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咨询读书报告
成绩: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实践作业之
读 书 报 告(一)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10级社会工作班
100302058 郑微
2012年12月04
《青少年咨询》读书报告
近期读了一本书,书名是《青少年咨询》,出版社是高等教育二零零八年一月第一版,作者是英国的理查德·布兰德—杰弗斯瑞,看完作者自己为此书写的序言序,我想说,他本身也是在药物酒精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的,后来主要的工作负责青少年诫瘾和药物滥用治疗,可以说,作者写这本书也有着自己深厚的人生经验,所以说,这本书也是应该值得广大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读的。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很好,内容不枯燥,不像那种作者写的书籍,虽然都写的都是专业的,但是读起来纯理论的叙述太多就让人感到枯燥,而本书作者采用的都是对话式的,来进行展开,很有感受,也很有吸引力。还有就是使用具体的案例,很真实,这些材料也能为那些做青少年工作的人提供有用的信息,还可以促进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进步。
作者提到写这本书有两个目的,第一,他自述写书的目的是想为读者提供一种机会,即通过对话来体验和辨别一些形形色色而富有挑战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对那些曾经有过或者正在生活挣扎的十几岁的青少年进行咨询的过程中会遇到的。而且在这些对话中穿插着来访者、咨询师、督导的一些反思和想法。而我认为这些都可以成为读者的财富。第二,另一个目的是展示咨询师在对青少年进行咨询时,对以人为中心的方法的应用。
为此书作序的两位学者也对于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这样描述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基本都认为此书很有创造性,“也包含了丰富的知识。非常好的抓住了以人为中心的取向的治疗过程的奥妙,通过青少年、咨询师以及督导之间的对话,为我们呈现了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人与人的故事,在书中正确的指出了培训和督导对于那些从事青少年治疗工作的重要性。还有本书的作者在,引言中对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进行了出色而简洁的介绍,接着以近期的研究青少年如何看待有帮助的人际关系。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咨询师(以及其他从事青少年工作的人)“必须能够改变他们的风格区适应青少年,要随时做好准备,保持开放并在心理上与青少年站在一起”。以人为中心取向的人际关系模型为发展这些技术和特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基础。
而且,解释了以人为中心理论为什么对青少年如此有效的问题,因为从作者的定义就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方法就是咨询师为案主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温暖的接纳。”当每一个人被倾听和尊重,而不是引导和建议,这些障碍都能被移开甚至消失,从而能让他们更接纳自我,向前发展,并发现自己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更真实的联系。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点启示就是,如果咨询师想要咨询有效地话,那么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准备好并乐于保持“自我开放”,要想真正想去和青少年在心理上并肩前行,让青少年人感觉放松,并愿意与咨询师分享他们的体验。“当这些青少年准备把他们最隐私的个人想法和情感交付给这些成年人之前,他们需要相信这些成年人是值得托付的。”所以,信任和真诚在一开始与青少年建立关系时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能使青少年感觉愿意呈现更加真实的自己,更加坦率地表现并能够完全的投入,这就会对咨询有很大的益处。
这本的开篇没有直接就是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对话,虽然在前面已经提到整个都是一个案例的形式展开的,但是我么可以看到在这个案例之前,还有对咨询师的背景的简短介绍,从这个介绍中,让读者了解到了,关于这个咨询师桑迪,他的工作经历,她是一名有着三年青少年咨询经验的咨询师,而且在通过对咨询师侧面的描写,让读者感觉到了,咨询师对她的来访者怀有很高的热情和期待。“桑迪等待着她的新来访者乔迪的到来,这总是一个让人担心的时刻,但是她知道自己其实也很兴奋,她非常的相信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效果,并盼望着努力和乔迪建立治疗关系。”而且还可以看到治疗师不管是对自己还 是对自己使用的理论都很自信,我觉得这一点应该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我的这篇读书报告也没有特定的格式,就只是按着案例展开的顺序,以此写出自己觉得值得分享和讨论,或者是很值得在开展青少年咨询时应该避免和可以学习的地方。
本书提到在于来访者进行初次面谈时,“咨询师要保持低调”,一开始读到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初次会谈中,咨询师不能过多关注来访者的核心问题,应该一步一步的进行,至少要先取得来访者的信任之后慢慢来,就像前面说到的方法。读完这一环节的对话,我还看到不仅仅是我想的那么一点,还有更多地理解,就是给予来访者充分的尊重,比如咨询师说“每次咨询最多有五十分钟的时间,但是乔迪可以决定她希望是多少时间,以及她想要如何开用这些时间。”这句话表达出也体现了咨询师给予了来访者充分的尊重。还有低调体现在“温暖无条件的接纳”,作者在案例中插入的话可以看出来,“给予温暖的接纳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乔迪现在处于她需要的状态,这点必须接受。正是从咨询冲突的开始,以人为中心的咨询师要努力听一个有效的治疗气氛。桑迪允许了乔迪的状态并不去打扰她„„”在案例中体现在“桑迪继续坐着,耐心地等待。她并没有被乔迪的状态吓到。她完全相信,乔迪之所以这样,有她充分的理由。”
虽然说如果在咨询中,出现了沉默,咨询师不过多的打扰表现的是对来访者的尊重,那么,一直这样沉默下去也不是问题解决的办法,就需要咨询师的一些技巧了。在这个案例中桑迪,就开口打破了沉默“我现在和你一样,安静地坐在这里看着你的指甲。颜色真漂亮,我在家也会涂。”这就是咨询师企图在于来访者建立联系。提供一些她自己的信息。作者也解析咨询师的心理时,说道此时此刻桑迪的内心世界“经验告诉她,如果来访者不说话,她就只能一直坐下去,或许在于成年人谈话时,沉默没什么坏处,不过在于十五岁的青少年谈话时,去尝试鼓励和交流才是恰当的做法,当然,虽然来访者保持着沉默,但这也是一种交流。”
