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

时间:2019-05-12 20:1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

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

江苏省特级教师 张兴华

学习目标:

1、了解“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的课程意义

2、理解“表象”、“变式”、“迁移”的心理学意义,并能运用“表象”、“变式”、“迁移”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教学”。

第二篇:数学教学心理学读后感

《数学学习心理学》读后感

泰兴市长生小学王艳

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我自认为我是一个不太会学习的人,而且没有太多的耐心去读整本的书,平时学到的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不能很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但自从参加“小学数学教师骨干培训班”学习后,我能够强迫着自己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读书和学习。

假期中,我零零散散挑了一些感兴趣的章节阅读了一下,真是开卷有益。这本书高度强调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意义,指出要:“置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于数学知识结构的中心地位”。为何?因为“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观手段,学生掌握了它便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能自我生成数学知识;其次,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大的智力价值,学生一旦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能获得智力发展;第三,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但思想方法何在呢?“数学的概念、原理是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数学的思想、方法隐含在数学概念、原理之中。教科书(数学著作)是以定义、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为要素构成的逻辑体系,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其中,这一经过归纳概括的逻辑体系掩盖了数学思维的真实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产生的原始过程,学生所看到的只是数学研究的结果。”就是说:数学思想方法是藏在教材内容深处的东西,学生(常常老师也)看不见它们——不把它们挖出来就无法实现它们的教育价值。那就让我们把这些宝藏挖出来,——举例说明。[例]对分数加法,教材略举几例便得出定义,然后就是组织大量的练习,学生根本没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更不知道这里面还隐藏着宝贵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是按教材和老师的规定机械地计算而已。

有位数学家举过这样的反例来说明分数加法定义的“人造性”:两场足球赛双方的进球数分别是4:3和1:3,那么照道理合计的输赢应该是5:6,后者获胜。此时分数(比值实际可看为分数值)的加法定义是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即与传统定义不同。那为什么足球赛不这样计算输赢呢?最关键的是如此规定将使球赛缺少刺激性:第一场没有输赢,看完第二场才知道输赢。为激励球员、吸引观众,必须使每场都有输赢,于是每场比赛都以进球多少论输赢,两队各赢一场、两场

都很刺激。如果需要比很多场,该怎么计算总输赢呢?再发明一个办法:每场比赛赢者记3分、输者记0分、打平了各记1分,最后加出各队所得总分论输赢。这里面隐藏着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呢?

第一,量化思想方法。数学的出发点总是给事物定量即“赋值”,接着定义计算规则——足球赛计分制拟定的过程就是“赋值”,然后定义“加法规则”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量化思想方法。

第二,逻辑化思想方法。采纳那位数学家说的分数加法定义之前先要检验它会不会破坏已有的三条算律,结果证明不破坏,初步考虑可采纳。

第三,化归化思想方法。进一步还要检验:那样定义的分数加法能不能还原为整数加法?事实上不能:比如4/2+6/3将等于10/5即等于2而不是2+2=4。于是将那种定义取消。

第四,结构化思想方法。分数的出发点不是孤立地研究某一个量,而是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比如两队进球数的关系。如果我当年的数学老师能设计一种通俗易懂还可实践操作的方法,让我粗浅了解上面所说的那些数学思想方法,我想自己一定会变得更聪明、还会更热爱数学!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所谓“吃透教材”,希望能把挖掘教材内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在内,所谓“备教法学法”则把介绍并让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措施包括在内,这样才能找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宝藏并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

《数学教学心理学》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列为数学基本素质的第五个要素,指出:“数学语言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生产和科研的各个领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标志之

一。„„使用数学语言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将问题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对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方法,则简略地提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建构„„数学交流„„组织学生讨论”等等。我觉得作者说得不够,尤其在当前普遍存在忽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情况下,说得很不够。于是想补充一点看法——要了解学生数学表达的困难。谁都知道学生进行数学表达的困难,原因有三层。

第一层:数学知识本来就没学懂,无话可说或一说就错。对此无需赘述。第二层:生疏于极抽象的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最抽象的一种语言。如果我们把语言分为日常语言、文学语言、科学语言三大类的话,日常语言最好懂,文

