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渊明的文化价值
陶渊明的文化价值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杰出的诗人。他思想丰富、性格独特,开创了田园诗并且写得情味极浓,具有冲淡之美。同时他的诗中也不乏豪迈之风格。除了诗创作,他还有著名的散文和辞赋。他的这些创作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瑰宝。无论是诗、散文还是辞赋都表现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和归隐之心。
关键词:田园诗;归隐;躬耕;朴实无华;宁静平淡
一、陶渊明生平经历和思想性格
陶渊明,字元亮,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是晋宋时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在浔阳柴桑度过了少年和青年时期,曾三仕三隐,理想和现实矛盾贯穿一生。陶家到陶渊明时家道衰落、家境贫寒。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序中称他“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他性情认真,脱颖不羁、嗜酒、闲静少语、不慕荣利、常著诗文自娱已示己志、不计得失。做官不堪忍受吏府拘束,也不愿做小小吏职,便辞官而归。也曾一度在荆州为吏,但最终还是辞官归田,安生立命于田园中。他深深向往的是飞鸟游鱼般的自由生活。
他的思想有儒道两种,但同时也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之心;受魏晋以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尤其是东晋士人清虚恬淡心态的影响,形成不慕容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他在《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面对人生的苦患,他除了以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标准。对世界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不满,他没有化为牢骚,而是对人生充满一种任民爱物的胸怀。《桃花源记》中淳朴和睦,安居乐业的社会是他这种胸怀的流露。面对贫穷,他以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处之,有箪食飘饮不改其乐的高尚情怀和宁静心境。
另外,佛家般若思想也影响了陶渊明。般若思想认为世间一切皆如梦幻、镜花水月,原为幻像本非实有。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忧,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境界,并由此而创造出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陶渊明达到了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自然中去。他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美好。
二、陶渊明的诗歌成就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田园诗以描绘歌唱田园生活为主的诗歌,写农村田园之景、之物、之事、之情。
在陶渊明之前,山水题材已进入诗歌创作中,但都是从观赏自然的角度写的。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写田园风景、稼檣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它们完全融合唯一。他不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着,而是其中一员。他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句子描绘田园的宁静美好,表现对官场和对农村田园的热爱之情,表达诗人辞官归隐的志向和归田后的欣喜心情。他在诗中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
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描绘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至始终不渝。他喜爱躬耕生活,每天早出晚归。在自己的躬耕生活中找到乐趣,远离官场生活,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成为高洁士人人格的理想和楷模。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表达归隐之心。“种豆南山下”叙述诗人躬耕生活和归隐决心,是与一般隐士有区别的。“带月荷锄归”的优美诗句,充分体现出他参加劳动的喜悦心情。“但使愿无违”更可见他归隐之心的坚定不移。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交往。在田园躬耕生活中与农夫的交流,并真心的把他们当作朋友,且讨教劳动中不懂之处,全身心投入劳动中,热爱这样的劳动生活。代表作《移居》二首,突出农民的淳朴真诚,反衬官场人际关系的险恶。他们谈论的没有世俗官场的争名逐利、勾心斗角,而是农事家常,他们所来往的,不是出于功利的金玉奇珍,浊酒一杯足矣,这些与浇薄的世俗不啻天渊。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另一贡献就是创造宁静平淡,朴实无华的艺术境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这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类型。他的诗平淡不是淡的无味,而是意味隽永,平淡自然却韵味淳厚,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因之其诗才具有平淡自然之美。最能代表他冲淡之美的诗莫过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明了心远地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借具体形象表达诗人的人生追求。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提示全诗所要表达的人生真意,让读者从说理与形象中体会。
形成陶诗平淡自然的原因,一在于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是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朴华。由于他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而于田园生活日用之中自得其乐。代表作《葵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秉耒欢时务,解顔劝农人”。《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归园田居》其五:“日入食中香,荆新代明烛”。等诗句超越了世俗的功力计较,与天地自然泯而为一,陶然忘机,依然自适,流露于诗中自会有平淡自然之格调。
陶诗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钟嵘说陶诗“文采省净,殆无长语”。陶渊明的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绝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辟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的心地,所以他选择的只能是这种纯净的去尽饰的语言。但是,陶诗的语言又不是未经过加工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练的高境界和水平。如他《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他在诗文创作中洗尽铅华,以质素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又如他在《葵卯岁十二月中作从弟敬远》中写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不用“撒盐”“飘絮”之类的精巧比喻,只是平平常常的十个字。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不用“青萍”“惠风”之类典故,只一个“翼”字,便将南风写得和煦暖人。还有他好多诗句,写得如同口语,但其无心中而心与物会、物我两融之境,宛如目前。所以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功力达到炉火纯青的极致境界,非寻常辈可比拟。元好问也称陶诗:“一语天然万古行,豪华落尽见真淳”。