为了进一步鼓励来访者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到咨询师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还有就是虽然已经知道了乔迪的大麻的问题,当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乔迪说出了她妈妈对她在屋子里面藏大麻,反应很强烈,而且对她实行了更加严厉的管制。对此她很反感。“桑迪早就知道大麻的问题,她不打算让这个阶段变成药物为中心的谈话。桑迪正试图与乔迪建立关系,她想鼓励乔迪自由说话,她不想着急去下判断或者给出什么建议,乔迪在她的房间里放了大麻,很多青少年都会真么做,如果这个时候,她去强调大麻的问题,乔迪可能会产生厌恶感,那会有什么好处呢?”
当初次会谈,由于来访者提出“我想走了”,咨询师按照原来说的,来访者自己决定,同意了,并顺便提出了下次会谈征求的意见“如果你还想回来,我非常的欢迎,下一个星期,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好吗?”,在这里,咨询师给予了乔迪做出自己的选择的空间,也使乔迪也没有收到通常人们所给的那样的评价。作者写到是“桑迪,这个与来访者的系统的培养者,她所关心的是与来访者建立联系,并让她们感觉被接受了,这样她们才会选择配合治疗。”我觉得,咨询师的做法非常值得学习,也是需要我们开展咨询工作要掌握的有技巧。还有,我们还可看到,咨询师不管是在会谈的一开始还是在的结束,都重复了一句话就是“你在我这里说的所有的话,就是我们会谈的内容都是保密的”在这个案例中桑迪告诉乔迪“即使你的妈妈打电话过来询问你和我说了什么事情,我也不会告诉她你对我说的话。”咨询师一直在想来访者说明保密的原则,这说明了在会谈中想来访者说明保密的原则,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消来访者的顾虑,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对来访者的尊重。
在于乔迪进行第二次会谈时,乔迪自己决定,她又回到了这里,说明了咨询师与乔迪的第一次会谈,她与乔迪有了关系的进展,这表现在,在回到家的时候,乔迪还会想起桑迪,而且对会谈的过程记忆清晰,而且不觉得会谈那么糟糕。在这一阶段作者的主题是“集中焦点,变得愤怒,回归平静”。第二次会谈,这个阶段也便显得非常明显,当谈论到她妈妈的时候,乔迪变得非常愤怒,咨询师受到了乔迪的影响,试图与乔迪建立联系的那个说那个桑迪消失了,作者写道“桑迪对乔迪这一面有些生气了,这会阻断她对乔迪温暖接纳的能力,而温暖的接纳却是建立治疗关系的重要部分。”读到这里我么可以发现,咨询师的情绪被生气影响了,所以不用说,这点应该是咨询中药避免的。这也给我们启示。在咨询中需要一定的共情,但是咨询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免对咨询造成不好的影响。
当在这个会谈中,乔迪提出“算了吧,你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我。”咨询师的回答是“不,不过我是想了解你,想更理解你,也许你也可以更了解我,更了解我。”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咨询师给出的回答,很真诚,像作者的描述“桑迪做了一个开放而诚实的回答。没有心机,没有技术,只是一个她希望在乔迪的咨询中有所收获的直率的阐述。”在上述的两个阶段,会谈已经集中了焦点,而且两者的情绪都出现了波动,还出现了对抗,我们不能绝对定义咨询师的这些回应一定不好,我想还是会有好处的,比如,只要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住保持温暖接纳和真诚的态度,这个重要的一点,我想来访者也能感觉到,并会有不同的深刻的体验,而且咨询师也会加深与来访的关系,以便接下来更好的治疗。
经过了这个阶段,咨询师试着让自己和来访平静下来,从咨询师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还是很困惑是吗?你看,让我们来理清一下事情„„”还表达了对乔迪的情绪反应和想法的理解,结果乔迪对桑迪的话感到惊讶,而且觉得自己突然变得很平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咨询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景,还是要把握好自己的初衷。
我们知道,咨询的过程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或者说咨询师不一定都能解决咨询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那么当咨询师遇到了自己不能很好地解决的问题,那也是很正常的,但是问题出现了也要求助,咨询师要求助的人最好的人选就是他的督导了。在这个上一次的会谈中,桑迪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乔迪爪子几次的会谈中对大麻对人身体的负面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她又担心不和同伴们保持一致,会和同伴们疏远,得不到她们的认可,所以陷入了两难,咨询师在这里,还是会尊重来访者的选择,所以不能提来访者决定到底该怎么办?党会谈的结束的时间临近,咨询师还是征求了来访者的意见,问她下次两个星期后的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再见?但是,桑迪不能肯定乔迪下次会不会如期过来,所以很担忧。当督导接收到咨询师的反馈,这样问道“嗯,这些都很重要,你在和她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你是什么感觉呢?”作者写道这也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督导的特征,觉得这点很新颖。他说“以人为中心的督导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探究被督导者(就是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和情感,以及被督导在这个关系中的想法与体验,重点是帮助他们自己去思考自己的异质性、共情的质量与程度,温暖接纳来访者的能力,以及影响他们的因素,目的在于澄清和确保被督导者能够提供这些方面充分而必要的条件,这些都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可以看出以人为中心的督导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当在咨询过程中遇到类似问题,督导是给予帮助,解决问题最佳的人,有了这样的后盾,我想咨询师也会更有自信的,虽然,每一个咨询师背后都会有自己的督导,但是以人为中心的督导,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截止到我读此书的日期,我虽然还没有全部都仔细的阅读了每一段话,我自己感觉对这本书,有很大的喜爱,我觉得这种感觉很好,像我一开始,打开读到前面一点的时候,兴致很高,真的有一下就把它看完的感觉,我觉得还是值得重读几遍的,真的不错。前面的两位为此书作序的学者,给与了此书很高的评价,甚至是高度赞扬。读完此书也觉得非常赞成。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两个方面展示了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对于做青少年咨询工作的人具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对于咨询师、来访者和督导应该也是实用的。
