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彝族文化美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07:0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寻彝族文化美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寻彝族文化美说课稿》。

第一篇:探寻彝族文化美说课稿

《探寻峨山彝族文化美》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

我曾听我校一位老师说,他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时,一位知名教授讲课时说云南是全国民族团结的典范。是啊!我也感同身受。我们云南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我国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各民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这不仅是现状,更是民族团结工作、民族团结教育追求的基本目标。下面,我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资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活动准备、展示过程、教学反思等八个方面说说我设计实施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课《探寻峨山彝族文化美》。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实践活动的形式为载体,利用峨山本地的彝族文化,采取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在体验家乡彝族文化美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民族基本特征的认识水平,特别是对共同文化的认识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使命感,树立学生自觉维护家乡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次实践活动课所用的教材是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民族理论常识》,该教材适用于高中阶段一、二年级学生。该教材在每课理论陈述结束后,设“探究与体验”、“讨论与分享”、“实践园地”三个的教学模块,旨在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了解、理解、巩固、运用、深化、升华理论知识,真正实现每课的教学目标。因此,依据这一思路,我将教材内容和峨山本地彝族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来完成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三、资源分析

民族团结教育要真正出效果,单靠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走出课本,走入社会,用好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将当地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内容。峨山彝族自治县是我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是我省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县,以彝族为主体民族,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3.6%。峨山彝族有纳苏、聂苏、山苏三个支系。千百年来,峨山彝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峨山彝族服饰刺绣、四腔歌舞和花鼓舞是彝族民间文化的精髓,先后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峨山还被誉为“中国彝族花鼓舞之乡”。我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在峨山彝族文化传承的前沿,成为 峨山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非遗文化传承实训基地”。若能将峨山彝族优美的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到团结教育课程中去,既有利于学生生动地理解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在彝族文化美的体验中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使命感,树立自觉维护家乡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还有利于学校打造彝族特色校园,传承彝族文化。

四、学情分析

我校电子商务二十一班全班24人,全为峨山籍的学生,其中彝族19人,哈尼族1人,汉族4人;女生18人,男生6人。峨山的哈尼族风俗习惯与彝族相似。4名汉族学生也很想了解彝族文化。将彝族民间文化引入团结教育课程中,具有可行性。但是,该班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需要教师在准备活动开展前,投入较多的精力去讲解,去说明,去引导。

五、教学目标

本课旨在通过彝族文化美的展示来深化和升华对民族共同文化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确定如下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峨山彝族文化的收集展示,了解家乡灿烂的彝族文化,感受彝族文化的魅力,提升对民族基本特征的认识水平。

2.技能目标: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实施探究活动,提高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调查、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寻、体验峨山彝族文化美的过程中,增强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树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

六、活动准备

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突破文本,突破教师,突破课堂”,在展示之前要完成许多工作,前期的准备决定着展示的质量和效果。本次实践活动课,我做的准备有:

1.组织学习“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理论知识。

2.分组、明确任务:第一组:祖先文化组,游览峨山阿普笃慕文化广场,领略彝族祖先文化,采集照片,收集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传说故事,并整理汇编成资料。第二组:彝族歌舞组,收集彝族歌曲和舞蹈视频、书籍资料以及近几年来彝族歌舞在各级活动中的表演成果,采访学校彝族四腔班师生,整理民族四腔特点,选取一首彝歌进行练唱;采访彝族舞蹈老师段敏,体会彝族舞蹈的韵味,编排一个彝族舞蹈。第三组:彝绣文化组,采访棚租、摆依寨民间彝绣艺人,采访学校彝绣社团老师,收集 整理相关影视、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3.提出活动要求:①组长组织制定实施计划,经教师审核后组织实施。②展示表达做到口齿清晰、表达清楚、声音洪亮、仪态大方。③每一组展示完毕,该组代表小结展示情况,其他两个组的代表谈收获与感受。④每个同学都要写活动收获的短文。⑤展示结束教师总结。

七、活动过程

本次实践活动课的高潮在展示过程,我注意做如下介绍:

㈠ 营造氛围,激情引入:微电影《最美》片段将峨山彝族文化与优美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很吸引眼球。加上教师充满激情的导入,已让学生心里痒痒的,恨不得立即展示本组的探寻成果。

㈡ 用心展示,各显风采:在此环节中,学生们用视频播放、情景剧表演、彝歌合唱等形式,展示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编排节目、撰写收获等的成果,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树立了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

1.寻根朔源,平添自豪(祖先文化组展示):阿普笃慕的传说会令学生有厚重的历史感,为祖先而自豪。自编自演的情景剧则能将自豪感真情流露。

2.歌声渲染,舞蹈传情(彝族歌舞组展示):通过彝歌彝舞展示,让学生体会彝族歌舞的特点,感受峨山彝族歌舞独特的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为生在峨山而自豪,为在峨山的职中读书而自豪。

3.彝绣作品,自成一派(彝族歌舞组展示):通过自成一派的彝绣展示,让学生不仅学到彝绣的相关知识,而且体会彝族服饰的独特之处,感受到峨山彝族服饰美,进一步提升民族自豪感。

㈢ 点评激励,总结提升:点评能让学生们受到激励又知道不足。总结能让学生们内化活动的收获。高歌《各族儿女一家亲》将活动推向高潮,也能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真正激发,树立要保护和传承峨山彝族文化,就必须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

㈣ 课外延伸,完成作业:用实际行动表现民族自豪感,表现扩大民族文化影响的使命感。

七、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各个环节,我没有过多的指导和参与,活动任务基本上是由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自行完成的。准备活动中各组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有图片的、文字的,还有实物的,如书籍、服饰、手工艺品等。展示交流环节,各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如祖先文化组表演了自编的情景剧;彝族歌舞组表演了彝族舞蹈;彝绣文化组利用采访视频介绍彝绣特点,还利用实物进行展示汇报。每个组的电脑小能手还都制作了电子幻灯片,幻灯片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效地辅助了本组的展示活动。

看到学生们的汇报我的内心很激动,因为在我没有过多指导和干预的情况下,他们竟能把活动开展得这么扎实、井井有条,特别是汇报时的表现、各组制作的幻灯,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从这些成果中我看到了学生们在实践活动课里的收获,看到了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看到了他们顺利实现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的角色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台前的演说家变成了幕后的指导者,许多工作都在活动展示之前就完成了,用心辅导,让师生关系更融洽。展示课上,只要串联各环节,做好记录,进行评价和总结就行,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本次课效果好的原因所在。

从各组学生展示表现可以看得出,仍有个别学生不用心,没有积极投入到本次活动中去。以后在开展此类活动时,我要想方设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都能有所收获。

总之,实践活动课的效果是理论讲授课无法达到的。虽然它很伤神,但不影响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评委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2016年11月 日

第二篇:彝族文化

传承彝族古老文明,做优秀的现代彝族人

曲比兴义(马边)

“彝族”的来历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北至四川大渡河,南至云南南部边境,东至乌江,西达澜沧江的纵横千里的区域内,其最集中的地方是大小凉山,乌蒙山、无量山和哀牢山地区。总人口据2000年统计有700多万,据今己有800多万人口,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6位,目前在西南地区建有彝族自治州3个,自治县19个,还有若干个民族自治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

彝族在历史上自称和他称很多,如自称:诺苏、聂苏、尼等;他称有夷、蛮、倮等,部分称胃带有侮辱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彝族代表时认为,新中国是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不应该再使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称呼,各民族应该平等互爱,互相尊重,于是将“夷”字改为“彝”字,从此,彝族就成为全国各彝族支系统一的名称。

彝族是一个支系庞杂的民族,不同的支系间在语言、服饰、风情、习惯上都有不同的差异,各支系既有相对独立性,不是单一的民族,在云南尤为明显,因此,在民族分类上把这一现象定为民族的支系。彝族的支系有撒尼人、阿细人、阿哲人、他留人、尼泼人、阿乌人、罗米人、撒梅人等,据说彝族的支系当在50个左右。

