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政协文化
论政协文化
政协文化是指人民政协的理论体系、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制度形态、工作方法及独有的风格和气度,是反映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基本政治制度和协商民主实践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文化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孕育和催生政协事业的基因,是渗透在政协方方面面的血脉,是推进政协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切实加强政协文化建设,对于更深入地把握政协性质、地位和作用,更准确地把握政协工作理念、规律和特点,更好地把准创新政协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更有效地服务于全省工作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协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是人民政协产生、存在、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是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的理论依据。这三者构成了人民政协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石,也决定了政协理论、政协文化的性质。政协文化姓“马”,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了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回答了政协是什么、是干什么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范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政协新的工作实践。
政协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精神为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
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人民政协最根本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公民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等等,都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人民政协所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和不懈追求。人民政协正是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为文化内核,并以此作为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共同思想基础,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
政协文化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政协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和合文化”和“忧乐文化”是政协文化的重要渊源。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深刻地揭示了“和”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身与心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发了“和”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义。“和”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提出来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和”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管子提出“蓄之以道,则名和”;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指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人民政协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包”、“荣辱与共”、“囊括一切”与这种以“容、融、和、合”为特征的中华和合文化传统是有着深厚的渊源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乐文化”,集中体现于《周易》所说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体现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体现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舍小我为大家,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忧乐观”,成为自古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共同气质。人民政协是个中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这种气质、情怀和精神也是广大
政协委员的共同特征,成为政协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政协文化以人民政协履职实践为基础。文化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创造物,其本质在于人的实践创造性。任何文化形态都是与之相对应的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政协文化也是同人民政协的履职实践紧密相连的。政协实践为政协文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政协文化的内涵随着政协履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政协文化又反作用于政协实践,并推动着政协履职工作的创新发展。
政协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普遍特征,又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独特内容,其主要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协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理念、体现和谐思想的文化形态。政协文化是和谐文化。人民政协组织的基本属性、工作主题、根本任务和工作方式都体现了和谐的精神和要求。和谐是人民政协的重要思想理念,正是由于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由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各个民族、各类宗教等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所以才有建立人民政协,实现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的可能和必要。人民政协作为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囊括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代表人士,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大团结、大联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和谐是人民政协的价值追求。人民政协高举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奋斗。和谐是人民政协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和谐思维是承认差异矛盾、实现多样性统一的辩证思维,而不是否定差异、否定矛盾的形而上学思维。人民政协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工作原则,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共存、协调并进。