第二篇:关于青少年咨询的心得
转载出处)
对于青少年咨询的几点心得
(一)小学篇(2008-12-1822:44:37)转载▼
标签:育儿分类:亲子
以前在大学从事过好多年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无非就是他们心里有烦恼,找我来诉说,我就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一言不发,先听他讲完,之后就依照社会的普遍标准,依照我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给予一番评论。看到他们十分感谢地从我这儿出去后,心中别提有多得意了。再后来到了青少年维权中心,接受了专业的培训,就明白以前所做的,只做了心理咨询的一部份:倾听。其实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咨询还有许多方方面面需要考虑:社会,家庭,个体。在那儿又被磨练了几年,除了接待了大批与性心理有关的个案,还接待了数百个学生个案,看到那些家长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有了明显的好转,再一次得意。四年前,来到灵栖,成为一位专职的心理咨询师,除了在神经症,人格障碍以及性心理方面有突破,青少年仍旧是我的主攻方向:同样也接待了几百个相关的个案。就这样我的人生与青少年之间有了深不可分的联系。
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在与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打交道的同时:不仅让我有机会接触了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心理,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年龄段的整个家庭的动力。下面就谈一谈对于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几个心得。
有维权中心和灵栖,碰到过一些小学生来求助的个案。他们的表现形式基本上以学习障碍的方式呈现。父母亲来求助的原因多为: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爱哭闹,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与同学关系不好,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效率低下,当然别的还有些是尿频,尿急,睡眠不好等的身体症状。一般家长都会担心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或者是不是感统失调。的确,在儿童中,多动症或感统失调的孩子现在是不少。但并不是出现一点学习障碍就会把孩子诊断为多动症或者感统失调。我在最后附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可以先自行了解一下。那么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出现学习障碍,除了一些生理上的问题,往往和与父母的关系有关系,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还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如果父母十分地严厉,对孩子要求很高,孩子不会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想对父母表白又不敢,想对父母亲近又害怕,就会出现心理冲突,这时候就会以学习障碍的症状出现。另外,有些父母一直与孩子在一起,上小学了,他们把孩子全托,这一下子分离得太快,太过彻底,就会使得孩子很快地退行,就会出现一些更年纪才会出现的情况:不想上学,晚上睡不好等等。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加入和努力。比如:允许孩子的一些退行,先接纳孩子,这样过了一些日子,孩子的情况就会好转,当然在这当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这些细节不同的家庭是不一样的。
高年级段的孩子,一般来说,来求助的,都是心理相对比较成熟,或者说比较懂事的。他们出现的症状往往不仅仅局限于学习障碍了:会出现情绪障碍:强迫,抑郁等。对于这些孩子的问题可以把他们当做一个单独的个案来处理,但也不可以忽略整个家庭的作用。因为虽然他们已经开始独立,但家庭对他们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亲子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都会对孩子的症状有影响。在对孩子进行治疗的过程,如果忽视家庭的关系,往往收效不甚理想。总的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一些问题,除了生理原因,需要治疗外,在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一定要把整个家庭考虑进行,要了解家庭的互动模式以及整个家庭的关系模式,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附: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主编的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10版(即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研究用诊断标准中对多动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及1986年第一届全国儿童多动症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而订:
(1)注意力不集中(至少具备下列6条):
①常常不能仔细地注意细节,或在做功课、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出现漫不经心的错误; ②在完成任务或做游戏时常常无法保持注意力,往往有始无终; ③别人对他讲话时常常显得没在听; ④常常无法始终遵守指令,无法按时完成功课;
⑤常常遗失生活必需品,如作业本、书、笔、玩具等; ⑥常回避或极其厌恶家庭作业; ⑦易被外界刺激吸引过去;
⑧组织任务和活动的能力常常受损。(2)活动过度(至少具备下列3条):
①双手或双足常常不安稳或坐着时蠕动; ②不能静坐于自己的座位上;
③常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 ④难于安静地参与娱乐活动;