许多民族之家,人类对彝族的支系现象感到神奇,认为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关注。

彝族的历史

彝族是一个县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早在公元纪年以前,彝族先民就生活在以横断山一带,当时被称为“夷系部族”。

大致从西汉中期开始,向云南中、东部和四川凉山迁徙,当时多以“叟”、“昆明夷”称谓。1936年,在云南昭通一古墓中发掘一颗铭为“汉岁邑长”铜印,公元76年,汉封昆明夷头人为“破虏傍邑侯”,这一发现佐证了西汉时期,彝族人就被册封为侯。

公元347年到公元581年,云南东部爨氏家族称霸云南中部,建立了爨氏政权。唐代出现了东爨乌蛮,西爨乌蛮、嶲(古读Süǐ现在读Xī)州乌蛮东爨乌蛮主要统治云南东北部、东部和贵州西部,洱海乌蛮分为“蒙舍诏、蒙嶲诏、越析诏等六诏乌蛮(此政权统治400多年)。738年南诏兼并其余五诏建立了南诏政权。

793年,南诏王异牟寻率大军北上,到南诏王丰佑暑期,向北攻陷了唐嶲州,邛洲及成都外城。

由于连年征战,南诏874年后走向灭亡,统治传位十三代。

南诏疆域:东接贵州,南括西双版纳,西抵缅甸北部,北达大渡河,东南至越南边界,西南至缅甸中部。

大理国也是由彝族和白族先民建立的西南政权,大理段思平依靠“乌蛮三十七部”建立大理政权。

明朝贵州水西彝族掘起,明洪武初年,授水西彝族首领霭翠为宣慰使,贵州都督马晔(Yè)不满,欲挑起民族矛盾,霭翠死后,其夫人屠香上书朱元璋,智诛马晔,维护了西南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后来朝廷勒索西南各族人民激起民愤,永宁、水西彝族欣起反明斗争,1621年,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发动兵变,攻占重庆,进围成都,建立政权,自称大梁王。水西彝族首领安邦彦起兵响应,率军三次进攻贵阳。1628年,明调五省大军将起义军镇压,明王朝在西南的统治也由此走向衰落。

清时期推行改土归流,导致大量彝族迁入大凉山,1855年,哀牢山久旱无雨,受灾严重,而清政府催租逼税,激起哀牢山地区彝族的愤怒,在李学东、李文学的带领下,起义反清,控制了哀牢山、巍山一带3万平方公里,1876年因清与帝国主义勾结对起义进行镇压,加之起义军内部叛徒出卖,起义失败。

辛亥革命时期,苏州水西安健东渡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中国同盟会会员,后参加河口起义、广州起义。

1928年龙云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云南省主席,此时,云南在龙云王的控制之下,云南人民没有经受战争的创伤。云南处于半独立状态。

1945年12月,卢汉继任云南省主席,1949年12月10日,卢汉在龙云的策划和支持下,云南宣布起义,云南顺利回归人民政权,为新中国解放下了光辉的篇章。抗日战争期间,彝族将士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者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国民革命军三十军长卢汉,182师师长安恩薄,184师师长张冲等都是彝族将领。

1935年,红军北上长征,在国民党围追堵截,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红总司令刘伯承与凉山彝人首领果基小叶丹缅宁彝结盟,北上红军在彝族果基小叶丹等当地彝族首领的武装护送下,顺利穿越大凉山,北上大渡河,取得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彝族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为近代中国历史留下了一段彝汉民族团结的佳话。

彝族的文字

文字是一个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辬志,彝文是一种古老的具有独自特点的“自源文字”系统。

著名学者丁椿寿说:“彝文是我国民族古文中唯一使用全部‘六书’造字,但又未受汉字影响,具有独创性的民族古文字”。著名学者丁文江说:“东方的象形文字大抵与中国有关。如西夏文、如朝鲜文、如日本文,都是从汉文化出来的。我们细看倮文却没有丝毫汉字痕迹”。

彝文史称“爨文”、“倮文”、“韪书”、“夷文”、“白狼文”等。其历史悠久,产生年代无可考证。

在云南陆凉地区发现的“大小爨碑”“

爨龙颜碑”也及在曲靖地区发现 “爨宝子碑”是目前发现彝文最早期的碑载,距今有1600余年历史。

东汉初年史载的《白狼王歌》是彝文最早的汉音译读本,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1973年,四川省博物馆在郫县发现了一件春秋时期的铜戈,上有神秘符号,认定这是古代巴蜀文字,《凉山彝族奴隶制》编写组的同志前去辩认,却能用彝文破译。约3000多年历史

西安半坡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刻画一种神秘符号,我国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曾两次前,认定这是一种古老文字符号,但却无法破解。后现代著名彝族作家李乔经过该遗址时,认为与彝文极其相似,于是从云南红河请了一个不会说汉语的毕摩去辨识,结果识读其中28个,此举震惊学术界,人民日报发专刊报道,引起国内专家关注。(6500年)

近年三星堆的考古发掘震惊世界,出土大量如玉器、象牙、金杖、金面具等,成为中国最重大的的考古发现之一。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被誊为“长江文明之源”世界文明之谜,其出土的神秘符号与无人能解,最近凉山州古彝文专家对其中一件兵器上的文字用古彝文进行了破解。如果这些破解能够证明彝族文字产生的年代,那么彝族有文字的历史当在5000年到8000年左右。彝族文字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字系统,在外形上独立成块,外观上呈方形或圆形。汉史用“状如蝌蚪”或“如蛇形”来形容彝族文字的形状。

彝族文字的的字形结构十分简单,一画的字就有10个。最多笔画的字也只有8画。未规范前的古彝文字有8000余个,规范以后的彝文字只有819个,加上次高调章节,彝文共有1165个音节。彝文从一种带有表意的音节文字直接过渡到纯音节文字,成为人类创造的最为先进的文字系统之一。

彝文字一般没有偏旁,笔画分主笔和付笔,主笔一般只有一画,占字形结构的中心位臵。付笔一画到几画不等,是主笔的附加和修饰的符号。

书写时先写主笔,再写付笔,主笔和付笔在字意和字音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书写要求首尾齐头,横平竖直,粗细一致,笔笔成线,看上去整齐平直,自然流畅。

彝族的语言

彝语在语种上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藏语包括汉、侗傣、苗瑶、藏缅共四个语族;藏缅语族包括藏语支、彝语支、景颇语支、缅语支和羌语支。彝语支有彝语、僳语、拉祜语、纳西语、哈尼语等语种。

彝语分布辽阔,全国共分六个方言区,即北部方言、东部方言、南部方言、西部方言、东南方言、中部方言,据说这跟彝族最早的六祖分支有关。凉山彝语属北部方言区,其又分为北、南部次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含圣乍、义诺、田坝三个土语,南部次方言区,又划分为东、西部两个土语区。198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彝文规范方案》规定彝语北部方言统一以“圣乍语”为基础方言,以喜德音为辬准音,使彝族在语言上进一步得到了规范。“尔比尔吉”是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语中最广泛的一种体裁。涉及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动、灵活、活泼,形式多样,语言精美,功能齐全。内容包含了格言、谚语、典故等,数量多,涉及的范围广。“尔比尔吉”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其修辞上更胜筹,听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古《华阳国志·南中志》说: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语。“博帕”意为起源,或来历。是指涉及人类及自然界万物起源类的一种独特的文体。为诗体韵文、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内容上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形求多用夸张的想象和奇幻的色彩,突出表现一种“文字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想象的空间。

(千千万万年前,有个马蛋从天落。从青天落到蓝天,从蓝天落到彩云里,从彩云里落到白云里。大雁见了说:“这是我的蛋。”拣来孵了三年又三月,孵出雁儿来没有?没有孵出雁儿来。从白云落到黑云里,老鹰见了说:“这是我的蛋。”拣来孵了三年又三月,孵出鹰儿来没有?没有孵出鹰儿来。从黑云落到土鲁博俄山顶,从土鲁博俄山顶滚到土鲁博俄山脚下。云雀见了说:“这是我的蛋。”拣来孵了三年又三月,孵出小鸟来没有?没有孵出小鸟来„„

