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报告3
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XXX普工待遇问题调查 前言
为了利用好此次调查活动,让自己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为社会所用。并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差距所在,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为我在两年后踏入社会做些准备。我收集相关信息就社会上的一些焦点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一些调查。
如今劳动者保障以及待遇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及重视。劳动群众的体面劳动应首先体面在待遇上。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待遇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况,关乎到他们的生活尊严。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连降22年,且在不同地区,不同的职业区域,工资水平相差甚巨。现在,中国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悬殊的国家之一。为此已经并将继续发生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为此我就利用此次机会仅针对宝安区的一些公司、工厂的普通员工待遇问题做了简单的调查,并希望得到相关部门以及公司、工厂的关注,对其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完成报告之前我已经了解到,劳动保障部门正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党的号召以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任务,加大了对企业职工待遇优化的调节力度,正在研究建立职工待遇正常完善机制。
首先,为了做好此次调查,前期的准备工作我花费了比较长时间。为了找到合适的地区做调查,我上网查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劳动者较多的地区,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深圳市宝安区。调查过程中,通过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收集各方面信息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并做出调查问卷。调查过程中主要一调查问卷和交流的形式为主。
调查时间:2010.7.20-2010.8.21
调查地点:深圳市xx科技有限公司
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问询法
调查对象:普通劳动者
调查单位:以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为主,深圳市xx科技有限公司为主要调查地点,附带调查一部分其他人群
内容概述:(1)普通劳动工人待遇的现状及其数据分析
(2)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3)目前有关部门就相关问题采取的措施
调查预测: 由于本次调查调查任务过大因素限制,实施调查人员过少,能够调查的人群十分有限,地区范围也过于狭窄,以及调查方法不够精确,导致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但本调查能反映出普通劳动工作者待遇问题的大体现状,因此调查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正文
一、普通劳动工人待遇的现状及其数据分析
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不少企业近年来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倍甚至十几倍,但普通职工的待遇水平并没有随之同步上涨,导致很多一线普通职工工资长期徘徊在低待遇,低工资标准上下,增长缓慢。
在相当部分企业中,普通职工待遇低主要表现为劳动时间长、收入水平低以及工作、住宿条件差。一些企业超时加班已成为普遍现象,特别是有些外贸订单类企业,在生产旺季普通职工一天工作10~12小时,每月加班超过法定的36小时的现象也非常多;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经营者以“灵活”用工制度的名义,千方百计在不增加普通职工数量的情况下延长普通职工工作时间,尽量压缩劳动力成本;还有部分企业打着计件工资制的幌子,大大超过法定的加班规定和劳动强度,使得一些普通职工在看似合理的“绩效工资制度”下日夜加班。
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调查,以上低待遇的问题导致广东省企业用工缺口约90万,其中普工缺口相对较大,为61.2万,约占缺工总量的68%。不独
珠三角,在长三角以及四川、安徽等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近年广东省总工会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月工资12年来只提高了68元,超过一半的进城务工人员只能靠加班加点获取更多工资收入。这样,即便表面上看一些普通职工工资水平高于最低工资标准20%~50%,但不少收入都是靠超时劳动获得的,剔除超时劳动因素,法定劳动时间获取的工资与最低工资标准相差无几,甚至有些时候还要低于最低标准。
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普遍不高。调查显示,有八成职工的工资低于2000元,大部分的职工享有各种不同福利,如餐饮福利,带薪休假,保险等。79.64%的本调查者有加班,其中73.05%的劳动者每周加班时间在15个小时以下,19.16%的15到25小时,加班时间在35小时以上的占3.59%。在调查中,有12.57%的劳动者近几年工资没有明显上涨,对现有工资感觉一般的占41.92%,感觉不满意的有41.31%。
普通职工待遇差,还体现在不少企业为节约成本,不积极主动改善劳动保护条件和生活福利设施,让一线普通职工长期置身于有毒有害的场所工作和脏乱差的环境中生活,严重损害了普通职工的身心健康。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普通职工权利意识的逐步增强,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尊严感、满足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种待遇对于普通职工来说已经很难维持正常的生活需求。
在我的调查中,总人数1002人,其中普通工人713人。所占比例为71%。硕士及以上占1.20%,本科占7.19%,高中及以下占76.04%大专占15.57%。他们中只有11.98%对工作环境表示满意,其中49.10%表示一般,有35.32%的人表示不满意,剩下3.60%的人表示无所谓。在所调查人员中,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和大专占了九成以上,而本科及以上的占的份额比较少,可见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学历并不高,这应该是影响他们职位与工资水平的一个因素。其中,所从事工作危险的占5.99%,工作危险度一般的占71.26%,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现有的工作环境不满意。
调查结果表明,广大普通劳动者的仍处于工作待遇低的状态,相关部门的调整机制有待加强。
二、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普通工人流动性较大,对合同的认识缺乏长远性等因素,致使农民工与用工单位在双方有短期雇佣行为的情况下不会签订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合同,在保险待遇方面,虽然企业能够按照各级部门的精神将国家的政策传达给每一个普通工人,但企业的参保率一直无法提升,其主要原因是首先认识不足。大多普通工人认为,每月就几百元的工资,辛苦挣来的钱还要被扣掉一部分,虽然不多,但心里很是不舒服,不如钱捏在自己手上放心的多;其次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养老保险那是很遥远的事,医疗保险方面,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即使生病,吃点药就可以了。
在用人单位方面。部分用人单位钻法律的空子,企业不违反最低工资规定,即便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利润大幅提升,不给普通职工涨工资也不违法,只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这一“合法但不合理”的现象正普遍存在。
三、目前有关部门就相关问题采取的措施
保险待遇普及化、全民化。在提高农民工的参保率方面,政府报告给农民朋友们带来了希望,“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也就是说,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覆盖城乡居民是民心工程,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已有实力和财力,开始着手做这件事。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4.1亿人,而全部农村人口为7.37亿,那么,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今年要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从去年50.7%的县(市、区)扩大到今年的80%以上,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01亿,比去年增加58亿元。因此,除了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宣传力度外,在大好政策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政策与实施之间的时间差,才能让广大农民朋友最快享受到实惠和好处。目前已经逐渐建立起以工资为核心内容、以行业性集体协商为重点的集体协商机制,提高普通职工待遇水平。这对于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推动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重点就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开展集体协商,使得普通职工工资能够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长,随着企业利润和盈利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另外,还积极探索通过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等制度,以签订尽可能覆盖更多中小企业的行业集体
