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化价值
论文化价值
2011-04-11 第06版:文化教育 作者:李洪峰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4679
文化特征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因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认识文化就是认识自己,尊重文化就是尊重自己,发展文化就是发展自己。
文化是什么?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成绩,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成就的总概括,是人类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总记录。
认识文化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表现为文化的进步。任何一个民族的觉醒,都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都要靠文化的发达。历史反复证明,文化始终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之中。世界上几乎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而唯有文化资源是永远不会枯竭的。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促进、保障和提高作用。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表现为文化的发展。文化缺位的发展,不可能是健康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国际竞争,始终离不开文化竞争,文化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本质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日益发展的时代条件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作用日 益凸显。谁创造了先进文化并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把握主动。谁不认识文化的价值、不重视文化建设,谁就将犯历史性错误。
文化之为文化,是因为它同自然的天空、大地、阳光和水一样,无时无处不在地渗透、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和生活。关于文化与人的关系,孔子在讲儒家经典时讲过一段话,他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庄子也说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孔子和庄子,讲的都是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培育和完善作用。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完全没有文化的人、完全不受一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影响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应该从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一致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我们应该从文明发展和民族进步相统一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我们应该从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相联系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
康德在他的巨著《判断力批判》中,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指出:“人不只是一种自然的目的,而且是自然的最终目的。作为自然最终目的的人,应当是文化——道德的人。因为对于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来说,能使其产生自由抉择目的能力的,只能是文化。”康德所揭示的,是更本质的文化价值。文化是国家形象的基本元素和最主要标志。文化价值,不仅表现为其自身,而且表现在国家各项建设和各方面工作上,表现在民族素质和国家形象上。人们观察、认识、了解一个国家,总是首先从文化上着眼。一个国家的文化标记,往往是这个国家的最突出象征。党的十七大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描述了我国的国家形象,指出:“到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国家形象的树立和演变,同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一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方面的长期努力。而中国要真正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中华民族要真正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尤其刻不容缓的,是要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上取得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到底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说到底是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
尊重文化
从国家发展和民族素质建设的长远战略来思考,必须广泛、深 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风气,必须广泛、深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文化的浓厚风气。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必然要求尊重文化,因为文化是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最基本因素,也是人的生活、发展、提高、进步的最基本因素。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文化的历史发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人的进化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进而造就和提高了人。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欧洲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时写道:“让我们首先注意到一个民族,她在我们还没有发明文字时,就已拥有一部以固定的语言连续记载的历史了。”“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数典忘祖;也不能照搬照抄,拜倒在古人脚下。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忽略本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色。季羡林先生有一个见解。他认为,西方轻视东方文化,是偏见。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轻视东方文化,则是短见。如果看问题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则能看到事实的真相。季羡林先生的见解,很值得重视。
中华文化同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比较,都毫不逊色,而且有着 自己无与伦比的独特风采。尊重历史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新的历史。尊重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新的文化。我们要用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认识中华文化的伟大价值。我们要从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中建立起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新的历史文化,创造新的历史文化高峰。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性格。中华文化是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国内各民族文化和各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和各地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才造成了中华文化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宏大气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实现各民族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也是实现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蓬勃发展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的神圣事业,也是推动和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神圣事业。经过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会迎来各民族文化争奇斗艳、获得新的巨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邓小平同志这些重要论断,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什么是文化规律,什么是文化建设规律,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认识。必须对理论学术有深入系统的学习整理,必须对历史经验有深入全面的总结提炼,必须对现实状况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必须对时代发展趋势有深入准确的判断把握,必须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态度,仔细倾听历史、实践和群众的呼声。任何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没有根据的。社会总得不断发展,文化总得不断进步,人类总得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发展文化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当代性和人民性。党的十七大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强调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一种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也是一个战略部 署和战略指导。从而把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全党全民族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和提高到十七大精神上来,切实增强发展文化的紧迫感和主动性,通过认真而不是敷衍的、扎实而不是飘浮的、持续而不是短暂的努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文化离不开交流。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上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四大发明走向世界,都是文化交流史上的壮丽篇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取得巨大成功,是中外文化交流新的里程碑。