马蛋滚到泥土里,史果巴赫说:“这是我的蛋。”把它拣在地下孵了三年,在地上孵了三年,孵出崽儿没有?孵出一匹小马来。从蛋里孵出的这匹小马,呼吸很微弱,该长角的地方长耳朵来,耳朵终于成了角。鼻孔喷气似白雾,马鬃好似一排竹,马尾有竹杆粗,前蹄腾起尘灰,后蹄蹬起泥土。马属掌类物,生下无数后代,分成五个支系:一支是骏马,二支是骡子,三支是驴子,四支是草原上的大种马,五支是山里的花斑马。)

“克哲”:也是彝族口承文化里诗体文学中内容最丰富,表现最灵活,手段最风趣的一种语言形式。一般二人对说,或合唱,即可传承传统,也可即兴创作,手法丰富,气氛活跃。

彝语是一种非常有诗意和富有韵律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语调上富抑扬变化,而且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富有诗意美和韵律美。

彝族毕摩文化的神秘

彝族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具体表现在彝族社会中普辫存在的毕摩文化。毕摩文化是由毕摩们所创造和传承,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神鬼信仰与巫术“祭仪”为核心,同时涉及包容了彝族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

在彝语中 “毕”是指念诵经文;“摩”指使者或沟通者,即通过念诵经文与神鬼沟通的特殊使者。

毕摩文化的传承者,主要是毕摩和苏尼。毕摩主要以诵经、祭神、咒鬼和组织神断的文化传播人群。苏尼主要是一种特殊的以跳鬼为内容的一种宗教传播者。“苏即有鬼神附体,尼”即跳,“苏尼”即有鬼神附体的舞蹈者。

1彝族毕摩经书种类繁多,浩如烟海,从用途上可分“尼数”“尼吉”两大类,从文字上可分为“斯丘”“斯吉”两种,其数量之多,目前还没有精确统计,仅美姑境内的经书藏量就这336种,如果加上口头念诵的经书,约有420余种。马边毕摩的藏经量也颇为丰富,小毕摩也有十多二十卷,大毕摩的藏量至少也有数十卷到数百卷之多。这些毕摩经书承载了彝族的神话、典籍、历史、军事、政治、医疗、教育及事物的起源,鬼神的起源,记载了人与自然、人与鬼神、人与社会等各种包罗万象的哲学思想。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方方面面。代表彝族古代的文字成就和哲学思想。在毕摩史上天毕章目、目毕史祖、曲普阿路、阿度龙普、央古书博、阿斯拉哲、拉哲格初都是毕摩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彝族经书重要的搜集整理和创作者。2鬼神文化:人类最早的文化源于鬼神的信仰。

所谓毕摩就是通过通过念诵经文与鬼神沟通的特殊的使者,没有鬼神的信仰,就没有毕摩文化。牛此、沙布、吉尔、库荷、地目、琴者、史神、战部、阿散、介诺、力日、哥神等。

彝族把鬼和神的世界描绘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彝族认为万物有灵,这便构建了一个由鬼怪组成的鬼神世界,把人的的情绪变化、行为变化、身体变化、自然界变化等,都归为是无形的神鬼世界所造成和影响的。因此,如果人情绪暴躁,易动怒时,认为这 “介诺贝”,如果家中诸事不顺,人生病、畜禽死亡,就认为是“克俄务俄里”,如果是是村子里易受天灾,人易传染疾病,就认为“者普”作怪,就要举行阿依美格等。因此,鬼神文化成了彝族人的一种精神信仰和灵异世界。

为了把这个抽象的无形的灵异世界形象化,彝族毕摩扎草为形,塑造了众多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鬼神形象,用这一特殊的手法,将这种精神世界形象化。这些特殊的草扎的鬼怪成为人类又一种神秘而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美姑学者初步统计有300余种。这是人类又一丰富的文化种群。3神枝、神座(古、瓦)

彝族毕摩用松枝、树枝、桃枝等做成枝、杈、钩、条等形状,然后插成各种各样的奇异的图案和符号。用以驱鬼、咒魔、祭神、拜祖、祛病、辟邪、断案 等。这些神奇的符号和图案在彝族毕摩文化中称为“古”或“古瓦”。“古瓦”的式样和种类很多,毕摩们将“古瓦”和“日部”结合在一起,在作毕过程中,给人们演示着一个又一个极为神奇的图案和符号。这些图形、图案和符号记载的是什么?代表的是什么?至今还没人能够去解读和领悟。

比如“依此古”,用一根线,一头穿针,将其插在“库穆”里,另一头系一根灵草(日依)放在一只盛有水的蛋壳里,中间和枝条搭成山、桥、林等形象。毕摩作毕时,要求主人家牵着线、举刀劈掉中间的形如山、桥、林的枝杈,让后在毕摩的指引下,穿过这个神座回到家中。其实这一文化源自彝族神话,说天发大水淹死人类,居木乌吾揣一只孵化的蛋,住在木柜里漂在水中,等蛋孵出鸡来时,居木乌吾打开木柜,见洪水消退,露出了一个可以放脚的山顶,山顶上长了一颗灵草,乌吾抓住灵草上岸,最后娶了天宫里的美女,繁衍了人类。这一神话毕摩用“古瓦”的形式传承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4毕摩经诵:毕摩经诵是指彝族毕摩作毕时念诵经文的音韵。彝族毕摩诵经十分讲究,每段经文都其固定的音乐或节奏,彝语毕摩认为经文错漏不要紧,经音错诵是大忌。因此,毕摩诵经所传承的是一种古老的洞经音乐。其音韵优美,为人类保存至今的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的谱碟

彝族的谱系是彝族记录历史和人的血缘关系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以父亲血缘为纽带,以父子联名制为形式形成谱系链条。谱系从彝族共同的祖先分支成为若干个家支,若干个家支又分出几个支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谱体系,记载了彝族人的繁衍生息和发展变迁的历史。凉山居住的彝族有180余万,都是由古候曲涅两个部族繁衍分支形成,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分为兹、诺、吉三大阶层,无数个家支和家谱形成了人类社会上独一无二的谱系群体。

谱系从等级上可分为“兹”、“诺”、“吉”三个谱牒。“兹”谱是彝族社会的一个统治阶层,后演变成土司;“诺谱”指黑色谱系,是也族社会中的统治阶层。“吉谱”又叫“曲伙谱系”指白彝谱系,是彝族等级社会中的自由平民阶层。历史上白彝、黑彝同属一个群体,后因社会分工不同发生了等级上的变化,黑彝是世袭的统治阶层,白彝是被统治的自由平民。

彝族谱系的记载可以追朔到神话时代,据初步统计达300余代,约8000多年。云南贵州的学者可以追朔到400代。

彝族习惯法规定民族内婚,家支外婚,黑彝和白彝严禁通婚的制度,由此保存了彝族纯正的谱系历史,成为彝族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彝族婚龄和彝族妇女的地位

1、民族内婚:凉山彝族认为本民族是最优秀的,也是最纯洁的,视其它民族为低贱之族或敌对之族,因此,禁止本民族与其它民族通婚,若与其它民族通婚一是降低了自身的纯洁性,降低了自身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彝族以习惯法禁止与其它民族通婚。

2、等级内婚:彝族社会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为维护等级的世袭权利,习惯法保护等级内婚制,如黑彝与白彝通婚,黑彝将降低一个等级,白彝与阿加、呷两通婚,则失去了纯正的白彝身份。

