、危害之大。

“形式主义害死人”。其危害,不仅在于装腔作势、有名无实,还在于它的“异化”作用,让一切工作变味走样,最后实事泡汤、好事办砸。比如,你要求搞绿化环保,他给你来个荒山涂绿漆、枯树插新枝;你要求节能减排,他给你搞个突击拉闸限电,连居民也要几日一停电;你要求网络问政,他却热衷采购设备,空留一堆摆设;你要求依法行政,他也照猫画虎,把听证会变成了赞成会„„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子的东西”。

形式主义自古有之,但缘何屡禁不绝、于今为甚,成了“四风”之首?就在于它总摆出一副“政治正确”的样子,把中央的要求挂在嘴上,说起来滔滔不绝,却轮子空转,啥也不干;把群众的呼声当成幌子,听起来热热闹闹,却虚晃一枪,掠影浮光。这种堂而皇之的“政治排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效果”,成为许多不正之风的“门神”,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大敌。比如,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也听之任之,甚至通过挖空心思造假来粉饰太平。对此,有心批评者担心唐突了“大好形势”,有意反对者忌惮触碰了“官场禁忌”,最终任由表面上的花团锦簇,掩盖了矛盾的存在,拖延了问题的解决。

当“形式主义问题”屡屡在“形式主义解决”中获得重生,当为民举措时常在口头上“落实”、实践中“落空”,当改革方案往往因形式主义久推难转、转而不动,形式主义就会成为横亘在理论和实践、党和群众之间的一堵无形之“墙”。如果不拆除这堵“墙”,假作真时真亦假,党的方针政策就会失去公信力,党员干部说话办事就没有号召力,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就会缺少凝聚力。

作风不正、知行不

一、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细数形式主义种种表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对群众关心的问题绕着、躲着、拖着,对上镜头出风头的事情围着、追着、捧着。都有一个基本特征,“扎扎实实走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只讲原则,不拿办法;只要轰动,不计成本;只图虚名,不求实效。难以给领导留下印象的事不做,形不成多大影响的事不做,看上去不漂亮的事不做,仪式一场接着一场,总结一份接着一份,评奖一个接着一个。总而言之,就是假大空、空对空。表面如火如荼,实则一地鸡毛;看似动作不少,只是原地空转;自己乐在其中,群众苦在其后。

就此而言,“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改进工作作风,在大是大非面前敢担当、敢于坚持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中央把反对形式主义的重点,落在“务实”上,不仅契合此次教育活动的主题,也抓住了形式主义问题的要害。求真务实是形式主义的天敌,在“务实”上下功夫,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用实绩说话,才能铲除形式主义生根接枝的“土壤”,形式主义问题才不会像韭菜一样,割了又生,生了又长。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老百姓最重“实打实”,最烦“客里空”。回顾我们党90多年来的历史,每一次吃苦头、走弯路,往往与形式主义盛行有关;每一次大发展、新辉煌,都是在求真务实中取得的。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社会深刻复杂转型的今天,出实招、不搞形式,鼓实劲、不鼓虚劲,我们才能在实干兴邦中,“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写在坚实的大地上。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破除官僚主义,重在为民

——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之三

本报评论部

人心向背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官僚主义则是党群关系的天敌。总书记强调,“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这是振聋发聩的警示,也是对破除官僚主义的鞭策

提及某些部门或干部,老百姓经常感慨“官僚得很”。的确,“官僚主义”作为机关病、政治病,在现实生活中时有所见,群众十分反感。

例如,一些领导干部,只要能安坐办公室,就绝不愿下基层“受苦”,甚至不愿和群众“坐同一条板凳”,怕给自己添麻烦;喜欢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留下一堆后遗症;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对下喝五吆

六、横眉立眼,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思维僵化,机械执行上级决定,生搬硬套,完全不顾实际情况;官气十足、独断专行,总觉得“自己高明、别人不行”,容不下他人,听不得不同意见„„凡此种种,做官心理浓厚,惰政思维盛行,权力观念错位,映照出官僚主义的病症和丑态。

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官僚主义不仅惹人嫌恶,也贻害无穷,不断侵蚀着党的肌体,疏离着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形象地把官僚主义者比喻为“泥塑的神像”,批评其“久坐不动,十分无用”。70多年过去,面目可憎的官僚作风并未根绝,反而衍生出诸多变种,幽灵般附着在某些党员干部身上。正因此,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中央把官僚主义列为脱离群众的“四风”之一,要求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治。

官僚主义常与形式主义如影相随。中央要求改作风,一些人口号喊得震天响,文件挨个接连出,实则干打雷不下雨,私底下依然故我;面对机构改革任务,名称变得比谁都快,但审批权、管理权,能不放的坚决不放,能晚改的绝不早改,职能转得比谁都慢;你找他办事,也能笑脸相迎,却拿“按规定来”、“得走程序”做挡箭牌,推三阻四,效率低下。在这个意义上,形式主义迎合、助长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捧出”、“逼出”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也是一种官僚主义,破除官僚主义就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密不可分。在官僚主义者的价值排序中,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于己有利的事抢着干,于己无利的事推给别人干,心里装着一个膨胀了的自我,只想自己的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唯独没有人民群众,甚至漠视、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对此,人们怎能不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党章明确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破除官僚主义,党的群众路线就无从贯彻,党的群众基础也无法巩固。

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一贯反对官僚主义,但官僚主义却频现反弹,在个别地区和部门甚至愈演愈烈,原因何在?仔细推究,群众观念的弱化、为民信念的缺失、执政理念的模糊,正是根源。一些人之所以沦为官僚主义的俘虏,正在于动摇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丢弃了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上犯了迷糊。因此,破除官僚主义,关键是要肃清“官本位”思想,树立为民意识,真正同人民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苦群众之艰辛,甘群众之收获。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告诫全党须“防止领导机关官僚化的危险”,并要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接地气、通下情”。此次为期一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把“为民”作为反对官僚主义的着力点,无疑找准了病根,抓住了关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才能杜绝官僚主义的潜滋暗长,涵养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人心向背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官僚主义则是党群关系的天敌。总书记强调,“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这是振聋发聩的警示,也是对破除官僚主义的鞭策。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摈弃享乐主义,重在奋斗

——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之四

《 人民日报 》(2013年06月26日 01 版)本报评论部

今天的环境,远比当年更为复杂,各种诱惑也比过去更多更大,全党同志务必警醒起来,奋斗起来,决不能让无数先贤为之前赴后继的民族复兴夙愿在我们手里停滞,决不能让一代代人为之流血牺牲的使命在我们这一代耽搁

“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总书记的论述一针见血,切准了及时行乐这个“思想病灶”,击中了特权思想这个“神经中枢”。摈弃享乐主义,必须切除干净变质坏死的“思想病灶”,彻底遏制发送错误信号的“神经中枢”,以惩戒之剂安神醒脑,用信仰之方补气养元,重振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气神。贪图安逸、耽于享受,入高档会所、泡歌厅舞厅,甚至寻求感官刺激,斗酒赌博,包养情人„„近些年来,少数党员干部表现出的享乐主义倾向,令人骇然。他们在精神风貌上是“懒怠型”,萎靡恍惚,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价值取向上是“利己型”,拈轻怕重,怕苦怕累,事情多做一点就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便满腹牢骚;在生活方式上是“玩乐型”,情趣低俗,玩风盛行,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群众质问:“这还是党的干部吗?”

一代代共产党人以“与人民同甘共苦”为要求,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准则,以“两个务必”为告诫,建树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写在铿锵的入党誓词里,蕴含在常抓不懈的思想教育中,体现在薪火相传的精神承续里,是我们党团结带领群众的力量之源、长期执政的道义基础。但为何总有人抵制不住侵袭和诱惑,染上享乐主义的风气? 党内有一些这样的人,或在革命年代吃过苦,或在建设岁月受过累,或在改革时期立过功,然而一旦“时位”变化,以功臣自居的情绪便潜生暗长。无论是当年刘青山所说“老子革命那么多年,该享受一下了”,还是今天一些落马者所言“干出过不小成绩,吃点喝点享受点算什么”,抑或是一些人的开脱言辞“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莫不体现内心深处的居功自傲思想。这些人把过分的享乐当成是“功劳红利”,把不当的福利看作是“辛苦溢价”,国家实力的日益雄厚更让他们觉得,中国已是第二大经济体,自己这一辈子艰苦奋斗几十年,可以享点福,让他人后任干去。这种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一下的想法,一旦与手中的权力合流,滥用特权便具备了从思想到行动的主观条件。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忘记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告诫,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观念作祟下,利用职务便利,尽行享乐之事。拥有资金,就变相发放各种超额福利;握有土地,就超规格修建楼堂馆所;有审批权,就享受于各种“跑部钱进”的拉拉扯扯。至于那些违规占有多套住房的,超标配备豪华公车的,肆意侵占群众利益的,明里暗里为子女亲属升官发财奔走的,俱是一些“特权通吃者”留下的劣迹。早在全国解放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深有预见地指出,要警惕那些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要警惕那些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思想。今天的环境,远比当年更为复杂,各种诱惑也比过去更多更大,全党同志务必警醒起来,奋斗起来,决不能让无数先贤为之前赴后继的民族复兴夙愿在我们手里停滞,决不能让一代代人为之流血牺牲的使命在我们这一代耽搁。

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提出,要统筹制定领导干部办公用房、住房、配车、秘书配备、公务接待、警卫、福利、休假等工作生活待遇标准,落实不赠送、不接受礼品的规定,切实解决违反规定和超标准享受待遇的各种问题。这些从我做起、率先垂范的举动,为全党反对享乐主义、勤政敬业、廉洁奉公树立了榜样。

成为党的一员,就当以造福人民为念,以鞠躬尽瘁萦怀。既是“当官”,就别想“发财”,更别想贪图享乐、借机牟利。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唯有锤炼坚定的信仰,锻造纯粹的党性,摈弃享乐主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赢得民众信任和信赖,才能把事业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狠刹奢靡之风,重在清廉

——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之五

本报评论部

2013年06月28日03:37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唯其清廉,可抵挡物欲横流,可练就百毒不侵,可树立端方形象,可吸引万众归心

纵览历史,从“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到“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朝二世而没的教训引人深思;从“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令人嗟叹。治乱交替、盛衰无常,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俭则成、奢则败,历史教训发人深省。时至今日,走过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不用再过毁家纾难的苦日子、红米饭南瓜汤的穷日子,适当追求生活质量可以理解。但是在一些干部中,奢靡之风潜滋暗长,在一些地方甚至渐成时尚,不以铺张浪费为耻,反以挥霍无度为荣。正因为此,奢靡之风被列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的“四风”之中。总书记严肃告诫,狠刹奢靡享乐之风、树立清廉为民之风、永葆艰苦奋斗本色。细看那些奢靡表现:有的贫困县把政府办公楼修得豪华气派,占地百亩、一掷千金;有的热衷造节办节,泛滥成灾、劳民伤财;有的要求超规格接待,吃山珍海味,喝美酒佳酿;有的在高档会馆里乐不思蜀,在高级运动场所流连忘返,在明山秀水间朝歌夜弦„„流风所及,群众无不愤慨,“贪污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同样是极大的犯罪”。奢靡之风的盛行,不仅腐蚀干部、损害形象,也危害公信、败坏风气;不仅弱化了党自身的凝聚力,也消解着社会的“精气神”。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甫一履新,就推出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剑指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在全党上下掀起改进作风、反对浪费的热潮。然而在一些地方,要求杜绝公款吃喝,他把鲍鱼海参转入地下;要求禁止迎来送往,他用矿泉水瓶装茅台、拿红塔山盒藏熊猫;要求防止超规格接待,他把高档酒店落户在机关食堂。奢靡之风,中央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在一些地方为何总能暗度陈仓、依然故我?