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中国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世界也重新发现了中国。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交流好,大有益,互借鉴,相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迈出了重要步伐,对于促进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名片。以文化形象塑造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形象,以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发展,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成功实践。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有长远战略谋划和切实可行的实际步骤,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使中国文化在同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更好地贡献和影响于世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靠投入、靠政策、靠环境。首先是投入,必须形成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其次是政策和环境,必须形成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文化事业欠账过多问题。尤其要下大气力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克服重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轻群众文化权益的现象,真正把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摆上重要日程,扎扎实实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办好事、多办实事。
文化的历史即人类的历史,文化的未来即人类的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领域是知识和人才最密集的领域之一,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之一。文化创新对各方面创新都有重要影响。中国5000年的文化发展形成了优良的创新传统。所谓“周虽旧邦,其命唯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的就是创新传统。以文学为例,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创新高潮迭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创新传统,尊重创新 思维、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探索、宽容创新失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文化。积极稳妥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光辉未来。
第二篇:论红色旅游的文化价值
论红色旅游的文化价值
摘要:红色旅游本质上是建立在红色革命所遗留的资源基础之上的精神文化产品。红色旅游文化是红色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表现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三种形态,其中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尤其是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形态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核心内容和贯穿始终的灵魂。本文结合红色旅游的特点,就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来论述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价值、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
正文:有一种颜色,永远不会在风雨中剥蚀;有一种记忆,永远不会在岁月里消逝。是的,这种颜色就是红色,而这种记忆就是对革命的回忆。当红色革命已成过去,一种缅怀革命的红色旅游便悄然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热点。
红色旅游是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是鲜血是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之时,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可见,这种旅游活动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总的来说,它的文化价值贯穿了物质、精神和行为三个方面。下面,我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物质文化价值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在共产党建立以来这将近100年的革命历程中,革命遗留的物质可以说数不胜数,其文化价值更是让后人获益无穷。
建筑正是其表现的物质文化之一。正如雨果所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红色建筑是一件件艺术品,是一首首革命史诗,更是富有激情的革命档案。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的火种洒遍了大江南北。每一座革命建筑都在无声的讲述着革命事件,开启一扇扇红色的记忆大门,将我们待会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北京大学红楼正是那段革命岁月铁的见证,更是一种革命文化的有力体现。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场所。1919年五四运动中,红楼和他北面的操场是反帝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它深厚的历史和人文渊源是他始终是令人瞩目的建筑。如今已成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新布置的期刊陈列室展出了20多种由中国革命博物馆馆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期刊、杂志;新文化运动陈列室,通过90多张图片、60多件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风貌,并形象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在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他让更多的人了解、铭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辟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如今在全国各地还保留着很多革命时期的建筑。如卢沟桥,河北的李大钊故居、冉庄地道战遗址,山西的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江西的井冈山革命遗址、瑞金革命遗址,还有湖南的彭德怀故居、岳麓书院、韶山冲毛泽东旧居等。这些经过革命几十年洗礼的建筑,看似很普通,可却隐藏着犹如红色般的激情斗志和无所畏惧。
介绍完富含革命文化的红色建筑,还要介绍一个红色旅游革命圣地——延安。1935年至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13年期间,这里经历了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培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在这里,毛主席撰写了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在这里,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
这些物质文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现在,更让我们敢于展望未来。
二、精神文化价值
红色旅游的精神文化价值在三方面得以体现:
1、红色旅游是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
红色精神,是中国长期革命和战争中形成的优良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红色旅游的兴起集中体现了人们群众对革命优良传统文化这一红色精神的崇敬,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步的象征。因为红色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奋斗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集中体现。革命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当今先进文化的形态之一,而红色旅游源则是这种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通过对革命历史遗址和遗物的参观游览,重温革命时期的红色经典就可以起到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革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2红色是提高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红色旅游是提高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化。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深入浅出,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旅游是青少年普遍喜欢进行的消费活动,具有很强的学习教育功能。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旅游的方式传输给广大青少年,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融入旅游活动中。
3、红色旅游是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红色旅游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学文件、听报告转变为在一种精神轻松的过程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克服了形式呆板的弊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道德情感激荡的环境和机会。通过红色旅游的实地考察,广大党员干部回顾中国共产党光辉的革命历史,回顾经历的艰难险阻,深刻理解党在伟大征途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重温学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特别有益于党的干部震撼心灵、净化了灵魂,从而进一步提高党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三、行为文化价值
说到行为文化,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作性活动。目前,红色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旅游方向。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就涌现了大量的行为文化,体现的价值更是社会价值之所在。
