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政治理论》读书报告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报告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姓名:耿玉超
学号:20133190
美国作家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Waltz,1924-)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具有显赫地位。该书共分为9章,目的有三:第一,试图对已有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第三,对新建立的理论进行检验。
第一章“规律与理论”阐述了理论究竟是什么,演绎理论较之归纳理论的优点,理论的建构和其检验方法。华尔兹给理论下了两种定义:其一,它被视为关于某一特定行为或现象的规律的集合或系列。但理论并非只是规律的集合,而是对规律的解释,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规律指出恒定不变的或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而理论则解释这种联系为何存在。其二,即理论解释规律,规律有别于理论,区别之一就在于规律可以被发现,而理论只能被构建。如果假设得到确认,便被称之为规律。而理论只能通过简化来建立,简化使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得到彰显,并揭示出必然的因果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他抨击了辛格的理论命题,认为他丝毫没有考虑出现干扰变量的可能。并以辛格为例提出了对理论检验的7个程序,认为有时经过检验,理论似乎被证明是失败的,但这也许是由于某些检验步骤实施不当所造成的。“在没有任何理论光芒指引的情况下,却试图寻找事物间的联系,就仿佛盲目地向一个看不见的靶标射击一样,不仅要浪费大量的弹药,而且即便击中了靶心,也无人知晓。”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华尔兹的观点。
第二章“还原主义理论”集中讨论了几个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的理论,来思索不同类型理论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还原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内部力量产生外部后果,国际系统也只不过被视为一种后果而已。还原方法是指为了解释某一集团的行为,从而对其组成成员的心理进行研究的方法,其实质是通过研究各组成部分来理解整体。
华尔兹认为霍布森-列宁的帝国主义经济理论是还原主义理论的最佳范例,他认为霍布森-列宁理论的假设是经济性的,而非政治性的。如果一个国家出于经济原因而谋求对其疆域以外的地区施加控制,进而建立帝国,那么这就构成了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理论认为国际结果只不过是单个国家的行为所产生结果的总和而已,而每个国家的行为则是根据自身内部的特殊来加以解释的。之后又对霍布森的《帝国主义》中的帝国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检验。霍布森认为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作情况的了解,可以推论出这些国家的对外行为,然而他的错误在于认为根据单元特性可以来预测结果。
在国际上,不同国家曾造成过类似的或不同的后果,而类似的国家也曾造成过不同或类似的后果。相同的原因有时会导致不同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有时源于不同的原因,这使我们质疑还原解释方法的有效性,因此揭示国际政治不能依靠分析性方法,而必须采用系统方法。
第三章“系统方法与理论”考察对国际政治进行政治性、系统性研究的方法。他先对分析性方法和系统方法进行对比,认为经典物理学中,对各要素变量间关系的研究后,向量相加后得出整体的方法是分析性方法,但它是不充分的,只有在系统层次的影响不明显时才可行。用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用法相一致的方式来构想政治系统,于是,系统就被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系统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显示出这两个层次是如何运作和互动的,这就需要将其清晰地区分开来。系统方法所构想的国际政治系统是国际结构与互动单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华尔兹接下来分析了三位理论家的理论。首先,他认为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的国际政治系统是国际后果模式,认为行为体干扰、调节者和环境制约影响了国际后果。其中国家是干扰源、机制是调节者,环境是指对政策具有影响的一系列物质性制约因素。但他的理论是经验主义,忽略了系统层次的作用,也是分析性的,但却并非系统研究,是还原主义。其次,他认为斯坦利·霍夫曼将国际系统定义为“世界政治基本单元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他将系统设想为一种关系模式,认为系统具有一个总体的结构,该结构是作为对统治者行为以及国家行为具有影响的要素之集合,而正是这些行为构成了关系模式。很明显,霍夫曼混淆了单元层次和系统层次的因素,错误地将系统内部的重大变化视为系统的变化,如果单元间的互动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便出现一个新系统的话,那么系统将会急剧增加。他的方法只能描述国际系统,或者说只是他对国际系统的印象罢了,但他也预测了两极世界的结束和五极世界的产生。最后,华尔兹肯定了卡普兰的理论,卡普兰名义上考察了六个系统:即均势系统、松散的两级系统、紧密的两级系统、单元否决系统、全球系统以及等级系统。并描述了不同系统的五个变量:即系统的基本规则、转换规则、行为体分类变量、能力变量,以及信息变量,但是他却并未指出这五个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以及相互作用,因此他的系统方法并不是理论。卡普兰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很古老的方法,即考察变量的特性及其互动,并将这种互动之集合视为对系统的描述,他的著作更多地是一种方法和分类法,不是一个理论,但这一方法却由于其自相矛盾和概念上的不足而充满了令人困惑难解之处。
第四章“还原方法与系统理论”阐述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该包含什么内容,以及它能够和不能够实现什么。传统主义学者一再强调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质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领域的区别所在,而现代主义学者则往往否认存在着这种区别。但是如果只看两大阵营成员的行为,就会发现两者都将其注意力集中于互动的单元,而没有认识到系统原因的作用。文中还论述了基辛格的观点,基辛格认为国际秩序的性质取决于各国的特性,一个合法的国际秩序倾向于稳定与和平,革命性秩序则倾向于动荡与战争,具有革命性的国家缔造了革命性的国际系统中则包括一个或多个具有革命性的国家。本章中基辛格、摩根索、莱维的观点却都没有考虑到在国家的目的和行为以及他们行为产生的结果之间还有其他重要因素介入。
华尔兹认为欧洲列强之间的政治是一种零和博弈,每个大国都将别国的损失视为自己的收益,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结构有可能突然发生变化,结构的改变无论是否采取暴力方式,都是一场革命,因为随着结构的改变,单元在系统中的布局也随之改变,由此导致对单元行为及其互动所产生结果的新的预期。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研究的是在国际层面,而非在国内层面发挥作用的力量。他阐述了结构的含义:可能指代一种补偿机构,再输入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结果的一致性。指一系列约束条件,结构通过奖励某些行为,同时对某些行为进行惩罚来进行选择。并揭示了结构施加影响的方式:通过社会化进程限制和形塑行为。例:同一镇里的青年穿着相似,因为受到团体意见的控制。通过竞争。例:竞争缔造一种秩序,秩序内的单元通过其自主的决定和行为调节彼此的关系。文中还举“开店选址”,“适者生存”等例子说明了行为的选择取决于后果。竞争促使行为者对自身的行为加以调整,使之成为社会所接受的和成功的实践,社会化和竞争是减少行为和结果多样性过程的两个方面。
