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屈原精神及其价值
论屈原精神及其价值
2011-12-27 15:40:56 来源: 作者:周秉高 评论:0 点击:88
【摘 要】屈原精神的要点,就是关心民瘼,热爱祖国;就是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就是无私无畏,勇敢坚定。所谓“和谐”,决非仅仅是“温柔敦厚”,而是应该将刚、柔二者“调和”起来,方可“谐顺”。今天响应党中央号召,建设和谐社会,不能只宣传孔子,只宣传儒学,而还要宣传屈原、宣传楚辞。屈原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珍贵的价值。
【关键词】屈原精神;爱国;求索;无私;和谐;价值
屈原及其作品在历史上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文学角度说,王逸早有定论:
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
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
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矣。(1)
刘勰《辨骚》亦赞美屈原及其作品“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2)然而,屈原及其作品的价值,远不仅仅止于文学范畴之内。回眸历史,每当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屈原及其作品总会成为号召民众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时代强音和精神大纛。
如,屈原死后不久,“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3)“其行义”者,爱国也。楚国人民本来就有强烈的乡土情结和悠久的爱国传统,屈原的精神,屈原的作品,自然能引起楚人的共鸣。一代又一代的楚人纷纷纪念他,吃粽子,划龙舟„„并以他为榜样,热爱祖国,抵抗强秦。楚国被秦国灭掉后,民间流传有两句话,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4)人们从这两句话中不难看到屈原诗中“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斗争意志。历史事实是,楚亡短短十几年之后,陈胜吴广这两位楚人,揭竿而起,转而攻秦;后来,项羽刘邦这又两位楚人,几年之间,便推翻了强大的秦国。批判的武器化为武器的批判,精神的力量变成武装的力量,最终改变了历史!这就是屈原及其作品在秦楚相争时的巨大影响。郭沫若生前的七言诗《屈原》抒写此事道:
宁赴江流终不悔,卒死雄鬼亦堪奇。
亡秦三户因何故,日月江河一卷诗。
“一卷诗”者,屈原作品也。
还如,有宋一代,国势潺弱,民族危机严重。当时许多的爱国志士,纷纷高歌屈子,诵读《离骚》。张元干在《水调歌头·登垂虹亭》中写道:
洗尽人间尘土,扫去胸中冰炭,陆游《哀郢》(其一)诗中写道: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平时或“手把《离骚》读遍”(《水调歌头·赋松菊堂》),或“窗前且把《离骚》读”(《踏莎行·赋木樨》),或盛赞“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喜迁莺》)。宋末爱国诗人们更是纷纷歌咏《离骚》:
叹沉湘去国,怀沙吊古,江山凝恨,父老兴衰。
正直难留,灵修已化,三户真能存楚哉!
(刘过《沁园春·观竞渡》)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吴文英《莺啼序》)
去国情怀,草枯沙远,尚鸣山鬼。
(张炎《征招·听袁伯长琴》)
著名爱国者文天祥在《端午感兴》诗中写道: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可以说,正是屈原及其作品所表现的爱国精神,孕育了一个又一个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式诗句的爱国英烈!
又如,现代史上,政权腐败,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又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志士仁人们再一次高歌屈子,诵读《离骚》。众所周知,戊戌变法中泣血的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明知有难,决不逃避,从容就义,视死如归。如果再留意一下他的《画兰》诗:
雁声吹梦下江皋,楚竹湘舲起暮涛。
帝子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
人们从诗中不难看出,谭嗣同的英雄壮举显然也受到了屈原精神的激励。中国共产党首创人之一的李大钊,1913年赴日前在一首题为《南天**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的诗中抒发其忧国爱民之情:
班生此去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曛。
去国徒增屈子恨,靖氛空说岳家军。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为示革命,剪发留影,并《自题小像》: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荃不察”一典出自《离骚》。他并在《呐喊》扉页题《离骚》诗句道: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还集《离骚》中的两句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
鲁迅先生逝世之后,被人们称为“民族魂”,而这个“民族魂”身上,我们明显地看到了屈原及其作品的巨大影响。
至于抗日战争之中,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所起到的鼓舞人心的作用更是人人皆知的了。
关于屈原及其作品在中华民族历次生死存亡关键时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例子很多,这里只是略举部分罢了。那么,为什么屈原及其作品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总能起到如此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呢?因为屈原及其作品所体现的,是忠臣赤胆,是义士丹心,是国人圭臬,是民族精魂,不妨为之定个专名曰:屈原精神。这种精神——
如闪电,一直夺目在充满血火洗礼风雨不断的中华民族漫漫征程之上;
如磁铁,一直吸引着古往今来东南西北的忠臣义士之心;
如高峰,一直矗立在多种多样丰富驳杂的世界文明史上;
如航标,一直导引着千秋万代奋发坚定的炎黄子孙的人格指向!
