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心理学》教学案例集
《学前心理学》教学案例集
案例1。自闭症儿童
有一个7岁男孩威威,不喜欢说话,课堂上课时,他独自一人在教师外走动,游戏时常单独,经常小朋友欺负他的时候,他只是哭泣但不告诉老师或其他人,怀疑有自闭倾向。他有一特点,喜欢在安静的课堂突然大声读新闻,广告内容,普通话很标准,记忆力很好。
教育方法:
上课时叫保育员在他的身边,以同伴的身份和他交流,经常和他说话。
效果:上课时能够安静坐好听课,不会突然大声宣扬,和同伴有很好的交流,有不开心的事情也会告诉老师。
点评:
老师的教育方法能够让孩子做的更好,他就是成功的,我认为孩子的自闭行为有以下因素导致形成:
1.与神经类型和遗传有关,还有后天的教养方式不当,父母过分关心孩子,把孩子关在家里,缺少同伴交往,导致物质丰富但是精神的缺乏,孩子内心的孤独内向,不合群。
2.有时缺乏大人和老师的关注,在与同伴交往时受挫,交往能力低下,导致胆小,自卑,缺乏与人交流的勇气。
对策:.成人要帮助儿童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受欢迎的儿童有安全感,被排斥的儿童有孤独感和自卑,帮助孩子交上朋友,鼓励儿童自动把玩具借人玩,有好吃的与人分享,儿童与人建立了和谐关系,形成谦让互动礼貌的习惯。儿童在交往中有良好的感情体验,继而产生与他人交往的强烈愿望。
2.成人指导孩子的交往,很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孩子能够很好地与他人交流,交往的方式有语言和非语言,语言的交往能力是广泛深入进行社交的前提。家长应该强化孩子的语言交往功能,学会常用的语言交往,提高社交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象案例中的孩子普通话很好,喜欢阅读,本身就有很好的语言发展能力基础,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因势利导,那么孩子的交往能力就会提高。大人们要不厌其烦的鼓励儿童开口说话,消除儿童怕交往的语言障碍,是儿童大胆交往。
案例2。幼儿妒忌心理
实录
(一):今天上午是美术活动,主要是涂色练习,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涂色要领:“上下上下,左右左右,不能出线!”晴晴喜欢东张西望,画得较慢,坐在其前面的祝雅早早地涂好了,祝雅高兴的把画拿给我看,上下坐位的时候不小心碰了晴晴的手臂,晴晴马上哭起来:“你为什么撞我?”祝雅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晴晴不听,噘着嘴告诉我:“赵老师,祝雅推我的手,我画错了。”一副很难过的样子。很快到了评价小朋友作品的
23自我封闭
尚杨今年5岁,是从小托班直接上的中班,他大大的眼睛,胖乎乎的小脸,是一个惹人喜爱的小男孩,每一个见到他的人都忍不住会去逗逗他,但是,一会儿人们就会失望的走开。尚扶扬有点“自以为是”,他不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对别人的话从来都是“听而不闻”,不看不睬不反映,对老师及小朋友的问话不予理会,双眼无神地对着一个地方发呆,沉默寡言,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咬手指头
尚杨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也许说别的小朋友不喜欢和他一起玩更准确。每次区域活动,小朋友们都兴高采烈的到自己喜欢的区角去玩,而他自己呆在属于自己的角落里,一言不发,咬着他的手指头。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在自己喜欢的玩具前尽情的玩耍,只有他一个人站着或是坐在一个地方咬他的手指头,这好象成了他的一种习惯。他对所有的东西好象都不感兴趣,也没有想着去玩一会的欲望,只是呆在自己的世界里。
案例6。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
李某某,男,今年6岁,学前班学生。父亲在政府部门工作,母亲是一个中学老师。该幼儿平时比较积极大胆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喜欢动手操作,唯一的缺点就是脾气暴躁,有时会无缘无故大发脾气,很吓人。有一次上课,老师发现他与同桌的小女孩眼泪汪汪的,就问:“某某,怎么了?”他说他刚才抢她的东西。老师就说:“李某某,你怎么能„„”话还没说完,他站起来把桌子掀过一边去,并说幼儿园不好玩,要回家,大吵大闹起来,老师也拿他没办法,最后请来他妈妈,妈妈把他领回家,经过个中午教育,下午来园后他就自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道歉。据他妈妈反映,他从小就脾气爆燥,有时大人也敢打,但爸、妈都不是这种性格,也许是他妈妈怀孕时家里发生不愉快的事,一直心情不好的缘故。也不知道该如何才能把他这种脾气改正过来。
案例7。幼儿基本信息
明明,男,4岁
从小班下学期开始,喜欢随意下位,自控能力较差,喜欢与班上此类型的幼儿调打,老师说的话往往不听,喜欢对着干,如果老师因此批评了他,他会在任何时候以大声尖叫,或是怪声来进行反抗。例如,在吃饭时,需安静进餐,如果老师此时提醒他不能讲话,等你走到其它组时,你将听到尖叫声,明明小朋友还喜欢在任何时候随意拍打小朋友,每天都会有很多小朋友告他的状,还喜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
措施:与此幼儿交流,跟他讲道理,与他妈妈交谈,询问他在家里的表现,有时对他的态度也挺严厉的,跟此幼儿一同游戏,并询问他最近是不是不开心,为什么?能干时表扬他。
案例8。幼儿基本信息:
伟伟,男,5岁
从入学起到现在都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他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自控能力较差、喜欢打小朋友、抢东西、看到东西就拿、越是有家长在就越调皮,不听老师的叫唤,也不喜欢老师表扬、喜欢帮老师做事情,大家都在休息,一分钟不到他就开始想办法怎么去欺负小朋友,每几分钟就会有小朋友告诉我他打人,抢东西等等。批评来说对他没有影响,还会很得意,还会欺负新来的老师,脾气爆燥。
措施:跟幼儿沟通,让他知道打人、拿东西是不正确的行为,多表扬他,让他觉得老师在关心他、注意他,在玩游戏时尽量找一些工作让他做,比如当小裁判、帮老师拿东西呀,休息时让他当小老师看谁没有休息。经常跟他聊天,问问他喜欢什么,长大要干什么,当他犯错误时严厉的批评他,然后再改变态度亲近的和他讲道理。结果:成效不大,当时有效的,不过几分钟后又是一样了,全园没有一个老师不头痛的。
案例9。“龙峥组合瓦解。”
龙龙力大,声高、能言擅辩,爱捣乱;峥峥身高体壮,吃饭胃口大,运动最勇猛,自由活动声最高。和我班的龙龙组成“龙峥组合 ”,哪里就有他们,哪里有纷争。小朋友怕他们,家长烦他们,居然成了班级“明星”,常挂在同伴嘴边,常围在老师身边。
在一次集体舞教学中,我发现龙龙和峥峥都喜欢跳舞,尤其是峥峥。能听着我的指挥遵守舞蹈课的常规,而且认真学动作,积极地在同伴面前表演。在表演小孔雀的时候,表现出柔的情感和美的姿态,与同伴合作交流时突现出本质的友善。我好惊喜,认认真真的表扬了他们,告诉他们:“孔雀妈妈喜欢所有的小孔雀,不管他们跳得舞蹈怎么样,只要他们认真学,和其他小孔雀团结,友好交往,都是可爱的小孔雀。舞蹈可以让小朋友变得美丽变得可爱。”慢慢地,慢慢地,他们从喜欢舞蹈到喜欢其他的集体活动,龙龙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擅自离开了,峥峥能专心听讲15—20分钟了,还当上了“小班长”。,爱惹事生非的“龙峥组合”终于瓦解。
案例10。“睿杰说话了”
打从我接中一班到现在,很少听到睿杰说话,沉默几乎是他的代言。午睡时尿床了不吭声,吃饭呕吐也不说,什么事都由同伴或者家长包办。在《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一书中,一位教育家这样说道:“内向不是一个错误,只不过内向的孩子不太合群,显得不那么热情而已”。如果把他孤立或排斥在外,无意中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老师,必须接受内向的性格。如果遇到一个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就一定要接受这个事实,一定要让他
到睡房午睡,只能在教室午睡,乐乐渐渐拒绝上幼儿园,乐乐的妈妈对儿子的现状很担心,在和老师交谈并达成一致后,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幼儿园当班,观察后发现乐乐在家里和幼儿园判若两人,上课的时候会突然握紧拳头,尖叫,早操时候动来动去的,吃饭时候吃得慢、着急,被说两句就哭了,睡觉时候要安抚很长时间。
案例13。新生入园懒惰心理
季程好小朋友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刚开学时,她还很嫩,很爱哭,因此,我们特别宠她,特别照顾她。连脱裤、穿裤都是在我们的帮助下完成。一连过了两个月,我们认为孩子们有能力自己穿裤脱裤了,不过就季程好小朋友还是很习惯的一直对我们说:“老师,我要小便。”我常说:“好的,你自己脱裤子吧,季程好现在长大了,可以自己脱裤子了,对吗?”可是她把我们的话当作耳边风,还是一直站在那里,一直这样等着,希望老师能帮他脱裤子。不过最后看她还是站着不动,我们还是无可奈何的给她脱了。
就这样几次以后,她用同样的招术得到了我们的帮助,这样下去一定会形成孩子极大的依赖性。并不是为她好,而是害了她。因此,我们两位老师商量了下,最后干脆硬下心来,谁都不帮她。虽然有几次她还是无可奈何的自己脱裤子、穿裤子,但是后来发生一件让我们都意想不到的事情。结果,她干脆不告诉老师要尿尿了,直接尿在裤子上。从那以后,她也经常被她奶奶批评。她奶奶也经常跟我们说:“老师,请你们帮她脱裤子吧,她穿的多,脱不掉的。”当时我的心真的一阵冰凉。
要想改变这个孩子,我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还是要慢慢的来,让她逐步接受老师的要求才是最理智的方法。最后,我们即满足了她的要求,又提出新要求,我们帮她脱外面比较厚的裤子,她自己脱里面的裤子。同时在她成功后进行表扬,她也在老师的表扬下逐渐喜欢自己穿脱裤子了,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季程好有飞速进步时,我也找了她奶奶进行了交流沟通,希望能进一步得到她的帮助,告诉她在家里也要给予季程好自理的机会,并加以表扬,使她感觉家里跟幼儿园里都感觉她很能干,体验自理的乐趣。
案例14。幼儿轻度自闭症案例
插入大班时家长介绍自己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希望老师多关照。当时,浩天哭着要回家,我们认为是环境陌生的原故,很正常,可一天活动下来,发现浩天各方面发展都比同龄的孩子落后,特别是语言表达只有3岁孩子的水平,只能用单词句、电报句,老师、幼儿都无法跟他沟通;小朋友们在上课,浩天自得其乐,手舞足蹈;思维有某种定向趋势,如饮水必须烧着开水,谁要是关掉,那他一定要去打开;不到午睡时间,浩天是决不肯到午睡室里去的;再有浩天对环境的适应特别差,不愿离开教室,到操场上做操都哭着要回教室,别说到社区散步了,但浩天基本生活能力还是具备的,如能处理大小便,分清自己的生活用品,会自己吃饭,仪表整洁等。
上插满鲜花的花瓶碰翻在地,摔破了.看着流了一地的水和满地的花朵,罗兰首先先尖叫声喊起来;“不是我干的,不是我!”