第五章“政治结构”阐明政治结构是如何产生的。在美国,“领袖”意味着强者当选总统,而在英国,“领袖”是指首相的意志可以成为国家的法律。英国政治的特征是领导问题和学徒制。权力集中于首相之手,但是又有着强大而非正式的制衡力量防止他随意使用权力。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两个基本要素是系统的结构和互动的单元。华尔兹对国内政治结构的定义是依据:各部分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即排列原则。国内政治系统各部分之间为从属关系,国内系统是集权制的、等级制的;国际系统内各部分的关系则是平等的,国际系统是分权的、无政府的。如果一种排列原则被另一种原则所代替,就意味着系统发生了变化。各单元的差异及其功能的规定,即单元的特性。作为国际政治系统单元的国家却并不因功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国际结构只有在组织原则或是单元能力发生时才会改变,在无政府状态下,系统单元间是一种同等关系。如果功能的定义和分配发生变化,那么等级制系统也随之变化,对于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系统,这一标准不具意义,因为该系统是由同类单元构成的。各单元间能力的分配。系统的结构随着系统单元的能力分配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结构的变化导致对系统单元的行为以及他们互动结果的预期也随之变化。无论等级制的还是无政府性质的系统,能力分配的变化就是系统的变化。
第六章“无政府秩序与均势”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国家在系统中预期的可能变化。本章首先讲了国内暴力和国外暴力,作为国际体系的一员,每个国家经常是在暴力的阴影下处理本国事务的,国家的自然状态就是战争状态,无政府状态是与发生暴力联系在一起的。在国家内部,为了获得和保持权力,建立秩序,实现正义的斗争会比国家间的战争更加血腥。国内与国际政治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使用武力,而在于结构的不同;其次讲了相互依赖与一体化,相互依赖的政治重要性取决于一个领域是否具有组织性,拥有明确而且得到确立的权威关系。在无政府领域中,同类的单元共同行动,单元间功能相似,并趋于保持这种相似性,在等级制领域中,不同的单元相互作用,单元彼此不同,并趋向于加强专业化程度。“一体化”来描述国家内部的状态,“相互依赖”来描述国家间的状态。在一个自助系统中,每个单元都要花费部分精力来发展自卫的手段,而非用来促进自身的福利。在一个分工系统中,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每一个人,尽管利益的分配未必平等。但国家间紧密的相互依赖意味着这些国家要经受,或是易受由高度相互依赖导致的普遍的脆弱性的影响;再次讲了结构与战略。结构可以通过改变单元间能力的分配而被改变。动机和结果往往会脱节,结构可能导致出乎行为主体意料以外的结果。当国际利益包含了国家利益,国家才会服从国际。重大任务只能由拥有强大实力的机构来完成。所以只有改变结构才是克服结构强大影响的唯一方法;
再次还讲了无政府状态的优点,自助必然是无政府秩序中的行为准则,自助的局面具有很高的风险---在经济领域中表现为破产,在自由国家组成的世界里则为战争。自助的局面也意味着较低的组织性成本。在国家内部,各个组织必须为维持自身的存在而奋斗,作为一个组织,国家为维持自身的存在,有时必须使用武力以应付分离主义因素和地区。国家与人一样,其安全与自由度成反比。在一个无政府秩序中,单元只为自身利益而行动,而不是为了组织的存续或是增进组织内的福利而行事,武力的使用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服务。在国内,得到建立的是权威关系,而在国外,建立的则是权力关系。国家间只有通过相互适应才能实现调整与和解,在国际政治中武力不仅是终极手段,而且是首选的和常用的手段。
另外文中还说了无政府状态与等级制,华尔兹认为任何政治秩序都属于无政府状态和等级制,没有别的类型,这两种类型可以涵盖所有的社会类型。无政府状态被视为一个连续性的一端,另一端则是合法而能干的政府。他认为当今世界是处于被修正过的无政府状态之中。最后他论证了均势理论,认为均势理论是关于国家间互不协调的行动所产生的理论,认为自助系统是这样一个系统,在其中,那些不实行自助或是自助效率低的行为体将无法实现繁荣,并将面临危险和苦难,对这一后果的恐惧,促使国家以导致均势的方式行事。该理论也就是说,如果某些国家做得相对较好,其他国家将随之效仿,否则便会落伍。他说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无政府秩序以及系统由谋求自身生存的行为体构成,均势政治便会盛行。
第七章“结构性原因与经济效果”揭示了为什么主要行为体数目较少的系统更好。首先文中讲了极的计算与权力的衡量,由于国家处于自助系统中,因此必须运用它们的综合实力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于国家综合实力,国家的经济、军事及其他能力不能被分割开来加以评价。国家并不因它们在某一方面实力出众而成为一流强国。它们的地位取决于它们在人口、领土、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稳定及能力方面的得分。其次讲了不平等的优点,在一个由平等个体组成的集体中,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波及整个社会。只有具有某种凝聚力和承诺的连续性的中间集团,才能够减缓社会的动荡。再次讲了小数量系统的特征,国家,尤其是大国,就像大公司一样,既受到环境的限制,又能够通过行动来影响其环境。最后讲了为什么“更小数量(系统)”比“小数量(系统)”更美好,系统的运作迫使低效的单元破产消失,而这正是促进经济良好运转的条件。在国际上,我们所关注的是国家的命运,而非它们竞争的效率,因此我们不希望存在大量的大国。
在一个自助系统中,相互依赖随着参与者数量的减少而趋于松散,而系统亦随之变得更为有序和安宁。紧密的相互依赖意味着交往的密切,从而增加了发生偶然冲突的机会。华尔兹对相互依赖进行了评析,相互依赖指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件都会对其他地方的某些人,或是所有的人造成影响。他认为当时的二极世界中,相互依赖的程度很低,战争可能性较小。高度敏感性在导致了一系列不同问题的同时,减弱了国家的脆弱性。当大国数量减少时,相互依赖也倾向于随之减弱,而两个则是可能的最小数目。系统的结构随着系统单元能力分配的变化而变化,系统层次的特性则一如既往地是由大国所处的环境来界定的。相互依赖在经济、政治上的影响很深,原料、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等使各国的依赖加深,经济-社会-政治的联系加强。
第八章“结构性原因与军事效果”表明了为什么“二”是最好的小数目,即说明了两极格局的优势。华尔兹说某一国际政治系统是稳定的包含有两层含义:该系统依然处于无政府状态。构成系统的主要单元的数量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国际政治系统保持着惊人的稳定性,多元系统持续存在长达三世纪,因为一旦有某一强国衰落而退出,就会有其他国家通过自身实力的相对增长而跻身强国之列。只有两个参与者也同样可以形成均势。主要行为体的数量增加时灵活性也会增加,而随之而来的则是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增大。权力政治的竞逐如果十分激烈,将迫使竞争者形成两大对立的阵营,尽管建立和维持集团的事务是如此繁杂,以至于只有在竞争激烈到足以引发战争的程度时才会促成集团的形成。在两极世界中,不确定性减少了,计算也易于进行。多元系统的大国政治中,谁是谁的威胁,以及谁会来应付威胁和问题,都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而在两级系统的大国政治中,对于谁是谁的威胁这一问题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集团的缩小,集团成员在考虑与谁交往时面临的选择也随之减少,这部分是由于消除了“进行选择”这一难题,最小的集团易于对自身的事务进行管理。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危险的分散,以及反应的混乱,这就是多元世界中大国政治的特征。双方都依靠自力更生,对危险也有清晰地认识,并且对于谁将面对这些问题也很明确,这是两极世界中大国政治的特征。
两极世界里关系的简单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大压力,使两大强国在军事上变得保守。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比只拥有常规武器的国家更希望避免发生战争。核武器不会改变国家实力的经济基础,因此也无法使国家权力实现平等。核能力只是强化了即使没有这种能力也将存在的态势。大国之所以强大不只是它们拥有核武器,而且还在于它们拥有巨大的资源,从而能够在战略和战术层面上形成并维持各种权力,无论是军事权力还是其他方面的权力。
绝对的权力等于绝对的无力。在权力表现得最充分,最完全的地方,武力的使用就越少见。权力用来维持秩序,武力的使用则标志着崩溃的可能。一个社会的秩序越良好,政府越能干,越受人民尊重,警察需要武力的可能性就越小。根据国家所处的环境,军事力量在能够吓阻别国对本国发动攻击的情况下最有用,即根本不必投入战斗。
