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慈善的十大基本理念(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20:5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慈善的十大基本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慈善的十大基本理念》。

第一篇:现代慈善的十大基本理念

慈善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不仅是给予不图回报,而且反而是施者向受者感恩,是捐赠者感谢贫困者为捐赠者提供了实现爱心的机会。

现代慈善不可能是谁从事慈善就要将其作为“公众人物”而进行全面审查从而将慈善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祭坛,恰恰相反,现代慈善是让人心灵和道德得以不断净化和升华的圣坛。

□王振耀

我国社会正在快步进入现代慈善时代。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河仁慈善基金会以及安利公益基金会的成立,2010年的捐赠超过700亿元等,具有多方面的标志性意义。支撑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一定要有现代的慈善理念。在我国慈善理念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而处于高速转型的历史时期,有必要明确以下十个较为基本的现代慈善理念。

一、施者感恩受者

慈善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现代的给予还要更进一步,不仅是给予不图回报,而且反而是施者向受者感恩,是捐赠者感谢贫困者为捐赠者提供了实现爱心的机会。因此,做好企业还不是慈善,更不可能是最大的慈善,而只有实施捐赠才属于慈善的范畴,两者泾渭分明,不能混淆。慈善给予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现代捐赠往往有股权、有价证券以及建筑物等多种类型的捐赠。这种捐赠,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所有权的让渡,即从一人一家所有转化为社会所有,但这种社会所有不是国家和政府所有,是基金会代表社会管理财产但不是捐赠给政府。这种所有制,不国不家,不公不私,对于长期习惯于非国即家、非公即私传统的我国社会还相当陌生,按照我国的传统观念,这种捐赠可能是“换汤不换药”,我国的文化传统是只有国家才能代表社会,社会不能代表自身。

二、对捐赠者宽容

宽容而不是苛责,是慈善界的主流行为方式。过高的道德标准,往往产生虚伪或者暴力。鲁迅先生所批评的道德杀人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严重的。而以善促善,则是现代慈善的一种基本态度。许多人行善,往往会犯一定错误,特别是在行善之初,因为缺乏经验,往往有较多的不足,也有的慈善家抱有不同的想法。现代慈善认为,做慈善总比不做慈善好,只要没有犯法犯罪,社会还是对其给以宽容和鼓励。现代慈善的许多理念来源于基督教,而基督教有关宽容理念有一个故事可以体现:当人们都要抛掷石头砸死一个人的时候,耶稣的基本态度是自己真正没有一点过错的人才可以去投石块,结果大家都停了下来。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不能宽容别人也就不能宽容自己。

现代慈善的行为方式较为优雅,不可能发生我国社会常见的不捐赠者比捐赠者更有道理甚至以高调反慈善为荣的极端现象。欧美社会也很少用到“诈捐门”这种词。

三、高调慈善

高调个性而不是低调倡导。一百多年前的卡内基进入慈善界就是高调,当然他是身体力行,还提出了捐赠的重点领域。许多慈善家都是公开宣扬自身的慈善行为,并且还要把家庭的慈善传承理论化而广为宣传。而以慈善家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建筑物、大学、图书馆、博物馆等,相当普遍。

现代慈善十分个性化,这与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压抑个性崇尚低调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四、来自民间的慈善压力

善意压力而不是依赖自发。最突出的表现是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他们给予富豪们的压力过大,明确要人家承诺将来要捐赠一半财产,还要计算有多少人给出了承诺,简直是要对美国最为富有的人进行宣战。

在香港,在节假日往往有相当广泛的旗帜义卖活动,在活动期,走在大街上,如果你没有已经买旗的标志,就会十分尴尬。

英国则是每年都要举办将士阵亡日义卖罂粟花的活动,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期间之所以一定要佩带罂粟花的标志,主要的原因就是如此,即使中国的代表团当时在英国访问,你不带罂粟花的标志也不好意思,因为其主旨就是慈善,没有其他政治含义。欧美的劝募活动也相当深入,有的甚至敲门劝捐。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善意的压力,不是政府的活动,而完全来自民间。

五、组织发达而不是个体单干

既要彰显个性,又不是个体单干,怎么解决这一矛盾呢?现代西方往往成立众多的家庭或家族基金会,慈善事业的主体是组织化的家庭,家庭基金会有许多。美国的十多万基金会中,有90%以上为私人和家庭出资建立的基金会。各国建立基金会的门槛相当低,特别鼓励家庭或家族成立基金会以实现捐赠意愿。

因为有了如此众多的基金会,就产生了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需求。西方社会为什么不把公开透明当作一个特别重大的问题而给予关注?一方面,当然与他们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法治系统有关,另一方面,关键是他们的捐赠往往是组织化了的家庭或家族基金会,捐赠者往往参与管理,或者就是自己退休后把自己的积蓄捐赠出来成立基金会,自己管理自己开发项目,这些人怎么会埋怨公开性不够呢? 比较而言,我国当前的基金会过少,只有二千来个,而我国基金会的门槛又过高,大众捐赠的组织化进程还相当复杂,绝大多数人的爱心捐赠没有渠道顺畅实现,因此出现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基金会与政府行政机构等量齐观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基金会简单模仿行政行为的现象,公众也免不了按照政府的行为标准来评价慈善组织。

六、免税行善而不是竭泽而渔

免税政策,成为近百年来现代慈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不会由于捐赠而受益?答案是肯定的。企业捐款有一定的免税额度,个人捐款有着更高的免税额度。通过税收的优惠,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客观上都得到了一定回报。人们通常认为,社会和政府实际上通过社会捐赠得到了更多的回报。

在西方一些国家,还通过配比的额度来鼓励慈善组织积极募捐,如果一个组织得到一定的捐款,政府还要给予一半甚至一比一的资金配额奖励。行善不吃亏,行善能够得到较多的社会回报,善有善报,已经形成了一种法律机制。

七、重税施压而不是道德说教

现代社会不鼓励将财富全部遗传给子孙,为缩小贫富差距,遗产税是其重要手段,有的国家甚至征收高达50%以上遗产税。这种重税政策,导致了富豪们往往愿意将大量资金捐赠建立由自己家族参与管理的基金会从而规避税收。现代社会并不是对富人进行简单的道德说教,当然西方文化也没有指责人们文化素质高低的传统,他们更多地强调利益问题,从利益的角度来强制性地要求人们参与慈善,并且达成巨额捐赠。使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了国际标准,给不给予社会捐赠,成了判断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志之一。

八、保护尊严,杜绝揭人隐私

现代慈善,透明中又有不透明。慈善家的宴会,往往不放记者参加,这在巴比晚宴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许多项目的决定权主要在捐赠人。捐赠人尊严十分重要。资中筠教授在《财富的归宿》一书中写道:“那些大财团巨头在致富过程中巧取豪夺、残酷无情,如老卡内基、老洛克菲勒之流有„强盗爵爷‟的绰号;而他们在捐赠中又如此热忱慷慨、急公好义,以社会乃至人类的福祉为己任”。对于这样的矛盾现象,美国社会给予了慈善家以明确的支持,他们没有进一步揭露这些慈善家的隐私和过去。立地成佛,似乎是慈善界的基本法则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公共权力侵犯公民隐私的事情不断发生。文化大革命借助于批判资产阶级而基本消灭了人们的私生活。即使是现在,审判法庭的公开摄影报道,对妓女游街示众,人们已习以为常,而这在发达国家则是严格禁止的。

