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教学案例
周云奇整理:
陈晓华,“全国优秀班主任”《班主任之友》和《班主任》的封面人物。他作为班主任,是十分成功,他运用了许许多多的心理学知识来进行班级管理和引导学生,下面是他的几个例子,与大家一同分享:
案例一:开始,陈晓华把山里人的淳朴带进了课堂,带进了孩子们的视野里。原以为可以感动学生,然而这些都市里长大的孩子并不买他的账,反而常以此为笑柄。陈晓华曾带了一个高三理科班,班上的孩子非常聪明,也很叛逆。他尽心尽力,然而学生并不领他的情,反而处处刁难他,有的学生甚至将他自行车的气放掉。面对这样一帮调皮捣蛋的孩子,陈晓华并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威严来“镇”学生,而是坚持和孩子交朋友。通过耐心沟通和交流,孩子们渐渐开始“买”他的账了。
(此例子的简要分析:陈晓华老师悟出了为师之道:老师是学生的朋友,而不是板起面孔的教书先生。如果每天只有责备和威严,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从心理学的角度,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学环境是和谐的,教学课堂是和谐的气氛,从心里上得到放松,避免紧张,使学习更容易接受。教师也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叛逆等心理现象,也懂得城市孩子心理特点,于是用耐心和沟通改变了孩子们的想法)
案例二:2004年,陈晓华半道接手了深圳市育才中学高三(1)班,这是一个公认的“散兵游勇”班,成绩一塌糊涂,打架闹事屡见不鲜。这时的陈晓华告诉自己:不要轻易放弃一个孩子。在他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他们父母的希望,他们是学校的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然而他们每一个都是父母的百分之百。这年8月10日,是他直面这个班上学生的第一天。“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既要对准心灵的弦,又要把温暖吹拂到学生的心坎上,树'威’靠魅力和智慧,树'德’靠亲和力与爱心,新官上任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输。”他这样想。这天课上,他在演讲中用“打造属于我们的天堂”“给人生加个意义”“给自己建造房子”来激励学生,整个“就职”演说声情并茂,孩子们有些被他感染了。经过一个月的引导教育,班级各个方面开始出现勃勃生机的局面。陈晓华便思考如何增强学生信心,抓住时机,奋发图强。
(简要分析:陈晓华老师接手的是一个十分“糟糕”的班级,他经过思考后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的这个问题。他想从学生的心灵、心理上着手,第一次见面就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深刻影响,让学生从心理上改变观念,愿意接受这位老师。他靠亲和力和爱心,杜绝了学生攻击等心理不良动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第二篇:心理学教学案例
案例一
求助者:和别人在一起时,常常觉得挺没意思的,玩得不好,不如自己看书、睡一会儿。。。。咨询师:什么样的情况你觉得没意思呢?
求助者:要是能和别人谈得挺好还可以。如果别人谈的是我不熟悉的事情,我就觉得没意思了。
咨询师: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么想的呢?是不是觉得应该得到别人的承认? 求助者:有这样的想法。咨询师:如果情况不是这样的呢?
求助者:如果不是。。。嗯,我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咨询师:如果你真是这样想的话,你的反应会是什么? 求助者:避开人群,就开始觉得对谈话没兴趣了。
咨询师:避开人群是因为你不在意别人的反应吗?如你确实不在意的话,你的反应会是什么?
求助者:。。。我是这么想的,如果别人评价不好,那么一个人在人群中就处于劣势;而如果得到了别人的承认,对他来说,交往就是有价值的,对他肯定是有好处的。
咨询师: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想法呢?
求助者:要是别人瞧得起的话,我玩的就来劲儿;如果与别人谈得尴尬就没心思玩了。。。如果与某些人一次交往失败了,以后就觉得还要失败就不大理睬他们了,见面只打招呼,相互不理睬。
咨询师:但是,如果你确实不在意别人的反应的话,你会怎么做?
求助者:如果确实不在意,就应该在人群中很自然。。。。我明白了,对别人怎么看,我应该不在意,要是老计较这些,心胸就会变得很狭窄。
咨询师:那么在意是因为什么?
求助者:心理上受不了,就不愿讲话了,如果别人讲的是我不熟悉的问题。。。还是怕过多暴露自已,怕给人形成某种印象。。。
咨询师:觉得我不行?
求助者:对,这样人家就会排斥我,我就先走一步。这样就形成了我掩护他,心理感觉好些。就像空城计那样,人家不知道你是怎么回事儿,反而会造成一种神秘感,反而会有一种吸引力。。。
咨询师:那么这样做结果会怎么样呢?
求助者:其实我知道我自己的情况,有时也想学学有些别的人,那么坦率。。。咨询师:你对他们怎么看?他们有什么特点?
求助者:觉得他们挺奇怪的,他们可能特别憨厚,与他们交往就像与家里人交往一样,不觉得紧张。
咨询师:那就是说人群当中还是有不少人你不排斥?
求助者:但这类人只是少数。另一些人,我在他们面前就有一种想证实自已的感觉,就紧张。。。
咨询师:为什么紧张? 求助者:还是怕人家看不起自己。咨询师: 怕人看出你的短处? 求助者:。。。嗯。。。咨询师:那么你是否有短处? 求助者:有
咨询师:有没有长处? 求助者:当然也有啦?