在红色旅游景区九龙坡,就发生那一幕幕用行为来体现红色旅游文化的活动场面。该区举行了以“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为主题的活动。500多名青年齐聚一堂观看话剧《重庆往事,红色恋人》,追忆峥嵘岁月,同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还有一大批学生集体来到人和实验学校,参加北部新区缅怀革命主题活动。他们以唱红歌、读经典、诗朗诵、歌舞等形式我们的革命先烈,歌颂我们的党,激励自己发奋学习。
这些活动,充分给我们展现了行为文化,使我们认识了历史,牢记使命,并引导了我们树立坚定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
在我看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发挥旅游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润物无声的特点,把当前有待坚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中,通过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寓教于游,是思想道德的教育更加形象,入耳、入脑、入心。红色旅游将以其巨大无比的文化价值,并凭借其深刻的感染力、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方式
第三篇:论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
论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
彝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系统而独特的文化,它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金山,也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彝族文化有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收藏、艺术、使用、传承等多方面的价值。
历史价值。彝族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彝族在历史上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彝族社会的形成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彝族有着辉煌的科技史,彝族古代文明史是彝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彝族现代文明是对彝族古代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彝文的历史记载为我们研究彝族文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因此,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政治价值。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各民族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为各民族谋利益的党。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党和政府应当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具体体现在领导当地各民族加强经济文化建设。在凉山来说,彝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凉山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把彝族文化作为凉山五大资源之一开发,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战略目标。研究、开发、使用彝族的优秀文化,是凉山近200万彝族人民的期盼。特别是加强彝族文化特色的系列工程建设,充分体现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提高彝族人民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等传统优秀文化的水平,这是彝族文化的政治价值。
经济价值。彝族文化中的许多无形项目可以开发成有形的经济项目。例如:英雄史诗支格阿鲁射日月、彝族女杰普美丽依发明织布、彝族迁徙路线和灵魂回归路线图、洪水泛滥居木惹妞生命大营救记、毕摩苏尼功夫艺技、彝族崇拜天鹰地虎的图腾、毕摩插神技与天星座对应图、彝族八方加天地的十月太阳历图案、彝族法律执行程序图、彝族军队吹响牛角进军号抗击外来侵略战场地形图、彝族在历史上辉煌的科学技术成果、彝语与英语、彝文与英文联系对照表、彝族婚礼场面、彝族人生礼仪系列、彝族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主要贡献、彝族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以及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塑像、彝文图书目录、彝族酒器、餐具、服饰、佩饰等仿制塑雕,彝族房屋式的建筑、彝族音乐、舞蹈、歌曲、彝族体育竞赛姿势图;彝族过年、火把节活动系列连环画图案等等。以上无形的彝族文化资源,全部可以开发成有形的人文景观,无形文化转化为有形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成为有长久收益的经济价值。
文化价值。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观赏,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书籍的形式交流;另一种是通过旅游,直观的形式来交流。马克思曾经讲过,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我们知道,世界文化是由全世界2000多个民族的文化组成的,彝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大概念范围的彝族文化有:历史文化、普系文化、宗教文化、图腾文化、法律文化、数学文化、哲学文化、伦理文化、道德文化、军事文化、教育文化、服饰文化、三色文化、漆器文化、酒文化、酒器文化、历法文化、节日文化、习俗文化、火葬文化、忌禁文化、创世文化、格言文化、克哲文化、体育文化、建筑文化、艺技文化、语言文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音乐舞蹈文化等等。这些全面系统而丰富多彩的独特文化,闪耀着宝贵的文化价值。
社会价值。彝族的每种文化都是社会性的。彝族宗教的毕摩、苏尼信仰是彝民族共同的信仰;彝族的法律法规是彝族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彝族年是全彝族的共同过年节日;天上的鹰、地上的虎是全彝族共同的动物图腾;红、黄、黑是彝族服饰、餐具、酒器、用具、建筑等广泛使用的三色文化等等。彝族文化活动的社会性,体现在以下三个。首先是交流性,节日盛会中人们相互交谈0交流感情,互致问候和相互祝福;其次是固定性,“彝族一年中有十大节日,过年节、男人节、妇女节、儿童节、牧羊节、晒衣节、火把节、反咒节、剪羊毛节、尝新节“。①这些节日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再次是参与性,彝族文化活动,是全社会男女老少都参加的娱乐活动。所以,彝族文化具有凝聚性的社会价值。
旅游价值。当今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大兴旅游之业,而旅游的大部分内容是民族文化景观。凉山的旅游重点是彝族文化的人为景观,凉山的自然景观没有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优势。恰恰相反,凉山彝族文化和彝族文化景观,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彝族文化能够吸引国内外人们的原因。一是神秘,解放前彝族是个独立的社会,在反动统治者消灭彝族强敌如林的情况下,彝族为什么保持了自己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居住领土?许多中外人们感到困惑不解而很神秘;二是独特,彝族的法律制度是独特的;彝族宗
教毕摩苏尼是独特的,彝族过年的形式是独特的,彝族火把节也是很独特的,彝族的军事人道主义是独特的;三是科学,“彝族有一年的季节准确到一天都不差,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一种历法都无法与十月太阳历相比而科学的历法”。②“彝族有英文字母组成的科学简便的音节文字;彝族在1 3世纪发明了火药,1 9世纪创造出了手榴弹——“葫芦飞雷“,1 7 1 O年法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根据彝族《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方位图》,创造出了现代计算计的计算法正负二进位制数学;彝族曲焕章发明的云南白药比《本草纲目》早30年”。③彝族实行火葬制度也是比较科学的。上述彝族文化科学方面的表现,是彝族文化旅游的支柱。因此,我们说彝族文化的旅游价值是很高的。
收藏价值。彝族有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和光彩夺目的文化产品,其中彝文图书由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台湾等国内外有关机构收藏了五万多册。还有大量的流散于彝族民间。本人与梁勤星同志合写的“论彝族哲学唯物论思想的特点“一文,在1 998年《天府新论》杂志第1期上发表后,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期刊研究会收藏;本人撰写的“试谈民族自尊心与中化民族自尊心的辩证统一”一文,1 999年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期刊研究会收藏;本人设计的彝族花纹图案明信片,2 OOO年7月由国家邮政局公开发行;被云南省博物馆和楚雄州博物馆收藏。许多彝族文化产品,如:支格阿鲁射日月的塑像、彝帅孟获的塑像、毕摩领袖阿苏拉则的塑像、彝之鹰塑像、彝海结盟谈判仪式塑像、彝海结盟仪式塑像,彝族十月太阳历图案和彝l族画像邮票图案等,都有收藏的价值。艺术价值。彝族文化产品颜色绚丽多彩、品种繁多、款式新颖,深受人们的欢迎。彝族酒器、餐具、佩饰、用具等,样样都有艺术性和观赏性。“1985年彝族歌舞参加土耳其举行的第二十二届国际舞蹈艺术节演出,被誉为来自遥远东方的‘最美丽动人的艺术M。④“同年在国际芭蕾舞服装设计比赛中,两套凉山彝族妇女加工制作的直简喇叭裙,为我国夺得了国际比赛中的第一个服装奖“;⑤“彝文经典《勒俄特依》、《梅葛》、《渣母》、《阿细的先基》、l《阿诗玛》、《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甘美阿妞》等代表作,以英、美、法、日、俄、捷克、罗马尼亚等国文字翻译出版,受到国内、国际文学界的高度重视”。⑥彝族社会是诗的海洋,歌的世界、艺术的摇篮。彝族的文学感人、音乐动人、舞蹈迷人、艺术醉人。所以,彝族文
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使用价值。彝族文化用品既是艺术品,又是生活用品,它既有艺术的欣赏性,又有生活的使用性。所以,彝族文化产品已成为人们馈赠的礼品和旅游纪念品。‘彝族文化中的彝文经典,如《祭经》、《药经》、《创世经》、《送魂经》、《军事经》等等"。⑦这是一座浩瀚无边的巨大文化宝库。这些彝文经典对今天研究彝族社会、宗教、哲学、教育、法律、农业、道德、地理、环境等学科的使用性很强。所以,彝族文化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传承价值。彝族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彝文在解放前办学校传授的很少,绝大部分是通过毕摩传授的。彝文在解放前有少部份木刻印本,大多数都是手抄传承下来的,解放后有了印刷出版,现在毕摩经书也有铅印本了,彝族文化有了一些发展。彝族文字是彝族人民创造历史和探索未来的工具。彝族文化完整、系统、独特,它创造了过去的彝人世界,也必将开创新的彝人世界,步入世界文化之林。这是彝族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下去的根本价值。总之,以上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决定了彝族文化既有研究的价值,又有开发的价值,还有使用的价值。研究彝族文化,是开发彝族文化资源的基础;开发彝族文化资源是转变彝族文化资本的前提,实现文化资本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彝族文化,促进彝族地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幸福!