公权与私权之间有严格界限,为了保证私人权利不受侵犯,美国宪法修正案甚至规定个人可以拥有枪支。这样的传统,同样带入了慈善领域。人们不可能追问慈善家的动机,更不可能运用媒体骚扰慈善家的正常生活甚至对其个人的私生活和小时候的不良行为进行报道。如果媒体这样报道,可能会遇到较大的法律麻烦。现代慈善在公权与私权方面的界线划分得相当清晰。现代慈善不可能是谁从事慈善就要将其作为“公众人物”而进行全面审查从而将慈善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祭坛,恰恰相反,现代慈善是让人心灵和道德得以不断净化和升华的圣坛。

九、捐赠权高于社会知情权

捐赠者可以不公开、不透明,充分尊重捐赠人的意愿,是现代慈善的一个品格,而受捐助者则往往比捐赠者受到更多的监督。

我国社会由于体制不健全,实现较大额度的捐赠往往十分困难,因此,我国的有关法律对于捐赠人的权益也给予了多方面的保护。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习惯于对捐赠者本人特别是对名人的捐赠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形成了一种越捐赠得多、越受监督而不捐赠则安全的畸形现象,而项目的进展、组织行为的规范和受捐者的状况往往被人们忘掉了;这种现象,与现代慈善格格不入。

十、全民慈善优于富人慈善

现代慈善特别鼓励大众参与,广开参与之门。对每年不到一万美元或英镑的社区类的小型基金会,就没有太多监管行为,主要是给大众参与提供方便;当然,西方视教会为慈善组织,教会的活动又相当普及,捐赠行为甚至每周都要发生,客观上也是能够实现经常捐赠的一个平台。而且,现代慈善还大开志愿服务渠道,有的国家20%甚至50%以上的人口都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从而使大量的社会问题能够及时地在社区层面得到解决。

正因为慈善深入到基层的多项活动之中,从而能实现社会和谐,不断地促进道德和文明建设。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公益报道应注意的十个理念

5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媒体公益培训班中,院长王振耀提出了当前环境下,媒体在进行公益报道时,应当注意的10个理念。1给予而不是索取

慈善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现代慈善不仅是不图回报,施者还要向受者感恩,感谢贫困者为捐赠者提供了实现爱心的机会。因此做好企业不是慈善,只有实施捐赠才是慈善,二者泾渭分明,捐赠的形式丰富多样,但一定是所有权的让渡,由基金会代表社会管理财产。2宽容而不是苛责

宽容应是慈善界的主流行为方式。过高的道德标准,往往产生虚伪或者暴力。以善促善,则是现代慈善的一种基本态度。现代慈善认为,做慈善总比不做慈善好,只要没有违法犯罪,社会还是对其给予宽容和鼓励。现代慈善的行为方式较为优雅,不可能发生我国社会常见的不捐赠者比捐赠者更有道理,甚至以高调反慈善为荣的极端现象。欧美社会很少用到“诈捐门”这种词。

3保护尊严,杜绝揭人隐私

现代慈善,透明中又有不透明。慈善家的宴会,往往不放记者参加,这在巴比晚宴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许多项目的决定权主要在捐赠人。捐赠人尊严十分重要,不能是谁从事慈善就要将其作为“公众人物”而进行全面审查,这会使慈善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祭坛,恰恰相反,现代慈善应该是让人心灵和道德得以不断净化和升华的圣坛。4捐赠权高于社会知情权

捐赠者可以不公开、不透明,充分尊重捐赠人的意愿,是现代慈善的一个品格,而受赠方则往往比捐赠者受到更多的监督。

我国有关法律对于捐赠人的权益也给予多方面的保护。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习惯于对捐赠者本人特别是对名人的捐赠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形成了一种捐赠的越多越受监督,而不捐赠则安全的畸形现象,而项目的进展、组织行为的规范和受捐者的状况往往被人们忽略。

5全民慈善优于富人慈善

现代慈善特别鼓励大众参与,广开参与之门。对每年不到一万美元或英镑的社区类的小型基金会,没有太多监管行为,主要是给大众参与提供方便;当然,西方视教会为慈善组织,教会的活动又相当普及,捐赠行为甚至每周都要发生,客观上也是能够实现经常捐赠的一个平台。现代慈善还大开志愿服务渠道,有的国家20%甚至50%以上的人口都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从而使大量的社会问题能够及时地在社区层面得到解决。6高调个性而不是低调倡导

现代慈善十分个性化,一百多年前,卡内基进入慈善界就很高调,当然他是身体力行,还提出了捐赠的重点领域。许多慈善家都是公开宣扬自身的慈善行为,并且还要把家庭的慈善传承理论化而广为宣传。而以慈善家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建筑物、大学、图书馆、博物馆等,相当普遍。

7善意压力而不是依赖自发 最突出的表现是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他们给予富豪们的压力过大,明确要人家承诺将来要捐赠一半财产,还要计算有多少人给出了承诺,简直是向美国最为富有的人宣战。这些善意的压力,不是政府的活动,而完全来自民间。8组织发达而不是个体单干

既要彰显个性,又不是个体单干,怎么解决这一矛盾呢?现代西方往往成立众多的家庭或家族基金会,慈善事业的主体是组织化的家庭,家庭基金会有许多。美国的十多万基金会中,有90%以上为私人和家庭出资建立的基金会。各国建立基金会的门槛相当低,特别鼓励家庭或家族成立基金会以实现捐赠意愿。相比较而言,我国当前的基金会过少,只有两千来个,而我国基金会的门槛又过高,大众捐赠的组织化进程还相当复杂,绝大多数人的爱心捐赠没有渠道顺畅实现,因此出现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基金会与政府行政机构等量齐观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基金会简单模仿行政行为的现象,公众也免不了按照政府的行为标准来评价慈善组织。9免税行善而不是竭泽而渔

免税政策,成为近百年来现代慈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肯定会因捐赠受益。企业捐款有一定的免税额度,个人捐款有着更高的免税额度。通过税收的优惠,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客观上都得到了一定回报。10重税施压而不是道德说教

现代社会不鼓励将财富全部遗传给子孙,为缩小贫富差距,遗产税是其重要手段,有的国家甚至征收高达50%以上遗产税。这种重税政策,导致富豪们往往愿意将大量资金捐赠建立由自己家族参与管理的基金会从而规避税收。现代社会并不是对富人进行简单的道德说教,当然西方文化也没有指责人们文化素质高低的传统,他们更多地强调利益问题,从利益的角度来强制性地要求人们参与慈善,并且达成巨额捐赠。使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了国际标准,给不给予社会捐赠,成了判断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篇:现代慈善理念范文

