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家乡5篇

时间:2019-05-14 20:1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与家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与家乡》。

第一篇:改革开放与家乡

聚焦家乡改革开放

--对家乡的衣食住行在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变化

摘要: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对于我们这些90后来说,体会也许并不深刻,然而在祖辈父辈的谈论中,再结合自己成长时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的家乡巨变,我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文字上再怎么夸赞改革开放带来的变革都显得过于空洞乏味,唯有切身实际的感受来的真实。

关键字:家乡变化 衣食住行 改革开放

我的家乡是在江苏镇江的一个偏僻的乡村山洼洼里。改革开放以前,村里非常贫困,家家户户刚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没有楼房,没有林立的建筑,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零零星星的茅屋。根据家里长辈的闲谈,我依稀能够体会出那种耐人寻味的历史的厚重气息。在那样一个年代,人人都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在生产队辛苦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由于科技的贫乏导致的生产力低下的问题一直无法得以解决,人们连最基础的生活要求都是难以维系。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拂下,似乎绿了满个中国。30年前村里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终于让农民群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播撒下新的希望的种子。人们干劲十足,为自己的家园,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了薄弱但是不可忽略的力量。从那时起家乡开始了大变样。

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自己家里做衣服穿的人随着改革开放和乡村的进步越来越少了。当时,虽然是吃穿问题不严重了,但也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补丁等勤俭节约的习惯还保留在淳朴的家乡人身上,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村里的人身上衣服的补丁越来越少了,穿自家衣服的人也少了,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但是店铺很少,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然而如今,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还可以网上购物足不出户。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

80年代初各家各户家里的食品是很简单很单调的。在现在作为家乡人主餐的白面馒头,那时只有在过年时家长才会给准备。如今在集市和商店里品种繁多的蔬菜和肉类,当时同样很少吃到。俗话讲“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30多年,人们已经由“吃饱”逐渐变为了讲究“吃好”。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改革开放前闻所未闻的菜场、超市、大卖场县城里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家乡人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卫生观念也深入人心,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大家开始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村子里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土房。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那时谁家有黑白电视机,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等当时新事物,可是全村子的焦点。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住房条件和新家具普及率快速提升。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家乡也开始兴建起这种小区。如今,家乡小区林立,处处是楼房小高层。各家各户家具也一应俱全,电视空调洗衣机应有尽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80年代初村里只有中心街是一条小公路,村里其他的地方都是土路,人们日常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最真实的写照。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原来唯一的中心街又重新拓宽了,而且东西和南北方向村里都修了好几条宽阔的公路,连接外村的路也由乡间土路修成了大马路,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如今每家每户都有摩托车、自行车,也有很多家庭添置了电动自行车,但拥有汽车的家庭仍在少数。现在人们去县城,可以在村里很方便地乘坐公共汽车,不到半小时就能到达。改革开放也缩短了家乡和外界的距离,同时带给了家乡发展和致富的有利条件。随着交通运输的方便,越来越多的村里人走出去闯荡社会谋取发展。

我国步入改革开放的道路已经30多年了,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到大,也感觉到家中和村里在悄然发生着许多变化,无论是家里的条件,还是整个村庄的整体面貌,都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美观了。究其原因,最根本在于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家乡的生产力,家乡人民凭借辛勤劳动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才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总结与感想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我们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以上二者合在一起就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三十三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次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也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三大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改革开放这一名词家喻户晓,深入百姓之心。不用多说,只要放眼这三十三年来我们身边的变化,家乡的变化,社区的变化,家庭的变化,甚至是我们每个人的变化便不难得知它对于中国亿万百姓的意义,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这是由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这一阶段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而恰恰是这一举措让农村渐渐富裕起来,让农民能够逐步迈向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改革开放确确实实改变了农村窘迫的现状。

这些微妙的变化无一不昭示着改革开放带给农民,带给农村,带给中国的巨大变革,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新契机,同时加速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迅速崛起。所以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篇:我的家乡与改革开放

