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巳节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时间:2019-05-15 03:3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上巳节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上巳节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篇:论上巳节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上巳节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徐嘉

上巳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展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是如今,上巳节却正在被大部分中国人淡忘,许多年轻人甚至根本没听说过上巳节,而在日韩等地区,还依然保留着过上巳节的一些传统。我们怎能让自己的文明辐射到其他民族那里传承,却在自己民族里丢失?因此,有必要好好研究上巳节这个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挖掘它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唤醒炎黄子孙对它的认识与重视。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在汉代以前,上巳节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

上巳节被称为黄帝诞辰节。据考证,河南新郑为黄帝故里。新郑自古有俗语:“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所以农历三月初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而新郑老百姓也有“三月三,拜轩辕”的民俗。后来,河南以外的一些地区也逐渐接受了“三月三,拜轩辕”的风俗。“三月三”遂成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日子。人们能在上巳节祭拜中找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上巳节承载着美丽的中华传统神话故事。传说农历三月三,是西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根据中国道教的说法,西王母三月三生日,会开蟠桃会庆贺寿诞。西王母是传说中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所以西王母被称为是福寿之神。三月三拜西王母在古代中国普遍盛行,人们以此祈求健康,多生贵子,表达了美好的生活愿望。现在农历三月三在各地还有类似风俗,如安徽繁昌的接三姑娘、浙江丽水的龙子庙会、吉林永吉的龙王祭、浙江海宁的双忠庙会等等。

上巳节古称“修禊节”。先民们在三月时令于水边祭祀、沐浴,称为“春禊”,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污垢和病害。周朝有在水滨举行祓禊活动的习俗。天子会指定专职的女性神职人员掌管此事。《周礼·春官·女巫》有曰:“女巫岁时祓除衅浴。” 祓即消除不详,禊即清洁净身。祓禊,即通过洗濯身体,达到辟灾祛邪、祈福降吉的目的的一种祭礼。后来演变成上巳春浴的习俗。《论语》有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春浴时的情形。这种“祓除畔浴”,能清洁身体,去除身上的晦气,起到去灾的作用。云南初春流传的洗脚大会,就是古代祓禊的遗风。

在上巳节中还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临水浮卵最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则是由临水浮卵演变来的。值得注意的是,曲水流觞和临水饮宴后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古代,人们举行完祓禊仪式后就坐在环曲的水渠边,把盛着酒的觞放于流水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前面,谁就要将杯中的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要算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的聚会了。由此王羲之写成了《兰亭序》。在绍兴,由“曲水流觞”活动形成 的这种饮酒赋诗的雅俗一直盛传不衰。直至今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中外书法家都要到绍兴兰亭聚会,举行“曲水流觞”的活动,用咏诗论文,泼墨挥毫,纪念王羲之。我国“曲水流觞”之俗还东传日本。公元958年,日本福冈天满宫就首先仿效兰亭之俗,举办“曲水宴”,这一风俗一直在日本流传至今。可见,我国古代会稽遗风影响之深和流传之广。

上巳节还是人们郊外游春踏青的节日。在古代,人们冬日一般没有重大的事务安排,叫做 “窝冬”。春天到来,万物化生、大地繁荣,令人喜悦,踏青游春,便是像久旱逢甘霖一样的大事。特别是古人受冬日折磨,更喜欢亲近自然,去体悟春天的涵义。《论语·先进》记载道: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各谈其志向理想时,曾子勾画出这样一幅图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可见在春日融融中游玩享受自然风光也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啊。江苏武进地区在三月三也有游南山的习俗,民谣曰:“三月三,穿件单布衫;大蒜炒马兰,吃了游南山。”

上巳节也是古代青年男女固定的欢会时节,称为“会男女”。《周礼·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这描写了青年男女在春草碧绿的大地上结伴对歌,互赠信物的欢乐情景。现今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不少会男女的风俗,如黎族的三月

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抛绣球等。

上巳节还有“女儿节”一说,它是女子的“成人节”。每到三月三,女子们会到郊外踏青,兴高采烈地庆祝成人。这一习俗在近代汉族中衰落了,却传到了日本韩国。女儿节是日本的五大节日之一,又名“雏祭”或“桃花节”。当天,日本妇女会身着和服到街头游玩,日本神社里会举行祓禊除厄的活动。有女儿的家庭,会在一个特备的各层台架上摆起“偶人坛”,并制作一些特殊的节日食品,来为自家的千金祝贺节日。