虽然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主要在于田园诗歌的创作和冲淡之美境界的创作。但是作为一位杰出诗人,他诗歌创作还有丰富的多样性。他诗中还有“金刚怒目”试豪放诗风。他的咏史诗《永荆轲》写得慷慨激昂,豪情逬溢,充分表现出诗人的豪迈诗风。抒发了诗人愤恨强暴者反抗精神。他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和环境的渲染,塑造了不畏者反抗精神、英勇牺牲、具有侠义精神的荆轲现象。
三、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陶渊明今传散文四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史孟府军传》、《与子俨等书》。
《五柳先生传》带自序传性质的散文,文笔简洁省净,全文共百余字,却传神入化地写出一个高洁脱俗,安贫乐道的隐者,即属夫子自道,而又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有与世抗争的意义。前者针对魏晋时代多言取祸的特定情况,后者是对仕途名利的鄙视。
《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通过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
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从而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反讽。作者向往一个和平、康乐、安定、富足、民风淳朴的社会环境。这种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和平生活,成为后代人世世追求呼唤的人间乐土。以纪实手法写虚构故事。语言上,自然简洁而极致生动,叙事简练,写景优美。在艺术上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陶渊明今存辞赋三篇:《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归去来兮辞》全篇流溢着诗人摆脱官场返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行文亦随之流畅轻快,成为后世文人脱离世事矛盾纠缠,返归精神家园的一条共同道路。抒写了作者的归田的决心,回归途中的轻快心情,到家后的天伦之乐和自由自在的田家生活,显示悠闲,恬静的心境。他的辞赋同他的诗一样,善于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并从中寄托作者的个性和情操。
《闲情赋》中写到曾对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写得极为细腻,譬喻妙切,辞采绮丽,十愿十悲,角度各个不同,与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迥异。这也说明陶渊明曾经有过大胆热烈爱情。
除了散文辞赋,陶渊明也写了些韵文《扇上画赞》、《咏史述》、《自祭文》等。
经过以上的宗论,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堪称杰出诗人,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真正是中国文化史上不朽的伟大诗人,值得后人慢慢的品味解读。让陶渊明的文化价值深深影响中国以后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北京大学出版社.[3]《宋书隐逸书》.[4]《论诗绝句三十首》.
第二篇: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浅述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田玉伟
文学
141
1421110105
一、生平简介:
陶渊明(365 – 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其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
二、思想性格
“归隐”思想:是陶渊明厌倦官场污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所采取的洁身守志路,是他与黑暗社会决裂的反抗行为。一方面,陶渊明归隐,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是消极行为;另一方面,归隐田园,是寻求人格独立之道,是一种“自我实现”行为。
“真淳”思想:陶渊明崇尚自然,具有“性本爱丘山”的性情,做人“任真”,做事“真诚”。陶渊明的“真”基与他的生命意识,其诗所表现的是他整个生命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所反映的是他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所经历过的那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过程,是真正博大且丰富多彩的。
三、作品简介
他的文学创作丰硕,今存诗歌125首,文12篇,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诗作包括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前者一般,后者包括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想念,透露出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他的现存文包括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赋》虽是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却也表达了寒门庶族文士备受压抑的愤激声。《归去来兮辞》更是他同封建官场诀绝的宣言,是至今被传诵的不朽之作。散文《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都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文,艺术成就自唐代以来,备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他的诗文,在他死后100多年,才由萧统搜集编定,称《陶渊明集》,今已不存。
四、壮丽诗篇
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社会的向往,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归园田居》诗歌中,诗人抒发了对宦海沉浮的厌倦和挂印还乡的欣喜之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 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以《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五、当代意义
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主要从其诗作中体现。陶渊明的诗歌艺术追求朴素、自然、真淳的意境。由于中国有了陶渊明这个典范,“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仕和归隐的选择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及至今日,陶渊明的诗歌所散发的光辉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发明亮。因为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拼命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我想有不少人都被这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向前奔涌,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来稍作休息。于是,在当代中国,出现了不少隐士。
那些城市生活中的成功者们。他们事业有成,然而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为了排遣这种苦恼,他们选择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与自然的亲近上。他们在郊外置办住宅,吃的是自己的田里种出的蔬菜,甚至他们也会骑马作乐,享受原始,但在今天显得奢侈的快乐。尽管我认为这并不算一种真正的回归,但也可以从中窥见,几千年来从陶渊明的作品中传承的信仰,已经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陶渊明这位古人,对于当代的我们仍然发挥着他归隐田园,隐逸之宗的精神,他营造出的“世外桃源”今天仍然是我们憧憬的乌托邦。启示我们像陶渊明那样诗意地看待人生。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其隐世避世的作风不可避免的带上消极的心态,“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当代社会中,真正能脱离世俗又有几何?