第四篇:论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
努力使思想宣传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革命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以各自对“革命文化”内涵的理解,对其进行阐释、宣传和践行。在国内许多地方,革命文化还更多地被冠以“红色文化”。于是,“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混为一谈,革命文化的本意被淡化,关于红色文化的解释更加“见仁见智”。仔细分析发现,“红色文化”概念的提出约出现于21世纪初。中国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人们难免要从过往的历史与经验中,追忆曾经引领党和人民走向胜利的信仰与精神力量。事实证明,这种现象与当时学术界的文化记录非常契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显示,在2003—2004的学术论文中,“红色文化”已成为主题词。同时,有学者注意到,在红色文化概念出现前,中国学术界已经出现了“红色经典”“红色资源”“红色旅游”等提法。这些提法是否准确?对革命传统的继承是否该回归其本意?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足当下,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的今天,为革命文化找准定位,体现其当代价值,便成为人们的重要关切。
革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点在于中国革命铺就的红色底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凝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这份文献可见,“红色文化”应规范地称为“革命文化”,其历史渊源可回溯到20世纪初期波澜壮阔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
中国“革命文化”可溯源至中国共产党的初创,且与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紧密相关。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诞生后,历经半个世纪,由一个幽灵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并指导苏联十月革命成功,用真理的光芒昭示了中国革命未来的方向。于是,20世纪的东方中国,在民主革命、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运动中不断切换革命主题,在各种意识形态和救中国方案的相互激荡和选择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写到自己的旗帜上,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率领人民开展了不懈斗争,做出了重大牺牲。据军事科学院信息中心统计,从1927年到1949年22年间,能够查清作战名称、作战地区、我方参战部队、敌方参战部队、作战结果等基本要素的主要战役、战斗,共计3203个。“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夺取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曾说,新中国的成立,是由亿万先烈的鲜血染红的。的确,革命烈士的鲜血铺就了中国革命的底色,才有外国人眼中的红色中国,才有中国人心中的红色政权,才有今天“红色文化”称谓的流传。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革命文化的主创者。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实行武装抵抗。在著名的三大起义中,南昌起义部队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的番号;秋收起义非常接地气地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人民武装旗号,广州起义因有苏联顾问的参与指导,宣布组织“工农红军”,并打出了“工农红军”旗帜。当时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远东支部,无条件接受其领导,中共中央遂于1928年5月25日发布《军事工作大纲》,明确规定武装“割据区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井冈山上的毛泽东、朱德根据中央指示,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正式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各革命根据地武装力量先后奉命改称“红军”。1931年后,全国各地革命军队统一改称“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工农红军的红色传奇故事走向世界。
这支红色劲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时期,由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在抗日战争时期,毅然走向敌后战场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国民党携手御侮赢得民族解放;在解放战争中,与国民党为中国人民的两种前途和命运展开战略决战;最终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并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坚强柱石。
由此可见,中国革命的底色是红色的,中国革命的旗帜也是千百万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毋庸讳言,无产阶级专政及其暴力革命学说在中国实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改天换地,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而这一切的本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因此,任何“着色”的文化名词都没有“革命文化”更能精确地反映这个实践过程。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化传承和建设,他在视察原兰州军区时强调,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此后,他遍访西柏坡、井冈山、沂蒙山、古田、延安、遵义等革命圣地。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其中的“革命主线”清晰可见。确切地说,红色仅是一种象征意义,但革命文化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根”与“魂”,由此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不忘初心”的本意,不忘“所由出,知何往”。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遍访革命圣地的主线,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得到逐步展现。井冈山斗争,使我们领会了革命之初思想动摇的必然,以及坚定革命胜利信心的重要。古田会议,党以决议的形式,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明确了红军“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基本问题;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解决了党如何领导军队的根本问题;理顺了军队中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的关系,以及纠正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基本途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革命摆脱教条主义束缚,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问题,毛泽东思想形成之初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延安岁月,让人感受抗日救亡时期的艰苦卓绝,以及在革命圣地精神世界的富足;西柏坡——中国革命最后的农村指挥部,中共中央在走向执政舞台前向全体党员发出“进京赶考”的谆谆告诫。如此联系起来,革命文化的内涵应包括:作为革命文化资源承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丰富内容;一切与革命斗争有关的旧物及遗物、旧址及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和纪念场所,以及与之相对应在革命岁月里形成的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
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之中,具有着鲜明的精神特质
革命文化孕育于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形成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之中,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革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体现在其鲜明的精神特质中。
革命性。主要包括理论的革命性和实践的革命性。《共产党宣言》发表近70年后,马克思主义学说终于由革命预言变成现实。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卓越的理论自觉、实践自觉和历史自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革命文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反映,所以革命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斗争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
民族性。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对马克思主义展开系统研究的直接动因,是为了避免中国共产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对党的事业再度构成危害。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使马克思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湖南韶山冲里走出来的毛泽东,一生农民本色,与土地、农民和农村结缘,向来以中华民族为自豪,兼收并蓄外来优秀文明成果,成就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的理论创新,从来都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但从来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本本”上的现成词句,永远都体现出最贴近中国现实的民族风格,中国的革命文化由此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
大众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郑重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谙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并得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结论,并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的劳苦大众,在中国革命先进分子们抛开自身优越生活,投身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运动的行为中,看到了榜样的力量和中国革命的希望,于是成就了革命文化是“为了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大众特性。
时代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要求和文化特色,即所谓的“时尚”,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具体的时代被创造出来的,故任何群体文化其存在的必要、创造性及其文化的传承与淘汰,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以长征为例,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缩影,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革命的“时尚”是:崇尚坚定信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人数仅占出发时的30%,这无疑是一场为“主义”的集体“殉志”!崇尚对党忠诚。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分兵,张国焘分裂中央,险些葬送中国革命,是对党忠诚的中坚力量维护了党的团结,避免了分裂;红十五军团在陕北对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接应和支援,使党在陕甘根据地的政治奠基和军事奠基成为可能。长征路上,毛泽东将担架变成政治舞台,展现了逆境中革命家的胸怀,体现了高度的历史担当,重掌领导权,避免了党和红军的覆灭。