上巳节在中国民间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习俗。

人们在上巳节那天戴荠菜花、挑荠菜。“荠”与“吉”谐音,与“聚”音相似,吃荠菜就有吉祥、聚财之意。早春的荠菜新鲜营养,所以民谚有“三月三,荠菜赛仙丹”的说法。南京人习惯用荠菜花来煮鸡蛋,祈福去病去灾。妇女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荠菜花还有吉祥之意,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 人们还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除了吃荠菜,民间还有吃“亮眼糕”之俗:“或以隔年糕油煎食之,云能明目,谓之亮眼糕。”上巳节还有听蛙鸣的习俗,清顾禄《清嘉录三月 田鸡报》:“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谚语有:“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在四川温江地区的武阳一带,还有“抢童子”的习俗。城隍庙台子坝在做过法事后,将祭过神的木雕童子从台上丢下来,围观的青壮年顿时如海水般翻腾,激烈争抢。抢着后,晚间备齐鼓吹之具,由一男童抱着木雕童子,骑马送与事先约定的有钱而无子的人家,主人办酒席以作酬答。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在中国闽南、台湾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如今,上巳节依然是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十分重要的节日。壮族会在三月三 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这是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侗族在这天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布依族会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然后大家云集到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傣族在三月三举行泼水节活动,这里可以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畲族也有“三月三”节日,它是谷米的生日。当天畲族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米饭。朝鲜族有三月三踏青、吃花煎、喝花菜的习俗。

由以上简介,我归纳了上巳节的这样一些鲜明特点:历史悠久,春秋时期便已流行;内容丰富,各种纪念庆祝活动数不胜数;涉及人群广泛,男女老少、各民族、知识分子都有相应纪念庆祝活动;极具中国文化特色,黄帝诞辰、王母寿诞都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精神符号;影响深远,远播日本韩国等地。

上巳节承载着活生生流淌着的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蕴藏着大量独特的民俗生活意境和深远的民族生活气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同时上巳节还可以对现实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庆祝上巳节,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谈谈上巳节作为传统节日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上巳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展现着中国从古至今的生活风貌,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价值、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巳节作为黄帝诞辰节,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同时,炎黄子孙在上巳节祭拜黄帝,祭拜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情感,并能增强对本民族的热爱与认同,这项纪念活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这种意义上,上巳节就像粘合剂一样把中华民族成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上巳节展现了大量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粹。例如上巳节的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关于上巳节的大量文学作品记载都是宝贵的民族精神产品。

文人们“曲水流觞”的活动充满高雅的艺术气息。踏春游春、采荠菜、听蛙鸣、亲近自然以及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活动展现着健康的生活情趣。祈求健康长寿的祭拜活动、象征吉祥吉利的各种民俗凝聚着中国历代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些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激励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在热闹的庙会以及大量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中,人们彼此欣赏,互相竞赛,互相借鉴,体现中华民族社群内部的组织协调和团结合作,彰显着中华传统的集体意识,营造着和谐的氛围。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优秀的特质和精神。

上巳节还为中国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上巳节中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粹值得进一步细细发掘。

另外,上巳节的一些民俗也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例如用荠菜煮鸡蛋、妇女戴荠菜花防头痛的民俗。现代中医学研究显示,荠菜味甘淡、性微寒,能凉血止血、清肝明目、清热利尿。若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每日用鲜荠菜60克,加水适量,煮开锅后,打入鸡蛋3个,喝鸡蛋汤,能改善头晕头痛症状。可见上巳节闪耀着中华民间智慧的光芒。

上巳节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庆祝上巳节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积极意义。上巳节文化具有强烈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首先,上巳节作为黄帝诞辰节,可以发挥巨大的凝聚人心的作用。中华民族历来讲究认祖归宗,经常会有港澳台胞、海外华人回大陆寻根认祖,因为他们都铭记着自己是炎黄子孙。上巳节就是炎黄子孙共同庆祝纪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节日,可以发挥民族精神纽带的作用,有利于团结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凝聚力,增加国家认同感。对促进祖国统一有积极意义。其次,上巳节是许多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汉族和少数民族同庆上巳节,彰显了上巳节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民族交往和融合,促进民族团结。

庆祝上巳节,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抵御西方文化冲击。如今,洋节在中国大肆流行,许多人接受了大量西方的节日习俗,潜移默化地受着西方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熏陶,却淡忘了中华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那些和传统节日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也因此渐行渐远了。上巳节中的诸多方面都极具“对抗”西方洋节的潜力。例如,上巳节“会男女”的习俗,可以看成是中国的情人节。传统的七夕承载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未免有悲伤的情调。而上巳节,男女欢聚游春,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国人何不庆祝“上巳情人节”,体会本民族的文化魅力与情调?这比过西方2月14日的情人节更有底蕴、更有根基。再例如,中国人与其大张旗鼓庆祝圣诞,庆祝耶稣诞生,何不好好庆祝本名族始祖黄帝的诞辰、王母的寿诞,庆祝上巳节?其实,上巳节中很多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节日内容都强过那些“舶来品”,一旦大众清楚地体会到这一点,又怎会放着本民族如此有意义的节日不过,而去盲目地追捧不属于自己的文化?

