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发展群体驱动的有效策略(样例5)

时间:2019-05-14 20:5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业发展群体驱动的有效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业发展群体驱动的有效策略》。

第一篇:专业发展群体驱动的有效策略

TEAM:教师专业发展群体驱动的有效策略

海安县曲塘中学

我校已有54年历史,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县甚至全省领先,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但从90年代初起,我们就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从教师团队年龄结构看,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占半数以上,45岁左右的中年教师相对较少,接近退休的老教师却占一定比例;从职称结构看,中初级教师占70%以上,高级教师虽然不少,囿于年龄因素,能进入高三一线的并不多;从教科研能力看,教师个体能力较强,但群体能力有待提高。

如何不负家乡父老众望,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最根本的动力。好学校就要培养一批好学生,而这首先就要培养一批好教师。因此,从“九五”开始,我们就通过承担南通市教育科学课题“教师素质优化的群体驱动策略研究”,启动了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探索和实践。经过10多年努力,不仅打造了一支人格魅力高尚、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团队协作有力的教师队伍,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高位走强,也逐步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群体驱动的有效策略——TEAM策略。

Target:目标产生凝聚

Target,目标。目标产生凝聚,就是要整合个人、群体和团队目标,促使所有教师产生实现共同愿景的强烈欲望与动力,形成凝聚力,促进教师团队素质的整体提升。

作为一个教师团队的学校是由各类教师群体构成的,每个教师群体又是由若干教师个体构成的。促进学校教师团队素质的整体提升,就要采取切实措施,将个体目标整合为群体目标,将群体目标整合为团队目标,形成价值认同,产生凝聚力量,促进共同发展。

我校地处苏中平原,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从学校发展现状、发展潜能出发,我们提出了“恪守人本信念,打造一流师资,深化内涵发展,争创四星高中”的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为了加深全校教师对学校目标的理解和认同,我们十分重视把每年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到实处,一方面积极动员、鼓励教师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每年教代会提案都在100件左右;一方面认真研究、积极落实教师的主张、意见,充分尊重每个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发展目标,使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不以牺牲个人和群体发展目标为代价。

我们还十分重视改进和加强“青蓝双馨工程”,努力使之成为整合学校各类教师群体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传统的“青蓝工程”的基本假设之一。但在人类跨过前喻文化,步入并喻文化、后喻文化的今天,文化的传递方式已不仅仅是晚辈向长辈学习,而是发生在同辈人之间,甚至是长辈需要向晚辈学习。因此,我们十分强调利用“青蓝双馨工程”这一机制,促进老年、中年和青年教师群体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让老年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多年形成的丰富经

验,充分发挥对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与时俱进而不固步自封;让中年教师勇挑重担,业务上屡屡求进步,科研上累累结硕果;并且确保青年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三年业务熟练,五年成为骨干”。

“青蓝双馨工程”促进了中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共同成长。我校外语组两名教师被评为“南通市优秀师徒”。1999年进校的10名年轻人,已有6人执教高三。近年来,我校青年教师有4人分别获县第六、七、八、九届“青蓝杯”教学才艺观摩大赛一等奖,2人获南通市“教坛新秀”荣誉称号,2人获南通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40多人获县评优课等级奖。

Education:学习完善自我

Education,教育、培训。学习完善自我,就是要对教师开展持续不断的教育、培训,让教师们在“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理念,完善自我。

教师的本职是教学,教师本质上是实践者,但教师的实践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一种基于专业认识和见识、具有专业性判断的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是自主、多元的,但教师职业本身还承载着独特的社会需要,包含着专业化的理性需求。要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理性、有智慧的实践者,就必须依靠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逐步完善自我。

新世纪以来,我校吸收新分配师范生89名,全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半数以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青年教师一进校门,就指定中老年教学骨干与他们结成对子。每学期开学前,都要举办新教师培训班。每学期中,连续组织名师公开示范课听课评课活动,不定期地请市县教科研人员和本校教学骨干举办辅导讲座。每年,4月份举行优质课评比,9月份举行获奖教师汇报课活动。青年教师一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学期中抽查教学详案和听课笔记;学校领导经常深入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检查,掌握一手资料并及时反馈。

我们提出了“成就专家型教师”、“让教师发展学校”的目标。要成为专家型教师,就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始终站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为了强化教师培训,帮助教师学习,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全县的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们每学期都要为全校教师明确读书专题,推荐读书书目,每个月都要组织专题讲座和教研沙龙,讨论学习体会,展示学习成果。

我校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经费一直保持在教师工资总额的6%以上,教师继续教育签证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继续教育学分达标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推荐书目:①沈灌群、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②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③彭歌、陈敬:《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④[俄]塔尔塔科夫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唐其慈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⑤耿占春:《在美学与道德之间》,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版;⑥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岳鹿书社2005年版……

Ability:研究提升能力

Ability,能力。研究提升能力,就是要坚持“研训一体”,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中留心教学问题,发觉自身不足,吸纳他人经验,提升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早在1992年,我校就提出了“教育科研星火计划”,鼓励教师走“教育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育教学”之路。学校帮助教师进一步加深理解教育教学科研的必要性,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把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把科研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形成教学、教改、科研一体化。学校健全教育科研工作运作机制,成立了校长牵头、相关处室负责人参与的教科研工作领导组,构建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与竞争机制,坚持自办校刊《秋实》,为教师提供展示教科研成果的平台。