现代慈善理念

爱心联盟网

社工网 梅明爱心联盟 梅明社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也涵盖了现代公益慈善事业,涉及立法、免税、注册、志愿服务、政府采购等多方面内容,全方位勾勒了一幅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蓝图。目前,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的加快,社会对和谐包容的需求不断增大,慈善组织数量发展较快,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普遍提高,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有增无减,社会慈善文化氛围大为改善,全民慈善大环境正在形成。这里,主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慈善民情,从人文视角的多个维度,漫谈和梳理现代慈善理念,为营造我国发展现代慈善事业良好的人文氛围鼓与呼。

现代慈善理念较传统慈善认识,更多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更多体现了社会走向善治的时代内涵,更多体现了自愿平等的社会价值,集成了文化、信仰、精神、尊严、平等、自愿、爱心、互益、责任、和谐等多个人文要素,汇成了21世纪人类慈善文明的一道风景线。

慈善是一种文化,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明符号

慈善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实力的真实反映。慈善作为一种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社会文化,是人类宗教信仰和道德文明的精髓所在,它拥有一种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传统意义上,慈善文化更多是一种行为模式,通过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救灾、助学、助医等行为,传递着人间的平等互助和诚信友爱。在现代社会,慈善文化更多体现为公民参与公益、帮助弱者的渴望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它融合在宗教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消费文化等多种文化之中,并在与各种文化碰撞与磨合中凝成社会共识。而且,现代慈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已成为提升公民社会道德、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我国自古就是慈善之邦,上至一国之君,下至普通民众,都秉有乐善好施的奉献精神。文献记载,“慈善”一词在南北朝时就较早出现,《北史.崔光传》有云:“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 史书载有商汤为与夏桀争夺天下,格外重视扶危济困,“夷境而积粟,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天下归汤若流水。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 夏、商、周三代也常被后世视为充满仁爱之心的朝代。其中尤以周文王为胜,史称文王“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孟子释其“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四者”即现在所常指的“鳏、寡、独、孤”。顺流而下,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的长盛不衰;宋代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元医疗救助兴起;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在中国慈善史上也首屈一指。

追根溯源,中华慈善文化源远流长,流派众多,精彩纷呈。儒家倡导仁爱精神,推崇“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孟子释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道家主张“损有余,补不足”,遵从“知足不辱”、“知足常乐”、“知足者富”。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要“爱无差等”,“远施周遍”使“天下之人皆相爱”,达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境界。佛家主张“慈悲为怀”,宣扬摆脱轮回、出离三界、普度众生,实行“与乐、拔苦”的义举,为一切众生造福田。凡此种种,这种潜移默化的慈善文化长期植根在中囯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积德行善、乐善好施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华慈善文化以仁爱、兼爱、恒爱为核心,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慈善要求,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当今时代语境下,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慈善环境,传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吸收各国慈善文化的精髓,对于推进我国志愿社会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慈善是一种信仰,一种人类对生命和社会的信念和意志

慈善源于信仰,信仰升华慈善。慈善是宗教信仰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是长期以来人类对生命存在价值的一种社会理解和认同。从这个意义说,慈善信仰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包涵着生命的关爱,彰显了人类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追求。可以说,慈善信仰不分国家、地域,不分种族与肤色,是人类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态的互惠共生。所谓慈善者,于人施慈,于己修善。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慈善信仰滋养了生命,丰富了生命,升华了生命。在现代社会,慈善信仰也让公民超越自我小我、追求人性的真我本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爱人、爱社会、爱自然、爱生命为内涵的慈善信仰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根基。

作为一种对于生命和生存态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慈善与宗教信仰的渊源极深,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慈善思想直接起源于宗教。从美国宗教与慈善事业的关系看,宗教对慈善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美国著名哲学家亨利·艾伦·莫曾就此作过精辟概括:“宗教乃慈善之母,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产生过程中,莫不如此。”基督教认为,富人要想进入天堂,惟一途径就是将自己的财富捐赠出去。基督教中有关“富人原罪”教义让富有者有一种“负罪感”,希望通过行善于社会来祈求“上帝”宽恕,以求灵魂净化,良心解脱,维系生命安全和灵魂安宁。由于深受基督教“互济文化”的影响,美国富人捐款与基督教“富人原罪”的教义关联度较高。美国私人慈善事业奠基者之一钢铁巨头安德鲁·卡内基1889年发表《财富的福音》一文已成为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经典之作,其“人死富有,死而蒙羞”广为世人所知,被奉为慈善业的经典语录。美国现代私人慈善事业奠基者、石油巨子约翰·D·洛克菲勒也明确地将他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归于基督教浸礼会信仰,终生践行基督教义所倡导的朴素生活方式,并在去世前向社会捐献大额财富。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基督教“富人原罪”教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社会慈善思想与行为的直接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宗教在社会慈善事业中也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佛教界以慈悲为怀推动人间佛教思想建设,道教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身致和……从救助艾滋孤儿到救灾捐赠,各宗教积极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赈灾扶贫、环境保护、捐资助学、养老抚孤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不断探索和开辟宗教慈善的渠道和平台,成为我国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文明的快速上升期,如何让公民更好地体会和分享生命的价值和幸福,各宗教在变革中找准位置,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培养提升公民的慈善信仰显得十分有必要,十分迫切。

慈善是一种精神,一种彰显人类大爱的慈悲和付出精神

慈善是一种心境,是人类对生命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种精神需求。现代慈善彰显了人类的仁爱、慈悲和博爱,它体现了人类无私无我的大爱情怀,是一种追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一种救死扶伤、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与之相应,每一个社会都需要一种体现庄严责任和时代激情的精神支撑,慈善精神就是这种普世情怀升华时代精神的元动力,体现在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的内涵层面上。

大慈大悲,大善大爱。爱国主义是慈善精神的一个至高境界,在善与爱的历史范畴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救国图存,振兴中华”,世代传承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慈善品格和道德风范,培育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和杰出人物。这种彰显民族大义和国家大爱的慈善精神铸就了民族之魂,生生不息,根深叶茂,深深地融入了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无时不善,无处不善。在当代中国,雷锋精神也是慈善精神内涵外化的一道风景,这种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包含着人格的自我修炼,也包含着美好、温暖的人际关系,还蕴涵着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现实中最好的范例,就是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鞍钢矿业公司模范共产党员、鞍钢精神文明建设标兵、鞍山市道德模范郭明义,15年为企业创效3000多万元,20年累计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先后为“希望工程”、困难职工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多元,资助贫困生180多名,自己却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用实际行动为当代雷锋精神做出了最好诠释。

从某种意义上,现代慈善精神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对生命和社会的关爱和担当精神。正是在这种慈善精神感召下,慈善者以其仁爱之心、慈悲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弥补社会贫富差距,克服社会疏离和隔膜,促进人与人彼此亲近、沟通与认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构成推动中国社会慈善事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慈善是一种尊严,一种绽放人性之光的德行和善举