其思维的路径是求和,其工作的方法是协调,其工作态度是和气,其工作关系是合作,其工作氛围是和睦。人民政协坚持和谐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合心发展强祖国,合作发展图共荣,合力发展建家乡,合理发展求持续,为实现政通人和,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政协文化是一种协商文化。人民政协是一个协商机构,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人民政协的首要职能是政治协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也带有明显的协商性。协商就是一种商量,就是相互沟通,交换意见,以求达成共识。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学会善于同别人商量问题。”周恩来同志曾说过:“协商这两个字非常好,就包括这个新民主的精神。”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时,认为关键的两条,“第一条就是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人民政协作为我国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就是奉行商量办事的原则。人民政协发表的意见,不是命令、不是指令,不能强迫人接受和服从。无论是在人民政协内部,还是在处理与党委、人大、政府的关系中,人民政协总是采取协调、协作、协商、协和、协力等融通方式来处理相互关系的。协商作为人民政协独特的工作风格和议事原则,体现了民主的精神,体现了平等的精神,渗透在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全过程。人民政协坚持民主协商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即参加政协的各单位在法律上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坚持协商内容的广泛性,即在政协组织内部,各种重要事项和内部关系都要以协商的方式进行并最后确定;坚持协商意见的资政性,即参加政协的各个方面在协商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对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但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不能代替决策或强行要求决策机关采纳。因此,在政协工作的同志都要学会协商的本领,养成协商的习惯,坚持协商议事、协商办事。
第三,政协文化是一种兼容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构成了政协文化的重要特征,也集中反映了人民政协的文化气度。这种兼容并包的文化气度既体现于人民政协组织构成
上,更体现于人民政协组织在处理内部各方面不同意见时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上。人民政协实行“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方针,坚持阶层不同目标同、界别不同理想同、利益不同大局同、意见不同责任同,使人民政协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在人民政协,实行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政策,鼓励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各种看法得到充分表达,使各种智慧得到交汇和融合。在政协,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既善于听取支持的、肯定的意见,又乐于听取批评的、不同的声音,对已经作出的决议,如果有人仍有不同看法,在不违反政协章程规定的前提下允许保留。所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人民政协体谅大度、包容宽容的文化精神。
第四,政协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人民政协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共同探索实践的伟大创新成果,是顺应“二战”后协商解决重大问题的国际潮流,又实事求是地紧密结合当时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建立的一种崭新的民主政治制度形式。人民政协工作具有鲜明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人民政协的基本性质、组织构成、主要职能、工作主题、方式载体,都是在创新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人民政协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政协人”的持续探索、不断创新而取得的。创新精神已经内化为政协的文化因子。今天,我们要实现政协事业的新发展,也必须继续发扬人民政协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民政协工作才能永立时代潮头。
第五,政协文化是一种求实文化。政协文化作为求实文化是人民政协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人民政协位置超脱,环境宽松,与具体利益瓜葛较少,这就客观上为能报实情、敢讲真话奠定了体制机制的基础。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如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中都充斥着套话、空话、假话,听不到真言、诤言、肺腑之言,也
就失去了政协这一政治机构应有的作用。只有一切履职工作做到了求实务实,政协才有作为和地位。政协文化作为求实文化具体体现在人民政协履行职能过程中所秉承的精神和实际行动上。政协工作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展开,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政协所关注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在政协的履职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委员们深入实际、了解实情的身影,可以看到委员们坦陈直言、秉笔直书的风采,可以看到委员们实事求是的勇气和科学态度。可以说,求实务实,是政协的优势,是政协的秉性,是政协文化的品格和要义之一。
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政协文化的基本轮廓,是政协工作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只有准确把握政协文化的丰富内涵,切实加强政协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政协文化精神,才能把准创新政协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才能为推动政协事业的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有力的文化支撑。
政协文化建设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省各级政协组织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一要立足现实,在继承与创新中推进政协文化建设。政协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推进政协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继承已有积极成果,又要在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政协文化建设与政协工作实践同步伐、相适应。二要深化研究,努力实现对政协文化的理性把握。政协文化作为一个新命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对政协文化的科学内涵、基本要素和结构体系的研究,使我们对政协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的把握;要进一步深化对政协文化建设与政协实际工作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使我们在加强政协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好地推动政协工作的开展;要进一步深化政协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的研究,不断提高政协文化建设和政协工作的水平。三要大力宣传,积极营造浓厚的政协文化氛围。要在政协工作中,大力宣传政协文化,提倡政协文化,弘扬政协文化,践行政协文化;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政协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求,增强社会各界群众对政协文化的
