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案例报告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摘要:
本文是一例高一女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害怕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提问,为此,每一节课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又担心为此影响成绩,睡眠不好。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问题是由于其自身性格内向、胆小,有不正确观念引起的。因此根据求助者的情况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经过5次咨询,求助者的听课状态和睡眠问题基本解决,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一、一般资料
李某,女性,现年16岁,身材瘦小,汉族,高中一年级在校学生。家住农村,由于该生上学父母搬到学校附近陪读,父亲经商,母亲无工作,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双方无家族精神病史。
李某是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出生后一直与父母同住。3岁上幼儿园,乖巧听话,得到老师喜欢。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与同学、老师关系较好。初中时成绩一直优秀并且稳定,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成绩一直保持班级前十名,是班级的学习委员。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成绩略有下降,上课时不敢抬头听课,不敢与老师的目光对视,时刻怕老师会提问自己回答问题,曾主动向老师提出调换座位(由现在的第一座换到最后一座),老师考虑到她身材矮小,与之协商后保持原座位不变。与同学关系较好,平时不爱说话,文静。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由于成绩下降,烦恼、焦虑、睡眠不好,食欲不振。
二、主诉与个人陈诉
主诉:自从高一下半年新学期开学一个月以来,上课怕老师提问自己,不能集 中注意力听课,担心成绩下降,影响高考,晚上不能正常入睡。
个人陈述:新学期开学一个月来,发现自己和初中时的学习状态相差很远,非常反感上课时老师的提问,并为此产生恐惧心理。随着
时间的推移这种想法越来越严重,有时还有想逃课的想法,内心感到痛苦和矛盾,跟父母谈过这件事,但是父母只是一直劝自己不要太放不开,老师提问也是为她好。觉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心里很压抑,怕这样下去会影响成绩,为此前来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到,李某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较小,表情不丰富,情绪低落,在谈到当时课堂上的情况时哭泣,想通过心理咨询改变现状。
父母反映李某比较内向、胆小,平时和老师、同学的接触不多,且自尊心比较强,受到批评后不会顶嘴,但自己生闷气。在家情绪较从前低落,怕成绩落后对不起父母。
老师和同学反映平时与同学、老师交流不多,喜欢独处,对人不太热情,几乎不和男同学交往,平时在班里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听话,没有与同学发生过冲突。学习比较努力、认真,成绩很好。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李某的临床资料,综合其相关因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本人对症状有自知,主动求医。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可排除有重性精神病。目前心理与行为问题是由害怕老师上课提问引起的,因此开始疏远老师,影响成绩,其冲突具有现实意义,持续时间不到一个月,不良情绪没有泛化,对学习和交往有一些影响,而且经过检查无器质性的病变,符合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与抑郁症相鉴别: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没有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因此可排除抑郁症。所以本案例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
根据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与李某共同协商达成口头或书面协议,初步确定
1.近期目标:(具体目标)
(1)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老师提问就糟糕至极的观念。
(2)改善焦虑的情绪,消除害怕上课的紧张心理。
(3)改善睡眠。
2.长远目标:(终极目标)
促进李某心理健康发展,完善其人格,学会自我心理调控,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
六、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及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
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咨询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论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而非事件本身。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认知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时间本身,而是对事情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
因此,治疗的着眼点是探寻并纠正导致不良行为和情绪的观念的认知过程。
引起李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生物因素:不明显
(2)社会因素: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从农村来陪读,对其期值很高
(3)心理行为方面的认知因素:家庭的影响使之形成追求完美的人格特征。
课堂上被老师提问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言行举
止会受到别人的品评。如果能避开老师的提问情况会有所改变。
