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496《小学心理学》
1、教师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方法是(c)
A.实验
B.调查
C.观察
D.个案
2、生活中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知识的(D)
A.感知
B.理解
C.应用
D.迁移
3、教师的表扬、鼓励,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其原理来自(A)
A.强化理论
B.成就动机理论
C.自我价值理论
D.自我效能感理论
4、认知技能的主要学习方法是(D)A.范例
B.重复
C.过度
D.练习
5、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C)A.道德认识缺乏
B.道德情感异常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行为不良
6、与意志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D)
A.意志薄弱
B.优柔寡断
C.盲目冲动
D.易受暗示
7、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复习能使信息得到记忆和保持,其学习策略是(C)
A.训练
B.组织
C.精加工
D.练习
8、创造力的最本质的特征是(D)
A.坚持性与果断性
B.灵活性与新颖性
C.独创性与灵活性
D.新颖性与独创性
9、小学生因为认真听讲而得到教师表扬逐步形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是(B)
A.教育结果
B.条件反射
C.连结反应
D.训练反应
10、下面那个不是认知结构变量(C)
A.可利用性
B.可辨别性
C.可接受性
D.稳定性
11、学生的阅读、计算、写作、观察、分析是一种(B)技能
A.动作
B.智力
C.行为
D.特殊
12、学生在学习上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的学习动机是(C)。
A.任务
B.成就
C.外部
D.内部
13、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是心理学家(B)。
A.斯金纳
B.奥苏伯尔
C.皮亚杰 D.加涅
14、有的学生长于写作文,有的善于学数学。这是个体心理发展的(C)
A.连续性与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15、最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品质是(C)。A.个性倾向性
B.能力
C.性格
D.气质
16、奥斯本在开发人的创造力方面所发明的方法是(A)。
A:脑力激励
B:手段—目的分析
C:范围缩小
D:尝试错误
17.概念形成的典型学习方式是(A)
A:发现
B:接受
C:无意义
D:机械
18.某学生把考试成功归因为是自己的勤奋努力,其归因是(A)
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B:外部、稳定、不可控制的 C: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的D:内部、稳定、可控制的19.勤奋与懒惰、大方与羞怯、认真与马虎,指的是人的(B)。
A:气质
B:性格
C:态度
D:能力
20.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评价、自我控制等。教师须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D)。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 A:观察
B:训练
C:模仿
D:习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惯培养 人格倾向。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提21.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C)
高学习效果和效率而采用的程序、规则、技A:线性
B:正弦曲线
C:倒U曲线
D:因果
2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心理条件是(B)A.情绪稳定
B.智力正常
C.乐于学习
D.正确认识自我23.小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对象的能力,属于(C)A.注意广度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稳定性
24.对超常儿童的研究常常要进行几年甚至十几年,研究它的最好方法应该是(B)
A.调查法
B.个案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25.个案法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某个个体,而不能研究一组人或一个团体。B.×
26.观察力不是普通的知觉,是一种高级的知觉形态。A.√
27.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展他们的无意注意能力。B.×
28.解释什么是学习动机,自我意识、品德、学习策略?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巧以及监控方式等。
29.解释什么是学习迁移,心理健康、课堂心理气氛、社会角色?
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在知、情、意和个性心理等方面均能保持良好、健康的状态。
3、课堂心理气氛由小学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认知活动构成,指班上各种心理的气氛。
4、社会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模式,它反映了社会赋予个人的身份和责任。
30.小学生的注意力的发展有何特点? 小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是:(1)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2)具体直观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4)不善于调节和控制注意力:(5)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31.什么是调查法,它有什么特点及利弊? 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间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调查法主要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两种形式。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访谈者者面对面的交流、讨论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访谈的对象既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人。集体访谈是由访谈者召集一些人就需要研究的问题发表意见。如召开座谈会了解小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从中发现小学生对教师学识、品格等多方面的要求。个别访谈是由研究者对某个访谈对象进行单独访谈。如对差生进行访谈,了解差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访谈法的优点在于,灵活性大,在访谈题目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访谈者可以根据被访谈者回答的具体特点进行不同的提问,谈话过程因人而异,适用范围广。但存在费时费力、费用开支大、访谈者由于心存顾虑,访谈可能不真实,易产生偏差等缺点。减少或克服这些缺点需要研究者注意:访谈事先要有准备,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拟定谈话的话题和内容;要掌握熟练的谈话技巧和灵活的谈话方式。要详细地记录谈话过程和内容。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或表格,向被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如使用问卷调查小学生的个性、气质、心理健康、学习动机等心理现象。编制问卷时应注意:问卷题目不易过多,问卷编制的语言要通俗易懂,保证被调查对象能够理解,不会产生误解或歧义。问卷正式施测之前,应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保证问卷的有效性。
问卷法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或数据,便于统计处理,较易作出结论。但如果研究者不善于掌握问卷的标准,加之被调查者如果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迎合研究者的意图填写问卷,所得数据就缺乏真实,就会影响到这一方法的科学性。
32.程序性知识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现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产生式理论来解释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产生式(production)术语来自计算机科学。计算机之所以具有智能,能完成各种运算和解决问题,是由于它储存了一系列以“如果„那么„”(if„then„)形式编码的规则的缘故。人经过学习,头脑中也储存了一系列以“如果„那么„” 形式表示的规则。这种规则称为产生式。
产生式由条件(condition)和行动(action)两部分组成。产生式的基本原则是“如果条件为X,那么实施行动Y”,即当一个产生式的条件得到满足,则执行该产生式规定的某个行动。通常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只需要一个产生式,而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则需要若干的产生式,这些产生式组成了产生式系统。所谓产生式系统,就是人所能执行的一组内隐的智力活动。
程序性知识学习本质上是掌握一个程序,即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
33.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发展有什么特点?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标志,自我评价在自我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小学生进入小学后,其自我评价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见解。(2)从具体的外部行为的评价到比较抽象的内心品质的评价。(3)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
34.什么是攻击行为,教师如何预防和减少学生的攻击行为?