我的家乡与改革开放

离家已经有两年多了。每一次回到曾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的心里都会激动不已。且不说可以见到我最可亲可敬的父母,就说生你养你的这个地方,离它近一点都会倍感亲切和温暖。或许离开久了你才会觉得它的变化,抑或是时间久了你才能发现它的日新月异。这就是我的家乡——临泉。虽说这只是一个不出名的安徽西北边陲小镇,但它却在以令人惊喜的速度发展着。作为它的一份子,我的过去的这十几年的生活见证了它的沧桑巨变。

1978年——1996年 未曾体会的改变

还记得小时候老一辈跟我讲述的我出生之前发生的事情,讲人民公社,说大跃进活动,诉过去的天灾人祸,听着那时候的生活不禁觉得阵阵心酸。提起改革开放前夕,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人们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生产滞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远远不能与现在相提并论。而改革开放后,实行土地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村生产队耕地按人口分配,家乡人民终于过上了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全新生活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以提高,生产力得到解放。当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发展起来。人们普遍摆脱了温饱的问题。但是仅仅依靠原始的农业并不能充分发展经济,更不能带领人们向小康社会迈进,家乡的人民继续在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道路上探索着。

1996——2010年 沧桑巨变 成就斐然

1996年京九铁路的开通对于家乡的人民来说是一件大事。临泉地处中原,有着广袤百里的沃土肥壤,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人类的生存。因此,临泉县是全国的人口大县,却也是全国的贫困人口大县。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生存环境的优越:即使只能满足温饱,人们却很满足于原始的农业,这也使得其在改革开放之后并没有做出多大的成绩,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我最初的记忆就是家乡那时候的现状:爷爷奶奶生活的那个小村庄里还没有能力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每天晚上就是煤油灯发亮的时刻。人们披星戴月在田地里劳作,而后到镇上去卖自家种的瓜果蔬菜以换取生活用钱。日子过得虽平淡朴实,却很是辛苦。1996年京九铁路建成并开始通车的时候,交通变得便利,使得保守的家乡人萌发了出去闯荡的愿望。由于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很大,1997年的时候便出现了农民工潮。正是改革开放提供给家乡的年轻人一个出去闯荡的机会,改革开放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一)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们走了出去,腰包鼓了,拉动了家乡的消费,从而带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从当初的时常断电,到后来完善的电路网;从之前的用老式收音机来了解外界,到后来的彩色电视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已成为基本生活必需品,电脑、汽车也逐渐走进普通百姓家中。城内居民搬进了环境怡人的小区,农村居民也纷纷盖起了两城楼的小洋房。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这一切不得不让人感到由衷的欣喜和欣慰。

(二)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上,之前的临泉经济主要是以第一产业即农业来支撑的,产业结构单一,模式老化,并不适应全面发展的需要。农民工的消费扩大了内需,使得家乡的第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化工、酿酒、农副产品及电力供应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临泉化肥厂、文王贡酒公司两大企业快速发展,分别跻身全国同行业50强和全省民营企业10强,临化公司全省小氮肥生产能力第一,文王公司系列白酒名扬江淮。

重视第二、第三产业并不是说将第一产业弃之不理。在此期间,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使得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了。小麦、玉米等不再是唯一的种植对象,据我所知,临泉县下属的各乡镇有发展生姜、大葱种植的,也有以渔业为发展对象的,也不乏有以养殖为主业的,这种多种方式经营着实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旅游娱乐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临泉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素有姜尚故里之称,境内有周文王墓遗址,银杏树、古城子、老丘堆并称为临泉三大古迹。近年来,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全面的保护以及更大力的推广。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家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推进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城镇建设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以前又窄又脏的柏油路变成了宽大的水泥路面,城镇绿化也大大提高。农村城镇的医疗体系不断改革,使长久以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图书、杂志、报纸出版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各中小学也逐渐免除了义务教育期间的学杂费。此外,人们的在精神文化及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也大幅度增长,人们在个人素质以及社会公德意识方面同时也大大提高。各方面的变化让人感到了一种由心而升的欣喜,不知不觉仿佛看到了家乡未来蓬勃发展的景象。

