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名人家教故事
现代名人家教故事
篇一:中国现代名人成长故事
1.毛泽东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2.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3.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4.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5.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
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篇二:5个现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5个现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1.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2.焦耳求知——好学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3.电报迷与看报迷爱迪生——坚持
爱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大王,他的发明有一千多项,像电灯、留声机、电影机等都是他发明的。然而童年的爱迪生因为家中贫穷,只上过几年学,他十二岁便到火车上去卖报了。不能去学校读书,他就自学。他非常热爱学习,一边卖报一边看书看报,抓紧时间学习和做实验。
爱迪生的父亲平时对家里人要求很严格,他规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点半前必须关灯睡觉。可是,爱迪生卖完报纸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点了,这样他回家后就没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实验了,这可怎么班呢?这对于喜欢自己学习、摸索的爱迪生来说,简直是难以忍受。于是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能让爸爸支持自己做实验。
一天,爱迪生用铜线在树上架起了电线,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里,并把当天卖剩下的报纸和一台电报机留在朋友家。晚上会到家后,他爸爸要看报纸,爱迪生说今天的报纸卖完了。起先他的爸爸并没有非常可惜。爱迪生为了引起爸爸的兴趣,就开始说起今天报纸的内容如何新鲜有趣,没有看真是非常可惜。爱迪生的爸爸听到他讲得如此绘生绘色,真的非常想看。于是他问爱迪生还能不能想办法找一份来。爱迪生说,他的朋友佳丽还有一份,他可以用电报把报纸的内容传过来。这个时候爱迪生的爸爸想看报纸的瘾上来了,于是就痛快地答应了他。
爱迪生的爸爸看到儿子自制的土电报机还真能用,心里非常高兴。心想,这孩子也不简单!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阻止爱迪生晚上道电报实验了。后来爱迪生经过艰苦地努力,终于成了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
4.希拉里:有领导能力的小姑娘
伶牙俐齿?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们对希拉里似乎总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你无法否认,她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希拉里丝毫不比老公克林顿逊色,她不仅从小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还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4岁时的一件事锻炼了小希拉里坚强的意志和决断力。当时,社区中有个霸道的小女孩总是欺负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泪流满面地向母亲诉苦。母亲告诉希拉里,若遭到欺负,就一定要毫不畏惧地还击。小希拉里的确这样做了。此后,希拉里天赋的领导才能日渐显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帮孩子。
5.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篇三:现代名人读书故事(精选范文)
现代名人读书故事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林肯
林肯15岁的时候才开始认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里森林小路到校求学。他买不起算术书,就先向别人借,再用信纸大小的纸片抄下来,然后用麻线缝合,做成一本自制的算术书。他以不定期上课的方式在校求学,知识都是“一点一点学的”。他所受的正规教育,总计起来不过十二个月左右。
林肯下田干活的时候,也将书本带在身边,一有空闲就看书。中午吃饭时,也是一手拿着玉米饼,一手捧书。最终,林肯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统率美国的政治家。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奋发向上,努力不懈,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3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 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的母亲去世后,他把30亿瑞典币——一生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后人为了永远记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是什么使不起眼的小男孩变成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海伦·凯勒有一本书,你们看过吗?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我就讲一下里面其中的一个:海伦·凯勒相信大家都知道吧?她是美国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可是,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因此,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从此以后,海伦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你可以想想,海伦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啊?但她不怕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好多了,不必再 “凿壁偷光”,更不必模仿“刺股悬梁”的做法,但古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而且我们都是健康人,比海伦·凯勒强多了,只要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
第二篇:名人家教故事
名人家教故事
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家庭教育很复杂,要是培养一个所谓成功的人士,那他身后的家庭教育工作尤其不易。
我们仔细听听,这些成功者的父母们的声音!也许明天,你也可以试着向孩子说出!
1、“一步二步三步,好!跌倒了别哭,自己爬起来再走,好!一二一,一二一„„” 父亲这样在教孩子走路,朋友们说他是“开孩子们玩笑”,父亲却回答:“老兄错了,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将来在社会上闯世界,全靠这第一步呀!。”
这个父亲名叫宋嘉树,他生有三女三子,他们便是名闻中外的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和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宋氏家族对于近现代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宋氏三姐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誉为上个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女性。
2、孩子:“我要跳到月亮上去呢。” 妈妈:“好呀,但是,可别忘记回来喔!”