3、家支外婚:家支外婚是指婚姻不能在本父系血缘氏族集团的内部进行。这样有利于延续父亲血缘关系,维持家族的纯正和连续性,避免了近亲结婚。

总之,彝族的婚姻贯穿的都是一种纯洁的血缘关系。禁止混血、混种、混族、混等级、混家支的婚姻。

4、婚礼中妇女占主导地位。彝族的整个婚礼过程都围绕新娘进行,除婚礼前的订亲仪式外,新娘出嫁前家人要为新娘准备嫁妆,同村姐妹要在新娘出嫁前夜夜升歌,陪伴新娘。新娘出嫁时要举行对歌、摔跤、泼水、背新娘等仪式。新娘出嫁到男方后,送新娘的亲友要待为上宾,分发礼金,新娘要在果树上梳妆打扮,举行入门仪式,而新郎只在新娘进门仪式才出现。因此,整个婚礼中新娘是绝对的主角。

5、彝族妇女在15一17岁时,要进行换童裙仪式,将单辪分成双辪,将贝壳耳缀换成银耳饰,将短裙换成长裙,将鹦鹉帽换成千层头帕。姑娘完成换童裙仪式后即可谈情说爱、谈婚论嫁,可以说媒牵线,而在之前这一切都视为禁忌。

6、礼金象征妇女的地位。彝族妇女出嫁要给礼金,给礼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卖买,而是一种妇女身份的象征。等级、地位高的礼金自然高,等级地位低的礼金自然轻,不给礼金则认为一钱不值。这是一种文化习俗和婚姻观念,我们不能简单结论。

彝族习惯法保护彝族妇女的权利。彝族有句格言叫“打雁天要降罪,打女父兄要降罪,”彝族社会禁止男子殴打女子。如果女子受到外族男子或丈夫欺负,同族男子要为本族妇女撑腰,必按习惯法讨要说法。彝族认为姑娘嫁到男方后,身是男方的,人是家族的。同族家支仍然履行保护本家支妇女的权利;如果男方有不尊重或虐待行为,必遭到家族族兄弟的惩罚,保护了彝族妇女在男方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

彝族习惯法中,妇女有死刑的特郝权。彝族妇女杀死丈夫,男子死给妻子没有命价。一是说只有不中用的男子才死给妻子,为一个女人计较其命不值,因此无命价可讨。女子如果杀死了丈夫,就让女子披一身黑衣黑裙黑披毡扫地出门,不追讨命价。在战争或械斗中,忌杀女子,说杀女子要受老天的惩罚,自己要倒大霉,因此,在彝族漫长的历史中,还没有在战争、械斗中杀死女子的例证。

彝族家庭中,搬迁、运行、做祭祀必以女主人的生辰八字为准,测算祸福,说家中的女主人是“吉尔”,受到神的保佑和尊崇。

彝族家庭中,妇女作主的现象十分普辫,家务劳动男子同样必须承担,如推磨、挑水、割肉一般由彝族男子承担,认为这些活是男人应该做的,而女子一般做煮饭、蒸粑、切菜之类的轻活。

因此,过去说彝族婚姻是卖上婚姻,彝族妇女地位低下,这是不符合事实。但婚姻上,家长有时占主导地位、违背女孩子意见的事是存在的,但这不能在客观上否定彝族妇女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

彝族的礼仪

彝族人重礼仪,是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彝族人对没有礼仪修养的人喻为“没爹教的儿,没娘教的女”。正宗的彝族把修炼自己的品行修养作为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课。彝族人还用习惯法严格规范本民族的道德辬准和行为习惯。彝族人见面要互致“执玛格力”即吉祥如意。如果是晚辈,见面时要主动报上自己及上辈人的姓名,如果遇上亲戚,还要记背家谱,弄清彼此间的辈份。

彝族有句格言:“汉人待客用茶,彝人待客用酒”,如你要拜访的是长辈,你得提上两斤酒(彝族人只有报丧的时候用独酒,因此忌用一斤酒访亲)。主客在就餐之前一般要饮酒庆贺,主客之间要互相敬酒,以示对对方的尊重。遇上有人酒敬,不能回绝,必须双手接着,如果自己酒量不好,就亲尝一口,并极时换杯回敬(如果不回敬表示你看不起对方)。有时为了向重多的客人展示你对你所敬酒的人的尊重,你要大声地对主酒司说,你要向某人敬酒,主酒司接到你的邀请后,要新上一杯酒,大声向对方说明,这是什么人敬来的酒,现场气氛一下被这种互敬的场面变得热闹起来。酒不能连续同一人敬三杯,彝人说,一杯酒是亲家,两杯酒是冤家,三杯酒是仇家。如果你是遇上正在喝酒的场面,在别人请你饮酒之时,你得问清,喝的是什么酒?彝族人不可无源无故地喝不明不白的酒。

彝族人接待客人,还有用兰花烟敬客的习俗。彝人说:姻亲客人来了,一杆烟,亲戚朋友来了,一杆烟,见面问候,一杆烟,吉祥如意,一杆烟。如果自己不抽烟就向主人说明,自己没有抽烟即可。

彝族人互相窜门忌敲门,一般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向主人家问:“你家有狗没有?”或“你家狗拴好没有?”主人家听到有客人在门外招呼,便答应:“狗已经拴好了,请你到家里来。”随即出门拦狗,或到门外来迎接客人。切忌什么招呼都不打,就直接闯进屋。这样主人家会马上变脸,将你赶出家门,认为这人没修养,受不到尊重。

彝族有严格的回避习俗。如果到自己的岳父岳母家或弟媳家(弟弟已分家),或姑姑家,锅庄右边主人家的位臵或主妇生活起居的房间你不能进入,必须回避。如果是女孩子,舅舅家男主人公及丈夫的哥哥、父亲所住的房间及火塘右边的男主人公坐的地方不能去。岳母不能进女婿的主位和卧室,公公不能进儿媳的主位和卧室,哥哥不能进弟弟主位和卧室。互相回避的不能开玩笑,这是一道十分严格的鸿沟,也是对人的伦理道德的一种维护,如果误闯了,你就必须以酒向主妇或主公道歉,并说明原因,争取主妇、主公的原谅。到彝族人家去,坐位的选择是最关键的,他体现了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品行和修养。如果一同去有长辈,在坐次上必须让长辈坐上方,自己坐下方。说话或介绍时,必须让长辈先发言,切莫长幼不分。如果是年轻人,到别人家做客,主动帮助主人家做事,会受到主人家的表扬和亲朋的夸奖,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彝族人在火塘里烤粑,一般正面要朝火塘内,忌正反不分,还要主动翻动。烧烤好的粑从火塘里取出时要将灰拍干净,放进盛粑的器皿里。还要将火塘中烧烤的痕迹抹平。切忌从火塘的锅庄下边传递烧烤的粑。摆餐时要将汤放在近火塘的里边,将肉食放在靠火塘的外边。用餐时,也要用马食子舀二勺鲜汤喝后,将马食子挂在汤盆上,再取食物和肉食。忌直接取食,这样彝族人没人愿意和你一起出门,认为和这样的人一同到别人家做客是最丢脸的事。如果有长辈同餐,必须先让长辈尝汤,你才可也就餐。到彝族家参加过年或毕摩主持的祭祀活动时,必须要先等毕摩用餐,主人用餐后,你才可以用餐,用餐不能先于毕摩和主人,如果违背这一原则,认为神或祖就会降罪于主人或毕摩。如果自己已经不吃了,就将马食子从汤盆上取下放进盛食物的器皿中,并告诉其余人慢慢享用。遇上有人先于你放下马食子,正在吃的人主动移动一下各类食具,表示对不食者的礼节。遇上主人用鸡款待客人时,客人中最主要的人要取鸡舌占卜吉祥,以舌如鱼钩状为吉,以首尾相连无法分开者为凶,以舌呈波状向内弯曲者为进财,以向外卷曲者折财。如果主人家用仔猪作款待,主人会将猪头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羊类的招待客人,主人将会拿牛羊的膀子送给客人。彝族人用家禽或牲畜款待客人,一般要牵来当着客人的面前宰杀,表示对客人的尊敬。除鸡客人只说客气话,不能上前劝外,用牛羊等牲畜做招待时,客人必须上前劝,以表示对主人家的款待深感歉疚。