我们还始终坚持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论文写作为抓手,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抓得扎扎实实。学校先后承担的10多个省、市、县九五、十五教育科研课题都已顺利结题,研究成果得到专家的肯定。

我校教师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研文章的数量,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每年发表文章数量已连续8年超过100篇,其中2003年为256篇,2004年为318篇,2005年为286篇;还有大量教研文章获省、市评比一等奖。全校近90%的在职教师都发表过教研文章。

Morale:合作鼓舞士气

Morale,士气。合作鼓舞士气,就是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点,以制度促进、保障教师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合作性竞争,让整个团队拧成一股绳,产生凝聚力,进而鼓舞士气。

教师的日常工作往往是个体性的,容易滋长保守、自闭的专业个人主义倾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不利。促进教师用合作的方式竞争,共同发展,仅有宣传教育、舆论导向,往往是苍白无力的,还需要通过科学的机制来促进和保障。有了一定的制度约束,规范了行为,养成了习惯,外在的要求就有可能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自觉的行动。合作性竞争机制的建立,不仅使团队具备了善于战斗的素质,也鼓舞了团队勇于战斗的士气。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渐形成了外出培训汇报制、捆绑考核制等一系列机制。捆绑考核制,就是在对教师教学绩效考核过程中,不仅重视个体因素,还要强调群体因素,要将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绩效考核,与对班级、备课组、年级组等各方面同行的教学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外出培训汇报制,就是要求每一位外出学习者必须带回“四个一”:一套清晰翔实的培训材料,一份发自内心的学习心得,一次准备充分的研究讲座,一节解决困惑的示范课。这样,就让个体学习成就群体学习,让个体进步成就群体进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个别教师外出接受培训对于促进全体教师共同进步的作用。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207名,有硕士研究生6名,98%的高中教师达本科学历,较全省2004年的平均值高14个百分点,35%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学校教师中,有在职中学特级教师3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3名,省、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2名,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6名。学校高三年级组被评为县优秀教师群体,语文组被评为南通市先进教工小家,学校5次蝉联江苏省文明单位,是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重点高中、南通市模范学校。

TEAM,团队。团队共同发展,群体驱动,整体提高,打造一流师资,全面提高质量,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学校全体教师是一个团队,是由有着不同特点、不同目标的许多个体和若干群体组成的,但团队的总体目标(Target)是一致的。不同群体内部及相互间建立共同愿景,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在共同的目标下,教育和培训(Education)成了教师发自内心的第一需求。学习不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而是成为大家追求的心性修养、精神价值。在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Ability)。群体之间建构合作性竞争机制,以制度促进合作,以合作促进竞争,以竞争鼓舞士气(Morale),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TEAM”被我们赋予了新的含义:T(Target),目标;E(Education),教育、培训;A(Ability),能力;M(Morale),士气。从“TEAM”(团队)衍生出的这4个理念,形成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群体驱动的有效策略。

第二篇: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1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摘要本文基于我校青年教师在上岗过程中的表现,分析了如今阻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对青年教师培训策略的思考,以便满足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而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阻碍因素有效策略

“青年教师”一般意义上是指30周岁以下的,在政治、学识、理念、专业发展上仍需不断提升的教师群体。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他们的热情和精神影响着对科研的投入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的师资力量扩充,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到教师总数的45%左右。常言道:“学校以教师出名,教师靠学校成才”。学校在依靠老教师“看家”,中年教师“当家”的同时,还要依靠青年教师“发家”,这是学校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的重要基础。然而,在面临着青年教师需要迅速提高教学基本功和尽快走进新课程的双重压力及众多困惑下,如何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已成为学校管理者们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阻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现行的师范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滞后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国现行的教师培养制度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比起来明显滞后。今天,传统的师范教育观念已经总体落后于时代,我国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严重脱节。中学教师除了应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但目前师范教育多以相关理论知识和教育法规为主,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知识比重较小,教学实践环节设置较少,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实践能力提升不够,多是纸上谈兵。

2、入职后学校的培训制度不健全,难以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美国约翰霍普金森大学的费斯勒教授就把关键人物作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六大个人环境因素之一,“初任教师在最初教学时,总要不自觉地选择某一位教师作为认同的对象和作为教学行为的参照,并不断改进和更新,直至最终摆脱关键人物的窠臼,形成自己的专业教学风格”。如常见的教师培训策略“导师制”,对缺乏教育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而言,“导师制”本应是一种很好的“传帮带”形式,然而,师徒责任往往并不明确,师徒之间的情感不融洽,师徒考核不合理,尽管有师徒之名,但许多师傅与青年教师之间少有沟通,师徒制

1的作用难以显现。所以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仍值得我们深思。

3、失衡的考核评价制度致使青年教师难以崭露头角

现在学校招考教师越来越注重学历与名校的因素。本来将学历作为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无可厚非,但目前有重学历轻能力,重论文轻教学,重科研轻实践的倾向,这往往导致与教师相关的职称评定、课题申报、业绩考核等等过分参考学历、科研及获奖情况等硬性指标,而教学能力的考核却由于难以量化而显得可有可无。同时,青年教师刚到教学岗位,在教学、管理、学习等多重压力下,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大成绩,导致难以崭露头角。有些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对于晋级、评优等过于看重,致使在专业学习上存在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倾向,不能沉静下来系统地、全面地查渥补缺,从而影响长远的专业发展。

