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心理学》试卷
《学前心理学》试卷
一.填空题。16%
1、儿童最初发生的认识过程是 感知觉。
2、当视觉、触觉、动觉相结合时,儿童对几何形体感知的效果较好。
3、生活制度对儿童在时间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
4、记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 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
5、想象在3~4岁时迅速发展,这时期的想象基本上是无意的,是一种 自由联想。
6、最初的 语词概括的形成,是儿童思维的标志。
7、根据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2~7岁的儿童处于 前运算 阶段。
8、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 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9、幼儿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 好动、好奇、好问以及 好模仿。
10、自我意识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 行为的调节。
11、动作 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
12、“活泼、灵活、好交际”是我们对哪种气质类型的人的描述?多血质。
二.选择题。9%
1、儿童最晚出现的是(B)。
A.形象记忆B.语词记忆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2、对胆汁质的孩子,应着重(D)。A.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C.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
A.情绪冲动性B.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D.防止任性、粗暴D.情绪感染性
3、幼儿看到故事书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这是(A)的表现。B.情绪易变性C.情绪两极性
4、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这是年幼儿童常出现的(B)。
A.记忆扩张现象
A.要晚些B.记忆恢复现象C.记忆潜伏现象B.要早些C.要不明显些D.记忆提取现象 D.时间差不多
5、婴幼儿大肌肉动觉准确性的发展,比小肌肉动觉的发展(B)。
6、幼儿抱着一只玩具鸭子,只是静静地坐着,当老师说:“鸭子要游水了。”幼儿的想象才活跃起来,这说明(B)。
A、经验性想象对幼儿的重要作用B.成人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C.实际行动对幼儿期的想象具有重要作用D.幼儿的想象受个人愿望的影响 7、5~6岁幼儿能参加较复杂的集体游戏和活动,说明幼儿注意的(B)。
A.稳定性较好B.分配能力较强C.范围较大
D.选择性较强D.记忆的概括性
8、幼儿知道“夏天很热,最好不要到户外去”反映了幼儿(C)。A.感觉的概括性B.知觉的概括性C.思维的概括性
9、打过针的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与这种情绪相联系的心理现象是(A)。
A.记忆B.思维C.感知觉D.自我意识
三. 判断题。15%
T
1、人的的各种心理活动在先学前期逐渐齐全。
F
2、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都是人的独立的心理过程。
T 3、1~2岁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回忆的发展。
T
4、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F
5、梦是有意想象的一种极端表现。
T 6、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发展起来。T
7、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F
8、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具体形象的,然后出现直观行动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抽象逻辑的思维。
F
9、关于学前儿童词类的研究表明,儿童最先和大量掌握的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
T
10、幼儿掌握的词义越是丰富和深刻,他运用该词的积极性也越高。
F
11、书面语言是从学前期开始正式发展起来的。
T
12、年龄越小的儿童,气质掩蔽的情况越少。
F 13、6岁左右,幼儿的理智感已明显发展起来。
T
14、儿童从3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4岁以后,开始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
F
15、在一般情况下,幼儿总是过低评价自己。
四. 名词解释。20%
1、元记忆的发展:指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
2、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
3、情感:较高级的、复杂的、较稳定、冲动性弱、比较不外露、社会性较强的体验。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4、道德感: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5、个性: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五. 简答题。30%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个体心理的发生;(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2、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1)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2)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3)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4)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5)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3、幼儿有意注意的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在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4、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5、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
(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6、儿童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区别。
(1)运算思维依靠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靠表象进行;(2)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可逆性;(3)运算思维具有守恒概念,前运算思维没有守恒概念;(4)前运算思维只是自我中心的,运算思维逐渐非中心化;(5)前运算思维是不灵活的,具有固定性、刻板性或呆滞性,运算思维具有灵活性。
六.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10%)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混淆假想与真实。
第二篇:《学前心理学》模拟试卷(A)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模拟试卷(A)
1.学前心理学是研究___从初生到入学前___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__蒲来尔___的《儿童的心理》 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3. 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各种类型,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可分为_纵向研究__和__横断研究 ;
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分为_整体研究__和_分析研究_;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分为__差异研究__、__相关研究__和__因果研究__。