——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童年时与母亲的一段对话。
3、“为什么一定要告诉他该用红色呢?我认为他画得很好,说不定他以后真的会栽培出蓝色的苹果呢。至于现在的苹果是什么颜色,他吃苹果的时候自然会明白的。”
——小卡尔。威特在用蓝色笔画苹果时,朋友劝告父亲说应该告诉孩子画苹果要用红色时,他父亲如此回答。
4、“这是绝对不行的!你们刚刚几岁,小小年纪就挑肥拣瘦,什么都要舒舒服服,那长大以后会成什么样子呢?做人一定要先学会吃苦,才能耐劳。将来才会有出息。”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俩兄弟幼小时,一次在饭桌上争抢食物,母亲制止后如此告诫。
5、“孩子,别害怕!为了科学研究,你就是把咱房屋全拆了,把咱田地全毁了,我也决不埋怨你。”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卡曼林.昂尼斯小时候一次做实验把自家楼火不慎烧毁,十几岁的他怕父母责罚躲到效外,父母找到他后第一句就是这么说的。
6、“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一个12岁的小男孩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需要赔偿12.5美元。孩子找父亲拿钱赔偿时,父亲这么告诉他。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7、“你有点口吃,正说明了你聪明爱动脑,想的比说的快些罢了。”
儿子从小就口吃,可母亲说这算不了什么缺陷,甚至还表扬他。她要求儿子一切从自信开始,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口吃的男孩就是杰克。韦尔其,他长大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被称为世界第一经理人。
8、“孩子,我相信你能行。妈妈也曾经有这样的梦想,只是当我觉得我做一个让病人喜欢的护士更合适时我就放弃了。现在,对你来说,也许正是实现这个梦想的最好时机。”
一个男孩十五岁时告诉母亲说自己将来一定要竞选美国总统,母亲这样回答他。这个孩子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他是美国最优秀、最有魅力的总统之一。
9、“你们不了解我的孩子,他非常聪明,他不是在捣乱,而是好奇。你们不懂得教育,我来亲自教育他。”
一个小男孩上小学时,对许多事物都好奇,看到气球能在充满气之后飞上天,就找来一些发酵粉,动员想上天的同学来吃。不幸的是,吃了发酵粉的同学疼得在地上打滚。校长知道后,非常生气:“又是你这个捣蛋大王,我把你开除了!”
母亲知道后常非气愤表示学校不懂教育。并将孩子接回家,亲自给他上课,鼓励他搞实验。这个男孩就是爱迪生,一生发明的项目,高达1628项。
10、“我的孩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母亲带小男孩到郊外去游玩,别的亲友家的孩子,有的爬山,有的游泳,惟独这个小男孩一人默默地坐在河边,凝视着湖面。这时,亲友们悄悄地走到他母亲的身边,不安地问道:“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对着湖面发呆?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还不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
母亲这样回答亲友的疑问。这个男孩就是爱因斯坦,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第三篇:现代名人故事300字
篇一:现代名人读书故事 现代名人读书故事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2.林肯
林肯15岁的时候才开始认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里森林小路到校求学。他买不起算术书,就先向别人借,再用信纸大小的纸片抄下来,然后用麻线缝合,做成一本自制的算术书。他以不定期上课的方式在校求学,知识都是“一点一点学的”。他所受的正规教育,总计起来不过十二个月左右。
林肯下田干活的时候,也将书本带在身边,一有空闲就看书。中午吃饭时,也是一手拿着玉米饼,一手捧书。最终,林肯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统率美国的政治家。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奋发向上,努力不懈,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3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 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的母亲去世后,他把30亿瑞典币——一生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后人为了永远记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是什么使不起眼的小男孩变成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海伦·凯勒有一本书,你们看过吗?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我就讲一下里面其中的一个:海伦·凯勒相信大家都知道吧?她是美国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可是,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因此,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从此以后,海伦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你可以想想,海伦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啊?但她不怕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好多了,不必再 “凿壁偷光”,更不必模仿“刺股悬梁”的做法,但古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而且我们都是健康人,比海伦·凯勒强多了,只要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篇二:现代名人励志故事-夏落整理 现代名人励志故事 夏落 整理
内容均来自于网络
成功的过程,是曲折的的。其实世间上有许多的成功,都是经过了不断地阻碍才能获得的。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放弃,在遇到困难的时刻,坚持便是进步。
有多少让我们艳羡的人,他们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中的曲折有时候更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让我们一起从那些成功人士的身上学习那些坚韧不拔的精神吧!从他们的身上学习。走向成功的道路。零、《莫言》
莫言辍学之后,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他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他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他,都是他的传人,他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他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莫言自述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文革中莫言因偷生产队萝卜,被罚跪在毛泽东像前请罪】