陶渊明的诗歌对当代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陶渊明追求朴素自然而又高度精炼的语言;追求平淡而又精警的风格。当代的许多文学作品或多或少有他的风格。
六、结语
陶渊明的精神,以其独特的诗文,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它是东方人宁静超逸精神的化身。他那冲淡虚静的田园审美,纯朴和谐的社会审美,无不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美学财富,读着其诗其文,让我们在毒雾弥漫的现代都市,又闻到了青草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那优美的意境,是充满暴风雨的人生旅途的骚站,也是医治人们心理疾病的良药,更是浮躁的都市人的一味清醒剂,是日益西化的中国人难得的精神家园。
第三篇:陶渊明诗与菊文化
陶渊明诗与菊文化
学生姓名:王静
学号:20057021047
院系: 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章宗文
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的菊文化由来已久,并随着时代的推进而逐渐有了越来越丰富饿内涵。在菊文化发展过程中,陶渊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诗中的菊花意象,更是丰富和提高了菊花的美感。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为中国的士大夫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模式,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型。他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悠然自得生活的写照,在他的诗中,菊是他反复吟咏的对象,菊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优美意象。
关键词;菊花;仕隐;菊诗
Abstract :Tao Yuan-ming is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literati,a destination for the Chinese scholar-officials to provide a new way of living and an ideal type of person.He Ai-ju,“Picking chrysanthemums under Dongli nanshan leisurely see” is his laid-back portrayal of life,where ju is the object of his repeated chant,he became the embodiment of chrysanthemum has become a symb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high feelings is far image.Chrysanthemum culture for a long time to form,when we look at the culture of Chinese chrysanthemum development,at the Tao Yuan-ming to a kind of high.Ju Chinese people love to be reflected here.Key words:Chrysanthemum;Shi implicit;Ju Poetry
前言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菊从最初的药用花卉,到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的观赏花卉,其文化意蕴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对菊的吟咏、赞叹之中,历代文人常借菊抒怀,或比颂高洁,卓而不群;亦或坚守气节,不屈不挠;有抒发友谊,怀思亲友;也有慨叹迟暮,感伤孤独。从而使菊成为不同境遇中的文人的象征,赋予了菊丰富的文化内涵。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所以历史上就有了这些隐逸之士,有了这些咏菊的诗人。咏菊之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他的《离骚》里就有对菊高洁品性的赞颂。菊在魏晋文人笔下成为高洁不俗、特立高标的象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位使菊独步古今的人物,那就是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在《饮酒》诗中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赋有有了无穷的美感,并让千古以来的 文人雅士无限向往。在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征。在历代文学作品里写菊的诗,我们也能经常见到,纵观中国菊文化的发展,我们难以统计菊究竟抚慰了多少失落文人的心灵,但是那种临菊咏怀时的宁静,却是历千年而不变,在今天依然让人向往追崇。
一、中国菊文化的发展
(一)菊花与诗人
菊作为一种多年生的草本花卉,其花期晚于众卉,独荣于万物萧疏的深秋,有着傲寒凌霜、卓而不群的禀性气质。在以物比德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古代文人常将菊比作具有高洁德操的君子。屈原则是赋予菊高洁内涵的第一人,《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美好德操的培养,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在《九歌·礼魂》中,又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将兰与菊并称,因其共有的禀赋,被文人寄予了崇高的精神品质。汉魏以来,文人雅士认同了屈原对菊的精神品质的赞颂,并进一步加以阐述。东晋卢谌在其《菊花赋》中赞之曰:“何斯草之特伟,涉节变而不伤。超松柏之寒茂,越芝英之众芳。”南朝卞伯玉的《菊赋》曰:“不履苦而渝操,不在同而表淑。伤众花之飘落,嘉兹卉之能灵。振劲朔以扬绿,含凝露而吐英。”菊在魏晋文人笔下成为高洁不俗、特立高标的象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的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用菊来彰显其高洁不屈的人格魅力的。《晋书·阮籍传》言:“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而陶渊明就处在这样一个晋宋易代之际,曾先后三次入仕,又三次辞官。虽怀有大济苍生、匡时济世之志,但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最终归隐。在归隐田园的生活中,菊成为诗人生活中的伴侣和精神世界的寄托。诗人种菊,食菊,赏菊,颂菊:“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托物言志,以物缘情,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诗人作为一个怀有“修齐治平”之志的中国古代文人,辞官归隐实属无奈之举,心中充满矛盾与痛苦。于是,菊又成了诗人寻求平静心态,遗世忘情的最好慰藉:“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一),而《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联,更是将诗人悠然的心境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之境。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虽然陶渊明以菊入诗的只有6首,但由于其高洁脱俗的人品与菊的品性是如此相似,其诗更是达到了一种很高的人格境界,使菊被赋予了隐逸的意蕴,并得到后世文人的广泛认同。此后,菊花作为一种超功利的文化意象,与隐逸文化结下了千古 [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页.[唐]房玄龄.晋书选译·魏晋南北朝[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5页.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页.不解之缘,成为隐士的象征。