屈原精神,并非一个空洞的名词,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要而言之,有三个内涵。
第一,热爱祖国
这是屈原精神中最亮丽之点,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上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楚国历史悠久,疆域广阔。相同的地理条件,相同的民情风俗,相同的语言习惯,使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凝结成了一种强烈的乡土情结和爱国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楚囚”“南冠”“乐操土风”和“申包胥哭秦庭”等等感人的故事。屈原、《离骚》,正是这种爱国精神的继承和升华,并有着更加具体更加独特的内容。
屈原的爱国精神在其作品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即使“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仍然热爱祖国关心国事;二是迭遭打击,身陷困境,但绝不离开祖国。
(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仍然热爱祖国,关心国事
屈原身处楚怀王、顷襄王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国外,强秦崛起,觊觎关东,妄图吞并天下;国内,小人得势,奸佞当道,朝政黑暗。《战国策·中山》所载秦将白起议论当时楚国形势的一段话可资证明:
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5)
长期参与政事,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职的屈原,在国难当头之际,尽管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惜往日》),他两次被放逐到荒僻的山水田野之间,但没有醉生梦死,也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不断大声疾呼,反复表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焦虑。《涉江》中用一连串比喻揭露当时朝政的黑暗腐朽: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鸦,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卜居》中揭露当时“溷浊不清”的社会是: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如此黑暗腐败的朝政,必将带来亡国的严重后果。《离骚》中明确写道: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哀郢》中警告世人: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怀王十七年春,秦楚丹阳大战,楚国十万人马全军覆没。《九歌·国殇》记载了这个十分激烈的场面: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挚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屈原无比悲愤,又同时热情赞美楚国将士们那种宁死不降的爱国精神和战斗意志: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鲍照诗云:“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见疑被谤,然而仍能热爱祖国关心国事,这充分显示了屈原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二)迭遭打击,身陷困境,但仍然热爱祖国,决不离开祖国
历史上,现实中,有不少这样的人,一旦在国内遭到挫折或打击,便马上走出国门,去谋求官位或金钱。《左传》称之为“楚材晋用”(6),现在则美其名曰“出国发展”。而屈原则决不如此。《渔父》描写屈原被逐以后的情景,十分狼狈: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涉江》描写屈原被放逐地点的凄惨情景是: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他的内心十分痛苦,《抽思》中写道: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他的内心十分痛苦,《抽思》中写道: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在这样的处境里,如果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屈原完全可以离开楚国,到别国去谋取高官厚禄。因为“楚材晋用”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人们习以为常;司马迁也曾经假设过:“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7)但是,屈原没有这样做,他没有离开生养自己的祖国!一篇《离骚》,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何谓“离骚”?即离别的忧伤:不能不离,离又不可。不能不离,是指屈原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他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那么在楚国就已经没有他的任何官爵和俸禄,而只有痛苦和忧伤,但是,屈原自幼心中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结:
后皇嘉树,橘来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一志兮!(《橘颂》)
更何况,当时楚国内忧外患,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作为祖国的一个儿子,他怎么能弃国而去呢?《离骚》先用大量篇幅陈述了“不能不离”的理由,接着想象自己离开楚国去别国追求高官厚禄时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欢乐愉快的情景,但是最后——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文气嘎然而止,犹如骏马注坡,诗人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充分的表述和抒发。在《哀郢》一诗中,屈原更是含着热泪高声歌唱: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连禽兽都知道热爱自己的乡土,更何况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楚国的儿子呢?这是一种多么崇高伟大、感人至深的爱国精神啊!
第二,上下求索
《离骚》有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什么?他求索理想。屈原的这种精神也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的。中国古代有很多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和“后羿射日”等等。马克思指出,神话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8)换言之,上述古代神话生动地表现了我们祖先对理想的追求精神。《天问》就是保留古代神话较多的作品之一。屈原的一生,更是求索理想的一生,而且他求索的还是美好的政治理想。《离骚》结尾唱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意思就是:既然无人能同我一起实现那美好的政治理想,那么,我就要向古代的贤人彭咸学习,宁死也不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由此可见,“美政”是屈原一生执着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种抱负。这种“美政”理想,在屈原作品中表现为两点内容:
(一)以民为本,关心民瘼
这是屈原理想政治的核心。屈原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一个君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民做事,只有深得民心,国家、政权才能稳固。《离骚》写道: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大招》中写道:
德誉配天,万民理只。
屈原自己,一直关心民生疾苦。他在诗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哀郢》)“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抽思》)这些诗句是讲,屈原看到百姓遭难,备尝艰辛,使他觉得责无旁贷,必须留下,“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抽思》),即用自己的笔,反映民生疾苦,劝告君王实行美政。
(二)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真正管理好国家,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呢?屈原认为有两个方略必须做到,一是“举贤授能”,二是“修明法度”。《离骚》的原话云:
举贤而援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翻译成白话,就是讲,选拔贤良,重用能人;遵守法度,决不偏斜。屈原认为这是正确的治国方略,必然会利国利民。关于这两点,前贤论述备矣,此处不再赘叙。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如果满足现状,耽于安乐,停步不前,那么,就意味着停顿,意味着倒退,意味着灭亡!只有在理想之光的照耀下,不断努力,不断追求,不断奋进,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兴旺!这是真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屈原精神恰好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第三,无私无畏
楚地民情勇悍敢斗。汉初张良曾劝刘邦说:“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9)司马迁也在《淮南衡山列传》的赞语中下了个判词:“夫荆楚僄勇轻悍,好作乱,乃自古记之矣。”(10)如果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斗,那么这仅仅是匹夫之勇,强横野蛮;如果是为了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原则而斗,那么这就是勇敢高尚,刚强不屈。屈原属于后者,而且可以说,屈原精神正是楚人勇悍敢斗性格的杰出代表和高度升华。