从人性的角度看,慈善的最高原则就是彰显和维护公民的尊严,尊严也是现代慈善的准入门槛,更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道德坐标。应该说,人格尊严是现代慈善的灵魂所在,用任何语言来赞美和褒奖它都不为过。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慈善不需要功利的动机,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仪式,不需要热热闹闹的场面;它需要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一种从从容容的心态,一种平平静静的氛围,这种情境构成了对慈善尊严的呵护和推崇。

现代慈善的尊严理念更多地体现了对人性的一种关爱和呵护,体现了一种对弱者尊严的理解和尊重。应该说,现代慈善绝不是同情和怜悯,不是简单随意的施与,必须要让受施者得到帮助的同时拥有尊严和平等。可以说,敬畏生命的尊严是“底线伦理”,让每一个生命都拥有尊严,就是现代慈善对生命尊严的一种坚守和承诺。

这里选讲两个有关慈善尊严的故事。其一是很有名的荷兰故事。鹿特丹一家电视台在报道一次慈善活动时,出现了一位受助者的镜头,镜头持续只有短短一秒钟。但电视台遭到了受助者的起诉,也遭到众多观众的批评和谴责。最后电视台长发表了致歉声明。荷兰许多慈善活动都不会大张旗鼓地进行,媒体在报道慈善活动时不会提到某个具体受助人,记者也不会采访受助人,报纸上没有受助者照片,电视上没有受助者镜头。在荷兰人看来,媒体的曝光会侵犯受助者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其二是作家刘墉的“课不能停”故事。纽约一个公立小学积雪致难以举步仍然上课。一些家长打电话去抱怨后对学校满口道歉。学校回复让家长闻之震撼、无不动容。原来,不少贫困家庭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饭,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的免费中饭,有时还可以带些回家当晚餐,学校停课一天,穷孩子就多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愿意停课。或许有家长会问:为何不让富裕家庭的孩子留在家里,单单让穷苦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与营养午餐呢?学校老师的答复是:那样做的话,会让穷苦的孩子认为他是在接受救济,而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护受捐者的尊严。

必须指出的是,现实中很多慈善场景令人难堪,很多人不乏慈善之心,却不知如何做慈善,有的人把慈善做成了活动秀,甚至把慈善当成了营销术,任意曝光受赠者身份信息,受赠者成为慈善“道具”苦不堪言。由此看来,现代慈善仅有爱心施与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以尊严为前提的慈善理性和温情。

慈善是一种平等,一种现代公民与生俱来的社会权利

平等是现代慈善的一个基本理念,其目的和初衷是要实现平等慈善,人人可善。人类慈善的发展进程表明,唯有平等,慈善的尊严价值才能得以彰显,慈善的社会参与才能得以实现。毫无疑问,现代慈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普通的社会行为方式,每个公民,无论身份地位与贫富程度,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根据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平等地参与其中。

从慈善平等的维度看,现代慈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等与善意,是一种平等的赠予和接受,慈善的目的是人人互助,人人平等。在现代慈善的平等理念下,做慈善不仅仅是因为受助者需要帮助,更重要的也是回应自己的心灵召唤。施与者也应向受助者表示感谢,感谢受助者给予自己行善的机会。正是这种闪烁人性光辉的人格平等,让现代慈善具有了普世价值的人文情怀。

2010年9月 “股神”巴菲特在北京接受专访时表示,平民慈善更值得尊敬,每个个体对慈善的态度将推动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当更多的人投身到一个社区的微小慈善事业中时,这个进程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精神力量也将改变整个社会的行为风尚。

平等是现代慈善区别于传统慈善的重要特征。现代慈善注重理解沟通,注重平等与尊重。在现代慈善平等理念下,慈善无“远近亲疏”之分,不受“地缘关系”、“亲缘关系”的影响,对于有需求的受助对象,尽可能的做到一视同仁。美国的比尔•盖茨基金会,在非洲、亚洲,在世界各地多个国家,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成为现代慈善平等理念的杰出典范。

需要强调的是,在慈善平等前提下,无论你是首富还是平民,还是慈善组织,任何人和机构都没有特殊权利,没有特殊待遇,更没有特殊要求。现代慈善就是要在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下保证施与者和受助者在权利和义务上的绝对平等。

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公民和组织加入慈善行动,尤其要强化现代慈善的平等理念。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以慈善为名的“强捐索捐”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这些“慈善”行为严重背离慈善平等自愿原则,负面影响极为突出,破坏力极为严重,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警觉。

慈善是一种自愿,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和志愿行动

自愿参与,志愿行动,是现代慈善的本质特征。自愿慈善,是公众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上的心灵契合,是公众内心世界向善的展示,是人类良知的外在体现,是慈爱情感的志愿行动证明。自愿慈善的对象是全体公众,是社会的每位公民,也包括企业公民。公民或组织的无偿捐款、无偿捐物和无偿服务,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无偿利他行为,是发自内心本我的志愿行为和举动。

当今社会大量的志愿者或是义工,就是现代慈善自愿理念的最好诠释和例证。在现代慈善的自愿理念下,慈善是纯粹的自愿行为,不同于按章纳税,不可以统一标准,不可以强制要求,也不宜过度宣传包装,更不应成为道德评价的标杆和尺度。

当下,国内好多城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全民慈善”活动,一些城市甚至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设定了慈善日,通过不同的慈善主题,引导公众自觉自愿参与慈善,分享全民慈善所带来的快乐和愉悦。当前需要注意的是,平民慈善对一个国家来说更为重要,慈善需要全民参与,一个健康的慈善是全民公众参与的慈善。如果急功近利地采取强制推动方式开展全民慈善,将会使慈善离平等自愿的本源越来越远,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我国现有志愿者8000余万人,已建成服务站2.4万个,中国青年志愿者十余年来参加扶贫、教育、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已达1亿多人次,累计服务45亿多小时。在众多城乡基层社区,很多社区居民在抱有平等心、公平心与平常心的状态下,以自愿参与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行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敬业乐群,承担社会角色和职责,这些志愿行为让现代慈善自愿理念深入人心,为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根基。

慈善是一种爱心,一种推己由人的悲悯之心和关爱之情

慈爱之心,悲悯之情,推己由人,是慈善的灵魂和精髓所在。慈善是人类真情的释放和流露,是一种同情心、关爱心、慈悲心和责任心,是发自灵魂深处的一种关爱和悲悯,是人类共享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古往今来,不论传统慈善,还是现代慈善,爱心都是慈善之根,慈善之本,偏离爱心,也就无所谓慈,更谈不上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慈善在爱心上,更加注重爱心的自愿体现,更加注重爱心的责任体现,更加注重爱心的快乐体现。可以说,爱心是现代慈善的动力,也是现代慈善的引擎,更是现代慈善的标准。爱心无大小之分,更无多少之说,一分钱和一笔巨款并无本质区别,一个友善微笑的精神价值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慈善排行。有了爱心,人们才有爱的能力,善的结果。有了爱心,人们才有尊重平等的现代善举。有了爱心,人们才能克服各种障碍,锤炼善的意志,付诸慈善行为。有了爱心,人们才能体味行善后的快乐与幸福。