以上由生物因素、社会因素、认知因素引发的问题行为互为因果,相互交错,加重了她的负面感受,给她带来精神痛苦。及时采取干预,选择可操作性强、目的性明确、时效性明显、双方可以接受的合理情绪疗法加以矫正,可以避免不良循环造成的进一步破坏。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力、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
咨询收费:不收费。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次咨询: 1.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进行咨询分析,发现不合理信念。
2.方法:
会谈、心理测验、3.咨询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定;
(2)用摄入性谈话法,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3)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
(4)确定咨询目标;
(5)了解求助者影响其行为和情绪的不合理信念;
(6)布置家庭作业;
请求助者回忆自己的近一个月来的情绪状况和想法,尤其是对学习问题的想法。
第二次咨询
1.咨询目的:
(1)近一步加深咨询师同求助者的关系
(2)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3)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到自己的问题与自身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2.咨询过程:
(1)反馈家庭作业,和求助者一起分析他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
(2)详细介绍ABC理论,让求助者认识到诱发事件并不会直接导致情绪反应,是他对事情的认知和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情绪反应。
例如:不是“被老师提问”使我焦虑,是我头脑中“对老师提问这件事的看法” 引起焦虑,不是“回答问题的正误和座位的前后”使我焦虑,是我感觉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他人的品评”引起不良反映。
(3)布置家庭作业:
A请求助者结合日常生活事件,反思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B将介绍有艾利斯归纳的11条生活中容易引起心理困扰的不合理信念的一本书借给求助者,请他详细阅读,并写出感想。
第三次以后咨询(略)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评估: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咨询,觉得平静了许多,晚上也能睡得着觉了。不在反感老师的提问,觉得坐在第一座也不错。
2.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咨询已经基本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求助者能正常学习,恢复正常生活规律。焦虑不安已经不再明显,且在以后的一次考试中明显的进步。咨询过程比较完整,有
条理。
3.求助者老师的评估:求助者上课能集中注意力,情绪平稳,上课能够主动回答问题了。
通过以上评估,说明本案例咨询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第二篇:心理学案例报告范例
心理学案例报告范例:社交恐怖症案例分析报告
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2007-12-02 02:58评论:0
摘要:杨晓(化名),女,25岁,与人交往时紧张,不敢直视别人,怕别人看出不自然表情,不敢和别人交往,发作时伴有植物神经系
统症状。明知这种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和生活,精神痛苦2年。诊断为非精神病性心理紊乱,神经症,社交恐怖症,运用森田疗法结合系统脱敏疗法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一、一般资料
1、一般情况:
杨晓,女性,25岁,未婚,中专文化,私人企业工作,来自农村,姐2人,父母健在,家庭经济状态一般。
2、个人成长史:
家住农村,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从小性格内向,怕见人,特别爱面子,争强好胜。父母对我要求极严甚至苛求。父亲
动起怒来特可怕。记得有一次因放学回家晚了,父亲以为在外贪玩,我还未来得及解释,就不分青红皂白打了我一个耳光,瞬间脸上出
现红红的手掌印,疼得像火烧似的,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父亲认
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我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男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
3、精神状态:
着装整洁,貌龄相称,谈话中总是低着头说话,不敢正视人,偶尔抬头看人,便立即躲闪,并表现出局促不安、紧张脸红。明知这 种反应是不必要的,但不能克制并因此而感到痛苦,迫切希望治疗。
4、身体状态
自幼体健,未患过严重疾病,但上班后害怕与人交流,怕别人注视自己,与人讲话紧张,伴心慌、脸红、气促,好像全身发抖;自 己单独时候无任何反应。
5、社会功能:
不敢与人交往,说话时紧张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上班时注意力不集中,以至影响工作和人际关系,回避社交场合,产生辞职的想法。
二、主诉:
与人交往时紧张,不敢正视别人,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不自然的表情2年,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三、个人陈述:
毕业后进了一家文化传播媒体广告公司,负责电脑设计工作,与人沟通较少。近2年来不愿与人交往,说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单位男同事接触,觉得男人
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很内向、很古怪的人”。开会时常常因为紧张,对领导开会具体内容不清。更糟糕的是,现在在女同事、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开始很少去社交场所,包括同学聚会、同事婚礼等,都要找借口推辞,很少与人接触。工作中负责电脑设计排版,最近效率明显降低,仍然不愿和同事交流。同事说她工作一般还那么清高,自己感觉很痛苦,曾力图克服这