屈原上述那种美好的政治理想,必然要同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反动统治者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故谗人奸党鼓噪而上,群起而攻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涿谓余以善淫。(《离骚》)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离骚》)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哀郢》)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怀沙》)
足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怀沙》)
昏庸的楚王也厌恶屈原为民请命的政治主张,屈原写道: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离骚》)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离骚》)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惜住日》)
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惜住日》)
在如此严酷的政治压力面前,有些人,甚至连屈原最亲近的人都劝屈原放弃原则,放弃以民为本、关心民生疾苦的政治主张:
女媭之婵媛兮,婞申申其詈余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离骚》)
但是,屈原并没有屈服,因为他心中装着的只是国家和民众。《离骚》有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屈原指天发誓,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国家。所以当他遭遇到巨大挫折和沉重打击时,没有退缩、没有动摇,没有犹豫,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是为了坚持美好的政治理想,他坚强不屈,至死不渝。请看《离骚》中的下列诗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国前圣之所厚!/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之所以能执着坚定至死不渝,关键在于他有无私精神。因为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只有心中坦荡,无所畏惧,才能即使迭遭打击,吃尽苦头,但仍百折不挠,矢志不渝。无私,是屈原精神的基石。屈原的这种精神,这种气节,难道不是“高山仰之,景行行止”吗?
综上所述,屈原精神的要点,就是关心民瘼、热爱祖国!就是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就是无私无畏、勇敢坚定!反映这种精神的作品,是饱含血泪的呐喊!是振聋发聩的雷鸣!是催醒国魂的战鼓!是流芳百世的绝唱!
那么,屈原精神及其作品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还有没有意义?还有没有价值?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从理论角度说,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一直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批判继承:“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11)。屈原热爱祖国、上下求索、无私无畏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以,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所应当要继承,要吸取。这是毫无疑问的!毛泽东主席生前早已指出了这点。多种资料都记载过一件事,1949年12月6日晚,毛泽东主席在访问前苏联途中,火车上与前苏联汉学家费德林(一译“谢德林”)谈论中国文学时高度评价屈原。他说:
(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
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
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的见证。(12)
根据毛泽东主席生前对屈原作品异常酷爱的程度看,这段记述应该是可信的。毛主席这段对屈原的评价实在太高了,称之为“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甚至还说“我们就是他生命的见证”,这简直是以屈原精神的继承者自居,实属前所未有!另据报载,1972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建交时,毛泽东主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的身份将一套宋版《楚辞集注》(而非《论语》之类)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日本国首相。外交无小事,毛主席此举意义之重大,实在值得人们反复深思!
其次,从现实形势看,屈原精神的价值尤其值得重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繁荣,社会迅猛发展,但同时,西方一些不好的东西也随之钻了进来,如自私自利,金钱至上,贪图享乐,追求刺激等恶魔,流毒华夏,肆无忌惮,以致不少人寡廉鲜耻,道德伦丧,崇洋媚外,违法乱纪,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正常前进。这些年,党中央倡导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塑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荣辱观;强调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还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似乎正在推向高潮,“国学”一词炒得十分火热。这个潮流原来的动机应该说是不错的,但是现在有个倾向值得注意,即导向问题。根据时下的宣传看,似乎“国学”就是儒学,所谓“弘扬传统文化”竟与“弘扬儒家文化”画上了等号!对于孔子及“四书五经”等儒学的宣传,简直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古典的在庙堂,时髦的在影视,上至中央大报,下至小学课堂,到处可见孔子,那处都有儒学。据《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报道:“各式各样的儒学堂、国学班,如今遍地开花。学生们坐在教室里,身着长袍,手捧‘四书’‘五经’诵读,颇有一番古代私塾的味道。”(13)面对这种畸型的社会现象,王蒙同志看不下去了,大声疾呼道:“如果以《三字经》作为培养下一代下两代的圭臬,那么我们建设成的将不是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他还说:“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先生(按:真正的“国学”大师)生前曾对儒家治国说颇感困惑,他甚至于觉得不便说话了。他主持的‘文津图书奖’ 奖励了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14)在这股畸型的“国学”风大作之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宣传却相形见绌,甚至有的名校名刊上还有文章攻击屈原“不能免俗”„„!这种状况令人困惑,令人悲哀。屈原及其作品本身,早已经过历史检验,“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根本用不着别人宣传炒作。但目前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畸型宣传,对于事业,对于民族,对于国家,却不能不说是一种偏颇、一种损失。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多样的,正是丰富多样甚至相反相承的各种思想文化融汇而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仅就风骚而言,便是风格截然不同的两种精神产品:风,温柔敦厚;骚,刚强不屈。《礼记•经解》有云:“温柔敦厚,诗教也。”(15)《国殇》有云:“终刚强兮不可凌。”刚柔并举,方为健美;软硬兼施,始成至力。正因为“风骚”并列,相得益彰,才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健美多姿的风格。现在,党中央号召建设和谐社会,那么,何谓“和谐”?谐者,和也。“和”又为何?从政治角度说,“和”,即刚柔相济之谓也。《周礼·地官》有“大司徒”一职,“大司徒”者,“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也。此处“扰”者,驯也,“教万民”之意也。“大司徒”职责之一,乃“以向三物教万民而实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注云:“和,不刚不柔”,又云“谓宽猛相济者也。”(16)《春官·大司乐》亦载其职责之一为:“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注云:“和,刚柔适也。”(17)因此,所谓“和谐”,决非仅仅是“温柔敦厚”,而是应该将刚、柔二者“调和”起来,方可“谐顺”。今天响应中央号召,建设和谐社会,从舆论、宣传角度说,首先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大旗,其次还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只宣传孔子、只宣传儒学,因为如果长久这样畸型宣传,其结果很可能就要像王蒙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建设成的将不是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同时还要宣传屈原、宣传楚辞、宣传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指导,去正确地诠释儒学、诠释楚辞、诠释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从现实需要看,屈原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珍贵的价值!