2010——„„ 前景美好 任重道远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主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泉的发展更要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也是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含义。在我看来,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在于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冲突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如果能在发展经济的进一步推进中,着力改善发展环境,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来发展,相信临泉竟会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同时还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和城镇低保、长期失业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真正做到“沧海桑田三十年,姜尚故里展新颜”。

注:数据参考临泉县人民政府网

第三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赶超·跨越·巨变

――莒县交通运输发展综述

路如琴弦,弹奏一曲曲奋进乐章;

桥似彩虹,放射一束束和谐光芒。

从城市到乡村,从铁路到公路,从县道到乡村道,从客车到出租车,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近年来,在莒州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一种自豪感洋溢在莒县人的心头:交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便利。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让莒县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跨越”与“巨变”。

建设篇:打破瓶颈舒筋通络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莒县抢抓机遇,把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重要工作来抓,凝心聚力,克难而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自2003年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莒县累计投资6.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980公里,建设大中桥梁158座。先后对县道莒安路县城至洛河段、天洛路洛河至棋山段、莒大路县城至店子集段、孟双线招贤至东莞段等共107公里进行了大修改造。同时,改建完成18处集农村公路、农村货运、农村客运和 局领导班子实行任务分解法,以实现外来资金到位为目的,瞄准招大引强,敢于自我加压、敢于调高目标、敢于突破极限,形成了落实一批、促成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生成发展良性循环,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增强后劲。据统计,仅今年以来该局累计争取公路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管理篇:规范市场繁荣发展

通衢大道望眼开,百舸千帆竞驶来。

随着一条条通衢大道的节节延伸,莒县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也出现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科学决策,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结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是保障运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莒县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严格、精细、科学”的管理理念,依法严格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严把道路运输查验、车辆检测及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超限超载以及无证经营、违章经营等非法营运经营行为,所有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启用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和行车记录仪,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车辆运行视频监控,确保了广大群众出行安全,全县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环境。

既要货畅其流,又要人便其行。在规范货运市场管理的同时,莒县还大力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采取新开线路、现有线路调整、热线挂冷线、长线挂短线等措施,对老线路分流,让车辆上山下乡、串村过门,使客运布局更加合理、科学。截止目前,全县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2条,客运班车265辆,日发班次达520个,全县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100%。同时,莒县还积极引导出租车变定点待租为运行待租经营模式,推行电台式网络化管理,方便了市民乘车。全县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导,出租车和旅游客运为补充,服务城区、乡村和旅游景点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多层次、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文明篇:树立品牌塑造形象 如果说路通车通是物质文明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那么全力优化软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阳光交通、和谐畅通”品牌,则是莒县交通运输行业更高境界的文明追求。

2010年,莒县交通运输局以惩防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实施了惩防体系3D模式,即依科技为支撑点、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条主线,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治三个层面的立体惩防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这一做法被中纪委、省纪委、省惩防体系建设办公室、省交通运输厅、市委政策研究室分别予以刊发。县纪委印发文件在全县推广。2011年3月15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予以深度报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形势,莒县交通运输局全体干部职工在以局长纪同坤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在谋求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莒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纪同坤感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铺平发展道路是交通运输局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我们将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雄心壮志,始终保持后发赶超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真抓实干,一方面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程,打造高效、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另一方面,加大交通运输“软实力”建设,增强莒县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能力,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文明服务水平,为胜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文明开放、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莒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要想富,先修路。”2003年,为了让农民兄弟甩开大步奔小康,一场声势浩大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在日照拉开了序幕。如今,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已新建农村公路1996公里,涉及1268个行政村,通村率从2003年的36%提高到75%,受益群众达到100多万人。

变化之一:“村村通”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统计显示,我市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的这三年,也是自建市以来,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的三年。特别是2004年全市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3695元,增长11.8%,创近年来的新高。记者采访时,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进村 赶个集的都没法去。现在好了,公路通了,俺们和城里人一样出门能坐上公共汽车,上哪去都方便了。”