(二)菊诗
菊作为一种诗歌意象,是从浪漫作家屈原开始的。《离骚》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九歌》曰:“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诗人要餐食秋菊飘下来的花瓣,而且要用各种香花香草来修饰仪容,他有爱美的天性,他十分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菊意象给楚辞的创作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悱的情韵。大凡抒写高洁的人格和孤芳自赏的情操,历代诗人莫不以屈氏为先导,借秋菊春花来比兴来托喻。陶潜“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是写远离官场、退隐田园的乐趣;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是倾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杨万里“菜子已抽蝴蝶翅,菊花犹著郁金裳。”(《梦种菜》)则反映出心境的宁静和乡间的野趣,等等。可见,菊意象一旦与文人士子的创作生活联系在一起,便显示出独特的风味和深邃的内涵。细加分析咏菊之作的内容,不难看出,历代咏菊诗作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成四个阶段:六朝是滥觞期,唐朝是发展期,宋朝是顶峰期,明清则是延续期。历代文学名家莫不与菊花结下不解之缘,咏菊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符号抒写着诗人们的情感、信仰和审美心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人文风光。真正可以称得上咏菊文学典范之作的是东晋田园作家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后人往往为之顶礼膜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作抒写一种远离尘世的平静心境,诗人采傲霜秋菊,与秀美庐山悠然心会,遗忘世情的隐逸之怀跃然纸上。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深融无迹,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陶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今古独步的偶像。而“秋菊”、“东篱”、“渊明”、靖节“、“南山”、“柴桑”等意象也频繁地出现在后世的创作中,如“渊明何处饮,三径冷香中”(王十朋《菊》);“爱花千古说渊明,肯把秋光不似春”(高翥《菊花》);“可怜陶靖节,共此一倾杯”(党怀英《西湖晚菊》);“柴桑人去已千年”(元好问《野菊庄主闲闲公命作》)等等。特别是在宋代,随着陶渊明地位渐渐提高,对于菊的描述也成为了当时文人认为的风流向慕。“有宋一代,是陶渊明的人格被推崇到极境,陶诗被推崇到艺术顶峰的时代。”因此可以说,一部宋人咏菊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宗陶效陶文学史。像苏轼、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朱熹等文学大家,莫不以崇尚陶氏为己任。如苏轼诗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陆游诗曰:“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陆游《晚菊》)等等。咏菊题材在词作中的范例,当推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秦惠兰.菊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页.自此,菊花又与宋词的婉约之美结合在一起。之后诸代文学中,大多沿袭高洁志向的象征,将菊视为花中知己以抒己怀。
二、陶渊明的坎坷人生
(一)归隐
魏晋时代是一个政权更替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魏晋知识分子崇尚老庄,高谈玄理逃避现实,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陶渊明以其平淡自然质朴的风格开辟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他对自然的追求和理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其实,让后世惊羡不已的许多作品均产生于归隐之后,可以说,归隐将他推向了文学的殿堂,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而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动机也是后人迷惑、探求的,到底上什么原因让他舍弃来自不易的彭泽令,而去过清贫的生活呢?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时所作,以示其归隐决心的。正文前的序言交代弃官的原因,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为维持生计而出任彭泽令,不久“眷然有归欤之情”。“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以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原拟庄稼成熟再“敛裳宵逝”,后因“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其实,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在现实沉浮中权衡利弊后的无奈只举,黄彻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乐田亩,乃卷怀不得已耳”。(《碧溪诗话》卷八)。他的归隐是社会、阶级、思想潮流等诸多因素共同的结果。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清的。
(二)诗酒菊
高僧慧远大师在庐山成立白莲社,邀陶渊明加入,陶渊明说:“贵社禁酒,如允饮酒,则入社。”慧远破例答应了;不过陶渊明还是未加入,但与慧远经常来往。为一己之私破佛门之戒,陶渊明虽醉酒,却不醉心!陶渊明不只爱酒,更爱菊花,所以家里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将菊花与酒结成一体,既满足他的口腹之欲,也满足他的精神升华。他的《饮酒》其一诗中说:
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可见酒和菊花都是他的生命里不可或缺之物;在精神层面上,他爱菊,是认为秋菊足以自况其高洁的人格。陶渊明的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植物名称,就数菊了。“秋菊盈园”、“松菊犹存”、“芳菊开林耀”、“秋菊有佳色”、“采菊东篱下”等等诗句,在在说明他对菊花的钟爱。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因“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而感欣慰;他在《和郭主簿二首》中,赞美菊花有如松树一样凌霜雪而不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在千古名作《饮酒》中,因采菊而入忘我之境:”结卢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菊花知陶心