禁忌从火塘上跨过,妇女禁忌从火塘或火塘上烧的柴禾上跨过。禁忌从围着火塘坐的人面前跨过。火塘里放臵柴禾要分清头和屋,要将树梢方的一端先放进火塘,禁忌将树根一端先放进火塘里,彝族人认为这叫做本末倒臵,违背自然规律,犯了自然神灵。禁将指甲、头发、套成圈的东西丢进火塘里焚烧。送肉食给客人,忌不装食物。忌用脚踢(踏)锅庄。禁忌将梳子、针、扫帚一类的东西扔给对方,只能用手传递到对方手中。禁忌在公众场合、或当着应当回避的人放屁,彝族人说这是牲畜的行为。禁忌在公众场合或当着自己应该回避人说脏话、怪话,彝族人说样的人还不如牲畜。彝族习惯法对这些行有严格的制裁规定。一般轻则打酒道歉,重则按侮辱人格打酒道歉、还有给应回避者经济上的赔偿。

总之,彝族人是一个重礼仪、重行为规范品行修养的民族。作为现代的彝族人应该继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摒弃不良恶习,成为一个即有文化,又有传统修养的新一代彝族人。

第三篇:彝族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桂花中心完小彝族文化进校园

实施方案

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远的历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目灿烂多姿。桂花中心完小位于楚雄州第一高峰百草岭山脚下,是较为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彝族学生占90%。桂花中心完小所在的桂花乡是核桃文化之乡、是彝族文化之乡、是文明和谐之乡。这里丰厚而独特的彝族族文化环境,为我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彝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桂花乡中心学校工作部署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

二、领导组成员和职责

组长:杨从云

全面负责学校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

副组长:邓从虎

负责学校彝族文化进校园的具体落实及检查督导及考核。

李世军

负责彝族文化进课堂的具体工作 成员:全校教师

桂花中心完小彝族文化进校园领导组下设办公室,邓从虎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彝族文化进校园资料的收集、下发,督导检查和考核等工作。

三、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目标

1、传承、弘扬彝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创建一所带有浓厚彝族文化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小学。

2、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一定的彝族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民族技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3、充分挖掘彝族本土艺术资源,促进我校彝族特色教育长足发展。

四、实施内容

经讨论研究,我校决定选择以下几方面作为我校的实施内容:

1、彝族歌舞;

2、彝族体育运动;

3、彝族知识、历史、习俗、节日、故事等。

四、分阶段推进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校把彝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推进。

(一)第一阶段:彝族文化进校园 时间:2012年2月份

实施主体:以各班级的教室、宿舍为装饰主体

内容及要求:涉及到彝族文化的图片、文字、手工作品等,根据各班文化建设的主体,把他们美观地展示在班级文化专栏内,已破损的要在2月份之内修补完成;学生宿舍的彝族文化氛围装饰,由各宿管教师在2月份自行完成。学校于3月初统一检查。各班文化主题如下: 六(1)班:火把节

六(2)班:虎文化节 六(3)班:孔子文化节

五(1)班:赛装节 五(2)班:

红军节

四(1)班: 三月会 四(2)班:牡丹花节

三(1)班:禄丰恐龙节 三(2)班:彝族歌曲

二(1)班: 百草岭登山节

二(2)班:插花节

一(1)班:核桃文化节

一(2)班:彝族十月年

(二)第二阶段:彝族歌舞进校园 时间:2012年3月份 实施主体:全校教师和学生

内容及要求:在3月份之内,全体教师和学生必须学会彝族圆形舞;教师会唱20首酒歌,学生会唱规定的10首酒歌。教师的圆形舞和酒歌按工会小组活动的时间来开展;学生的圆形舞由体育课教师在体育课上教授,学生的酒歌由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教授。

(三)第三阶段:彝族文体运动进课堂 时间:2012年3月份至4月份 实施主体:全校学生

内容及要求:按照学校彝族特色体育活动计划的要求,我校根据年级不同设定不同的活动内容,开辟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的彝族特色体育运动:一年级踢毽子;二年级打陀螺;三年级玩溜溜球;四年级玩跳棋;五年级玩象棋;六年级玩足球。由各班在体育课上教学,在大课间活动时间进行展示。为弥补课堂上学生发展的不足,我校在课外活动上也加强彝族文化的普及推广工作,有民族刺绣小组、彝歌小组、舞蹈小组等。

(四)第四阶段:彝族文化展示

展示时间:2012年6月1日(桂花中心完小“第二届校园彝族文化艺术节”上)

展示对象:各课外活动小组,各班级

展示要求:各班至少出一个与班级文化主题相关的文艺节目;各女教师辅导的课外活动小组至少出一个文艺节目参加展示评比。

(五)第五阶段:总结经验,整改提高 时间:2012年6月

内容:以会议形式,集中反馈我校在实施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进一步丰富彝族特色教育内涵,进一步提升彝族特色教育质量,创彝族特色教育示范学校。

五、工作要求

我全面贯彻落实桂花中心学校关于彝族文化进校园的相关要求,为使我校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对此项工作要求如下:

1、各位教师严格遵守学校拟定的排练时间,严格按排练时间打好教师的考勤。

2、各位教师,各位班主任必须严格完成学校规定的彝族文化进校园的工作要求,在推进此项工作不完成工作任务,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将按失职论处。

3、在彝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表现积极,工作实绩突出的,在绩效考核中将给予适当奖励。

桂花中心完小2012年2月21日

第四篇:浅析彝族火塘文化

浅析彝族火塘文化

彝族是个崇火的民族,自视为火的子孙,认为是火给他们带来了光明、温暖、熟食,摆脱了野兽的攻击„„因而把火视为驱邪消灾和带来吉祥幸福的神圣之物。在节日里,人们烧起篝火,围火弹琴唱歌,踏歌起舞,尽情欢乐;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依靠火来占卜吉凶。活着时他们以火为友,离开人世时,也要有火为伴。按照彝族人的观念,人是火造就的,没有火就不会有人。有了火,才有世界。人生下来第一眼看到的是火塘里的火光,最后人死的时候还是交给了火,人的一生中都有火的陪伴,所以,彝族人把生死存亡都视为是火的作用。在历史长河中,彝族人对火的发明、火的运用、火的崇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火文化。火塘是彝族火文化的集中体现,他们对火的崇拜,多是围绕着火塘展开的。祖祖辈辈崇火、尚火,认为火是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的终结。大量民俗资料也表明,早期人类居所的中间部位都是火塘,人们在火塘边煮饭、议事、取暖、睡觉,形成环火而居的习俗。彝族谚语说:“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他们对火有特殊的认识和感情,于是有了敬火、护火的各种民俗。

一、火塘的设置与来历

火塘和彝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出现与彝族的居住形式及其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可以说,火塘是彝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发明的极富特色的民俗。我们知道彝族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群峰耸立、江河纵横、气候寒冷。火塘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生活工具。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火塘就设在堂屋中靠左的地方。它在彝族居住民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每一户彝族家庭生活的中心,是饮食、取暖、照明、会客、议事乃至宗教活动的场所,既是家庭成员聚会之处,亦为接待客人之所。彝族人大都把火塘视为家庭的象征,认为与家人的命运祸福密切相关。尤其是火塘中的火的熄与燃,同家人的命运休戚相关。所以,火塘里的火长年不能熄灭,称为“万年火”。