十二岁那年,莫言因拔了生产队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爷爷说:“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苟且偷安。莫言回忆小时候向老师告密一位同学在参观苦难展览时没有哭,导致那位同学获得警告处分。多年后他忏悔悟到一个道理:"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关于宽恕的故事---莫言小时候跟随母亲去地里捡麦穗,被守麦田的人捉住,搧了母亲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多年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逢,对方已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莫言冲上去想报仇,母亲拉住了他,平静地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流泪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一、《邓亚萍》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二、《欧尔·布里》
在巴黎举办的一场大型音乐会上,人们正如痴如醉地倾听着名的小提琴家欧尔·布里美妙绝伦的演奏。突然,正全神贯注的布里心一颤——它发现小提琴的一根弦断了。但迟疑没有超过两秒,他便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继续面带微笑地一曲接一曲地演奏。观众们和布里一起沉浸在那些优美的旋律当中,整场音乐会非常成功。终场时,欧尔·布里兴奋地高高举起小提琴谢幕,那根断掉的琴弦在半空中很醒目地飘荡着。全场观众惊讶而钦佩地报以更为热烈的掌声,向这位处变不惊、技艺高超的音乐家致以深深的敬意。面对记者的“何以能够保持如此镇定”的提问,欧尔·布里一脸轻松道:“其实那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我还可以用剩下的琴弦继续演奏啊。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许多遭受不幸的人生,依然可以是美丽无憾的。” 布里睿智的回答与他卓然的表演一样精彩——“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向世人传递的是从容,是乐观,是洒脱,是心头不肯失落的信念,是命运在握的强者充满自信的宣言,是坦然前行的智者面对岁月中那些风雷电雨自豪的回应。
三、《何飞鹏》
著名财经记者何飞鹏曾有一段非常特殊的经历,就是在3个月之内,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记者,变成一个对所有财经政策、商场动态、产业知识都了如指掌的老记者。
1978年,中国台湾的《工商时报》创刊,何飞鹏成为新记者,没有任何经验。当时,竞争对手《经济日报》已创刊10多年。在采访过程中,受访对象三言两语,《经济日报》的记者已了然于心,何飞鹏却因为知识缺乏,经常抓瞎,痛苦不堪。面对这种情况,他想出一种最笨的方法,就是每天把《经济日报》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不只是内容,还包括广告。这是一个无聊、无趣、痛苦的过程。报纸上印着大量的人名、公司名、产业名、产品名,再加上数字、专业知识、专有名词„„第一个星期,他看懂不到一半。怎么办?看三遍,先背下来再说。
这个极笨的方法,效果却极佳。过了一个月,何飞鹏大致把当时商界主要的人名、公司名、产业名都弄清楚了,也大致掌握了当时正在发生的焦点事件。等到《工商时报》正式创刊时,他所了解的经济基本知识和社会动态,与《经济日报》的老记者已不分上下。他只用3个月追赶老记者10年工作经验的方法,就是勤奋工作。
四、《林肇泽》
林肇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却在不断创造“神话”:他45岁开始自学绘画,无师自通,短短几年时间,其炭精画作品在国内外“走红”;他到过100多所大专院校,开办讲座;如今虽年逾古稀,但壮志不减,立誓把自己创作的励志歌曲在全国唱响。林肇泽今年已经72岁。1957年,年仅17岁的他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了升学的机会,在家务农。他曾拉过船、抬过石头,还干过两年灶匠、8年木工、5年机修工„„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林肇泽接触到了绘画。
1985年,林肇泽出差路过自贡,看见街边画摊上有人画炭精像,被深深吸引。回到南充后,他买了大量专业书籍,潜心研究。刚开始学画时,因为市面上买不到专门绘制炭精画的画笔,林肇泽就琢磨着做画笔。把毛笔涂上胶水,等自然风干后,用剪刀剪出大大小小的笔尖。没有大面积涂抹阴影的材料,他就在空笔杆里面塞上棉花,做成涂抹工具,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改进自己的绘画工具。
他无师自通,却很快创造出奇迹:1989年,林肇泽带着他的作品《肖像》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个体劳动者“光彩杯”书画摄影展,并获得了省级三等奖,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肖像》的特写。2000年,四川民间艺术协会授予他“一级民间艺术家(炭精画)”证书。随后,他在南充市街头摆起了画摊,专为别人画像,这一画就是8年。(短文学网)林肇泽在巡回讲学和演讲中,从来不收讲义费。他和家人花费的车旅费、资料费、房租费等,将近20万元,全部是自费。他不仅把摆摊画画挣的钱全部用光了,而且连子女给他的生活费也几乎耗尽。如今,他和老伴依然生活在祖辈留下的小青瓦房里,几间小青瓦房又破又潮湿,与周边村民的“小洋楼”形成巨大反差。在他家里,简单的几样家具还是二三十年前的“老古董”,他的书桌也是两口木箱重叠而成,他的当家衣服还是在10多年前别人送给他的。
五、《杨佳》
她是一位漂亮而又富有才华的女孩。她15岁考上大学;19岁成为大学教师:22岁考入中科院研究生班;24岁在中科院教研究生。接着,她恋爱、结婚、生子。一切都顺风顺水,处处布满了鲜花和掌声。可是,在她29岁那年,上帝却突然关闭了那条通往幸福的大门,一下子把她推入到黑暗的深渊里。她的视神经发生了病变,双目失明。与光明一同失去的,还有她的丈夫和孩子。
她要学习盲文,她要回到自己的知识领域里去。可是,这一年,她已经30岁。30岁的女人当然不能再上盲人学校啦。因此,她只好自学。她开始“看”盲文。当然,她是用手指“看”的。她只能用手指摸来替代眼睛看。她摸的第一个英文单词是大白菜,字母为
c-a-b-b-a-g-e,这7个英文字母,她用手足足摸了一个小时,可是,她到底还是没有弄明白这个单词就是“大白菜”。当父亲告诉她答案的时候,她哭了。她为自己的笨拙而流泪。她是中科院的英语教授,居然不认识“大白菜”这个英文单词。而在此之前,她可是一目十行啊!她不相信自己就这么被一棵“大白菜”给绊倒了。她要活下去,她要站起来,她要做一棵能够飞翔的大白菜,重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她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她把自己一个人锁在房间里,一遍遍地练习,一遍遍地摸字,一遍遍地默记。然后,她再把学会的东西背诵给父亲听。一次,父亲在听取她背诵的时候,发现盲文字块儿上满是殷红的血。等她背完,父亲一把拉过她的手,这才发现她的十指都已经磨破。父亲把她的双手攥在自己的手里,禁不住号啕大哭。父亲说:“女儿呀,咱不学了。爸爸有工资,爸爸可以养活你一辈子。”她没有哭。她反而笑着安慰父亲说:“爸爸,你一定要相信你的女儿,我能行!”