创新性。革命文化中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为回击中国山沟沟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的论调,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奠定了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仅1938年,毛泽东完成的理论成果就有《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等。这些纲领性文献,充满了对中国革命战争关键问题的思考。毛泽东以其独特的“战争辩证法”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1939年,毛泽东撰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明确了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940年,毛泽东撰写《新民主主义论》,对军事胜利后的新中国进行规划,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毛泽东写出《论联合政府》,对抗战胜利后的革命进行总体设计,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纲领联系起来,完成了对新中国蓝图的构想。
革命文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源于与当代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契合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力量是贯穿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经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之魂。革命文化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它之所以具有生命力,除了它本身的精神特质外,革命文化与当代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念存在部分重合。正因为如此,每当我们走进任何一个中国革命文化遗存,都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这即是革命文化当代价值体现的一个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革命文化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
一是助力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革命文化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提供了有力支撑。革命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始化阶段形成的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是巨大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行动指南,两者在理论上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始终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根本是一致的、不可撼动的。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引,领导国家、民族和人民实现党的目标,这也是革命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同质要求。
二是助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正所谓“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种共同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当代中国、中华民族应该坚守什么样的价值观,这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革命文化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是助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革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培育出的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所表现出的精忠报国赤诚奉献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排山倒海决战决胜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勇于斗争的牺牲精神;忠贞不渝威武不屈的革命气节;处变不惊沉着果敢的心理定力;军令如山军纪如铁的纪律观念,都是革命文化的内在呈现。革命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强调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
四是助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来源于人民并以人民为中心。要繁荣文艺创作,必须植根于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不断挖掘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时代英雄的精品力作。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革命文化是战争年代的产物,所以昂扬向上的斗争精神是它的鲜明特点,同时革命文化朴素而又多彩的文艺形式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因而也最容易扎根于广大群众中。这一点在新时代的今天尤为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以力避借革命文化之名,行低俗庸俗媚俗文化之实。
五是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须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因此必须把加强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充分利用中华古代文明的辉煌成果,也要深入开掘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中华文化和革命文化成就与光荣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必将成为了解历史,资鉴未来发展的最好路径。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树立正确历史观,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还要思考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树立正确大局观,就要通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仅看到现象和细节,更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树立正确角色观,需要把从中国看世界与从世界看中国两种视角统筹起来,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科学制定对外方针政策。
政策和策略是外交工作的生命。制定正确外交政策和策略的重要前提是正确认识把握国际形势和时代潮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同志强调,“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他在许多重要场合深入阐述如何把握国际形势,并总结提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这为我们准确分析世界发展大势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有效方法,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和实际工作水平提升指明了方向。
树立正确历史观,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潮流
观察国际形势,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还要弄清楚发展趋势,思考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
回望最近100多年的世界历史,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跌宕起伏而又波澜壮阔的画卷。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其他战乱和冲突,还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人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扩大合作、共同发展。同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带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也日益增多,这些都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到更高水平。
回顾历史,人们由于立场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和结论也迥然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我们要树立正确历史观,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抽丝剥茧,厘清各种重大事件的原委与始终,从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和社会革命潮落潮起中认准时代发展潮流,从地缘政治冲突和发展利益博弈中把握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只有运用正确历史观来观察世界,我们才能理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理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认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这个时代的潮流。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树立正确历史观,就要尊重历史规律,自觉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若逆潮流而动必将被时代抛弃。我们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头脑还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思维的老框框内,而应认清历史趋势,跟上历史前进脚步,顺应时代潮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起手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树立正确大局观,准确判断国际关系变革趋向
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因而,要看准、看清、看透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避免在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就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更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树立正确大局观。
今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发展、谋求合作共赢的意愿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强烈,各国之间经贸联系、人文合作、安全对话与科技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趋势和特点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鲜明。与此同时,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诸如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民族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思潮有所抬头,人类社会面临许多共同问题,需要携手合作解决。
