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生活小事中挖掘人生哲理作者 (精选)
从生活小事中挖掘人生哲理
[背景说明]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写作教学的局面沉闷到令人窒息,写作教学重复枯燥,脱离于社会,滞后于时代,成为部分学生的苦恼和负担,使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真实性和独创性受到压抑和摧残。新的课程改革,为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体现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更新观念,锐意创新,注重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考、表现和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帮助学生涵养健康向上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
问题思考:
如何消除作文恐惧感?
如何学会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深入思考,挖掘生活的“底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种情况:有一种文章,像讲故事一样让人感到轻松愉悦,而结尾所揭示的道理又让我们有顿悟之感,觉得生活真的就是这样。平凡小事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但从不被我们注意。
例文1:
小树的叶子是绿的 一名反扒高手正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当有人问他:?作为一名警察,你最心惊肉跳的瞬间发生在什么时候??大家本以为他最心惊肉跳的瞬间,应该发生在与扒手短兵相接、生死搏斗时。
没有想到,他的回答却让所有人一头雾水。他说:?我最心惊肉跳的瞬间,发生在6岁的小女儿对我说‘小树的叶子是绿的’这句话时!?
?事情发生在一个星期天,在连续工作了一个月后,我总算有了一个假日。干我们这行时间上没个准儿,机会难得,回到家我便和妻子一起带女儿出去散步。经过一个小花园时,女儿看见了一棵小树,她的眼睛一亮,接着像发现了什么宝贝似的大喊起来:?‘爸爸,小树的叶子是绿的!’对别人来说,这是一句普通的话,但是对我来说,犹如一颗冰冷的子弹射入胸膛,我的心狂跳不止!?
警察接着说道:?我抓了很多扒手,结了不少怨,得罪了很多人,家里人也常受威胁,迫不得已,只好把6岁的小女儿关在家里以防不测。孩子由于被关得太久,缺少和外界的交流,知道的东西很少„„?
树叶是绿的,这是一个多么基本的常识,可是在这个小女孩眼里,却是一个新的发现。?作为父亲,我欠孩子太多太多了。?讲到这里,警察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滚烫的热泪从他的眼眶里汹涌而出。
是的,人世间最心惊肉跳的瞬间往往发生在最平静的时刻。
对于这篇文章,你看了之后有什么看法?请写在下面:
1:“这位警察讲得很实在,我也在电视上看见过这样的事情,但我从来没有想到把它写进作文里去。现在由作者写出,只能羡慕别人慧眼独具。”
2:“我也是,我的作文都是编的事情,从没有写过自己真正感动的东西。”
3:“我觉得这篇文章的结尾句很好,既紧扣内容,又很有概括性。好象让我们一下子上升到某种高度去思考问题。”
你看,这样简单的故事在使我们象在场观众那样流下热泪的同时,也会对结尾句回味无穷;会使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这个故事,也会引导我们回想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这是文章的写法产生的效果,若能更深一层去想:我既然想到了生活中的此类“发生在最平静的时刻却是最让人心惊肉跳的瞬间”的事情,我也把它写下来,不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这就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借鉴、打开了思路。
再读例文2 深入理解
一棵核桃树
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上就长了一棵树。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就没动它。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孩子两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
大人不在意的事情,经孩子一问,就显得非常复杂。听了儿子的问话,我顿时犹豫起来,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喝茶叙旧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这棵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儿说;?这是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这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们家的那棵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李子树一天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一天,它开花了。此时,恰逢父亲从乡下来,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
?爷爷,那是棵李子树。?