火塘作为中外许多民族都有过的一种主要生活方式,它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紧密的联系,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而呈现出各种形式。彝族火塘也因不同的地域呈现出各种形态。彝族火塘结构简单,这里以峨山彝族地区的彝族火塘为例,简要谈谈其设置过程:挖一个边长约2尺半,深7寸的土坑,四周用加工过的石条镶成,称作“火坑”。直接把木钩或铁钩悬于火塘上方,把煮水壶,或铁锅挂在钩上,烧水做饭。旧时,火坑中置有三个经过加工过的石头做火砖,汉族称为“三锅”,彝族称为“果倮”。“果”为“烤”,“倮”为石砖之意,意思是烤石。彝族火塘的锅庄石一旦埋下后,除非房屋需要拆迁,否则祖祖 辈辈都不能移动,有些彝族家庭中的锅庄石往往说不清已经传了多少代。在有的锅庄石上还刻有一些图案,它不仅具有装饰的作用,有的还含有宗教意义,显得精美而神秘。用石块围成火塘,不仅有助于保留火种,方便于支锅,而且可以在用火时使火力集中。因此,彝民即使在野外或田间地头临时用火,也习惯用石头围成火塘的形状。在铁器广泛使用后,铁三脚逐渐取代了锅庄石,这与铁三脚更方便于支锅和烧煮食物有关。铁三脚即在一个铁圈上安三只脚作为铁圆圈的支撑柱,而圈内有三根铁角斜伸向圈心,用来支锅或壶。铁三脚在彝民心中也和锅庄石一样具有神圣地位。

流行于凉山彝族的“祭锅庄石”中说:“山上有山鬼,石崖是山魂;彝家的锅庄,锅庄是家魂。”彝族认为火塘是火神居住的地方,彝族的“火神” 各地传说不一,其中比较普遍的认为“火神”就是彝族英雄“阿衣迭古”。相传“阿衣迭古”是“雷神”的儿子,他出生时很奇异:“生时风猛刮,生时雷声响。迭古是雷火,迭古雷生儿。”据说迭古是彝族第一个训狗打猎的人,也是第一个带兵打仗的人。迭古是彝族人中的英雄,“他活捉毒蛇猛兽,他铲除贪官污吏,他专门为好人办事,他专门跟坏人作对。迭古活着时,“不恶的不杀,不坏的不打,不弱的不扶,不穷的不帮。”在他死后,“尸体烧成灰,灵魂变成火,一千年不灭,一万年不熄!”就变成了彝族的“火神”。这个“火神”亦是彝人的保护神:“人有迭古火,成为万灵主。同火来做伴,如人和影子。黑夜走山路,山路多明亮。猎人带身上,山鬼不近人;妇女带身上,保佑一家人。烧火祭家神,邪恶驱杀尽。污秽不近人,鬼怪恶魔都怕火。”相传三块锅庄石就是迭古的骨髓,“三块白石来支锅,三块白石立火塘。”彝族认为火塘不仅是火神居住的地方,同时祖先的灵魂也时常在火塘四周取暖。因此,火塘也成为彝族进行祖先崇拜活动的主要场所。正如陈永香在《论彝族的火崇拜》一文中所说:“彝族是一个特别崇拜祖先的民族,祖先崇拜在他们的信仰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鬼魂观念和血缘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首先是氏族集团共同的祖先崇拜,然后是部族的共同祖先崇拜。随着个体家庭的产生,家庭的祖先崇拜也应运而生,彝族的祖先崇拜与人们朝夕与共的火塘密切相联,祖先仍在火塘边与在世的子嗣亲属在精神上沟通,活着的人与逝去的祖先以火为媒介,沟通情感,后代通过火而向祖先祭祀,祖先也通过火而了解后代的祈求,保佑后代子孙.他们以锅庄石象征祖先,后代以火塘上方的锅庄石代表祖先的神灵。”也正是这种观念引申出了一系列与火塘相关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火塘禁忌”。

二、彝族关于“火塘”的各种禁忌

火塘最初是人把自然火引进居室的产物,它的基本功能是在物质生活上施惠于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而逐渐有了丰富的文化内 2 涵。彝人把它看成是火神居住之地,是祖先神灵取暖的地方。他们把自己的愿望、祈求倾诉给火塘中肉眼看不到的神灵以及各种看不见的精灵们,并怀着惶恐的敬畏心灵祭祀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取悦鬼神,能够得到神灵的回报,得到自己向往的幸福。于是火塘在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中便有了重要的作用,彝人对它怀有崇敬之情、崇拜之意、信赖之心,并通过它来寻求自我安慰和获取信心,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火塘的神秘色彩和神圣性的日益浓厚,人们对象征着火神及祖先的火塘、锅庄石、铁三脚等更加顶礼膜拜,惟恐不慎触怒神灵而失去他们的庇护,于是便生出了许多禁忌。

彝族认为,“汉人敬官,彝人敬火”,因此他们对火极度尊崇,绝不容许玷污、亵渎。家中的火塘从点燃那天起就从不熄灭,而且也是家庭里其他用火的取火来源,彝人认为常盛不灭的塘火,预示和象征着家庭生活的红火。家中老幼常围火而坐,共叙天伦之乐。民族历史和口头文学常在火塘边传播,所以火塘也成了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火塘也是接待亲戚朋友的地方,客人的饮食起居,都在这里。围坐火塘,尊卑长幼各有其位置,靠墙壁一方,正中为客座,最长者居中,其余的则依次排列左右;靠堂屋一侧为下方,位最卑,一般为小孩位;客人入室让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边,小辈坐在客人对面,不能相混。否则会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恭,并会使主人家招致不吉利。在彝民心中,火塘是尊贵而神圣的,他们通过火塘来显示自己在家庭及社会中的尊严与地位。这种禁忌与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社会等级制度有关。仅仅从火塘边的坐序,便可清楚的看出彝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可以说,在这里火塘既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中心,同时又是社会文化的—个缩影。

彝人认为自己是在火神的庇佑下生活的,地位远远在火塘神之下,如果跨越火塘,就意味着以下犯上,冒犯了高高在上的神灵,认为会得罪神灵。基于这种不能犯上、得罪神灵的观念,火塘的锅庄石被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的。因而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禁止随便挪动和不能用脚去踩;禁止用刀、镰敲打三脚架;如果要搬动锅庄石,就要择吉日,祭火神,然后才可以搬动。禁止随意跨越火塘和朝火塘方向扫地,甚币禁止将脚伸向火塘烘烤和在火塘边放屁、骂人、说脏话、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便被看成是对祖先的不敬不孝,会给家庭带来不幸,必须向神灵祈求宽恕。

在彝族的信仰中,神圣与洁净是统一的,污秽则被看成与鬼怪和邪恶有关。火塘是神灵及祖先的集聚之地,忌讳污秽不洁的东西,因而他们禁忌不干净的物品弄脏火塘,冒犯神灵。禁止往火塘里烧烤不洁之物,扔脏物,吐唾沫、擤鼻涕,并禁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禁止在火塘上方烤鞋、袜、衣、裤和在火塘周围放置污物;禁止将沾有粪便或脏物的柴火放在火塘里烧。他们认为如果发生这种行为,3 是对神灵的不敬和亵渎,会引起神灵的气愤和惩罚,会肚子痛或生疮。

旧时火塘边的座位和方位禁忌还突出地反映了彝族妇女地位的低下,他们把产妇和孕妇看成是不洁的象征,禁忌孕妇坐在火塘边,认为孕妇坐在火塘边是对祖先的不敬和亵渎,祖先将不会给出生的婴儿给予庇佑。

对于火塘的种种禁忌,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于被神灵化的火塘的敬畏,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生计安康的渴望。尽管这些禁忌,有的实属迷信,更有的还暗含着对妇女的轻视。但是其中也不乏符合科学的地方,还有些是良好社会道德的反映。而所有这些,又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作为家庭之象征的火塘的虔诚崇拜,也反映了他们对家庭繁荣昌盛的殷切期望,同时,也由此衍生出丰富多彩、内涵深邃的火塘禁忌文化。