⑤表现出持久的运动过分,社会环境或别人的要求无法使其显著改观。(3)冲动性(至少具备下列1条):
①常在提问未完时其答案即脱口而出;
②在游戏或有组织的场合不能排队或按顺序等候 ③经常打扰或干涉他人;
④常说话过多,不能对社会规则做出恰当的反应。(4)以上症状均持续至少6个月以上。(5)7岁以前起病。
(6)排除其他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如孤独症等。
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药力是无效的,必须通过训练才能纠正。
也就是说,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病症。
感统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却很一般了。常见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 触觉问题:
1.躲避接触固执于某些物件要时刻抱着才有安全感,不爱玩身体接触的游戏,嫌弃某些质地的衣物
2.讨厌被触摸讨厌理发、洗澡、刷牙,不喜欢绘画、沙土、泥工等手工作业 3.爱打架爱发脾气动手打人,对非恶意的身体接触反应激烈 前庭感觉功能问题:
1.上课时东倒西歪,写字握笔姿势不当,端坐、阅读、写字时姿势不正确 2.阅读中容易出现跳行、漏行,头部运动时,眼睛在空间视物不稳定 3.晕车、晕船,大幅度运动中容易头晕
4.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难以辨别图象的细微差别 5.逃避或害怕运动,运动中主要用眼睛协调动作 本体感觉功能问题:
1.书写速度慢,字迹不规则,书写时往往过分用劲 2.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顺序性和时间意识差
3.容易因为非智力因素引起学习不良,完成简单动作常常遭遇失败,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沮丧,依赖性强
4.学习系鞋带、扣钮扣等精细动作困难,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差,动作笨拙,不喜欢翻跟头,不善于玩积木
5.不合群、孤僻,在陌生环境容易迷失方向
青少年心理咨询心得
(二)中学篇(2008-12-2022:00:36)转载▼
标签:育儿分类:亲子
当我在青少年维权中心工作时,我的绝大多数来访者是中学生。到了灵栖,我的学生来访中,绝大多数也是中学生。原因当然可以理解,小学生对于父母,老师还是有一定的敬畏,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小学生还是比较听话的,但到了中学生这个年龄,本身就进入了叛逆期,如果父母亲还是用以前的一味压制的方法,就十分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这些由于与父母亲关系引起的个案不在少数。
在我的来访者中有主动求助的学生,大多是因为一些情绪方面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或者学习方面的问题。会出现心情不好;有一些强迫的行为(反复检查);和同学关系不好,在学校没有好朋友;学习没办法集中注意力,想取得更好的成绩等症状。当然也有些是父母打电话前来求助的,父母打来电话多半是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与父母关系紧张,更有甚者孩子还会对父母恶语相向甚至动手。
不同的求助对象,对于咨询师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如果是父母要求孩子前来的,与孩子的关系就很难相处,因为往往此时孩子对咨询师就有很大的敌意,认为你们是父母的帮凶,与咨询师的对抗从一见面就会开始。而与些同时父母又会对咨询理想化,抱有极大的期望,希望咨询师可以帮助自己搞定孩子,亲子间的冲突就会集中在咨询师身上,这时候的脱落就会很高,这时候做一个家庭的治疗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如果是孩子自己愿意前来求助,那就好办多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向外发展的阶段,所以可以把他作为一个个案来处理。但是在咨询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家庭的结构,或者家庭的重大事件:尤其是父母的关系,和家庭重要人物的丧失。当然有家长会怀疑,这是孩子的问题,与家庭何关。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向小学生,如果家庭有了问题,他不会放在嘴上,但对孩子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孩子因休学前来求助,通过了解家庭情况才明白,他的父母正在闹离婚的。经过分析,父母与孩子明白了:孩子的潜意识不愿意父母离婚,但又不愿意表达,于是就通过孩子自己出了问题,从而导致父母从关注离婚转移到关注孩子。所以一定不可忽视这些重要的关键点或者说重大事件。如果出现这些问题,需要让父母明白家庭的一些问题对孩子的影响,同时也要积极地做孩子的工作,让孩子把他的关注点转移到学校,同学,让他对自己的天地感兴趣。如果此时孩子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功的希望就会很大。
排除家庭的原因,孩子出现一些情绪问题或者说人际交往的问题,就需要耐心与孩子一起工作一段时间。这所做的一切与成年人大致相仿,但是要特别注意到此年龄段孩子卓越的成长性:也就是有些症状在成年人看来是很严重的问题:燥狂,边缘,自恋等,在对中学生的评估就要一定慎重:因为在青春期本身就很容易做一些很过份的事情,有些事对成年人来说很严重,但对于中学生来说就很普通,所以不可以简单地用品行障碍来下个判断:如果把这些行为用成长的观念来理解的话,把这些行为看成是孩子自己对于适应这个社会的一个调适,就容易与孩子产生共情。当然在更好理解他们的行为上进行治疗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在做中学生心理咨询的时候,要考虑家庭的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到孩子成长性,发展性。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人生的中学时期,曾被人喻为多事的季节。心理学上谓之“心理断乳期”,其年龄范围为13至18岁,属于少年期和青年早期,俗称为青春期。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生活和社会体验开始占主导地位;急剧而又呈弥散性的身体和激素变化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渴望自己能被他人像成人一样对待;自我形象在波动摇晃;身体发展的不一致性,会因为希望自己被同龄伙伴、异性对象和家庭成员认为正常,为人吸引的欲望而变得更加突出。1:一般而言,在14-16岁之间,中学生的身体会进入生长的高峰,第二性征开始出现。这对于心理准备不充分的少男少女来说,的确影响不小。少年们为避免他人注目,常常不惜以牺牲自我形象为代价,驼起背,畏缩着身体,穿上臃肿而又有些奇形怪状的衣服来掩饰自己的身躯,使自己的身高和胸部尽可能不为人所注意。对月经的来临,虽然有些少女会产生温暖的满足感,但也有些少年可能会感到肮脏和痛苦。少男们对自己身体变化的感觉或许不像少女们那么强烈,但他们会常担心自己的身体的发育会和同伴大不一样。
