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时间:2019-05-12 15:1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篇:〈〈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概 述: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

法。、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遗传、胎期环境、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校风、出生顺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学习的准备:学习准备的基本内容、学会正确对待学习准备中的差异表现。

第四章:学习的分类、三种学派的学习理论

第五章:小学儿童知觉、记忆、言语发展的特点及在学习中的作用、小学儿童思维的性质、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六章:小学儿童学习的动机、情绪、性格的发展与学习的关系、掌握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态度的心理成分。

第七章:掌握小学儿童道德观念的特点、道德评价能力的特点、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第八章:掌握练习曲线的典型势态与特点、小学儿童练习中及迁移中的差异、学会如何教会小学儿童练习和学习迁移的基本策略。

第九章:掌握儿童社会背景与行为的关系、小学儿童亲逆社会的行为。

第十章:掌握教师个性、挫折忍受力、焦虑、教学风格的概论、掌握教师期望、社会背景、个性差异对教学的影响。

第十一章:掌握教学模式的分类、个性发展教学模式的主要观点。

第二篇: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 :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研究其心理规律。

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研究对象、结构体系、基本内容、发展史和研究方法等,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学科问题。(2)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的问题(3)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心理规律的问题(4)学生品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问题(5)学生健康体质和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6)学生心理卫生和教育的问题(7)学生个别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的问题(8)现代教育技术学与个别化教学的问题(9)学习成绩评定的问题(10)教育心理学的问题

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践观察法 自然实验法 问卷调查法 个案分析法 经验总结法 实验室实验

7、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类个体心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可能是开卷题)具体内容在旧书上,大家可以到我这里来复印。研究对象: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 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

8、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不同,提出学习结果分类,分别是:

1、智慧技能,指个体运用符号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它是学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内容;

2、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主义、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4、运动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地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6、简答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奥苏伯尔于1978年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发现学习是指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机械学习是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

7、简答我国的学习分类:一般分为三类:

1、知识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和占有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2、技能的学习: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

3、行为规范的学习。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规则的内化过程,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8、请结合任教学科,论述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P

52第四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5、什么是学习迁移?举例说明学习迁移的种类。正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对平面几何的掌握有助于立体几何的学习;负迁移:至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如学习汉语英标之后再学习英语的音标发音就时常发生干扰。纵向迁移:一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如掌握了定理、公式之后有助于各个例题的学习;二是自下而上的迁移,如学过蜥蜴的特点以后再学习两栖类动物的特点就容易掌握。横向迁移:如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横向迁移。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如生活中说的“举一反三”。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如在学习了动物的概念后,再学习植物、微生物的概念,就会使已掌握的原有的动物的概念发生变化。特殊迁移:如小学生在学完加减乘除以后,在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中,就可以把已有的经验加以重新组合来解决问题。普遍迁移:如,将习得的原理、态度应用于以后的各种学习情境中,则后继学习会变得较为省力和有效。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况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即认识问题的技能和有效方法;定势的作用。

7、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有哪些?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授学生学会学习,即讲授学习方法。

8、如何提高教学组织能力?(附加论述题)1)教学准备阶段。应该分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的;应该了解学生需要,确定学生水平;应该熟悉教学环境,合理设计课程;应该大方服饰发型,充分精神准备。

2)教学开始阶段。应该提前到达教室,做好教学准备;应该采取有效方式,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它通过分析梦境和自由联想的手段,发现病人的潜在动机,使精神压力得到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9、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心理学在其中有什么作用?(开卷简答 闭卷论述1-2页)

六个环节:明确教育目的 任务分析 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课的设计 教学 评价。作用:(1)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2)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3)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10、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有哪些? 5+6题

11、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理论和应用相交叉的科学(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的科学(3)古老的话题,崭新的学科,一门新的学科。该学科研究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的特点,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服务。

12、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具有教学效果的不是教学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布贝尔)即中国古语所说“亲其师,信其道。”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这两段话的涵义

以上文字对高校教师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1)要做好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细腻的精神领域(2)认真分析精神领域的基本规律(智慧 感情 信念 自我意识 意志)(3)用教师的群体智慧去感染影响学生

(4)师生间的良好亲密的沟通非常重要(5)只有情感上的相互接纳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章 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大学生情绪情感体验上的特点(1)情绪情感体验的波动性(2)情绪情感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3)情绪体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4)情绪、情感的内隐性(5)大学生情绪的激化,正面激化是激情、负面是对立(6)大学生情感的升华

2、大学生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1)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既有直接影响(如青春期)又有间接地影响(如家庭、同伴、学校、社会)(3)间接影响更重要,间接作用是指身体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是由其他因素传递的,即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3、心理发展: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俗的讲,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4、情绪情感的分类: 分为情绪、情感、情操。情绪:对人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体验。一方面,客观现实是人类情绪产生的源泉,另一方面,需要时客观现实和主观体验的中介。情感:是较高级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较稳定持久、内隐含蓄的特点;它与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爱、恨、依恋感、友谊、孤独感)。情操:是最高级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在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更稳定更含蓄的特点,不仅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而且还与一定的价值观念相结合。(道德观,理智感,审美感)