4、巨大的生活压力严重降低青年教师对专业提升的动力

青年教师多数正值结婚生子的年龄,购房、生育、抚养子女等生活压力接踵而至。然而,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使得青年教师往往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虽然青年教师个人对教学工作的兴趣、理想价值观及认同感是支持教师发展的原动力,但随着近年来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持续上涨,以及面对高收入行业带来的心理冲击,青年教师的心态开始变得浮躁,无法安心尽全力提升专业水平,却忙于各种兼职,力图维持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水准。基于以上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显示出的各种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建构了可有效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二、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思想教育,激发青年教师追寻有意义的快乐。

真正有意义的有生命价值的快乐,是建立在对事业的追求上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时还存在着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一个不喜欢做教师的青年人,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更不会走上优秀教师的快速成长之路。所以要培养出优秀的青年教师,首先要激发他对教育工作的情感,即俗话说的“干一行爱一行”,使青年教师真正地感受到教育是事业,还是值得做的事业。

近年来,我校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我的教育理想 》的演讲比赛,组织《教师----我无悔的追求》、《我的教学新理念》等征文活动,聆听特级教师谈名师成长等系列教育活动,鼓励青年教师撰写谈感受、认识、心得的文章;大力提倡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勇于奉献的蜡烛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通过这些活动使青年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境界都有了很大提高,激发了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工作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也成为了青年教师群体主动成长的不竭动力。

(二)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减轻青年教师压力。

青年教师是一个活跃的群体,往往对生活及工作有着较大的热情,但他们也是相对脆弱的群体。相对偏低的工资水平,浮躁的社会氛围等造就了较大的生活压力,较多客观因素影

响着他们不能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学校把青年教师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则能从根本上减少教师的压力源。青年教师的需要主要有物质需要、发展需要、及成就需要。我们应从这些方面入手尽可能满足青年教师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动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专业成长。尤其要注意的是必须尊重青年教师的人格,当他们出现心理疲劳、烦躁、焦虑和情绪波动时,要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因人而异地进行辅导和管理,不能一味地说教。与此同时,学校成立青年教师心理辅导小组,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一些心理辅导课程,可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懂得生活,给生活减压;学校设立青年发展基金,抽出部分资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生活压力较大的青年教师,以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

(三)引领青年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建立健康有序的考核评价体系

青年教师要发展,就必须有规划。引领他们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如三年职业规划、学科教学规划等,促使他们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根本动力。鼓励青年教师设计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帮助青年教师通过个人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反馈与调整,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欲望和热情,为他们自身的成长带来强大的动力。

然而,在鼓励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的同时,我们必须对现有滞后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健康有序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重点在于考核目标,即打破过去以学校的期望为标准考核青年教师的制度,而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进行考核,增加发展性指标及其权重。在鼓励青年教师成长的环节上,应将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分开竞争,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发展基金,设立优秀青年教师奖、最受欢迎青年教师等针对性强的体系,打破青年教师难以出头的枷锁,使他们在公平的起跑线上重新竞争,并凭借自身的努力,崭露头角,为其营造一个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立足校本培训,循序渐进推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1、立足课堂,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必需的教学能力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能力的提高则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只有青年教师的成长渗透到教学这个“中心”中去,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1)、读懂教材,领悟课标的能力。专家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把握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导学的艺术×人格魅力[1],其中,准确地把握教材、吃准课标则体现了教师的经验、悟性和硬素质,这也正是许多青年教师教学经验薄弱所在。因此,每学期初,学校都会要求教研组集体研读课标;学期中,多次邀请各学科教研员来校为教师作新课程标准讲座。学校定期组织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考核工作,平时在青年教师开课评课时,都会让执教者说说对教材的理解、课时任务所在,以此谈开去,再剖析教学成败,从而提高青年教师准确的把握教材、知识点和课标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日常课的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对教材重组和二次创新的能力。对青年教师而言,是否具备敏锐的教材重组与二次创新能力,是青年教师由教学的新手逐步走向成熟,形成教学风格,成为优秀教学能手的必经之路。我校注重有意识的引导青年教师通过观摩优秀案例、在骨干教师的引导下,创新二次备课,编写校本教材,不断培养青年教师的备课能力,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

(3)、课堂的驾驭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在青年教师课堂驾驭上,从教学规范角度提出要求:①有备无患,要求潜心研读教材,广泛搜集资源,做好材料的充分准备;②精心编写教案,重点、难点突出,层次清晰;③熟记授课内容,能脱稿讲,做到熟能生巧;④开场精彩,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⑤讲求技巧,调节气氛,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⑥随机应变,把握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力争讲深、讲透、讲活、讲到学生心坎上。[2]

(4)、命题制卷的能力。我校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命题意识与命题能力,曾多次邀请区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为青年教师作命题讲座,学习普及命题的有关知识,分析近年来市区调研试卷。要求青年教师每月出一份高质量的试卷,并定期组织学科教研组内的命题研讨活动,多种措施,通过命题引导教学,提高青年教师把握课标,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