2:由身体的迅速发育引起的心理变化之另一个方面,是中学生的成人感变得特别强烈。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应该从父母营造的温室里走出来,独立自主地开辟新天地。如果父母要过问他们的一些事,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的事不要你管。要是父母对他们的事干涉太多,他们可能以仇相报,或突然离家出走,在社会关系上,他们将从家庭、游戏伙伴转向同辈集体和友谊。通过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他们希望能够从中享受到与成人一样的待遇:自由地结交朋友并分享快乐;毫无拘束地发表意见并得到采纳;自主地拟订计划并加以实施。3:中学生的自我形象并不稳定,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之中。一个中学生早上起来对自己说:“我应该追求。。”到了晚上,可能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我应该追求。。”。他们卧室的墙上可能贴满自己崇拜的某个明星照片,但也许在某一天会突然觉得毫无意义,而将明星的照片揭下扔进垃圾桶里。一个女中学生或许在根本不知道将来该嫁给什么样的人的情况下,就可能构想着与某个男生的情感生活,甚至莫名其妙地为之哭泣、担忧。
4:完成学习任务对许多中学生来说,并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他们可能因为学习方法和考试方法不当,或对学习内容不适应,而在学习上感到困难重重,但事关命运前途的学业成绩却不得不时时挂在心上。他们对考试心存恐惧,却又必须面对。而这些状况可能对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不注意引导,将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爱。青少年心理咨询心得
(三)大学篇(2009-01-0423:01:34)转载▼
标签:教育分类:亲子
我的学生咨询经验中,中学生的数量是占第一位的,占第二位的就是大学生了,大学生来求助的原因多是因为一些神经症方面的问题:焦虑,抑郁,强迫与恐怖,或者就是人际交往与适应性问题。
大学生一般是我比较喜欢的咨询对象,因为他们年青,领悟性强,十分适合动力学的治疗。再加上他们基本已经独立,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不如中小学生那么大,所以一般来说做个体治疗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大学生的咨询与中学生的咨询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他们已经相对独立,自己可以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干扰会少很多。但与正式踏入工作岗位的年青人又不一样,因为他们在心理上或者说在生活上对于父母还是有一定的依赖性。
对于大一的新生,他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就适应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刚从“地狱般”的高中过来,大学宽松的生活对于他们无疑是一极大的诱惑,同时搬入集体宿舍,进入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对于如何与同学更好地相片,对于一些没有进行过集体生活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难题,另外以前学校的老师与父母会帮助排除学习外的障碍,现在一人在外,碰到一些事情就必须自己来处理,这就会给来访者以焦虑。所以在整个咨询的过程中,我会加入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指导,并且增加一些约束的成份,这样可以让我的来访者比较好地渡过大一。对于大四的快毕业的学生,他们面临就业的压力,除了会有情绪问题外,还有对以后的职业取向有一定的困惑。那么对于此类的咨询,可以考虑在了解他情况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职业方向的建议。
除此之外,我所接触的大学生中,出现强迫意向,强迫行为,以及社交恐怖的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关于这些神经症的治疗,我将在日后专门开个贴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要求独立,但仍依赖父母和老师。告别中学时代,摆脱了父母的监护和老师的约束,大学生进入了高等学府,在生活、学习以至于人生道路方面不得不自主地做出选择,这有助于强化独立意识。然而现在的学生并不是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而是一只被人用线牵着的风筝,长期形成的对父母的依赖尚未摆脱,尤其是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少大学生感到迷茫,许多事情还得靠父母做主或请老师拿主意,这在一年级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2、喜欢交往,但缺乏相应的技巧。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他们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关心、支持、帮助、友情,并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他们渴望与人进行心灵交流,既渴望了解他人又渴望被他人理解。然而,由于缺乏交往技巧和青年期特有的自我心理存在,有的大学生就画地为牢,自己既不冲破“牢笼”,也不让他人靠近。长期的自我封闭、不愿与人沟通,极易导致一些学生孤独、抑郁和自卑。
3、追求时尚,但鉴别能力不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的东西知之不多,因而受旧事物的影响比较少,几乎没有什么陈规陋习,也不保守。他们目光敏锐,思想解放,善于接受新事物;敢想敢做,且行为果断。但毕竟还缺乏生活经验,阅历也浅。当站在人生第二十级台阶上的时候,难以看到更远的“风景”,因而思想显得比较单纯。
4、期望值高,但实际能力欠强。在跨入大学校门前,绝大多数学生是家中的“太阳”,老师的“宠儿”,学校的“宝贝”(尤其是考进名校的学生),各方面的赞扬使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导致自我高期望。于是怀着“骄子”的心态步入大学校门,并为自己描绘了锦绣前程。然而,现实生活并不照顾大学生们的良好愿望的,强中自有强中手。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当各路高手云集一地时,其差异便立即显现出来,有的大学生进校不久就有挫折感,不再像以往那么自信了。