庆祝上巳节,也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正如上面所说,上巳节的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商家完全可以好好挖掘上巳节里的文化元素,进行各种“经济唱戏,文化搭台”的节日活动,中国自己的节日将比西方洋节吸引的人群更广泛,庆祝起来更有底气,内容更深厚和持久。

庆祝上巳节对提高个人素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有积极意义。祭奠始祖、向王母祈福,或是知识分子效仿“曲水流觞”,相聚咏诗论文,甚至参加如逛庙会、玩龙灯、舞狮子之类的群众娱乐活动,都能让人受到中华文化熏陶,增强对本民族的热爱,提高文化修养。踏青游春、亲近自然,洗浴、吃荠菜等等习俗,倡导的都是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参加充满中华传统特色的群众庆祝活动,可以交流邻里乡亲的情感,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这些上巳节的民族特色习俗,可以调节现代紧张的生活、带给人身心的愉悦,岂不比那些灯红酒绿、繁华浮躁的消遣更有意义,比那些“美食节”、“购物节”更具魅力?而且,通过节日放假,祭祖、踏青、群众聚会等轻松的方式来向青少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比干巴巴的说教和课堂灌输更有效果,更有利于青少年教育。

全球性多元文化的交流、融通、相互影响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民俗节日更应该保持、弘扬,像上巳节这样内蕴深厚的传统节日,我们决不能让它消逝。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面镜子,活生生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中国人应该热热闹闹地、好好地庆祝上巳节,让上巳节里的文化光芒闪耀出来,把上巳节里的中华文化精粹传播给世界。

上巳节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远不止于此,只有重视上巳节,重视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好地发掘传统节日的内涵,赋予传统节日崭新的生命力,使其散发出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农历三月三的中华大地上会充满浓烈的上巳节节日气氛。参考文献:

1.《中国民俗大系·湖南卷》,龙海清,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2.《中华民俗胜览》,张鸿苓,语文出版社,2000年。3.《中外节庆大观》,张宪周 张泽琪,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4.《中国社会风俗史》,秦永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5.《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刘德龙 张延兴,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6.《中国风俗文化导论》,韩养民 韩小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第二篇: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论略

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论略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中的交流愈来愈频繁,并全面带动了这些领域的迅速发展。与中国文学相比,大多数人对英美文学的认知还相对薄弱,对英美文学的文化底蕴与内涵理解也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拟从英美文学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出发,分析英美文学的人文主义价值、理性主义价值以及黑色幽默价值,探讨英美文学的现实意义,旨在为英美文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英美文学;价值;现实意?x;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6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79

[本刊网址] http://www.xiexiebang.communication among the countries in the field of economy,politics,culture,military and others is more and more frequent,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se areas.Compared with Chinese literature,the majority of people are relatively weak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Based on th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of humanism,rationalism and value of black humor value and explore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the literature the basic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s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Key word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valu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iterature

(责任编辑:桂杉杉)

第三篇:演讲——传统节日上巳节

概述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1] 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另外,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正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也随之进入高潮。

起源

上巳(sì),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周举传》:“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因知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曲江风景区内节日盛景的描绘。此节在中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当然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此外,一般多认为当前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为此,对上巳节的起源及其原初涵义的探索,成为民俗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汉代学者应劭对上巳节的起源和意义作过阐述,大意是:这种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政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解释说,“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风俗通义·祀典·禊》)。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如现代学者乌丙安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这在楚辞中有生动的描写。祭神必斋戒,斋戒必沐浴,沐浴用兰汤,于是兰汤、兰草便与神灵有了联系。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三月上巳到河边洗除邪秽的“祓禊”风俗,从起源上看正与兰汤辟邪术密切相关。由《诗经·郑风·溱洧》的描写可以看到,春秋时期郑国的祓禊活动最为典型:每到三月上巳日这天,郑国男女倾城而出,来到溱水、洧水之滨,手执兰草洗濯身体,祓除不祥。同一时期,其他区也有河滨祓禊的风俗。总之,早期的河滨祓禊礼俗与兰汤辟邪术属于同一巫术体系,因其皆以兰草可辟不祥的观念为基础的,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

节日时间

汉朝时,三月上巳的风俗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估计其受欢迎程度大概和我们当前的圣诞节差不多。《汉书 礼仪志》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 魏晋后,三月上巳节改为三月三日活动,也许是为便于记忆吧。《宋书 礼志二》记载《月令》: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章句曰:“阳气和暖,鲔鱼时至,将取以荐寝庙,故因是乘舟禊于名川也。……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滨,盖出于此也。……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这里说明了原出于祭祀,同时也说明了汉以后不再作为祭祀仪式,而变成了宴会游玩的活动。

元朝时又改回三月上巳日。

各时代的节日风貌

春秋时代,《诗 郑风 溱洧》就写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因此上巳节也有古代的情人节之称。《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先秦时代,通过沐浴洗濯而以祈达到消灾去病目的的风俗就已相当盛行;而在周朝时,在规定的时间里行“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