咨询师:好,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是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那么,别人看到了你的短处,你的长处是否就不存在了? 求助者:不,还在。
咨询师:别人即便否定了你,你仍有你的长处,而别人即使是承认了你,你也仍有你的短处,这些东西并不因别人的承认或否定而消失,是吗? 求助者:。。。(点头)
案例二
[求助者基本情况]
蒋某,男,20岁,理工科院校三年级学生
[主诉和咨询过程]
近半年来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从获得奖学金到目前处于班级的中下游,为此十分苦恼。学习时精力不集中,手中拿着书心里老想别的事。自己分析认为这是家庭情况造成的。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过快乐,有的仅仅是苦闷。他认为自己难以忍受母亲对自己野蛮的态度,所以从他懂事后从未叫过母亲,也不知现在应如何对待母亲。以前和小叔家的关系还不错,半年前和他们的关系也搞得十分僵,由此影响了自己学习情绪。
求助者介绍了自己成长环境与过程:该生199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该校。家中有母亲和比他长11岁的哥哥。他从小与祖父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父亲在他上大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时自杀了,他说在奔丧期间自己未掉过一滴眼泪。父亲是家中的长子,尽管很聪明却初中未毕业就早早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他的小叔叔则是大学毕业生。他母亲是农村姑娘,很厉害,经常与他的叔叔、婶婶吵架,同时又时常迁怒于他的父亲。父亲为人很老实,从早到晚很少说话,只知道干活。他7岁从祖父家回到了父母身边。从那时起,母亲攻击的矛头转向了他,常因为一点点小事骂他,甚至于打他。他记得有过一整天不给他吃饭的事,在他不注意把大便纸扔在便池中冲不下去时,他母亲让他用手拿起来放到书包中。他学习很好,经常看书到很晚,母亲就骂他是讨债鬼,一天到晚什么事情也不做。有时父亲在母子俩中间很为难,但最后总是帮着母亲说他。上高三时他觉得自己精神在家庭的压力下快崩溃了,不想参加考试了。在小叔叔、婶婶的帮助下鼓起勇气,参加了高考,并获得了好成绩。他把叔叔婶婶当成了亲人。他上大学后获得奖学金。第一学期只给家里写了封信;后因回家奔丧所以寒假在学校度过,暑假则在叔叔家过的。他看到别的同学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十分羡慕,他与叔叔、婶婶家的关系很好,他们给予他真诚的帮助,但是二年级寒假他在叔叔家时,叔叔因看不惯他抽烟、喝酒,和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行为而批评了他。他感到十分不满,与叔叔吵了起来,提前回校了。现在他觉得世界上一个亲人也没有了,即使是以前对他比较好的叔叔也疏远了他,由此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心情感到十分压抑,性格逐渐变得孤僻。
1、请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作简要分析:
案例三
求助者小马,男,30岁,无其他兄弟姐妹,医生,在小马上高中时母亲就因病去世,那时就想,如果我是医生就好了,就可以治好妈妈的病。小马发奋如愿考上了某医科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省城大医院,业务不错。小马有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在同一所医院做护士,夫妻感情还算和谐,其父亲于两年前生病去世,自己当时出差在外,为此事一直内疚至今。父亲身体本来不好,但在他出差之前尚未严重症状,正好在他外出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的时候,父亲突然发病,由于救治不及时而去世,自己总觉得对父亲的死负有责任,如果自己不出去,父亲一定能得到良好救治,至少还能活几年,即使父亲患病也可以尽到做儿子的责任和孝心,此事别人不敢提起,自己也一直认为亲戚朋友都会责怪他,两年了一直后悔,处于自责与抑郁之中。后来在妻子的鼓励下,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1、请针对本案例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心理分析与诊断:
2、针对小马的心理问题请制订一个咨询与治疗方案:
3、针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请作简要点评:
案例四
[求助者基本情况]
张某,男,22岁,工科大学四年级学生。[主诉和咨询过程]