5、情绪强烈,但稳定性偏低。随着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急剧变化。与少年期相比,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但与成年人相比,其稳定性仍显不足。遇事容易激动,或是群情振奋、手舞足蹈,或是极为感伤和困惑。大学生的激情可能会在关键时刻产生惊人的壮烈,但也可能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干出一些傻事来。大学生情绪的不稳定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需注意克服其中的消极面。大学生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积极的人生态度,成功的一半 ?明确的人生目标
?增强自信心,人生跟着自我认定走 ?保持一棵平常心,恰当的参照物 ?不良心理要善于调控、合理宣泄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篇:咨询报告
医药市场咨询报告
中国医药市场远未饱和,但竞争业已开始。目前,中国每年人均医疗消费水平只是美国人的1/130,当一般发达国家年人均医疗卫生消费支出达到2015美元、美国人均突破4000美元的时候,中国年人均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只有31美元。但在另一方面,国内医疗用品的销售量持续增加,在今后3~5年的时间里每年将以12%的速度增长。中国医药,面对的将是一个蓬勃发展和惨烈竞争共存的局面。这是值得每一个医药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医院市场分析
如何做好医院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药营销的成败,同时也是医药营销的主要内容。我在实践中摸索到推销药品的窍门,那就是必须打点好一些“关键人物”。
第一是医生,他们手里有处方权,用哪种药,用多少,全由他们说了算;第二是医院的库房,从医药公司进药全由他们负责:第三是药房,他们有一个“小账本”,每个医生用了多少药,该得多少提成,全是由他们提供给我的;第四是医药公司,医院从他们那里进药,我凭药款拿提成。打点这些人的方法也简单,不过是根据各人的“重要性”给予不同档次的提成。有些人难打发,那么就给他多送点礼,多请他吃几次饭。推销同一种药品的医药代表是竞争对手,常常互相“刺探军情”,如果哪家公司给医生的提成高,另一家公司的医药代表就会向上汇报,要求提高给医生的提成。
OTC市场或社区医药市场分析
OTC市场或社区医药市场的开发,已经成为了现代医药营销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社区治疗的疾病,购买感冒药的比例在所有购买的药品类别中居首位,其次为咳嗽、咽喉疼痛、发烧及心血管病等。随着OTC市场和社区医疗市场的逐渐壮大,使得广告、店员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药的主要因素,店员的作用仅次于电视广告。
医药代表工作的总体思路
由于医药代表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药代表的专业知识水平及个人素质都比普通推销员要求更高。善于运用推销之术,对医药代表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自我推介,赢得客户真诚、友好的合作。良好的自我推介,是让对方接纳你和你的产品的首要条件。
要保持充沛的精神与活力,以整洁得体的仪容,彬彬有礼而不卑恭的形象面对自己的客户,并不断塑造自身良好的气质与稳健的风度;其次,培养真诚、友善、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磨炼自己的意志;再次,树立不断学习的思想,努力涉足包括医药专业在内的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含量与专业化水准。实事求是展示企业形象,增加客户的信任度。医药代表的工作不是独立的,而是企业整合营销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与品牌在医生心目中形象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产品的使用程度。医药代表在充分推介产品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从另一个角度推介企业。
必须全方位深入了解自己的企业,充分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原则与价值取向;其次,认真分析、提炼、归纳企业的优势,同时不回避劣势,正确对待企业的不足;再次,认清自己的工作目标,了解企业对员工的期望,充分利用企业所能提供的支持与帮助;最后,对企业充满信心,时刻觉得自己的企业是最棒的。只有对自己的企业充满信心,才能通过你的言行由衷地感染对方。
利用新产品的全新概念感染客户。医药代表推销的药品一般是新药,另有部分是新剂型或老药新用,围绕这些具有学术理论及新概念的产品,完整准确地推介是让医生接纳产品的关键。
介绍新品种的功效理论、研发背景以及该药与相关药品的临床发展历史;其次,恰当介绍新药品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和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情况。只有熟练掌握新药品的功效和临床知识,才能从各方面回答医生可能的提问。医药代表必须将扎实的医药基础知识充分应用于药品的推广活动之中。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在完成了药品招标工作后,关键是对医院和医药公司进行业务公关,尤其是对医院的重点公关,力争在最大程度上赢得药品订购合同,以最终实现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与他们打交道的时候,必须树立从药品订单的收集、药品运输的执行、公共关系的维护以及货款回笼的监控的全程服务的意识,兢兢业业地做好公司的药品销售工作。
现代医药销售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切实地把医院的临床用药需求和疾病治疗的发展趋势掌握好,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医药代表的实际工作。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医药代表的努力,使医生完成从尝试用药、保守用药、二线用药一直到首选用药这样一个认知和用药过程。
总之,每一个医药代表在具体的医药销售中,不仅要做好药品的销售,而且还要加强学习医药知识,并且用后者来指导自己的药品销售,努力改变过去那种“光卖不管”的被动。
第四篇:《让青少年从小学会感恩》读书报告
《让青少年从小学会感恩》读书报告