“我,我,我„„也不是!我„„”里卡多在涨红了脸,也一劲表白不是他碰翻的.妈妈闻声跑过,罗兰很快解释不是她碰翻的花瓶,可里卡多依然“我„我„我„”地说不清楚,急的他紧皱眉头,满脸通红.“不要着急,漫漫说,里卡多,我知道不是你打翻的花瓶,也许谁不小心„”妈妈耐心的劝慰里卡多,他似乎的到一些解脱,使劲的点头.里卡多是妈妈的独生子,虽然5岁了,可说话总是结结巴巴,比不上3岁半的罗兰.平静时他说话总是拖长音节,可每当碰到紧张.激动或者害怕的情况时,就反复重复的某个词,尤其总是在说“我“这个词时受阻,因为说话不流畅,里卡多在幼儿园里也很少与小朋友们交流,现在妈妈有意识的训练里卡多改变口吃的习惯.每当里卡多说话的时结结巴巴时,妈妈总是努力让他平静下来,引导他漫漫说话.妈妈从不嘲笑里卡多,也不会训斥他,尽量从各方面关心他,里卡多不愿在人多的场合说话,妈妈也从不勉强他,而是集中精神帮助里卡多树立信心,耐心的听他讲话,提醒他漫漫说.每当里卡多流利的说出一句话时,妈妈就会表扬他,这样坚持下去,里卡多的口吃现象一天天减轻了。
案例17。异食癖
5岁的巴比特一出生就是母乳喂养,14个月时断乳,同时学会走路,当时的巴比特非常好奇,一边学着走路,一边东张西望,偶尔捡起路边的土快或纸屑往嘴里塞.父母一看见就厉声呵斥,结果父母越是粗暴禁止,巴比特对吃土快纸屑就越感兴趣.严重时,不论什么,只要是能吞到肚子里的东西都要吃,如棉球.线头.纸屑.海绵等.进两年来基本固定下来,只吃纸屑和棉球,其他的就不吃了,同时巴比特还不喜欢吃青菜,但对蛋黄比较偏爱.医生在对巴比特进行治疗时,很亲切的告诉他;“吃纸屑和棉球对身体不好,会生病的.如果你以后每天都不再吃纸屑和棉球,妈妈每天都可以给你一个好吃的蛋黄.”在治疗期间,医生尽量少让巴比特接触纸屑和棉球,如果看到他偶尔吃,也不公开责备他.但当他看到纸屑和棉球没有立即吃时,就马上奖励和表扬他,并给他喜欢吃的蛋黄.经过一段时间后,巴比特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善,吃棉球和纸屑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在这个基础上,医生对巴比特提出了稍高一些的要求,如果他能够坚持1周不吃,妈妈可以给他1美元,积攒起来可以去买一支自己喜欢的小手枪.这个时期,医生偶尔有意识的让巴比特接触纸屑和棉球,观察他的反应,并进行相应的指导,用这种方法进行下去,几次治疗后巴比特就已经基本上消除了异食行为,恢复了健康状态.并且半年后再复查,巴比特也没有再复发异食行为。
案例18。幼儿入园焦虑案例
①:来园时,桐桐小朋友还没走进教室,就哇哇大哭起来,老师从他爸爸手里接过他的小手,他没有反抗,但是还是哭着,当他爸爸离开后,他赶紧跑到后窗口,一边哭一边说:“我在这里看我爸爸,爸爸从这里走过的。”
分析:
其实,那里根本看不到他爸爸的。但是,孩子就这么幻想着期待着。我没有破灭孩子的希望,对他说:“你可以在这里看爸爸的,但是你不能哭,你哭的话老师就不让你看。”他听了我的话,果然降低了哭声,但是还是会断断续续传来:“我爸爸等会来接我吗?”的哭声。我就对着他点点头,他也能很快的明白。等他情绪稍微稳定后,我就去开导他:“现在爸爸肯定在上班了,你看不到了,我们先玩游戏吧,等爸爸下班了,老师再让你看,好吗?”他很信任我,点点头,期待着爸爸下班的那一刻,暂时平息了他的哭闹。
②:君君小朋友在爸爸的牵领下,来到了教室,他一脸的迷茫,爸爸看到老师,放下手转身就走了。他没有一点哭闹的表现,当他爸爸离开后,他就原地蹲下来,低着头双手捂着脸,把小脸深深的埋藏。
分析:
这是一个特别胆小而内向的男孩,他不喜欢大声的宣泄,而是选择抗拒和沉默。当我走过去想把他抱起来,他劲很大,硬是不肯抬头看。我再想用力把他硬抱起时,他发出很小的哽咽声。我想,此时我想做的安慰对他来说是没用的,反而增强了他的抗拒心理。我想还是让他冷静些吧。于是,我尊重了他的意愿,就任他蹲在那里。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一个姿势,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再过去,我说:“君君,这样小脚会很酸的,来坐这里吧。”我边说边轻轻地拉起他的手,他见我也没有多大敌意,而且估计小脚也酸了。他就那样很温顺的顺从了,坐到了座位上。
③:阿彪不再孤单了
阿彪,男,6岁。有一个姐姐,大班孩子,父母做生意。
6岁的阿彪是刚刚转到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相对于同龄儿童来说确有不少特别之处,如:个子矮小,性格怪异,无缘无故打人,抢玩具,欺负同伴,常搞破坏,脾气暴躁等等。因此成了小朋友们的被告。在集体活动中,阿彪常会在座位上吵闹,打断老师的话,对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班里另外一些家长为了不使孩子吃亏,就让自己的孩子不要跟阿彪学坏了,为此,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游戏,从此阿彪总是躲在角落很孤单。
案例19。攻击性行为
某中班男孩(化名鑫鑫),在班级里表现了强烈的攻击行为。具体表现如下:散乱的,无目的的乱发脾气争夺玩具,咬人,踢打同伴自残行为 对年轻老师的欺负,不听从指导
其中,可能原因有:报复还击;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游戏纠纷;或许他人的物品;争夺空间等。
影响攻击的因素很多,在这里针对外部因素的直接导致攻击外部因素以及对攻击有影响的背景因素进行分析。
一 直接外因。
1、挫折 有段时间鑫鑫受冷落,轻视,情绪易激动,喜欢惹是生非来吸引同伴和老师的注意,对同伴进行攻击。这是孩子吸引旁人注意的方法。
2、挑衅 鑫鑫是个调皮的孩子,犯错误时,难勉会受到同伴的轻视或瞧不起,而伤害自尊,尤其是和他在生日,个头相当的男孩面前,有了敌意性偏见,从而进行报复,主要针对某些同伴实施攻击行为。
1、家庭环境冲突等问题。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婚姻冲突及家庭暴力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充满暴力攻击的婚姻冲突为儿童提供了一系列的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儿童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及其后果,获得了人际交往的知识和不恰当的攻击解决策略。在社会学习过程中,父母在冲突中的行为和后果间接强化了儿童的错误观念:攻击行为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可行行为,从而导致了儿童的攻击行为。
其一,鑫鑫的父亲是巡警,母亲是医生。家长的性格冲突造成对孩子的影响。父亲容易实施暴力,母亲懦弱,父亲的言谈举止对鑫鑫很大,依靠暴力二得逞。
其二,家庭环境氛围,经常产生冲突,容易使孩子心烦意躁。
其三,父亲的遗传因素
其四,母亲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无原则的爱。
其五,鑫鑫日常接触到的同伴,往往是父亲同事的哥哥,从而产生了暴力的负面影响。
2、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通过观看电影或电视上的暴力行为,即使是年幼的儿童也会习得攻击他人的种种方式。
鑫鑫家里有很多《奥特曼》的日本电影,里边有很多血型的剧情,再没有合适的引导的话,的确影响了孩子的生活,同时,在游戏上,和同伴哥哥们玩得游戏,和喜惹事爱打架的同伴一起也会学会一些攻击行为。
一个不到6岁的小男孩,在幼儿园中表现得十分“调皮”,他常常趁老师不注意,打这个小朋友一拳,踢那个小朋友一脚,有时还故意将玩具弄坏。特别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经常以折磨小动物来取乐,抓住小蚂蚁或是蚂蚱,他总是将这些小动物的脚一只一只扯掉,然后看它们爬不动、跳不起的样子。因此,班上的小朋友都不喜欢他,不愿意跟他玩。
从现象上看,这是心理健康的问题,但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却是一个性格上的问题。这种问题影响的不仅是幼儿时期,而且会延续到成人时期。
2长在园的时间加长,幼儿依赖性更强。
案例23。爱哭的孩子
我班杨雯卉小朋友入园后哭闹反映剧烈,每次这样我就会花费所有的时间去爱抚哭泣的她,反复哄劝“别哭了,别哭了,妈妈一会儿就来了,好宝宝,乖„„”。但我一味的哄劝往往强化了幼儿的感受,越哄越哭的现象时有发生。
分析:
对于杨雯卉哭闹不停,完全听不进劝得情况,我常常会采取以下办法: 1.“冷处理”的方式:即不搭理她,让孩子独处一会,达到终止哭泣的目 的。有时候教师的一味劝阻往往回加深孩子的反抗情绪,使孩子一直处于哭泣的状态不能自拔。对孩子要适当的冷处理。
2.转移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有容易转移的特性。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从
关注孩子的需要,创造兴趣点出发,转移她的注意力。如:用她喜欢的玩具转移她的注意力,再适时的跟她拉拉家常,聊聊天。慢慢的,她就停止了哭泣,渐渐适应了集体生活。
案例24。环境的适应
林润峰小朋友是我园小托班上升的孩子,头两天入园的时候,他总是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往小托班的方向走,不肯进我们的新教室。
分析:
孩子对陌生的环境会产生一定的排斥、恐惧心理,这时候如果硬拉孩子进来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反效果。我对此采取的方法是:将孩子带到原来的班级看一看。结果他在进了托班之后发现,老师没变而小伙伴却都不认识了,熟悉的环境也变的陌生起来。这时再将他带到我们现在的班级,他又发现这里有他认识的小伙伴,孩子们很快就打闹在一起了,情绪也好转了。
案例25。胆小的王宇
我班王宇小朋友年龄小、胆子小,又尿频。当他想小便时,小脸就憋的通红,也不吱声。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该幼儿就会尿裤子。这种情况,我总是频繁的提醒孩子是否小便,但是我每次善意的提醒示得他更紧张,结果还是常常尿裤子。
分析:
对于胆小而经常尿裤子的王宇小朋友,一开始我老是频繁的提醒他是否小便,忽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则不能解决该他胆怯、不会表达自己需求的问题根本。教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是交往技能的重要方面。我对他说:该说话的时候要讲话,有事情要大胆地告诉老师。然后直接教他,一句一句地让大声地、大胆地、连贯地说“老师,我想上小(大)便”寻求帮助用语。通过反复模拟练习,使孩子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现在尿裤子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案例26。无心的冷落
殷智怡小朋友入园的时候兴致很高,第二天还发自内心的对妈妈说:老师真好!我喜欢幼儿园。第三天一进教室门,却哭了起来。原来因为又有个哭的厉害的小妹妹,老师相对来讲“冷落”了她,她就不情愿上幼儿园了。
分析:
这类情况的发生使我意识到:在关注情绪比较严重的幼儿时也不能忽视了其他的孩子,针对个别的特殊情况时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对此,我在明确让幼儿认识到老师同样喜欢她的同时,充分利用该幼儿的长处,让她去安抚其他有哭闹情绪的孩子,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孩子自身也得到了肯定。
反思:
新生入园产生强大的心理、生理压力长久考验着教师的耐心、毅力,生怕冷落了每一个幼儿。刚开始压力是很大,但是现在很惊喜地发现大部分的幼儿适应了集体生活,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案例27。内向的君君
君君小朋友在爸爸的牵领下,来到了教室,他一脸的迷茫,爸爸看到老师,放下手转身就走了。他没有一点哭闹的表现,当他爸爸离开后,他就原地蹲下来,低着头双手捂着脸,把小脸深深的埋藏。
分析:这是一个特别胆小而内向的男孩,他不喜欢大声的宣泄,而是选择抗拒和沉默。当我走过去想把他抱起来,他劲很大,硬是不肯抬头看。我再想用力把他硬抱起时,他发出很小的哽咽声。我想,此时我想做的安慰对他来说是没用的,反而增强了他的抗拒心理。我想还是让他冷静些吧。于是,我尊重了他的意愿,就任他蹲在那里。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一个姿势,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再过去,我说:“君君,这样小脚会很酸的,来坐这里吧。”我边说边轻轻地拉起他的手,他见我也没有多大敌意,而且估计小脚也酸了。他就那样很温顺的顺从了,坐到了座位上。
案例28。爱哭闹的孩子
还没见到人影就先听到一阵大声的哭闹声,这准是我班的涵涵。一路上,妈妈是抱着她走来的。在教室门口,更是艰难的走过来,因为她胖胖的身体一直在扭动着,反抗着。当我从她妈妈怀里抱过她时,是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抱稳,她还是一个劲得蹿着小脚挥着小手,就是用最大的嗓门哭喊着,无论你怎么安慰怎么哄骗,她就是不睁眼看一下,不停顿哭喊。
案例29。如何对待幼儿的打架行为?
幼儿入园后,同伴交往成为幼儿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不时会发生争执或打架现象。如何对待幼儿的打架行为呢?
三个中班小朋友在玩开汽车的游戏。聪聪开着“汽车”把乐乐的“汽车”撞翻了。乐乐立刻大声对聪聪说:“不准撞我的汽车!”聪聪没有反应,他再次发动“袭击”。这时,乐乐对聪聪嚷道:“不准撞我的汽车!我要生气了!”聪聪还是不说话,他笑眯眯地招呼壮壮一起去撞。壮壮犹豫了一会儿,接受了聪聪的“邀请”。于是,聪聪和壮壮一起去撞乐乐的汽车。乐乐看到心爱的“汽车”被撞翻在地,气愤地拽过壮壮的胳膊,闭着眼睛就咬。
这时老师恰巧过来,看到这一情景,便大声阻止道:“乐乐,你在干什么?”乐乐听见后就松开壮壮,低下了头。老师生气地指着壮壮胳膊上的小牙印,训斥乐乐:“你看看,你看看你把人家咬的!”几秒钟的沉默后,老师接着说:“你怎么能咬人呢?”此时壮壮一言不发。老师又问:“怎么回事?你们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乐乐和壮壮都低着头,一声不吭。过了一会儿,老师又指着壮壮的伤痕对乐乐说:“你看看,你都把壮壮咬出血了。他爸爸妈妈看见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别的小朋友咬成这样,你爸爸妈妈是不是很心疼啊?”乐乐低着头嗫嚅着说:“是。”老师说:“这就对了。快对壮壮说„对不起‟。”乐乐绞着手,不说话。老师又要求说:“快向壮壮道歉,说„对不起‟!”乐乐停顿了几分钟后才抬起头对壮壮说:“对不起。”壮壮回答说:“没关系。”老师看到自己的要求被执行了,就温和地对乐乐说:“以后再也不许咬人了,听见了吗?”乐乐点点头。“好了,去玩吧!”
案例30。独生子的教育
小华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就被爸妈捧在手掌心,三岁大时每次妈妈带他出门跟其它小朋友玩,他都会打别的小朋友,妈妈只好跟在后面不断向别的妈妈道歉。妈妈讲了不知道多少遍,要小华不可以没有理由乱打别人,但小华就是不听,在外面也完全不会收敛“家中小霸王”的习惯。当小华年纪再大一点,就更不听话,妈妈一念他,他就顶嘴,有时甚至会怒骂爸爸妈妈,气得爸妈想送他去住校,来个眼不见为净,面对这种情况要怎么处理呢?