5、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也叫思维发展的特点,大学生认知发展有它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反映,这种反应有三个特点:(1)大学生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2)在常规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对思维的认识更深刻,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6、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是什么?(1)一年级大学生面对高校生活的适应问题(2)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全面展开和心理健康问题较多的时期(3)四年级大学生面临择业和求职的矛盾 第三章 学习理论概述

1学习的心理学涵义是什么?(学习的涵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表现出来。

2、大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1、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各种学科知识,即间接接受知识,它和科学家的主要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识别活动是不同的;

2、学生的学习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3、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3、什么是观察学习?(社会学习):没有找到。

4、简答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于1956年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种类型,这八类学习一次是: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5.简答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于1977年,针对各类学习所获得的能力的1、学习需要的形成与有效运用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的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者学习意向。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成为学习驱力。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构成:

1、认知内驱力,使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可

以分为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

3、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4、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研究者认为,任何条件反射的建立,任何行为的学习,都是为了获得强化物,得到报偿,以满足个体的内心需要。由于它只强调了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因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5、最佳激起水平理论: 未找到

6、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任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他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高成绩动机者具有以下特点:

1、能积极地、全力以赴地完成某种困难任务,看重声誉,并获得成功;

2、有明确的目标和较高的报复水平,相信自己的技能,并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3、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4、选择工作伙伴以高能力为条件,而不是以交往的亲密关系为标准。

7、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或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归因理论认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纳分析,广泛影响着后来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具有成功倾向的学生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它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过关系;

2、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3、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8、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也称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某一特殊工作或事物,经过多次成败的历练后,确认自己对处理该项工作,是否具有高度效能。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P779、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可以分为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一般动机和具体动机。

10、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P78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

生积极思维;

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与恰当的评定;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的经验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

2、学习迁移的类型 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先后来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3、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迁移现象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而且还存在于态度和品德的学习中。学习迁移理论有助于学生使习得的经验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迁移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学习迁移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学习迁移对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的学习也将产生积极影响;学习迁移的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4、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及产生学习迁移。

给学生良好第一印象;应该分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的;应该了解学生需要,鼓励表扬学生。3)教学进行阶段。应该分析教学大纲,突出教学重点;应该准备丰富案例,激励学生的兴趣;应该合理设计课程,采取多种方式教学;应该注意学生反馈,积极合理应对。4)教学结束阶段。应该简要总结课程,突出教学重点;应该布置课外作业,布置预习内容;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问题;应该留有提前量,激发下次课的兴趣。第六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

1、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也是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指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即一个人对自己本事的意识。

2、什么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实施的教育,在对自己正确的评价、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进行的自我分析、规划、实施(命令)、激励、监督、完善等等。

3、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性,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具有敏感性和情境。自我调控。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4、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1我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基本上是协调统一、同步发展的。2 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年级上升而发展的。大学三年级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表现为自我意识、自我调控发展较高,自我体验最为强烈。3 我国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

5、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认识更具有积极性和自觉性;自我概念有了明显变化,即自我概念更具有完整性、丰富性、概括性和稳定性;自我评价能力在增长,但仍具有片面性。

6、大学生的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丰富性;波动性;敏感性;情境性;矛盾性

7、如何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简答题要点,如果是论述题就结合括弧中的内容展开论述)

1.树立远大理想,激发自我教育的高尚动机。(理想的树立;人生观的形成;动机的激发。)2.通过多种渠道全面认识自我。(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3.不讳疾忌医,积极地悦纳自我。(引导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自尊心;促使他们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树立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信心、树立自信心。)4.有效的自我控制。(学会管理情绪;学会管理时间;学会管理效率;学会管理交往。)5.加强自我反省和监督,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的自我;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第七章 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1、群体。群体也称团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分工合作,心理依存,相互影响。群体功能作用:生产性功能,维持性功能,归属感,安全感,力量感

2、从众(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3、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效率的提高。社会助长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的意识,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4、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互动过程。人际关系是指在交往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心理距离的远近。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关系:1,5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交往系统的开发性,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6、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直接交往所带来的情感联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移情4,自尊尊人,自信信人,自助助人良好人际关系得维护:1,避免争吵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

第八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心理咨询

1、健康新概念: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

2、心理健康的概念: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

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乐于学习,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反应适度,善于思考,意志坚定,正视挫折,人格统一,言行一致,善于交流,人际和谐,自我意识,正确适度,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1,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心理成长滞后,社会化程度低2,在新环境的适应上面临着较多的困难3,交往能力较弱,无法很快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学业目标过高,学习方式不当,学业压力越来越大5,家庭经济困难所导致的自卑6,异性交往与恋爱问题7,网络心理障碍8,社会因素的影响(父母下岗,社会价值观念)