自己情绪变化很大,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干什么都还可以,坏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意思,就像不是我自己,不能控制。比如,今天早晨起来就很难受,想到“自己存在有什么必要?!”压抑、恐怖、厌学等一些说不清楚的莫名奇妙的感觉常常袭扰着我,这种感觉在中学时也有过,上大学后感到越来越严重,致使听课安不下心,作业懒得完成,已经好几门功课不及格,学位是拿不到了。近来情绪特别不好,有时心理空荡荡的,有时又乱轰轰的。比来后能干什么?经商?自己拿得起来吗?学点手艺挣钱?自己又有多大能力?就是这样,想一个问题,干一件事情,总是犹犹豫豫,问号太多,拿不定主意,而且没有坚持下去把一件事搞到底的信心。一想到快毕业了,看着同学都忙忙碌碌、跃跃欲试地准备毕业前的工作,而我却六神无主。
[求助者背景]
在交谈中了解到,求助者是个内倾性格,从小就是在挫折中长大的。父亲是个很老实的知识分子,母亲是工人。平时母亲对父亲总是吵闹不休,一家之主的父亲没有家庭地位。求助者的童年正值“文革”期间,作为知识分子的父亲更没有社会地位,直至今日家庭经济收入仍偏低,这些都是母亲数落父亲的内容。母亲对求助者也动辄打骂、训斥责备,说他和爸爸一样是个呆子。他在学龄前就胆小、害怕,常常被别人欺侮。上学后认识到这是社会和周围的人对自己家庭较低的评价的结果。别人说父亲窝囊,母亲是个母老虎。在这种社会与家庭环境中,求助者形成自卑、压抑的性格。
1、求助者出现了什么心理问题,请作简要分析:
2、请求助者制订一个合理的咨询方案:
3、就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作简要点评
案例五
[求助者基本情况]
钱某,女,23岁,某大学四年级学生。因见到异性时控制不住紧张而专程从外地来京求治。
[主诉及背景]
5年前(高二),在一次男老师讲课时突然莫明其妙地感到脸红,心慌,紧张,此后每当这位老师上课时即感紧张,明知紧张没道理,但又无法控制,越害怕紧张则紧张程度越重。因担心被别人看见,上课时总是最后进教室,坐最后一排,下课时最后离开教室,渐渐地病情越来越重,在所有男老师上课时都紧张,到现在几乎见到任何异性都紧张。曾看许多心理学书,并到处就诊,给有关杂志写信求答,均未见效,现临近毕业,特地由外地来京求治。求助者为独生女,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父亲、爷爷均为中学语文老师。父母对其期望较高,要求严。她一直要求上进,小学、中学时均被老师、家长,同学誉为典型的好孩子,不仅成绩好,而且生活朴素,懂礼貌,作风正派,从来没有与男同学过多来往,但病前与异性交往尚大方。既往一直体健。月经16岁初潮,规律。
[分析与诊断]
根据求助者的表现,我们可诊断为社交恐怖症。那么,下一步的心理治疗如何着手呢?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首先,钱某恐怖的对象是异性,可能发病与性有关;其次开始发病是在男老师讲课时,可以设想男老师对病人的发病有重要影响,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男老师的情况,其对男老师的印象及深在的情感,对男老师有没有“白日梦”;再次,其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可想象她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有,一直被誉为“好孩子”,生活朴素,作风正派,从不与异性过多来往,可看出病人平时的压抑倾向,这类病人随着青春期性生理与心理的成熟,强大的性的内驱力与病人的压抑倾向往往造成不可调和的心理冲突,从而导致神经症症状的产生。此求助者17岁发病,正值青春期。
第一次发病时,正值一男老师讲课,此男老师是刚从某师大毕业的优等生,身材高大,俊美,善于言表,气质颇佳,在大学期间历任学生干部,一直是女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接触之初,她感觉老师很有才华,也很有风度,发病那天,她在听课时突然对老师有种异样的感觉,似乎有一种冲动,想依偎在老师怀抱里与老师亲近(反复询问之下才认识到这种感情),当时感觉脸红,心跳,深怕这种“肮脏”的念头被别人窥见。此后,每当这个男老师上课时她都提心吊胆,深怕自己再出现那种“不应该”的想法,但是越害怕则越往那方面想。因此,越来越紧张,后来又担心在其它男老师上课时是否会紧张,由此又真的紧张起来。在这种自我强化下,她几乎见到所有异性都紧张,症状越来越泛化且固定。
求助者5岁时与父母同睡一床。一天晚上她无意碰到父亲勃起的阴茎。当时她很感兴趣,有意又用手碰了两次,没想到父亲突然惊醒并骂她是“坏孩子”。求助者为独生女,一直很得父亲宠爱,亲子关系中,她更亲近父亲(奥带普斯情结)。被父亲骂“坏孩子”,使她很难堪,并深感自己真的是坏孩子了。此后虽然父亲对她一如既往,但她对父亲却总是既敬且畏,并深信“性是肮脏的”。慢慢长大后她很少与男孩来往,更不敢与男生亲近。
了解以上情况后,我们对求助者的症状有以下几个层次的理解:表面上的症状是害怕见到异性,而其背后是她害怕潜意识中强大的内驱力(由于青春期的性成熟得到加强),似乎要超出她的防御力(超我),因而使她感到恐惧,胆战心惊地害怕头脑中再出现“肮脏的”想法。再深层次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她的内驱力之所以看似强大是因为她过份的压抑而使其反抗过大。这种过份的压抑倾向源于她幼年的创伤。幼年时对男性生殖器的好奇(幼年性冲动)由于被自己所亲近的父亲骂为“坏孩子”而受到毁灭性的压抑。高二发病时对男老师(父辈)的性冲动使她幼年对父亲生殖器冲动所受的创伤得到重演。另外,症状本身使内驱动力得到异常释放。
求助者出现什么心理问题?