4. 儿童心理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一般将入学前分为三个阶段:0—1岁为__婴儿期__、1—3岁为____先学前期_、3—6岁为__学前期或幼儿期_。
5. 动作、形象和语词的关系在学前儿童思维中的规律性变化,使得其思维方式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
态:__直观(觉)行动思维__、__具体形象思维__、__抽象逻辑思维,其中___具体形象思维___是幼儿期儿童思维的典型方式。
6. 以传统的气质类型为标准,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有四种,即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
7.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二、名词解释
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
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2.守恒:皮亚杰把概念的稳定性称为守恒,即一定数量(如长度、重量、体积、面积、数目、质量等)的物体,在其外形或空间位置改变而其数量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儿童能确认其数量的恒定性(不变性)而不受其它无关因素变化的干扰。
3.社会性:是人的一种特性,它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4.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
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7.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
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前者水平不及后者。这一段距离或差距,称为儿童心理的最近
发展区。
三、简答题
1.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2.试用实验说明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特点。
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吉布森等对36名6.5-14个月的婴儿测验的结果,有27名婴儿从平台爬向了浅滩,只有3名爬到深滩。大多数婴儿虽然听到母亲在深滩一侧呼喊,他也不过去,或只是哭叫。说明幼小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3.简述幼儿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2)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3)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4)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5)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4.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
5.简述幼儿言语发展中句型发展的趋势。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四、论述题
1.试述幼儿言语发展中句型发展的趋势。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不完整句。最初,儿童句子的结构时不完整的。儿童的不完整句包括单词句和电报句。单词句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现于1-1.5岁。电报句又称双词句,时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3个词组成。一般出现在1.5-2岁左右。
完整句。幼儿2岁以后,逐渐出现比较完整的句子。到6岁左右,儿童98%以上使用完整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从2岁以后,简单句逐渐增加。学前儿童使用的简单句主要有主谓结构句、谓宾结构句、主谓宾结构句、主谓双宾结构句。
幼儿复合句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儿童最初的句子是没有修饰语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语句中修饰语逐渐增多。
(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儿童最初掌握的是陈述句。在整个学前期,简单的陈述句仍然是基本的句型。此外,还有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
2.幼儿同伴交往主要存在哪几种类型?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是不同的。根据研究,幼儿的社会地位已经分化,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每种类型的表现各具特点。
幼儿同伴交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1)早期亲子交往经验
大多数儿童从出生之日便开始了与父母的交往,这种亲子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满足了儿童的生存需要,而且为他们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技能和行为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2)儿童自身的特征
儿童自身的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自身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儿童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而发生。同时,玩具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还体现在玩具的不同数量和特征能引起儿童之间不同的交往行为上。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也有影响,因为活动情境本身已规定了同伴间的合作关系,对其行为提出了许多制约性。
五、案例题
例1:一个幼儿画小孩放风筝,把小孩子的手画得很长,比身子几乎长3倍。
例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
试用幼儿想象的有关特点分析上面两个例子,并指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例1说明幼儿在想象中常常把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加以夸大。例2 说明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物当成真实的事情,即混淆假象与事实。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幼儿的想象具有夸张性。
幼儿想象的夸张现象是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主要有:
1、认知水平的限制。
2、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3、幼儿想象在认知中的地位。
4、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1.试用实验说明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特点。
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这是一种特殊的装置,把婴儿放在厚玻璃板的平台中央,平台一侧下面紧贴着玻璃放有方格图案,另一侧则在一定距离下面布置了同样方格图案,造成一种视觉印象:前一侧是浅滩,后一侧是深滩。试验时,母亲轮流在两侧呼唤婴儿,试验记录婴儿的爬向。
吉布森等对36名6.5-14个月的婴儿测验的结果,有27名婴儿从平台爬向了浅滩,只有3名爬到深滩。大多数婴儿虽然听到母亲在深滩一侧呼喊,他也不过去,或只是哭叫。说明幼小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2.幼儿同伴交往主要存在哪几种类型?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是不同的。根据研究,幼儿的社会地位已经分化,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每种类型的表现各具特点。
幼儿同伴交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1)早期亲子交往经验