认同。四要抓好学习,加强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的政协文化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类学习会、报告会、读书会、培训会,结合正在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组织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学习研讨政协文化,使政协文化所倡导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内化到各自的精神世界中去,转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努力使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成为政协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推动者,为建设和弘扬政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政协文化现状
阿尔山市文化局职能机构编制现状
及下一步调整思路建议
一、文化局机构编制现状
文化局在阿尔山建市后同政府其他局办同时成立,开发区时期称科教文卫为合署办公阶段,建市后初期历经文体广电局、文体局、文化局几次分合办公阶段,2009年4月,称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文化体育广电对外一个牌子,对内各司其职能独立办公。目前文化局现有行政编制2人,即局长副局长各1名;工勤编制1 人;事业编制按所属事业单位统计分别为:文化馆:编制10人,实有9人;图书馆:编制3人,实有3人;文化稽查大队:编制2人,实有1人;文物站:编制2人,实有2人;乌兰牧骑:编制16人,实有14人。
二、文化局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文化艺术与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定我市文化艺术与文物工作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二)研究拟定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全市文化体制改革。
(三)研究拟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指导全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四)管理全市文学、艺术事业,指导艺术创作与生产,扶持代表性、示范性、实验性文化艺术品种,推动各门类艺术的发展;归口管理全市性重大文化艺术活动。(五)管理全市社会文化事业,指导全市各类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六)管理全市图书馆事业,指导全市图书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组织推动全市图书馆事业标准化、现代化建设,促进各类图书馆的相互合作、协调发展。
(七)管理全市文物、博物馆事业,研究拟定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并监督实施;指导、协调全市文物的管理、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利用及出境、宣传等工作;指导、协调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八)组织指导全市文化艺术及文物科研工作,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与进步。
(九)归口管理全市文化市场,研究拟定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并监督实施;负责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出租、放映等经营活动的管理;指导全市文化市场稽查工作。(十)制定艺术教育工作发展政策,编制艺术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三、文化事业发展近况
文化局举办了大型文艺演出:圣诞之夜俄罗斯演出、满洲里歌舞团等等。春节期间慰问部队演出、组织举办了大型春节联欢会、组织专业人员对边防武警大队进行文艺指导、开展了广场文化月活动。
同时我局从人员业务音响设备等方面协同配合阿尔山林业局、白狼林业局和部分镇街开展业余文娱活动。收集创作整理出版了22首优秀的阿尔山原创歌曲MV光盘。
经过两年来的全方位普查,基本确定我市文物尚未发现远古遗存,重点是二战时期日军侵华工事遗迹,已发现二战遗迹近百个点,其中已经列为盟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一处已进入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阶段等待批复。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我局因工作实绩突出,李玉侠局长被评为自治区级文物工作先进个人,并得到一部分文物工作的奖励资金。
2010年起文化局开始进行民间文物和有地域特点的文物的征集保护工作,投入专项资金给予大力支持,现已收到部分物品。
去年以来我局共整理申报并得到批复的区级非遗项目1个,盟级非遗项目 11个,市级审批公布非遗项目15个。正在申报自治区的文化艺术之乡、白狼林俗村。
我市的文化市场业户总体数量不多,但分布线长面广,不易管理,加之文化稽查人员少,因此市场管理一度出现相对薄弱的现象。我们单独或协同相关部门先后开展了十几次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和净化环境的专项行动,从根本上规范了文化市场较为混乱和无序的现象。
2008年我乌兰牧骑参加全盟首届“圣地亚哥”杯文化艺术周,荣获了“优秀组织奖”,乌兰牧骑演员阿茹娜于2009年参加首届“兴安盟原创歌曲歌手大奖赛”中凭借原创歌曲《放歌阿尔山》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2009年参加“首届红城文化节既全盟乌兰牧骑文艺汇演”得到了全盟各级领导及人民群众的好评。在此次文艺汇演上演员们出色发挥从而得到了诸多奖项。
配合市委、政府争取文化演艺大厅建设资金140万元以经到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68万元设备设施已经落实到位。以争取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五岔沟镇、白狼镇、天池镇建设经费落实到位,白狼镇文化站已建设完成,至目前,3个综合文化站的配套资金每个5万元也已落实到财政。借助自治区开展草原书屋惠民政策之机,去年已争取到我市天池镇的伊尔施村,明水河管理处的明水村和五岔沟镇的牛汾台村建立了3个草原书屋,今年申报了8个草原书屋并全部得以批复落实。去年申请乌兰牧骑演出车1台已落实到位。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亟待建设: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几近空白,近年来作为发达地区已经具备和完善了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场馆,包括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排练厅、展览馆、培训室、小礼堂等等一应俱全。甚至有些较发达地区已经做到各类场馆单独建设规模宏大功能更趋先进,这些先进的基础设施对于一个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必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而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阿尔山市来说,相对落后和及其匮乏的文化基础设施极大地影响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
(二)编制调制不尽合理,文化馆编制偏多,文化稽查大队、文物站缺少一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造成人员配制与工作需要比例不协调,很大程度制约工作开展。
(三)镇街文化工作机构及职能不够理顺。
五、建议下一步解决问题方法
(一)建议政府将多功能文化艺术中心立项建成,同时根据全市一城四组规划完善镇街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设,使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能够顺应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反之将制约我市作为全国优秀旅游疗养城市的发展进度。
(二)编制合理调整:文化馆编制可调出2个充实文化稽查大队,使文化稽查大队编制人数可达到4个。