(5)、教学反思的能力。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成长=经验+反思”,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所以,教师要超越自我,不断发展,就必须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反思。同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3]。学校着力培养教师学习、反思的习惯,将反思活动日常化、制度化。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结束后撰写教学随笔,写下自己的经验、教训或困惑,可以在课上、课后随机摘记,也可以在书中、教案上或教师的头脑中随时留下痕迹,教师在课上的经典点评或一个小小的引导失误都可作为反思的内容。通过“教师论坛”、“专题座谈”等形式,展示这些优秀教师的反思成果,让教师处于积极碰撞、积极竞争状态中对话。到目前为止,教师记反思日记已逐渐成为一种工作习惯,此举不但能够达到资源共享、教师互动的效果,也能很好地树立了榜样,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2、课题引领,让青年教师在研究中升华。

学校注重以教学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中心,引导教师增强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我们要求青年教师人人确立研究专题,做教学上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实践,把感觉上的东西提升为理性的思考,把问题提升为课题,通过研究探求教学的真谛,改进教学,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问题还需要深入的推进。例如:如何减轻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工作压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如何处理“强化教师

培训”与“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两者的关系,让培训活动及教师发展更具有效性;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与重视教师全员的本土培养如何有机结合;青年教师热情持续性的保护、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青年教师成长进入高原期后的调整等等。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坚持以师为本,立足校本研究,构筑发展之路,必将带给学校科学、持续、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

[1]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2] 付健明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7

[3] 叶澜等著: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第三篇: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钱旭升/靳玉乐

摘自:《天津教研网》

摘要:“技术熟练型”的集体受训模式的消极影响和教师个人职后的专业孤立现状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厘清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关系,既要反对忽视教师个体主体意向和价值的笼统的、缺乏个性化的“集体主义”的培养和发展模式,也要反对教师实际成长过程中教师个体各自为伍、个人孤立的“个人主义”的专业发展方式,注意在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之间构建起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合理的关系。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个体发展/群体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实践主体来看,势必涉及教师个体的和教师群体的两个层面。其中教师个体的层面主要是指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教师个人其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则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视我们探讨的立场和具体问题而定:从国家和社会的立场出发,我们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是指向于整个教师队伍;从学校层面看,教师群体也可以是特定学校内部的教师队伍,以及由于某种原因或需要而组织起来的教师团体(如学科组、教研组等),或者教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小群体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可以认为等同于教师集体专业发展;二是认为等同于教师小团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集体或者小团体的支撑,而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也需要建立在每个个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上。然而,传统的“技术熟练型”的教师集体培养和培训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指向教师集体的,当我们论及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多是从教师集体的层面来加以探讨的,对于其中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机制则缺乏深入的关注。以强调效率为特征的“技术熟练型”培养模式往往容易忽略教师个体的个性色彩,难以反映和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主体价值。另一个突出的实际问题是,教师职后的专业生活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孤立倾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缺乏与其他教师以及教师群体的必要沟通和相互交流,教师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隔阂与封闭、乃至防备与排斥等现象势必影响教师职后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就如研究者指出的,“学校中目前普遍弥漫着的专业孤立、个人主义、技术心态及专业意识模糊等现象,皆可谓教师专业成长之基本障碍。”

就当前我们国家教师教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一方面,“技术熟练型”的集体受训模式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教师个人职后的专业孤立现象较为普遍。这两个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厘清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关系,既要反对忽视教师个体主体意向和价值的笼统的、缺乏个性化的“集体主义”的培养和发展模式,也要反对教师实际成长过程中教师个体各自为伍、个人孤立的“个人主义”的专业发展方式,注意在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之间构建起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合理的关系。

一、超越“集体主义”: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意义及其内涵

随着个体理论的兴起,如波兰尼(Polanv)的“个人知识”理论、康纳利(Connellv)的“个人实践知识”学说、格列弗斯和坦恩(Griffith&Tann)的“个人理论”以及高德逊fGoodson)的“个人自传”假设等理论的出现,教师个体在其专业生活及其成长发展过程中“个人知识”(另称内隐知识、默会知识等)以及“个人理论”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教师个体的“主体性”和“特殊的专业认知”之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意义。从国内研究来看,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也着眼于教师个体的关怀视角,进一步提出了“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教师个体的教育学”、“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等观点。同时,近年来我们国家关于“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等理念的倡导,实质上也反映了我们对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和发展意义的认识。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集体受训”的统一培养模式和发展模式,忽略了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和实际发展状况,因此,这种“外烁式”的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有研究者认为,“集体受训”培养模式下的教师,“顶多只能成为一个„能干的学徒‟(capableapprentice),虽拥有一双„有能力的手‟fcompetenthands),却无法弹性和灵活地采取各种教学策略。相对于“外烁式”的培训模式,人们认为要真正尊重教师个体的专业意向和主体能动性,应当帮助教师形成“内发式”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模式,这是因为“教师之成为教师,更多的是„自造‟(self-made),而不是„被造‟(bemade)的”。

由此,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意义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水平的重要手段;第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自造”和“再生”的重要过程。对于前者,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立足于其专业生活中自身的发展需求、愿望,基于其本身原有的基础(包括专业认知和专业能力),并在其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展开和实现的,对于其专业活动更具有现实针对性,能够更为切实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对于后者,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通过“自造”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从而不断实现专业生活的“再生”,保持健康、合理的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联系上述有关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意义的讨论,我们认为,较之群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在其内涵上的“个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内在要素:

1.个体发展的愿望与动机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动机来看,促进教师个体专业自我发展的动机主要有:生活生存需要、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以及由职业责任感所产生的发展需要等。具体而言,生活生存需要主要表现为经济收入、生活便利、环境感受、职称评定等方面。其中环境感受是指教师对学校整体氛围(包括工作条件、人际氛围等方面)的感受,较之于经济收入、福利待遇和生活便利等直接的生活需求来说,此种需要显然属于更高层次。这里把职称评定列人生活生存需要是考虑到,对于许多教师来说,相对较高的职称无疑为改变自己处境(如调动工作、进城等),并进而满足生活生存需要提供了一个砝码。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自己面临的教学问题与困境,而主动提升教学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职业成就感增强个人威望的切身需要;另一方面则来自教育教学改革外部环境的影响,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以适应改革的需要。职业责任感所产生的发展需要,是指教师由于受到教育职业特殊的意义规定,文化传统、社会舆论的影响,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职业情感、对职业价值和意义的切身体认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发展自身专业水平的自觉需求。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是一个动态生成、不断变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发展变化受到其自身的从教经历,以及学校整体教育环境及其命运、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而言,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在“站稳讲台”时期表现较为明显;随着教学逐渐成熟以及成家等其它因素的影响,生活生存需要占据主要地位;生活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生活较为稳定之后,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再次凸显:随着职业情感的进一步形成,由职业责任感而产生的发展动机开始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2.专业发展的自主权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来看,自主是专业工作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专业自主是达到完全专业地位的关键之一,专业发展自主是专业人员的必然要求,主要是指专业人员在被认可的条件下,能依据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使其专业判断,执行其专业任务,不受外力干预的特性。有研究者认为,由此,教师专业自主是指教师在教学、学校参与或教师组织决策等专业领域内,能依其专业知能,执行专业任务,以维持专业品质,及不受外力干预的特性。简单地说,自主的教师能够享有专业自由、参与组织决策、免于外力干涉、以及维持专业品质。

我们认为专业自主既是教师个体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业自主同时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力图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自主”相对于“他主”,教师专业自主不仅是对外部力量的一种反抗,更为重要的表现是教师在其自身发展中能以主体的身份,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动机和愿望,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探究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够自我调节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状态,从个人实现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为了取得教师专业自主必须建立并发展一个全面连贯的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来增强教师完成各种复杂角色的能力。”[句为此,相应地,教师首先应当树立较为明晰的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同时对自身专业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和调节,能够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合理的自我决定以及采取行动等。

3.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独特途径和策略

教师个人实现专业发展的独特途径和策略,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途径主要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也就是说通过接受专门的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理论学习,以及职后有关教育改革理念的学习等;实践则主要是指教师专业经验的不断获得和提升,这里指的经验可以来自旁观其他教师而习得的,也可以是在自己的专业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的,甚至可以是对自己以往学生时代教师经验的继承等。就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而言,受到教师个人的性格特征、专业基础、学习方式、个人喜好、社交背景、生活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例如:

“大学里学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定义上的、概念上的,比如什么是典型、什么是形象,或者像《现代汉语》则讲如何去分析字词。现在不是说淡化基础,强调阅读能力,强调写作、语言运用吗?所以大学学的现在真的感觉作用不是很大。如果真的确确实实要教好的话,还得需要起码两三年的努力。即使你在大学里学得再好,都有可能脱节。”

“一开始的时候,不是有教案吗?还有优秀教师的教案集,我也买过来看看。其他老师的课呢,也偶尔去听一下。其实这都流于一种形式,那些老师也不可能刻意教你些什么。至于你能否从他们那里学到些什么,关键还在于你自己,在于你能否听出他们的精髓来。我觉得那时真正对自己帮助比较大的,就是让要好的朋友听自己的课,再让他们评一下。自己也就这样慢慢走过来了。”

对于上述个案中的老师来说,师范院校时通过理论学习接受的知识很多并不能对其专业成长产生直接作用,而向他人借鉴式的学习方式其收效也未必明显,他的专业发展方式更是建基于其现实教学的土壤,更多的是其在独立的学习和摸索中形成的,而远非从理论学习和经验模仿中形成的。

二、超越“个人主义”: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意义及其策略

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认为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师的个人主义。研究者罗狄亚(Lortie)认为教师典型的工作方式有:现实主义(realism)、保守主义(conservation)、个人主义。现实主义是指“教师把精力集中于完成自己班级的短期计划,而不管教育的长期效果”;保守主义是指“教师避免讨论和思考教学的脉络背景以及提出教什么和为何教的实质性问题,不愿意做根本的变革,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些细枝末叶的修改”,个人主义则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和不乐于接受同事的批评,教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从这些表述来看,无论是现实主义、保守主义还是个人主义的工作方式,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联系前文的论述,我们这里着重要探讨的是其中“个人主义”的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和群体专业发展的问题。