?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还不知道吗?你们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
被我们叫了三年的李子树,原来是一棵樱桃树。
父亲走后,樱桃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开始显露出来。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什么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直到一个不剩。那棵树从此再没人关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说是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一位划线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移赶快移走,明天挖掘机就来了。?明明是我们家的樱桃树,怎么又成了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们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见过樱桃吗?那上面明明挂着一棵核桃。?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那儿确实挂着一颗小小的核桃。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而是一棵核桃树。
10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
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棵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它要我知道,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谁会真正认识你。
看了本文,你又有何感受呢?请写下来。
1:“老师,这篇写得太好了!光是文中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就用得很好,既清楚又不重复、单调。”
2:“对人物的描写也很真实。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都很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3:“是的,读父亲的话就好象真的看见了一位很自信的老爷爷形象。”
4:“结尾说得太好了,有时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5:“是的,我不由得想起了韩愈。在广东潮州,有一座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宏伟。祠后有山叫韩山,祠前有水叫韩江。想那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被贬潮州八个月为民办了四件大事,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这里山河就忽然易姓了。我想,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他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这篇文章如叙家常般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普通故事,然而我们的心也随着故事的起伏紧紧地系到了那棵小树身上,结尾的由树及人的提升所得出的感悟也会让我们感慨良深。行文的平淡中冲不淡那至深的人生哲理。
拉近距离 消除恐惧
其实,我们不必只羡慕别人的已成之作,更不要害怕写作。若我们也能做一个细心人的话,这种方法很容易被我们学习、掌握。来看一个同学的一篇小习作:
一件幸福的事
那天早上,一辆公交车正在行驶着,车上都是去上班的人。忽然从一旁的马路上冲出一辆车,公交车一个急刹后停住了。只见那是一辆婚礼的摄像车,它的后面是一列长长的迎亲车队,行驶得很缓慢,乘客开始抱怨上班要迟到了,公交车司机静静地坐在位子上。不时地按着喇叭。
有人对司机说:?你光按喇叭不行,他们不可能给你让道的,倒不如从车队的空隙中冲过去。?司机回过头来笑着说:?我按喇叭不是摧他们给我让道,我是在为他们祝福呢!?顿了顿。他又说:?别人结婚是件幸福的事,我们有机会为别人的幸福让一次道,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吗??满车的乘客霎时安静下来。
给别人的幸福让道,是一件幸福的事,有这种心情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篇短文,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请概括?作者是怎样挖掘其深意的?
公交车司机为结婚车队让道,这件并不起眼的小事,如不深挖,可能只会表现“助人为乐”这一司空见惯的主题,而作者却从“让道”这件小事,从司机那句“我按喇叭不是催他们给我让道,我是为他们祝福呢!”感悟到“给别人的幸福让道,是一件幸福的事,有这种心情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你看,这样让文章生辉的挖掘是不是很有必要呢?
牛刀小试
生活是一支永远唱不完的歌,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生活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悲欢离合,百态尽有。多彩多姿的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对我们来说,不是缺少题材,不是常有许多好的素材,碰扁了你的鼻子,绊倒了你的腿,你还不以为可写吗?这就是是缺少发现,缺少用心“感悟”。同学们整天埋头学习,对司空见惯的生活确实感到平淡无奇。其实,一些生活现象看起来平平常常,但当你了解了它的详情,认真加以思考,用“心灵”去“透视”,抓住生活中“本质”的东西,就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许许多多闪光的东西。这“详情”,这“许许多多闪光的东西”,正是我们要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去努力发现和挖掘的生活“底蕴”。
自拟题目,仿写一篇500字作文。
[教学反思]
这次作文确实很成功,真的出忽我的意料。我想,“作文贵在独创”,写作教学也贵在独创。别人的经验只能借鉴而不能借用,任何生搬硬套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只有发挥了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觉得作文是源于生活的,写作文不是形式,而是自己内心感受的 真情体现,学生爱写作文、写好作文怕应该不是难题了。鉴于本次作文指导的成功之处,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是值得肯定和继续借鉴的:
首先,说真话,诉真情,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其实,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之一也和我们成人的感受一样——说假话真累。当他们从例文中明白作文贵在说真话、说自己真正的体验时,他们何尝不想把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展现出来而表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呢?谁能排斥做“真人”的历练?