在这种形势下,树立正确大局观首先要把握全局,通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既看到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看到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洞察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看清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既看到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从全局中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长远趋势。尽管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尽管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然而,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正是基于这样的大局观,习近平同志作出科学论断:“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既符合时代要求又饱含辩证思维的大局观,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的整体性、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利益的共同性等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能够超越意识形态分歧、超越社会制度差异、超越民族文化认知、超越发展水平与时空距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世界各国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期盼,体现了中国追求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发展的全球视野、广阔胸怀和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人类文明发展大势,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树立正确角色观,准确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观察分析国际形势,归根到底是要为制定对外方针政策服务,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服务,为给我国改革发展创造有利外部环境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把从中国看世界与从世界看中国两种视角统筹起来,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还要把自己摆进去,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对外方针政策。只有树立正确角色观,我们才能在充满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不被乱花迷眼、不被浮云遮眼。
改革开放后,经过40年努力,中国同世界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都得到极大扩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重大改变,中国已成为推动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这不仅成为中国人民的普遍共识,也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
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如此重大的积极变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党对我国在当今世界所处的历史方位的认识越来越明晰。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同外部世界的交往与合作日益广泛和紧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更为深化。2016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归结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并且指出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上。他指出:“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敞开大门搞建设,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积极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互动持续加深,中国的朋友遍布世界。”中国在不断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秉持开放心态,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愿意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受益,实现共同发展。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秋天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很快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参与的合作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作为世界最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历史使命、对中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不管未来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在继续深刻改变自己的同时,还将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世界,中华民族将为人类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三
改革开放让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正确处理一系列重大关系,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
正确处理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以世界眼光和开放心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创造的先进经验和有益成果。但应认识到,国外经验可以学习借鉴,却不能照抄照搬。现实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抄照搬西方模式甚至依附于西方国家搞现代化,最终失去发展自主性,非但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陷入动荡之中。事实证明,国情不同,道路就会不同,立足本国国情才是走向现代化的正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是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不断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才走出了一条让世界瞩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实现现代化,既要大力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也要通过持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同时,改善民生要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有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民众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导致社会动荡。有的发展中国家不切实际地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由于过度福利化导致效率低下、增长停滞。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其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同志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近些年来,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把政府和市场对立起来,过分强调市场作用、否定政府作用,结果使整个国家经济陷入严重混乱。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注重发挥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和优势,既最大限度调动市场经济内在的激励和创新动力,又确保市场经济有序有效运行,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正确处理活力与有序的关系。一个运行良好的现代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当前,困扰很多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难题,就是社会动荡和不稳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注重为改革发展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成功处理活力与有序的关系,确保始终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又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思想宣传范文】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它是“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的汇集和凝结。马克思把自己时代和人民的现实关切,升华和凝结为理论主题和毕生追求。可以说,坚守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和灵魂。
“人民的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他号召全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些重要论述,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
追求人的幸福是自古希腊以来思想家们的永恒主题,马克思继承了这一主题。但古希腊思想家所追求的幸福,主要是“个人的幸福”,如伊壁鸠鲁就认为,幸福是肉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真正把“人民的幸福”作为出发点和追求目标的,正是马克思。在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立下了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志向,并强调要把“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结合起来:“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过得也完美。”在写作博士论文时,马克思自称愿做为人类带来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可见,实现“人民的幸福”是马克思的初心所在。在其光辉而伟大的一生中,马克思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家庭和幸福去践行这一初心。