第二篇:论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研究
[摘 要]长征锻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包含着五个方面的内容。长征精神的内涵不仅仅对当时有着深刻的意义,对当今社会也有着巨大的作用。长征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所领导的工农红军于20世纪30年代创造的一种举世闻名的精神,是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激发、凝聚而成的。
一、长征精神的形成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失利,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0日,党中央和红军总部率领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8万余人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湘江之战后,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向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兵力,企图围歼红军于北出湘西的路上。在此危急时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要放弃原定的与红
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18日,红军抵达湘黔边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中央红军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在最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红四方面军1935年4月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向西转移。该方面军和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等共8万余人,开始长征。5月9日红四方面军渡过金沙江,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以后继续北进。在北进的道路上险渡大渡河,6月12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在北进的途中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
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提出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
二、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
二万五千里长征,规模大、历时长、行程远、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力量强大,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是中国革命传统的一块丰碑。长征途中,红军遇到过数不清楚的困难,有时甚至陷入绝境。在长征的路途中战士们没有粮食,甚至连续几天不能进食,但他们仍然继续作战。许多战士们在长征的的途中受伤,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死在路上。有不少作战队员为了掩护大部队的转移,直接献出了自己的性命。爬雪山、过草地,战士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经历。漫漫征途,万水千山,艰难险阻,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支持着红军,使他们有必胜的信心。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给了红军战胜困难的无穷力量。红军老战士吴兴回忆说:“我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我想我们这些人也许永远翻不完这些山了,没什么希望了。但我坚信,即使我们真的倒下去,中途失败了,那我们的下一代也不一定会继续我们为竟的事业,继续前进,革命终将成功。”[1]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红军在长征中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动力。坚持信念,坚持到底,坚持到最后,这些心中的信念都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
(二)不怕艰险,不怕牺牲
回顾长征,红军面临着人数众多、装备齐全、凶险无比的敌人,在长征中红军的作战队员发挥了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长征途中,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17名战士在敌人的的枪林弹雨下抢渡大渡河,22名战士飞夺泸定桥。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红军以自己的伟大壮举,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人无坚不摧的战斗力。余秋里是红军十八团的首任政治委员。在战争中受到敌人的伏击,为了救队友,遭到了敌人的射击,射中了他的左臂,他仍然继续作战。在长征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这类英雄事迹,这些英雄不怕艰难、不怕牺牲,拼搏抗战。而这种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不只是存在去长征的战场之上,同时也存在于敌人的刑场之上。在长征的过程中,有许多红军的指挥员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在被捕后,仍然顽强反抗,不怕敌人的屠刀,他们有着视死如归的精神。正是这种举世罕见的牺牲,使长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就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就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红一方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初期惨重的伤亡,都是由王明“左”倾错误所造成的。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绝对化,机械地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使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额转移,开始长征。在这紧急的关头,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的批评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会议,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来解决中国的问题。遵义会议是历史的转折点,在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2006年10月22日,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3]
(四)团结统一,顾全大局
在长征途中,面对极其艰险的环境,只单单有不怕牺牲的气魄、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远远不够的,也需要革命团结、顾全大局,形成团结的集体,才能去战胜敌人。党内的团结是长征胜利的基本保证。
一方面,遵义会议上既推选了以毛泽东为领导的新的领导集体,同时又广泛的团结了犯错误的人。会议上指明了党内所犯的错误,毛泽东等人迅速解决了这些错误,并且对犯错误的同志采取帮助、团结的方针,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人,将全党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红军内部的官兵来自四面八方,在长征中大家一起翻山越岭,共同经历生死。各路的红军战友之间,都如同兄弟,情同手足,互相帮助,团结作战。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始终高举团结的旗帜,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统一顾全大局,完成长征的胜利。
(五)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红军是一只人民的军队,他来自于人民,并未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颗花生两颗仁,红军百姓是一家;红军本是老百姓,百姓也就是红军”这首革命歌谣,生动表现了当年红军与根据地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鱼水关系。[4]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是长征胜利坚强的后盾。在长征的途中,战士们遇到过许多凄惨的人民,他们吃不上饭、穿不暖,生活十分的凄惨,许多红军将自己的全部干粮给予他们,而不考虑自己以后的生活。同样,在长征的途中,由于红军治军严明,高度的组织性,也受到了许多老百姓的爱戴,老百姓们主动将粮食送给他们,帮他们渡过难关。