案例六
[来询者基本情况]
殷某,男,21岁,某机械学院大学二年学生,中等身材,身体健壮,朴实憨厚又腼腆羞涩,虽不善言但坦诚直率。
[主诉及背景] 他来自某省的偏僻乡村,父母均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条件较差。自认性格内向,喜静不爱动。很少与人交往。但是他学习用功,从小成绩较好,上大学后其学习在班上也属中上水平,还偶尔获得奖学金……。然而,他的精神生活却是特别烦躁和痛苦的。因为多年来,在他的心底始终存在着一种难言的病痛――害怕女生,这种心态经常地折磨着他。他说,每当突然看见或接近女同学时,心里立刻产生一种无以名状的恐惧感,同时,后脑勺还拌有阵发性头疼。比如,有时在课堂上,当眼睛自觉不自觉地一下扫视到前面或旁边的女同学时,马上就感到很不自在,进而慌恐不安,不可自制。此时此刻,他坐卧不宁,情绪烦躁,思绪很乱,老师的讲课也听不下去了……。有时甚至看见女生较鲜艳的衣服或长发也会有同样的痛苦感受。
几年来,这个毛病一直使他十分痛苦,精神负担很重,又不便对别人说,只好默默地忍受着。为了减少痛苦,他不得不尽可能地限制自己的视线,缩小自己的生活圈,从不主动和女生接触,也很少与其它同学交往,整天静坐一处,独往独来,郁郁寡欢,他自己感到十分的孤独和自卑,和同学们的关系也很不融洽。于是,同学们都说性情古怪,还有人骂他有精神病。他有口难辩,痛苦不堪。尽管他根本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可是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他也曾几次到校外的医院自费求医,还去过一趟精神病院,人家都说他没有精神病,以神经衰弱来治,开了不少安神,镇静之类的药,服用后也没有太大的效果。后来,他逐渐意识到可能是心理上的问题时,便翻阅了一些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和杂志,但也始终没有找到解除自己痛苦的有效方法。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抛开一切顾虑,鼓起勇气,主动来寻求心理咨询,迫切期望通过咨询或治疗为他解除精神上的痛苦。请就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作简要分析:
案例七
求助者D,女,27岁,大学本科毕业,助理研究员。2岁时父母离异,跟随了母亲,从小就怕继父说自己,自卑,凡出什么问题,总是把结果往坏处想,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因此做事要求绝对正确,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上大学一年级时,期终英语考试前一晚上,十分紧张,害怕听力差而听不懂,害怕考试考不及格不能入睡,再加上一位同学回来的很晚。由于没有休息好,那次英语考试只有六十多分,她感觉丢尽了脸面,从此对英语考试特别害怕,总是提前复习,总算以后英语考试成绩还不错。但总是在提心吊胆地应考中通过了所有功课。
工作几年后一直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大的成绩,没有得到领导和同事的器重,也不是她认为的最重要的岗位,于是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准备跳槽。专业课倒没有太害怕,但英语总是最担心,而且大家也都说考研关键是英语,她非常害怕考不上同事笑话,最后对考研产生恐惧,一些考试失败的念头不断涌现,最终还是来到了咨询室。
1、请对小D的心理问题做简要分析:
案例八
求助者王女士,28岁,教师,身体瘦小,但没有什么大的毛病,只是胆小怕事,由于出生在医生之家,也非常讲究卫生,吃穿和环境卫生都非常注意。三个月前一次独自在家吃饭时,感觉吃的咸菜有些苦,很不放心,害怕有毒,当时电视打开着,正播放某市食物中毒新闻报道。于是很害怕自己也中毒了,当即感觉心跳加快,请邻居给她号脉,证实的确心跳为120次/分钟,立刻又感觉胸闷,手脚发麻,恶心。
王女士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看见几个调皮的男生打架,欺负一个瘦小同学,他们把地上的树叶往那个瘦个同学嘴里塞,第二天那个同学就生病住院了,回家以后给当医生的妈妈讲,妈妈告诉她,一定是那些调皮的男生把带有细菌的树叶塞进那个同学嘴里,最后导致胃肠道感染而生病了。
简要分析王女士出现什么心理问题?为什么?