其次,教学中要承认、尊重并相信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并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并相信学生在选材上求异、求新,学生在老师的期待下,会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作文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再次,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参与。积极参与侧重解决情感态度,是解决学生愿不愿写的问题;有效参与是解决能不能写、会不会写的问题。积极参与是基础,因为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它能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真正在习作中有所收获,达到有效参与的最终目的。
另外,几篇例文都比较贴近生活,在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正确的方向引导上发挥了比较大的的作用。
当然,也有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能让学生在作文之前或之后再搜集一些这样类型的文章,应该会使他们更深一层地体会这种源自生活的写作方法的趣味性、重要性和实用性,应会对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正确的作文取向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第二篇:从《旁观者》中体会人生哲理
责任与童心,构筑精彩人生
——从《旁观者》中体会人生哲理
但凡优秀人物身上大多都会具有几个品质:预见力——不受生活表面内容的限制,能客观预见未来几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前景,即使这种预见常被身边人称为妄想症;决断力——一旦预见了未来的趋势以及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就果断做出坚持或是改变的决定,很少会为了身边人的建议而扭捏犹豫或是浪费做决定的时间;洞察力——执行决定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哪些做得好或是差,可以较为轻易地观察出每一项可能意味着某种趋势的细节,或是适合于某项岗位的最合适人选,于是由此做出新的预见和决断。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旁观者》中叙述的优秀人物的身上,同样具备着以上的几种品质。
无论是被当做家庭的“傻瓜”但却预见了几十年后的“完全信息系统”的奶奶,与时代潮流相悖、创建了奥地利第一所女子大学的吉妮亚,能够轻易嗅觉出投资方向并将金钱交易做得得心应手的佛里德伯格世界里的银行家们,或是正确预言良好社会的发展趋势、只因受局势限制或其他客观因素而理想被打压郁闷不得志的伯爵和波拉尼一家等人,他们或许算不上所在时代的最强者,但他们身上的预见力、决断力及洞察力却让他们的某个话语或是结论在时代长河中留下痕迹,并陆续在以后的生活中得到验证或发挥。
其实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预见、决断、洞察事物的天赋,但如果这些天赋只是被用来预测八卦,比如预感某个明星可能喜欢另一明星,并花大量的心思去收集他们的绯闻,从而得出结论:某某明星和某某明星是情侣关系。这些也是预见力、决断力、洞察力的运用,甚至经常是三者全方位的运用,但绝对不会有人称赞你有多优秀,有多么好的预见和观察能力,反而会鄙视你把时间和天赋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再好的能力,用错了地方,都不会起效用或适得其反。希特勒的洞察力不错,他观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已经动摇了人们的生活信念,整个社会在秩序上出现了全面的危机,人们普遍期待的是“非经济的社会奇迹”,于是他带着他的法西斯主义出现了,并轻易地让人们进入了他的圈套,开始了一场新的灾难。
优秀人物之所以被称之为优秀,是因为他们更能将预见、决断、洞察等能力运用在正确的方向和更深的程度,即不仅仅用于自身的发展中,更是对身边人以及整个社会做出宏观的思考,从而能够提出具有社会性质的主张或方案。而推动他们这种做法的原因可以追溯为一个词:责任。
在享乐主义盛行、表面感官满足受宠的21世纪娱乐时代,“责任”一词虽然常被学者或政治人物提起,但它在大多数人心中早已被淡漠,取而代之的是“自我”:追求自我,满足自我,享受自我。而《旁观者》中的人物,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着希望和失望混合、不妥协和多元文化混合的年代,“大萧条的幸存者,正如劫后余生的人,对自己的存活感到不可思议而开怀大笑。他们也笑自己,一种发自内心的笑,只不过带着历经劫难的酸楚”。正是这种“不可思议的存活下来了”,让他们对生命和责任有了不同的了解:人永远都不是独立存活的,人是要他人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的。因此就有了奶奶关心妓女的喉咙沙哑,天赋过人的波拉尼一家对“完美社会”的追求,银行家帕尔布的“坚持在获利的同时,还要有所贡献,而不只是靠一点小聪明,以大赚钱为乐”。正是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充分运用了自己的能力对社会前景进行预测,认真洞察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仔细地思考自己能为社会做出何种努力,哪怕最后的收效只有一点点或是没有丝毫改变社会现状。
我们常把一些总是能正确预见未来趋势或洞察细节的人称为“他很厉害”,只有这些预见、决断、和洞察不仅仅是为个人自己服务、而是给了他人和社会帮助时,我们才会称他为伟大或是优秀。责任就是这样一种动力,它总是能让理解它涵义的人们永远主动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为自己,也为他人和社会。心怀责任去做事,渴望的不仅仅是把事情做好,更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得踏实,真正能对社会对他人有好处,得到的是内心的真正满足。