人人有爱,人人有善,人人欢喜。在人类爱心之光的照耀下,慈爱、悲悯、友善、欢喜,让慈善变为一种生命的心灵鸡汤,变为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变为一种共同的社会行为。点滴的慈善之心,汇成了社会的良知,在这样的爱心社会里,个体生命才更有尊严,生存才更有意义,生活才更加快乐。

在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里,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南丁格尔“护士必须要有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这些发自生命本真的无私大爱,构成人类灵魂深处永不退色的一抹亮色、一道彩虹。这种慈爱之心,饱含着先知们对生命困苦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真挚情感,它给人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力量,激励每一个社会成员,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关爱世界,创造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慈善中的爱心与责任也是一个民族的良心,也是一个国家现代慈善发达的重要标志。今天的中国,让公民去感悟爱心慈善中的生命意义和人生追求,感悟爱心慈善中的个体存在和社会价值,共建共享慈善社会的快乐与幸福,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慈善是一种互益行为,一种公民愉悦心灵的社会生活方式

送人玫瑰,手存余香。现代慈善是一种自我实现,是一种自助行为,更是一种互益行为。从社会视角看,慈善是一种公民习惯,是一种社会传统,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在现代慈善的互益理念里,每个社会成员既是施助者,同时又是受助者;受助者在困难时得到了雪里送炭的帮助,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鼓舞;施助者在付出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社会价值肯定,获得了一种心灵愉悦和满足。现代慈善的互益行为,已超越了施舍恩赐的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新内涵,帮助了弱者就等于帮助了自己,帮助了社会,实现了自身的生活理念和价值目标。

现代慈善的互益行为,它是一个善意微笑,足以愉悦心灵;它是一个周到服务,足以赢得尊重;它是一分细微关切,足以获得信任。现代慈善已经融汇每个人的社会生活中,各尽所能,共建共享,世界因你我的善意行为而更加美丽。

现代慈善的互益行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帮助一个失学儿童是慈善,关心一个困难朋友是慈善,参加一个庆祝酒会是慈善,欣赏一场公益演出是慈善,听一场流行音乐是慈善,看一场体育比赛是慈善,甚至买一件义卖商品也是慈善。可以说,现代慈善的互益理念,就是让公众以一种简单的大众化的生活方式,平等地享受社会成员间的尊重、理解和关爱,体会家庭之外来自社会的温暖力量。

现代慈善,人人可为,人人可享。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现代慈善的互助理念,目前变得越来普及,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对于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建立平等、互助、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将起到极大地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慈善是一种责任,一种现代公民和组织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慈善是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共同的社会责任。现代公民一方面是一个“自然人”,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与社会始终保持一种相濡以沫的共生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慈善责任是公民的道德自觉,是爱心理性升华的延展和深化。现代社会的慈善责任更多是基于公民对慈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基于公民对社会和自身价值的慈善预期,基于公民的爱心表达和真情流露。这种公民慈善责任不同于法律责任,不具有强制性,不为外界环境所迫,不为功利所驱使,是公民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和共同发展责任。

现代慈善为公民、组织、企业提供了一个责任平台,一个参与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益慈善组织开展了希望工程、微笑列车、爱心包裹、春蕾计划、星光计划、明天计划、光彩事业、母亲水窖、侨心工程等系列慈善项目,这些慈善活动体现了现代公民、企业和慈善组织的社会责任,更体现了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进程。

在现代慈善的责任理念下,公民在慈善中所展示的爱与责任,就像生命中的阳光、雨露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现代社会的慈善责任,激励每个公民以一种担当的精神,把慈善融入生活之中,这将使社会上的个体不再孤独,人际不再疏远,社会不再冷漠。这种责任和担当,将使每个公民把爱的表达同情、怜悯升华为公民道德义务,让善举从感性行为升华为理性行为,从个性走向普遍,从偶然为之转化成日常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爱与责任,将现代慈善的人文精神播撒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每寸土地,让人类共同沐浴真与善、爱与美的人性光辉。

慈善是一种和谐,一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形态 慈心为人,善举济世。和谐是现代慈善的一个显性特征,慈善催生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助长全民慈善。慈善是一个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慈善社会注定是一个和谐社会,反之亦然。同样,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公民为社会、为他人奉献一份爱,尽公民所担当的一份社会责任。从和谐意义上看,现代慈善是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种社会展示,是团结互助和平等友爱的一种社会体现,更是与人为善和助人为乐的一种社会标志,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社会示范。

全民慈善,社会和谐,也是现代慈善的主要目标和价值体现。近年来,在抗击自然灾害,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举办重大国际赛事志愿服务中,全民慈善以其强大的社会感召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道坚不可摧的社会防线,成为和谐中国的社会软实力。特别是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的斗争中,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爱心暖流从四面八方涌向灾区,掀起了共和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捐助行动,为灾区群众抗灾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用大爱和善举书写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壮丽篇章。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现代慈善在城乡社区建设中的和谐作用凸现,目前已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慈善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的慈善导向,在改善社区环境,增进社区认同,协调邻里关系,促进社区自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建设一个现代新型和谐社区离不开现代慈善事业,现代慈善在基层社区建设中大有可为。

总的来看,现代慈善是我国志愿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现代慈善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观,能够引领公平正义、互助友爱的社会风气,增进公众团结向上,保持社会健康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但必须看到,我国的现代慈善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社会志愿基础较为薄弱,慈善文化理念较为淡漠,现代慈善整体上处于启蒙发育的初级阶段。因此,加快现代慈善理念的传播普及,对于推动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慈善公益报

郭小刚

爱心联盟网

社工网 梅明爱心联盟 梅明社工

第三篇:现代家庭教育十大理念

“现代家庭教育十大理念”。

1、学会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父母有父母的长项,孩子有孩子的优势。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行动力,新的思维方式及一些人与生俱来的可贵品质是我们家长需要学习的

2、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从孩子降生那一刻起,他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世。他的个体成长、发展具有独立性。他是他本身,以自已的方式在体验中成长,有自己的成长轨迹,父母不能包办代替,也代替不了。

3、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家庭伴随着孩子的出生、成长,成年及以后,是孩子学做人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堂,家长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是教不出合格的孩子的。某种程度上讲,家庭教育成功意味着孩子成功,家庭教育失败意味着孩子失败。

4、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石。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作为人有自己的感受性。有被尊重、重视、表达、渴望倾听等需求。而这些需求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没有平等,一切无从谈起。

5、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庭教育重在塑人,教会孩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教育如若不科学,不能够把握目标,有的放矢,必然培养不出拥有健康身心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是不合格、不完整的。

6、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可塑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都是作为现代父母必须研究的课题。仅靠本能的爱,朴素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是不对的,不够的。必须重视现代化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并不断付诸实践。

7、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只有家长素质提高了,才谈得上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和影响。家长自身不转变,一味要求孩子提高,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

8、关注家长的生命成长。家长也是一个成长中的人,有自身的各种需求,在家庭教育中除了要培养孩子之外,还要承担很多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是要求家长本身提高,二是要重视他们的其它生命需求,父母教育孩子,孩子也应尊重、理解父母,家庭教育指导不只教给父母新的理念和方法,还应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9、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孩子的许多问题来源于家长,家长必须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反思做法,不给孩子负面的影响。