哈格里夫斯fHargreaves)在其所著的《变化的时代,变化的教师:后现代时代的教师工作与文化》(Chan~ng teachers,chan~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 modemage),也提到了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主要表现为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学,缺少相互间的反馈和沟通,它虽然部分体现了教师个人特质中的独创性和原则性,但从整体上却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和相互汲取教学经验,积极促进的教学环境的形成。可见,个人主义的典型表征是教师之间相互孤立、专业隔阂、缺乏积极的沟通与合作。

较之于上述国外研究者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表述,国内研究者提出了“隔离型教师文化”,隔离型教师文化是教师之间疏于合作、羞于评定、信奉独立、相互隔离的特定联接方式和习惯表征,其主要特征是独立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教师个体的行为方式总是彰显其个性。这为教师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提供了必要的、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疏于合作,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不可避免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呈现封闭性特征,不愿意接受新理论、新事物而墨守成规,缺乏冒险精神,趋于保守。

就我们国家的实际状况而言,目前在教育领域个人孤立的、相互隔离的教师文化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的文化取向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对教师个人及其与其他教师的相互关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传统文化中倡导个人的内敛和自修的内在修为方式,对个人的对外交往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其消极的影响容易造成个人的自我封闭,而难以以开放的心态向外界和他人进行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方面,如“文人相轻”

等观念,也会影响到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往方式。还有,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相互提防、难以信任他人等不良心态也会影响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然而,从教育活动以及教师职业的社会属性来看,我们认为教师个体不可避免地具有群体属性,教师显然是无法独立于他人或文化情境的。教师有必要通过与学校教师群体成员的沟通、互动与合作,从而清理和建构自己的教学看法与教学观念,同时在他人的协助下,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需要指出的是,前面我们强调的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并不等同于“个人主义”,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需要其与所处教师群体中通过相互的交流、沟通与协作而实现的,而且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强调教师群体发展的意义在于通过构建良好的“群体”(或者说共同体),为教师个体发展提供有益的发展平台。为此,要实现教师群体对教师个体专业的发展功能以及促进教师整体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来构建良好的教师群体,以更好地联结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1.在教师群体发展中引入“社群”思想

在前文我们曾述及了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意义,从深层的文化结构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活动必然会受到其所处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这里的“群体”概念主要指称的是学校层面的教师集体,以及部分教师之间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小“群体”。无论是学校层面的教师集体,还是部分教师构成的“小群体”;无论这种群体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带有社会、文化的印记,以及富含人际交往关系及其意义。桑德尔(Sandel,1982)和麦金太尔(MacInivre,1984)认为,要理解个人的行为,必须把个人置放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中来考察,把个人放在社群和与他人的关系中来研究。“社群的互动才能导致共享意义的交流。没有这种交流,个人就会被切断与供参与和交流的社群的联系,惟有这种社群才能促进个体的真正发展”。教师个体必须走出孤立和自我封闭的境地,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不是通过教师孤独的个体的一种自我修为或者自然成熟而实现的,而是在教师群体中与其他教师充分的互动、沟通以及协作、分享中逐渐实现的。因此,着眼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无论是个体的专业发展还是群体的专业发展,引入“社群”思想,以“社群”与“成员”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来审视和思考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视角。

2.构建结构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

针对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和隔离型教师文化明显的弊端,我们在思考促成教师专业发展时,自然地就将解决方案指向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范型。合作型教师文化是教师按照某种合作方式,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开放、信赖、协作、支持以达成一定目标,从而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关系方式。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公开课等都可以视为教师之间具体的合作方式。这些合作形式联系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方便可行,具有实际意义和较强的操作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作形式作为学校教师之间的例行活动,存在着为合作而合作的一些倾向,这必然会削弱合作的意义。那么,何为结构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如何构建这样的文化?Johnson和Johnson(1999)关于合作性活动的观点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他们指出一个合作性活动必须具备的五项基本元素,这五项基本元素分别是:1.积极的相互依赖;

2.个别责任;3.具助长性的面对面互动;4.社会技能;5.团体运转。其中,所谓积极的相互依赖意指社群目标的完成必须依赖社群所有成员的合作,这一实施策略包括共同奖赏

(iointrewards)、个别资源的提供,以及互补性角色的使用。个别责任是指每一个成员都须分担社群工作的个别责任。面对面的互动是指每一个成员必须用言语去解释如何解决问题、讨论学习概念的本质、和同侪之间学习经验的分享,这些都是具助长性的互动。社会技能是教师合作的必备条件,因此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必须培养教师具备领导、作决定、信任的建立、沟通与冲突处理等能力。团体运作的目的在于使团体成员共同讨论如何达成团体目标,与维持有效的工作关系。我们所指的结构良好的教师文化应当具备上述五个基本元素,除此以外,共同的发展目标、明确的任务、合作成效的评价等都是建构结构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应当注意的主要特征和因素。

第四篇:五项修炼: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引用】五项修炼: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五项修炼: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推荐理由]: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是世界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为此采取了相当多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以校本教研为主的教研制度建设的提出,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而目前,大多数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就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教师很少有时间对自已进行充电,以至于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不知从哪里入手;走向哪里;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读了下边的文章,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把学习型组织的技能要求归结为“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受此启发,笔者将学习、实践、培训、合作、研究称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项修炼”。对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学习班是源泉,利于更新思想,提升教育理念,实现自我超越;实践是根基,利于转变行为,革新工作方式,改善心智模式;培训是捷径,利于获取指导,拓宽视野领域,建立共同愿景;合作是外力,利于交往互动,开展深度汇谈,整合团体智慧;研究是动力,利于系统思考,敏锐洞察渐变,推进整体改革。这“五项修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师只有通过“五项修炼”才能快速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学习:实现自我超越