专家的叮咛:身教重于言教,不要提供太奢华的物质享受
对付骄纵、不听话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对他太好,特别是无理取闹时一定要制止。爸爸妈妈一定要立定原则,他要哭就任凭他哭,不可因为要求得一时安宁或者心疼哭闹就放松原则。另外,孩子骄纵、不听话可能跟教养方式不当或家里太富裕有关,全家大小都把孩子当作是小皇帝,凡事都顺着他的意思,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会完全以自己的意思为意思,不听话、娇纵。
事实上,孩子有很多时候都是要从“挫折”和“忍耐”中学习,才能慢慢成长的,因此对于骄纵、不听话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利用以下几个方式教育他:
1、身教重于言教: 很多妈妈自己也是很骄,有大小姐脾气、不会体贴别人,因此教出来的孩子也是一样骄纵、不听话。如果爸爸妈妈的态度和观念也是很骄纵的话,孩子点点滴滴的学习,久了就很难不骄纵。要孩子不骄纵、懂事听话,其实还是要爸爸妈妈以身作则,提供一个好榜样给孩子学习。
2、要让孩子学会忍耐:用日常生活来训练孩子忍耐,例如:孩子想要看首轮的电影,妈妈叫他忍耐,等着看二轮电影。想去西餐厅吃牛排,妈妈就在家煎牛排给他吃。这不是钱的问题,只是孩子必须从小学习节制和安排,而通过生活上小小的训练,将使他们的韧性增强。
3、不要提供太奢华的物质享受:曾经看过一位地产公司老板娘,家里有两个保姆,大人在打牌时,孩子就被保姆带着去最高档的大饭店吃中饭、晚饭,孩子看到长辈也不会问安,对很多事情都不耐烦,他把奢华享受视为理所当然,对同学的平凡生活感到不屑。
事实上,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没什么了不起,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是爸爸妈妈疼他、爱他,所以无保留的给他的,在未来他的人生仍然是要靠自己努力,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平白得来。
案例31。不要把独生子女宠上天
5岁的葳葳是家里的独生女,葳葳爸与葳崴妈都对这个唯一的女儿宠爱万分。有一次,葳葳爸妈带着葳葳去公园玩,到了中午葳葳除了要爸妈轮流喂她吃饭之外,还抱怨个不停。吃完饭在公园里散步,不小心绊了一下的葳葳还骂爸爸为什么没扶好她,葳葳爸啥也没说就任着她骂。会教出这样骄纵的孩子其实有部分原因是爸爸妈妈太过宠爱造成的,像吃饭时如果葳葳不想吃,就不让她吃,不用等着哄着就怕孩子饿着;在公园被绊倒而骂爸爸,爸爸或妈妈就应该要立即纠正她,告诉她:“爸爸并没有义务扶你,是你自己不小心跌倒的,爸爸扶你牵着,你应该要感谢,怎么可以再怒骂爸爸呢?”碰到这种状况,爸爸妈妈都应该及时纠正孩子,以免养成她怒骂爸爸妈妈的习惯,大了就更难改正,到时候也只能怨自己。
案例32。懒散、抗压性低
丹丹也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妈妈就精心的照顾他,因为怕他吃饼干洒了一地饼干屑,所以妈妈都把饼干剥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喂他,穿衣服、吹头发、买东西通通都由妈妈一手包办。久而久之丹丹变得很懒散,上学之后自己生活的空间都很脏乱,无论书桌、书包、房间都懒得整理;等到出社会工作,从小被妈妈照顾得无微不至的丹丹显得抗压性低,每一份工作经常做不超过一年,他抱怨爸爸妈妈、抱怨老板、抱怨同事、怨天怨地,而自己却只会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吃零食度过一天又一天。
专家的叮咛:
1、不要再当他的贴身丫环了
面对懒散、抗压性低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再为他做太多事,爸妈忍不住为他做好、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其实是害了他。为了疼爱孩子,妈妈们总是会忍不住帮他吹头发、拿好换洗衣物、将鱼刺骨头挑干净再给孩子吃等等,但长期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依赖爸爸妈妈,没有人帮他就只会埋怨。因此想要让孩子早日独立、戒除懒散,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自己那双忍不住的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事情。爸爸妈妈应该要了解,如果控制不了自己什么事情都要帮孩子做,孩子就永远学不会。
2、不要挡掉孩子的挫败
除了不要当孩子的贴身丫环,帮他做好原本应该属于孩子自己要做的事情,当爸爸妈妈的也不要经常挡掉孩子可能会受到的挫折。有些妈妈发现学校里的某位老师不喜欢她的孩子,就用特权转班或转学,这样做虽然完全保护了孩子,但是也让孩子失去了学习面对挑战、挫折的机会,“失败为成功之母”人在逆境中的学到的东西往往比顺境时多,如果爸爸妈妈挡掉了孩子的挫败,其实是剥夺他重要的学习机会。从小在太过顺利的环境中成长、抗压性低,到了成年时,孩子就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与成本去学习面对挫折与沮丧.
案例33。不想说话的倩倩
倩倩小朋友在刚进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几乎不说话,虽然她在家里话很多。一整天,她只是在向老师提要求时才说最简单的话,如:“我想尿尿。”但她似乎非常注意观察老师和别的小朋友,她看人的眼神非常专注,几乎是紧盯着对方,尤其注意观察老师的言行。她会记住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许多细节,回家后详细地复述给父母听。她告诉妈妈她害怕幼儿园,不想上幼儿园,她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想说话。
案例34。孩子特别粘人怎么办
我儿子今年24个月了,小家伙特别会粘人,特别是粘住我。只要我休息在家,他谁都不要,即使有时候和他爷爷奶奶玩得很开心,不出五分钟,他就会跑到我身边来,除非他们带他出去玩(强带的),玩开心了也就不粘我了。平时我要上班,早上7点钟左右起来时,他就会醒,拽着我的衣服或手臂不让我起来,嘴里还说:“妈妈不要上班班!”一边说一边嘴巴就会扁起来要哭了。我也经常告诉他,妈妈不上班宝宝就没有好东西吃,可是小家伙回答我说“爸爸上班赚票票,妈妈不要上班。”等我上班后,他其实在家玩得挺开心的。我现在比较担心,如果一直这样的话,到九月份他到托儿所去的话,又不知会闹成什么样了,请各位专家帮帮我好吗?
专家答:在这个年龄,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这种情况会好转。但是平时需要注意带孩子多与外人接触,鼓励他参与同龄孩子的活动。案例35。孩子为何不愿换衣服
我的女儿彤彤现在1岁10个多月了。大概两个月前开始送她上幼儿园了。现在她已经基本上度过了初上幼儿园时的焦虑情绪。虽然不愿意去幼儿园但是把她送到教室后她已经不哭了。但是自从上幼儿园开始,我发现她开始喜欢上了一件小棉袄,每天都要穿这件衣服,外面不让穿羽绒服,到了幼儿园她也不让老师给她穿罩衣,回家不能脱这件棉袄,睡觉还要抱着。这些天脾气还越来越大,只要关于这件棉袄的,发生不合她心意的事情,她就会大哭
8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该怎么办吧!”
“香蕉吃好,皮要丢到垃圾桶”“对,如果不丢到垃圾桶,小朋友踩到了会摔跤的!”“我们可以把香蕉皮做成东西!”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博博也心急地举起了手:“老师,香蕉皮可以做溜冰鞋!”“溜冰鞋!” 博博的回答引起了大家的争议,我马上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觉得可以么?”“不可以!”“可以!”是博博的声音。
“哦!现在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行不行!”“博博,你来试一试!”“好!”只见他轻轻地放上一只脚,接着又小心翼翼地把另一只脚放上去。“博博,试试看!”他小心地往前一移,脚下一滑重心后倾。我赶忙把他扶住,而脚下的香蕉皮已经被踩烂。我请博博过去用脚踩踩地板:“怎么样?” “粘粘的!”我又对小朋友们说:“刚才啊,博博想出了一个跟大家不一样的想法,说香蕉皮可以做溜冰鞋,很会动脑筋。可是到底行不行呢?刚才试过了,差点摔倒,所以可以么?”“不可以!” 博博也有点气馁地跟着说。“那么,我们正确地做法,应该把香蕉皮怎么样呢?请博博来告诉大家!”“应该放到垃圾桶里。”“不然会怎么样呢?”“人踩到会摔跤的!”“对!博博说得真好!大家都知道了么?”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事情的矛盾面,这也让我从感性上深刻理解新纲要的内涵。要注重赏识教育,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个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更要好好因人施教,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案例分析:仔细分析这件事的过程其实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现象:针对这一类特殊的幼儿应该怎么办?
我们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幼儿,容忍和尊重幼儿的差异,其中就包括幼儿各自不同的个性。像上面这个幼儿,他从小班开始就是倔强的个性,在家里更是“变本加厉”。针对这样的幼儿我们平常也采用过说教的方法,或许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幼儿:和他们讲道理,他们什么都懂,但错误还是照旧发生。因此,很显然直接讲道理的方法已经不适合用在他们的身上了,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那么我们就要尝试的方法来进行教育。这也体现了新纲要的要求,“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对不同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因人而法。如果在此之前我还是采用以往的方法:问是不是他做的?然后再给他讲道理,肯定会出现与同样的效果:否认——承认——表面口服——心不服——下次出现同样状况。这其实也是教育的一种失败。
于是,我在吸取了多次教训的基础上,改换了另外一种方式。首先,教师在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从一开始情绪的控制,到委婉的语调引导集体一起来讨论这件事情,再到大家一起实践,从而在对大家集体教育的过程中深刻的教育了孩子。这样不仅避免了直接点名批评的对幼儿造成的不好情绪,同时还通过表扬他的创造性给他一个良好的情绪准备,为后来接受正确的教育做好了准备。事实证明这样的处理是行之有效的。这也考验了教育临场处理的能力,及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也使我进一步体会到掌握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到“对症下药”的重要性,从而从质上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72829越感被打破时,常常无所适从,情绪低落,表现为非常任性。活动中争强好胜,喜欢听赞美的话,不容易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在集体活动中喜欢处领导地位,常常比较霸道,随心所欲。
案例53。聪明而固执的孩子
杨林宗今年6岁,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他2003年8月入园,2004年8月从原先的中班又转入到我们中四班,在我们这个大集体中生活了已近两年的时间。他喜欢读书、绘画,喜欢一个人独自、安静的活动,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合作游戏;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不爱劳动,而且对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还表现出嘲讽的意味;学习时有偷懒的行为,自己上课不专心听讲,然后做题时照搬别人的答案;在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非常固执。
案例54。撒谎的孩子
卡曼手里拿着一张美丽的画片,上面画的是令孩子们着迷的唐老鸭和米老鼠。“你喜欢吗?这是朱塔送给我的!”卡曼向邻居家小女孩炫耀。“我好喜欢!”小女孩很羡慕。“卡曼,真的是朱塔送给你的吗?”妈妈插嘴问道。卡曼眼中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慌。“不可以随便要别人的东西。”妈妈有意启发她,“好孩子,告诉妈妈„„”。“是我在地上捡的。”卡曼又改口说。“捡到的东西要交给老师,明天去幼儿园时,要当着妈妈的面交给老师。”妈妈继续试探问。“不„„妈妈„„是我先„„”卡曼感到很不安。“究竟怎么回事儿?”妈妈耐心地问,“是我先向朱塔要的,我答应她玩过以后给她。”卡曼终于讲出了实情。妈妈信任地点点头。
案例55。十足的“自私鬼”
“这些积木是我的,都是我的!是我先拿来的!”4岁的莫尼卡一边喊着,一边拼命地用手和胳膊护着她前面的一大堆色彩鲜艳的积木。“我也想玩儿,我要拿走几块。”利兰站在旁边说。“不给,你不能玩,我需要所有的积木,你一块也不能拿走!”莫尼卡涨红了脸。“发生了什么事?”老师走过来,推开莫尼卡护着积木的胳膊,低声说:“来,莫尼卡,这里还有许多积木呢,分给利兰一些。”“不!”莫尼卡喊了起来:“那些积木都是我的!”利兰拿走了几块散落在一旁的积木,在一边搭了起来。莫尼卡走上前去,一把推倒了利兰刚刚搭起来的房子,尖叫着:“一块也不给你玩,它们都是我的!”“我的?我的?我的?莫尼卡,你为什么总是说我的?在幼儿园所有的玩具都是要大家一块儿玩的,不可以太自私了。”老师变得严肃起来,然后从莫尼卡面前拿走了一些积木分给利兰。“我恨你!你把我的积木拿走了!”莫尼卡忽然站起来,使劲儿地跺着脚大哭。老师非常生气,但毫无办法,莫尼卡就是这么一个十足的“自私鬼”。