个问题,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主动来寻求 帮助。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父母反映:杨晓从小个性内向,孤僻,不合群,对事敏感,家庭和睦,姐姐对她百依百顺,过度宠爱,使她更加娇嫩。她上小学三年级
之前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周围亲戚及外人夸奖她,同学之间的仰视,使她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点,认为自己是完美的人,比其他同龄人都强,应该得到夸奖和宠爱。有一次在班会上,因不慎讲错一句话,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回家后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持 续好长时间。自此,学习成绩开始下滑。
五、心理测验结果:
(1)做SAS量表(标准分为75分),说明焦虑症状明显;(2)做SDS量表(标准分为65分),说明抑郁情绪明显;
(3)做SCL-90自评量表,结果显示:躯体化1.6、强迫症状2.1、人际关系敏感1.8、抑郁2.1、焦虑2.2、恐怖3.1、其他1.2。
由上可以看出,杨晓最显著的是恐怖因子分值高,其次是焦虑、抑郁、强迫因子分值较高。
六、诊断
1、诊断结果: 非精神性心理紊乱
神经症
社交恐怖症
2、诊断依据:
(1)患者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和有强烈的求治愿望。根据郭念锋(1986)正常与异常心理学原则三项原则,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心理紊乱。
(2)与人交往时紧张,不敢正视别人,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不自然的表情,不敢和别人交往,发作时伴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曾力图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根据ICD-10有关社交恐怖的确诊标准,完全符合焦虑,主要发生在与人交往的特定社交情境,而独处是则不发生,并对恐怖情景的回避为核心症状。(3)病程两年,评3分;自己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评2分;妨碍了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回避社交场合,评2分;根据许又新神经症诊断评分7分,符合神经症的诊断。[1]
3、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性神经症鉴别:焦虑症和恐怖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两者不同。形成恐怖症的焦虑是有特定的物体或处境所产生的,为了减轻焦虑有回避行为。焦虑症的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而本求助者却是对人特有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因此排除焦虑症。
(3)与强迫性神经症鉴别:强迫症是对来自自身的某种思想、观念或行为不克制地去想、去做;而恐怖症所害怕的客体和处境是来自外界的。所以排除强迫症。[2]
4、病因分析:
(1)生物性原因:求助者女性,25岁。(2)社会性因素: ①家庭教养严厉。
②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同男孩交往不正经”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和错误认知,以至于不敢和异性交往,逐渐发展到不敢与人交往,出 现内容泛化。
(3)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认知因素:
①成长中同男孩交往是不正经的错误观念和认知。
②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童年事件一直困扰着自己,与人接触就紧张害怕。③个性特征:追求完美,性格内向,孤僻、敏感。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目标的制定:经双方共同商定,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①改变“同男性交往是不正经”的错误观念和认知;
②改善当前与人交往时的紧张局面,可以面对面交流20分钟;③降低焦虑、抑郁情绪到中国常模以下。
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我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理论原理与方法
1、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
(1)森田疗法是由日本精神病学家森田正马创立的,是以治疗神经症为特点的心理治疗,其本质是通过亲自体验去理解以达到治疗目 的,是一种超越言语合理性的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包括: ①(森田)神经质
森田的神经症理论简单地说是一种素质论,神经质的倾向任何人都有,他把这种倾向强烈者称为神经质。②疑病性素质
森田把神经质发生的基础称为疑病性素质,具有这种素质的人对自己的心身过分地担心,在某种情况下,把任何人都常有的感受、情绪、想法过分地认为是病态,并对之倾注苦恼,实际上什么病也没有,却主观上渐渐地构成病。
③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
森田认为神经质的人“生的欲望”过分强烈,他所指的生的欲望包括从自我保存、食欲等本能的到想获得被人们的承认、向上发展的那
种社会心理的欲望。而死的恐怖中包含了在对欲望追求的同时,怕引起失败,对死及疾病的恐怖,怕种种具有心理价值的东西失去等等。生 的欲望和死的恐怖二者平衡时,则身心健康,两者对立则死的恐怖便会占优势成为引起神经质病态的根源。④心理机制——精神交互作用和思想矛盾
森田认为神经质发病最重要的是疑病性素质,对症状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精神交互作用,所谓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在疑病基础上所产生的
某种感觉,由于注意力的集中使此种感觉更加敏感,过敏的感觉进一步使注意更加集中并逐渐固定,从而形成症状,形成疾病。而人的主客观,情感和理智,理解与体验之间常有矛盾,森田称之为思想矛盾,如用理智去解决这些矛盾就会导致精神交互作用,精神交互作用是一种心理机制的表现,而思想矛盾是促使精神交互作用发生、持续下去的动力学机制,这在神经质的发病中占重要地位。(2)森田疗法特点:
①强调用“从现在开始”,“让现实生活中充满活力”等,让病人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去。②重视患者的实际行动,即“重在行动”、“顺其自然”、像健康人一样地生活,外表如果能像正常人一样,则心理自然健康起来。