学语言次之,科学语言就比较难懂了。而在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等科学(广义科学)的语言中,数学语言又是最抽象、难懂的一种。这一层原因大家也熟悉。

第三层: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的困难,这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困难。思维过程中我们用的是内部语言,它不出声地翻腾在脑海里,过程简略而常常丢掉许多词汇和环节,线索纷乱、“天马行空”。但要把解题的方法和过程“说出来”或“写下来”,就要用口头或书面的外部语言了,而外部语言必须词汇、句式完整,逻辑严密,口头说还要发音准确。从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转化是很难的!即使用最通俗的日常语言表达所思所想,从刚会说话到小学低年级的七八年内,孩子们都说得不准确、不清晰;而且就算巧舌如簧的成人,也常常发生“言不及义”、“难言传仅意会”的情况。何况去说最抽象难懂的数学语言?所以要给机会、别批评、多指导,在“多说”中锻炼。

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要鼓励学生多说、大胆说、创造性地说,数学教学其实也应如此。我们有的数学课堂,学生说得太少了。好像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那就让学生多默默地想吧,殊不知“不说”是难于提高思维能力的。另外,要多指导。数学教师课内课外都应成为全校说话最客观、最准确、最精炼、最全面甚至最生动的人,一方面有利于用自己的样板作用感染熏陶学生,另一方面有利于在课堂上和日常接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真正教好数学。

第三篇:小学教学心理学练习题

《小学教学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现代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将 看作是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A、陈述性知识;B、知识;C、程序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

2、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即有关学习策略或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

A、知识;B、陈述性知识;C、策略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

3、是第二个信息贮存库,其中保留着的是个体正在有意识地思考着、使用着或工作着的信息。

A、感觉记忆;B、工作记忆;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

4、是指对要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

A、复述;B、维持性复述;C、组织;D、精制性复述

5、就是小学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应该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并从教育实际的需要出发,最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中的问题。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整体性原则

6、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相互联系的四个主要阶段: 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位阶段和。A、自动化阶段;B、熟练阶段;C、巩固阶段;D、稳定阶段

7、是指较大儿童(10岁以后)根据行为者的主观意图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是由儿童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A、主观道德;B、客观道德;C、他律道德;D、自律道德

8、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A、知识;B、程序性知识;C、陈述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

9、知识或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贮存的方式是指。

A、命题和命题网络;B、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C、策略性知识;D、知识的表征

10、就是根据小学教学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研究其基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整体性原则

11、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A、认知; B、学习; C、习惯;D、教学

12、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是。A、个性;B、性格;C、品德;D、道德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A、对偶故事法;B、道德两难故事法;C、儿童故事法;D、加一法

14、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包括如何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A、知识;B、陈述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

15、是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已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A、维持性复述;B、复述;C、精制性复述D、组织

16、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加以考察。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整体性原则

17、是指学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10岁之前)只关心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A、主观道德;B、客观道德;C、他律道德;D、自律道德

18、皮亚杰采用 研究道德现象。

A、对偶故事法;B、道德两难故事法;C、儿童故事法;D、加一法

19、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是指

A、认知发展区;B、学习发展区;C、最近发展区;D、智力发展区

20、很容易地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是指 A、场独立性;B、场依存性;C、冲动型;D、沉思型

二、多选题

1、小学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 的基本心理学规律。A、小学生学习; B、小学教师教学; C、技能形成; D、知识学习。

2、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不同,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 两种。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

D、有意义学习

3、桑代克提出的学习的主律包括。A、强化律 B、准备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4、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即。A、新知识的获得 B、知识的转化 C、机能的形成 D、评价

5、按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技能分为 两类。A、动作技能 B、智力技能

C、学习技能 D、劳动技能

6、我国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是品德的四要素说,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信念 D、道德行为

7、婴幼儿时期表现他们的好奇心的方式包括。A、感官探究; B、动作探究; C、言语探究 D、模仿探究

8、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一种 过程。A、渐进的 B、有目的的 C、盲目的

D、尝试与错误的

9、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并认为表征有三种:。A、动作性表征

B、映象性表征 C、符号性表征 D、抽象性表征

10、奥苏伯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中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方式有。A、类属学习B、派生学习

C、总括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1、从动作是否连贯的维度,可将动作技能分为。A、开放性技能 B、封闭性技能 C、连续的动作技能 D、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12、我国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是品德的四要素说,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信念

D、和道德行为

13、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 A、生理的个别差异 B、心理的个别差异

C、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 D、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

三、简答题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能倾与教学的相互作用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3、工作记忆有何特点?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5、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6、由加涅等人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包括哪些成分?