5、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1,遗传因素2,生理因素3,环境因素4,教育因素。试举例说明。自己去139页看一下

6、心理咨询的方式有哪些?这题如果出就是开卷,找王宇要答案。

7、心理咨询的过程与重要原则是什么?这题如果出就是开卷,找王宇要答案。

8、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1,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2,通过各种途径向大学生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健康知识,做好危机预案3建立完美的心理咨询机构。

9、举例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第九章高等学校中的教师

1、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或职责(功能):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传授功能);教师是年轻一代个性的塑造者(教育功能);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管理者(组织者功能);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为人师表);教师是学

2、知识的学习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亦称知识的掌握。

3、教学直观的形式及评价(P197)教学直观包括: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①实物直观:让学生直接感知实物来使其获得具体的感性经验。优点,与实际联系密切、真实、亲切。缺点,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常常混在一起,难以突出;另外,实物直观受时间、空间感官特性的限制,认识不一定清晰、准确。②模象直观:通过实物的模拟形象作为直观对象,使学生获得相应知识的一种直观方式。优点,可以根据需要,用扩大或缩小、动静结合、虚实互换等手段,突出事物本质要素。缺点,模象与实物有距离、有差别,只是模拟形象。③言语直观: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来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表象的一种直观方式。优点,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形象。缺点,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形成的表象鲜明、稳定和完整。

4、问题解决的理论主要有哪些?①试误说与顿悟说②杜威的五步模式③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

5、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①知识的储备②能力的高低③问题的难度④合理的步骤⑤原型的启发⑥情况和动机

6、如何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采用主动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的进行学科的教学。②教师要注意制造适当的氛围,以利于间歇的解决。③让学生熟悉学科的基高信度是使测验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信度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①测验长度。取样的适当性直接影响测验的信度,增加长度是提高信度的一个有效方法。②测验难度。测验过难或太易,分数范围就会缩小,信度也将降低。要使信度达到最高,难度水平应是能产生最广分数分布。③施测对象因素。受测者的动机和焦虑的变化,也会影响测验信度。④施测过程因素。测验的环境条件影响测验的稳定性,导致测验信度下降。

3、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对教学活动有何作用?

1、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效;

2、使教师调整改进教学;

3、能更好促进学生学习;

4、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4、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指导学习活动的进行等基本功能。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学目标为定向的,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即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并以清晰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5、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和能力。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6、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辩证法,红军小战士刘炽随众听讲。毛泽东讲课乡音颇重,且辩证法理论过于思辨,刘不明所以,不久便在台前酣睡起来。旁有红军干部急欲唤醒刘,毛泽东微笑止之。

生的知己(良师益友);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调节员”(身心健康保健员)。

2、教师的教育智慧(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的教育所示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它是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意志的果断性的独特结合。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循循善诱,因势利导②灵活果断,随机应变③方式多样,对症下药④实事求是,掌握分寸。

3、教师的教育能力 是指教师为成功地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他与教育相辅有较高的相关。概括为以下几种主要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独立创造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4、根据自己所任教学科的特点,试论述如何树立教师威信,发扬师爱。(此题答案仅供参考)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祖言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是:①崇高的思想和道德风范,优秀的心理品质和业务能力,以及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获得威信基本条件。

②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和习惯对形成威信也有一定的影响。③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有重大影响④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对于学生中威信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⑤严格要求自己,又自我批评精神。教师的威信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本身所具备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①教师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地态度。②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与用自己的威信。③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④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5、师爱的涵义。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有教师心理智慧、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它既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同时还是建立良好师生关心的感情基础。

6、师爱的特征。①师爱的职业对象性,教师必须爱学生②师爱的原则性,必须按照培养目标去严格要求的每个学生。③使爱的广博性,对于学生一视同仁,公平不偏。

7、师爱的心理功能。①激励功能②感化功能③调节功能④榜样功能

8、师爱的表现形式 ①关怀和爱护学生②尊重和信任学生③同情和理解学生④热情期望和严格要求⑤结合所任教学科实际

9、分析题

上课铃声刚刚停止,讲授经济学的贾老师提着书包匆匆走进教室。在宣布上课以后,他说:“我今天因为感冒,有些发烧,所以音量可能受影响,请同学们注意听讲。”他象往常一样先是讲评作业:“说实话,你们是我遇到的学习风气最差的班级,有的人写作业是三言两语应付老师,有的人是相互抄袭、欺骗自己。某某来了没有?某某某呢?站起来!你们已经两次没交作业了,知道吗?课下找我一下。本来我就不愿教书,遇到象你们这样的学生,我就更不想教了。”

贾老师正式讲课了,他的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他的板书少,语速快,常常有许多学生听不清楚或听不明白,每当这时,贾老师看到一些学生迷惑不解的样子总是问大家:“听明白了吗?懂了吗?”下面都没有回音,于是他又继续讲课。临下课时,他的手机响了,他赶紧关掉,继续说:“下面的问题不是考试的重点,但我还是要讲一讲…...”