诚如所言,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既有思想根源,也有制度缺陷。一些党员干部,淡忘了忧患意识,热衷于享乐主义,觉得宴席不够高档,是“不给面子”;场面不够壮观,是“不够规格”;酒店不住五星,是“没有重视”;开道没有警车,是“不够隆重”。从制度上说,规则不细、管理不严、惩戒不重,让一些党员干部有条件沉迷于要待遇、比规格、讲排场、图享受。当“浪费即消费”的错误思想大行其道,当“多吃多用、啥也没错”的制度疏漏时常可寻,奢靡之风自然难以根绝。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没有什么比奢靡之风更能把党与群众隔离开来。如果成天忙于应酬、耽于享乐,穿梭于高档会所,沉迷于推杯换盏,常常是醉醺醺、昏沉沉、轻飘飘,哪有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哪有时间思考问题、研究工作?把有限的社会资源用于满足奢华的口腹之欲,又如何不让群众追问:权力究竟是在谋一己之私,还是为人民服务?任由奢靡之风蔓延,我们党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做到艰苦朴素、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情”。崇尚节约,艰苦朴素,是为政清廉的题中应有之义。唯其清廉,可抵挡物欲横流,可练就百毒不侵,可树立端方形象,可吸引万众归心。按照中央要求,这次整风活动“要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为重点”,先禁己身而后人,打铁还需自身硬,各级领导干部理应争当清廉的楷模、节约的表率、勤俭的标兵,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从根本上消除奢靡之风的思想土壤,打掉横亘在党与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

邓小平曾感慨:“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度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狠刹奢靡之风,全心全意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我们才能从亿万群众中凝聚起实现梦想的磅礴力量。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第三篇:人民日报人民观点:为梦想插上创新的翅膀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为梦想插上创新的翅膀

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航天的今天,也没有中国航天的明天。载人航天如此,国家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

2008年9月,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前夕,时任美国宇航局局长格里芬曾发表长篇演讲,解读中国的“载人航天探索精神”。在演讲中,这位拥有7个学位的火箭专家认为,创新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精髓,航天和其他领域的技术创新,是引领一个国家走向未来的关键力量。

5年过去,从神舟七号到神舟十号,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高歌猛进,其他领域的创新态势同样喜人。“蛟龙”入海,载人下潜成功突破7000米,神奇的海洋世界一览无余;高铁让人们体验“贴地飞行”的快感,动车组技术引领全球;“走你”风靡网络,“航母style”抒发着欢乐场面背后的自豪情怀„„一系列创新突破,与航天领域的跨越一道,标注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铿锵步伐,也让国际媒体惊叹“创新势头在地理上正向东方转移”。载人航天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正成为各行各业争相学习的榜样,推动着整个中国奋力转型。中国载人航天的创新,是“逼”出来的。

科学探索无国界,技术竞争有国别。晚于发达国家几十年起步,面对异常严密的技术封锁,要想放歌太空、跻身世界航天大国的俱乐部,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

犹记第一代航天人“宁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导弹原子弹”,在筚路蓝缕、一穷二白中,创造平地起高楼的奇迹;犹记火箭发动机输料管检测,技术人员异想天开,用医疗胃镜给导管拍照;犹记飞船“试验田”里,用铁锅炒黄沙,模拟出最真实的飞船着陆环境;犹记“一切为创新开道”,成功突破自动焊接难关,让天宫与神舟的太空之吻严丝合缝„„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攻克一连串国际公认的尖端课题,正是把创新精神深深熔铸于发展战略、贯穿于攻关实践始终,才有了10年10名航天员成功往返太空的佳绩,才有了嫦娥卫星“上九天揽月”的跨越,才有了北斗导航系统向全世界免费提供服务的突破。

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面对发展方式转变的艰巨任务,与载人航天的发展相比,各行各业的创新紧迫感,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性成果较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技队伍整体创新能力不高,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近些年来,尽管我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不少突破,但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自主创新水平仍然亟待提高。我们拥有“世界工厂”的光环,却难掩大多数产品是“贴牌产品”的尴尬;我们享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却仍然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末端。“拿来主义”建不起创新型国家,将载人航天的创新精神,注入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燃料箱”,“中国制造”才会变成“中国创造”,“贴牌大国”才能变成“品牌大国”。

需求牵引,是创新最强劲的动力。方便面的蔬菜包最早是航天食品,“尿不湿”本来是为宇航员发明的,气垫运动鞋是宇航服的衍生物,心率表、微波炉、数字温度计、笔记本电脑、食物干燥剂、烟雾检测器„„航天创新成果的梯级开发应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从另一个方面启示我们,那种为了发论文、为了拿奖、为了上市的短视型创新,难以支撑起高远的梦想。在白热化的竞争中,存一分天然的好奇,在喧闹的生活中,留一分不事功利的沉静,才有奔涌不息的创新灵感、深显功力的厚积薄发。兼具“为了什么”的战略远见,和“不为什么”的淡泊心态,创新之舟会行得更快、划得更远。

洁白的纸笺上,有奇瑰的创意,才能妙笔生花。浩渺的太空中,有非凡的创新,才有梦想的自由翱翔。从航天事业的不断飞升中感受使命的崇高,从载人航天精神里汲取创新的能量,“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第四篇:《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2011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一分布置 九分落实

2011年02月17日

“一分布置、九分落实”,强调的是科学的决策确定后,需要花更多的心思、投入更大的精力来抓落实;强调的是好的思路、好的政策、好的措施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今年工作的大政方针、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已十分明确,关键是全力以赴抓紧落实、抓好落实。

抓落实必须抓具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伟大事业是由无数具体工作成就的,任何工作只有具体才能深入。从具体事情抓起,就是要把原则要求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把目标任务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项目。每项措施、每个项目都要有方案、有要求、有载体,明确责任主体、明确时间进度,一项一项地分解,一件一件落实,决不能大而化之。倘若只发号召不出实招,只造声势不做实事,那么,再好的方案也等于零,再好的决策部署也会落空。

抓落实必须抓重点。我们要善于抓大事、议大事,突出重点、破解难点,解决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重点抓住了、抓好了,全局工作才能搞活、出彩。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一条成功经验。我们要紧紧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紧迫任务,突出抓好重大活动、重点工程、重要项目,选好切入点、找准着力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保障,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

抓落实必须抓成效。花开要有果,掷地要有声。干工作、抓落实,最终是要见成效。拿不出成效,形不成亮点,就好比推舟于陆,劳而无功。对认准的事情要扭住不放,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切忌日计有余、岁计不足。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期待入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戒依样画葫芦,上下一般粗,真正把工作落到最基层,做到群众心坎上。各级领导要靠前指挥,思想上“挂号”、工作中“上账”,加强督促检查,经常盘点一下,看一看确定的任务哪些还没有做,哪些做得还不够,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力求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年之计在于春,坚持不懈抓落实。让我们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乘着“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和煦春风,以只争朝夕、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中央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力争各项工作取得累累硕果,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扎根沃土 承接地气

2011年03月01日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比作土地,强调我们党只有同人民结合起来,才能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种扎根沃土、承接地气、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让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和信任,也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各项工作的有力法宝。春节期间广泛开展的“走基层、送欢乐”活动,是新闻文艺工作者坚持群众路线,贯彻“三贴近”要求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扎根沃土、承接地气,才能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扎根沃土、承接地气,就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把对群众的真挚感情转化为深入基层的热情、服务群众的激情。只有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才能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那种对上“看天气”,对下“耍霸气”,办公室里“找灵气”,却唯独不到基层群众中“接地气”的做法,只会越来越远离群众,成为离地的花草、空中的楼阁。

扎根沃土、承接地气,就是要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求所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扎根基层群众的沃土,才能充分了解基层的改革实践,检验政策的实际效果,把我们的资源用到刀刃上;只有承接基层的地气,才能深刻感悟社会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我们既要善于解疑释惑、疏导情绪,也要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办成舒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的好事。

扎根沃土、承接地气,就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源头活水在基层,闭门造车难合辙。基层的经验最鲜活,基层的措施最有效,基层是最好的课堂,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基层的大河中摸索“石头”,在群众的实践中发现“金子”,才能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作,使路子越走越宽广,事业越来越兴旺。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深入基层不能浅尝辄止,群众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要坚持把感情融汇到基层、把镜头聚集到基层、把工作落实到基层,使走基层、下基层机制化、常态化,在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事业中不断做出新贡献。

把欢乐长留基层

2011年03月04日

2011年的春节是一个文化味浓浓的春节。各级文化部门和文化单位按照统一部署,集中组织开展的大规模“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让基层百姓过了一个喜庆欢乐的文化年。数以万计的文艺工作者放弃厚酬商演,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和基层群众一起迎新春、过大年,为群众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带去了欢笑和欢乐。实践证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把“下基层”这样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活动变成一种常态,把欢乐长留基层。

把欢乐长留基层,需要饱含对人民群众的炽热情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艺工作的源头活水在基层、在群众,作用和价值的实现在基层、在群众。只有饱含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才能用心灵感受民生,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不断增强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精神动力;才能更加自觉地坚持“二为”方向,用真情回报群众,用鲜活笔触勾勒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写百姓故事、为人民放歌,把温暖和欢乐源源不断地送到基层、送给群众。

把欢乐长留基层,必须始终保持“三贴近”的工作作风。“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实践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必然坚定我们的信念,磨练我们的意志,增强我们的能力,提升我们的境界。只有贴得近、贴得紧,做到脚板与心灵双双而至,才能把精神愉悦和幸福快乐送到群众的生活中去,送到群众的心灵之中。要发扬“田间地头当舞台”的精神,用双脚丈量民情,主动扑下身子,经常沉到最基层、深入第一线,到群众中去,到现场去,真正把话筒、镜头和笔头时时对准群众,把精湛的艺术奉献给群众。

把欢乐长留基层,还要不断增强基层文化的造血功能。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努力形成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既坚持“送”文化、做到常送常新,又引导“种”文化、做到根深叶茂,这是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治本之策。我们要在多送、常送、送好的同时,大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基层文化创造,做大做强基层特色文化品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扶持民俗民间文化,有效引导群众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基层文艺人才和文化力量,多推出适合基层群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千方百计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真正把欢乐长留基层一线、浸入群众心坎。

用“小载体”宣讲“大道理”

2011年03月24日

当前,把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今年两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形势政策宣传到基层,是各级党委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浙江余姚市秉持“小载体讲大道理”理念,创设并运用小册子、小卡片、小段子等十种“小载体”,进行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创新了宣传教育形式,丰富了宣传教育内涵,为进一步增强基层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了有益启示。

其一,创设喜闻乐见的宣教形式,让群众坐得住、听得进。把形势政策宣传到基层是一门艺术,需要创新举措、吸引群众。“小载体讲大道理”符合新形势下受众的接受习惯,运用现场互动、视觉艺术等手段,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形势政策搭建“直通车”,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概念化”为“形象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载体”阐明了科学发展的“大道理”,增强了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二,设置通俗实用的宣教内容,使群众记得牢、用得上。把形势政策讲明白,为群众所掌握运用,是宣传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小载体讲大道理”紧扣社会现实,回应社会关切,针对基层群众应学、应知、应会的内容与所思、所想、所盼的话题,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今年两会精神进行深度解读,同时配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工业、旅游、教育、卫生等政策解读和生活常识,把“阳春白雪”转化为“下里巴人”,使群众思想上受到启发、理论上得到武装、实践上得到指导。

其三,采用灵活多样的宣教方法,与群众贴得紧、讲得透。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方法只有多样化,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小载体讲大道理”遵循理论宣教时间、空间和对象三者之间的内在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突出“短、平、快”,采用一系列拿得出、叫得响,讲得透、传得广的方法和途径,为基层干部群众提供了便捷、管用的“理论套餐”。这种分众化、个性化、实用性强的宣教方式,既丰富了形势政策宣教的内涵和层次,又扩大了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多一点心理疏导

2011年04月27日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积极关注人们的心理需求,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近年来,上海等省区市根据各阶层群众的思想心理状况,积极加强心理疏导,化解百姓心忧,打开百姓心结,敞亮百姓心灵,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这种做法创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途径,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疏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强的竞争压力,使更多的人渴望在心理方面得到关怀和帮助。心理疏导从心灵慰藉入手,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和情感体验,关注心态情绪、关切心理诉求、关怀身心健康,提供各类心理服务产品,有利于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当前,“幸福指数”一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应当讲幸福感强不强,不仅取决于物质生活,也取决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感受。我们要把心理疏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幸福工程,牢牢抓在手上。