7、常用的启发法有哪些?

8、简述认知好奇心产生的条件和类型

9、简述发现学习的作用?

四、辨析题

1、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2、掌握了知识就等于形成了技能。

3、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没有什么不同。

4、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没有什么不同。

5、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与我们原来所理解的知识是不同的。

6、布鲁纳学习理论与奥苏伯尔学习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理论,没有相同点。

五、论述题

1、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及其在学校教育上的主张?

3、论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4、桑代克学习理论与完型派学习理论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5、根据实验论述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6、论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注:期末试题题型及分值比率: 单选题 20% 多选题: 20% 简答题:

20% 论述题:

20% 辨析题: 20%

一、单选题

1、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信息间的附加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策略。

A、学习策略;B、元认知策略;C、精加工策略;D、组织策略

2、是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

A、动机;B、内驱力;C、诱因;D、强化

3、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A)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A、认知好奇心;B、成就动机;C、自我效能感;D、成就归因

4、是指一遍一遍地、原封不动地重复要记忆的信息。A、复述;B、维持性复述;C、精制性复述D、组织

5、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个体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A、学习策略;B、元认知策略;C、精加工策略;D、组织策略

6、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A、动机;B、内驱力;C、诱因;D、强化

7、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

A、认知好奇心;B、成就动机;C、自我效能感;D、成就归因

8、是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A、认知活动;B、元认知;C、元认知知识;D、元认知监控

9、是人的认识活动赖以形成的心理结构,它是递进的、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

A、知识结构;B、品德结构;C、技能结构;D、认知结构

10、是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A、学习策略;B、元认知策略;C、精加工策略;D、组织策略

11、是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行为目标。

A、动机;B、内驱力;C、诱因;D、强化

12、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A、认知好奇心;B、成就动机;C、自我效能感;D、成就归因

13、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A、教学目标;B、学习准备;C、教学策略;D、教学评价

二、多选题

1、系列位置效应的产生原因是由于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同时受到 的影响,因而遗忘最多。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2、为了增加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提高其加工效率,可以采取的途径有:。A、复述; B、组织; C、组块; D、自动化

3、学习策略包括。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时间管理策略

4、遗忘的进程是。A、均衡的; B、不均衡的; C、先快后慢;

D、先慢快后

5、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Gǎgne)认为学生学习之后要获得的学习结果包括:、态度、动作技能。A、智力技能 B、言语信息

C、认知策略 D、元认知策略

6、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B loom)将教育目标划分为。A、动作技能领域; B、认知领域; C、情感领域; D、态度领域

7、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A、计划策略; B、监控策略; C、自我调节策略; D、注意策略

8、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四个下位过程:注意过程、。A、模仿过程; B、保持过程; C、运动再现过程; D、动机作用过程。

9、学习策略包括。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时间管理策略

10、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决定教学目标、。A、了解准备水平B、进行教学活动 C、测验和考试

D、实施教学评价

11、教师在学校主要应该充当的角色有:学习的指导者、A、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B、心理保健者;

C、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 D、教育科研人员

12、教师的威信有:。A、权力威信; B、信服威信。C、知识威信 D、人品威信

三、简答题

1、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3、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4、提问的作用表现哪些方面

5、做笔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6、如何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7、如何有效地组织讨论?

8、试述格伦兰目标陈述法的教学意义

9、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特点有哪些?

10、简述抗拒诱惑实验,它说明什么?