一天晚上,她一个人偷偷地跑出了家。父亲很着急,四处寻找。最后,父亲在她工作过的教室里找到了她。学生已经放学。教室的灯光已经熄灭。她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反复地用手丈量着黑板。她终于重返讲台。一切都与生病前没有什么两样,以至于上了两个星期的课,同学们还不知道他们的老师已经双目失明了。终于,有同学发现她拄着盲杖在校园里行走,同学们这才知道了她的不幸,这才知道她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学们感动得哭了,而她却笑了。她笑着讲述一棵大白菜的奋斗历程,鼓励同学们珍惜时光。
她的名字叫杨佳。杨佳学会盲文后,利用电脑盲文软件,踏上了事业的快车道。她以盲人的身份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并获得了哈佛mpa学位。现在,杨佳任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协副主席。
六、《克利斯帝·布朗》
他生长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刚出生时四肢健全,但严重瘫痪,让他无法移动。他患了非常严重的脑性麻痹,发音不准,全身上下只有左脚能动。7岁那年,他坐着轮椅,和家人到公园玩。几个小朋友正在比赛画画,他用羡慕的眼光盯着他们,“啊啊”地叫着,不肯离开。一个小朋友似乎看懂了他的意思,大声笑道:“你连话都说不清楚,谅你也画不出好东西来!不要吵着我们啦!”
他伤心地离开了,回到家,为了让姐姐了解自己的意思,他用左脚从她那里抓来一支粉笔,试着画呀画,可就是画不好。姐姐陪在他身边,鼓励他说:“我相信你能画好,上帝只不过暂时解除了你的武装,让你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画画,但只要肯花工夫练习,一定可以画出精彩的画来。只要敢梦想,什么都做得到。”
他渐渐长大了,一直很勤奋地学习用左脚画画、写字。他的家人坚信他的智力没有障碍,只是无法与人沟通。家人下定决心要让他尽可能过正常的生活,于是把他放在推车里,拉着他到处跑,让他多认识外面的世界。他的左脚练得越来越灵活,他竟然学会了游泳。在家时,他总是全神贯注地练习画画,也开始学写作。他的脚趾常常被磨破,但他忍着疼痛继续练;他写的稿子退稿很多,但他没有灰心。他从一个失败前进到另一个失败,但他的热情不减。他告诉自己再多撑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再多撑一年吧,慢慢地,他发现他又有了极大的热情。当他的画作在全市获奖,处女作《我的左脚》经历多次修改也得以发表时,他感觉眼界被打开了,原来,人生充满了可能性,他相信,前方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日子。
他品尝到了写作和画画的乐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虽然每画一幅画,每写一篇文章,他都很吃力,脚被磨出了血泡不说,他还常常收到退稿,但他从来不肯放弃,他要拥抱每一个机会。
他的妈妈通过一位医生的协助,将他送到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他获得了很好的治疗。他特别尊敬这位了不起的医生,这位医生后来不仅为他和其他脑性麻痹人士创办了一家医院,而且把他引入文坛。几位爱尔兰知名作家鼓励他创作,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27岁时,他花了很多心血写了小说《那些低潮的日子》。令人兴奋的是,小说一经发表就荣登畅销小说榜第一名,并被改编成电影,由丹尼尔·戴·路易斯主演,戴·路易斯也因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他后来又出版了六本书,另外,他也是一位积极创作的画家。
他的名字叫克利斯帝·布朗,听说只有左脚能动、只能发出几个声音的他成了知名作家、诗人和画家,很多人非常惊讶。克利斯帝在日记中写道:“正像姐姐曾教我的那样,只要功夫深,没有什么事做不到!在风雨中,要勇敢坚定;在黑暗中,要咬紧牙关前行;面对沙漠,心中要充满绿洲。只要像蝉一样,经历苦痛,决不放弃,一定能一飞冲天!轮椅上的孩子都应该去尝试每一件事!”