到了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称曲水宴)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东晋海西公也在建康钟山立流杯曲水。梁刘孝绰《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诗曰:“羽觞环阶转,清澜傍席疏”。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要算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了,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后人亦把此碑帖称为《禊帖》)与“曲水流觞”类似,古时上巳节这天还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绛枣”的习俗,即把煮熟的鸡蛋或红枣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晋张协《禊赋》中对此就有记载:“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河中。”唐代时,上巳节已成为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三月”条载,唐朝时,皇帝在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会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礼:“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杜甫的《丽人行》 对此盛况亦有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一文中也详细记载了盛会的情况。元朝时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第一折写道:“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言下之意,平时养在深闺美女都在上巳节这天出门了,可以尽情猎艳了。

宋朝以后,三月上巳风俗渐渐衰微,但一些习俗仍在流传。明初时,朱元璋皇帝为示太平盛世、与民同乐,三月三携大臣们一道春游,这天“金陵城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牛首山彩幄翠帐,人流如潮”。民国时期,中国各地还留有三月三消灾除凶的风俗,如北京一带“三月三日,病创者多以长流水洗之”、江苏吴中地区“(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安徽寿春地区“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携酒饮于水滨,以禊祓不祥。妇女小孩,头插荠菜花,俗谓可免一岁头晕之病……”

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文学记述

《诗 郑风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

白居易【唐】

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

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

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

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诗》

江总【陈】

上巳娱春禊。芳辰喜月离。

北宫命箫鼓。南馆列旌麾。

绣柱擎飞阁。雕轩傍曲池。

醉鱼沉远岫。浮枣漾清漪。

落花悬度影。飞丝不碍枝。

树动丹楼出。山斜翠磴危。

礼周羽爵遍。乐阕光阴移。

第四篇:论文化价值

论文化价值

2011-04-11 第06版:文化教育 作者:李洪峰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4679

文化特征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因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认识文化就是认识自己,尊重文化就是尊重自己,发展文化就是发展自己。

文化是什么?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成绩,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成就的总概括,是人类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总记录。

认识文化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表现为文化的进步。任何一个民族的觉醒,都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都要靠文化的发达。历史反复证明,文化始终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之中。世界上几乎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而唯有文化资源是永远不会枯竭的。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促进、保障和提高作用。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表现为文化的发展。文化缺位的发展,不可能是健康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国际竞争,始终离不开文化竞争,文化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本质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日益发展的时代条件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作用日 益凸显。谁创造了先进文化并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把握主动。谁不认识文化的价值、不重视文化建设,谁就将犯历史性错误。

文化之为文化,是因为它同自然的天空、大地、阳光和水一样,无时无处不在地渗透、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和生活。关于文化与人的关系,孔子在讲儒家经典时讲过一段话,他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庄子也说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孔子和庄子,讲的都是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培育和完善作用。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完全没有文化的人、完全不受一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影响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应该从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一致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我们应该从文明发展和民族进步相统一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我们应该从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相联系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

康德在他的巨著《判断力批判》中,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指出:“人不只是一种自然的目的,而且是自然的最终目的。作为自然最终目的的人,应当是文化——道德的人。因为对于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来说,能使其产生自由抉择目的能力的,只能是文化。”康德所揭示的,是更本质的文化价值。文化是国家形象的基本元素和最主要标志。文化价值,不仅表现为其自身,而且表现在国家各项建设和各方面工作上,表现在民族素质和国家形象上。人们观察、认识、了解一个国家,总是首先从文化上着眼。一个国家的文化标记,往往是这个国家的最突出象征。党的十七大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描述了我国的国家形象,指出:“到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国家形象的树立和演变,同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一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方面的长期努力。而中国要真正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中华民族要真正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尤其刻不容缓的,是要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上取得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到底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说到底是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

尊重文化

从国家发展和民族素质建设的长远战略来思考,必须广泛、深 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风气,必须广泛、深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文化的浓厚风气。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必然要求尊重文化,因为文化是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最基本因素,也是人的生活、发展、提高、进步的最基本因素。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文化的历史发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人的进化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进而造就和提高了人。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欧洲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时写道:“让我们首先注意到一个民族,她在我们还没有发明文字时,就已拥有一部以固定的语言连续记载的历史了。”“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数典忘祖;也不能照搬照抄,拜倒在古人脚下。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忽略本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色。季羡林先生有一个见解。他认为,西方轻视东方文化,是偏见。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轻视东方文化,则是短见。如果看问题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则能看到事实的真相。季羡林先生的见解,很值得重视。