心理疏导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所创新。心理疏导对接民生需求,怀着感情做,让百姓产生“心灵共鸣”,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内涵,增强了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重视大众媒体的宣传引导,同时仍要呼唤一对一的群众思想工作的回归。

心理疏导架起通往社会和谐的心路之桥。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诱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因素有所增多,特别需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多元包容的社会心态。心理疏导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重点,把群众幸福作为第一追求,帮助人们舒解工作、生活压力,以内心和谐带动社会和谐,这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宣言:好政策要用好

2011年05月26日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去年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政策依据。陕西等地认真贯彻中央六部委《意见》,善于把中央的好政策用足、用活、用实,工作有成效、有亮点,值得各地借鉴。

好政策要用足。智者善于识时,贵于乘势。中央六部委针对基层实际、满足基层期待,联合出台政策意见,是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有利契机。只有树立抢抓意识,乘势而上,借力而为,在吃透政策上下功夫,在用足政策上想办法,才能充分释放政策效应,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反之,政策不会用、不敢用,执行不到位,就会错失良机,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及时有效地落到实处。

好政策要用活。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好的政策出台后,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加以落实,需要把握政策本质,逐级梳理细化。凡事变则活,不变则板,如果只是依葫芦画瓢,上下一般粗,简单照抄照搬照转文件,必然会“水土不服”。要通过调研“把脉”,摸清底数,找准“瓶颈”,制订出切实管用的配套措施,在用活政策上动脑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好的政策与地方实际接轨,在基层落地生根。

好政策要用实。政策凝结着心力智慧,蕴藏着巨大的效能,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落实。如果只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文件里再多的“金矿银矿”,也变不成实际工作中的“真金白银”。落实就是兑现,就是真抓实干,一旦有了政策支撑,就要扎扎实实做工作,锲而不舍抓落实。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时时督促检查,在抓落实的过程中不断解决难落实、不落实的问题,攻坚克难,突破瓶颈,确保好政策早落实、早到位、早见效。

宣言:为大学生村官播种文化叫好

2011年06月02日

近年来,重庆等地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让他们在农村基层担当理论政策宣传员、社会舆论引导员、思想政治教导员、精神文明倡导员、文化活动组织员,将先进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乡村大地,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加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大学生村官播种文化,有利于充实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的力量。目前,基层特别是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力量相对薄弱,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下贯通、接到终端,多渠道充实完善干部队伍尤为迫切。大学生村官文化水平较高,有朝气,有活力,充实到基层为农村“输血”,有利于改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干部队伍结构,培育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夯实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人才基础。

大学生村官播种文化,有利于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前,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比较闭塞,文化活动较少,文化服务短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大学生村官知识丰富、素质较高,让他们从事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把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宣传形势政策和科学法律知识,传播现代生活方式,转变农民卫生环境观念,引导群众移风易俗、破除迷信,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食粮,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学生村官播种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成长成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大好课堂,是砥砺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大学生村官从事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农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精神文化上的需求是什么,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进一步陶冶高尚情操,锤炼优良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使自己在播种文化中增智强能、建功立业。

宣言:“实打实”方能“心贴心”

2011年06月03日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任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今年以来,湖北等地宣传文化部门广泛开展“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主题活动,以真挚的情怀、扎实的作风、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基层群众的赞誉。实践证明,要与群众心贴心,必须坚持“三贴近”,全身心走进群众、实打实服务群众。

实打实,首先要有心系群众的真情实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对群众的感情真不真、深不深,体现党员素质,反映干部作风,影响民心向背。虚情假意、漂浮作秀,群众不会认可;真心实意,脚踏实地,群众才会拥戴。走进群众、服务群众,核心是要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感恩群众、情系群众,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中净化心灵、改进作风,真正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基点和归宿。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牢记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心与心之间才能架起情感的桥梁。

实打实,关键得靠真抓实干的扎实作风。说到服务群众,有的人要么乐于喊口号,疏于做实事;要么干起来敷衍了事,蜻蜓点水;要么脱离实际,铺摊子,搞形象工程,忽视群众意愿,罔顾群众利益。这样不仅不能服务好群众,反而会给群众添乱、增负。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中心是扎扎实实从具体事情抓起,从具体项目做起。力戒花架子,防止空对空,以实干求实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心与心的距离才会更加贴近。

实打实,根本在于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不能挂在嘴上,不能搞“虚功”,而要办实事。走进群众、服务群众,重心要放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基层,把更多的项目放在基层,把更多的政策向基层倾斜,从实际出发部署工作,按实际需要推进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真正做到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变群众一时受益、一事受益为常受益、永受益。只有我们的服务真正惠及群众,群众才会把我们当贴心人,心与心才能真正交融在一起。

宣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要坚持正确导向

2011年07月25日

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它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关乎人的心灵世界,关乎民族的精神面貌,关乎社会的文明进步。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要进一步加强正确引导。导向正确了,文化就能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就能长期受益。

坚持正确导向就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对于文化产品来讲,思想观念、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是根本。一曲《歌唱祖国》,凝聚亿万人民热情真挚的爱国之情;一卷《青春之歌》,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火热激情;一部《唐山大地震》,彰显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顽强坚韧和人间大爱;一台《复兴之路》,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和辉煌成就。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焕发起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以正确引导,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光辉,用优秀的作品感染人、教育人、砥砺人、鼓舞人。

坚持正确导向就要树立久久为功的精品意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酿造百世留芳的文化美酒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怀着一颗执着追求的恒心,甩得开名利的羁绊,摆得脱俗务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求索;需要我们怀着一颗为民服务的诚心,扎根于社会生活的丰厚土壤,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把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作为灵感源和素材库,真正贴近人民群众的需要,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应当有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只有精品,才拥有生命力;只有精品,才具有传导力。平庸意味着被埋没,普通面临着被淡忘。生产出经得起人民检验、经得起时光筛选的传世精品,应当是文化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坚持正确导向就要坚定不移地净化文化环境。当下,有的文化产品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过度渲染娱乐性,放弃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有的为了吸引公众眼球,把“文化垃圾”当成卖点,在文化大餐里掺杂“苏丹红”和“塑化剂”,污染文化环境,毒害思想心灵;有的宣称所谓“不要玩深沉”、“讲责任太累”、“讲崇高太虚”,消磨人们的精神和意志,误导和扭曲人们的是非标准、美丑标准;有的甚至无视法律道德,用淫秽色情信息侵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所有这些,我们都应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坚定不移地加以抵制。要提倡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多些中肯的“逆耳忠言”,少些浮夸的“友情褒扬”,使其真正作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监督利器,辨析思想、甄别美丑、引领风尚。惟其如此,清新绿色的文化环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才能形成,人民群众才能在阳光雨露下享受健康文化的盛宴。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让百姓唱主角

2011年08月25日

增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说服力,需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普通百姓登上讲台、担当主角。今年以来,北京市以“党在百姓心中”为主题,深入开展百姓宣讲活动,让普通市民讲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为我们做好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让百姓唱主角,从身边看变化。宣传思想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根基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百姓宣讲团的成员全部来自基层一线,来自各行各业,选的都是百姓最了解的身边人,讲的都是百姓最熟悉的身边事。他们看似很普通,却与群众最贴心,他们的事迹看似很平淡,却让群众感觉最亲切,这些身边的变化看似不起眼,却往往能够让群众看明白、看真切。宣传思想工作只有聚焦群众生活点滴,从身边变化中选材取料,才能更好地阐释深刻主题,讲清重大道理,坚定人们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让百姓唱主角,用事实传真情。“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百姓宣讲不是用大道理讲发展,不是仅从宏观谈变化,而是以一个个有血有肉、朴实感人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真人、真事、真心话,表达人民群众对党的无限深情。这些故事都源于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提炼而不拔高,赞颂而不夸大,动情而不煽情,如同涓涓细流注入百姓心田,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真实真情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生命,只有尊重群众,尊重事实,坚持让群众说话、用事实说话,才能经得起群众的检验,迸发出强大的情感力量,才能站得住、传得远。

让百姓唱主角,以贴近引共鸣。百姓宣讲的主角从群众中产生,与听众身份相近、情感相通。他们宣讲的内容是党为人民办的一件件好事实事,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他们宣讲的语言是“拉家常”似的语言,群众喜欢听、听得懂;他们宣讲的形式是“交流面对面、沟通心贴心”,打破了台上台下的固有界限,使听众有亲近感,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百姓宣讲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多地把镜头对准群众,把版面留给群众,把舞台面向群众,宣传思想工作才能做到群众的心坎儿上,才能让群众听得进、听了信、信了服。

切实加强道德建设

2011年09月21日

9月20日,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让我们向道德模范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党的十七大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牢牢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为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从教育入手。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十分注重道德的教化和养成,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我们党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中,对道德教育都没有放松,社会的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也成为我们不断赢得胜利、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法宝。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主流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讲利益不讲道义、重能力不重品行的现象有所滋长。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社会道德为代价,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题,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当中,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从娃娃抓起,用典型引路,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抓细节抓具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推动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更好地助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德以劝善,法以诛恶。道德是软约束、是人们内心的法,法是硬约束、是最基本的道德,二者功能互补、相辅相成。要使道德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法律是道德规范和社会文明的风向标,必须把道德观念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把道德规范体现到法律法规的制定之中,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如果扶危济困、助人为乐者的合法权益时刻得到保障,好人难做、冷漠围观现象就会减少;如果不择手段、非法牟利者的行为受到严惩,“毒奶粉”、“地沟油”便会失去生存空间。惟其如此,人们从善的信心才能得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

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国家者,积人而成。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既是觉悟、也是义务,道德大厦的建设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添砖加瓦。当下,有的人对不道德现象有痛恶之言,也有行善助人之心,但常常瞻前顾后、逡巡不前;有的人不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只想作壁上观、独享其成;有的人则置社会道德于不顾,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凡此种种,应当坚决摒弃。为官一任必须讲官德,只有清正为民,才能赢得信任、造福一方;为人师表必须讲师德,只有言传身教,才能受人尊敬、琢玉成器;经商办企业必须讲商德,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市场、长远发展。全社会都要讲公德,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才能积小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道德建设需要“讲、议、行”

2011年12月06日

道德建设为人民生活提升幸福指数,为国家强盛提供精神力量。道德兴则民心齐,道德兴则国运昌。在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过程中,人民群众热切呼唤良好道德风尚,人民群众中也蕴藏着道德建设的巨大热情。近年来,江苏常州等地通过开办各类“道德讲堂”,讲身边故事、议现象行为、行爱心善举,吸引群众主动参与、自觉实践,营造了浓厚的道德建设氛围。这是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一个好载体好方式,值得各地借鉴。

道德规范要经常讲。道德规范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规范离不开言传,需要经常讲。话不讲不清,理不讲不透。经常讲,就是用百姓的话,用身边的事,讲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基本道德规范,讲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尊道贵德,利人利己;败坏道德,害人害己。只有经常讲,晓之以理,才能让大家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在耳濡目染中晓理明义、崇德明礼。只有经常讲,动之以情,让大家乐于听、听得懂、听得进,才能记得住,入耳入脑入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境界、厚德端行。

道德标准要反复议。常言说得好,“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标准是尺度,不辨不清;价值标杆是导向,不议不明。道德标准价值取向重在身教,需要反复议。反复议,就是经常评议“身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点评道德现象行为,在交流探讨中明晰标准、明辨是非、明确取向。只有反复议,让思想交流交锋,在辩论中解疑释惑,在评判中扶正祛邪,才能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什么是必须抛弃的腐朽观念,进而明确立言立行的价值标准。

道德养成要践于行。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建设是内化于心的养成工程,更是外化于行的实践工程,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践于行,就是善于发现和学习“身边好人”和“平民英雄”,用“凡人善举”共同传递道德的力量,让来自身边的感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只有践于行,让更多的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才能形成正确导向,形成和谐氛围,形成文明风尚。

2012年1月《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上)

“送温暖”更要“回头看”