案例九
[求助者基本情况]
林某,女,21岁,大学一年级学生,半年前因食过量镇静药物自杀未遂而休学。[求助者主诉]
一个月前,经有关部门同意,回校旁听某门课程,两周后又开始出现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自卑;注意力无法集中,不能听课;摆脱不了自我烦恼;绝望,想自杀。[对来询者量表测试与观察]
1、气质性格测试(采用气质性格自我评定量表)为典型抑郁型气质和内向性格。
2、“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问卷》(UPI问卷)”测试,总分值46分(属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类型),其中包括:第8项(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第25项(想死)等,自我感觉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
3、忧郁症评定量表(SDS)测试,T分值76。
4、咨询观察,求助者在初次求助者,表情痛苦、低头、双手捂面、抽泣。[求助者个人背景]
求助者自幼成长在某市远郊县农村,其父是工人,母亲在家务农。求助者自认为生长在一个不太好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没什么文化,性情暴露无躁,经常打骂母亲,对几个孩子也很凶,求助者从小惧怕和疏远父亲,怜悯母亲。幼年时,求助者与父母同住一室,一次她偶然窥视到其父母性生活,她很恐惧,认为父亲在欺负母亲,从此更加厌恶其父。同时又出于好奇心,一次在与一个同龄男孩玩耍时,偷着模仿父母的行为。这幼年的“性经历”一直使她无法淡忘。
随后,她开始出现手淫行为,到12岁左右最为频繁,虽然也觉得这样做无聊讨厌,但无法自制。随着年龄增长,她开始感到此种行为的羞耻,并怀疑自己的生殖器官被(手淫)弄变形了,时常感到身上有异味,事事都躲避着人。求助者说,在那一时期,“每天都生活在最阴暗的角落里,与人隔膜着,似乎只有做那些事(手淫)才能聊以自慰。”直到她月经初潮(受到惊吓),才终于停止了手淫行为。但是怀疑自己性器官与别人不同,认为自己身上有味儿的念头,却成了“后遗症”,使她天天生活在苦恼之中。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求助者开始对男同学有了好感,也很想与男同学交往,但由于“心中总被阴影笼罩着”,她只能远远躲着别人,偶尔和男同学在一起,就感到紧张,无话可谈,由于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知道自己不是个好女人,但主动避开。后来发展到与同班女同学之间也没话可说,时常感到孤独,情绪沮丧,精神恍惚,有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为此也严重影响了学业。求助者小学、初中学习成绩优异,并考了取了某市重点高中,但由于“这些问题”干扰,学习精力越来越集中不了,高三时成绩几乎落到全班最后,最终高考发挥失常落榜,后回到县中学重读高三,勉强考了大学。在重读高三时,求助者经历了初恋的失败,她把失恋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忧郁的性格不能给别人带来快感造成的”。从此她更加自卑,孤癖。
刚入大学时,求助者充满美好的幻想,尤其在“爱情”方面,但事与愿违,不久又陷入过去的“阴影”里不能自拔。感到无法与班里男同学接近,与女生也日渐疏远,时常为此而痛苦烦恼,上课注意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学习,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一门主课不及格。她越来越觉得自己连起码的与人交往能力也没有,学习也不行了,今后生活不会幸福。这种情绪使她无法复习功课应付补考,她曾试图寻求解脱,无端地向自己的父母姐妹哭闹发泄,甚至放纵自己,但仍然摆脱不了困境,她绝望了,几次试图自杀,最后吞食过量镇静药物被送到医院抢救……。出院后休学回家。一个月前回校旁听课程,又出现不良情绪反映,为此来咨询求诊。
案例十
[来询者基本情况]
毛某,男,19岁,某工学院二年级学生。来自某市重点中学。在中学时算班上成绩优良的学生,从未有学习吃力的感觉,进入大学后经过一段学习在班上名次排列在后,自尊心受到了挫伤,从此放弃了努力,迷恋上武侠小说。第一学年结束时两门不及格,还影响了班级评优秀班集体。自己觉得对不起班级,于是萌生了留级或退学的念头。在班干部的督促下,前来咨询。
[主诉及咨询过程]
进入二年级以来,我常感头晕,食欲不佳,晚上睡不着,早晨起不来,浑身乏力,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厌烦看书,捧起书本就昏昏欲睡的感觉,我自己知道已经没救了。上学年就因为我有二门“红灯”,使得我们班没评上“先进班级”,已对不起大家了。所以还是让我早点留级或退学算了。今天是班干部逼着我来接受咨询的。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咨询者听了这番叙述后,首先肯定了小毛的集体荣誉感。同时指出因负罪感而带来的自责、焦虑,从而丧失自信心,想放弃学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但这可能只是造成目前这种精神状态的原因之一,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值得探究的。经过几次约谈,终于了解到:小毛来自于某市重点中学。在中学就读期间,自术述未曾有学习上吃力的感觉,且成绩在班上是排在前列的。但进入大学后,一学年下来,考试成绩在班上的位次重新排列中掉下来了,使过去的优越感和自尊心受到了挫伤,从此学习兴趣冷漠,并发生了转移――迷恋上了武侠小说,常常看到晚上宿舍熄灯后,仍舍不得放下,于是打着电筒躲进被子里继续“作战”,自然造成第二天早晨起不了床,即使被人叫醒,那也绝对是无精打采,以此形成恶性循环,根本没有学习效率可言。
那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又是什么原因呢?于是咨询者将问题转向他的家庭,想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寻找线索。后来了解到,他在报考大学、填写志愿时,与父母曾有过意见分歧。他喜欢文科,而其父母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文科的风险性较大。故逼其报了工科院校:机制专业。他一直耿耿于怀,这严重干扰了他专业思想的巩固,导致如今这种现状。
案例十一
[来询者基本情况]
朱某,男,19岁,文科类一年级学生。
朱某是独生子,生活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为电子高级工程师,母为中学副校长。家庭经济情况好,八岁前在老家由奶奶带大。父母关心其成长,对其要求严厉,经常体罚他。高考了两次才勉强够上分数线,对所学的一些课程无兴趣,智力好,学习成绩较好。中学时因慑于父母的管教,未敢与有好感的女生进一步发展关系。有关节炎、脚手扭伤、腰痛等生理疾病。
[主诉]
整天非常烦恼,不能自拔,感到活着没有意思,上学没有意思,一些课程不爱听,学了没有用。
与同宿舍的人相处不好,尤其是与少数民族或有个性的同学更难处好。爱踢球,看不起踢球时跑得慢的、踢不进球的同学,在球场上有时骂人或蹬踢他人,事后后悔烦恼。
想交女友,却未成功,想这辈子不交女友了,将来挣了钱去“买窑”,只要达到快乐就行。可是,如果教室里有自己看得上的班上8名女生中的一人,就十分不安心,看不进书,整个单元时间都作废了,十分烦恼。
与家庭不和,不愿回家,认为父母总是不信任自己,过去总是体罚自己。不好好学习就罚跪挫板。有一次贪玩乒乓球,家长找到学校,在大街上就又打又罚跪。母亲经常监视自己的行为:偷看、偷听、查日记等。如果不会做作业,父亲就坐在旁边训斥,还逼他做,每天要熬五、六个小时,做不出来就打,一直到上十一、十二点才讲一讲或帮着做。初中有一次,有个题不会做,大清早父亲才发现我没做出来,又打又骂,逼着我做。结果两节课没上,由父亲代做了送到学校,对老师却说我生病了。初中时与父亲对骂,高中时与父亲对打,甚至拿菜刀,把床边都砍坏了。
来询时,情绪踌躇不安,烦恼,困惑干扰,抑郁、烦躁,说话时常夹杂假话。
案例十二
[来询者基本情况]
吴某,女,19岁,某大学图书馆系一年级学生。在父母的陪作下前来咨询。来询者一言不发,由其父母介绍:女儿不敢与同学来往,不敢住集体宿舍,不敢去食堂打饭,上课不敢抬头听老师讲课。在自己的家也不敢去凉台晒衣服,夏天不管天气如何热,在室内总是挂窗帘。在家里经常照镜子,反复表演出自己认为是最佳的表情和风度。在父母向我介绍情况时来询者低头不语。经多次来询,建立了信任关系后,来询者才诉说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主诉和咨询过程]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多次咨询,她才向咨询者倾述内心的苦闷:她从小性格孤僻,没有伙伴,甚至和弟弟也不接触,当时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缺陷。上初中以后,看到其他女同学经常来往在男女同学之间又说又笑,十分开心,自己对她们既羡慕又嫉妒,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呢?她自己虽然个性孤僻,但是内心里却喜欢与人交往也成为被同学们重视的人,可是,自己又做不到,同学们和她很少交往,因此,内心矛盾重重。