中华文化同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比较,都毫不逊色,而且有着 自己无与伦比的独特风采。尊重历史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新的历史。尊重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新的文化。我们要用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认识中华文化的伟大价值。我们要从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中建立起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新的历史文化,创造新的历史文化高峰。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性格。中华文化是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国内各民族文化和各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和各地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才造成了中华文化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宏大气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实现各民族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也是实现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蓬勃发展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的神圣事业,也是推动和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神圣事业。经过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会迎来各民族文化争奇斗艳、获得新的巨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邓小平同志这些重要论断,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什么是文化规律,什么是文化建设规律,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认识。必须对理论学术有深入系统的学习整理,必须对历史经验有深入全面的总结提炼,必须对现实状况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必须对时代发展趋势有深入准确的判断把握,必须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态度,仔细倾听历史、实践和群众的呼声。任何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没有根据的。社会总得不断发展,文化总得不断进步,人类总得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发展文化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当代性和人民性。党的十七大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强调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一种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也是一个战略部 署和战略指导。从而把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全党全民族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和提高到十七大精神上来,切实增强发展文化的紧迫感和主动性,通过认真而不是敷衍的、扎实而不是飘浮的、持续而不是短暂的努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文化离不开交流。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上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四大发明走向世界,都是文化交流史上的壮丽篇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取得巨大成功,是中外文化交流新的里程碑。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中国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世界也重新发现了中国。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交流好,大有益,互借鉴,相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迈出了重要步伐,对于促进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名片。以文化形象塑造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形象,以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发展,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成功实践。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有长远战略谋划和切实可行的实际步骤,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使中国文化在同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更好地贡献和影响于世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靠投入、靠政策、靠环境。首先是投入,必须形成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其次是政策和环境,必须形成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文化事业欠账过多问题。尤其要下大气力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克服重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轻群众文化权益的现象,真正把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摆上重要日程,扎扎实实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办好事、多办实事。

文化的历史即人类的历史,文化的未来即人类的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领域是知识和人才最密集的领域之一,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之一。文化创新对各方面创新都有重要影响。中国5000年的文化发展形成了优良的创新传统。所谓“周虽旧邦,其命唯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的就是创新传统。以文学为例,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创新高潮迭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创新传统,尊重创新 思维、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探索、宽容创新失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文化。积极稳妥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光辉未来。

第五篇:论老舍市民文化的现实意义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老舍市民文化的现实意义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有重要贡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特有的艺术风格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他根据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独有的人生感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在老舍的作品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⑴主要塑造了三种市民形象,即“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理想市民”。其中蕴含着沉重的文化反思。

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市民社会的建立与完善。市民社会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等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市民文化的提升是实现市民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是关系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课题。而老舍的小说文本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市民文化的特异世界。老舍作品的文化反思既包含有鲁迅意义上,对整个文化传统与国民性的反思;也有张爱玲,巴金意义上对家庭亲情文化的反思;有沈从文意义上对乡土文化的反思;也有对革命战争文化的反思,更有对理想人类文化信仰的重构反思。⑵这上面所有的一切在老舍小说文本中都有所涉及,但都不是根本。老舍对所有文化的反思都基于一点:市民文化。老舍小说对市民文化的反思体现在作者精心雕琢的市民世界中。下面就市民形象系列所折射的文化反思作一一解读。

一、老派市民形象的基本内涵

(一)老派市民形象的概述

所谓老派市民是指那些既保留着中华传统美德,温驯,善良,仁和,但又极度的封闭,自私,因循守旧,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老中华儿女。”这类形象是老舍用笔墨最多,用感情最深,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系列。老舍在其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老派市民”形象。例如:《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牛老太太,《二马》中的老马,《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离婚》中的张大哥等等。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骨子里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很旧派,极其的保守与闭塞。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二)老派市民的具体形象

1.迷信中庸的老马

《二马》中的老马先生是老舍所塑造的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得过且过,墨守成规的奴才式人物。老马去伦敦承继亡兄遗留下来的古玩店生意。他身处资本主义世界现代化大都市,工商业发达,竞争激烈,但他的思维方式却与其格格不入。作为商人却对经营一窍不通,不懂商业,也不去学习如何经营。它思想封建,尽管在经商,却总是一副重儒轻商的名士风范,保持着老北京人“皇城根脚下”的做派。他“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叼着小烟袋,把火添的红亮,隔着玻璃窗子,细细的咂摸雨,雾,风的美” ⑶。他是商人,却鄙视经商俗气,可以一整天不去铺子,而将时间花在喝茶,睡觉,给房东太太浇花,喂狗上。他爱慕虚荣,将自己空虚的内心建立在外界的评价之上。在古玩店一听照顾主儿夸奖中国的东西,他就欢喜的送给人家点什么,只要人家一说中国人好,他就非请人家吃饭不可,如果人家在一夸饭好,非请第二回不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他表现的派头十足,看似豁达,自尊,但在事关国家民族尊严的事情上他丝毫不顾及操守和尊严,表现的那么麻木自私,卑怯,愚昧。他对英国人有一种近乎谄媚的讨好心理,他鰥居多年,为博外国人一笑,却硬要说在国内自己有五六个太太。有位英国老太太告诉他中国衣服好看,第二天他就穿上绸子大褂满街走。他去听讲演,当将军要出兵中国之时,他居然说“欢迎英国兵。”他为了迎合英国人,去担任一个侮辱中国电影中的富商角色。他中意于温都太太,最后却不欢而散,一方面体现了英国人的民族歧视心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老马所代表的传统中国人愚昧,空虚而被人看不起的可悲现实。老舍在《二马》中指出:“民族要是老了,人人生下来就是出窝儿老,出窝儿老生下来便是眼花耳聋痰喘咳嗽的!一国里要有这么四万万出窝儿老,这个老国便越来越老,直老得怕也爬不动,便一声不出的呜呼哀哉了”⑷。老舍通过老马先生这一类型形象的塑造,对古老民族的弱点进行了否定。显示出作者对市民文化中迂腐麻木,驯服顽固,隐忍苟且劣质成分的痛恨,鞭挞和怨恨。