三、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外国的一位学者曾说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腾飞,往往要付出道德沉沦的代价。[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且应该具有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长征精神体现了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这些都对当代社会人们的信仰缺失、道德沦陷等不好的社会现象有这巨大的警示作用。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党风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一些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现象滋生出来。反腐倡廉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反腐倡廉中就是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长征精神,抵制和克服不健康的东西。长征精神蕴涵着长征时期红军战士所具有的优良传统,为党风建设提供了依据。长征途中正是因为人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才能取得胜利。在今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人们,特别是共产党员有坚定的信念,要始终坚持崇高的共产主义的信仰,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长征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指出:弘扬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长征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与昔日红军长征的任务、条件大不相同。然而,要在一个充满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国际环境中,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大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其艰难险阻远甚于当年的长征。当年的长征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凶残,先进的武器,充实的粮食。漫漫征途,万水千山,红军凭借着不怕牺牲、不怕艰苦、顽强拼搏的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在今天这些无比珍贵的精神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长征”仍然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因而更需要弘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进取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长征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新时代的长征精神,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奋发有为。
首先,长征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6]在长征途中,面对千难万险,正是因为红军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如今这个全球性大的背景下,大学生也应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被西方腐朽思想所侵蚀,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长征精神的艰苦奋斗是大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的我们没有过饥肠辘辘的感觉,大家都是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中成长的,也不知道艰苦奋斗是什么。要以长征途中鲜活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生活习惯。引导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强调合理消费和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使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团结统一,顾全大局是长征胜利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意识,要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统一关系。参考文献:
[1]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66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3]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
[4]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72页。
[5]陈宇:《长征精神论》[M]。蓝天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78页。
[6]陈会宁,黄科:《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6月。
第三篇:论科学精神与价值
论科学精神与价值
对于科学教育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念,即认为科学教育只有工具性价值而没有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似乎只能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培养,科学教育与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无关。但也有人认识到,科学教育与人的思想和个性品质发展相关联,提出将德育渗透到科学教学之中。无论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整合模式,还是德育工作的“渗透”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点,即有一个先在的预设,认为“价值与事实”分离,科学与价值无涉。但是,当我们走进科学研究世界内部再来审视科学教育的问题时,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观,给人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视界的变换给人带来的是新的教育观念,科学教育不仅具有功利性价值,而且内在地蕴涵人文价值。与人文学科教育相比较,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人文学科不能替代的。科学教育中的人文资源是构建新时代的新人文精神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人们最初认识到的或最看重的是科学的工具性价值,希拉里•普特南说:“科学在一般文化中的崇高声望要极大地归功于科学的工具性的巨大成功。” 科学及技术所取得的惊人的物质成就,遮蔽了科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间接地产生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税利。”恩•卡西尔则将科学的精神价值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他说:“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匹敌。它被看成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的主题。”恩•卡西尔之见固然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内在的精神资源是丰富而具有特质性的。
理性是科学的灵魂,理性根植于人性之中,古希腊人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面对自然界,人的理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巴伯指出:“在人类社会中,科学的幼芽扎根于人类那根深蒂固的、永不停息的尝试之中,试图靠运用理性的思考和活动来理解和支配他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在巴伯看来,科学必须既是理性的又是经验的,即只有当理性运用于经验的目的时,科学才存在。科学的理性使人类开始从对自然界的迷茫和盲目崇拜中走出来,1科学理性对宗教神学的冲击解放了人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发展使理性不仅体现在科学的知识层面,而且体现在科学的方法论层面。现代科学理性还投射到了科学研究的规范上。R •默顿概括了科学家必须遵守的四条基本规范。总之,无论是面对自然界、面对科学活动过程,还是研究结果,人的理性精神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科学理性内在于科学之中,也表现为科学共同体的规范意识。
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批判性,波普尔认为,有没有批判态度是判断前科学与科学的分界岭,前科学充斥教条信仰和教条思维,而日益增长和成熟的经验培养出一种批判的态度,教条态度比批判态度更原始,因为批判必须有被批判的对象,即业已存在的有影响的教条信仰。科学中的批判精神表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当理性运用于经验时,就开始了对经验的批判。真正的科学从经验开始,但是所有的科学都要求超越经验,并从经验中演绎出更为普遍的真理,批判的结果是科学认识超越日常的经验。其二,是对前科学时期的批判,例如近代科学对中世纪时期宗教观念的批判,达尔文对上帝创造人类观念的批判。其三,是对科学界之内的已有认识成果的批判,如爱因斯坦对牛顿时空观的批判。但是批判的目的是创新,创新是科学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没有批判的精神就无法创新,没有创新,批判就失去了意义。科学活动中内在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正是摧毁愚昧、迷信、盲从等腐朽精神的锐利武器,在批判与创新的过程中,不但取得了科学理论上的突破,认识了自然界,而且也冲击了旧有的不合理的观念与错误认识,使人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解放。巴格莱说,科学知识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人类从欺诈、恐惧、迷信、过失中解放出来。人类正变得聪明起来,不再是一切算命大仙的牺牲品了。人类从巫师和巫医的诡计欺骗中解放出来的重要意义,和人们从残暴帝王压榨下解放出来的意义是一样的。”
科学研究活动中强调公平,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评判科学认识正确与否,科学成果价值大小的不是外界权威,而是科学界内部同行的认定,不是外在的诸如出身、权力、金钱、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等非科学因素,而是科学实验。科学要求普遍地、重复地进行验证。这种公平精神不同于中世纪在上帝面前的人人平等,也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倡的“人人生而平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长期追求的公平由“水中月、镜中花”状态逐步变为现实。因此,“只是在这时,人们才看到,在世界上到处都还是一片不公平的汪洋大海的时候,科技领域已开始构筑起人类公平的真正锚地。人们也才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是科技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科学中的公平精神造就了人的宽容意识,在科学研究中,不仅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存在,而且允许实验、允许失败、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强调尊重少数,保护少数,不搞少数服从多数。科学中的宽容,为新的科学理论出现提供了舆论上的“保护伞”。