③在现实中接受治疗。让求助者在普通人生活的环境中,给予生活的知道,建立正常人的生活模式,树立自尊心和信心。
④性格修养。帮助求助者努力去扬长避短,通过治疗中的实际行动去陶冶性格、改变性格。(3)森田疗法的具体应用
通过咨询师与求助者一对一的一周一次的交谈,咨询师同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师在尽可能了解其各方面情况后,不以症
状作为讨论主要内容,鼓励求助者面对现实生活,放弃神经质的抵抗症状的立场,认识到事物不以自己的主观愿望而转移,认识到接受
症状的本来面目,不试图去控制,症状就会改观,最后鼓励求助者要承担自己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在咨询中,咨询师应尽可能用提问
方式启发求助者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过多地采用说服方式,治疗的关键是帮助求助者理解顺应自然的原理。
2、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法是有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创建的,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
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 引起焦虑的作用。
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训练取代焦虑。第一步,教求助于者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第三步。让求助
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经反复练习,求助者对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界逐渐脱敏。
(三)评估:
做了SAS;SDS;SCL-90三种量表。
(四)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向咨询师提供与问题相关的真实资料;
②积极主动的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
①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②对咨询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③对咨询方案、收费、时间等,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①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②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等方面的规则;
③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2)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①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 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②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③ 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权利:
①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其作出明确的理由,并应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将转介给另外合适的心理咨询师。②了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相关资料; 义务:
①介绍心理咨询的原理和方法; ②介绍国家收费标准; ③介绍自己的业务专长。
(五)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共咨询12次。咨询收费:50元/次。
心理测验收费:SAS 30元/次,SDS 30元/次,SCL-90 40元/次.八、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评估阶段:
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了解杨晓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尤其是重大事件,并协助杨晓作相关的
心理测验,确定主要问题,作出评估和诊断,与杨晓商定咨询目标。
2、心理帮助阶段
通过交流之后,我认为她的症状可通过森田疗法、系统脱敏疗法,予以改变,首先为她作了原因分析:①你的内向、孤僻、敏感的
性格特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②父母对你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使你的性格中形成了较
强的羞耻心,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③少儿时,你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在你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随日
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④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一方面有着正常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
你已经内化了的有关两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有意无意地使你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因而,常常处在一种是否与异
性交往的心理冲突之中。⑤具有性格内向、孤僻、追求完美的个性,在经受心灵创伤后精神交互作用的影响,进一步导致了你的自我感
觉恶化,“症状”便日益严重。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与现实问题交织
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回避社会交往、与人交往紧张的缘故。
由此我建议杨晓接受森田疗法的门诊治疗和系统脱敏法系统性咨询,她愿意接受,并约定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
首先正确认识两性间的正常交往,摒弃同男性交往不正经的错误观念和认知,尊重自己的正当意愿。分析症状的幼稚性和症状不符合成