然而世界上拥有责任心的人很多,但不见得每个拥有责任心的人都过得快乐或精彩,相反,往往很多人因整日背负着“责任”的压力而不能放松地享受生活,总是时刻想着自己有责任让家人生活得更好,有责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更多的策略,而一旦事与愿违时,失望更大,甚至开始一蹶不振。
这就得提到另一个很重要的品质:童心。如果说责任是让人在现实社会中努力的动力,那么童心则能让人摆脱责任重担的困扰,不管人生收获多少成功或经历波折,都能回到童心般的天真,坦然面对,并始终怀着孩童般的好奇开始下一段生活。《旁观者》中的人物就是这样,不管人生得意或失意,都会保有一些小小的习惯和性格,由此表现出来的行为常会像小孩子般的天真行为般让人觉开怀发笑。实际上,怀着童心来看待事物,往往是最能接近事物本质的。正如老子认为的,孩子天真烂漫,还没有被社会的文明所污染,因而离道最近。因此,怀着童心,可以让人始终怀着好奇和激情去努力,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更有效的预测和判断,也更能让人接受各种考验而不会泯灭希望。而童心,并不是孩子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灵深处腾出一小块地方,安放最单纯的童心,用它来享受更多成功的喜悦和抵御所有的不幸。
因此,如果说预见力、决断力和洞察力是评判一个人能力大小的标准,那么责任就是决定这些能力运用在事情上的方向和程度的因素,而童心则是让人从所做的事情成败中超脱出来的品质。虽然不是每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拥有很强的预见或洞察的能力,但只要怀着责任、怀着对自己身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去做每一件事,就算不能把事情完成得很好,起码不会是伤天害理,而且心怀责任地做事,会觉得有动力从而带来精神的满足。一旦自己怀着责任——这么美好的出发点做的事情,都失败了,不要紧,换个角度,用童心去看待一切,像孩童跌倒了大哭一场然后抹抹眼泪,继续笑着张开好奇的眼睛去看待美妙的世界,继续演绎人生的喜怒哀乐。
第三篇:英语教学中挖掘生活素材,
挖掘生活素材,彰显英语魅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教学的不竭之源。在英语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各种生活素材,巧妙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才能彰显英语学科魅力,使之“活水”不断。
一、英语教学生活化的提出背景
英语是一门需要学生大量实践的课程,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语境及交际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形成英语的能力。现行的《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部分,都提到材料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和语言水平,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对教学生活化都做过精辟的阐述。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不是由学科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知识构建理论中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简单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及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二、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课题的理论依据
德国有位学者说过,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融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教学与生活如是食盐与汤肴,食盐融入汤中才会被吸收,汤肴才会变得更加美味;教学融入生活中,才具有生命力。走向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是当今流行的任务型教学、语境教学、合作学习、过程教学等众多教学模式的共性之一。其目的是把语言教学真实化、情境交际生活化,让学生在完成(模拟)真实生活的各种任务中形成自己的学习及语言运用能力。
三、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简例
中国南宋思想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英语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活水”与“源头”关系。为了让英语教学“活水”不断,永保魅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英语教学生活化我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巧借生活常识,优化听力训练
《Go For It》听力材料提供全真信息,语言材料注重真实性、实用性、时代性,并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信息量大,形式多样,由浅入深营造的语境生动丰富。一开始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词的增多,语速的加快及语境的复杂化使得Section A的任务完成阻力增大。如果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在一味的“满堂放录音”,整节课都是让学生在听——做题——核对答案的过程中度过,学生会产生厌
倦心理,大大降低了听力的教学效果。
