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形”与“神”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形”与“神”的几点思考
[摘要] 高中生物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界热的话题和焦点。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高效性
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很多学校都搞起了高效课堂,先是学校领导和老师到外校进行考察学习,回校后制定了一系列的高效课堂建设的要求,大张旗鼓的搞起了高效课堂:学校到处悬挂起标语,课桌摆成了“饭桌”,老师成了看客,因为学校规定课堂上老师的讲授不能超过多少分钟,以前的讲析灌输全都不见了,研究画面代替了研究语言,机灌代替了人灌,课件板书代替了黑板板书;有的一味地讲求自主学习,动不动围在一起合作,片面追求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对小组合作的问题、时机、分工过程没有认真设计,导致优秀生意见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意见,其余学生合作陪衬。把课堂装饰得热热闹闹、华丽动人,孰不知,“水过地皮湿”,拿老教法下的一套测试题一检测,发现“高效课堂”不但没有“高效”,反而比传统教学模式“低效”的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高效课堂的理念错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效课堂的理念没有错,只是我们仅仅模仿了课改的“形”,并未真正领略到其“神”,课堂的效益不高。结合自己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谈谈中学生物高效课堂的探寻与思考。
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高效率的课堂是指课堂效益达到了最大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应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进行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一、高效的课堂不一定要场面“热闹”,应该有“深度”
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改的本质所在。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只追求热闹而忽视效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合作学习中由于人员集中,七嘴八舌,甚至有辩论等,显得课堂很热闹,好像学生都动起来了。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学生动起来。但是,动只是手段,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进入研究——得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只有思维真正地动起来,才会带动口、眼、手动起来,课堂才会真正充满活力。
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气氛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有的学生借机吵闹,教师却熟视无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合理配置,对独立思考和同桌合作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扩大到小组,防止假热闹与低效益问题出现。静悄悄的课堂并非一潭死水,那却是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地进行。当思维一旦冲破了种种迷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课堂一定会因为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展示自己的想法儿又“热闹”起来。因此,我们切不可注重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该关注学生思维的进入状态。正如周玉仁教授所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以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体会。因此,有效的课堂不一定要“热闹”,但应该有思维的深度。
二、高效教学需要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
高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高考的,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本无可厚非,只要高考存在就回避不了应试。问题是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或主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灌输、机械重复与训练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这种课堂教学把应试推到了发展学生素养的对立面,教学的价值就剩下了应试。
不可否认,发展学生的素养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两个价值取向虽然存在矛盾,但它们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高考考纲将命题的要求表述为: “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从命题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它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高考考纲界定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其实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以科学素养考查为主要目标的试题,诸如实验设计与分析,信息的获取、处理、转换与表达等类型的试题,已成为高考的主要题型。可以说,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些方面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不应该是水火不相容的。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素养提高为核心任务的教学,同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
例如,关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教学,可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活动。围绕渗透作用的原理,可引导探究:(1)利用渗透作用的原理,区别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如质量分数为10%和30%的蔗糖溶液);(2)探究某种分子能否穿过半透膜(如淀粉分子与碘分子);(3)探讨半透膜的面积与渗透作用的关系。围绕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可探讨:(1)测定某植物组织细胞液的浓度(如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2)判断某盐碱地适合种植的植物类型。围绕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可探究:(1)植物运输水分的动力(如除了蒸腾作用是否还有别的因素);(2)证明植物通过气孔的开启与关闭控制水分的蒸腾;(3)探究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还是下表皮;(4)植物吸收的水分除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还用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围绕以上问题的探讨(当然不一定需要对上述问题全部进行探讨),不仅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需要。
因此,笔者以为,就现实的高中教学而言,抛开应试而谈学生发展是不现实的,以追求学生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是教学的悲哀,是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我们不能期待两者的完全重合,但追求两者的最大交集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应指向学生素养的提高,还应有助于有效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
三、高效教学需要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当教学的目标确定后,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巴班斯基)。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高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伴随着高效课堂的全面推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一线教师正在经历理论上的鼓动——实践——反思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应该以一种冷静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把目光逐渐从热闹的形式回归到实在的本质,我们力求高效课堂,更要追求形神兼备,以达到一种厚积薄发的教学境界。
第二篇: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与体会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与体会
晏涛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双边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利用好课堂45分钟进行有效教学呢?本人结合一点教学体会,认为关键要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备课充分到位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对于已经经历了几轮教学的教师来说,要具备发展的观点,似乎教材是没变,可是学生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所以一定不能固步自封,备课始终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师要想备好课必须具备相应的备课能力,主要包括: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能力、加工处理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选择教法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为了记住教案的全部内容,往往在教案条理性、逻辑上要花很多的时间作深入的分析。这样,既有助于教师记住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在讲授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内容,甚至当堂记住、理解、消化。如讲授细胞中的微量元素时,可以这样来记:新(锌)铁(铁)臂(硼)阿童(铜)木(钼),猛(锰)!