年人逻辑规律,使求助者认识到其观念如儿童一样幼稚,在成年人看来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其次建议找两位关系较好的女同事了解一下她们对你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抖、目光恍忽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让她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两位同事的评价动摇了杨晓的“想象观众”观念,认为“可能我在她们面前是没有自己想象的
那么不自然”。同时让她清楚情绪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去改变,应“顺其自然”,以积极态度面对人生。最后对她的思考、领悟及行为上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对障碍原因对人际交往方面的进一步讨论作出必要的指导。根据杨晓的实
际情况,帮助她去掉一个“怕”字,去掉社交中的自卑感,树立自强、自信的精神,认识正常社交活动并不带有什么神秘色彩,只不过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应酬,过分注意是多余的,强调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治疗的关键。制定了进一步的治疗计划:每天坚持写观
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即在想象中将想回避又回避不了、最想见又最
怕见的人(某位同事)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最后
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为其布置了“大目标小步走”的与人接触、交谈的作业;加深对障碍产生原因的认识,淡化负
性心理痕迹,提高挫折承受力,树立正确的交往观。通过对森田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的进一步指导,杨晓的人际关系质量有显著改善,主动开始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能主动与同事进行交往,原先伴有的心跳,脸红的情况也逐步减轻直至消失。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咨询第12次时,杨晓自述“同男性交往不正经”的错误认知和观念已经改变,认识到与男性接触是很正常的交往,与单位同事相处、谈话时不再紧张,继续坚持放松训练,执行逐步扩大与人交往的范围。
九、评估:
杨晓自述“同男性交往不正经”的错误认知和观念已经改变,认识到与男性接触是很正常的交往,与人相处、谈话时不再紧张,能将注
意力和精力放在工作上,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已达到预期目标;我同杨晓交流时发现她不再低头说话,可以正视交谈,不再伴有脸红、气促的症状;做SAS量表(标准分为42分);做SDS量表(标准分为45分);做SCL-90自评量表,结果显示:躯体化0.8强迫症状1.5、人际 关系敏感0.8、抑郁1.5、焦虑1.6、恐怖1.6、其他0.7。
SAS 量表的标准分已由刚咨询时的75分下降为结束前的42分,SDS量表的标准分也由刚咨询时的65分下降为结束前的45分,SCL-90自评
量表中其恐怖、焦虑、抑郁、强迫因子下降明显,都达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半年后电话随访,已没有原来不自然的
症状,可以和别人随心所欲交流,可以参加同事聚餐、婚礼等场合,工作中讨论问题自己敢发言了,达到预期目的。
十、总结
社交恐怖症之所以是后天形成的,也就在于社交能力不是与生惧来的。一方面固然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掌握社交技巧,以扩大社交面,一
方面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发展,才可能进行人际交往。因此,社交恐怖实际上是人格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难以避免的。不过,还是
个人人格发展的不健全才导致了习惯性的社交恐怖,从而形成社交恐怖症,影响着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治疗上应以心理咨询为主,并辅
以心理治疗,如森田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同时强调增强自信、参加集体活动是战胜社交恐怖的关键。
第三篇: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资格认证
心理健康辅导员资格认证(中级)
案例分析报告
姓
名: 郑汝霞 身份证号:52250119870322 学
号:201409966432 培训中心: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安顺分校 考试日期:2014年11月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学生群体是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成长过程中的适应问题,异性交往问题,人际交往的矛盾问题以及对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中小学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心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唐东秀 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 [M] 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李学章 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学案例分析 [M] 北京: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7年。(3)张大均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 [M] 北京:心理科学,2012年。
浅谈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现象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
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中小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紧张不安、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下面将对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案例一:心理脆弱,承受力差。有一名初中生,因与同学打架,被派出所训诚后想不通,企图服农药自杀,幸而被家长及时发现抢救,才幸免悲剧发生。