(三)人员内外交流:现有人员具备专业技能较少,多年来人员流动较少,可与其它同级事业单位人员进行适当交流。
(四)镇街配备文化馆编制,明确专兼职文化馆人员。
第三篇:论政协工作与经济建设
论政协工作与经济建设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路线、方针服务的。人民政协作为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中心,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政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动员各级政协组织、全体委员和各界人士,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做到与党委、政府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宏观上广泛
建言立论,微观上多办实事,真正使人民政协的诸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必须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在整个初级阶段,我们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政协组织也应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把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在思想上始终把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作为政协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工作作风上更加转变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工作内容上更加贴紧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切实把研究解决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政协服务经济建设的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是政协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前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树立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保持勤奋工作、勇于开拓、争创一流的高昂的斗志,才会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也只有树立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克服那种认为政协工作弹性大、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思想。同时,每一位政协委员都要把社会荣誉与社会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认识担任政协委员既是一种社会荣誉,更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必须在履行政协职能中奏响经济建设主旋律人民政协能不能给党委政府领导出好主意当好参谋,是衡量政协发挥职能作用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首先,要协助党政领导做好重大问题的决策。政协组织不是权力机关,没有硬性任务,相对比较超脱,视野开阔,能客观地发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有新意的意见建议,因此要坚持“协商与献计相结合,监督与帮忙相结合”的原则,共商国是,做到“寓中心工作于履行职能之中”。在制定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措施方面,有选择、有重点的确定题目,运用各种形式,加大协商力度。协商中,要善于从全局和政策导向上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见人所未见,识人所未识,使意见建议进入党政领导决策圈。其次,强化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目前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需要积极探索,主动出击。要注意把民主监督贯穿于政协工作的全过程,抓住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视察、调查、撰写提案,履行监督职能。特别是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监督方式,加大对经济工作的监督力度,对政府部门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帮助和促进他们改进工作,转变作风,提高驾驭经济工作能力,把生产和工作搞上去。再次,大力拓宽参证议政领域。经济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前新旧体制转换、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凸现出来的情况下,有许多领域的工作有待我们去开拓。政协要发挥好各专门委员会及其各界别委员联络组的基础作用,形成既有委员广泛参与,又有专委会重点活动上下贯通的政协工作格局,调动全体委员参政议政和专委会工作的积极性,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运用各种形式开展献计献策活动。必须在服务经济建设中选好突破点政协工作也要讲质量和效益。质量的高低,效益的好坏,体现在参政议政水平和意见建议进入党政决策多少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因此,要在提高参政议政水平上花气力、下功夫,把调查研究作为提高参政议政水平的突破点,切实抓好。一是围绕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如可以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名牌战略、科技兴市、旅游资源开发、土地资源保护、治理环境污染、生态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立论,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围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业不正之风、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禁毒戒毒、社会治安等问题,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政协可以在这些方面多做文章,起到智囊团的作用。三是围绕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展调研。以**为例,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是多方面的,除了受大气候宏观经济背景和市场相对过剩的直接影响外,多年来经济运行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企业改制与技术改造,产品与市场、国有与非公有经济、投资环境等矛盾、问题,突出的反映和暴露出来
。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党政部门需要攻克的难点也是政协需要探讨的课题,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加以研究,帮助党政部门解决问题。在调研中,要立足实施精品战略,注重调研的实效性;要贴近工作大局,提高调研的准确性;要“对症下药”,加强调研的针对性。在具体操作中,还应把握好几问题。第一,选好角度。要区分哪些事情政协可以为主去做,哪些事情政