11、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四、辨析题

1、做笔记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帮助。

2、专家与新手在理解和表征问题上存在差异。

3、知识或信息一旦进入长时记忆就不会再遗忘。

五、论述题

1、论述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2、论述遗忘的进程及其影响因素如何?

3、如何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与归因训练?

4、论述如何消除学生的无力感与增强效能感?

注:期末试题题型及分值比率: 单选题 20% 多选题:简答题:论述题:辨析题:

20% 20% 20%

20%

第四篇:浅谈心理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德安县蒲塘小学

方春妹

人们常说:“人为万物之灵长”,这是因为与万物相比,人有着复杂的心理。在人类知识的科学体系中,心理学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知识,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和谐统一,使数学教学与心理知识教育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小学儿童个性心理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是搞好小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科学依据;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注重兴趣培养,激发数学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的去探索。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有趣的教学内容,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在导入时我创设了“小猴分西瓜”的情境,并通过计算机演示出来。生动直观的演示,鲜艳动人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与书本上枯燥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情趣

儿童入学之后,他们非常重视对教师的交往,乐于接近教师。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践证明,小学生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教的那门学科。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并理解他们,对学生感到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主动投入到主动学习的活动中来。

三、赏识教育,激发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个适当的表达方法就是赏识。实施赏识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第二,要注意的是,赏识要持之以恒,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第三要注意的是:赏识不能过度。

四、采用适当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表明:小学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但他们已有了对自己行为的独立看法;大约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逐步学会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评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进行及时引导和调控。

俗话说:“育人先育心”,要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并且灵活地把心理学知识贯穿于数学教学环节之中,这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

第五篇:小学心理学

1、什么是有意义学习?陈述性知识的同化有何作用?有哪几种同化模式? 1题答案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三种同化模式。(1)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指学习者在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概括程度更高的观念,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因而这种学习又称为总括学习。

(2)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指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水平高的观念来学习新的观念,即原有观念是上位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下位观念,新旧观念之间构成类属关系,所以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类属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派生类属学习,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概念或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而是并列联合关系或类比关系时,便产生并列结合学习。并结合学习的条件是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一种一般的吻合性或处于同一层次,因而新知识可以被原有的知识同化。

2、什么是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哪些途径与方法? 2题答案: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其主要方法有:(1)满足小学生的缺失性需要。老师应当关心和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否满足,是否得到父母的爱、同学的友谊和集体的温暖等等,采取各种方式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促进求知需要的产生。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教师通常通过实验演示,趣味故事叙述,利用教学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等方式来设置问题情境。

(3)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应注意:不能滥用、多用表扬、少用批评、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批评。(4)适当运用竞争手段。(5)促进学习动机的迁移。(6)给予及时正确的反馈和评价。

3、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3题答案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应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1)学习心理指导。主要包括:其一,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在学习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使小学生乐于学习。其二,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绩。(2)情绪心理指导。指导小学生对人的情绪活动、情绪发展的特点有所了解,使之认识到控制自己情绪活动的重要性,学会表达情绪的适当方式;情绪指导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小学生学会合理发泄和转移自己的不良情感,并创设适当的环境丰富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积极的情绪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性情感。(3)自我意识发展指导。通过自我意识的发展心理指导,使小学生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进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树立符合自己实际能力水平的理想和目标;帮助小学生认可自我,悦纳自我,学会调节、控制自我,发展自我,进行自我教育,促进个性和社会性的健全发展。(4)人际关系的心理指导。人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最重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教给小学生社交技能,使他们学会合理处理社交中的冲突问题,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4、什么是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理解的条件有哪些? 4题答案

陈述性知识即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的事实性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1)呈现的学习材料要具有逻辑意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有逻辑组织的学习新材料便于学生理解、保持和应用。所以,教师给小学生呈现的学习教材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便于他们能够把新学的知识同已学的材料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2)调动和保持小学生理解学习的心向。教师要培养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有意识地把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新旧知识之间有何异同,积极主动地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从而真正地理解新知识。(3)根据小学生的知识贮备确定教学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知识经验的贮备状况确定教学的起点,遵循从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过渡,以激活原知识,促进小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4)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一,运用直观材料或实际操作。其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其三,科学地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对道德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一定的道德观的复杂过程。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作用,是道德行为表现的基础,因此必须注意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5、小学教师如何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 5题答案