三、与火塘相关的各种仪式活动

火塘伴随着人们从远古走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简单的火堆发展为多样的火塘,由单纯的烹煮取暖照明发展为闪烁着宗教信仰色彩和饱含社会文化内容的灵域。“火被引进人类家居火塘,浓缩进一个小小的空间,几缕火苗,几蝼青烟,伴以几块石头,或一个铁三脚,看去平平常常,远远没有它燃烧于莽原高山时的壮观。但它从此却与人朝夕相处,患难与共,与人的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在火与人之关系发展的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更为奇幻瑰丽,内涵丰富,充溢着人文气息,闪烁着灵性之光的阶段。”彝民对火塘的感情不再仅仅是出于对它给予人们饱暖等物质性恩惠的感激,而是日益浓厚地渗进了各种神秘复杂的信仰思想。在他们眼中,火塘已不再仅仅是那几缕飘动的火焰,几块沉默的锅庄石,而是一个浓缩了的神灵世界。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死时举行的火葬,每个彝人的一生都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对火的崇拜,衍生出许多仪式活动。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莫过于火把节了。火把节是由古代火崇拜发展而成的民族节日,人们把火视为吉祥的象征。云南的各民族都有关于火把节起源的不同传说,但颂扬火,把火视为光明、幸福和吉祥的象征,视为能驱邪镇恶的神奇力量,这一点是共同的。彝族火把节的传说因地域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方式,但所表达的内容大多反映彝族先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敢于同自然灾祸作斗争、敢于反抗剥削和压迫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其中,他们在进行斗争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和火扯上了联系,如,用火消灭害虫、点火把纪念、火烧财主宅、火把斗天神等等。彝民认为是“火”保住了彝族人的家园,带来了彝族地区的年年丰收,因而年年过“火把节”庆祝,以此表达消灭害虫,祝祈风调雨顺,确保五谷丰收,人丁平安,六畜兴旺的心愿。如今的“火把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彝族人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有浓郁的地域民俗风情。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节日到来之前,人们从山上砍回箭竹或割回蒿草,晒干扎成火把。火把节 4 头一天傍晚,父亲在自己的火塘为长子或长女点燃火把后,让其带出家门,为等候在坝子上的弟妹们点火。各村寨有约定俗成的草场、坝子,那里有许多堆好的柴禾,人们点燃火把在村寨田野山坡上游行后就来到这里,点燃篝火,举着火把,围着篝火唱歌、跳舞、饮酒„„尽情欢乐,通宵达旦。远远望去,火把游曳,篝火闪烁,笑声、歌声、鼓点声融在一起,正如元代诗人文璋甫诗所描绘:“云披红日怡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

彝族每年正月初一早上和六月二十四日都要在各家火塘边举行祭火神的仪式,咏诵祭火词。祭火词首先颂扬火的功德:“春天来开荒,荒地你烧熟;夏天虫吃苗,恶虫你烧死。火伴行人走,火伴家人坐;火是衣食火,火光多热乎,火是人魂窝。”然后追述火的来历,最后表示对火的殷切祝愿:“今天来祭火,火光永不灭,火光像日月;火神藏家中,从畜得安宁。”从彝族的祭火词中,可以看到火在野外和人们的居住空间生活中的诸种功用,特别是与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密切联系,看到火在人们居家生活中那种神秘的灵性。彝人相信通过火可以将不洁的东西消除,获得心灵的平安。

云南禄劝一带的彝族在播种之前要举行“出汤”仪式。仪式由男人们在火塘边举行:选择一块晶莹光滑的鹅卵石,将之放在火塘中用蒿枝燃着的火上烧烤,待卵石发烫时取出,由一名有地位的男子举起一盆清水泼在卵石上,让其散发出水蒸气,随后,将当年要播种的谷种放在水蒸气上绕绕,同时众人口中念念有词祈求获得丰收。通过这一仪式,人们认为谷种已经得了火塘的灵气,定能顺利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实粒。同时,他们认为火塘也具有生殖繁衍的象征意义,认为火塘中不熄之火,预示着家中“香火”不断,每逢年节要祭祀火塘,以祈求人丁兴旺。

有的地区的彝族还有送火神的习俗,反映出人们对这既能赐福于人又能为祸于人的自然力神灵的畏惧心理。云南弥勒彝族支系阿细人在正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举行隆重的送火神仪式,由祭师“阿吉苏”领着几个戴着面具象征鬼神的人,抬着纸马边走边舞。先绕房屋一周,然后进入各户家中,用木棍敲击反挂于中堂的神龛几下,表示将火神逐出屋外,同时把盛于瓦罐里的清水,洒于各户门口或是街心,表示灭除火灾。在某些村寨,送火神时要把灶火、火塘火熄灭,严禁妇女出门。每户家长手持一块破瓦片,上面放一点猪板油,旁边放栗炭火,将板油烤焦,使之发出臭味。同时,用蒿枝叶作扫火神状,口中念道:“火神!火神!你别留在家里,现在用火来烤你,用蒿枝来扫走你,你快出去。”然后众人集中在寨子的中央,由数人抬着盛水的瓦罐,纸马和戴假面具的鬼神,组成一支送火神的队伍。他们绕村而行,边走边用蒿枝叶蘸水洒向各户门口,表示灭火。各户家长和老人都边走边念咒语,表示将火神送出村外。他们在祭火当天都要举行隆重 5 而精彩的祭火活动,回归自然,如癫似狂,视火为万物之灵的神秘庆典,堪称“东方狂欢节”。他们用粗狂的跳动和呐喊,挥洒心灵的欲望,释放原始的激情,用近乎虔诚的传统方式,来表现古代先民生产生活过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同时用各种千奇百怪的不同姿式和体态语言来表达祭火的含意。

还有的地区的彝族把火灾归于火神作祟。云南富民县的彝族如碰到村里接连发生火灾,村民们就凑钱请巫师毕摩寻找“火星”。他们认为住房、畜棚等着火是因为得罪了火神,火神埋了火星进行惩罚.毕摩先在村中念《火神》、《灶神经》、《雷神经》等。次日,各家准备一碗米,一个鸡蛋,以及盛有一些钱币和清水的碗供在灶上,毕摩先到各家把火神咒贴在堂屋正墙上,然后在一只红公鸡脚上系上麻绳,驱赶公鸡到各处寻找火星,并边走边念《火神经》每到一家,看鸡会不会到地上去啄。如果鸡不啄,说明家中没有火星,反之则说火星在地下,毕摩立即在鸡啄的地方画圈,挖地尺余取出所谓的“火星”,它或是木炭,或是未经修整的火镰石(一种可以击打起火的黑石)。毕摩将“火星”拿给大家看,宣布“火星已找到”。然后用红布把火星包好,如果是木炭,则系于鸟脚上,让鸟带往他乡;如果是火镰,则埋到村口岔路上。事后,毕摩将各家供在灶上的米、鸡蛋和用来拽“火星”的公鸡一并带走,表示将灾祸彻底消除。

在云南玉溪峨山彝族地区,人们习惯观察火焰燃烧情况来占卜吉凶:如果火塘里的火焰旺盛,火星迸溅,就象征吉祥兴旺,并预示贵客来临或财富丰裕。在有重大节日、贵客来临或是家中有病人的时候,彝族家庭都习惯在吃饭前由一位年老的妇女“泼姜水饭”,将刚做好的饭食摆在桌上,桌边放好为祖先准备的碗筷,盛一碗白米饭,一碗清酒,取一碗清洁的冷水,一边把桌上的食物都夹放在清水中,用来祭祀祖先神灵,一边向祖先念叨着心中的愿望。彝民认为这样做可以消灾解难,庇护家庭平安,人畜兴旺。整个祭祀过程中,所有人都要回避,尤其严禁让狗进入房间。在把“姜水饭”抬出门时,要选一块烧得通红的炭火放在水里,认为这样可以除去食物中不干净的东西,给祖先享受最诚挚的心意。桌上的所有食物只有祭祀过祖先后,大家才能享用,如果有谁在祭祀之前偷吃,便会受家人责骂,认为是对祖先的不敬,会遭受祖先的惩罚,给家人带来不幸。