2012年01月09日

春节临近,各地各部门又开始忙碌起来,载着米面油肉,浩浩荡荡开展“送温暖”活动。一袋面、一桶食用油或者几百元钱,有得到“温暖”的百姓说:“年终送温暖,好是好,就是„暖‟了一阵„暖‟不了一年。„送温暖‟还须„回头看‟,看看一年来有关部门„拍胸脯‟为我们制定的政策和措施落实了吗?落实到什么程度?在年末给我们一个满意的交代,就是最好的„温暖‟。”

仔细想想,群众说的不无道理。每年年初,各地的决策者都要因地制宜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措施,这些也是百姓最关心和关注的。然而再好的政策和措施如果仅有轰轰烈烈的制定没有实实在在的落实也等于零,再好的文件如果“一溜烟”发到底不去执行也等于一纸空文。有群众很形象地说,一些地方“制定政策时是雷雨,落实政策时是毛毛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关键是“落实”不够,有言而少行,有行而缺果。

其实,年初喊得凶,年中抓得松,年终没有声,只“作秀”、不做事的现象,在各地或多或少都有存在,是一个老毛病。一些地方,一事当头,首先想的不是怎样实实在在把事做好,而是如何造声势,怎样铺摊子,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其雷厉风行、大张旗鼓。有的人则满足于计划提出了,会议布置了,一览表制定了,上报上刊展示了,至于落实不落实,就慢慢忘记了,甚者直接把思路当行动,把目标当结果,把部署当落实,安排了就当万事大吉,落实执行的事随即抛之脑后了。

是以,在年末“回头看”一下很有必要。这其实是对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信用的一个审视,自我检视一下年初的承诺在年底兑现了多少。当然,这种“回头看”不能变成一年成绩的“年终总结”,不能搞成从材料到材料的“闭门汇总”。“回头看”看什么?就看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情况,看有哪些政策措施没有见效,看是什么原因导致好政策不能完全着地。到哪里去看?就到百姓那里去看,到政策应该落地的地方去看,看实际变化,问群众感受。

事关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来不得半点“虚功”。一些地方推出的“几大民生工程”、“几件实事工程”等等,群众始终会记在心里,落实了会打心眼里高兴,没有落实盼望有个说法,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因此,对于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落实或没来得及落实的政策,应当向大家道清个中原委,同时给出一个可以期待的兑现时间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取信于民。

作为一个好传统,年末之际给困难群体送温暖,很有必要。但我们还应当顺乎百姓意愿,在年底搞一搞惠民利民政策“回头看”。不妨从这个年底就开始。

下基层莫当“接头干部”

2012年01月10日

前不久,听一位村支书讲:现在有的乡镇干部下村,往往与工作对象约个时间地点,匆匆“接头”说几句,问个数字填个表,打声招呼转身走。对这些“接头干部”,群众当然不满意。他们貌似下了乡、进了村,实际上却只是个形式。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工作作风,不仅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反而疏远了干群关系。

可能有人会说:随着“三提五统”的取消、乡镇职能的转变,乡镇干部还需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走上村头、蹲在地头?面对这个问题,不禁想起日前山东宁阳一位乡党委书记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的文章。正如他所言,形势任务变化了,“走基层”更应当成为干部的“基本功”、“必修课”。

现在,基层工作尤其是农村工作头绪多、担子重、压力大。农业基础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需要深入调整,农民培训力度需要加大,惠农举措需要落到实处,社会稳定需要继续巩固,农村文化需要大力建设……这就对基层群众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群众工作的法宝不仅不能丢,更应传承发扬;干部下基层的“接头”作风不仅不能有,反而应争做下基层的“多头”干部。

多到田埂头,干事有准头。多下乡、常入村,躬下身子进柴屋,蹲到灶边绘蓝图,摸准民情,把脉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制定惠民措施;常做调研,立足实际,理清思路,才能找准发展路子。

多上土炕头,群众有靠头。现在,一些乡镇干部对外招商引资的多了,向上争取的多了,上网的多了,但到基层去的少了,关心农民疾苦的少了,能叫上名字的农民朋友也不多了,干群关系疏远甚至紧张,导致平时工作推不动,关键时刻叫不应。人心就是这样,只有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亲人;只有干部平时注重访贫问苦,多坐硬板凳、多上土炕头,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实事好事, 才能成为群众拥护的贴心人。沈浩去世后留下了七双满是泥浆的鞋子,每双鞋子都沉淀了厚重的公仆之情。

多来地里头,落实有劲头。有人说基层干部是“芝麻官、绿豆权、西瓜责”,基层工作“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话虽打趣,但也反映了基层的重要作用、基层工作的现实难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事,一桩一件都要实打实去完成。

比如,下乡家电如何确保质优价廉、使用方便,水利建设如何有效对接农业生产需求,类似这些问题充满挑战,检验着干部对复杂现实了解深不深、对深层问题研究透不透,考验着他们的执行力,同时更倒逼干部深入一线,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向基层“求解”,不断从群众智慧、火热实践中寻找答案、破解难题、探索创新,用“脚板落地”推动政策落实。

莫怕鞋子沾上泥,莫做浮头鱼吐空泡,莫学蒲公英满天飞,莫当下基层的“接头干部”。干部常下基层,常在基层,重在融入,难在坚持,贵在实效,关键在把基层实际、民情民意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导航仪。如此,基层的天地会越来越广阔,基层工作会越来越有作为。

春运如何不再难

2012年01月12日

春运伊始,铁路部门就合盘端出了家底:9.4亿元整修绿皮车,在节前安排农民工临客558列;东西南北调图又调车,部分地区还停下了货运,让非临客列车客座能力比平时提高了25%;高铁加密车次、延长运营时间,运力恨不得都翻了倍。

然而,在铁路运力创下历史新高的同时,电脑前、电话里、窗口旁,火车票仍然一票难求。人们不禁问:这些年铁路建设投资不少,春运怎么还这么难啊?

春运难,难在运量太大,大到超过了运能的支撑。今年春运客流量将达到31.58亿人次,这个数量几乎相当于要在40天内帮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放在哪个国家都是件“难以完成的任务”。

春运难,难在单向运输。中国很大,但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每年春节前,数以十亿计的客流大多是从东部向中、西、北部单向流动。当几亿人都希望同时作别“北上广”等地,能不一票难求吗?

春运难,难在供给不足。交通基础建设投资大、工期长,近些年开工的项目无法立竿见影。例如2008年以来陆续开建的铁路项目,2011年只投产了一条1300多公里的京沪高铁,许多干线还未能成网,无法分流压力。而公路方面,像京珠高速南段等省际断头路、“掐脖子”路仍在打通、扩建中。

春运难,也难在大家都偏爱铁路。由于公路和民航票价较高且受天气影响显著,水路运价低但速度慢、不成网,铁路一向颇受青睐。然而,铁路每日只能提供479.8万席位,热门线路客流激增,往往是“百里选一”,命中率低。

春运难的本质是短时间内的供需紧张,没有一种运输方式可以包打天下。要缓解,甚至彻底消除春运难,还需要全社会总动员。

各种运输方式不妨“握指成拳”。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各有优势,经济运距也不同,在加快建设的同时,综合运输体系何不统筹资源,提供公铁联运、水铁联运、空铁联运等多种“套餐”?这既能最大限度挖掘运力,扩大旅客选择余地,也有利于节能降耗、提升效益。

各种社会运能不妨“反客为主”。大城市里企事业单位的公车虽然不是专业营运车辆,但安全有保障,如政府能适当补贴,将其引入春运,不仅能扩充运力,也能给“公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一举两得。

各大中小城市,与其将人“运出去”,不妨将人“留下来”。东部的大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步子能否迈得再快一些,社会保障体系能否更完善一些,让务工人员和家人在服务城市的同时,分享到城市发展的成果,真正变成城里人,变成乐于留下过年的城里人?中西部的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能否再开阔一些,就业岗位能否再多一些、丰富一些,让家乡人不用离土离乡也有一番作为?

再过几天,春运客流高峰就要来临。今年运力不足已是事实,那不妨运力不足服务补。铁道部提出:“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这两天在北京站总能看到忙前忙后的志愿者。他们携老扶幼,笑容满面,贴心话说个不停,身上的红马甲仿佛是冬日里的一团火。真希望春运的日子里,人人都是这样一团火,温暖着每个游子的回乡路。

居官无官官之事

2012年01月13日

魏晋风度,崇尚隐逸。东晋时的大官刘尹是晋明帝的女婿,皇亲国戚,身份显赫,但他为政清静,死后人赞之曰:“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作秀,不太把做官当回事,而保持人格的独立和人性的率真。最典型的就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无官官之事” 不是让你玩忽职守,掉以轻心,而是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去干事。这句话类似“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是囫囵吞枣,而是把握主旨,不一味地抠词掰句;又类似“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是说交情淡,而是说交往的形式简,更见真情。

前些日子中央召开扶贫工作会议,令我想起一件亲历的扶贫小事,可为“官官之事”作注。那年秋风乍起,我所在的单位赶紧向对口扶贫的某县送去六大卡车棉衣、棉被,正好由我负责带队送达。三个月后,元旦已过,彼县长来京,我问:“棉衣发下去没有?”答曰:“没有,等春节前„送温暖‟时再发。” 我大怒:“现在春节还未到,你身上怎么已经穿上棉衣?”这就是将本该体现人本情怀的“送温暖”,不仅做成了流于形式的“官官之事”,还时时揣着一颗唯恐人不知的“事事之心”。这哪里还有一点官责和官德?用这样的官去治理地方只能贫上加贫。还有某地矿难,几日抢险总算打通了生命通道,危困井下的工人终于可以升井了。但且慢,还有一件“官官之事”不能少,领导还没有来到井口,明天报上没有他与升井工人现场拥抱的镜头怎么行?这样的事情虽属偶然,却可窥“官官之事”演化为“官官之规”的势头。

一个人不做官也罢,只要做了官身上就同时有了三层含义。一是为官之责。政治学上讲,老百姓把自己的权力出让给公共机构,委托它来管理社会。所以官员手里的权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谁赐予的,而是老百姓给的,官的本质是为民办事,为人民服务。二是为官之德。它的底线是怎么做人,官做到多大也逃不出人格与人性。可惜,官场的人性扭曲往往比民间还严重。三是为官之形。任何事物总有个方式,施政之官权在手,其行事的方式自然与普通百姓不同。如讲究成就、荣誉、排场、权威、效果等等,即所谓的“官官之事”。明白这三层意思,就知道坐官(坐在官的位置上)时最重要的是“为官之责”和“为官之德”,为百姓、国家、民族办事,做一个真正的、实在的人。至于“官官之事”不是一点不要,但毕竟是形式上的次一级的“官元素”。可惜不少官员常忘了“官责”与“官德”,倒把“官官之事”看得比天还重。

这“官官之事”在古代也就是骑马、坐轿、宴请、写奏折之类,现在与时俱进了,闹得更大更新。如:求政绩,大搞短期行为;多应酬,巧于上下打点;泡会议,镜头来,版面去;造假势,汇报预演,视察排练;讲排场,警车开道,前呼后拥等等。官场成了剧场,官员成了演员,演得很是过瘾。把这些“官官之事”办好了,虽然表面上还是官照坐,权照掌,但民心已失。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恐去官之日不远矣!慎之,慎之。

事前监管不能缺席

2012年01月16日

近日,湖南郴州最大的经适房小区--惠泽园接连出现质量问题,甚至部分住户的楼板也不得不换掉重装。而这个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惠民工程,却顺利通过了验收。当被问及验收时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些质量问题时,相关人员的回答竟然是“没有抽查到”。由此观之,健全完备的制度是必要的,但对制度的监管执行更是必需。

无独有偶,在杭州市萧山区,一电梯维修工不久前在维修一部电梯时发生意外死亡,事故调查发现这部电梯居然是用报废电梯的部件违法拼装的,萧山区还有一个报废电梯回收、翻新、贩卖的利益链。令人纳闷的是,报废的电梯竟然连续4年获得杭州有关检测单位的合格报告。如果监管部门为违法违规行为打掩护,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必定频生。