第九章“国际事务管理”评析了权力的内容和国际事务的管理。华尔兹在本章开篇论证了权力的四个作用:当别国使用武力时,权力可以用来维持本国的独立自主。享有更大权力的国家可以拥有更为广阔的行动余地,同时使行为结果难以确定。与弱国相比,强国享有更大的安全余地,并对于进行何种博弈游戏以及如何进行更具有发言权。④巨大的权力使其拥有者在系统中具有重大利益,并赋予其为实现其利益而采取行动的能力。“与人人相关的事无人关心”集团越大,就越不会促进共同利益,相反,集团越小,其成员的利益越不平等,其中的某些成员---较大的个体---就越有可能会为集团的利益而非仅仅为了它们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行为体的相对规模越大,就越可能将自己的利益与系统的利益视为一体。
强国的数量越少,少数几个最强大的国家和许多其他国家实力差距越大。前者越可能为整个系统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并参与管理或干涉较少国家的事务。当大国数量减少到两个时,大国试图管理整个系统的可能性最大。如果有许多强国,它们中的某些国家将只关注区域性事务,而非全球性事务。美国和苏联,它们在系统中超凡的地位使它们担负起其他国家不想也无力承担的任务,这些任务包括系统的转换与维持、和平的维持、对共同的经济及其他问题的管理。华尔兹的理论所解释的问题并非是如何对世界上的大国进行管理,而是关于大国对国际事务进行建设性的管理的可能性是如何随着系统的变化而变化的。
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中大量运用联想的方法来阐述他自己的观点。例:市场理论制订后,公司如何行事是各异的,它不必包含公司理论。→(来说明)国际政治理论并不必然包含或需要一种外交政策理论。物理学中的力场内外互动影响场内物体,反之亦然。→(来说明)系统与单元的关系。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再到牛顿,外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概念变得越来越大胆。→(来说明)我们越来越接近理论。联想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经常运用。
最后,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记录和分析,我收获颇丰,认识到这本书的知识涵盖面广泛,涉及领域众多,是学习国际政治的首选,相信对今后的学习帮助会很多。
第二篇:《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理论》作者是肯尼斯华尔兹,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结构现实主义学派的确立。书中,作者首先花了很大篇幅去阐述“什么是理论?”并检验已有的重要理论和方法,然后修正现存理论的缺陷从而构建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最后又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作者首先指出许多国际政治学者未能厘清“规律”“理论”等词的科学应用规则,导致词汇的错用、滥用,这就导致了理论的瑕疵与缺陷。作者所认为的国际政治理论应当是高度抽象的,不能将理论希望解释的东西添加到理论中去。一种符合科学哲学标准的理论,其概念和假说必须客观、精确、和可测量。“规律”是对事实的一种观察,而“理论”则是对规律的解释,或者说是为了解释事实而进行的思辨过程。作者反对将理论视为关于某一特定行为或现象规律的结合或系列,他认为这一做法只能收集到更多数据并从中总结出更多的关联性,但不能给出任何对原因的解释。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得到的所谓的理论其实质仅仅是规律。因此作者反对归纳法,因为归纳法只能解决问题的片段,而将这些片段相加并不能给出任何对事物的解释,因为要被认知的课题是无穷的,我们无从知道该将哪部分相加,也无法得知这种相加是否合适。同时,理论与现实相关,然而理论本身需要独立于现实世界。事实不决定理论,对同一个事实可以有多个理论适用,理论可以被不断替换,而现实世界的规律将永久保持不变。
关于检验理论的方法程序上,作者在给出检验程序的同时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要用足够清晰可信的方式来发现和表述理论,以使检验值得进行。而国际政治领域内现实却是很少有理论能够清晰并符合逻辑地定义其术语,指明各理论变量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是一个过于复杂且庞大的领域,作者认为仅用还原方法不足以构建一个有力的解释,因而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作者以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为例讨论了还原主义理论方法的局限性。作者通过自己的理论检验程序对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在逻辑上提出质疑,并用史实和现实观察反驳了这三个基本假设,也就是说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性的理论而不是政治性的理论,而列宁的帝国主义战争论和资本主义灭亡论根植在其经济理论之上,从而也就否定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有效性。作者通过这一例子指出了还原主义方法的缺陷:还原主义方法的实质是通过研究各个组成部分来理解整体,然而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理论在宣传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其本身却往往只是一个片面的理论。因此作者主张采用系统方法,在阐明系统方法是什么的之后将其与分析性的方法相比较。分析性方法是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将整体还原为分离的个体,然后检验各部分的性质和彼此间的联系,而对整体的理解是通过对处于相对简单状态的各要素的研究以及对其联系的观察得来的。作者指出分析性方法是有效的,然而只有在系统层次的影响不存在或是异常微弱的情况下分析性方法才是充分的。而倘若结果不仅受到变量性质以及彼此联系的影响,那就应该采纳系统方法。
作者将系统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也就是说系统一方面要含有一个结构,另外一方面要含有互动的单元。这里所说的结构是指一系列的约束条件,结构限制的同时也塑造了行为体和机构,并促使行为体和机构在存在差异的前提下运作出同质的结果。结构不是政治机构的集合,而是他们的排列。不同方式的排列和组合的单元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在互动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作者通过对三个被认为是系统理论的国际政治理论进行分析,批评了过去流行的几种系统方法。对于理查德.罗斯科兰斯的理论,作者认为缺乏一个系统层级的概念,只构建了一个框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理论。斯坦利.霍夫曼理论的问题则在于将结构定义为一个诸多项目的集合,由此导致了原因的混乱以及原因结果的混淆。作者重点分析了卡普兰的系统理论,认为卡普兰混淆了国际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同时也难以确定国际系统的特性,再者卡普兰未能将系统的特性与系统的环境以及该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清晰的区分开来,从而严重制约了其理论的解释的范围。
理论解释行为的规律性,使人们预期互动单元所产生的后果将发生在某一限定的范围之内,但国际政治行为体的行为是不确定的,国际政治理论必须要对这些不确定的行为加以解释。行为主义方法通过建构关于国家行为互动的命题来建构国际关系理论,然而,单元层次的论述并不能解释在系统层次观察到的现象。由于国家行为者及其行为的多样性无法与结果的多样性相对应,因此,系统在其中发挥着作用,因而国际政治系统理论是必要的。作者所说的系统理论能够描述既定系统内国家行为和互动可能产生的后果的范围,显示这一预期范围如何随着系统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结构系统回去产生、施加什么样的压力,提供何种可能性。