攻击(aggression)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身体或精神的行为。如暴力殴打、刁难辱骂他人,散布流言毁坏他人声誉等。攻击行为的显著特点在于有伤害意图、并付之行动、伤害对象有逃避伤害的动机。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由于攻击行为的危害性极大,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可采取以下措施:
1.进行归因训练,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认知是行为的先导。要减少或改善学生的攻击行为,首先需要在认知上努力。好攻击的儿童比不爱攻击的儿童更多把同伴的行为动机解释为敌意性的,特别是在意图不明情景,如互相玩球的过程中遭到球的打击,更容易产生这种归因倾向。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如通过归因辅导、大脑震荡法等,让学生各抒己见,提高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培养应对策略,增强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 应对是个体面对应激情景时,为了减少压力或伤害而做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它对缓解或调节环境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出现,很多源于他们缺乏相应的应对策略,心理挫折容忍力差。因此,教师培养小学生应对困境的方法和能力非常必要。培养小学生的应对策略,要遵循适应性原则,即教育学生学会直接针对问题的应对方式。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或明确问题的性质,找到造成麻烦的原因。要防止学生对问题描述过于笼统,把注意力放在情绪反应上,而不是问题本身。要帮助学生制定行动改变的方案。如与同学发生矛盾是由于误解,就应该马上道歉。要从各种方案中选择一种可行性强、效果好的方案,要机动灵活的实施行动方案。3.处理好学生与他人的关系
教师要避免与学生的对立或冲突,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温馨中受到教育,避免因教师的专制或放任自流造成学生的攻击行为,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同伴、家人交往,为他们的交往提供宽松的环境。对于发生冲突的学生,应该想办法让他们主动和好。要将容易产生攻击行为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分开,保持一定的距离,保证安全。对于犯规的学生要客观公正地处理,避免采取过激或者视而不见的方法。
35.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应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包括:
(一)学习心理指导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绩。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情绪心理指导
认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学会表达情绪的适当方式,学会合理发泄和转移自己的不良情感,创设适当的环境丰富他们的情绪体验,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生活。
(三)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梳理符合自己实际能力水平的理想和目标;帮助小学生认可自我,悦纳自我,学会调节、控制自我,发展自我,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四)人际关系心理指导 教给小学生社交技能,使他们学会合理处理社交中的冲突,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五)健全人格发展培养
人格是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及信念等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称,反映了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注重培养小学生在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压力时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乐观开朗、耐挫能力等,为小学生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6.什么是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什么?陈述性知识有哪几种同化模式?
陈述性知识是主要反映事物的形态、内容及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同化(assimilation)。在心理学中指学习者接纳、吸收和合并知识并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有三种同化模式。
(1)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指学习者在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概括程度更高的观念,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因而这种学习又称为总括学习。
(2)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指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水平高的观念来学习新的观念,即原有观念是上位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下位观念,新旧观念之间构成类属关系,所以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类属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派生类属学习,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概念或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而是并列联合关系或类比关系时,便产生并列结合学习。并结合学习的条件是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一种一般的吻合性或处于同一层次,因而新知识可以被原有的知识同化。
37.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哪些?
心理素质指表现在小学教师身上的经常、稳定、本质的心理特征,如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
(一)小学教师的认知能力素质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
1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全面而客观,精准而深入。
2丰富的形象力。想象开阔多元、新颖合理。3严谨的思维力。思维清晰、推理有据。4清晰的语言表达力。言语组织和表达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语句补偿,语速适当,有层次性、逻辑性;表达富有感情,抑扬顿挫,通俗易懂,讲解简单具体,生动形象。
(二)小学教师的社会能力素质 社会能力指人为了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所具备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
1情感能力。爱岗敬业、热爱学生。
2意志能力。目的明确,追求执着,遇事沉稳、自制力强,顽强的毅力。
3交往能力。与领导、家长、学生沟通,具有同理心,站在对方立场去理解对方,设身处地感受对方的情绪反应,真诚待人,尊重他人,不自以为是,自负自大,不妄自菲薄。
38.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39.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1)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要注意教材的有序性、概括性和实用性。
(2)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基础知识,即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是知识结构中的“骨干”,是联系知识的中心,具有普遍意义。小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越有可能产生广泛的迁移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和练习,以达到熟练记忆和运用的目的。
(3)注意学习材料的共同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贯通。所谓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是指要促进知识的融合运用。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把课堂知识迁移到各种学习情境之中,如把数学课同实地勘测、生活费计算结合起来,把音乐、体育、美术的学习同合唱团、乐队、美术队、运动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等。知识综合贯通的结果,有利于小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以致用
40.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哪些对策?
(1)关心维护小学教师的合法权利。有关部门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保证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进一步落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政策,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例如,要加强对小学教师的资格审查,实施教师准入制度,把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纳入继续教育内容和考核项目,维护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为小学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励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2)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能增强小学教师对工作的控制感,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倦怠。研究发现,他人的倾听、关怀等情感支持比提供反馈、建议对降低教师工作倦怠更有效。因此,学校不仅要给予小学教师物质支持,还要给予小学教师社会地位、荣誉等相关的精神支持和信息支持。同时,小学教师要认识到社会支持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主动寻求社会帮助,获得社会支持,促进身心健康,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3)学校领导要重视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学校领导的帮助与支持能有效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学校领导要为教师的发展创设民主平等、团结向上的学校心理环境;选拔各级骨干教师应本着公正、透明的原则,以利于人才辈出;要注意协调好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成互帮互助、公平竞争的良好工作氛围;要制定和实施符合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教育计划,为教师建立心理档案,邀请专家进行心理讲座,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保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4)小学教师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小学教师要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的心理问题;要树立正确名利观、荣辱观和压力观,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分步化解压力;要善于进行时间管理,用80%的精力做20%最重要的事情;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调节和宣泄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身心保持舒畅平衡;要始终保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情和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和自信心,以更好地改变自我,超越自我,适应社会发展。
41.小学教师有哪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 小学教师主要的心理问题有:
(1)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指工作负担过重、责任过大或工作改变产生的压力。(2)自我认知片面。自我认知是指个体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小学教师常见的不良自我认知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
(3)情绪困扰。情绪困扰是指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职称评聘、人际关系等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不良情绪和挫败感,主要表现在焦虑、抑郁、急躁、易怒、心情不好等。(4)心理挫折。心理挫折指小学教师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小学教师的挫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因素。例如,工作环境恶劣,职称评聘不如意,难圆职称梦,教育学生遭遇失败等;二是内部因素。例如,能力的限制使自己不能达到追求的奋斗目标,不能协调多个目标并存的需要等。
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是:
(1)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给予教师职业特殊的定位,称教师为“圣人”“天地君亲师”,赋予教师特殊的人格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人师表”,教师不能有半点差错。今天仍然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讴歌教师“春蚕丝尽”“红烛泪干”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文化观念将教师职业理想化、完美化,经过长期积淀,已经成为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美好期待,成为从事教师职业者的基本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使教师的精神负担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2)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虽然,我国经常呼吁要尊师重道,似乎教师职业是社会上最崇高,最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的职业。实际上,时常发生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及不良学生殴打教师,甚至杀害教师的事件,侵害教师合法权益的情况仍在继续,有些时候教师仍处在十分无助的状态,而有关部门对此类事情的反应冷漠,处理消极,甚至包庇侵犯教师权利的人。
(3)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带来的困惑。与其他社会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行为表现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但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学生的厌学情绪、问题行为、不良的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恶劣态度等,都是教师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困难,会使小学教师的工作经常遭遇局部的失败,这些都会使有的小学教师产生厌倦感,感到有压力。另外,教师属于相对封闭的群体,整日与学生打交道,社会联系较少,与其他成人的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和反思的机会较少,参与决策的机会不多,在教育上遇到的诸多难题常常使他们感到困扰。
(4)小学教师自身的问题。有的小学教师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奋斗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以及能力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遇到困难和挫折偏向于外部归因的教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42.什么是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哪些途径与方法?