协应当配合去做,把已经看准的又能够做好的事情先做起来,先易后难,逐步展开。第二,高质量选题。选题是干出实绩的关键,站位要高,视野要开阔,了解全局,抓住重点,谋篇布局。所选题目要反复推敲,细化方案,优化措施,同时要有规划,近安排远打算。第三,议政要把握时机。议政要积极主动,自觉进入角色,不打被动仗,放“马后炮”,尽可能做到预见在先,所提供的参谋成果有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便于操作,切实可行。第四,注意团结协作。调研中,市、县政协上下要协调联动,并加强与有关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协作,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形成合力,增强调研效果。必须在适应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中开拓思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发展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从国情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正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这个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如果改革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因此,新形势新阶段,对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底子薄,起点低,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在目前又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问题,这些都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政协组织理应把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主旋律。为此,在参政议政的形式和途径上要有所突破。这就需要参加政协的各个党派、人民团体和经济科技界的人士,广泛地团结自己所联系的专家、学者,同他们一起,围绕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新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展专题研究和论证,并把研究成果通过参政议政的途径,及时反馈到党政领导部门,为他们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样,既扩大了参政议政的途径,又把参政议政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论政协工作与经济建设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路线、方针服务的。人民政协作为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中心,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政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动员各级政协组织、全体委员和各界人士,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做到与党委、政府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宏观上广泛建言立论,微观上多办实事,真正使人民政协的诸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必须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在整个初级阶段,我们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政协组织也应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把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在思想上始终把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作为政协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工作作风上更加转变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工作内容上更加贴紧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切实把研究解决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政协服务经济建设的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是政协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前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树立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保持勤奋工作、勇于开拓、争创一流的高昂的斗志,才会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也只有树立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克服那种认为政协工作弹性大、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思想。同时,每一位政协委员都要把社会荣誉与社会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认识担任政协委员既是一种社会荣誉,更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必须在履行政协职能中奏响经济建设主旋律
人民政协能不能给党委政府领导出好主意当好参谋,是衡量政协发挥职能作用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首先,要协助党政领导做好重大问题的决策。政协组织不是权力机关,没有硬性任务,相对比较超脱,视野开阔,能客观地发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有新意的意见建议,因此要坚持“协商与献计相结合,监督与帮忙相结合”的原则,共商国是,做到“寓中心工作于履行职能之中”。在制定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措施方面,有选择、有重点的确定题目,运用各种形式,加大协商力度。协商中,要善于从全局和政策导向上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见人所未见,识人所未识,使意见建议进入党政领导决策圈。其次,强化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目前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需要积极探索,主动出击。要注意把民主监督贯穿于政协工作的全过程,抓住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视察、调查、撰写提案,履行监督职能。特别是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监督方式,加大对经济工作的监督力度,对政府部门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帮助和促进他们改进工作,转变作风,提高驾驭经济工作能力,把生产和工作搞上去。再次,大力拓宽参证议政领域。经济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前新旧体制转换、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凸现出来的情况下,有许多领域的工作有待我们去开拓。政协要发挥好各专门委员会及其各界别委员联络组的基础作用,形成既有委员广泛参与,又有专委会重点活动上下贯通的政协工作格局,调动全体委员参政议政和专委会工作的积极性,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运用各种形式开展献计献策活动。
必须在服务经济建设中选好突破点
政协工作也要讲质量和效益。质量的高低,效益的好坏,体现在参政议政水平和意见建议进入党政决策多少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因此,要在提高参政议政水平上花气力、下功夫,把调查研究作为提高参政议政水平的突破点,切实抓好。一是围绕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如可以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名牌战略、科技兴市、旅游资源开发、土地资源保护、治理环境污染、生态农业及农业产业化、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立论,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围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业不正之风、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禁毒戒毒、社会治安等问题,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政协可以在这些方面多做文章,起到智囊团的作用。三是围绕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展调研。