七、《乔治·赫伯特》篇三:中国现代名人成长故事 1.毛泽东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2.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3.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4.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5.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
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第四篇:现代名人读书故事 (精选)
现代名人读书故事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林肯
林肯15岁的时候才开始认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里森林小路到校求学。他买不起算术书,就先向别人借,再用信纸大小的纸片抄下来,然后用麻线缝合,做成一本自制的算术书。他以不定期上课的方式在校求学,知识都是“一点一点学的”。他所受的正规教育,总计起来不过十二个月左右。
林肯下田干活的时候,也将书本带在身边,一有空闲就看书。中午吃饭时,也是一手拿着玉米饼,一手捧书。最终,林肯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统率美国的政治家。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奋发向上,努力不懈,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3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 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的母亲去世后,他把30亿瑞典币——一生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后人为了永远记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是什么使不起眼的小男孩变成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海伦·凯勒有一本书,你们看过吗?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我就讲一下里面其中的一个:海伦·凯勒相信大家都知道吧?她是美国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可是,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因此,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从此以后,海伦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你可以想想,海伦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啊?但她不怕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好多了,不必再 “凿壁偷光”,更不必模仿“刺股悬梁”的做法,但古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而且我们都是健康人,比海伦·凯勒强多了,只要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
第五篇:现代名人励志故事
现代名人励志故事
夏落 整理
内容均来自于网络
成功的过程,是曲折的的。其实世间上有许多的成功,都是经过了不断地阻碍才能获得的。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放弃,在遇到困难的时刻,坚持便是进步。
有多少让我们艳羡的人,他们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中的曲折有时候更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让我们一起从那些成功人士的身上学习那些坚韧不拔的精神吧!从他们的身上学习。走向成功的道路。
零、《莫言》
莫言辍学之后,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他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他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他,都是他的传人,他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他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莫言自述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
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文革中莫言因偷生产队萝卜,被罚跪在毛泽东像前请罪】
十二岁那年,莫言因拔了生产队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爷爷说:“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苟且偷安。莫言回忆小时候向老师告密一位同学在参观苦难展览时没有哭,导致那位同学获得警告处分。多年后他忏悔悟到一个道理:"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关于宽恕的故事---莫言小时候跟随母亲去地里捡麦穗,被守麦田的人捉住,搧了母亲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多年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逢,对方已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莫言冲上去想报仇,母亲拉住了他,平静地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流泪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一、《邓亚萍》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二、《欧尔·布里》
在巴黎举办的一场大型音乐会上,人们正如痴如醉地倾听着名的小提琴家欧尔·布里美妙绝伦的演奏。突然,正全神贯注的布里心一颤——它发现小提琴的一根弦断了。但迟疑没有超过两秒,他便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继续面带微笑地一曲接一曲地演奏。观众们和布里一起沉浸在那些优美的旋律当中,整场音乐会非常成功。
终场时,欧尔·布里兴奋地高高举起小提琴谢幕,那根断掉的琴弦在半空中很醒目地飘荡着。全场观众惊讶而钦佩地报以更为热烈的掌声,向这位处变不惊、技艺高超的音乐家致以深深的敬意。