学习动机是激发小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并导使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小学生从还没有形成学习动机到产生学习动机的过程。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将小学生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应采取有效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包括:
(1)加强立志教育,重视小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训练;
(2)通过归因训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包括: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的手段,强化小学生;
(3)妥善处理学习竞争问题,引导小学生正确竞争;
(4)注意小学生内外学习动机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5)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小学生的动机水平
43.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与教育实验法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1)实验室研究
实验室研究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人的心理现象的某些科学依据。其主要优点在于控制比较严格,获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高,比较可靠,结论,经得起考验。但很难用于研究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个性品质等复杂的心理特点。
(2)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指在儿童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自然条件下,引起或改变影响儿童的某些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其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教育实际的情况,使研究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但难免出现种种不易控制的因素,给因果分析带来障碍,花费较多,所需技能较复杂。
(3)教育实验
教育实验就是把被试心理的研究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在一定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影响下,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优点是教育实验与教育实际密切联系,可以直接为教育实际服务。但很难严格地控制实验变量,花费时间较长。
44.小学生的性格发展有什么特点? 小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小学生的性格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但其发展速度表现出不平衡、不等速的特点。(2)小学二年级至四年级学生的性格发展较慢,为性格发展的稳定时期;四年级至六年级学生的性格发展较快,为性格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期。(3)小学生性格总体遵循由低到高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性格的情绪特征不断发展,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发展很快,并在六年级出现高峰。小学生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发展曲线是平直的,小学生性格的理智特征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二年级到四年级呈稳定发展,四年级到六年级呈迅速发展。
45.群体规范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如何建立良好的班级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的作用表现在:(1)维系群体存在和发展。群体规范是群体得以存在、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群体内的成员是根据规范来相互认同、相互合作的。群体的规范越具体和细化,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力越强,群体成员的活动就越协调,关系越紧密。(2)评价和引导群体成员的言行。群体规范如同一把尺子,摆在每个群体成员面前,使群体成员的认识、评价有统一的标准,从而形成了共同看法和意见。(3)使群体成员产生一定的惰性。在群体规范的限制下,群体成员往往把一些创造性行为看做是越轨的、不符合群体规范要求的行为。一些群体成员由于担心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打击和排斥,胆小怕事,不敢越雷池一步,就不利于群体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教师要建立良好的班级群体规范要注意下面几点:(1)要设定班级管理目标,这是班级管理实现群体规范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与班里的学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并组织认真学习。(2)要创建班级文化。做好“硬文化”(教室环境)和“软文化”(制度、观念和行为)的建设。(3)要树立教师威信。教师只有对学生关爱有加,公平公正,赏罚分明,以身作则,学生才会信服老师,群体规范才能得以建立和维持。
46.学生气质有哪些类型,这些气质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学生的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忧郁质等几种。其特征是:(1)胆汁质。表现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快、平息快,思维灵活,精力旺盛,争强好胜,为人直率但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2)多血质。表现为情感丰富、外露不稳定,思维敏捷、不求甚解,善于交往、但交情浅,缺乏耐心,稳定性差,见异思迁。(3)黏液质。表现为情绪平稳,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周到,踏实沉默,沉思,自制交往适度,交情深厚。(4)抑郁质。表现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自制力强,胆小,优柔寡断。教师如何要注意:第一,根据学生气质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气质,在了解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工作更加顺利有效。
第二,正确认识学生气质,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气质并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气质类型都有优点和缺点。每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能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气质的积极特点和消极特点,加强修养,帮助克服气质的消极面、发扬积极面,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要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进行适宜性教育,促进其顺利发展。
47.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一般特征表现为:一是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但有具体性和不自觉性。
低年级小学生还不能指出事物中最本质的东西,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到小学中高年级,他们才逐步学会区分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二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出现在大约小学四年级,即10-11岁左右。如果教育条件适当,小学生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48.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
(1)社会舆论的影响
社会舆论是指人们共同关心、有争议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正确的舆论能激发小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坚定他们的学习信念;反之,错误的舆论则会降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不愿读书,厌恶学习。(2)城乡教育的差异
城乡教育差异对小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明显高于农村小学生,并且差异显著。这是由我国城乡教育发展的较大差别所致。
2、学校环境(1)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小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直接诱因;教师对学生抱以积极的学习期望,鼓励爱护学生,学生就会勤奋学习,产生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教师是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实施者,教师的各种奖惩手段,管理方法都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重要作用;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在塑造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类型上起着决定作用。(2)校园文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隐性教育作用,对小学生学习动机具有重要影响。
3、家庭环境(1)家长的期望
家长期望是父母心中子女的成长模式、发展轨迹和目标。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一般包括学业期望、职业期望、品德期望、身心发展期望等。这些期望对子女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2)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子女过程中采取的手段和方法。研究发现,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习动机呈负相关,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习动机呈正相关。(3)父母的文化程度
父母的文化程度决定了其学习态度和所能营造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好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小学生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
1、需要的层次
每个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需要。正确或合理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不合理的需要则会阻碍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2、年龄特点
随着小学生年级增高,把学习成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趋势逐渐降低,归因于内部因素的趋势逐渐增高。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以获得奖励、得到长辈的认可等外部或直接动机为主,学习动机的作用较微弱和短暂。高年级小学生逐步产生求知、自我提高的内部或长远的动机,学习动机的作用逐步稳定和持久。
3、个别差异
由于每个小学生的需要、认知方式、兴趣爱好、性格等不同,造成其学习的成就动机、归因等方面的差异。
4、志向水平
志向水平是小学生理想的直接反映,制约着其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的形成。如果小学生有较高的志向水平,学习目标是现实可行并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便会增强学习动机,勤奋学习,不断进步。相反,如果小学生的志向水平低下,学习目标模糊,往往对学习缺乏兴趣,害怕困难,知难而退。
5、焦虑程度
焦虑即担心不能完成某项任务而产生的不适和紧张等情绪体验。小学生的焦虑程度对学习动机有重要影响。中等程度的焦虑可以成为学生的自我压力,有助于学习动机的激
发,过高或过低的焦虑都会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6、成败经验
小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与成败经验有关。成功的经验能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学习动机水平,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降低学习动机。
49.什么是道德情感,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个体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在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判断时,就会出现与之有关的情感,如责任感、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教师提高学生的道德情况包括:(1)知行结合发展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并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丰富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是促使其情感不断升华的重要途径。(2)引起道德情感的共鸣。如童话、故事、小说、歌曲、文艺作品等。(3)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爱是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来源,因此,要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必须自己具有这种情感。(4)在活动中以境育情。小学生的道德情感还不稳定,它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和自身的活动体验。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以境育情。
50.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如何?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表现在:
(1)从基本结构看,陈述性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表征的意义,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应用,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对操作方法的熟练掌握。
(2)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程序性知识是相对动态的,不太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
(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陈述性知识的意
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是有意识的搜寻过程;程序性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