科学中的开放精神表现在科学的进步过程中。其一是面向研究主体的开放,也即“无论种族、肤色或宗教信仰,人都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 台湾学者吴大猷在谈到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时,指出:“一种真正的科学态度要求一种开放的精神。科学只有通过对现存状况作连续不断的重新考察,甚至对那些似乎把确立的理论作连续不断的重新考察,并且寻求新思想,才能获得进步。”
因此,科学教育应指向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领悟科学的人性意义,“向学生详细追溯一项发现的全部历史,向学生指明在发明者道路上经常出现的各种各样困难,以及他怎样战胜它们、避开它们,最后,又怎样趋近于那从未达到的目标” 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所揭示出来的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更加直接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领域。但是,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关注的重心往往是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科学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这一重要方面被忽视了。因此,科学教育应树立一个新的理念,科学教育应指向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打破历史事实的硬壳,展现历史事实内在的人文意义,凸现科学教育对整个人类精神领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人类的精神生活密切关系。
科学教育与科学世界的分离之结果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厌恶整个科学。这是值得科学教育工作者反思的地方。改变这一被动局面,需要科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即科学教育要指向科学研究世界。这里强调的是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与他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研究领域,同时也要了解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及其活动。让他们与科学家对话,让他们有多种了解的渠道,并为他们参与一些准科学的实验活动、准创造发明活动提供物质的条件与方法的指导。
21世纪的科学教育应有新的理念,不能将学生封闭在科学知识教育的城堡中,而应取一种开放的观念,让科学教育与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相连接,从后者获取无尽的精神资源;也与生活世界相联系,使科学教育有活水源头,有意义的基础。这样的开放观念与开放体系的构建将把科学与人的生存、发展真正连接起来,从而使科学更富有人性,使科学教育的价值得到实现。
第四篇:论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
论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
摘要
文章通过在5·12特大地震中中国人民坚强地与地震灾难作斗争的事例,论述了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列举了历史上中国人民援助国际的人道主义事例,表明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名族精神长期的历史积累。对于胡锦涛主席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精炼定义,本文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与论述。抗震救灾精神并不仅在地震中具有深刻的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抗震救灾精神 人道主义 时代价值
Abstract Through the example of Chinese people fought strongly with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in 5 · 12 super earthquake o,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arthquake relief spirit.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id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examples were Listed.It is shown that the earthquake relief spirit is long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people's national spirit.As to the refining definition for earthquake relief spirit defined by President Hu jintao, this paper gives concret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Earthquake relief spirit does not only have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the earthquake, to higher degree it has fundamental time value.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令世界震惊、让中华民族哀恸的时刻,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刹那间,山崩地裂,江河呜咽,家毁人亡„„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规模空前的举国大动员,竭尽全力的生死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催人泪下的爱心大奉献,汇成中华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
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倒下的是数以万计的生命和难以计数的建筑,升腾起的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一、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之际,中共中央30日下午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胡锦涛全面阐释了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他指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抗震救灾精神人道主义的历史行动
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仁爱,乐善好施精神,中国对国际的人道主义援助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人生命的民族,是一个爱护生命高于一切的民族。
中国的对外援助始于1950年建国后,在“一穷二白”的国情背景下,在国际需要帮助的时候,中国依然伸出了外援助之手。中国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等三种方式向非洲、亚洲、东欧、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的 160多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在授人以鱼同时还授人以渔,根据受援国要求,中国派遣技术人员赴当地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实施成套项目建成后的技术援助和单项技术援助。
1、自1950年6月 到1953年7月的朝鲜战争中,我国无偿支出了63亿元的战争费用,560万吨作战物资,还牺牲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生命(没有可供引用的、公认的精确数字)。即使在朝鲜战争早已结束后的阶段,对朝鲜的饥荒援助也没有停止过。2、50年代初,中越建交后,在整个抗法战争时期,中国一直对越南进行援助。据中国军事科学院专家曲爱国的研究及越南政治家黄文欢的回忆录:在越南抗法战争期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向越共提供军事援助的国家,在武器和装备和后勤配合方面,按“要多少给多少”的指示办。越南战争(1961~1975)时,我国不仅在经济上给予援助,更多的是无偿的作战和劳务援助。尽管作战条件十分艰险,在恶劣的深山里,中国农民组成的子弟兵没有机械化的工具,我国军人不怕艰难险阻,双手、肩膀和血肉之躯就是工具,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3、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与尼雷尔总统会谈时表示:中国政府同意帮助修建一条由坦桑尼亚到赞比亚的铁路。1967年9月5日,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在修建坦赞铁路过程中,中国共有60余人长眠在了坦赞大地上。经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坦赞铁路于1976年5月完成了全线工程收尾和设备安装配套等工作。4、2006年11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宣布中国政府将无偿援建非盟会议中心。如今,这座现代化的大厦已经巍然耸立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市中心位置,并成为这座城市的最高建筑。