作者认为不管在有无政府状态下暴力总是存在的,无政府状态也并不等同于混乱、毁灭和死亡,这适用于国际系统。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使用武力,而在于结构的不同以及二者处理暴力的组织模式不同。在这样一个自助系统中,每个单元都要花费部分精力来发展自卫手段,而非用来促进自身福利,即使国家置身于不断加深的相互依赖之中(或者说合作之中),但因为在自助系统中,对安全的考虑仍然会迫使经济利益服从政治利益。此外结构可以通过改变单元之间能力的分配而改变。作者认为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无政府秩序以及系统由谋求自身生存的行为体构成,均势政治就会盛行。国家的首要关注不是权力最大化,而是维持自身在系统中的地位,即国家谋求权力制衡,而非权力最大化。结构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体系的变化,是由各单位实力对比的变化所造成的。简单讲,是由大国数量的变化而造成的。大国数量减少时,相互依赖也倾向于随之减弱。作者以美国经济为例论证了经济相互依赖随着大国规模变化而改变。又以美苏为例解释了系统中只存在两大强国的优点,即两极世界优于多极世界。
第三篇:政治理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2、1847年,他们把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
4、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
6、政治经济学与人的本质的揭示
7、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缺陷
8、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
9、“两个必然”思想的提出
10、无产阶级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11、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
12、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3、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
15、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16、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核民族和解放运动理论
17、从哲学高度提出了物质的定义
18、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时间观辨析题
19、阐述唯物辩证发的基本思想
20、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
2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22、?
2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
24、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党建设
25、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呢?
26、新民主主义社会
27、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28、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9、如何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30、为什么当时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1、为什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32、党的组织建设
33、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34、为什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35、思想者之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36、为什么说政党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37、革命和建设的若干政策策略原则
38、“三个世界”的理论
3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 40、实事求是
41、坚持实事求是,为什么必须始终贯彻唯物辩证法
42、坚持实事求是,为什么需要科学的方法
43、群众路线内容
44、如何独立自主
45、中国特色这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基础
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小题
4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48、宗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49、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探索和回答 50、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52、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自觉实现“三个解放”
5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54、为什么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5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56、解放和发展生产历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5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58、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要论断有两层基本涵义
5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 6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6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6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63、“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
6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65、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有哪些
66、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辨析 67、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8、为什么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辨析 6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70、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71、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2、为什么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73、如何立足中国实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74、为什么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75、依法治国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有哪些 76、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77、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78、发展先进文化的战略意义
79、为什么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80、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81、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82、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