(4)从学习速度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速度较快,能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较快;程序性知识学习速度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程序性知识一般属于过度学习,因而保持比陈述性知识牢固。
(5)从记忆储存看,由于陈述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因而陈述性知识的储存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其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程序性知识的储存呈现独立的模块性,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具有序列转移的特性。
(6)从测量角度看,陈述性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程序性知识只能通过观察行为,是否能做、会做什么的方式测量。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程序性知识的形成以掌握陈述性知识为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程序性知识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
5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对行为的指向对象,即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行为,如助人、分享、合作等。教师应该注意:
(1)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2)强化学生的责任心(3)训练学生的社会技能
(4)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培养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有: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榜样示范法和行为训练法。
52.什么是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53.分析判断对错,简要说明理由:
1、有什么样的学习动机,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对一的关系。
2、学生的学习困难往往是难以改变的,伴随学生的一生。
3、组织策略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学习内容进行记忆储存。
4、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缺乏逻辑思维的能力。
5、统计学的方法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最科学的方法。
6、教师提高自己的社会角色能力的唯一出路是提高自己的学历。
1题答案:不对。学习动机虽然影响学习效果,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一致的关系。
2题答案,不对。有的学生学习困难不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而是其他原因。
3题答案:不对。组织策略就是对学习的东西进行整理加工,进行梳理。
4题答案:不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逻辑思维,低年级是形象思维为主。
5题答案:不对。任何一种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各有利弊,不能说那种方法比另外一种方法更好。
6题答案:不对。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等。
54.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利弊?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指小学生从入学到小学毕业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指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在持续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依赖于前一阶段的基础,且后一阶段包含了前一阶段的因素,又为下一阶段做准备。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需要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具、动画、模型、教师栩栩如生的描述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丰富与深入,以及在日益复杂的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向小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促使小学生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阶段性是指小学生心理每一时期具有相对共同的、一般的、典型的心理特征。例如,不同年龄的小学生其心理发展打上了不同的色彩。一年级小学生虽然已经步入学校,却延续着幼儿时期的一些心理特征,他们依然很喜欢游戏,他们的学习、与同伴的交往等是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的;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往往以成人为标准,从幼儿期对父母的依赖转向为对教师的依赖。中年级小学生已经脱离了幼儿时期的特点,全身心投入到学校集体生活中,他们一边继续服从着教师、父母的权威,一边开始重视同伴间的友谊。
(二)心理发展的协调性与开放性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则是比较协调的。小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太复杂,他们的心理活动显得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心理具有开放性。他们崇拜教师与父母,愿意接受他们的教育与管理,与教师、父母的关系比较融洽,能够在他们面前畅所欲言,不善于伪装修饰自己,喜、怒、哀、乐明显表露出来,言与行、动机与行为比较一致,内心的冲突与矛盾相对较少,表现也不明显。小学生普遍能够自觉听从教师的领导与教诲,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时期是发展小学生和谐个性、培养其良好品行,促进社会性发展,了解他们真实心理活动的好时机。
(三)心理发展的可塑性与不平衡性
可塑性指的是小学生的心理按照教育者所需要的方向,变化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喜欢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如教师、父母或同龄人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无论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是社会性发展、个性特征、良好的品德都易于培养。
55.什么是道德认识,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哪些途径或方法? 道德认识又叫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途径或方法有:
(1)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由于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必须适应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在实例的基础上引出抽象的道德概念,并创造条件让小学生获得形象的感性经验,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使小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小学生还未形成真正的道德信念,而道德实践经验是促进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教育者在向小学生传授道德知识时,应多创设一些能使他们身体力行并能获得足够行为经验的客观条件,让他们在道德实践中巩固学到的道德知识,在舆论评价中学会自己评价,在道德活动中把道德知识内化,转变成道德行动。
(3)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小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之后,教师要经常引导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评价的对象既可以是自己或其他同学的行为,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明辨是非,依据小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提过相应的要求,帮助他们做出全面的评价。
56.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 品德的心理结构即品德构成的基本心理成分,包括下面四个方面:
(1)道德认识又叫道德观念,指个体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是个体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在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判断时,就会出现与之有关的情感。
(3)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4)道德行为,是个体把道德认识付诸于行动的外部表现。品德结构的上述四种基本心理成分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
57.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师开发小学生智力要注意哪些问题?
皮亚杰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离不开具体经验作为支持,思维的水平不高,还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到小学高年级,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较快发展,能够进行比较抽象的运算和概况。因此,小学教师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进行教学,来开发他们的智力。教师开发低年级小学生智力的时候,要注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使用实物、图片、模型演示等直观教具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开发高年级小学生的智力,则要重点注意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借助语言思考问题,以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示范性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58.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且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教师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要注意下面的问题:(1)小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提高观察效果。目的越明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越清楚深刻,观察过程越持久,观察质量越高。(2)帮助小学生制定观察计划,提高观察的条理性。教师应指导小学生围绕观察目的而计划自己的行动,确定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部就班地进行。(3)、让小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比较,抓住事物的关键特征。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观察中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或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进行比较,以发现事物间的异同或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观察的分辨力和判断力。(4)观察时要让小学生尽可能运用言语。因为词本身具有概括和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属性,通过词可以把所观察的事物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因此,学生观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出声或无声地叙述观察的事物。
59.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遗传造成的个体差异提供了人身心发展差异的物质基础。尽管后天的教育、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等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作为身心兼备的一个人,遗传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遗传作用导致的个体心理发展差异是存在的。
家庭是以夫妻为主体,包括父母、子女等亲属在内的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它是个体过群体生活的一种最普遍、最固定和最持久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直接和深远的。家庭中很多因素都可以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例如,家庭结构、家庭心理气氛、亲子关系等。其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影响最大。
学校是由专职人员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以影响学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机构。相比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更为严谨和规范,有着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科学的教育方法。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小学生智能。智能主要指个体的认识能力。主要包括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性、敏捷性、深刻性、宽阔性和完善性;思维的分析、抽象、概括的水平,以及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二是塑造小学生的个性品质。小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过程也是在小学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实现的。人是社会的产物,小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必须掌握社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按照社会的要求行事,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影视、报纸、书籍、网络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愈加重要,它们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对小学生的个性塑造、社会认知,情感培养等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60.组织策略包括哪些具体的方法?其特点是什么?