到了高中阶段,这种内心矛盾冲突更加强烈,每天独来独往十分痛苦。到了高三几乎不怎么去上课,自己在家看书还能看下去,一到学校就心烦意乱看不下去书,由于过去学习基础好,所以考大学时没有落榜,考上专科。入大学以后,又产生一种自卑感,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怕同学耻笑,有时不敢去上课,不敢与同学往来,怕与别人的视线相对说自己不正经。
来询者的成长环境和早期经历:
来询者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某大学的教授,属于事业型的人,一心只想教学、科研、实验,对工作认真负责,耐心地教育和辅导学生,可是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少过问,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关心,孩子的心里话不能对父母说。她有一个弟弟,比她小四岁,在高中读书,每天早走晚归,学习到深夜,姐弟之间也很少有时间在一起谈话。
来询者的父母不注重管理家务,家里非常乱。自己不讲究吃穿,对孩子也不关心,让孩子捡父母在60-70年代的旧衣服穿,但没能同时作细致的工作,使孩子不理解这样做的原因,甚至感到在群体中总不如别人,在男同学面前没有吸引力。有一次考试时,一位男同学问她一道题怎么答,她很高兴的告诉那位同学,后来被监考老师发现,并说:“有些同学眉来眼去地干什么!”来询者听言十分害怕,回家后反复照镜子,总感到自己眼神不正常,不敢和别人对视,总怕别人说她不正经。
第三篇:心理学案例
求治者是一名高三男孩。他有一位好友,从初一至今都在一个班,初中时关系很好,高一后两人关系开始冷淡起来,他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以前。而且在这时他觉得好友总在打击他。比如,当他专心学习时,好友时常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议论“专靠勤奋死念书在高中已不顶用了,并不羡慕靠死念书拼出的几分成绩。”之类的话。他认为,这些议论是针对他、打击他。之后,他们的关系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他们的座位离得很近,这使他更在乎好友,总觉得在受好友的影响,这个包袱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来者不知该如何扔掉这个包袱。另外,来者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上台讲演易脸红,声音颤抖;又如晚上迟睡,第二天早晨总在想:“糟了,今天的学习效率又低了。”他总在担心失眠会影响身体。但是越想越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2.分析和诊断
这位男孩是一名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点是行为畏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对付,主要表现特征是: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②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③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回避;④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避不回答问题;⑤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⑥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陷入痛苦,很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被人讥讽,过分担心自己的情绪状况,常因此显得焦虑不安。
心理学家认为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由于自卑感引起,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①自我认知不足过于低估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了自己。②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③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3.治疗与建议
(1)求治者要消除自卑心理,要善于肯定自己,不要因为好友的指责就低估了自己,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增强自信心。
(2)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
(3)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多给自己创造一些机会在公共场合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多与周围的人沟通聊天。
(4)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通过体力上的劳动减轻精神压力。
(5)求治者可以尝试改变一下学习方法,以一颗平和的心面对学习。不要跟别人比,只要跟自己以前的学习成绩比,稍有进步就要鼓励自己。
(6)不要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好友身上,可以请老师帮助调换一下座位,使自己的精力更加集中在学习上;或者找好友谈一谈,也许一切误会便会消除。
(7)在上台演讲之前要充分地做好准备,多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多锻炼几次就好了。最后,要使自己的精神适当放松一下,比如去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听听音乐,看看杂志,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放下学习包袱,失眠的症状将会有所缓解。
第四篇:心理学案例
第九组
组长:曹雨琦
组员:张露
罗燕
莫凯丽
一·基本情况
姓名:张同学,性 格:寡言少语,性别:男,年龄:10岁,父母工作:务农,成绩:中下。
二、背景资料:
学生心理异常的类型有很多种,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但要切记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学生,都别忘了: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细心、恒心。
张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受到父母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张同学的父母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张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张同学害怕父母,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张同学不想妈妈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父母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张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在心理上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张同学由于被父母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张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父母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社会舆论的评头品足、说长论短,都增加了张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张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张同学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张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此羞耻感和屈辱感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