大多数儿童从出生之日便开始了与父母的交往,这种亲子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满足了儿童的生存需要,而且为他们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技能和行为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2)儿童自身的特征
儿童自身的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自身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儿童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而发生。同时,玩具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还体现在玩具的不同数量和特征能引起儿童之间不同的交往行为上。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也有影响,因为活动情境本身已规定了同伴间的合作关系,对其行为提出了许多制约性。
五、案例题
例1:一个3岁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心爱的玩具而哭泣,这时妈妈给他一块糖,他立即破涕为笑。
例2:新入园的幼儿,看着妈妈离去时,会伤心地哭,但是妈妈的身影消失之后,经老师引导,很快就愉快地玩起来。如果妈妈从窗口再次出现,又会立刻引起幼儿的不愉快情绪。
例3:新入托的一个孩子哭着要妈妈,会引得早日习惯了托儿所生活的孩子们都哭起来。
试用婴儿情绪发展的相关特点分析上面子3个案例。
例1说明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易变是其主要特点。婴幼儿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时间内互相转换。
例2说明婴幼儿情绪和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其易变性与此有关。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
例3说明婴幼儿的情绪情感易受感染,其易变性亦与此有关。即情绪情感非常容易受周围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影响。
第三篇:学前心理学试卷A(小编推荐)
宁波城市学院成教学院期末试卷(A)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试卷名称:学前心理学专业:学前教育姓名:学号:班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和解放军叔叔联欢活动已经过去两天了,可是幼儿园的孩子们仍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兴高
采烈地谈论着联欢会上奇妙的魔术、惊险的杂技等节目,这是幼儿()表现。
A.想像B.记忆C.语言D.思维
2.下列哪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A.婴儿期0-1岁B.学前期3-6岁C.少年期11-15岁D.先学前期1-3岁
3.()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B.思维C.记忆D.语言
4.下列有关儿童情绪发展的观点中,错误的是()。
A.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情绪已逐渐内化
B.2岁时儿童已能初步表达内疚等复杂情绪
C.儿童从2岁到5岁,随着其认知能力的提高,对想象中妖魔鬼怪的害怕情绪减少了
D.“快乐损人者”现象体现了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不平衡性
5.()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B.想象C.感知觉D.思维
6.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根据结果分析其心理发展特点的方法称为()
A.测验法B.操作法C.观察法D.谈话法
7.在以下几对方位概念中,儿童最先掌握的是()。
A.上下B.前后C.左右D.内外
第 1 页,共 4 页
8.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达()分钟左右。
A.15分钟左右B.3~5分钟左右
C.20分钟左右D.10分钟左右
9.学前儿童指的是()。
A.3—6岁B.0—1岁C.1—3岁D.0—6岁
10.()是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
A.个性B.社会性C.言语D.情绪情感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个括号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括号中填入正确的答案,字迹模糊无法辨认、有错别字均不给分。
1.()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2.完整的记忆包括三个环节:()、()和()。
3.儿童与父母亲(养父母)之间进行的交往及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叫“()”。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来看可分为()、()、()。
5.记忆恢复的两种形式:()和()。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思维:
2.最近发展区:
3.社会性:
4.工作记忆:
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2.简述学前期独身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3.简述幼儿言语发展中句型发展的趋势。
4.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5.简述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每小题10分,第2小题15分,共25分)
1.为什么幼儿中期常常出现“告状”现象。
2.试述造成幼儿口吃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矫正“口吃”。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例1:一个3岁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心爱的玩具而哭泣,这时妈妈给他一块糖,他立即破涕为笑。例2:新入园的幼儿,看着妈妈离去时,会伤心地哭,但是妈妈的身影消失之后,经老师引导,很快就愉快地玩起来。如果妈妈从窗口再次出现,又会立刻引起幼儿的不愉快情绪。
例3:新入托的一个孩子哭着要妈妈,会引得早日习惯了托儿所生活的孩子们都哭起来。试用婴儿情绪发展的相关特点分析上面子3个案例。
第四篇:学前心理学教案
绪 论
教学目标:
1.知道学前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了解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能够举例说明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心理学—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
最初,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被认为是社会学科。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一本著作。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概念
1、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及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的学科。2.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和个性心理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包括:
(1)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感过程:喜悦、愤怒、哀伤、恐惧等(3)意志过程: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行动 个性心理包括:
(1)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性格
(2)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世界观(3)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三、什么是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研究每个心理现象的各自特点和规律。
四、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练习:
一、思考以下该段中都出现了哪些心理现象?