组织策略就是将信息由繁到简、由无序到有序,系统有效地编排。组织策略包括下面几种具体的方法:(1)提纲法。指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和总结,将其归纳成提纲的形式,进行学习的方法。它具有形象直观性、概括性、条理性和理解性等特点。(2)图表法。指用图示或列表的形式表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或勾勒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3)概括法。是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对材料进行简化的方法。概括化的材料,言简意赅,容易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联系,易于理解或记忆。
第二篇:小学心理学
1、什么是有意义学习?陈述性知识的同化有何作用?有哪几种同化模式? 1题答案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三种同化模式。(1)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指学习者在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概括程度更高的观念,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因而这种学习又称为总括学习。
(2)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指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水平高的观念来学习新的观念,即原有观念是上位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下位观念,新旧观念之间构成类属关系,所以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类属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派生类属学习,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概念或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而是并列联合关系或类比关系时,便产生并列结合学习。并结合学习的条件是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一种一般的吻合性或处于同一层次,因而新知识可以被原有的知识同化。
2、什么是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哪些途径与方法? 2题答案: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其主要方法有:(1)满足小学生的缺失性需要。老师应当关心和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否满足,是否得到父母的爱、同学的友谊和集体的温暖等等,采取各种方式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促进求知需要的产生。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教师通常通过实验演示,趣味故事叙述,利用教学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等方式来设置问题情境。
(3)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应注意:不能滥用、多用表扬、少用批评、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批评。(4)适当运用竞争手段。(5)促进学习动机的迁移。(6)给予及时正确的反馈和评价。
3、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3题答案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应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1)学习心理指导。主要包括:其一,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在学习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使小学生乐于学习。其二,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绩。(2)情绪心理指导。指导小学生对人的情绪活动、情绪发展的特点有所了解,使之认识到控制自己情绪活动的重要性,学会表达情绪的适当方式;情绪指导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小学生学会合理发泄和转移自己的不良情感,并创设适当的环境丰富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积极的情绪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性情感。(3)自我意识发展指导。通过自我意识的发展心理指导,使小学生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进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树立符合自己实际能力水平的理想和目标;帮助小学生认可自我,悦纳自我,学会调节、控制自我,发展自我,进行自我教育,促进个性和社会性的健全发展。(4)人际关系的心理指导。人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最重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教给小学生社交技能,使他们学会合理处理社交中的冲突问题,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4、什么是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理解的条件有哪些? 4题答案
陈述性知识即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的事实性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1)呈现的学习材料要具有逻辑意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有逻辑组织的学习新材料便于学生理解、保持和应用。所以,教师给小学生呈现的学习教材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便于他们能够把新学的知识同已学的材料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2)调动和保持小学生理解学习的心向。教师要培养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有意识地把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新旧知识之间有何异同,积极主动地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从而真正地理解新知识。(3)根据小学生的知识贮备确定教学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知识经验的贮备状况确定教学的起点,遵循从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过渡,以激活原知识,促进小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4)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一,运用直观材料或实际操作。其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其三,科学地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对道德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一定的道德观的复杂过程。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作用,是道德行为表现的基础,因此必须注意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5、小学教师如何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 5题答案
小学教师提高威信的正确途径:
(1)加强修养。教师主要靠内在素质和良好表现来赢得学生的信赖与爱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工作职责要求及学生年龄特征从德、识、才、学几方面加强努力,而绝非三两日工夫可以练就。
(2)积极实践。其一,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本身不断给教师提出了各种要求。其二,加强师生交往。注重教学和教育,又注重科研的教师,是最能够获得学生的喜欢和崇敬的教师。
6、什么是道德情感,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6题答案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在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判断时,就会出现与之有关的情感,如责任感、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1)知行结合,促进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并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丰富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是促使其情感不断升华的重要途径。(2)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如童话、故事、小说、歌曲、文艺作品等。(3)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爱是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来源,因此,要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必须自己具有这种情感。(4)在活动中以境育情。小学生的道德情感还不稳定,它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和自身的活动体验。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以境育情。
分析判断对错,简要说明理由:
1、有什么样的学习动机,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对一的关系。
2、学生的学习困难往往是难以改变的,伴随学生的一生。
3、组织策略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学习内容进行记忆储存。
4、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缺乏逻辑思维的能力。
5、统计学的方法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最科学的方法。
6、教师提高自己的社会角色能力的唯一出路是提高自己的学历。
1题答案:不对。学习动机虽然影响学习效果,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一致的关系。
2题答案,不对。有的学生学习困难不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而是其他原因。
3题答案:不对。组织策略就是对学习的东西进行整理加工,进行梳理。
4题答案:不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逻辑思维,低年级是形象思维为主。
5题答案:不对。任何一种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各有利弊,不能说那种方法比另外一种方法更好。
6题答案:不对。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等。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1题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对行为者受体(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行为,如助人、分享、合作等。(1)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2)强化学生的责任心
(3)训练学生的社会技能(4)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培养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有: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榜样示范法和行为训练法。
2、什么是攻击行为,教师如何预防和减少学生的攻击行为? 2题答案:攻击行为是指有意造成伙伴的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表现,通常采取打、推、勒索钱物等方式,也包括讲下流话、耍流氓行为等。(1)培养孩子的正确归因,改善孩子的明辨是非的能力。(2)培养孩子的应对策略,增强孩子的挫折容忍力。(3)处理好儿童与同伴、教师和父母的关系
3、儿童心理发展的性质是什么?
3题答案:(1)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序列性。(3)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4、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4题答案:(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遗传素质虽不能决定心理发展的水平与方向,但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其次,遗传素质影响儿童情绪、性格、气质及个性的发展。(2)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其一,环境和教育使儿童遗传所获得的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可能性,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与最终达到的水平。其二,环境和教育造成儿童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3)社会实践活动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5、如何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5题答案:(1)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要注意教材的有序性、概括性和实用性。(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概括水平。基础知识,即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是知识结构中的“骨干”,是联系知识的中心,具有普遍意义。小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越有可能产生广泛的迁移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和练习,以达到熟练记忆和运用的目的。(3)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所谓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是指要促进知识的融合运用。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把课堂知识迁移到各种学习情境之中,如把数学课同实地勘测、生活费计算结合起来,把音乐、体育、美术的学习同合唱团、乐队、美术队、运动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等。知识综合贯通的结果,有利于小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以致用。(4)提高元认知水平。所谓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认知。
6、学生气质有哪些类型,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6题答案:学生的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忧郁质等几种。(1)正确认识气质。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中时,使他们不断克服自己气质上的缺点,发展其优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对学生气质进行判断。对小学生的气质类型,可以根据神经系统的类型、行为能力的反应性,行为能力活动性,气质行为的持续时间来判断。
(2)利用气质“量才为教”。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气质特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气质的积极特点和消极特点,加强行为修养,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发展,克服气质的消极面、发扬积极面。
7、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哪些途径或方法?