面对记者的“何以能够保持如此镇定”的提问,欧尔·布里一脸轻松道:“其实那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我还可以用剩下的琴弦继续演奏啊。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许多遭受不幸的人生,依然可以是美丽无憾的。”
布里睿智的回答与他卓然的表演一样精彩——“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向世人传递的是从容,是乐观,是洒脱,是心头不肯失落的信念,是命运在握的强者充满自信的宣言,是坦然前行的智者面对岁月中那些风雷电雨自豪的回应。
三、《何飞鹏》
著名财经记者何飞鹏曾有一段非常特殊的经历,就是在3个月之内,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记者,变成一个对所有财经政策、商场动态、产业知识都了如指掌的老记者。
1978年,中国台湾的《工商时报》创刊,何飞鹏成为新记者,没有任何经验。当时,竞争对手《经济日报》已创刊10多年。在采访过程中,受访对象三言两语,《经济日报》的记者已了然于心,何飞鹏却因为知识缺乏,经常抓瞎,痛苦不堪。面对这种情况,他想出一种最笨的方法,就是每天把《经济日报》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不只是内容,还包括广告。这是一个无聊、无趣、痛苦的过程。报纸上印着大量的人名、公司名、产业名、产品名,再加上数字、专业知识、专有名词„„第一个星期,他看懂不到一半。怎么办?看三遍,先背下来再说。
这个极笨的方法,效果却极佳。过了一个月,何飞鹏大致把当时商界主要的人名、公司名、产业名都弄清楚了,也大致掌握了当时正在发生的焦点事件。等到《工商时报》正式创刊时,他所了解的经济基本知识和社会动态,与《经济日报》的老记者已不分上下。他只用3个月追赶老记者10年工作经验的方法,就是勤奋工作。
四、《林肇泽》
林肇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却在不断创造“神话”:他45岁开始自学绘画,无师自通,短短几年时间,其炭精画作品在国内外“走红”;他到过100多所大专院校,开办讲座;如今虽年逾古稀,但壮志不减,立誓把自己创作的励志歌曲在全国唱响。
林肇泽今年已经72岁。1957年,年仅17岁的他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了升学的机会,在家务农。他曾拉过船、抬过石头,还干过两年灶匠、8年木工、5年机修工„„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林肇泽接触到了绘画。
1985年,林肇泽出差路过自贡,看见街边画摊上有人画炭精像,被深深吸引。回到南充后,他买了大量专业书籍,潜心研究。刚开始学画时,因为市面上买不到专门绘制炭精画的画笔,林肇泽就琢磨着做画笔。把毛笔涂上胶水,等自然风干后,用剪刀剪出大大小小的笔尖。没有大面积涂抹阴影的材料,他就在空笔杆里面塞上棉花,做成涂抹工具,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改进自己的绘画工具。
他无师自通,却很快创造出奇迹:1989年,林肇泽带着他的作品《肖像》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个体劳动者“光彩杯”书画摄影展,并获得了省级三等奖,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肖像》的特写。2000年,四川民间艺术协会授予他“一级民间艺术家(炭精画)”证书。随后,他在南充市街头摆起了画摊,专为别人画像,这一画就是8年。(短文学网)
林肇泽在巡回讲学和演讲中,从来不收讲义费。他和家人花费的车旅费、资料费、房租费等,将近20万元,全部是自费。他不仅把摆摊画画挣的钱全部用光了,而且连子女给他的生活费也几乎耗尽。如今,他和老伴依然生活在祖辈留下的小青瓦房里,几间小青瓦房又破又潮湿,与周边村民的“小洋楼”形成巨大反差。在他家里,简单的几样家具还是二三十年前的“老古董”,他的书桌也是两口木箱重叠而成,他的当家衣服还是在10多年前别人送给他的。
五、《杨佳》
她是一位漂亮而又富有才华的女孩。她15岁考上大学;19岁成为大学教师:22岁考入中科院研究生班;24岁在中科院教研究生。接着,她恋爱、结婚、生子。一切都顺风顺水,处处布满了鲜花和掌声。可是,在她29岁那年,上帝却突然关闭了那条通往幸福的大门,一下子把她推入到黑暗的深渊里。她的视神经发生了病变,双目失明。与光明一同失去的,还有她的丈夫和孩子。
她要学习盲文,她要回到自己的知识领域里去。可是,这一年,她已经30岁。30岁的女人当然不能再上盲人学校啦。因此,她只好自学。她开始“看”盲文。当然,她是用手指“看”的。她只能用手指摸来替代眼睛看。她摸的第一个英文单词是大白菜,字母为
c-a-b-b-a-g-e,这7个英文字母,她用手足足摸了一个小时,可是,她到底还是没有弄明白这个单词就是“大白菜”。当父亲告诉她答案的时候,她哭了。她为自己的笨拙而流泪。她是中科院的英语教授,居然不认识“大白菜”这个英文单词。而在此之前,她可是一目十行啊!
她不相信自己就这么被一棵“大白菜”给绊倒了。她要活下去,她要站起来,她要做一棵能够飞翔的大白菜,重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她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她把自己一个人锁在房间里,一遍遍地练习,一遍遍地摸字,一遍遍地默记。然后,她再把学会的东西背诵给父亲听。一次,父亲在听取她背诵的时候,发现盲文字块儿上满是殷红的血。等她背完,父亲一把拉过她的手,这才发现她的十指都已经磨破。父亲把她的双手攥在自己的手里,禁不住号啕大哭。父亲说:“女儿呀,咱不学了。爸爸有工资,爸爸可以养活你一辈子。”她没有哭。她反而笑着安慰父亲说:“爸爸,你一定要相信你的女儿,我能行!”
一天晚上,她一个人偷偷地跑出了家。父亲很着急,四处寻找。最后,父亲在她工作过的教室里找到了她。学生已经放学。教室的灯光已经熄灭。她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反复地用手丈量着黑板。她终于重返讲台。一切都与生病前没有什么两样,以至于上了两个星期的课,同学们还不知道他们的老师已经双目失明了。终于,有同学发现她拄着盲杖在校园里行走,同学们这才知道了她的不幸,这才知道她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学们感动得哭了,而她却笑了。她笑着讲述一棵大白菜的奋斗历程,鼓励同学们珍惜时光。
她的名字叫杨佳。杨佳学会盲文后,利用电脑盲文软件,踏上了事业的快车道。她以盲人的身份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并获得了哈佛mpa学位。
现在,杨佳任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协副主席。
六、《克利斯帝·布朗》
他生长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刚出生时四肢健全,但严重瘫痪,让他无法移动。他患了非常严重的脑性麻痹,发音不准,全身上下只有左脚能动。7岁那年,他坐着轮椅,和家人到公园玩。几个小朋友正在比赛画画,他用羡慕的眼光盯着他们,“啊啊”地叫着,不肯离开。一个小朋友似乎看懂了他的意思,大声笑道:“你连话都说不清楚,谅你也画不出好东西来!不要吵着我们啦!”