有一年,陶渊明在重阳节那天,闲居无事,看见秋菊盈园,想喝酒却没酒,独自空对着菊花丛,心有感触,便写了《九日闲居并序》诗,以寄情怀: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袪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相传他的亲友听说他无聊,就三三两两来看他。后来相因成习,每逢秋菊盛开,亲朋好友就到陶渊明家中作客赏菊,他就做点心、烧菊茶款待众人。等亲友要离去时,又采菊相送,忙得不亦乐乎,往往让他不能到田里耕作。因此他很希望菊花在某一天全开,客人在同一天全来;于是便对着菊园祝祷说:“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奇怪的是各色的菊花果真一同盛开,客人们也都在那天一起来了。众人赏花饮酒、尝饼作诗,都夸菊花有真情,不负陶公心,相约年年重阳都来赏菊,就形成了后来国人重阳赏菊的习俗。这一天,人们喜开菊花宴,醉饮菊花酒,既与陶渊明神交,又可祛病延年;从此重阳节又多了一个“菊花节”别称。在国人心目中,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象征,反之亦然;在花的国度里,十二个月的当令花花神是谁,往往各有所爱,但九月菊花花神的归属,始终非陶渊明莫属,可见古来国人对他的敬爱,既崇高且一致,几乎已可用“偏爱”来形容;反之,或许也是对陶渊明的钦慕,国人爱乌及屋,对于九月的当令花,千百年来菊花总是第一选择。
“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序》中,为陶渊明的思想品格,作出这十二个字的赞语;亲友们赞赏他勇于活出自己的精神,以“靖节先生”的谥号尊他;他的诗文《靖节先生集》充分反映了农民的苦与乐,也彰显了他的志节与天真。
三、陶潜菊
在陶渊明的一百多首诗中写到菊的只有6处,即“秋菊盈园”、“菊为制颓龄”(《九日闲居》)“芳菊开林耀”(《和郭主簿二首》其一)、“采菊东篱下”(《饮酒》其五)、“秋菊有佳色”(《饮酒》其二)。田园的本体状态,与诗人摆脱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完美地融合,宁宙的浩气融入诗人的胸怀,诗人的人格理想注入田园的物象,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乐道,孤高无尘的象征。《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高洁的菊花,悠远见南山,自由的飞鸟,构成恬静的意境,衬托出诗人“清风高洁”的品质。因采菊而入忘我之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难
怪苏轼云:“因采菊而见山,意与境会,此句最有妙处。”难怪此句千古传唱至今。曾有记载陶渊明每饮酒,必将菊花数瓣洒入酒中,有时再加上些许茱萸,谓之其 丁福林.陶渊明全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宋]苏轼撰、[明]茅维编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8页.中香醇,自得其味,且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可谓深谙健身之妙。
《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陶渊明盛赞菊乃真君子,有冷淡之趣,有隐逸之风,不慕荣华,不与桃李争辉,不与群芳斗艳,酷爱霜秋,独居深山野外,只在严冬献身于自然。
《和郭主簿二首》中,陶渊明赞美菊花有如松树一样凌霜雪而不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百花之中最有个性,不怕天寒地冻,开得最久的花便是菊花。这也是陶渊明卓尔不群的品质象征。
陶渊明的生命,宛如一阵从他的桃花源里吹出的率直自在之风,丰美了中国人文思想的内涵;他的理念,像秋季里一盅温暖的菊花茶,呵开了人们被僵锢的本性,激发出生命的喜悦与尊严。这位“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九月菊花花神,果真一如菊花,千余年来,香传至今。参考文献:
[1]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2]丁福林.陶渊明全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3]房玄龄著,杜宝元译注.晋书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8.[4]秦惠兰、黄意明.菊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5][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6]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晋]葛洪.西京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8]萧统.陶渊明集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9.[9]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0]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1][宋]苏轼撰、[明]茅维编.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第四篇:论文化价值
论文化价值
2011-04-11 第06版:文化教育 作者:李洪峰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4679
文化特征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因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认识文化就是认识自己,尊重文化就是尊重自己,发展文化就是发展自己。
文化是什么?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成绩,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成就的总概括,是人类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总记录。
认识文化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表现为文化的进步。任何一个民族的觉醒,都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都要靠文化的发达。历史反复证明,文化始终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之中。世界上几乎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而唯有文化资源是永远不会枯竭的。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促进、保障和提高作用。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表现为文化的发展。文化缺位的发展,不可能是健康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国际竞争,始终离不开文化竞争,文化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本质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日益发展的时代条件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作用日 益凸显。谁创造了先进文化并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把握主动。谁不认识文化的价值、不重视文化建设,谁就将犯历史性错误。
文化之为文化,是因为它同自然的天空、大地、阳光和水一样,无时无处不在地渗透、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和生活。关于文化与人的关系,孔子在讲儒家经典时讲过一段话,他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庄子也说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孔子和庄子,讲的都是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培育和完善作用。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完全没有文化的人、完全不受一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影响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应该从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一致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我们应该从文明发展和民族进步相统一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我们应该从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相联系的视野来思考和认识文化价值。
