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
论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
彝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系统而独特的文化,它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金山,也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彝族文化有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收藏、艺术、使用、传承等多方面的价值。
历史价值。彝族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彝族在历史上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彝族社会的形成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彝族有着辉煌的科技史,彝族古代文明史是彝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彝族现代文明是对彝族古代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彝文的历史记载为我们研究彝族文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因此,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政治价值。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各民族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为各民族谋利益的党。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党和政府应当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具体体现在领导当地各民族加强经济文化建设。在凉山来说,彝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凉山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把彝族文化作为凉山五大资源之一开发,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战略目标。研究、开发、使用彝族的优秀文化,是凉山近200万彝族人民的期盼。特别是加强彝族文化特色的系列工程建设,充分体现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提高彝族人民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等传统优秀文化的水平,这是彝族文化的政治价值。
经济价值。彝族文化中的许多无形项目可以开发成有形的经济项目。例如:英雄史诗支格阿鲁射日月、彝族女杰普美丽依发明织布、彝族迁徙路线和灵魂回归路线图、洪水泛滥居木惹妞生命大营救记、毕摩苏尼功夫艺技、彝族崇拜天鹰地虎的图腾、毕摩插神技与天星座对应图、彝族八方加天地的十月太阳历图案、彝族法律执行程序图、彝族军队吹响牛角进军号抗击外来侵略战场地形图、彝族在历史上辉煌的科学技术成果、彝语与英语、彝文与英文联系对照表、彝族婚礼场面、彝族人生礼仪系列、彝族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主要贡献、彝族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以及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塑像、彝文图书目录、彝族酒器、餐具、服饰、佩饰等仿制塑雕,彝族房屋式的建筑、彝族音乐、舞蹈、歌曲、彝族体育竞赛姿势图;彝族过年、火把节活动系列连环画图案等等。以上无形的彝族文化资源,全部可以开发成有形的人文景观,无形文化转化为有形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成为有长久收益的经济价值。
文化价值。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观赏,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书籍的形式交流;另一种是通过旅游,直观的形式来交流。马克思曾经讲过,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我们知道,世界文化是由全世界2000多个民族的文化组成的,彝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大概念范围的彝族文化有:历史文化、普系文化、宗教文化、图腾文化、法律文化、数学文化、哲学文化、伦理文化、道德文化、军事文化、教育文化、服饰文化、三色文化、漆器文化、酒文化、酒器文化、历法文化、节日文化、习俗文化、火葬文化、忌禁文化、创世文化、格言文化、克哲文化、体育文化、建筑文化、艺技文化、语言文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音乐舞蹈文化等等。这些全面系统而丰富多彩的独特文化,闪耀着宝贵的文化价值。
社会价值。彝族的每种文化都是社会性的。彝族宗教的毕摩、苏尼信仰是彝民族共同的信仰;彝族的法律法规是彝族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彝族年是全彝族的共同过年节日;天上的鹰、地上的虎是全彝族共同的动物图腾;红、黄、黑是彝族服饰、餐具、酒器、用具、建筑等广泛使用的三色文化等等。彝族文化活动的社会性,体现在以下三个。首先是交流性,节日盛会中人们相互交谈0交流感情,互致问候和相互祝福;其次是固定性,“彝族一年中有十大节日,过年节、男人节、妇女节、儿童节、牧羊节、晒衣节、火把节、反咒节、剪羊毛节、尝新节“。①这些节日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再次是参与性,彝族文化活动,是全社会男女老少都参加的娱乐活动。所以,彝族文化具有凝聚性的社会价值。
旅游价值。当今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大兴旅游之业,而旅游的大部分内容是民族文化景观。凉山的旅游重点是彝族文化的人为景观,凉山的自然景观没有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优势。恰恰相反,凉山彝族文化和彝族文化景观,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彝族文化能够吸引国内外人们的原因。一是神秘,解放前彝族是个独立的社会,在反动统治者消灭彝族强敌如林的情况下,彝族为什么保持了自己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居住领土?许多中外人们感到困惑不解而很神秘;二是独特,彝族的法律制度是独特的;彝族宗
教毕摩苏尼是独特的,彝族过年的形式是独特的,彝族火把节也是很独特的,彝族的军事人道主义是独特的;三是科学,“彝族有一年的季节准确到一天都不差,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一种历法都无法与十月太阳历相比而科学的历法”。②“彝族有英文字母组成的科学简便的音节文字;彝族在1 3世纪发明了火药,1 9世纪创造出了手榴弹——“葫芦飞雷“,1 7 1 O年法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根据彝族《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方位图》,创造出了现代计算计的计算法正负二进位制数学;彝族曲焕章发明的云南白药比《本草纲目》早30年”。③彝族实行火葬制度也是比较科学的。上述彝族文化科学方面的表现,是彝族文化旅游的支柱。因此,我们说彝族文化的旅游价值是很高的。
收藏价值。彝族有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和光彩夺目的文化产品,其中彝文图书由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台湾等国内外有关机构收藏了五万多册。还有大量的流散于彝族民间。本人与梁勤星同志合写的“论彝族哲学唯物论思想的特点“一文,在1 998年《天府新论》杂志第1期上发表后,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期刊研究会收藏;本人撰写的“试谈民族自尊心与中化民族自尊心的辩证统一”一文,1 999年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期刊研究会收藏;本人设计的彝族花纹图案明信片,2 OOO年7月由国家邮政局公开发行;被云南省博物馆和楚雄州博物馆收藏。许多彝族文化产品,如:支格阿鲁射日月的塑像、彝帅孟获的塑像、毕摩领袖阿苏拉则的塑像、彝之鹰塑像、彝海结盟谈判仪式塑像、彝海结盟仪式塑像,彝族十月太阳历图案和彝l族画像邮票图案等,都有收藏的价值。艺术价值。彝族文化产品颜色绚丽多彩、品种繁多、款式新颖,深受人们的欢迎。彝族酒器、餐具、佩饰、用具等,样样都有艺术性和观赏性。“1985年彝族歌舞参加土耳其举行的第二十二届国际舞蹈艺术节演出,被誉为来自遥远东方的‘最美丽动人的艺术M。④“同年在国际芭蕾舞服装设计比赛中,两套凉山彝族妇女加工制作的直简喇叭裙,为我国夺得了国际比赛中的第一个服装奖“;⑤“彝文经典《勒俄特依》、《梅葛》、《渣母》、《阿细的先基》、l《阿诗玛》、《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甘美阿妞》等代表作,以英、美、法、日、俄、捷克、罗马尼亚等国文字翻译出版,受到国内、国际文学界的高度重视”。⑥彝族社会是诗的海洋,歌的世界、艺术的摇篮。彝族的文学感人、音乐动人、舞蹈迷人、艺术醉人。所以,彝族文
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使用价值。彝族文化用品既是艺术品,又是生活用品,它既有艺术的欣赏性,又有生活的使用性。所以,彝族文化产品已成为人们馈赠的礼品和旅游纪念品。‘彝族文化中的彝文经典,如《祭经》、《药经》、《创世经》、《送魂经》、《军事经》等等"。⑦这是一座浩瀚无边的巨大文化宝库。这些彝文经典对今天研究彝族社会、宗教、哲学、教育、法律、农业、道德、地理、环境等学科的使用性很强。所以,彝族文化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传承价值。彝族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彝文在解放前办学校传授的很少,绝大部分是通过毕摩传授的。彝文在解放前有少部份木刻印本,大多数都是手抄传承下来的,解放后有了印刷出版,现在毕摩经书也有铅印本了,彝族文化有了一些发展。彝族文字是彝族人民创造历史和探索未来的工具。彝族文化完整、系统、独特,它创造了过去的彝人世界,也必将开创新的彝人世界,步入世界文化之林。这是彝族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下去的根本价值。总之,以上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决定了彝族文化既有研究的价值,又有开发的价值,还有使用的价值。研究彝族文化,是开发彝族文化资源的基础;开发彝族文化资源是转变彝族文化资本的前提,实现文化资本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彝族文化,促进彝族地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幸福!