他伤心地离开了,回到家,为了让姐姐了解自己的意思,他用左脚从她那里抓来一支粉笔,试着画呀画,可就是画不好。姐姐陪在他身边,鼓励他说:“我相信你能画好,上帝只不过暂时解除了你的武装,让你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画画,但只要肯花工夫练习,一定可以画出精彩的画来。只要敢梦想,什么都做得到。”
他渐渐长大了,一直很勤奋地学习用左脚画画、写字。他的家人坚信他的智力没有障碍,只是无法与人沟通。家人下定决心要让他尽可能过正常的生活,于是把他放在推车里,拉着他到处跑,让他多认识外面的世界。他的左脚练得越来越灵活,他竟然学会了游泳。在家时,他总是全神贯注地练习画画,也开始学写作。他的脚趾常常被磨破,但他忍着疼痛继续练;他写的稿子退稿很多,但他没有灰心。他从一个失败前进到另一个失败,但他的热情不减。他告诉自己再多撑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再多撑一年吧,慢慢地,他发现他又有了极大的热情。当他的画作在全市获奖,处女作《我的左脚》经历多次修改也得以发表时,他感觉眼界被打开了,原来,人生充满了可能性,他相信,前方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日子。
他品尝到了写作和画画的乐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虽然每画一幅画,每写一篇文章,他都很吃力,脚被磨出了血泡不说,他还常常收到退稿,但他从来不肯放弃,他要拥抱每一个机会。
他的妈妈通过一位医生的协助,将他送到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他获得了很好的治疗。他特别尊敬这位了不起的医生,这位医生后来不仅为他和其他脑性麻痹人士创办了一家医院,而且把他引入文坛。几位爱尔兰知名作家鼓励他创作,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27岁时,他花了很多心血写了小说《那些低潮的日子》。令人兴奋的是,小说一经发表就荣登畅销小说榜第一名,并被改编成电影,由丹尼尔·戴·路易斯主演,戴·路易斯也因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他后来又出版了六本书,另外,他也是一位积极创作的画家。
他的名字叫克利斯帝·布朗,听说只有左脚能动、只能发出几个声音的他成了知名作家、诗人和画家,很多人非常惊讶。克利斯帝在日记中写道:“正像姐姐曾教我的那样,只要功夫深,没有什么事做不到!在风雨中,要勇敢坚定;在黑暗中,要咬紧牙关前行;面对沙漠,心中要充满绿洲。只要像蝉一样,经历苦痛,决不放弃,一定能一飞冲天!轮椅上的孩子都应该去尝试每一件事!”
七、《乔治·赫伯特》
2001年5月20日,美国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了小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把刻有“最伟大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赠予了他。这是自1975年该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尼克松以来,又一名学员登上了如此高的门槛。
布鲁金斯学会创建于1927年,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着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员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8年间,有无数个学员为此绞尽脑汁,可是,最后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
鉴于前八年的失败与教训,许多学员知难而退。个别学员甚至认为,这道毕业实习题会像克林顿当政期间一样毫无结果,因为现在的总统什么都不缺少,再说即使缺少,也用不着他亲自购买;再退一步说,即使他们亲自购买,也不一定正赶上你去推销的时候。
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工夫。一位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个农场,那里长着许多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您的农场,发现那里长着许多矢菊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这种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它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很适合砍伐枯树。假若您有兴趣的话,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最后他就给我汇来了15美元。
乔治·赫伯特成功后,布鲁金斯学会在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子奖已空置了26年,26年间,布鲁金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子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是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从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从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
八、《杨宗纬》
杨宗纬的求学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小学是在内坜国小读的,之后在自强国中读的中学,高中是在中坜高中念完的,之后他考上国防大学法律系,大三时因为总是忙于演出而耽误了太多的课程而被迫退学。
之后他去部队服役两年,当兵回来之后,同时考上台大法律系夜间部和彰化师大谘商与辅导学系。当时他一时无法决定哪一个校系比较适合他,因此决定向彰化师大那边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先到台大法律系夜间部就读。
2007年杨宗纬参加第一届超级星光大道,虽然没有获得比赛冠军,但是观众还是记住了他的歌声。节目主持人陶晶莹封他为“催泪歌神”,歌声阳刚而细腻,富含感情,辨识度高,感染力强,特别是演唱抒情歌曲,无论是男女歌手的抒情歌曲,经过他重新诠释之后,常常都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后来因为年龄问题退出比赛,可是杨宗纬仍然受到比赛主办单位华研唱片的器重,华研唱片是“超级星光大道”的主办单位,杨宗纬与之相处融洽,原拟与之签约合作,未料却爆发合约纠纷,由于台北市的黑道帮派“中联集团”的老大“空董”张忠信的强力介入,杨宗纬被迫离开一路栽培他照顾他的华研唱片,转让给他不熟识的经纪人许安进。
第一次合约纠纷暂时告一个段落之后,杨宗纬发行首张个人专辑,成为台湾2008年上半的唱片销售冠军,并创下新人最快在台北小巨蛋开个人售票演唱会的纪录,然而短暂地辉煌灿烂之后,还没来得及到内地替专辑做宣传,就由于经纪人不断违约而爆发第二次合约纠纷,杨宗纬遭到雪藏,演艺事业停滞两年多。
两年的时间内,杨宗纬没有安排任何工作,和他一同在星光大道走红的林宥嘉和萧敬腾早已红遍大陆港台,可他甚至没有权利发行自己的一首新歌。谈起那段心酸的经历,杨宗纬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就像他的歌声一样,安静之中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两次合约纠纷结束之后,杨宗纬与知名经纪人葛福鸿签约,并且得到台湾音乐教父李宗盛的赏识。2013年2月1日,杨宗纬空降《我是歌手》,取代黄贯中出场,被寄予厚望的杨宗纬重新编曲《矜持》,从一首纯女人的表达,变成一个原生态感觉。很多人称赞他是歌手中的“许三多”,不抛弃自己的音乐梦想,不放弃自己的音乐坚持。