马克思主张,幸福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学毕业后,刚走上社会在《莱茵报》工作的马克思,就因关心农民的疾苦和幸福而“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为了解决使自己“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这部著作的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自己的哲学不再是抽象的思辨,而是为历史和人民服务的新哲学——废除“人民的虚幻幸福”,追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在随后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刻认识到人处在异化劳动——“非神圣形象”的统治之中,而在异化劳动中,人“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也就是说,在异化劳动之中,人彻底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为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特别强调:全世界无产者必须联合起来,建立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变“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为“活动着的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现实的幸福。在此意义上,只有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才能“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也就是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最终获得真正的自由解放和现实的幸福。由此可见,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伊始,就将“人民的幸福”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伴随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发展历程,这种对人民立场的坚守,始终是其不变的初心和灵魂。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强调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历史上的其他思想家,特别是作为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古典哲学家,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为统治阶级代言,他们崇拜抽象的人而忽视了现实的人。唯有马克思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和批判资产阶级及其生产方式,为广大人民代言。在此意义上,恩格斯强调: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
马克思之所以坚守人民立场,是因为他第一次认识到不是神而是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其实也正是马克思指出的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历史辩证法”:“人,作为历史的经常的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正是立足于人民立场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深刻抓住和揭示了“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的实质,并指出了破除“抽象”对人的统治而走向自由解放的三大阶段:人的依附性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马克思认为唯有破除“抽象”对人的统治,才能实现人从“依附性”到“独立性”再到“自由个性”的发展。而“抽象”只不过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在马克思这里,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就是具有“幽灵般现实性”的“资本”。马克思在倾其一生的伟大著作《资本论》中,所揭示的就是物与物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正是“人”而不是“资本”才是贯穿《资本论》的一条“红线”。马克思正是站在人民的立场而不是资产阶级的立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展开了最无情的批判,才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还给了人自己。也因此,马克思才称《资本论》实现了“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胜利。在此意义上,阿尔都塞认为存在着从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到成熟马克思的科学主义的“断裂”,是难以服人的。阿尔都塞根本上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人民性立场和品格。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之为马克思主义,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人民性品格和坚守人民性立场。人民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也是马克思主义与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水岭。以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所以说,从“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士”,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和追求就是“让人民获得解放”。
在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曾盖棺定论,马克思的一生有“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而这两大规律,正是人民获得自由解放必不可少的两大理论基石。正是在这两大基石的基础上,马克思开辟了一条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获得人之自由个性解放的新道路:“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因此,马克思强调要充分发挥“资本的文明面”去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作为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生产出来,正是以资本增殖和扩张为基础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对此恩格斯指出,由于两大发现,人的自由解放之路在马克思这里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在此意义上,恩格斯认为《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资本论》就是马克思射向资产阶级的“最厉害的炮弹”和无产阶级获得自由解放的“助产婆”和“指路明灯”。马克思追求无产阶级的解放道路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是因为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把“求解放的理想”和“为自由的斗争”内在结合起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和灵魂的矢志坚守。
【思想宣传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多次亲临宣传思想文化单位调研考察指导,发表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科学界定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文化工作的性质地位,明确了职责使命,提出了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做好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指南,是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根本遵循。
把学习摆在首位,努力成为敏学善思、学以致用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生活习惯。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必须努力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政治素养,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是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的必备。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原原本本、深入系统、联系实际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质与精髓,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深刻把握时代主题、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真正把科学理论内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运用到丰富的、具体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中,努力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高度的政治自觉、鲜明的人民立场、强烈的责任担当、过硬的能力本领。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努力成为政治坚定、忠诚可靠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工作,都有着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说到底是政治工作。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思想文化从来都是与政治密不可分的,没有所谓的纯学术、纯艺术,也没有抽象绝对的“新闻自由”,脱离了政治的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新闻报道,往往就会偏离历史的方向、失去时代的光彩、丧失应有的价值。过硬的政治素质、政治觉悟,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要求。不论是从事理论研究、新闻出版、文艺创作,还是从事文化经营管理、国际传播工作,都要懂政治、讲政治。自觉强化“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始终做到听党指挥,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做到守规矩、听招呼、能干事、有底线,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把责任扛在肩上,努力成为一名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的十九大绘就了未来发展蓝图,“两个一百年”目标即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职责,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一招不让地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论工作者要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闻舆论界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继续保持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主张、阐释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反映群众呼声、反映人民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用自己的行动,努力做全面准确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排头兵,努力做理论联系实际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干家,努力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思想舆论的主力军,努力做与时俱进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行者,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把人民放在心里,努力成为一名关注民生、为民服务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是人民立场,最厚重的是人民史观,最真挚的是人民情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面光辉旗帜永不褪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导向、研究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党的人民立场的集中体现,是思想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重大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秉持人民立场、增进人民情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学术追求、创作追求、工作追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谋划工作的根本视角,把人民的喜怒哀乐作为我们判断是非正误、检验成果成效的唯一标准,真正让群众的生产生活、人民的社会实践,成为我们研究、创作、报道、讴歌的主题和主角,更多地深入生活、更多地深入实践,多讲老百姓的故事,多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多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把人民群众始终团结在党的周围。