2、课堂导入精彩诱人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的导入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这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常用的几种导入的方法有:(1)、温故而知新导入(2)、情境导入(3)、趣味导入(4)、悬念导入(5)、生活常识导入(6)实验导入(7)直观法导入。课堂导入要简洁,要有趣味性、形象性、导向性。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导入的恰当与否,于课堂效果的高低息息相关。巧妙的导入引人入胜,既可以促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新的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课堂教学语言清晰流畅
“言传”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对教师来讲,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生物教学效果。生物课堂教学教师语言应做到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要生动形象,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带有幽默、诙谐感,使人感到有趣味;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要规范;此外,教师教学要善于运用势态语,其中包括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与姿态,来补足语言的不足,既形象又生动易懂。
4、教学过程组织恰当——有效教学的重点
《生物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这是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灵活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5、板书设计简明合理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板书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好的板书条理清晰,思路明确,重难点突出,有助于达到最佳的教学目标。生物课上用的比较多的除了常规的提纲法就是图解法,高中生物比较抽象,几乎所有重点、难点都需配图解释,我们的学生们是美术特长生,利用这点,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画出一些简图边画边讲解,效果较好。如光合作用图解,可把整张图看成是一辆自行车,光反应是自行车的前半部分,暗反应是后半部分,再讲解具体的“车龙头”,“踏脚”、“车轮”等,形象生动又贴近生活,抽象、枯燥的知识一下就被学生掌握了。当然还有比较法、表格法、链接法、线图法等,为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必须配合讲授知识的同时,灵活选择、搭配使用,这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关键。
6、课堂结尾完善精要
一堂好课就如同一场音乐会,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
人心弦的主旋律,还要有一个余音绕梁的“尾声”。在设计课堂结尾时, 内容要精练,总结要精彩;在时间安排上不能拖沓;在内容上要牢牢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设法通过我们的设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问题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课堂结尾的作用。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老师只有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才能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才能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转变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第三篇: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思考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思考
蔡甸实高 罗雪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各地课改如火如荼,课改活动亦如大浪淘沙,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典范,象山东、江苏这些先行者,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湖北的课改喊了多少年的“狼来了”但狼迟迟未来,湖北是教育强省,有着辉煌的历史,因此对课程改革比较谨慎,但课改是历史的选择,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再彷徨犹豫了,在查看许多先辈前贤们的经典范例后,我对新课程,有如下认识: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帮助者,是主导。“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了,可有些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谈讲色变,有的则一味追求学生感观上的刺激,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这样就是新理念的课堂吗?这样的课堂能高效吗?
我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永远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同等重要,片面地追求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都是不科学的,都不可能高效。过去只强调教师的“教”而不管学生的“学’和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而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样有违教学的科学性。
因此,高效课堂要求老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更强调生物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二、基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高中生物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生物的三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
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媒介,是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被动接受单
一、机械知识的做法,为学生提供整合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才能确保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效促进其发展。
教学内容的精选、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是精选、整合有效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前提。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有效教学内容的精选、整合必须用好、用活、用实教材。
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3.合理整合可利用的生物教学资源。
在“课程资源”视野中,有效教学既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包括“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还包括“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化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认和尊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暴露学生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自主学习是学生个体自已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研究问题,探索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自主学习而获得对某生物学主题的意义建构可能并不全面或正确,这就需要在一个相互协作的学习群体中对各自的观点、假设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协商和辩论,使不同的观点得以交锋、碰撞,从而加深、补充、修正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业成绩,而且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从而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
探究学习是使学生直接参与质疑问难,探索释疑,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过程便是研究过程、创新过程,也是收获过程。
在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探究式学习方式能体现出以下几点转变:⑴打破对知识纯粹客观性的盲目迷信,将教学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⑵在探究过程中谋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⑶建立互助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高中生物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由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由注重学习系统化知识向注重学习生活化、整合化的知识转变;由注重知识的强制性接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由注重个体学习进步向个体学习集体协作并重转变;由注重统一标准向关注个体差异转变。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的探究学习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应该成为高中生物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
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比较弱,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应该有的展示。因此,课改专家特别强调和呼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选择的最优化实质也包含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含义。就一堂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纵向上是多样化的,即在一堂课上,教学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探究、讨论、操作等。就不同的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表现为不同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