小学教师提高威信的正确途径:

(1)加强修养。教师主要靠内在素质和良好表现来赢得学生的信赖与爱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工作职责要求及学生年龄特征从德、识、才、学几方面加强努力,而绝非三两日工夫可以练就。

(2)积极实践。其一,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本身不断给教师提出了各种要求。其二,加强师生交往。注重教学和教育,又注重科研的教师,是最能够获得学生的喜欢和崇敬的教师。

6、什么是道德情感,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6题答案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在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判断时,就会出现与之有关的情感,如责任感、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1)知行结合,促进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并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丰富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是促使其情感不断升华的重要途径。(2)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如童话、故事、小说、歌曲、文艺作品等。(3)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教师自身的情感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爱是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来源,因此,要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必须自己具有这种情感。(4)在活动中以境育情。小学生的道德情感还不稳定,它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和自身的活动体验。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以境育情。

分析判断对错,简要说明理由:

1、有什么样的学习动机,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对一的关系。

2、学生的学习困难往往是难以改变的,伴随学生的一生。

3、组织策略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学习内容进行记忆储存。

4、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缺乏逻辑思维的能力。

5、统计学的方法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最科学的方法。

6、教师提高自己的社会角色能力的唯一出路是提高自己的学历。

1题答案:不对。学习动机虽然影响学习效果,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一致的关系。

2题答案,不对。有的学生学习困难不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而是其他原因。

3题答案:不对。组织策略就是对学习的东西进行整理加工,进行梳理。

4题答案:不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逻辑思维,低年级是形象思维为主。

5题答案:不对。任何一种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各有利弊,不能说那种方法比另外一种方法更好。

6题答案:不对。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等。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1题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对行为者受体(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行为,如助人、分享、合作等。(1)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2)强化学生的责任心

(3)训练学生的社会技能(4)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培养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有: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榜样示范法和行为训练法。

2、什么是攻击行为,教师如何预防和减少学生的攻击行为? 2题答案:攻击行为是指有意造成伙伴的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表现,通常采取打、推、勒索钱物等方式,也包括讲下流话、耍流氓行为等。(1)培养孩子的正确归因,改善孩子的明辨是非的能力。(2)培养孩子的应对策略,增强孩子的挫折容忍力。(3)处理好儿童与同伴、教师和父母的关系

3、儿童心理发展的性质是什么?

3题答案:(1)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序列性。(3)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4、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4题答案:(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遗传素质虽不能决定心理发展的水平与方向,但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其次,遗传素质影响儿童情绪、性格、气质及个性的发展。(2)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其一,环境和教育使儿童遗传所获得的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可能性,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与最终达到的水平。其二,环境和教育造成儿童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3)社会实践活动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5、如何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5题答案:(1)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要注意教材的有序性、概括性和实用性。(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概括水平。基础知识,即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是知识结构中的“骨干”,是联系知识的中心,具有普遍意义。小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越有可能产生广泛的迁移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和练习,以达到熟练记忆和运用的目的。(3)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所谓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是指要促进知识的融合运用。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把课堂知识迁移到各种学习情境之中,如把数学课同实地勘测、生活费计算结合起来,把音乐、体育、美术的学习同合唱团、乐队、美术队、运动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等。知识综合贯通的结果,有利于小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以致用。(4)提高元认知水平。所谓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认知。

6、学生气质有哪些类型,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6题答案:学生的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忧郁质等几种。(1)正确认识气质。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中时,使他们不断克服自己气质上的缺点,发展其优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对学生气质进行判断。对小学生的气质类型,可以根据神经系统的类型、行为能力的反应性,行为能力活动性,气质行为的持续时间来判断。

(2)利用气质“量才为教”。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气质特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气质的积极特点和消极特点,加强行为修养,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发展,克服气质的消极面、发扬积极面。

7、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有哪些途径或方法?