7题答案:(1)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由于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必须适应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在实例的基础上引出抽象的道德概念,并创造条件让小学生获得形象的感性经验,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使小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小学生还未形成真正的道德信念,而道德实践经验是促进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教育者在向小学生传授道德知识时,应多创设一些能使他们身体力行并能获得足够行为经验的客观条件,让他们在道德实践中巩固学到的道德知识,在舆论评价中学会自己评价,在道德活动中把道德知识内化,转变成道德行动。
(3)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小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之后,教师要经常引导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评价的对象既可以是自己或其他同学的行为,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明辨是非,依据小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提过相应的要求,帮助他们做出全面的评价。
1.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
A)A:线性 B)B:正弦曲线 C)C:倒U曲线D)D:因果
纠错
(10.0 分)2.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教师须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
A)A:观察 B)B:训练 C)C:模仿 D)D:习惯培养
纠错
(10.0 分)3.勤奋与懒惰、认真与马虎,指的是人的()。
A)A:气质 B)B:性格C)C:态度 D)D:能力
纠错
(10.0 分)4.某学生把考试成功归因为是自己的勤奋努力,其归因是()
A)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B)B:外部、稳定、不可控制的 C)C: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的 D)D:内部、稳定、可控制的
纠错
(10.0 分)5.儿童思维运算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说明其认知发展的阶段是()
A)A:感知运动 B)B:前运算 C)C:具体运算D)D:形式运算
纠错
(10.0 分)6.概念形成的典型学习方式是()
A)A:发现B)B:接受 C)C:无意义 D)D:机械
纠错
(10.0 分)7.奥斯本在开发人的创造力方面所发明的方法是()。
A)A:脑力激励
B)B:手段—目的分析 C)C:范围缩小 D)D:尝试错误
纠错
(10.0 分)8.最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品质是()。
A)A:个性倾向性 B)B:能力 C)C:性格D)D:气质
纠错
(10.0 分)9.有的学生长于写作文,有的善于学数学。这是个体心理发展的()
A)A:连续性与顺序性 B)B:阶段性 C)C:差异性
D)D:不均衡性
(10.0 分)10.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是心理学家()。A)A:斯金纳 B)B:奥苏伯尔
C)C:皮亚杰 D)D:加涅
(10.0 分)11.学生在学习上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的学习动机是()。A)A:任务 B)B:成就 C)C:外部
D)D:内部
(10.0 分)12.学生的阅读、计算、写作、观察、分析是一种(A)A:动作 B)B:智力
C)C:行为 D)D:特殊
(10.0 分)13.下面那个不是认知结构变量()
A)A:可利用性 B)B:可辨别性 C)C:可接受性
D)D:稳定性
纠错
纠错
纠错)技能
纠错
纠错
(10.0 分)14.小学生因为认真听讲而得到教师表扬逐步形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是()
A)A:教育结果 B)B:训练反应 C)C:条件反射
D)D:连结反应
(10.0 分)15.创造力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A:坚持性与果断性 B)B:灵活性与新颖性 C)C:独创性与灵活性 D)D:新颖性与独创性
(10.0 分)16.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复习能使信息得到记忆和保持,其学习策略是(A)A:练习B)B:训练 C)C:组织 D)D:精加工
(10.0 分)17.与意志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A)A:意志薄弱 B)B:优柔寡断 C)C:易受暗示
D)D:盲目冲动
(10.0 分)18.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A:道德认识缺乏
纠错
纠错)
纠错
纠错
B)B:道德情感异常 C)C:道德意志薄弱D)D:道德行为不良
纠错
(10.0 分)19.“失之东隅,收之桑瑜”的心理防卫机制是()
A)A:升华 B)B:转移 C)C:补偿D)D:投射
纠错
(10.0 分)20.认知技能的主要学习方法是()A)A:范例 B)B:重复 C)C:过度 D)D:练习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题答案:首先,心理活动的产生离不开人的大脑,如果人的大脑受到破坏就不能产生正常的人的心理活动。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的。这种内容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无论是简单的心理现象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内容都可以在客观世界里找到它的源泉。其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具体的人来进行的。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他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主体的内部特点而折射出来的。
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特征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通过实践活动人能够把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即感性经验,通过词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也是人的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第二,人能够主动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
由于人有意识,在进行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并以此作出计划,指导自己的行动,以便达到预期目的。
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意志活动,有效地克服各种困难,保证目标的达成。当然,人在反映客观现实和改造现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现实及其规律性的制约。
2、培养和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有哪些途径与方法?
2题答案:(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树立以下现代教育观: 尊重儿童的个性;树立多元化的创造力观念;接受儿童学习结果的不确定性;鼓励儿童对权威进行质疑。
(2)提高教师的创造力素质。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创造性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在个性品质上表现为
幽默、热情、乐观、自信,乐于接受不同观点,以及对其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参与等。
(3)创设民主教学环境,形成开放式课堂。关键是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准确定位教师角色。教师的角色内涵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热爱和关心每个学生、信任与宽容学生、展现人格魅力。
(4)以“问题解决”教学法为核心组织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法包括;教师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地提出各种问题。认识问题的基本结构,了解问题的基本分类。3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形成开放式答案。
(5)组织具有创造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给小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突破课本知识的局限,在广阔的空间中去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促进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3、教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题答案: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应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知识教育那样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来完成,它需要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下:(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注重师生关系建设,尊重和热爱每个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第二,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渗透的自然性、针对性和计划性。第三,帮助小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小学生的自我监控。(3)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服务。
(4)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5)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
4、如何理解小学教师扮演的多元社会角色?