小张清晨醒来,看到光亮照进屋子,听到窗外树上的鸟儿正在吱吱地叫个不停。她打开窗户,一阵微风吹来,使她感到凉爽极了。她尽情地吸了几口清新的空气,似乎嗅到了一股花香,便猜想这花香大概是从不远处的花园里吹来的。她还记得,花园里有许多花,现在也许已开花儿了。今天休息,她很高兴,便在脑子里盘算着今天如果去花园玩儿,该多么惬意啊!她很喜欢花,已有好多天没有去花园了,应该去一下。忽然她又想起,报社的约稿还没有写完,今天应该交稿 1
了,必须忍耐一下,坚持写完。想到这里,她很快收拾了一下,吃过早饭就开始写稿了……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1.掌握心理的实质: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2.了解脑的结构和神经系统的组成; 3.理解并举例说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1.心理的实质;
2.了解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人的心理实质
一、什么是人的心理? 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观点1:心理是非物质的、至高无上的灵魂活动,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源。
观点2:身心平行论(冯特)
观点3:人脑产生心理,如同肝脏分泌胆汁 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脏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1、从汉字中窥见:思、念、想等,胸有成竹、心中有数等心理活动和思考均看到与心脏有关;
2、孟轲: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亚里士多德: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1、盖伦(130-200),希腊著名医生。他已推测神经系统具有广泛的性能,把大脑视作精神的所在地。
科学心理学的观点:
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的产物,神经系统和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脑的结构和机能
1.脑由延髓、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组成。
2.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构成,表面覆盖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脑细胞和皮层下的神经纤维有着复杂的联系,相互传递信息,构成了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小结: 左半球:
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半球:
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和艺术欣赏、舞蹈、雕塑等 正常情况下,两半球既分工又联合活动,完成复杂的活动。大脑两半球分别对身体对侧的感觉和运动负责。大脑左半球主管身体的右半边,大脑的右半球主管身体的左半侧;大脑皮层运动区和体觉区上
部支配身体的下部,下部支配上部;大脑半球皮层是高级神经中枢,皮层以下的部位是低级神经中枢,二者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向全身发出: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植物性神(主要分布于内脏的平滑肌和腺体)这些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了周围神经系统。
二、心理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
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第二节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一)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祖先将生物特征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的重要性
思考:天生的盲人可能成为未来的画家吗?
天生的聋哑人可能成为未来的音乐家吗?
1、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由于遗传而导致的智力低下的疾病:无脑畸形儿;三色体病——先天愚;苯丙酮尿症;遗传的重要性
1、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为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奠定最初基础。如: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水平相差很大;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儿童脑的发展成熟: 出生:400克 9个月:800克
一岁:900克 三岁:1000克 七岁:1300克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8周,C只练了2周。结果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T比只练了2周的C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C其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T好——C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T:第48周 每天十分钟 连续6周 C:第53周 每天十分钟 连续2周
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思考:过早地学习和训练好不好?
二、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所谓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指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哪些?
(一)家庭环境
1.家庭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 2.家庭经济条件; 3.家庭结构; 4.家长文化水平; 5.父母教养态度与方式
残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离婚、分居或一方死亡、出走等原因造成家庭成员不全的家庭。
英国心理学家调查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家庭后发现,在品德不良的学生中,有58%来自于残缺家庭。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犯罪少年中有1/2至2/3是来自于残缺家庭。我国曾有学者对中国大陆28个省、市、自治区小学一至五年级的729名离异家庭的儿童和825名完全家庭的儿童进行过情绪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离异家庭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焦虑、自卑、孤僻、冷漠、畏缩、敌对等消极情绪。
讨论: 你能举例说明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吗? 阅读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
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幼儿园及社会托幼机构
(三)社会环境、电视等各种传媒 讨论:你同意下面的论述吗?为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华生:如果给我一打(12个)健全的儿童,我可以采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三、主观因素——儿童自身心理
主观因素: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性格、行为习惯等。案例讨论:
19世纪德国教师卡尔﹒威特的儿子很小就被认为是“痴呆儿”。他却充满信心地对儿子进行了耐心的教育,结果小威特8岁能流利地讲六国语言,13岁获得博士学位。前苏联建国初期,教育家马卡连柯将流浪儿、小偷等游手好闲的青少年组成成“儿童工学团”进行系统教育,结果这些儿童成长起来后,很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试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角度分析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测试:第一章练习题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注意
教学目标: 1.掌握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种类 2.了解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3.理解注意的品质
4.掌握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如何防止 教学重点: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种类