青少年特有的天真和幼稚,使他们对复杂的现实生活缺乏应有认识,一旦遇到风险和挫折,心理防线容易崩溃、产生失落感,心理上的脆弱,导致了行为上的盲目。案例二: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央视新闻频道报道,某中学高三的一名学生,因上学时与同班一名学生打架,没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被对方纠集外校的三名学生殴打致死,悲剧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随着升学竞争日趋激烈,中学生学习压力不断加大,形成认识上的封闭与狭隘,缺乏包容和开放意识,只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只想比别人强,不想比别人弱;对强于自己的人,心存嫉妒;对得罪过自己的人,伺机报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案例三:控制力差,逆反心强。期末考试,一学生刚答了不到20分钟就要上厕所,被监考老师拒绝后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该生又对监考老师说:“老师,我答完了,要交卷。”老师说:“你再检查检查,还没有到交卷时候。”该学生很不满老师的回答,就开始嗑瓜子,随后有三个同学也嗑起瓜子。正在答卷的另一个同学有些反感,说了一句:“真讨厌。” 交卷后刚出校门,四个嗑瓜子的学生对那个说“真讨厌”的学生就是一顿拳脚。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态不稳,控制力差,存在着强烈的逆反心理,易产生对立情绪,只想让别人适应自己,而自己却不愿去主动适应别人。当自我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感觉到尊严受到了蔑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就开始不讲原则地和别人对抗。针对这种情况,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自律教育、诚信教育,通过耐心疏导,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案例四:注意力不集中。曾经我教过一名学生,上课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的东张西望,桌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半节课,等到被老师提醒了而转回神来听课,由于没听到前面而后面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应该上课认真听,但一上课就不由自主神游。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差,上课不专心听,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次是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如果老师讲得有特色,他肯定会全神贯注;再加上比较渴望得到“关注”,而在他的潜意识里认为老师的批评就是得到了“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课。
第四篇: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一)一、一般资料
L 某,女,18 岁,高三学生,成绩优异,休学一年,未参加高考,现已返校。
咨询已有五次,陆续一年,主要解决情绪爆发问题和与母亲的亲子关系问题,成效显著。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近一个月没有办法睡觉,每天晚上躺下看着天花板,凌晨三四点会准时醒来,没有办法拥有完整的睡眠,所有的生活都被这混乱打乱,也不能学习,食欲也不佳。有时候会出现思维云集,尤其是上课看着窗外发呆的时候,会各种的杂念在头脑闪现。讨厌为了别人设置好的轨道前行,但又明白不能再一个人独处,应该去学校。现在是自身的状态还未调整到能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这个中心任务中去。
和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尤其是看到父母的关系融洽,有种成就感。在改善亲子关系和缓解情绪冲突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思维敏捷,表述条理清晰。求助者的睡眠问题是情绪影响所致,而情绪的波动终究是事件引发。最近求助者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下载高考倒计时软件,高考动机过强,随之焦虑抑郁情绪引发了躯体的某些症状。
四、评估与诊断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五、主要咨询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六、咨询的过程
1、针对求助者动机过强问题,用故事、案例来予以引导。首先,德国曼联队,球星云集,几乎都是最好的运动员,但是经过艰苦训练却总是拿不到冠军。易主后,新教练只让球员读哲学书,闲暇之余快乐地玩足球,结果却轻而易举夺冠。有的时候,心理动机过强,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古语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这个道理。另一个森田疗法治疗睡眠案例,睡不着,强迫自己不睡,结果失去睡眠动机,反而睡着了。高考倒计时软件是对人生迷茫的人有作用,需要激励、督促。但,对于求助者而言,不适用,不用扬鞭自奋蹄。高考固然重要,在目标锁定后,顺其自然,进步自如,能接受失败,坦然面对。平常心乃道。人生的竞争是漫长的,未必只有高考一次竞技。
2、找到引发事件后,知道自己心里紧张担心什么,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便是调整焦虑抑郁情绪。对求助者而言,调节情绪的关键是积极的心理暗示。
暗示疗法,即接受一种信念,不加批判的接受服从。一般年轻、女性、无知的人相对更容易受到暗示。
举例:一个求助者,参加驾驶证培训考试,路考了七次都没有过,在做了咨询后,约定再次路考时,戴上耳机,拨通咨询师电话。咨询师也没聊什么,但是这个求助者因为注意力转移了,没有放在考试紧张上,路考顺利通过。
另一个求助者,每次坐车就紧张,晕车,前来求助。咨询师给求助者开了药,但要求求助者平时不吃,可以把药放在包里。坐车的时候,如果感觉紧张,晕车就吃药。结果求助者药也没吃,从未再晕车了。
这些都是心理暗示的效果。有的人,觉得找心理医生谈话,她就心安了。所以,生活中要多给自己积极正面的暗示。甚至可以借助于某些信物给自己力量支撑。