第二篇:论文化价值
论文化价值
2011-04-11 第06版:文化教育 作者:李洪峰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4679
文化特征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因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认识文化就是认识自己,尊重文化就是尊重自己,发展文化就是发展自己。
文化是什么?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成绩,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成就的总概括,是人类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总记录。
认识文化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表现为文化的进步。任何一个民族的觉醒,都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都要靠文化的发达。历史反复证明,文化始终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之中。世界上几乎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而唯有文化资源是永远不会枯竭的。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促进、保障和提高作用。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表现为文化的发展。文化缺位的发展,不可能是健康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国际竞争,始终离不开文化竞争,文化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本质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日益发展的时代条件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作用日 益凸显。谁创造了先进文化并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把握主动。谁不认识文化的价值、不重视文化建设,谁就将犯历史性错误。
文化之为文化,是因为它同自然的天空、大地、阳光和水一样,无时无处不在地渗透、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和生活。关于文化与人的关系,孔子在讲儒家经典时讲过一段话,他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庄子也说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孔子和庄子,讲的都是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培育和完善作用。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完全没有文化的人、完全不受一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影响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应该从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一致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我们应该从文明发展和民族进步相统一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我们应该从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相联系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
康德在他的巨著《判断力批判》中,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指出:“人不只是一种自然的目的,而且是自然的最终目的。作为自然最终目的的人,应当是文化——道德的人。因为对于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来说,能使其产生自由抉择目的能力的,只能是文化。”康德所揭示的,是更本质的文化价值。文化是国家形象的基本元素和最主要标志。文化价值,不仅表现为其自身,而且表现在国家各项建设和各方面工作上,表现在民族素质和国家形象上。人们观察、认识、了解一个国家,总是首先从文化上着眼。一个国家的文化标记,往往是这个国家的最突出象征。党的十七大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描述了我国的国家形象,指出:“到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国家形象的树立和演变,同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一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方面的长期努力。而中国要真正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中华民族要真正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尤其刻不容缓的,是要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上取得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到底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说到底是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
尊重文化
从国家发展和民族素质建设的长远战略来思考,必须广泛、深 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风气,必须广泛、深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文化的浓厚风气。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必然要求尊重文化,因为文化是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最基本因素,也是人的生活、发展、提高、进步的最基本因素。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文化的历史发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人的进化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进而造就和提高了人。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欧洲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时写道:“让我们首先注意到一个民族,她在我们还没有发明文字时,就已拥有一部以固定的语言连续记载的历史了。”“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数典忘祖;也不能照搬照抄,拜倒在古人脚下。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忽略本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色。季羡林先生有一个见解。他认为,西方轻视东方文化,是偏见。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轻视东方文化,则是短见。如果看问题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则能看到事实的真相。季羡林先生的见解,很值得重视。
中华文化同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比较,都毫不逊色,而且有着 自己无与伦比的独特风采。尊重历史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新的历史。尊重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新的文化。我们要用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认识中华文化的伟大价值。我们要从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中建立起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新的历史文化,创造新的历史文化高峰。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性格。中华文化是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国内各民族文化和各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和各地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才造成了中华文化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宏大气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实现各民族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也是实现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蓬勃发展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的神圣事业,也是推动和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神圣事业。经过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会迎来各民族文化争奇斗艳、获得新的巨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邓小平同志这些重要论断,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什么是文化规律,什么是文化建设规律,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认识。