寒假里我读了《让青少年从小学会感恩》这本书,书中的一些情节不得不让我深思我们的教育,同样是爱的付出,同样是爱的给予,但却得不到相同的爱的回报。难道,我们的爱有问题吗?看下面的这个例子:一位父亲在信里这样给儿子写到:“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的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账、买饭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觉得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个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看到这里,我无不为这位父亲的痛心和无奈感到难过。但当我们在谴责这个不孝儿子的同时,难道不应该对这位父亲的教育行为做一下反思吗?如果做家长的只知道一味的给予和付出,从没有想到过索取,更没有想让孩子知道给予和付出的背后自己的艰辛。那让孩子学会感恩,只是空话一篇。
以下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我对现在的小孩感到寒心。大过年了,亲戚朋友欢聚一堂,我和几个表弟也一起到外面玩。我问表弟:“你妈什么时候上班?”表弟很快就回答我了:“不知道!”我又问表弟:“你为什么不知道的?”表弟这次回答得更快:“又不是我上课,我知道这事干嘛?”顿时心里一股的气,我疑惑地又问他:“你妈知道你什么时候上学吗?”他得意地说:“当然知道呢!”“为什么你妈知道你的上学时间,你却不知道她的上班时间了?”道理好像总在他那边:“这不同的,我是小孩,妈妈是大人,不能拿来比较!”哎,这就是90后的小孩了。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归国的老华侨想资助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于是,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给多个有受捐助需要的学生每人寄去一本书,随书将自己的电话号码、联系地址以及邮箱等一同寄出。老华侨的家人很不理解老人的做法:为什么送一本书还要留下联系方式?在家人的不解中,老人一直焦急地等待着什么,或是守在电话旁、或是每天几次去看门口的信报箱、或是上网打开自己的邮箱。直到有一天,一位收到书的学生给老人寄来祝贺节日的卡片(也是唯一与老人联系的学生),老人高兴极了,于当日给这位同学汇出了第一笔可观的助学资金,同时毅然放弃了对那些没有反馈消息的学生的资助。这时家人才明白,老人是在用他特有的方式诠释“不懂得感恩的人不值得资助”的道理。
班上又有这样的一件事。周二上数学第二课堂,老师要求回家把上一学期的书带来,周五继续学习。周四那天晚上,一家长致电给我:“老师,你们明天要学习的是哪一册的书?”我说:“你的孩子没告诉你吗?这书不用买,上一学期已经买下了,学了一半,这学期……”家长把我的话打断了,说:“老师,我刚才问错了,孩子跟我说过是上学期用过的,刚过了一个寒假,书不知道放哪了。他要我找出来,我没找着,他叫我自己想办法。我来向你求助,小卖部有这书吗?”天啊,这是什么学生?自己的书要家长找?家长找不着,还要家长自己想办法?这是谁在学习?真是气人的学生。我压力心中的气,跟家长说:“你不用帮他买了,回家后跟他说老师让他自己想办法,不能买新书,自己闯出的祸要自己解决。”第二天回校,学生把用过的那本书拿到学校了。
可见,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人父母要特别注意,除了教孩子勤读书、有礼貌、守秩序外,也要培养孩子感恩的心。因为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爱,而在爱中成长的孩子一定健康快乐。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都应该怀有感激之心。
在生活中父母如何去培育孩子的这种感恩的能力呢?我觉得应该是以爱育爱,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动,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学会感恩,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
不要让孩子吃“独食”。从小让孩子吃“独食”,会让他觉得他吃好东西,拥有好东西是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习惯了被给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关爱父母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合理,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给星星,想月亮就给月亮,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争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同时,父母先不要预先对孩子承诺太多。有些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食物和衣物,总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生活中面面俱到,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一切来得都很容易,甚至认为他本来就应该拥有,于是也不懂得珍惜。
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不容易,但父母们却爱给孩子一张笑脸,给孩子一些超脱的环境,怕艰难的现实生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其实,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就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较远,应该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有时间去看看老人。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
这还让我想到,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付出的是全部的爱。得到的是什么呢?如果孩子的作业没有完成,老师督促他们完成,批评了几句,回到家里,对父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被老师骂了。一个骂字,倒出了学生的怨恨,家长的不理解。更有甚者,孩子学习好是自己的孩子聪明,学习不好就是老师教的不好。社会的教育、家庭的教育本来就是存在着势利眼,或者说是功利主义。爱众人实际上是一句空话,爱是有选择的和自私的。广而推之,感恩怎么能深入人心呢?感恩的心不应该仅仅拘泥于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更应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既然是感恩就要永远感恩。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恩是温柔而挺拔的生命姿态,感恩的人永远是快乐的,感恩的人从来不懂得什么是抱怨,感恩的人永远或一辈子都生活在阳光下,即使在遭遇黑暗也只是暂时的,也能依靠感恩的心走出空难,从容穿越这黑暗!