2.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如何防止 教学难点: 理解注意的品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6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主要就指“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程度。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他事物则处于注意的边缘,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得不到反映,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二)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目不转睛、眼睛朝着一个方向“呆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时,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说,吸得短,呼得更长。
一般来说,姿态端下,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的表现,而
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意的表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共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例如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提醒学生“注意了”“请注意”,只是把注意指向和集中的于心理过程的内容,如注意听讲,注意看黑板、注意记内容,注意想问题等。只不过把后面的内容省略了。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
过程,但它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就无法进行。
三、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在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较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有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意义。举例说明。b刺激物新异性
新异刺激物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新意刺激不仅是指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信息还指熟悉对象间的奇特组合。例如:教师的新装。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运动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闪亮的霓虹灯,教师上课时突然放慢声音或突然停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d刺激物的对比性
刺激物之间在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显著或对比特别鲜明,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例如“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等。(2)人本身的状态 a需要和兴趣 b情绪情感
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容易注意周围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而人在情绪不佳的情况下,无心注意周围的一切。c有机体状态
当个体处于极度疲乏和困倦时,常常无法注意周围的事物。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举例说明晚自习做作业,旁边同学在聊天,不自觉地听别人聊天(无意注意)而当意识到做作业必须专心,才会有高效率。断然不去听别人的谈话,聚精会神地做作业。
随意注意有两个特征:一是有预定的目的,二是需要意志的努力。它受意识的调节和支配。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很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的活动目的与任务
对活动任务的认识。活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2)间接兴趣的培养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有助于保持随意注意。间接兴趣是个体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3)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一个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坚毅顽强个性特征的人易于克服各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各种诱惑,长时间保持随意注意。反之保持随意注意则比较困难。(4)合理地组织活动
对活动的精心组织有助于保持有意注意。尽可能把智力活动与与实际操作、技能练习联系起来,很好地组织各种活动可以防止因单调而产生疲劳、分心
思考:为什么对幼儿来说组织活动时需要两种注意结合起来使用?
(二)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
根据注意的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还是个体内部,可以把注意分为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两类 1.外部注意
注意的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即心理活动指向、集中于外界刺激的注意,幼儿常常是外部注意占优势。2.内部注意
注意的对象存在于个体内部的感觉、思想和体验等。注意指向自己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良好的内部注意使人能清楚地评价自己,对自我意思的发展有意义。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注意
新生儿刚才是接触外部环境就出现了无条件定向反射,这是无意注意发生的标志,婴儿期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幼儿前期的有意注意主要是由成人提出的要求所引起。
学前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新异、强烈,以及活动着的刺激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注意也容易被其他新异的刺激所转移。中班幼儿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且比较稳定,对于有兴趣的活动能较长时间保持注意
大班幼儿无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和稳定,对于有兴趣的活动比中班幼儿更长时间保持注意,对于干扰其注意的活动会表示出不满,并设法排除。
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
有意注意是由脑的高级部位,特别是额叶的控制,额叶的发展比脑部其它部位迟缓,幼儿的注意在成人的要求和教育下开始逐步发展。小班幼儿逐渐能依照成人要求,指向并集中应该注意的对象,但注意的稳定性很低。注意集中的时间大约是:3-5分钟
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继续得到发展,注意集中的时间延至10分钟左右 大班幼儿有意注意迅速发展,适宜条件下,注意集中的时间可延长到10-15分钟。而且大班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情感、思想等内部状态给予注意,比如:他们能根据自己的体验去推测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想法。
三、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指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例如,让被试注视速示器,主试在不到 1/l 0秒的时间内呈现印有一些数字、图形或字母的卡片,结果表明,成人一般能够注意到8~9个黑色圆点或4~6个彼此不相关联的外文字母,幼儿最多能把握2-3个对象。
(二)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握对象时间的长短。从注意集中的时间看,小班幼儿3-5分钟;中班幼儿10分钟左右;大班幼儿10-15分钟。对象上看,具体生动的对象集中时间长,枯燥乏味的对象集中的时间短。
(三)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专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反映了注意的灵活性。小班幼儿不善于实现注意的转移,大班孩子能根据要求实现注意的转移。
(四)注意的分配
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上,整个幼儿期还不善于完成注意的分配,但到大班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例如大班体操时,既能注意自己的动作,又能注意体操队形的整齐。
四、注意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注意的三种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案例分析一】
教师组织小班幼儿的诗歌活动“芭蕉扇”,既没有直观的教具,也没有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教幼儿朗诵诗歌,许多孩子很快坐不住了,有的在与身边的幼儿打闹,有的表现出反感的情绪?这是为什么?你认为保持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案例分析二】 分析以下的案例,你认为影响幼儿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哪一些?爸爸妈妈带着5岁的小明逛动物园,爸爸和小明比赛数猴子、数老虎、数孔雀„„结果每次都是爸爸赢。爸爸想教小明一次数五个、数三个、数两个,可都教不会,知道为什么吗? 课后练习:
一、你觉得以下的各种心理表现分别属于哪一种注意品质?为什么?