必须对理论学术有深入系统的学习整理,必须对历史经验有深入全面的总结提炼,必须对现实状况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必须对时代发展趋势有深入准确的判断把握,必须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态度,仔细倾听历史、实践和群众的呼声。任何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没有根据的。社会总得不断发展,文化总得不断进步,人类总得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发展文化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当代性和人民性。党的十七大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强调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一种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也是一个战略部 署和战略指导。从而把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全党全民族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和提高到十七大精神上来,切实增强发展文化的紧迫感和主动性,通过认真而不是敷衍的、扎实而不是飘浮的、持续而不是短暂的努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文化离不开交流。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上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四大发明走向世界,都是文化交流史上的壮丽篇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取得巨大成功,是中外文化交流新的里程碑。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中国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世界也重新发现了中国。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交流好,大有益,互借鉴,相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迈出了重要步伐,对于促进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名片。以文化形象塑造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形象,以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发展,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成功实践。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有长远战略谋划和切实可行的实际步骤,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使中国文化在同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更好地贡献和影响于世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靠投入、靠政策、靠环境。首先是投入,必须形成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其次是政策和环境,必须形成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文化事业欠账过多问题。尤其要下大气力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克服重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轻群众文化权益的现象,真正把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摆上重要日程,扎扎实实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办好事、多办实事。
文化的历史即人类的历史,文化的未来即人类的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领域是知识和人才最密集的领域之一,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之一。文化创新对各方面创新都有重要影响。中国5000年的文化发展形成了优良的创新传统。所谓“周虽旧邦,其命唯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的就是创新传统。以文学为例,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创新高潮迭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创新传统,尊重创新 思维、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探索、宽容创新失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文化。积极稳妥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光辉未来。
第三篇:论红色旅游的文化价值
论红色旅游的文化价值
摘要:红色旅游本质上是建立在红色革命所遗留的资源基础之上的精神文化产品。红色旅游文化是红色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表现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三种形态,其中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尤其是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形态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核心内容和贯穿始终的灵魂。本文结合红色旅游的特点,就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来论述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红色旅游、文化价值、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
正文:有一种颜色,永远不会在风雨中剥蚀;有一种记忆,永远不会在岁月里消逝。是的,这种颜色就是红色,而这种记忆就是对革命的回忆。当红色革命已成过去,一种缅怀革命的红色旅游便悄然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热点。
红色旅游是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是鲜血是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之时,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可见,这种旅游活动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总的来说,它的文化价值贯穿了物质、精神和行为三个方面。下面,我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物质文化价值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在共产党建立以来这将近100年的革命历程中,革命遗留的物质可以说数不胜数,其文化价值更是让后人获益无穷。
建筑正是其表现的物质文化之一。正如雨果所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红色建筑是一件件艺术品,是一首首革命史诗,更是富有激情的革命档案。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的火种洒遍了大江南北。每一座革命建筑都在无声的讲述着革命事件,开启一扇扇红色的记忆大门,将我们待会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北京大学红楼正是那段革命岁月铁的见证,更是一种革命文化的有力体现。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场所。1919年五四运动中,红楼和他北面的操场是反帝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它深厚的历史和人文渊源是他始终是令人瞩目的建筑。如今已成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新布置的期刊陈列室展出了20多种由中国革命博物馆馆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期刊、杂志;新文化运动陈列室,通过90多张图片、60多件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风貌,并形象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在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他让更多的人了解、铭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辟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如今在全国各地还保留着很多革命时期的建筑。如卢沟桥,河北的李大钊故居、冉庄地道战遗址,山西的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江西的井冈山革命遗址、瑞金革命遗址,还有湖南的彭德怀故居、岳麓书院、韶山冲毛泽东旧居等。这些经过革命几十年洗礼的建筑,看似很普通,可却隐藏着犹如红色般的激情斗志和无所畏惧。