3、动机是观念,现在用行为来解决。情绪改善了,睡眠便会随之改善。人是有节律动物,睡眠节律很重要,不能乱。一个人除了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外,就是得管理好时间。什么时候吃饭、睡觉这样最为简单的事情是需要固化下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永远不要让最简单的事情来干扰我们的生活。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生活肯定是严谨,规律的。那些总是在找各种东西的人,肯定没出息。求助者是因为休学期间,白天睡觉,晚上清醒,生活节律被打乱了。所以现在需要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先坚持一段时间,再按照自己的状态进行适当调整。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二)案例:叶子的心事
一、案例基本资料
姓名:叶子(化名); 性别:女 ; 年龄: 15 岁;
二、问题概述
悲观厌世,常抱怨人情冷漠,觉得自己是世上多余的人。不能接纳自己,常想一死了之。
三、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叶子小时不在父母身边,是由奶奶带大,奶奶对她并不疼爱,常常无端对她发脾气,对她露出厌恶的情感。上小学,叶子跟父母住在一起,由于早先的成长环境不利,小小的叶子已养成一些坏毛病,因此父母认为这个女儿很不乖巧,加之父母本身感情不好,常把气出在她身上,这样更造就了叶子的古怪脾气。上初中后,父母开始闹离婚,叶子长大了,但心事更重了。
2、学校生活
叶子读小学时,由于成绩不好,好动,说谎,班主任经常向家长告状,家长因此经常打骂她,所以叶子不喜欢老师。进入初中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她对同学仍有高度的戒备心,认为同学都很虚伪,势利,爱向老师打小报告,而同学却都觉得她有点古怪,反复无常。渐渐地她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好人,人活在世上还得处处有防人之心,这样的生活实在没有意思,逐渐出现被班集体遗弃终将被社会淘汰的感觉。
3、个性与兴趣
性格内向,脾气古怪,有双面性。爱好文学,看书,写作。
四、分析与诊断
1、成长环境造成人格障碍
幼年时,由于奶奶的厌恶,使年幼的叶子没有得到足够的温暖和爱,使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恐惧。上小学时,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并未弥补幼时的心理创伤,反之父母认为这个女儿不乖巧,并不疼爱。加之父母本身感情不和,常把气出在她身上,这样更造就叶子的古怪脾气。一次,叶子偷了家里的钱到外面买零食吃,被父母发现后,挨了一顿刻骨铭心的打,还罚跪了整整一天一夜,不许哭,不许睡觉。加之小学表现欠佳,老师的告状对叶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挨打、挨骂成了家常便饭,因此,在她的内心深处播下的全是“恨”的种子。在她的日记中,几乎每篇都是“恨”开头,“恨”结尾,恨父母,恨老师,恨同学,恨自己,有一篇我数了一下,竟有 53 个“恨”字,可谓“雪海深仇”。
2、人际关系危机造成自我意识欠缺
自生下来,叶子就没有过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奶奶的不完全接纳,造成叶子从小就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认同;而最亲近的父母的不完全接纳,造成叶子认为自己是家里多余的;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冷落造成叶子认为自己是班里多余的人;而她自己也认为自己笨,虚伪、心胸狭窄,成绩不好,样子又丑(其实她并不丑),不会讨好别人,不值得别人爱,生活在这个世上是多余的,有时痛苦无法排遣时,真想一死了之。这些都是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她无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本个案有明显焦虚倾向,属自我意识不良。
五、辅导策略
1、采用合理情绪和认知调整的辅导方法。
2、学校和家庭的配合辅导。
六、辅导经过
1、信任、宣泄、发现心结
根据叶子的兴趣,我把班上的板报工作交给她负责,她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和认真,板面设计新颖,内容丰富。别班的板报一月一换,我班板报两周一换,雷打不动,且常办常新,我经常因此在班上表扬她。看得出她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在班上还是有用的。因为小学她从未如此被重用过,连小组长都未当过,当她从我这里找到了信任和自身的价值后,开始逐步向我敞开了心扉。
一天,我把哭肿了眼睛来上课的叶子带到心理辅导室,关切地问她:“今天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了?”她再次非常伤心地哭起来,然后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我。为了便于我了解,她把自己从未给别人看过的两本日记向我敞开,于是她辛酸的往事便历历在目,许多处,我也不由自主地流泪了。后来叶子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上了中学,遇上了张老师,第一次有一种十分放心的感觉,对着张老师,我大倒苦水,第一次在老师面前哭泣,我不知道那时哭泣的是否是自己,我有一丝怀疑,但我现在确实感觉好多了。”从叶子日记中可了解到,她看这个世界是灰色的,没有欢乐,没有理解,没有信任,没有爱。她认为父母吵架闹离婚都是自己的错,因为父母也经常说:“要不是为了你,我们早就离婚了。”这样她老是不断指责自己,同时又怨恨父母:“当初你们就不该把我生下来,让我死了算了。”从另篇日记还可看出她对待同学也是这种态度,一天,她去等别班一个同学放学一起回家,谁知那个同学竟失约忘了,她没有去把事情弄清楚,而是单方面认为自己肯定哪里得罪了那个同学,才使得那个同学不理她,从而大发感概:天下朋友难交,真诚朋友没有等等。其实那个同学是无心忘了,并未有意冷落她,只不过是她自我疑虑罢了。一方面她抱怨别人,另一方面她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总之,叶子认为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使她感觉美好的东西,但她又渴望得到美的东西,这便是导致叶子焦虑的真正原因。
2、与家长配合我们从叶子母亲那里了解到:叶子的家庭与叶子在日记中描述的基本相符,父母对于她物质上、学习上的一切要求都尽量满足,只是教育方式简单,疏于对她心理的关怀,动辄打骂,有时吵架时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叶子听后就把它们牢牢记住,并不断扩大,造成自己巨大的心理压力。当我把叶子在校的情况向其母亲作了反映后,家长马上说:“她就这德行,从小到大都是,怎么打,怎么骂都没用,就跟她父亲一个样”。鉴于她母亲的反应,我忙说:“其实,你女儿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如果我们能给她一个较宽松的环境,让她呼吸得更自由些,或许她的脾气会好得多。”她的母亲还是比较能接受我的说法,毕竟她只有一个女儿,还是很爱的。我建议她每周到学校来一趟了解女儿的情况,并保证在家尽量少指责女儿。而在叶子那里,我也有意讲一些有关母女关爱的故事,让她体会到母亲是真的爱她,只是表现方式不同。通过两个月的这种互动,叶子母女的关系缓和了许多,母女俩能在一起逛街买东西了。