在诸多领域,如果监管总是以各种方式缺席,再完善的制度也是乏力的,事后再迅速的救护行动也难以挽回损失,再严厉的惩处整改也已于事无补,而事故和问题总是会用事实作出残酷的回答。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个事前的“豫”与“定”,既是一种思想谋虑,也是一种执行状态。在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中,对“事前监管”更是明确而突出地予以强调。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承担公共事务、安全等责任的有关单位,其职能都不仅仅是事后追责;事前监管和事中监督更是职责,也更为重要。设置这种事前监管职责,目的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尽量早地预防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以便制定预案和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公共管理的“边际收益”最大化。

不能不深究一些单位和部门事前监管总是缺席的原因。其一或为惑之于利,监管部门成为监管对象利益链条中的一环,其监管机能就完全丧失,最终沦为为其“站岗放哨”的角色。其二或为失之于懒,监管总是要处于劳苦奔波的状态,费时费力还出不了什么成绩,即使查出了什么隐患和问题也只是一种应分之责,倒不如“把猪养肥了再杀”,得名又得利。这正是事故问题不断的根由。

值得注意的是,在汲取一些事故的教训时,往往以为“九龙治水”是监管缺席的原因,认为大家都管就是大家都不管,进而便要新设机构部门来把各职能统起来。这正是在公共管理中“帕金森定律”的一个体现,即行政组织成立以后,为了减责和加权,就会有无限膨胀和扩张的趋势。这种公共管理思维的一个盲区在于,各职能部门分工以履职尽责、部门协作以相互补台,乃是公共管理部门设置的一个基本原则。不对职能部门执行不力、协作乏力问责,而去新设机构来管,最后必是叠床架屋,导致机构臃肿。

看来,在公共治理中,事前监管这一课上好不容易。但如果上不好,则不仅治理难见效果,衍生的问题更会不少。

2012年1月《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下)

文化发展的“微观力量”

2012年01月17日

“农民画让我的人生变得不同,变得幸福。”在吉林省东丰县,有这样一群农民,他们“放下锄头拿起画笔,咫尺天地含英咀华,一方小小的农民画带给人们物质的丰硕和精神的充盈。”

“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赛装赛到日头落,跳脚跳到月当空……”在云南省永仁县,有这样一个节日,至今已有1347年的历史,在这一天,人们穿上心爱的衣裳,赛赛谁的衣裳最美、手艺最高,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乡村“T台”。

……

谁说文化只是精英阶层的专利?谁说文化只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经典文献?谁说文化只是在大剧院里表演的剧目?神州大地,每天都在发生着群众自发的“文化事件”:锄头与画笔并不冲突,乡村与“T台”可以结合。文化不仅是庙堂之上的宏大叙事,而且是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

《易经》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人文”化成的“天下”,是你,是我,也是他;文化,从来都不是与你我无关的逻辑体系、理论框架,而是“我们的文化”,骨髓里的东西。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是文化无限丰富的源泉。文化强国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微观力量”;不仅是精英文化的发展繁荣,也是草根文化的自然生长。

这种取之于群众的“微观力量”,在各地催生出文化发展繁荣的独特模式,即政府推动与“微观力量”良性互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无缝对接。在吉林东丰,政府组织几十名农民画作者到长春参观学习,把农民画产业纳入到全县发展规划中,并聘请优秀的农民画作者到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工作,农民的创作激情被进一步激发出来。在云南永仁,政府将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乡村T台”,打造成为“云南省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暨中国彝族赛装节”,并将彝族刺绣销往国内外,使这场延续千年的文化盛宴既富民、又乐民。

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制度设计、政策供给、经费支持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从自在到自为,从自发到自觉,喷涌出强劲的“微观力量”,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群众的内生激情与政府的外在激励携起手来,演奏出文化发展的动人乐章。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渺小,但十三亿颗心一起跳动,就能使“微观力量”转化为“宏观力量”,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农民自发组织的艺团在田间地头恣意歌唱,“汽车图书馆”在“漂流点”向人们提供书籍,城市社区的文化俱乐部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神州大地,遍地生长着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微观力量”,社会管理者当珍视并善用这些“微观力量”,使之成为迈向文化强国的重要引擎。

要有美感美谈

2012年01月18日

常到一些企业,也常看一些企业的宣传片,观感差别很大:

有的如雨后彩虹,清新自然,多姿多彩;有的如月夜流星,若隐若现,云遮雾罩。

有的如山巅天池,别具一格,令人难忘;有的如山川竹林,你青我绿,过目难辨。

有的如破晓鸡叫,声稀声少,启人心智;有的如塘边蛙鸣,声稠声多,不知所云。

凡此种种,启示我们,要想达到宣传效果,须得明白受众的需求,讲求质量、讲究创意,使人爱看愿听。这就必须有美感美谈。

美感美谈,是让人爱看愿听的“第一道门”。美感也好,美谈也罢,关键在一个“美”字。美,就是好。美感,就要好看;美谈,就要好听。好看,才能爱看;好听,才能愿听。好看,表现在画面、情节的取舍上;好听,体现在语言、音乐的选择上。“至美素璞,物莫能饰也;至贤保真,伪文莫能增也”。好画面、好语言来自生活,来自群众。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生活拼凑画面、情节,不要脱离群众编造华而不实的语言。

美感美谈,是把人引向真善美的“形象大使”。美感美谈,之所以称美,关键在真,根本在善。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美就是真,美就是善。贴金的东西,尽管外表耀眼夺目,却不是真美;损人的勾当,尽管嘴上天花乱坠,却很丑陋。正因如此,古人告诫我们:要“真伪毋相乱”,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同样是美感美谈之要诀。美感是感受,但感受源于真材;美谈是故事,但故事出自善念。真材,能让人动心;善言,能让人动情。无论是真材,还是善念,质如美玉,韵如美声,让人得到的是“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怀念与向往。

美感美谈,是让人从牢骚焦虑走向理性平和的“转换器”。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不少人牢骚多、焦虑多,动不动就感情冲动、火冒三丈,甚至忘了自己的身份,口出脏话、斯文扫地。这不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西方有学者将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感性的人、审美的人、理性的人,并称,“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如此说来,美感美谈正是审美的一条路径。这种审美,让人在不经意间,获得一种审美的快乐感与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不仅体现在情感上、伦理上,而且体现在理智上、理性上,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不乏真善美,美意延年是真谛。

美感美谈,养眼养心。正是这“两养”,使美感美谈这“两美”有了“艺术哲学”之美,从而也实现了宣传之效果:达通,流传,进而形成口碑,形成风尚,积淀为韵味悠长的文化。

经得起“围观”

2012年01月19日

今天,你被围观了吗?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无论是明星还是乞丐,都可能成为网络上的“新闻人物”。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是亿万网民的兴奋点。穿什么鞋、戴什么表、抽什么烟、吃什么饭、说什么话、办什么事,都可能成为网络新闻,引发网民的群体性围观。

作为一种典型的从众行为,网民的群体围观具有易传染、情绪化的特点,能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爆炸式”传播效应。以近日被爆炒的“某县被免职领导悄然复出”事件为例,短短几天时间,就有上千个新闻网页转载、几千个论坛讨论、900多个博客聚焦。拥有5亿网民、3亿微博用户的中国互联网,已经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可以说,网友的目光聚焦,网友的集体表达,形成了影响不小的“民间意见舆论场”,改变了舆论的格局和生态。有学者比喻说,在网络围观的时代,管理者仿佛落入了古希腊“狄奥尼索斯剧场”的中央,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四周都是围观的人群,他们能够看见光鲜的正面,也能看见“孔雀的屁股”。

围观是无形的压力。《人民论坛》杂志曾做过一个调查,七成网民认为官员有“恐惧网络症”,怕被监督。网络恐惧到了什么程度?调查显示,55%的受调查者选择“有压力”,10%的受调查者表示“压力很大,让人提心吊胆,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难怪有专家呼吁,要赶紧与时俱进的是政府官员。

围观是压力也是动力。面对网民的集体“喊话”,不少政府部门主动回应网民关切,对网友投诉的干部、质疑的问题,及时答复和处理。网民追究的“抽天价香烟的局长”,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日记门局长”,因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13年。在“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的今天,互联网不仅成为民意与政府对接互动的新渠道,还创造了网络反腐的新形式。

与此同时,网民的群体围观正成为信息公开化、行政透明化的民间推手。从北京市政府的“微博发布厅”到成都市政府的“微成都”,从外交部的“外交小灵通”到南京警方的“三国杀”版通缉令……由被动“接招”、疲于应付,到主动“出牌”,利用网民的“围观心态”设置议题、抓捕逃犯,这些积极的变化,折射出政府部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赢得了网民的赞誉和关注。

在人人都可能是“记者”的今天,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正朝着“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方向发展。党员干部应客观理性地看待网络围观现象,不惧怕、不排斥、不逃避、不打压、不作秀,学会与网民平等地对话。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接受监督天经地义”的意识,学会在监督下工作,让自己的言行经得起群众的质疑和检验。

多一些“家国情怀”

2012年01月20日

不久前,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当我们再次体悟钱学森爱党爱国的心路历程时,无不为他的国为重、家为轻,科学为重、名利为轻的“家国情怀”而感动。对照这面明镜,今天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应有所思、有所悟。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古往今来,这种高尚情怀极大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既利国利民又利人利己。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广大群众的主心骨,理应多一些“家国情怀”,更加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更多胸怀天下,心系百姓,忧国忧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多一些“家国情怀”,就是要常怀爱民之情。当年,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这无不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博大情怀。群众利益无小事,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常怀惦记之情,始终是“家国情怀”中最温暖贴心的情愫。

多一些“家国情怀”,就是要恪尽兴国之责。国是千万个家的集合,是无数个家的放大。常思国之兴衰,是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使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精忠报国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今天,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面对当今世界对中国的各种“捧杀”和“棒杀”,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以主人翁姿态建设好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为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有所作为。

多一些“家国情怀”,就是要坚守为党之心。党是广大党员的家,每个党员都应该为维护好建设好这个家而用心用力。现在,有些党员常常对一些有损党的形象的言行不抵制、不斗争,有的还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地跟着社会上一些负面情绪走,“台上满口政治,台下说三道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每个党员的形象、前途与党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应该始终保持对党的一腔忠诚、一片深情,时刻为党着想、替党分忧,强化党员意识,牢记党员身份,多做为党加分的事,做到为党争光不抹黑,添彩不添乱。

多一些“家国情怀”,就会少一些个人的卑琐与私利,多一些崇高和大气。位卑未敢忘忧国,人微未敢忘忧党。封建士大夫尚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情怀,党的干部更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以国为重、家为轻,以民为重、我为轻,常念民之冷暖,常思国之兴衰,常想党之安危。

领导干部多一些“家国情怀”,乃国之幸、党之利、民之福。

有话好好说

2012年01月30日

在一次矿难事故现场,一白发老人得知孙子遇难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拉扯着在场处理事故的一名干部说:“为什么死的是我孙子,你们这些当官的为什么不死啊!”情急之下,老人话说得太偏激,但这位干部没有责备,而是上前搀扶着老人说道:“老人家,我同您一样悲痛。以后,我就是您的亲人!”说罢,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传统观念中,人们对“会说话”持不以为然的态度,孔老夫子就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其实,这话有失偏颇。倒是古人另一句话说得好:“一言之辩,重于九鼎至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看来,对如何说话不可小视。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荀息劝诫晋灵公放弃建九层之台的故事很有趣。荀息得知灵公劳民伤财建造九层之台,冒着“进谏者,杀无赦”的危险来见灵公,说自己能连叠12枚棋子,且加上9个鸡蛋。灵公甚觉稀罕,便令他表演。荀息叠起12枚棋子之后,又将鸡蛋往上放。灵公惊呼危哉!荀息见时机成熟,便说此不足为险,尚有更险之事。灵公问何事,荀息从容答道:九层之台,三载尚未完工,然男误耕,女误织,国库空,邻虎视,若此,国将亡矣,累卵之危尚可比?灵公恍然大悟,下令停建九层之台。