中国还对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国家及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如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马达加斯加飓风、朝鲜火车爆炸、印尼地震、菲律宾强台风等。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对外紧急救援行动,并在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救援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使救援行动更加快速有效,中国政府于2004年9月正式建立人道主义紧急救灾援助应急机制。
(二)抗震救灾精神在汶川地震中的集中体现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救灾。这个年已66岁老人雨中喊话时哽咽的声音、看望受灾群众时湿润的双眼、奔赴各个灾区时劳累的身躯,飞机上部属工作时忙碌的身影,一组组感人的画面让所有人记忆犹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的党、就有我们的领导人。
不仅如此,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医疗救护人员、新闻工作者及地震灾区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面对困难,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发扬不怕牺牲、不怕艰难的大无畏精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奔赴在抗震一线最困难、最艰险的地方。靠前指挥、抢救伤员、整修道路、追踪报道„„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动人事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榜样。地震中张开双臂紧紧护住课桌下四个孩子,自己却被冰雹般的砖瓦夺走生命的人民教师谭千秋;强忍住被地震夺走10位亲人的巨大悲痛,毅然坚守岗位,全身心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的坚强警花蒋敏;患肠穿孔命悬一线仍然忍痛奋战3昼夜营救灾民的18岁战士严情勇„„一幕幕真实感人的情节,很快唤起全国人民的共鸣,各地纷纷递交请战书,表示愿意尽一切力量支援抗震救灾工作。正是国家领导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亲历亲为的表率作用,鼓舞和感召了全国人民,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辐射力,使全国人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
二、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添了新的瑰宝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和绵延不断的文化,传承着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植根于祖国文化,升华为民族之魂,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从民族精神中汲取精粹,又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又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中华民族用鲜血与生命、拼搏与奉献锤炼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巨大灾难面前,中华儿女同舟共济,不分地域、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贫富,紧急行动起来,汇成爱的洪流,从四面八方涌向地震灾区。在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无论是写好遗书毅然从5000米高空跳下的空降兵,还是身处异国他乡踊跃捐款的海外华侨,无论是隔海相望的台湾同胞,还是收入微薄的普通民众,都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着爱心、温暖、坚强和力量,表达着一个共同的意愿——对国家的热爱、对“中华一体”的认同。《澳大利亚人报》对此作了这样的描述:为了救助四川受灾群众,所有中国人都“敞开了心怀,打开了钱包,张开了血管”。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行之不远。历史上就不乏这样的先例,国家因灾难而倾覆,文明因灾难而消亡。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苦难,但文明血脉一直传承,民族历史一直绵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遭遇过多次大的自然灾害,从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到1998年抗洪抢险,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08年初迎战雨雪冰冻,一次次灾难的考验,一场场人间真情的倾注,砥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推动着中国社会在挫折中奋进,在逆境中前行。
民族精神犹如一条长河,在悠久的历史中奔流不息,每一代中国人都为民族精神的传承做出了贡献,每一次重大抗争都推动着民族精神不断创新。在汶川特大地震中,“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就是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它闪烁着人性真善美的光华与尊重科学的求实态度,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认同,也获得了全球华人华侨的共识;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执政的理念,诠释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最高价值观——“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深刻含义。无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添了新的瑰宝。
(二)抗震救灾精神是应对挑战、迎接考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抗震救灾精神是凝聚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灾难常常会异乎寻常地激起人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发图强的气概,从而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四川汶川的抗震救灾中,最具有凝聚力的口号是“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关爱生命、抢救生命”,对生命价值的尊重,鼓舞着受困者不放弃,激励着救援者不抛弃,用爱和坚韧创造出一个个生命奇迹,中华民族又一次在生与死的搏斗中演绎出感天动地的生命壮歌。中国感动了世界,然而,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华民族在面临灾难时所激发出的巨大民族凝聚力。
抗震救灾精神是战斗力。从表象上看,抗震救灾不是一场战争,然而,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之多、财产损失之巨、精神冲击之大,决不亚于一场战争,而由此导致的救援行动的危险性、救援现场的复杂性、救援时间的紧迫性以及救援指挥的及时性、科学性、整体性、高效性的要求,完全可以同任何一场战争相比。震后不到1小时,胡锦涛总书记就作出了抗震救灾的重要指示;震后不到2小时,温家宝总理就飞赴灾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连夜召开,迅疾部署救援工作。10多万子弟兵紧急开赴灾区,近400支专业救援队、4.5万医务人员源源赶赴救灾一线,难以计数的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与救灾,让世界看到令人惊叹的“中国力量”。
抗震救灾精神是创造力。巨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必然激发无穷的创造力。抗震救灾中以人为本理念的深植,公民国家责任意识的增强,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应急管理方式和灾难救助方式的创新,显示了科学理性与公开自信的高度统一。抗震救灾精神也体现了开放、合作、科学、民主、发展、和谐的时代精神,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国际救援队的参与、抗震救灾过程中信息的公开透明、科学赈灾与人道主义救援并行,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融入世界、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蕴涵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是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还会有急流、险滩和各种阻力、干扰,充满着曲折与艰辛。需要我们传承抗震救灾精神具有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迎难而上、奋发进取,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给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抗震救灾精神彰显和提升了中华民族迈向未来的软实力
“软实力”概念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一个国家要兴盛,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技术硬实力,还要有制度、体制和思想文化层面的软实力。在汶川特大地震这场空前的灾难面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民展现的精神风貌和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彰显和提升了中华民族迈向未来的软实力。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核心力量。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党和政府表现出强大的领导力、动员力、组织力、执行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国家各部门和地方党委有力、有序地组织抗震救灾工作;在被夷为平地的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的村头,立起了一块刻着“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的石碑。在百姓的心中,党在,就有信心在,就有力量在,就有希望在!这正是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制度保证。有生气、有活力、有巨大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的重要软实力。在灾害面前,全国一盘棋,社会主义强大的合力充分展现。国际舆论对此作出高度评价:“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在这场战斗中,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最需要的事的优势再一次展现出来,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魅力,也是中国软实力的彰显。