合同来提高广大普通职工的待遇水平。
为推动企业树立和落实宣传“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长远发展”的理念。对于企业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善待普通职工,为普通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普通职工在参与和推动企业发展中得到实惠,提升待遇。这样,普通职工才会把企业作为自己生存和创业的地方,建立工人与企业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
四、调查总结
由于本次调查调查任务过大因素限制,实施调查过程中人员过少,能够调查的人群也相当有限,地区范围也过于狭窄,以及调查方法不够精确,导致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些问题都和预测中出现的问题大相径庭。当然在实施调查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预测中所始料未及的问题。这些都经过我的一番努力最终解决了。
调查虽不能全方位地反映所调查的问题,但也是经过查阅大量相关可靠资料和调查众多相关人群得到的真实客观的数据,具有相当可信的参考价值。当然本调查也从一定角度反映出了社会上普通劳动工人的生存现状,因此调查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相关人群的重视。
第二篇:思想政治理论
新 时 期 深 化 改 革 的 思 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大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性。只有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加强学科建设,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充实新的教学内容,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才能更充分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 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世纪新阶段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是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新的形势对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我院教学实践,就如何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谈点认识和思路。
一、准确把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对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重要性的认识。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中,德方面的要求非常重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而人才培养工作必
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及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
服力、感染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学实际,妥善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课内外的关系、思想与实际的关系、教育与管理的关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担负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及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研究的重任,“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目前,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工作非常薄弱,缺少学科发展的整体规划,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匮乏,学科发展的平台和条件较差,在一定意义上说,还未真正构建起科学的学科体系,教师对学科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这些问题,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发展。
做好学科发展工作,首先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制
定符合实际的整体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优化人力资源,构建学科发展梯队,搭建学科发展平台。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突出西部和民族特色,构建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优化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具体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调整和优化,要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具体教学实际,稳步推进。对国家教育部规定开设的必修课程,要精心组织和做好课程建设工作,在借鉴有关高校经验基础上,建设具有自身优势的精品课程。另外,要根据本校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要求,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思想,积极筹划选修课的开设,力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选修课,以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特色人才服务。在做好课程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拓宽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①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
②杨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及其实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4期
第三篇:思想政治理论
合肥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规划(2012-2014)
一、建设基础
合肥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包含《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均为国家统一规定课程,同时亦为合肥师范学院各本科专业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程。
2009年3月,合肥师范学院在原思政课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思政课教学部,作为与其它专业系同级的正处级机构独立设置,承担全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目前,思政教学部共有院级精品课程3门,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院首批重点课程1门,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专任教师36人,师生比为1:380,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15人,讲师17人,助教1人,无职称1人,高级职称比达47%,高于学院其它学科。
2005年我院就制定了《安徽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案》,2011年《合肥师范学院制(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再次作出明确规定,认真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及其实施方案,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据“05方案”规定,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落实了相应的课程、学分及对应的课堂教学学时。根据合肥师范学院(2011)培养方案,具体开课情况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学分48学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96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32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48学时,《形势与政策》本科2学分,每学期12学时,总计32学时,无挪用或减少课时的情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⑴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广、容量大,有待于重组。
⑵教师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模式单
一、方法传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提高。
⑶专任教师数量仍然不足,教师培养、培训还缺乏完整统一的培养计划,集体教研活动不充分。
二、建设目标
根据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总体要求,制定合理的课程建设计划,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角度出发,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评价方式,逐步加强教学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着力打造精品课程。