四、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张同学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张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张同学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张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张同学的交谈过程中,张同学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张同学与父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一月后得到解决。为帮助张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张同学的外婆家进行家访,了解到张同学在她们眼中是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张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可又怕妈妈会阻止他会骂他,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为此,我找了张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张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张同学的父母确实如王同学所述,在张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作为张同学的父母却仍将此事时刻挂在嘴边。
我想要解决张同学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父母的眼中他还是受父母疼爱的孩子。于是,我又去了张同学的家,这是一个非常淳朴的家。张同学的父母说他不爱玩,较深沉,老喜欢独自一人。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点失意。我与他们谈了张同学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张同学父母说他们不知道张同学有这些想法,有时在邻居面前也骂他,可能是因为是男孩不要紧,太不顾及他的感受。他们保证以后不再拿旧事来伤害张同学的自尊心。他们说他们是爱张同学的。这样,通过家访,得到了张同学父母的积极配合,使张同学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张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张同学的自卑心理,我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一、三的常规检查由他来任小组长,带领其他同学检查。张同学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下水平,关键是张同学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张同学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自己最烦恼的事?”时,张同学第一个举手,当着30位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张同学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他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原来是我想的太多了。”经过这次活动,张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他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五、反思:
升入了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渴望跟成人一样,不受太多的约束。这种成长的烦恼是他们从儿童期到少年期的正常心理反应。然而他们毕竟是孩子,不具备把握自己的能力,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差,常犯这样那样的错,与家长的矛盾大,因此会陷入苦恼、孤独和痛苦之中。针对这种情况后,我校以各班班主任为组织专门开设了“阳光心语室”,找这些渴望长大而常出“乱子”的孩子对话、沟通,引导。
就读我校四年级的学生黄晓梁同学,他是一名外地生,父母主要经营一家超市,他家距离学校约十公里路程,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他的父母每天给他三十元或五十元不等的零花钱,让他自己解决搭车和午餐问题,渐渐地这位同学就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把剩余的零花钱拿去上网或者指使其他同学替他跑腿,假如有同学不愿意,他就会放话说:“要是有谁敢不听我的话,我就拿钱请初中生过来揍你。”只要有同学说话稍微不中听,就要欠揍。
最近一次,黄晓梁同学与三个三年级女生在放学路上发生口角,黄召集三个人马教训那三个女生,其中有一个女生被踹重腰部,顿时疼得弯下腰,另一个则书包被扔到抽水沟里,还剩下的一个也不能幸免,头发被揪紧还掉了一撮。
针对这一案例,我们“阳光心语室”的人员立刻组织起来,与这些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除了和学生面对面谈心外,还用写信、上网聊天、打电话等形式与孩子沟通。心育组的黄珍老师最受学生拥戴,她每天都收到多封学生信件,她怀着一颗高尚的爱心和无私的责任心一一认真写回信。在她的耐心帮助下,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关心、善待他人,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处理问题,学会以平常心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人与事,解决了来自学生心中的烦恼和困惑,达到自我实现。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认识到:通过健康有益的沟通、对话等形式,可以帮助孩子解决来自学习、交友、生活、身体、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烦恼和痛苦。从中我们也意识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始终有一片圣洁的天空,那就是爱的天宇,爱他人,爱自己,爱是力量的源泉,爱是精神的支柱。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有“爱的话语”回荡,那将是快乐的、幸福的。只要以快乐的心情去学习,以负责的态度去思考,以坚强的毅力去挑战困难,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他人,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就会健康、幸福地成长,成功就属于自己。
我们心理健康活动小组为全体学生架设起一座通向美好未来的阳光心桥:“阳光心桥”是阳光使者的心桥,是希望的心桥,是关注生命健康成长的心桥,是无私奉献的心桥,是阳光明媚、充满朝气的心桥。在“构建多渠道教育网络,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课题实践中,我们始终以人为本,面向未来。我们确信:在我们课题组老师充满热情、富有理智、勇于实践、不断学习的作用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有更加可喜的成果。每一个可爱的生命会因拥有健康心身而茁壮地成长,共享灿烂阳光,直抵阳光彼岸!