2.得过且过的张大哥

在小说中,《离婚》是老舍一部相当重要的作品。张大哥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人。他安分守己,对一切政治问题不闻不问。张大哥有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那就是不论何时何地,对待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是敷衍妥协,折中平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和,不走极端,毫无原则。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使命,便是做媒人和反对离婚。离婚,在张大哥的哲学范畴中,意味着对现有秩序的打破,是万万要不得的。因此,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撮合婚姻,化解纠纷,去除婚姻危机。在他看来介绍婚姻是创造,消灭离婚是批评。由此,张大哥热衷于串门走门,为姑娘小伙儿们穿针引线。同时张大哥又是极其认真的,他的全身整个是显微镜的天下。在显微镜下发现一位姑娘,脸上有几个麻子,他立刻就回在人海之中找到一位男人,说话有点结巴,或是眼睛有点近视。在天平上,麻子与近视正好抵消,上等婚姻。他不仅热心而且善解人意,看到老李愁眉不展,便知是婚姻出了问题,于是立即请老李来家吃涮羊肉,马上接乡下的妻子来北平。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认为他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就这么足。他从不的罪人,他为人处事处处露着圆滑与老练,他的原则就是“凡是就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上去,走极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头的。”⑸他庄重的恪守着中庸之道的“精华”,不走极端,连日常生活都规矩的不可理喻。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烟斗,手杖,全是摩登人用过半年多,而顽固佬还要思索两三个月才敢用的样式和风格。张大哥的生活态度是敷衍的,而且是郑重其事的敷衍。作者用现实的写作手法,形象的描绘出这类老派市民在传统中国向现代化变革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张大哥在遭遇不幸之时却毫无作为,他所能做的就是狠命的请客,连骂一句人都觉得有违传统礼教。张大哥面对人生的悲剧,不敢也不会去抗争,只会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我招惹过谁?”“一辈子安分守己,没跟人惹过气,老来老来却叫我受这个,我完了。”⑹老舍通过对张大哥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刻的发掘了积淀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等级观念,传统道德,风俗习惯即对封建专制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也写出了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天命而不可得的人生悲剧。3.保守愚昧的祁老者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生在清朝末年,是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挣扎过来的老牌市民,善良,正直而又愚昧。他虽然是普通的平头百姓,但骨子里却深深的刻着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忠贞虔诚的按照老祖宗的规矩礼俗来办事,处处讲究排场与体面,“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可不能忘了礼节”。⑺他安分守己,辛勤操劳,一切是为了维持四世同堂局面。当国家遭受凌辱,民族面对危亡之时,他最关心的却是家里是否“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对外界政治,战事的发展变化不闻不问,只知道“关上大门,用装上石头的破缸顶上”就能够消除灾祸,颐养天年。⑻即使快当亡国奴了,他还念念不忘自己的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生日。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逆来顺受的地步。他对抄家来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受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所受到日军凌辱的遭遇,但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这位老朋友。作者在批判祁老太爷这种苟且偷安的人生哲学,同时没有忘记时代环境的变化。祁老太爷面对一连串血的事实,面对“想做奴隶而不得”之境,也终于勇敢起来捍卫人的尊严,捍卫民族的尊严。

(三)老派市民沉重的市民文化反思

作者通过对老派市民深刻的剖析,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中的弊病,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老舍所要告诉人民的是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阻碍社会进步发展变化的不是某一个人的道德败坏或者品质恶劣,而是渗透到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灵魂中的传统习惯。通过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老舍所要表达的是:要医治民族的痼疾,除了政治与经济的变革,还必须有一场文化心理的革命,而且要使它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完成⑼。

二、新派市民形象的基本内涵

(一)新派市民形象概述

所谓的“新派市民”形象是指生长在封建宗法,生产力水平发展低下的社会土壤中,同时又沾染外国资产阶级西方文明的坏习气,集中西糟粕于一身的一类人物。新派市民与老派市民求静,求和,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不同,他们求动,求变,他们不仅道德败坏,更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是那种一味逐新追洋,丧失人格的堕落人物。这是一类具有类型化倾向的人物,如西崽蓝小山,丁约翰之类;胡同子弟张天真,祁瑞丰,冠招弟之类。作者以漫画式的刻薄手法对他们进行讽刺,突出了他们虚荣,浅薄,堕落。