康德在他的巨著《判断力批判》中,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指出:“人不只是一种自然的目的,而且是自然的最终目的。作为自然最终目的的人,应当是文化——道德的人。因为对于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来说,能使其产生自由抉择目的能力的,只能是文化。”康德所揭示的,是更本质的文化价值。文化是国家形象的基本元素和最主要标志。文化价值,不仅表现为其自身,而且表现在国家各项建设和各方面工作上,表现在民族素质和国家形象上。人们观察、认识、了解一个国家,总是首先从文化上着眼。一个国家的文化标记,往往是这个国家的最突出象征。党的十七大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描述了我国的国家形象,指出:“到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国家形象的树立和演变,同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一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方面的长期努力。而中国要真正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中华民族要真正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尤其刻不容缓的,是要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上取得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到底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说到底是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
尊重文化
从国家发展和民族素质建设的长远战略来思考,必须广泛、深 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风气,必须广泛、深入、持久地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尊重文化的浓厚风气。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必然要求尊重文化,因为文化是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最基本因素,也是人的生活、发展、提高、进步的最基本因素。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文化的历史发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人的进化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进而造就和提高了人。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欧洲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时写道:“让我们首先注意到一个民族,她在我们还没有发明文字时,就已拥有一部以固定的语言连续记载的历史了。”“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数典忘祖;也不能照搬照抄,拜倒在古人脚下。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忽略本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无论如何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色。季羡林先生有一个见解。他认为,西方轻视东方文化,是偏见。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轻视东方文化,则是短见。如果看问题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则能看到事实的真相。季羡林先生的见解,很值得重视。
中华文化同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比较,都毫不逊色,而且有着 自己无与伦比的独特风采。尊重历史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新的历史。尊重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新的文化。我们要用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认识中华文化的伟大价值。我们要从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中建立起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新的历史文化,创造新的历史文化高峰。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性格。中华文化是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国内各民族文化和各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和各地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才造成了中华文化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宏大气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实现各民族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也是实现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蓬勃发展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的神圣事业,也是推动和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神圣事业。经过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会迎来各民族文化争奇斗艳、获得新的巨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尊重文化,就要尊重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邓小平同志这些重要论断,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什么是文化规律,什么是文化建设规律,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认识。必须对理论学术有深入系统的学习整理,必须对历史经验有深入全面的总结提炼,必须对现实状况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必须对时代发展趋势有深入准确的判断把握,必须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态度,仔细倾听历史、实践和群众的呼声。任何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没有根据的。社会总得不断发展,文化总得不断进步,人类总得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发展文化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当代性和人民性。