案例56。如何对待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退缩行为 案例一:
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穿着鲜艳的演出服装,化着漂亮的彩壮准备表演节目,轮到进场表演了,扬扬突然一转身冲出队伍扑向候场的妈妈,抱住妈妈的腿大哭起来。妈妈和老师耐心地劝说,扬扬把妈妈抱得更紧,死活不肯上场,妈妈用手拉也拉不开。大家都焦急地看着他们,妈妈火了,照着扬扬的屁股狠狠的打下去,扬扬哭的更响了。案例二:
护外活动老师组织小朋友们玩海洋球,小朋友们开心极了,脱下鞋子争先恐后往海洋球里蹦,有两位小朋友不肯脱鞋子,迟疑的站在球外面。老师把他们鞋子脱了,抱到海洋球里,两位幼儿用小手紧紧拽住老师的衣服,小脸露出惊恐的表情,任老师怎么说也不肯去玩。案例三:
上课了,老师请小朋友们回答问题,有一部分幼儿每次都不肯举手.老师叫到名字时半天都说不出话来,有些机械的重复别人的答案,有些低着头发出很小很小的声音。
案例四:说话带有鼓励性,让孩子觉得他行
班里有个小孩,有一次问妈妈:“我是不是个笨蛋。”这让我好震惊的,孩子怎么有这种想法呢?原来这个小孩在小班第二学期才入园。很多事情做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上老师或多或少给他一定压力,才会让他有此感觉。案例五:过分强调赢的观念
记得女儿在3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和小表姐比赛跑步,小表姐比她大,当然跑得快了。女儿跑到途中忽然就大哭起来:“为什么我总是跑不赢?”回想一下,那是因为之前每次和她玩游戏的时候,我们总让着她,生怕她输了不高兴,可是没想到,输不起,让她的心灵脆弱了起来。从那天开始,每次游戏我们刻意总让她输一次。第一次,她哭得很厉害,到后来,女儿不哭了,而且每次输后再赢都会很自豪地告诉我:“妈妈,我知道这样就不会输了。”他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案例57。暗示教育: 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眼神暗示
星期一班会时,我正在总结上周工作,布置美育活动任务,讲着讲着,只见小虎搞起了小动作,在下面叠纸飞机,我一边继续安排工作,一边用眼睛紧盯着小虎的手,不一会,小虎“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开始认真听起讲来,一段“小插曲”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比语言更细腻,更清晰的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要表示的态度暗示起来。
表情暗示
学校正在举行文艺汇演,强强高兴得忘乎所以,他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去,时而狂笑,时而尖叫。全然不顾周围同学的感受,连老师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为了不影响会场气氛,我没有大声呵斥,而是悄悄地走到他面前,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锵锵总算看到了,声音也低了不少。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否定,禁止等等.形成刺激.使被暗示对象做出反应.学生做了好事,你给他赞许的一点头,学生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给他会心的微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案例58。明确的告知自己的态度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向你倾诉是想听听你的想法,由此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成人听完孩子的倾诉,切不可不了了之,而应诚恳,直接的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要使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简明了,不可含糊不清,这才会给孩子以实际的帮助。对于孩子的过激言行,成人应保持理智的态度,和颜悦色地加以疏导,切不可火上加油,也不可粗暴的喝斥。如当孩子告诉你小朋友退了他一把,他非常气愤时,你可以说:“听起来你很生气,甚至想打他,但你不能这样做,告诉老师,她会帮助你的。”另外,为了养成孩子向你倾诉的好习惯,你还应在平时发展与孩子亲密友好,互相信任的亲子关系。案例二:违章的汽车司机(大班)
角色游戏中,幼儿为“公交车违章”的事情发生争执,游戏结束时,幼儿提出“要批评违章的司机”,我问:“怎么违章了?”幼儿说:“开进了超市和娃娃的家。”我问:“怎么办?”“罚款,扣驾照,停玩游戏,不能当司机!”我问:“公交车应如何行驶?”幼儿说:“要在马路上开,按专门的路线和站牌顺序行驶。”
通过讨论,幼儿不仅解决了矛盾,对“司机”和“交通规则”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评价的过程是教育开展的过程,又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案例三:一则小班教师行为案例的分析
与往常一样,小班的孩子们一个个陆续来到教室,孩子们正在有序,安静的活动着,突然,生物角那边一阵喧哗,继而又是一阵惊恐的哭声,带班的老师被吓了一跳,连忙跑过去,原来是生物角的小乌龟死了。这位老师忙叫其他孩子把乌龟扔了,还大声地对哭的孩子说:“好啊,别哭了,看你,有什么好哭的。”说完就走了,这天,这个孩子的情绪一直很低落,离园时,他也一反常态,没跟老师打招呼就走了。
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情绪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与刺激,他们有着丰富的同样心理。
案例59。幼儿的异性打扮
如果给6岁以内的幼儿异性打扮,就会使幼儿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潜意识地存在异性化的心理。
研究发现,6岁以内的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异常迅速,思考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及记忆力等都已经开始形成,大脑的构造与功能日趋完善。这一阶段,幼儿对周围事物因好奇而发生极大兴趣,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望。所以这个时期对幼儿的身心发育和日后个性的形成都将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如果在这一时期让幼儿着异性打扮,就会使幼儿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潜意识地存在异性化的心理。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喜好穿戴异性衣物,模仿异性动作。
专家指出,幼儿时期的心理障碍和精神创伤,不正常的穿着打扮和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是造成心理疾患的潜在危险。幼儿时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而心理健康与否又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从幼儿做起。元旦、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家长在给幼儿准备新衣服的时候,千万别忽视这一点。
案例60。为什么不懂感恩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2—7岁的孩子在思维发展上一般全显示出一自我为中心的特征,他们往往从自我的角度来选择行为方式而不考虑他人,孩子往往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懂得出了自己开心之外,还可以让别人也开心。自我中心谁都有,但是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6—7岁还完全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就会成为问题,家长应 给予适当引导,另外,父母逢节必送礼物,也会让孩子觉得“习以为常”,如果妈妈不送礼物或者礼物没别人的好,他会觉得委屈。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过分关爱会导致孩子不懂感恩,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了家长更多的关怀与爱护。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再加上爸爸妈妈,六个人的注意力权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家庭中众名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家长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这种过分疼爱和过分保护强化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认为家长理所当然要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除此之外,家长对孩子的爱过于单向,他们从不要求双向的回报,从此以往,孩子习惯于坦然地接受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不懂得感恩。
另外,社会上一些自私的观念影响着孩子感恩心的形成,由于感恩之情缺失,家长们觉得现在的孩子“不懂事”。
案例61。孩子有感恩能力吗
也许有的家长会问:“让这么小的孩子学会感恩,这是不是太难为他们了呢?”“是不是长大以后自然就懂得感恩了呢?”其实孩子是有能力感恩的。0—6岁的感恩能力成长,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感受满足
初生的孩子也有感恩能力,还记得新生儿吃饱熟睡后那张安宁的脸吗?这种安宁回馈曾给了父母无限的幸福感。还有1—2岁的孩子听父母讲故事时脸上总是甜甜的,这其实就是感恩,感谢父母给予她的爱。
2、认识满足的来源
让孩子知道满足是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比如拓拓妈应告诉他,家里给他买了这么多礼物,是因为大家都非常喜欢拓拓,拓拓要满足。
3、对给予恩惠的人表示回报意向,3—4岁的幼儿已经能够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他们会表现出请爸爸妈妈坐,亲亲爸爸妈妈等行为。
案例62。孙悟空能不能打人
在开展《西游记》主题活动中,我组织了一场“你喜欢谁”的谈话。一幼儿说:“我喜欢唐僧,不喜欢孙悟空。”我问为什么,幼儿回答:“因为唐僧不打人,孙悟空会打人。”我接着问:“孙悟空打谁?”“打妖怪”我接着问:“为什么打妖怪?”幼儿答:“妖怪会吃唐僧。”我又问:“应不应该打妖怪呢?”幼儿想了想,回答:“应该打”。
成人通常认为,因为孙悟空机智灵活,本领高强,勇敢惩恶。幼儿都会喜欢孙悟空,令我没有料到的事,幼儿会站在“打人”的角度来评价孙悟空的行为,我意识到,幼儿的评价标准是需要在自身的理解水平上不断建构的。如孙悟空不能打人,但是可以打坏人,这样,在我的引导下,幼儿的评价标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也进一步认识到:幼儿的评价标准是不断建构的,也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的。
案例63。一次幼儿餐厅体验活动留下的启示
一天,聂老师组织幼儿开展餐厅游戏活动,小朋友们非常积极的愉快地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这时,甜甜却独自一个人走到餐桌旁坐了下来选择工具。一会儿,小朋友们都陆陆续续的动起来,甜甜呢,她才慢吞吞的去选择了一个刨土豆的刨刀。她来到削土豆的小组,很奇怪,她拿着刨刀并没有动手,而是一直坐在那里看别的小朋友刨土豆皮。正在这时,聂老师来到了这个小组,老师表扬了土豆刨得又快又好的小朋友,甜甜就一直站在老师的身后,随后,老师又到别的小组指导去了。
案例64。让“燕子”快飞起来
艺术活动中,老师准备了许多的“燕子”头饰,每当看到这些新鲜的玩意儿孩子们都非常的兴奋,“耶!”的童音震响了整个活动室。教师简短的开场白告诉幼儿今天的活动是能唱能跳《小燕子》这首儿歌。
教师头戴“燕子”头饰,声情并茂的表演了一遍儿歌,然后让每个孩子都戴上了“燕子”头饰和我一起跳起来,孩子们有的跟随我的动作,有的沉迷自己的音乐世界里自主的创编动作,我激动地说:“可爱的燕子们自由的飞吧!桐桐跳起来!燕子飞起来啦”所有的孩子张开自由的翅膀飞起来„„
案例65。跨轮胎
小班户外活动,活动内容为跨轮胎,教师将二十几个轮胎排列成多种形式,要求孩子们模仿教师学习跨轮胎,教师则个别指导孩子如何保持身体平衡,如何交替,并列使用双脚,如何使脚不落地,等等。最后,幼儿戴上头饰,手持小篮,跨过一条轮胎,去拔萝卜。
案例66。“老师,我有糖!”