83、为什么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84、为什么说和谐社会建设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85、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86、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87、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 8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 89、新社会阶段指什么
90、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91、坚持“四个尊重”在本质上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92、如何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 93、如何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94、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95、“一国两制”是实现“和平统一”的最佳形式如何理解 96、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97、“和谐世界”思想的内容和意义
98、为什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 99、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一下四个重大现实问
51、开拓中国特色社会道路,题
第四篇:政治理论 .do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党中央还明确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包含丰富内容,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五篇:政治理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P1)答:1是社作中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第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2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二,始终着眼于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济危机饿发生。3是工人运动的兴起。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一,实现发展与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P276)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稳定的统一。第二,实现改革与发展的统一。第三,实现答:
1、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科学提现现代化而奋斗。第三,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稳定与改革的统一。
出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执政党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发展是目的,是深化改革、保持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的基本问题。第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185)答:领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有了深刻把握。第三,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更为系统。
2、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展。改革是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是在思想路线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只有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二,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体制,才能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1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P203答:(1)对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建设什么外贸易(2)引进技术(3)利用外资(4)创办经济特区。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同时改革的目的是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P323)答: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发展。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中国的问题,压倒的认识。三对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定位有了进一步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只有始终注意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认识。四是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进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社会秩序,我们的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各项事业才能不断一步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五是揭示了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标?(P205)
政治文明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
4、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间的辨证统一关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3.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系?(P145、P167)答: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刻认识。一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的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这样一个基本理论,为我们观察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和认识人类社会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二是对建设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中国特色。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既相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做了概括。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展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做了进一步的预见和概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括。四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资文化生活的基本