第五篇:心理学教学案例(齐玲玲)
心理学教学案例
咸阳市武功县五七〇二小学
齐玲玲
心理学课是心理学教师的必修课,为了更好地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增强心理学课的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我在心理学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教学案例一:瞎子眼中的太阳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篇文章——《日喻》,内容是这样的:一个生来就双目失明的瞎子,不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很想认识太阳的样子。一次,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是圆的,象一个铜盘。”说着敲了敲铜盘。瞎子点点头,表示明白了。过了几天,忽然远处传来了“当,当,当”的声音,瞎子高兴地叫道:“啊,太阳出来了!”有人纠正他:“不对,这是敲钟的响声。太阳是很亮的,比蜡烛还要亮得多呢。”说时,让他摸了摸蜡烛。他又点点头,以为这次总算清楚了。又过了几天,瞎子摸到了一枝竹笛,不禁惊喜地高叫:“啊呦,这是太阳呀!”人们几次把太阳的形状告诉他,可是他到底也没有认识太阳。这是为什么呢?
结论:天生盲人不具备产生视觉的生理机制。脑和神经系统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即天生盲人不会有视觉表象。
教学案例二:孝子的秘密
在唐代流传着一个关于“孝子”的故事:东海某地有一个名叫郭纯的人,死了母亲。因为他极其孝顺母亲,哭得十分悲伤,很多人都随着他的哭声而落泪。而且据说他哭的时候,总有大群的野鸟飞到
他家里来。人们传说这是郭纯的孝心感动了老天爷,连鸟雀也和他一起悲哀呢!这件事后来被官府知道了,就派人调查是否属实,结果一点不差。于是官府就给他挂匾,颂扬他的德行。后来有人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他每次哭时,总要撒出很多食喂鸟,大群的鸟就要争食。久而久之,飞鸟只要听到哭声就来争食。
结论:飞鸟形成了条件反射。食物是无条件信号,哭声是条件信号。
教学案例三:如何成功——与众不同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的时候经过了一个工地,看到一个老板模样的人正在指挥盖一幢摩天大楼。卡耐基走上前问:“我长大以后怎么才能成为象您一样的人呢?”“第一要勤奋”“这我早知道,第二呢?”“买件红衣服穿。”“这与成功有关系吗?”“有啊,你看他们都穿着清一色的蓝色衣服(指着工人),所以我一个都不认识,你看那个穿红衣服的,就因为他穿得与旁人不同,这才引起我的注意,我就认识了他,发现了他的才能,过几天我会安排他一个职位。”
结论: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教学案例四:母女滑雪遇雪崩
一对母女去雪山滑雪,租滑板时,工作人员曾劝这对母女将她们一身白衣服换下,但母女俩并未听从,不幸降临了,他们遇到了雪崩,母女俩艰难地走着,飞机几次从它们头顶飞过,但母女俩无论怎么挥手都无济于事,这时她们才后悔没听工作人员的劝阻。最后,母女俩
累的倒下了,看着女儿昏昏欲睡,母亲知道是该作出决定的时候了,女儿醒后发现自己睡在医院,着急地找着母亲,医护人员含泪告诉她,母亲为了救她,割破了手腕,在雪地上写下了SOS。
结论:对比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教学案例五:美国神童塞达斯——人造天才的悲哀
美国神童塞达斯六个月会人英文字母,两岁能看懂中学课本,四岁就已经发表了三篇五百字的文章,六岁在生日的晚会上又写出一篇解剖学论文,十二岁破格进入哈佛大学,然而十四岁却患精神病住院治疗,二十一岁哈佛毕业却成了商店一名普通职员。塞达斯的父亲原为哈佛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他认为人的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可以训练的。于是,他就在准备在塞达斯身上做实验。当塞达斯一出生,他就在床的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不断地发出读音;接着他又用教科书代替了玩具。于是,塞达斯从小就被各种几何、地理和多种语言所包围,所以,他整个婴幼儿时期就成了他独自读书的时期。
结论:适度的早期教育可以开发人的潜能,否则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教学案例六:鱼牛的故事
一天,青蛙跳到岸上,看到了一个庞然大物——一头奶牛,青蛙仔细观察了很久。回到池塘以后,小鱼儿问:“你到外面看到了什么?”青蛙想到了奶牛,于是详细地向小鱼描述了一番,小鱼认真地听了以后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拿出纸和笔,画出了它心中的“牛”。
结论:经验在知觉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案例七:机智与反应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结论:性格类型的多样性,性格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
教学案例八:迟延满足效应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
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结论: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辨析、总结:
1、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有意后注意是最容易形成的注意。
2、遗忘就是所识记的信息的完全丧失。
3、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它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动机越强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4、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基本上是匀速直线前进的。
5、竞赛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应尽量少搞竞赛。
6、教学反思即教学活动后对经验的总结。
7、敏感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8、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9、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