1、看书时,有的同学能“一目十行”。
2、班主任老师用眼一扫,便知道哪些幼儿在,哪些幼儿不在。
3、大部分的学生能一边看乐谱,一边弹钢琴。
4、学习过程中,大家一会儿看黑板,一会儿看书,一会儿记笔记。
二、请判断下列活动中注意转移的难易:
1、刚玩过“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马上坐下来学计算。2、幼儿在聚精会神地看动画片,妈妈喊他过来吃饭。
3、幼儿在听老师讲完故事后,用画笔将自己对故事情节的想象画在纸上。
第三节
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及对策
(一)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1、无关刺激过多
2、疲劳
3、目的要求不明确
4、注意不善转移
5、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没有并用
(二)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
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干扰其正常活动。如成人的衣着打扮过于新奇,很容易引起幼儿注意。为防止幼儿注意分散,布置完教室后,我们首先让幼儿熟悉环境,让幼儿感觉很新鲜,过渡很自然。平时抓好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室内教玩具分门别类,井井有条,教师若作了新发型或换新衣服,可提前与幼儿交流,再开始上课,以免引起无关刺激的干扰
2、制定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保证幼儿精力充沛地从事各项活动。
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幼儿积极动手动脑,预防长时间单一的活动引起疲劳。
4、提高教学质量
合理地选择教材,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为幼儿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既有趣味又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在幼儿认识轮船的外形结构及功用后,可以安排幼儿认识轮船的种类极其发展,在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提问中,幼儿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在学习“7的组成”时,利用电脑画面,请幼儿根据画面上小猫的几种不同找有几只小猫,找对了小猫会“喵”的鼓励小朋友“真棒”,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注意都随着老师走,不知不觉完成了“7的组成”的学习,减少了幼儿注意力的分散。
5、适当控制儿童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6、不要反复向幼儿提要求
(三)审慎处理幼儿的多动现象
多动症和好动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多动是患儿比较明显的外部表现,但根据国际精神类症状诊断标准,多动症儿童必须要具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三个明显特征,本质上是注意力缺陷,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什么事情都半途而废,难以集中思想从事需要比较
长的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即使做游戏、看动画片也不例外。周围环境中的任何视听刺激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并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坐立不安,在教室里也难以保持一刻安静,脾气暴躁、容易兴奋冲动,情绪变化快,做事不顾后果。好动的孩子则不同,他们对于感兴趣的事情能够全神贯注,而不希望别人干涉,做事有一定目的和计划,最明显的是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讨论:
观看视频《母婴卫士:学会判断儿童多动症》,讨论多动症有哪些表现:多动和多动症的区别是什么? 思考题:
1、什么是注意
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及如何防止 测试:第二章练习题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二者的联系 2.了解感知觉的种类
3.理解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 4.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5.掌握学前儿童观察力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2.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6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一)什么是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和反映的对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
(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区别: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对整体(事物全貌)的反映 联系: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人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感觉称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
二、感觉与知觉的功用
(一)感觉是认识的开端,获得知识的源泉
(二)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与变化,而且还能够进行复杂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果把感觉剥夺,就会使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贝克斯顿(B e x to n)等人于l 9 5 4年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是让被试躺在一张舒适的床上,眼睛蒙上眼罩,耳朵被堵住,手也被套上,这样就将被试的感觉基本剥夺了。
三、感觉与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依据知觉活动时感受器的不同,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等。依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感觉与知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定义: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反之,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感受性也不尽相同。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相互作用: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制约的,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或者提高,或者降低
例如:餐馆里看见端上来的食物颜色很好,你会觉得这道菜特别好吃
微软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能降低色觉得差别感受性(2)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3)感觉的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同时对比
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例如“月明星稀”
相继对比
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例如:吃塘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水很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4)感受性与训练
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一方面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例如: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辨认40多种黑色。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代偿某种丧失的感觉能力,25
会使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不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主观因素: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它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会把之知觉为一个正方体,这是因为人们在知觉对象时,把过去的知识经验参与其中,大脑对来自各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对刺激物中缺失的部分加以主观上的整合与补充,把客观事物知觉为整体。尽管图形中没有一个立方体,人们却会主观地把它知觉为一个立方体。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即物体各部分的关系,对物体各部分关系的反映则是知觉整体性的基础。一首歌不同的人唱人能知觉为同一首歌;而四条直线不同的组合则构成不同的图形。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