7题答案:(1)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由于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必须适应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在实例的基础上引出抽象的道德概念,并创造条件让小学生获得形象的感性经验,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2)使小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小学生还未形成真正的道德信念,而道德实践经验是促进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教育者在向小学生传授道德知识时,应多创设一些能使他们身体力行并能获得足够行为经验的客观条件,让他们在道德实践中巩固学到的道德知识,在舆论评价中学会自己评价,在道德活动中把道德知识内化,转变成道德行动。

(3)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小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之后,教师要经常引导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评价的对象既可以是自己或其他同学的行为,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明辨是非,依据小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提过相应的要求,帮助他们做出全面的评价。

1.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

A)A:线性 B)B:正弦曲线 C)C:倒U曲线D)D:因果

纠错

(10.0 分)2.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教师须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

A)A:观察 B)B:训练 C)C:模仿 D)D:习惯培养

纠错

(10.0 分)3.勤奋与懒惰、认真与马虎,指的是人的()。

A)A:气质 B)B:性格C)C:态度 D)D:能力

纠错

(10.0 分)4.某学生把考试成功归因为是自己的勤奋努力,其归因是()

A)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B)B:外部、稳定、不可控制的 C)C: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的 D)D:内部、稳定、可控制的

纠错

(10.0 分)5.儿童思维运算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说明其认知发展的阶段是()

A)A:感知运动 B)B:前运算 C)C:具体运算D)D:形式运算

纠错

(10.0 分)6.概念形成的典型学习方式是()

A)A:发现B)B:接受 C)C:无意义 D)D:机械

纠错

(10.0 分)7.奥斯本在开发人的创造力方面所发明的方法是()。

A)A:脑力激励

B)B:手段—目的分析 C)C:范围缩小 D)D:尝试错误

纠错

(10.0 分)8.最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品质是()。

A)A:个性倾向性 B)B:能力 C)C:性格D)D:气质

纠错

(10.0 分)9.有的学生长于写作文,有的善于学数学。这是个体心理发展的()

A)A:连续性与顺序性 B)B:阶段性 C)C:差异性

D)D:不均衡性

(10.0 分)10.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是心理学家()。A)A:斯金纳 B)B:奥苏伯尔

C)C:皮亚杰 D)D:加涅

(10.0 分)11.学生在学习上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的学习动机是()。A)A:任务 B)B:成就 C)C:外部

D)D:内部

(10.0 分)12.学生的阅读、计算、写作、观察、分析是一种(A)A:动作 B)B:智力

C)C:行为 D)D:特殊

(10.0 分)13.下面那个不是认知结构变量()

A)A:可利用性 B)B:可辨别性 C)C:可接受性

D)D:稳定性

纠错

纠错

纠错)技能

纠错

纠错

(10.0 分)14.小学生因为认真听讲而得到教师表扬逐步形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是()

A)A:教育结果 B)B:训练反应 C)C:条件反射

D)D:连结反应

(10.0 分)15.创造力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A:坚持性与果断性 B)B:灵活性与新颖性 C)C:独创性与灵活性 D)D:新颖性与独创性

(10.0 分)16.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复习能使信息得到记忆和保持,其学习策略是(A)A:练习B)B:训练 C)C:组织 D)D:精加工

(10.0 分)17.与意志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A)A:意志薄弱 B)B:优柔寡断 C)C:易受暗示

D)D:盲目冲动

(10.0 分)18.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A:道德认识缺乏

纠错

纠错)

纠错

纠错

B)B:道德情感异常 C)C:道德意志薄弱D)D:道德行为不良

纠错

(10.0 分)19.“失之东隅,收之桑瑜”的心理防卫机制是()

A)A:升华 B)B:转移 C)C:补偿D)D:投射

纠错

(10.0 分)20.认知技能的主要学习方法是()A)A:范例 B)B:重复 C)C:过度 D)D:练习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题答案:首先,心理活动的产生离不开人的大脑,如果人的大脑受到破坏就不能产生正常的人的心理活动。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的。这种内容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无论是简单的心理现象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内容都可以在客观世界里找到它的源泉。其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具体的人来进行的。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他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主体的内部特点而折射出来的。

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特征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通过实践活动人能够把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即感性经验,通过词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也是人的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第二,人能够主动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

由于人有意识,在进行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并以此作出计划,指导自己的行动,以便达到预期目的。

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意志活动,有效地克服各种困难,保证目标的达成。当然,人在反映客观现实和改造现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现实及其规律性的制约。

2、培养和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有哪些途径与方法?