1、总体目标
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优化、整合课程资源,撰写《思政课精选案例汇编》,建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院级精品课,建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院级重点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精品课程体系。打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
(1)组织管理建设方面,坚持学院党委领导,行政负责的制度。学院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坚持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坚持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党委和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将思政课纳入院领导听课计划。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体系大平台,随着学院的发展制定新的制度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2)教师队伍管理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学院引进人才政策,引进具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博士),完善学科年龄梯队建设,为学科发展储备人才。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高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我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从“把好五道关、落实三项待遇”入手,加大建设力度,建立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符合《精品课程体系综合评审指标与标准(试行)》要求。
(3)进一步加大思政课经费投入。学院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逐年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经费投入。在保障思政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各项经费的同时,按照在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等。专项经费安排使用明确,专款专用。
(4)教学管理建设方面,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坚持走制度化道路,把已经成熟的制度进一步落实,淘汰不适应新形势的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对现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复的理论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加强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避免重复和矛盾,形成知识传授互补、能力培养互动的课程体系结构,真正让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学以致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保证100人左右的中班教学规模,努力实现小班教学。
2、关键指标
(1)完成院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开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精品课程体系。
(2)完善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标准;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3)全面构建以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教学等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广多媒体教学,实现课程教案的电子化,课程讲稿规范化。
(4)拓展第二课堂,开展学生自主设计、自我组织、自我评议形式的实践性活动。
(5)建立集体备课常态活动制度;完成2名课程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的培养。
三、建设内容及进度安排
(一)教学内容建设
从课程现状分析入手,编制比较可行的课改方案;以实用、适用为原则,整合精化课程内容,及时吸收和融入最新内容,构建系统灵活的内容体系。以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课程标准,完成院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
1.2012年,完成课改方案,通过院级合格课程验收工作,撰写制作完成新课标、新教案、新课件,完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院级重点课程建设。
2.2013年,完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院级精品课建设。
3.2014年,撰写完成《思政课精选案例汇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精品课程体系。
4.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制定定性定量结合的综合考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考评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学习成绩。
(二)教学团队建设
1.培养课程带头人2人。确定课程带头人培养对象,安排出外考察访学2人次;制定课程建设方案、课改方案和课程标准、案例编撰工作,统筹精品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引领教研教改。
2.培养骨干教师3人。确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选派教师参加省部级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班,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要承担专题讲座、指导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撰写,撰写案例,承担精品课程建设。打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1.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开辟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渠道。通过举办:“PPT课件大赛”、“专家论坛”、“专题讲座”、“现场答问”、“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各类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2.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和听评课活动,每学期互相听评课6次,撰写案例汇编,制作较高水平的教学课件,修改完善评价体系。
(1)做好内容的整合、提炼,精选案例、精化教案工作,注意避免内容的重复,提高内容处理的精准度、使学生在掌握课程要点的基础上把握课程的整体体系;
(2)制作并完善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在线答疑等方面实现课堂效益的突破、抓好学生课前预学、课后练习、查阅资料环节的训练;
(3)重要的时政政策采用专题讲座方式进行教学,既重大政策问题和时政热点邀请学院宣传部领导、有关专家进行专题宣讲,部分内容渗透在平时课堂中进行,以突出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加强完善特色项目建设,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教育发展形势和我们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特色项目建设。主要是实践教学抓好“四结合”。其一,注重与学生社会实践结合。其二,注重与学生工作结合。注重将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工作“三大计划”(愿景计划、爱心感恩教育行动计划、素质拓展计划)等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其三,注重与校园文化结合。其四,与教师科研、教研项目相结合。构建“参与式”教学模式,开展全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件制作与演示”大赛。
第四篇:2010年暑假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
于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现
状的调
查
报
告
专业:机械式及自己造及其自动化班级:10级4班
学号:100200435姓名:李燕东
日期:2011-9-4
关于家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已经下降下到50%以下,但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度还在40%在右,许多农民处在季节性息工状态之中,问题仍然比较严峻。同时,在农村家庭收入结构中外出务工性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农产品出售获得的收入比例则日益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据乌兰察布市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而这种“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途径来完成。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转移 外出务工 农村收入