一个人是否有感恩之心,与他所处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个孩子,从小培养他具有感恩的心是至关重要的,让孩子知道感恩,是每一位家长的重要责任。请让我们都从青少年开始学会感恩,让世界充满爱!让世界充满情!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学》读书心得
《青少年心理学》读书心得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所以我阅读了《青少年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的心得体会与大家畅谈一下:
一、对青少年的概述
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但实际上,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
由于青少年是人从孩童转变为成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会有较大的变化,因而会出现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问题是较普遍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抑郁症、对人和事的恐惧症、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吧、学习的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压力、更甚者还会沾染一些不良的习惯和嗜好等等。许多的生理和心理的问题合成一起常常会导致一些青少年的叛逆行为。
二、我国青少年心理现状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使得人们耻于谈心理问题,这造成了人们一旦在精神和心理上出现问题,不是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而是千方百计加以掩饰。人在一生中,尤其在遭遇到心理压力、重大生活事件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专业帮助。专家们呼吁,每个人都要坦然地面对心理问题,像追求躯体健康一样去追求心理健康,也呼吁全社会以宽容的心态善待心理障碍患者,要把这一行为上升到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来认识。
三、实施多管齐下促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是单纯依靠一个社会力量就能彻底根治的,我们必须多管齐下,从社会、学校和家长多个方面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充分关注。
作为社会,首先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源头上扼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不良网络内容、贫富差距、社会腐败现象等。同时应尽快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将其纳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在引导上下功夫。
作为学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为一项专门课程,把心理学知识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要采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惑,在教育上下功夫。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民主权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做知心朋友,及时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避免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打骂、压服孩子,在关爱上下功夫。
作为青少年个人,应该树立信心,寻找足够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执、抑郁、焦躁的心理环境,经常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心理沟通,还 个人一片纯净的心灵天空,做一个自信勤奋的少年。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强烈,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心理健康的人能做到“自知”,即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深知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遇到挫折、困难、失败时能够正确地去面对。此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也必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因为品德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渗透。若只单纯地进行品德教育往往收效甚微。若把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联系起来,则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二者的相互促进,使二者相得益彰。因此,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调整学生心态,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等领域教育的基础,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工程,它是竞争时代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点,在我国大力提倡提高国民素质,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让我们都来做健康的家庭,使每个家庭成员都身心健康;家庭内部要和谐相容,“家和万事兴”;提倡健康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方式:保健、养生、防病;让家庭与社会能协调适应,让家庭、学校、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青少年心身健康全面发展,成为有用之才。
张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