学习是教师发展的原动力。未来的教师发展方向应当是成为学习型的人,应当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并以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指导学生学习。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新课程改革步伐也会不断加快,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掌握方法,在客观审视现实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具体说,一要确立现代化学习观。面对新课程,老师应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学会终身学习,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学会创新学习,能够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在实践中形成新的方法论、价值观;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和研究,快速完美自我、更新自我和超越自我,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二要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保持专业知识的先进性;通过团队学习,发挥群体优势,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探究学习,改进教学行为,革新教学策略和方法,朝着“教育专

家”的目标发展。三要博学多才。老师应学习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优秀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学习语言表达技能、课堂教学组织技能和教育科研技能等,重点提高核心教学能力,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术,既做“专才”又做“通才”,从而使自己能够胜任新课程教学。

二、实践: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的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在教育工作中,它影响着个人如何对待外界客观世界,如何采取行动,决定自己什么可以做或不何以做,什么时候做,到底怎样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容世界,在反思、研究、创新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智模式,善于悦纳学生,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一是注重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实践。教师要为行动而研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已的教学活动找到科学理论的依据,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要在行动中研究,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在实际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行为;要对行动进行研究,每次行动之后对整个行动进行反思,增强新课程改革的体验,总结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提炼和升华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

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技能。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目标及活动设计,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差异,从学生的参与度、交往度和达成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大脑“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是追求实践智慧,富有教学机智。新课程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在课堂教学的变化中,教师要具有实践智慧,在教学中能即兴创造,使课堂教学成为智慧探险的过程,引导学生开放性地吸纳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坚持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的原则,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能灵活机智地处

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追求实践智慧的生成和提升,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和富有智慧挑战的过程。

三、培训:建立共同愿景

教师的共同愿景是提高专业素质、实现专业发展。培训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捷径。为此,各学校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把培训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紧密联系,使教师的切身利益和学校发展、培训目标的达成等休戚相关,鼓励教师追求卓越,促使他们争当“教育家”。

一是通过培训加快角色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要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认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反思性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要争当课程开发者,不做课程的消极接受者、忠诚执行者,而要参与课程开发,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加快专业成长步伐;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既探索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行途径,又力争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

二是通过培训加快转型步伐。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育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中小学教师实现自身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具体说,就是要通过培训促使教师由教育型转向专业型,由经验型转向创新型,由修身立业型转向教书育人型,由教学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单一教学型转向教学、教研、科研型,由学科知识型转向综合知识型,由注重知识传授型转向素质培养型,由传统的个人奋斗型转向现代的团队合作型。

三是通过培训加快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为此,我们要通过培训促使教师拓展专业知识,加深对课程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知识新内涵的深刻理解,拓宽自身在人文、科技、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向学者型教师发展;促使教师提升专业技能,重点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提高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促使教师健全专业情意,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教育理想,规范职业道德和教育行为。

四、合作:整合团体智慧

团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就必须加强合作。而学校要实现共

同愿景,就必须通过深度汇谈来发挥团体智慧。在教师群体中让每个人自由交谈,在思想碰撞中发现别人的远见,发现有碍团体发展的消极因素,并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优势来加以解决。那么,学校如何组织教师进行深度汇谈,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整合团体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呢?

一是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学校中教师合作的最常见的方式。通过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取长补短,整合团体智慧,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案。为了防止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学校应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教师要在个人自备的基础上参加集体议课,在集体议课过程中交谈自己的观点、困惑和建议,也倾听别人的看法和思想,在议课中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思路;要与同事合作,共同探讨集体议课中出现的问题,设计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要对集体议课后所形成的参考教案进行个性化修改,形成符合自己和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案。

二是加强互动研讨。互动研讨是一种合作性的教研形式。通过互动研讨可以加强教师间的交往、沟通与合作,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和教师素质的共同提高。为此,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互动研讨活动,指引教师参与集体性听课活动,在集体讨论中把自己听课的收获、感悟和困惑都提出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与其他教师一起探求解决的方案;要求教师在研讨中听取别人的看法和想法,分享别人的经验,分析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取长补短;鼓励教师与专家进行交流、对话,共同分析教学研究中的重点、焦点问题,接受专家的先进思想和正确建议,以获得专业引领。

三是加强课题合作。课题合作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师合作方式,要求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攻关。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又要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此,教师要参与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验,与同事、专家一起合作攻关,提高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要承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的实验任务,和同事们一起探索新课程改革或课堂教学的科学思路和对策;要就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和同事们共同研究解决;要加强与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的多边合作,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五、研究:学会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要确保新课程改革卓有成效,就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学会系统思考,能够深入研究,从宏观整体的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密切关注、深刻洞察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渐变,用系统的、动态的、鼓励的眼光支持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一要学会系统思考。要真正确保新课程教学深入扎实地开展,就应该从整个教育这一大的系统着眼,对教学体系进行思考和改革。为此,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对教学进行整体改革,能从实施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宏观角度考虑问题,对研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整体考虑,科学设计研究的程序和策略;要对研究的课题或问题设计科学的方案,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甚至成功学、美学、哲学等视角考虑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要从目标设计、情境营造、活动组织策略选择、模式运用、评价实施等环节全面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要学会教学研究。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成为学科知识的专家,还要求教师成为学科教学的专家。教师要成为教学专家,就要从学生的实践情况出发,研究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研究新课程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研究学科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的改善等;探索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索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备课、授课、作业设置与批改等;要研究学生的认知差异,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和基本策略,研究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要在研究时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点滴进步。