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哲学家看到的是万物复苏,想的是一年复始,万象更新,大自然在永恒的运动中保持着和谐;诗人看到的是风和日丽,潺潺流水;植物学家看到的是路旁栽的是什么树,河边长的是什么草,墙上开的是什么花。
为什么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人的知识经验的不同)
4、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的变化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主要表现在大小、亮度、形状和颜色等方面。
大小知觉恒常性
a.观察者不受投射在视网膜上的物体映象大小的影响 b.观察者不受物体与视网膜视象距离的影响 明度与颜色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人适应环境极其重要的能力,人类长期生活时间活动的结果。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感觉与知觉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1、视觉敏锐度
(1)概念解释:指幼儿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视力)
(2)特点:整个幼儿阶段,视觉敏锐度不断提高,5岁是视觉敏锐度发展发的转折期
(3)教育要求:教具,图片要大些;座椅高矮合适,采光充足
2、颜色视觉
(1)概念解释: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辨色能力)(2)特点:(3)教育要求:
(二)听觉
(三)触觉
二、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
(二)时间知觉
同样按照:①概念解释、②特点、③教育要求三个方面对听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进行整理归类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一)概念: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人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观察力是指分辨事物细节的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组成部分。
(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初期:不善于自觉、有目的的观察,不能接受观察的任务 幼儿中晚期:目的性增强,能根据要求进行观察
2、观察的持续性
幼儿初期:持续性短、3-4岁:6分8秒 幼儿中晚期:5岁:7分6秒,6岁:12分3秒
3、观察的细致性
幼儿初期:只能看到事物粗略轮廓、面积大和突出特征
幼儿中晚期:能从属性进行观察,比如大小、形状、颜色、数量等
4、观察的概括性
幼儿初期: 观察得到的孤立、零散现象
幼儿中晚期: 可以得到对事物各个部分及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印象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激发观察的兴趣
3、交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4、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思考题:
1、什么是感觉与知觉
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测试:第三章练习题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记忆
教学目标: 1.理解记忆的概念、了解记忆种类 2.掌握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及相关知识 3.了解记忆的品质 4.掌握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5.掌握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6.掌握幼儿记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教育措施
教学重点:
1.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及相关知识 2.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及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6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记忆包括“记”和“忆”的过程,它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认知心理学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来解释记忆,认为记忆是一个人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编码相当于识记,信息储存相当于保持,对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记忆的三个环节可以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类比。
记忆作为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对保证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记忆与心理的关系
(三)记忆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居重要地位
二、记忆的类型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二)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记忆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一)识记——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一环节。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二)保持——保持是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二环节,是实现回忆的必要前提。
1、遗忘及其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2、遗忘的种类
(1)暂时性遗忘——已转入长时记忆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恢复
(2)永久性遗忘——记忆的材料未经复习就已消失。
(三)回忆——回忆是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这也是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
1、再认
再认是当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把它识别出来。人们往往以为不能重现识记过的事物就是遗忘,其实,能识别再度出现的事物,也是回忆。
2、再现
再现是当识记过的事物不在时能够在头脑中重现。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回记,如学生在做闭卷问答题时,回记学过的内容。
四、记忆的品质
(一)记忆的敏捷性
(二)记忆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正确性
(四)记忆的准备性
五、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表象
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记忆
一、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与发展
二、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容易记容易忘 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3.以形象记忆为主 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 5.记忆不精确
三、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有意性差,影响记忆的效果 2.不会运用适当的记忆方法 3.偶发记忆
4.正确对待幼儿“说谎”问题
四、在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1、注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记忆的效果
2、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培养幼儿的形象记忆、情绪记忆
3、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意义识记水平4、正确评价识记结果,合理组织复习思考:
1.什么是记忆,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2、什么是遗忘,请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分析遗忘的规律 测试:第四章练习题
第五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想象概念、种类 2.掌握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 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 想象的种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时安排: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是幼儿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1、黏合:
2、夸张与强调
3、拟人化
4、典型化