一、乌兰察布市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据农村住户调查:201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26.6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4.8%;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4.85%,女劳动力占45.15%;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69.71%,第二产业占10.76%,第三产业占19.53%;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
3.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3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34%,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9%。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8.5万人,其中省外7.53万人,省内0.96万人。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2.1万人,其中女性1.07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0.06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带。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
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广州、深圳一带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据调查,我市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广州和深圳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74.6%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电子装配等工作。也有些举家外出承包田地种西瓜、养猪等,但为数不多。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
3、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明显增加。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1)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
(2)一些重点工程在全市相继开工建设,沿公路两侧新开办许多采石、水泥预制件等配套企业以及公路建设工地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3)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市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两广和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
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少数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现偷、盗、扒、窃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有少数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计划生育。
三、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根据以上情况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今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如不及时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得满意的收入已是越来越难。要想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总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必须积极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市劳动服务中心已初步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1、建立乡镇劳动保障站和劳动信息网络,形成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不冒烟的工厂”,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工程,是不交学费的“商业大学”,也是全市这样一个城镇化水平不高,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地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积极稳妥的开展好劳务输出,全市就业服务中心利用这次机构改革的机会,加快了乡镇劳动保障站的建设。已建9个乡镇劳动保障站全部配备了1-3名专、兼职人员。全市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站,杨庄、尚店、八台建站率超过75%。劳动信息网络的建立已在构思当中。
2、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行各行各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据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占66.5%以上,多数务工成员只能从事普通体力劳动,有技术、特长的只占10%左右。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技术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对务工成员进行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据调查:今年各乡镇相继开设了缝纫、电脑、保姆、保安、幼教、焊工、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养殖等专业,培训民工960多人。通过培训,使他们一经转移就能上岗,在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既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又增加了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3、挖掘劳务资源,广开服务渠道。打工妹大都以老带新方式输出,而男工及中年妇女输出就没有那么活跃。针对这一现象,就业服务中心及时与广东等地的信息联络员联系。仅八台乡今年上半年就向广东省的中山、珠海、东莞等地输送男工657人,从事家政服务的中年女工246人,保安人员187人。为全市劳务输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深受农村男青年和中年妇女欢迎。
四、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果,促进乌兰察布市市区域经济发展。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搞活全市经济。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把门外的钱抓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学成回乡,积极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市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迈出了新的一步。
1、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宽裕的流动资金,而且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如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及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则增长较缓。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了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经。
2、劳动力转移带动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中不少人学到了过硬的技术,赚到了大把的票子。为此,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办企业。如减免有关税款和相关的行政性收费、争取银行低息贷款等,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小城镇建设。
3、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全市小城镇建设的进程。由于两广地带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其工资、待遇与内地收入越来越接近,且工作时间长,路程远,开销大。再加上近年来全市恰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在给全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来了巨大机遇。一些打工回来的青年因外出开阔了眼界,学回了技术,积蓄了一些资金,他们不再安心几亩田的收入,大多来到市区或小城镇经商、从业,从而加快了全市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五、几点启示