4题答案:(1)教书育人的角色。教书是小学教师的首要责任。小学教师首先承担着向小学生系统地传递知识的角色。教师应从“教书匠”转变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信息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学习困难的帮助者。教师不仅需要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而且需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2)行政管理的角色。小学教师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小学教师面对几十个能力不同、需求各异的学生组成的班级,要保证所有的小学生都专心于学习。小学教师又是集体的领导者。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组织领导才能。(3)心理导向的角色。教师应该明白,小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要创造一种宽容和融洽的气氛,使学生能够把心理上的苦闷和烦恼表达出来;要针对学生产生的心理挫折随时提供辅导和帮助。
(4)自我定向的角色。教师的自我定向是指教师根据社会期望和时代要求而设计的自我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儿童进入小学后最尊敬和信赖的人,因此教师应该不愧这一使命,严格要求自己。
5、什么是智慧技能,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慧技能? 5题答案:
智慧技能也称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1)形成条件化知识。智慧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样例学习;一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2)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产生式知识必须经过联系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才能变成一种心智技能。(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能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因素,导致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言语表达水平可以相当程度地体现内部思维水平,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迁移水平,促使智慧活动内化。
(4)正例与反例的运用。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没有对大量的正、反例的分析和比较,模式识别的概括化和分化的过程就无法完成,概念与规则就不可能被正确地运用到相应的问题情境中。
(5)科学地进行练习。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智慧技能转化的必要条件。没有练习,陈述性知识只能以命题及命题网络表征储存在人脑的记忆中,无法实现程序化,更无法达到自动化的熟练运用。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其次,练习形式多样,注意举一反三。第三,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第三篇:小学教育心理学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核心内容纲要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愦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②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
③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④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睞,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是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体。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是指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1)总论
(2)学生与学习心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教学与教师心理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核心内容纲要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含义
(1)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
(1)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①乳儿期(O~1岁);
②婴儿期(1~3岁);
③幼儿期(3~6、7岁);
④童年期(6、7岁~11、12岁);
⑤少年期(1l、l2岁~14、15岁);
⑥青年期(14、15岁~25岁);
⑦成年期(25—65岁);
⑧老年期(65岁以后)。
(2)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童年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②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2)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1.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一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筲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持点包括:①单维思维;②思维的不可逆性;③自我中心。〔3〕具体运笃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此时儿童的思维有如下特点:①多维思维;②思维的可逆性;③去自我中心;④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筲阶段〔11?1 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哏据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解决间题。2丨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丨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1.人格的发展
(1)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O~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基本态度,培养责任感;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l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2.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发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生理自我;
②社会自我;
③心理自我。
(3)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①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②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③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3、社会性发展 ⑴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①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惜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②小学儿童社会性认知的发展趋势: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外部行为的泞左到更深浏的理品质特征的注意; b.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多方面多维度的看待间题;c.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d.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e从弥撒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①与父母的交往;
②与同伴的交往;
③与教师的交往。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过程的概念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2)认知方式差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和稳定的风格。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场独立与场依存;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3)智力差异
①智力与智力测量∶
智力是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综合体。
智力测量是指依据智力量表将智力发展水平表示成数字的过程。
智商(IQ)是表明智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概念。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②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①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②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2.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差异
①性格的特征差异;
②性格的类型差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丨持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特殊儿童的概念
①广义: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②狭义:仅指盲、耷、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ニ〕特殊儿童的类型
①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超过140的儿童;
②弱智儿童:通常是指智商低于70的儿童;
③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④萣、哑、盲儿童也属于持殊儿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特殊儿童的教育
①随班就读;
②普通班加巡回辅导;
③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④设置特殊班。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1)学习的心理实质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①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
①人类的学习∶是指狭义的学习∶
②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①信号学习∶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映;
②刺激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映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一反应动作联结;
④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
⑤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解决间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间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⑵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①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0力;
②认知策略:表现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间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③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④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糈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⑤态度:表现为影晌春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軎件的选择倾向。
〔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①知识的学习;
②技能的学习;
③行为规范的学习。
二、联结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2)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①效果律;
②练习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准备律。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
三、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1)苛勒的经典实验
(2)完形一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①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②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意义学习的实质
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本身性质;
②学习者自身因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2)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知识观;
②学习观;
③学生观。
第四章、学习动机 核心内容纲要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1)动机及其功能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②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①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②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2.学习动机的种类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可划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与低级的学习动机
①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②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眼前的利益。
(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①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②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①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②外部学习动机∶是指个体有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
(2)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会好;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径培养学习动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间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成败归因理论
5.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学习迁移概述
1.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①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①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②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②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③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3.迁移的作用
(1)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2)共同要素说
(3)经验类化说
(4)关系转换说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现代的迁移理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奧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奧苏伯尔提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2〕对迁移更为深入的探讨
①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
②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髟卩、三、迁移与教学
1.影晌迁移的重要因素 ⑴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⑶学习的心向与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学习概述 1.知识的定义和类型 ⑴定义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2)类型
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知识反映的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
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描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②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③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②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③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
系时产生的学习。
3.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和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4.知识学习的过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是由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
应用三个基本阶段有机地构成的。其中知识的理解是知识学习的中心环节。
二、知识的理解
1.知识的理解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知识的理解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1.知识直观
(丄)知识直观的类型
①实物直观:指通过直接感知实际軎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②模象直观:即通过对蚩物模拟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2〕如何提萵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2.知识的概括
(1)知识概括的类型
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②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方式。
(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三、知识的巩固
知识的巩固就是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的持久的记忆。
1.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1)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为5秒到1分钟。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2.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1)遗忘及其进程
①遗忘的定义;
②遗忘的进程。
〔2〕遗忘的理论解释
①痕迹衰退说;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②干扰说;
③同化说;
④动机说。
3.运用记忆烦律,吊进知诏保持
(巧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目觉性
〔2〕深度加工材料
〔3)教会学生有效运用记忆术
(4)教会学生进行组块化编码
〔5〕引导学生进行适当过度学习(6)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分散复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四、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应用主要就是学生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1.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1)审题
(2)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
(3)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法
(4)解题与验证
2.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