不管前路多艰辛,外界多少质疑,他都能够勇往直前。不要忘记自己热爱音乐的初衷,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流言飞语都会随时间淡去,唯有音乐与爱留下来,这是杨宗纬写在自己的部落格里面的一段话,也许只有真正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才会有这般的洒脱和平淡。
下面是 加西亚·马尔克斯 的经典语录
我们最常见的美德之一就是对自己的不幸逆来顺受。
当一个女人决定和一个男人睡觉时,就没有她跃不过去的围墙,没有她推不倒的堡垒,也没有她抛不下的道德顾虑,事实上没有能管得住她的上帝。谨慎做这样的决定。
任何年龄段的女人都有她在那个年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无法复刻的美。她因年龄而减损的,又因性格而弥补回来,更因勤劳赢得了更多。
人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一成不变的,相反,生活会逼迫他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
爱情,首先是一种本能,“要么生下来就会,要么永远都不会”。
爱情的问题都是床上解决的。
(浮梁客:我见过的原文大致应该是这样的:由爱情引发的狂热只能在床上熄灭)
易得的幸福无法持久,这点体会更多地是源自教训而非经验。
世上的人分两种,会勾搭的和不会勾搭的。他不信任后面这种人:他们一旦越轨,便觉得这件事太不可思议,于是四处炫耀爱情,就好像那是他们刚刚发明出来的似的。而经常做这种事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这个。他们感觉良好,也守口如瓶,因为知道谨言慎行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他不承认自己和妻子的矛盾源于家中压抑的气氛,而是认为那源于婚姻本身的性质:一项荒谬的,只能靠上帝的无限仁慈才得以存在的发明。两个几乎完全互不了解的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性格不同,文化不同,甚至性别不同,却突然间不得不承诺生活在一起,睡在同一张床上,分享彼此也许注定有所分歧的命运,这一切本身就是完全违背科学的。“
真正的爱情需要什么?需要两个人在一起是轻松快乐的,没有压力。
“我去旅行,是因为我决定了要去,并不是因为对风景的兴趣。”
诚实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按照自己身体的意愿行事,饿的时候才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睡觉的时候也不用为了逃避可耻的爱情程式而装睡,自己终于成了整张床的主人,它的全部都归自己独享。
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用一块没有泪水的海绵将有关他的记忆彻底抹掉,让他在她记忆中所占据的那块空间里长出一片罂粟花。
人们彼此消遣,为的是不致互相杀戮。在这个轻浮的世俗天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她用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为它下了定义:“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恐惧,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厌恶。”
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
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请用一枝玫瑰纪念我。”
——《霍乱时期的爱情》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死亡跟他没有什么关系,而生命对他才有意义。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每一个生命都有灵魂,只是怎样唤醒他们。
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
一个幸福晚年的秘决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百年孤独》
如果上帝赏我一段生命,我会简单装束,伏在阳光下,袒露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我的魂灵。
——《告别信》
“那这些天我们吃什么?”她一把揪住上校的汗衫领子,使劲摇晃着。“你说,吃什么?” 上校活了七十五岁——用他一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七十五岁——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清透,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他说: “吃屎。”
学会享受寂寞,那会让你学会思考自我。
新鞋你要是不穿,永远不会合脚
我不戴帽子,免得要在别人面前摘下来。
吃玫瑰花长大的猪,肉味一定香极了。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许多年里,我们无法谈论其他事情。受线性习惯支配的日常行为,如今却突然围绕着同一件令人忧心的事情运转起来。拂晓前的鸡鸣敦促我们去梳理构成这一荒诞事件的一连串巧合。诚然,我们这样做并不是由于渴望解开迷团,而是因为如果不能确知命运指派给我们怎样的角色和使命,我们就无法继续活下去。
我记得自己当时想,这样的悲痛只能是伪装,为了掩饰更大的耻辱。
她教给我们的比我们应该懂得的要多得多,最重要的是她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没有什么比一张空荡的床更让人悲伤。
她变得头脑清醒,自信笃定,不仅成了自己意志的主人,还重新变成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处女。除了自己,她不再承认任何权威,除了自己的痴念,她不再受任何他物驱遣。
一个以勤俭谦恭为美德的家庭,没有权利轻视命运的馈赠。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当代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曾有过这样的疑问:地球是否会成为其他星球的噩梦?也许,地球只是一座从造物主手中滑落、遗留在广袤宇宙的远郊、失去记忆的村落,它没那么伟大。
现实并非纸上之物,它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左右无数生死,同时也滋养着永不枯竭、充满了美好与不幸的创作源泉,我这个四处漂泊、思乡心切的哥伦比亚人只是蒙幸运女神的眷顾。现实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论诗人或乞丐,战士或歹徒,都无需太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使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朋友们,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
诗歌是平凡生活中的神秘力量,可以烹煮食物,点燃爱火,任人幻想。
无论帝国主义如何贪得无厌,政府压迫如何粗暴残忍,心底梦想如何难以启齿,我们都不会屈服。革命也是一种文化产物,是志向与创造力的宣泄,要求我们、同时也让我们有理由去相信未来。
——《我不是来演讲的》
粘贴复制,顺便完成文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