下课铃声响了,贾老师对围着他提问的学生说:“对不起,我有急事。”然后匆匆地离开了教室。

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贾老师的教学过程。10.实例分析:

赵老师是某大学的一位青年女讲师,今天她穿了一套漂亮的吊带裙,脚上穿着一双高级皮拖鞋,显得分外精神。她走进教室,把随身带来的教具放在讲台上,这才发现不少学生正在热烈讨论什么问题,连上课铃声都未注意到。她和蔼地向大家招手示意后便开始讲课:“……”她备课认真,讲得流畅而快速。

她偶然注视一下学生,才发现有一些后排的学生又在开小差了。这是她最不愉快的事,便当场点名要求他们收敛。她讲到重点处,习惯地提高了音量,然而竟还有同学说没听清楚,要求重复。她上课的内容很丰富,常常到下课铃响才结束授课,然后布置一些作业。

今天是她教学中最平常的一次,就这次教学活动而论,你认为她在哪些方面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

11、从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任务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现实意义第十章 高校教学中的心理问题

1、知识的概念 只是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要表现。知识的类型: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②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③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本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便的问题,熟悉该学科特有的发现知识的策略,使学生严惩有分析的提出异议的态度,准确的使用阐述解题过程的习惯。④把要点放在课题知识上,放在特点的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与策略上,放在问题有效解决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⑤理论联系实际

7、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①积累创造素材②强化创造意识③培养创造人格④重视非逻辑思维⑤学习创造技法⑥形成创造氛围

8、短时记忆 也称操作记忆。他是瞬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是指信息保持大约为5秒到2分钟的记忆 第十一章

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心理

1、计算机网络发展与普及带来的全新的教学形式 现代化教学技术,现代教学媒体,网络教学,远程教学

2、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正负效应 正面:

1、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呈现,提高了学习效率;

2、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网络化发展,构建了信息化的教育环境;

3、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全方位开放,推动了教育社会化运行体系的建立;

4、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适应了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的要求;

5、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的智能化,促进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负面:网络垃圾 网络犯罪 网络成瘾 缺少锻炼 伦理失范 自我认知不协调 人家关系的障碍

3、研究材料初步揭示,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大约发生在大学二年级末、三年级初。在你的教育工作中是否也发现了这种现象,请你谈谈对这转折时期的看法。参考答案:1.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情感、自我调控;2.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自我认知日趋辩证,自尊心占主导,自我调控更加自觉,是自我意识的转折期;3.联系自己教学中的实际,谈如何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4、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我们并不对教师说,你们得这样或那样做,但是,我们得对他们说,你们要研究你们想支配的那些心理现象的规律,并且在工作中考虑这些规律和那么想应用这些规律的情况。” 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谈谈自己的感想。

参考答案:1.研究表明,心理学的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2.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3.应用这些规律的经验。4.违背这些规律的教训。

第十二章 高校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1、高校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1)教学测量 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格等的形成状况。教学测量的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测量目标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而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格等的形成状况,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进行间接测量。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学绩是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命题的合理性与评分的客观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的分析及解释。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必须对学绩测验数据所表明的教学成效做出确切的诊断。诊断教学成效就是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学绩测验数据,判明学生知识、技能、策略的掌握程度及能力与品格的形成状况。

②必须对教学的成败进行分析,并对改进今后教学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教学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形成状况,更要找出以往学习中的断裂点和断裂带,分析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效度和信度(1)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效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效度是相对的,一种测验对一定的目的是有效的,对其他目的和用途不一定有效。效度只能达到某种程度,不可能全有或全无。效度可以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实证效度三类。①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也就是测验所选的项目是否符合所要测量的东西,其代表性是否适当。②构想效度。构想效度指测验对某种理论的符合程度,目的在于用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对测验的结果加以解释及探讨。③实证效度。实证效度又称效标关联效度,指测验对处于特定的情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程度。三种效度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内容效度和构想效度既是实证效度的保证,又要得到实证效度的支持;考察内容效度和实证效度可以帮助确定构想效度;用于测量某种构想的测验可以作为实证效度的预测源来使用。根据不同的需要,一个测验可以采用不同的效度。对教学测验而言,主要考虑取样的适当性,也就是内容效度。

(2)测验的信度 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结果要保持一致,否则便不可信。

毛泽东在课堂上何以纵刘酣睡?

参考答案:1.毛泽东讲课乡音颇重,且辩证法理论过于思辩,是毛自身的问题。2.毛泽东微笑止之,是毛泽东师爱的体现。3.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如何处理?