3、沟通——改变认识,赏识教育——增强自我意识
鉴于叶子的错误认识,我通过直接交谈向她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使其能形成一些比较正确的认识,从而能正确对待自己遇到的麻烦。除此之外,我还利用书信方式(因为叶子爱写作,是她建议用这个方式的)帮她分析自己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应如何面对遇到的问题,例如:父母闹离婚是由于她们自己的感情出问题了,跟你没有直接关系,不要过多怪罪自己,而应振作起来,让他们因为有你这个女儿而骄傲;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包括我们自己,所以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周围的同学和自己;自己就是自己,任何人无法替代,我是独一无二的,要活得不卑微,不自践,要有骨气;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些既成的事实时,何不把心灵的窗户投向那些美好的事物呢?这样的天是蓝的,海是绿的,人是愉快的。
七、后记
从叶子的案例中,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积极向善的一面和最脆弱的时候,对于那些已经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只有善于发掘,真诚理解和帮助,才能真正打动他们,接受帮助,自觉从泥潭中振作起来,找回失去的自我。叶子之所以能有积极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尊重了她,信任了她,在她最感自卑的时候给了她精神上的安慰。由此,她把向所有人关闭的日记向我敞开,还感谢我能够理解她。
第五篇:心理学案例
求治者是一名高三男孩。他有一位好友,从初一至今都在一个班,初中时关系很好,高一后两人关系开始冷淡起来,他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以前。而且在这时他觉得好友总在打击他。比如,当他专心学习时,好友时常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议论“专靠勤奋死念书在高中已不顶用了,并不羡慕靠死念书拼出的几分成绩。”之类的话。他认为,这些议论是针对他、打击他。之后,他们的关系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他们的座位离得很近,这使他更在乎好友,总觉得在受好友的影响,这个包袱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来者不知该如何扔掉这个包袱。另外,来者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上台讲演易脸红,声音颤抖;又如晚上迟睡,第二天早晨总在想:“糟了,今天的学习效率又低了。”他总在担心失眠会影响身体。但是越想越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2.分析和诊断
这位男孩是一名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点是行为畏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对付,主要表现特征是: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②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③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回避;④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避不回答问题;⑤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⑥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陷入痛苦,很难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被人讥讽,过分担心自己的情绪状况,常因此显得焦虑不安。
心理学家认为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由于自卑感引起,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①自我认知不足过于低估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了自己。②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③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3.治疗与建议
(1)求治者要消除自卑心理,要善于肯定自己,不要因为好友的指责就低估了自己,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增强自信心。
(2)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
(3)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多给自己创造一些机会在公共场合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多与周围的人沟通聊天。
(4)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通过体力上的劳动减轻精神压力。
(5)求治者可以尝试改变一下学习方法,以一颗平和的心面对学习。不要跟别人比,只要跟自己以前的学习成绩比,稍有进步就要鼓励自己。
(6)不要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好友身上,可以请老师帮助调换一下座位,使自己的精力更加集中在学习上;或者找好友谈一谈,也许一切误会便会消除。
(7)在上台演讲之前要充分地做好准备,多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多锻炼几次就好了。最后,要使自己的精神适当放松一下,比如去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听听音乐,看看杂志,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放下学习包袱,失眠的症状将会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