针对此种情况,我采取了“一预测,二复核,三复述”的生活化听力教学策略,使得听力教学新意迭起,效果极佳。以《Go For It》7B Unit 9 Section A 1b为例,在做听力训练之前,我先让同学看图做预测,看图依据生活常识及图中已知信息补全六幅图中所缺的单词。并给出一个实例:本题是谈论Lucy’s last weekend ,既然是weekend,那么就包括Saturday 和Sunday两天,分六个时段即:Saturday /Sunday(morning、afternoon、night);从图e中已知On Saturday morning, Lucy played tennis.那么图f中的空白处自然就剩Sunday morning, 所以就填Sunday。在老师的思路点拨及示例下,同学很快的就完成了预测。于是水到渠成的进入了听录音复核阶段。由于学生实现利用生活常识已作了预测,此刻正期待着验证自己的预言,所以他们想听录音的心情十分急切,老师正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放录音,同学则聚精会神的做自我核对,当录音放完,学生们个个兴奋不已。原来,此类听力题不用听录音,仅凭生活经验也能轻松拿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顿时大增。乘势我又出台了第三个环节“才艺秀——复述听力文稿”(先口头,再笔头;第一次:用第一人称;第二次:用第三人;)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层层训练中,学生既有主动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积极探究问题,自主生成和解决问题的亲身实践经历,又在由浅入深的生活化话题展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为本单元的话题作文的有效开展做好了铺垫
(二)回归多彩生活,让英语写作绽放朵朵奇葩
许多人都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中国孩子没有真正的英语交际环境,写不出富有生活气息的英语文章。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生活至于英语犹如空气之于人类。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英文商标、英文广告及英语歌曲便是极好的例证。在英语教学中便有类似的写作训练。如:7A 中的 Note(写便条)Lost & Found(失物招领);Wanted(招聘)Movie poster/Movie review(写电影海报/影评)7B中Newspaper ad(招聘员工;写应聘信;为店铺写促销广告;写调查报告;)Tour guide(英文导游词),Travel diary(旅行日记)等都是撷取生活中的“活水”,让英语写作训练源于此,又更富生活气息及文化蕴含。在英语教学中,只要我们始终能用一颗生活化的眼睛带领学生去挖掘生活这座宝库,用自信、睿智的大脑筛选有用的素材,灵巧地用标准的英语句式来编织各种体裁的英语文章,那么,英语写作的这篇领土上定会绽放出朵朵艺苑奇葩。
(三)搭建英语“DIY”展示平台,彰显英语生活化特色
语言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英语也是如此。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及时结合教材单元话题,创设形式各样的“Talent show”(才艺展示平台),让学生以Free talk、School play、Role play等形式自 编自创丰富多彩的英语“DIY”活动。以下仅以《Go For It》七年级教学为例予以说明。如在进行7A 教学时,可以因地制宜的开展English Speech Contest(introduce yourself 自我介绍/ your friends介绍朋友/your morning/day介绍自己的早晨、日常作息习惯/your school life
介绍学校生活/birthday survey results生日调查报告、wanted 简单的招聘启事等.)pair work /group work(派对或小组活动)。同时,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知识竞赛(English competition)、英语手抄报展(English Wall paper)英语作文竞赛(English writing competition)等传统实践活动。
除以上DIY展示平台外,在7B教学中也可以开展如下话题的系列访谈(Talk Show)活动.如在unit2开展问路与指路(ask for and give directions on the streets),unit4 开展谈论理想职业(talk about ideal jobs),unit 5开展课间及重要场景现场播报(talk about what people are doing),unit7开展谈论人物外表长相(talk about people’s looks),unit 8开展预订食物(order food),unit9/10开展谈论近期发生过的事(talk about recent past events),unit11开展发表个人对事物的看法(give opinions;likes and dislikes),uint12开展谈论及制定家规、校规及公共场合的制度(talk about rules)在最后一单元,也可开展制作时尚英语制度牌的实践活动或“家规之我见”的辩论会。在学生们动手制作,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突显英语浓郁的生活源泉,秀出英语生活美的不竭魅力。【教学反思】 现实生活是英语教学的起点与终点。只要我们能坚持将两者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地让课堂及学科活动生活化,情景化;那么学生就会乐学、爱学、会学、会学;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也将继续彰显其“生活的镜子”职能与魅力。
第四篇: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夏天越来越炎热,冬天也不再那么寒冷,地球逐渐出现了温室效应。原来是我们居住的家园生病了,它被二氧化碳这个坏蛋弄得“晕头转向”。
地球发烧了,温度在上升。南、北极的冰川开始融化,冰一单开始融化,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就会随着上涨的海水被淹没;现在的人们还执迷不悟的砍伐森林,大地、草原、森林干旱地球就会出现沙漠化,出现的沙漠就会更多;许多冻僵的害虫菌类,就会重新繁殖。这下该怎么办呢?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学校里,我们节省纸张、不踩草坪、不在墙上乱写滥画;在家里,节省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出门在外,尽量少开车,多坐公交,或者骑车和步行等,都是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低碳生活,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好,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