介绍完富含革命文化的红色建筑,还要介绍一个红色旅游革命圣地——延安。1935年至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13年期间,这里经历了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培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在这里,毛主席撰写了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在这里,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
这些物质文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现在,更让我们敢于展望未来。
二、精神文化价值
红色旅游的精神文化价值在三方面得以体现:
1、红色旅游是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
红色精神,是中国长期革命和战争中形成的优良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红色旅游的兴起集中体现了人们群众对革命优良传统文化这一红色精神的崇敬,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步的象征。因为红色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奋斗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集中体现。革命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当今先进文化的形态之一,而红色旅游源则是这种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通过对革命历史遗址和遗物的参观游览,重温革命时期的红色经典就可以起到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革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2红色是提高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红色旅游是提高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化。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深入浅出,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旅游是青少年普遍喜欢进行的消费活动,具有很强的学习教育功能。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旅游的方式传输给广大青少年,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融入旅游活动中。
3、红色旅游是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红色旅游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学文件、听报告转变为在一种精神轻松的过程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克服了形式呆板的弊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道德情感激荡的环境和机会。通过红色旅游的实地考察,广大党员干部回顾中国共产党光辉的革命历史,回顾经历的艰难险阻,深刻理解党在伟大征途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重温学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特别有益于党的干部震撼心灵、净化了灵魂,从而进一步提高党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三、行为文化价值
说到行为文化,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作性活动。目前,红色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旅游方向。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就涌现了大量的行为文化,体现的价值更是社会价值之所在。
在红色旅游景区九龙坡,就发生那一幕幕用行为来体现红色旅游文化的活动场面。该区举行了以“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为主题的活动。500多名青年齐聚一堂观看话剧《重庆往事,红色恋人》,追忆峥嵘岁月,同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还有一大批学生集体来到人和实验学校,参加北部新区缅怀革命主题活动。他们以唱红歌、读经典、诗朗诵、歌舞等形式我们的革命先烈,歌颂我们的党,激励自己发奋学习。
这些活动,充分给我们展现了行为文化,使我们认识了历史,牢记使命,并引导了我们树立坚定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
在我看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发挥旅游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润物无声的特点,把当前有待坚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中,通过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寓教于游,是思想道德的教育更加形象,入耳、入脑、入心。红色旅游将以其巨大无比的文化价值,并凭借其深刻的感染力、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方式
第四篇:浅析彝族火塘文化
浅析彝族火塘文化
彝族是个崇火的民族,自视为火的子孙,认为是火给他们带来了光明、温暖、熟食,摆脱了野兽的攻击„„因而把火视为驱邪消灾和带来吉祥幸福的神圣之物。在节日里,人们烧起篝火,围火弹琴唱歌,踏歌起舞,尽情欢乐;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依靠火来占卜吉凶。活着时他们以火为友,离开人世时,也要有火为伴。按照彝族人的观念,人是火造就的,没有火就不会有人。有了火,才有世界。人生下来第一眼看到的是火塘里的火光,最后人死的时候还是交给了火,人的一生中都有火的陪伴,所以,彝族人把生死存亡都视为是火的作用。在历史长河中,彝族人对火的发明、火的运用、火的崇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火文化。火塘是彝族火文化的集中体现,他们对火的崇拜,多是围绕着火塘展开的。祖祖辈辈崇火、尚火,认为火是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的终结。大量民俗资料也表明,早期人类居所的中间部位都是火塘,人们在火塘边煮饭、议事、取暖、睡觉,形成环火而居的习俗。彝族谚语说:“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他们对火有特殊的认识和感情,于是有了敬火、护火的各种民俗。
一、火塘的设置与来历
火塘和彝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出现与彝族的居住形式及其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可以说,火塘是彝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发明的极富特色的民俗。我们知道彝族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群峰耸立、江河纵横、气候寒冷。火塘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生活工具。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火塘就设在堂屋中靠左的地方。它在彝族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每一户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是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乃至宗教活动的场所,既是家庭成员聚会之处,亦为接待客人之所。彝族人大都把火塘视为家庭的象征,认为与家人的命运祸福密切相关。尤其是火塘中的火的熄与燃,同家人的命运休戚相关。所以,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熄灭,称为“万年火”。
火塘作为中外许多民族都有过的一种主要生活方式,它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紧密的联系,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而呈现出各种形式。彝族火塘也因不同的地域呈现出各种形态。彝族火塘结构简单,这里以峨山彝族地区的彝族火塘为例,简要谈谈其设置过程:挖一个边长约2尺半,深7寸的土坑,四周用加工过的石条镶成,称作“火坑”。直接把木钩或铁钩悬于火塘上方,把煮水壶,或铁锅挂在钩上,烧水做饭。旧时,火坑中置有三个经过加工过的石头做火砖,汉族称为“三锅”,彝族称为“果倮”。“果”为“烤”,“倮”为石砖之意,意思是烤石。彝族火塘的锅庄石一旦埋下后,除非房屋需要拆迁,否则祖祖 辈辈都不能移动,有些彝族家庭中的锅庄石往往说不清已经传了多少代。在有的锅庄石上还刻有一些图案,它不仅具有装饰的作用,有的还含有宗教意义,显得精美而神秘。用石块围成火塘,不仅有助于保留火种,方便于支锅,而且可以在用火时使火力集中。因此,彝民即使在野外或田间地头临时用火,也习惯用石头围成火塘的形状。在铁器广泛使用后,铁三脚逐渐取代了锅庄石,这与铁三脚更方便于支锅和烧煮食物有关。铁三脚即在一个铁圈上安三只脚作为铁圆圈的支撑柱,而圈内有三根铁角斜伸向圈心,用来支锅或壶。铁三脚在彝民心中也和锅庄石一样具有神圣地位。