钱学森既是一名严谨的科学家,又很讲究领导艺术,连批评人都别具一格。一次,钱老与身边一名专家谈起软件问题,他便让其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这名专家写了一篇文章交给钱老,钱老看后微微一笑说:“我给你念首诗吧。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钱老念完清代袁枚的诗后,对方脸红了,忙把文章拿回去修改。待修改后再送审时,钱老仔细看后说:“这回你是认真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用打比喻和念诗的方式劝诫人、批评人,毕竟不是一般人所能为的。但有话好好说,把话说得有分寸、中听,能够入耳入心,却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修炼的。时下,一些干部“雷语”不断,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形象,而且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威信,更从反面证实了“会说话”的重要性。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是一门艺术,又不仅仅是艺术,它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那些常讲“雷人”之语的人,不只存在不会说话的问题,其背后是骄横跋扈的心态,是“官本位”思想的折射,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因之,要好好说话,须得好好做人。只有心里装着百姓,加强自我修养,才能待人以诚讲真话,言之有物讲实话,言简意赅讲管用的话,与人沟通讲贴心的话,掌握分寸讲能做到的话。即便有天大本事,也不说天大的话;心有委屈和隐情,也不说过头的话。使说的话让群众爱听,从心里点头,从而搭起拉近感情、增强理解、维护团结、促进和谐的桥梁。

有话好好说,赢得的不仅是掌声,更多的将是心声。

“现代鲁宾逊”的文化烛照

2012年01月31日

守卫南沙苦不苦?沧海孤礁,枕戈国门,过着“现代鲁宾逊”的生活,答案不言而喻。然而,南沙官兵坚守海疆不言愁,豪饮孤独当美酒,提出了“享受艰苦、快乐守礁”的新理念。快乐何来?丰富多彩的礁堡文化功不可没。

在南中国海的方寸之地上,浓缩了礁花、礁网、礁联、礁歌、礁报等诸多官兵的文化创造,最有名的算是永暑礁菜园入口处的那副绝对。上联:无土运土无菜种菜无中生有,横批一个字:园。15年前,此联曾面向全国征集下联,可惜难度太大,至今还没有真正对仗工整的下联。

“动物只为生命必需的光线而激动,人却为文化的烛照而欢欣。”文化作为一种“普照的光”,可以驱散黑暗和寂寞,可以点燃信念和追求,可以让单调的生活五彩缤纷,可以让艰苦的环境四季吐绿,可以让人明白做人的道理、肩上的担当。礁堡文化滋润提升着南沙精神,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守礁官兵,他们深知脚下的礁盘连着中华民族的千秋基业,以苦为乐,欣然守礁。一名战士写道:“我绝不把寂寞当成包袱,而是当成文章中的构思,书画中的运笔,舞台上的排练。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花开,结出硕果。”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在浩淼南海品味戍守国门苦与乐的官兵们,展示了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状态。透过他们嘴角自然流露的微笑,一个看似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人生哲理浮现出来:物质条件并非生活的全部,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一个人就不能说拥有真正的幸福和美好的人生。

以文化开掘快乐,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自觉。文化点亮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快乐之源。但文化带给人们的快乐,不只是开怀大笑,而有多重体验;不是一己之欢娱,而是分享之欣慰;不是转瞬即逝的激情,而是持续的发现、感悟和升华。

《淮南子》里说,一个人被关在黑屋子里,吃穿再好也不得其乐,如果给他开扇窗,阳光进来了,就会感到高兴,让他走出房间,再登上泰山之巅,看到日月星辰、壮丽山河,岂不大哉乐哉?从开窗走出房门到登上泰山,文化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不断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和完善自我,也让人找到生活的真谛、心灵的归宿和快乐的源泉。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真正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的,还是那些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民、植根于人心深处的精品力作。今天,当人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脑瓜子”的“求富”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温润心灵、陶冶情操,在跌宕起伏的影视情节中感悟历史风云、人生百味,在音乐悠扬的节奏里舒缓激烈竞争下的生活压力,文化能使人在喧嚣中得到宁静,在诱惑中多些淡定,在磨练中感悟人生真谛,成为高速发展时代国人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力量。

一位哲人说,一个人如果每天观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先进文化的烛照也许不那么立竿见影,却是融入“骨髓里的东西”,在天长日久的浸润中,自然使人得到滋养和同化,进而使人品尝到告别“旧我”、成为“新人”的大欢欣、大收益。2012年2月《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上)

善表达是一项软实力

2012年02月01日

在一次有关群众工作的小型座谈会上,主持人一再提醒发言的干部要用真实可信的数据说话,讲鲜活生动的例子,用自己的语言讲切身的感受,但一场会下来仍是千篇一律、如出一辙,连篇累牍的官话、套话、空话,弄得参加会议的人头晕目眩、连连叫苦。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干部履职尽责的客观需要。不论是研究问题、部署工作,还是推进工作落实,特别是深入基层开展群众工作,一刻也离不开讲话。但曾几何时,一些干部习惯于打官腔、说官话,不但在公众场所官腔官调,离了稿子不会说,即使是几个人的座谈会也是拿着稿子一念到底,不打官腔不张嘴,生硬呆板。干部“不会说话”,不仅不利于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无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损于干部本人的公众形象。

讲话,似乎每个人都会,但要讲得引人入胜、生动有趣,就不那么容易了。背后考量的,除了沟通能力,更有思想水平、人格魅力。某种程度上,语言表达能力是干部需要具备的一种“软实力”。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评价一位领导干部,“会不会说话”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语言表达能力,不只关乎表达技巧,更关系干部的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作风。提升这种“软实力”,并非就是练好口才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软实力”需要“硬功夫”打底。因为语言的力量,最终还是源于实践的启发、思想的功底、责任的升华。

一些干部之所以表达能力不强,讲话讲不到点子上,缺乏感染力,群众不爱听,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问题不了解,工作不扎实,心里没底,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对于握有一定话语权的领导干部来说,既要认真向实践学习,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投身科学发展实践,又要认真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基层情况明了,胸中有数据,手中有典型,不但有话可说,谈笑风生、娓娓道来,而且能说得出有效管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话。

有些干部说话办事,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权衡利弊,生怕对自己的前途、利益有一丝一毫潜在的风险,计较多了,就会对迫切的现实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愿说话,不敢担责,只想打官腔糊弄过去。“为官避事平生耻”。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只有敢抓敢管、敢于负责,敢于攻坚克难,敢啃硬骨头,才会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得罪人,直面困难和问题,说真话、实话和管用的话。敢说敢做、务求实效,说的话群众才愿意听,并且听得懂、记得住。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人仍然不懂得创新和解放表达,改善交流方式,说话温和、平等、谦虚,还是习惯命令、指示、训导等老一套,照本宣科、我说你听。古人说:“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习是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表达、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如果要讲出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话语,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减少应酬,排除干扰,使学习成为愉悦身心的爱好和习惯,努力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惟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选举切莫搞“陪选”

2012年02月02日

近些年,个别地方在选举工作中,出现打着“组织意图”的旗号贯彻“少数人意图”的现象,并把这种所谓“组织意图”的实现,作为衡量选举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准。实现了,便认为这里的选举“很圆满”,说这里的领导干部工作有方能力强;一旦出了偏差,便认为这里的选举“有问题”,说这里的领导干部缺少驾驭能力。因而,每到换届选举,一些地方的领导便感到很紧张,生怕选举有“闪失”。为达到目的,有的地方故意推出一些知晓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的人充当“陪选”,导致选举还没进行,人们就知道落选的准是谁。

如何解决选举中的“陪选”问题?2007年,安徽无为县县乡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中曾做过有益探索。无为县是规范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县。当时,上级派出的换届考察指导组和无为县委着重在两方面做了尝试。一是推荐干部事先不“内定”人选,将选任干部的初始提名权交给群众。二是平等对待组织提名与群众联名的候选人,拿到会上选举的候选人都应该是群众公认、很优秀的同志。为保证换届工作的健康开展,县委严明组织纪律,及时严肃处理了几起拉票贿选事件。由于选举工作认真按照中央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来操作,正式选举非常顺利。无论是当选的还是落选的,都心服口服。

实践说明,在民主选举中耍“小聪明”、人为制造“不平等候选人”,不但严重影响民主选举的质量及群众参与民主选举的热情,也有损于党的形象和威信。正像一位老党员所说的那样:干部群众最怕选错带头人。在选举中越是信任群众,群众就会越认真,选举就会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实践还表明,党管干部与扩大民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扩大民主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管好干部不可缺失的重要方式。民主是腐败的天敌。要从根本上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扩大民主的重要保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一旦离开党的正确领导,拉票贿选等不正之风就可能愈演愈烈,不仅选不出好干部,还可能把民主引入死胡同。

选举切莫搞“陪选”,这是群众的呼声,也是党的原则。在地方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中,需要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党管干部与扩大民主的关系,严格依法按章办事,严防“陪选”等违规行为,将民主选举质量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道德教育要选好载体

2012年02月03日

道德教育作为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其他任何方面的教育一样,需要选好合适的载体,用好对路的方法。苏州市开展道德“评谈”活动,运用传统的评弹艺术形式广泛传唱身边的动人故事、凡人善举,推动先进道德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市民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这一做法拓展了道德教育的形式,提升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值得借鉴。

优秀传统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崇高的道德价值,是真善美的形象表达,既具有抒发愉悦心情的娱乐功能,也具有陶冶品德情操的教育功能。人们感受艺术之美的过程,往往就是道德升华的过程。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用艺术形式传播道德更注重人们的心灵感受,更尊重受众的情趣和接受习惯,能够潜移默化地拨动情感的心弦、叩击心灵的触点,令人难以忘怀、终身受益。

苏州评弹是流传百年、经久不衰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深受群众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道德“评谈”正是巧借评弹艺术的土壤,把道德教育搬上舞台,以多样化的手法立体式刻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以丰满、亲切的艺术形象生动展现他们的善行义举和心路历程,寓情于美、寓教于乐,贴近群众、吸引群众,使大家在艺术欣赏中感悟了道德良知、提升了精神境界。

教亦多术,因地制宜。开展道德教育,要多措并举、形式灵活。只有拓宽思路与视野,善于运用开放性思维,借助有效载体,从观念、形式、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更好地激发起人们崇德向善的道德自觉,使道德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

理论的力量在“畅销”中彰显

2012年02月07日

一本理论著作,短短半年间销量突破400万册,成为出版业中的一种“现象”。去年中宣部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热销,令人不禁想起上世纪中叶一度洛阳纸贵的《大众哲学》。

艾思奇初到延安时,毛泽东同志这样亲切地说:“噢!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你好呀!思奇同志,你的《大众哲学》我读过好几遍了。”毛主席1936年给叶剑英等发电嘱购一批书给干部读时即有《大众哲学》,1941年给当时在苏联的两个儿子去信时附送《大众哲学》等书,1959年外出视察前也指名要带《大众哲学》供途中阅读。仅仅从1936年到1948年的12年间,《大众哲学》就印行了32版。它的一版再版,影响了一代代人。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这本小册子,中高层干部在读,基层干部也在读。学生在读,工人也在读。在职职工在读,退休职工也在读。城市居民在读,乡村居民中也不乏读者。大家总体感觉是,“虽然是理论著作,但一点儿也不高深”,“讲的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事儿,面对的是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矛盾,既让读者明白原因,又使读者懂得如何解决”。这些阅读感受,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理论著作成为畅销书的秘诀。

理论是深邃的,但语言如果也古奥,读者群就多不到哪里去。如果仅限于在书斋里作形而上的争论,这样的话题大众也不爱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畅销,首先就是在话题和语言这两个层面上与大众实现了“零距离”。物价、房价、看病难、就业难、分配不公……俱是百姓的关切,“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给力”、“蒜你狠”……都是百姓的语言。回应大众关切把问题解析得切中肯綮,运用大众语言把高深道理讲得浅白晓畅,理论就是大众的理论。

在“自媒体”时代,既有众声喧哗自说自话,也有“金话筒”而听者众。那么,什么样的价值才能让人共鸣,什么样的话语才有听众?归根到底需要掌握能够正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魅力在于,不是居高临下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而是放下理论家的身段,在回应现实问题中把观察的视角、思考的方法交给大众,让读者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当读者学会用正确的理论来观察和思考,理论就成为大众的武器。