1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P178)答:邓小平关括。无论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看,还是从毛泽关系作了进一步揭示。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一个整体,其内容是相互联系东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看,他们都是毛泽东思想最本质的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P92答:毛泽的,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东西,起着统帅和决定性的作用,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东阐释:第一,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大目标,我们主张民主了首要的地位。第二,社会主义本质包括了“消灭剥削,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若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去,因此,两个革命阶段必须衔消除两级分化”的内容,十分重要。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那就没有毛泽东思想,没有中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第二,民主革命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国革命的胜利,也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犹如一篇文章的上篇和下篇,只有 个方面当中,实事求是是基础,更为根本,贯彻于毛泽东做好了上篇,才能去做下篇。文章的上篇如果不做好,下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性(P14)×世界的真思想的各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篇是没有法子着手做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5、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205书 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性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折衷主义,没有指明世界究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P186)
4、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P51)答:帝国主义就其经济竟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第一、一般资本主义发展到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11)√实践是感性线不动摇。对党的基本路线,要全面理解,更要抓住其实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根源,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产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帝国主义的其他所有特征都的基础。主体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又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不动摇的关键。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有两个或者多个中是以此为根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帝国主义的全部人的本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心。如果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失去了基本经济特征,都是垄断这一经济实质的不同表现。这就
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依托,也就动摇了整个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是从生产垄断发展到银行垄断,从而形成金融资本的垄是固定不变的?(P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二者相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必须坚持断;从国内垄断通过资本输出以及商品输出进一步发展到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方面,无所谓次要方两个基本点,而不是一个基本点。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国际垄断;从对世界经济的垄断最后发展到对世界领土的面,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着次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同建设富强、民垄断。第三、帝国主义作为垄断的资本主义,其经济运行要矛盾方面的解决,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作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追求这种高额垄盾方面的解决。二者在一定的调价下互相转化。矛盾的主为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断利润,是帝国主义经济活动乃至政治活动的决定性动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机、目的和实质。相互转化的。第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5、世界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事实P239答:(1)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也(1)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2)正世界是丰富多彩的。(2)世界多极化和多样性发展,这一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二,两方面的地位不是固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要警惕右,历史趋势不可逆转。(3)世界格局多极化和世界文明多样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主要是防止“左”。
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4、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7、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P345答:
6、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P126)√(1)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当药站在时代思想?(P94)答:所谓的工农武装割据,即在共产党的领工作的正确方向。(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3)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配合。其中武装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4)强领导核心。我们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繁重。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夜也使党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种资产阶级思想对于革命队伍的侵蚀。(5)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又十分紧迫。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