党的十七大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强调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一种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也是一个战略部 署和战略指导。从而把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全党全民族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和提高到十七大精神上来,切实增强发展文化的紧迫感和主动性,通过认真而不是敷衍的、扎实而不是飘浮的、持续而不是短暂的努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文化离不开交流。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历史上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四大发明走向世界,都是文化交流史上的壮丽篇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取得巨大成功,是中外文化交流新的里程碑。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中国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世界也重新发现了中国。深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题中应有之义。交流好,大有益,互借鉴,相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迈出了重要步伐,对于促进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名片。以文化形象塑造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形象,以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发展,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成功实践。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有长远战略谋划和切实可行的实际步骤,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使中国文化在同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更好地贡献和影响于世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靠投入、靠政策、靠环境。首先是投入,必须形成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其次是政策和环境,必须形成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文化事业欠账过多问题。尤其要下大气力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克服重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轻群众文化权益的现象,真正把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摆上重要日程,扎扎实实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办好事、多办实事。
文化的历史即人类的历史,文化的未来即人类的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领域是知识和人才最密集的领域之一,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之一。文化创新对各方面创新都有重要影响。中国5000年的文化发展形成了优良的创新传统。所谓“周虽旧邦,其命唯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的就是创新传统。以文学为例,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创新高潮迭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创新传统,尊重创新 思维、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探索、宽容创新失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文化。积极稳妥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光辉未来。
第五篇:集团价值文化
集团价值文化
统一集团价值文化
培育“厚德和谐、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全集团共同遵守的的价值理念。集团公司各单位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本单位的整体核心价值观,做到统一思想、统一形象、统一标识、统一目标、统一精神、统一宗旨,以集团整体利益为重,以集团大局为重,凝集共同力量,追求大事业,谋求大发展。
二、建设集团人本文化
以人为本,关爱职工,将职工从以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的“企业的人”转变为视企业如家的“企业人”。推行劳动合同集体协商制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进无边界沟通,畅通职工群众反映意愿和问题的渠道;保障人才待遇,在薪酬分配上向开拓型、效益型、创新型人才倾斜。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让职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确立集团诚信文化
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确立诚信的道德信仰和价值取向,建立诚信制度规范,树立诚信经营、诚信立业,诚信做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集团文化品质。
四、推进集团制度文化
开展企业制度的清理和完善工作,对集团总公司历年制定的制度进行清理,对已不符合政策和企业实际的制度予以剔除,对不完善的制度加以修改完善,对需要进一步建立的制度尽快建立起来。通过制度的清理和完善,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
五、建设集团廉政文化
将廉政思想、廉政信仰、廉政规范内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建立健全廉政制度,确立“顶得住歪理、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的廉政文化品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六、推进党建科学
发挥党建工作在国有企业产业链中的三大保证作用。首先是政治保证,通过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的决策、决议和重大部署,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其次是组织保证,通过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和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通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更好地服务企业中心工作;第三是人才保证,通过党管人才,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人才工作的新优势。通过发挥好三大保证作用,真正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使之成为企业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