第五篇:论城建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论城建档案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临淄区城建档案馆王洪瑜
[摘要]城建档案的产生和建立既是社会及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城市文化承载积累与储备的需要。研究和挖掘城建档案的文化价值,并做好城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使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城建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建档案文化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城建档案文化价值开发利用
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研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电子文件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城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城建档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现实使用价值、史料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城建档案馆作为贮藏城建档案的“仓库”和基地,是城市建设档案文化财富的聚集地,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文化宝库。由此可见,城建档案馆除了档案管理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学术研究功能和信息传输功能外,其历史文化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城建档案的文化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城建档案是人类社会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逐步积累和保存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城市也是在不断建设中成长的,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真实的记忆和浓缩,因此保护好城建档案不仅能使城市得以展示自身的独
特文化,延续城市的文化血脉,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齐国古城文化形象,展现齐国古城文化风采。
2、学术文化价值。城建档案是重要的城市科技信息资源,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和条件,同时城建档案为相应时代的编史修志提供大量宝贵的资料,另外也可以利用各种建筑类档案制作形式多样的编研产品,如重点工程的建设、文明城市的创建等等,通过多种形式让我们了解城市的过去、现在,了解城市发展的轨迹。
3、社会文化价值。城建档案在社会文化活动中体现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利用城建档案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专题文化展览,能充分激发人们参与城市建设,共建美好完园的意识。
二、做好城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
城建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保存好、利用好宝贵的城市建设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在城建档案的业务管理工作中,指导、收集工作是整个档案工作的起点,而城建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又是整个城建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新时期面对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形势,我们如何搞好城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全社会,是我们城建档案部门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务之急。下面作为一个基层城建档案工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针对如何开展城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认识,创新观念,确立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工作的地位
1、提高对档案信息时效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的时效性是做好档案利用工作的关键所在,增强档案信息的时效性是档案利用工作的根本措施。档案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它具有时效性,“新”与“快”是信息的主要特征。因此,档案信息的时效性也会随着档案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减弱。档案信息的时
效决定了档案信息在现实社会活动中的适用性,利用档案信息的最终选择权在于利用者,档案信息只有具备现实适用性才能被利用,因此,档案信息时效性的强弱决定了档案利用率的高低。
2、新的时代赋予了档案工作新的内涵。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所提供的信息应是以提供档案信息为主,其他社会综合信息为辅的综合信息,服务的对象是整个社会。作为档案信息储备、开发利用中心的档案馆,它应是一个以档案信息为主体,其它社会综合信息为补充的信息储备、开发利用中心。
3、基层档案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改革,善于创新。要明确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的主导,这项工作的好坏是衡量档案工作好坏的尺度和标志。要破除“重管轻用”的观点,克服“无所作为”、“不求进取”的消极思想认识,积极进取,爱岗敬业,这是作好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城建档案工作部门也应树立超前意识,立足于出成果,出效益。
(二)大力开展城建档案利用的宣传工作。
利用政府和市场经济宣传手段,结合档案利用工作的特点,采取多种渠道,积极、主动地开展档案宣传工作,彻底走出“被遗忘的角落”,重塑城建档案馆形象,提高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并向社会展示馆藏魅力,力求唤起社会对城建档案利用的重视。坚持收集、利用并重,突出利用的原则,增强服务意识,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提高和强化全社会城建档案利用的意识,让城建档案利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1、向各级领导进行宣传。适时地向领导宣传档案工作,争取他们对城建档案的重视,以取得他们的关心与支持。使得在人、财、物等方面向城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倾斜,使城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能在高起点、高标准的基础上发展,真正起到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起到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只要领
导重视,城建档案工作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展,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2、主动宣传,积极扩大社会影响。采取多种渠道,积极、主动地开展城建档案利用宣传工作。如通过大众媒介(如报刊、杂志、网络等)广泛性的宣传;通过用户之间的“口碑”的方式进行宣传,即把服务形象、馆藏内容、查阅手续等通过“大家告诉大家”的方式进行宣传;通过宣传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城建档案信息要到哪里查、如何查询、查询需要何种手续等方面,真正使城建档案为用户维护自己的权益发挥作用,提高社会的重视和影响力,吸引人们更好地利用城建档案资源。
3、宣传城建档案的作用。城建档案在编史修志、工作查考、学术研究、经济建设等许多方面发挥着它的原始凭证与法律依据作用。同时宣传城建档案利用已取得的成果,使全社会相信城建档案的开发利用为大家带来的方便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三)大力丰富馆藏,改善馆藏结构,最大限度地为满足社会利用需求提供服务。
丰富馆藏为城建档案开发和利用提供物质基础,针对城建档案利用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注重民用建筑、公用建筑、城市管理、园林绿化、地下管线等方面档案的收集,不断扩大馆藏范围;其次,针对档案利用内容呈多样性方向发展的趋势,注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质量监理、物业管理等方面档案的收集,不断丰富馆藏内容,调整馆藏结构;再次,针对城建档案利用者的不同特殊需求,城建档案馆要从扩大社会影响,便于利用工作深入提高的原则出发,不断加大档案收集力度,尽可能地增加馆藏量,以满足社会各界对城建档案利用的需求。馆藏质量的优劣对档案利用的认知程度和利用率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临淄区城建档案馆在城建档案资料收集中严格把好质量关,规范、准确、真实、系统,有效地收集各类城
市建设档案,并按相关要求仔细整理,规范入库,为今后更好地利用提供了有效保障。
1、广泛收集与重点收集相结合。在保证正常建设工程档案接收工作的同时,另外还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其它类别档案的征集工作。如在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区重点工程项目、大型公用建筑项目、具有较高影响的城建及拆迁项目等及时进行收集,丰富馆藏。
2、主动收集与强制收集相结合。区城建档案馆严格执行省城建档案“两书一证”报送制度,与区质检部门相联合,要求建设工程竣工项目在移交城建档案资料后才能办理竣工备案手续,从源头上根本抑制了城建档案资料的流失。
(四)改进城建档案利用的环境和条件。
1、熟悉了解馆藏内容是开发城建档案资源的前提。为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用户,首先应从利用角度出发,对馆藏档案给予系统分析,对每份查档内容做到详细登记,如遇特殊查阅情况(即:用户进馆后查阅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应及时做好详细记录,从中了解查阅者所需,及时掌握馆藏还缺什么,应该补什么;哪类档案利用率高,哪类档案利用率低,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良好的馆藏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通过网络手段,实现对外开放利用。以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支持档案咨询服务。把可以所有开放的档案目录尽可能的建立在网站上,让广大群众能第一时间了解城建档案馆的馆藏情况,使档案利用者用最少的花费获取大量的城建档案信息。采用微机管理及实行电子计算机检索等现代化服务手段,以提高服务效益,及时获取利用反馈信息,为更好开展城建档案利用工作奠定基础。
(五)提高馆内工作人员素质,不断强化服务质量,为利用者提供优质服务。
1、在服务观念上,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要变过去主要对建设规划部门服务为对全社会服务,增强城建档案为社会服务的效益。服务态度上,变消极服务为积极服务, 变过去你上门我服务的被动服务为积极寻找信息,主动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同时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熟悉自己的服务对象,掌握自己的服务市场,深入了解广大利用者的需求,及时有效地为利用者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努力为档案利用者提供热情、周到、细致的优质服务,让社会满意。
2、在服务程序上,变繁琐为简便,档案工作者在现有条件下,要多为利用者着想,致力于简化各种繁琐手续,努力寻求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编制各种简便、有效的检索工具,方便利用者。
3、在服务措施上,变被动为主动。要改变以往“守株待兔”式的被动服务措施,使过去基本处于封闭状态的城建档案,向全社会开放采取上门服务、电话服务、电脑服务、现场服务等灵活多样的措施拓宽档案利用渠道。为利用者提供多方位的优质服务。
城建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观念转变到加强自我宣传;从丰富馆藏到提高服务水平;从改善档案利用的环境条件到软硬件的大量投入,只有将城建档案的开发利用切实调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向社会展示城建档案的魅力,提升城建档案的文化价值,使城建档案处于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