流行于凉山彝族的“祭锅庄石”中说:“山上有山鬼,石崖是山魂;彝家的锅庄,锅庄是家魂。”彝族认为火塘是火神居住的地方,彝族的“火神” 各地传说不一,其中比较普遍的认为“火神”就是彝族英雄“阿衣迭古”。相传“阿衣迭古”是“雷神”的儿子,他出生时很奇异:“生时风猛刮,生时雷声响。迭古是雷火,迭古雷生儿。”据说迭古是彝族第一个训狗打猎的人,也是第一个带兵打仗的人。迭古是彝族人中的英雄,“他活捉毒蛇猛兽,他铲除贪官污吏,他专门为好人办事,他专门跟坏人作对。迭古活着时,“不恶的不杀,不坏的不打,不弱的不扶,不穷的不帮。”在他死后,“尸体烧成灰,灵魂变成火,一千年不灭,一万年不熄!”就变成了彝族的“火神”。这个“火神”亦是彝人的保护神:“人有迭古火,成为万灵主。同火来做伴,如人和影子。黑夜走山路,山路多明亮。猎人带身上,山鬼不近人;妇女带身上,保佑一家人。烧火祭家神,邪恶驱杀尽。污秽不近人,鬼怪恶魔都怕火。”相传三块锅庄石就是迭古的骨髓,“三块白石来支锅,三块白石立火塘。”彝族认为火塘不仅是火神居住的地方,同时祖先的灵魂也时常在火塘四周取暖。因此,火塘也成为彝族进行祖先崇拜活动的主要场所。正如陈永香在《论彝族的火崇拜》一文中所说:“彝族是一个特别崇拜祖先的民族,祖先崇拜在他们的信仰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鬼魂观念和血缘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首先是氏族集团共同的祖先崇拜,然后是部族的共同祖先崇拜。随着个体家庭的产生,家庭的祖先崇拜也应运而生,彝族的祖先崇拜与人们朝夕与共的火塘密切相联,祖先仍在火塘边与在世的子嗣亲属在精神上沟通,活着的人与逝去的祖先以火为媒介,沟通情感,后代通过火而向祖先祭祀,祖先也通过火而了解后代的祈求,保佑后代子孙.他们以锅庄石象征祖先,后代以火塘上方的锅庄石代表祖先的神灵。”也正是这种观念引申出了一系列与火塘相关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火塘禁忌”。
二、彝族关于“火塘”的各种禁忌
火塘最初是人把自然火引进居室的产物,它的基本功能是在物质生活上施惠于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而逐渐有了丰富的文化内 2 涵。彝人把它看成是火神居住之地,是祖先神灵取暖的地方。他们把自己的愿望、祈求倾诉给火塘中肉眼看不到的神灵以及各种看不见的精灵们,并怀着惶恐的敬畏心灵祭祀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取悦鬼神,能够得到神灵的回报,得到自己向往的幸福。于是火塘在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中便有了重要的作用,彝人对它怀有崇敬之情、崇拜之意、信赖之心,并通过它来寻求自我安慰和获取信心,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火塘的神秘色彩和神圣性的日益浓厚,人们对象征着火神及祖先的火塘、锅庄石、铁三脚等更加顶礼膜拜,惟恐不慎触怒神灵而失去他们的庇护,于是便生出了许多禁忌。
彝族认为,“汉人敬官,彝人敬火”,因此他们对火极度尊崇,绝不容许玷污、亵渎。家中的火塘从点燃那天起就从不熄灭,而且也是家庭里其他用火的取火来源,彝人认为常盛不灭的塘火,预示和象征着家庭生活的红火。家中老幼常围火而坐,共叙天伦之乐。民族历史和口头文学常在火塘边传播,所以火塘也成了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火塘也是接待亲戚朋友的地方,客人的饮食起居,都在这里。围坐火塘,尊卑长幼各有其位置,靠墙壁一方,正中为客座,最长者居中,其余的则依次排列左右;靠堂屋一侧为下方,位最卑,一般为小孩位;客人入室让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边,小辈坐在客人对面,不能相混。否则会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恭,并会使主人家招致不吉利。在彝民心中,火塘是尊贵而神圣的,他们通过火塘来显示自己在家庭及社会中的尊严与地位。这种禁忌与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社会等级制度有关。仅仅从火塘边的坐序,便可清楚的看出彝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可以说,在这里火塘既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中心,同时又是社会文化的—个缩影。
彝人认为自己是在火神的庇佑下生活的,地位远远在火塘神之下,如果跨越火塘,就意味着以下犯上,冒犯了高高在上的神灵,认为会得罪神灵。基于这种不能犯上、得罪神灵的观念,火塘的锅庄石被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的。因而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禁止随便挪动和不能用脚去踩;禁止用刀、镰敲打三脚架;如果要搬动锅庄石,就要择吉日,祭火神,然后才可以搬动。禁止随意跨越火塘和朝火塘方向扫地,甚币禁止将脚伸向火塘烘烤和在火塘边放屁、骂人、说脏话、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便被看成是对祖先的不敬不孝,会给家庭带来不幸,必须向神灵祈求宽恕。
在彝族的信仰中,神圣与洁净是统一的,污秽则被看成与鬼怪和邪恶有关。火塘是神灵及祖先的集聚之地,忌讳污秽不洁的东西,因而他们禁忌不干净的物品弄脏火塘,冒犯神灵。禁止往火塘里烧烤不洁之物,扔脏物,吐唾沫、擤鼻涕,并禁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禁止在火塘上方烤鞋、袜、衣、裤和在火塘周围放置污物;禁止将沾有粪便或脏物的柴火放在火塘里烧。他们认为如果发生这种行为,3 是对神灵的不敬和亵渎,会引起神灵的气愤和惩罚,会肚子痛或生疮。
旧时火塘边的座位和方位禁忌还突出地反映了彝族妇女地位的低下,他们把产妇和孕妇看成是不洁的象征,禁忌孕妇坐在火塘边,认为孕妇坐在火塘边是对祖先的不敬和亵渎,祖先将不会给出生的婴儿给予庇佑。
对于火塘的种种禁忌,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于被神灵化的火塘的敬畏,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生计安康的渴望。尽管这些禁忌,有的实属迷信,更有的还暗含着对妇女的轻视。但是其中也不乏符合科学的地方,还有些是良好社会道德的反映。而所有这些,又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作为家庭之象征的火塘的虔诚崇拜,也反映了他们对家庭繁荣昌盛的殷切期望,同时,也由此衍生出丰富多彩、内涵深邃的火塘禁忌文化。
三、与火塘相关的各种仪式活动
火塘伴随着人们从远古走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简单的火堆发展为多样的火塘,由单纯的烹煮取暖照明发展为闪烁着宗教信仰色彩和饱含社会文化内容的灵域。“火被引进人类家居火塘,浓缩进一个小小的空间,几缕火苗,几蝼青烟,伴以几块石头,或一个铁三脚,看去平平常常,远远没有它燃烧于莽原高山时的壮观。但它从此却与人朝夕相处,患难与共,与人的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在火与人之关系发展的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更为奇幻瑰丽,内涵丰富,充溢着人文气息,闪烁着灵性之光的阶段。”彝民对火塘的感情不再仅仅是出于对它给予人们饱暖等物质性恩惠的感激,而是日益浓厚地渗进了各种神秘复杂的信仰思想。在他们眼中,火塘已不再仅仅是那几缕飘动的火焰,几块沉默的锅庄石,而是一个浓缩了的神灵世界。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死时举行的火葬,每个彝人的一生都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对火的崇拜,衍生出许多仪式活动。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莫过于火把节了。火把节是由古代火崇拜发展而成的民族节日,人们把火视为吉祥的象征。云南的各民族都有关于火把节起源的不同传说,但颂扬火,把火视为光明、幸福和吉祥的象征,视为能驱邪镇恶的神奇力量,这一点是共同的。彝族火把节的传说因地域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方式,但所表达的内容大多反映彝族先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敢于同自然灾祸作斗争、敢于反抗剥削和压迫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其中,他们在进行斗争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和火扯上了联系,如,用火消灭害虫、点火把纪念、火烧财主宅、火把斗天神等等。彝民认为是“火”保住了彝族人的家园,带来了彝族地区的年年丰收,因而年年过“火把节”庆祝,以此表达消灭害虫,祝祈风调雨顺,确保五谷丰收,人丁平安,六畜兴旺的心愿。如今的“火把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彝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浓郁的地域民俗风情。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节日到来之前,人们从山上砍回箭竹或割回蒿草,晒干扎成火把。火把节 4 头一天傍晚,父亲在自己的火塘为长子或长女点燃火把后,让其带出家门,为等候在坝子上的弟妹们点火。各村寨有约定俗成的草场、坝子,那里有许多堆好的柴禾,人们点燃火把在村寨田野山坡上游行后就来到这里,点燃篝火,举着火把,围着篝火唱歌、跳舞、饮酒„„尽情欢乐,通宵达旦。远远望去,火把游曳,篝火闪烁,笑声、歌声、鼓点声融在一起,正如元代诗人文璋甫诗所描绘:“云披红日怡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
彝族每年正月初一早上和六月二十四日都要在各家火塘边举行祭火神的仪式,咏诵祭火词。祭火词首先颂扬火的功德:“春天来开荒,荒地你烧熟;夏天虫吃苗,恶虫你烧死。火伴行人走,火伴家人坐;火是衣食火,火光多热乎,火是人魂窝。”然后追述火的来历,最后表示对火的殷切祝愿:“今天来祭火,火光永不灭,火光像日月;火神藏家中,从畜得安宁。”从彝族的祭火词中,可以看到火在野外和人们的居住空间生活中的诸种功用,特别是与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密切联系,看到火在人们居家生活中那种神秘的灵性。彝人相信通过火可以将不洁的东西消除,获得心灵的平安。
云南禄劝一带的彝族在播种之前要举行“出汤”仪式。仪式由男人们在火塘边举行:选择一块晶莹光滑的鹅卵石,将之放在火塘中用蒿枝燃着的火上烧烤,待卵石发烫时取出,由一名有地位的男子举起一盆清水泼在卵石上,让其散发出水蒸气,随后,将当年要播种的谷种放在水蒸气上绕绕,同时众人口中念念有词祈求获得丰收。通过这一仪式,人们认为谷种已经得了火塘的灵气,定能顺利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实粒。同时,他们认为火塘也具有生殖繁衍的象征意义,认为火塘中不熄之火,预示着家中“香火”不断,每逢年节要祭祀火塘,以祈求人丁兴旺。