第三篇: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

考点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 婴儿期(乳儿期)0~1岁  新生儿期 0~1月  婴儿早期 1~6月  婴儿晚期 6~12月

 先学前期(幼儿早期)1~3岁  学前期(幼儿期)3~6岁  幼儿初期 3~4岁  幼儿中期 4~5岁

 幼儿晚期

5~6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主要特征

(一)出生到满月 1.生理寄居性 2.心理现象的发生

(1)惊人的本能――无条件反射(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3)认识世界的开始――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4)最初的亲子依恋――人际交往的开端

(二)满月到半岁

1.视听觉迅速发展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3.主动找人 4.开始认生

(三)半岁到周岁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3.言语开始萌芽 4.亲子依恋关系发展

(四)前学前期

一、动作发展的特征  1.学会直立行走  2.开始使用工具

二、言语和思维的发生发展

三、独立性开始出现

*注意: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大致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五)3~4岁

1.最初的生活自理2.认识依靠活动 3.情绪作用大 4.爱模仿

(六)4~5岁

1.活泼好动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3.开始接受任务

(七)5~6岁

1.好学、好问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向到有意向;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考点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儿童最初的一些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例如味觉、嗅觉、视觉和听觉等。这些最初的感觉,是生理性活动,同时又是原始的心理活动。知觉在孩子出生不久也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考点三: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早于有意注意发生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例如,正在上语言课,窗外突然电闪雷鸣,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去看和听。

有意注意:则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同样还是电闪雷鸣,大班的某些孩子会努力控制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再出去。无意注意是不由自主的、被动的注意;而有意注意则是人有意识、主动的注意,因而要比无意注意出现得晚。一般在两岁以后开始萌芽。

二、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应当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幼儿的注意选择性,使幼儿的注意指向和集中到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内容上来。

注意的选择性有赖于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情绪和兴趣。因此,教师要提高幼儿的活动效果,必须了解、研究幼儿的兴趣以及当时的情绪状态。2.注意的范围与幼儿活动

注意的范围又叫做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较短的时间片断中能够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的品质。随着幼儿生理发育和知识经验的丰富,注意的范围会逐渐增大,但总的来讲学前儿童的注意范围比较小。

*注意:教师在指导幼儿的活动或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方面:(1)、要提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在同一个短时间内不能要求幼儿注意更多的方面;

(2)、在呈现直观教具时,同时出现的刺激物数量不能太多,而且排列应当规律有序,不可杂乱无章。

(3)、要采用各种幼儿喜欢的方式或方法,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3.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持续的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就越高。它与注意对象以及幼儿自身的状态有关。

*注意:要提高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

教育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b)教学组织过程中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c)各种活动应当动静交替,集中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化。(2)家长

a)合理安排幼儿的作息时间; b)适当控制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c)鼓励幼儿做事有始有终。4.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非常熟练。

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要培养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提高幼儿的活动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通过各种努力,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即自我控制能力;

(二)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比较熟练;

(三)要使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紧密的联系。

考点四: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广度

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总量。这个数量是有限的。儿童的记忆广度增加受生理发育的局限。儿童大脑皮质的不成熟,使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来不及对更大的信息量进行加工,因而不能达到成人的记忆广度。

二、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1.机械记忆用的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首先,意义记忆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其次,机械记忆只能把事物作为单个的孤立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则使记忆材料相互联系起来。

2.幼儿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记忆和机械记忆的效果差异将会缩小。

考点五:表征(有关这章,需要大家看书!!在书的第七章,课件上说的很少,是在记忆章节提到的)

表征和表象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而当前并未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表征则是指这种形象形成的过程

考点六:学前儿童思维发展

一、思维概述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首先,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普遍的联系。其次,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二、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阶段”的概念包括了三个基本点:发展阶段具有顺序性,前后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但是可以加速或推迟;每个阶段具有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它决定了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外显行为模式;各阶段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不是独立的过程,而是将旧过程进行了整合。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一)反射活动阶段:皮亚杰把婴儿出生后1个月定位为反射活动阶段。在此期间,婴儿在很大的程度上仅局限在练习先天反射活动上,他们将新刺激同化到已有的反射图示中。例如吸吮手指和被子。

(二)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偶然发现自己能够做出和控制各种反应,如吸吮手指、发出嘟囔声等。他们对此感到很满意,因此会重复这一动作。这些简单的重复动作被称为初级的循环反应,它总是以婴儿自身为中心。之所以成为“初级”,是因为这是婴儿最早出现的运动习惯,称之为“循环”则是因为这些反应是重复的。

(三)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此阶段,婴儿偶然发现,除了自己的身体之外,还可以使其他的一些物体变得有趣。皮亚杰认为,4~8个月的婴儿对外界突然产生兴趣可以表明他们已经能够把自己和周围环境中的可控物体区分开了。

(四)二级模式间的协调阶段(8~12个月):婴儿真正有计划的反应出现在8~12个月的二级循环反应协调阶段。这时婴儿为了能够达到简单的目的,能够协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作。它代表着儿童早期模式的目的指向行为和真正的问题解决。

(五)第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此阶段的婴儿开始积极地作用于客体,并试图创造出新的问题解决方法。只有那些对儿童来说能达到有趣或者说有意义结果的动作才被积累下来,所以又被称为试误。这些被称作第三级循环反应的试误探索模式,反应出婴儿有积极的好奇心,也就是说有了了解外在世界的动机。