理论著作也能成为畅销书表明,理论不仅要联系实际,更要贴紧大众。理论不是在与大众保持距离中才显得高出一筹,恰恰是生活在大众的生活中才彰显高度与力量。说到底,理论需要培育自己的大众情怀,想大众所想,忧大众所忧,解大众所惑。如是,理论因有生命力而不断发展,大众因理论的滋养而不断前行。

“90%乘积”背后的责任链意识

2012年02月08日

数字常给人带来最直接的冲击力。一次偶然的机会,碰到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结果是59%。

在人们印象中,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若能达到90%,即便够不上优秀,也算差强人意。然而,5个90%的乘积竟然是59%,连“及格线”都达不到,更别提更多的90%相乘了。

数学题不是数字游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决定结果的,不是所有过程的平均数或简单叠加,而需所有相关过程都竭尽全力地向100%的目标冲刺。这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古训颇有契合之处。

安全生产领域的“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每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投射出一些人责任心的缺失。也曾有人计算过,假设火箭有5万个零部件,若要使整体安全系数达到99.99%,那每个零部件的安全系数则要达到99.9999999%!正是因为中国航天人对质量“锱铢必较”、对细节一丝不苟,才有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的完美对接。

世间万象,事理相通。一个单位,一个团队,一个工作流程,每个成员、每个环节就是一个乘数,其责任心就是成功系数,所有人的责任心构成一条责任链。工作的成效,取决于这条责任链的强弱,即每个组成元素责任心乘积的大小。要想十拿九稳、万无一失,责任链上的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尽可能地履行100%的责任。正如一位领导同志在电力机车公司视察时所强调的,“每个环节、每道技术都不应该出问题,也不允许出问题”。

然而,有一些人看不到自己在责任链中的重要性,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节点,还有其他环节、关口,习惯把问题留给下一站;或是满足于甚至低于“90%”的水准,做事多少打点折扣,未能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诸如问题食品在“踢皮球”中摆上了百姓餐桌,劣质保障房在监管空白下拔地而起,污染项目在环保指标一再缩水后强势上马……这些不该犯下的错误、不该发生的事故,无不根源于责任链的松动、责任意识的缺席。

“5个90%”的乘积给人的警示是深刻的。在今天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很难孤立地存在,都是在为某一项共同工作而分工协作。全国各地、各个部门、各行各业、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乘数,如果每个参与者都“留一手”、“放一放”,不尽最大的努力去执行和落实,那么整体目标就很可能落空,个体的诉求也将无所依傍。

在一个分工日益精细、利益日趋多元的社会,我们需要强化“责任链意识”,每个人既对本岗位工作负责,更对整体工作负责;既对自己负责,也对集体负责。多些“最后一道闸门”的警醒,少些“击鼓传花”的放任,多些精益求精的执着,少些“差不多就行”的散漫,尽职尽责、精诚协作,我们就能增强责任链的强度,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最终取得一个圆满的“发展乘积”。

坚定理想信念是“绝对要求”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一

2012年02月09日

2010年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起火,他奋不顾身,亲临火场指挥,保护了人民的财产和安全……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的事迹,近日“感动中国”。

或许有人会想,在当前环境下,一个领导干部为什么可以做到点滴自律,两袖清风?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孔繁森到任长霞,如果追寻一种精神的谱系,就能发现,刘金国的纯洁,正源于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在革命岁月,这是“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在建设时期,这是“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地欣然承受”;而改革年代,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是“心中只有„公‟,人民才能„安‟”。一代代共产党人,把理想信念熔铸在血脉之中,标注下思想的纯洁、目标的纯净、行为的纯粹。的确,我们不再面临腥风血雨的考验、生死存亡的抉择,然而,如果不能秉持“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只是纯粹的“技术官员”,恐怕难以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精力旺盛、毫无怨言;如果不能保持“共产党人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特殊利益”的信念,甘当简单的“谋生干部”,恐怕也难以抵御各种潜规则、坏风气的侵蚀和污染。

更重要的是,理想信念是一种具有决定性的核心价值。我们要承认,在多元的利益格局中,党员干部的个人利益需要尊重和保证;在开放的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也还有提高空间;甚至,党员干部也会有性格的短板、思维的缺陷、行为的弱点。正因此,也只有在理想信念这一“绝对要求”的校准之下,才能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做好选择题,在能力要求和水平不足之间做好填空题,也才能做好性格、思维、行为等各方面的改错题,最终在纯洁性的考试上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有人认为,坚定理想信念不过是喊口号,是“穿靴戴帽”的要求。这一看法,背离了对理想信念的“真知”。执政环境纷纭复杂,没有“主心骨”,如何能厘清历史的脉络?发展工作头绪繁多,没有“定盘星”,如何能把握时代的主线?也有人认为,理想信念抽象空洞,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命题。这一看法,背离了对理想信念的“真行”。在刘金国身上,理想信念表现为“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而对更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系于对岗位工作的尽职尽责、对人民群众的尽心尽力、对自身要求的尽善尽美。只要“真知”、“真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贯穿于每一次取舍抉择之中,促使共产党人保持最具体也最深刻的纯洁。

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世所罕见”的困难风险和矛盾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保持纯洁性的要求同样越发紧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尤须谨记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庸懒散不仅仅是“亚健康”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二

2012年02月10日

龙年春节假期结束,一些地方的“超时放假”再度成为新闻。人们对“超时放假”颇多怨言,因为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庸懒散的习气。

关于庸懒散,群众有许多画像:“上午点个卯,下午玩电脑,等着下班了”,“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业务不精、能力不强、得过且过的“庸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懒官”,重权轻责、自由散漫、谋人不谋事的“散官”,在现实中并不鲜见。

与贪污腐败不同,庸懒散看上去不那么刺目,最多被当作是“亚健康”。或许正因如此,人们对庸懒散有些忽视。在一些人那里,庸懒散有时被误看成与世无争,淡泊超脱,甚至成为某些人心照不宣的官场秘笈:盯下级,看上级,小心翼翼地守着“不出事”的逻辑,畏首畏尾地扮着“老好人”的角色,老练圆滑地成为推脱难题的“太极高手”……

庸懒散的作风和贪污腐败都会对党的事业造成危害。它虽然没有后者那么刺目,却范围更广,影响面大。在其位不谋其政,留下的是无人履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贻误的是发展良机;当作为而不作为,丧失的是群众信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瓦解的是执政根基。

这些年来,一些地方矛盾冲突不少,群体性事件时有所闻,一些领导干部处置不当,甚至按下葫芦浮起瓢,其中既有贪腐因素,更有庸懒散的影子。平时萎靡不振、得过且过,对中央的要求部署不认真执行,对群众的诉求推三阻四,对发展的问题茫然无知,甚至火烧眉毛的事情都不愿处置,最终导致矛盾在推诿中升级,问题在拖延中爆发,良机在敷衍中错失,不仅酿成难以预料的后果,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就是为何毛泽东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何邓小平说,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新路好路;为何胡锦涛将“精神懈怠”列为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个人不卖力……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1945年,在论及“历史周期率”时,黄炎培的论断至今发人深省。治庸问责,保持党的纯洁性,就要反思庸懒散的根源:机构设置是否庞杂臃肿?群众监督是否足够有力?问责考核是否规范健全?用人机制是否有助于激励先进?

7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一次接触中国共产党人,就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和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今天,面对复杂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尤其需要“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领导干部的使命职责系于此,人民群众的信任期待系于此,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系于此。

时时用群众这面镜子观照自己

--保持党的纯洁性之三

2012年02月13日

党和国家领导人近10年来都与基层群众一起过大年,被誉为“一种独特的政治传统”,各地干部纷纷下基层“零距离”服务群众,媒体记者“新春走基层”把新闻写在村间乡野、百姓心坎,龙年伊始,神州大地呈现一派心系人民、贴近群众的气象。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保持党的纯洁性角度来看,这样的新气象,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自觉,树立了群众这面映照党员干部纯洁性的澄明之镜。

在有的党员干部看来,“纯洁性”主要是修身养性的“个人任务”,或者是“上面怎么看”的“组织命题”,其实,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从来都不在机关之内、公文之间,而在实践之中、群众身上。天地之间有杆秤,一个党员干部的纯洁度高不高,就要看他如何对待群众,如何处理权力与群众的关系。

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为了藏族群众“两离桑梓,独恋雪域”,沈浩留下了走村串户、沾满泥土的7双鞋,杨善洲弥留之际挂念的是“一定要把林木收益分给群众”,一代代党的优秀儿女,饱含把群众当亲人的真情,肩负群众利益重于泰山的责任,克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守,他们或许不是完人,但在群众心里绝对是成色十足的共产党人。

以群众这面镜子来观照,往往优劣立分、高下立判。近年来,一些干部“替谁说话”、“只为领导服务”的雷人官腔,道出了宗旨意识的淡薄;高高在上“做老爷”的姿态,“拍脑袋”、“朝上看”的习气,暴露了血肉联系的割裂;对群众疾苦不动心,对形象工程很上心,反映了对群众感情的冷漠;谋求政绩不惜损害群众利益,关键时候与民争利,折射出为政用权的误区。

诸如这些问题,恰恰警示今天的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利益多元、诱惑增多等条件下,“脱离群众”这一“最大危险”更加尖锐,“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优势”面临更大考验,如何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清除种种背离宗旨的“杂质”,任务也更为艰巨。

以群众这面镜子来探照,更能明确为政方向、找准治理之道。2008年,贵州瓮安、云南孟连先后发生群体性事件,这与当地一些干部在干群关系上出漏洞、群众工作上迷方向息息相关。几年来,经历“进得了寨、拉得上话、交得了心”的艰难历程,通过产权改革、安居富民、干部接访、修桥引水等大量利民实事,当地干部在争取民心的过程中探索群众工作开展,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老百姓一句“共产党的干部又回来了”,朴实而深刻地说出了“孟连经验”、“瓮安之变”背后的纯洁性重塑与回归。

“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安泰一旦离开大地,就会力量顿失、陷于危殆。面对保持纯洁性的时代课题,每一个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自觉面对群众这面镜子,时时观照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用民心所向获得开拓未来的力量。

“雅贿”引发的思考

2012年02月14日

一位纪检干部谈到近年来日益泛滥的“雅贿”现象:不送金银送字画,不献豪宅献古玩,题字有“润笔”,出书有“稿费”,在高雅、温情的面纱之下,进行着利益交换与输送。

“雅贿”再雅也是贿,脱不了权钱交易本质。“雅贿”之兴,从领导干部自身方面反思,在于没有慎其所好,摆正工作与生活、爱好与权力的关系,让个人爱好成了廉洁堤防的“蚁穴”。

其实,兴趣爱好人皆有之,领导干部亦是如此。工作之余,适当培养点个人爱好,可以放松心情、调剂生活、涵养心灵。但作为领导干部,对于个人爱好一定要清醒认识,正确把握。如果把握不好,就会给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

现在社会上一些人,由于受不良风气和潜规则的影响,为了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常常不走正道走邪道,经常挖空心思揣摩领导的爱好。领导干部一旦认识上缺位,思想上放松,行为上失控,就很可能在“爱好”这一关失守,被别有用心的人俘获。

浙江省临海市文化广电出版局原局长周华清痴迷兰花,这位“兰花局长”,在忏悔书里写道:“正是自己养兰、爱兰,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最终被兰花俘虏。”厦门海关原副关长兼缉私局局长接培勇,是个爱好书画的“风雅之人”,开始并不买赖昌星的账,赖昌星了解其爱好后,花重金邀请国内九位知名书画家联合创作一幅《牡丹图》送给他,终于一步一步把接培勇拉下水。古训云:好船者溺,好骑者坠,君子各以所好为祸。行贿

第五篇:人民观点

“回不去的故乡”何以绽放梦想(人民观点)

“乡愁”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将来时。比筑城造市更重要的命题是,如何在故园的地基上生长出孵化梦想的温床?