(2)课题的性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智力活动方式
(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6)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分散复习;
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四、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应用主要就是学生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1.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1)审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
(3)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法
(4)解题与验证
2.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
(2)课题的性质
(3)智力活动方式
(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6)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分散复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四、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应用主要就是学生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1.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1)审题
(2)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
(3)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法
(4)解题与验证
2.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
(2)课题的性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智力活动方式
(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核心内容纲要
一、技能的一般概述 1.技能及其特点 ⑴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3 ⑵技能的特点
①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先天的本能行为;
②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
③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符合活动的内在规律,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运 动。2.技能的种类
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方式,通常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②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2)心智技能及其特点
①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②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减缩性。
3.技能的作用
(1)技能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2)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操作的定向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过程。
(2)操作的模仿
①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②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
(3)操作的整合
①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②操作整合阶段动作的特点。
(4)操作的熟练
①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②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
2.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一练习⑴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
①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操高;
②练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
③练习成缋的起伏现彖:
④技能形成过程中存在个别差异。〔2〕有效练习的条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①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
②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
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
④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重; ⑤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
⑥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⑦让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及时改进。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
1.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1)原型定向
①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 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②教学要求。
(2)原型操作
①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践;
②教学要求。
(3)原型内化
①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减缩的形式的过程;
②教学要求。
2.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八章、学习策略 核心内容纲要
一、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及其特征 ⑴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2)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
①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②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③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④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它由规则和技能构成。2.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一种学习策略;
②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③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2)元认知策略
①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的策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②监视策略∶是在认知活动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的策略;
③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的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①时间管理策略;
②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③努力管理策略;
④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训练
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小学心理学》 - 1-2
《小学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脏为心理的器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哲学家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第二阶段是脑为心理的器官。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清代医学家王清任“脑髓说”理论,认为人的两目、两耳和鼻子都“通脑”。法国医生布洛卡“布洛卡区”。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人的心理、意识是高级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
(二)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社会性
客观现实有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之分。
社会现实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学校、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族、风俗习惯等。其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的教育,在学生心理、意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狼孩、豹孩)
(三)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的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感、意志来说,却是主观的。
1、人的心理意识具有观念性
心理本身不是物质现象,而是精神现象,具有观念性。
2、人的心理意识具有主观性
首先,人的心理意识只是主体对客体的近似的映象,近似的反映,而不是与客观现实的原型的一模一样的,分毫不差。
其次,不同主体的知识经验、人格特征、意识倾向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再次,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也可能有先后不同的看法。
(四)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目的性就是预见性)
2、人能创造性地认识世界,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
3、人能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完善自己。
人的自我意识,在认识上表现为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我评价;
在情感上表现为自尊、自信、自爱、自豪;
在意志上表现为通过自我意识去监控自己;
在人格上表现为自我意识能够维持人格与当前
活动的统一,人格诸因素的统一。
第五篇:小学心理学5
第九章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选择
1.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是(B)。
A、潜意识B、自我意识C、无意识
2.自我意识的形成要比个性的形成(C)。
A、晚B、同步 C、早
3.自我意识的作用可归为一条,那就是(B)。
A、认识功能 B、调节功能 C、动力功能
4、小学生自我意识在(A)之间发展尤为迅速。
A、一、二年级B、三、四年级C、五、六年级
5.曾子说:“吾日三省语身”,这里的省是(A)的意思。
A、自我观察 B、自我分析 C、自我评价 D、自我监督
6、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C)
A、自尊感 B、成功感 C、自信感 D、失败感
7、被比之为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的是(D)
A、自我检查 B、自我控制 C、自我掩饰 D、自我监督
8、.学习成绩差的儿童通常是自我评价(C)
A、过高 B、适当 C、过低 D、都不是
9、当别人不小心把脏水泼在你身上而赶昆向你道歉时,你尽管恼火但也表示:“没关系”。这种心理现象属于(C)
A、自我检查 B、自我监督 C、自我体验D、自我掩饰
二、判断
1.自我意识通俗地讲就是自我认识。(╳)
2.在学习活动中,学习成绩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起着主导作用。(╳)
3.学习上的“平等竞争”是指全班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普遍竞争。(╳)
4.社会视角转换技能是指在社会认识过程中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评判自我的技能。(╳)
5.自尊感是与社会评价相联系的。(√)
6.“自我掩饰”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因此,这种现象是消极的,应该避免.(╳)
7.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三至五年级最为迅速。(╳)
8.自我意识各成分之间的发展是同步的、均衡的。(╳)
9.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控制分数比高年级儿童高,说明低年级自我控制的发展水平比高年级儿童高。╳
10.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11.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与同龄人的交行为表现活动中形成与校正的。(√)
1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完全依附于教师和父母,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独立的看法。(╳)
13.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程度,整个小学阶段仍是低的,到了初中三年级以后才趋于稳定。(√)
14.学习上的“平等竞赛”是指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三、简答题
1、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⑴自我评价独立性的发展; ⑵自我评价全面性的发展;⑶ 自我评价稳定性的发展。
2、学习活动中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有哪些?
答:⑴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的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⑵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倡导“自我竞赛”。⑶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赛”。
小学心理学复习练习资料(10)
第十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选择
1.技能体现一种经验,是个人在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A)行为方式。
A、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和习惯化了的熟练的B、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后突然出现的熟练的 C、经过知识积累而形成的 D、自然形成的2.智力的核心是(D)能力。
A、想象B、记忆C、观察D、思维能力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能力(D)。
A、记忆力B、想象力C、推理能力D、操作能力
4.下列哪一项更多表现为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B).
A、性格 B、气质 C、情感D、品质
5.诸如正直、慷慨或懒惰、吝啬这些个性品质都表示人物的(B)特点。
A、气质B、性格 C、能力 D、情感
6.能力水平高于常态的超常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B)。
A、13%B、3% C、0.3% D、1%
7.是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心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B)。
A、智力;B、一般能力;C、特殊能力
8.自信、谦虚、自尊等属于性格的(B)
A、理智特征;B、态度特征;C、意志特征;D、情绪特征
9.能力水平低于常态的弱智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B)
A、13%;B、1.3%;C、3%;D、14.5%
10.人的四种气质类型(E)
A、粘液质最好;B、多血质最好;C、抑郁质最好;D、胆汁质最好;E、无好坏之分
11.某学生易冲动、急燥、直率、豪爽、精力旺盛、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他们气质属于(A)
A、胆汁质;B、多血质; C、粘液质;D、抑郁质
12.以对事情特敏感,体验深刻而持久、行为孤僻、畏缩为特征的 气质类型是(D)
A、胆汁质;B、多血质; C、粘液质;D、抑郁质
1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强、平衡、灵活型的人,其神经和气质类型是(D)
A、安静型、粘液质;B、弱型、抑郁质; C、兴奋型、胆汁质;D、活泼型、多血质
14.(A)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A、性格的态度特征;B、性格的意志特征;C、性格的理志特征;D、性格的情绪特征
15.(A)更多的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A、气质;B、性格;C、能力;D、情感
16.到了小学(C)年级儿童进入了性格发展的骤变期。
A、二年级;B、四年级;C、四~六年级;D、六年级
17.、(D)性格中的镇定、勇敢、果断等特征属于性格的:
A、态度;B、理智;C、情绪;D、意志
18.(B)教师的教学能力属于:
A、一般能力;B、特殊能力;C、认识能力;D、社会交往能力
19.(C)王勃10岁能诗,齐白石30多岁才开始学画,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种差异属于:
A、能力类型的差异;B、能力发展水平差异;C、能力表现早晚差异;D、都不是
20.(C)人的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是:A、能力;B、气质;C、性格;D、兴趣
21.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B)等品质A老诚、稳定、坚忍不拔;B、勇敢、坦率、热情 C敏感、抑郁、细腻;D、活泼、机敏、好交往
二、判断。
1.能力是某种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生理条件。╳
2.能力的早期表现是智力优异的标志,人称“早慧”,没有早慧的人,就不会有优异的智能。╳
3.教师的职责是及早发现超常儿童,加以精心培养。╳
4.知识就是力量,但更主要的是要培养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5.成绩优异的学生,说明他的智力是超常的。╳
6.因为气质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很大,所以,一经形成,就不能改变。╳
7.掩蔽现象不等于神经系统特性的根本改变。√
8.经研究,在中国男性儿童中,抑郁质的人非常显著地多于女性儿童中抑郁质的人。╳.9.性格无好坏之分,气质却有善恶之别。╳
10.气质在个性中是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
11.世界上性质完全相同的人是不会有的,但却有性格相似的人。
12.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并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
13.班风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性格。√
14.性格比气质的形成要早一些。╳
15.早慧的儿童长大后一定会取得很高的成就。╳
16.天才是由遗传决定的,是各种能力发展和有机结合。╳
17.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也好,但其中也有靠刻苦用功的,智力平常。√
18.当知识经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就是技能。√
19.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可以完全表明他的能力大小。╳20.人的智商是可以变化的。√
三、问答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答:性格与气质彼此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⑴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较难改变,也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有可塑性,有好坏之分。⑵气质与性格彼此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联系:⑴不同气质可以使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出各自的独特色彩。⑵某一气质会比另一气质更容易促进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⑶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2.如何培养孩子获得良好性格?
答:⑴提供适当的参照群体。⑵注意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⑶创设良好的群体气氛。⑷根据儿童的性格特征进行教育。
3.、A、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区别:⑴能力是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概括化;⑵知识则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⑶技能是在自己的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习惯化了的熟练的行为方式。B、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表现为:⑴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⑵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⑶能力与知识、技能虽然关系密切,但并非存在绝对的因果制约性。能力的高低还受到个性等其他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