(六)符号问题解决阶段(18~24个月): 当婴儿能将已经获得的行动经验内化成心理符号或者表象,并以此来指导后来的行为时,就达到了感知运动阶段的最高水平。此时,婴儿已经能进行心理操作,而且对如何解决问题表现出了一定的“洞察力”。2.前运算阶段(2~7岁)

(1)前概念期的标志是符号功能的出现。

(2)前概念期的又一重要特征是象征性游戏的大量涌现

(3)在前概念期,儿童最大的缺陷是自我中心。也就是说,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意识不到他人的观点。皮亚杰通过其“三山实验”说明了这一点,他先让儿童熟悉一个不对称的山地模型,然后让他们说出一个与自己位置不同的观察者看到的风景是什么样子的。3岁和4岁的儿童一般都认为他人与自己看到的是相同的。这说明儿童此时还不能考虑他人的不同观点。

(4)此外,该阶段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这使得他往往不能对真相和假象做出区分。

(二)直觉期(4~7岁)

之所以把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称作“直觉”思维,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以事物最显著的直觉特征为基础,而不是经过逻辑或推理的思维过程。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考点七:学前儿童言语发展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

言语是心理现象,是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也包括理解别人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二、语言的组成:语音、语义、语法、语用 1.语音:语音形成阶段

(一)出现嗓音:儿童出生时就会发出声音。

(二)出现阿姑声:从2~3个月开始,婴儿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会发出满意的“阿姑”声。

(三)出现喃喃语声:在这个阶段,婴儿发出的声音出现了明显的元音和辅音,有了比较明显的音节划分。

(四)开始发出语音:真正发出语音是一种有意性的运动,是后天学习的来的。

2、词汇:

词汇数量是儿童言语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志之一。3.语法:

案例分析1:妈妈把做好的红烧排骨放在餐桌上,一岁3个月的儿子看不到餐桌上的食物,但是闻到了食物香味,于是踮起脚看着餐桌,说:“肉?肉肉?”开始吃饭时,妈妈把他放在餐椅上,他指着红烧排骨急促地说:“妈妈肉、妈妈肉、肉„”。拿到一根排骨后并吃了一口后,他面带笑容对旁边的奶奶说:“奶奶肉!”

请分析该幼儿三次说“肉”表达的含义,并结合案例说明该年龄段幼儿语法发展特点。

案例分析2:两岁半的小孩对妈妈说:“妈妈看,黑色的小白兔!” 请分析该幼儿的语言表述反映了该阶段幼儿语法发展的什么特点?

三、语言的获得

1.先天论(乔姆斯基):儿童语言发展的普遍性是一种生理预成的活动,这种活动包括高度专门化的语言处理能力,该能力在童年早期运作最有效。

支持:1.语言学习敏感期;2.夏威夷克里奥尔英语;3.语法结构获得; 反对:1.不能解释LAD如何运作2.忽略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2.习得论(斯金纳):语言通过学习获得,模仿和强化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支持:1.聋哑儿童的语言学习2.母语习得

反对:1.儿童如何迅速获得早期语言?2.如何模仿语法结构? *交互作用观:语言发展是先天能力和社会语言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习得论和先天论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正确的:语言发展来源于生理成熟、认知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

四、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一)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二)理解语言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展在后。

五、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

(二)言语发生阶段

(三)掌握口语阶段

六、幼儿言语发展指导

一、创设良好的言语环境

(一)创设良好的亲子交往言语空间 :1.鼓励儿童言语活动 2.树立言语榜样 3.鼓励言语创造性

(二)利用儿童间言语交流的环境和氛围

二、指导儿童获得言语知识

(一)正确语音:1.成人语音做榜样:语速慢、吐字清晰;

2.方法多样化:儿歌、绕口令、故事等;

3.耐心纠正儿童发音错误

(二)促进儿童掌握大量词汇:1.充分利用周围环境

2.多种练习方法

三、培养言语能力

(一)培养倾听能力

(二)前阅读能力

(三)表达能力1.鼓励儿童言语行为—想说2.创设发言机会—多 说 3.提高口语质量—会说

考点八: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一)保持和谐的气氛;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情和师生情。

二、成人的情绪控制

成人的情绪示范对孩子情绪的发展十分重要,和睦美满的家庭有助于儿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一)肯定为主;

(二)耐心倾听孩子说话;

(三)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

四、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转移法;

(二)冷却法;

(三)消退法。*案例分析:

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 “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

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

五、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一)反思法;

(二)自我说服法;

(三)想像法。

考点九: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与培养

一、创造力

(一)概念:创造力代表一种能激发新想法和产生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做得到的产品不单纯是新颖或超乎寻常,而且与情景相适应,并被他人认为是有价值的。