这个春节,一股浓浓的乡愁氤氲很多人心头。从年前“一觉醒来就是故乡”的期盼,到返城前“再看一眼雪中家乡”的眷恋,“故乡”这个词唤起了多少回忆与 感触。在大数据时代的春运迁徙图上,30多亿人次的奔行呈现一目了然的轨迹。一头连着北上广等大城市,一头连着无数个地级市、县城、村镇。他乡和故乡交织 而成的时空中,一部当代中国的“双城记”带来无尽思考。

“难忘日间禾苗香,最忆夜半月如霜。斜晖脉脉千村照,黄水悠悠万里长。念少时,想亲娘,此心安处是吾乡。”对很多人而言,回乡过年是一次温暖的旅程。然而近乡情怯,当不少漂泊者们把房价压力、雾霾侵袭、职场纷扰等抛在脑后,却发现梦中的故乡已恍如隔世,从而生发出“故乡去哪儿了”的感慨。

一项调查显示,春节过后,50.1%的受访者会去一线城市打工,30%的受访者选择二三线城市,选择老家或者家乡附近县镇的受访者,仅占13.8%。这种选择的背后,其实透着一种深深的无奈。“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对很多人来说,人生的路径并非归去来兮的田园诗,更像是进退失据、左右为难的 岔路口。

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痛处。当特大城市陷入人口爆炸困境,承载能力日益逼近极限;当一些人疾感“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呼喊着“逃离北上广”,却更发现,家乡小城虽然生活压力小些,却有着“机会更少,关系更多”的困扰、“拼能力不如拼爹”的重压、“物质更浓,精神更淡”的迷惘。故乡,或许还能安放一份乡愁,却难以承载躁动的梦想。于是,“故乡在沦陷”的感受在蔓延,“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的选择题撕扯着人们的决断。

举棋不定的“双城记”,诉说着无数个体的命运轨迹,又何尝不是城镇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的缩影?多年来,少数大城市 凭借政策和资源优势,在极度扩张和膨胀之中成长为巨人,相比之下,不少中小城镇显得落后乃至凋敝,大片的农村地区更是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迁徙的故事,由此 凸显更深层的问题语境——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让许多人远离家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强化着“人往高处走”的磁场。蜂拥而往大都市的城市化定然不是方向,失去人 气、流失人才的中小城市难免彷徨于无地。比筑城造市更重要的命题是,如何在故园的地基上生长出孵化梦想的温床?

春节期间,一位曾在北上广打拼的网友热帖引发强烈共鸣。从一线城市回到三线城市的故乡,这个年轻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那些义无反顾的奔赴和逃离,与其说是向往大城市,不如说是向往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好的成长氛围、更大的生命张力。从大城市出发,重新发现故乡,我们既感受到了现代化不可阻挡的改造之 力,也惊觉昔日家园正在新与旧的裂变中渐行渐远。让更多的青春重返故乡,最重要的是增进中小城市的发展活力,缩小与大城市之间的命运鸿沟,让它们有力量为 梦想营造更多空间。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一轮城镇化浪潮中,“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的宣示会引起强烈共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理念会如此振聋发 聩,“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成为了当代中国最为激越的声音。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将来时。我们守望记忆中的家园,更需要在时代浪潮激荡中重建一个有活力、有希望的故乡。调校过度倾向大城市的发展天平,让资源更公平地分布,让机会向每一个归来者敞开,让现代理念浸润于更多人的心中,故乡就将是一种新的可能性。实际上,随着创业就业环境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涌动“返乡发展”潮,中小城市和广袤的农村大地,正为梦想的绽放培育新的土壤。

有人曾预言,到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如果我们注定要落脚于城市,那么在这一个文明历程中,能否安顿好故乡、记得住乡愁,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能抵达怎样的境界。

个人努力如何突破“关系重围”(人民观点)

——城镇化进程的中国思考之二

本报评论部

提升中小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除了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更重要的是规范分配规则、营造公平环境

春节过后,一个段子在微博上流传,“未来几天,又将是秀兰、翠花、桂芳、大强、二饼、狗剩们陆陆续续变回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的时候了”。在今天的流动中国,人们身份转换的频率大大加快,各种身份关系更加复杂多元。

流动性变化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环境和文化。前者是土生土长的故乡,一个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熟人社会;后者则是“高端大气”的北上广,一个彼此相对独立的 陌生人社会。在二者的相互切换中,从“秀兰”成为“Linda”不容易,而要从“Linda”变回“秀兰”可能更难。这几年,许多人先是“逃离”北上广,后又“逃回”北上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于是,一方面是大城市的人才高消费,一方面却是中小城市的人才紧缺。年轻人“折返跑”的背后,有着种种无奈;而中小城市人才只出不进、多出少进的现状,则是亟待解决的发展命题。尤其是,当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明确“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中小城市既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也成为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在此背景下,中国如何形成正常、合理的人才流动?中小城市如何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城市化的内涵和素质。

“大城市有机会,中小城市要拼爹”。一位北漂情绪化的感慨,折射出一种客观现实:大城市的艰辛,小城市永远不懂;而小城市的关系,大城市也很难解开。相 对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人情、关系更浓。开车的人都知道,同样是酒驾,在北京很少有人敢以身试法,在中小城市则可能心存侥幸,因为总能找到关 系。许多人回到中小城市工作,发现自己已不适应,因为在一个熟人社会,做事往往讲关系、论人情,个人的努力常常陷入关系的重围。类似的看法或许偏激,却反 映了人们对某些现实逻辑的隐忧。

法学家梅因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进步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北上广处于中国现代化最前沿,经济发达、国际化程度高,基本上是“陌生 人社会”,人情、关系的重要性相对降低,个人能力的重要程度提升了,没有关系的年轻人也可以找到晋身之阶。相形之下,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中 小城市,资源更多集中在政府手中,“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这些年来,媒体爆出的“萝卜招聘”、扯出的裙带关系,出自中小城市的比例明显要高。试想,如果有关系,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没关系,草根逆袭只能是镜花水月,中小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从何而来?

在这个意义上,与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的优势不只是高楼大厦,更在于相对公平的契约关系。反过来讲,提升中小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除了提供更多的资源和 机会,更重要的是规范分配规则、营造公平环境,用法治思维、规则意识取代地域情结、人情关系。一方面,从市场经济秩序着手,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定性作用”,构建全面开放、自由竞争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从社会法治秩序着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从源头上治理“拼爹”背后的“拼权” 现象。

古人说,“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的利益,我们的社会才有活力,中小城市也才会有吸引力。是身份和关系决定命运,还是努力和奋斗创造未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已经给出了坚定选择。巩固和壮 大这一社会进步主流,让个人奋斗突破“关系重围”,让公平正义普照中国大地,才能让更多人看得到希望、摸得到未来、守得住理想、圆得了梦想。

“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人民观点)

——城镇化进程的中国思考之三

本报评论部

让凋敝的乡村文化丰盈起来,让含混的城市精神明朗起来,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

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 吗”,横批“呵呵呵呵”。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横批“阿姨吃菜”。

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轻一代遭遇“中国式盘问” 的窘迫,跃然纸上。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这让人想起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似矛盾的名句: 返乡者到家了,却尚未抵达。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 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有人汇集了近60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有10多位各地网友都提到,打牌、打麻将甚至赌 博,是当地过年时最主要的消遣。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 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

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 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谁能想到,文化资源向城市的集中,让很多农村连文化站都只剩空空房舍,更遑论有受人尊重的“文化人”了。另一方面,则是 强势的消费主义对乡土的侵蚀。有记者返乡发现,低俗甚至虚假的药品广告,已经占据了许多小城镇建筑的外墙;干涸的河道里,满是塑料袋、包装盒等城市垃圾,恰如鲁迅还乡时的感慨: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如若失去了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故乡不可能总是老模样,那只是一种原教旨的乡愁。不过,“中国式盘问”也让人审思,如何让我们的城镇化包含文化记忆、跳动历史脉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 确要求,“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这些不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蓝 图吗?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中小城市需要抓住超越自我的发展契机,但更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历程中,如何让凋敝的乡村文化丰盈起来,如何让含混的城市精神 明朗起来,从而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

“大地在窗外睡眠!窗内的人心,遥领着世界深秘的回音。”我们的城镇化,或许正该是这样的图景:城市在广袤的乡土生长,人们脚踏着深厚的大地。但愿明天,我们可以舍弃烦躁、放下纠结,回到亲人身旁,围着火炉轻声地谈话,寻回心灵最温暖的那一盏灯光。

人民日报评论员: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儿

—— 一论“还得有那么一股子劲儿”

2014年02月10日07:09 来源:人民日报

一年之计在于春,马年新春阔步走来,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

肩负着为全面深化改革赢得良好开局的重任,2014年注定要闯关夺隘、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画卷中留下光辉一页。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时不我待,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因应不期而至的挑战,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才能推动改革,克服困难,跨越艰险?

“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体现了我们党推进改革的责任感、紧迫感,彰显了一往无前的精神气魄。

夫战,勇气也。在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35年来,我们党正是凭着那么一股子气与劲,以改革创新精神“杀出一条血路来”,将当代中国推送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 度。今天的改革,已行进到新的历史方位。深化改革,我们具备有利条件、具备实践基础、具备理论准备、具备良好氛围,正处于最有利的时期。同时今日之中国,正如负重攀爬、中流击水,往前方看,朝峰顶望,前景壮阔,风光无限;往脚下看,每一步前行,都需劈波斩浪、越障排险,唯有发扬驰而不息的龙马精神,改革才 能激流勇进,发展才能乘势而上。

改革的本质要求就是创新,创新就要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闯的劲头、冒的精神,如何能打开海阔天高的发展新境界?看看刚刚过去的2013年,无 论是转变政府职能,还是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无论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还是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哪一项不是在狭路相逢勇者胜中闯出来的,哪一桩不需 要破釜沉舟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

改革越是触及深层次问题,遭遇的矛盾就越多。承平日久,既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隐忧,也有暮气日长、锐气渐消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国企改革、完善金融体制、强化权力监督、治理环境污染„„哪项改革都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除却已知之难,更有不测之险。大石拦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 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不能止步不前,不能绕道而行,更不可半途而废。“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 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改革要蹚出一条新路,没有现成答案,需要不断探索,必须迎难而上。敢于吃螃蟹,敢于涉险滩,敢于破藩篱,敢于担责任,何愁不能 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

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年前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对今年工作重点作出新的部署,抓好今年的改革,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 领性作用。马年新春,深化改革征程上,拿出“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改革精神,拿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儿,以蹄疾而 步稳的节奏一马当先,我们就必定能打开改革新境界、闯出一片新天地。

下载人民日报人民观点(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日报人民观点(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12月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防治艾滋 有治无类 王 琦 2012年12月03日04:51 彻底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让他们获得走进医院的勇气和条件,这是对他们的保护,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保护 在第......

    高考作文材料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资料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微时代的“失陪”隐忧 家是什么?对中国人来说,家曾经是堂前萱草、围炉夜话,是严父庭训,是慈母灯下缝纫寒衣……家是至真至美至善的所在,是每一个孩子人生最温暖......

    还是法治靠得住(人民观点)

    还是法治靠得住(人民观点) ——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四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2日05 版) 要法制,不要人治,是改革开放大幕初启时的中国迈向未来的出发点......

    人民日报《人民的名义》评论2篇

    人民网评:“人民的名义”,反腐败究竟在较量什么? 郑言之 2017年03月31日15:5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这几天,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好评不断,引发热议。 一部电视剧再次带......

    人民观点:反对形式主义,重在务实

    人民观点:反对形式主义,重在务实 ——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之二 “形式主义害死人”。其危害,不仅在于装腔作势、有名无实,还在于它的“异化”作用,让一切工作变味走样,最后实事泡汤......

    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人民观点)《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11日05 版)范文合集

    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人民观点) ——我们需要怎样的“改革思维”之三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11日05 版)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需要让人们围绕着规则和程序......

    20130207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反浪费”关系公信力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反浪费”关系公信力 (2013-2-7) 比之铺张浪费的个案,草率的调查结论、缺席的监督检查,影响和危害可能更大 需要多长时间、多大力度,我们才能将公款消费的奢靡......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美文选读01(10篇)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美文选读01(10篇) 2016-11-16 语文月刊 1. 【人民论坛】能度顺境方英雄 2. 【人民论坛】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3. 【人民论坛】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