高中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过程中,尽可能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当然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同时,仍然大力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例如:在《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实验条件下酶活性探究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而在《动物的个体发育》的教学中,则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法,讲解动物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特点、规律。
(五)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
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有效教学必需要致力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会水到渠成。
(六)学习评价的激励化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表扬和奖励的质量较之频率更为重要。对激励的成功运用取决于时间和方式的恰当与否,过分、过于夸张的奖励会降低内在动机;教师表扬的频率与学生的学习收获并非总成正比,某些时候关系不大以至于表扬会变得无足轻重;不同学生其内在动机系统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对不同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以上仅从几个侧面探讨了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但是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学校的条件等因素,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而且有效学习不仅牵涉到课堂上的问题,更多的是课外的因素,如作业安排、教学管理、时空安排等。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
第四篇: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思考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高效课堂
——浅谈对334N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思考
所谓334N的生物教学模式是指“三主三步四环节N课型”的教学模式。三主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检测为主线;三步是指课前导学、课中教学、课后练习;四环节是指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展示质疑、随堂检测;N课型是指每节课都有明确的课型如探究课、实验课、检测课等特色鲜明、任务明确,是富有特色的一种课堂模式。
334N生物教学模式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应运而生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下面我想结合334N生物教学模式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以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高效课堂的几点建议。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各地课改如火如荼,课改活动亦如大浪淘沙,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典范,在查看许多先辈前贤们的经典范例后,结合334N生物教学模式我对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有如下认识: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帮助者,是主导。“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可有些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谈讲色变,有的则一味追求学生感观上的刺激,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这样就是新理念的课堂吗?这样的课堂能高效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永远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同等重要,片面地追求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都是不科学的,都不可能高效。过去只强调教师的“教”而不管学生的“学’和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而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样有违教学的科学性。
因此,高效课堂要求老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更强调生物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二、高效课堂的施实方案
高效课堂是新课程的改革的目的之一,要做到课堂的高效性,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模式,而创立高效的新的教学模式,并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为灌输式,老师怎么讲,学生就被动的接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少感性认识的支撑,就像空中楼阁,难有发展.我想问题的关键就出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急功近利,片面的追求分数高低,而忽略认知的最关键过程——感性认知,没有足够的感性认知的支撑,就不会有发展和创新。
根据生物学科的具体情况,我确立如下的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实践指导”即每
一堂课先由探究性的实验或一些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引入,让学生们自主地讨论,得出结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出该生物现象所揭示的生物学知识,最后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习题或是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这种模式强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强调了学生感性认知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升华。因此,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应是新课程理念中最为重要的变革。
(二)高效课堂对老师的具体要求
很多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个学科很感兴趣,学起来自然事半功倍,相反,如果他没兴趣,就难以学好了,由此可见兴趣是否养成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这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科学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我在观看前人经典的教学实录后,我觉得对于教师而言除了要大胆摒弃落后的教育理念,创建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教育理念,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要精心备课。
备课通常指备教材和备学生。备教材时,要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和相关资料。对一节课的知识自己要做到全面把握,融会贯通;备学生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学习经验以及对该内容敏感程度等。特别注重考虑课堂中的细节问题,尤其是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认知偏差的点要做好充分的预设。
2、课中要认真上课
2.1.引导学生走进角色
一个人只有参与某件事,经历其整个过程,才可能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才可能认真的投入。高效课堂的理念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因此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走进角色,做课堂的主人。
2.2.有效的提问
灌输式教学的提问往往很生硬,“跳跃性”很强,常常让学生们反应不过来,有的提问甚至纯粹是为了检查知识点的记忆情况,这种提问枯燥而乏味,自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高效课堂采用的是“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实践指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探究课题,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最终回答提前预设的问题,之后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作出小结。这样的问题提出方式及解决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2.3精彩的总结
在探究式教学的理念下,自主学习固然很重要,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们分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点评和总结,特别是有的同学在思考或实验时由于出现失误而得出错误结论时,老师的正确引导就尤为重要。另外,必要时老师还要进行讲授式的总结,这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呆板,要形象生动。总之,一
堂课中教师的总结犹如画龙后的点睛之笔,课堂高效与否,就在于点睛之笔是否精彩,精彩的总结可使画出之龙腾飞而去,因此要获得高效的课堂,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堂小结。
3、课后不可忽略
课堂上大家的时间是相同的,课后可就因人而异了。会利用的能博览群书,不会利用的写作业都费劲。所以我教给学生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才能高效学习。在帮助学困生时大多也利用课后时间,有难题时老师讲一讲,平时好学生帮一帮,和同等水平的同学研一研。慢慢的就有提高了。同时也帮他们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有信心,有行动,不抛弃,不放弃,就一定会成功。不论我们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只要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就是我们为师最大的快乐!