变化之二:“村村通”完善了路网结构和功能,道路通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公路是路网的神经末梢,是体现公路“从门到门”运输特点的最后一环。随着日东高速公路和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的建成通车,我市对外的公路大通道已经打通,加快建设通村公路,是完善和优化我市路网结构的关键所在。从2003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启动至今,全市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2002年增长了122%,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较2002年底增长了39%。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客运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按照“路通到哪里,车就通到哪里”的要求,交通部门大力发展农村客运,较好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在2003年全市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去年又设置安装了“村村通”客车站棚和站牌,进一步方便了农民出行。目前,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到126条,客运班车达到607辆,日发车近400个班次,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变为现实。

变化之三:“村村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镇域经济。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成为当地农产品流通的有力助推器,更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没有“村村通”,莒县的“万亩瓜菜”、“万亩大姜”,岚山的“万亩茶园”,东港的“万亩银杏”,五莲的樱桃园等高效特色农业,都还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这些支柱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规模效益更加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便捷的交通条件,变化之四:“村村通”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各区县在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注重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极大促进了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施高标准规划,高标

变化之五:“村村通”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干部的凝聚力。“‘村村通’工程不但通了公路,而且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岚山区碑廓镇的王圣波深有感触地说。

在修路期间群众自发给施工人员和驻工地的乡镇干部送水、送饭、送鸡蛋的情景屡见不鲜,场面非常感人。东港区西湖镇一位80多岁的老人看到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时,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说:“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把公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没想到修路有这么大的凝聚力,通过修路使我们村班子团结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一位村支书如是说。原来村干部还担心公路通过村庄需要房屋拆迁,阻力会很大,但出乎意料的是,规划图纸一出来,村民不等村干部做工作,自己就主动动手拆迁。用他们的话说:“政府给我们修路,是为我们子孙后代造福,谁挡谁就昧良心。”通路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干部和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

第四篇: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学院:

学号:

姓名:

摘要: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萧条;提高;改革开放;繁荣昌盛;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一,人们住房问题

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二,人们出行问题

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三,人们生活用品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现在中国还不能和美国,英国等国家相比,但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中国现在的各种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东西部,南北部差距很大,贫富差距也很大,我想在经过几十年中国就会取得更加大的进步,我们农村只是我们国家进步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 吴晓波著 人名出版社出版。【2】<<坐标---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第五篇:我的家乡与改革开放 抚顺

成绩:

论文题目:

我的家乡与改革开放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教师:王丹 学生姓名:李娜 院(系):英语学院 年级、班:10级6班 学 号:100110624

时光荏苒,转眼间改革开放三十四年,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的家乡抚顺,也有着巨大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所谓改革开放,就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次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这一名词也已经家喻户晓,深入百姓之心。

改革开放,给我们祖国带来深远影响的同时,给我的家乡抚顺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三十四年前,我还没有出生。关于家乡的一切事情,都是从爸爸,妈妈口中听来以及查看一些书刊得来的。

改革开放前,抚顺人民收入水平低,来源单一。城市居民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是工资收入,而工资收入往往增长缓慢,收入水平低。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商品价格波动较小,但受生产的制约,消费品短缺现象较为严重。当时,城市居民实现消费的主要形式是凭票证购买商品。不管你买什么,都需要票。所以很多家庭所需要的物品,都有所限制,这一时期,居民消费水平极为有限,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等生活资料的消费上。

改革开放以来,抚顺市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在满足于短缺经济下追求生活条件数量上的提高,而是越来越注重于提高生活质量。城市居民生活结束了温饱阶段,达到了小康的初级水平,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变,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现在家里人想要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再也不用考虑是否有票的问题。饮食上,过去家里吃的东西特别单一,全家人只求吃饱就足够了。如今,人们不但要吃的饱,更要吃的好。要营养均衡搭配,饭菜也要色香味兼具。穿衣水平也不再是以前那样只要求保暖就好,而是更注重时尚品质以,舒适程度以及新颖美观。过去的家庭里,家用电器少之又少,更别提什么电视电脑洗衣机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家家户户都有生活所需的各种电器。无论是洗衣做饭,打扫房间还是说娱乐消遣,现在的家用电器都给人们提供了更高品质的生活。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