以**为例,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是多方面的,除了受大气候宏观经济背景和市场相对过剩的直接影响外,多年来经济运行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企业改制与技术改造,产品与市尝国有与非公有经济、投资环境等矛盾、问题,突出的反映和暴露出来。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党政部门需要攻克的难点也是政协需要探讨的课题,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加以研究,帮助党政部门解决问题。在调研中,要立足实施精品战略,注重调研的实效性;要贴近工作大局,提高调研的准确性;要“对症下药”,加强调研的针对性。在具体操作中,还应把握好几问题。第一,选好角度。要区分哪些事情政协可以为主去做,哪些事情政协应当配合去做,把已经看准的又能够做好的事情先做起来,先易后难,逐步展开。第二,高质量选题。选题是干出实绩的关键,站位要高,视野要开阔,了解全局,抓住重点,谋篇布局。所选题目要反复推敲,细化方案,优化措施,同时要有规划,近安排远打算。第三,议政要把握时机。议政要积极主动,自觉进入角色,不打被动仗,放“马后炮”,尽可能做到预见在先,所提供的参谋成果有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便于操作,切实可行。第四,注意团结协作。调研中,市、县政协上下要协调联动,并加强与有关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协作,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形成合
第五篇:论军旅文化
论军队文化管理
部队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随着兵员成分的变化和军队使命任务的拓展,“文化管理”这一新理念、新手段,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军现代化管理的实践中。强化军队文化管理,是把军队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轨道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文化”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军队文化管理不等于“文化工作管理”
军队文化管理,即从文化视角审视军队的一切管理行为,使军队管理者确立科学的文化管理理念,增强管理活动中的文化含量,形成自身科学的价值体系,其政治保障功能与军事管理价值,超越了包括部队文化工作在内的各项具体工作。
“军队文化管理”与“部队文化工作管理”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概念,后者管理对象是具体的工作任务,前者管理对象是特殊的文化体系。
“军队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军队”是条件。“军队文化”包含多种特定文化概念:“军营文化”重在表述军队驻地区域内官兵生活的特色文化现象;“军旅文化”重在表述军队组织成员即军人军事生活旅程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军事文化”具有更复杂的价值体系,主要表现与军事行为相关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等,体现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军队文化管理是“文化”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它通过科学手段,为价值观念生成积极转化效应、创造可能、提供条件。
就军事管理意义而言,军队文化管理是一项包括了从军人核心价值观到部队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所有具体工作价值观层面的塑模工程。
随着信息化战争制胜模式的转型,战争的认识系统发生根本变化,并促使其行动系统与之同步,呈现出实时化、精确化等外在军事特征。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官兵对各种军事信息的认识与判断能力,使军队的信息力与火力、机动力同步发展,对官兵的文化价值观念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军事博弈中单兵信息判断处理能力的重要价值更为凸显。部队文化管理已不是活动层面单一组织管理,而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从军队文化管理领域,整体反思我军管理工作理论与实践状况,高度重视当代官兵个体文化心理及文化背景与发展趋势研究。
现代管理理念的核心是“人”。“人”不仅是“人力资源” 意义上的管理对象,不仅具有一般的“物”或“有理性的动物”所具备的规律性,更具有自身特有的规律性。只有切实以尊重人性为基础的管理,才能有效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军队文化管理价值指向,首先应从人性价值层面发掘官兵生命意志中奋争拼搏的精神资源,引导他们勇于实现生命价值,完成自我超越,追求人生梦想;其次,从社会角色层面定位合格军人的人格标准,塑造当代军人精神风貌;从意识形态层面牢固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充实官兵精神信仰;从文化观念层面对官兵实施精神塑模,营造积极向上的军营文化环境,促使官兵真正确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从方法论层面坚守管理科学核心理念,提升官兵人文素质,增强其主体创造的精神、能力。
管理模式的革命性转变——文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带兵方法问题,而是观念转型问题
“文化管理”强调从文化的视角发现问题,以文化的手段解决问题,突出官兵精神文化心理因素在军队日常管理活动中的科学运用。无疑,这不是简单的带兵方法问题,而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观念转型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学历青年批量进入部队,我军官兵的知识文化结构逐步改观,“文化带兵”成为新时期军队管理研究的焦点话题。去年底,全军近13万大学生应征入伍,必将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更迫切、更现实、更具体,在我军战斗力建设方面更具有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今天许多新战士入伍到部队,第一件事就是先问能不能上网。当今时代,文化以其特有的生动形态,全方位地影响着当代官兵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理想信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年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强烈。官兵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呼唤军队文化管理达到新水平。广而言之,我军各项管理实践活动将因为管理对象越来越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基础、人文素养,必将更加趋向科学、文明,甚至在管理模式上发生革命性转变。军队文化管理理论包括基础性、应用性两部分。前者从管理学核心价值理念出发,对军队管理行为的精神文化成果,进行系统、理性的逻辑归纳,使其具备政治保障意义与军事管理价值。后者研究军队在不同时机、环境、任务条件下,包括文化工作在内的所有工作中文化现象之本质,科学优化配置文化资源,总结其发挥政治保障功能和体现军事管理价值的规律,实现官兵精神培育目标。
军队文化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以官兵为中心的精神管理和观念管理,这就决定了其管理方法有不同特点和要求。军营文化管理,往往难以立竿见影,只能通过长时间的作用,才能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和支配作用,起到春雨润无声的管理效果。
任何军事组织行为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环境的适应性,来自于该组织与内外环境的整合,在整合中会产生该组织独特的行为模式。这种独特的行为模式系统,显示了该组织的文化个性和生命力。部队管理者应依据本团队的根本价值理念,结合自己的特殊性,整合出一套有本部队特色的行为模式,并以此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通过塑造官兵的个性化形象和集体的特色化形象,来增强官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探寻文化带兵的奥义,提高文化带兵的能力,无疑成为各级带兵人的新课题。
通信14-1班
张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