“老师,我有糖!”平时不爱说话,也从不主动向老师打招呼的小明一踏进教室就大声朝我嚷嚷。“哇,这么漂亮的糖!一定很好吃!”我拿过小明手中的糖。小明很大放得说:“老师,您想吃吗?等会儿我分给你一些。”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情绪,我马上说:“好啊!好啊!老师一定尝尝你的水晶糖,等会儿你也分给其他小朋友吃,大家一起分享,好吗?”“好的!”小明开心的跑到小朋友中去了。为了鼓励小明能大胆的主动地与别的小朋友交流,晨间谈话时,我表扬了小明,顺便强调了好东西大家分享的道理,还奖了小明一颗五角星。看见他高兴的在和小朋友说这话,我也为小明的进步而高兴。
案例67。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研究对象:熙熙
年龄:三岁半
个案情况简述:
熙熙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熙熙父母离异,从小由外公外婆带大,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每次入园时都闹情绪,说出各 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就能很快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个案纪录:
1、饭后看书
幼儿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时,今天琪琪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熙熙走过去抢琪琪的图书时,因琪琪抓住图书不放,熙熙就在琪琪的脸上咬了一口,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的坐在地上,熙熙坐在最后一排。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熙熙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分组活动
老师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图片。熙熙站起来,四处走,看一看,与一位小朋友开玩笑。老师发现了,瞪他一下,他回头看图片了,等老师不注意他了,他又到另一位小朋友后面,用肘绕住她的脖子,把那位小朋友绊倒在地,他很开心。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
老师:反映幼儿在园表现
家长:
1、工作较忙,很少时间陪孩子玩。
2、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很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主动关心妈妈,自己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会自己解决问题,爱想办法,但是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二、家园共同分析原因
1、为了引起他人注意。
生性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主意。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对,无意中攻击了他人。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成人加以指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
从小受到外公外婆的溺爱,养成不分场合、时间和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再加上幼儿认知水平较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真正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
三、幼儿园教育措施
1、疏导多余的精力。多给他提供活动机会,让他有事可做。
2、加强注意力的训练。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的地方,在活动中注意培养他的注意力并多表扬肯定。由于他接受能力较强,在学习活动内容上,可适当增加难度,延长活动时间,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3、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有意让他在游戏中担当“重任”,如让他当组长、裁判、或老师、警察的角色,从而让他学会约束自己,习得内隐的游戏规则。
四、家庭教育措施
1、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
2、以榜样示范,指导幼儿正确行为
3、淡化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个案转化效果:
通过两个月的家园共同教育,熙熙在各方面有了明显进步,懂得与同伴友好的玩,懂得遵守规则,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同伴对他很认可,推荐他当组长,小老师等,这不断促使他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取得更大的进步。
案例68。小红花对孩子的吸引力
在小班“娃娃家”角色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开始组织幼儿进行讲评,教师问:“娃娃家的小厨师今天烧了什么菜?”(很多幼儿举手)教师请了一为幼儿,幼儿说:“面条和辣椒。”教师:“好,奖你一朵小红花。”该男孩得到了小红花,得意地给其他孩子看,很多孩子纷纷喊着:“老师我也烧了面条和辣椒。”„„教师又奖励了两个扮演妈妈的孩子,孩子们更加起劲喊叫,说:“我要小红花!”„„教师无视孩子的喊叫,说:“你们去小便!”她连说了几遍,孩子们才不再讨要小红花了。
分析: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红花对孩子的吸引力很大,孩子们都想得到一个,第一个孩子因为有幸先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所以他先得到了小红花,后两个小孩子得到了小红花,也是因为他们说了自己烧的菜。这给孩子们的感觉是,因为说了,所以才会有小红花。所以孩子们的喊叫就更加起劲了。事实上,教师奖励孩子的真正含义是为了激发孩子对游戏情节的回顾,并用语言在先,但奖励方式不当,误导了孩子。
面对很多孩子讨要小红花的表面,教师采取回避的策略,显然是不恰当的。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小红花对孩子的吸引力,针对游戏重点进行恰当讲评,应该不会出现乱哄哄的喊叫场面。
案例69。孩子的注意力
小班幼儿参观完幼儿园后,教师刚让幼儿喝完水,就迫不及待的入了谈话活动。教师问:“你们都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没有幼儿举手,但幼儿自言自语)教师走到一位小男孩面前请他说。他说:“我看见树,房子。”教师再问:“其他小朋友看见了什么?”(有两三个幼儿举手)教师发现刚才的男孩又举了手,马上说:“你举手发言真多!”并奖给他一朵小红花。大多数孩子对教师的做法无动于衷,谈话在教师夷言堂中草草结束。
分析: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看见,幼儿喝水后正处于松散状态,教师的问题没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只得走到幼儿前面,请幼儿回答。小男孩回答后,教师接着又问,但还是没能把幼儿的注意力转移过来,举手的幼儿寥寥无几。教师发现了前面回答的小男孩也在距收之列,于是马上进行了奖励。但一朵小红花也没给教师带来转机。幼儿还是不能够进入到教师的预想中来。
对小班幼儿而言,一个活动刚结束后,他们需要的是轻松自然的交谈,而不是有组织的交谈。
案例70。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分析
某幼儿园大班在室内组织语言教育活动,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时,外面出来一群别的班的孩子在玩耍,喧闹的声音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吸引过去,大家开始相互交谈,老师大声提醒保护安静,也没有吸引孩子们的主意,这时老师突然停了讲话,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分析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案例71。分析孩子的年龄特征和爸爸的做法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李某工作很忙,特地给了3岁儿子买了一件玩具让他自己玩.李某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洗澡水,叫儿子洗澡.连喊几遍,孩子说:“爸爸,我不洗澡,我没空.”爸爸给他讲道理,他却说:“不,我偏不.”李某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按入浴池.案例72。幼儿的无意记忆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广告,只需要一两次就能熟记在心中.(分析幼儿的无意记忆)
案例73。脾气暴躁的孩子
李某某,男,今年6岁,学前班学生.父亲在政府部门工作,母亲是一位中学老师.该幼儿平时比较积极大胆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喜欢动手操作,唯一的缺点就是脾气暴躁,有时会无缘无故大发脾气,很吓人.有一次上课,老师发现他与同桌的小女孩眼泪汪汪的,就问:“某某,怎么了?”他说他刚才抢她的东西.老师就说:“李某某,你怎么能„„."话还没说完,他站起来把桌子掀过一边去,并说幼儿园不好玩,要回家,大吵大闹起来,老师也拿他没办法,最后请来他妈妈,妈妈把他领回家,经过一个中午的教育,下午来园后他就自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道歉.根据他妈妈反映,他从小就脾气暴躁,有时大人也敢打,但爸爸妈妈都不是这种性格,也许是他妈妈怀孕时嘉黎发生不愉快的事,一支心情不好的缘故。也不知道该如何才能把他这种脾气改正过来。
案例74。幼儿的表现
案例一:
幼儿基本信息:明明、男、4岁
表现:从小班下学期开始,喜欢随意下位,自控能力差,喜欢与班上此类型的幼儿调打,老师说的话往往不听,喜欢对着干,如果老是因此批评了他,他会在任何时候以大声尖叫,或是怪声来进行反抗。例如,在吃饭时,需要安静进餐,如果老师此时提醒他不能讲话,等你走到其他组时,你将听到尖叫声,明明小朋友还喜欢在任何时候随意拍打小朋友,每天都会有很多小朋友告他的状,还喜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 案例二:
幼儿基本信息:伟伟,男,5岁
表现:从入学起到现在都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他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自控能力较差,喜欢打小朋友,抢东西,看到东西就拿,越是有家长在就越调皮,不听老师的叫唤,也不喜欢老师表扬,喜欢帮老师做事情,大家都在休息,一分钟不到他就开始想办法怎么去欺负小朋友,每几分钟就会有小朋友告诉我他打人,抢东西等等.批评来说,对他没有影响,还会很得意,还会欺负新来的老师,脾气暴躁.
案例75。孩子的评价
今天上午是美术活动,主要是涂色练习,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涂色的要领:"上下上下,左右左右,不能出现!"晴晴喜欢东张西望,画得比较慢,坐在其前面的祝雅早早地涂好了,祝雅高兴的把画拿给我看,上下坐位的时候不小心碰了晴晴的手臂,晴晴马上哭起来:"赵老师,祝雅推我的手,我画错了."一副很难过的样子.很快到了评价小朋友作品的时候了,我给画得快涂的好的小朋友印上了一个小印章."老师,朱柏恩还没画好!"晴晴抬起头,歪着小脑袋左看右看:"赵老师,祝雅把线条画在外面了,不应该得小印章.""赵老师,慧慧画得不如我呢!"
案例76。观察日记
今天早上A小朋友在教室门口哭泣,还一只手拽着妈妈,我把他领进了教室,请小朋友和他一起玩游戏,可他依然在哭.于是,我问他"你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哭吗?"他说:"因为我想妈妈了."我教育他说:"我们现在长大一岁了,不能在哭哭啼啼的了,也不能再让妈妈送进来了,你说对不对?"他听了我的话没有反应,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做任何的事情,也不和小朋友们玩,过了很长的时间他才不哭了.
(时间:3月6日)
因为昨天早上的缘故,所以早上我特别留意了A小朋友,看到他还是在门口拎着妈妈哭,依然昨天的样子,因此我请他的妈妈留了下来,想了解一下他哭的原因,通过和他妈妈的交谈我才知道,原来他从小就养成了在家里大便的习惯,可是这几天来他早上都没有便出来,因此在他的心里产生了焦虑,怕在幼儿园上,也怕拉在裤子里,因为他不会把着裤子,所以他才会为此事而哭哭啼啼,不愿意来幼儿园.于是,我告诉他"没关系的,老师和阿姨都会帮你的."同时我也告诉A小朋友的妈妈回家要慢慢帮助他改变习惯,不要强行,要慢慢地一点点的来,希望我们配合的好,好让他慢慢地适应.同时,我还鼓励他"老师不会说的."在这一天中他要求上了三次厕所,可每一次他都没有上出来.(时间:3月7日)
今天早上A小朋友依然在哭,但今天我没有主动的去领他,而是任由他进教室去玩,没有想到他这次哭的时间就变短了,于是我给他奖了一颗红五星:"明天我想看到高高兴兴的你来到幼儿园,好吗?"我看到他高兴地点了一下头,就不再哭了,哭的时间比昨天时间有短了.
(时间:3月8日)
今天早上A小朋友没有在幼儿园哭而是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教室,同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具,我及时在班里表扬了他,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可了,而且还试着在幼儿园里上厕所.
(时间:3月9日)
案例77。特别的阿彪
6岁的阿彪是刚刚转到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相对于同龄儿童来说确有不少特别之处,如:个子矮小,性格怪异,无缘无故打人,抢玩具,欺负同学,常搞破坏,脾气暴躁等等.因此成了小朋友们的被告。在集体活动中,阿彪常会在座位上吵闹,打断老师的话,对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班里另外一些家长为了不使孩子吃亏,就让自己的孩子不要跟阿彪学坏了,为此,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游戏,从此阿彪总是躲在角落很孤单.
案例78。不爱说话的倩倩
倩倩小朋友在刚进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几乎不说话,虽然她在家里话很多.一整天,她只是在向老师提要求时才说最简单的话,如:"我想尿尿."但她似乎非常注意观察老师和别的小朋友,她看人的眼神非常专注,几乎是紧盯着对方,尤其注意观察老师的言行.她会记住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许多细节,回家后详细地复述给父母听.她告诉妈妈她害怕幼儿园,不想上幼儿园,她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想说话.
案例79。分离焦虑
幽幽是白托班的孩子,在入园的一个半月里,她几乎天天都会哭。她每天一进教室,就去坐在教室旁边的一块垫子上,这是她第一天上幼儿园坐的地方。离开那块垫子,她会更加烦躁,并想法迅速回到那里去。不坐在垫子上的时候,她喜欢单独跟着一个老师或阿姨。
案例80。爱撕书的孩子
几天,帆帆每天都拿着几页图书,确切的说是从我们班的书上撕下的,丢在空中,见其落下后,又捡起来再丢再捡„„最后将它小心翼翼的折好防在自己的衣兜里。一开始我剪刀这种情况对她说:“帆帆,你看书被你撕坏了,它多疼呀,而且,别的小朋友想看也看不到了,帆帆最乖了,不撕书了好好看书好吗?”可是几天过去了不仅不见效,而且有的孩子还跟着她学。
案例81。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季程好小朋友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刚开学时,她还很嫩,很爱哭,因此,我们特别宠爱她,特别照顾她。连脱裤、穿裤都是在我们的帮助下完成。一连过了两个月,我们认为孩子们有能力自己穿裤脱裤了,不过季程好小朋友还是很习惯一直对我们说:“老师,我要小便。”我常说:“好的,你自己脱裤子吧,季程好现在长大了,可以自己脱裤子了,对吗?”可是她把我们的话当作耳边风,还是一直站在那里,一直这样等着,希望老师能帮他脱裤子。不过最后看她还是站着不动,我们还是无可奈何的给她脱了。就这样几次以后,她用同样的招数得到了我们的帮助,这样下去一定会形成孩子极大的依赖性。并不是为她好,而是害了她。因此,我们两位老师商量了下,最后干脆硬下心来,谁都不帮她。虽然有几次她还是无可奈何的自己脱裤子、穿裤子,但是后来发生一件让我们都意想不到的事情。结果,她干脆不告诉老师要尿尿了,直接尿在裤子上。从那以后,她也经常被她奶奶批评。她奶奶也经常跟我们说:“老师,请你们帮她脱裤子吧,她穿的多,脱不掉的。”当时我的心真的一阵冰凉。要想改变这个孩子,我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还是要慢慢的来,让她逐步接受老师的要求才是最理智的方法。最后,我们既满足了她的要求,有提出新要求,我们帮她脱外面比较厚的裤子,她自己脱里面的裤子。同时在她成功后进行表扬,她也在老师的表扬下逐渐喜欢自己穿裤子了,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是意见很快乐的事情。在季程好有飞速进步时,我也找了她奶奶进行了交流沟通,希望能进一步得到她的帮助,告诉她在家里也要给予季程好自理的机会,并加以表扬,使她感觉家里跟幼儿园里都感觉她很能干,体验自理的乐趣。