(二)测量:对创造力的测量通常涉及到求异思维。即当个体面对一项任务或一个问题时产生不同寻常的答案的可能性。

二、创造力发展的条件

(一)好奇心是起点

(二)创造性想象是支点

(三)探究性活动是主要手段

(四)积极情绪是有力保障

三、影响因素

(一)外在:家庭和社会文化

(二)内在:儿童性格特征

四、培养

(一)成人:正确识别儿童创造力 1.父母: 对规定和限制做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决策 恰当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材料 与儿童共同游戏或从事学业活动 支持幼儿的兴趣发展

父母自身的性格:兴趣广、独立、民主、有童心 2.教师:

正确识别创造力

鼓励幼儿用普通材料创造性地游戏 培养幼儿创造性想象并激发创作欲望 让幼儿尽早掌握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儿童(性格培养)

坚强:坚持到底;进取;求知欲和上进心; 独立:不过分依赖他人; 创新:冒险和好奇;

专注:专心致志,长久地集中注意力。

考点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与特点

(一)气质的概念: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

(二)气质的特点:

1.天赋性:出生就有的,在新生儿期就有表现; 2.遗传性:与遗传的关系密切;

3.稳定性:与性格、能力等其他心里特征相比更具有稳定性。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 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3.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 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4.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培养:1.胆汁质:培养勇于进取和豪放的品质,防治任性和粗暴; 2.多血质: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稳定的兴趣,防治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3.粘液质: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和踏实认真的特点,防治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4.抑郁质: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治疑虑和孤独。

考点十一: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重点哦!)

一、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社会性发展:也称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可以包含隔代亲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也可以说是抚养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二)同伴关系: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

(三)性别角色行为: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四)亲社会性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以及倾向。

(五)攻击性行为:也称为侵犯性行为,是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

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在与父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1.婴儿依恋的类型:1.焦虑-回避型 2.安全型 3.焦虑-反抗型 2.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的探索能力;(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以 及后期的社会交往。3.如何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

(1)注意“母性敏感期”的母子接触;(2)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3)父母与孩子之间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4)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做出反应。

4.亲子关系类型:

(一)民主型

(二)专制型

(三)放任型 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依恋关系主要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表述儿童和抚养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亲子关系更多是从抚养人的角度出发,阐述抚养人的教养方式。

5.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一)婚姻关系

(二)家庭结构

五、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父子交往的独特性 多游戏活动(少生活照料)

多身体运动(打球、骑车,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

(二)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1.对孩子智力有一定影响

2.对孩子的个性、社会性有重要的影响 3.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影响最大

六、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

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彼此之间的交往也不密切,是幼儿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

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合作性游戏是幼儿游戏中社会交往水平最高的。

第四篇:2013本科儿童教育概论复习要点

2013本科《儿童教育概论》复习要点

复习中以教材各章内容为重点,PPT作为复习补充资料。考试题型:

选择题:10*2=20分

简答题:5*6=30分

论述题:12*2=24分

阐释分析 题 :26分

主要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

2、学校产生的时间

3、现代教育的特点

4、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是什么?

5、《学记》、《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学发展中的地位

6、《大教学论》的作者及其主要内容

7、卢梭《爱弥儿》对教育学的贡献。

8、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学发展的意义

9、布卢姆、布鲁纳、赞科夫、巴班斯 基的主要教育理论观点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2、3、人的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各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联系自身经历分析环境与人的互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5、请从个体能动性出发对自己未来三年的学习生活作一个简要规划。根据书上第49页英克尔斯关于现代人特点的描述。你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要

培养这样的人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生产力及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2、教育的政治与经济功能

3、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4、怎样理解教育是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

5、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请例举一至二例你所见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第四章教育目的1、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如何看待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4、结合中小学实际,分析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第五章教育制度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改革工作方针与战略主题

2、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要求,对我院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你的建议。

六、教材以外的补充关注内容:

1、熟悉《道德经》第八章,三十三章

2、至少关注一个熊丙奇教育博客上呈现的教育热点问题

3、你如何看待在家上学?

4、你如何看待卢安克的农村支教?

很 多人都会选择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去支教一段时间,这本来已经算不得什么了。也许是一个暑假,一个月甚至只是短短的几周。其实本质上来说,这种支教往往只给他们带去了麻烦而非其他。因此,卢安克在贫困的大山里呆了整整十年,令人真心敬佩。他不在学校的教职工名单里面,只作着一个不收分毫的教学爱好者。这完全是对孩子的热爱,支持他兢兢业业的教学。在看见的节目中,孩子都喜欢粘着他,挂在他身上。他是孩子们唯一的大朋友。这让我觉得也许去农村支教,就要像这个样子。不是只短短的呆一段时间,感叹一下农村的贫苦,孩子的可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是真的得投入时间、心血和爱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支教。

第五篇: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九)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九)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小学教师存在的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教师的职业来讲,教师的角色适应、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生涯适应是教师心理健康中的重要问题。