2题答案:(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树立以下现代教育观: 尊重儿童的个性;树立多元化的创造力观念;接受儿童学习结果的不确定性;鼓励儿童对权威进行质疑。

(2)提高教师的创造力素质。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创造性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在个性品质上表现为

幽默、热情、乐观、自信,乐于接受不同观点,以及对其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积极参与等。

(3)创设民主教学环境,形成开放式课堂。关键是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准确定位教师角色。教师的角色内涵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热爱和关心每个学生、信任与宽容学生、展现人格魅力。

(4)以“问题解决”教学法为核心组织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法包括;教师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地提出各种问题。认识问题的基本结构,了解问题的基本分类。3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形成开放式答案。

(5)组织具有创造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给小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突破课本知识的局限,在广阔的空间中去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促进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3、教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题答案: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应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知识教育那样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来完成,它需要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下:(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注重师生关系建设,尊重和热爱每个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第二,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渗透的自然性、针对性和计划性。第三,帮助小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小学生的自我监控。(3)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服务。

(4)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5)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

4、如何理解小学教师扮演的多元社会角色?

4题答案:(1)教书育人的角色。教书是小学教师的首要责任。小学教师首先承担着向小学生系统地传递知识的角色。教师应从“教书匠”转变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信息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学习困难的帮助者。教师不仅需要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而且需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2)行政管理的角色。小学教师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小学教师面对几十个能力不同、需求各异的学生组成的班级,要保证所有的小学生都专心于学习。小学教师又是集体的领导者。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组织领导才能。(3)心理导向的角色。教师应该明白,小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要创造一种宽容和融洽的气氛,使学生能够把心理上的苦闷和烦恼表达出来;要针对学生产生的心理挫折随时提供辅导和帮助。

(4)自我定向的角色。教师的自我定向是指教师根据社会期望和时代要求而设计的自我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儿童进入小学后最尊敬和信赖的人,因此教师应该不愧这一使命,严格要求自己。

5、什么是智慧技能,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慧技能? 5题答案:

智慧技能也称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1)形成条件化知识。智慧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样例学习;一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2)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产生式知识必须经过联系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才能变成一种心智技能。(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能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因素,导致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言语表达水平可以相当程度地体现内部思维水平,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迁移水平,促使智慧活动内化。

(4)正例与反例的运用。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没有对大量的正、反例的分析和比较,模式识别的概括化和分化的过程就无法完成,概念与规则就不可能被正确地运用到相应的问题情境中。

(5)科学地进行练习。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智慧技能转化的必要条件。没有练习,陈述性知识只能以命题及命题网络表征储存在人脑的记忆中,无法实现程序化,更无法达到自动化的熟练运用。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其次,练习形式多样,注意举一反三。第三,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 活动目的:1、针对现在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的现象,通过游戏使学生懂得合作的意义,掌握与人合作的方式。2、通过游戏,使学生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曾经说过,“儿童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逐渐地把知与行结合起来。在所有的学科中,数学似乎是能最完全地满足这一要求的......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李贺来 内容摘要:教学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求;......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 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吴念阳 本次讲座的出发点 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 希望听到一些不常听到的声音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讲心理学,如何达到最佳效果―......

    《数学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数学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南顶张敏 非常有幸在丰台分院听了北师大朱文芳老师的《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朱老师的课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不论是从学生数学能力方......

    《数学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数学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断的研究并解决各种问题,但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仅凭着教学经验而为,从来没思考过学生的心理层......

    0496《小学心理学》

    1、教师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方法是(c ) A. 实验 B. 调查 C. 观察 D. 个案 2、生活中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知识的(D ) A. 感知B. 理解C. 应用 D.......

    小学教育心理学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核心内容纲要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