案例82。脾气暴躁的孩子
李某某,男,今年6岁,学前班学生.父亲在政府部门工作,母亲是一位中学老师.该幼儿平时比较积极大胆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喜欢动手操作,唯一的缺点就是脾气暴躁,有时会无缘无故大发脾气,很吓人.有一次上课,老师发现他与同桌的小女孩眼泪汪汪的,就问:”某某,怎么了?“他说他刚才抢她的东西.老师就说:”李某某,你怎么能„„."话还没说完,他站起来把桌子掀过一边去,并说幼儿园不好玩,要回家,大吵大闹起来,老师也拿他没办法,最后请来他妈妈,妈妈把他领回家,经过一个中午的教育,下午来园后他就自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道歉.根据他妈妈反映,他从小就脾气暴躁,有时大人也敢打,但爸爸妈妈都不是这种性格,也许是他妈妈怀孕时嘉黎发生不愉快的事,一支心情不好的缘故。也不知道该如何才能把他这种脾气改正过来。
案例83。孩子的心理问题
6岁的胜良在一所有名的学校读书,他的成绩向来优异,考试多在90分以上,经常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是,自从他升上一年级后,每当考试的前几个星期,他就会有严重的肚痛和呕吐,有两次,他甚至因为脱水而需要住院打点滴。医生详细检查后还是无法找出原因。
最终,胜良接受儿童心理医生的治疗,他看似彬彬有礼,乖巧懂事,治疗初期,他非常害羞,一直紧倚着妈妈,也不敢说话。他一直要妈妈代他回答问题。经过几个星期后,心理医生通过玩耍和画画等活动和他建立了默契,他最终能够单独和心理医生在一起,并坦言说出他的感受。原来,胜良非常嫉妒小他3岁的妹妹,妹妹经常无需费力就能引起成人的注意,成人也常常夸妹妹可爱,漂亮。但是,胜良只有考到好成绩时,才听到赞赏,他担心若成绩不理想,父母便不会痛爱他,莫大的压力令他难以负荷,因此出现严重的身体症状。案例二:
7岁的文庆早上6点就得起身准备上学,他匆匆忙忙用过早餐,便乘校车上学。一般来说,他在早上7点半抵达学校,为应付下个月的年中考试,文庆一整天都埋头温习功课,由于他是学校的游泳代表,因此下午3点至5点半他得接受训练。之后,妈妈便来接他去外用晚餐。晚餐后,他得学习弹钢琴。回到家已经晚上8点半。但是,他还不能休息,因为他得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及其他功课,到了晚上10点半,身心疲惫的文庆已无法支撑下去,而感到烦躁并开始哭闹,妈妈只好让他上床睡觉,并答应他明天一早在他上学之前帮他完成作业,即使没有不寻常或额外的压力源,文庆煤田都是如此忙碌。案例三:
12岁的美慧,她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双亲是专业人士,经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父母对她的管教非常严。美慧是一名学生干部,也是学校制服团体的活跃分子,一般来说,美慧是个乖巧、行为良好的孩子,她的学习成绩一向良好。
由于学校要修读9门课程,她无法应付学校的新科目,因此,她开始显得沉默寡言,放学回家后,她就躲进房里,父母也觉察到她变得容易烦躁,她开始长时间用电脑或电话和朋友、陌生人聊天,校方也向她父母投诉,说她不按时交作业,她的学习成绩退步了。
因此,父母要她多花点时间在功课上,少参与学校的活动。他们也限制了她使用电话和电脑,并不准她在周末外出,美慧为此感到非常生气,并和父母发生了几次激烈的争吵,她违抗父母,继续长时间用电话并溜出去和朋友会面。这样的行为持续了几个月,学习成绩更加退步,和父母的关系也变得恶劣。
案例84。哭泣之后,胆小幼儿的人际交往
背景:小谷,女,6岁,她胆子很小,动不动就哭,每当她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她就会主动让出来,当别的小朋友有攻击行为时,她更是躲避,退缩,从来不会还手,只是不住的大叫,甚至哭泣,没有一点防御能力,当与别的幼儿发生矛盾时,不会解决,不善于表达。场景一:晨间接待,每天早晨幼儿来园都会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某一天,小谷来到自己喜欢的积木搭建区域,为积木小熊搭建房屋。当她玩的正开心时,淋淋走过去想要她手重的小熊,小谷马上叫了起来:“啊,你干吗啊?”然后望着淋淋手里的玩具哭了起来。
场景二:淋淋和小谷两家住的很近,因此,两个小朋友一直在一起玩,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小谷疏远了淋淋,看到她就躲得远远的,我问她原因,她轻轻的说:“她放怕的东西给我看。”有一次在淋淋家里 看电视《西游记》里面的妖怪很怕,小谷不要看,淋淋一定要看,然后在大人的劝说下,有改成《奥特曼》。结果小谷还是怕,哭着要回家,并且晚上还做恶梦,于是她就不要和淋淋做朋友了,为此淋淋很伤心,在家和幼儿园都哭过。
案例85。吮手指
卡尔是喝牛奶长大的孩子,抱着奶瓶时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妈妈为了让他顺利喝到奶瓶里面的牛奶,就把奶嘴的洞开得大了些,卡尔很快就吃饱了。可是,吸吮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小卡尔还没有吮够呢,他把手指放在嘴里吮,虽然不如奶嘴那么舒服,但总比没有好,小卡尔起劲地吮着.习惯下来以后,卡尔有事没事总爱把手指防在嘴里吮,妈妈刚开始没注意,可有一天她发现卡尔的手指又红又肿,才意识到卡尔吮手指吮得太厉害了,妈妈给卡尔换了一个洞小一些的奶嘴,让他每次吃奶的时候可以多吮一会儿,平时再看见卡尔吮手指,就想办法逗他玩,不让他有吮手指的机会,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把卡尔的毛病改掉了.案例86。画地图专家
5岁的威尔常常因别人叫他“画地图专家”而苦恼,因为他经常在夜里把床尿湿,白天妈妈把被褥拿到太阳下去晒时,被鲁特、卡利等常和他在一起玩耍的伙伴看见了。
每当他们在一起玩得不愉快时,“画地图专家”这个称号就是别人攻击威尔最有效的武器,十有八九他会哭着回家了,为了威尔的尿床症,妈妈也很苦恼,虽然经常提醒他,睡前尽量减少他的饮水量,可威尔每周总要有三四次把尿尿在床上,卧室的味道很不好,有时妈妈不免也要责备他。
其实威尔的排便习惯训练还是比较早的,在他1岁半左右就不太尿床了,3岁半以后,妈妈曾送他去寄宿幼儿园住了将近1年,他很不适应那里的生活,吵着要回家与妈妈一起住,后来他又转到了日托中心,于是夜间尿床的事情便发生了。
后来妈妈采取了定时唤醒的办法,让威尔改掉了这个不良习惯,威尔的妈妈还注意在心理上帮助威尔树立起克服遗尿的信心,不再责骂他,尽量让他精神上放松,又适当地结合药物治疗,时间不长,威尔就不再“画地图”了。
案例87。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卡修斯4岁,她是由一位老保姆带大,老保姆她十分娇惯她,从不责骂。卡修斯对这位老保姆也很依赖,总是呆在家里,难得出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家里来了客人,卡修斯很少开口说话,常常躲在老保姆的后面,显得胆小害羞。
入园时,卡修斯见了老师表现胆怯,不说话,不愿回答老师的提问,妈妈向老师解释说,女儿生来胆小,怕陌生人,入园整天哭泣,后来渐渐不哭了,偶尔能勉强与小朋友玩游戏,但很少开口说话,上课时,对老师的提问卡修斯只是哭泣而不作答。平日里,卡修斯多数时间表现为深默不语。老师心中纳闷,说她是哑巴。她确会说话,说她呆,她玩游戏并不蠢,老师便向家长反映了卡修斯在幼儿园的表现,并询问卡修斯在家的情况,她父母说,卡修斯小时候生长发育良好,11个月能走路,1岁能说话,现在能算5以内的加减法。在家里,卡修斯有说有笑,会唱在幼儿园教的歌,能告诉大家在幼儿园玩了什么,有时还与邻居较熟悉的小朋友说话,玩耍,听了这些情况,老师更加疑惑不解。
无奈,家长带卡修斯去儿童心理门诊就诊,心理医生通过详细询问与检查,最后确诊:卡修斯患了“选择性缄默症”
老师了解后,对她更加耐心、热情,引导她逐步适应环境,给她更多的安慰和鼓励。同时,卡修斯的父母也开始注重培养她的自主性,鼓励她多与人交往,给她更多机会自己去做事情,随着年龄慢慢增长,卡修斯也渐渐活泼起来。
案例88 印度狼孩
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小的约2岁,取名阿玛拉很快就死去了,大的约8岁,445能地体谅、理解孩子,帮助他度过情感饥荒”。
案例95 实验室实验案例一
美国心理学家希克斯对5~8岁儿童作过一项研究。实验的基本做法是这样的:一名女试验者把儿童单独地从教室带出来去玩玩具,在去游戏室途中,试验者告诉被试她要去图书馆办点事,让被试在离图书馆不远的一个房间等她。在等待时间儿童可以看看电视。播放的电视短片的内容是一个成年男子对一个玩偶作出各种攻击性动作(用木锤击打玩偶)。电视结束后,儿童被试被带到游戏室并被留在室内玩15分钟。游戏室内有一些攻击性的玩具,可用来作出模仿的或非模仿的攻击行为(其中包括一个玩偶),也有一些非攻击性的玩具。试验者通过安装在游戏室墙壁上的单向玻璃隐蔽地观察被试儿童的行为,并记录儿童所表现的各种攻击行为。
案例96 罗森塔尔效应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项实验,研究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作用。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并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果然有了显著提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这些孩子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自信心得到增强,因而比其他学生更努力,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案例97 教育干预实验案例
奥登曾对孤独儿童进行教育干预实验。研究者将被试分为三组,第一组由成人进行教育指导,传授一些社会交往机能;第二组与同伴一起游戏,练习社会技能,但不予教育指导;第三组为控制组,先不做任何处理,在游戏之后再给予指导。实验持续4周,实验前后均采用社会测量法对被试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经过教育指导的第一组被试社交能力的提高比其余两组多,经过测量他们在同伴中的社会地位由明显提高。一年以后的追踪测查发现,第一组儿童社交能力有持续进步的迹象。
案例98 谈话法案例(皮亚杰)
7484950-
第二篇: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案例】:
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
【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让幼儿回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画,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 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由于 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2010 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 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案例 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 玩儿了,太好玩了,还潜水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本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 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案例 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1.幼儿的情绪对其认知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孩子很想去看望妈妈,受情绪的强烈作用,孩子会出现歪曲事实的反应;2.幼儿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混淆,出现记忆的不精确。】
【案例】中班幼儿小涵拿起画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一边画一边念念有词:“我画小白兔„„哦,小 白兔吃什么呢?来,吃红萝卜吧„„啊,天黑了,要回家了,开火车啦„„”她对着画好的小火车开心地说:“你要好好跑啊„„我要去小熊家了„„”请分析小涵的行为。
【无意想象是幼儿主要而又典型的想象形式。无预定的目的性,想象的主题不稳定、零散,仅仅满足 与想象的过程,而且容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案例】两个形状不同的玻璃杯,一个细长些,一个粗矮些,把其中一个杯子盛满水,当着 4 岁儿童的面把水倒进另一个杯子里,他会认为现在的杯子里的水和刚才不一样多,细长杯子的水更多。请分析幼儿的反应。【由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受感知觉的制约,幼儿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思维带有片面性,所以幼儿更愿意相信看到的现象,于是作出“细长杯子中的水位高”这样的判断。】
【案例】老师让幼儿把分别画有“手套”、“脚”、“袜子”、“手”的 4 张图片分成两组。小强分成“手套”和“手”,“脚”和“袜子”两组。其理由是:手套是戴在手上的,袜子是穿在脚上的。小明分成“手套”和“袜子”,“脚”和“手”两组。其理由是:手和脚是人身体上的东西,手套和袜子是服装类。【两位幼儿的思维水平是不一样的,小明的概念掌握的水平强于小强,因为小强的概念掌握是基于事 物的具体特征,而小明已经初步有了类的概念。】 【案例】要求 4 岁的萍萍和 6 岁的丹丹从画有人、车、马、虎 4 张图片中取出 1 张与其他 3 张不属 同一类的图,她们都能将“车”取出。但是,萍萍解释取出“车”的原因是“人、马、虎都有头、身子、脚”,丹丹解释取出“车”的原因是“人、马、虎都是活的、有生命的”。分析两名幼儿的反应。
【两位幼儿的思维水平是不一样的,6 岁幼儿的概念掌握水平强于 4 岁的幼儿,已经初步有了类的概念。而 4 岁的萍萍概念掌握的水平还停留在基于事物的具体特征,没有形成类概念。】
【案例】3 岁的海若把吃了一半的巧克力埋在土里,一边埋一边说:“巧克力快快长大,过几天我就可以吃到又大又香的巧克力啦!”请分析海若的行为。
【推理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若的行为反应了她的推理和概括处于具 体形象水平,对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进行归纳推理,她看到植物的 种子种在土里可以长出苗,借此认为巧克力也可以。】
【案例 1】理论上除法比加法更难掌握,但幼儿能解决“6 个苹果,你与哥哥一人分几个”这样的除 法问题,却不能解决“3+2 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你认为矛盾吗?试分析之。
【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具有经验性和自我中心的特点,苹果是吃的东西,分东西吃也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而“3+2 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却是和幼儿的生活几乎没有关联的,而 且也是抽象的概念,所以,幼儿能解决“6 个苹果,你与哥哥一人分几个”这样的除法问题,却不能解决 “3+2 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
【案例 2】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助人为乐”,王老师编了一个小故事并请几个孩子表演,让全班小朋友 看见故事里的哥哥姐姐因为帮助别人而快乐的样子。请分析老师的行为。
【由于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幼儿常常依靠行动和形象来理解事物,教师通过编故事、表演等方式,把“助人为乐”行动化,具体化,有助于孩子理解。】 【案例 1】: 明明的外婆叫他的舅舅“儿子”,明明说:“舅舅都长胡须了,怎么能是儿 子呢?”分析明明的话。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表面的,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也是儿子。】
【案例 2】上课时,小班的李老师看见小红低头在玩黏黏纸,李老师大声地说“小红,你在干什么? 快看到老师这里来。”请分析小红的行为,并对教师作出分析。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在成人的帮助下,幼儿开始调节自己的 注意,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李老师用语言提示和组织幼儿的注意活动,会促进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同时,要看到,由于李老师的教学内容对幼儿的刺激度不强,从而导致幼儿的注意分散,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材料来集中幼儿的注意。】 【案例】6 岁的小丽上大班,她妈妈经常表扬小丽在家很省心,因为她可以一边画画,一边吃东西,而且还能一边看小人书、玩积木,几个活动同时进行。但是,老师却反映:小丽在课堂上总是不能集中精
力完成任务,做事情常半途而废,喜欢玩自己的小玩具,做小动作。为什么老师和妈妈的评价会不同?