六年级:谭民生
第五篇:从生活中感悟
从 生 活 中 感 悟
王 智 超
新教材的全新理念是:“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经验,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入手,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一、从生活小节入手,引入课堂教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就要从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因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我爱我家》一课时,先让学生回家,请家长说说给自己起名字的过程和其中寄托的家长的美好期待,然后在课堂上自愿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这样以来,学生纷纷发言,饱含真情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学生在介绍自己和听别的同学的介绍中,深深感受到父母、家人对自己的厚望和亲情。在此基础上,我引入新课:“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长深切的爱。我们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刻起,就在家温暖的港湾里成长。那么,家——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走进我们的家——《我知我家》”就是这样的一个引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走进了新的一课的学习。
二.从生活分歧中,碰撞出真理的火花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充分证明了实践在知识感悟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着重组织一些让学生多看、多做、共同参与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从所熟悉的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从事实中接受教育,产生情感的共鸣。如在学习“两代人的对话”一课时,我用献身说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出理智的选择。
首先,我把自己的烦恼说给学生:“这几天,我遇上了一件烦心事,上小六的儿子作业写得潦草,我让他重新做,他居然说,他在班里已经算是好的了,有许多同学还不如他呢。我一边例说书写不认真的坏处,一边要求他重新写好,直到看着他重做工整了。没想到,我刚回头,就听他在身后说“真烦人!”声音出奇地大。近来这段日子,这句话常常挂在他的嘴边。同学们最近和父母发生过这样的事吗?”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常事,我拿来与同学们共享。从而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象朋友聊天似的,展开了平等对话,此时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同学们把目光投入到自身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接下来的活动非常地活跃,同学纷纷提出问题。如①我的烦心事是这样的„„;我与父
母冲突最深的一件事是这样的„„②小的时候,我们和父母之间也有这种感觉吗?③为什么原来和谐的亲子关系,现在会发展到格格不入呢?④我们应该怎样来改变这种状况呢?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中,把父母与自己这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及解决办法作出正确的选择。从中意识到:严也是一种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对子女的严,实际上是一种深深的爱。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从而主动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架起两代人沟通的桥梁。
三.从行动中,表现自己的长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所在。要把学生思想上的触动通过行动得以强化,就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在学习了《报得三春晖》一课时,我就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①回家给父亲、母亲洗一次脚,并记述这一过程中,你、父亲、母亲的对话。②制定一份孝敬父母的计划,一周作一次总结,把你的经验介绍给同学。这样实践性的作业,学生除了口语表达外,更重要的是行动上的落实,从而把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与日常生活的行动结合起来。既扩展了知识技能,又提升了生活经验。在自己的行动中,亲自看到自己的长进,享受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生活中感悟,是新课改理念下,我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尝试。这种尝试,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为真正的社会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得以焕发,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体验与创造,使学生能更好地懂得生活,理解生活,做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