以上就是我对334N生物教学模式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高效课堂的一些思考。众所周知高效课堂其本质仍然是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是实施素质教育和道德课堂的具体体现。高效课堂的提出和实施,对学校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开始,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课堂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课堂的实施者——教师和学生,尤其是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我们要深入研究、多思善想,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善于反思、总结提高。我相信我们遇到的困难一定不会少,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信念,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始终坚信“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们一定会取得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
第五篇: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
1.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能力
1.1要懂点书法,把字写好。老师要敢于说:“看我写。”书法,能表现人的修养,表现人的气质。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因为一切艺术的核心都是情。
1.2要会朗读。老师要会朗读,备课要备朗读。老师要敢于说:“听我读。”教师要范读,翻开课书,让学生听到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声。很多教师做不到这一点。为什么不能做到这些呢?教师没有把课文读好,自己尚且感动不了,怎么能感动别人呢?“朗读文章――这是语文老师最见功底也最显才情的事”。读得好,文章就成了老师“自己的”,学生就能把老师看成是作者,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大秘诀。
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2.语文知识教学要针对不同知识类型组织教学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如: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教学组织时,首先,应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应按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并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如要复习前面所学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的读法;最后,组织教学时既要确保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还要考虑寻求新知识的生长点。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程序性知识,如: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首先,应把作为教学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包括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和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其次,教学组织要重视运用正例和反例以供学生学习领会。再次,要组织并督促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于新学习情境中,即做到面对适当条件就能立即作出反应。最后,明确教学效果强弱的标志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策略性知识,如:写作文时选择适合的写作方法,选择表达个性的写法,可以大处着眼,也可以细节处作细腻描写或抒发自己的情感等。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可专门组织学习方法的教学,看学生如何观察,如何选取材料,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还要把思维方法渗透到另两种知识的教学组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内隐的思维活动的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仿效,如:教师是如何写作的,有哪些技巧等。最后,评价教学效果时要看“学生会学习”的情况。
3.简单解读课标
我认为语文本来就不是复杂的东西,课标应该是大家都看得懂的,是简单的。
我自己看课标,发现自己能看懂,回头看一些杂志发表解读文章,与自己的理解往往并不完全相同,我们提倡学生要个性解读,老师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解读。
4.以“读写联动”的方式展开语文阅读教学
读写联动要达到最佳效果,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目标巧妙练。一般来说,中低年级以模仿为主,在规范的基础上表达出真实想法。当然,模仿只是手段,创新才是最终目标。因此,高年级时,应在语言表达形式的迁移运用中,强调思维的独特,让学生潜心触摸语言文字,一方面接受情感熏陶,另一方面揣摩表达方法,巧妙地把知识训练点融合在文本的感悟之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感受到理解,再到积累、运用的过程,使文本解读与语言训练有机融合,让学生言意兼得。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读文中紧扣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感悟慈母深情,体会到作者如何表情达意的方法后安排学生练笔――运用刚才读文中学到的“外貌、动作、语言”等人物描写方法,用三两句话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慈母情深”。在“自主选材,抒写母爱”的语言实践中学会表达,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写字指导要到位,要加强板书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如果说学生认字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有时可以“无师自通”的话,而小学生写字,入学儿童大多是零起点,一定要“有师指导”。在课改实验中,有的老师对指导写字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这是软任务,教学时间不够,往往就把指导写字和学生练字的环节省掉了;有的老师虽进行指导,但指导不利,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用展示写字的课件代替教师的板书。写字是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字写不好,就没有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老师的板书字不好,就不是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从修订大纲到课程标准,都十分重视写字,强调打好基础,包括“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体现了加强写字、提高写字质量的指导思想。加强写字,一要从思想上重视。电脑时代仍需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美观,这不仅是交流的需要,还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民族素质的需要。二要以身作则。语文教师一定要练习就一手规范、美观的板书字。
6.有效活动
有效活动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思想的碰撞,整合各种好的想法,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可以流于形式。在选择合作内容时,教师要考虑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有没有讨论的价值。(2)教师要做好小组成员数量的分配,考虑各成员间的个性差异,提出具体的合作要求和秩序,还要安排好合作的次数。(3)把握好最佳合作时机。教师可在创新处提出合作学习,在出现疑难问题时合作学习,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时合作学习,在需要发展发散思维时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