(二)新派市民的具体形象

1.浅薄无知的张天真

《离婚》中的张天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读着大学,接受着新知识,新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观念,新文化,应该是有前途受人尊重的知识分子,但是他 “漂亮,空洞,看不起穷人,钱老是不够,没钱的时候也偶尔上半点钟头。„„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照镜子,整天吃柑。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上运动衣睡觉。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道国事,专记影戏院的广告。”⑿仅仅学得皮毛,新潮且浅薄。他对读书不感兴趣,从初中到大学时靠父亲托关系才进去的。想养个法国姑娘,就计划着留学,听说:“外国青年全爱吃冰激凌与水果,于是他就论打吃冰激凌,以十个为起码吃橘子,随后便把帐条硬往家里送。”他好惹是生非,稀里糊涂的进了监狱,险些吓死。出狱后,又摆出一副英雄的气概,因为有坐牢的经历。这就是张天真:胸无点墨,浅薄虚荣,贪图享乐,自私轻浮。自以为沾着点西方文明,就是新型的知识分子了,其实只是拾得资本主义文明牙慧的浅薄青年而已。

2.庸俗无耻的小赵

《离婚》中的小赵是个典型的痞子式人物。他凭着与官太太的特殊关系,成为恶霸式的小官僚代表。此人极其的心狠手辣,庸俗下流,两面三刀,且见风使舵。他“没有道德观念”,“不承认人应有良心”,甚至连老实善良的李太太从被骗后也咒骂“没有见过这么坏的人”。张大哥儿子入监狱,他趁火打劫,骗取老李250元钱和张大哥的两张房契,还诱骗张大哥的女儿张秀真。一副流氓痞子的嘴脸。这是一个地地道道恬不知耻,无恶不作的小人。

3.新潮汉奸祁瑞丰

《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类形象中的典型代表,也是被嘲讽的洋派青年,不过更让人不耻的是他的洋味中掺杂着浓浓的汉奸味。他原来不过是一个贪图享受的无聊小人,北平沦陷后,他受不了困苦生活的折磨,甘心充当一个连日本人都看不起的小帮凶。一味的追“新”逐“洋”,最终丧失了人格。成为人人唾弃的民族败类。

(三)新派市民的文化反思

老舍对老派市民批判中带有同情的意味,能揭示他们性格心理的纠结,有时甚至还带有悲剧的色彩;而在给新派市民描绘形象时,轻蔑鄙夷之情溢于言表。⑾老舍的这种现实批判是有针对性的,因为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之后,引起一部分人道德失范,价值混乱。在做这种反思中老舍悲愤之情常与批判传统文明的失落感交织在一起。老舍批评排拒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主题也出现在一些表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现底层市民命运的小说中。小说《月牙儿》写母女两代沦为烟花女子的故事。母亲从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得出“肚子饿才是最大的真理”带有丛林法则的生活经验。而女儿则以“新潮”的观念来标榜,与母亲的旧观念来对抗。她追求的是“恋爱神圣”、“婚姻自由”等等新观念。作者最后解决母女两人之间的矛盾,不是母亲的生活真理向女儿新思潮转变,而是恰恰相反。老舍所要表达的是只有母亲的生活真理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此同时,也表明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所倡导的个性解放等观念有自己的独特与认识。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不能保证,肚子还没有填饱的前提下,爱情就只是交易,是一种买卖而已,“婚姻自由”、“爱情神圣”等等,不过是骗人的把空把戏。从老舍对老派市民的描绘中,也可以看出,他力避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病,有美化封建宗法东方文明的民粹主义倾向。

三、正派市民形象的基本内涵

(一)正派市民的概述

这一类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国民楷模”,有理想,有抱负,有知识,有爱国热情,具有现代青年所应有的优秀品质。老舍对正派市民的塑造正体现了老舍对理想的追求对文化转型出路的求索,使作品更具有思想启发与教化意义。他认同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但他常常带着传统道德文化观去构建其理想市民性格。

(二)正派市民的具体形象

1.儒侠兼备的李子荣

《二马》中的李子荣,因为连年的国内战争,先到美国,拿到商业学士学位,又转站到欧洲,到英国去学习。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工作,没有理想;只有男女,没有爱情;只有物质,没有玄幻;只有颜色,没有美术!” ⑿他注重实际,脚踏实地,埋头奋斗,不喜欢空谈,他对现代商业社会的规则十分娴熟,强调“人情是人情,买卖时买卖”。他冒着被老板辞退的风险,制止老板随便拿店里的古玩送人情,目的就是维护雇主的利益。他务实肯干,是一个掌握着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具有独立精神和民主理想的优秀青年。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2.勇猛刺客李景纯