有的地区的彝族还有送火神的习俗,反映出人们对这既能赐福于人又能为祸于人的自然力神灵的畏惧心理。云南弥勒彝族支系阿细人在正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举行隆重的送火神仪式,由祭师“阿吉苏”领着几个戴着面具象征鬼神的人,抬着纸马边走边舞。先绕房屋一周,然后进入各户家中,用木棍敲击反挂于中堂的神龛几下,表示将火神逐出屋外,同时把盛于瓦罐里的清水,洒于各户门口或是街心,表示灭除火灾。在某些村寨,送火神时要把灶火、火塘火熄灭,严禁妇女出门。每户家长手持一块破瓦片,上面放一点猪板油,旁边放栗炭火,将板油烤焦,使之发出臭味。同时,用蒿枝叶作扫火神状,口中念道:“火神!火神!你别留在家里,现在用火来烤你,用蒿枝来扫走你,你快出去。”然后众人集中在寨子的中央,由数人抬着盛水的瓦罐,纸马和戴假面具的鬼神,组成一支送火神的队伍。他们绕村而行,边走边用蒿枝叶蘸水洒向各户门口,表示灭火。各户家长和老人都边走边念咒语,表示将火神送出村外。他们在祭火当天都要举行隆重 5 而精彩的祭火活动,回归自然,如癫似狂,视火为万物之灵的神秘庆典,堪称“东方狂欢节”。他们用粗狂的跳动和呐喊,挥洒心灵的欲望,释放原始的激情,用近乎虔诚的传统方式,来表现古代先民生产生活过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同时用各种千奇百怪的不同姿式和体态语言来表达祭火的含意。
还有的地区的彝族把火灾归于火神作祟。云南富民县的彝族如碰到村里接连发生火灾,村民们就凑钱请巫师毕摩寻找“火星”。他们认为住房、畜棚等着火是因为得罪了火神,火神埋了火星进行惩罚.毕摩先在村中念《火神》、《灶神经》、《雷神经》等。次日,各家准备一碗米,一个鸡蛋,以及盛有一些钱币和清水的碗供在灶上,毕摩先到各家把火神咒贴在堂屋正墙上,然后在一只红公鸡脚上系上麻绳,驱赶公鸡到各处寻找火星,并边走边念《火神经》每到一家,看鸡会不会到地上去啄。如果鸡不啄,说明家中没有火星,反之则说火星在地下,毕摩立即在鸡啄的地方画圈,挖地尺余取出所谓的“火星”,它或是木炭,或是未经修整的火镰石(一种可以击打起火的黑石)。毕摩将“火星”拿给大家看,宣布“火星已找到”。然后用红布把火星包好,如果是木炭,则系于鸟脚上,让鸟带往他乡;如果是火镰,则埋到村口岔路上。事后,毕摩将各家供在灶上的米、鸡蛋和用来拽“火星”的公鸡一并带走,表示将灾祸彻底消除。
在云南玉溪峨山彝族地区,人们习惯观察火焰燃烧情况来占卜吉凶:如果火塘里的火焰旺盛,火星迸溅,就象征吉祥兴旺,并预示贵客来临或财富丰裕。在有重大节日、贵客来临或是家中有病人的时候,彝族家庭都习惯在吃饭前由一位年老的妇女“泼姜水饭”,将刚做好的饭食摆在桌上,桌边放好为祖先准备的碗筷,盛一碗白米饭,一碗清酒,取一碗清洁的冷水,一边把桌上的食物都夹放在清水中,用来祭祀祖先神灵,一边向祖先念叨着心中的愿望。彝民认为这样做可以消灾解难,庇护家庭平安,人畜兴旺。整个祭祀过程中,所有人都要回避,尤其严禁让狗进入房间。在把“姜水饭”抬出门时,要选一块烧得通红的炭火放在水里,认为这样可以除去食物中不干净的东西,给祖先享受最诚挚的心意。桌上的所有食物只有祭祀过祖先后,大家才能享用,如果有谁在祭祀之前偷吃,便会受家人责骂,认为是对祖先的不敬,会遭受祖先的惩罚,给家人带来不幸。
以上种种火塘文化活动,是彝族拜火的一个个片段的展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彝族对火的尊祟、依恋、敬畏及感激的种种心理,展示了彝民一生的火神膜拜情结。其深邃意义正如弗雷泽在其《金枝》中所说:“民间认为篝火与火炬能够消除一切灾害和不幸。篝火是用来驱除严重邪恶的。因而是一种巫术,这一点有重大意义。人民再三告诉我们,点燃篝火的意图是要烧掉或驱除邪恶,有时在火中烧化妖恶的偶像,更是形象地表明了这种意图。”
四、小 结
火塘,乍看去不过几缕或明或暗的火焰,一个乌黑的铁三脚,或几块经烟薰火燎的石头,毫无眩目的色彩和吸引人的特征,而正是这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方寸之地,在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却是他们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的一个中心,在他们的心灵世界中具有奇特的凝聚力。这闪烁着火光和性灵的方寸之地,饱含着充满智慧的光芒和热情。不论从物质方面或是从精神世界发面来看,复杂的彝族人民生活,都被浓缩于小小火塘之内,被赋予社会精神文化、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功能文化寓意的载体。彝族火塘文化的形成、发展,可以称为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镜子。透过火光的折射,可以看到他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现象。火塘,可以说是彝族“没有用文字书写的民族社会发展史和百科全书”。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彝族的生活方式有了变化,火塘文化产生了变迁。灶这种在火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烹煮形式已经进入很多彝民的居家生活。在一些坝区,火塘正在逐渐消失,灶已经取代了火塘。但在很多居住在山区的彝民家,火塘仍然很普遍,有些已用灶的,仍然没有放弃火塘,在他们的生活中灶与火塘并存。他们在岁月的沧桑中经历着风雨的冲刷,守护着彝族火塘文化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张建华主编.《彝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 [2]张福.《彝族古代文化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3]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8 [4]唐楚尘.《彝族火神话与中华火文化》,载《彝族文化》,1985年刊 [5]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 [6]王天玺.《宇宙源流论》,云南人民出版杜,1999年6月 [7]黄龙光.《彝族火文化》
第五篇:彝族文化
传承彝族古老文明,做优秀的现代彝族人
曲比兴义(马边)
“彝族”的来历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北至四川大渡河,南至云南南部边境,东至乌江,西达澜沧江的纵横千里的区域内,其最集中的地方是大小凉山,乌蒙山、无量山和哀牢山地区。总人口据2000年统计有700多万,据今己有800多万人口,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6位,目前在西南地区建有彝族自治州3个,自治县19个,还有若干个民族自治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
彝族在历史上自称和他称很多,如自称:诺苏、聂苏、尼等;他称有夷、蛮、倮等,部分称胃带有侮辱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彝族代表时认为,新中国是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不应该再使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称呼,各民族应该平等互爱,互相尊重,于是将“夷”字改为“彝”字,从此,彝族就成为全国各彝族支系统一的名称。
彝族是一个支系庞杂的民族,不同的支系间在语言、服饰、风情、习惯上都有不同的差异,各支系既有相对独立性,不是单一的民族,在云南尤为明显,因此,在民族分类上把这一现象定为民族的支系。彝族的支系有撒尼人、阿细人、阿哲人、他留人、尼泼人、阿乌人、罗米人、撒梅人等,据说彝族的支系当在50个左右。
许多民族之家,人类对彝族的支系现象感到神奇,认为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关注。
彝族的历史
彝族是一个县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早在公元纪年以前,彝族先民就生活在以横断山一带,当时被称为“夷系部族”。
大致从西汉中期开始,向云南中、东部和四川凉山迁徙,当时多以“叟”、“昆明夷”称谓。1936年,在云南昭通一古墓中发掘一颗铭为“汉岁邑长”铜印,公元76年,汉封昆明夷头人为“破虏傍邑侯”,这一发现佐证了西汉时期,彝族人就被册封为侯。
公元347年到公元581年,云南东部爨氏家族称霸云南中部,建立了爨氏政权。唐代出现了东爨乌蛮,西爨乌蛮、嶲(古读Süǐ现在读Xī)州乌蛮东爨乌蛮主要统治云南东北部、东部和贵州西部,洱海乌蛮分为“蒙舍诏、蒙嶲诏、越析诏等六诏乌蛮(此政权统治400多年)。738年南诏兼并其余五诏建立了南诏政权。
793年,南诏王异牟寻率大军北上,到南诏王丰佑暑期,向北攻陷了唐嶲州,邛洲及成都外城。
由于连年征战,南诏874年后走向灭亡,统治传位十三代。
南诏疆域:东接贵州,南括西双版纳,西抵缅甸北部,北达大渡河,东南至越南边界,西南至缅甸中部。
大理国也是由彝族和白族先民建立的西南政权,大理段思平依靠“乌蛮三十七部”建立大理政权。
明朝贵州水西彝族掘起,明洪武初年,授水西彝族首领霭翠为宣慰使,贵州都督马晔(Yè)不满,欲挑起民族矛盾,霭翠死后,其夫人屠香上书朱元璋,智诛马晔,维护了西南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后来朝廷勒索西南各族人民激起民愤,永宁、水西彝族欣起反明斗争,1621年,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发动兵变,攻占重庆,进围成都,建立政权,自称大梁王。水西彝族首领安邦彦起兵响应,率军三次进攻贵阳。1628年,明调五省大军将起义军镇压,明王朝在西南的统治也由此走向衰落。
清时期推行改土归流,导致大量彝族迁入大凉山,1855年,哀牢山久旱无雨,受灾严重,而清政府催租逼税,激起哀牢山地区彝族的愤怒,在李学东、李文学的带领下,起义反清,控制了哀牢山、巍山一带3万平方公里,1876年因清与帝国主义勾结对起义进行镇压,加之起义军内部叛徒出卖,起义失败。
辛亥革命时期,苏州水西安健东渡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中国同盟会会员,后参加河口起义、广州起义。
1928年龙云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云南省主席,此时,云南在龙云王的控制之下,云南人民没有经受战争的创伤。云南处于半独立状态。