伟大的中国人民是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根本力量。灾难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创伤和财产上的损失,但同时,也会聚集起“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的民族奋进精神。在特大灾难面前,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从灾区群众到救援大军,表现出众志成城的团结意识、守望相助的奉献精神、逆境奋起的自强品格、尊重科学的施救理念和相濡以沫的骨肉深情。在灾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中国大地上爆发出井喷式的大救援行动,“汶川挺住”、“中国加油”的呐喊响彻长城内外。那一刻,中国人民坚信:最大的灾难除以13亿,会变得微不足道;最小的关爱乘以13亿,就会汇成爱的海洋。在这场灾难中,中国人民阐释着自己的人道价值观和民族自信心,让世人折服,让世界感动。
2008年6月12日,美国《侨报》发表社论对此评价道:“汶川大地震过去整整一个月时间了。从‘5·12’开始,从揪心、伤心,到决心、爱心,中国人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一个月,中国的表现浓缩了30年变革的成就。在天地不仁、山河开裂的时刻,中国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这种强大,就在于中国积聚已久的‘软实力’的真正爆发。”灾难中彰显的中国软实力,必将对中国未来产生积极而远的影响。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必将使我们的民族更加自强自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李正军,文春风.高校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德育价值研究(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92.[3]郑言惠.抗震救灾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启示[N].人民日报,2008-07-25(10).[4]陈俐,骆元松.高校要加强抗震救灾精神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
第五篇: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专业:木家
姓名:烟火不寂寞指导老师: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提起长征,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提起长征精神,想必每个人对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都有一定的学习和领会。虽然长征这个事实已成为历史,但它的时代意义和它创造的精神财富却一直都在,也时刻在提醒和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更警示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它不仅写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难得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时刻牢记长征精神。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长征它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在长征途中,参加长征的中国红军不畏征途艰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表现出了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崇高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长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远征的首次胜利的。在长征途中,中国红军所经历的困难险阻是艰苦卓绝的,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千山万水只等闲”这种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精神让红军战士最终战胜了一切敌人和所有困难,最终获取了伟大胜利。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理想信念,就是为救国救民,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牺牲生命都无所畏惧的奉献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
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惜一切,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始终坚信心中的信仰并且为之奋斗一生,对信仰和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不管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不得已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利益。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整整78周年了。78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顺利会师,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也挽救了整个中国,挽救了中华民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更重要的是在这场远征中积累总结出来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丰碑上和全国人民的心里。回顾革命历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总结长征革命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中的革命精神。
在当代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更应该学习、研究长征精神,学习红军长征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统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严守党的纪律,紧密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思想品德;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坚持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的统一,要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的统一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首要条件,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基础。,更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和必须前提。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持革命必胜的信念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崇高理想的精神支柱。时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动摇自己的信仰,在危险面前也不放弃自己的信仰,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保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最大支柱。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遵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具备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思想品德,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的根本和基础。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在当今如此复杂的发展环境下,我们国家应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争取在党和国家的预期之内建成小康社会,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富的奋斗目标。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时刻牢记实事求是,结合实际,不断发展和提升自我,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长征虽然已经过去78年了,但是长征不朽的精神和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重要法宝,是抵制腐败现象的有力武器。同时,长征精神又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用长征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新的长征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