7、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P96,97,98)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答: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毛泽东指出,要建立在无产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否定(P54)×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发展的总趋势。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调整和发展,并没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第三、当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关代资本主义大国的历史作用具有两重性。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6、我国的经济特区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P203)×我国的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经济特区是经济上的特区,不是政治上的特区。由于我国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经济特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要求?(P334)答:一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所谓
7、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改变了党的性质?党章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对党的性质作出“两个先锋队”的规定,表明我们党,一要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以巩固党的阶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级基础;二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一句队性质,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而这两个先锋队的统一,就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必须坚持科学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决定着党的先进性和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我们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党在新世纪加强党建和探索执政规律的必然选择。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
8、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199)答:公有资
8、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相互对立的分配原则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P20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其布局要相应调整。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结合提供了现实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要注重质的提高。质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属性和在国基础。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民经济中的地位、技术构成和科技含量、经济的整体素质、9、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政策和策略问题?(P114)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规模经济、资本的增值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是领导权的问题.的体制措施。四是,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
9、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P246)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答:即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
1、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P80)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
(一)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
10、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收集制;
(二)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
(三)大力发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报账体系,促进社会公节?(P246)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
(四)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平正义。五是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嘎子稳定的关系。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实质是开始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科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思想道德建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设的加强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观。这对于发展先进文化具有根本性意义。思想道德直接(P187304)答:首先要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家长治久安。六是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支配和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展是目标,改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动力和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有力武器。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要努力运用唯物辩证法,正确地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
11、党怎样把代表罪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落到实处?(P274)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问题。第一,发展在一定情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况下会影响稳定。第二,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发展。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下,在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头脑中,要进一步树立第三,改革在一定情况下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其次实现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协调统一。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时,应该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在工把握一条原则,就是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