1、科学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本地经济的有利前提。由于一些地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种种偏见,认为这是对农村劳动力的一种廉价出售,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剥削。由于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认同,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各级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更谈不上系统的管理和引导。据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和农业生产及农村住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学成回乡,争当创业之星,带动了全市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因此,要想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专家们认为,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有限,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差。许多地方都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适时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
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转移。
3、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企农“双赢”。依托资源建基地,面向市场求发展,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流出农村,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因此,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安排了剩余劳动力就业。
第五篇:大学生暑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社会实践
“大学生假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社会实践”实施方案
为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05方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及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及我院学生特点,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假期社会实践的目的和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公共课,它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为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公民观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任务。它作为一项育人的基础性工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旨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全面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发挥“实践育人”的巨大功能。
因此,我们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加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并通过理论教学 1
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去认识、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及对党和国家当前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水平及实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知、信、行”的统一,并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二、假期社会实践教学的原则
1、基本原则: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2、针对性原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层次和思想意识,选择具有时代特点和贴近社会生活的教学活动,不搞形式主义。
3、实效性原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要努力做到使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内化为其自身的自觉行动。
4、时代性原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要充分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要求,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和时代特征。
三、假期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时间:
每学年的寒暑假
(二)组织实施单位:
1、组织领导:思政部、学生处、团委
2、具体实施:思政部
3、责任人:各系部班级辅导员、思政部任课教师
(三)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1、采用个人专题社会调查
本科各年级学生参与,这次仅2010级本科各专业学生参加。同时以班级为单位填写一份《社会实践报名表》(见附件1)。学生按照安全、就近、方便的原则,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利用假期在家乡或者勤工俭学的机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于下学期开学后第三周完成社会调查报告。
(1)调查报告统一用A4纸打印,标题为3号宋体加粗,正文4号宋体。
(2)以班级为单位统一交到思政部,并附上班级《社会实践统计表》。
2.调查形式:个人单独完成3.成绩评定与奖励
(1)由思政部组织有关老师评定成绩,计入学生社会实践成绩。
(2)对优秀社会调查报告进行表彰,比例为各班10%。凡获得表彰的同学,均颁发证书和物质奖励。
4.调查要求
(1)必须亲自深入调查、详细地获取第一手材料,调查报告的材料必须真实可信。必须事先拟定调查大纲,通过访谈、查阅书面资料、调查问卷、实地调查、蹲点等方式进行调查。
(2)必须针对调查事实,恰当选材,经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找出事物的规律,并独立撰写出有实际内容、理论水平和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禁止弄虚作假,互相抄袭。
(3)要求按照《调查报告格式》书写。《调查报告格式》见附件2。
四、2012年社会调查参考题目
同学可以自主选择某一内容进行社会调查,撰写一篇社会调查报告。
(1)家电下乡对提升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
(2)城乡居民的闲暇生活调查
(3)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
(4)大学生恋爱问题调查
(5)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调研
(6)某地(村、乡、县、区、市)改革开放以来某项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7)某地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教育、就业创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的情况调查
(8)某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情况调查
(9)城镇(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状况调查
(10)广州市城中村现象调查
(11)某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调查
(12)农村“留守儿童”或“留守老人”问题调查
(13)某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调查
(14)广东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
(15)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16)农民健康调研
(17)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1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
(19)某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情况调查
(20)某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情况调查
(21)和谐社区(村)建设状况的调查分析
(22)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23)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24)房地产市场利润调查
(25)广州房屋租赁市场调查
(26)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研究
(27)城市空气污染状况调查
(28)企业污水排放情况调查
(29)构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30)高职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3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状调查
(32)当地人文古迹保护现状调查研究
(33)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
(34)拓展就业市场——企业人才需求调查
(35)某地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情况调查
(36)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以x地为例或以x村为例)
(37)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教育
(38)现阶段干群矛盾的表现特征及解决途径
(39)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
(40)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思政部
2012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