三要学会教育科研。新课程倡导教师作“研究者”。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学研究的层次,拓展研究领域的深广度,逐步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为此,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掌握一般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重点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提高研究能力,形成研究习惯;要建立档案袋,积极研究资料,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对研究结果能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要能够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交流和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五篇:《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学习体会

教师自主专业成长应这样做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学习体会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面推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确立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教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表明,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当今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课改所倡导的科学的发展观即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更应具备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2、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是研究性学习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不仅能提升聪明,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学习的过程就是吸收、成长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主体精神,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质,更离不开教师的教研意识,而研究性学习正是一种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走进教学与研讨活动之中,可极大地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实现教师潜能的开发,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读书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手段,教育是最富有生命活力的事业,缺乏读书的教育是没有前途的教育,教师要大量阅读思想家、教育家的著作,学校要在教师中形成浓烈的读书之风气。教师的读书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走进思想家、教育家的精神世界、心灵世界,要读思结合、读用结合、读悟结合,读写结合。只有学习,才能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才能学会抢抓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确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教学的资源观。

3、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打磨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促进专业发展的主战场。教师要自觉地树立以课堂为中心、改进教学方式的校本教研观。聚焦课堂、通过教研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校本教研的重要使命。教师要在课堂上打磨自己,注重教学“五环节”(备课、上课、辅导、批阅作业、质量检测),练好教师“五课功”(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备课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起点,也是教师研修的重要环节。在推行新课程改革中,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平台,它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备课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坚持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活动设计,且教学之后及时反思,能很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增长教师的教学智慧。集体备课应确定主题,指定中心发言人,认真准备,有的放矢。

4、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一种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其出发点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校本研修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它的价值不是直接给教师多少结果,而是引发教师多思考,最终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从而让教师学会研究。校本研修的目的是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从而不断激发自主发展需要;让教师成为思想者,从而不断提升专业发展的思维能力;让教师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从而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校本研修是立足学校的问题、困惑教师进行的自主研究、自主学习、修业、修炼的持续发展过程,包括制定规划、集体备课、课例开发、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成果分享等

5、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事件和现象的再思考,是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对话,而不断的教学反思则会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发展。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手段记忆犹新时,要静思回顾,及时准确地记下课后的心得体会,进一步完善、修正原来的教案,以便改进以后的教学工作。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全国特级教师袁蓉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功经验中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一些专家提出,21世纪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自我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有利于促成教师从“一般型”向“骨干型”转变,进而由“教书型”成长为“专家型”,由“学科型”成长为“学者型”。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课中(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这与那种传统的教学回顾与总结截然不同。反思主要反思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总结得失,具有批判性。教学反思不仅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可促进教师理性的升华,以适应新课改的实施。

6、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指作为教育活动“当事人”、“实践者”的教师,自觉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话题,进行持久关注,不断反思追问,积极进行改进实践的研究性教育行为。通俗地说,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直接被应用于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的教育科学研究。它具有开口小、周期短、易实施、见效快的特点。这类课题无须审批立项,是教师自发进行、自我负责的“常态化”研究行为。它提倡一种“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理念。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个人研究行为,由教师个人承担,研究主体同时是责任主体,也是利益主体。这种研究要求选题要小,要有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如“课堂提问的艺术”、“如何导入新课?”、“板书的基本要求”等等。

7、论文撰写

这是对自己思考的问题的一种梳理、一种总结,也是形成自己思想的一个过程。论文形成以后,可以请学科专家指点,成熟后尽量发表,并及时与同伴进行分享,甚至在全校推广应用。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你心理上认同你是教师,并且把教师这个职业当做一项终身的事业来做,那么,专业发展就是提升自己专业品位,提高自己社会地位,获得精神幸福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自主专业成长应这样做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学习体会

杨 木 川 中 心 小 学

姜 琳 琳

下载专业发展群体驱动的有效策略(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业发展群体驱动的有效策略(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十八大、“两会”相关论述 材料一: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报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 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

    有效保障“三个群体”基本生活

    强化制度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有效保障“三个群体”基本生活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民政部的有力指导下,青海民政工作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

    群体突发性事件策略研究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常常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和方式发生,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对社会秩序和公共......

    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 郭俊华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在幼儿园教育改革中,教师的专业成长尤为关键,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幼儿教......

    如何有效执行策略

    如何有效執行策略Source -- [ 資訊傳真周刊 ]你剛為你的公司擬定完成一份技術策略。為了完成這份策略,你花費了月餘的時間來進行各項深入研究與審慎思考。然而今天的一則頭條......

    第五个有效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让课堂40分钟时间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

    采取有效策略

    采取有效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当堂达标教学课堂达标测评》研究成果 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主阵地,打造高效课堂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当堂达标教学”是目标教学的一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