(三)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1、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想象的内容与水平受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3、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 分析教材上马克思的话,分析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四)想象发生的条件及表现
(五)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
2、想象是儿童理解的基础
3、想象在游戏中作用:游戏离不开想象
4、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
5、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二、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2、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晶。
有意想象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主要想象形式。按其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三)幻想、理想和空想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无预定的、明确的目的,是在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主题易变。例如,小班幼儿画画时,并不知道要画什么,只满足于在纸上乱画;搭积木时,只对结构动作感兴趣,重复搭好推倒的动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2、4~5岁幼儿的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想象出现了主题,但不能持久,常以当前感知对象为转移。例如,在画画时常边画边根据已画出的线条、图形而改变原定想象的内容。
3、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成人的教育引导下,幼儿晚期,儿童不仅能根据成人的要求展开想象,而且在一些活动中能自己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想象,并能排除无关事件的干扰,将主题进行到底。大班幼儿不仅对想象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而且开始对想象的结果感兴趣,并进行简单的评价。例如,画画时会边画边自言自语:“画得不像,小兔子的耳朵画得太短了,应该再长一些。”
幼儿的想象有明显的主观情绪性,对感兴趣的主题常百听不厌,百玩不厌;对不感兴趣的主题,即使成人提出要求,幼儿也常予以拒绝。
(二)再造想象占主是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依靠成人的言语描述或外界情境的变化,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知识经验不断增加,兴趣范围逐渐扩大。
2、幼儿中晚期,想象的内容日益丰富,而已在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想象的因素。能根据一些有结构的、开放的材料,编造较复杂的故事;游戏的情节更加复杂,能事先确定游戏规则,分配游戏角色;在绘画、纸工等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与范例不同的成分。
3、幼儿晚期,结构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角色游戏都已发展到了顶峰。研究发现,5岁幼儿已开始形成幻想的倾向,喜欢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和使成人感到幼稚可笑的想法。
(三)想象易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
幼儿受生活经验和空间知觉发展水平的限制,想象常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突出特点。幼儿常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和经
验来体会和想象现实,使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和缩小性,夸大印象中特别深刻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缩小其余部分。
(举例:儿童画“寻找失落的铅笔”,用主观的空间关系代管客观的空间关系,把正面和侧面重叠在一起,大小比例失调,过分夸大了找到的铅笔和手。)
幼儿还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看到同伴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会说:“我妈妈也给我买了一个。”被成人误认为故意说谎。
幼儿晚期,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增强,幼儿开始能区分想象的东西与真实的东西,并向成人提出“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之类的问题。由于许多想象中才能获得满足的东西已变成现实,幼儿在游戏中开始追求逼真,智力游戏和竞赛性游戏开始逐渐取代象征性游戏。
二、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5、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6、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作业:
1、想象在幼儿心理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2、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
第五篇: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 生活范围扩大。(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2 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 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三 此阶段的幼儿情绪作用大。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
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如,老师表扬他没表扬我,老师抱她没抱我等现象,来判断老师不喜欢他,这样也会影响到他来园的情绪,听课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很久的幼儿园,突然哭着不愿意来了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应该自身检讨,想一想是不是对这个孩子关心不够多。在这里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你会发现一天下来,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表扬,也许你已经忘了,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受到了关注。除此以外,还可以抽时间跟那些在班上不是很活跃的孩子聊聊天,或是只是抱抱他们也好。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
四 此阶段的幼儿爱模仿。
此阶段的幼儿往往是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要做,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己也想要。如,在室外活动时,玩羊角球的小朋友看见别的小孩子的玩海洋球也会要玩,看见别人摆高楼自己也摆。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模仿也是此年龄段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他们会模仿老师模仿父母,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他们没有很强的判断力,对于别人特别是他们所亲近的人的语言和行为都是没有批判性的,而且因为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往往都是通过成人的表现来判断事情的严重程度的。如,老师在吃胡萝卜的时候皱眉头,他们就会觉得那是很不好的东西,就不吃了。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许自己做了一个不经意的不好的举动,自己都不知道,却已经被孩子学会,并慢慢地养成习惯了。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如,在上课时间,有幼儿没有注意听讲,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扬另外做的好的幼儿,来引起这一幼儿的注意和模仿,并及时予以鼓励。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多向幼儿传递好的信息,如,跟幼儿说礼貌用语,老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等。这样幼儿通过模仿,时间久了也会成为一种好的习惯。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通过正强化的方式,也就是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使每一位幼儿向着一个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日常努力工作外,还应该多给自己充充电,多看看相关书籍,使自己的教育方式更有科学性,适宜性,使自己更能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帮助幼儿,与幼儿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