【妈妈关注的是注意的分配,教师关注的是注意的稳定性,这是注意的两个 不同的品质。】
【案例】爸爸妈妈带着 5 岁的小明逛动物园,爸爸和小明比赛数猴子、数老虎、数孔雀„„结果每次 都是爸爸赢。爸爸想教小明一次数五个、数三个、数两个,可都教不会。请结合幼儿注意的特点进行分析。
【5岁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注意不稳定,尤其容易受新异的、鲜明的、活动的刺激物的吸引而转移注意,动物园的动物是新异的、鲜明的、活动的刺激物,而数数是不具备这些特点的,所以小明不会将注意稳定到数数上。】
【案例】津津 4 岁,妈妈用看图识字的方法教津津识字,发现不理想,又在白纸上手写汉字,让津津逐个认读,效果依旧不理想,后来她又买来一套无图识字卡片,并采取了激励措施:每天认识 10 个字,就可以得到一颗星星,起初,津津也很有劲头,可是好景不长,很快津津失去了兴趣,虽然能认识 200 多 个汉字,但是还是不能独立阅读„„请分析津津和妈妈的行为。
【幼儿识字的特点是整体性、形象性、选择性和趣味性。津津的妈妈没有 考虑这些特点,用机械的成人的方式让孩子认字,而且严重违背孩子的兴 趣,还有,儿童不应该是先识字后学习阅读,而应该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建构文字符号意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识字。】
【案例】很多幼儿进入幼儿园,先学会说“再见”,而“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这是什么原因? 请分析之。
【这是由儿童的情绪动机作用决定的,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儿童愿意学习和活动,学东西比较快,反之,则慢。由于小班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是直接的、外显的、冲动的,孩子刚刚上幼儿园,对父母的依恋导致其不想上幼儿园,所以当离园的时候,和教师说“再见”是愉快的情绪状态,而早上上幼儿园,离开父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要说“你好”,是不愉快的情绪状态,所以,孩子先学会说“再见”,而“早上好” 则较晚才学会。】 【案例 1】在幼儿看过的图书中,经常会留下大灰狼、巫婆等反面角色被孩子用指甲抠破、撕裂或用笔乱涂的痕迹。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具有较多的冲动性,思维表面和具体,受“大灰狼”、“巫婆”等反面角色的刺激,幼儿产生了强烈的憎恶情绪,在这样的情绪激发和促进下,幼儿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案例 2】教师问幼儿:“有两个香蕉,哥哥吃了两个,还有几个?”孩子没有回答,却大哭起来: “哥哥吃完了,我吃什么啊?”
【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密切,情绪对幼儿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作用。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无意性特点,受情绪的影响制约非常大,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因为关注到“香蕉没了”,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抑制了认知活动的进行。】
【案例】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做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象是老师 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己的作品还差(实际上上是幼儿的作品),幼儿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被告知比较的对象也是幼儿的作品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好。这是为什么?清用 相关的理论分析之。
【由于幼儿的自我评价的水平比较低,具有依从性、被动性、表面性和局部性,还受主观情绪的干扰,不稳定,所以会主观地认为老师的作品一定会比自己的好,受依从性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基本上受教师评价的制约,所以孩子不会独立对自己的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
第三篇: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P43)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
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
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P68)答
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化。
③ 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
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教材P100)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例: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答:1)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 ① 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2)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例.案例中的幼儿因为喜欢听古典音乐,也很崇拜音乐家,所以夸张地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这不是在说谎,而是因为希望能够见到自己喜欢的人物,混淆了假想与真实。幼儿在想象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个成分,例如,画一个小孩放风筝,往往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甚至超出身体的长度.幼儿说话也喜欢夸张,例如:“我家花开得可大了,象桌子一样大”.结合以上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答:1)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夸张,2)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认知水平的限制,例如,幼儿在画一个小孩放风筝时,由于记忆中的形象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即用手放风筝,因此手就画得很长.②情绪对想象的影响.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③.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放风筝的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的原因也可能是受表现力的局限使画面与事实不符。
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例:平平看到老师在倒水:老师把一个矮而宽的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个高而窄的杯子中,平平就认为水变多了,因为水看起来“长”了。有一次,她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来,却没有放水和擦肥皂。请根据有关幼儿思维特点的原理,对此例作出分析。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并派生出片面性的特点。2)他之所以回答前面的问题说水变多了,是因为他在解决问题中常常只是照顾到事物的一个维度(因为水看起来“长”了),而不能同时兼顾到两个维度,不能把握高矮与宽窄两个维度的相互联系。
(分析综合水平较低)3)他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来,却没有放水和擦肥皂。这就是因为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幼儿思维的片面性常常使幼儿“好心办坏事”。(参见P189)
案例题:教材P45: 案例分析:3-4岁儿童 拼图活动
画图画
边听故事边做动作 答:1)说明3-4岁儿童思维的特点是直观行动思维,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后想,边做边想。2)案例中的儿童是拿到图形后,立即行动,先做后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出一定的具体形象,然后根据所看到的、直观感知的现象,回答问题,或作出调整,这是他的思维特点,即直观行动思维。{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例:佳佳今年4岁,是个非常听话的小女孩。可是有一天吃午饭时,由于心爱的小狗不见了,佳佳哭了很久。起初妈妈还耐心地劝她,可后来妈妈有些不耐烦了,就说:“你再哭,小狗就永远也不回来了!”佳佳一听,越哭越凶,使平时一向认为佳佳是个乖女孩的妈妈觉得无法理解了。}请根据这一案例分析幼儿理解的特点。答:1)这一案例说明了幼儿理解的一个特点:儿童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常常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2)案例中的佳佳由于心爱的小狗不见了,而哭了很久。所以当妈妈耐心地劝她后并表示了不耐烦的说法后反而越哭越凶。这正是体现了儿童对对事物的理解的情绪性。3)妈妈的不耐烦说法是没有考虑到佳佳对对事物的理解受失去小狗后的难过情绪影响,所以会觉得难以理解了。案例题:教材P45: 案例分析1)说明3-4岁儿童只能够理解具体的事情,不能够理解抽象的词句,只能够做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2)案例中老师对孩子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效果,孩子不理解老师的反话,结果哭的越来越凶。3)如果老师从正面告诉幼儿,孩子听了就放心了,这时,老师再接着引导,孩子就渐渐不哭了。
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但是他不会回答:“3+3等于几”这样的问题。家长感到很奇怪。在大人看来,前者属于除法题,后者是加法,为什么幼儿会回答前者而不会回答后者?请你分析一下原因。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2)他不是通过算术公式来解决问题的,他之所以能回答前面的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形成了直观的形象,而后一个题目仅仅是抽象的公式。
26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的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时,总是用手做出“卷”的动作,说到“大象把狼扔到河里去”,又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议的笑容。
(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 答:案例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动作来思维。
(2)根据该特点,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 答: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合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多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具、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等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儿童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作出相应的动作,一边做动作一遍思考想像,帮助儿童理解领会教学内容。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
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
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强强是4岁幼儿,他喜欢自言自语。搭积木时,他边搭边说:“这块放在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把它放在这里作门吧„„”;搭完一个机器人后,他会兴奋地对着它说:“你不要乱动,等我下了命令后,你就去打仗!”请根据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答: 试述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248):第一阶段:3岁前, 主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高;第二阶段: 3-6岁,出现陈述、商量、指示和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
二、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248)言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l)学前儿童言语对其认识过程概括作用的具体表现;(2)学前儿童言语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作用的具体表现(心理的自我调节)
三、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250):4岁以后,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言语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1、主要表现为出声的自言自语。(l)幼儿内部言语的具体表现;(2)幼儿自言自语的功能。
2、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游戏言语/问题言语 简述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及其特点。(04.4)
应用: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内部言语的表现及其功能。
应用: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 所用方法的适宜性。
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 “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答: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有:1.转移法。对于小明睡觉前想吃糖的不合理要求,可以通过转移他的注意力的方法,儿童的注意力是容易转移的;2.冷却法。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孩子自己慢慢地会停止哭叫。3.消退法。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小明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无异于火上加油。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化.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时,往往陶醉于开汽车这个过程,他实际上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请你用幼儿行动的目的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答:1)幼儿行动的动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是一致的。尤其在游戏活动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直接一致的关系。2)在开汽车这一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动机是为了游戏,他要以他就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了。
小南今年5岁,已经上大班了。妈妈对他总是百依百顺,爸爸对他却非常粗暴。虽然家里的玩具很多,但在幼儿园里,小南看到别人玩什么,他就要什么。因此,经常和小朋友打架。一开始,幼儿园老师非常严厉地批评他,但他仍我行我素,久而久之,谁也不高兴去管他。妈妈开始为这事感到烦恼。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南行为的特点及其成因。答:1)小南行为的特点:小南的社会性发展上的存在问题:任性、自我中心,自私(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抗诱惑力较差,(意志与行为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我意识特点)2)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因素,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存在不一致问题,母亲的溺爱与父亲的粗暴,妈妈对他总是百依百顺,使其养成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特点;抗诱惑力较差,(意志特点)爸爸对他却非常粗暴,导致其对老师的严厉批评也无所谓,教师也失去了耐心,父亲的严厉控制导致其情绪受压抑,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小南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是儿童天性,模仿性强,(学习性)。
儿童在2、3岁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人家动他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答:1)儿童会说“我”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指征。2)1岁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把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当儿童学会正确使用我这个词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
小明的爸爸妈妈总是担心小明和外面的伙伴一起玩耍会削弱自己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禁止小明与伙伴们进行交往。渐渐地,爸爸妈妈发现小明越来越沉默,不懂得怎么与人交往,有的时候又非常任性。请从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小明父母的做法。答:1)小明父母没有认识到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孩子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的能力是影响儿童交往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学会交往。
2)小明父母禁止小明与伙伴们进行交往,导致小明越来越沉默,不懂得怎么与人交往,有的时候又非常任性。说明小明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的能力因为缺少交往实践而没有得到培养提高,孩子的同伴交往也已经受到了不良影响。小明可能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儿童(被排斥或受忽视)并进一步影响到小明的心理健康发展。
5岁的小强在幼儿园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对小朋友有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其他人都躲着他,很不受小朋友欢迎。请你分析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答: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大致有:1.父母的惩罚;2.榜样。攻击性的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3.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另外,同学之间也会学会攻击性行为;4.挫折。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对于小强的攻击性行为,应认真查找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宝宝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授。在宝宝4岁的时候,有人说,遗传了这么优秀的基因,宝宝以后一定也会非常优秀。也有人说,宝宝以后的发展关键还是看父母的教育,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和遗传没有什么关系。听到这些说法,宝宝的爸爸妈妈私下里嘀咕,环境和遗传对于宝宝大约是一半对一半吧。请根据所学理论简要评析这些观点。答1)原理:1)遗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的作用: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奠定儿童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2)要正确认识遗传的作用。(不否定/不夸大:遗传决定论)遗传在客观上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可以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张老师教小朋友学古诗,她教孩子们学宋朝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老师觉得诗中包含了很深的道理。结果,小朋友们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吵吵闹闹,不愿学习。请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的原理进行分析)答:1原理:1)、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是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主观因素包括: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心理状态等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它表现为新的需要与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它表现为新的需要与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儿童的心理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螺旋式上升,不断发展
琪琪和表姐小薇差半岁,同时上了幼儿园小班。由于小薇爸爸妈妈工作忙,不久她被送到了小镇上奶奶家。小镇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强调知识学习,一年后,小薇已经能认许多字了,而琪琪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不用学习,一个字也不认得。爸爸妈妈开始为此担心,怕幼儿园这样的教学会影响琪琪今后的学习。你觉得琪琪父母的担心有必要吗?为什么? 答:琪琪父母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幼儿来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而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具体而言:(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2)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3)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结合所学谈谈活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的内部矛盾运动不是凭空产生的,矛盾的双方都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相互作用的;
(二)不能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考虑到儿童主观的能动性;
(三)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循环
第四篇:自考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2014.10
P289帮助儿童控制情绪
2014.4平平每次说话总是:“我,我……”,并伴随多余的动作,请找出平平口吃发生的可能原因,并提出纠正的方法。
P247口吃的心理因素及纠正方法
2013.7 乐乐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一天老师请小朋友给大家讲故事,乐乐第一个举手。开始讲故事了,站在上面的乐乐讲得绘声绘色,下面的小朋友也听得非常入迷,可仔细听听,却又不知道乐乐在说些什么。
(1)上面的案例反映了该年龄段儿童想像的什么特点?儿童想像的发展有什么趋势?(2)请你谈一谈应如何促进儿童想像的发展?