以上这些变化,对我来说,感受还不是特别真切。毕竟我出生下来,家里面就有着各种家用电器,吃喝穿也不再使用票去购买了,给我印象最真切的,影响我最大的还是住房,交通,教育和环境以及娱乐这几个方面。

先说住房方面。改革开放之前,爸爸妈妈那个时候,住的都是平房。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家里也是平房。附近的邻居们住的也都是一样的平房。夏天还好,冬天的时候,屋子里就会很冷,就只能烧很多的煤炭和木头去取暖。那是妈妈做饭特别不方便,每次烧煤都会给屋子里弄得都是烟,呛得眼泪直流。后来随着我渐渐长大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也越来越快,家乡的经济也迅速的发展起来,我们家那里都盖起来楼房。现在我们的社区建设特别的完善。住进楼房里,冬天再也不会觉得冷和被烟熏了。

还有交通方面。以前抚顺的交通特别的不方便,交通线路很少,公交车次也很少。于是往往会遇见这种情况:要到达一个地方,需要转很多车次,或者一旦错过一辆公交,就要等上好长时间才能等到下一辆车。而且当时出租车也特别少,打车也很难。但是现在,城市交通十分发达,交通线路四通发达。出行再也不是问题,公交车站就设在家门口,随处都可以见到出租车。除此以外,城市间的大巴也特别方便出行。既快速方便,又舒适安全。

再来谈谈教育方面。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都是在黑板上写下教学内容,而现在已经全是大屏幕来展示老师做的课件。这样就省去了很多老师书写的时间,同学们看的也更加真切。而且,现在国家也免去了中小学生得学费,这给很多家庭解决了很大的负担。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然后施行一系列的措施来造福老百姓。

接着我想说的是环境问题。三十多年前,人们考虑更多的是温饱问题,人们都是为了生存在忙碌,因此很少注重环境保护。而如今,环境建设越来越完善,道路两旁都是树木草坪。人们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再像原来往土地上乱扔垃圾那样,看着干净的马路花丛,大家都不忍心破坏这美好的环境。

最后我要说下娱乐。小的时候,每一年爸妈都带我去劳动公园玩。最开始的时候,只有很少的游戏设施。而随着我渐渐长大,游戏设施也越来越多。商量初中以后,我们抚顺建成了皇家极地海洋世界,吸引来了很多游客。我也时常去那里玩。今年又建成了热高乐园。抚顺也从原先的工业城市,发展成了一个旅游城市,经济也被迅速带动了起来。

革开放的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三十四年的变化不只发生在我的家乡,也发生在全国各个城乡之间。全国各地,全都由于政府施行的一项项政策: 取消农业税,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等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富有新时代的气息。因此,我坚信,我们这新一代一定会为祖国改革开放事业增添一份新的活力!

下载改革开放与家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与家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家乡与改革开放(精选五篇)

    成绩:我的家乡与改革开放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 授课教师:许全林 姓名: 院系:文化传播学院 班级: 学号:我的家乡与改革开放我的家乡是位于中原腹地的省......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三十年对于人生来说,意味着三分之一的漫长岁月。而对于历经千年的一座城市、一方水土来说,足以产生可以改写历史的巨变与辉煌。 三十年前的今天,贫穷......

    改革开放家乡的巨大变化(最终定稿)

    改革开放家乡的巨大变化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国家大力对经济进行深入建设,我国沿海一带以珠海三角洲为主的区域经济实力日益加强。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我来自云南,我的家乡是云南省宣威市,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这座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座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

    家乡改革开放的变化

    家乡改革开放的变化 “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这形象而生动的展现出了现在的盐城。 盐城是一块富绕的土地,是黄海奉送给盐阜儿女的一份厚礼,盐城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寄......

    浅谈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浅谈改革开放的变化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打乱了我们生活原本的样子。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掀起了一场坚决打赢疫情防......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陈兴霞 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体会并不深刻,然而在父辈的交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30年间的巨大变化.比如家乡的路......

    改革开放与我的家乡

    改革开放与我的家乡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