(一)教师角色适应

(1)教师的角色及角色压力

每个教师都是各种“角色的组合”,“角色混淆”和“角色冲突”是产生教师心理困挠的来源。角色混淆是指个人无法获得明确清晰的角色期望,或因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角色知觉而产生的混乱。角色冲突是指个人经常要求扮演与他们的价值系统不一致的角色,或同时扮演两种以上相互冲突的角色而言。

角色冲突有以下类型:

①角色传递者间的角色冲突。②角色传递者内的角色冲突。③角色内冲突。④角色间冲突。⑤角色过载。

(2)教师的角色内容

教师角色行为的内涵应包括:社会模范的代表;对学生正确的评价与判断;指导学生学习知识与技术,并指导发现学习方法及学习过程;公正裁决学生之间的争论;发现破坏规则者;为学生树立认同与模仿的目标和方向;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并使之成为自我支持者;营造团体学习气氛及做好团体领导角色;作为学生父母的代言人;避免成人给学生造成挫折感;与学生建立温暖的关系并分享信赖;情感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3)教师的角色期待

社会对教师期望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角色期待的多样性,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要充当的多种角色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教书育人的角色。②行政管理的角色。③心理导向的角色。

(二)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工作压力多侧重于外在要求对教师心理的影响,职业倦怠多指主观感受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影响。

教师工作压力是教师因工作上的要求、期待和职责所感受到的消极情绪体验的过程。教师工作压力是由一定的原因(压力源)引起的,并通过外在反应(压力反应)得到体现,这种反应又受个体差异(中间过程)的影响。

教师的工作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工作感到厌烦、枯燥,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心理倾向。深入了解目前学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建立教师工作的积极态度,并设法减低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是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热点。

(三)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心理适应问题

教师职业生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师职业生涯是指教师从职业学习伊始,直至职业劳动最后结束,这整个人生职业工作历程。广义的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

教师生涯发展中,既会遇到一般职业人所遭遇的困难,也会有教师职业特有的危机。(1)生涯的不适应;(2)知识的不适应;(3)能力的不适应;(4)其他不适应,比如对工作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等。

如何维护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了解个人职业特征

职业特征是个体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水平。教师对自己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估,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特征,才能够有效应对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要求。教师自身的职业特征与外界要求匹配,教师的心理就处于良好适应的状态;如果不匹配,就会使自己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了解个人职业特征包括:知识、技能、生活经验、偏好、能力、个性-态度、创业精神、决策水平、目标清晰度等方面内容。

(二)作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生涯设计可以使教师纳入自己固有的生活轨道,心无旁骛。即使路途坎坷,也心存期待。为作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应注意以下方面:

(1)评估生涯发展的客观环境因素,探索自己在组织中的动机和机会;(2)搜集生涯发展相关的信息资料。(3)根据个人的价值、兴趣或经验、潜能等,了解组织中的生涯发展机遇;(4)根据个人的人生目标和组织未来的发展目标,设定个人生涯发展的具体目标;(5)发展达成具体目标的策略或计划。(6)个人要形成计划,把握关键的步骤,组织也要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促成生涯发展目标与计划的实现。其中包括问题解决和适应技巧的运用等。

(三)肯定自己拥有的能力与技巧

教师职业有基本心理要求(基本能力)和特殊心理要求(特殊能力)。基本心理要求是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特殊心理要求是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

(四)具有成功教师的信念系统

教师应了解自己想成为怎样的教师,教师往往按照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发展成长的。研究表明,教师有四种基本信念:(1)教学效能感;(2)教师的控制点;(3)对学生的控制;(4)与压力有关的信念。

教师为自己制订完美的生涯规划、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技巧,同时又具备成功教师的信念系统,这样,就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五)有效应对挫折

有效应对挫折,教师应做三方面的努力:(1)增强信心,加倍努力。(2)改变方法。(3)调整目标。

(六)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享受职业生活

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强烈影响,教师也会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积极变化中享受到教师职业带来的无究乐趣。

(七)小学教师的情绪管理

积极预防的角度谈教师的心理调控是通过提供心理调节的策略、技巧形成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心理保障体系,这是一种实现自我帮助的有效途径。尽管心理调控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人们常用的或者说最基本的方法有三种:放松的方法、认知的方法和表象的方法。

下载〈〈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心理学专业学生)

    1 基本概念(20)  1 社会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主义  2 社会化 3 社会认知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 4 自我自我表达印象......

    心理学要点

    1.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得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个案研 究法。 3. 学......

    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

    (五)学习定势说 哈洛 15.如何促进教学迁 移?(经典教学理论的教学应用)1) 使不同学习课题之间保持一定的同一性2)加强基本原理的教学促进原理是规则的迁移3)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使学生......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小学教育(专科) 作业1 1-4章 一、名词解释 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

    2013春《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 第1——4章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个3分) 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小学教育(专科) 怀化电大:文湘雪作业1 1-4章 一、名词解释 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

    电大2014专科一月考试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小抄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试题 选择题(每小题2分) 1.当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守恒性和系统性特征时,他的思维处于(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