P153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P152想像发展的趋势
P156有意想像的培养
2013.4 冬冬是一名活泼开朗的幼儿,尤其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游戏、玩耍,从小伙伴那里学会了许多本领。可是冬冬的妈妈非常疼爱、关心他,特别害怕冬冬在与别的小朋友交往时受欺负,或者担心冬冬被别的小朋友的某些不良行为或习惯影响而形成一些坏毛病。因此,她很少让冬冬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在幼儿园里,冬冬的老师也担心幼儿之间的频繁交往容易导致活动室过于吵闹,不利于维持班级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也不利于幼儿自制力的培养。于是,“少说话”、“闭上你的小嘴”、“保持安静”等要求常挂在老师的嘴上。在这种要求下,小朋友们平时甚至连走路、喝水、上卫生间都必须是静悄悄的,生怕发出一点“噪声”而遭致老师的批评……
(1)请问:冬冬妈妈和老师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2)请结合以上案例或联系实际谈谈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P428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12.7 李老师是位新老师,今天她要为中班的小朋友组织一个语言活动“春姑娘来了”,为此她做了精心的准备:配图、故事磁带、表演用的头饰……可是活动开展得并不顺利,当她问小朋友在图上都看到了什么时,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树,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蝴蝶,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河,还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小熊……而当李老师说是春姑娘来了时,很多小朋友都一脸茫然。
(1)请根据所学心理学知识,从儿童理解能力发展的角度帮助李老师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2)如果你是李老师,你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P212学前儿童的理解的发展趋势+结合案例提出措施
2012.4 浩浩和圆圆同是某幼儿园中班小朋友。浩浩特别喜欢搭积木和玩“奥特曼”游戏;圆圆则十分喜欢玩“娃娃家”、开“医院”,还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表演游戏。可是,他们所在的幼儿园却为幼儿开设了各种兴趣班和特色班,并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参加。这样,浩浩和圆圆等幼儿就很少有时间进行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了。在家里,他们的父母也不太主张他们玩游戏,认为儿童做游戏纯粹就是玩,是浪费时间。于是,弹钢琴、学古诗、学珠心算、练跆拳道等等活动便充斥着他们的业余生活……
(1)请问:浩浩和圆圆父母与老师的这种做法合理吗?为什么?(2)联系案例或实际,分析游戏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P424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11.7 对斜坡上皮球滚落下来的原因,3-4岁的儿童可能更多认为是“(皮球)站不稳,没有脚。”5-6岁的儿童会说“皮球是圆的,它要滚。”
试分析这一现象说明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什么趋势?并就此现象,分析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对5-6岁儿童进行教育活动。
P205/P213 判断内容深入化/从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P214教育提示参考
2011.4 1970年,美国加州曾发现一名情况特殊的3岁女孩基尼。之前,她一直被隔离在一个小房间里,平时没有人和她说话,每天只是由其哥哥匆匆地、沉默地供给她食物。当基尼被发现时,已严重营养不良,不知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最初几个月的智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
请回答是什么因素导致基尼的这种状况,并结合案例或实际,分析此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
P402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10.7 5岁的成成在看动画片时,往往能看上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不分散注意力;但当他看图书时,相比时间就短了很多,请从影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因素的角度分析:
(1)造成这一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你准备怎样帮助成成提高动作和意志动作的水平? P312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措施
2010.4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很多年轻父母工作都十分繁忙,或经常外出工作,所以,有的父母就把孩子长期托付给家中老人或其他亲属抚养;有的父母则干脆把孩子送到全托幼儿园。其中,第一种现象在当前我国农村尤为突出。这样使得很多学前儿童不能经常与其父母见面,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亲子关系越来越淡漠……
请您结合案例,分析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谈谈如何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依恋。P361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P361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
2009.7 认识三角形、长方形时,采用让幼儿边观察边触摸边说出边角的方法,和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边角的方法,哪一种方法会更有利于幼儿辨识和记忆?并运用心理学原理加以分析说明。
P69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2009.4 小班幼儿莉莉的妈妈是个善于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母亲。一天,莉莉跟着妈妈逛商店时看到一个玩具要妈妈买,妈妈认为这与家里已有的一个玩具很类似,便不想给她买,可莉莉又哭又闹,一定要买这个玩具。这时,莉莉妈妈略一沉思,便对莉莉说:“莉莉,走,咱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看看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玩具。”说完便领着孩子迅速离开了原地,接着就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一起唱歌„„莉莉很快就沉浸在妈妈所引发的欢乐的情绪中。
请根据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有关理论回答下列问题:(1)莉莉妈妈所采用的是哪种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方法?(2)联系实际说明成人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另几种方法。P289帮助儿童控制情绪
2008.7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曾说过:“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试析:
(1)上述两段话各自所代表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派别是什么?(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具体有哪些?请结合事例分析说明。
P394,P415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
P409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2008.4 小王是某幼儿园小班教师,刚工作不久就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可令她苦恼的是,在组织班里活动时,她发现小朋友们很难集中注意,教室里一有响动,他们就会分心,无论是听故事、画画还是看图书,也只能专心几分钟。这样一来,小王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教育方案往往不能得以有效实施,为此,她很着急„„
请你:(1)就此案例结合幼儿注意发展特征,帮助小王老师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2)联系实际谈谈要提高幼儿教育和活动效果,老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P68无意注意占优势
2007.7 龙龙是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一天他得意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知道2加3等于5。,爸爸很高兴,问:“你怎么知道的?”龙龙说:“老师告诉我们的。”爸爸再问:5-3加2等于多少?龙龙摇摇头说:“老师没有说。”
(1)请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来分析龙龙的表现(2)你认为应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P186,P189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结合案例提出措施
2007.4 威威今年6岁,是家中唯一的“宝宝”,聪明可爱。由于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娇宠,快上小学了,还样样事情依赖别人的照料;他想要某样东西,大人非给不可,否则就大哭大闹,不达目的不肯罢休;有好吃好玩的,只想自己一人独占,从不考虑别人;和别的小朋友相处时,也喜欢自己说了算,经常和小朋友们发生冲突„„
(1)类似威威这样的独生子女为数不少,请结合威威的上述行为表现和相关研究,说明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2)联系实际,分析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P382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
2006.7
2006.4 强强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无论参加什么活动,他都十分积极主动,精力旺盛。强强平时做事很急,想干什么就立即行动,想要的东西也必须马上得到,否则会坐立不安。强强做事有闯劲,但时常马马虎虎。强强待人大方,热情直率,爱打抱不平。他喜欢别人听从他的支配,否则便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事后虽也后悔,但到时总是难以克制。
(1)根据强强的上述行为表现,你认为他基本上属于什么气质类型?为什么?(2)谈谈应如何根据幼儿4种不同的气质类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P338,P342不同气质的典型特征以及有针对性地接受培养
2005.7 卓尔的母亲是下岗女工,她很重视对卓尔的教育,在卓尔刚会说话时就教他数数和认字,但让母亲难堪的是: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要卓尔拿两个橘子,卓尔却拿了三个,卓尔的母亲开始担心卓尔的聪明程度。
试问卓尔母亲的担心有道理吗?你能为卓尔的母亲提出哪些建议? P198数概念在3岁以后开始形成+结合案例提出建议
2005.4 兰兰是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一天她拿起纸和笔画画,画之前她自言自语地说:“我想画小猫咪”。先画了猫头、猫耳朵,再画猫眼。然后画了条线,说这是草地,在上面画了绿草小花,接着又画了只兔子。边画边说:“哎呀,不像不像!像什么呀?像小火车”。这时她又突然想起来:“小猫还没嘴呢!也没画胡子”。于是又画了起来。
请认真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兰兰的画画行为,说明了幼儿想像的一个什么特点?为什么?(2)说明如何培养幼儿的有意想像。
P152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但出现了有意成分
P156有意想像的培养
2004.4 小明是个3岁零3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可令其父母不解的是,小明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和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妇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明却常常做不到。小明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
试问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明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明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P176,P185思维的直观行动性
第五篇: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精选)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
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
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
1、无意注意为主:
1)——刺激物的特点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化。③ 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04.10)答:1)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
① 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2)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2).案例中的幼儿因为喜欢听古典音乐,也很崇拜音乐家,所以夸张地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这不是在说谎,而是因为希望能够见到自己喜欢的人物,混淆了假想与真实。
(3).幼儿在想象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个成分,例如,画一个小孩放风筝,往往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甚至超出身体的长度.幼儿说话也喜欢夸张,例如:“我家花开得可大了,象桌子一样大”.结合以上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答:1)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夸张, 2)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认知水平的限制,例如,幼儿在画一个小孩放风筝时,由于记忆中的形象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即用手放风筝,因此手就画得很长.②情绪对想象的影响.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③.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放风筝的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的原因也可能是受表现力的局限使画面与事实不符。
平平看到老师在倒水:老师把一个矮而宽的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个高而窄的杯子中,平平就认为水变多了,因为水看起来“长”了。有一次,她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来,却没有放水和擦肥皂。(思维的片面性)
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并派生出片面性的特点。
2)他之所以回答前面的问题说水变多了,是因为他在解决问题中常常只是照顾到事物的一个维度(因为水看起来“长”了),而不能同时兼顾到两个维度,不能把握高矮与宽窄两个维度的相互联系。(分析综合水平较低)案例题:教材P45: 案例分析
1)说明3-4岁儿童只能够理解具体的事情,不能够理解抽象的词句,只能够做直接推
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2)案例中老师对孩子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效果,孩子不理解老师的反话,结果哭的越来越凶。3)如果老师从正面告诉幼儿,孩子听了就放心了,这时,老师再接着引导,孩子就渐渐不哭了。
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但是他不会回答:“3+3等于几”这样的问题。家长感到很奇怪。
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2)他不是通过算术公式来解决问题的,他之所以能回答前面的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形成了直观的形象,而后一个题目仅仅是抽象的公式。
26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的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时,总是用手做出“卷”的动作,说到“大象把狼扔到河里去”,又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议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2)根据该特点,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
答:1)案例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动作来思维。
2)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合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多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具、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等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儿童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作出相应的动作,一边做动作一遍思考想像,帮助儿童理解领会教学内容。试述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248)第一阶段:3岁前, 主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高;第二阶段: 3-6岁,出现陈述、商量、指示和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
二、儿童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248)领会
言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 :(l)学前儿童言语对其认识过程概括作用的具体表现;(2)学前儿童言语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作用的具体表现(心理的自我调节)
三、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250)4岁以后,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言语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1、主要表现为出声的自言自语。
(l)幼儿内部言语的具体表现;(2)幼儿自言自语的功能。领会:
2、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游戏言语/问题言语
简述幼儿自言自语的形式及其特点。(04.4)
应用: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幼儿内部言语的表现及其功能。
应用: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 所用方
法的适宜性。
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 “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答: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有:
1.转移法。对于小明睡觉前想吃糖的不合理要求,可以通过转移他的注意力的方法,儿童的注意力是容易转移的;
2.冷却法。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孩子自己慢慢地会停止哭叫。
3.消退法。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小明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无异于火上加油。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化.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时,往往陶醉于开汽车这个过程,他实际上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请你用幼儿行动的目的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答:1)幼儿行动的动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是一致的。尤其在游戏活动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直接一致的关系。
2)在开汽车这一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动机是为了游戏,他要以他就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了。
小南今年5岁,已经上大班了。妈妈对他总是百依百顺,爸爸对他却非常粗暴。虽然家里的玩具很多,但在幼儿园里,小南看到别人玩什么,他就要什么。因此,经常和小朋友打架。一开始,幼儿园老师非常严厉地批评他,但他仍我行我素,久而久之,谁也不高兴去管他。妈妈开始为这事感到烦恼。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南行为的特点及其成因。(04.4)
答:1)小南行为的特点:小南的社会性发展上的存在问题:任性、自我中心,自私(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抗诱惑力较差,(意志与行为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我意识特点)
2)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因素,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存在不一致问题,母亲的溺爱与父亲的粗暴,妈妈对他总是百依百顺,使其养成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特点;抗诱惑力较差,(意志特点)爸爸对他却非常粗暴,导致其对老师的严厉批评也无所谓,教师也失去了耐心,父亲的严厉控制导致其情绪受压抑,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小南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是儿童天性,模仿性强,(学习性)。
儿童在2、3岁的时候经常说“我的”,开始不让人家动他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逐渐会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1)儿童会说“我”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指征。
2)1岁前的儿童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不能把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来,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当儿童学会正确使用我这个词时,可以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了。
小明的爸爸妈妈总是担心小明和外面的伙伴一起玩耍会削弱自己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禁止小明与伙伴们进行交往。渐渐地,爸爸妈妈发现小明越来越沉默,不懂得怎么与人
交往,有的时候又非常任性。
请从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小明父母的做法。(07.10)
答:1)小明父母没有认识到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孩子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的能力是影响儿童交往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学会交往。2)小明父母禁止小明与伙伴们进行交往,导致小明越来越沉默,不懂得怎么与人交往,有的时候又非常任性。说明小明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的能力因为缺少交往实践而没有得到培养提高,孩子的同伴交往也已经受到了不良影响。小明可能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儿童(被排斥或受忽视)并进一步影响到小明的心理健康发展。
5岁的小强在幼儿园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对小朋友有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其他人都躲着他,很不受小朋友欢迎。请你分析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答: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大致有:1.父母的惩罚;2.榜样。攻击性的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3.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另外,同学之间也会学会攻击性行为;4.挫折。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对于小强的攻击性行为,应认真查找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请结合游戏对儿童成长的作用分析这些父母的做法。(08.10)
宝宝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授。在宝宝4岁的时候,有人说,遗传了这么优秀的基因,宝宝以后一定也会非常优秀。也有人说,宝宝以后的发展关键还是看父母的教育,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和遗传没有什么关系。听到这些说法,宝宝的爸爸妈妈私下里嘀咕,环境和遗传对于宝宝大约是一半对一半吧。
1)原理:1)遗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的作用: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奠定儿童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2)要正确认识遗传的作用。(不否定/不夸大:遗传决定论)
遗传在客观上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可以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张老师教小朋友学古诗,她教孩子们学宋朝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老师觉得诗中包含了很深的道理。结果,小朋友们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吵吵闹闹,不愿学习。
(提示:请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的原理进行分析)(02.10)
答:1原理:1)、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是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主观因素包括: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
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心理状态等
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它表现为新的需要与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它表现为新的需要与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儿童的心理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螺旋式上升,不断发展
琪琪和表姐小薇差半岁,同时上了幼儿园小班。由于小薇爸爸妈妈工作忙,不久她被送到了小镇上奶奶家。小镇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强调知识学习,一年后,小薇已经能认许多
字了,而琪琪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不用学习,一个字也不认得。爸爸妈妈开始为此担心,怕幼儿园这样的教学会影响琪琪今后的学习。你觉得琪琪父母的担心有必要吗?为什么?(02.4)
答:琪琪父母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幼儿来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而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具体而言:
(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2)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3)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一)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儿童的内部矛盾运动不是凭空产生的,矛盾的双方都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相互作用的;
(二)不能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考虑到儿童主观的能动性;
(三)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循环
幼儿园开学了,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想去玩玩具。王老师看到这一情况后,就对所有小朋友说:“谁能先躺倒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谁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这时,小朋友都迅速的跑道自己的床上安静的躺下了。
这是在幼儿园教学中经常遇见的问题,试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这位幼儿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①幼儿园老师采用的是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2分)
②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3分)
③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3分)
④“谁能先躺倒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采用的是积极强化;“谁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采用的是消极强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