同样《赵子曰》中的李景纯也是老舍所歌颂的理想市民。他对赵子曰讲到:“现在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低头去念书,念完书去民间做一些事,慢慢的培养民气,一条是破名杀坏人。” ⒀在军阀横行的**年代,他主张对待军阀不能讲人道,行义气,而应用“力”来对付他们。作者将其刻画成几近完美的人,虽然外表瘦弱,但有着坚韧的气质和独立不倚的精神。为唤醒麻木的国民,冒着生命危险去行刺军阀,以实际行动来警醒民众。这种行侠仗义,为民除害以及通过读书,实业救国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老舍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

3.余者代表赵四等

《老张的哲学》中的赵四,《离婚》中的丁二爷也是这类形象的代表。这些理想式人物用侠义的行动来除暴安良,他们身上都隐藏着 “亦侠亦儒”的背影,这就反映了中国传统小市民的理想。

(三)正派市民的沉重文化反思

这显示了老舍真诚与天真的一面,也暴露了他的思想平庸;批判现实时思想深刻,一针见血,而一写到理想,常常表现出理想贫乏⒁。而老舍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对传统文化,民族性格潜在力量的挖掘中,没有忘记寻求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在抗日期间创作的《四世同堂》就表达了老舍希望在战争中提出传统文化消极部分,用其精髓来改造民族。作者在小说中讲到。传统文化应当用筛子筛一下,筛去灰尘,剩下真金。这种真金,就是真正中国文化的真实力量,是革新的基石。在小说中韵梅和天佑太太这两位传统的家庭主妇,平时她们所关注的仅仅是操持家务,照料孩子,侍候老人,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琐事。而当面试全民族危机之时,她们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坚毅沉着,把自己无私的关怀与爱由家庭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钱默吟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者隐士的代表,战前,他“闭门饱酒栽花”,“以苟安懒散为和平”。北平沦陷后使他醒悟,儿子的壮烈牺牲与自己的被捕使他脱胎换骨,使他成为另外一个人,深明大义,一身正气,不畏强暴,敢于反抗,传统文化的道德力量在他身上厚积薄发,爆发出杀身成仁的民族骨气与操守。在老舍看来由民族解放战争所唤醒的顽强抗争,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可以成为建设新民族,新国家的精神力量,这瞩望于未来的眼光这,标志着老舍的创作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⒂

在老舍作品中,对市民文化的反思非常广阔:既有上层建筑中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制度文化方面面的深刻反思,又有意识形态中观念信仰,风俗习惯等精神文化层面的深刻反思。总之,在老舍眼中,中国市民缺乏的是一种独立自治的意识,市民缺乏主动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的意识,缺乏对自身所享有权利的深刻理解。中国市民文化的现代化,首先是每个市民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自觉履行所承担的义务,尊重和保护市民各成员的基本权利,同时应树立一种积极的独立自主的参与意识,抛弃自身各种不良的心理与行为方式,构建起具有现代意识与现代素质的新市民文化观念。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⑴钱理群,温敦儒,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⑵王明科,论老舍的市民文化反思及其现代性体验,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5 ⑶舒济,舒乙,老舍小说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⑷刘增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⑸孙钧政,老舍的艺术世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 ⑹老舍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⑺老舍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⑻老舍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⑼董克林,老舍笔下老牌市民国民性弱点分析,郑州大学学报,2008.1 ⑽老舍.老舍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⑾张斌,老舍文化视野中的市民世界及其精神内涵,烟台教育学院中文系,2007年第4期总第199期

⑿关纪新,《老舍评传》[M],重庆出版社,1933年版。

⒀老舍,《老舍文集》(第四、五、六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⒁赵国宏,柔弱:老舍笔下市民形象的核心性格,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O年 第三期

⒂刘雄平,论老舍笔下城市贫民的悲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07第2 期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下载论上巳节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上巳节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红色旅游的文化价值

    论红色旅游的文化价值 摘要:红色旅游本质上是建立在红色革命所遗留的资源基础之上的精神文化产品。红色旅游文化是红色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表现为......

    论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

    论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 彝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系统而独特的文化,它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金山,也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彝族文化有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

    论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内容概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

    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摘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5篇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烟台市戒毒所 原梓皓 人人都有父母,父母对于儿女,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正是这种无私的爱,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和亲爱的感情,当儿女长大懂事后......

    论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大全

    努力使思想宣传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思想宣传范文】一“革命文化&rdq......

    论常德德山“善德”文化的现实意义5篇

    论常德德山“善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梁颂成佘丹清一、常德市民对德山“善德”文化现实价值的认同 在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转型的今......

    论雷锋精神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推荐阅读)

    在汹涌的商品浪潮中,有没有一种文化,能给人以终极的关怀和心灵的支撑?在多元的社会思潮里,有没有一种核心的价值,能提供给人坚实的信仰和最坚强的力量?在物欲的诱惑侵蚀下,有没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