10、亲子教育要向亲职教育转变。亲子教育是朴素的,表现为人类天性中就有的爱和责任,是无意识的,自发的。亲职,却是有目的、有计划,讲究方式方法的教育,是有意识的,自觉主动的。家长要认识到自身对孩子所承担的教育责任,而不仅仅是抚养。

第四篇:第二章 现代旅行社管理的基本理念

第二章 现代旅行社管理的基本理念

教学目的:

了解管理理念的重要性,掌握旅行社管理必须具有的基本理念。明确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本质区别,掌握管理者应具有的职业观和在内部层级关系中的正确位置。了解创新的基本含义,认识到创新在旅行社管理中的重要性,掌握旅行社的创新体系。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旅行社管理理念和创新意识,为后面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思想和必不可少的思想背景,并为今后从事管理工作打下思想基础,用现代管理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

本章重点:

管理理念,旅行社管理者必须具有的基本理念。管理者应具有的职业观和在内部层级关系中的正确位置。创新的基本含义,旅行社的创新体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录像光盘

教学安排:共四节,8课时

主要参考文献和指导读物:

[1]杜江编著:《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2]田里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3]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4]戴斌编著:《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国家旅游局人教司编著:《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6]丁力编著:《旅行社经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周三多,陈传明编著:《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赵惠时编著:《饭店管理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第一节 管理理念的内涵与管理角色定位

一、管理理念的内涵

1、管理理念的概念:

是从管理者或职业经理人的角度系统阐述企业内外部相关公众之间的关系及其角色定位。即管理者对企业的认识及思维产生的结果。

企业内部关系是指管理者与员工、管理者与所有者或股东、管理者与同事、管理者与其他相关公众的关系。

企业外部关系是指企业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企业与国家和社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2、旅行社管理的基本理念

从更高的层次上看,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管理理念是解决企业为什么而生存的问题。现代管理理念认为,企业发展不仅仅是赚取利润,而是报效社会,为人类社会发展作贡献。“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旅行社管理者应具有的下列的现代化管理理念:敬业爱岗观、以人为本观、服务观念、质量第一观念、消费者第一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战略观念、开拓创新观念等。

二、管理理念在旅行社管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1、旅行社管理体系的构成

旅行社管理体系包括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以及营业场所和营业工具等物理性硬件。它们构成了旅行社管理的基础性平台。

管理制度的概念:是指为实现旅行社的共同目标,反映各方面的要求,旅行社员工和各部门应遵守的工作标准和程序的规程。如经理负责制、经济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服务规程等。

服务模式是旅行社服务操作的程序。

2、旅行社管理的实践历程(1)、经验管理阶段

旅行社发展早期,由于理论和实践的缺乏,管理者和基层服务人员是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处理所面临的问题。管理效率呈非稳定状态,管理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2(2)、制度管理阶段

依靠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对管理过程和员工的服务行为进行理性控制,以最大限度减低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不稳定性。管理虽然走上了科学轨道,但是也抑制了人的判断力和主动性,产生“隧道视野”,员工只看到运作规范和部门利益,而看不到旅行社和旅游者的利益。

(3)、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旅行社管理

由于经验误区和制度误区的弊病,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在管理理念上去寻求突破,并从根本上找到了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即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旅行社管理,以此作为旅行社管理系统的灵魂。

2、管理理念的角色定位

管理理念是整个管理体系中基础性的支撑力量,是管理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构建旅行社管理平台和管理工具的思路来自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制定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任何管理制度体系和企业服务标准都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只有科学的理念支撑,才能确立企业的正确发展目标,才能应对各种变化的环境,才能使员工在管理制度难以覆盖的情况下,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管理制度和服务模式是管理理念的外显和载体。管理理念是这些外显物的纲领和灵魂。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正是在管理理念的指导作用下,旅游管理者和员工才有了行动的纲领,才能够自觉地去执行各种管理制度,努力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身,与旅游者的需求、与企业的竞争战略、与旅行社所在的社会的公众保持良性的互动关系。管理理念是旅行社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企业长期发展。

分析:旅行社管理方案设计程序示意图

第二节 管理者的企业服务观

一、旅行社的企业观与企业家意识

1、旅行社的企业观

旅行社是企业的特殊形态之一,作为企业,其目标是由契约各方的利益诉求构成的目标函数集,如要满足投资者、员工、旅游消费者的利益,达到旅游各部门的要求等。但最根本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家的存在是旅游企业的灵魂和第一推动力。在旅游企业的资金、信息、服务、员工诸要素中,企业家的精神追求是创造资本和和供给的动力。只要有企业家存在,发展旅游业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就会被聚集起来,企业才会不断地去追求利润和利润最大化。

2、旅行社的企业家

企业家是从事创新活动的人,是做本企业、本行业没有做过的事情。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其理性思考与感性冲动相互交替。企业家及其企业家精神的获得是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结果。

旅游企业家的特征:

①对旅游业的热爱。把旅游业视为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②熟悉旅游业运行环境、操作技能并具有卓越的组织管理能力。

③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底蕴。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提升相关群体的精神水准,如进行文化传播,提供心理愉悦,培养审美功能;以关怀的心境对待自己所从的事业和为自己的员工。

④有着强烈的创新欲望:对企业规模、服务水准、商场开发、组织运行结构等要素不断地提出新思想、新方法,运用新技术。

⑤敢于投资和具有对现有市场资源的再利用能力。

3、旅游企业家的企业服务观

就是对投资者、对公司的绝对忠诚。无论是对公司、对个人投资,企业是一个法人行为,企业的利益就不单纯是个人利益,而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联结点,关系到社会、集体和员工的利益。应把维护公司利益、实现投资者投资价值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

二、旅行社的职业经理人观

1、旅业经理人的内涵

是指长期从事旅游业的资深专业人员,他们少有旅游企业家的创造性和冲击力,但却具有把企业家的创新意图转化为现实和维持旅游业良性运作的内在精神。他们的工作更具有持久性。

旅业职业经理人的特征: ①良好的专业背景;

②有着长期的执业经验,对国际运作管理、员工与客人的需求特征以及激励途径成熟于胸;

③有丰富而广泛的业缘人际关系网;

④以理性思维主导着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不是冲动和创新; ⑤有自己独到的管理方案和管理艺术。

2、中国旅业经理人的现状分析

第一代经理人员:在改革开放前就从事旅游接待事业,现在大多担任领导。他们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比较高,但体力、精力和管理知识结构老化。

第二代经理人员: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直接拿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服务理念和管理制度,熟悉旅游企业,成为现代旅游管理的中坚群体。存在的问题一是他们习惯了买方市场,更擅长于内部服务管理,面对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感到力不从心;二是难以消除长期形成的打工心态,特别是一大批国有旅游企业经理人员,他们更看重于自己的行政级别,受管理体制的约束,缺乏开创旅游业新局面的热情和能力。