1945年12月,卢汉继任云南省主席,1949年12月10日,卢汉在龙云的策划和支持下,云南宣布起义,云南顺利回归人民政权,为新中国解放下了光辉的篇章。抗日战争期间,彝族将士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者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国民革命军三十军长卢汉,182师师长安恩薄,184师师长张冲等都是彝族将领。
1935年,红军北上长征,在国民党围追堵截,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红总司令刘伯承与凉山彝人首领果基小叶丹缅宁彝结盟,北上红军在彝族果基小叶丹等当地彝族首领的武装护送下,顺利穿越大凉山,北上大渡河,取得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彝族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为近代中国历史留下了一段彝汉民族团结的佳话。
彝族的文字
文字是一个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辬志,彝文是一种古老的具有独自特点的“自源文字”系统。
著名学者丁椿寿说:“彝文是我国民族古文中唯一使用全部‘六书’造字,但又未受汉字影响,具有独创性的民族古文字”。著名学者丁文江说:“东方的象形文字大抵与中国有关。如西夏文、如朝鲜文、如日本文,都是从汉文化出来的。我们细看倮文却没有丝毫汉字痕迹”。
彝文史称“爨文”、“倮文”、“韪书”、“夷文”、“白狼文”等。其历史悠久,产生年代无可考证。
在云南陆凉地区发现的“大小爨碑”“
爨龙颜碑”也及在曲靖地区发现 “爨宝子碑”是目前发现彝文最早期的碑载,距今有1600余年历史。
东汉初年史载的《白狼王歌》是彝文最早的汉音译读本,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1973年,四川省博物馆在郫县发现了一件春秋时期的铜戈,上有神秘符号,认定这是古代巴蜀文字,《凉山彝族奴隶制》编写组的同志前去辩认,却能用彝文破译。约3000多年历史
西安半坡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刻画一种神秘符号,我国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曾两次前,认定这是一种古老文字符号,但却无法破解。后现代著名彝族作家李乔经过该遗址时,认为与彝文极其相似,于是从云南红河请了一个不会说汉语的毕摩去辨识,结果识读其中28个,此举震惊学术界,人民日报发专刊报道,引起国内专家关注。(6500年)
近年三星堆的考古发掘震惊世界,出土大量如玉器、象牙、金杖、金面具等,成为中国最重大的的考古发现之一。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被誊为“长江文明之源”世界文明之谜,其出土的神秘符号与无人能解,最近凉山州古彝文专家对其中一件兵器上的文字用古彝文进行了破解。如果这些破解能够证明彝族文字产生的年代,那么彝族有文字的历史当在5000年到8000年左右。彝族文字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字系统,在外形上独立成块,外观上呈方形或圆形。汉史用“状如蝌蚪”或“如蛇形”来形容彝族文字的形状。
彝族文字的的字形结构十分简单,一画的字就有10个。最多笔画的字也只有8画。未规范前的古彝文字有8000余个,规范以后的彝文字只有819个,加上次高调章节,彝文共有1165个音节。彝文从一种带有表意的音节文字直接过渡到纯音节文字,成为人类创造的最为先进的文字系统之一。
彝文字一般没有偏旁,笔画分主笔和付笔,主笔一般只有一画,占字形结构的中心位臵。付笔一画到几画不等,是主笔的附加和修饰的符号。
书写时先写主笔,再写付笔,主笔和付笔在字意和字音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书写要求首尾齐头,横平竖直,粗细一致,笔笔成线,看上去整齐平直,自然流畅。
彝族的语言
彝语在语种上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藏语包括汉、侗傣、苗瑶、藏缅共四个语族;藏缅语族包括藏语支、彝语支、景颇语支、缅语支和羌语支。彝语支有彝语、僳语、拉祜语、纳西语、哈尼语等语种。
彝语分布辽阔,全国共分六个方言区,即北部方言、东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东南方言、中部方言,据说这跟彝族最早的六祖分支有关。凉山彝语属北部方言区,其又分为北、南部次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含圣乍、义诺、田坝三个土语,南部次方言区,又划分为东、西部两个土语区。198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彝文规范方案》规定彝语北部方言统一以“圣乍语”为基础方言,以喜德音为辬准音,使彝族在语言上进一步得到了规范。“尔比尔吉”是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语中最广泛的一种体裁。涉及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动、灵活、活泼,形式多样,语言精美,功能齐全。内容包含了格言、谚语、典故等,数量多,涉及的范围广。“尔比尔吉”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其修辞上更胜筹,听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古《华阳国志·南中志》说: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语。“博帕”意为起源,或来历。是指涉及人类及自然界万物起源类的一种独特的文体。为诗体韵文、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内容上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形求多用夸张的想象和奇幻的色彩,突出表现一种“文字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想象的空间。
(千千万万年前,有个马蛋从天落。从青天落到蓝天,从蓝天落到彩云里,从彩云里落到白云里。大雁见了说:“这是我的蛋。”拣来孵了三年又三月,孵出雁儿来没有?没有孵出雁儿来。从白云落到黑云里,老鹰见了说:“这是我的蛋。”拣来孵了三年又三月,孵出鹰儿来没有?没有孵出鹰儿来。从黑云落到土鲁博俄山顶,从土鲁博俄山顶滚到土鲁博俄山脚下。云雀见了说:“这是我的蛋。”拣来孵了三年又三月,孵出小鸟来没有?没有孵出小鸟来„„
马蛋滚到泥土里,史果巴赫说:“这是我的蛋。”把它拣在地下孵了三年,在地上孵了三年,孵出崽儿没有?孵出一匹小马来。从蛋里孵出的这匹小马,呼吸很微弱,该长角的地方长耳朵来,耳朵终于成了角。鼻孔喷气似白雾,马鬃好似一排竹,马尾有竹杆粗,前蹄腾起尘灰,后蹄蹬起泥土。马属掌类物,生下无数后代,分成五个支系:一支是骏马,二支是骡子,三支是驴子,四支是草原上的大种马,五支是山里的花斑马。)
“克哲”:也是彝族口承文化里诗体文学中内容最丰富,表现最灵活,手段最风趣的一种语言形式。一般二人对说,或合唱,即可传承传统,也可即兴创作,手法丰富,气氛活跃。
彝语是一种非常有诗意和富有韵律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语调上富抑扬变化,而且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富有诗意美和韵律美。
彝族毕摩文化的神秘
彝族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具体表现在彝族社会中普辫存在的毕摩文化。毕摩文化是由毕摩们所创造和传承,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神鬼信仰与巫术“祭仪”为核心,同时涉及包容了彝族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
在彝语中 “毕”是指念诵经文;“摩”指使者或沟通者,即通过念诵经文与神鬼沟通的特殊使者。
毕摩文化的传承者,主要是毕摩和苏尼。毕摩主要以诵经、祭神、咒鬼和组织神断的文化传播人群。苏尼主要是一种特殊的以跳鬼为内容的一种宗教传播者。“苏即有鬼神附体,尼”即跳,“苏尼”即有鬼神附体的舞蹈者。
1彝族毕摩经书种类繁多,浩如烟海,从用途上可分“尼数”“尼吉”两大类,从文字上可分为“斯丘”“斯吉”两种,其数量之多,目前还没有精确统计,仅美姑境内的经书藏量就这336种,如果加上口头念诵的经书,约有420余种。马边毕摩的藏经量也颇为丰富,小毕摩也有十多二十卷,大毕摩的藏量至少也有数十卷到数百卷之多。这些毕摩经书承载了彝族的神话、典籍、历史、军事、政治、医疗、教育及事物的起源,鬼神的起源,记载了人与自然、人与鬼神、人与社会等各种包罗万象的哲学思想。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方方面面。代表彝族古代的文字成就和哲学思想。在毕摩史上天毕章目、目毕史祖、曲普阿路、阿度龙普、央古书博、阿斯拉哲、拉哲格初都是毕摩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彝族经书重要的搜集整理和创作者。2鬼神文化:人类最早的文化源于鬼神的信仰。
所谓毕摩就是通过通过念诵经文与鬼神沟通的特殊的使者,没有鬼神的信仰,就没有毕摩文化。牛此、沙布、吉尔、库荷、地目、琴者、史神、战部、阿散、介诺、力日、哥神等。
彝族把鬼和神的世界描绘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彝族认为万物有灵,这便构建了一个由鬼怪组成的鬼神世界,把人的的情绪变化、行为变化、身体变化、自然界变化等,都归为是无形的神鬼世界所造成和影响的。因此,如果人情绪暴躁,易动怒时,认为这 “介诺贝”,如果家中诸事不顺,人生病、畜禽死亡,就认为是“克俄务俄里”,如果是是村子里易受天灾,人易传染疾病,就认为“者普”作怪,就要举行阿依美格等。因此,鬼神文化成了彝族人的一种精神信仰和灵异世界。
为了把这个抽象的无形的灵异世界形象化,彝族毕摩扎草为形,塑造了众多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鬼神形象,用这一特殊的手法,将这种精神世界形象化。这些特殊的草扎的鬼怪成为人类又一种神秘而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美姑学者初步统计有300余种。这是人类又一丰富的文化种群。3神枝、神座(古、瓦)
彝族毕摩用松枝、树枝、桃枝等做成枝、杈、钩、条等形状,然后插成各种各样的奇异的图案和符号。用以驱鬼、咒魔、祭神、拜祖、祛病、辟邪、断案 等。这些神奇的符号和图案在彝族毕摩文化中称为“古”或“古瓦”。“古瓦”的式样和种类很多,毕摩们将“古瓦”和“日部”结合在一起,在作毕过程中,给人们演示着一个又一个极为神奇的图案和符号。这些图形、图案和符号记载的是什么?代表的是什么?至今还没人能够去解读和领悟。