以上种种火塘文化活动,是彝族拜火的一个个片段的展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彝族对火的尊祟、依恋、敬畏及感激的种种心理,展示了彝民一生的火神膜拜情结。其深邃意义正如弗雷泽在其《金枝》中所说:“民间认为篝火与火炬能够消除一切灾害和不幸。篝火是用来驱除严重邪恶的。因而是一种巫术,这一点有重大意义。人民再三告诉我们,点燃篝火的意图是要烧掉或驱除邪恶,有时在火中烧化妖恶的偶像,更是形象地表明了这种意图。”

四、小 结

火塘,乍看去不过几缕或明或暗的火焰,一个乌黑的铁三脚,或几块经烟薰火燎的石头,毫无眩目的色彩和吸引人的特征,而正是这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方寸之地,在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却是他们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的一个中心,在他们的心灵世界中具有奇特的凝聚力。这闪烁着火光和性灵的方寸之地,饱含着充满智慧的光芒和热情。不论从物质方面或是从精神世界发面来看,复杂的彝族人民生活,都被浓缩于小小火塘之内,被赋予社会精神文化、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功能文化寓意的载体。彝族火塘文化的形成、发展,可以称为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镜子。透过火光的折射,可以看到他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现象。火塘,可以说是彝族“没有用文字书写的民族社会发展史和百科全书”。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彝族的生活方式有了变化,火塘文化产生了变迁。灶这种在火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烹煮形式已经进入很多彝民的居家生活。在一些坝区,火塘正在逐渐消失,灶已经取代了火塘。但在很多居住在山区的彝民家,火塘仍然很普遍,有些已用灶的,仍然没有放弃火塘,在他们的生活中灶与火塘并存。他们在岁月的沧桑中经历着风雨的冲刷,守护着彝族火塘文化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张建华主编.《彝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 [2]张福.《彝族古代文化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3]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8 [4]唐楚尘.《彝族火神话与中华火文化》,载《彝族文化》,1985年刊 [5]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 [6]王天玺.《宇宙源流论》,云南人民出版杜,1999年6月 [7]黄龙光.《彝族火文化》

第五篇:15课探寻新航路说课稿

Zesa wr《探寻新航路》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好 rm、、、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探寻新航路》,出自世界史第5单元步入近代中的《探寻新航路》。下面我将分四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和地位:

本课从三个部分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在世界近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起资本主义萌芽,下到殖民扩张、掠夺和工业革命,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可以夸张地说整个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新航路开辟的基础上的。

2、说教学目标

基于课标要求学生“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和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夯实基础

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及影响;(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创设情景,在诱思探究,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理解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培养其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让学生能对历史作情感和理智的评判;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及开放的世界意识。

3、说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影响

依据: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其过程考查相对较少。2.从考查的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注重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主要运用新材料或图文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认识问题能力。3依据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难点:辩证全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本部分教材内容有点复杂,既包括纵向发展的社会转型,又包括横向发展的空间联系;二是学生方面,本课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因素,既难于理解又超出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二、说教法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史论结合,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达到实现学生中心论,以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 史料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图片资料、文字史料进行处理分析,使学生 自主地获取有效的 历史信息。

 演 示 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动态地图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

 图表归纳法:通过指导学生对图表异同的归纳,来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有学习本课基本的知识储备。通过以前的历史学习和能力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九年,他们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善于思考,有初步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零碎,还没有形成系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方法: (1)阅读材料的方法 (2)观察的方法

(3)归纳概括,比较,探究问题的方法 (4)评价历史的方法 (5)记忆的方法

下面我将重点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课由导入、学习新课、总结巩固提升三部分组成。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2分钟)

视频导入:播放“大国崛起”视频片段,提出问题“1500年前后世界的这种分散孤立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世界由此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由此引入课题“开辟新航路”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这样设置的目的一是可以缩短学生与史实间的距离,因为历史学科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过去性,通过流动的画面可以再现历史;二是通过设疑置问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33)

在学习新课环节,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将教材整合为三个探究环节,融全球史观于其中,三个探究环节及时间分配分别为:诱惑中向往世界(12分钟)探索中发现世界(6分钟)、碰撞中会合世界(15分钟)。

又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将较易掌握的开辟新航路的过程放到第一步。

探究一诱惑中 向往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12分钟)

对于这一重点内容,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如果你身为15、16世纪之交欧洲的一位市民,看到一支即将远航的探险船队,是冷嘲热讽,还是狂热追随?为什么?”“假如你是当时一位航海家,在怎样的情况下你才会远航?”让学生根据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并与课本内容联系起来,分组讨论并汇报开辟新航路的可行性报告,分清原因和条件,最终引导学生得出认识:西欧人探寻新航路有其历史必然性。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又可以让学生真正感知历史,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探究二 探索中 发现世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6分钟)

对于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生活动:选取四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根据多媒体展示的地图以不同形式分别介绍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过程。然后我再以动态地图演示的方法让大家评判所答的优劣,并找出新航路开辟的规律。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一是因为这部分知识本身比较简单,很适合学生活动,如果老师再照本宣科的讲解,会使历史学习索然无味;二是基于课标要求学生“概述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这一要求,通过利用地图,对新航路开辟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通过对四位航海家开辟新航路过程的归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加强自己知识的系统性;三是借助动态地图演示法,让开辟新航路的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可以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通过这种 2 教学活动,通过寻找规律来培养大家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不仅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能强化记忆效果。探究三 碰撞中 会合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5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用全球史观来整合教学内容,力图展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世界图景。

为此我设计了共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分组以合作探究的方式,1给出两则材料,概括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两种看法,大致是:

(一)给人类带来了曙光,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二)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消极作用是主要的?说明你赞成哪一种观点并阐明理由。3然后再以多种历史观来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在汇报的环节,学生按组、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发表看法,形成认识。在展示交流中,还会产生思维的冲突,如:南北美洲对哥伦布的态度截然不同;新航路开辟,带给不同地区的影响也有着巨大差别。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最后达成共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历史学科的认知途径和思维方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特别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加鼓励学生富有创见性的思维。

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既使学生的描述不拘泥于教材,大胆深入的挖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又可以提升学生对不同史观的认识。

(三)课堂测试 新航路的开辟可谓是全球化的起点。下列事件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天主教的传播

B.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C.西欧科学技术的发展

D.东西方商路不畅

1.B解析:注意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B项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影响。

2、人文主义思潮对新航路开辟的主要作用是

()A.“太阳中心说”更新了航海家们的地理知识 B.增强了资产阶级自信和冒险的精神 C.增强了西、葡对外传播天主教的欲望 D.四大航海家均来自意大利

2.B解析:要把握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开辟新航路正体现了人文主义注重人的作用和价值。3 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价格革命”的影响是

()A.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下降 B.壮大了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C.劳动人民改善了处境 D.西欧的封建主暴富

五 总结提升

一是通过板书形式,理清本节的知识结构,并强调重点。

二是通过课堂检测方式以达到对本课知识的巩固提升。所设计习题依托本课的重难点,并链接高考,进行拓展提升。

总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用全球史观整合教材,依据“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法与学法,在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下载探寻彝族文化美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寻彝族文化美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寻文化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探寻文化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

    美的探寻-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美的探寻----读《谈美书简》《谈美书简》是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作了详尽......

    美的探寻--读《谈美书简》

    美的探寻 ——读《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是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这既是对他自身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

    探寻中原文化 时刻铭记历史

    探寻中原文化 时刻铭记历史 为更好的了解革命历史,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充分理解近代以来党在不同时期探索、革命、建设的奋斗历程,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

    论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

    论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 彝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系统而独特的文化,它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金山,也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彝族文化有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

    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关键字】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

    彝族文化介绍词(最终五篇)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金成外国语小学第六届民族文化节406班的彝族分会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王心怡,我将会带大家一起走进彝族的文化世界。 我们将从彝族概况、居住环境、饮食、服......

    论美说课稿

    论美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个问题在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一文中给出了最好的诠释。今天,我将以此作为说课的话题,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