第三代经理人员:指的是21世纪前后成长起来的经理人员,他们受到过良好的旅游教育,具有先进的现代旅游理念。但是旅游管理的经验不足,发展空间小,就业压力重,容易受其它服务行业吸引。

3、旅业经理人的职业导向观

(1)对投资者、对公司的绝对忠诚。旅业经理人的敬业精神应直接指向旅行社的资产所有人,为旅行社资产的增值而鞠躬尽瘁。其价值取向就是在为资本和人格化代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和非经济效益(声望和荣誉)。

(2)自觉保护旅行社的商业秘密。客户关系和商业运营模式在旅行社中居 5 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附着于人际关系和管理者的行为之中,难以像知识产权那样受到法律保护,很容易随着管理者和销售人员的流动而流动,从而导致旅游行业陷入无序发展。因此无论是曾经服务过的公司,还是现在正在服务的公司,都应该为其保守商业秘密。

作为投资者或者旅行社管理决策者,要把旅业经理人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财富,“公司的创新业绩主要来源于获取、掌握、和保存最有价值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指导与激励首先是让他们发挥作用。” 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但保证旅业经理人的经济收益,还要关心旅业经理人的个人成长,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树立“旅业经理人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职位”的思想,在位时干得尽心,不在位时走得放心。

三、管理者的职业观

管理者指的是所有从事旅行社管理的人员,包括旅游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一般管理人员。

1、明确就业动机

(1)谋生观:工作岗位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受市场经济和交换规则决定。每个人都要在社会分工中选择一个工作岗位,通过劳动获取报酬。同样每一个人的生活有赖于社会中其他人的工作和服务,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换。“最有效的供给是让人赚钱的供给,最有效的需求是让人满意的需求”。旅游管理同社会上的其他工作岗位一样,通过服务获取报酬。在我们服务于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服务。

(2)、事业观:工作不仅仅是谋生,人具有价值追求和社会归属感,旅行社是一个小社会,只有把旅行社管理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当作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这样才会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客人提供全面满意的服务。要作就作最好的导游,最好的经理。所有的工作不是为了领导欣赏,而是书写自己的历史。

(3)、义利观:旅行社为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从功利的角度看。是为了展示企业的形象和体现企业的理念,从本质而言,是体现一种“仁义”,即善心和爱心。

2、管理人员的敬业爱岗观

管理者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把旅行社当作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把从事 6 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这样才会热爱这项工作,才会投入极大的热情,才会去进行开创性的工作。

3、管理者的市场竞争观

管理职业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工作。管理人员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一种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的商品,因此管理人员市场充满了竞争。企业总是在市场中选择最优秀的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的人才支柱,并对他们寄予无限的希望。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得到上级的欣赏和重用。否则,将随时面临下岗的危险。

第三节 管理者的科学定位观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是管理理念的核心。

一、人本导向的人力资源观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高素质的人才。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在强调制度管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每一位员工,尊重员工的人格与个性,创造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与技能,开发员工的潜质和能力,保持和激励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积极性,使员工成为行为上自律的人、工作中主动的人。

特别是那些知识型员工,他们看中的并不全是企业付给的报酬,而是企业能不能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机会。

二、内部层级关系的科学定位观

1、管理者的员工观与服务观

(1)员工观:把自己定位于一名普通员工,以员工的心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员工不能做的自己也绝不能违反。

(2)服务观:管理者把员工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而不是以领导者的姿态出现,积极主动地为一线部门服务,“只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客人”(假日集团前总裁凯蒙斯·韦尔逊提出)。管理者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客人的需求,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不能认为服务只是一线员工的事情,“客人的要求就是我们的最高指令”,把所有的方便让给客人,把所有的尊重留给客人。

2、管理者的上级服从观

企业科学管理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权威机制对价格机制的替代。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是以指令—服务机制为核心的一系列管理制度。有分工和权威,就会有服从要求。对于上级下达的指令,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并创造性地完成上级交付的每一项任务。

现代企业实行的是层级管理制度,要求下级服从上级,任一管理层级只能固 8 定地隶属于一个直接上级,只服从一个直接上级的指挥;同时可以直接指挥若干下级,不得越级指挥间接下级;任一管理层级只能直接向自己的上级汇报请示工作,不得越级请示间接上级;任一管理者和员工都有对所有人员监督的责任,也有申诉的权利。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制度和计划措施的落实。

对上级指令服从与执行,本质上是对权威机制所授予的管理职位的服从,而不是对某一个人的服从。

3、管理者的下级指导观

上级对下级不仅仅是下达指令和命令,更重要的是对下属工作的指导。应按照“培训在先、使用在后;指导在先、命令在后;激励在先、督导在后”的原则进行管理。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尊重员工的人格和个性,平等待人,努力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环境;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下级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开发他们的潜质与能力;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培养上下一心的团队精神和亲如家人的企业文化。

4、管理者的同级合作观

管理需要分工,更需要协作或者整合。旅行社工作需要各部门的相互协作和支持,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的,如果脱离了其他部门的协作,是不可能向客人提供完整的服务的。

各级管理者必须以旅行社的整体利益出发,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只有这样才会有高质量的服务,才会有高水平的管理。

三、管理者的产业社会观

企业是社区和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代的社会不仅希望企业通过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财富,使公众获得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希望企业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首先,企业发展目标应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旅游企业家和旅业经理人必须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求旅行社与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并需要确立制度用以将社会价值反映到企业战略发展和日常行为中去。例如企业发展必须有利于环境改善,而不是破坏环境;要对所在的社区有所贡献,9 如支持社区建设,资助贫困居民等。

其次,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安全的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土壤,“没有大家,哪有小家”。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作的策略,也是创造并延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旅行社在制定自己的战略规划时,必须以国家的产业政策、战略导向和宏观经济状况为指导,这样企业才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健康成长。

再有,关心爱护员工,努力作好服务工作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关心爱护每一位员工,使他们安心工作,收入不断增加。因为员工是社会的一员,他们满意,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要为旅游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使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然后回去以更好的心情从事其他工作,这应该视为旅游管理者工作的根本追求,也是报效社会的具体表现。

把旅行社和管理者放在国家和社会的背景中,放在中国旅行社市场化和企业化的旅游事业发展中,才能在更高层次认识自己的工作意义和人生价值,才能体现出管理者的大气和远大胸怀。第四节 管理者的创新进步观

一、创新与管理创新概述

(一)、创新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1、创新的基本概念

创新(inmovation)是创造和革新的全称,创造是指新构思、新观念的产生,革新是新观念、新构想的运用。

对企业而言,创新就是企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不断创造、应用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来替代过时的要素,从而达到企业更新和更高目标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总称。创新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

2、创新的特征:

①创新起源于思想。创新开始于一种新思想的诞生,这种新思想可能很不成熟,也不会产生有意义的结果,但更应该培育和保护。

②创新具有难以预测性。实现创新思想的市场、创新过程和创新用途具有非预期性,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③创新依赖于人的不断实践。创新不是发明、研究,创新思想来源于人的实践,人们又在实践中不断产生创新思想。