比如“依此古”,用一根线,一头穿针,将其插在“库穆”里,另一头系一根灵草(日依)放在一只盛有水的蛋壳里,中间和枝条搭成山、桥、林等形象。毕摩作毕时,要求主人家牵着线、举刀劈掉中间的形如山、桥、林的枝杈,让后在毕摩的指引下,穿过这个神座回到家中。其实这一文化源自彝族神话,说天发大水淹死人类,居木乌吾揣一只孵化的蛋,住在木柜里漂在水中,等蛋孵出鸡来时,居木乌吾打开木柜,见洪水消退,露出了一个可以放脚的山顶,山顶上长了一颗灵草,乌吾抓住灵草上岸,最后娶了天宫里的美女,繁衍了人类。这一神话毕摩用“古瓦”的形式传承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4毕摩经诵:毕摩经诵是指彝族毕摩作毕时念诵经文的音韵。彝族毕摩诵经十分讲究,每段经文都其固定的音乐或节奏,彝语毕摩认为经文错漏不要紧,经音错诵是大忌。因此,毕摩诵经所传承的是一种古老的洞经音乐。其音韵优美,为人类保存至今的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的谱碟
彝族的谱系是彝族记录历史和人的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以父亲血缘为纽带,以父子联名制为形式形成谱系链条。谱系从彝族共同的祖先分支成为若干个家支,若干个家支又分出几个支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谱体系,记载了彝族人的繁衍生息和发展变迁的历史。凉山居住的彝族有180余万,都是由古候曲涅两个部族繁衍分支形成,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分为兹、诺、吉三大阶层,无数个家支和家谱形成了人类社会上独一无二的谱系群体。
谱系从等级上可分为“兹”、“诺”、“吉”三个谱牒。“兹”谱是彝族社会的一个统治阶层,后演变成土司;“诺谱”指黑色谱系,是也族社会中的统治阶层。“吉谱”又叫“曲伙谱系”指白彝谱系,是彝族等级社会中的自由平民阶层。历史上白彝、黑彝同属一个群体,后因社会分工不同发生了等级上的变化,黑彝是世袭的统治阶层,白彝是被统治的自由平民。
彝族谱系的记载可以追朔到神话时代,据初步统计达300余代,约8000多年。云南贵州的学者可以追朔到400代。
彝族习惯法规定民族内婚,家支外婚,黑彝和白彝严禁通婚的制度,由此保存了彝族纯正的谱系历史,成为彝族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彝族婚龄和彝族妇女的地位
1、民族内婚:凉山彝族认为本民族是最优秀的,也是最纯洁的,视其它民族为低贱之族或敌对之族,因此,禁止本民族与其它民族通婚,若与其它民族通婚一是降低了自身的纯洁性,降低了自身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彝族以习惯法禁止与其它民族通婚。
2、等级内婚:彝族社会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为维护等级的世袭权利,习惯法保护等级内婚制,如黑彝与白彝通婚,黑彝将降低一个等级,白彝与阿加、呷两通婚,则失去了纯正的白彝身份。
3、家支外婚:家支外婚是指婚姻不能在本父系血缘氏族集团的内部进行。这样有利于延续父亲血缘关系,维持家族的纯正和连续性,避免了近亲结婚。
总之,彝族的婚姻贯穿的都是一种纯洁的血缘关系。禁止混血、混种、混族、混等级、混家支的婚姻。
4、婚礼中妇女占主导地位。彝族的整个婚礼过程都围绕新娘进行,除婚礼前的订亲仪式外,新娘出嫁前家人要为新娘准备嫁妆,同村姐妹要在新娘出嫁前夜夜升歌,陪伴新娘。新娘出嫁时要举行对歌、摔跤、泼水、背新娘等仪式。新娘出嫁到男方后,送新娘的亲友要待为上宾,分发礼金,新娘要在果树上梳妆打扮,举行入门仪式,而新郎只在新娘进门仪式才出现。因此,整个婚礼中新娘是绝对的主角。
5、彝族妇女在15一17岁时,要进行换童裙仪式,将单辪分成双辪,将贝壳耳缀换成银耳饰,将短裙换成长裙,将鹦鹉帽换成千层头帕。姑娘完成换童裙仪式后即可谈情说爱、谈婚论嫁,可以说媒牵线,而在之前这一切都视为禁忌。
6、礼金象征妇女的地位。彝族妇女出嫁要给礼金,给礼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卖买,而是一种妇女身份的象征。等级、地位高的礼金自然高,等级地位低的礼金自然轻,不给礼金则认为一钱不值。这是一种文化习俗和婚姻观念,我们不能简单结论。
彝族习惯法保护彝族妇女的权利。彝族有句格言叫“打雁天要降罪,打女父兄要降罪,”彝族社会禁止男子殴打女子。如果女子受到外族男子或丈夫欺负,同族男子要为本族妇女撑腰,必按习惯法讨要说法。彝族认为姑娘嫁到男方后,身是男方的,人是家族的。同族家支仍然履行保护本家支妇女的权利;如果男方有不尊重或虐待行为,必遭到家族族兄弟的惩罚,保护了彝族妇女在男方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
彝族习惯法中,妇女有死刑的特郝权。彝族妇女杀死丈夫,男子死给妻子没有命价。一是说只有不中用的男子才死给妻子,为一个女人计较其命不值,因此无命价可讨。女子如果杀死了丈夫,就让女子披一身黑衣黑裙黑披毡扫地出门,不追讨命价。在战争或械斗中,忌杀女子,说杀女子要受老天的惩罚,自己要倒大霉,因此,在彝族漫长的历史中,还没有在战争、械斗中杀死女子的例证。
彝族家庭中,搬迁、运行、做祭祀必以女主人的生辰八字为准,测算祸福,说家中的女主人是“吉尔”,受到神的保佑和尊崇。
彝族家庭中,妇女作主的现象十分普辫,家务劳动男子同样必须承担,如推磨、挑水、割肉一般由彝族男子承担,认为这些活是男人应该做的,而女子一般做煮饭、蒸粑、切菜之类的轻活。
因此,过去说彝族婚姻是卖上婚姻,彝族妇女地位低下,这是不符合事实。但婚姻上,家长有时占主导地位、违背女孩子意见的事是存在的,但这不能在客观上否定彝族妇女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
彝族的礼仪
彝族人重礼仪,是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彝族人对没有礼仪修养的人喻为“没爹教的儿,没娘教的女”。正宗的彝族把修炼自己的品行修养作为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课。彝族人还用习惯法严格规范本民族的道德辬准和行为习惯。彝族人见面要互致“执玛格力”即吉祥如意。如果是晚辈,见面时要主动报上自己及上辈人的姓名,如果遇上亲戚,还要记背家谱,弄清彼此间的辈份。
彝族有句格言:“汉人待客用茶,彝人待客用酒”,如你要拜访的是长辈,你得提上两斤酒(彝族人只有报丧的时候用独酒,因此忌用一斤酒访亲)。主客在就餐之前一般要饮酒庆贺,主客之间要互相敬酒,以示对对方的尊重。遇上有人酒敬,不能回绝,必须双手接着,如果自己酒量不好,就亲尝一口,并极时换杯回敬(如果不回敬表示你看不起对方)。有时为了向重多的客人展示你对你所敬酒的人的尊重,你要大声地对主酒司说,你要向某人敬酒,主酒司接到你的邀请后,要新上一杯酒,大声向对方说明,这是什么人敬来的酒,现场气氛一下被这种互敬的场面变得热闹起来。酒不能连续同一人敬三杯,彝人说,一杯酒是亲家,两杯酒是冤家,三杯酒是仇家。如果你是遇上正在喝酒的场面,在别人请你饮酒之时,你得问清,喝的是什么酒?彝族人不可无源无故地喝不明不白的酒。
彝族人接待客人,还有用兰花烟敬客的习俗。彝人说:姻亲客人来了,一杆烟,亲戚朋友来了,一杆烟,见面问候,一杆烟,吉祥如意,一杆烟。如果自己不抽烟就向主人说明,自己没有抽烟即可。
彝族人互相窜门忌敲门,一般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向主人家问:“你家有狗没有?”或“你家狗拴好没有?”主人家听到有客人在门外招呼,便答应:“狗已经拴好了,请你到家里来。”随即出门拦狗,或到门外来迎接客人。切忌什么招呼都不打,就直接闯进屋。这样主人家会马上变脸,将你赶出家门,认为这人没修养,受不到尊重。
彝族有严格的回避习俗。如果到自己的岳父岳母家或弟媳家(弟弟已分家),或姑姑家,锅庄右边主人家的位臵或主妇生活起居的房间你不能进入,必须回避。如果是女孩子,舅舅家男主人公及丈夫的哥哥、父亲所住的房间及火塘右边的男主人公坐的地方不能去。岳母不能进女婿的主位和卧室,公公不能进儿媳的主位和卧室,哥哥不能进弟弟主位和卧室。互相回避的不能开玩笑,这是一道十分严格的鸿沟,也是对人的伦理道德的一种维护,如果误闯了,你就必须以酒向主妇或主公道歉,并说明原因,争取主妇、主公的原谅。到彝族人家去,坐位的选择是最关键的,他体现了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品行和修养。如果一同去有长辈,在坐次上必须让长辈坐上方,自己坐下方。说话或介绍时,必须让长辈先发言,切莫长幼不分。如果是年轻人,到别人家做客,主动帮助主人家做事,会受到主人家的表扬和亲朋的夸奖,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彝族人在火塘里烤粑,一般正面要朝火塘内,忌正反不分,还要主动翻动。烧烤好的粑从火塘里取出时要将灰拍干净,放进盛粑的器皿里。还要将火塘中烧烤的痕迹抹平。切忌从火塘的锅庄下边传递烧烤的粑。摆餐时要将汤放在近火塘的里边,将肉食放在靠火塘的外边。用餐时,也要用马食子舀二勺鲜汤喝后,将马食子挂在汤盆上,再取食物和肉食。忌直接取食,这样彝族人没人愿意和你一起出门,认为和这样的人一同到别人家做客是最丢脸的事。如果有长辈同餐,必须先让长辈尝汤,你才可也就餐。到彝族家参加过年或毕摩主持的祭祀活动时,必须要先等毕摩用餐,主人用餐后,你才可以用餐,用餐不能先于毕摩和主人,如果违背这一原则,认为神或祖就会降罪于主人或毕摩。如果自己已经不吃了,就将马食子从汤盆上取下放进盛食物的器皿中,并告诉其余人慢慢享用。遇上有人先于你放下马食子,正在吃的人主动移动一下各类食具,表示对不食者的礼节。遇上主人用鸡款待客人时,客人中最主要的人要取鸡舌占卜吉祥,以舌如鱼钩状为吉,以首尾相连无法分开者为凶,以舌呈波状向内弯曲者为进财,以向外卷曲者折财。如果主人家用仔猪作款待,主人会将猪头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羊类的招待客人,主人将会拿牛羊的膀子送给客人。彝族人用家禽或牲畜款待客人,一般要牵来当着客人的面前宰杀,表示对客人的尊敬。除鸡客人只说客气话,不能上前劝外,用牛羊等牲畜做招待时,客人必须上前劝,以表示对主人家的款待深感歉疚。
禁忌从火塘上跨过,妇女禁忌从火塘或火塘上烧的柴禾上跨过。禁忌从围着火塘坐的人面前跨过。火塘里放臵柴禾要分清头和屋,要将树梢方的一端先放进火塘,禁忌将树根一端先放进火塘里,彝族人认为这叫做本末倒臵,违背自然规律,犯了自然神灵。禁将指甲、头发、套成圈的东西丢进火塘里焚烧。送肉食给客人,忌不装食物。忌用脚踢(踏)锅庄。禁忌将梳子、针、扫帚一类的东西扔给对方,只能用手传递到对方手中。禁忌在公众场合、或当着应当回避的人放屁,彝族人说这是牲畜的行为。禁忌在公众场合或当着自己应该回避人说脏话、怪话,彝族人说样的人还不如牲畜。彝族习惯法对这些行有严格的制裁规定。一般轻则打酒道歉,重则按侮辱人格打酒道歉、还有给应回避者经济上的赔偿。
总之,彝族人是一个重礼仪、重行为规范品行修养的民族。作为现代的彝族人应该继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摒弃不良恶习,成为一个即有文化,又有传统修养的新一代彝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