④重视规划,强调变革。为了实现创新思想预期的目标,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寻找实现目标的多种途径。变革陈旧的管理模式,淘汰或放弃已经衰落的产品就是运用新思想的过程。

⑤衡量创新效果的标准是市场和顾客。创新意味着为顾客创造出新的价值和新的满足,市场扩大,顾客满意才是创新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3、创新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创新理论”一词最早出现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他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企业家所从事的活动就是创新。企业在实践意义上的创新包括:采用一种新产品,利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取或控制一种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应来源,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创新理论发展:一是制度创新方向,以德鲁克的“社会创新”理论和戴维斯、诺斯的“制度变迁论”为代表;另一个是技术创新方向,以爱德华·曼斯菲尔德、维尔金斯、卡曼、施瓦茨等人的观点为代表。

当代管理科学中,又有人提出管理创新理论。

(二)、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发展阶段

1、企业自发创新阶段(18~19世纪)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科技发明层出不穷,市场竞争压力小,创新思想大多是自发产生,具有偶然性和巧合形式。

2、企业自觉创新阶段(20世纪前半叶)

在市场变幻莫测,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家愈来愈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纷纷组织新产品研究和鼓励员工创新,并成立研究与发展部门(Research and Develop简称R&D),使创新制度化。

这一时期创新活动还存在着局限性: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内容单调;缺乏系统性;创新只是对环境被动的适应,而不是去引导市场。

3、创新与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机融合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新理论从宏观研究进入微观分析,创新逐渐应用到企业管理活动中,并成为企业生存的首要任务。创新战略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项内容。

(三)、管理创新及其重要性

1、管理创新的概念

是将创新理论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在企业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组织形式设计、管理技术乃至企业文化构建等管理活动中不断创新,使企业充满活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企业必须不断地创新,才能够推动企业向前发展,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市场存在风险,创新充满不确定性。创新可能失败,但不创新一定会失败。如果企业停滞不前,企业必将被市场所淘汰。

二、旅行社的创新体系

旅行社是通过员工的服务活动满足旅游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为导向。旅游者的需求、员工的服务行为和活动以及旅游者与旅行社员工之间的即时互动处于不 12 断变动之中,因此,旅行社是天然的创新性企业。

1、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首先体现在旅行社的管理目标上。旅行社是通过业主、管理者与员工的共同努力,创造所有契约主体的共同繁荣,而不仅仅局限在利润和资产增长方面。也就是以顾客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尽力为顾客创造更大的消费价值,走服务营销之路,从而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造福于社会。

其次,观念创新还体现在管理者的危机意识上。资本的内在扩张规律必将导致垄断市场的解体,经济全球化导致所有的市场都是开放的或将要开放,市场态势必将是以买方市场为主导。在现代旅游市场上,企业的经营危机将是永久的。必须坚持危机经营的战略,不断地克服自身的问题,不断的学习别人的长处,企业才会不断发展。

2、产品创新

产品是从现代营销观念出发,向市场提供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和利益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

旅游产品创新应注重旅游产品的整体功能,以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以质量、特色、风格和声誉为外形,以付款方式、优惠条件和推销方式为延伸,以适当的市场区隔来赢得竞争优势。应以质量作为产品差异化的前提,在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形成自身产品的差异性。

例如,根据旅游者的欲望和爱好,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增加旅游者参与的成分,推出旅游自选市场、散客成团的自游人、自驾车旅游等。围绕旅游这一中心内容,为旅游者提供各类委托代办综合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

3、技术创新

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旅行社管理中。目前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营销,建立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网络预订系统,发展电子商务,支持网上结算,政府投资旅游消费“一卡通”工程,引导消费者使用。另一方面,建立内部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业务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

4、运作创新

是指在市场定位与市场扩张的基础上,联合其他旅游产品销售企业,通过内部化的方式促使旅游市场向网络化发展。

构建旅行社产品营销网络。即以国内观光、商务旅游市场为基础,以国际来华入境游为重点,积极开辟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形成网络化旅游市场。

形成综合化经营体制。通过网络化经营使旅游批发商、零售商和代理商的功能重新组合,整合与旅游相关的各类资源,形成综合性服务一体化经营。这样可以共享、节约大量资源,减少不同行业之间的摩擦和竞争。如组建由旅行社、景区景点、商场、航空公司及其他旅游运输部门组成的旅游集团公司。

5、人力资源与管理模式创新

要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立一套人才使用管理机制,采取有力的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潜力。

采用新的管理手段,进行科学决策,提高管理效益。以网络营销、服务营销等新的营销手段,创立名牌旅行社和名牌旅游产品。

6、价值创新

即为现有市场的顾客创造更多新的消费价值,极大的提高顾客的消费价值,创造新市场。价值创新是根据顾客需要的价值创新,合理的价格既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为旅游者创造了消费价值,又提升了旅行社的服务水准,创造出新的市场空间。

三、创新的实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企业生命力的源泉。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还要掌握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旅行社应成为学习-创新型的组织。学习是创新最为重要的动力源泉。如读书、业务培训、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学习、鼓励提合理化建议、组建研究开发小组等。

本章复习思考题

1、解释: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市场竞争观、产业社会观、创新、管理创新

2、谈谈你对旅游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理解。

3、旅行社创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作业:

1、现代旅行社管理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理念?(敬业爱岗观、以人为本观、服务观念、质量第一观念、消费者第一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战略观念、开拓创新观念等)

教学小结

本章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较多。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正确认识旅游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树立现代的旅行社经营管理理念。明确管理者的职业观,学会处理企业内部各种关系。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五篇:成功十大理念

成功者十大理念

理念一: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理念二:上帝的延迟并不是上帝的拒绝;

理念三:凡事的发生必有其目的,并且有助于我;

理念四: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做哪些事来改善它;

理念五:我们珍惜时间,我对我的生命完全负责;

理念六: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我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

理念七:假如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假如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

理念八: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

理念九:成功者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他成功;

理念十:马上行动,绝不放弃!

下载现代慈善的十大基本理念(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慈善的十大基本理念(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大管理理念

    十大管理理念(一) 资料来源:德信诚企业培训网 发布日期:2005-1-29 十大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影响本土企业的现代化、全球化的方向和进程。当前的全球化浪潮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冲击......

    十大质量理念

    十大质量理念十大质量理念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威廉•戴明 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质量控制应该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田......

    企业管理十大理念

    十大企业文化理念诠释 团队的理念 结果导向的理念 细节制胜理念 人品修为理念 教导部属理念 授权理念 栽培新人理念 层级指挥理念 系统运作理念 合作共赢理念 一、企业价值......

    2016中国慈善十大进展

    学习参考: 2016年中国慈善事业十大进展 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 2016年,中国慈善事业在法律、监管体系、组织发展、社会参与及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有长足发展。中国慈善领域首部法......

    十大经典现代爱情诗

    十大经典现代爱情诗 10《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一、创意产业: 利用电脑开发程序的新产业,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资本运作: 一是企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二是资本的利用和......

    现代幼儿教育理念

    [摘要]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体现着新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其中集中体现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幼儿教育目标定位于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幼儿教......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一)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改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